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语境与翻译56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08级英语师范班 姓名:周花
学号:2008021134
语境与翻译
翻译的实质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 并尽量保 持语义与文体方面的等值 。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 (Eugene A. Nida) 在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 中说:“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 (翻译即译义),强调语言功能的核心是意义。翻译的程 序通常包括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核阶段。理解阶段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主 要是弄清楚原文的意义。理解原文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是一个语义辨 认,语法分析,逻辑分析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任何孤立的词语,语句,甚至语 段的意义都可能是游移不定的,他们必须既处在特定的联立关系即上下文中,又 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扩及相关的社会交际情境即广义的语境的调节,其意 义才能变游为稳定。由此可见,语境是人们理解和解释话语意义的依据,是获得 功能对等翻译的关键,是翻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语境一词是翻译领域 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境是一个包含多因素的概念 , 例如文本语境 , 辅助语言语境 以及非语言语境。 这些因素对语言的交流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限制。 但是 , 具体翻译语境的含义应该由其自身特定语境来定义。就翻译而言 , 它是把一种文 本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 在这种转换过程中 , 语境的转换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 翻译是语境的转换。所以 , 翻译既是一种科学工作 , 又是一种 艺术工作。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 , 原文的真意不能改变。尽管翻译理论各不相同 , 但它们都离不开也不能回避语境这一概念。 语境对翻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没有 语境 , 便没有翻译。翻译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境总是特定翻译中的语境。
语境和翻译之间关系密切 , 语境对翻译具有决定性作用。译者的重要功能就是运 用各种翻译技巧 , 准确地转换不同的语境。
1. 语境研究概述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者之一马林诺夫斯基 (Malinowski)最早提 出了语境的概念 , 指出: “They regard context as the sole determiner of meaning without which meaning does not exist” (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 意义可言 ) 。
英国语言学家,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J. R.. Firth)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 点,认为意义就是语言成分在语境中的功能。弗斯认为,语境除了语言本身的上 下文以外,也包括语言出现的环境中的人们所从事的活动,还有整个社会环境, 文化,信仰,参与者的身份和历史,参加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都构成语言环境 的一部分。
韩礼德(M. A. K. Halliday)最早提出语言变体可按不同使用情况划分语域 (register ) , 将语境分为三种主要类型:(1)语场 , 指谈话者正在从事的活动。 (2) 语式,指口语或是书面语。谈话方式不同,语言必定会有不同的模式。 (3) 语旨,指参与者的社会角色和在谈话中扮演的角色。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E. A. Hymes)把语境定义为话语的形式和内容 (form and content of text) , 背景 (setting) , 参与者 (participants) , 目的 (medium) , 风格 (genre)和相互作用的规范 (interactional norms) 等因素,他认为,人们说话 既要符合语言规则,又要适应言语环境。
上个世纪 80年代 , Sperber 和 Wilson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语境定义为一 个心理建构体,认为认知环境中交际双方互知,互明的部分才能成为表达和理解 话语的语境。
以上是对语境发展的一个概述,语境的定义很广,不同学派,不同学科对其 认识也不一致 。 关于语境的划分一直是语言学界的一个难点和一个悬而未决的问 题。既有语境理论对语境分类持有不同意见。系统功能语言学派采用三分法,将 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还有的采用二分法,将语境分为语言 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但在这里,我们只能围绕我们的主题即从翻译的角度来对它 进行划分。从翻译的角度看,语境可分为文本上下文语境和文本外语境。文本上 下文语境包括微观上下文和宏观上下文。文本外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而情景语境又可分为语言团体语境 (speech community context)诸如语言使用者 的地域 , 时代 , 社会地位等因素 , 和属类情景 (generic situation)——语场 , 语旨, 和语式。从语境划分的多角度多层次可知,语境的功能理所当然是复合型的,但 在翻译中,语境的功能主要体现为限定制约功能和标志意义功能。我只从从文本 上下文语境和文本外语境两个方面来探讨语境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2. 文本上下文语境与翻译
文本上下文语境包括微观上下文和宏观上下文 。 微观上下文是指一个句子中 某语义单位前后的语言单位 (包括语法上下文和词义上下文) ;宏观上下文是指 某语言单位的超句语言(包括段落,篇章等)。
2.1 语法语境与翻译
语法具有意义 , 指的是词语 , 句子因语法关系而具有的意义 。 如 workers, 其 中词尾 -s 这个语法成分所具有的表示名词复数的意义,就是 -s 的语法意义,因 此翻译时应译作“工人们”,用“们”来体现其语法意义。
一般说来,结构相同的短语,句子,其语法意义是相同或相近的,然而,有 时相同的语法结构却具有不同的语法意义 , 这时就要依据具体的上下文来确定某 个词语的词性及意义。如 nursing 在 “she likes the nursing mother中与在 “she likes the nursing profession”中的词性是不一样的 , 前者是形容词 , 后者是名词, 因为 mother 可以做施事者,而 profession 不能做施事者,故此意义有区别。前 句应译作“她喜爱这位乳母”,后句译作“她热爱护士行业”
2.2 词义语境与翻译
任何词语,语句和语段都必须处在特定的词语联立关系中,即上下文。词汇 意义同时又受到社会交际情景的调节,因此语境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在词义的 理解和确立过程中,语境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正如弗斯所说: “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每一个词用在新的语境中就是一个新 词) 。首先,它意味着一个单词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境便纯粹成了一个符号,但 一旦进入语境就获得意义。其次,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因 而完全可以被看作是新词。例如:
(1) 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
相同的电荷相斥,不同的电荷相吸。
(2) He likes maths more than physics.
范文二:语境与翻译
2012年 1月刊
改革与开放
(下转第 186页 )
翻译就是不同语种之间的 、 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 , 翻 译 要考虑到诸多的客观因素 , 其中语境就是其中之一 。 要想把不同文 化背景的文章及言语翻译的神形俱到 , 那么翻译的过程语境是比 不可少得 , 在和人沟通的时候翻译理解也是构建在当地的文化语 境之上的 。
一 、 语境的作用
通俗的语境就是人与人在沟通时所涉及的环境 , 这个环境可 以从表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 对于语境的划分呈现出的是一个多 元化的趋势 , 简单的划分就有广义的语境和狭义的语境 , 按其交际 互动的理论来划分就有无言语境 、 物理语境 、 文化语境 、 和心理语 境 , 不管语境的划分多么繁琐 , 语境的功能作用是不变的 。 首先在 不同的语境之中就要采取不同的词语 , 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词语 也会有不同的含义 ; 其次在不同的语境就要选择不同的说话方式 , 说话的语气和语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 语境的功能可以概括为 :一 个词语的含义往往不只有一个 , 有了语境就可以排除那些不恰当 的意思 , 从而排除有歧义的部分 , 帮助翻译者保留正确的语义 ; 语 音不仅赋予了一个词语固定的含义 , 这个固定含义在特定的语境 中 , 常常会衍生出言外之意 , 有的是相反意有的是近似意 , 更有 甚 者和原来的含义没有任何关联 , 语境可以帮助译者猜测旧词语的 新含义 。 离开了语境 , 一个常见的词语我们很难确定它表达的准确 含义 , 理解语境就离不开交际中的每一个层面 。 因此 , 在翻译的过 程中要对语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 这样才有利于翻译达到一个相 对完美的地步 。
二 、 文化背景与语言翻译
语言环境制约着交际过程 , 对人们的理解也会有 一 定 的 影 响 , 每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的 , 不同的国家 , 不同的民族就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 、 不同的风俗习惯 , 这些因素都 对语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 因此文化背景对于正确的翻译是不可忽 略的因素 。 文化背景语境是在语言外语境中隐藏着的 , 社会文化因 素是文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融入了一个社会的基本情况 , 它 涵盖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 它是一个社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 历史文化的积淀 。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 , 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 、 道 教 文化的影响深远 , 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 以孔子编纂修订的 “ 六经 ” 为其文化基础 , 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 :注 重个人修养 , 注重道德力量 , 反对武力 , 注重与他人 、 自然的和谐相 处 , 追求精神的超脱 , 以 “ 仁 ” 和 “ 孝 ” 为社会核心 。 同时更注重于自 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 , 清朝时的闭关锁国正是其体现 。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 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 文艺复兴时 , 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 ,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 , 看重 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 注重实践和探索 , 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 哲学思考不同 , 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 , 从物质层面去 考量生命的本源 。 以 “ 爱 ” 为社会核心 。 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 化 , 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语言表达的差异 , 中国 的语言表达更加注重含蓄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 而西方则刚好相 反 , 他们更加的直白更加的外向 , 就如柳宗元写的 《 江雪 》, 千山鸟 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其中通过对环境的描 写表达了一种孤独寂寥的情感 , 把自己的感情通过周围的事物来 显 现 。 然 而 英 语 就 会 翻 译 成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 英语的翻译没有显现出其中的思想情感 , 只是一
种直白的表达 , 并没有翻译出文中的艺术所在 , 导致了全诗貌似神 离 。 因此翻译的时候要结合原句的含义还要注重其语言的文化语 境 , 翻译的时候才能够展现出蕴含其中的感情 。
三 、 翻译和语境
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 , 其实就是彼此之间一种信息的传 达 , 其中包含了信息的组织和信息的理解 , 即信息的编码和信息的 解码过程 , 沟通的双方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环境就是语境 。 脱离了特 定的语境 , 就不会有信息的传递 , 也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用来 沟通的语言才会有意义 , 脱离了语境语言就不会承载任何信息 。 信 息发出者在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时候 , 往往夹杂了很多的东西 , 如个 人的情感 、 其所处的文化背景 、 及社会文化等 , 接受者只有经过层 层的解析 , 再加以自己的补充才能够被接受者所理解 。 所以接受者 要想清楚地看透表达和语言所承载的真实含义 , 就必须结合言内 语境 、 情景语境 、 社会文化语境等 , 而不是凭空的想象 , 臆断的猜测 其中的含义 。 而翻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文本中或者是交流过程 中信息发出者用语言文字编码的信息准确的表达给信息接 受者 , 其中翻译要译出表达者真实的意图 , 蕴含其中的感情色彩 , 做到这 点才算是翻译的准确 。 翻译绝大多数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 , 其经 历了信息的组织到信息的表达 、 翻译就是把信息在组织再解码的 过程 , 从而把另一种的文字转换成了为另一接受者能够理解的代 码 , 简单记的就是信息的解码 、 信息的转换 、 信息的再现三个阶段 , 其中翻译者就相当是一个转换器 , 如果转换器不能够清晰有效的 进行转换 , 信息就不能流向下一个环节 , 在翻译的过程中还要突破
浅析语境与翻译
方学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摘 要 :语境在语言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是语言交际中所不能忽视的因素 。
在翻译过程中 , 对一个词 、 词组 、 句子和段落的正确分析和理解 , 往往需要根具其所在的具体语境来决定 , 语境的划分呈 现出的是一个多元化的趋势 。 本文从语境的作用和文化背景在语言的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浅析 。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对 语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 从而得出结论 , 语境是理解和翻译的基础 , 翻译离不开语境 。 在翻译的全过程中 , 语境始终发挥着重 要作用 。
关键词 :语境 文化背景 功能 意义 184--
范文三:语境与翻译
改革与开放
2012年1月刊
浅析语境与翻译
方学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摘要:语境在语言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语言交际中所不能忽视的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个词、词组、句子和段落的正确分析和理解,往往需要根具其所在的具体语境来决定,语境的划分呈现出的是一个多元化的趋势。本文从语境的作用和文化背景在语言的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浅析。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对语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得出结论,语境是理解和翻译的基础,翻译离不开语境。在翻译的全过程中,语境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境文化背景功能意义翻译就是不同语种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翻译要考虑到诸多的客观因素,其中语境就是其中之一。要想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章及言语翻译的神形俱到,那么翻译的过程语境是比不可少得,在和人沟通的时候翻译理解也是构建在当地的文化语境之上的。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语言表达的差异,中国的语言表达更加注重含蓄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而西方则刚好相反,他们更加的直白更加的外向,就如柳宗元写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中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孤独寂寥的情感,把自己的感情通过周围的事物来显现。然而英语就会翻译成: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一、语境的作用
通俗的语境就是人与人在沟通时所涉及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从表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对于语境的划分呈现出的是一个多元化的趋势,简单的划分就有广义的语境和狭义的语境,按其交际互动的理论来划分就有无言语境、物理语境、文化语境、和心理语境,不管语境的划分多么繁琐,语境的功能作用是不变的。首先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就要采取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词语也会有不同的含义;其次在不同的语境就要选择不同的说话方式,说话的语气和语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语境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一个词语的含义往往不只有一个,有了语境就可以排除那些不恰当的意思,从而排除有歧义的部分,帮助翻译者保留正确的语义;语音不仅赋予了一个词语固定的含义,这个固定含义在特定的语境中,常常会衍生出言外之意,有的是相反意有的是近似意,更有甚者和原来的含义没有任何关联,语境可以帮助译者猜测旧词语的新含义。离开了语境,一个常见的词语我们很难确定它表达的准确含义,理解语境就离不开交际中的每一个层面。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对语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有利于翻译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地步。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 英语的翻译没有显现出其中的思想情感,只是一
种直白的表达,并没有翻译出文中的艺术所在,导致了全诗貌似神离。因此翻译的时候要结合原句的含义还要注重其语言的文化语境,翻译的时候才能够展现出蕴含其中的感情。
三、翻译和语境
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彼此之间一种信息的传达,其中包含了信息的组织和信息的理解,即信息的编码和信息的解码过程,沟通的双方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环境就是语境。脱离了特定的语境,就不会有信息的传递,也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用来沟通的语言才会有意义,脱离了语境语言就不会承载任何信息。信息发出者在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往往夹杂了很多的东西,如个人的情感、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及社会文化等,接受者只有经过层层的解析,再加以自己的补充才能够被接受者所理解。所以接受者要想清楚地看透表达和语言所承载的真实含义,就必须结合言内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等,而不是凭空的想象,臆断的猜测其中的含义。而翻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文本中或者是交流过程中信息发出者用语言文字编码的信息准确的表达给信息接受者,其中翻译要译出表达者真实的意图,蕴含其中的感情色彩,做到这点才算是翻译的准确。翻译绝大多数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其经历了信息的组织到信息的表达、翻译就是把信息在组织再解码的过程,从而把另一种的文字转换成了为另一接受者能够理解的代码,简单记的就是信息的解码、信息的转换、信息的再现三个阶段,其中翻译者就相当是一个转换器,如果转换器不能够清晰有效的进行转换,信息就不能流向下一个环节,在翻译的过程中还要突破
(下转第186页)
二、文化背景与语言翻译
语言环境制约着交际过程,对人们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每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就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因素都对语境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文化背景对于正确的翻译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文化背景语境是在语言外语境中隐藏着的,社会文化因素是文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入了一个社会的基本情况,它涵盖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它是一个社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历史文化的积淀。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清朝时的闭关锁国正是其体现。
-184-
范文四:语境与词语翻译
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上)
Contents
Abstract in Chinese .......................................... 2
Abstract in English ........................................... 2
1. 引言 ............................................................ 3
2. 语言语境与翻译............................................. 3
2.1语言语境对多义词起限制作用...................... 3
2.2语言语境对词义的褒贬起限制作用............... 4
2.3语言语境对句意的确定起限制作用............... 4
3. 非语言语境与翻译.......................................... 5
3.1 社会环境.................................................. 5
3.2 自然环境.................................................. 5
3.3 时间、地点............................................... 6
3.4 作者或言者的心境..................................... 6
4. 结语............................................................. 7
参考文献........................................................7 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名字 Class 4, Grade 2003
摘 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它们都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语言语境还是非语言语境都在很多方面制约着翻译。语境对翻译有重要意义。语境是语义的决定因素,是译者正确理解原文,获得功能对等翻译的关键。 关键词:语境;翻译;关联;作用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cultural-crossing linguistic activity.Context includes two parts,linguistic context and non-linguistic context.They both restrict translation in many aspect.contex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ir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context, translation,relation, function
1.引言
茫茫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的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来自不同的国家,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以及其体现出的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如何让这些作品更广泛地被使用不同语言以及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翻译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部分。而译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理解作者意图的程度。一篇好的翻译作品就取决于译者对作品语境的把握和理解的程度。各国涌现出的语言学家对语境在翻译中作用的理解尽管有些不同,但都肯定了语境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语境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术语,其定义和分类因研究者、研究目的而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A.Nida )在Language, Cultrue and Translating中曾说翻译即译义,强调语言功能的核心是意义。然而,任何孤立的词语、语句甚至语段的意义都可能是游移不定的,它们必须处在特定的联系关系即上下文中,同时又受相关的社会交际情境的调节,其意义才能变游移为稳定。由此可见,语境是人们理解和解释话语意义的依据,是获得功能对等翻译的关键所在。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马里诺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1884-1942)最早提出语境的概念,并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英国语言学家、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John Rupert Firth)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意义就是语言成分在语境中的功能。弗斯把马里诺夫斯基的语言环境概念加以扩展,指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除了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文化、信仰、参加者身份和历史、参加者的关系等等,都构成了语言
环境的一部分。他认为进行语言交流的语言环境使下列范畴之间呈现一定的关系:(一)参加者的有关特征:1. 参加者的语言行为;2. 参加者语言之外的行为。(二)有关的事物和非语言性、非人格性的事件。(三)语言行为的效果。继承和发展弗斯基本理论的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M. A. K. Halliday)。韩礼德提出语言变体可按不同使用情况划分语域,把制约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纳为三个变项:(一)语场,指言语活动发生环境(包括话题、说话者和其他参与者的整个活动)。(二)语旨,指参与者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和他们间的角色关系)。(三)语式,指言语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如口语还是书面语,即兴发言还是有准备的发言等。国内外学者的语境定义及分类尽管种种,但都以不同方式表述了同样的内容。语境内容涉及了全部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和背景。可见,语篇意义的实现所依赖的语境因素是多元的,大至社会文化环境,小至书面语的上下左右或口头语的前言后语。因此,只有对语境进行多视角、多纬度的认知把握,才能正确分析和理解语篇的意义和功能。(吴义诚;1998)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中与其对等的语篇材料所代替。因此,翻译的对等单位是语篇,即翻译应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材料在同一整体语境中意义和功能的一致和选择恰当而得体的表达方式。成功的语篇翻译基于对原语语篇意义的正确理解,而理解语篇意义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语境分析。所以,翻译离不开语境。
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2. 语言语境与翻译
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弗斯所云:“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每一个词用在新的语境中就是一个新词。) (姜海清;2001) 首先,它意味着一个单词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境便纯粹成了一个符号,但一旦进入语境就获得了意义。其次,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完全可以被看作是新词。
2.1 语言语境对多义词起限制作用
在英语中有很多单词不单单只有一个含义。它们在不同的语言语境中就表达了不同的意义。例如:
(1)I like to write with a ball-pen. (我喜欢用圆珠笔。)
(2)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 (相同的电荷相斥,不同的电荷相吸。)
(3)You should perform like a noble girl anywhere. (在任何地方你都应该表现得像个贵族女孩。)
(4)Like knows like. (英雄识英雄。)
这四个句子中的同一符号“Like”由于它所处的语境不同,因而它的意义也各不相同。根据其所处的语境应分别译为:“喜欢、相同的、像、英雄”。
再如英语中的“blue”一词。一看就知道其义为“蓝”。但它的词义并非都是“蓝”。所以在理解和翻译该词时就要注意它所处的语境,否则可能出错。如blue blood 被翻译为贵族出身而不能翻译成蓝血。the boy in blue(悲伤的男孩)此时的“blue”要翻译成悲伤的。a blue film(黄色电影);he won $500 and then blued the lot in three days.(他赢了500美元,可是才三天就花得精光)此句中“blue”为花光的意思。英语中还有许多象“blue”这样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如“green”:green hand (新手) ;a green old age(精力旺盛) ; green house(温室) 在上述的两个例子中,“green”,“blue”都是多义的。在字典中可查到“green”有二十种解释。它可以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我们把“蓝”,“绿”看成是一个语义核,那么它和左右邻词搭配所派生出的意思就可以形成语义辐射圈。只有把它们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确定它们真正的含义。
2.2
英语中有很多褒义词和贬义词。例如:noble, brave, brilliant, heroic都是褒义词。而arrogant, seduce, instigate, invasion属于贬义词范围。然而一些词却属于中性词。例如:scheme, reputation.然而这些词有时却是语境决定它们的褒义贬用,贬义褒用或中性词的贬
用、褒用。例:
(1) He went through on that purely superficial “cram” and got compliments too, while others, who knew a thousand times more than he got plucked.(就凭这点儿纯粹是“填鸭式”的表面功夫,他过了关,而且还受到表扬;而别人呢,虽比他强一千倍,却被淘汰了。)
(2) The gangster would quickly put a man out of business by destroying his shop.(歹徒就会捣毁他的店,使他生意做不下去。)
(3) He has the reputation of being a great scholar man in the nation-wide.(他以博学而闻名全国。)
(4) Wounded as he was, it was wonderfully fast he could move, he grizzled hair tumbling as a red ensign with haste and fury. (他虽然受了伤,动作却快得惊人,班白的头发披散在额前,脸也因他气急败坏而涨得通红。)
例句1中的“compliment”是褒义词,而此时语境决定了它褒义贬用。例句2中的“gangster”在前面例子中是贬义词。它也被翻译成贬义的成分。而后两个例句中的“haste and fury”和“reputation”都是中性词,然而因为语境的限制,它们被分别翻译成了贬义词和褒义词。
2.3.
有不少句子如果没有上下文的衬托,其准确意义是难以把握的。如Fire! 这种独句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就可以被译成“开火!”或“着火了!”。只有把这些句子放入特定的语言语境中就可以确定语义。再如:In 1737,when Peter Jefferson was 30 years old,he and his friend William Randolph traveled up the James River and followed a branch of it….in the middle of all this work.Peter Jefferson fell in love with Jane Randolph, a 19-year-old cousin of William’s and 1739 married her. 本段中的“cousin” 一词在汉语里有表/堂兄弟,表/堂兄妹的意思。而此时“cousin of William’s”一句具体要表达什么意思也就取决于此时的语言语境。此段落中William 与Jane 同姓,排除了“表姐妹”的可能。再从年龄推断cousin of William’s 可以有把握地译成“威廉的堂妹”。 由于文化、语言的不同,有时英语中描述的意义很难找到它在中文中所对应的东西。我们不得不根据英文的解释和特定的语境来延伸词的意义。下面的例子就证明这一点。
I looked round impatiently. I felt her by me-I could almost see her and yet I could not! I ought to have sweet blood then from the anguish of my yearning from the fever to have but one glimpse. 有人翻译成“我迫不及待地向四周张望---我感觉她就在我的身边。我几乎看到了她,可我终于没办法看到她!我痛苦地渴求着,我狂热地祈求只要看她一眼,我汗水直冒-其实应该急得血水直冒才对”。可是当我们读完后会觉得“急得血水直冒”是难以置信的。显然,这位译者没有领略好语境和延伸词义也没有找对此句在中文中所对应的事物或动作。“to have sweet blood”是一个俚语,意思是着急地等待,忧虑。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这时,我真是心急火燎,痛苦地渴望着,狂热地祈求只要看她一眼”。 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下)
3. 非语言语境与翻译
任何言语行为都是在特定的时空里针对特定的人群进行的。从广义上讲,语境也可以指说话的现实情境,
一般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听读对象、作(或言)者心境等项因素。
3.1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人工环镜,如城市环境、工
业环境、农业环境、文化环境等。例:
Bright red costumes, with hats, shoes and stockings to match, are to be all the craze in the spring. Smart women will have to be careful not to yawn in the streets in case some short-sighted person is on his wa
y to post a letter.
这段话若是被英国读者看了可能会捧腹大笑,而不谙英国社会环境的中国读者看了则可能会感到莫名其妙。作者高明之处就在于巧妙地利用了社会环境语境幽了一默。由于英国的邮筒是漆成红色的,所以红装裹身的女士决不可在大街上打哈欠,否则有可能被眼神不好的人误作邮筒将信塞入口中。由此可见,如果
不了解英国的社会环境,那么要理解翻译这段话就不容易了。
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 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译文中的“发薪日”并非胡乱翻译,因为在英国,Friday 是发薪的日子。我们只有懂得英国文化,才能正确理解和翻译。而在美国则有black Friday之说,我们要把它译成“黑色星期五”。因为在美国历史上,1869年9月24日爆发了一轮经济危机,四年后的1873年9月19日又发生了另一轮危机,十分凑巧的是
这两个日子均是星期五。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w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离开美国社会环境,这句话是很难理解和翻译的。所谓“loneliness industry”指的是美国社会福利的一部分。由于美国社会大量的孤寡老人缺乏照料,成为社会问题,于是美国政府部门就建立一种名为“loneliness industry”的社会服务项目。根据这一语境知识,我
们便可以把它译为:美国政府建立了一种为孤寡老人服务的社会服务项目。
3.2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词语的指称意义也会产生影响。试想,若把莎士比亚的名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中的“summer’s day”理解为骄阳似火的夏日,岂不是冤枉一代大文豪的匠心?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英国的夏日堪与中国的“小阳春”相比,令人惬意。因此“summer’s day”在英国人心中的联想意义是美好愉悦的。而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尤其对中国长江流域“四大火炉”中“熔炼”出来的中国人
来说,一见“summer’s day”则难免会想到烈日炎炎,酷暑难熬的情形,深感“夏日”之可畏。
西风在英汉两种文化中也有着明显不同的指称意义。英国春天盛行西风,它是从岛国的西南海域吹去的暖风,与我国的东风相似,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吹去的寒风,与我国的西北风相似。难怪诗人Perc y Bysshe Shelley 吟有 Ode to the West Wind 。John Masefield (1878-1967)也给人们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
I never hear the west wind,
But tears in my eyes.
For it comes from the west lands,
The old brown hills.
And April’s in the west wind,
And daffodils.
然而在中国,一提到西风,不免会使人产生一种寒冷、凄楚、悲凉之感。在此不妨引用《西厢记》名句为证:“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归。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同是西风,传递的文化信息却截然不同,前者给人温暖的感觉,而后者则是寒冷,离别。这一寒一冷是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不同而形成的文化差异。因此,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只有对此有所了解,才能深刻理解John Masefield 诗中西风
吹时,百鸟争鸣,春天在西风中到来的含义。
3.3 时间、地点
时间作为语境因素指的是话语所产生的时间。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时间语境中可能会作不同的翻译。例如:巴尔胡达夫在其《语言与翻译》一书中,曾以“the oldest abolitionist in the House of Commons”为例,说明时间语境对词语翻译的决定作用。“Abolitionist”在汉语中有三个对应物:(一)废奴主义者 (二)废除主义者(三)主张废除死刑者。由于该短语所处的篇章谈论的是60年代的英国政治,这一时间语境与上下文共同限定了该短语在汉语中的对应译法是“主张废除死刑的人”。倘若该短语所处的篇章谈论的是二、三
十年代的美国,这个词很有可能要译为;“主张废除禁酒法令的人”。因为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曾进行过一
场是否应该废除禁酒法令的大争论。
地点作为语境环境因素指的是话语所产生的地点。在很多的情况下,话语的意义与特定的地点密切相关。例如:Dr. Longman will visit our university next May说这句话的时间如果是在今年五月一日之后,则nex t May指的是“明年五月”;但如果是在元月一日到四月底这段时间,next May即指“今年五月”。同样,在很多情况下话语的意义与特定的地点密切相关。例如:It’s time to go aboard.这句话在车站说,指“该上车了”,在机场说,则指“该登机了。”再如“Attention”一语在候机厅意指“注意!”,在练兵场上则指“立正!”。这种依附于具体地点的情景意义在英语中也为数不少,在翻译中也起到了对翻译的指导作用。如果忽视了这种指导作用往往会闹出笑话。台湾电视台有一次在转播美国电视台直播的三名宇航员升空的实况。宇航员说“We are in good shape”(我们情况良好)台湾电视台的解说员乌龙把这句话译成“我们的三围很好”,还自作聪明的妄加按语,说美国宇航员真够幽默,上了太空还说笑话等等。乌龙妄加按语,说明他至少给宇航员的话语凭空增添了一个语境因素---宇航员在说笑打趣。在增添这些语境因素的同时,他也忽略了宇航员说
话的真正语境。
3.4 作者或言者的心境
有些译文从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但从功能对等角度来看,尚有改进的余地。比如在《Jane Eyre》中有小简爱同她表哥吵架的一段话:“Wicked man and cruel boy! “I said. “You are like a murder---you are like a slave-driver---you are like the Roman emperors”如果译为“残酷的孩子!”我说“你像个杀人凶手---你像一个监管奴隶的人---你像一个罗马的皇帝。”这显然不太符合原语的语境含义,没有能够很好地表达言者当时的心境。言语是刻画人物、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仔细品味原文,我们会感受到简爱当时非常愤怒,因此言语不可能心平气和。如果翻译成“你这个凶残的坏家伙!”我说:“你简直像个杀人犯---你像个监工头---你就像那罗马暴君”,这样则充分再现了原语的语境意义,获得了语境和功能的对等。因此只有好好把握作者或言者的心境才能更好地译出精彩的译文,也使读者增加了阅读的兴趣。从这
一方面也能看出抓住语境可以让译文锦上添花。
4. 结语
翻译涉及的是从形式到内容、从语音到语义、从达意到传情、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多方位语际转换,其中的理解和表达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正如纽马克指出的那样:“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和任何基本语义”。综上所述,语境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于语境。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种语境因素,重视语境的指导意义,
力求完整正确地传达原语信息,获得语境和功能的对等。
参考文献:
1. 卞正东,《语境与翻译》。 无锡教育学院院报。2001年6月第2期
2. 姜冬梅,《On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in Translation》。零陵学院学报。 2003年11月第6期
3. 姜海清,《语境与翻译》。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4.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范文五:语篇_语境与翻译
语篇、语境与翻译
潘 音
(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
摘 要:在英译汉和汉译英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是:从句子层面实现的字词对应,有时 无法完成源语的功能对等, 也不能实现目的语的通顺和得体的目标。 本文从语篇和语境的角度, 分析 4个译例,探讨语篇意识和语境在篇章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语篇; 语境; 功能对等; 调节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2) 04-0052-03
语篇,作为社会交际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翻译 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单位,其重要性表现在:不同的 语篇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和目的、不同的主题和内 容、不同的文体和表现形式。因此,翻译人员在翻 译实践中必须具备语篇意识,站在语篇的高度实现 译文与原文意义的对等,以语篇统辖词句,使译文 的各部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影响篇章翻 译的要素很多,本文拟从语篇、语境两方面入手, 探讨语篇意识和语境在篇章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一、语篇意识在翻译中的作用
Halliday & Hasan(H & H, 1985)明确指出:语 篇就是具有功能的语言。 [1] 语篇被视为社会交际的 基本形式,充分强调了语篇与语境之间的关系。由 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对语篇特点的把握关乎到 翻译人员能否根据不同的文体、主题、内容和不同
的表现形式,对原作品进行总体把握,正确梳理局 部与整体的关系。语篇意识的掌握能够帮助翻译人 员摆脱孤立地纠缠于词句层面的状况。
二、语境对翻译的作用
语言学家和哲学家都十分关注语境的作用。最 早创立语境理论的人类学家 Malinowsky 认为, “话
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 解 语 言 来 说 是 必 不 可 少 的 ” 。 [2] 语 言 学 家 费 斯 (J.R.Firth ) 就是语境论最早的倡导者之一。 他认为, 人们在认证意义的生成时,与其诉诸我们不甚了解 的心灵深处而陷入神秘论,还不如多关注“人类群 居生活的客观环境” 。 [3] 在此, “语言环境”和“客 观环境”即指语境(context ) 。
刘宓庆把语境视为表现式的终端调节者。在此, “表现式”主要指目的语的表现法; “终端调节”指 最后的调节。他认为,翻译包括 2步:把握意义并 加以表达,即将意义赋之于表达。他强调,从第一 步到第二步的中间,应该存在一个由多重因素起作 用的综合调节过程,该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与语境有 着重要的关联性。 [3] 他将此用图表示为:
图 1 “理解 — 语境化 — 表达”过程示意图
图 1显示了“理解 — 语境化 — 表达”的过程不 是单向,而是双向的反复性运动,其功能和目的是 为了保证目的语表现形式的可读性(对译入语而言) 及可接受性(对目的语读者而言) 。
收稿日期:2012-03-08
作者简介:潘 音(1962-) ,女,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教学、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第 14卷 第 4期 铜 仁 学 院 学 报
Vol. 14 , No.4
2012年 7 月 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Jul. 2012
三、翻译语境
Nida 认为“翻译即交际,交际的过程取决于听 者 /读者从译文中所获得的信息” 。 [4] 翻译活动涉及 两个交际阶段:一个是译者与原作者,这是翻译人 员解读原文的过程; 另一个是译者与译文读者, 这是 翻译人员对原文进行表达、 读者阅读与接受译文的过 程。前者的交际媒介是原文,后者为译文。
鉴于翻译的交际本质,翻译离不开语境。有关 翻译的语境, Newmark 认为:“语境决定语义” , “语 境是所有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 法则、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语义。 ” [5] 翻译作为一门 交际艺术,译者在翻译时应具备语篇意识,语境的 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
四、翻译的正确、通顺和得体
朱柏桐对翻译的正确、通顺和得体这三点作过 较好的诠释。 [6] “正确”指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 正确理解、剖析原文语篇的中心思想、叙述重点、 语篇结构、口气、修辞等写作手法;第二层面指正 确用译文再现原文,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 “通顺”指在正确传达原文基础上,译文文字流畅, 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这要求做到文章内部连贯 协调、 衔接自然紧密、 合乎逻辑。 “ 得体” 指掌握 “度” , 这包括得体地传达原文口气,语体得体的对应等。
五、语篇、语境与译例
就翻译而言,把握意义只是第一步,表达是最 重要的第二步,在此过程中包括一个多重因素起作 用的调节过程,我们称之为综合调节过程。这个过 程与语境相关。刘宓庆将其归纳为:特定语境下的 语义分析与调节、语体功能分析与调节、语序分析 与调节、审美分析与调节、文化分析与调节、个人 语用习惯与调节六个层面的综合分析与调节。 [6] 以 下选用四个译文例子进行分析。
例 1Zhang, surely, is guilty of one crime: she steals the film. “She allows the audience to pour themselves into her imagination,” Lee says, “it’ s not really her in the movie, it’ s you. That’ s beyond acting. It’ s cinematic charisma”
译文 1(直译) 章确实犯了一项过错:她偷走 了整部影片。 “她让观众走进她的想像, ”李说, “影 片中不是真正的她,而是你。那超越了表演。这就 是电影的魅力” 。
译文 2(改译) 章子怡在这部影片中的确是抢 尽了风头,李安说:“她让观众走进她的想象世界。 仿佛在电影中的不是她,而是你自己。这已经超越 了表演。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
该例句是选自美国“ Time ”的一篇评论文章, 通观该节选,不难看出是对章子怡在《卧虎藏龙》 中表演的肯定和赞赏。而译文 1在翻译时出现的问 题为: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的生硬对等。如:“ guilty of one crime: she steals the film”被直译为:“犯了一 项过错:她偷走了整部影片” ,这样的译文与原文传 达的意义不一致,以致出现对章子怡造成负面影响 的情况。另外, “ it’s not really her in the movie”被译 为:“影片中不是真正的她” ,这样的译文生硬、令 人费解。在此我们需要在这一特定的语境下对词的 意义进行适当的调节,从而赋予它恰当的语义。因 此,正确剖析、理解原文传达者的态度,注意词义 的感情色彩,显得尤为重要。
例 2 TEA CULTURE
Drinking tea is an integral part of Hong Kong's culinary culture.
A cup of steaming fresh tea is the perfect complement to every sumptuous dish. As any tea lover will tell you, the traditional drink - whether Chinese, English or Hong Kong-style - sends forth its unique, delicate fragrances to help shape daily life in Hong Kong.
译文 1(直译) 茶文化
饮茶是香港饮食文化密不可分的部分。
一杯香浓的热茶是您饱餐一顿之后的最佳补 充。任何一位饮茶爱好者都会告诉你,传统的饮茶 ——无论是中式的、英式的或港式的——其独特、 精致形成了香港文化。
译文 2(改译) 品茶文化
与香港文化密不可分的品茶文化!
在饱餐一顿之后,一杯香浓的热茶是您饭后的 最佳选择!在香港,饮茶的文化根深蒂固,不论是 中国茶道、港式饮茶或英式下午茶,都有着独特的 品味与文化。
对比两个译文,译文 1仅实现了与原文的句词 对应,显得生硬牵强。译文 2则显得文字流畅,内 部连贯协调,衔接自然,符合译入语的习惯,生动 实现了原文对香港茶文化的推介功能。因此译文 2
第 4期 ?????????????????????????潘 音:语篇、 语境与翻译 ???????????????????????????53?
作为经语境化审视后的翻译更显适境。
具有了语篇、语境意识,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也是翻译中需要考虑的。常见的情况 是字面对等的翻译不能达到文化层面对等的现象, 有时甚至还造成极大的误解。如,中国文化推崇谦 卑观,认为人应该有谦卑心、敬畏心。中国人在请 客吃饭时惯常使用客套语“饭菜不好,将就吃吧” 、 “本人实在不善烹饪,请多包涵”等。如果我们把 这样的句子进行词句的对应翻译,会让外国人觉得 不可思议,甚至产生误解,造成失礼的感觉。这里 需要进行语用调节,从交际的角度对翻译进行加工。 因此,在该语境下,文化分析与调节是必须的,这 样的变通调节尤其适用于汉英翻译中。
例 3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错误缺点在所难 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译文 1(直译) Due to limited level of knowledge, mistakes and omissions are unavoidable. We welcome suggestions and criticisms.
译文 2(改译)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ill be gratefully received.
这样的文字常见于中文出版物前言部分的最后 一段,是编者或作者常用的客套语。译文 1会令读者 费解不已:既然 “ limited level of knowledge” ,更有甚 者“ mistakes and omissions are unavoidable” ,为何还 要出版?这样的译文只会让读者感到:“既然水平不 高,又有无法避免的错误缺点,为何还要出版 ? ”相 信无论谁看了这样的译文,都不会再选择这本书了。 例 4 昨奉大函,诵悉一是。尊稿极佳;唯篇幅 甚长,本志地位有限,故不克刊登,良用歉然。 译文 1(直译) I received your letter yesterday. Your article is very good, but I am sorry that owing to pressure of space, I find it too long to be published.
译文 2(改译) I feel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article is too long to be published due to the limited space provided.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例 4中。原译中的行文让人 费解:既然 “ article is very good” , 为何不出版?另外, 这篇译文在语体上很口语化。经文化分析和语体分 析进行调节后的译文 2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图。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的思维不自觉地会受 到原文表达形式的约束和影响,初译者会在选词用 句、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各方面力求做到一致, 而这样翻译的结果有时会产生意义不一致,或译文 生硬,令人费解的情况。任何的翻译过程,如果只 追求片面的形式对等,不仅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 还有可能造成意义的曲解,无法达到很好的交际功 能,让译文失去一定的接受性和可读性。因此,翻 译作为一门交际艺术,翻译人员应具备语篇和语境 意识。站在语篇的高度,让翻译人员更清楚地意识 到:翻译不应停留于字词、句子的对译,而是确保 整个篇章层面的意义传递。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 Hasan.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M].Austral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2] 李淑琴. 语境——正确翻译的基础 [J]. 中国翻译, 2001, (1) . [3]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 [M].台北:书林出版社, 1993. [4]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16. [5]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U.K: Pergamon Press Ltd. 1982:113;134.
[6] 朱柏桐 . 语篇翻 译观与汉译英 的“正 确、通 顺和得 体” [J].中国翻译, 2006, (1) .
Discourse, Context, and Translation
PAN Yin
(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
Abstract: Discourse, as a basic form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uni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Only by standing at the discourse level, will the translation not be made to stop at the level of literal translation by word to word and sentence to sentence, but to ensure the passing of the meaning of the entire chapter.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r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re are often such problems: words mapping from the sentence level sometimes can’t help achieve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f source language or the fluency and appropriateness of target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discourse and context,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four translated case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roles of the discourse awareness and context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apters.
Key words: discourse; contex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djustment (责任编辑 印有家) (责任校对 郭玲珍) 54铜仁学院学报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