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西方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析工具、发展简史,以及学习西方经济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主要内容】
1. 稀缺性及由稀缺性引起的经济问题。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稀缺性引起了稀缺资源配置问题和经济效率问题。
2. 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与社会寻找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与欲望的方法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科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间进行合理配置的科学。
3.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构成整个经济制度的各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这些单个单元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分析的是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4.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关于人的经济行为模式、关于建立对经济现象解释的理论模型和关于分析经济变量互相联系的工具等三个不同的层次。
5. 西方经济学简史。西方经济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古典经济学创立的初期,其发展经历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等阶段。
6. 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在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上,存在着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盘接受两种极端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西方经济学,实事求是地评价西方经济学。
【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由稀缺性引起的经济问题,难点是以何种方法研究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价格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需求和供给,什么因素决定需求和供给,它们是如何决定价格的形成,以及需求、供给与价格之间的变动关系。
【主要内容】
1. 需求和供给是分析有关价格和数量关系的基本工具。供给、需求及价格之间的相互决定和相互作用,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自发地形成一整套市场机制,从而解决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2.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表示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前者向右下方倾斜,表明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后者向右上方倾斜,表明供给量与其价格成正比。其他条件如收入、成本发生变化,导致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整体位移。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是在该市场内所有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所有的单个生产者的供给曲线在水平上相加而形成的。
3. 均衡价格就是使需求量正好等于供给量的价格。在图中,均衡价格发生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上。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自发形成的,因而具有自动地调节供求使之一致的内在功能。对价格形成机制的干预和破坏,将导致供求比例的失调,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
4.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改变了均衡价格和数量。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与均衡价格呈反方向变动,而与均衡数量呈同方向变动。
5. 弹性理论是价格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弹性理论通过比较精确地测量需求量和供给量与影响它们的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丰富了对市场供求法则的认识,为价格理论进一步运用于说明一些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6. 蛛网定理是西方经济学家建立的一个动态的价格分析模型,用以解释现实中某些商品特别是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长期偏离均衡状态的非常规的和持续的波动现象。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农产品就是如此,价格和产量的波动与均衡点越来越远。这为实行农产品的保护价格提供了理论依据。
【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均衡价格理论和弹性理论,难点是蛛网定理。
第三章 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消费者或家庭在商品市场上如何做出购买决策,如何用有限的收入获得欲望的最大满足即效用最大化,了解需求曲线的形状和决定该曲线形状的因素。
【主要内容】
1.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或家庭在商品市场上如何做出购买决策,用有限的收入获得欲望的最大满足即效用最大化。消费者根据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和效用比较作出最优的购买决策,并决定市场上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曲线的形状。
2.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物品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满足程度。多消费一个单位商品所增添的效用被称为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方面决定了以效用最大化为目的的消费者必须遵循等边际准则,即用于每种商品的最后一美元的边际效用相等;另一方面,决定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3. 序数效用论用无差异曲线和消费预算线工具重新诠释基数效用论的结论。边际替代率递减代替了边际效用递减,无差异曲线和消费预算线的切点决定了消费者均衡。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变化会改变消费者均衡点,将消费者均衡点随收入和价格变动而变动的轨迹连接起来,可推导恩格尔曲线和需求曲线。
4. 价格变化对消费量所产生的全部效应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变动的方向是一致的,由此产生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然而,对低档品来说,这两种效应的变动方向并不一致。如果收入效用大于替代效应,就会产生向右上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我们把具有这种反常的需求曲线的商品叫作吉芬商品。
5. 决定消费者偏好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由此决定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消费中的炫耀性质和物欲横流的消费主义特征。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反映的是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和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并通过使需求曲线的移动影响到商品的需求量。
【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选择理论,难点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以及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
第四章 生产和成本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产要素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即生产理论;了解对应产量变动所消耗的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的货币变动情况,即成本理论。
【主要内容】
1. 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以利润最大化为生产目的的厂商在配置其稀缺性生产资源时面临的抉择,即运用何种技术、雇佣何种生产要素、生产何种商品和生产多少该商品,以实现用最小成本生产最大产量。
2.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投入某种组合的生产要素同最大可能的产出之间关系的函数。它反映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技术数量。在短期内,存在收益递减规律,所以厂商必须考虑可变要素合理投入的数量。在长期内,厂商既可以通过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又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而避免规模不经济。
3. 经济学是从稀缺资源配置的代价而不是会计学的意义上来考察成本的概念的。将等量资源投入其他用途而可能获得的最高收入,在会计学那里算作正常利润,而在经济学那里算作生产该商品的机会成本。在短期内,由收益递减规律使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呈现字母U 的形状。在长期内,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使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呈现字母U 的形状。
4.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提供产量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使生产最后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虽然这最后一单位产量的收支相抵,无利润可赚,但所有以前生产的产量使总利润达到最大程度或者使总亏损达到最小程度。
【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短期和长期生产函数以及相应的成本曲线,难点是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四种市场结构的形成条件,了解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模型以及各自的均衡条件。
【主要内容】
1. 根据市场上厂商数目的多寡、产品差异程度、资源流动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将市场划分为四种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本章介绍了前面三种市场结构的相关理论。
2. 市场主体众多、产品完全替代、没有进入与退出壁垒、对称信息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对价格没有干预的能力,只能接受现行市场价格。
3. 完全竞争市场上,短期内厂商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实现最大化。若市场价格大于厂商的平均成本,厂商赚取经济利润;低于平均成本且低于平均变动成本时厂商将停止生产;市场价格介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之间,厂商亏损但会继续生产。
4. 长期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时,厂商达到长期均衡。长期均衡是通过厂商进入和退出行业的行为实现的。
5. 完全垄断是一家厂商控制某种产品全部市场供给的市场结构。垄断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垄断厂商的供给就是行业的供给。
6. 垄断厂商在短期内均衡条件仍然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但此时厂商即可能亏损也可能盈利。
7.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MR=LMC=SMC。
8. 完全垄断厂商可以通过价格歧视榨取消费者剩余。
9. 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垄断和竞争并存的市场结构。其短期均衡条件为MC=MR,长期均衡条件为MR=SMC=LMC,AR=SAC=LAC。
10. 经济效率通常是指利用经济资源的有效性。一般来说,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高,表明经济效率好,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低,表明经济效率差。通过对三种市场结构的经济效率的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富有效率,完全垄断市场缺乏效率,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介于两者之间。
【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市场结构的定义以及四种市场结构的划分;完全竞争市场的构成要素、短期以及长期均衡条件;完全垄断市场的构成、均衡条件以及价格歧视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的分析模型、短期和长期的均衡条件;三种市场之间的效率比较的依据和结论。难点是通过分析三个市场结构的短期和长期的均衡条件来比较其市场效率的差异。
第六章 寡头市场与博弈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寡头市场的基本特征以及优缺点,常见的七个寡头垄断市场模型以及博弈论的基本思想。
【主要内容】
1. 寡头垄断市场是一种只有少数几个厂商控制某个市场的一种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既包含垄断因素,又包含竞争因素,但更加接近于完全垄断的一种市场结构。
2. 寡头垄断市场既有实现规模经济、集中技术研发力量等优点,也具有损害市场效率等方面的缺点。
3. 突点需求模型试图揭示寡头市场上价格趋向于稳定的原因,是基本的分析模型。
4. 市场份额模型主要研究在不存在勾结的情况下,由于市场份额的不同和各自的成本结构的不同,寡头垄断企业的价格、产出决策会产生差异,致使企业之间发生价格冲突的机理。
5. 古诺模型分析了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确定自己的最优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
6. 伯川德模型分析了在双寡头垄断竞争的情况下,产品具有完全替代性,厂商之间相互压价,争取市场份额,降价的竞争以价格降低到成本线告终。
7. 斯泰克伯格模型分析了寡头市场上,寡头厂商产量先行的优势。
8. 价格领先模型则是研究先行者价格对市场定价和产量决定的影响,寡头之间是一种非公开的勾结。
9. 卡特尔是生产者通过明确的协议所责成的共同确定产品价格与产量,以获得超额利润的一种合作团体。卡特尔的定价具有垄断厂商的特点,但是往往卡特尔的成员厂商具有背叛的动机。
10. 博弈论是描述和研究经济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应当掌握的基本概念有:博弈参与人的策略决定、占优均衡和纳什均衡。
【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寡头市场的概念、特征以及与其他市场结构的区别;每个寡头竞争模型的假设前提、分析思路、着眼点(产量决策还是价格决策)以及模型的结论;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以及其产生和发展对于主流经济学的影响。难点是模型之间的比较以及模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七章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产要素的需求的特点、供给的特点以及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的均衡价格的决定。
【主要内容】
1.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概述。包括:生产要素的需求、生产要素的供给、生产要素均衡价格的决定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要素定价。
2. 工资、地租和利润。包括:工资理论、地租理论和利润理论。
3. 资本市场及利率的决定。包括:投资收益的贴现值和投资决策、债券投资与债券有效收益率、投资风险与贴现率调整和均衡利率的决定。
【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生产要素价格(即工资、地租和利润)的决定。本章的难点是在资本市场中利率的决定。
第八章 一般均衡、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及其原因和政府微观经济政策,进而对新古典经济学建立系统的认识。
【主要内容】
1. 当不存在任何能够使得某些人状况变好的同时而不使另一些人的状况变坏的改变时便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2. 交换的一般均衡是指在社会生产和收入分配状况既定的条件下,通过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交换使得交易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状态。其均衡条件为 。
3. 生产的一般均衡是指在生产技术和社会生产资源总量既定的情况下,社会对于资源的配置使得产品产量达到最大的状态。均衡条件:
。
4. 交换达到均衡并不能保证生产也同时均衡,生产达到均衡同样也不能证明交换同时也达到均衡。要使生产与交换同时达到均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使生产与交换同时均衡的条件是任何两种商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等于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来说这两种商品在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即: 。
5、市场失灵是指私人市场完全不能提供某些商品或不能提供最合意或最适度的产量。市场经济运行往往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非对称信息、道德风险等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6、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参与,政府通过制定微观经济政策来消除市场失灵,实现政府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
7、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用来分析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均等化的程度。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小,社会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就高。
8、政府并非可以完全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不仅如此,政府本身可能就是效率损失的原因。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论述了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和政府因此而采取的对策。难点是一般均衡分析和市场失灵理论。
第九章 宏观经济核算
【教学要求】
宏观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学习,了解简单的宏观经济的循环模型,掌握国民收入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了解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发展、应用及其缺陷。
【主要内容】
1. 国民收入核算的依据基础是宏观经济循环流动模型。市场运行中商品、劳务和货币相互交换,形成了交织相连的商品流和货币流,对货币流(收入或支出)测量就构成了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宏观经济循环模型。
2. 国民收入不是一个单一的指标,而是几个高度综合、相互关联的总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宏观经济总体状况。GDP 是衡量总体经济状况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指标。
3. 计算GDP 的方法有三种:支出法、收入法和产品法,它们分别从去向(或用途)、成本和来源角度进行统计。从理论上看,三种方法的统计结果应该一致。在现实中很复杂,一般以支出法为标准。
4. 要想对宏观经济运行势态进行纵横比较,就必须计算实际GDP 和人均GDP 。
5.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并非十全十美,它存在缺欠和不足。提出经济福利标准、纯经济福利、物质生活质量指数和绿色GDP 等,对完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有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宏观经济核算理论(亦称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本章的难点是国民收入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和计算方法。
第十章 凯恩斯模型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凯恩斯革命的内容以及凯恩斯就业理论体系,掌握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的内容、乘数加速数原理,重点掌握四个部门(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的均衡国民收入模型和两个市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收入模型(IS —LM 模型)。
【主要内容】
1. 收入决定论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之一,它研究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是自由竞争、自动调节和自由放任思想的体现。凯恩斯在批判传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决定就业和收入的学说体系,认为仅靠自发市场力量的调节,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提出国家调节经济的政策纲领,以消除危机、解决就业,使垄断资本主义顺利地发展。
2. 凯恩斯模型运用短期分析方法,认为在有闲置资源前提下,有效需求决定经济社会的收入、产量和就业水平。有效需求是有支付能力或购买能力的需求,由一国国民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构成。通过投资等于储蓄或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方程式,可以求出一国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作用,由市场自动形成的均衡收入通常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收入,因此,国家必须承担起投资的责任,维持一定的有效需求,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
3. 乘数原理分析经济活动中某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连锁或累积反应的结果;加速原理是研究收入(或消费) 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把加速原理与乘数原理结合起来就可以建立经济周期模型。
4. IS —LM 模型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通过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确定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搭配,使IS 曲线与LM 曲线移动后形成的新的双重均衡点,符合国家的政策目标。
5. 国际收支曲线(BP 曲线) 反映了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必备的对应关系。在BP 右下方,存在国际收支逆差;在BP 左上方,存在国际收支顺差。
6. 内部均衡即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同外部均衡即国际收支均衡往往是不一致的,只有IS 、LM 和BP 三曲线相交于一点时,开放经济内部与外部才同时达到均衡。这时的均衡一般都不是充分就业的均衡,政府要进行调整,寻求国内经济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的最优结合,实现充分就业下的内外均衡。
【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和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收入决定论即IS -LM 模型。难点是两个市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和四个部门(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的均衡国民收入模型。
第十一章 AS —AD 模型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及意义,重点掌握古典AS —AD 模型,凯恩斯的AS —AD 模型,修正的凯恩斯的AS —AD 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掌握理性预期下的AS —AD 模型的内容。
【主要内容】
1.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引进价格水平变化的因素,强调需求和供给并重分析,研究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同时决定。
2. 总供给曲线表示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运行轨迹的曲线,可用加总法和图形推导法得出。由于假设条件不同,推导出的总供给曲线有三种形状:垂直的、反L 形的和向上倾斜的。
3. 总需求曲线表示全社会(包括国外)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对商品和劳动的需求总量,可以从收入—支出曲线和IS —LM 模型推导出来。总需求曲线与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商品需求曲线一样都向右下方倾斜,但二者的原因和机制不同。
4. 凯恩斯效应是指价格水平变化对利息率以及投资的影响;庇古效应是指价格水平变化引起货币购买力变化对消费的影响。二者考察价格变化对均衡的影响,都是以财富效应为基础的。
5. 由于AS 形状不同,AS —AD 模型也有不同类型。在古典的AS —AD 模型中,AS 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AD 的移动只导致价格水平变化,产量不变。在凯恩斯的AS —AD 模型中,没达到充分就业时,AS 为一水平线,产量水平决定于AD ,AD 的上移引起产量增加,价格不提高;达到充分就业时,AS 成为一垂直线,AD 上移只会引起价格提高,产量不变。修正的凯恩斯的AS —AD 模型中,AD 与向上倾斜的AS 相交,AD 向上移动,则产量和价格水平都提高;达到充分就业时,AD 增加只会提高价格而不增加产量。在理性预期下的AS —AD 模型中,AS 曲线成为附加预期变量的AS 曲线即ES 曲线,与AD 结合起来,说明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从中得出了宏观政策是无效的结论。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介绍西方宏观经济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这一模型在凯恩斯模型基础上,引入价格变量,和供给因素(即劳动市场) ,研究产量(或国民收入) 和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本章的难点是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曲线形状的观点不一致。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和失业
【教学要求】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了解通货膨胀的类型、影响和成因,掌握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的内容。
【主要内容】
1.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在于有可能导致不良的政治后果。特别是在严重通货膨胀时,利益再分配可以引起冲突与对立,影响社会稳定。分析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理论主要有:需求拉动论、成本推进论、供求混合论、结构分析论。
2. 作为宏观经济现象的失业是指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的劳动者处于无工作状态。衡量市场经济中失业程度的指标是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 ,依据抽样调查方法而得到。失业会造成社会的损失,即GDP 增长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称奥肯定律。
3. 新凯恩斯主义者用工资粘性分析失业。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市场变动而及时地相应调整,即工资调整缓慢与滞后。解释工资粘性原因的理论有劳动固定合同论、隐含合同论、失业滞后论与效率工资论。
4.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20世纪70年代,由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发生变化,货币学派与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5. 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称为停滞膨胀或滞涨。滞涨冲击着凯恩斯经济学,引发了西方经济学第二次危机,经济自由思潮重新活跃与兴起。对滞胀原因的分析,主要有四种观点:(1)失业与空位并存转化为滞胀;(2)区分不同类别商品与部门的价格决定来解释滞胀;(3)部门结构变化的差异造成滞胀;(4)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造成滞胀。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西方经济学关于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成因和机理,难点是对停滞膨胀原因的解释莫衷一是。
第十三章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和类型,不同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内容;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内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因素及经济增长极限论的内容。
【主要内容】
1. 在凯恩斯之前,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内部和外部的不同因素解释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凯恩斯理论强调资本边际效率剧烈变动引起经济危机及周期变化。其追随者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经济周期理论和模型,如卡尔多模型,汉森—萨缪尔森模型和希克斯模型。
2. 新凯恩斯经济学用两种思路分析经济周期:一个是在名义工资和价格粘性和就业量基础之上的论述,另一个是在价格弹性的不稳定性角度之上的分析。
3.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将外部冲击作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把短期的周期波动问题和长期的增长问题合二为一,从新的视角解释了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为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成果。
4. 经济增长理论定义为研究经济长期发展的理论,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如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新经济增长理论修正了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假设,强调知识积累的作用,将技术进步内生化,把劳动力扩展为人力资本投资。
5. 经济学家们在大量统计资料基础之上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如肯德里克和丹尼森的要素分析理论。随着经济增长中一系列负面影响的出现,产生了经济增长极限论和反经济增长论,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疑问。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西方经济学家建立的关于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各种模型,难点是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即能否实现没有波动的增加。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主要的经济手段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等。
【主要内容】
1. 经济政策学属于规范经济学,它是以阐明经济主体为达到其经济目标,针对经济实践中的矛盾而采用的措施和准则为内容的一门学科。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制定、采取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问题的各种措施与办法。
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节和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以影响某些经济总量的行为。货币政策又称金融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息率和其他信贷条件,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措施。
3. 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通过影响总供给来调节社会经济生活。
4. 相机抉择是指通过几种政策的组合实现调控经济的目标,政策与目标的矛盾通过具体经济政策的微调达到均衡。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西方经济学家为宏观经济稳定运行而设计和提出的各种经济政策,难点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范文二:西方经济学重点
填空题
1、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 相对 有限性。
2、 选择就是如何使用
3、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就是做出决策的 机会成本 。
4、 选择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即 生产什么 、 如何生产 和 为谁生产 。
5、 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两种, 一种是 另外一种是 划经济制度 。
6、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
8、 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根据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
9、 是否以一定的 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10、 需求定理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下降, 需求量 增加。
11、 在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示为 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表现为 整个供给曲线的移 动 。
12、 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 同 方向变动,均衡数量 同 方向变动。
13、 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
14、 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 上升 ,均衡数量 减少 。
15、 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 价格机制(市场机制) 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16、 价格上限是政府为了限制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 价格。
17、 影响供给弹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时间 。
18、 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 1的条件下,卖者适当 价格能增加总收益。
19、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 边际效用 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 无差异曲线 分析法。
20、 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 ;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
数时,总效用 减少 。
21、 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的限制条件和均衡条件:Px ·Qx+Py·Qy=M 、
22、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 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23、 消费可能线的限制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
24、 在分析技术效率时,短期是指企业不能全部调整
25、 当边际产量为零时,
26、 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称为 规模收益递增 ;如果 产量增加的比率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相同,称为 规模收益不变 ;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 大的比率,称为 规模收益递减 。
27、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分配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生产上,以达到 利润最大化 。
28、 等产量线是一条向 右下方 倾斜的线,其斜率为 负值 。
29、 等成本线是一条表明在 与 既定的条件下, 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 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
30、 如果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 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或生产者均衡) 。
31、 由于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支出,没有反映在会计账目上,因此被称为 隐形 成本。
32、 总收益减去 再减去 就是经济利润。 33、 在正常情况下,会计利润 大于 经济利润。
34、 短期固定成本主要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以及 的工资。
35、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相交于 平均可变成本 曲线的最低点,这个店被称为 停止营 业点 。
36、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把各条 短期平均成本 曲线包在其中,因此又称为 包络 曲线或 计划 曲线。 37、 一般可以根据长期平均成本变动的情况把不同的行业分为三种情况:成本不变 、 成本递增 、 成 本递减 。
38、 收益中既包括了 成本 ,又包括了 利润 。
39、 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有:、
40、 一般用 四家集中率 、赫芬达尔 -赫希曼指数(或 HHI ) 两个标准来判断一个市场的集中程度。 41、 对个别企业来说,只有在 完全竞争 市场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与价格才能相等。
42、 垄断企业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样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定价策略称为
43、 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 富有 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低价,对 需求 缺乏 弹性的消费者收取高价。
44、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 产品差别 竞争。
45、 寡头市场的特征是 几家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
46、 寡头市场上价格决定的方式是 价格领先制(价格领袖制) 、成本加成法 和
47、 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 向后弯曲 的曲线。
48、 劳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 的曲线,这表明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成
49、 地租是 土地 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
50、 正常利润是一种特殊的工资,其特殊性就在于 其数额远远高于一般劳动所得到的工资 。
51、 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 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 的曲线。
52、 当收入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为 零 ;当收入绝对不平均时,基尼系数为 一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 分配 越平均 ;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 越不平均 。
53、 收入再分配政策主要有两大类,即 税收政策 和 社会福利政策 。
54、 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 来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 况。
55、 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 非排他性 和 非竞争性 。
56、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人们不用购买仍然可以消费, 这种不用购买就可以消费的行为 称为 搭便车 。
57、 价格管制是政府控制垄断者产品的价格。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自然垄断行业,其原则有三种,一是 际成本定价 ,二是 平均成本定价 ,三是确定一个合理的资本回报率,按 成本 加这种回报率定价。 58、 如果一件事件未来的可能结果可以用概率表示就是 风险 。
59、 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折旧之后的产值是 。
60、 个人收入减去 个人所得税 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
61、 国民生产总值以
62、 劳动力参工率是指 劳动力 与 工作年龄人口 之比。
63、 劳动力与工作年龄人口之比称为 劳动力参工率 。
64、 资本——产量比率是指 。
65、 说明长期中货币决定价格的理论是 货币数量论 。
66、 根据货币数量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维一原因是
67、 自然失业率是衡量自然失业状况的指数,可以用 自然失业人数 与 劳动力总数 之比来表示。 68、 摩擦性失业是经济中由于 正常劳动力流动 而引起的事业。
69、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
率工资 和 工会的存在 。
70、 企业支付给工人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的工资被称为 。
71、 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 投资 。
72、 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
73、 粘性价格理论是指短期中价格的调整 慢于 物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74、 在短期,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与总供给 同方向 变动。
75、 根据总需求 -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和长期总供给不变时, 短期总供给增加, 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 物价水平 上升 。
76、 消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不取决于收入的 自发 消费,另一部分是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 致 消费。
77、 引致消费的大小取决于 收入 与 边际消费倾向 。
78、 消费函数图中的 45°线表示在这条线上任何一点都是 。
79、 投资函数是指 投资 与 利率 之间的关系。
80、 在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 45°线上任何一点都是表示 相等。
81、 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总支出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 同方向 变动。
82、 乘数是指 自发总支出 的增加所引起的 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的倍数,它的大小取决于 边际消费倾向
83、 银行创造货币就是银行通过
84、 中央银行规定的银行所保持的最低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称为 法定准备率 。
85、 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 比,与最初存款成 比。
86、 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 法定准备率 成反比,与 最初存款 成正比。
87、 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称为 简单货币乘数 。
88、 公开市场活动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
89、 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两者之间的比例就是 货币乘数 。
90、 自发总支出增加时, IS 曲线向 IS 曲线向
91、 LM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在货币市场上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成 同方向 变动。
92、 在 LM 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 IS 曲线向 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 率 上升 ;在 IS 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增加, LM 曲线向 右下方 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 , 利率 下降 。
93、 长期中存在的失业称为 失业。
94、 周期性失业又称为 总需求不足 的失业,是由于 总需求不足 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95、 奥肯定理表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是 方向变动关系。
96、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 。
97、 如果把 1995年作为基期,物价指数为 100, 2001年作为现期,物价指数为 120,则从 1995年到 2001年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 20% 。
98、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 失业率 与 通货膨胀率 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99、 不同经济学流派对菲利普斯曲线作出了不同解释,得出了不同政策结论。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无论在长 期与短期中, 宏观经济政策都是 有效 的。 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无论在短期与长期中, 宏观经济政策都是 无 效 的。
100、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
101、需求管理包括 财政政策 和 货币政策 。
102、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 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103、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 个人所得税 、 公司所得税 以及 各种转移支付 。 104、财政赤字就是政府收入 小于 支出。
105、债券价格与债券收益的大小成 比,与利率的高低成
106、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政策应该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按一固定比率增加货币供给量,这被称为 定规则 的货币政策。
107、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之争的实质是 。
108、在开放经济中,决定国内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需求是指 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 。
109、对国内产品的支出 =国内支出 + 净出口 。
110、边际进口倾向是指
111、内在均衡是指 充分就是与物价稳定 ,外在均衡是指 国际收支平衡 。
范文三:西方经济学重点
微观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需求P16,供给P18,均衡价格P21,需求弹性P29
二、简答
1、影响需求的因素P16-17
2、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P38
3、供求关系
(运用供求原理说明谷贱伤农、薄利多销的道理→供求决定价格,农产品缺乏弹性→a. 农业丰收Q ↑,农民收入提高↑TR=P×Q ↑ b. 农业丰收,农民收入下降↓TR=P↓×Q ↑)
三、作图
P21,均衡价格的决定 P24,需求和价格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个 P37,需求弹性与销售收入
四、计算
P56 ,T12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P57,效用 P58,边际效用 P60,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P65, 消费者剩余
P66,无差异曲线 P71,预算线 P75,商品边际替代率
二、简答
1、以序数效用论(作图)分析消费者均衡。P74图3—11
2、对正常物品而言,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请以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图示说明。P80-81
3、无差异曲线的三个基本特征P68
4、以基数效用论(公式)分析消费者均衡。 P61的公式3.7and3.8
三、作图
P74,消费者的均衡 P77,价格—消费曲线和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P79,收入—消费曲线and 恩格尔曲线
四、计算
P96,T5、T7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P102,生产函数 P105,劳动的边际产量 P107,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P110,等产量线 P113,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含义and 主要原因
P114,等成本线 P121,规模报酬
二、作图
P107,图4—2 and 4—3 P115,图4—8 P117,图4—9
三、简答
1、单一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如何确定? P107
2、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出现递减? P113
四、计算
P125,T3、T13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P128,机会成本,正常利润 P131,短期(有7个)总成本、平均总成本 P134,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P140,长期(有3个)总成本
P14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二、简答
1、怎样理解经济成本?(显性成本与隐形成本之和)
2、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有什么区别?(前者比后者多了隐形成本)
3、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 P134
4、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P142
三、作图
P142,图5—12 P134,图5—4 P136—137的图5—5、6、7、8
四、计算
P148,T4、T5、T10
第六、七章
一、名词解释
P152,完全竞争市场 P154,边际收益 P156,利润最大化原则 P160,生产者剩余 P175,垄断 P176,自然垄断 P186,垄断竞争市场
二、作图
P158,图6—6 P178,图7—2 and 7—3
宏观:
第十二章
一、简答
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理解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理解时应注意:(1)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2)GD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 ,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3)GDP 是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4)GDP 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中。
2、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有五个基本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1)国内生产总值(GDP )=以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和(2)国内生产净值(NDP )=GDP-折旧(3)国民收入(NI )=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 政府津贴(4)个人收入(P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转移支付和红利(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二、论述题
现有的以GDP 为核心的核算方法有何缺陷?应如何予以弥补?
答:现有以GDP 为核心的核算方法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2)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3)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4)它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5)它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因此,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引入一个绿色GDP 的概念。
第十三章
一、名词解释
P384,消费函数 P395,投资乘数
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的比率。
二、简答
1、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那些限制?
答:在现实生活中,乘数作用的大小要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1)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2)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3)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4)增加的收入不能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 增加会受到限制。
2、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属于政府支出,为什么计算总需求时只计算政府购买而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
答:政府增加转移支付,虽然对总需求也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支出实现的。如果把转移支付也计入总需求,就会形成总需求的重复计算。
三、计算
P408,T13、T14、T15
四、论述
按照凯恩斯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什么是“节约的悖论”?试解释。
要点: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节约的悖论”。
第十四章
一、名词解释
IS 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方向变化关系。IS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LM 曲线:是指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LM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P421,流动性偏好的三个动机 P422,流动性偏好陷阱
P410,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
二、计算
Q:假定某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 0.8(1–t)Y, 税率为t= 0.25, 投资函数为I= 900–50r, 政府购买G = 800, 货币需求为L= 0.25y–62.5r, 实际货币供给为500。 试求:(1)IS曲线;(2)LM曲线;(3)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答:
(1)由Y=C+I+G,可知IS 曲线为:Y=0.8(1-0.25)Y+900-50r+800,化简可得:Y=4250-125r,此即为IS 曲线。
(2)由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即可得LM 曲线:500=0.25Y-62.5r,化简可得:Y=2000+250r,此即为LM 曲线。
(3)当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IS 曲线和LM 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上收入和利率可以通过求解IS 和LM 联立方程:
Y=2000+250r
Y=4250-125r
→Y=2000+250r
得均衡利率r=6,和均衡收入y=3500
三、简答
1、什么是货币需求?人们需要货币的动机有哪些?
答: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货币的需要,或者说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对执行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按凯恩斯说法,对货币的需求是出于以下几种动机:
一是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动机,指家庭或厂商为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它产生于人们收入和支出的非同步性。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就越大。
二是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动机,指人们为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它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也和收入成正比。
三是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动机,它产生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入而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例如,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时,需要及时买进债券,以便以后卖出时得到收益,这样就产生了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这一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
2、什么叫“流动性陷阱”?
答:凯恩斯指出,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下降时货币需求会增加,然而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或者说临界程度时,即债券价格上升到足够高度时,人们购买生息的债券会面临亏损的极大风险,这时,人们估计,如此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降,不会再上升,于是他们就不肯再买债券,而宁肯保留货币在手中。在这样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就不能使利率再向下降低,因为人们手中即使有多余的货币,再也不肯去买债券,从而不会使债券价格再上升,即利率不会再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就说经济正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这时实行扩张货币政策对利率和投资从而对就业和产出就不会有效果。
3、简述IS —LM 模型。
如果把IS 曲线和LM 曲线结合在一起,就可得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息率与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这就是IS-LM 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同一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上同时达到均衡时均衡利息率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值,可以通过求解IS ,LM 曲线的联立方程而得。
四、作图
P416,IS 曲线推导图示 P419,图14—6 and 图14—7
P425,图14—10 P426,图14—13 P429,图14—15
P430,图14—16 P432,图14—17
第十五and 十六章
一、名词解释
P439,财政政策 P440,货币政策 P443,挤出效应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二、作图
P441,图15—1 P448,图15—9
三、简答
1、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答: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经济风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同理,在货币政策方面,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就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削减货
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主要分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三种。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用的政策原则。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整,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与程度,两者更不会完全相等,因此连预算也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平衡也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
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起初存在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政策。反之亦然。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显然,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强调的是财政收支平衡,以此作为预算目标,或者说政策的目的,而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标是追求无通胀的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3.经济中的自动稳定器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答:自动稳定器主要有三种:(1)税收的变动。在经济扩张时有遏制作用,在经济萧条时有缓解的作用。(2)政府的转移支付。同税收作用相同。(3)维持农产品价格政策。该政策使农场主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
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
四、论述
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 —LM 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区别?
答:(1)政府减税,会使IS 曲线向右上移动,这使得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增加,为了使利率维持在原水平不变,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 曲线右移相同幅度,从而利率不变,国民收入增加,均衡点为IS 和 LM 新的交点。
(2)货币存量不变,表示LM 不变,这些减税使IS 曲线向右移,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增加。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显然有所区别,在(1)情况下,在减税的同时由于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不变,国民收入增加较多,而在(2)情况下,在减税的同时保持货币存量不变,这使得利率上升,国民收入虽然也增加了,但只增较少部分。
第17章
一:名词解释
总需求P484、总供给P492
二:简答题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P485 四个原因:利率效应、实际余额效应、税收效应、外汇效应
2、降低工资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影响 (1)降低工资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因为工资较低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提供更多的产品(产品价格既定,工资低即成本低,从而利润高)。
(2)降低工资就是降低人们收入并进而降低消费需求,从而会使总需求曲线左移。
3、导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P503 (1)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总供给曲线最急剧的变动产生于天灾人祸,它会极大地减少经济的总供给,即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2)技术变动。技术变动通常是正向,即技术水平倾向提高,所以技术变动的影响一般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3)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工资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三、论述题
试论述在何种情况下,AS 曲线是水平的、垂直的或向右上斜的?政府政策对经济产出是否有效?
答:在凯恩斯极端的情况下,AS 曲线是水平的.因为当物价上升时,名义 工资水平还没有变化。实际工资下降,就业量会迅速扩大,因而产出可迅速 扩大,即产出对物价的敏感度无穷大。相反,物价对产出的敏感度无穷小,即价格水平不随产量发生变化,也即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将导致产出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导致物
价水平的变动。按凯恩斯主义理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按照古典主义理论,即价格是完全灵活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因为工资和物价可以自由变化,就业量的决定就完全独立于价格的变化。当物价上升时,名义工资水平就会同比例上升,劳动力市场恢复到原来的均衡,就业量也恢复到原来的均衡,就业量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因而总产出也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即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即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需求管理无法影响经济的供给方面;当考虑名义工资刚性时,可以推导出向上斜的供给曲线,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也是有一定的效力的,即此时政府政策也影响经济的供给方。
四、作图
1、P486,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2、P487,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3、P498,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4、P499,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第18章
一、名词解释
P505 摩擦性事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P506 自然失业率,P508 奥肯定律,P510通货膨胀
P513 需求拉动性通胀,P514 成本拉动性通胀
P520 菲利普斯曲线,P458充分就业
潜在的GDP :是指一国国民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的总产量,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GDP 水平。
二、简答题
如何区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答: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和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缺口理论可以归结为需求拉动理论;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归结为成本推动理论。区分两种不同的通货膨胀形式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也是非常重要的。用AD 一AS 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两种形式的通货膨胀。当总供给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不变时,如果对应于既定的物价水平,总需求量增加(AD 曲线右移) ,经济就会出现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当总需求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不变时,如果对应于既定的物价水平,总供给量减少(AS 曲线左移) ,经济就会出现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三、论述题
试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需求上升,成本上升)
四、作图
P513,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P514,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范文四:西方经济学重点
西方经济学期末重点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4.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科技条件写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5.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6.需求定理: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7.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8.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公式: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9.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10.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11.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12.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
13.长期总成本:LTC是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
14.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15.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商品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6.供给定理: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
17.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布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18.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19.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
20.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二、简答题
1.利用基数效应理论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
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P1X1+P2X2+?PnXn=I MV1/p1=MV2/p2=?MVn/Pn=入 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2.利用序数效应理论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预算线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两商品的价格比平P1/P2表示。MRS=P1/P2=MU1/MU2(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在一定的预算线的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效用,消费者应该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3.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公式: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①对于ed>1的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②对于ed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特点:①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式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②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均不会相交。③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4、斜率为负。
5.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1、边际产量和总产量的关系:只要边际产量是正,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2、平均产量和总产量的关系:当平均产量曲线达到最大值时,总产量曲线必然有一条从原点出发的最陡的切线;链接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就是相应的平均产量值。
3、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关系:当MC>AP时,AP曲线是上升的;当MP
6.生产的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且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②第二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在起点处,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相交,即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最高值。在终点处,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与水平轴相交,即劳动边际产量等于零。③劳动的平均产量继续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
7.说明厂商如何实现在既定成本下的要素最优组合?①产量最大化②成本最小化
8.短期边际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的关系:边际成本曲线函数方程:MC(Q)=dtvc(Q)/dQ 平均成本曲线函数方程:AC(Q)=AFC(Q)/Q+AVC(Q)/(Q) 所以AC曲线必然是一条线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但是它有下降到上升的转折点要晚于MC曲线,于是MC曲线必然会与AC曲线相交。当MCAC时,每增加一单位产品,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比以前要大些。所以AC是上升的。所以MC曲线只能在AC曲线最地点处相交。
9.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厂商数目很多,产品完全无差别,没有对价格的控制,行业很容易进出。(条件)1、对单个厂商而言,价格既定;2、产品同质无差异;3、要素自由流动,进退市场容易;4、信息充分。
10.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短期均衡:在短期内,厂商是在给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 长期均衡:在长期,厂商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从而获得了比在短期内所能获得的更大的利润。
12.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短期均衡:在短期内,垄断厂商无法改变固定要素投入量,垄断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长期均衡: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即生产规模,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
13.停止营业点和供给曲线的推导:停止营业点:厂商的需求曲线d相切与AVC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是AVC曲线和SMC曲线的交点。这一点恰好也是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此时,此时的平均收益AR等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供给曲线: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用SMC曲线上大于和等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来表示,即用SMC曲线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
14.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15.垄断及形成的原因: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原因:
(1)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2)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3)政府的特许(4)自然垄断
16、厂商如何实现既定成本最优以及要素既定成本最小?(见图中的第十题)
三、计算题
53页第1题.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
(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1)将需求函数= 50-5P和供给函数=-10+5P代入均衡条件=,有:
50- 5P= -10+5P 得: Pe=6
以均衡价格Pe =6代入需求函数 =50-5p ,得:Qe=50-5
或者,以均衡价格 Pe =6 代入供给函数 =-10+5P 得:Qe=-10+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6 , Qe=20 如图1-1所示.
(2) 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60-5p
和原供给函数=-10+5P, 代入均衡条件= ,有:60-5P=-10=5P 得
以均衡价格 代入=60-5p ,得 Qe=60-5
或者,以均衡价格代入=-10+5P, 得 Qe=-10+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
将原需求函数=50-5p 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
供给函数Qs=-5+5p ,代入均衡条件=,有:50-5P=-5+5P 得
以均衡价格代入=50-5p , 得
或者,以均衡价格代入=-5+5P ,得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如图1-3所示.
(4)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也可以说,静态分析是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根据给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内生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以(1)为例,在图1-1中,均衡点E就是一个体现了静态分析特征的点.它是在给定的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个均衡点。在此,给定的供求力量分别用给定的供给函数 =-10+5P和需求函数=50-5p表示,均衡点E具有的特征是:均衡价格且当时,有==;同时,均衡数量 ,且当时,有.也可以这样来理解静态分析:在外生变量包括需求函数中的参数(50,-5)以及供给函数中的参数(-10,5)给定的条件下,求出的内生变量分别为,。 依此类推,以上所描述的关于静态分析的基本要点,在(2)及其图1-2和(3)及其图1-3中的每一个单独的均衡点都得到了体现。
而所谓的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所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也可以说,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外生变量变化时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并分析比较由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所决定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以
(2)为例加以说明.在图1-2中,由均衡点Ε1变动到均衡点Ε2 ,就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表示当需求增加即需求函数发生变化时对均衡点的影响。很清楚,比较新旧两个均衡点Ε1和Ε2可以看到:由于需求增加导致需求曲线右移,最后使得均衡价格由6上升为7,同时,均衡数量由20增加为25.也可以这样理解比较静态分析:在供给函数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需求函数中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即其中一个参数值由50增加为60,从而使得内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其结果为,均衡价格由原来的6上升为7,同时,均衡数量由原来的20增加为25.
类似的,利用(3)及其图1-3也可以说明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点。
(5)由(1)和(2)可见,当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导致需求增加,即表现为需求曲线右移时,均衡价格提高了,均衡数量增加了.
由(1)和(3)可见,当技术水平提高导致供给增加,即表现为供给曲线右移时,均衡价格下降了,均衡数量增加了.
总之,一般地有,需求与均衡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成同方向变动;供给与均衡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55页第9题. 假定某消费者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d=1.3,需求的收入弹性Em=2.2 。求:(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下降2%对需求数量的影响。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收入提高5%对需求数量的影响。
解 (1) 由于题知Ed=,于是有: 即商品价格下降2%使得需求数量增加2.6%.
(2)由于 Em= ,于是有:
即消费者收入提高5%使得需求数量增加11%。
96页第5题. 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的商品2的收入为540元,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20元和=30元,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各是多少?每年从中获得的总效用是多少?
解:根据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MU1/MU2=P1/P2
其中,由可得:
MU1=dTU/dX1 =3X22
MU2=dTU/dX2 =6X1X2
于是,有:3X22/6X1X2 = 20/30
整理得 X2=4/3X1 (1)
将(1)式代入预算约束条件20X1+30X2=540,得:X1=9,X2=12
因此,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该为:U=3X1X22=3888
97页第7题. 假定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消费者的收入为M。分别求出该消费者关于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函数。
解答: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MU1/MU2=P1/P2
其中,由以知的效用函数可得:
于是,有:
整理得
即有 (1)
以(1)式代入约束条件P1X1+P2X2=M,有:
解得
代入(1)式得
所以,该消费者关于两商品的需求函数为
126页第13题. 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劳动的价格w=2,资本的价格r=1求:
(1)当成本C=300时,企业实现最大产量的L、K和Q的均衡值。
(2)当产量Q=800时,企业实现最小成本的L、K和C的均衡值。
解答:(1)根据企业实现给定成本条件产量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再以K=L代入约束条件2L+1×K=3000,有:
2L+L=3000
解得L=1000,K=1000
以L=K=1000代入生产函数,求得最大的产量
(2)可由同(1)的思路得L=K=800;C=2400
148页第4题. 已知某企业的短期总成本函数是STC(Q)=0.04 Q3-0.8Q2+10Q+5,求最小的平均可变成本值.
解: TVC(Q)=0.04 Q3-0.8Q2+10Q
AVC(Q)= 0.04Q2-0.8Q+10
令
得Q=10
又因为
所以当Q=10时,
172页第4题. 已知某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0.1Q3-2Q2+15Q+10。试求:
(1)当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为P=55时,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和利润;
(2)当市场价格下降为多少时,厂商必须停产?
(3)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解答:(1)因为STC=0.1Q3-2Q2+15Q+10
所以SMC==0.3Q3-4Q+15
根据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原则P=SMC,且已知P=55,于是有:
0.3Q2-4Q+15=55
整理得:0.3Q2-4Q-40=0
解得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20(负值舍去了)
以Q*=20代入利润等式有:
=TR-STC=PQ-STC
=(55×20)-(0.1×203-2×202+15×20+10)
=1100-310=790
即厂商短期均衡的产量Q*=20,利润л=790
(2)当市场价格下降为P小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即PAVC时,厂商必须停产。而此时的价格P必定小于最小的可变平均成本AVC。
根据题意,有:
AVC==0.1Q2-2Q+15
令:
解得 Q=10
且
故Q=10时,AVC(Q)达最小值。
以Q=10代入AVC(Q)有:
最小的可变平均成本AVC=0.1×102-2×10+15=5
于是,当市场价格P
(3)根据完全厂商短期实现利润最大化原则P=SMC,有:0.3Q2-4Q+15=p
整理得 0.3Q2-4Q+(15-P)=0
解得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的要求,取解为:
Q=
考虑到该厂商在短期只有在P才生产,而P<5时必定会停产,所以,该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Q=f(P)为:
Q=,P
Q=0 P<5
206页第3题. 已知某垄断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0.1Q3-6Q2+14Q+3000,反需求函数为P=150-3.25Q
求:该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
解答:因为SMC=dSTC/dQ=0.3Q2-12Q+140
且由TR=P(Q)Q=(150-3.25Q)Q=150Q-3.25Q2
得出MR=150-6.5Q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SMC,有:
0.3Q2-12Q+140=150-6.5Q
解得Q=20(负值舍去)
以Q=20代人反需求函数,得
P=150-3.25Q=85
所以均衡产量为20 均衡价格为85
范文五:西方经济学重点
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一、概念
1、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2、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3、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 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4、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
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二、重点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对象: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特点:考察厂商或家庭的经济行为;用西方经济理论和观点分析研究客体;重点考察西 方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微观经济; 突出微观经济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较多的运用数学 分析工具。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对象: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
特点:考察对象是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用资产阶级理论和观点分析考察 客体; 从整体国民经济角度考察问题; 重点考察西方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宏观经济; 侧重 实证分析。
3、如何借鉴西方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理论产生于西方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文化背景、 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为此应注意:
1)经济条件与国情不同。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经济学,其基本原理的产生与应用受不同社 会、 经济、 文化条件的限制。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为基础 的,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假设的条件不同。 西方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为:一般人的本性是利己的, 即经济人假设; 产权明晰; 具有完全信息的假设这些假设在西方也不一定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事实。 而在我 国这些假设更是存在的很大的不同。
4、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
1)分析和考察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实施的经济政策,便于我们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 状况、经济和存在的问题。
2)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提高我们的经济理论水平,适应国际经济的 发展。
3)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作为我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参考依据,加速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5、 《国富论》 1776年出版,作者:亚当?斯密。主要观点: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纠 正了其偏见, 提出了生产部门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 动的观点; 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 认为个人追求私利的结果, 有效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 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 ,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 争的调节作用; 提出国家具有保卫本国安全、 免受外国侵犯, 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居民不受 欺辱与压迫,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继承和发 展了以前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 驳斥了重商主义错误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第一次创立了 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作为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 斯密的理论是及其丰
富的, 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 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所以它是一 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5、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所谓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 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 作为决策 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其特点为: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的依据是一定的价值 观念;得出的结论无法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 所谓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 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其特点为:回答“是什 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 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其中实证分析 是重要的。
6、流量和存量分析
流量和存量都是变量。 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经济变量的数值, 如一年内国内生产总值、 一 年内银行吸收存款的数量、 一年内的钢产量、 一年内的工资收入等。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的 经济变量, 如年末的国民财富总量、 年末银行存款余额、 年末钢材库存、某一天的库存量和 现金额等。
1)流量和存量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流量来自存量,流量又归入存量之中,如一年 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年初 (或上年末) 各种资源存量充分利用的结果, 而到年末未消耗的 国民生产总值又归入存量之中。 流量和存量是互相影响的, 流量增加能使存量增加, 存量增 加又促使流量增加。
2)流量分析是指对流量指标变化规律的分析,特别重要的是对流量总量指标的辩护规律及 对其他总量指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 其中,收入流量分析更为重要,因为收入流量指标,如 国内生产总值等, 反映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国家经济实力和国内生活 水平状况等,研究收入流量的影响因素并使其不断增长是极为重要的。
3)存量分析是指对存量的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及对其他有关指标影响的分析。 存量分析极为重要, 因为许多存量指标非常重要, 如国民财富、货币数量和存款余额, 特别 是许多存量使用和分解是重要的政策问题。存量和流量分析常用在财富和收入关系分析上, 财富和收入的关系极为密切。
第二章 概念
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 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需求曲线:把需求量和价格变化情况用坐标图表示,就可得出需求曲线
3、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 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4、供给曲线:把供给表中的不同价格和供给量的组合点画在图上,就得出一条供给曲线。
5、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 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6、供求规律: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 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
7、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 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 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9、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 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二、重点
1、需求曲线的特点
1)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2)需求曲线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3)需求与需求量意义不同。
在经济分析中,需求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时,家庭计划购买的数量;
在现实生活中, 影响需求的由各种因素如收入、 消费者偏好等也影响需求量。 但需求量主 要是由价格决定的。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表现为整 个需求曲线的移动, 即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需求减少, 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 动,每一条需求曲线代表一种需求, 离原点越远, 则需求越高;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因素 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沿着同一条曲线上的移动, 即需求增加,需求曲线上的点向右下方移动,需求减少,需求曲线上的点向左上方移动。 2、 供给曲线的特点
第一,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
第二,供给曲线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第三,供给与供给量意义不同。
在经济分析中, 供给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时, 厂商愿意或计划供给的数量在现实中, 影响供给的各种因素如如成本、生产技术等也影响供给量;但供给量是主要由价格决定的。 供给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动, 表现为整个 供给曲线的移动, 即供给增加, 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供给减少, 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每一条供给曲线代表一种供给;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 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 表现为沿着同一条曲线上的移动, 即供给增加, 需求曲线上的点向 右上方移动,供给减少,供给曲线上的点向左下方移动。参见教材 P32图 2-2
3. 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公式和类型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 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 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
(1) 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称为富 有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其绝对值小于 1。这类商品西方称之为奢侈品,一般指高档消 费品。
(2) 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和价格以相同幅度变动,称为 单一弹性,需求曲线的斜率为 -1,这是一种特例 , 即属特殊情况。 (3) Ed<1,表明需求 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 即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反应缓和,="" 称为缺乏弹性。="" 需求曲="" 线斜率为负,其绝对值大于="">1,表明需求>
(4) Ed=0,表明需求量为一常量,表明需求量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称为完全无弹性,需 求曲线和纵轴平行, 其斜率为无穷大。 这是一种特例, 如火葬费、 自来水费等近似于无弹性。 (5) Ed=∞,表明价格为一定的情况下,需求量无限大,称为无穷大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 零。这也是一种特例,如战争时期的常规军用物资及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商品可视为 Ed 无限 大。参见教材 P38图 2-6
4. 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 公式和类型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 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1) EM >1。这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快于收入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 程度较大。收入需求曲线斜率为正,其值小于 1。称为收入富有弹性。
(2) EM=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收入的变动率相等,即需求和收入以相同幅度变动,收 入需求曲线斜率为正,其值为 1。称为收入单一弹性。
(3) EM <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慢于收入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 度较小。收入需求曲线的斜率为正,其值大于="" 1,称为收入缺乏弹性。="" (4)="" em="0。表明" 需求量为常量,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收入需求曲线平行于纵轴,其斜率为无限大。="" (5)="" em="">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慢于收入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0。表明需求量变动和收入变动成反方向变化,即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减少。收 和需求曲线斜率为负,称为收入负弹性。参见教材="" p42图="">0。表明需求量变动和收入变动成反方向变化,即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减少。收>
5、 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 公式和类型 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 一种商品需 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 A 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 起对商品 B 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需求交叉弹性的类型:
(1) EAB >0。这表明 B 商品需求量和 A 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动。有两种情况:A 商品价格 下降, A 商品需求量增加, B 商品需求量减少; A 商品价格上升, A 商品需求量减少, B 商 品需求量增加;这类商品被称为互相代替商品,简称互代品。如米与面等。
(2) EAB<0。这表明 b="" 商品需求量和="" a="" 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有两种情况:a="" 商品价格="" 下降,="" a="" 商品需求量增加,="" b="" 商品需求量增加;="" a="" 商品价格上升,="" a="" 商品需求量减少,="" b="" 商="">0。这表明>
(3) EAB=0。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A 商品需求量是一常量,即 B 商品需求量和 A 商 品价格无关,或 A 商品价格变化对 B 商品需求量无影响;这类商品被称为无关商品,简称 无关品或独立品。
6、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公式和类型
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 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 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
(1) ES >1。表明供给量的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率,即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称 为供给富有弹性。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其值小于 1。管商品。
(2) ES=1。表明供给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即供给和价格以相同的幅度变动,称 为供给单一弹性。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其值为 1。
(3) ES <1。表明供给的变动率慢于价格的变动率,即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缓和。供给 曲线斜率为正,其值大于="">1。表明供给的变动率慢于价格的变动率,即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缓和。供给>
(4) ES=0。表明供给量是一个常量,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供给曲线和纵轴平行,其斜率 为无穷大,称为完全无弹性。
(5) ES=∞。表明同一价格条件下,供给量无穷大,供给曲线和横轴平行,其斜率为零,称 为无穷大弹性。参见教材 P46图 2-10
第三章
一、概念
1、边际效用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2、无差异曲线
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3、替代效应
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 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 一种商品价格不变, 消费者会多购 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4、收入效应
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 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 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 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二、重点
1、 . 总效用、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 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TU=f(Q ) 边 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边际”是西方经 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边际分析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如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 理解 “边际”时要注意:第一, “边际”表示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变量就是自变量 与因变量;第二, “边际”表示增量变动,即自变量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 当边际效用为零时, 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 总效用减少; 总效用是边际效 用之和。用公式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需求定理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 其该物品满足消费者欲望的程 度却越来越下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需求定理:即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因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是 为了取得效用, 对边际效用大的商品, 消费者就愿意支付较高价格, 即消费者购买商品支付 价格以边际效用为标准。 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购买商品越多,边际效用越小,商品价格越 低;反之,购买商品越少,边际效用越大,商品价格越高。因此,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 向变化,这就是需求定理。
3、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 是消费者购 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是一种主观感受。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 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 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4、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 的组合。无差异曲线的效用函数公式是:U=f(X , Y )式中 X , Y 分别表示两种商品的数量, U 为效用函数,代表一定的效用水平,或满足消费者程度的水平。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第一,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在坐标图上, 任一点都应有一条无差异曲 线通过;
第二,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第三,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 无差异曲线可以有许多条, 离原点近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低, 离原点远的无差异 曲线效用水平高。
5、消费者预算线(消费者可能线)
也称消费者可能线, 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 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 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预算线公式是:
6、消费者均衡
按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点就是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合在一个图上, 那么,预算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 E ,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 费者均衡。在这个相切点上,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即
MRSXY=PX/PY,这就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这种均衡条件与边际效用分析法所表述的均衡条件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样的问题。 7、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总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 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 一种商品价格不变, 消 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 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 可使现有货币收入 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总效应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后(如 X )消费者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一 个均衡点时,对 X 商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8、正常物品的价格下降时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总效应
1)根据已知条件做图:已知 X 、 Y 两种商品,消费可能线是 N1,无差异曲线是 U1,消费者 均衡时所购买的 X 商品的数量是 X1。现在收入不变, Y 的价格不变, X 商品的价格下降,则 消费可能线向右移动为 N2,与更高位置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此时在消费者均衡点上所购买 的 X 商品的数量是 X2。
2)作图分析:商品 X 的价格下降后,消费可能性线由 N1移动至 N2,此时做一条与原来的 无差异曲线 U1相切,而与新的消费可能性线 N2平行的虚线 N3(这条无差异曲线事实上并 不存在,故以虚线表示) ,表明在这条消费可能性线上,满足程度与原来相同。
3)进一步作图分析:X 商品的下降致使 X 商品消费增加(从原来的 X1增加到 X2) 。 X1X2就 是商品 X 价格下降所产生的总效应。 在这个总效应里, 有一部分是替代效应带来的 (某一商 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 ,就是 X 商品数量 从 X1增加到 X3部分(X1X3) ,有一部分是收入效应带来的(某一商品价格下降,意味着消 费者实际收入增加) ,消费者会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其数量从 X3增加到 X2(X3X2) 。因为 是正常物品,所以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是正的。
4) 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 X1 X3是正的, 收入效应 X3X2 是正的, 所以总效应 X1X2 也是正的。 总效应 = 替代效应 + 收入效应
9、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价格下降时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总效应
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图形分析与正常物品的分析思路 1) 、 2)两步都是一样的。所不同 的就是 3) ,在做图时一定要注意图形的画法(见教材) 。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是正的 X1X3,收入效应是负的 -X3 X2,但总效应是正的 X1X2。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是正的 X1X3,收入效应是负的 -X3 X2,总效应是负的 -X1X2 。
第四章
一、概念
1、机会成本
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 得到的最高收入。
2、边际成本(MC )
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3、边际产量(MP )
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4、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 增加到一定产值后, 所 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5、等产量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