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优秀城市设计案例
?精品文档?
优秀城市设计案例
国内外新城规划设计优秀案例简介新城运动始于19世纪末霍华德先生倡导的“田园城市”理论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的概念,并主持完成了第一个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的规划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卫星城实践,至40年代中叶以后,人们把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统称为新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强力支通州新城的空间方向将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向东南方向3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文章摘要: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关键字:建筑研究节点标志(4)特殊的立面特征同样对于形成道路特征具有重要特征,(5)靠近城市中有特色的部分也会增加道路的重要性有时,道路的重要性可归结为其结构原因,道路不但应该具有可识别性和连续性,还具有方向性,通过一些特征在某一方向上累积的规律渐变,沿线的两个方向能够容易区分.延伸的曲线也是一种渐变,是在运动方向上的稳定变化目前沈阳市等级内道路拥有量为3127万平方米,经过近两年的改造,一、二级街路完好率为90,,三、四级路完好率为67,14条城市出口路中,青年大街、建设大路等6条已经改造完毕,另有8条出口路
1 / 7
?精品文档?
尚待改造经过连续三年大规模的道路改造,目前沈阳市的道路格局已经形成,为沈阳今后的城市建设搭好了骨架沈阳市在对城市道路实施大规模改造之初,便将改造的出发点首先确立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与此同时,街路建设标准则要求比肩国际化大都市而去年和今年陆续的“小巷工程”,则充分体现出道路改造为民谋福的特点2、边界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形要素,他们通常是两个地区边界相互侧面的参照作用边界通常同时也是道路,观察者能够沿着它移动,这种道路被画成是道路,只是同时具有边界的特征.边界有时也可能和道路一样具有方向性实例:和平与沈河两区界线北起北京街与北陵大街铁路桥和平、皇姑、沈河三区交会点,向南沿和平、沈河两区法定行政区域界线至和平、沈河、东陵三区交会点止,全长公里3、区域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北京一次次规划,一次次突破北京市长期以来以旧城为单一中心,以新区包围旧城、同心同轴向外蔓延的生长模式,被建筑学界形象地称为“摊大饼”北京的这种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以莫斯科规划为蓝本帮助确定的主要特点有,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当时曾经出现了两派对立的观点,一方主张行政中心应当在旧城基础上发展,另一方以梁思成、陈占祥为代表,主张在当时的西郊另立行政中心但后者最终未被采纳上世纪70年代末,北
2 / 7
?精品文档?
京市考虑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仍然设想以市区为核心,同心圆式向外发展当时著名建筑师吴良镛就曾表示反对他认为,必须将北京的旧城功能疏散,发展为多中心的城市,以减轻市中心的压力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被批准施行,方针仍是“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建”结果是三环路内日益拥挤,“大饼”摊到四环1993年,北京市又一次制定了规划这次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1991年至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改变人口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大力向新区和卫星城疏散人口该规划除了市区坚持集团式布局外,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转移,以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这个规划的愿望是良好的,却并没有实现在一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一块块草坪装点街区的同时,城市建设的中心并没有转移到郊区,南城发展依然缓慢,卫星城的规模是扩大了,但不过是“睡城”而已,市中心人口更多了,交通更拥堵了,四合院更少了……又一次修编,而且提前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邹德慈曾言,“做规划不能没有预见性”但是,对事物充分的预见则需要对现实深刻的洞察力和突破现实的勇气现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执行,规划年限为1991年—2010年从1991年到现在,北京市机动车飞速增长,近七年来的机动车增长量超过了前48年的增长量除去机动车辆的
3 / 7
?精品文档?
陡然增加,其他决定城市规模的三个重要指标,人口规模、经济指标和用地规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石家庄人民广场分析一、广场简介人民广场位于石家庄市中心,南临中山路,北依长安公园,是以原一宫广场和长安公园为基础,进行整体设计和改造的一座大型城市中心园林式广场,广场占地公顷,2001年11月1日建成开放整个广场本着“以人为本,以绿为主”的设计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场中有园、园中有场,既有现代都市景观宏伟之美,又融自然山水园林之秀,布局精妙,场园浑然一体,集观赏、游憩、文化、生态、避灾多功能,较好体现了都市生态园林特色中轴主广场南北纵深270米,东西宽100米,自南向北由**主席塑像广场、跑泉、音乐喷泉、叠水及绿林广场等景点组成地下万平方米的服务设施,将满足展览、购物、餐饮需要东西两侧绿地利用现代造园理念,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塑造出都市山水、德馨园、绿荫园区、碧波翠屿等四大景区,揽秀亭、闻涛亭、爽亭和艺术景墙等点缀其中花草树木与情景雕塑及各种灯饰交相辉映,构筑了一幅明快的时代画卷二、地理位置位于石家庄市行政中心,人民广场南对交通于中山路,石家庄博物馆附近,西接建设大厦,东临青园街,北为长安公园,以市政府大楼大楼为中心轴线,整过路线交通便利,是以园林式为主的广场,所以人民广场景观环境设计安排的地理位置也比较合适三、广场概况从人民广场景观环境总平面图上
4 / 7
?精品文档?
看,在功能的空间划分很整齐,是以园林式广场人民广场是石家庄标志性园林式广场,人流量较大它为了合理有效地解决好人流问题,在广场中设计了主要的交通设施,并设置了紧急通道,整个通道比较宽敞,广场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以园林设计和广场设计相结合以科学的发展空间交流为中心,设计采用的广场结构,有着现代化城市空间肌理和脉络在整个设计过程,空间比较宽敞,能满足市民对人民广场的开敞活动空间,体现出人民广场的特点整个空间“以人为本”的原则,个人活动空间适宜,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互接合,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互关联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设计大量的休息设施供人们休息,市政中心广场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有良好的户外广场公共空间,就给人们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体现出人民广场的建设,是为大家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更是要建立了一个政府和民众相互沟通的平台让人们有了更进一步欣赏景观环境艺术美观性,“以民为本”给人们带来生活的需要2、休闲娱乐区设计休闲区的设计还是比较宽敞的,休闲区可以让人民放松心情,可以让整个广场更加热闹,也体现出石家庄人民广场景观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的理念3、展品区设计这是专门设计的展品区,通过节日庆典活动,可以让人民来观赏,引来游客,也是我感到
5 / 7
?精品文档?
比较漂亮的区域,通过漂亮的花,展现给人们,体现出作为人民广场是不可缺少的区域例如,十一国庆期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展六、总结因此,人民广场是石家庄标志性园林式广场,人流量较大它为了合理有效地解决好人流问题,在广场中设计了主要的交通设施,并设置了紧急通道,整个通道比较宽敞以及空间交流信息,设置了雕塑的小品,休闲娱乐区,,假山,绿化场地,整个广场景观环境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以园林设计和广场设计相结合以科学的发展空间交流为中心,设计采用的衔接结构,有着现代化城市空间肌理
和脉络在整个设计过程,空间比较宽敞,能满足市民对人民广场的开敞活动空间,体现出人民广场的特点整个空间“以人为本”的原则,个人活动空间适宜,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互接合,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互关联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设计大量的休息设施供人们休息,市政中心广场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有良好的户外广场公共空间,就给人们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体现出人民广场的建设,是为大家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更是要建立了一个政府和民众相互沟通的平台让人们有了更进一步欣赏景观环境艺术美观性,“以民为本”给人们带来生活的需要七、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了解总结人民广场,并结合人民广场的设计应用,
6 / 7
?精品文档?
总结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1、位于市中心或重要地段的广场,要创造出人能停留、观赏建筑物或特定景色的环境条件2、只有强调广场的装饰性,强调公众的可达性,满足城市生活的多功能要求,创造一定的街头活动场地,才能提高广场的吸引能力3、发扬传统的地方风格,如每年的菊花展4、重视利用公共建筑物前、桥头、街道汇合处、路边街角等小面积空地设置广场5、广场周围的主要建筑物和主要入口,是空间设计的重点和吸引点,处理得当,可以为广场增添不少光彩6、应突出广场的视觉中心
7 / 7
范文二:优秀城市设计案例
优秀城市设计案例
篇一:优秀城市设计的案例(684字)
北京是我国首都,又是著名的古都。北京的城市设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城市设计实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北京的古城基本上是明代建成的,她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就是按《周礼·考工记》的理想都城模式设计的。明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吸取了明初中都和南京的布局和形制的特点,使这种“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更加突出,城市轴线也延伸到外城,形成了长达8公里的雄伟庄严的南北中轴线。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城市设计
1
的主题就是要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势与威严。北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设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譬如在功能上满足了皇家政治(前朝)、生活(后寝)、游憩(御苑)以及礼制(坛、庙)、防御(城墙城楼)等方面的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全城以皇宫为中心,中轴线为脊柱,左右对称,轴线上一重重城门,极力烘托出皇帝的权威,即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
北京城由于经过整体设计,全城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更可贵的是有六海园林水系与之相陪衬,使规整中见自然,严肃中有活泼,这是历代都城中少见的。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重要批复中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独特风貌。对珍贵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建筑遗址,要妥善保护。在其周围地区内,建筑物的体量、风格必须与之相协调”。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并发展北京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优秀传统。
2
篇二:优秀城市设计案例(627字)
巴西利亚是巴西新首都,位于海拔1200米的两河交汇之处。1956年政府决定迁都,并选定这个地点。1957年进行国际竞赛,巴西建筑师科斯塔的规划中奖。他的规划设计思想是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雅典宪章的理论原则,但也追求一定的主题,这就是他强调的巴西利亚是一个首都,“规划是有意地追求尊严和高雅”。整个规划构思是“模拟人体躯干”,并以此作为主轴,在这一主轴上布置政府机构建筑群,其中心则是著名的“三权广场”;另一轴线上主要布置了城市居住区,呈弧形两翼,两条轴线交叉点是作为心脏的4层大平台,这里是全城重要交通枢纽和公共中心。巴西利亚的平面象一架喷气式飞机。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上充分体现人车分离和高速化。城市环境和大片绿化、水面都体现出勒?柯布西耶和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城市设计思想。巴西利亚的主要建筑是由著名巴西建筑师尼玛雅设计的。他的设计富于现代化雕塑感,使这座新城展现出崭新的面貌。对巴西利亚的城市设计褒贬不同。赞扬者认为”巴西利亚是意志坚强的行动,城市规划在这里得到了最高的意义”。贬者则认为它“做作、封闭、
3
追求形式”,有的提出,这一规划缺乏历史和传统,缺少应有的丰富多彩和吸引人的魅力。它和印度旁遮普邦首府由勒?柯布西耶规划设计的昌迪加城一样,既是60年代城市设计思潮的重要代表,也是引起争论的两座名城。城市设计实例很多,这里只能举几个著名的实例加以介绍。至于城市中各个部分的设计,如市中心、广场绿化、居住区以及古城保护等细部空间的设计优秀实例更是不胜枚举。
篇三:优秀城市设计的案例(470字)
华盛顿(WashingtonD.C.)是美国首都,也是世界名城,1791年由法国工程师朗方(L’anfant)规划。她的主题思想是体现美国在战胜英国殖民统治后,建成民主、自由、独立的新兴资产阶级国家这一国体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体。城市设计巧妙地利用地形,以国会山高地为标志,设计了纵横两条轴线。主轴东西向,以国会为全市中心,南北轴线以总统府(白宫)为重点,两条轴线交叉点上建立华盛顿纪念碑(方尖塔),城市主轴以宽阔绿化为主。
4
城市设计方案以后又经过补充完善,在主轴线两端建成林肯纪念堂和倒影池,次轴线南端正对白宫处建成杰弗逊纪念堂,林荫道两侧建造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建筑。在空间设计上,除方尖塔是制高点外,国会大厦高45米,为整个华盛顿市建筑高度定下了基调,所有建筑高度均不许超过它,在建筑风貌上采用古典柱式。由于有大片绿地、水面,因此整个空间布局开放、舒展、活泼,体现了城市的性质和主题。华盛顿的城市布局与北京严肃、封闭的城市布局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两座城市规划设计的共同点是城市布局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篇四:优秀城市设计的案例(355字)
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名城,素有“花都”之称。这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繁荣奢华,另一方面也由于美丽动人的城市景观。和北京一样,巴黎也是一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城,但与北京不同的是它不象北京那样是按照城市设计统一建成。巴黎是围绕塞纳河逐步扩大形成的。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卢浮宫为主
5
的中心建筑群和以香榭丽舍田园大街为主轴线在那时已基本形成。到19世纪中叶拿破仑第三执政时,由豪斯曼主持对巴黎进行了较大的改建。除完成城市纵横两条轴线和两条环路的建设外,出于整顿市容、开发市区和便于军事行动以镇压人民起义等目的,在市区密集的街巷中开辟了许多宽阔的放射型道路,并在道路交叉口建设了许多广场,道路与塞纳河交叉处则形成很多桥头广场、绿地和新的轴线,这基本奠定了巴黎市区的骨架。
6
范文三:优秀的城市设计
Name: Sir Stuart Lipton Age: 59
Job title: Chairman of the commission for 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Cabe) 英国建筑和建成环境委员会
Profile:英国最受尊重的不动产开发商与政府间起到桥梁作用的建筑师,为40多个项目(约120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Broadgate 和the Treasury building in Whitehall。他的建议经常被英国首相所采纳。因为出色的工作而被授予爵士爵位。
优秀的城市设计带来的价值
经济方面:
对于投资者产生高回报(租金收益和资本投资收益) 以很小的代价获得当地的高发展竞争力 和土地拥有者的需求合拍 易于建立高密度的街区
减少管理,维护,安全和能源的成本 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发展中提供“life-giving”的mixed-use元素 创造城市区域的再更新与场地的市场细分 独特的场所并提升该区域居民的自豪感
开放的投资机会,为开发者建立信心并且吸引大量的资金 减少因为设计失误而导致的修正成本
社会和环境价值:
创造易于联系,包容性和便于到达的新区域
传递mixed-use的环境,通过大量的便利设施使其产生人气 整个区域应当通过设计传递一种不断发展的积极信息 在未来的发展中预先确保安全性
将交通不便和衰落的地区改造成满足公众使用的地块(便民设施) 强化居民的自豪感与城市意向 减少污染的排放,有效的利用能源 重新评估城市的高度
收益者:
投资人:通过资产的汇报获得收入(在满足土地拥有者的规定下),成本的收回是迅速的 开发商:通过吸引投资人,并且能为投资人的公司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土地拥有者:通过良好的业绩,他们员工的忠诚,健康和满意度和通过设计来达到威望的提升来获利
使用者:通过经济优势,包括就业,生活的环境和足够的便利设施 公众权威(媒体):通过良好的设计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同时符合经济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
怎样成为好的城市设计: 降低生活成本
mix-use: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公共场所和便利设施:位于能够被快速到达,链接各个区域的地段 好的城市设计应该能够吸引收入较高者和商业,服务行业的进入,同时也应该保持该地区的多样性,并不回避低收入者,而且那些便利设施同样是应该为他们服务的
各方面的动机:
成功的城市设计:
角色:一个场所强化当地独特的发展形式景观 独特的景观 自然景色
当地独特的建筑 街道和街道的形式 天际线与屋顶 建筑的材料 当地的传统文化
避免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明确的形式:私人和公众的空间都是清晰,独特的 街道,铺地和开放的空间比建筑更为重要 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区分明显 避免连续的街道立面出现中断
周围的街道和由树木,建筑组成的空间的尺度应该是宜人并且符合该场所的功能诉求 没有被废弃和忽略的地方
公共区域的质量:一个被公众和游客乐于接受并且经常使用的场所 安全感 易于维护
符合每个人的需求,包括残疾人和老人
良好的灯光处理和街道上的一些家具(座椅等) 高大粗壮的植物
舒适的活动:一个区域能够便于到达同时也能够快速通过 高密度同时能够易于公交系统到达 道路,铺地和公共空间具有指向性
有直接的道路连接到人们想到达的主要区域 有安全,高质量的游览路线
可识别性:一个区域有清晰的形象并且便于被识别 地标或者节点 景观
清晰简单的指向系统 灯光 艺术品 招牌
适应性:能够被简单的改造 弹性化的使用 能够被改造
建筑和地区能够更具未来需求的变化而简单的改造以适应 对于历史建筑的再利用
多元化:一个区域应该能够多样性并且符合mix-use 多样化的层次和建筑形式 多样化的文化和社区
范文四: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北京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北京
简介: 北京市长期以来以旧城为单一中心,以新区包围旧城、同心同轴向外蔓延的生长模式,被建筑学界形象地称为“摊大饼”。北京的这种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以莫斯科规划为蓝本帮助确定的。1950年到1954年,经过中外专家多方案研究和综合,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主要特点有:以旧城为中心?? 关键字:城市设计 北京 旧城
一次次规划 一次次突破
北京市长期以来以旧城为单一中心,以新区包围旧城、同心同轴向外蔓延的生长模式,被建筑学界形象地称为“摊大饼”。北京的这种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以莫斯科规划为蓝本帮助确定的。。主要特点有: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当时曾经出现了两派对立的观点,一方主张行政中心应当在旧城基础上发展,另一方以梁思成、陈占祥为代表,主张在当时的西郊另立行政中心。但后者最终未被采纳。
上世纪70年代末,北京市考虑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仍然设想以市区为核心,同心圆式向外发展。当时著名建筑师吴良镛就曾表示反对。他认为,必须将北京的旧城功能疏散,发展为多中心的城市,以减轻市中心的压力。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被批准施行,方针仍是“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建”。结果是三环路内日益拥挤,“大饼”摊到四环。
1993年,北京市又一次制定了规划。这次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1991年至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改变人口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大力向新区和卫星城疏散人口。该规划除了市区坚持集团式布局外,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转移,以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
这个规划的愿望是良好的,却并没有实现。在一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一块块草坪装点街区的同时,城市建设的中心并没有转移到郊区,南城发展依然缓慢,卫星城的规模是扩大了,但不过是“睡城”而已,市中心人口更多了,交通更拥堵了,四合院更少了??
又一次修编,而且提前6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邹德慈曾言:“做规划不能没有预见性。”但是,对事物充分的预见则需要对现实深刻的洞察力和突破现实的勇气。
现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执行,规划年限为1991年—2010年。从1991年到现在,北京市机动车飞速增长,近七年来的机动车增长量超过了前48年的增长量。除去机动车辆的陡然增加,其他决定城市规模的三个重要指标:人口规模、经济指标和用地规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行1993年总体规划对2010年的北京常住人口的估计为1250万,流动人口250万,而到2001年时,数据就显示:北京常住人口已超过1367万,流动人口已达263万。
1991年时的北京市国民生产总值仅为598.89亿元,当时总体规划预计到2010年北京市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而到2002年时,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130亿元。
陡增的庞然大物和原有道路系统的不匹配带来的交通拥堵等问题,激化了人们对北京现行城市规划的非议。
正是这种城市建设发展的超前决定了原有规划必须及时修改。实际上,城市总在变动之中,永远不可能有一步到位的规划。
其实,早在建国初期,就有人提出修建放射线状道路网;即使在城市格局已经形成的上世纪70年代末,吴良镛教授也曾振臂疾呼应抑制摊大饼。然而,“大饼”一摊再摊。种种原因使得人们良好的愿望一次又一次落空。
在被“大城市病”日益困扰的现实面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被提前6年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一定意义上,这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提前,是迫于日益严重“大城市病”的无奈应对。
“城市空间新格局”定位
北京市市长**在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调整北京城市空间布局,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确保年内完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北京市“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规划蓝图的总体战略为:旧城有机疏散;市域战略转移;村镇重新整合;区域协调发展。
据悉,“两轴”即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是北京的精髓,应结合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的延伸,全面实现保护与发展,从空间布局上体现首都政治、文化、经济职能的发挥。
“两带”一指北起怀柔、密云,重点为顺义、通州、亦庄,东南指向廊坊、天津的“东部发展带”,主要承接新时期的人口产业需求;二指“西部生态带”,与北京的西部山区相联系,即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又联系了延庆、昌平、沙河等,为北京建成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奠定基础。
“多中心”是指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以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分散交通压力,如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将在市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若干个新城,以吸纳城市新的产业和人口以及分流中心区的功能。
身处其中的北京市民,对这个提前了6年进行修编的规划寄予了很大希望,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所受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困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认为,经过科学测算,北京市人口最多应为1750万,超过这个数字,人们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会大大下降,资源会短缺,人的心理也会倍感压力。而专家预测,到2008年,北京人口就会达到1600万。
可以预见,北京未来就人口压力来讲确实是令人无法不警觉的。修编后的城市规划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呢?而这一空间战略调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破解北京近年来因发展快速而带来的种种弊病?又如何保证这是一次真正具有超前性和指导性,并具有可行性的规划调整呢?
新总体规划五大特点 :
第一:适宜人居
两院院士吴良镛院士说,适于居住是指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建立大都市不是目标只是过程,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了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所以城市规划必须很科学,而适宜人居住的环境应该是包括好的工作环境,好的休闲环境以及好的教育环境。
第二:“两轴”是历史延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晓江介绍,“两轴两带多中心”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到2003年底之间反复研究最后才确定的一个构想。“两轴”指的就是传统的南北中轴线和长安街东西延长线,其中南北中轴线是北京几百年都城史以及北京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这条中轴线最能反映北京空间布局的最高境界。
第三:“两带”建新城
李晓江称,提出“西部生态带”主要是考虑了北京的“人居环境”,北京再怎么发展也不能丢掉生态环境,这是城市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但是目前北京还要做出很多努力,所以提出“西部生态带”概念,是一个守住“家底”,保住底线的战略目标。“东部发展带”的提出是对北京空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北京将通过东部产业带的建设来实现空间战略性转移,把城市的一些功能从市中心转移出来,让一些新的成长点在东部发展带进行培育。
第四:南城纳入城市中心区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陈刚主任指出,此次规划中,并没有把南城甩开,南城的部分地区也有详细规划,比如崇文和宣武的辖区,将被列入城市中心区来整体规划。这个“城市中心区”包括东城、西城以及崇文和宣武,这个中心区将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对四个老城区作整体规划研究,提出整体的功能定位。丰台是近郊,也在规划中被列为“整治建设区”,更远的南部则到了南苑机场,也将有具体发展规划。
第五:旧城尽量保持原貌
两院院士周干峙说,北京是世界文化名城,不能像世界上有些城市一样,不断拆迁改造,最后让人都认不出来了。历史的经验非常重要,北京在旧城改造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一些好的方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产生。
北京的发展仍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有限的土地资源以及绿色空间对人口及建设规模的制约;适宜人口密度的制约;水资源条件的制约;空间布局受到诸多现状生态以及各类设施的限制等。尽管新的空间战略规划蓝图有许多美好的设想,但对于北京市政府来说,如果使城市规划走上良性轨道仍然是十分艰巨的课题。修编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是未来若干年内北京市政府许多政策决策和工作执行的依据,但规划如何真正在操作层面实施,仍然留有许多疑问。
被戏称为“睡城”的望京小区的规划就是一个教训。
上世纪80年代,位于北京市区东北部的望京小区被规划为全亚洲最大的居住区,预计将容纳居民40万人。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望京地区的开发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北京最为火爆的住宅区之一,是许多成功人士置业的首选地段。
不幸的是,从最初的规划算起已经过了将近20年,这座规划中“居民一生中80%的需求可以在15公里或者30分钟车程内解决”的“新城”,目前除了日益膨胀的居民区,生活区和就业区却还只是个雏形。路网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严重滞后于居民区的发展。每天早晚上班高峰期间,车辆主要在望京与市区中心之间流动,占总流量的75%。
望京地区的人口已达到18.15万人,而为望京地区内部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2万个,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春妹、刘欣调查撰写的《望京地区交通症结浅析》一文中指出,这些年来,望京地区用地功能的变化其实很大,增加的居民用地达254.7公顷,这是以占用绿化用地106.6亩和占用工业、工厂用地148.1亩为代价的。今天,望京已是万家灯火,却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睡城”。
在北京,与望京相似的“睡城”
遭遇还有不少。据了解,北京市周边的四五环路两侧集中了大量的居民小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回龙观、天通苑、望京等居住集团,居民总数已经超过了百万。
有人抱怨,地产开发商的逐利行为是造成“睡城”的罪魁祸首。有专家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并没有做好配套措施,并没有真正花力气引导一些职能机构和企业在这里落户。通常情况下,一般机构不愿迁往地处偏远、基础设施欠缺的地方。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消息出台后,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根据规划,政府将投入几百亿元巨资,启动市区南北快速路建设,打通二环至四环的联络线、放射线;抓紧立交桥等交通节点的改造,打通城市微循环,改善CBD、望京、中关村等重点地区的交通拥堵状况,加快地铁4号线、5号线、10号线、奥运支线、机场线等轨道交通工程,加快通向郊区的快速路建设。同时,还将有大投入用于改善空气质量,保证城市用水,增加绿化面积等。
据市政府有关官员表示,北京市在未来几年将建设几个适合50万人以上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以缓解市中心的压力。“北京这块大饼不能再摊下去了。要把它甩出去,向东南方向甩。政府职能部门也要带头甩到城外去。”这是北京市一位领导的决心。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的规划与10年前的解决方案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好的规划固然很重要,但比好的规划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规划能够多大程度得到执行。这才是最关键的。
范文五: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北京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北京
一次次规划,一次次突破
北京市长期以来以旧城为单一中心,以新区包围旧城、同心同轴向外蔓延的生长模式,被建筑学界形象地称为“摊大饼”。北京的这种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以莫斯科规划为蓝本帮助确定的。。主要特点有: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当时曾经出现了两派对立的观点,一方主张行政中心应当在旧城基础上发展,另一方以梁思成、陈占祥为代表,主张在当时的西郊另立行政中心。但后者最终未被采纳。
上世纪70年代末,北京市考虑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仍然设想以市区为核心,同心圆式向外发展。当时著名建筑师吴良镛就曾表示反对。他认为,必须将北京的旧城功能疏散,发展为多中心的城市,以减轻市中心的压力。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被批准施行,方针仍是“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建”。结果是三环路内日益拥挤,“大饼”摊到四环。
1993年,北京市又一次制定了规划。这次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1991年至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改变人口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大力向新区和卫星城疏散人口。该规划除了市区坚持集团式布局外,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转移,以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
这个规划的愿望是良好的,却并没有实现。在一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一块块草坪装点街区的同时,城市建设的中心并没有转移到郊区,南城发展依然缓慢,卫星城的规模是扩大了,但不过是“睡城”而已,市中心人口更多了,交通更拥堵了,四合院更少了……
又一次修编,而且提前6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邹德慈曾言:“做规划不能没有预见性。”但是,对事物充分的预见则需要对现实深刻的洞察力和突破现实的勇气。 现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执行,规划年限为1991年—2010年。从1991年到现在,北京市机动车飞速增长,近七年来的机动车增长量超过了前48年的增长量。除去机动车辆的陡然增加,其他决定城市规模的三个重要指标:人口规模、经济指标和用地规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行1993年总体规划对2010年的北京常住人口的估计为1250万,流动人口250万,而到2001年时,数据就显示:北京常住人口已超过1367万,流动人口已达263万。
1991年时的北京市国民生产总值仅为598.89亿元,当时总体规划预计到2010年北京市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而到2002年时,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130亿元。 陡增的庞然大物和原有道路系统的不匹配带来的交通拥堵等问题,激化了人们对北京现行城市规划的非议。
正是这种城市建设发展的超前决定了原有规划必须及时修改。实际上,城市总在变动之中,永远不可能有一步到位的规划。
其实,早在建国初期,就有人提出修建放射线状道路网;即使在城市格局已经形成的上世纪70年代末,吴良镛教授也曾振臂疾呼应抑制摊大饼。然而,“大饼”一摊再摊。种种原因使得人们良好的愿望一次又一次落空。
在被“大城市病”日益困扰的现实面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被提前6年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一定意义上,这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提前,是迫于日益严重“大城市病”的无奈应对。
“城市空间新格局”定位
北京市市长**在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调整北京城市空间布局,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确保年内完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北京市“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规划蓝图的总体战略为:旧城有机疏散;市域战略转移;村镇重新整合;区域协调发展。
据悉,“两轴”即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是北京的精髓,应结合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的延伸,全面实现保护与发展,从空间布局上体现首都政治、文化、经济职能的发挥。
“两带”一指北起怀柔、密云,重点为顺义、通州、亦庄,东南指向廊坊、天津的“东部发展带”,主要承接新时期的人口产业需求;二指“西部生态带”,与北京的西部山区相联系,即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又联系了延庆、昌平、沙河等,为北京建成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奠定基础。
“多中心”是指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以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分散交通压力,如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将在市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若干个新城,以吸纳城市新的产业和人口以及分流中心区的功能。 身处其中的北京市民,对这个提前了6年进行修编的规划寄予了很大希望,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所受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困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认为,经过科学测算,北京市人口最多应为1750万,超过这个数字,人们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会大大下降,资源会短缺,人的心理也会倍感压力。而专家预测,到2008年,北京人口就会达到1600万。
可以预见,北京未来就人口压力来讲确实是令人无法不警觉的。修编后的城市规划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呢?而这一空间战略调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破解北京近年来因发展快速而带来的种种弊病?又如何保证这是一次真正具有超前性和指导性,并具有可行性的规划调整呢?
新总体规划五大特点:
第一:适宜人居
两院院士吴良镛院士说,适于居住是指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建立大都市不是目标只是过程,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了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所以城市规划必须很科学,而适宜人居住的环境应该是包括好的工作环境,好的休闲环境以及好的教育环境。 第二:“两轴”是历史延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晓江介绍,“两轴两带多中心”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到2003年底之间反复研究最后才确定的一个构想。“两轴”指的就是传统的南北中轴线和长安街东西延长线,其中南北中轴线是北京几百年都城史以及北京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这条中轴线最能反映北京空间布局的最高境界。
第三:“两带”建新城
李晓江称,提出“西部生态带”主要是考虑了北京的“人居环境”,北京再怎么发展也不能丢掉生态环境,这是城市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但是目前北京还要做出很多努力,所以提出“西部生态带”概念,是一个守住“家底”,保住底线的战略目标。“东部发展带”的提出是对北京空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北京将通过东部产业带的建设
来实现空间战略性转移,把城市的一些功能从市中心转移出来,让一些新的成长点在东部发展带进行培育。
第四:南城纳入城市中心区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陈刚主任指出,此次规划中,并没有把南城甩开,南城的部分地区也有详细规划,比如崇文和宣武的辖区,将被列入城市中心区来整体规划。这个“城市中心区”包括东城、西城以及崇文和宣武,这个中心区将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对四个老城区作整体规划研究,提出整体的功能定位。丰台是近郊,也在规划中被列为“整治建设区”,更远的南部则到了南苑机场,也将有具体发展规划。 第五:旧城尽量保持原貌
两院院士周干峙说,北京是世界文化名城,不能像世界上有些城市一样,不断拆迁改造,最后让人都认不出来了。历史的经验非常重要,北京在旧城改造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一些好的方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产生。
北京的发展仍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有限的土地资源以及绿色空间对人口及建设规模的制约;适宜人口密度的制约;水资源条件的制约;空间布局受到诸多现状生态以及各类设施的限制等。尽管新的空间战略规划蓝图有许多美好的设想,但对于北京市政府来说,如果使城市规划走上良性轨道仍然是十分艰巨的课题。修编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是未来若干年内北京市政府许多政策决策和工作执行的依据,但规划如何真正在操作层面实施,仍然留有许多疑问。
被戏称为“睡城”的望京小区的规划就是一个教训。
上世纪80年代,位于北京市区东北部的望京小区被规划为全亚洲最大的居住区,预计将容纳居民40万人。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望京地区的开发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北京最为火爆的住宅区之一,是许多成功人士置业的首选地段。 不幸的是,从最初的规划算起已经过了将近20年,这座规划中“居民一生中80%的需求可以在15公里或者30分钟车程内解决”的“新城”,目前除了日益膨胀的居民区,生活区和就业区却还只是个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