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赠从弟其二_赠从弟赏析
赠从弟其二_赠从弟赏析 赠从弟其二,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作者是刘桢,汉末诗人。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本文由快车教育网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赠从弟其二 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字词解释:亭亭:高耸的样子。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一何:多么。惨凄:凛冽、严酷。罹( 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原文翻译: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直立。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赠从弟赏析: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
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 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回味。作品点评: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作者简介: 刘桢,字公干,东汉末宁阳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七子“于学无所遗,
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刘桢的文学造诣不凡,五言诗尤为诸子之尊,今存的诗歌只有15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评价他的诗为:“思健功圆,以特有的清新刚劲,为人们所激赏。不仅称美于当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赠徐干》诗被钟嵘评作“五言之警策也”。 以上这篇赠从弟其二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范文二:《赠从弟》赏析
《赠从弟》赏析
【古诗今译】
高高的松柏,屹立在高山之上,承受着来自山谷中的瑟瑟寒风。不论寒风刮得多么强大,松枝总是那么劲挺!即使面临着悲惨凄凉的冰雪景象,松柏依旧端正挺拔,痴心不改。难道松柏就不怕严寒吗?那是因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赏析】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是采用的比兴手法。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尽管寒风非常的凶猛,可是那些松柏依然不畏强暴,刚劲挺拔。诗人所以扩展开来对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做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其目的就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松柏树不畏寒风冰雪、不惧外在压力的高贵品格。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正当寒风、冰雪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的时候,松柏树却仍然是那么挺拔壮美。作品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再一次衬托了松树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松柏就不怕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作品在此处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接描写了松柏的品格,点明了作品的主题。
作品在写法上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前四句集中笔墨写松树的外在形象,后四句则重笔描写松树的内在品格,由表及里地塑造了松树的整体形象。二是全篇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
主题思想: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托物言志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也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赠从弟》中写出松树高大傲岸的形象的诗句是:
《赠从弟》中赞美松柏在狂风中挺立不倒的坚韧精神的句子是:
陈毅诗中写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赠从弟》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是 :
《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句子是:
范文三:打印《赠从弟》赏析-
《赠从弟》赏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文注释】
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②从弟:堂弟。 ③亭亭:高貌。 ④瑟瑟:风声。 ⑤罹:遭受。 ⑥凝寒:严寒。
【古诗今译】
高高的松柏,屹立在高山之上,承受着来自山谷中的瑟瑟寒风。 不论寒风刮得多么强大,松枝总是那么劲挺!
即使面临着悲惨凄凉的冰雪景象,松柏依旧端正挺拔,痴心不改。 难道松柏就不怕严寒吗?那是因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赏析】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是采用的比兴手法。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尽管寒风非常的凶猛,可是那些松柏依然不畏强暴,刚劲挺拔。诗人所以扩展开来对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做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其目的就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松柏树不畏寒风冰雪、不惧外在压力的高贵品格。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正当寒风、冰雪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的时候,松柏树却仍然是那么挺拔壮美。作品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再一次衬托了松树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松柏就不怕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作品在此处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接描写了松柏的品格,点明了作品的主题。
作品在写法上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前四句集中笔墨写松树的外在形象,后四句则重笔描写松树的内在品格,由表及里地塑造了松树的整体形象。二是全篇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
主题思想: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托物言志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也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赠从弟》中写出松树高大傲岸的形象的诗句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赠从弟》中赞美松柏在狂风中挺立不倒的坚韧精神的句子是: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陈毅诗中写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赠从弟》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是 :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句子是: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词语注释
⑴少府:官名 ⑵之:到、往
⑶蜀州:今四川崇州
⑷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⑸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⑹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⑺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⑻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⑼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⑽比邻:并邻,近邻。 ⑾无为:无须、不必。
⑿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4]
⒀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白话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1]
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3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同时写出了作者对好友的不舍之情。 4作品鉴赏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
[1]
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
[1]
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1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23
前不见古人, 45
后不见来者。 67
念天地之悠悠,
89[1-4]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登幽州台歌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
[8]
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
[7]
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同时,诗歌的韵味极强,前两句更是苍劲有力。 5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子昂死后,其友人卢藏用为之编次遗文10卷。今存《陈伯玉文集》是经后人重编的。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
[11]
歌》。
赠从弟阅读答案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依据“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发挥想象,做一段景物描写。(40字左右)(2分)
2.本诗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歌咏了松柏 的“本性”, 表达了 的情怀。(2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示例:高山之巅,松树高耸挺立,枝干虬劲,绿荫凝碧。山风呼啸而来,卷起沙石无数,松树却岿然屹立。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句意理解正确1分;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能生动展现风的强劲、松的坚毅,符合意境得2分。(注:字数不足30字扣除1分)
2.(不畏狂风严寒)刚劲顽强;自己对松柏一样坚贞自守高风亮节的追求和对
弟弟的勉励。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练习题
二、练习
1、王勃,代诗人,字,亦称“ ”
2、标题中的“之任”的意思是 3、试品析首联中的“望”字的妙处。
4、颈联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加以赏析。 5、“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
6、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7、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 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抺眼泪。
0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唐 子安 初唐四杰 2、去上任
3、(1)写诗人的想像,从长安能“望”见蜀川,可见路途并不遥远,以此劝友人不必伤感。 (2)使人感到意境开阔,气势雄伟,使全诗基调高昂。
4、感情: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哲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5、不要、无须 豪迈旷达 6、B 7、C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参考答案:
15. (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1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2分) 16.“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分)
参考答案:
15.(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
个即给1分)
16(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
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范文四:[赠从弟其二赏析]刘桢《赠从弟(其二)》赏析
[赠从弟其二赏析]刘桢《赠从弟(其二)》赏
析
篇一 : 刘桢《赠从弟》赏析
窦凤才 赠从弟——[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从弟:堂弟。亭亭:高貌,有高耸挺拔的意思。
瑟瑟:风声。一何:多么。
盛:大,凶猛。罹:遭受,这里有怕的意思。
凝寒:严寒。
高高的松柏,屹立在高山之上,承受着来自山谷中的瑟瑟寒风。不论寒风刮得多么强大,松枝总是那么劲挺~即使面临着悲惨凄凉的冰雪景象,松柏依旧端正挺拔,痴心不改。难道松柏就不怕严寒吗,那是因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刘桢,字公干,东平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是采用的比兴手法。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尽管寒风非常的凶猛,可是那些松柏依然不畏强暴,刚劲挺拔。诗人所以扩展开来对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做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其目的就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松柏树不畏寒风冰雪、不惧外在压力的高贵品格。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正当寒风、冰雪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的时候,松柏树却仍然是那么挺拔壮美。作品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再一次衬托了松树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松柏就不怕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作品在此处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接描写了松柏的品格,点明了作品的主题。
诗人如此赞颂松之品格,其用意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另外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作品
在写法上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前四句集中笔墨写松树的外在形象,后四句则重笔描写松树的内在品格,由表及里地塑造了松树的整体形象。二是全篇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四日二零一零年十月十九日编辑修改篇二 : 《赠从弟》赏析
赠从弟——[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高高的松柏,屹立在高山之上,承受着来自山谷中的瑟瑟寒风。不论寒风刮得多么强大,松枝总是那么劲挺~即使面临着悲惨凄凉的冰雪景象,松柏依旧端正挺拔,痴心不改。难道松柏就不怕严寒吗,那是因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刘桢,字公干,东平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是采用的比兴手法。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
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尽管寒风非常的凶猛,可是那些松柏依然不畏强暴,刚劲挺拔。诗人所以扩展开来对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做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其目的就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松柏树不畏寒风冰雪、不惧外在压力的高贵品格。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正当寒风、冰雪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的时候,松柏树却仍然是那么挺拔壮美。作品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再一次衬托了松树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松柏就不怕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作品在此处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接描写了松柏的品格,点明了作品的主题。
诗人如此赞颂松之品格,其用意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另外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作品在写法上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前四句集中笔墨写松树的外在形象,后四句则重笔描写松树的内在品格,由表及里地塑造了松树的整体形象。二是全篇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范文五:赠从弟其二赏析 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从弟
(690人评分) 8.2
朝代:魏晋
作者:刘桢
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收藏
分享
评分:
1
参考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亭亭:高耸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惨凄:凛冽、严酷。 ?罹( l ?
参考赏析
写赏析
鉴赏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
作者介绍
2
刘桢
刘桢(,-217),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3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赠从弟其二_赠从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