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为科学献身的人
为科学献身的人 1
2009-03-31 13:59:53|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居里夫人是一位法国籍波兰科学家。她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了一系列新元素,包括镭和钋。此外她的放射原理以及放射同位素分离法都是非常有名的。1903年她和丈夫皮埃尔一起荣获诺贝尔奖。当时放射性元素的破坏作用还没有被发现,居里夫人在工作时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有时将装有放射性元素的试验管放在衣袋里,有时放在抽屉里,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元素,居里夫人最终在1934年7月4日死于恶性贫血。#
托马斯?米基利是一位美国化学家,发明了加铅汽油和氯氟烃。虽然在世时也得到了很多赞誉,但真正使米基利成名的是由于他的发明他被称为“地球历史上对大气影响最大的个体生物”以及“历史上杀戮最多的个体”。他后来染上了脊髓灰质炎和铅中毒瘫痪在床。为此,他发明了一套绳索滑轮系统以便于起床。后来在他55岁的时候,被滑轮绳索缠住,窒息而死。他的滑轮发明和含铅汽油都促成了他的死亡。
帕里?托马斯是一个威尔士赛车手和工程师,他一直梦想着打破马尔柯姆?坎贝尔创下的速度记录,于是他开始尝试自己造一部汽车来帮助自己达成梦想。最终汽车造了出来,他给汽车取名芭布斯,在这辆汽车上托马斯做了很多改进,将轮子和发动机连接起来的链子露在汽车的外面。1926年4月27日,帕里?托马斯打破了记录,在第二天他又把速度提高到了每小时170公里。这个记录到第二年又被马尔柯姆?坎贝尔打破。帕里?托马斯在重新夺回记录时车链突然断开,其中一部分击中了他自己,致使他当场死亡。
威廉姆,布洛克是一位美国发明家,他于1863年发明了一种高速高效的轮转印刷机,这个发明给印刷业带来了彻底革命。在一次维修印刷机的时候,他将一只脚挤进机器下面试图将一个滑轮踢到原位,脚受了伤致使坏疽,威廉姆在截肢手术时死亡。
李林塔尔为德国工程师和滑翔飞行家,世界航空先驱者之一。他最早设计和制造出实用的滑翔机,人称“滑翔机之父”。很多国家的报纸和杂志都刊登过李林塔尔的的滑翔照片,他使人类长期以来发明一种飞翔工具的梦想成真。但探索总是要付出代价的,1896年4月9日,李林塔尔操纵他的滑翔机时恰遇一股强
劲的风,滑翔机失速栽向地面,滑翔机摔毁了,李林塔尔也受了致命的重伤(脊椎断裂),第二天死亡。在弥留之际,对他弟弟古斯塔夫说:“总是要有人牺牲的。”
弗兰兹瑞切特是一个澳大利亚裁缝,他设计了一个可以作为降落伞的衣服,并且宣称穿了这件衣服,人就可以很轻盈地走路甚至可以飞。为了证明此衣服的神奇功能,弗兰兹做了一项试验,他穿起自己的“杰作”从埃菲尔铁塔的第一层往下飞,当时很多人和摄影记者都赶来观看,但是不幸,这个件衣服并没有发挥它的神奇功效,试验没有成功,弗兰兹从塔上直接栽了下来,当场死亡。 卡雷尔苏塞克是一个加拿大特技演员,他发明了一个“密封舱”然后乘坐该舱飞下尼亚加拉大瀑布,从此名声大噪。这次历险经历苏塞克虽然受了点伤,但并没有危及生命,在1985年,他说服一家公司赞助他另一次冒险——那就是依靠他发明的密封舱沿休斯顿的透明圆顶棒球场顶部滚下。这个建筑高180英尺,有一个专门设计的瀑布自顶部流下,瀑布底部有一个水潭。然而苏塞克这次却没有那么幸运了,在入水时由于没有钻入潭中心,而是碰到了池边。密封舱破碎,苏塞克严重受伤,第二天就死了。苏塞克被称为最敢于冒险的特技演员,他所驾驶的“密封舱”至今还陈列在纽约博物馆。#
考珀?菲普斯?科尔斯是优秀的皇家海军上尉,他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发明了一个轮船转盘台。战争结束之后,科尔斯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所有权,看到自己的发明在皇家海军轮船上运作良好,他开始利用这个创新的设计建造自己的轮船。但是他的轮船需要做一些危险的修整,包括一个称作“飓风甲板”的改装。这个改进提高了船的重心,在1870年9月6日轮船翻了,科尔斯和其余500名船员一起落水,最终导致科尔斯溺水身亡。
亚历山大?波丹诺夫是一位著名的俄国物理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科幻小说作家和个革命家。他曾经作过一项试验就是通过血液传输来达到返老还童的目的,给很多显赫的名人输过血,其中包括列宁的妹妹。后来,波丹诺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给自己输血,血源来自一个疟疾和肺结核缠身的病人~不久之后他就受到感染死了。
亨利?温斯坦利(1644-1703)是英国著名的灯塔设计师和工程师,修建了首座迪斯通灯塔,据悉亨利?温斯坦利对自己的作品极其推崇,对他坚固程度也非常有信心,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在“史无前例的大风暴”的时候呆在灯塔里面。
1703年11月灯塔遭受了毁灭性破坏,很不幸,当时亨利钻在灯塔里面做一些
维修工作,灯塔倒塌,他和另外五个人均没有逃过劫难。
范文二:为科学献身的西瓜虫
教育叙事
为科学 献身”的西瓜虫
-------教学反思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琥珀中学 郑慧玲
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时,为了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我特地设计并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两只西瓜虫,一只在空气瓶中,一只放进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请同学们观察二氧化碳和空气中西瓜虫的呼吸情况。结果,有平时调皮捣蛋的同学在下面喊:“太残忍啦~”“要保护小动物~”我把这当作了同学的捣乱,没有理睬。只是随口说:“为了科学,就让西瓜虫为我们的学习牺牲一回吧。”下课后,我无意中听到一位同学对另一位同学不以为然的说:“这有什么,某某有一次拿牙签扎了八只西瓜虫呢~”
课后,我认真的进行了思索。在备课时,我设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认同二氧化碳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加深对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的认同。通过联系生活的安全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然而,当课堂出现预设外情景时,由于我准备不足,未能及时修改教学目标,纠正错误,留下了遗憾。我丧失了一次多么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机会呀~通过不断的反思与实践,我认为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必须做到:
一: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信任老师,才会畅所欲言,
自由大胆的表现自己。教师才可以及时而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内心感受,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工作。
二:创设全面、微调的教学情景。
经过课后进一步的反思,我觉得之所以有学生对用西瓜虫做二氧化碳中窒息实验持不以为然的态度,是因为我课堂上当时的教学处理存在着问题。虽是调皮的学生以玩笑的口吻提出太残忍,我却没有及时抓住机会,进行一次情感教育。我当时如果能调整教学思路,及时将西瓜虫取出来,并补充氧气,救活它;下课后,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放生西瓜虫。这样既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又复习了氧气的性质,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的情感教育。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我对此不够明了,也没能作到微调。
三:进行及时、正面的引导。
到了下个班上课时,我就不做西瓜虫的实验了。改用生活事例:蒙头睡觉觉得憋闷,山芋窖连吞三人的新闻报道来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顺带教育同学们不要蒙头睡觉,蒙头睡觉损伤智力。这样处理后,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老师关注他们的生活健康,感受到细微之处的爱。
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充满新的希望和期待。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紧跟时代的节奏,唱响新课改的主旋律。只要勤于思索,善于总结和不断探索,相信我会越走越好~
范文三: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1.社会导入
社会导入,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或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联想,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关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国古代的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然后出示实物及图片:铜钱、金首饰、银器、铁制品、焊锡??在学生产生对于社会问题关注的同时,教师引入新课:“这一切,都是化学物质对社会和人类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金属的性质及其对我们生活和产生的作用。”
2.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模拟实物、演示实验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学生的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
3.旧知导入
旧知导入,就是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关系的“支点”,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导入方法。如“化学平衡移动”一节的新课导入,就可先复习已学过的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然后以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的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为例,当外界条件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发生变化,正反应速率可能不再等于逆反应速率,从而引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问题。
4.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的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目的,通过从旧知识或从生产生活中提出与新课有联系的、又富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怀疑、困惑、矛盾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5.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俗称“开门见山”。这是教师在上课开始,就以简洁、明确的讲述或设问直接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各个重要部分内容及教学程序,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究新知的兴趣的导入方法。如在“空气”教学中,
可以这样进行导入:“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有一层厚厚的空气。空气不仅起着调节气候的作用,同时还是人类和动植物生存所必需的、此外,空气还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我们每天都与空气打交道,但因为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对于它的组成我们并不了解,那么它究竟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6.化学史导入
化学史导入就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避免平铺直叙的乏味,使化学课变得生动形象和富有趣味,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碱金属”知识时,可先告诉学生金属钠是由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的。戴维用电解法电解含钾化合物后,将分解得到的生成物倒入盛有清水的大玻璃杯中时,“轰”的一声发生了猛烈的燃烧和爆炸,戴维从此失去了一只眼睛。但这些丝毫没有动摇戴维酷爱科学、勇攀高峰的决心。他十分风趣地说“幸好只瞎了一只眼睛,还有一只眼睛,还可以继续为化学事业工作。”后来戴维更加努力工作,成功地用电解法制得了钾和钠,还成功地制得了钡、钙、锶、镁等金属,此外还制取了非金属硼和氢气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为科学孜孜不倦地求索、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并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范文四:为科学献身的伟人有哪些
为科学献身的伟人有哪些????
(1)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伽利略可能比任何其他的人更有资格称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其与天主教会名闻遐迩的冲突是他哲学的中心事件。这是因为伽利略是作如下论断最早的人之一:人类有望理解世界是怎样运行的,而且我们还能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来做到这一点。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理论(即行星绕太阳公转),但只有当他发现了证据来支持这一学说时,才公开表示支持。他用意大利文写有关哥白尼理论的文章(没有用普通的学院式拉丁文) ,并且他的观点很快就广泛地得到大学界之外的支持。这惹怒了亚里士多德派的教授们,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他,并极力说服天主教会禁止哥白尼主义。伽利略为此而担心,他赶到罗马去向天主教权威当面申诉。他争辩道,《圣经》并未试图告诉我们任何关于科学理论的东西,通常都是假定,当《圣经》和常识发生矛盾
时,就成为比喻。但是教会害怕这丑闻可能伤害它对新教徒的斗争,所以采取了镇压的 手段。1616年,它宣布哥白尼主义是“虚伪的、错误的”,并命令伽利略不准再“保卫 或坚持”这一学说。伽利略勉强接受了。
1623年,伽利略的一位长期朋友成为教皇。伽利略立即试图为1616年的判决翻案。他失败了,但他设法获得了准许,在两个前提下写一本叙述亚里士多德派和哥白尼派理论的书:他不能有倾向,同时要得出结论,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决定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因为上帝会以人类不能想像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人类不能限制上帝的万能。这本题为《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的书,于1632年在检查官的全面支持下完成并出版了,并且立刻被全欧洲欢呼为文学和哲学的杰作。不久教皇就意识到,人们把这本书看作是确认哥白尼主义的论证,后悔允许该书出版。教皇指出,虽有检查官正式批准出版该书,但伽利略依然违背了1616年的禁令。他把伽利略带到宗教法庭面前, 宣布他终身软禁,并命令他公开放弃哥白尼主义。伽利略又第二次被迫从命。 (2)布鲁诺
科学的殉道士,,,乔尔丹诺?布鲁诺(公元1548,1600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诺拉镇。大概他幼年丧失父母,或者是家境贫寒,靠神甫们收养长大。这个穷孩子自幼好学,15岁那年当了多米尼修道院的修道士。全凭顽强自学,终于成为当代知识渊博的学者。
这位勤奋好学、大胆而勇敢的青年人,一接触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立刻激起了他火一般的热情。从此,他便摈弃宗教思想,只承认科学真理,并为之奋斗终身。
布鲁诺信奉哥白尼学说,所以成了宗教的叛逆,被指控为异教徒并革除了他的教籍。公元1576年,年仅28岁的布鲁诺不得不逃出修道院,并且出国长期漂流在瑞士、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他四海为家,在日内瓦、图卢兹、巴黎、伦敦、维登堡和其他许多城市都居住过。尽管如此,布鲁诺仍然始终不渝
地宣传科学真理。他到处作报告、写文章,还时常地出席一些大学的辩论会,用他的笔和舌毫无畏惧地积极颂扬哥白尼学说,无情地抨击官方经院哲学的陈腐教条。
布鲁诺的专业不是天文学也不是数学,但他却以超人的预见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学说。他在《论无限、宇宙及世界》这本书当中,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他认为宇宙是统一的、物质的、无限的和永恒的。在太阳系以后还有无以数计的天体世界。人类所看到的只是无限宇宙中极为渺小的一部分,地球只不过是无限宇宙中一粒小小的尘埃。
布鲁诺进而指出,千千万万颗恒星都是如同太阳那样巨大而炽热的星辰,这些星辰都以巨大的速度向四面八方疾驰不息。它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我们地球这样的行星,行星周围又有许多卫星。生命不仅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也可能存在于那些人们看不到的遥远的行星上……
布鲁诺以勇敢的一击,将束缚人们思想达几千年之久的“球 壳”捣得粉碎。布鲁诺的卓越思想使与他同时代的人感到茫然,为之惊愕~一般人认为布鲁诺的思想简直是“骇人听闻”。甚至连那个时代被尊为“天空立法者”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无法接受,开普勒在阅读布鲁诺的著作时感到一阵阵头目眩晕~ 布鲁诺在天主教会的眼里,是极端有害的“异端”和十恶不赦的敌人。他们施展狡诈的阴谋诡计,以收买布鲁诺的朋友,将布鲁诺诱骗回国,并于公元1592年5月23日逮捕了他,把他囚禁在宗教判所的监狱里,接连不断地审讯和折磨竟达8年之久~
由于布鲁诺是一位声望很高的学者,所以天主教企图迫使他当众悔悟,声名狼藉,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切的恐吓威胁利诱都丝毫没有动摇布鲁诺相信真理的信念。一些神夫找布鲁诺交谈,说依他的天资,倘若重新回归宗教,苦心钻研教条,肯定会升高罗马的教廷(他坦然的说:”我的思想难以跟,,圣经,,调和(”
天主教会的人们绝望了,他们凶相毕露,建议当局将布鲁诺活活烧死。布鲁诺似乎早已料到,当他听完宣判后,面不改色地对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还要大得多。”公元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英勇就义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就这样被烧死了。
由于布鲁诺不遗余力的大力宣传,哥白尼学说传遍了整个欧洲。天主教会深深知道这种科学对他们是莫大的威胁,于是公元1619年罗马天主教会议决定将《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不准宣传哥白尼的学说。
布鲁诺不畏火刑,坚定不屈地同教会、神学作斗争,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科学精神永存~1889年,人们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竖起他的铜像,永远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勇士。 布鲁诺后被人们称为“继哥白尼之后的天文学家”。不仅如此,布鲁诺越发受人尊敬,教会也为当时的行为感到可悲……
(3)哥白尼
1515年,哥白尼开始写作《天体运行论》一书。在《天体运行论》完成后,哥白尼却对它的出版犹豫不决了。他但心这部书出版后会遭受到地心说信徒们的攻击,并受到教廷的压制。在朋友和学生的支持鼓励下,经过长期反复的考虑,哥白尼终于决定出版这部著作。1542年6月,《天体运行论》和排印工作开始进行。1543年5月24日,弥留之际的哥白尼终于见到刚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可惜当时的他已经因为脑溢血而双目失明,他只摸了摸书的封面,便与世长辞了。
比利时医生安德烈?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1514-1564)的《人体的结构》一书问世。维萨里通过人体解剖实践来研究人体结构,推翻了古希腊盖伦的许多错误,他建立的解剖学为血液循环的发现开辟了道路;西班牙医生米凯尔?塞尔维特(Michael Servetus,1511-1553)也对盖伦的错误理论作了纠正,并阐述了有关肺循环的看法;英国医生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最终发现血液循环,并在1628年出版的《心血运动论》中进行详细描述。
维萨里遭受教会迫害,出走西班牙,后又被判死刑,经国王干预改判往耶路撒冷朝圣,在归航途中航船遇险,不幸身亡;塞尔维特的书被教徒视为异端邪说,宗教裁判所判处他火刑,塞尔维特于1553年被烧死在日内瓦的火刑场上,所有著作也一同被烧毁;哈维的《心血运动论》遭到了以教会为首的敌对派的猛烈攻击,所幸当时英国宗教的势力没有欧洲大陆上那样大,由于英王查尔斯一世对他的庇护,哈维最终得以颐养天年。
1589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廉?李(William Lee)的牧师设计了一种手动脚踏,用弹簧钩针进行编织的机器,这就是现代编织机的始祖。
威廉?李生活的年代,当时手工编织十分盛行。据说威廉?李结束了在剑桥大学的学业后,回到了故土—卡尔文顿.他在开始了牧师生涯的同时,也开始了与那些几乎终日不停编织着的姑娘们为伍的生活。他是一个不适应环境的人,当看到姑娘们手中两根棒不停地舞动,听到棒针发出的汜汜的声音感到很不舒服。突然,他的脑海里萌发出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能用数百根小针代替一根大针,用许多钩子把环状物提起来置于毛线之上,一次就打一排,为什么不能制作一种自动的编织机呢,
威廉?李的想法中没有什么特别新鲜的东西,北非的牧民们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已开始使用编织机和钩子。织地毯的工匠使用的一种框架技术就跟 威廉?李想的框架相差无几。新鲜的只是“编织机”的概念和用一排钩子把编织的环状物提起来置于毛线上所用简单的编织动作。
经过3 年的努力,第一台手动脚踏的编织机诞生了,威廉?李也以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扬名和生财的道路。他带着机器到宫廷去谒见伊丽莎白女王,希望得到编织机的垄断权和专利权。可是女王对他的发明不感兴趣,她认为编织机的发
明会威胁大英帝国的棉花业,她还认为羊毛编织的袜子太土气。为了能编织丝袜,他又花费了8年的时间。可是,伊丽莎白依然拒绝认可他的专利。他处境窘困,想在这个城市里寻找资助,可是没有一个人对他的机器有信心。不久他又和他的弟弟来到欧洲大陆,他们竭力说服金融家们兴办机械编织工业,然而,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1610年,这位编织机的设计者在四处奔走,四处碰壁的绝望中客死他乡。
范文五:为科学而献身的人
为科学而献身的人
在流行病的历史上,鼠疫是最可怕的传染病,尤其是在它大规模流行的年月里。
这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时,患者先是寒战,继之有呕吐、头痛、眩晕、肢痛等症状,最后在腹股沟和腋下出现淋巴结炎,往往在二十四小时内死亡。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鼠疫流行大浪潮,十四世纪的被称为“黑死病”,欧洲死亡二千五百万人,占全人口的四分之一;1664―1665年伦敦大流行,四十六万人中死去七万;1894年广州及香港疫情的爆发,死亡八至十万人,二十年内蔓延至全世界,死亡人数竟多达一千多万。
面对这种死亡的恐怖,人们早期是祈求神灵的佑护:在欧洲,有对圣徒圣?塞巴斯蒂昂和圣?罗奇等鼠疫保护神的礼拜,还有鞭笞派教徒希求用自我鞭笞的赎罪方式,来平息上帝借这种流行病来惩罚人类的罪恶。只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在当时,医学家们所能想到的最佳办法就是能否像英国的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1749―1823)接种痘苗防止天花那样,通过接种“黑死病”病人的血液来增强健康人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黑死病”的目的。不过这可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尝试。但许多医学家都做了,虽然事先他们都深知这种危险性。
1798年7月,拿破仑?波拿巴东征中,强攻下埃及最大的港口亚历山大港时,“黑死病”和疟疾流行病在这个城市里爆发了。很多病人都被收进了亚历山大城的“艾哈迈德鼠疫医院”里进行医治。就在这里,一位叫A?怀特的英国医生为试验这疾病的性能,做了一次自体实验。军医詹姆斯?麦克里戈回忆说,他是从一位“黑死病”女病人的腺体取出一些脓汁,擦到自己的左胯股上;第二天,甚至在自己的右下臂作了一个切口,把病人的脓液植进创口内。这个实验产生了可怕的结果,几天后,怀特便患病了,腿股上生出痈和腹股沟淋巴结,并且腋窝也开始肿了起来。怀特以为是疟疾,可是到了第十二天,“黑死病”的症状更加明显了,把他送进埃及北部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罗塞特的一家“黑死病”专科医院,根本来不及治疗,他就在一次高热之后于1802年1月9日死了。
三十年后,一位在埃及工作的法国医生A?F?布拉尔也在自己身上做了一个实验。目的同样是为了弄清鼠疫的性质。对于这次实验及其结果,布拉尔曾做过这样的描述:
1834年5月15日上午9点,我在爱泽贝奎鼠疫医院的大厅,当着全体员工的面,脱掉外衫、衬衣和法兰绒内裤,不做任何预防和保护措施,就穿上男性危重鼠疫病人身上脱下的衬衣。这衬衣还留有他人的体温,并因病人出血的关系,上面全都是血。在大多数证人在场的情况下,我这实验持续了一整天,为的是要让人相信我没有以任何防卫措施来中和实验可能发生的后果。这衣服我穿了四十八小时,并没有感到衣服有什么引发我产生不平常的、异样的症状。等到过了两天之后,我左手的中指上,好像生现一个像疖一样的小肿瘤,我猜想可能是一个小创口,我把它标了出来,如果我被传染鼠疫死了,此处可以做个标本。
布拉尔虽然抱有为科学牺牲的准备,但结果他没有受染而死。这表明他的实验既不能说明鼠疫具有传染性,也不能说明不具有传染性。于是,布拉尔向法国“防治鼠疫委员会”建议,可以对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做这实验。一直来,习惯上都让死刑犯接受结果无法逆料的危险试验,如果这些人没有因此而死,就可以得到赦免。
根据布拉尔的创议,经过政府有关机构的批准,对五个死刑犯接种了鼠疫病人的血液和脓液。奇怪的是五个接受接种的囚犯中,只有一人死亡,另外四人都健康如常,而且死亡的这个也就不能肯定,是否就是这次接种造成的。
看到鼠疫的流行夺去一批批数以千计人的生命,医生和科学家深感有责任查明它的成因。在志愿者或死刑犯身上试验自然是一条常用的途径,最著名的如英国驻土耳其公使的夫人玛
丽?蒙塔古通过她的好友威尔士皇妃,说服国王乔治一世,允许让伦敦纽盖特监狱中的任何一个重刑犯自愿接种天花,条件是在实验结束之后,如果得以幸存,他们可获释放。这一于1721年8月9日进行的“皇家的实验”,有三男三女六名犯人参与,结果除一名原来染过此病的外,全部染上了天花,且都全部康复,因而全都获得了赦免。
但医生的人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要求他们不把危险加在他人的头上,而且对实验的效果总是不如自己的亲身体察。于是,总是有一个个勇敢的医生站出来,继续做自体实验。在诸多的这类实验中,法国的克洛德医生所做的一次是较为著名的,地点是鼠疫濒发的埃及。
安托万?克洛德虽然读的是一个穷人的学校,但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在二十七岁时即成为一位名医,被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召为私人医生。在这之后,他按照法国的模式,在埃及创办了培养医生的学校,竭力设法招聘优秀的教师,取得很好的成绩。为了研究鼠疫,克洛德不顾危险,在自己身上做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实验。
克洛德是想通过试验来证明,为什么引起经济瘫痪、令人恐惧万分的鼠疫,即使在严重流行的时期里,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受到感染。
克洛德的实验,最初也像布拉尔那样,将“黑死病”病人的干燥后的脓和血,接种到自己的左下臂和腹股沟等共六处。不过他比布拉尔走得更远。他在自己身上划出伤口,将溅有鼠疫病人血液的绑带紧紧缚在上面;这还不够,他又割开皮肤,把鼠疫病人所生的痈中的脓汁嵌了进去,再躺到鼠疫病人刚刚死去还散发出暖气的被褥上。一句话,他这样做,目的是希望被传染上鼠疫。但是,结果他竟没有得病。
有时会“染病”死亡,有时又似乎不会被传染,这使科学家感到迷惑。怎么去了解鼠疫的性质呢,
有一位奥地利的医生阿洛伊斯?罗森菲尔德,当他在非洲利比亚的首都的黎波里工作时,听说有一种对付鼠疫的祖传秘方,为当地的医生们所称道。罗森菲尔德设法获得了这种药剂。他希望以此药物来作一次实验,当然,他并不是想通过这次试验来建立某一科学理论,而只是试验一下,是否确有一种防治此传染病的良方。
这药剂的原料是死去的鼠疫病人的淋巴结和骨骼,说是如果将它烘得干燥,粘成粉末,内服后,即能起防止鼠疫传染的作用。 罗森菲尔德服用了这种药剂,同时还让四十人也服用。
回到祖国后,罗森菲尔德向维也纳大学医学系介绍了这一药剂,希望得到最后的鉴定,作为防治鼠疫的药物。但是医学系怀疑它的功效,拒绝应用。于是,罗森菲尔德前往土耳其君士坦丁堡,最后找到君士坦丁堡佩拉街区的一家希腊人开的医院。在这家医院,有二十个鼠疫病人被隔离在那里。1816年12月10日,罗森菲尔德就在这里进行他的自体实验。他不做任何预防措施,就跟这些鼠疫病人住在一起,就像他自己也是这些危重鼠疫病人一样地生活。
一段时间后,看自己虽然一直与鼠疫病人来往,也并没有受到传染,罗森菲尔德决定做进一步的实验。12月27日,他将自己的大腿和手上开了创口,将从鼠疫病人脓疮上取来的脓汁接种上去,开始等待会有什么发展。很长时间都没有看到有染病的迹象。过了六个星期,看看没有什么,罗森菲尔德想准备离开医院了。可是突然发病了,而且呈现出来的症状完全是典型的鼠疫,很快,罗森菲尔德就在1817年1月21日死于鼠疫。
为什么接种鼠疫病人的脓汁,有的人丝毫无损,另外一些人却会受染死亡呢,
今天科学家已经查明,细菌和细菌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两百年前的人,是不知道什么细菌的。但是他们曾见患天花的人不会再患鼠疫,即使被染上了,也是很轻微的,不会有什么危险性。于是不由产生类似的信念,猜想疾病之间可能有互相克制的关系。正是基于这一信念,1755年生于意大利卢卡公国的医生优西比奥?瓦里进行一次自体实验,看这想法能否得到证实。
瓦里曾做过很多实验,重要的是鼠疫。只是鼠疫从1720年和1722年在西方最后一次严重爆发之后,欧洲就再也不见这一流行性传染病了。考虑到在意大利无法做鼠疫的实验,瓦里只好前往君士坦丁堡,来实现自己的验证理想。
1803年,瓦里来到君士坦丁堡的一家法国人办的医院。在这里,他在自己的拇指和食指中间的关节上割了一个创口,将天花病人的溃疡和“黑死病”人腹股沟淋巴结上的脓汁同时植了进去。他果然染病了,并且很快就获得了痊愈。瓦里十分满意,以为取得了正面的答案,随后就给许多人都作了这样的接种,来防止当时正不断地威胁着该城的流行性“黑死病”。可是不管他怎么努力,他的这种方法总是得不到普遍的承认。
回到意大利后,瓦里获得了做一名军医的职位。他一直坚持希望弄清他这一贯有的想法,他去了西班牙,当时那里正流行黄热病。为了研究黄热病,他还去了拉丁美洲,1816年还去古巴。他穿上刚刚死亡的黄热病病人的外衣和内衣,几天之后病逝,是一位为研究黄热病进行自体实验的早期的罹难者。
瓦里为预防“黑死病”进行自体实验的人道精神是极其可敬的。但专家评论说,预防疾病,关键是要查明传播此病的细菌,自然,在细菌学出现之前,没有查明传染疾病的病原菌,要做到积极防止和消灭包括鼠疫在内的任何传染病,都是不可能的。在此之前,一切工作,“多少都有点盲目,甚至带有不科学的迷信色彩”。而要真正揭示出“黑死病”的病原学,必须要在细菌学发展到相应的阶段才有可能。
的确,从根本揭示“黑死病”的本质,也是在1880―1881年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等人发现细菌之后,才有日本的北里柴三郎和生于瑞士的法国人耶尔森两位细菌学家共同努力、取得成功。
1894年,“黑死病”最后一个世界性的浪潮先是在中国的南方,随后在香港流行。法国当局担心整个印度支那会受到这流行病的袭击,命令在越南芽庄“殖民卫生工作队”工作的阿历克山得拉?埃米尔?简?耶尔森去香港研究黑死病的性质、传播状况和制止办法;与此同时,以北里柴三郎为首的日本研究组也来这里作这方面的研究。耶尔森注意到:“在这些被感染的城市里,发现地上有许多死老鼠。”而法国领事罗歇先生也曾对他说过,“这场灾难总起始于老鼠、水牛和猪严重受染之后人才遭到袭击”。于是,耶尔森先是对“黑死病”病人的血液和腹股沟淋巴结髓进行显微镜检查,发现病人的腹股沟淋巴结髓总是含有大量又短又粗的“杆菌”,对这种杆菌进行培养,然后接种到老鼠和豚鼠的体内,结果,老鼠、豚鼠死后,发现它们的淋巴结、脾脏和血液中同样有大量的这种杆菌。而且,耶尔森在房内和街上找到的死老鼠,各个器官内几乎总是都潜伏有大量的这种微生物。耶尔森又将健康的老鼠和接种过这种微生物的老鼠同关在一只笼子里,结果,接种的和其余的都受鼠疫杆菌的侵犯而死。从而认定老鼠就是鼠疫的主要传染源。
耶尔森是在1894年7月30日作出上述报告。北里柴山郎比他稍早几天,于1894年6月14日,也在香港报告了他类似的发现,随后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于7月7日报告说,他所分离的微生物就是“黑死病”,即鼠疫的致病菌。两人报告虽然时间有先后,甚至北里的报告还要比耶尔森的早,但学术界公认他们都属各自独立的发现;医学史家都承认他们两人的功绩。
对“黑死病”-鼠疫的本质获得正确认识,明确了老鼠是此病的带菌者之后,防治就不再盲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