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历史上京剧和昆曲的关系
京剧《大闹天空》在空中剧院播出后,一些网友对剧中的音乐采用昆曲曲牌感到不解,笔者已在回帖中作了粗浅的探讨。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京剧和昆曲关系问题的理解,笔者摘编《中国京剧》杂志的相关文章,与网友们共同学习。
署名“丁修询”的作者在《论京昆之别》的连载文章中,把目前京昆不分的现象,分为早期的“昆乱兼容”、中期的“昆乱不挡”和近数十年的“京昆合流”三个时期。
一、???? 昆乱兼容时期
在过去数百年间,昆曲曽经覆盖明、清政权所至之处的绝大部分地区,是全国的“官腔”。(如同今天的京剧是国剧)清代的康、乾年间,昆曲尚在兴盛的峰巅,雄据剧坛。尤其是在上层社会,尽得风流。昆曲在名义上同时得到宫廷与文人的高度推崇,拥有文化上的正统地位。京剧诞生之前,清代宫廷里的戏剧演出,只能以昆曲为主。昆曲是典型的文人艺术。它在文学、音乐和表演这三大艺术门类所达到的不菲成就,都足以代表汉族雅文化的艺术巅峰。朝廷甚至下令用官方的力量抑制除昆曲以外其他剧种的发展。然而,至少在北京的演出市场上,面对梆子、秦腔等各地方剧种,昆曲始终没有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当时荟萃于北京的“秦、楚、黔、晋、粤、燕、赵”各种声腔竞相学习,使昆曲以外的地方戏曲,赢得了中、下层社会观众,打破了南、北昆曲统领全国主流剧坛的局面。由于地方戏曲俚俗、形制简陋,被评论者称为“乱弹”。或相对于昆曲之“雅部”而称之为“花部”。
“花部”的发展状大,也导致二者之间的艺术交流和变化。一些花部戏班的演员学习昆曲,同时也有大批昆曲出身的演员参加了花部的演出,形成双向交流的局面。以上情况,至四大徽班进京之后,更成潮流。
昆(曲)乱(弹)兼容时期的特点是:花部蓬勃兴起,而昆曲风光尚在。
二、???? 昆乱不挡时期
咸丰三年(1853),昆曲故地江南一带成了太平天国政治中心,其早期的禁戏政策和南北军事对峙的局面导致南北往来隔绝。一度使江南昆曲寝歇,班社解散;而北方又得不到昆曲故乡输送的力量,北地的昆曲受到严重打击。太平天国之后,昆曲元气大衰。解散的班社不能完全恢复,原与花部平分秋色的局面其势已去。昆曲艺人们纷纷投向花部,遂成风气。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京剧鼻祖程长庚等徽班领军人物,在使“徽汉合流”的同时,努力吸取昆曲的成熟经验,催生了至今执掌中国戏曲之牛耳的京剧。他们欢迎昆曲艺人加盟,既可以吸取昆曲艺术经验,发展京剧,又可演出部分昆曲剧目。以争取原来的昆曲观众。
沈蓉圃《同光十三绝》戏曲人物图,形象地说明花、雅两部进一部密切合作和交融的关系。图中所绘程长庚、徐小香、梅巧玲、杨月楼、谭鑫培、张胜奎、卢胜奎、朱莲芬、时小福、杨鸣玉、余紫云、刘赶三、郝兰田共十三位名伶。虽然只有朱莲芬、杨鸣玉两人是昆曲角色装扮,其他都是京剧角色。但京剧角色装扮的其余十一人中,有七人擅长昆曲。这十三人中,徐小香、朱莲芬、杨鸣玉、时小福四人是以昆旦成名。谭鑫培、梅巧玲、杨月楼、张胜奎等人都是“昆乱不挡”的一代宗师。声名最著的程长庚的“昆曲家法”,更在谭梅诸人之上。
昆曲伶人投奔蒸蒸日上的京剧,也是他们挟一技之长,重新谋得生活出路的最佳选择。他们和皮黄界的伶人合作,搬演和改编昆曲剧目,学习昆曲的成熟经验,这是促成京剧艺术全面提高,从“乱弹”而进入“大雅”的决定性因素。陈彦衡说:“当日梨园学戏,皆以昆戏为根底。而北京皮黄,由昆曲变化而来,盖信而有徵矣。”(《旧剧丛谈》)风气所至,“昆乱不挡”,就成为高水平京剧演员主要标志之一。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民国时期。网友们,读到这里,我们明白了,在京剧的形成初期,由于大批昆曲艺人的加入,把昆曲剧目改编成京剧,或者干脆搬演昆曲剧目,这就导致了京剧和昆曲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由来已久了。因此,《大闹天宫》中用昆曲曲牌就不足为奇了。
三、???? 京昆合流时期
与昆曲相比,京剧不断发展。但京剧一直没有和昆曲割断“亲情”。而且搬演了许多昆曲剧目,演唱昆曲。据说,梅兰芳学过三十多出昆曲旦行戏。其他行当如《挑华车》、《林冲夜奔》、《单刀会》、《钟馗嫁妹》等武生、老生、净行的戏,许多名家也按“昆路子”演。可是,由京剧演员演出的昆曲,其机理、精神、韵味皆已京剧化了。
梅兰芳,身为京剧大师,“提倡昆曲最力’直至晚年摄制的纪录片中,还将昆曲《白蛇传·断桥》、《牡丹亭·游园惊梦》收入他的代表作之列。对于京剧和昆曲的不同之处,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说:“在京剧里,夹在唱功里面的身段,除了带一点武的,边唱边做,动作还比较多之外,大半是指指戳戳,比划几下,没有具体组织的。昆曲就不同了,所有各种细致繁重的身段,多安排在唱词里面。嘴里唱的那句词是什么意思,就用动作来告诉观众,所以讲到‘歌舞合一,唱作并重‘,昆曲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作为京剧大师的梅兰芳所演的昆曲,如果按昆曲的精微要求来看,他唱的还是京剧化了的昆曲。譬如他在发声、用嗓、气口、咬字吐音,虚实处理等方面,都具有京剧的特点。京剧唱法的核心在“腔”,而昆曲唱法的核心在“字”。他的昆曲唱法还摆脱不了京剧的根基,和真正的昆曲不同。他在北方用的笛子也和南方不一样:北方笛音“窄而高”,南方“宽而亮”。这也是因为京剧和昆曲唱法之发音差异,反映在乐器上的缘故。
另一京昆艺术大家俞振飞,由于几十年来多同京剧演员合作,他的昆曲,特别是在表演动作上,在一定程度上也京剧化了。
希望通过上面的介绍,网友们对京剧中的昆曲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范文二:苏州园林和昆曲的共通美学价值
2009年4月第23卷第2期
艺术探索20093卷第(总第93)艺术探索2009年年第第223OF 卷第22期期(总第93期期)ARTS EXPLORATION, JOURNAL GUANGXI ARTS COLLEGE
艺术探索
Apr .2009
Vol.23No.2
苏州园林和昆曲的共通美学价值
李妍
(昆明理工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苏州园林与昆曲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昆曲影
响了苏州园林的造园技术,而苏州园林也必将促进昆曲的长足发展,它们是苏州这片吴文化土壤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关键词]苏州园林;昆曲;美学价值[中图分类号]J5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09)02-0124-02[收稿时间]2008-12-16[作者简介]李妍(1985-),女,江苏盐城人,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冠江南”就是对于苏州园林最切“百戏之祖归昆曲, 天下昆曲出苏州”,这是对于苏州昆实的评价;
曲的基本常识。苏州古典园林和昆曲艺术分别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苏州园林与昆曲二者之间微妙的内在联系,不细细品味是不会明白的,我们不能只从肤浅的游玩、观赏的角度去看,而要深入地研究品尝,还必须从知识、理论、精神境界上提高。
1. 苏州园林与昆曲的历史渊源
说到苏州园林, 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浣纱记》即取材于此。私家园林中,在东园囿,第一部昆曲大戏该亭原属吴越广晋的辟疆园之后,有唐五代以来始建的沧浪亭。陵郡王钱元南园的一部分,后由北宋诗人苏子美重建,南宋初年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作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具“五百名贤祠”内粉墙上嵌有594幅历备深远的历史文化感。其
史人物平雕石像,记载了从春秋到清代两千多年间苏州著名的历史人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历史人物,也同时被元杂剧和明清昆就是戏场上常曲搬上了舞台。沧浪亭主韩世忠及其伴侣梁红玉,
演不辍的人物。倘若在山顶的沧浪亭唱曲看戏,从四面八方看去都有向中心和上面聚焦的感觉,这与中国戏曲近乎于全景观剧的审美习惯较为一致。园林中有御碑亭,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从《今古奇观》故事中改编过来的《御碑亭》。
2. 苏州园林与昆曲的表现意境是相通的
真正的艺术欣赏要进入一种虚境,欣赏园林就需要进入一“虚境”,欣赏昆曲同样如此。在昆曲舞台上,仅仅一桌两椅,就种
能让观众在演员细腻、丰富的表演和婀娜多姿的形体语言中感这样的意境在园林中也能找到,无比皎洁的月受到无限的意境。
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曳的树影筛成动人的水墨。苏州园林对现代人类有很大的帮助,现代的都市人压力很大,漫步苏州园林,不仅可以在喧闹中获取幽雅,而且可以从今日寻找到昨昆曲在一个坐立不安的欣赏者面前,天。欣赏昆曲也同样如此,
同样的,在苏州园林里的走马观花的游可以说是毫无魅力可言。
客,他们没有真正领略到园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造园者们的精心设计,因为没有一份细微和恬静的心态来欣赏是无法得到美的享受的。再看昆曲,人们都知道,昆曲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是非常高雅的“阳春白雪”,由于诸多的因素,这只“旧时王谢堂前虽然最终没有“飞入平常百姓家”,但由昆腔而衍化的一种影燕”
响深远的戏曲程式,凭着她自身的魅力顽强地活到今天。
3. 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的创作法则是相通的
作为两项有着古老传统历史的艺术结晶,苏州园林和昆曲在创作法则上有很多的共通之处,二者的发源地同在苏州,无论设
计者还是观赏者都会从苏州的地方特色来细细品味它们。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昆曲艺术,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是集音乐、舞蹈、诗歌、美术、文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的表演并不是简单地依靠程式来体现的,更注重的是人物的内心体验,舞台上每一个人物都是内在(自然美)和外在(程式美)的结合体,虚实结合,情外有情,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每个折子戏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开始、高潮和结尾。
再看苏州园林,苏州古典园林出于文人画家与良工巧匠合作之手,著名的画坛明四家,也曾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园林艺术之中,据记载,文征明就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苏州园林将美的自然景物与各式建筑艺术精巧加工,彼此渗透、融会贯通,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成为富有文化历史和诗情画意的综合艺术。苏州园林内涵充实丰富,景外有景,弦外有音,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是体现艺术含蓄美的最全面的典范,是中国民族艺术一大特色,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件瑰宝。
4. 苏州园林和昆曲在布局结构上是相通的
苏州园林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而昆曲也总是悠悠扬扬地弥漫在苏州的大小茶馆。清代作家李渔在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对我国的传统戏曲和园林艺术都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园林讲究布局结构,而戏曲结构也应该像园林一样,要布置得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缓处要见起伏。李渔强调曲折之致的理论,道出了东方美学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欣赏昆曲的原理与欣赏苏州园林的原理有着不可否认的内在联系和共通之处。
5. 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的风雅气韵是共通的
苏州园林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结晶,有着不可替代的个性,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而此时兴盛的昆曲又为苏州文化艺术的那么,昆曲原本天空增添了一抹绚丽的霞光。如果要追根求源,
并不属于那种大剧场商业演出的艺术形态。昆曲是园林之中的清曲一脉,更多地体现出文人的情怀和诗人的本性。风雅向来是苏州的气脉,高雅也一直是昆剧的象征,两者虽然不是完全相合,但它们在古韵悠悠的苏州城里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 苏州园林和昆曲共同的文化成长背景
任何东西离开了产生它的具体环境,都只是断藤之瓜。环境,特别是文化的环境,是无法复制的。
苏州园林之所以有生命,原因就是在于它和吴文化的土壤、苏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人说,园林可以复制出一模一样的建筑,但是古树是不能复制的,正因为这些古树,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园林的实际岁数和顽强的生命力。从园林文化的这个特点,我们
(下转第126页)不得不将它与昆曲结合起来。唱戏的人尽可以把
艺术探索2009年第23卷第2期(总第93期)
首先它必须满足“互动”传播的时代要求,并且在“互动”网络广告设计中,存在其特有的实现形式,同时其表现形式还在不断推“互动”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具备含金量。根据其“互动”陈出新,
数字技术的运用高低,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
(1)旗帜(Banner )形式的网络广告
安排在网页的上方或者下方出现的一种广告, 图档尺寸一般在468×60像素左右。旗帜表现形式的广告是网络广告最常见,最直截了当的一种形式。其信息表达明显,受关注也是最简单、
形象宣传、促销和导购等大型活动。受众可通力高,适合于品牌、过简单的鼠标点击链接至广告主的网站或页面,有时旗帜形式的广告也会通过一些简单的互动游戏来吸引浏览者的点击,但总的来说,旗帜广告所能提供给受众的控制程度和参与性是有限的。
(2)按钮(Button )形式的网络广告
图档尺寸一般在120×40或者120×60和88×31像素之间,按钮广告也是网络上常见的一种图形化广告形式,其在图片尺寸上虽然相对小于旗帜广告,但由于其投放位置经常与网站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特定目标的广告投放中,能直接体现网络广告的特点。按钮拥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固定按钮,与屏幕相对固定,无论浏览者在本页如何上下移动,总是相对固定出现在屏幕上,从而保证了信息的最大出现率。另外一种动态按钮,广告能在页面上自由移动,既增强了广告的立体效果,又使用户不自觉地用鼠标点击,从而使用户进入广告主的特定页面链接,简单直接地达到广告目的。但这一广告形式提供给受众的控制程度和参与性比旗帜广告更简单,也容易干扰用户的正常浏览。
(3)文本(Text )形式的网络广告
文本链接广告以头条报道的形式出现在网站首页或网站频道的显著位置进行直接的信息传递。因此其在受众注意力方面是仅次于旗帜广告的一种网络广告形式,特别适合一些需要一定数量的文字性描述的广告活动,如各种网络销售、宣传、促销这种交互形式较为原始,只是利用了一般的超文和导购行为等。
本链接原理,但它也有一定的优势,那就是使受众的信息检索速度提高,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广告链接。文字链接广告是提供给指定受众群的最廉价的一种网络广告手段。
(4)邮件(Email )形式的网络广告
以电子邮件形式将客户的消费广告信息定期送到其电子邮
参考文献:
[1]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2]白雪竹,李颜妮. 互动艺术创新思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应宜伦. 互动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刘文沛,2008.
[4]赵莉,钱维多, 崔敬. 互动传播的思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谢成开,王波. 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校对:罗冰)
箱中进行广告营销活动的网络广告形式。企业可充分利用邮件图像及销售名单上定量和定期的用户,发布具有针对性的文字、资讯等形式的广告。该形式可以将广告从容地以程序的形式进行呈现,令受众可以在自由选择的状态下进行控制和操作,使其能详细了解广告主的意图,受众参与控制程度较高。
(5)游戏(Game )形式的网络广告
将客户广告信息融于网络游戏中,可以以软性的方式呈现在目标受众面前,且与虚拟的游戏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加深品此外,还可以将广告主的广告信息包含牌在受众心目中的印象。
在下载的桌面趣味小程序中,从而将广告存放在受众的电脑里,使其在脱机状态下也能时刻接触到广告内容。[5](p102)游戏广告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网络广告形式,其交互性使受众完全能够参与和控制广告,并对所出现的广告留下深刻印象。
结语
现代广告设计是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结合,科学技术给了现代广告设计以其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展现,而艺术与人性使设计富于美感,充满情趣和活力,成为了人与设计和谐亲近的纽带。中国古代哲人所宣扬的“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思想便反映了对这种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这个新的媒体网络时代,现代广告设计活动是与网络媒体交互融合实现的,在广告信息的传播上真正做到了开放和互动。
唱腔完完全全、原封不(上接第124页)老师教给他们的身段、动地学下来并体现出来,但在演出时,在专家们的眼里却似乎总少了些什么,那就是形似和神似的关系,形似很容易做到,而神似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种经验的积累和体验才能得出成果。
苏州古典园林的主人主要是拥有资财的雅士和那些已经隐居到园林之中的官场文人,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使他们的生活与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富足优裕,文学艺术和恬淡情调浑然一体的明清风雅。而无论是出演昆曲还是懂得欣赏昆曲的人也多是此类人,他们在追求艺术境界的程度上多少有相似之处。
环境艺术来源于造园,环境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环境的美
化,也就是园林慢慢地从实用性向观赏型的过渡。这与昆曲艺术最初的“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渐渐演变成现在人们眼中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的过渡是同样的。昆剧演员的表演从最初的学戏时学形似,到自己加工揣摩后的神似的过渡,也是同样的道理。
总之,苏州园林与昆曲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昆曲影响了苏州园林的造园技术,而苏州园林也必将促进昆曲的长足发展,它们是苏州这片吴文化土壤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责任编辑、校对:刘绽霞)
范文三:关于昆曲发展与苏州园林关系的研究.doc
关于昆曲发展与苏州园林关系的研究
摘要:作为苏州人引以为豪的世界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昆曲和苏州园林,并不是历史发展的偶然,而是经历了吴国风雨飘摇的历史洗礼过的必然产物,她们是基于苏州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交融之后的果实。苏州园林与昆曲作为古时士大夫文人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两个不同文化形态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水乳交融、天人合一,是东方文化、中华文化、吴文化的精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两者互为表里,互相渗透。
关键字:
一、苏州园林与昆曲艺术的发展历程
1.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
苏州建城于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楚国叛将伍子胥建阖闾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变迁小,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古城区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
俗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两席(拙政园、留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2500多年的历史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游客来苏州旅游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古今游客都要来枫桥,闻寒山寺的钟声。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
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2. “百戏之祖”---昆曲
范文四:13古雅的昆曲和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第1课 古雅的昆曲
中文名称:昆曲
批准时间:2001年5月
遗产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1)(6)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 b
1. 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在明朝中期经过革新后,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各种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
2. 水磨腔:又称昆腔。昆腔本来就有悠扬流畅的特点,明朝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对昆腔改革后,昆腔吐字抑扬顿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每唱一个字往往将这个字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每个音又分为开口音、闭口音、鼻音。这样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显得非常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3. 折子戏:昆曲在演出形式上,最初大多演出全本,一本往往有四五十出,演出拖沓,容易失去观众。一些艺人就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进行加工、充实,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
二、“花部”与“雅部”之争 b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戏剧舞台上出现了“花部”与“雅部”较量争胜的局面。“花部”泛指“昆曲”以为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曾被贬为“乱弹”。“雅部”就指昆曲。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极力压制“花部”。但是,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强烈吸引着观众。昆曲在花部的冲击下,逐渐被观众抛弃,而日趋衰落。
三、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 b
1.诞生
(1)元末明初,顾坚改革南曲演唱,形成“昆山腔”(简称“昆腔”,悠扬流畅是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
(2)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改革昆腔,时称“水磨腔”,使昆腔具备“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新特点。
(3)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此后发展迅速,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4)明末,昆腔成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
2. 兴盛
(1)时间: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末年。
(2)代表作品:新剧作层出不穷,如《玉簪记》《红梅记》《十五贯》等。
(3)特色:角色分工细腻;服装道具十分讲究;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
3. 衰落
(1)原因:昆曲的弱点(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 日益暴露;清乾嘉年间,出现花雅争胜的局面。
(2)结果:昆曲逐渐被观众所抛弃,日益衰落。
四、 “近代百戏之祖” b
1. 昆曲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剧种,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与历史上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但希腊和印度的戏剧都早已绝迹,只有昆剧至今仍活跃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
2. 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昆曲的成长代表了中国戏曲的成长,它对京剧和川剧、湘剧、越剧、黄梅戏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故昆曲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
第2课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一、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c
1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
2,对后世中国戏曲众多剧种都有深远影响
(1)脚色制。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一般男子称“生”,称女子为“旦”,称制造事端、离乱人物的为“净”,称助人为事的为“末”,称打岔、科诨的人物为“丑”.
(2)词曲与戏文为基础的戏曲相结合,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的结合。
(3)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
(4)昆曲的演员组合体制即主角和配角组合体制。
二、昆曲的拯救与保护 c
建国后的措施:1957年成立北方昆曲剧院。 面临的问题: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和昆曲改革的问题。
保护:古老的文化需要不断创新、适应社会进步,才能有所继承、有所发展;抓住新机遇,薪火相传,再创辉煌。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剧场传统,在许多地方都演出。昆曲的剧本常在二十四出以上,带有美妙的咏叹调,一个主情节,及很多支线。由人类的角色和超自然的角色来演出。通常有十二个主要演员,充满了动作、默剧和虚拟的武打、身段特技,还有风格化的舞蹈和唱歌,有一个由弦乐、笛管、简单的敲击乐器组合的小型乐团,从头到尾的伴唱,并点染舞台上的动作”
范文五:园林与昆曲的不解之缘_兼论_园林昆曲_的传播
——兼论“园林昆曲”的传播
The Indissoluble Bond betweenGardens and QunquOpera
——With theAnalysis of ArtsCommunication
文,帅 伟 ABSTRACT Shuai Wei 江南古典园林与昆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二者因为发源地的时代精神和地方风俗,以及文人的参与和创 造,形成固有的审美一致性和内在契合,这也使得当代的人们可以继续践行二者在现代传播中的不解之缘。
作者简介 Jiangnan classical gardens and Kunqu Opera sharing a deep historical root are both influenced by the era
帅 伟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spirit and local customs of the their common birthplace and also by the scholars who participated in and created the arts at that time. Thus the two arts styles have the inherent aesthetic consistency and internal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昆曲“走出 harmony, which also makes contemporary people can continue to practice their indissoluble bond in modern 去”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XZZ12_0079)的成果之一) arts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园林,昆曲,审美,传播
Gardens,QunquOpera ,Aesthetics,Communication
江南古典园林是中国特有的园林形式,它是指 合了文人浪漫的幻想。不独如此,昆曲里的音乐、传 “历史上出现的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和寺庙园 奇故事和诗词文采,以致每一个动作、情节、唱腔和 林三者为主体而构成的古典园林类型,不包括现 咬字等都是经过数代人精心打磨过的。对比起来,园 代意义上的风景区和城市公园,相当于英语中的 林的布景同样是反复琢磨过的。“建亭须略低山巅, [1]‘gardens’。”本文中所述之“园林”正是此狭 植树不宜峰尖,山露脚而不露顶,露顶而不露脚,大 义的概念。它与同样发源于江南地区并传承下来的昆 树见梢不见根,见根不见梢之类。但是运用上却又极 曲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内在的一致性。现在被大家称为 细致而费推敲的,小至一树的修剪,片石的移动,都
[3]“园林昆曲”的艺术表演形式,就是在中国江南古典 要影响风景的构图。”即使建筑的门窗也要经过精 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或苏式园林,的意境中进行 细的装修,家具则挑选上好的红木紫檀或楠木花梨雕 的昆曲表演和欣赏,它实际上涵盖了园林中的昆曲和 琢设计,配套陈设都十分讲究。 昆曲里的园林之双重体验。在当今社会重新呼唤和认 其次,除了反复琢磨以求“雅致”,文人还赋予 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本文试图对园林和昆曲这两 昆曲和园林以“写意性”。文人对“写意”的追求就 种艺术形式之间的深刻关系加以分析,论述“园林昆 是对艺术境界的追求,根本上是对世界和人生从“有 曲”传播的历史与现实,并探究传统文化的传播之 限”到“无限”的精神突破,这也正是昆曲美与园林 路,丰富艺术传播的策略。 美共同的精神实质。为了写意,园林会追求阴阳平
衡,以及直中求曲,小中见大等等一系列境界,“意
境”高于一切。所以,也积累了一些造园之法,所谓 一、契合:园林与昆曲的审美一致性
园林与昆曲均与文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园林常常 “水必曲,园必隔”,所谓造园要“以少胜多,以小 作为文人的居所,昆曲则长期具有“诗文传统”,由 见大”。这些大、小、曲、直,无非是想在有限中 于二者在“文人性”上的统一,导致了它们的诸多审 寻求某种无限。造园之法还有“借景”、“隔景” 美一致性。十分明显的一点是,中国古代文人对“优 等等,也都是出于这个道理,追求的就是有限景物 雅”和“写意”的追求,使得江南古典园林与昆曲的 中的无限景色,或者可以称为“弦外之音”、“景外 “形”和“声”在“意”上达到了最佳的契合。 之景”。那么,“空灵”也被爱园者视为一大审美标
首先,文人给园林和昆曲带来了“优雅性”。江 准,“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 南古典园林与昆曲有着共同的美,它可以用“优雅” 间,故‘空灵’二字,为造园之要谛。花木重姿态, 这个词来概括,表现为非常精致和注重细节。这种 山石贵丘塞,以少胜多,曾记一戏台联:‘三五步, “优雅性”正来自于“琢磨”二字,园林、昆曲和文 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演剧如此,造园亦
[4]学都需要“琢磨”,不琢磨就不能优雅。昆曲的雅就 然。”既然是写意,就要避免直露,也就是说园林 在于它的曲谱和唱词都是反复磨练过的。沈宠绥《度 要布置得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缓处要有起 曲须知》中说昆曲,“??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 伏,给人意境通幽之感。所以说,“中国园林妙在含
[5]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镕 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有“含蓄”则可蕴含无 [2]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即唱腔被 限“情趣”。可见,上述种种都与“写意”直接相 提炼得很纯了,每个字的发音都尽量与意境吻合,符 关。
“写意性”也是昆曲的一大特点,演员在舞台上 实行“文字狱”,及后来的严酷的特务制度等等,都 跑一个圆场就越过了千山万水,马鞭一挥则纵马驰 使当时的官员受着势力集团的摆布。他们这些知识分 骋,一出戏常常只要一两个演员,或者外加一桌一 子经过科举出仕,却随时冒着“廷杖”或是“灭九 椅,就能把“满园春色”演活。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 族”的危险,在恐惧中如履薄冰地完成任期之后,最
园林中的叠山理水,一如明代文震亨所著《长物志》 想做的事便是回归林下,寻求不问政务的平安宁静与 [6]中言,“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昆 自由。此时,园林是他们告老还乡后的必然选择,昆
曲与园林的写意风格即如此相似。昆曲的写意正是通 曲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过程式表现出来的。“,按,昆曲的,程式就是写意 昆曲和园林所处的共同的时代精神和苏州地方的 [7]一套固定的程式表现着某一个昆 风俗,构成了两种艺术形式诸多的共同点。苏州地方 的发展和创造。” 曲人物的特定意象,一个小道具以不同的程式使用, 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气候,使得当地的昆曲和园林独显 则反映完全不同的角色性格。程式传达给人的就是其 江南水乡的柔美风情。但这两种艺术受到的时代精神 中蕴含的、不变的“风雅气韵”,可以说,“昆曲 的影响更大,则集中表现为它们的“文人性”。明、 是集所有中国文化意象为一身的集大成者,它在整个 清的文人士大夫是当时艺术传播的主力,即所谓“上 [8][11]世界文化坐标体系中与众不同。”层文化对昆曲的高浓度介入”昆曲与江南古典园林 又与园林的“曲
折”相契合,昆曲的故事起伏波折,声腔圆和,身段 的发生和发展与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些富 婉转,文辞婉约蕴藉,意境优美。所以,昆曲的“水 有的乡绅和从官场退下来的文人士大夫,往往会经营
磨调”和柔美身段能够在园林的理水间完美再现,园 一座苏州园林,在高墙内与尘世隔开,在精致的园林 1 林的叠山更透露了昆曲故事的历史沧桑和人物的性格 里,三五个知己,几杯清茶,从容而悠闲地奏起昆曲 气质。 的笛声,吟诗、作画、度曲、品茶等成为园林中的日
所以,自古以来,园林与昆曲就被人们相提并 常生活。昆曲由他们一手创造,文人的风雅意趣造就 论。已故园林大师陈从周是一位忠实的昆曲迷,他经 了它的诗文传统,以及优雅从容的气质,所以,昆曲 常将园林与昆曲联系起来互为引发,将两者的关系称 是“文人戏”,承载它的则是“文人园”。文人和文 [9]为“园林昆曲姐妹行”,他在《园林美与昆曲美》 人性造就了园林与昆曲的历史渊源。 中写道,“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而曲境与园林更互 古代士大夫在构园之时都十分重视兼作观看昆曲 相依存,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 之用的“花厅”、“水阁”,将它们视为主体建筑而 文学艺术的意境与园林是一致的,所谓不同形式表现 首先造之。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中 而已。”此文后载入《书带集》。 常将昆曲与园林相提并论,在讲到昆曲的结构时,他
昆曲和园林在一致的审美要素中打动了无数观者 以造园为例,指出“工师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 的心,二者一同作用于人的“情感”。园林中,亭台 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 [12]楼阁、花木山水皆有情,昆曲中,一词一句、一歌一 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就是说应 舞总关情。昆曲在优雅的园林中演绎了人的至情至 该先进行主体建筑的修建,不能还没建好花厅等,就 性,给园林以动情的一笔,让人心生爱意。园林以高 去凿池铺路。现存的花厅、水阁,如苏州怡园藕香 洁空灵的含蓄,撩动昆曲人的无限心境。在同样适于 榭,网师园濯缨水阁,拙政园西部的“三十六鸳鸯 静观的昆曲和园林里,那种淡出功利的风雅使观众远 馆”等,这里都曾经有过昆曲人在这里演唱和待客。 离俗世烦扰,给人以内敛和沉静的心,从而获得了净 昆曲是园林生活的一部分,并已经成了江南古典 园林化心灵的绝佳机会。所以,昆曲和园林能够使人优雅 的应有内容,而园林则成为昆曲的居所和最佳的 表现起来,可以提升人的品位和素养。 之地。人们在园林中想起昆曲,为昆曲留恋于园 林。
园林就是一个天然的昆曲故事场景。《玉簪记? 琴
挑》中的“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 说二、渊源:“园林昆曲”的历史钩沉
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关于园林的记载,特别是随着 的就是园林里的景色。昆曲《长生殿?惊变》中, 唐宋朝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起,这一门艺术形式便得到 明皇和杨贵妃的恩爱在皇家园林中展现。《牡丹 了较大的发展。虽然在园林中的唱戏活动可以追溯到 亭》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就始于“游园”,《牡 更早的时候,但从元末明初昆曲兴盛开始,园林与昆 丹亭?游园》中充满了情境交融的诗句,最经典的就 曲才达到了最佳的发展期和融合期。 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又说,“原来姹
昆曲和园林在明朝万历年间兴盛起来,特别是在 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 当时的苏州地区,它们有着共同的发生背景、欣赏主 天,便赏心乐事谁家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 体、发展动力和生存环境。这也暗合了丹纳《艺术哲 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顿 学》反复强调的一个核心思想,即“作品的产生取决 时,丽娘和春香都觉得“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 [10]明王朝对伦常纲纪的 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这正道出了园林艺术及其审美之道。在一幅明刊插图
[13]推行和宣扬是不遗余力的,以致这种“三纲五常”的 中,见图1,,我们可以看到发生在园林中的昆曲故 1丨惊梦《牡丹亭还魂记》
2丨 上海“课植园”内上演昆曲《牡丹亭》 观念在明代变成了彻底的思想桎梏。明朝之初即开始 事,仿佛听到《牡丹亭?惊梦》中,柳梦梅手执柳枝 062 : SEPTEMBER 2012
[10][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 对杜丽娘说,“恰好在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姐 外售票,每周末演3场,一直演到10月。课植园汇聚 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11]余秋雨,《笛声何处》,姐,你既淹通诗书,何不作诗一首以赏此柳枝乎,” 了江南园林之大成,在这里的昆曲演出获得了观众的 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版,第 因为昆曲和园林的深刻联系,所以人们说,园林是可 23、26页。 [12]李渔,《闲情偶寄》,载中国戏曲研究院欢迎。园林给昆曲提供了一个空间上真实的想象力。 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 编,《中国古 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集,,中国戏剧出版课植园的“五角亭”成了“牡丹亭”,一旁的假山则 因为昆曲和园林整合传播的自然生成,所以它们 社1959年版, 第10页。 [13]插图自明朝天启年间吴兴闵 是戏里的“太湖石”。庭园、回廊、曲巷、栏杆、小 在明、清两代都经历了十分繁荣的岁月。这期间,江 氏刻朱墨套印本,合页连 式,王文衡绘。闵氏为当时吴桥、流水、楼榭、亭台都成了真,在这样的情境中, 南园林艺术达到了典雅精致、趋于完美的境界,进入 兴地区经营刻书业的“书 坊”,以朱墨两色套印闻名于世,更能深切地感受昆曲故事中的人与事。主演张军说, 插图多为王文衡所作。该 插图画杜丽娘春日闲庭小憩,梦了成熟期,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典范意义的园林,现在 虽然不用麦克风,但他“可以感受到声音经水面反 中与书生柳梦梅在园林中相 见。载朱也,《品图读戏》,全国还有百来座保存下来。与此同时,昆曲也得到了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 版,第205页。 [14]余秋射、林子穿透、鸟叫声衬托后的效果,是真正的天地 空前的传播。“至明天启、崇祯年间,昆腔更成为官 雨,《中国戏剧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第194人合一。”“没有别的空间比园林更能够承载昆曲之 僚士大夫痴迷发狂的对象。以苏州为中心,南京、北 页。其实,昆曲借助文人之力获得广泛传播,传播的 范围美。在园林的情景中,观众才能体验和杜丽娘、柳梦 京、杭州、常州、湖州一带,家庭昆班和职业昆班林 并不止于明清两朝的帝王、官宦和士大夫知识阶层, 它还梅共同呼吸的气场,体验一步一景、一颦一笑、梦境 立,有些人几乎到了‘无日不看戏、看戏无日夜’的 ?艳苏 州》通过民俗传播融入到了下层社会,《苏州竹枝词[19]与现实的咫尺瞬间。” [14],之二,中有言,当时的苏州已是“家歌户唱寻常事, 三岁地步。”家班指家里养的戏班,它即存在于园林之 观众与“舞台”之间保持了一个恰当的审美距 孩童识戏文。”参见周秦,《苏州昆曲》,苏州大学出 版社内,园林主人同是一班之主。 2004年版,第216页。 [15]时人将戏曲分为花雅二部,雅离,仅隔着数米宽的水面。,见图2,这是一个心理 [15]但是,在清朝乾隆后期,随着花部声腔的兴 部指昆曲,昆曲以外的声 腔都叫花部。 [16]谢柏梁,王燕,的“距离”,一弯绿水带给人澄明心境,幽远绵长, 起,题材通俗、唱词直白的声腔更受到人们的欢迎, 《苏州园林与昆曲》,《上海交通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使人以历史的感悟遥想昔日的繁荣。但是,它又是近 皮黄逐渐取代昆曲成为曲坛霸主。此后,昆曲和园林 版),2005 年第3 期。 [17]依据江苏省昆剧院提供的在咫尺,清晰可见,甚至触手可及。张军说,平常的 在兵荒马乱和政局动荡的岁月里变得愈发衰弱。即使 《2001-2010年省昆十年大事 记》,“09年大事记”。 剧场是镜框式的舞台,一上台就有200个灯照着[18]苍淑 珺,吴香,《寻梦熙园,一场昆曲和美食的飨 在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流行文化和大 他, 使他啥也看不见。但是,现在“每一个场景都宴》,《南京日报》,2010年4月28日A12版。 众文化,以及消费文化、快餐文化的入侵,现代社会 [19][20]郭艺 珺,《昆曲“梦回”园林,花花草草由人 不一 样,近到一水一石,远到观众的反应,都要快节奏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和习惯,致使传 [20]恋》,《解放日报》,2011年4月2日第12版。 [21]朱光想在心 里。”这种不近不远的审美距离就是朱光潜统的艺术形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包括昆曲和园林在 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18先生说 的,“艺术的理想是距离近而却不至于消内的中国传统艺术失去了往日优沃的生存空间。 页。 [22][法]卢西奥?迈耶,《视觉美学》,上海人民美术出[21]。在 这样近的距离里,演员和观众之间更易灭”版社
于交流,戏 曲表演不再是自说自演,这让笔者想起1996年版. 第176页。 三、践行:“园林昆曲”的现代传播 参考文献 法国学者德卢 西奥.迈耶,在他的《视觉美学》中时间进入21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传统[22]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说道,“一件艺 术作品不是独白,而是对话。”这和 文化力量的可贵,也开始重视昆曲和园林同作为中2、[法]卢西奥?迈耶,《视觉美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是一种心灵的对 话。 国 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并试图将原本相融的1996年版。 当跨界营销已成全球趋势,不同艺术的联合传播 昆 曲和园林重新联合起来推向更多的观众。“苏州园3、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也将逐步获得大家的重视。“园林昆曲”这种跨越两 林 与昆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不同部分,两者之间有年版.
种艺术门类的整合传播不仅给人全方位的感官刺激, 4、胡忌、刘致中编著,《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园林势必便于昆曲演唱,这才包
1989年版。 而且对艺术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有力的支持。这不是人 含 了诗情画意。昆曲作为园林之一景,这才在表演上5、[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译, 为的牵强和组合,而是基于艺术本质和人之心理需 细 腻传神,天人合一。文人墨客的清曲演唱,更是将园《大众传播模式论》,第二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要,使两个具有血缘关系的不同艺术形式,还原到历 [16] 林 与昆曲融为一体的重要纽带。” 年 版。 史中可能的最佳状态。对于传统艺术来说,这将是它 这样的尝试已经展开。例如,在南京古典园林式 6、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 们突破商业文化、实现自己心声的有益尝试。 的廿一?熙园中,江苏省昆剧院自2009年4月18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注释 [1]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7、陈从周,《说园》,《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开 始,与江苏乾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在园内的
较》,东 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2]沈宠绥《度版)》,1978年第2期。 古 戏台试演南京版《牡丹亭》,自此拉开了古戏台天曲须知》,载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 戏曲论著集8、陈从周,《续说园》,《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7]天 演的序幕。这样的尝试为昆剧院争取了较高的上成》,第五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 版)》,1979年第4期。 座 率和经济收入。它的传播策略也收到了良好的效9、郑利寅,《陈从周与昆剧》,《上海戏剧》,2011年第198页。 果, 一些报刊、网络的报道显示了大家对“园林昆7 期。 [3][5]陈从周,《说园》,《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曲”的 关注和好评,一位从新加坡赶来的观众在熙园0、谢柏梁,王燕,《苏州园林与昆曲》,《上海交通大学学 版)》,1978年第2期。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3 期。 观看昆 曲后说,“熙园上演的《牡丹亭》颇具古风,[4]陈从周,《续说园》,《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图片来源 版)》,1979年第4期。 [6]转引自周武忠,《寻求伊甸园—在一个 半小时的演出中演绎了昆曲的精华所在,图1自朱也编著.《品图读戏》,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 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唱、念、 做、工,一颦一笑,都与这古色古香的传年 版,第205页,图2自百度图片 第35页。 [7][8]于丹,《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18] 统戏台完美 融合,与熙园的整体环境相得益彰。” 旅》,中华 书局2007年版,第169页、第178-188页。 上海世博会期间,音乐家谭盾与昆曲演员张军联 [9]参见郑利寅,《陈从周与昆剧》,《上海戏剧》,2011年 手打造了一部园林版昆曲《梦回?牡丹亭》,舞台即 第7期。
设在青浦朱家角“课植园”内,于2010年6月正式
对
A+C 063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历史上京剧和昆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