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如何提炼文稿的思想观点
如何提炼文稿的思想观点
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形象地说,有思想的文章是个神采奕奕的活 人,没有思想的文章,则是一具僵尸。一篇能出彩的文章,必须有好素 材、 好思想、 好语言。 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 分量的轻重、 价值的大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观点是否正确、是否鲜明、是否深刻。那些千古 不朽的作品,也都是依赖于它所表达的深刻思想,给人以震撼力、感染 力和说服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能流传至今,主要在于文中洋溢着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思想境界。诸葛亮的《出师表》 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篇, 也在于文中通篇贯穿着 “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 ” 的高尚情怀。我们写文章,一定要在提炼思想上下功夫。
把握思想性强不强的基本标准
文无定法。机关公文体裁很多,工作总结、首长讲话、情况汇报、研 究文章、调查报告等等,用途不同,要求不同,风格不同,对其中的思 想观点怎样算好,怎样算不行,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但也有一些 共性的东西。有的文章出来后,很多人说,其中某某观点不错 ; 或者说, 这个讲话有深度,表明有些衡量标准是大家都认可的。
准 ―― 符合上级指示精
神。公文的重要作用,是宣
传和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和上级指示的落实。提炼思
想观点,必须首先考虑到它的导向作用,不能偏移了方向。在确立文章 的思想观点时, 把好政治方向, 就是机关文字工作中讲政治的具体体现。 真 ―― 不脱离客观实际。真实反映客观实际,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 思想观点是对客观事实的抽象,来自实际、符合实际的思想,才能得到 领导和群众的认同,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随意拔高,追求脱离实际的 新奇,会使提炼思想观点的过程走人误区,甚至贻害工作。因此,为文 之要在于虚功实做,提炼思想观点既要用事实说话,又要用准确适当的 语言加以表述。
新 ―― 力求有独到见解。 经常写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 出个思想 观点不难,但要出个新观点却不容易。我们写文章,并不是每一次都探 索新的领域,研究新的问题,有些文章内容,几乎年年都要讲,过去的 很多文章中也都涉及到。有的同志开玩笑:好点子都想绝了,好话都说 绝了,但文章还得写,这就需要我们多动脑子,大家都已经明白的道理 要尽量避开,上面讲过的东西不能照搬,以往文章中多次用过的不能简 单重复。如果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套用陈旧的模式,那只能是 “ 天还 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 ” , “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 , 你的 “ 那张旧船票 ” ,永远也不可能 “ 登上今天的客船 ” 。
深 ―― 能给人以启迪。 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文章能引起共鸣的程度。 文 章的思想观点有深度,别人看了或听了才会感到解渴。很平、很浅的思 想观点,难以打动人。《经济日报》曾发过二组分析各省经济建设的稿
子,特点把握得好,题目也很绝。比如 :“ 香香臭臭话广东 ” 、 “ 虚虚实实 话山东 ” 、 “ 真真假假话河南 ” ,很耐人寻味。从中可以悟出一些道理, 那就是 :提炼有深度的思想观点,要对普遍性的问题很好进行概括,要 把感觉到的东西点透,要把已有的认识深化一步。
掌握提炼思想观点的基本方法
做任何工作都要讲究科学, 注意方法, 避免盲目性, 提炼思想观点也 不例外。掌握方法,主要靠个人在实践中摸索,逐步积累经验。同时, 也要虚心向他人特别是文字水平好的同志学习。
一要着眼大局。 思想性来自全局性。 领导对文章的一般要求就是起点 高、落点实。起点高,就是要求站在全局上来思考问题、把握问题。起 草任何文章,首先要全局在胸。什么是全局 ? 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贯彻上级指示要求,是最大的全局。着眼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大背景, 这也是全局。具体到某一篇文章,涉及的可能是一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但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把它放在全局下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很好地给 它定位。思想性往往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些东西在上级是 “
二要探寻本质。我们平时说,某某同志很有思想,看事很准,就是说 他看问题能抓住本质。 特别是撰写思想性比较强的文章, 只有抓住要害, 才能说服人。探寻事物本质,关键在于分析,不能把认识停留在一堆素 材或现象上。一位颇有成就的记者说 :在作品立意过程中,要强调立足 于具体材料,进行艰苦的思索,把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把对历史的 了解,把对人生的感悟,把对现实社会脉搏的把握,都融入对材料的认 识和主题的鉴别中,从而提炼出最有个性、最有社会意义的主题来。 三要反复比较。 运用比较的方法, 可以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通过优中 选优把最好的思想观点筛选出来,二是在比较中取长补短,开阔思路, 丰富认识。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 ,都是说人的认识带有一定局限性。当对材料的思想 观点认识不统一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首先,站在全局上分析自己和别 人的意见,排除片面的认识。其次,换位思考,多角度地看问题,避免 钻进死胡同里走不出来。尤其要防止 “ 孩子是自己的好 ” ,总觉得自己 的观点是最好的。再次,不要轻易否定一些不够成熟的观点,有些比较 尖的、有新意的思想,往往包含在这些认识之中。最后,既不要固执己 见,也不可随波逐流,要有坚持自己意见的勇气。
四要瞻前顾后。 各行业各单位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循环往复的 特点,即使随着形势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工作重点,这些问题 或重点同以往的情况也不能截然分开,研究确立文章的思想观点时,应 该注意到工作的连续性。比如,讲一个问题,就要看看这方面的情况以
前讲到了什么程度,现在再讲,既要尽量避免重复,也不能自相矛盾。 如在文章中为了显示今年的成绩和进步,把过去的情况讲得很差 ; 为了 宣传班子中的某一个人,把功劳都算到他的头上,有意无意地贬低其他 人 ; 宣传典型,务求高大完美,一点毛病也没有,好像不食人间烟火。 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都会造成负面效应。
功夫下在平时
在一起研究材料可以发现, 有的人反应快, 把握得比较好, 能提出有 价值的见解,有的同志则做不到这一点。这里面,除了经验的因素外, 也有知识、认识问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 临阵磨枪,更不可放松平时的努力。 “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 “ 台上 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 、 “ 功夫在诗外 ” ,讲的都是这方面的道理。就平 时的思维锻炼来说,要下的功夫是多方面的,重点要养成三个方面的习 惯。
第一, 养成学习积累的习惯。 知识是思想的载体, 知识是思想的基础。 古往今来,无数名家的成功都是和他们的丰富积累分不开的。对秘书人 员来说,学习积累十分重要。积累的知识,要广泛一些。大政方针、条 令条例的有关规定、上级的指示要求 ; 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 本职业务知 识 ; 单位实际情况等,都是应该掌握的。知识修养是没有穷尽的,积累 是一种长期的功夫,考验着毅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由点到面,逐渐 达到广博。
第二, 养成捕捉思想火花的习惯。 要成为一个思想敏锐的人, 就要使 自己的头脑随时处于 “ 临战 ” 状态,平时处理事情,下基层调查,甚至聊 天闲谈,都要当有心人,把有价值的思想火花,随时记下来。一定的情 况下,一个思想火花,成为一个好的观点,一个问题引发出一项决策, 都是可能的。茅盾曾经说过 : “ 应当时时刻刻身上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稿, 无论到哪里,你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们的警觉,把你所见 所闻随时记录下来。 ” 这些点滴的 “ 灵感 ” 、 零碎的 “ 火花 ” , 有人称之为 “ 散 金碎金 ” 。经过日积月累,必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如果把它们轻易 放过去,等用的时候再去寻找,那就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了。
第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自己不动脑子,老是依赖别人,久而久 之,就锈死了。坚持独立思考,首先要破除畏难情绪。 “ 智者千虑,必 有一失 ;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不要在乎自己在研究某一材料时提出的 见解被采纳了多少,重要的是这样做有利于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路总 是要自己走,早一天丢开拐棍,就可以早一天走得稳当些。一事当前, 无论别人怎么看,自己要有主见。坚持独立思考,还要有点攻关不怕难 的精神,特别是遇到疑难问题,不要轻易绕过去。很多问题,是自己想 通了,还是听别人讲解后认识了,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
范文二:浅论庄子的思想观点
浅论庄子的思想观点
在那个诸侯纷争、战争不断、社会动荡的时代,人民处于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各种思想纷纷涌现。庄子秉承老子的思想并有所发展,但他在“道”的认识上是和老子一脉相承的。老庄所说的“道”是指宇宙的本源,即宇宙最根本的存在,宇宙万物产生于“道”;“道”也是指自然客观规律。即“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的道德思想在老子的思想基础上又有发展,庄子所讲"道"并不在于为了探讨和论证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而在于探讨人的本体,论证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象宇宙的本体那样,达到无限和自由。庄子哲学处处都力求从宇宙本体"道"的高度来论证人生的哲理,把人的生活放到整个无限的宇宙中去加以观察,以此来探求人的精神达到无限和自由的道路。在先秦哲学中,庄子最为明确地强调了无限的观念,并且把人的生活同宇宙的无限联系起来,把人提到了"天地与我并生"的地位。认为人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道"是万物的本体,也即为人的本体,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所以它体现在人身上就是自然之性,人应当按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活,应效法那支配宇宙万物的无所不在的"道",使自己成为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在庄子哲学中,"道"的学说,是直接为它的要求个体的无限和自由的人生哲学作论证的。庄子从“万物一府,生死同状”、“道通为一”的认识出发,主张万物平等、物论平等,因而否定人类的自我中心与个人的自我中心,提倡摒弃成见,扬弃我执,顺应自然。
庄子还在老子有关有与无、小与大、短与长、柔与刚、强与弱等等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应与相互转化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突出了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以及相异性的相互转化,创建了相对论的认识论。在庄子看来,道既然是一种本源性存在,是人和社会的初始状态,因而是无差别的,因此"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人是有富贵贫贱的差别和对立的,当时的一般人包括一些重要的思想家认为贵贱有别是天经地义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而庄子则否定之。至于大小、美丑、寿夭的差别,庄子认为决定于人以什么样的参考座标来观察。"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谓丘山矣,则差数睹矣。" 从至大的宇宙空间看地球,当然地球就象稊米;从至小的微观粒子看毫末,则毫毛也是丘山。所以他说:"天下莫大于毫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泰山为大,秋毫为小,这是一般人的看法,庄子则认为既然大小寿夭是相对的,泰山就不一定大,秋毫就不一定小,彭祖不一定寿,殇子不一定夭。他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彭祖比起冥灵和大椿,自然是短命的,而殇子比起朝菌来也算是长寿的。所谓"大小夭寿",都是在有限的时空中比较得来的,若从无穷的时空观点来看,所有性质的差别都只有相对的意义。这就是庄子的相对性的认识论,其目的是破除人以自我为中心,使人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解脱出来,其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入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庄子还有对无线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这一精神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庄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破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在礼仪面前“无名”,才可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走上自由之路。在《逍遥游》篇中有着集中而形象的描述,在《逍遥游》中说,大鹏的高飞,要有一定的条件,即“有待”,这不能算是绝对的自由;而要真正地达到自由,就要无条件的,即“无待”,这样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世界。能达到这样“无待”的人,才算是“至人”、“神人”或“圣人”。庄
子的这种“逍遥游”的人生观,实质是企求摆脱现实烦恼的一种自我精神麻醉法,是典型的消极遁世思想,在当时社会现实中是有害的。但他既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的启示。
庄子的这些哲学思想中,他们所提倡的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旷达超脱,以及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为人处世上的清廉正直和真实无假的理想人格的塑造,都是有益于人的道德思想境界的提高的,对儒学提倡的敬业献身精神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当然庄子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消极性,倘若一味追求“无为”的境界,那么对社会对个人的发展也是不利。
范文三: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主要思想观点
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
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旗帜、理论体系 两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三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
制度自信。
四化同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
展。
党的建设工程
一条主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主线。
两个重大课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三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不断提升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应对“四个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防止“四个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四个自我,着力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五大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范文四:孟德斯鸠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影响
孟德斯鸠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影响
一、生平与著作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Charles Louis Montesquieu1689-1755法国启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的主要代表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欧美各国特别是美国政治体制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1721《罗马盛衰原因论》1734《论法的精神》1748《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
二、法学方法一比较的方法
他的比较方法不仅是纵向的历史的比较还包括横向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不仅包括宏观的、整体的研究也包括对某一法律制度的微观比较不仅包括法律的比较还包括对法律存在的社会条件的比较。他的比较研究的面之广也是罕见的除了欧洲外他的视野涉及伊斯兰教法、甚至涉及印度、日本和中国还有美洲的法律。他告诫人们要判断这些法律中哪一些最合乎理性就不应当逐条逐条地比较而应当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看来进行整体的比较。所谓整体的比较就是要结合各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历史状况、人情风俗等等从他们的整个法律体系和部门法体系即“法的精神”上进行比较。孟德斯鸠认为只有整体比较才算是实质的比较才能掌握各具体法律制度或法律规范的真实要旨。相反逐条地比较则是形式主义的比较文字上的比较得不出什么实质性的结论。二历史的方法孟德斯鸠力求从法律演变的历史中去寻求法的精神为每一时代的法律寻找历史基础。在他的论著中大量采用这一方法。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他研究了古罗马社会从产生到灭亡的全过程特别是法律和政治制度演变的历史从中证明“自由与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这一主题。在《论法的精神》里他进一步对具体法律制度包括各个部门法制度及其思想成因作历史的研究。通过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的历史研究孟德斯鸠得出了开创性的结论人类受多种事物支配就是气候、宗教、法律、施政的准则、先例、风俗、习惯。结果在一定民族形成了一般的精神即民族精神立法应当符合民族精神。
三、自然法与人定法理论
自然法孟德斯鸠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自然状态中那时支配人们生活的只有自然法。但他不赞成霍布斯关于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的说法他认为自然法的内容有四项和平、寻找食物、自然爱慕和希望过社会生活。他的论证逻辑是这样的人因无知便有自卑感于是害怕战争需要和平人因无知便感觉软弱但又有生理需求于是便要寻找食物人为了生存而交往相互交往中产生了爱慕之心随着交往增加他们便有了一个相互结合的新理由自愿过社会生活于是人类就进入了政治社会。二人定法与霍布斯相反孟德斯鸠认为人类进入了社会状态后就进入了战争状态正是这种战争状态需要并产生了法律。他说“人类一有
了社会便立即失掉自身软弱的感觉存在于他们之间的平等消失了于是战争状态开始了。”因为每一个个别的社会都感觉自己有力量这就产生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每个社会中的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力量他们企图将社会的主要利益夺来自己享受这就产生了个人之间的争斗。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两种状态人法才得以建立。人法分为国际法、政治法和民法国际法解决国家之间关系的法。政治法调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法律。民法调整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民法使人获得财产。孟德斯鸠的自然法学说的特点他没有把自然法作为政治推理的大前提从中演绎出理想的政治制度。他之所以论述自然状态和自然法其目的在于揭示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所可能有的种种关系之中的“法的精神”。依他看来人类无须缔结契约而因自身需要和天性就可步入政治社会因此孟德斯鸠是古典自然法学派中唯一否认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家。
四、法的精神法的精神实际上是指下列几种关系
1法律应该与国家政体的性质、原则有关系2法律应该与国家的自然条件有关系也就是与气候、土地质量、地理形势、面积、人民生活方式等有关系3法律应该与政治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同居民的宗教、性情、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等有关系4法律与法律之间也应该有关系法律应该同他们的渊源、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作为法律建立基础的秩序也有关系。
以上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的“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一书的中心思想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五、自由理论孟德斯鸠是个自由主义者自由是他追求的目标。 按照他的说法自由有两种哲学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哲学上的自由是要能够行使自己的意志或者至少自己相信是在行使自己的意志。而政治自由是要有安全或者至少自己相信有安全。”政治上的自由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政制相联系的自由一类是同公民相联系的自由。孟德斯鸠重点探讨了这两类自由与法律的关系。首先他探讨了同公民相关的法律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他说“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他进一步解释说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二是任何人都不应该被任何人或势力“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其次孟德斯鸠探讨了与政制相联系的法律与自由的关系。在他看来要想保障自由从国家政治角度必须限制政府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只有从政制上防止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才能使政治自由在法律上不至于落空。孟德斯鸠由此从自由转到分权理
论。
六、分权理论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是其自由理论在政治体制上的继续和发展。
孟德斯鸠认为要想实现政治自由就必须实行权力分立。为此他汲取了以往的分权理论特别是洛克的学说创立了完整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的理论。关于三权分立的理由简单地说就是为了保障政治自由防止国家权力腐化。三权分立是为了保障自由而为了保障三权分立的实现又必须做到三权制衡。具体说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由人民自己选出的议会机关来行使。行政权主要是决定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以及其他法律的执行权。司法权是依照法律惩罚罪犯和裁判私人争讼的权力具有独立性。总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必须由不同的机关分别行使三权彼此独立同时要互相制约。如行政要服从法律但君主可以行使对立法的否决权立法不能干涉行政但同时可以审查、监督君主对法律的执行议会享有弹劾权司法必须以立法为依据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行使对立法的审查权。这样使整个国家权力配置处在独立、制约、平衡的基础上从而防止权力专断保障自由。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与洛克的分权论相比在理论上更为系统、深入、细致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1787年美国宪法及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1791年法国宪法产生了直接影响。此后人们说到“三权分立”一般是指孟德斯鸠的理论。
影响孟德斯鸠是古典自然法学的代表他的自然法思想影响了后世的自然法学孟德斯鸠又将法律与社会条件联系起来对后世的社会法学派有影响他采取了历史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后来的实证分析法学和历史法学有着影响。
学号:1512001203607
姓名:段文领
范文五:解析孔子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
解析孔子?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
1.??思想理性?。没?有真?正的?宗教?束缚?和思?想禁?锢,?讲道?论理?,善?于?思考。?中国?人最?佩服?(心?服口?服、?内心?折服?)的?不是?虚妄?而武?断的??“上帝”?,而?是真?实亲?切的?“圣?人”?。中?国人?最看?重的?不是?权力?和财??富,而是?道德?和学??问。中国?人最?为敬?仰的?是孔?子和?老子??,不是三?皇五??帝,不是?英雄?豪杰?,不?求神?异灵?奇,??唯重思想?和智?慧。? ?
以德为?重。?尊道?贵德??,仁义道?德,?重德?轻利?,淡?泊名?利,?注重?道?德修养?。?
3.?仁人?志士?。孔?子曰?:“??仁者爱人?”(?《论?语》?)。?所谓?“仁?者?无?敌”,盖?由此?矣~?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又?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如此?人生?信念?,赋?予中?国人??不可磨?灭的伟?大品?格~? ?
4.?礼仪之??邦。中国?人不?怕失?败,?不怕?吃亏?受屈?,唯?怕“?失礼?”。??注重礼节?的国?家,?人们?不惧?生死??而惧礼仪?,所?谓“?死生?事小?,失?节事??大”是也?,这?是何?等豪?迈慷?慨。? ?
5.?君子之??国。中国?人的?文明?开化?甚早?,不?求禽?兽之?欲,?不惧?虎狼??之威,不?逞英?雄之?能,?不鼓?豪强??之气,不?欺弱?小之?辈,?不兴?不义?之师?。所?谓“?君子?”,?这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人?品和?人格??,《周易?大传?》和??孔子的《?论语?》树?立了?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标?准和?规范?,他?是和?“小??人”(注?意:?孔子?所谓?“小?人”?和人?们所?说的?“坏?人”?可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反映?了教??育家的境?界和?思想?家的?水平?)。?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 ?
6.?忠孝治?国。?孝敬?父母?,忠?于祖?国,?所谓?“爱?家护?国”?的责?任和?“保?家卫?国”?的义?务,?引而?申之?,天?经地?义的?法则?,长?治久?安的?法宝?。?
7.?以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这?是中?国人?的人?生信?条,?礼?仪之邦?的“?礼节?”是?一种?原则?性,?以和?为贵?的“?宗旨?”是?一种?灵活??性,既能?够坚?持原?则,?又能?够灵?活应?用,?不改?其志?,不?易其?节,?又不??失变通的?智慧?,这?是何?等聪?明之?人,?归根?到底?,“?礼节?”是?权宜?之计?,“?和平?”才?是长?久之?计。? ?
8.?伦理安?人。?中国?人讲?究“?天伦?”和?“人?伦”?,由?于“?天人?合一?”原?理是?基本?原理?,“?天伦?”就?成为?“人?伦”?的“?原则?”。?因此?,中??国人的伦?理是?一种?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一?种自?觉的?人生?智慧?,而?不是??外加的“?游戏?规则?”。?心安?理得?,心?悦诚?服,?不需?要以?势压?人,?只可??以以理服?人,?天理?人情?,人?心自?有公?断,?无需?强加?于人?。“?天行??健”,所?以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所?以说?:“?君子??以厚德载?物”?。法?天象?地,?这不?是天?经地?义吗?,谁?能够?否认?这个?“天??理”啊~? ?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如何提炼文稿的思想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