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试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
作者:李琳
企业研究 2000年11期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所谓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全球化,就是以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以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为中心,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各国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成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第一,经济信息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以微电子技术迅速发展为中心的科技革命大发展,一方面使发达国家的物质生产增长速度、规模和数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使生产力的无限扩大和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更加尖锐,从而扩展国外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使运输和通讯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喷气机、大型远洋货轮、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卫星、光缆、传真技术的更新,“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正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全球杂谈》中说的,跨国界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视、电话、计算机联为一体,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这一切使全球经济活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
第二,市场经济全球化。战后在东欧和亚洲建立起来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游离市场经济之外的局面,随着社会主义国家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变革和改革,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推行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按国际规则运行,已经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共同要求和趋势。与此同时,在西方国家冷战时期形成的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决定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有所改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的普及,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第三,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跨国公司以市场为中心,以越过贸易障碍、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增加利润为目的,综合世界各地的资源、资金、劳动力和专业人才等条件,组织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要素最佳配置,从而生产和经营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最主要的推进因素,1998年全球已有跨国公司53000家, 子公司达28万家,在世界各地的雇员已达到7000多万人。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高达5万亿美元,远远超过世界商品贸易总额; 其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的50%左右,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国外直接投资占世界跨国直接投资总额的70%以上,技术转让占75%以上。跨国公司大大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商品和资本在全球的流通,促进了生产在国家间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
第四,国际贸易大发展。1990—1995年世界贸易迅速增长,其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不仅商品贸易迅速增长, 而且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增长速度更快。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达到6.1万亿美元, 本世纪末约为8万亿美元。如世界贸易组织原总干事鲁杰罗1996年5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对工商界人士发表讲话时说的“经济全球化是被贸易发展推着走的一列高速火车”。
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根据联合国的有关统计,1970年世界各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1.4 %, 1980年增加到14.1%,1990年又增加到16.2%,预计2000年将达到20%。这表明各国之间相互经济依赖的加深,表明在各国再生产过程中外国资源、技术和市场的作用日益增大。在贸易量迅速增大的同时,贸易结构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过去那种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原料,经济落后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状态正在改变。1963年—1985年间,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出口占世界工业品出口比重由83.2%下降到78.8%,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品出口所占份额由4.3 %上升到12.4%。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品在出口产品总额中的比重已达70%。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正在大量进入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的钢铁、化工等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等,正在大量进入发展中国家。这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正在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发展。
第五,资本流动多元化。大规模的多元化的资本国际流动,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大大超过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和对外贸易增长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世界的普遍现象,已经成为各国之间加强经济联系和发展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并成为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重要表现。1991—1996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1.8%,而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后者大大低于前者。
国际投资不仅表现为直接投资,还表现为间接投资,主要是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及其他证券的投资以及中长期国际信贷。战后以来,西方国家日益放宽了对金融的管制,不仅取消了外汇管制,减免或取消外国投资者的税收,而且允许银行从事证券和保险业务,允许外国公司进入本国的证券市场,并放宽了国内“结构投资基金”(包括退休基金、保险基金、互惠投资基金等)对外投资的限制。通讯卫星与电脑网络在世界各金融中心和交易市场的建立,使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更加迅速和便捷。国际金融活动和国家金融服务已经全球化。
第六,货币流通的全球化。当前虽然各国都有自己的货币,多数国家货币也只能在本国范围内自由流通。但是,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全球化,各国外汇管制的放宽和“电子货币”(信用卡)的流行,货币的国际交换和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1992年全球外汇市场的每日平均成交额达1.2万亿美元,而当年4月世界各国银行外汇储备的总额为5556亿美元,日交易额几乎比全部储备多一倍,单是伦敦的欧洲美元市场的交易额,至少是世界贸易额的25倍。80年代流行起来的信用卡,进一步推动了货币流通的全球化。
第七,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自8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加快。1984年4月, 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联盟国家决定建立“单一欧洲经济区”。1985 年6 月, 欧共体又决定到1992年底建立在内部实行商品、劳务、资本、人员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并于1993年1月1日,如期实现了上述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欧共体还在1991年12月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从1999年1月1日起发行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欧元已如期正式启动。目前欧元区11国货币仍在本国流通,到2002年7月1日各国货币停用以后,欧元即将成为欧元区11国唯一法定货币。在北美地区,美国与加拿大于1989年1月开始实施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随后两国又吸收墨西哥加入,在1994年1月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亚洲, 东盟已由原来6国扩大为9国,如再吸收柬埔寨,将建成10国大东盟。东盟已决定在2003年之前,使全部商品贸易的关税率降至5%以内, 从而建立起“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整个亚太地区1989年建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8年起成员数从18个增加到21个,从而覆盖亚太全区域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目前,在世界各地区已建、在建、或拟建的区域性组织多达100 多个,遍及全球。任何国家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保持强大影响,仅仅依靠本国力量已很单薄,而必须通过组织或参与区域性集团,借助集团优势来增强整体实力,集团竞争正在取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从产业角度来看,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使跨区域的产业转移加快,从贸易角度来看,区域贸易自由化,在一定范围内,对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抑制,有利于削弱不公平贸易,从金融角度来看,区域内贸易自由化,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从而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上述三大趋势都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使资源配置效益提高,从而刺激世界经济增长。
第八,国际组织日益健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作为协调和监督世界经济运行的国际性组织,其权威性和作用越来越明显。
经济全球化要求消除阻碍商品在国家间流通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规范国际贸易的市场规则,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1995年1月1日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承担了此项重任。 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标志着世界贸易将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标志着全球管理贸易(有序的自由贸易)的新时期已经开始。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对所有成员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各成员必须进行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调整,以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管理全球贸易的要求。这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互相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管理贸易的基础上进行。
第九,经贸文化、人才呈现世界性。以全球化、高速化、个体化为特征的多媒体网络正在覆盖全球,出现了经济生活和贸易文化的全球化趋同现象,“国际人”开始走俏,全球性的共同发展目标已形成。为了在经济竞争中取胜,培养“国际人”、寻找“国际人”已成为世界性的人才战略潮流。绿色主义、环保哲学,共同反黑、扫黄、打白(毒)和反腐败,共同致力于发展与和平,共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均已成为国际的共识。
作者介绍:李琳 吉林大学对外经贸学院
范文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宝典]
第八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 第一框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和特征。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材料,以讨论、问答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经济全球化
的客观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利与弊,了解中
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重点: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和特征
三、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利与弊,了解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举例、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环节。
经济全球化三大特征
1 国际间的商品流、资本流、技术流在数量上以空前的速度增长。
2 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经济合作走向新的起点。
3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材料介绍】(一)全球化对我国民主政治的挑战
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看来,全球化不仅仅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相适应的经济关系全球化,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所谓的“民主政治”全球
化。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方国家里凭借全球化趋势和西方国家经济文化的强势地位,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美国国务院1999年人权报告导言》鼓吹,在全球化过程中至少存在三种世界性语言:金钱、因特网以及民主和人权。美国等西方国家大肆宣扬“人权高于主权”,将所谓“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扯在一起,借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
(二)全球化对爱国主义的挑战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热爱祖国的河山、文化、民族优良传统,维护祖国独立与尊严的一种深厚感情。伴随全球化而来的是西方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形成的爱国主义的非难与责备。毋庸置疑,经济全球化顺利进行的秩序保障是民族国家主权的部分让渡,然而,这种主权的让渡从一开始便产生了异化的倾向,即少数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分割、攫取。在这场主要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订立规则的游戏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和国际惯例“接轨”,与国际规则、国际运行机制协调甚至于妥协和让步。西方的战略家们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不屈服于西方的压力、维护自身独立和主权的正义行为诬蔑为“极端民族主义”。
【板书】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 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2、 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3、 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 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5、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完善,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
(二)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 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
2、 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3、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4、 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 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6、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7、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育人价值实践】学生对全球化的认识大都停留在全球化的发展机遇方面。要引导他们认识到无论对于国家、企业还是个人而言,全球化都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点必须有清醒地认识。
范文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
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泛 ? 1 地域范围广泛 经济全球化影响地球 的每一个角落,生产 开放程度高,原材料 和市场对外依赖程度 大以及反战程度和水 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受 到的影响程度大。 ? 2 产业范围广 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受 到全球化的影响,发 达国家和地区涉及的 产业范围更广泛。
地域范围 ? 经济全球化范围涉及全球每个国家和地区 无论是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还是落后的国 家和地区。 ? 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 国家受到的影响高于比较封闭的国家 ? 原材料依赖程度高的国家高于原材料丰富 的国家 ? 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 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 ? 加快了经济嶒长速度,经济
体制改革和管 理水品提高 ? 内陆主要由于出口的激励促进工商业的发 展
产业范围 ? 无论是高技术,高科技的信息产业和机器 制造业,或者是相对来说传统的,低技术 的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 我国的农业; ? 农产品出口嶒长,农民收入提高。扩大农 业就业机会,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质 量安全生产水平。 ? 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冲击了国内农产品市 场,挤压了部分农产品的发展空间。
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 一 制造业生产与贸易 1 制造业生产:由发达国家向
发展中国家 转移的趋势明显。 仍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内 部,制造业
相对地位不断变化。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东亚制造生产和销 售出口占主要地位。
2 制造业贸易 制造业贸易也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的趋势明显。 商业贸易
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复杂的世界 商品贸易网络,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加强。
二 服务业 发达国家GDP中,服务比例大,发展中国 家比例小 当前,全球商业
服务业贸易主要集中于北 美西欧和亚洲。
三 外国直接投资(FDI) 外国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集中投资有所 下降,在发展中
国家有所上升。 尽管外国投资在发展中国家比例上升, 但是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
成为外国直接 投资的来源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 国直接投资很少。
全球经济化多极格局 ? 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以美国,欧盟,东亚和 东南亚为中心的多极化格局。 ? 一个多极的,复杂的世界经济格局形成。 ?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新兴工业化国家, 尤其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崛起,正在改变 着世界的经济地图。
? ? ? ? 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出现的几百年,以英 国为中
心,美德为其次。 二战爆发以前也主要是“中心——外围” 二战形成美国和苏联的
“二极”世界经济 格局 自经济全球化之后,多极的世界经济格局 形成
范文四:高一历史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课题: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重难点解析】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由于世贸组织成员之多,而且在发展水平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这时,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更应运而生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计划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都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段时间内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为,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社会生产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区域经济组织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政策,使各国经济逐步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关系中,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合和融合。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种
感觉直接源于
A各国之间经济上的亲密合作 B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
C各国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 D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
2、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发展中国家 B发达目家 C第三世界 D世界贸易组织
3、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 ( )①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②大型跨国公司数量的增加③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④资本和市场的全球化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4、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
A现代科学拄术的发展 B经济区域化趋势减弱
C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5、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
A保护与发展民族经济 B经济危机的发生
C 环境保护问题 D生态危机问题
6、当今世界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表明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加强 B各国的利益趋于一致
C 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淡化 D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减弱
7、世界经济全球化
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②使西方发达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③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④有可能给一些国家带来社会动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确保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是
A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消除世界的贫富差距 C杜绝经济危机的发生 D共同解决生态危机
9、“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理解是 ①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联系空前加强②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掌握主导权③两极格局结束为全球化发展减少了障碍④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0、(2007年高考重庆文综卷)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跨国公司发挥主要作用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③冷战以后局部冲突减少 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B—747巨型喷气客机共有50万个零部件,分别由美、英等6个国家的110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合作生产,其中外国企业提供的产品重量占飞机构件总重量的70%。
材料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
材料三: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请回答:(1) 材料1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加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2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源何在?
(3)根据上述材料评价材料3的观点。
(4)我国应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总结与反思】
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参考答案)
11、答案:(1)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加快发展的原因:科技发展;交通和通讯手段进步;两极格局结束。
(2)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多年间,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激增,但世界上贫富分化、南北对立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根源: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
(3)观点片面。经济全球化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但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
(4)顺应潮流,把握机遇。争取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迎接挑战。
范文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逻辑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逻辑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高乐咏
摘要 经济全球化的原动力来自市场秩序的内在逻辑 严格说来经济全球化始于19世纪后期 由于两次
世界大战而中断 在新的世纪之交又获得了加速发展的动力 从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到全球化 这是人类社会 发展
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由此所引起的诸多挑战也与市场秩序中固有的矛盾有关 但是在不同的技术和制度 条件下
应对这一挑战的策略和方法也要作出适应性的调整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基本矛盾 历史进程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Historic Process
自从人类历史结束了自然状态而进入公民社会 一的规划和协调 但在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前提下很难个永恒的主题就反复出现在关于个人的自由和政府的功 使两者兼容的 因此就造成了从全社会角度看生产无政 能的讨论中 这一主题发展到今天 又增加了一个新的 内府状态和盲目性与社会资源在各种用途间转移过程中所 容 这就是 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 对国际治理结 构的表现出来的浪费 这一问题 再加上利润和工资所得之 间需求和主权独立的关系出现了如何协调的问题 回 顾全分配的不对称 连同由此而造成的绝对贫困化和相对 贫球化的历史进程 我们有必要从社会经济秩序和生 困化一起 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原因 作为 一种
替代方案 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以计划经济取代 市场经
产关系演进的规律中去分析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以及济便在逻辑上被演绎出来 但这种替代方案在实 践中所隐含在其中的核心矛盾 显露出来的新问题 是经典作家史料不及的
自由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逻辑矛盾是一个甚为复杂的
理论问题 但对它的基本原理再做进一步简化 我们可 以 一 基本矛盾的演化
这样来解析这一基本过程的逻辑 生产资料的私人所 有制我们关心全球化 是由于其中存在着有待解决的矛
决定了生产组织的分散化 众多分散化的个体决策 者在盾 这一矛盾的基本形态也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进
对来自需求方面的同一个信号做出反应时 由于无 法有计程中逐步演化而来的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划地协调彼此的行动 所以市场会出现时而过剩 的基本矛盾时 曾十分深刻地指出 私有制和生产的社 会
化之间的对立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一切问题的基本原
因 这种对立所造成的问题是 经济决策者按最有利于
时而短缺的波动 这是微观层面的问题在收入分配 自己的原则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来支配经在现代微观经济学中 这只被视为市场趋于均衡的自然 过程 济资源 而生产社会化的现实 又要求全社会应有统一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No 4, 2000 8
方面存在的问题 则可以用来解释宏观上的总需求不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在现代新技术革命足 由于构成市场需求的主导力量来自非利润索取者 的条件下 特别是信息革命的条件下 呈现出加速的趋
势 这个趋势之所以引起这么多的关注 根本原因在于 隐那么利润的膨胀和劳动者相对收入的减少自然会使社会 含于其中的基本矛盾逐渐表面化 因而增强了解决这 些 总消费倾向呈现递减趋势这一趋势积累到一定程问题的紧迫性 那么 其中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 我 们依 度 生产过剩的危机便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旧可以将其归纳为两个层面的问题 事物发展过程中自我扬弃的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 在第一 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在空 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 这一规律无疑也是起作用 的 间范围上扩大 表现为生产和市场的全球化与决策主体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 资本主义制度在其自身性质允 的分散化和独立性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工 商许的范围内 还是找到了办法缓解这一矛盾的 从宏观 界的对策自然是尽可能寻求建立全球化的网络 使自 己能角度看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便是一种解决方案 按照 马够更为快速地对全球市场的变化作出反应 而对于 没有这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 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的种实力的企业来说 与其他跨国集团的接轨也是 顺理成表现 它使得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被混合经济所取 章的选择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全球范围的企业整 合 或代 客观地讲 这对克服生产的盲目性起到了重要的辅 叫公司一体化的趋势 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 础 根助作用 说得轻松一点 亚当斯密的 无形的手 现在又 据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 这其实就是垄断向国 际范围多了一只有形的帮手 的进一步延伸 另一方面 在微观层面上 我们也看到了同样深刻 的第二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已难以对全球化背景 变化 这种变化是混合经济或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微下的市场失灵进行有效的校正 国与国的政策协调的重 观基础 这就是产生于竞争过程并使竞争更趋激烈的 垄要性空前增强 这对国家主权提出了挑战 民族国家的 政断的趋势 所谓自我扬弃 其核心也在于此 在市场 经济的府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的垄断地位开始动摇 这其实 发展过程中 自发的秩序逐渐地被自觉的秩序所 取代 通可以看作是国家独立决策和全球和谐的矛盾 如果我们 过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 社会资源的支 配权逐渐
向垄断者手中集中 虽然这一过程并没有消除 竞争 但是
集中的趋势使得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越来越多 的任务得以 绕开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 转而通过企业内 利润总量的增加和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引起 部的计划和战略来组织实施 罗纳德 科斯关于企业对 的利润率的下降是不矛盾的 而且后者又会因为新技术的
引进而不断有所变化 当然 关于生产过剩的原因 在西 方主
流经济学那里通常集中在总需求的不足上 这是一个 问题的
两个方面 两者注意的是同一个问题 但是由于出 发点不同
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必然有根本的区别
Ronald Coase (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 市场的替代的分析至今仍对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有很(November). 科斯本人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发表的演讲中 更是 大的帮助 提到了他曾经联想到列宁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实验 当然他 的
主要目的在于说明企业的合理规模也是由等边际原理决 定 现在有些巨型跨国企业具有 富可敌国 的经济规的 为了节约外部的交易成本而使企业无限扩大并不符 合模 而又具有严密的计划手段来维系公司帝国的运转 最优化的条件 其实在他那里 企业对市场的替代 也 就是计
划对价格的替代 是主观秩序对客观秩序的替代 这不能不说是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一种重要的进展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框架内实现
这里解决自由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摩擦 交易成本 的一种 的 正是这种适应性的调整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市场经 力
有效的途径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实际上社会资源的支 济的组织结构 自由竞争的时代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配权就越来越多地通过计划来行使 这可看作是缓解私有 已经成为历史 这正是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的重要背景 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矛盾的一种自然演化的结果 主权不容
挑战和人权不可侵犯的信念其实同出一辙 都是 对个体所
具有的独立行为欲求的珍视 然而 当个人将自 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或者说自由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基由意志交由具有垄断地位的政府管制的时候 一定意义上
讲 人权的完整性就已经不再是绝对了 同样道理 主权 本矛盾 并没有因为上述两方面的发展而从根本上消国家当由于参加国际公约或者有约束力的国际组织 其主 除 而是向着更广的范围延伸 这种延伸首先是突破一 国权就已经让度了一部分 在经济领域里 这一点表现得犹 的疆界而获得国际化的表现 众多的国家出现相似的 国为突出 为了合作而作出的妥协 只要对当事各方都有利
并且利益分配合理的话 这种让度就是自愿的 而非被 际化趋势时 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也就提出来了 就象 迫的 生产的社会化的发展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一样 经济全球
南开经济研究 2000 年第 4 期 9
素 简单地假设各国政府是其全体国民的利益的真实代表能影响到部门特定要sector-specificfactor 的相对报那么任何有利于使本国国民福利最大化的选择它都是愿 酬以及收入分配的其他渠道 那么它对一国生产结构和意采纳的 而且不惜以牺牲别国的福利水平为代价 我 们经济福利的影响就是有限的 在工业革命前 贸易商品 主 假设国家在经济决策过程中有着自利倾向并不需要冒 要是奢侈品 只对少数富人的效用有影响 例如 当 时欧太大的风险 应该和经济学中假设经纪人都是自私的一 洲进口香料 丝绸 糖和黄金 亚洲则进口银 亚 麻 样容易 在这样的前提下 期望自然秩序自动达到和谐 的毛制品 这些商品的贸易是属于互通有无性质的 均衡绝非易事 理想化的理论模型可以给出一个重复 博
品 属于非竞争性商non-competing goods 的贸易 商品奕的均衡解 但是现实生活中 几乎没有人有足够的 耐心
的非竞争性意味着 开展贸易不会对进口国商品相对价等待这种结果 因此寻求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使经 济全球
格发生影响 同时由于当时的国际贸易又完全操纵在垄 化在各方都能接受的框架下进行 就成了宏观层
断商人的手中 所以对出口国的价格也无法发挥明显的 次上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影响 因为供求规律的作用有限 这样 贸易对整个经 济
的最基本影响 商品价格的趋同 就无法表现出 来
正因为如此 贸易对一国国内的收入分配效应就基 本不
二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存在 贸易政策的争论也就没能在国内政策制定过 程中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进程究竟始于何时 在经 有充分的表现 利益的冲突可能发生在国与国之 间 济史学家们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不少学者认为经 济但是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或者各阶级之间在对外事 务上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
后 出现的一种新现象 但也有人认为 真正对经济生活有明显影响的贸易 无论其最终结
虽然经济全球化这 一术语在90 年代才盛行起来果如何 总是首先使一些人受益 而使另一些人受损 的 多数经济学家都承认 即使按照20 世纪末的标准来那么判断贸易对经济的影响程度的标准 除了从统计上 判断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 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去推敲商品价格均等化的趋势以及收入效应的定量表现 1913年就已经十分惹人注目 当然 更有的史学家把以外 一个很直观的方法就是看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的强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视为 全球化的开端 并认烈程度及其表现 我们从历史记录中可以看到 南北战 为1500年可以作为世界史进入全球 新纪元的起点 争前的美国 欢迎自由贸易的南方棉花种植园的土地所
有者 与代表工业化潮流的北方资本家阶级形成对立 时期划分的不同 反映了不同意见的持有者心目中
的标准有别 笔者并没有用经济学的标准去整合各种争 19世纪中叶的英国 劳工阶级和资本家阶级是主张自由 论的企图 但从经济学意义上讲 判断全球化进程有两 条贸易的 而土地所有者则是保护主义的代表 他们之间 形重要的依据 这就是全球各经济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 成对立 在1879年以后德国出现的资本和土地所有者 联
盟 他们反对主张自由贸易的劳工阶级 这一时期贸 易政的程度 从这个角度看 我们认为Kevin H. O Rourke
策的争论成为国内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 并且明显 体现
出阶级阵营的分庭抗礼 这一时期流行的理论和政 策主
张 可以看成是进入全球化过程初期时 各种社会 力量对 和Jeffrey G. Williamson(2000)的分析更为可取他们既
正在发生的变化的不适应的一种必然的反映 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也不接受1500 年在19世纪的最后四分之一时间里 资本主义经济为起点的观点 在他们看来 19 世纪早期以前 虽说已
经 历了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与此经出现了国际乃至洲际贸易 但是早期通过贸易建立起
相应地 在对外经济关系上 主要的经济强国的战略也来的国际联系是简单的 交易的商品不具有竞争性 主 要
从在全球 范围强行推行自由贸易主张 转变为赤裸裸是互通有无的贸易 航海大发现对世界经济的长远影 响地进行殖民 扩张 如果我们把 全球化 看作是一个历是不容忽视的 它带来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的大规模洲 际史过程 那么 交流 但是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影响 只有到了十九世 纪
在工业革命释放出来的能量得以发挥时 才充分地 表现
出来
根据经济学界广为接受的赫克歇尔 奥林范式 如
Kevin H. O Rourke, Jeffrey G. Williamson (2000)When 果国际间的联系未能影响有关国家的工资/租金比率 没 Did Globalization Begin?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7632.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No 4, 2000 10
把现代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定为19 世纪末叶 应该是很恰篇幅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表现 20世纪后半 当的
期 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历史上空前的 战后以来 世界 出 新时代的象征物连接大洋的苏伊士运河和巴 口从1950 年的61亿美元 增加到1970 年的3,150 亿美 拿马运河 好几条横跨非洲 西伯利亚和北美的洲际铁元 而到1990年34,470亿美元 在整个这一时期国际贸 路 海底电缆网和遍布各洲大陆的电报电话线路网 以 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世界总产出的增长速度 所 以及为庞大的上层建筑提供财政资源的劳埃德 巴克利 整个生产活动的成果有越来越大的部分通过贸易在世 界
罗斯柴尔德等大银行它们对全世界的渗透和分裂作市场实现其价值 1950年世界贸易占全世界GDP的比 重
为6% 到70 年代初 这一比例提高到12% 90 年代 用大大超过以往的自由贸易帝国主义
初已经达到16% 对于主要工业化国家来说 相关的比 例经济全球化的雏形此时已露端倪
从1973年的12%上升到1992年的17% 从贸易流量来 在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中更是对这一时期看问题 我们可以说战后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 但如果 我 的资本扩张过程有过淋漓尽致的描述们回顾19 世纪末的情况 我们的第一印象或许会很惊 不断扩大商品销路的需要 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 奇 据估计现在属于OECD 成员国的16 个主要工业国 界各地 他们必须到处落户 到处创业 到处建立联 他们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00年18.2%上升到1913
年 系资产阶级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
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 由于
的21.2%这样看来 难怪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眼下的经 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 由于交通的极为便利 把一
切民族甚至野蛮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 济全球化呼声有夸大其辞之嫌
廉价格 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 征服野蛮人最顽强 的表1是对若干个主要工业国具体指标所做的综合整理 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 如果他们不想 结果
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它迫使它们自 表 1主要工业国出口占 GDP 的比重 %
己在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 即变成资产者 一句话
它们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这样一种
趋势在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和 冷战 的阻
隔后 终于在又一个世纪之交重新获得了加速发展地动
力 当然 这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有着许多前所未有的 新
特点 这也正是人们往往容易将其视为一种的全新的 事
资料来源 根据Satya Dev Gupta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物的原因 Globaliz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oston/Dordrecht/London 我们分析经济全球化所注意的问题 一方面是它的 p15的数据编制
历史连续性 另一方面是它的现实表现的新特点 唯有 从这组统计数字来看 国际贸易在各主要工业国经 如此 我们才能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这一重要趋势 济生活中所占的地位 20世纪末和19世纪末似乎没有太 有更为全面的把握 大的差别 有的甚至现在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反而没有一
个世纪以前那么明显 当然仅从贸易流量的情况来看问
题 忽略了其中许多更为本质的变化 上述的基本统计 数
字掩盖了在贸易渠道和贸易结构等方面所存在着重要 三 两次全球化浪潮的局部对比 的差异 这里所谓的两次全球化浪潮 就是指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一轮 和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这两次 巧在它
们都发生在两个世纪之交 要想全面对比两次全球化浪 斯塔夫里亚诺斯 全球分裂 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北
京 商务印书馆1995 年中文版 第260 潮的异同 很难在一篇论文中做到 我们这里仅从有关 研页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第25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究中选取贸易和投资这两个实物经济层面的情况作一 简页 255 页 单的对比 货币和金融方面的问题当然也是全球化过 数据转引自 Satya Dev Gupta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lobaliz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os- 程中极为重要的方面 这里舍象对它的分析仅仅是因为 ton/Dordrecht/London,p15.
南开经济研究 2000 年第 4 期 11
在1870 年到1913年间 国际贸易的绝大部分是属20% 亚洲和非洲占25% 但到1992年 世界投资的
分 易 于部门间贸inter-sectoral trade主要是初级产品布向发达国家集中的趋势明显 大约有78% 的直接投资 和工业制成品的交换 这种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 集中在工业化国家 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仅为22% 在 整绝对优势基础之上的 而这种具有国家和地域特色的绝 个80 年代 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吸收的直接投资占世界 对优势又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的因素 总量的80% 而发展中国家仅占20% 决定 从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 应该说发展中国家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这一时期 我们也可以将其 整个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滑向边缘地带 但划分为两个阶段 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这20年左右的比起20 世纪初 情况还是有了些比较大的变化 当时 时 主要的长期投资是投向初级部门 也就是来自工业国的 间里 由要素秉赋 劳动生产率以及技术条件的差异所 投资 主要用于控制初级产品生产国的资源 以保证其 易 决定的产业间贸inter-industrytrade 在整个国际贸易国内工业投入的稳定 在1913年 这方面的投资占到所 中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 但从70 年代以后 情况发生了有对外长期投资的一半以上 而用于交通运输方面 以
易 明显的变化 表现在产业内贸intra-industrytrade 所及其他为保证贸易和商品分销方面的投资占到30% 真
占比重不断增加 这种贸易的基础主要是诸如规模经济正用于制造业方面的投资只有10% 并且主要集中在欧 以及产品差异性等新的因素 洲和美洲 到20世纪90年代 整个投资结构发生了
从贸易渠道来看 似乎两个时期的贸易都主要有大 重大 变化 投向初级产品方面的投资 仅占10% 型垄断公司操纵 但实际上 当时的垄断性贸易公司 而投向制 造业的占到40% 服务业的占到50% 如东印象公司等 与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相去甚远 它根据上述的简单对比 我的基本判断可以这样来归 们只是承担了海外贸易的组织与协调 并没有对整个 纳 国际投资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 从 其
影响的范围来看呈现出集中的趋势 而就其对国际分 工的国际生产的一体化产生实质的影响 而如今的贸易有越
深度的影响来看 无疑是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奠定 的更
易 来越多的部分是企业内贸intra-firm trade商品流为坚实 这就是为什么跨国公司的活动不在单纯地
被成为国际投资而是越来越多地被视为国际生产 也就 动跨越国界 但交易却发生在企业内部 在70 年代 跨
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全球贸易的1/5 而到90 年代这一
比例就已经上升到1/3 同时由跨国公司所进行的贸易
域 说整个生产过程和各种生产领包括有形的物质生 量 世界贸易总含企业内贸易与外部独立企业的贸易
并且与以 产 也包括无形的服务的提供 出现全面国际化甚至全的2/3是由跨国公司及其相关企业来进行
的球化的趋势 往不同的是 在跨国公司从事的贸易中 前一轮全球化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初级产品的贸易的重要性越来越下
四 几点结论及启示降 而制成品和中间产品的贸易在企业内贸易中的地位
贸易和投资中所反映出来的两次全球化浪潮的基本 越来越突出 这反映了国际分工的深化 在投资领域中虽然在两次全球化浪潮中存在着某种 通常的我们讨论的是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对比 但 相似的总量特征 但其中同样存在着深刻的变化 就总 量在1913 年以前的情况与战后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当时的
贸易更多地发生在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之间 而战后的产业 特征来看 按1980年价格计算 1914 年世界对外直接 间贸易更多地发生在不同的制造业之间 所以我们用部门 投资总额为3,470亿美元 而1980年的国际直接投资总 间贸易说明19 世纪的情况以示区别 额为4,480亿美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 以1980年价格计 参见UNC 1999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1999 United TD 算的1914 年国际直接投资投向发展中国家的总额为 Nations New York and Geneva. 1,790亿美元 相当于1980年的2 倍 后者为960 亿数据转引自 Satya Dev Gupta (1997)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lobaliz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oston/ 美 元 Dordrecht/London, p17 我们说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平衡 在地区分布上 到1914 年 全世界国际长期投资 发展从投资的这种趋势中可以找到一点历史证据 所以有 存量有55% 分布在工业化国家 其中欧洲占30% 美洲 人提出 经济全球化还是全球分化 这种疑问 也是值得 认真考虑的 占25% 有45% 分布在不发达地区 其中拉丁美洲
占 UNCTD (1999)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1999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and Geneva.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No 4, 2000 12
异同只是一个侧面 但作为一种历史趋势 它们背后隐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一问题 我们不应采取全盘肯定
藏的更为深刻的制度环境和相关因素则更值得注意 第或全盘否定的态度 历史的事实是 在1870 年到1913 年
一 这两次全球化浪潮都是在经济自由化的理 间 英国对世界的统治以及在那种统治下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在全世界的推广 无疑是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走向全 念占据主导地位条件下发生的 1870年到1913年可
球化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基础 但所幸的是殖民统治下的 以 说是 自由放任 laissez faire 的理论和政策大行其
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基本上被打破并逐步朝着合 道 的时期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很少 金本位制
理的新秩序转变 当然这一转变的过程尚未真正完成 仍度为 各国间的经济交往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
旧任重而道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扮演了同样的 不幸的 是 这种局面被接连发生的两次世界大
角色 但这种 霸权稳定状态 的维持当然也不会是永久 战打破 经济 全球化浪潮可以说就此中断 战时的以邻
的 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区域组 为壑的政策 和由此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国际交往的壁垒
这是在新的经济全 织有权利也有能力抵制霸权的扩张 使得世界 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后退 战后以来
球化背景下寻求更加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希望 为了恢复世 界经济的秩序应运而生的国际货
所在 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 行和关贸总协定 为世界经
第四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不仅在检验着企业 济提供了三个重要的支 柱 在这些基本框架下 至少
的效率 也在检验着政府的效率 传统意义上的主权正 在在资本主义世界又开始 了新一轮的自由化的努力
接受着挑战 这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的课 当然这一过程也出现过反 复 主要是70 年代
题 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层面的 这里我们想着重强调 的 滞胀 使得以邻为壑的意识又有 所抬头 在随着关
的是 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性的增强 民族国家 的贸总协定框架下关税壁垒的降低贸 易中的各种非关税
政府在其领土范围内的垄断地位开始遭遇另一类竞争 的壁垒却纷纷兴起 到了80 年代初 由于新自由主义经济
挑战 就国家的经济职能而言 主要是在其所辖的领 思想在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重新 获得主导地位 世界
土范围内提供市场机制难以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 这其 范围内的经济自由化才逐渐重上 轨道
第二 两次全球化浪潮也都是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科 学
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发生的 科技革命的内容当然十
分丰富 但对促进经济全球化起了决定性作用的革命 务 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度性服institutionalservices 它集中体现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飞跃上 因为它们决定
包括维持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各种强制性游戏规则 在了经济活动以什么样的方式 在多大的范围内进行 在
封闭的条件下 这种制度性服务的供给是绝对垄断的 任这方面 19 世纪后期的革命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轮
何经济活动的决策者 无论愿意与否 都必须用税收 船 铁路和电报的发明和使用上 轮船代替帆船使得
来 购买 这种制度性服务 但在开放的条件下 特别是 远洋运输费用在1870 年到1900 年间减少了2/3 铁路网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这种服务的提供是通过 准市 的建立使得内陆地区的国家得以与世界融为一体 而
场化 的机制来实现的 来自世界各地的企 包括本 电报的使用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得到了令人惊奇的提 业 升 世界因此而大大 缩小 了 20 世纪后半期可以类 民族的和外族的在 国民待遇 的原则下 以税收作比的革命主要表现在飞机 电脑和卫星的商业性运用
为代价来 购买 这种制度性服务 以获得在这个领土上 它们向着同一个方向加速了历史的进程 如果说
范围内发展的机会 无国界经营的跨国企业是采取 用 前一次的交通通讯技术上的革命大大降低了有形商品 脚投票 的方式来选择制度性服务的提供者的 因此为 和要素在世界范围流动的成本的话 那么新一轮的革 了实现国民福利的最大化 能否用同样水平的税收创 命则更大程度上便利了无形商品和要素的流动 这对 造一个最佳的工商业发展的环境 以便吸引全球范围 于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来说 其重要性是不言 的投资者和财富的创造者 自然成为政府间竞争的核 而喻的 心内容 在这个问题上 多一点紧迫感和超前意识 对第三 超级强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对经济全球化都起 于严肃地对待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政府来说 是十分
必要的
责任编辑 张岩贵 校对 王芬吉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试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