范文一:我国上市公司“问题高管”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问题高管”现象产生的原因
与治理对策
2OO4年l0月
第l5卷第4期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JournalofHunanEconomicManagementCollege Oct..
V01.15No.4
我国上市公司"问题高管"现象产生的
原因与治理对策
周新德
(湖南理工学院经管系,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近两年"问题高管"'现象频频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股权过于集中,外部市场监控机制弱化,法律法规制度
不完善,外部监管存在缺陷.要有效遏制"问题高管"现象的产生,既要强化公司内部制约机制的作用.又要加强市场,法制
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外部监控机制的作用.
[关键词]公司治理;问题高管;外部治理
[中图分类号]F42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9X(2OO4)04—0011—02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1300多家上市公司,但考察其运
行机制和实际治理水平,离公司治理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特别是近两年连续出现的"问题高管"现象.更凸现出我国
上市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如民丰实业的前董事长孙凤娟,
国电电力前董事长高严,亿安科技的前董事长罗成,诚成文
化前董事长刘波,啤酒花前董事长艾克拉木都由于存在重大
的经济问题而先后失踪."问题高管"现象为什么频频出现
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
根源.
一
,上市公司"问题高管"现象产生的根源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制度,公 司治理的实质是要解决因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委 托——代理问题.公司治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形成了 一
种能有效激励和约束管理者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这一机 制的建立,确保公司全体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中小股东权益 不受侵犯.但是,这一有效机制的形成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分析,股权过于集中,市场和法制环境的 不完善,以及外部监管制度的缺陷是导致"问题高管"现象 突出的几个主要原因.
1.一股独大下的控制权滥用.公司治理是在产权诸项权 能的基础上形成的,合理的产权制度安排是有效的公司治理
但是,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 形成的必要前提与基础.
司中程度不同地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成为"问题高管"现 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我国深沪股市1300多家上 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超过加%.上面提到的出现 "问题高管"的公司基本上都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据报道, 啤酒花的第一大股东新疆恒源投资公司和第二大股东新疆轻 工共持有公司46.0l%的股份,实际掌控人是艾克拉木,其它 股东的最高持股额只有2%.而第二大股东新疆轻工以其持 有的啤酒花股权转让给了新疆汇智投资公司,后者也是艾克 拉木的公司.诚成文化的股权也是高度集中.海南诚成企业 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诚成文化第一大股东的时候,持股比例曾 经高达2o.9l%,而第二大股东的持股额只有7.05%.由于董 事长控股权的绝对支配性,使董事会权利董事长化,董事会 成了董事长一个人的董事会,导致了董事长的绝对话语权,
从而使得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决定实际上只是董事长个人意志 得体现.董事会一旦被个人意志所操纵,往往便成为公司违 规运作的根源.啤酒花对外巨额的贷款担保就是艾克拉木个 人意志体现的结果.
2.资本市场监控机制作用相对失效.资本市场不仅是企 业进行融资的主要场所,而且还是一个信息交流的系统,它 可以通过促进所有者与管理者的信息对称,从而对公司形成 一
种外部监控机制.这种外部监控机制对公司形成的监控作 用主要是通过股东"用脚投票",股东的直接于预,签订以股 票价格为基础的管理合同以及公司的外部接管等方式实现的. 这种外部监控机制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 资本市场越发达,这种外部监控机制所起的作用就越强.在 英美等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体制中,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形 成的监控作用非常强,与这些国家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有密 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具有了 不小的规模,但从其运行的质量来看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 方,其有效性还不强,行政化色彩过于浓烈,证券的股价不 能真实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和经营业绩水平,进而不能很好 地促进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对称,形成对管理者强有 力的约束而对公司治理起到有效的监控作用.这种监控作用 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也导致"问题高管"的为所欲为. 3.外部法制环境不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虽然建立了 一
套比较完整的用于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但 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和欠缺.不能有效制约"问题高管" 的行为.如在股东大会制度方面,当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 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股东合法权益时,虽然公司法 规定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权行
为的诉讼,但对于提起诉讼的股东的资格问题,提起程序问 题并没有作出规定,操作性不强,而且没有明确股东有权要 收稿13期~2004—08—26
作者简介:周新德,男,湖南汨罗人,湖南理工学院经管系经济学副教授. 11
求赔偿损失,使广大中小股东缺乏诉讼的积极性.再如缺乏 以控制大股东行为,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表决权回避制度, 类别股东大会议决制度等制度,使大股东在一些重大问题上 往往过分谋取自身利益而侵犯中小股东利益.又如在董事会 制度方面,董事会与经理层的界限划分不明,董事义务和董 事责任的规定也不够明确,董事会的权力过大,容易导致董 事会与经理层的制衡机制失衡.就监事会而言,虽然监事会 可以实施监督,但不能直接对董事和经理采取措施,而必须 通过股东大会,从而在客观上弱化了监事会的监督力.总之, 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导致"问题高管"现象的重 要原因之一.
4.外部监管制度存在缺陷.对于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 尽管历年出台了各种规章制度,并还在不断完善与健全,但 是目前上市公司外部监管制度尚存不少缺陷.无论是事前监 管,事中监管还是事后监管各个环节上都存在问题,不能有 效遏制"问题高管"现象的产生.
比如,缺乏上市公司的危机预警机制.任何上市公司作 假,操纵及掏空公司资产的事件爆发出来,都是长年累月的 结果.而上市公司发生危机这种重大事件,总是会有蛛丝马 迹,无论是财务报表上,还是重大的人事变动上等,如果能 够建立一个公司危机预警机制就可以根据公司所表现出来一 些现象,正确的对公司危机发生做一些预测,这样就可以使 一
般投资者得以规避不良公司而避免投资损失;也可以为金 融机构提供有效授信决策参考,以减少不良资产发生的可能 性;同时也为监管者密切注意公司危机进展等. 监管的制度缺陷还表现在对事后监管没有严厉的处罚机 制上.近几年来,无论是郑百文,银广厦,问题是披露出来 了,但哪家都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即使是给一些犯事者某 种处罚也都是不痛不痒,处罚成本与犯罪收益严重不对称. 这自然会滋长犯罪行为发生.如2oo2年l1月中旬,因提供 虚假财务报告罪,原郑百文董事长,法人代表李福乾被郑州 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 金人民币五万元;原郑百文总经理卢一德被判处有期徒刑二 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此判决虽然定罪明 确,但对造假主要责任人处罚过轻,根本难以起到惩前毖后 的震慑作用.另外,对于监管机构来说,赋予其更多的是权 力,如如何审批,审核以及如何监管,但是很少规定监管者 在监管失责时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这种对监管者权力与业务 明显的不对称,既无法防止监管者工作不办,也无法避免监 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合谋事件发生等.
二,完善内外环境,有效遏制"问题高管"现象的产生 由上分析可知,"问题高管"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内部 的,也有外部的,无论是内部制约还是外部监管都存在较严 重的问题.要有效遏制"问题高管"现象的产生,既要完善 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又要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管环境. 1.优化股权结构,改变一股独大的格局.一股独大是产 生"问题高管"的重要根源,一要有效遏制"问题高管"现象 的产生,首先必须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改变绝大多数 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局面.当前为实现股权结构的合理和优 化,最根本的措施是国有股减持,并在减持的过程中引入机 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通过 12
国有股的减持甚至退出,个人,机构或战略投资者以及国内 外法人主体的引入,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得到逐步优化,制 衡体系得到逐步完善,有效遏制"问题高管"现象的产生. 2.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监控机制.要有效遏 制"问题高管"现象的产生,还要发挥资本市场,公司控制 权市场等市场体系形成的外部监控机制的作用.第一,要大 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一是要着重解决国有股和法人股的 上市流通问题,改善市场结构,减少股票价格信号的扭曲, 健全信息交流机制;二是要改革股票发行制度,股票发行应 由目前的增量发行方式向存量发行与增量发行方式并举过渡, 股票上市应由目前的核准制逐渐向注册制过渡;三是要加强 监管,健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四是要通过监管和加 强行业自律,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第二,发展公司控制权 市场.完善和发展公司控制权市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除了 逐步让国有股及法人股流通起来之外,还应完善与落实企业 并购法规,理顺上市公司股权关系,消除企业购并中政府干 预和优惠政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得企业兼并真正成为自 由,自愿的市场行为,充分发挥公司控制权市场有效的监控 作用.
3.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法制监管.目 前,针对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大股 东(或控股股东)严重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特别要加 强控制"内部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一
是要改革股东大会的召集制度,赋予股东的自行召集权; 二是要完善股东诉讼制度,赋予股东损害赔偿请求权;三是 要建立完善的委托代理投票制度,累积投票制度,大股东表 决权回避制度,类别股东大会制度,使失衡的股东权得到一 定程度的纠正;四是要建立投资者利益保护制度,既可以仿
照德国的"股东协会"制度,在我国建立一个"证券市场投 资者保护协会",也可以仿照日本的"股东观察员"制度,授 权律师,会计师,投资顾问等专业人士和机构代表股东向公 司提起代表诉讼,法院减免原告的诉讼费,鼓励当事人的诉 讼热情,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4.完善监管制度,建立违法违规的高效惩罚机制.完善 公司治理机制,还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完善对上市公司 监管的制度,如建立上市公司的危机预警机制,建立较严厉 的上市公司的处罚机制,建立监管者的责任机制等,加强对 上市公司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同时监管者也要加强自 身业务素质修养,完善监管手段,提高其监管水平.通过以 严格的制度为保障,监管水平的提高,有效地遏制一些违规, 违法事件的发生.
(责任编校:柴歌)
参考文献:
.中国经济时报.200B [1】易宪容.高管异动何以带来股票崩盘[N】
—
l1—5.
【2】郭锋.保护小股东的关键:完善法律机稍【N】.中国证券报, 2001—2—27.
[3】肖立见.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若干瓶颈问题[N】.中国经济时 报.2?B一8—18.
范文二:公司僵局的产生原因与对策
公司僵局的产生原因与对策
【摘要】本文以案件为切入点,首先介绍了公司僵局的概念、 分类与危害。接着就公司僵局的产生原因进行探析,从而引出强制 股权转让和指定监管人这两种较为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公司僵局;对策
2002年 8月, 张某与王某共同投资设立一家公司, 注册资本为 120万元。张某出资 80万,王某出资 40万,两人约定由张某作为公司 法定代表人,并任执行董事兼任总经理,王某作为公司的监事。公 司开业之后便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资产随之膨胀。此后,王某 为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多次提出召开股东会并分配利润,而张某为 将公司做大拒绝召开股东会。由于二人隔阂渐增,张某自己又设立 了一家与原公司经营范围相同的新公司,并利用自己的职权将一些 业务由新公司承办,同时开始转移资产。 2004年 12月,王某以张 某和公司为共同被告向济南市历城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散公 司、清算资产。历城区法院在立案之前要求王某首先用尽内部救济 措施,然而未果。 2005年 3月,历城区法院受理了此案。 [1] 此案是 2005年 10月 27日《公司法》修订之前的发生的一起典型 的侵犯小股东权利的公司僵局案例。新的《公司法》完善了相关制 度,但是上述案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时至今日仍未得到很好的解 决。本文试图就公司僵局的产生原因进行探讨,以寻求解决之策。 一、公司僵局简述
范文三:公司制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公司制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公司制企业的优缺点
1.优点:
(1)有限责任。
(2)筹资方便。
(3)企业的管理水平高。
(4)所有权转移方便。
(5)企业的发展稳定。
2.缺点
(1)组建程序复杂,费用较高。
(2)政府对公司的限制较多。
(3)保密性较差。
二、公司制企业的本质特征
1.产权特征一—产权明晰和两权分离。企业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公司制企业最为本质的特征。
2.法人特征——法人资格和法人财产权。
3.组织特征——组织的高级化和复杂化。
4.技术特征——技术的现代化和系统化。
5.管理特征——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公司制企业是相对于家族式企业的。
由一例家族式民营企业上市审计引发的思考
在对某家族式民营企业(以下称为A企业)进行上市审计的过程中,笔者关注到家族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和盈馀管理存在若干特点与问题。
一、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式。控制环境是指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对企业的重要性的总体态度、意识和所采取的有关措施。控制程式是指为实现企业特定目标而设立的程式与措施。以下根据内部控制的组成专案描述了A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
二、控制环境
管理当局特徵:集权管理,重大审批权集中于董事长和总经理。 经营特点:突出主营业务,有庞大的、较为完善的销售系统与制度。
组织结构特点:股东以自然人为主,且占多数股权,这反映了其管理上的集权特徵。股东之间、股东与关键管理人员之间存在密切的血缘及亲友关系。这就决定了家族式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徵不明显,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程度不大。此外,关联方关系复杂,关联交易频繁。
人事政策与程式:关键管理人员由董事长任命,基本上由家族成员构成,以控制各关键职能部门。
三、控制程式
适当授权审批制度:完备。充分体现了集权管理特点。
及时、正确的交易记录:大量费用凭证跨期处理;无法提供若干重大会计记录。 资产安全与维护:实物资产管理良好;债权资产,尤其是应收账款的账龄很短,
有独特的管理方式;但其他应收款则明显体现出关联交易的(关键管理人员)特点。
从以上具体项目来看,A企业存在十分严密的内部控制。以及时、正确的交易记录制度为例,在出纳直接向董事长负责与报告、且与会计处理相对独立的程式下,积压大量费用凭证跨期处理绝非出纳本人可以决定,对於抵库白条和关联其他应收款项也存在一定的审批程式。因此,最高管理当局对现金及其他资产的管理监控更为严密。
评价:
这种内部控制仅适用於A企业上市以前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但如果企业申请上市,这种内控对於监管部门、社会公众股东以及其他利害相关方而言,显然是存在重大缺陷的。因此需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价为高水准,并将上市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薄弱环节确定为重大审计风险领域,在未来的审计中始终密切关注。
四、盈馀管理
A企业在申请上市之前主要的利润操纵动机是转移利润以降低税负。在提出上市申请后,转为增加利润动机;但由於大量当期利润已经转移出企业,仅能依靠各种盈馀管理方式调增利润。
五、盈馀管理方法
首先,利用内部控制中的现金管理特点,将大量费用凭证跨期处理(通过巨额的期末现金馀额发现)。其次,通过改变存货盘点记录调节当期产品销售成本(通过主营产品销售毛利率的异常波动以及客户无法提供存货盘点记录的合理解释等审计程式与结果得以发现)。再次,希望通过将转入利润企业纳入合并报表审计范围增加合并后净利润。此外,还包括资产评估增值等方式增加利润。 评价:
与匮乏主营业务利润、虚假包装上市的某些上市公司相比,A企业的盈馀管理存在相当的实质性利润基础。然而管理当局在会计资讯系统和内部控制结构上过大的自由度很可能导致企业在上市以后向监管部门、少数股东及其他利害相关方提供虚假会计资讯。在考虑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环节的基础上,审计师需要密切关注存在重大盈馀管理自由度的会计报表项目。
六、总体结论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A企业具备突出的主业优势,同时表现出相当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但由於沿袭了家族式管理特点,A企业又缺乏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两权分离和内部控制结构,不利於进一步的规模与实力扩展。从审计角度考虑,企业的控制风险与合法合规性是重点关注内容。对企业目前的股东和管理当局而言,如需在资本市场融资,会计资讯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范文四:公司舞弊产生的原因分析
公司舞弊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号 11313239 姓名 王浩 第三次论文
对某一公司来说,公司舞弊可根据欺诈的不同层次分为:非管理舞弊(Employee fraud)和管理舞弊(Management fraud)。非管理舞弊是公司内部的雇员以欺骗性手段不正当地获取组织的钱财或其他财产的行为。这种舞弊一般使公司利益受到了损害,通常的做法是虚假单据、越权行为、欺骗以及违背员工行为守则等。而管理舞弊则是管理当局蓄谋的舞弊行为,主要的目的是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费用,通过公布的误导性或严重歪曲的财务报告来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
从会计信息反映的角度来看,舞弊则表现为会计事项舞弊和会计报表舞弊。会计报表舞弊涉及故意谎报某些财务价值,增加获利能力的假象,欺骗股东和债权人等利害相关人。会计事项舞弊通常只在方便盗窃,或将公司的资产转变为个人所有或使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会计报表舞弊,希望能从舞弊中得到个人的好处,比如晋升。下级雇员一般进行会计事项舞弊来掩盖或方便盗窃或贪污。最普遍的会计报表舞弊形式是多报收入和库存,而普遍的会计事项舞弊则是虚构应付款项目和将公司的资产转变为个人使用。
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除了清楚公司舞弊的类型外,更需要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舞。
一般来说,动机、机会及忠诚性的缺乏是舞弊得以产生的三个因素。具体来说,动机是指向一定的目的,并为达到这一目的而理性的选择行为的方向、步骤、评价、舍取一定的工具和手段。经济性动机是舞弊产生的最常见的一种动机。机会是客观环境中存在的因素,这种因素为实施舞弊提供了便利。一个人在公司中的地位越高,舞弊的机会就越大,发生更大规模的可能性也越大。忠诚性则是自始至终都按照最高的道德价值标准来行动的一种能力。只要这三者中的其中任意一个或二个因素的可能性增加时,舞弊的可能性也就会增加,当三个因素的可能性都增加时,舞弊的发生将毫无疑问。而这三者中,忠诚性的缺乏更是罪魁祸首。
另外,舞弊原因分析的理论还有“GONG”理论、舞弊三角理论和冰山理论等。
“GONG”理论是G.Jack Bologua,Robert J.Lindquist & Jiseoph T. Wells 在1993年提出的。“G”、“O”、“N”、“E”分别代表“Greed”、“Opportunity”、“Need”和“Exposure”。 “GONG”理论从字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所表达的意思。这四个因素结合在一起互相作用,决定了舞弊风险的水平。而舞弊三角理论则是W. Steve Albrecht在1995年提出的,他认为舞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是“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压力包括财务压力、恶习、与共所有关的压力、其余压力;机会包括控制措施的缺乏、无法评价工作质量绩效、缺乏惩罚措施、信息不对称、无能力察觉舞弊行为、无审计轨迹;自我合理化就是忠诚性,是个人的道德价值判断。冰山理论则强调舞弊产生的原因中个性化的行为方面更为危险,更需要注意。他认为,注册会计师不仅应对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的内容进行评价,而且还需要通过职业判断从人性方面分析挖掘舞弊风险。
根据上面讲到的舞弊产生的一般理论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舞弊产生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舞弊主要是指公司管理舞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融资(圈钱):资金与企业,犹如血液与人体,赚钱的公司为扩充设备,需要更多的资金;亏本的公司为了营运周转,更需要资金。资金不足,导致周转不灵,因而可能倒闭。企业为了达到借款或增加资本的目的,可能虚报其财务报表,以便说服资金提供者,作出决策。
1、初次发行阶段。根据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具有三年盈利。于是公司为了能上市,就进行财务包装。如红光实业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将1996年实际亏损1.03亿元,虚报为5400万元。
2、配股阶段。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配股,在其申请配股的前3个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以略低,但也不得低于9%;上述指标计算期间内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上市公司就会千方百计地进行财务包装以期获得配股权利。
3、增发新股。增资发行条件固然比配股的条件低,但它也要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即公司在增发新股的前3年连续盈利。定价由承销商与发生公司协商,上市公司为了圈得更多的钱,自然有可能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进行包装。
(二)二级市场炒作(操纵价格):企业股票如果上市,为维持股价或为使股票价格能达到预期的波动,常利用不实的财务报表,以达到目的。股票价格预期的波动也可能是蓄意地使股价作暂时性的下跌,以便操纵者得以廉价购进股票,以取得更大的控制权或待价而沽。“中科系惨剧”的中科创业,就是为配合二级市场庄家炒作而包装利润。
(三)避免处罚:我国上市公司粉饰报表另外一个目的避免带帽 (“ST” “PT’)以及退市;如果已带帽了,“ST”不想沦为“PT”,“PT”不想最后退市,这些带帽公司一般都表现出强烈扭亏为盈的欲望以达到摘帽的目的。
了解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动机,我们还应看到管理舞弊的机会。的确,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会不断发生管理舞弊,是和我国当前公司内外环境为其提供的机会分不开的。首先,许多公司治理结构角色重合,有许多高层管理人员本身就是董事会的重要成员,公司治理结构中没有真正做到“三分开”和“五独立”,势必为管理舞弊提供了机会。其次,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甚至给予公司巨大压力,也为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提供了可能。当地政府与当地的上市公司关系可以用平常我们说的“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来解释,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使得当地政府为扶持上市公司而为其大开绿灯。事实上,公司管理舞弊的这些机会,也经常是我们审计失败的重要因素。
范文五:试论虚假新闻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办法
[关键词]虚假新闻;原因;治理办法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客观、全面、公正,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否坚持做到这一点,从小处说,既涉及媒体的形象,也关乎编辑、记者的形象。从长远讲,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媒体的生命力,关系到整个新闻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各种媒体上的虚假新闻屡见不鲜,给媒体和党的新闻事业造成了负面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十年来全国发生的近一千件有关官司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事实不准确引起的,有的是完全失实,有的是部分失实,还有的是因为细节问题的失实,就让被批评者纠缠不休,甚至被告上法庭。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因为采访作风不实,工作不细,造成人名、职务、数字、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错误是经常发生的,这也是形成虚假新闻的一个主要因素。有的记者采访或写作时不认真,把副职说成正职,村东说成村西,去年说成今年,有的以点带面,任意夸大,把某村一户农民水稻河蟹双丰收换成了某村农民这个集体概念,把一个车间的工作说成是全厂的工作,把一个厂的一两项工作好说成是各项工作都好。还有的编辑任意拔高,在原稿“受灾农民王成接过救济款,感动得热泪盈眶”后面,加上了“他紧紧地握着乡长的手说,感谢党,感谢政府”。知情者看到稿件后大笑,因为这个王成是个哑巴。这样的一些失实报道都会给人造成新闻虚假的印象,长此以往,就会使人对所有的新闻产生疑问,对媒体的客观、全面、公正产生疑问。 新闻是反映客观事实的,它既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的经过和细节,引用的各种资料、背景、数字、史实等有形的事实,还包括无形的事实,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对事实所作的评价等等。新闻要做到客观地反映事实,就是要求所有这些都必须做到符合实际,准确无误。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搞批评报道时,记者不能带有任何偏见,更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图夹杂在报道当中,否则就难以做到公正。要坚持把报道事实同评价事实严格区分开来,让受众通过记者客观、全面、公正的报道去辨明是非,因为受众本身是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的,而你的评价却不一定具有百分之百的正确性。如果报道中需要对事实进行评价,则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进行评价,绝不能带有感情色彩,夸大其词,着意渲染,更不能为吸引眼球而片面地追求轰动效应。 分析一下近年来一些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凭空想象、张冠李戴、道听途说、哗众取宠、断章取义、以讹传讹、捕风捉影、偏听偏信。这其中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有些是因为作者的工作作风、水平等原因造成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动机不纯,人为制造的。因此,笔者认为,要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提高素质,严格把关。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新闻编采队伍,是杜绝虚假新闻的根本保证。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应该增强防止虚假新闻的责任意识,使每一道环节都成为杜绝虚假新闻的“防火墙”。记者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务必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在写作的过程中,务必反映原貌,绝不可随意想象、编造事实或任意扭曲角度。稿件完成后,要对容易出错的人名、职务、数字等进行核实,对每一个疑问都不可以放过。从编辑到稿件终审者,都要成为真正的“把关人”,都应该有一双“火眼金睛”,发现疑点,提出疑问,对把握不准的地方绝不能轻易放过。在编辑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不能伤害稿件的真实性,不能改变稿件的事实部分,不能添加未经核实的内容,也不能制作文题不符的新闻标题。这些要求看似琐碎,却实属必要,稍一疏忽,就可能造成虚假,惹来麻烦。 第二,利益追究,严管严罚。一些人敢凭空想象地制造虚假新闻,无非是为了追逐名和利。对付这些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媒体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虚假新闻举报奖励制度。可以设立“虚假新闻举报电话”,也可以聘请社会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信息反馈会,使虚假新闻始终处于广大受众的监督之下。对于虚假新闻,一经出现,就要及时处理,在打击造假者的同时保护好举报者的积极性。要毫不手软地对造假者严肃处理。对因为工作失误,无意中造成虚假新闻的作者,要进行批评教育,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并令其向被报道单位道歉,以起到黄牌警告的作用;对有意造假者,则必须让其吃红牌,是内部记者的,应该调离编采岗位,数年或永久不再聘用;是外单位作者的,则应通过组织途径,建议其上级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并永不再采用其稿件。要通过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全社会造成一个对虚假新闻人人喊打的氛围,进一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编辑/丹桔)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我国上市公司“问题高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