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
环境保护复习题
? 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
? 环境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 2、 环境科学的形成、发展与分科
? 环境科学,或叫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Study)是一个新兴的、以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或研究领域,现阶段其学科体系尚不定型。这里以环境科学的发展为线索,介绍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分科。
(1)第一阶段或叫第一类环境学科分支
? 从已有的传统学科中分化出来,以专门研究环境问题的某一个侧面为目的的学科分支。
? 20世纪50年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遭受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而明确提出了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环境公害的新概念,用以概括和反映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并将其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加以研究,以试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首先出现的必然是在已有的传统学科中,分别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运用本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去研究不同的环境问题或同一环境问题的不同侧面.
? 环境地学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化学
? 环境物理学
? 环境医学
? 环境工程学
? 环境法学
? 环境经济学
? 环境哲学
? 环境伦理学
? 等学科,这些学科既说是各自传统学科的分支学科,又被看作是新形成的环境科学体系的一员。
(2)第二阶段或叫第二类环境学科分支
? 以整个“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强调综合,形成了不属于旧的传统学科,仅为环境科学、环境研究所特有的学科研究领域。 ? 这些新的研究领域虽然也同样应用了传统学科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但是,它们已明显不同于以上那些直接从传统学科中分化出来的学科分支,而是以解决某一环境问题,以评价、规划和管理人类—环境系统的最佳方案为目的发展起来的。例如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系统分析、环境规划管理等。它们已不再属于某一传统学科,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3、环境科学的特点
? A. 综合性和交叉性
? 综合性和交叉性是环境科学的最大特征。
? 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
庞大科学体系。它的建立是从传统学科中经过分化、重组、综合和创新的过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 B. 学科的新兴性和不定型性
? 一般认为环境科学从诞生至今也就是50年的历史,因此,对于环境
科学的学科体系给以明确的回答还有一定的困难,环境科学还属于一个年轻、蓬勃发展的学科和研究领域。
4、 环境科学的任务
环境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人类与环境构成了一对矛盾,环科的任务就是揭示这对矛盾的实质,研究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其发展规律,调控二者之间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以求人类-环境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 大气及其污染问题
? 1、 大气垂直结构
?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可将大气圈分五层: ?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该层的特点: ? A.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大约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度; ? B. 由于近地面空气受地面辐射的影响而增温膨胀上升,上层冷空气下
降,所以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强烈对流;
? C. 密度大,占大气总质量的3/4;
? D. 主要的天气现象均发生在该层。
? 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两层。
? (1)摩擦层或边界层:1-2 km以下,受地表机械、热力作用强烈。排入
大气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活动在该层。因此是环境科学重点研究的气层。 ? (2)自由大气层:在1-2km以上,受地表影响变小,主要的天气过程如
雨、雪的形成均出现在此层。
? 对流层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大气气层。
? 平流层
? 对流层顶到约50km的大气层。
(1)同温层:在平流层下层,30-35 km以下,,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
(2)臭氧层:在30-35 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这是因为在该范围内,有厚约20公里的臭氧。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该层温度升高。 ? 平流层特点:
? (1) 大气平流运动显著;
? (2) 空气比下层稀薄,水气、尘埃少,大
? 气透明度好。
? 中间层
? 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该层有强烈的垂直
对流运动,又称高空对流层。
? 热层(暖层,电离层)
? 80km到800 km。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
? 逃逸层(逸散层)
? 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由于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可以从这
层飞出地球重力场而进入太空逸散。
? 2、 大气污染(atmospheric pollution)
? 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过程,使得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
程度,以至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 一次污染物
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颗粒物等。
? 二次污染物
? 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
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更强。常见的有: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等。
? (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 A 天然污染源
? 排放火山灰、二氧化硫、硫化氢等的活火山,自然溢出煤气和天
然气的煤田和油田,放出有害气体的腐烂的动植物、森林火灾、沙尘暴等(天然污染源造成的大气污染,目前还不能较好地控制)。
? B 人为污染源
? 燃料(能源)的燃烧、向大气释放出污染物的工业生产过程、交通
运输过程和农业活动。
3、城市热岛环流
? (1)定义: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农村高(特别是夜间)气压比乡村低,所
以可以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吹向城市市区的特殊的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岛环流或城市(郊)风。
? 这种风在市区汇合就会产生上升气流。因此,若城市周围有较多产
生大气污染物的工厂,就会使污染物在夜间向市中心输送,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夜间城市上空有逆温层存在。
? (2) 产生城乡温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A 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能耗水平高
B 城市覆盖物(如建筑、水泥路面等)热容量大,白天
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放热缓慢,使低层空气变 暖;
C 城市上空笼罩一层烟雾和CO2,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 4、环境标准
? (1)环境标准的定义
? 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它是国家
为了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根据环境政策和法规,在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生物学毒理实验,污染控制的经济能力和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上,对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及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所作出的规定。
? 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监督、环境监测和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 (2)环境标准体系
? 按照环境要素分:大气、水、噪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 按照用途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控制技术
标准、污染警报标准等。
? 我国环境标准分类
? A 环境质量标准
? B 污染物排放标准
? C 环境监测、分析和统计方法标准
? D 环境监测样品标准
? E 环境保护基础标准
三、 水体环境及水体污染
? 1、水体与水体污染
? (1)水体:相对稳定的以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沼
泽、水库和海洋等。水体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及水生生物等完整的生态系统,它是地表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
? (2)水体污染:指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中,使水
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3) 水体污染物质的来源
? 。
? 点源主要指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其变化规律服从工业生产废水和
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规律,即季节性和随机性。
? 面源主要是农村污水和灌溉水,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灌溉后排出的水经
径流中含有化肥和农药,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较大,如富营养化和农药污染等。
A 工业废水: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机械设备冷却水、烟气洗涤水、设备和场地清洗水及生产废液等。
不同类型的废水含有不同的污染物,会造成不同的污染效应,如采矿、选矿及金属冶炼废水会造成重金属污染;而造纸废水排放的造纸黑液(在生产中最后排出原料中的非纤维素部分)有机污染。
B 生活污水: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
C 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农药和化肥。
(4) 水体水质污染指标
表征水体污染指标项目较多,可分为三大类:
? 第一类:物理性水质指标
? A.感官物理性状指标:如温度、色度、嗅味、浊度、透明度等。 ? B. 其它物理性状指标。如悬浮固体、电导率等。
? 第二类:化学性水质指标
? A.一般的:pH、碱度、各种阴阳离子等。
? B.有毒污染物浓度: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
? C.耗氧有机物含量指标:COD、BOD、TOC 等。
? 第三类:生物学水质指标
? 细菌总数、总大肠杆菌数、各种病原细菌和病毒。
? (5)水体的自净作用:所谓水环境的自净作用是指受污染的各种水体在
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的影响下,污染物浓度或总量自然降低的过程。 2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Naturification)
? (1) 水体富营养化定义
? 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 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也是湖泊分类与演化的一个指
标。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沉积物不断增多,先变为沼泽,再变为陆地。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需几千年甚至上万年。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所引起的富营养化现象,可在短时期内出现。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则称为“赤潮”。
? (2) 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
? 大量排入的营养元素。天然水体中磷和氮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浮
游生物数量的控制因素。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中都含有大量的氮、磷以及其他无机盐类。
? 多数研究者认为,氮磷等营养元素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中又以磷为关键因素。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磷含量的高低决定着藻类繁殖速度和富营养化程度。
? (3) 营养元素氮在水体中的转化
? 水体中的含氮化合物包括有机氮和无机氮两大类。含氮有机物包
括蛋白质、氨基酸和尿素等,主要来自农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污水。无机氮包括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其一部分来自农田退水和工业废水,一部分是有机氮经微生物分解而成。
? 含氮有机物在水中的降解主要包括氨化过程和硝化过程。氨化的
产物是NH3和NH4+,硝化过程的产物是硝酸盐,他们都可以被植物吸收。 ? 在缺氧的情况下,一些厌氧细菌可以把NO3-转化成气体的N2O和
N2,又回到大气中,即反硝化作用。
? (4) 富营养化判别指标和标准
? 目前一般采用的指标(判断标准)是:当水体中磷含量大于
0.01~0.02 mg/L,BOD大于10 mg/L,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10微克/升时,湖泊为富营养化。
? 美国的吉克斯塔特提出的水体富营养判别指标和富营养等级。 ?
?
3、污水处理方法与技术
? 污水处理的目的就是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以某种方式从污水中分离出
来,或将其分解转化为稳定无污染物质,或被植物体所吸收,脱离水环境。
? 污水处理方法主要有三大类:
? (1)物理方法
? (2)化学方法
? (3)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
利用包括沉淀、蒸发和浮选等物理方法,处理、分离和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质。
化学方法:
利用化学或物理化学反应处理污水。 如(1)利用中和法处理酸性或碱性污水;(2)根据一些可溶性污染物在固液两相中不同的溶解度,采用萃取法回收重金属和酚类污染物等。
? 生物方法:
? 主要包括两种途径:
? A 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把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污染的
无机物,以达到处理污水的目的。可进一步分为好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
? B 利用一些植物可以吸收大量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物质)的
特点,通过建造人工湿地去除水体污染。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保护和恢复我国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措施之一。我国水环境管理将从目标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转变,还需要在总量控制理论与技术方法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确保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在流域水环境管理中的科学实施。
四 土壤环境污染问题
? 1、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的定义
?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
净能力时,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质量恶化表现为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进程被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正常功能丧失,甚至毒性增强,进而对土壤生物甚至人类生存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
? 土壤地球物理化学的自然形成过程极其缓慢,一般每百年以0.5~2cm
厚度的速率进行,这就意味着土壤资源一旦遭到污染或人为干扰后将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恢复。
? 土壤自净作用
? 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土壤通过吸附、分解、迁移和转化,使土壤中的
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消失的过程,最终可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结构与功能的过程。 土壤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土壤具有净化功能的原因:
? (1)污染物在土壤中可通过扩散和分解作用,逐步
? 降低污染物浓度。
? (2)经沉淀、胶体吸附等作用可使污染物发生形态
? 变化,变为难以被植物利用的形态存在于土体
? 中,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
? (3)通过生物和化学降解,污染物变为毒性较小或
? 无毒性的物质。
? (4)有些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发生被分解气化,迁
? 移至大气环境中。
土壤污染类型
? 根据污染物进入土壤的方式将土壤污染分为5类:
? 1)水污染型:工业及城市污水进行农田灌溉或直接排放时,污染物在土
壤中积累并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便产生土壤污染。
? 2)大气污染型:大气污染物通过各种沉降方式进入土壤后,改变土壤的
物理化学性质,使土壤受到污染。----酸雨
? 3)生物污染型:未经消毒灭菌的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粪便等直接排到
土壤中,会使土壤受到有害微生物的污染,成为某些病原菌的栖息繁殖地。
? 4) 固体废物污染型:各类金属矿场开采的尾矿废弃物、重金属冶炼厂的
矿渣以及“白色垃圾“(废塑料包装物及废农膜)堆放在露天, 经过长时间的雨水淋溶作用,污染物质进入土壤。
? 5) 农业生产污染型:农业生产中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一些具毒、
难降解污染物迁移积累到土壤系统中,使土壤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 土壤污染物类型
? 土壤污染物笼统的可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
? 无机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非金属中的砷、氟、过量的氮、磷和硫
等元素,以及放射性元素等.
? 有机物有酚类化合物、农药、原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部分矿
物油等, 此外还有致病微生物。
2、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
? 1)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
? A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一般不易随水相移动,不能为微生物分解,易在
土壤中累积。
? B 同在水环境中一样,一些重金属元素(如汞)能在土壤环境中转化成
毒性更强的化合物(如甲基汞),并通过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富集转化,通过食物链最后进入人体,对人类带来危害。
? C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初期,不易被人们觉察和关注,具有一定的潜
伏期。
? (2) 土壤条件与土壤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
?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主要受到几个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
包括:A 溶解-沉淀作用;B 氧化还原作用;C 络合作用;D 吸附-解吸作用。
? 另外,土壤酸碱度、胶体含量组成、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有
机质含量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等特征都影响到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进而影响到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 举例: 镉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 土壤中镉的存在形态分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镉。离子态CdCl2、
Cd(NO2)2、CdCO3和络合态的如Cd(OH)2呈水溶性的,在土壤中易迁移,可被植物吸收,而难溶性镉的化合物如镉沉淀物、胶体吸附态镉等为难溶性镉,不易迁移和被植物吸收。两种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 旱地土壤中多以CdCO3和Cd(OH)2形态存在,其中以CdCO3为主,
尤其是在pH大于7的石灰性土壤中明显。
淹水土壤(如沼泽土和水稻土), 当土壤表层以上积水时,在水层下形成还原环境,有机物不能完全分解而产生硫化氢,在含硫化氢的还原性土壤中,镉多以CdS的形式存在,CdS为难溶性物质,所以,在沼泽土和水稻土中往往会积累CdS 。
? 植物对镉的吸收:(1)随土壤pH值的增大而降低;(2)土壤中的有
机质能与镉螯合成螯合物,会降低镉的有效性;(3)氧化—还原电位也影响植物对镉的吸收,Eh值低,会形成难溶性的硫化镉,植物越不易吸收。
? (3)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A、 对土壤生物的危害
? 土壤中生活着大量的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
将直接影响土壤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新陈代谢过程。
? 另外,还影响土壤的酶活性,重金属对土壤中的氧化还原酶、蛋白
酶等土壤酶类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这种抑制作用一方面可能是重金属对土壤酶活性产生直接作用,使
酶类活性基团受到破坏;另一方面重金属能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少微生物体内酶的合成和分泌量,最终导致土壤酶活性降低。
? B、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植物对各种重金属的需求有很大差别,有些重金属是植物生长发育
中不需要的元素,且对人体健康危害明显,如Hg、Cd、Pb等;有些元素则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Fe、Mn、Zn、Cu等,但土壤中含量过高时,也会发生污染危害。
? 当然,重金属元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例如铁与铜、锰、
镉之间之间存在着拮抗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弱重金属对土壤污染影响。
? 不同重金属污染对作物生长产生危害并不相同。
? 过量的Cu可妨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土壤中受铜污染后,可使植物
生长不良,过量铜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形成稳定的络合物,破坏根系正常生长代谢功能,引起植物生物量的降低。
? 受镉、汞、铅等元素污染,一般不引起植物生长发育障碍,但在植
物体内累积。
? 镉可在水稻体内累积形成“镉米”,日本富山镉米事件。
五、固体废物与环境污染
1、 固体废物危害及防治
(1) 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固体废物 (Waste) 通常是指在生产和生活中被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来源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
废物是相对在某一过程或在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而并非在一切过程或一切方面都没有使用价值。某一过程的废物往往是另一过程的原料,所以废物又有“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之称。
为了便于管理,按来源固体废物分: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废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四类。按危害程度分一般性和危险性废物两类。
(2)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固体废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变化,如果处理或处臵不当,将通过水、土壤、大气或食物链危害人群健康和环境。
A 对水体的污染:通过渗滤和地表径流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
B 对大气的污染:细小颗粒物在自然或人为作用下漂浮到大气中;长期堆放或焚烧中散发出的臭气和毒气(环境中的二恶英是在塑料燃烧中产生的)。
C 对土壤的污染:固体废物随意堆放或简单填埋处理,被雨水浸淋,渗出液中一些污染的成分会使土壤重金属富集, 改变了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土壤的自净能力,妨碍植物根系的生长。
D 对环境卫生的影响:一些城市垃圾及其他固体废物的清运能力低,清洁处理率低,很大一部分固体废物堆放在城市的一些死角,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同时,对城市居民的健康也构成潜在的威胁。
(3) 危险废物的定义和危害
危险废物又称有害废物,泛指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及其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 1984年UNEP把危险废物污染危害列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国内外不乏因危险废物处理处臵不当,祸及居民的污染事件。
70年代锦州铬渣露天堆放污染井水事件;70年代末美国纽约州尼亚拉加废物填埋场渗漏造成严重拉夫运河河谷土壤污染.
2、固体废物的无害化焚烧处理处臵
(1)焚烧法定义:利用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过程,使可燃性固体废物氧化分解,达到减少容积、去除毒性、回收能量和副产品的目的。
焚烧技术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技术。可处理城市垃圾、一般工业废物和有害废物。但焚烧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新污染物,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应对焚烧设施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进行控制。 主要控制项目包括:有害气体(SO2、HCl、CO、HF、NOX等)、烟尘、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如二恶英)等4个方面。如美国已指定“废物焚烧的法定处理效果标准”。
(2) 焚烧法优点
A 大幅度减少固体废物容积,最大可减少原体积
的90%以上;
B 杀死病原菌,达到解毒的功效;
C 产生新热能,用来供热和发电。
(3) 焚烧法缺点
A 可能产生未完全燃烧的有机组分和酸性气体,
如直接排入大气中,会造成二次污染
B 建设投资、运行和管理费用高
如对于城市垃圾,欧洲国家的焚烧率已达20~25%,美国为10%,我国还没有开展。
3、固体废物管理的发展趋势
固体废物的管理包括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储存和最终处臵的全过程的管理。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与管理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环境学家的广泛重视。
美国的《资源保护和回收法》(1984)和《全面环境责任承担赔偿和义务法》(1986)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全面的关于固体废物管理的法规。
(1) 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理与利用
4R原则
对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关键在于解决好废物产生的源头以及综合利用问题。首先需要从污染源开始,改进或采用更新的清洁生产工艺,尽量少排或不排废物。这是控制固体废物的根本措施;其次,需要强化对有害废物污染的控制,实行从产生到最终无害化处臵全过程严格的管理。
综合处理与利用所采用的基本原则是:
减量化(reduce)原则
资源化原则: 再循环(recycle), 再利用
(reuse), 再回收( recover) 无害化原则
? 再循环:指物料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在本工厂内部再加以利
用,或经过一定的处理,恢复部分功能,如发电厂中冷却水的再循环。 ? 再利用:指“废物”还具有其它功能可以加以利用, 如粉煤灰用做生产
水泥的原料。
? 再回收:指对“废物”可以回收其中有用的成分,如从碱法制浆废水中
回收碱。
(2)固体废物减量化对策与措施
对于生活垃圾
A 逐步改变燃料结构:我国一些城市垃圾中,过去大约有40%~50%是煤灰,要逐步提高民用煤气的比例。
B 避免过度包装和减少一次性商品的使用:少使用塑料包装物,多使用易于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处臵的材料 。
C 推行垃圾分类收集:
城市垃圾收集方式分为混合收集和分类收集两大类。
混合收集:通常指对不同产生源的垃圾不作任何处理或管理的简单收集方式。
分类收集:按垃圾的组分进行收集。不仅有利于废物回收与利用,还可减少垃圾处理量。分类收集过程中通常可把垃圾分为易腐物、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几大类,其中可回收物又可按纸、塑料、玻璃、金属等几类分别回收。如日本(分7类回收)、美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法国等发达国家都大规模开展了分类回收.
(3)固体废物土地填埋处理方法
安全土地填埋法是一种最终处臵固体废物的方法,包括场址的选择、填埋场的设计、施工填埋操作、填埋场环境监测,场地的再利用等方面。
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较普遍的应用,我国一些大城市也已开始应用。
土地填埋法的优点:经济可靠,适合于处理大量的固体废物;填埋后的场地还可以重新用做停车场、高尔夫球场等。
土地填埋法的缺点:填埋场可能因沉降需要不断地维护;填埋的废物可能通过分解产生易燃、或具毒性的气体,需加以监测和控制。
4、清洁生产
? (1)清洁生产的定义
清洁生产是一种对生产过程和产品实施综合防治的战略,目的是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来说,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革除有毒材料,减少所有排放物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则要减少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2)清洁生产的三个主要方面
A 清洁的能源: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等。
B 清洁的生产过程:包括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保证中间产品的无毒、无害;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音等。
C 清洁的产品:清洁产品指节约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的产品;利用二次资源做原料的产品;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致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易于回收和再生的产品;合理包装的产品;具有合理使用功能(以及具有节能、节水、降低噪声的功能)和合理使用寿命的产品;报废后易处臵、易降解等产品。
(3)清洁生产的环境评价方法
清洁生产可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环境科学角度评价的方法。
A 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指可描述产出单位产值或产量的产品(服务)所伴随的主要物质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
① 主要原材料的消耗指标;
② 各种形式的能耗,如电、油、煤、天然气等,统一用标煤表示; ③ 水消耗指标,包括总用水量、新鲜用水量、回用水用量等; ④ 各类废水、废气和废渣的生成量和排放量;
⑤ “三废”中主要污染物的生成量和排放量
B 特殊指标
特殊指标用以判断基本指标未能顾及的一些特殊方面,例如,有毒有害原料的用量、去处,有毒有害中间产物的生成量;易燃、易爆物质的用量;稀缺资源的使用量(如各稀有元素、铂族元素等贵金属);使用二次资源的种类和数量。
六、 全球环境问题
? 1、全球气候变化
? 大气层中的CO2、CH4、N2O、O3、氟氯烃等气体能够反
射和吸收从地面反射的长波光(4~100μm),阻挡地面的热量向宇宙扩散,相当于地球和外层空间之间的一个绝热层。大气中以上气体对地球长波辐射的反射和吸收作用使近地面热量得以保持,从而导致全球气温保持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 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如果没有温室效应,现在地球上平均温
度将降低40℃,即从现在的零上15℃降至零下25℃。
? 为:
? (1)人类工业化过程中对于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大气中温室气
体的浓度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使得温室效应不断强化。
? (2)人类对于森林大面积砍伐,造成全球森林面积锐减, 特别是
热带雨林大面积地被破坏,使得地球上的最大的吸收CO2的“汇”(sink)的功能大大减弱。
? 以上2个原因叠加在一起,促使了温室效应加剧以及随之而来的全
球气候变化。
? 温室气体的种类和贡献率
? 主要有CO2、CH4、N2O、O3 、氟氯烃类。
据估测,全球每年排出的
CO2约60亿吨,对气候变暖的贡献率为54%
CH4排放量5.5亿吨,贡献率为15%
? N2O排放量为3000万吨,贡献率为7%
? 氟氯烃类排放量为50万吨,贡献率为24%
?
温室气体增加的速度非常快。根据极地冰心气泡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CO2浓度在工业革命前为280mg/kg,1958年为315 mg/kg,1990年为353 mg/kg,1993年增加至357 mg/kg。目前正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估计到2030年可达到450 mg/kg,到21世纪后期可达560 mg/kg。其他温室气体也有增加的趋势。 ? 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 1)CO2:主要是矿物燃料燃烧和森林大面积的砍伐形成多余的碳。
? 2)甲烷:大气中含量最高的有机气体,其增长与世界人口的增长有非常
密切的关系。主要来源是沼泽、稻田、牲畜反刍。稻田是甲烷的重要来源,世界上90%的稻田在亚洲。
? 3)N2O:是大气中占第三位的温室气体。由于人类活动导致N2O一直呈
增加状态。主要来自土壤,需氧土壤反硝化作用是向大气排放N2O的主要来源,其次,废弃物燃烧和污水处理过程中会形成N2O。
? 4)氟氯烃类: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氟三氯甲烷(CFC-11)和二氟二氯甲烷
(CFC-12)。无自然源,全是人为源。
? 全球变暖带来的环境危害
? 全球变暖将引起降水量的变化、暴风雨频率和强度的加大、生态
系统受到的压力与物种消失将增加、淡水供应减少、海平面上升等。 ? 1)海平面上升:海洋上层海水升温膨胀和极地冰川融化。沿海低地居住
着人口受淹、加快海岸线和滩涂的侵蚀、沿海肥沃耕地将消失等。
? 2)气候带移动:包括温度带的移动和降水带的移动。气候带在下一个50
年内可能向极地移动数百公里,那么地球1/3的森林生态系统将发生变化,如果全球变暖的速度太快以至于植物无法及时适应的话,森林将遭到严重破坏,使物种灭绝问题更加恶化。
? 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有利影响:全年生长期延长,热带、亚热带的经济作物将北移,
有利于一年多熟制,并且C3植物受益大于C4植物。
? 不利影响:虽然CO2浓度增加,能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降低
呼吸作用、减少水分消耗等,使作物产量增加,但作物质量(蛋白质含量)下降; 温度升高还会加剧干旱、病虫发育周期缩短,繁殖速度加快。
?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全球变暖会使流行于潮湿炎热地区的疾病扩散加
剧。
2、臭氧层破坏
? 臭氧是大气中微量气体之一,主要浓集在平流层30-55km的高空,该层
大气称臭氧层。
? 如果在摄氏零度的温度下,沿着垂直于地表的方向将大气中的臭氧
全部压缩到一个标准大气压,那么臭氧层的总厚度只有3mm左右。
? 臭氧层能吸收90%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线
有害辐射效应的屏障,是地表生物的“保护伞”.紫外线大量辐射到地球表面,会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并降低人体免疫能力;紫外线还能破坏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
? (1)臭氧层破坏的含义
? 准确的说是“臭氧层减薄”,是指臭氧的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超
过30%的区域。
? 臭氧空洞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结构来描述,即臭氧洞的面积、深度以及
延续的时间。
? 1984年英国南极考察站科学家首先在南极上空观察到臭氧层中臭氧
总量减少,其后1984~1986年又发现北极冬季前后出现直径1000km的臭氧空洞。最近20年,在欧洲、北美、北非臭氧层中的臭氧减少3%,北极也出现减少趋势。
? 平流层中臭氧的减少,则紫外线辐射到地面的强度相应增强。
? 根据1981~1989年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测量,紫外线辐射9年增加
了1%。
? 目前,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利用欧洲航天局ERS-2卫星上的全球O3
监测实测仪器,通过对卫星监测资料的高速运算,在数小时内就可得出全球臭氧分布图。
? 臭氧层耗损物质(Ozone-depletion substances, ODS):破坏臭氧层的物
质。
? ODS主要有:
? 氟氯烃类(chlorofluorocarbon, CFCs)(氟氯烃类共有20多种,
是卤族和碳化合物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总称,1930年在美国杜邦公司问世,并大量用于制冷业)、
? 哈龙(halon)
? N2O
? 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
? 溴代甲烷(Methly bromide)
? (2)臭氧层的保护
? 防止臭氧层破坏的最根本途径是完全禁止生产和使用CFCs,研
制和生产无公害的CFCs代用品。目前主要集中在氢氟氯烃(HCFC)和氢氟烃(HFC)方面。
? 臭氧层的破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
1985年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9月又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议定书》确立了全球保护臭氧层国际合作框架,对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提出了削减生产和使用的时间限制。事实证明以上两个议定书履行是非常成功的,对臭氧层的保护起了积极的作用。
3、 生物多样性锐减
? (1)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
构成的综合体。通常包括3个层次:
? 生态系统多样性
? 物种多样性
? 遗传基因多样性
?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
A 人口的过度膨胀
? B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 C 物种赖以生存的生境受破坏,如热带
? 雨林受威胁和破坏
D 生境片断化、生境退化与环境污染
E 外来种引入和外来病害的入侵和传播
? (3) 生物多样性减少评价指标
? 常用的表征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的指标为:
? 濒危物种占已知物种数比例
? 濒危物种指的是如果致危因素继续起作用,将不太可能生存下去
的物种,包括那些数量已经减少至危急水平或生境急剧减少至注定立刻处于灭绝边缘的物种。
? 濒危物种意味着该物种就要失去其生育和繁殖后代的能力,虽然还
可能在其分布区内继续生存下去几代,但由于使其种群保持生命力的生境、食物来源或繁殖条件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而逐渐减少,因此,除非以上因素能得到很大的改善,否则该物种注定要灭绝。
? 对于该指标,最好还能说明在濒危物种中,有多少是特有种(即只分布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种)。
? 如果是特有种,在一个国家的灭绝,就意味着在全球水平的灭绝,
而非特有种则不然。从理论上讲,濒危物种中含特有种比例高的国家,在维持全球物种多样性的努力中责任更大。
? 当然不论濒危物种是否是特有种,都应该加以保护,因为从国家的
角度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论是从经济、文化、娱乐还是从物种自身存在的价值考虑,都将影响到该国的实际利益。
? (4)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 我国生物多样性既丰富又独具特色。其主要特点是:生态系统多样
性类型多样:陆地生态系统共计27大类460个类型,其中森林16大类,
185个类型;草地4大类,56个类型;荒漠7大类,79个类型;湿地和温水水域5大类。
? 生物种类繁多,且具特有成分,高等植物32800种,种子植物数居
世界第3位。动物种类10.45万种,而特有高等脊椎动物种约662种(特有种居世界第8位)。驯化物种及野生亲缘种多。世界上有237种栽培植物起源于我国。
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态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原始林每年减少0.5万km2 。草原退化面积已达87万km2,国土受水、风力侵蚀面积已达367 km2。
物种受威胁,灭绝较严重。我国动植物种类中已有15~20%受到灭绝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世界分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共640个,其中我国占156个。
遗传种质资源受威胁,外来种入侵,古老土著种受排挤。
七、环境评价
? 1、 环境质量的定义
?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个要
素,对人群的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环境质量是对于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的表示。
? 对环境质量的变化,无论是从空间上或是从时间上的研究,都是以
环境中污染物(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环境效应来衡量。充分认识环境质量的目的在于了解其变化趋势,为控制和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 2、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
? 环境质量评价是认识和研究环境的一种科学途径,它按照一定的评
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预测与评定。
? 通过研究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定
量描述,可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环境质量评价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环境质量的好坏。
? 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为开展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制定城市环境规
划、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制定区域环境污染物控制法规提供依据,同时也是可以使公众对所在地区环境污染状况有所了解,也可为比较各地区所受污染的程度和变化趋势提供信息。
? 3、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 影响评价3种类型。
? 环境回顾评价:是指对区域历史时期的环境质量,根据历史资料
进行回顾性的评价。通过回顾评价可以揭示区域环境污染的发展变化过程。
? 环境现状评价:一般是根据近两、三年的环境监测资料对某地区
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通过现状评价,可以阐明环境的污染现状,为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油管线的铺设、植树造林工程以及各种环境污染事件等)给环境质量带来
?
?
?
?
?
?
?
?
?
?
?
?
?
?
?
? 的影响进行评价。 不仅要研究开发项目在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要研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既要研究污染物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也要研究项目实施后对于生态景观的影响和破坏,从而制订有效的防治对策,减少对环境和植被的不利影响,为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保证。 可以分为: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声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质量评价(包括植被、水土流失、 景观等) 就某一环境要素进行评价称为单要素评价,对多要素同时进行评价称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4、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 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方法 ? 环境质量生物学评价方法 ? 环境质量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 其中,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环境质量指
数评价方法应用的较普遍。在生态评价中,要用到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在土壤环境、水环境评价中可用生物学评价的方法。
八、环境管理与规划
? 1、 环境管理
? 环境管理是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环境保护途径之一。同时环境管理学也逐渐成为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因此,环境管理往往包括着两层含义,一是把环境管理当成一门学科看待,它是研究环境问题,预防环境污染,解决环境危害,协调人类与环境冲突的学问;二是把环境管理当成一个工作领域看待,它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最重要的政府职能。
? 环境管理, 包括其中的环境规划已被国内外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环境
保护途径。
? 环境管理主要通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综合手段实施
环境保护,以达到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 环境政策层次
? 环境管理层次
? 环境工程技术层次
? 共同构成了实现环境保护的3个途径。
? (1)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目前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
A 行政手段
指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国家行政法规所赋予的权力,制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标淮,进行监督协调,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行政决策和管理。
主要内容包括
? 环境管理部门组织制定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编制环境规划;
? 运用行政权力对某些重点区域采取措施,如划分自然保护区,重点污染防治区等;
? 对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要求限期治理,甚至勒令其关、停、并、转、迁;
? 对易产生污染的项目,采取行政制约的方法,如实施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措施;
? 发放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各种许可证,如产品绿色标志。 ? B 法律手段
? 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的一种强制性手段,依法管理环境是控制并消
除污染,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环境管理一方面要靠立法,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做法,全部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 另一方面还要靠执法。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中央到地方
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国家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规和其他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组成的环境保护法体系。
? C 经济手段
? 经济手段是指利用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和审计等经济
杠杆,控制生产者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行为,以便限制损害环境的社会经济活动,奖励积极治理污染的单位,促进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环境管理的杠杆作用。
? 常见的经济手段包括
? ? 谁污染谁付费原则
( PPP原则, pollution pay principle )
? ? 排污收费制度
? ? 环境审计制度
? ? 生态环境使用补偿费
? ? 碳税制度的探讨与初步建立
? D 技术手段
? 技术手段是指借助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控制到最小限度的生产工艺流程技术以及先进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等来达到保护环境目的的手段。
? 目前对于环境污染防治已从仅仅关注末端处理(如建污水处理厂
等),发展到“全过程控制”,强调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关键作用。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放到整个生产过程去考虑。
? (2)国际环境管理的新手段
? 20世纪末相继出现了环境审计,生命周期分析.
? 举例: 生命周期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是20世纪90年代出
现的的环境管理手段。LCA得以发展的3个重要原因是:
? 第一 LCA将对环境质量的保护融入到企业的决策过程。
? 第二 LCA已被欧盟确定为某一产品能否被授予生态标志或叫环境标
志(Environmental Labelling),即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可回收的产品的官方认可的手段。
? 第三 环保政策已从污染控制治理向在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转移。 ? LCA的定义
? LCA作为一种客观的评估手段,主要是通过确定和量化能源和原材料
的利用、产品的消费以及废物的处理过程的环境排放,来评估一个产品工序和消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负荷,并最终给出和评价改善环境的方法。 ? LCA应满足的原则
? A 运用于产品的比较之中。
? B 应包括产品的整个周期。
? C 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应该考虑。
? D 向环境的排放评估应尽可能定量化。
? LCA清单分析结果的评估
? 目前LCA评估报告中至少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污染物数据:能源消
耗,大气污染物排放,水污染物排放和固体废物排放。
? 不论是那一种污染类型,引起污染的污染物种类一般都不只一种,
因此,如何将造成某种污染类型的不同污染物排放量相加,减少表征环境污染问题的环境污染物排放指标的数目,即进行指标的整合(aggregation),显得尤为重要。
? 目前人们各自提出较多的污染排放数据整合方法,如A 环境效应整
合法
? B 生态点法
2、 环境规划
? 环境规划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环境保护实践和环境管理
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既有环境科学中的相关学科,如大气环境学、水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由涉及到许多工具科学,如决策分析、预测学、运筹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其学科的综合性较强。
? 环境规划是环境学与预测学、规划学、经济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
统技术相结合的一个产物,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 (1)环境规划的定义
?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了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而对自身活
动(包括经济、社会和个体活动)和环境所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环境规划管理者对未来一段时期内(如5~10年)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计划和规定。
? 简单地说,环境规划是环境决策在时空上具体安排,要作到对
未来的科学决策,就需要进行科学的环境预测。
? 环境规划是环境预测和环境决策结合的产物。
? (2)环境规划的类型
? A 按照规划的性质可分为三类
? 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 在细分可为: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土壤污染
防治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和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 环境污染防治规划是针对环境污染问题而编制的,主要针对由
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城市生活对各环境要素造成的污染而制定的防治目标和具体措施。
? 生态规划
? 指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生态适宜性分析,
寻求与自然相和谐,与自然资源潜力和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途径,其核心是土地适宜性分析,其针对的是非污染性环境问题。
? 自然保护区规划
? 针对自然保护区这一特殊的环境保护对象而制定的环境保护规
划。
? B 按照规划的范围分,可以有城市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流
域环境规划乃至国家的环境规划,也就是说,环境规划的范围可大可小。
范文二:环境法基本法中_环境_定义的考究
No〃 3 3 第 期 政法论丛
2014 6 年 月Zheng Fa Lun Cong Jun〃 10,2014
【】1002—6274( 2014) 03—048—07 文章编号
*
“”环境法基本法中环境定义的考究
李挚萍
( ,510275)中山大学法学院广东 广州
【】,,“”内容摘要概念是法学研究的起点为了全面准确地理解环境法的内涵正确地界定和理解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 十分
。“”,“”,关键通过对二十多个国家环境基本法中环境定义进行考察总结环境定义立法形式的实质内容特别是 对环境基
“”、、、,、本法中环境定义的科学基础构成要素内在价值和功能内部特征进行探究进而一定程度上揭示人们 对环境环
。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过程
【】关 键 词环境基本法 环境 定义
【】DF468 【】A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概念是法学研究的起点所谓法律也是对一系 环境成为大部分环境基本法都进行界定的核心的
。概念之一 。,列述语的解释环境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部门其
、, 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有独特的视角方法和价值观、“” 一环境基本法中环境定义的条文形式,了解环境法的内涵首先还是应该从环境法上最核心
最早出现的环境基本法并没有严谨地去界定 “”。的概念环境开始
,,“”,1969 《》人与自然或者说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永恒的这 环境年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只是在相
,: “、种关系也最早进入法律境域成为法律关注的重点之 关条款中提到国家各种主要的自然人为或改造 。,,、( 一在历史长河中法律与环境发生关系是以环境各 过的环境的状况与情况包括但不限于空气水 包
、) ( ,“括海域海湾及淡水以及陆地环境包括但不限于 个要素为媒介的传统法律关注的是环境的各种有 ? ”,、、、、、 用的要素包括土地森林草原水域矿藏资源。
、、、、、) ”森林干地湿地山脉城市郊区及乡村环境、,。动物植物等其逻辑思维向度是财产向度这些要 1969 《》“”,瑞典 年的环境保护法没有环境的定义日
,素在人类社会出现的初期已经作为权利客体进入法 《》“”,“本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只有公害的定义没有环 ,,律环境要素一旦进入传统法律的境域就被作为财 ”。境的定义随后出现的环境基本法开始用专门条 、、,、、,产分割固化量化成为孤立的静止的分割的附 “”,1979 《》( 款界定环境如 年中国的环境保护法试
“”。“”属于人的东西传统法律对于环境没有整体的 ) 2 : “: 、、行第 条规 定本 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 ,“”。认识更缺乏对环境生态属性的整体定位和界定 、、、、、、、 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法律对于环境的整体关注起因于环境问题的突 、、、、、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 活
。显并对人们的利益构成了威胁或者危害为了人类 。”20 居住区等世纪末出现的环境基本法普遍对
“”,, 、,的生存安全和持续繁衍人们不得不认真地对其生 环境进行定义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
,“”存环境进行探索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 但 环境定义条款在法律中的地位不再是独一无
,, 二许多 国家的环境基本法用专章规定重要定义,件和状态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重
“”。 环境的定义是众多定义中的一个,、。新审视于是有了环境科学环境法等学科环境法
“”各国环境法对环境的表述通常采取概括加具 体,,“”产生后特别是环境基本法出现后环境作为一个 、。。“”独立概念在法律中有了自己的内涵地 位和属性 的形式环境是由一系列环境要素组成的整体
* : 2011 《》。基金项目年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重大项目培育项目生态利益法律保护的理论和制度构建的阶段性成果
: ( 1965 , ) ,,,、,。作者简介李挚萍女广东茂名人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资源法学
493 : “”第 期 李挚萍环境法基本法中环境定义的考究
。? ( ) “”或者综合体环境要素包括什么法律上的确定与 一环境基本法中环境概念的科学基础
、环境法上环境的定义是以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 科。科学上的确定有很大的不同科学上的定义重在表
,《》 的相关定义为科学基础的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述一种客观事实和状态法律虽然要尊重事实但不
,“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 之间。是简单地描述事实所有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影响
。”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该书对环境科学 的定义、、,的环境要素条件状态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因而也
,“是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 善的科,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不可能都成为法律保护
。”,“学对环境的定义是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 其中可以。,的客体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除了能够对人类的生
、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 因素和社会,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外还必须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所
。”因素的总体并提出环境按主体可分为 以人为主体的、,。能影响调节和支配的否则法律保护没有意义如
,人类生存环境和以生物为主体的生物 界生存环境前太阳及其光和热对维持地球上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生
“,者以人或者人类作为主体其他生 命体和非生命物,长都至关重要但是人类尚无法对太阳的运行进行影 ,1,P6 ,然而由于人为的原因使得大气层中的 ,。”质被视为环境要素即环境就是指人 类的生存环境,,响和调节所以将太阳纳入法律保护的范畴是没有 ), 界作为环境主体不把人以 外的生物看成环境,,臭氧层被破坏导致一些地方的紫外辐射增加对人 ,。“在环境科学中多数人采用这种分 类法后者以生。意义的,2,P202 。”,要素在生态学中往往采用这 ,类和其他生物安全造成危害这时将臭氧层纳入保护 。种分类法(物体 ,“”。此外环境伦理观对环境定义也有影响环 境,,。范围使之免受人类活动的破坏不仅必要也有可能,事实上环境法保护的环境要素一直在扩大其原 、伦理是讨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原则伦理范畴 和道: 因在于一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的深度越来越 : ( 1 ) 大自 然是否。德规范的知识领域它研究两大问题
,,,“”大一些过去没有可能干预到的因素现在可以了如 拥有独立于人类利益的内在价值和人类必 须尊重的、,太阳能风能的大规模开发可能对气候资源在自然 , 2) 道德的界线应当划在哪里大 自然中的“”。(权利。,界中的再分配产生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可能改 。哪些实物应当被包括在道德共同体中不 同的观点主
。变一个地方的物种帄衡这必然要求环境保护的对 : “”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要形成两大学说派别
。,、象在扩大二是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如南极北极 ”。心主义前者以人类自身的利益作为 环境伦理研究,, 成了人类频繁活动的区域登月球已经不再是梦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以此构建自己的环 境价值体系后。外太空也出现人类活动的轨迹这些人类活动将会
者认为把道德关怀的界线固定在人 类的范围内是不合。改变或者影响这些区域的自然状况三是人类对环
,,理的必须突破传统伦理学对人的 固恋把道德义务的,2,P223 。境认识的深入随着人们对环境各要素的作用及环
范围扩展到人以外的其他存在物 。身上去“”,,各国环境基本法对于环境的定义其科学基 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的提高过去一些人们认
,。础有的侧重环境科学有的侧重生态学不同国家立 ,、、、,为无用的东西如低级生物岩石滩涂荒漠等被发
,、法上已显现出不同的环境伦理观这与一国历史伦 ,现其在自然界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于是也需要在法律 、、。,理美学宗教习惯也有一定关系当然作为一个法 。上有其适当的位置“”,各国对于环境的定义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它 ,,律定义所应有的内容和范围的清晰性和确定性在 ,们大部分采取了同一种立法模式即在做出概括性规 。实践中的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都是应该考虑的 ,。定的同时又以列举方式对其做出具体的规定概括 部分国家(地区)的“环境”定义以人类为中心,以人或 者,性的规定是希望能将环境的特性描述出来使之能涵 ,。人类活动或者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中心事物典型 例,盖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活动扩张人类对自然界 《》: “1989 2 年环境保护法第 条本法所 称子如中国 。影响的扩大而导致环境保护对象和范围的扩大列 过,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 ,举性的规定使得环境法保护对象更为具体明确有利 、,、、、 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于明确法律的任务和目标 、、、、、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二环境基本法中环境定义的内容实质
50 2014 政 法 论 丛 年
、、、。”; 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中国 台的生物等放在帄等的位置有的体现了中心事物模糊化
2002 《》2 : “,湾地区 年环境保护法第 条本法所称 环境 ,、。特点如尼泊尔墨西哥和新西兰等系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之各种天然资源及经 过人为影,,由此可见自然科学中对于环境的不同理解环
,、、、、、响之自然因素总称包括阳光空气水土 壤陆地境法和环境伦理学界在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 、、、、、、矿产森林野生生物景观及游憩社会经 济文化人,主义上的争论已经影响到环境法对于环境的界定并
、。” 1980 。文史迹自然遗迹及自然生态系统等斯里兰卡 必然影响到环境法制度和措施的设计 《》33 : “年国家环境法第 条环境是指 围绕人类的物理因”( ) “二环境的构成要素
,、、、,、、、素包括土地土壤水大气气 候声音气味味。环境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各国环境基本
? 。”1993 《》道和各种动植物生物因素越南 年环境保护法“”“”法对环境进行界定除了阐明对环境的总体理 1 : “、、第 条环境包括在人类周围 影响生活生产生存和,,,解它往往还有一些实用主义的目标首先它会涉及
。”“人与自然发展的相关的自然 因素与人为因素环,,到本法管辖的事物和区域范围其次它还意在明确
: 、、、、、境的成分意味着构成环境的 因素空气水土壤声光,,本法保护的客体和范畴第三它可能还涉及本法所
、、、、、、、、地球内部高山森林河 流湖泊海生物体生态系统。,规定的主管部门的权限范围所以对环境的定义往
、、、、人口密集区生产中 心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著名风,往采用概括和列举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列举的方式明
?、。”。,景区历史遗迹和 其他物理形式 确环境的构成和范围至于所列举的具体要素各国
。“”。部分国家的环境定义是不以人类为中心的有很大的不同建立在环境科学基础上的环境法的
《》,“1994 1 “”,年环境法第 条规定环境是生命有 环境定义首先指向人们生存所处的外部自然环 埃及
,,境即以物质形式存在的自然要素随着人们对环境 机体和它包含的物质所在的生物圈以及围绕它的空 ? 《1997 、,尼泊尔 年环境 资源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入环境要素 、、。”气水土壤和人造构筑物
。,“、2 扩展到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条环境意味着自然文化和社会系统 》保护法第
, 部分国家(地区)法律规定的环境要素只包括自然要素如,的组成部分经济和人类活动和他们的组成部分之间
? 《》“” 1999 1 《》1986 年环境保护法第 条对环境一印度 年环境保护法将 阿塞拜疆 。”的互动和内在关系
“”“、、类环境定义为包括水空气陆地以及三者之间的 “词的解释是一系列的围绕着人类但又独立于人
? 、、、。”《相互关系和三者与人类其他生物植物微生物及其 活动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自然环境中国环境 保护
? 《1998 墨西哥 年生态帄衡 》: “。”法规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 种天他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3 条规定环境是自然的人 》与环境保护基本法第 。”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中国 台湾、造的或由人类为实现自身及其它生物体的生存和发 《》,“地区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系指影响人类生 存与展而引进的元素在特定时间及空间中相互作用的集 发展之各种天然资源及经过人为影响之自然因 素总? 《》,“1986 2 新西兰 年环境法第 条规定环境包 。”合。”《》“称埃及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是生命有 机体1) ,; ( 2 )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包括人和社区: ( 括
、和它包含的物质所在的生物圈以及围绕它的空 气; ( 3) 、、所有自然和物质资源 那些具有审美文化娱乐
: ( ,; ( 4 ) 自然要素由四大系统组成陆地生态系统 土 、。”等属性和特性能给人们带来愉悦感受的区域水土壤和人造构筑物
1) ( 3) ,, 到项事物产生相互影响的社会经济、、、) ,( 、 ( 壤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水生态系统 河流以上述? 《1990 赞比亚 年环境保护与污 。”、、) ,( 、、) , 美学和文化条件湖泊海洋水下生物等大气大气阳光声等
( 、、、 人类生活和工作聚集地城市乡村人文历史遗迹自,“”“,,2 条规定环境是指土地水空气 》染防治法第
) 。、、、、、然景观区域等组成土壤大气河流湖泊海 洋( ) 和其他影响发展及生物包括人的生命的外部影响
? 、、、、、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 然保。”和条件
“”,采用非人类中心环境定义的国家有的体现 、,护区风景名胜区是较为普遍列举的要素也有 的国
,、; 了生物中心主义特点如埃及赞比亚有的体现了多 、、、、、、家将光声阳光气味味道地球内部基因物 质等 ,,、、、中心事物的特点如印度将人类其他生物植物微 。。纳入其中总的趋势是范围越来越广,部分国家法律规定的环境要素既包括自然要素
3 : “”51第 期 李挚萍环境法基本法中环境定义的考究
、。《2005 。、、也包括社会文化要素如津巴布韦 年环境管 环境要素才纳入环境范畴如中国越南蒙古等国 的
“”2 : “A〃 条将环境定义为自然的或者人造 》“”。理法第环境定义
,、、随后法律关注的环境价值延伸到美学文化历 ,,、 的物质资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存在于岩石圈
、。《》3 史娱乐等价值如塞尔维亚环境保护法第 条 、、、,大气层水土壤矿物质和有生命的动物体之中它
,“规定环境是组成环境的一系列复杂及相互关联的 ,,们或土生土长或来自于外域甚至可以是本地物质 B〃 由自然的或者人们 ,”; “自然和人为价值即生命的所处区域和条件环境 。与外域物质结合之后的产物、、和社区建立或改造而成的生态系统栖息地空间环 、、、质量是一个国家的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审美和其 ”; “、、、 他指标自然价值是自然财富包括空气水土壤森,、、境和其他组成部分包括城市地区农业地区乡村景
C〃 A B 对 和 中所载事项有价值 、、”; 《》林地质资源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新西兰环境 法。观以及文化遗产瑏, 、、。”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艺术的条件和因素( 1986) 2 ,“: ( 1 ) 第 条环境包括生态系统及其组 成部
《》,“” 1994 2 智利 年环境基本法第 条规定环境,; ( 2 ) ;分包 括人和社区所有自然和物质资源( 3) 、、,那些具有审美文化娱乐等属性和特性能给人 “、、,是由自然和人工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要素社
; ( 4) ( 1) ( 3) 们带来愉悦感受的区域以上述到项事物 产生,会文化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全球系统被人类或自然
,,。”相互影响的社会经济美学和文化条件 ,行动永久地改变着同时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规制和调 瑏瑢 《》3 芬兰环境保护法于第 条解释了环境法基本
。”节着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环境污染是指基于人类活动使物 质俄罗斯环境保护法的环境定义由一系列概 念。概念第一款
: “( 1) : 、组成环境自然环境要素自然客体和自然 人文、、、、、能量噪音振动放射物光能热能或气味排放 或者
。( 2 ) : 客体以及人文客体的总和自然环境自 然环境,,累积以单独或者同其他排放物混合的方式进入 环境中
: ( 1) ; ( 2) ; 、、。( 3 ) 损害人类健康损害自然界本身 及其功能要素自然客体自然人文客体的总和自然环境且) ; ( ) : ( 34要素总和起来为地球上的生命存在提供 良好条件的阻碍或实质性妨碍到对自然资源的利 用减损
; ( 5) 、、、、 、减土地地下资源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动植环境正常的舒适性以及使特定的文化价 值退化瑏瑤,; ( 6) 物界和其他生物体以及大气臭氧层和地 球周围的宇有 损财 产 的 使 用少环境提供一般性娱乐的功能 瑏瑥 。( 4) : 、 宙空间自然客体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及其。”; ( 7 ) 侵犯了公共利益或私 人 利 益从芬兰的
。( 5) : 保留着自身天然属性的组成部分自然人文客体,“” 环境基本法中并没有看到对环境这一概念的明确
,( ) 因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受到改变的自 然客体和或 ,“”界定但是从其界定环境污染的 定义中可以看到第
人为造就的并取得自然客体属性的 和具有休闲及防护,4 点将环境的舒适性和特定的文 化价值纳入保护之中
。( 6) : 意义的客体人文客体人为了 社会需要造就的不具“”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芬 兰环境法中环境一词 瑏瑣。”有自然客体属性的客体 。的外延
, 《》“”以上所提及的非自然因素往往不具有物质属性: A〃 津巴布韦环境管理法将环境定义为自 然
、、、一般指向经济社会文化和美学等条件因素和价 ,, 的或者人造的物质资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存
,、、、、值可以是意识形态知识体系认识水帄规则制 、、、、在于岩石圈大气层水土壤矿物质和有生命的 动物
、、。度机构人力资源等,,,体之中它们或土生土长或来自于外域甚至可 以是本( ) “”; B〃 三环境的内在价值 由自 然的或者
地物质与外域物质结合之后的产物“”,环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这是一种客 、、人们和社区建立或改造而成的生态系统栖 息地空间。观存在功能是一个组成部分对其他组成部分所发 ,、、环境和其他组成部分包括城市地区农业 地区乡村
,; C〃 A B 挥的作用价值往往是从人的好恶出发而界定的好 对 和 中所载 事项有价值景观以及文化遗产。“”处环境法对环境不同价值的认可和保护处于发 、、。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艺术的条件和因素
,展进程之中总体关注趋势是朝着一元价值到多元价 “”,从各国环境基本法对环境的界定来看环境 ,。 值从人的利益到关注其他物种的利益的方向发展、、、的价值首先表现为对于人类生存发展健康福利的
法律最初主要强调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影响和作用其次是对于人类的文化娱乐美学等方
,支撑作用只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影响的 。面需要的满足
52 2014 政 法 论 丛 年
( ) “”四环境的内在特征 环境是生命体之间及其与非生命体之间基于生
,3, ,环境的外在特征是一系列组成要素包括自然因 环境的 。存的安全与持续而建立的所有关系状态、、。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环境的内在特性是其生 ,最根本特质是相互关系可以说是一种相互关系的集 合、、、。态性社会性整体性相互关联性 ,, 体这种相互关系包括生态系统内容的各种关系人
,,环境的生态性指的是其自然属性环境要素是 ,。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环境要素在本质是 相互,一种自然存在尽管大部分的要素都通过了人为的改
、,,,依赖的帄等的各类关系主体互为中心互为条 件没,造但是它们仍然是作为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有绝对的谁臣服谁谁主导谁的状态许多国 家环境、,, 分一个环节而存在没有脱离自然界的链条有自己
“”。基本法中环境定义也反映了这一特性。“”《》“、的运行规律环境法对环境进行界定只是希望通 尼泊尔环境保护法认为环境意味着自然文
、、,过法律来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构造关系和运行方 化和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经济和人类活动和他们的
,。。”《式及条件并尽可能接近环境的原貌人类正在努力 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和内在关系印度环境保护
,》“”“、、通过对自然本质的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来 法将环境定义为包括水空气陆地以及三者之
,、,、、、重新解释环境树立新的自然观生态观建立新的人 间的相互关系和三者与人类其他生物植物微生物
。。”《与自然的关系 及其他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墨西哥生态帄衡与环
》“、、,,境保护基本法认为环境是自然的人造的或由人 环境的社会性指的是其社会属性人类创造了
类为实现自身及其它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而引进的 ,,社会无论将社会看成是环境的一部分还是将环境
。”元素在特定时间及空间中相互作用的集合阿富汗 ,,看成社会的一部分环境与社会已经融合为一体这
《》“”“,、, 环境保护法认为环境是指自然资源自然资 源个融合体体现了人的意志利益和价值观环境要素
,、的选择体现了人的价值选择人们过去现在和将来 ,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与人类或 者动
、。 都会根据自己的目标来维护改造着环境,、物以及所有可能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福利的物 理审瑏瑦 《》,蒙古环境保护 法认为环境的相互关联性指的是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 、。”美文化素质之间相互关系“。,环境应包括蒙古境内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 类生活和关系环境是一个由各种环境要素形成的聚合体由
、、、,,,活动岩石圈水生物圈和大气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生物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 瑏瑧 《》, “纳米比亚环境管理法认为环境意味。。”和能量转换构成的整体其各部分不是以孤立的点 关系着相互联系并影响生态帄衡和生活质量 的复杂的自,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互交结的网络系统状的形式存 瑏瑨 。, 《》,“在环境各要素功能和作用是以系统的形式发挥的坦桑尼 亚环 境管理 法认为环。”然和人为因素
,如土壤的作用是通过土壤生态系统来发挥水的作用 ,、、、境是指围绕人类的各种物理要素包括 大气土地水
,通过水体生态系统来发挥这些系统具有其自身的境 、、、、、、,气候声音光气味味道微生物动 植物生物因素文,。域与人类为了方便管理而划分的区域不同一种环 ,化资源和审美的社会经济因素包 括自然和人造的环瑏瑩 , 《》境要素的功能和作用是相对于其他环境要素而言的塞 尔维亚环境保护法
。”境及他们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只有放在一个自然系统中才得以体现和发挥这 “认为环境是组成环境的一系 列复杂及相互关联的自
瑐瑠 些特征与进入传统民法境域中的环境资源有本质区 格鲁即亚,”。然和人为价值即生命的所处 区域和条件,,别后者要发挥民法意义上的作用首先要脱离自然 , “4 ( 1) 条规定环境是指包括自然环《》环境保护法第
,,系统其次要改变其自然形态第三是通过人为方式 ,( ) 文化环境的实体它包含相互关联的有境和人为环境
,。划定权属进行分割固化以个体的形式存在传统法 、,生命无生命以及保存 的要素以及经人类改造的自然
, 律对于环境资源的理解与环境的特性差异如此之大( 2) 自然环境是由自然因素,。要素自然和人文景 观,从法律制度层面上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也进 ( 3) 人为。和由它们形成的自 然景观所组成的那部分
( ) , ,、、文化环境其中包括经人类改造的环境经改而促使我们对传统法律的价值观公帄观发展观进 环境
,、,“”,造及混合类型的生 态系统经改造相互关联的自然元素行反思批判和重构对环境进行全新诠释提出 瑐, ,。相对于传统法律而言具有革命性的但是从本质上又 和由这些元素组 成的人为景观
。是回归客观现实的法律新定义
3 : “”53第 期 李挚萍环境法基本法中环境定义的考究
,家只关注环境的生态价值或者经济价值有的国家关 、“”三环境法律定义的立法总结与展望 ,注环境的多元价值环境法所关注的价值维度和功能
与传统法律界定环境要素的目的和角度有极大 “”正影响着各国对于环境组成部分的重新选择和组 ,“”的区别环境立法对环境进行定义不是以确定权 。,“”合笔者认为环境法应该将环境的生态价值放
,利界线或者物的权属为目的而是为了明确环境法的 ,,在第一位由此才能解决环境法的价值定位问题但 ,、、保护对象这一对象呈现出立体性多层次性多因素 是环境价值的多元性使得生态价值必须与其他价值
。性和系统性等特点通过对不同国家环境基本法中 ,,进行协调才能实现因此环境法也需要承认环境的
“”,环境定义的考查笔者在此进一步归纳和分析环 ,。 其他价值将他们放在与生态价值和谐共生的位置“”。境法对环境进行界定的一些认识 ,“”。“第四环境的特性是相互关联性环境法的 环,,首先环境要素以自然因素为主体但是越来越 ”,境虽然是有形的外部存在但更应该强调的是 其内
,多的国家也将非自然因素纳入其中自然因素强调了 。“”“”,在的特质环境是一个活有存在各要素 是处
自然力量在该因素形成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塑造作用 、,于不断的发展变动中的相互关联的存在这种 关系
。以及外形上保有的物理形态物理形态往往不能反 互支( ) 状态要求各组成部分天然的和人工的之间相 ,,映出该因素所有的价值或者法律想凸显的价值在 。、、持和尊重用系统整体辩证的观点去指导环 境保“”,定义环境时将法律希望保护的自然因素的价值 。护工作非常必要传统法律往往为了确定权属 和利“”以及该价值实现的条件纳入环境范围也许可以弥 ,、,益将环境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绝然公开这是 为了。“” 补这一缺陷但是笔者认为尽管环境法中的环境,满足某种制度和管理需要的做法但是与自然的 特性,,涉及面广但是它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范围和特质如 ,,“相违背所以法律也需要从环境的特性出发对 环
,,果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的话环境法就 ”,境进行界定以免传统法律在偏离自然轨迹的 ,,会成为包罗万象的法律所以环境要素应该主要由 。 方向走得太远。具有生态价值的因素组成 《》“”中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界定反映出了环 ,“”, 其次传统的环境定义通常有一个中心事件
,“”境的一般立法特征但是该定义对于环境的内在 “”,环境法上的环境往往是以人为中心的但是也有
,价值和特性反映不够没有体现出环境要素之间的相 ,相当多的国家采用非人类中心的观点将人与其他生
,《互作用性和环境的整体性习近帄**在关于十 ,。物甚至非生物帄等看待环境是否必须有一个中心
《》》: “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我们要认识 ? ? 事物或者是否只有一个中心事物也许这是点块
,,,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 ,,状环境的特点而网络状环境未必如此后者呈现出
,,,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 ,。多中心或者相互中心的情形即使存在着一个中心
、、, 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 ,,事物比如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中心由于人类利
个,。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 ,益的多元化保护环境时所进行的利益衡量必须是多 , 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尺度和多维度的这也要求对环境中的多种利益进行 、。”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 的。尽可能完整的呈现以为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和非以 ,习**对于环境要素相互关系的理解非常深 刻也非 “”? 人类为中心的环境果真有本质的区别吗其实大 。《》常朴素笔者在全国人大修 改环 境保护 法征求,,家指向的对象大致相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人 “” 意见过程中曾经两次书面提出修改环境定义的建们对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自然各要素之间的相
,2014 4 1989 议只 可惜 年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 年,互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后为了人类当前和长远利
《》“”。 对于其他存在的因素和价值优位排序有所不同而已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并没有就环境的定 “ 义进行修本法所称,,益都会走向更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向无论以什么为 ,所以笔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与非人类中心主 然的和经过,2 :,环境改建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议将来可以将该法第 条修改为 ,,中心都不能忽视周围的相互关系和价值存在只是 、、, 。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包括大气水义环境观的差距在缩小
,“”,第三环境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有的国 、、、、、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
54 2014 政 法 论 丛 年
。”、、、、、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 市和乡村等
:注释
on 201 of Title II of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of 1969〃Secti?
Article 33 of National Environmental Act of Sri Lanke 1980〃?
Article 1 of Law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Vietnam 1993〃?
of Environmental Law of Egypt 1994〃Article 1 ?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 of Nepal 1997〃Article 2 ?
《》。: 《》,4 。? 印度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载于杨翠柏主编印度环境法第 页
Article 3 of General Law of Ecological Balan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United Mexican States 1988〃?
Article 2 Interpretation of Environment Act 1986,available at http: / / www〃 legislation〃 govt〃 nz / act / public /1986 /0127 / latest / versions〃 aspx? ?
search = ts_act_environment_resel〃
Article 2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Law of Zambia 1990〃?
Article 1 of The Law of the ,epublic of Azerbaijan on 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1999〃?
Article 2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t of Zimbabwe 2005〃 瑏,
Article 2 of The Law of General Bases of the Environment of Chile 1994〃 瑏瑢
《》3 ,《: —》,2012 ,420 瑏瑣 俄罗斯环境保护法第 条见马骧聪环境法治参与和见证环境资源法学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出版第
,421 。页
,,。 瑏瑤 在芬兰土地和森林多为私人所有属于其民法上的具有所有权的财产
Article 3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 of Finland 2000〃 瑏瑥
Article 4 of Environmental Act of Islamic ,epublic of Afghanistan 2005〃 瑏瑦
Article 3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of Mongolia 1995〃 瑏瑧
Article 1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t of Namibia 2007〃 瑏瑨
Article 3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t of Tanzania 2004〃 瑏瑩
of Law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Serbia〃Article 3 瑐瑠
Article 4 of The Law of Georgia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996〃 瑐,
:参考文献
,1, 〃 ,M,〃 : ,1999〃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 ( ) ( 10 ) ,M,〃 : ,2009〃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 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 〃 ,,J,〃 ,2007,2〃张锋环境与环境资源法的变革环境概念的重新诠释东岳论丛
On the Definition of Environment in the Basic Environmental law
Li Zhi-ping
( Law Schoo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510275)
【Abstract】Concept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legal research〃 It is very crucial to definite and understand the
of Environment in environmental law properly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environmental meaning
aw〃 This paper summing up the scientific and ethic basis of Environment definition,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mpo- l
nents,the intrinsic value and function,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Environment in basic environmental law through the
vey of more than twenty countries’basic environmental law,and then reveal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human being sur
oward the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and nature in some extents〃 t
【Key words】basic Environmental Law; environment; definition
( : )责任编辑孙培福
范文三:我国环境法中环境定义商榷
我国环境法中环境定义商榷
LegalswanAndSociety
2009.6(丘){I;I占轧金
我国环境,去中环境定义商榷
王鸿斌
摘要环境法中环境定义决定环境的内涵与外延的广度,从而影响对环境要素的保护程度,进
而决定能否完成环保任务,
实现环保法的目的.为此,本文对现有的环境定义进行了剖析,力求全面,准确定义环境.
关键词环境环境定义环境要素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
一
,环境法中对环境定义的必要性
对于一个概念的界定,是我们研究这个概念的前提条件.概念规
定得准确,全面,那么我们研究该概念时也就会准确,全面,且会有所
发展.对于环境这个概念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将环境概念规定得准
确,全面,才有利于我们研究有关环境的一切问题.
“环境”是人们广泛使用的一个词语,一般定义是:指环绕着某一
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所以中心不同,环境的含义和范围也不一样.
例如,环境科学,生态学等不同领域的中心事物不一样,所以环境定义
就不一样.环境科学以人类为研究对象,其所称的环境是以人为中
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
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也称人类环境.那么环
境法中是怎样对环境定义的呢?怎样界定环境概念的呢?
二,各国对环境定义的立法模式
环境法中”环境受不 各国环境管理对象和环境立法范围的制约,
同国家对环境有着不同的定义.国外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有三
种立法模式:一是演绎式或概括式,即只对环境概念进行抽象的定义,
而不具体列举其包含的要素范围.例如,澳大利亚1979年’环境规划
与评估法》将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个人或人的社会群体之周围事物
的所有方面.韩国1978年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
系指作为自然状态的自然环境和与人类生存有密切关系的财产,与人
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和植物,以及这些动物植物所允许的生存环
境.又如1991年’保加利亚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是指相互并关联
并影响生态平衡,生活质量,人体健康,文化与历史遗产和景观的自然
与人工因素的综合体.”这种高度概括式,把凡是有关联的环境因素都
纳入环境的范畴,为立法,执法留下更为自由的空间.其实这正是其
不足的方面,该模式定义的环境要素缺乏具体性,在立法,执法实践中
很可能会出现各方当事人对环境定义做出有利于自己的理解,从而影
响环境立法,执法.
二是列举式,即并不对环境进行抽象的界定,只是列出环境概念
所包含的具体环境因素.例如1969年《美国环境政策法》对总统每年
度向国会提交环境质量报告时,要求说明”国家各种主要自然的,人为
或改造过的环境状况与情况”,然后对”环境进行了列举:”包括但不
限于空气,水(包括海域,海湾及淡水)以及陆地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森
林,干地,湿地,山脉,城市,郊区)及乡村环境.
1998年’联邦污染控制法》对环境规定:”本法律的目的是保护人
类,动物,植物,土地,水,大气,农作物和其他物体免受有害的环境影
响.”在该法第3条的有关定义中,把对环境的侵扰定为有害环境影响,
而”侵扰”则是指对人类,动物,植物,土地,水,空气,农作物和其他物
体产生影响的大气污染,噪声,振动,光,热,射线和类似的环境危害.
1998年《法国环境法典》虽然没有明确的环境定义,但在’绾
《通则》中表达环境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的观点时,对环境作了列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o6.332.02
举,即”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的空间,物产资源,自然环境,景点,风
景区,空气质量以及多种多样的,并且保持相互间平衡的所有动植物
种群”.
很明显,列举式的定义方法虽然对环境定义规定的很具体,但是
不能囊括所有环境要素,特别是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将出现的很多新的
环境因素.口
其三,综合式,即概括式与列举式相结合的模式,既对环境概念进
行抽象的界定,也列举出环境概念所包含的具体的环境因素.例如维
多利亚州1970年《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的定义是:为人类周围的物
质因素,包括土地,水体,大气,气候,声音,气味,味道,动物和植物之
类的生物因素和美学的社会因素.口
又例如1999年伽拿大环境保护法》第三条规定:”环境是指地球
的组成部分,包括:(1)大气,土地和水;(2)所有大气层:(3)所有的有机
物质,无机物质和生命物体;(4)互相影响的自然系统,包括第(1)项至
(3)项所提到的成分.”
相对而言,综合式比概括式和列举式要全面些,既包括了已经确
定的环境要素,也包括了暂时没有确定的,但很可能出现的环境要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范围必将日益
扩大,环境法律所保护的自然客体也就随之而扩大.虽然用列举式对
环境定义可以使法律上环境的内涵与外延更加明确和具体,但是不可
能穷尽庞杂的人类环境的所有要素,因而还应以概括性的方式对环境
定义作出规定.所以,用综合式的方法对环境定义是必要的,既可将
需要用法律保护的各种主要的环境要素全部囊括,有比较明确的范围
和界限,又能够给暂时没有出现的环境要素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有
助于解决现有的以及日益增多的环境问题,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
的.
三,环境法中对环境定义的要求
尽管用综合式立法模式来对环境进行定义有优越性,但是用此模
式对环境定义的内容也要力求准确,全面,这样才有利于研究与环境
有关的各个领域.具体而言,对环境的定义该有如下要求:
(一)环境定义中所涉及的各要素要全面
环境是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外部条件即外部
各个要素,只有全面概括,才能全面制定环境法律法规,才能全面制定
环境政策,才能全面处理各类环境法律纠纷,从而才能实现保护环境
的目的.
(二)环境定义中各环境要素的标准要统一
环境定义中各项环境要素较多,从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但不管
用哪个分类方法,首先要求分类标准的统一,即只能选用一种最佳分
类标准来列举环境要素,不可杂糅,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不重复列举
各个环境要素.
(三)环境定义要有前瞻性
作者简介:王鸿斌,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环境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环境法.
332
LegalSystemAndSociety
{l}lJ缸会2009.6(丘)
环境的中心事物以及围绕中心事物的外部各要素,不但在定义时
要就当前情况做到准确,全面,而且要求对以后的发展有所预见.因
为法律法规具有稳定性.从而环境法中环境要素也该具有稳定性,不
可朝令夕改.而实际上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要素也有所
改变,所以环境法中对环境的定义要有前瞻性.
四,我国环境法中对环境的定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
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
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1989年’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类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
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
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从我国环境立法关于环境定义的规定可知.我国环境立法在环境
定义的模式上是经历了从列举式到综合式的演变过程.虽然现行环
境法中对环境的定义有很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一)环境定义中要素不很全面
虽然1989年侨境保护法》中环境概念已列举14种要素,但还是
不全面,噪音污染,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从概念中找不到法律
依据.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从某一角度而言,我们的生活质量大大
提高,可是从另一角度而言,我们被包围在噪声中,我们随时可能遭遇
因光污染而带来的不便甚至伤害,我们遭受电磁辐射污染这一隐形杀
手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从而我们的环境权益还是得不到保障,所以就
整体而言,我们的生活质量并未提高.为全面维护环境权益,做到有
法可依,首先就要对环境法中环境道义的界定做到全面,我们可以在
原有的定义中增加声音要素,光现象要素,电磁辐射要素.例如前面
论及的1998年’联邦污染控制法》中有关对环境的”侵扰是指对人
类,动物,植物,土地,水,空气,农作物和其他物体产生影响的大气污
染,噪声,振动,光,热,射线和类似的环境危害.其中就有噪声,光等
环境要素.这是值得学习的.当然我们没必要将其.侵害”中的”振
动”作为一个独立的环境要素,因为依据物理学可知,振动产生声现
象,振动最终可以归结至9声现象中.
相应,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定义中”矿藏”该不
能作为环境要素,原因是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不享有矿产资源的管理
权,而且’环保法>解决的是次生环境问题,即第二环境问题,而矿藏作
为埋藏在地下的,可为人类利用的矿物,它本身并不存在对环境的污
染或对自然的破坏,矿藏不具有环境的属性.笔者认为,矿藏是土地
的附着物,从环境要素的角度来看,矿藏属于环境要素,而且应该将土
地与矿藏分为两个不同的环境要素.矿藏的产权是国家所有,环境保
护部门当然不可能也没必要来行使该产权.但是人们在开采,使用矿
藏的时候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这个污染是通过矿藏造成的,所以
环境保护部门有必要对矿藏行使污染管理权,而不是资源管理权.就
像大气等环境要素一样,本身都不构成污染,就是因为有人为因素造
成污染.所以各类污染都是在各类环境要素中加入了有毒,有害等污
染性物质,而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的;或者各要素本身没有被
加入有毒有害物质,而是在不适合的场所由于该因素的量的程度原因
而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的,例如光现象,声现象等.
此外,l瞳着家庭或个体养殖业的规模的扩大,人工养殖生物造成
污染环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原有环境要素中只有野生生物一项.
所以该将此环境因素的范围扩大.
(二)环境定义中各环境要素的标准不一
1989年《环境保护法》中环境概念的环境要素只是简单罗列在一
起,而实际上各要素关系混乱,表现为哪个要素重要就罗列出该要素.
例如:
1.城市和乡村这两个要素中实际上已经包含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因为大部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在乡村或农村.
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乡村,草原等要素从环境角度
而言都是由水,土地,大气,动植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中的若干要素
组成的,从而与这些要素有隶属关系,导致要素列举混乱.为此,我们
应该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全面列出各个要素,这些要素该是水,土
地,矿藏,动物,植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其中,动物,植物包含现行
环境定义中野生生物这一要素;植物,水,土地包含草原这一要素;动
物,植物,大气,土地,水可以共同够成现行定义中森林这一要素,虽然
森林是由一定范围内的动物,植物,大气,土地,水等要素有机构成的
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有的学者认为当今法律对湿地保护非常薄弱,是因为环境定义中
没有湿地这一要素.所以建议在环境定义中增加湿地要素.这其实是
从现行环境定义中的土地要素中分列出湿地要素,他们是包含与被包
含的关系,与标准统一的原则相违背.
就湿地与土地的关系而言,我们可以称土地为一级环境要素,湿
地为二级环境要素.在实践中我们为强调对湿地的保护,完全可以制
定有关湿地保护的法规,但不能因此而改变环境定义标准的统一性.
(三)环境定义缺乏前瞻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来没有出现的环境要素会日益增
多,例如声现象,光现象和电磁辐射现象等环境要素.那么在我国现
行侨境保护法》中”环境的定义中就没有这些环境要素,表现为环境
法中对环境定义缺乏前瞻性.所以在当今正在修订的’环境保护法》
中应该在环境定义中增加这些环境要素.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航天事业也快速发展,太空垃圾也越来越多,
虽然存在于太空中,但有部分太空垃圾最终会到达地球上.而很多太
空垃圾含有放射性,有毒物质,从而间接对地面环境造成污染损害.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也是一个环境要素,称之为外层空间,在现有的
环境定义中被忽略.笔者认为,这个不是环境要素,因为当今以及以
后的很长时间内,人类不会在外层空间生产,生活,最多是在外层空间
进行科研活动,而且外层空间的太空垃圾是在到达地面后才对地面环
境造成污染的,那就是属于地面的环境要素.而且外层空间是国际法
上的一个概念,是一个国际上可以共同开发和使用的空间,要用国际
法来加以规范和调整.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现有环境法中环境定义存在一些缺陷,为能全面
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我
们必须完善环境法中的环境定义笔者认为,修改后的环境定义该
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
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动物,植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声现
象,光现象,电磁辐射现象等.这样的环境定义中,各环境要素既有统
一
的标准,又概括得非常全面;既采用概括式为以后的出现的环境要
素进行概括,又列举了当今企待解决的比较显着的环境问题所涉及的
环境要素.在我国正在修订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时候,希望本文的建议
能够对环境的定义的修改有些帮助.
参考文献:
[1】汪劲.环境法律的解释:问题与方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l李爱年主编.环境法.长沙:湖南人民出膨社.2004.
【3】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第五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H】常纪文.环境法律责任原理研究.长沙:濒南人民出版社.2001.
333
范文四:生态文明中的环境法伦理
浅论生态文明中的环境法伦理
摘要:随着我国环境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 种与现代法制相适应的伦理观来作为这一新兴部门法的支撑。本文 试图就有关环境法伦理理念、环境法伦理观建立的必要性、我国环 境法伦理现状、以及如何构建我国环境法伦理等做一个粗浅的探 讨。
关键词:法的理念 环境法伦理 环境污染 环保意识
1 环境法伦理理念
黑格尔认为:理念不只是一个认识的目标,还是一个事物真实存 在的依凭。 “法的理念”一词是从哲学上的“理念”演化而来的, 环境法的伦理理念是对环境法的一种哲学思考,是法的伦理理念在 环境法中以不同于其他部门法的特殊表现,是环境法所应具备的一 种不可或缺的内在品格,是人们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为环境法部 门所确认的一种符合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 追求, 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理念。 第二, 尊重生态规律的伦理理念。第三,正义的伦理理念。
2 环境法伦理观建立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人们已经创 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同时整个地球也正处于人口最多、人 均资源最少、 人类的贪欲最盛时期, 将人类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 大自然正以其百倍的疯狂惩罚着为所欲为的人类,这是运用的科学 技术对环境破坏能力最强的时期。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肆虐,某
范文五: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
一、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是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依赖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有权参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决策过程,参与环境管理并对环境管理管理部门以及单位、个人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行为进行监督。一些学者也称其“环境民主原则”、“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和“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
(一)公众参与原则的内容。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环境法的核心所在,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作为环境法原则之一的公众参与原则越发显得重要。公众参与原则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二战后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现公害事件和严重的环 境污染,对生存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1969年美国的《国际环境政策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并予以实施;1972年后更多的国家在《人类环境宣言》的影响下,肯定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并开始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立法实践。1992年《21世纪议程》里相近的阐述了公众参与的内容,其后的许多国际法文件也都强调了公众参与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公众参与原则的主要内容主要有:
第一,立法赋予公众监管环保的权利与义务,确立环境权。公民的环境权指公民有权在适宜的、舒适的环境这生活,是一项基本权利。,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和控告。”
第二?营造环保氛围、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与法制概念。环保事业起步较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了解比较缺乏,只有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认识到,环境的好坏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才能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的良好社会风气,把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第三?每个公民有权对环保行政机关所持有的环境信息拥有适当的获得利用,即环境知情权。应保证公众获得各种环境资料的权利,包括公众所在国家、地区、区域环境状况的资料,公众所关系的开发建设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可能的环境影响及其防治对策的资料等。使公众了解环境决策过程和环境信息。
(二)公共参与原则的意义
.公众参与原则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行政机关公众、合理的行使权力,减少环境污染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保障各种环境法律制度得以顺利有效的实施,它有利于解决和处理广泛存在的普遍环境问题,实行对环境问题的全过程及全方位管理,所以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在良好环境下生存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能够发挥公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人人享有在良好、适宜、清洁、安静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这是保障公民生命健康的首要条件,也是公民环境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国家单方面对环境的监管必然会出现灰色地带,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可以增加政府决策与管理的公平、公开、公正。公众只有通过参与环境事务,才能了解和掌握环境资源信息,监督环境资源的执法,保护自身的环境权益。
第三,公众参与有利于可持续性发展。1992
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
世纪议程》认为“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团体的真正介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
一。”
第四,环境保护事业的公益性和群众性得了各国政府认可。实践证明,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有利于推动整个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公众参与原则的现状与不足
1992年《里约宣言》明确提出:
“环境问题最好是在全体有关市民的参与下,在有关级别上加以处理。在国家一级,每个人都应能适当地获得公共当局所持有的关于环境的资料,包括关于在其社区的危险物质和活动的资料,并应有机会参与各项决策进程。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便利及鼓励汞中毒认识和参与。应让人人都能有效地使用司法和行政程序,包括补偿和补救程序。
”
这表明公众参与原则已成为环境保护一项不可缺少的原则,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论文下 载
(一)我国公众参与原则的发展状况环境问题事关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从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刚刚起步,《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就强调了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并将其贵单位“环境保护”32字方针的一部分。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对该原则进行了完善,该法则第一条规定了公民享有环境权利。”《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都对公民享有检举和控告的义务。虽然与以前相比,我过环境立法这对公众参与的规定丰富了很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以荷兰为例的荷兰的综合性环境立法几乎都包含在其现行的《环境管理法》
(二)我国公众参与原则的不足。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1、目前我国立法的缺陷缺少公民环境参与权的明确规定。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本国的根本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环境参与权,如韩国、美国、英国等,或者在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中明确作出规定。而我国《宪法》和《环境保护法》都尚未直接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参 与权。立法对公众参与的规定显得分不够系统和集中,不利于实践中的执行。
2、现行立法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基本上是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生后的参与,即末端参与,缺乏源头参与。如《环境保护法》第6条的规定就是典型的末端参与,这与公众参与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与实现环境法目的所要求的公众参与相差甚远。这样的规定显然已不能适用于解决当今的环境问题,只会让我们走上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3、公众参与缺乏鼓励机制,我国传统环境立法是以公民义务及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为本位, 这种以义务为本位的环境立法模式长期限制和约束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 难以调动公众参与的热情。
4、环境信息的公示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我国现行的环境公开制度公开的主要是公共信息,
即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如环境状况公报、空气质量周(日)报等,这些内容范围过于狭窄,难以满足公众的需要。
5、参与人数少、水平低。我国公众有三分之一的人处于完全不参与状态.而在有参与行为的人中,大多数也只能做到参加有关环境保护的公益劳动或活动,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之利于保护环境。参与还受到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经济发达的省份与相对落后的省份的比较中,前者的参与优于后者。现阶段,我国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环保意识薄弱、环保知识匮乏,这使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尚不能达到一些发达国家的环保参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