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世界上最大的蛇
印度尼西亚捕获一条长14.85米,重447公斤的巨蟒。到目前为止,这条蟒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蟒蛇.
这条大蛇是在印尼西部苏门答腊岛的一个原始森林中被发现的,当
地人将它捕获后卖给了公园,公园的管理人员将这条大蛇取名为“桂
花”。虽然名字听起来比较温柔,但据说“桂花”的大口一旦张开非常吓人,可以很轻松地吞下整整一个人。
印尼当地媒体报道说,印尼的国家科学研究所、农业研究所等学术
机构都对这条蛇进行了检验,确认了其身长、体重以及品种。很多动物
学家都表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长的蛇。
据说,要制服这么大的蛇,至少需要8到10个壮年男子。此前,吉尼斯世界记录中所记载和公认的世界最长蛇是一条身上花纹呈网状
的大蟒,身长10米,已于1912年在印尼被射杀。 ------------
在南美洲的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圭亚那等国的沼泽和河流中,
生活着一种蛇,它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蛇,叫水蟒。它们一般长达8-9米,
最长有13米左右。
水蟒身体绿褐色,背面有两排黑色椭圆形的斑纹交错排列,腹部白
色,有黑色的小斑点。它是水栖的巨型蛇类,主要在夜里捕食,捕食时
会把头露出水面一点点,昂首等待着食物。雌水蟒一般长到5.5米左右
才到性成熟。刚出生的幼蛇就有1米之长,这类蛇一般很难捕捉较大的
个体。据报道,1956年,在哥伦比亚东部的奥里诺库河上游捕杀一条长
达10。24米的大水蟒。水蟒也是要到已濒临灭绝的地步。
在委内瑞拉荒野的中心地带,水土交融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地形,孕
育了许多传奇的生物。对冒险深入这片蛮荒之地的早期探险家来说,最
骇人听闻的莫过于南美洲巨蛇——森蚺。好几个世纪以来,猎手们绘声
绘色地描述着这种食人成性的百尺长怪物,而后者则隐没在种种传说的
背后,与沼泽和密林纠结缠绕。今天,生物学家冒险走进沼泽深处,他们
的任务就是从传说与惊恐中揭开秘密,让我们有机会窥探地球上体型最
大巨蛇的隐秘一生。
森林沼泽在清晨的第一道霞光中苏醒,众鸟回应着初升太阳的呼
唤。沼泽占整个委内瑞拉面积的1/3,雨季来临时滂沱大雨连绵不断,
水漫荒原大地,广袤、湿润的沼泽
俨然成为动物的天堂。但随着旱季的降临,眼看这片繁茂的草原在转瞬
间将变成一片焦土,沼泽地里的生物把握机会尽情地吃喝。
这安详、丰盛的田园诗即将被打断——一条4米多长的饥饿大蛇蜷曲盘踞在风信子丛中。那是一条巨大的雌森蚺,它已经数月粒米未进。
眼光昏暗但舌尖锐利的森蚺从空气中嗅到了啮齿动物的气味,无眼睑的
蛇眼盯上了“大餐”——一只逐水而居的水豚。然而,水豚家族丝毫没有
察觉森蚺正在逼近,仍旧欢乐嬉戏。交配季节已到,雌森蚺急需填饱饥
肠才能顺利繁殖,而且怀孕后雌蛇会立即断食,直到7个月后小蛇出世为止,因此现在它非饱餐一顿不可。森蚺猛然出击,一只水豚来不及躲
避被巨蛇俘获。森蚺从来都是以力杀戮,而不是以毒致死。大蛇盘绕紧
缩,越缠越紧,挤得水豚的血液无法循环,最终窒息了。这时雌蛇张开
伸缩自如的大口,开始缓慢进食:从猎物的头部开始慢慢吞咽。然而,
这条雌蛇也为这顿“大餐”付出了代价:身上布满了水豚垂死挣扎时咬伤
的痕迹。
世界上也许还有其他种类的蛇与森蚺一样长,但体积却根本无法与之相
比:在没有吞食水豚之前这条森蚺已经身粗30多厘米。6小时之后,当水豚被森蚺完全吞食后,巨蛇的身材比例让人不寒而栗。
这时,生物学家哈里森正步履蹒跚地穿越这片沼泽地。他从1992
年就开始研究森蚺,并且一直深入委内瑞拉沼泽做实地考察。在此之前,
人们对这种敏感且危险的生物几乎完全不了解。1996年,哈里森的妻子、野生动物学家欧瑞妮也加入了追逐这种巨蛇的行列。这对夫妻搭档捕捉
记录了将近800条森蚺,并且给其中大部分都起了名字。在他们看来,
森蚺天生就是这片沼泽地的霸主,没有什么生物能够在这里与它们进行
抗争。令哈里森和欧瑞妮最感兴趣的是森蚺的繁殖,因此他们必须在森
蚺交配季节到来之前,尽可能多地将无线电发射器放入所能找到的森蚺
体内。强迫这些巨蛇吞下这些无线电装置似乎有些不人道,但它们只不
过会感到一点点不舒服而已,毕竟它们能够毫不费力地吞下身材稍矮的
人类。
要想抓住森蚺,必须使出各种手段,它们非常滑溜,常常会让人觉
得使不上劲,没地方可下手。所以哈里森和欧瑞妮往往会骑在巨蛇的身
上,用身体压住它们,唯有这样才能把它们固定在一个定点。这项工作
既冒险又刺激,不过一旦成功捕获一条森蚺,他们就离这些巨蛇神秘的
情爱世界更近一步。
大片的沼泽就是这对夫妇的天然实验室。不过,需要搜寻的面积如
此广大,哈里森唯有依靠卫星从空中追踪那些装有无线电发射器的森
蚺。起初那条吞下水豚的雌性森蚺,哈里森称它为迪雅歌。温暖的阳光
加速了迪雅歌消化的过程,它全身肿胀,体内充满气体,整个身子漂浮
在水面。哈里森密切监视着迪雅歌的动向,静等它恢复了窈窕身段时再
实施抓捕。森蚺饱餐一顿后,就会静止不动等待消化。沼泽地似乎又回
复了往日的平静。
在迪雅歌消化大餐两周之后,哈里森夫妇的抓捕计划开始实施了。
幸好这次迪雅歌因为大饱口福后有些倦怠,只想逃走而不愿意攻击,所
以哈里森没有费太大的周折就将它捕获,而欧瑞妮则用袜子套住它的
头,然后将它带回了住地。对哈里森夫妇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与蛇相
处,他们给捕获的每一条蛇编号,并画下蛇尾图案作为森蚺的指纹标记。
这项工作比在荒野中与蛇缠斗轻松了许多,但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这种庞
然大物所发出的腥臭。森蚺的身上有一种汗腺,其散发的气味相当于放
置了5天的动物腐尸的恶臭。 最多的时候,哈里森夫妇的住地圈养了
几十条巨蛇,真可谓臭气熏天。
迪雅歌身长超过4米,它的确是一条大蛇,但绝对不是最长的。没人知
道森蚺究竟能够长到多长。巴西有报道提到过近50米长的巨蛇,但没
有任何生物学证据的支持。不过哈里森最保守的估计还是让人头皮发麻
——这种巨蛇最长可能达到10米,体重超过550千克,比一头野牛或
者一头母牛都重。
登记在案、放置好发射器后,迪雅歌被放回沼泽。哈里森夫妇与它
暂时告别,希望它能够顺利繁殖。此时旱季已经来临,沼泽里热气蒸腾。
残留的水道上,动物们几乎挤破了头。午后黄昏中,到处都有森蚺趁着
气温凉爽追逐日渐消退的水塘。而那些凉爽潮湿的洞穴可供森蚺熬过旱
季的最后几周。
虽然森蚺吃人的事件从未被证实过,但在沼泽中失踪的人们常被认
为是葬身蛇腹。即使就像哈里森夫妇这样经验老道的专家也曾遭巨蛇尾
随偷袭。森蚺的牙齿向后弯曲,一旦被森蚺缠住,你根本不可能指望用
手能把它解开。如果你的手或脚被这些大家伙咬住,你必须克制住想从
巨蛇口中把自己的手和脚硬拉出来的本能,否则受伤会更加严重。
范文二:世界上最大的蛇
印度尼西亚一家小公园展出了一条非常罕见的蛇,身长14.85米,体重447公斤,这是近100年来人类所发现
的最长最大的蛇,也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长的蛇。
这条大蛇是在印尼西部苏门答腊岛的一个原始森林中被发现的,当地人将它捕获后卖给了公园,公园的管理人
员将这条大蛇取名为“桂花”。虽然名字听起来比较温柔,但据说“桂花”的大口一旦张开非常吓人,可以很轻松
地吞下整整一个人。
印尼的国家科学研究所、农业研究所等学术机构都对这条蛇进行了检验,确认了其身长、体重以及品种。很多
动物学家都表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长的蛇。
据说,要制服这么大的蛇,至少需要8到10个壮年男子。此前,吉尼斯世界记录中所记载和公认的世界最长
蛇是一条身上花纹呈网状的大蟒,身长10米,已于1912年在印尼被射杀。研究所的动物学家还透露说,此次发现
的这条世界上最长的蛇是东南亚的“土著蛇”。
1
范文三:史上最大口径的火炮
史上最大口径的火炮
利托尔.戈维特迫击炮 又称“小戴维”是二战时期制造的最大口径火炮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盟军正面攻破德军齐格非防线而秘密设计和制造的。该迫击炮的炮筒重65304公斤,口径为914毫米,炮座重72560公斤,发射的弹头重约1700公斤。有一个长4.8m 宽2.7m 高3.0m的底盘,以及高低,方向瞄准器构成。这个箱型底盘首先通过斜面,从车上卸下安放在事先掘好的土坑内,再进行加固。尔后在由M26改装的特制牵引车拖曳来的炮身沿着基础部的滑轨固定于基础部,便完成了安装。炮弹的重量达1640kg,其中包括700kg的炸药以及970kg的抛射药。由炮口装填。炮重60吨,射程达10,000米,战时仅建成1门,没有来得及投入实战。
美国工业建造出世界最大的迫击炮 为了创造小戴维这个纪录,枪炮与军火,下一期我们将发表军火的故事,就像Iversen先生和他的伙伴建造迫击炮那样,俄亥俄州阿肯城Babcock and Wilcox公司的A.R.McAllister先生帅领着忠实的团队赢得了在《工业与军火》关于军火设计建造的战斗。McAllister先生正在纂写他的传奇故事,现在不置一言 。Iversen先生和McAllister先生代表了哪些为了建造美国最大火炮而艰辛工作的人。
1944年初,冬去春来,针对纳粹在欧洲的侵略,计划已经很快的就要制定好了,所有的应急行动都已准备好,所有的关键物资的供应都已经开始,从那个被战争折磨的大陆上传来的情报显示,德国最高司令部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好几条强大的防线。基于Siegfried防线建造经验的防御工作被用在Loire,Seine,Marne等大河路障,还有分支防线去封死深入大西洋的大半岛上的基地。这些工作由部分的被掩埋的增强混凝土碉堡构成,这些碉堡每英里25个位于重要地区的防线上。防线上 每个碉堡50英尺长,30英尺宽,17英尺高,有房顶和厚达7英尺的增强钢筋墙。 军事生产需要足够的计划应付任何偶发事件。一旦我们的进攻部队越过滩头被阻止住,就意味着必须提供物资去击退敌人的防御同时保持住进攻的节奏。经 验告诉我们,现存的战地炮兵武器如果不付出大的损失或者不在其擅长的直射 范围里,任务就不能完成。因此,一个新的方案亟待出笼。
三月初,盟军地面部队表达了他们对此的严重关注并把问题提交到了军械部的 研究和发展部门。三月十一日,在G.M.Barne少将的办公室里召开会议,“小戴维”工程被提出,对此问题的解释从目标的属性到所需的抛射弹再到破坏力直至武器本身,Barne少将很有逻辑性的总结规划了工程上的问题。 经过计算,对德国工事的摧毁需要一种重量超过3200磅射击距离至少7500码的 武器,在受到遮蔽保护的地方开火,这需要极高的精准度,一到两发就要将碉堡摧毁。
这种武器必须能在现存的公路和高流动性独立的铁路上运输,它能够天黑后被 安放好,午夜开火,当其至关重要的任务完成后,要赶在天亮前撤走。首批交货被指定在工程提交6个月后。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决定制造一种36英寸的巨大迫击炮。这种武器极像两个澡 盆从一边焊接到另一边,为了保证它的公路的流动性,需要两个巨大的坦克运输车,一个用来运送它的38英寸炮管,另一个运送其基座和冷却系统。 很明显,要满足交货的时间要求,必须最大限度的使用标准部件,但是现在没 有现存的标准部件,除了商用发动机,泵,阀门,电子控制装置和水平射角视 镜。其他操纵该设备的部件,比如液压起重器,支撑设备,平台拖车都必须生 产。 作为一个经验背景,军械部过去发展过6到10英寸的迫击炮,没有遇到过相似 的问题,粗略的信息能从德国巨型超级加农炮那里得到。 这个期限似乎没有价值,因为德国比它口径小5英寸的同样武器都需要一个25节车厢的火车来移动它,安放在平行的铁轨上,完全安装好要三个星期。参考以上的经验和军械部的精通此方面朋友Frank.B.Bell的建议,重力和问题的难点都交给了Mesta 机器公司的总裁Lorenz Iversen先生,没有更聪明的选择了 。在完全不在乎个人的压力,每天工作16到18个小时的状态下,
设计出了世界最大的火炮,1944年5月9日,他受到了合同书。
接下来,一连数月令人烦恼的日子开始了,基本设计被细化,被精确直到适合实际的生产,每天都有超过昨天的新的悲伤,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任务似乎不可能完成,但是每个困难都带来了激励,最终的结果就要出来了,稳定的,坚持着,不断的获得进展。数不清遇到多少困难,但一个简单的判断都要取得成果的纪录。额外的安全保障在小戴维的设计制造和试验期间就开始了,Lorenz Iversen先生拿出了所有最初级的设计方案,在一个技工的协助下,在一件上了锁的屋子里> 着手工作。整个工程被指定叫做“炸弹测试设备钛”,用来掩盖武器的实际性随着发展,36英寸迫击炮的基座被放在一个大约18英尺长,11英尺宽,10英尺高的钢盒子上,它被设计放到一个坑里,方便的用作外壳或炮弹发射口。这个基座设计包括升降机,水平移动器还有其他所有控制设备,包括一个液压泵,数台起重器用来安放移动基座和拼合炮管。炮管部分是由炮口装填的顺时针旋转膛线(一圈合60倍口径)的炮管、升降段、冷却系统组成。各种各样的弹药,重量从3200磅到3650磅不等,以配合预定的旋转带。推进装弹部分由136磅重的基座部分和2个增重部分各重41磅。迫击炮炮管原来规定每平方英寸要有65000磅的强度,通过应用一个新颖的三段熄灭方法,Mesta公司能够将其提高到每平方英寸95000磅,可使射击距离从原来的7500码增加到9500码。 1944年10月9日,也就是收到合同后的5个月,试验型已经组装完毕,接下来是实验,装置通过公路运到阿伯丁试验场,经过公路的多条路线,材料的道路适用性得到很好的展示。10月28日,试验型迫击炮的基座被装船,第二天到达阿伯丁试验场,30分钟里,基座被安放到一个坑里。炮管两天后被船运到,也是半个小时里被装好。小戴维的第一次试射是10月31日,原始的抛射弹道和设计数据来自于发射外形和重量比例类似迫击炮弹药的155-mm炮弹,为了发射平台收集射程数据,需要进行范围更大也更昂贵的试验,因此,75-mm,M8榴弹,这些有着相同外部弹道和一个高的发射率的炮弹被用来确定初始数据和让迫击炮准确地打中目标。
小戴维的破坏力没有让设计者失望,深深的弹坑有一个单元楼那么大。静态引爆下它对德国碉堡的破坏力被评估出来,可以夷平一百平方英尺范围内混凝土厚板。与此同时,欧洲的战斗已经白热化,巴顿将军坐着装甲车穿过法国,摧毁了德 国防线的最后希望,在Aachen ,Siegfried防线被撕开,欧陆大战终止了,等 待需要的物资运往前线和好的天气的到来,12月份,混乱的德军进攻仅仅只需耗尽敌人的储备就可至其死地。所以,欧洲战区不再需要小戴维的帮助了,它被转向了日本。 在冲绳,进展缓慢而代价高昂,日本人都躲在挖好的工事里,当对日本本土进攻开始时似乎有不好的预兆,这时需要一种武器把敌人从深深的战壕里炸出来,一份运送威力强大的迫击炮和受过训练的操作人员的计划制定出来,用以增 援即将开始的攻击。然而,天空里一声巨大的爆炸,原子弹结束了一切。和平胜利了!尽管未发过一枚炮弹,小戴维仍然是美国工业力量的象征----世界最大 的大炮!
纳粹德国的古斯塔夫重炮,又名多拉,口径达800毫米,是铁轨炮。因口径太大,所以炮弹十分笨重巨大,要用坦克把弹药推进炮膛里,后坐力也很大,一开炮,就后退十几米,铁路要是不直他就完了。德国战败前,就被拆了。
二次大战中的德国制造的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炮)列车炮。
全长 : 42.97米
宽 : 7米
高 : 11.6米
重 : 1,350吨
炮口径 : 800毫米
炮长: 32.48米
炮重: 400吨
炮弹重 :
7.1吨(穿甲弹)
4.8吨 (高爆弹)
1.8 - 2.0吨 (推进燃料)
炮弹射速:
720米/秒(穿甲弹)
820米/秒 (高爆弹)
射程 : 28 - 47 公里
1942年夏天,希特勒调集237个师的兵力,在苏德战场南部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妄图一举全歼部署在顿河东岸的苏军,进而攻占著名的高加索石油区。苏军为了抵抗德寇的进攻,在塞瓦斯托波尔战略要地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地下弹药库,决心进行持久防御。不料有一天上午,突然传来轰隆隆的巨响,一座秘密弹药库发生意外爆炸。这座弹药库是动员数千军民经过长期苦战建造起来的。为了防御敌机轰炸或炮火袭击,弹药库建造在地下30米的深处,上面覆盖有厚厚的钢筋混凝土,里面储藏了大量武器弹药。究竟什么原因引起这次爆炸?长期以来众说纷坛。有人分析是德国斯图卡轰炸机扔下了巨型炸弹,有的说是德国派遣间谍破坏的。直到战争结束后很长时间,美国某军事刊物才披露真相,说是在清理废墟时发现有个直径特别大的弹坑,德军使用超重型火炮发射的巨型炮弹击中了弹药库,引起链式反应般的弹药爆炸,毁灭了这座无比坚固的地下建筑物。
这就是二次大战中的纳粹德国制造的骇人听闻的超级大炮----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炮)列车炮。
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处心积虑地研究征服世界的策略。为了突破法国人构筑的马其诺防线,他下令研究超重型火炮。陆军兵工署提出,这种重炮的射程应在32千米以上,炮弹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钢板或2。5米厚的钢筋温凝土墙。克虏伯兵工厂在接受任务后,对当时所有的野战火炮、铁道炮、要塞炮进行研究后认为,现有武器无法达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径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毁马其诺防线。1936年3月,希特勒亲自视察了兵工厂,决定试制800毫米的火炮。
1942年初,终于制成了这门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虏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缀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军需部长斯佩尔出席的验收仪式,它被700万马可被军方购买,以工程师的妻子的名字命名匿称“多拉”。它的炮管长达32米,火炮在战斗状态的全长达53米,高12米,全重1488吨。这样的庞然大物在装配、运输和射击试验时遇到极大困难。在试验弹道性能时,装弹机还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机把4吨重的炮弹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辆轻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为了把火炮运送到试验场,特地设计了3辆构造特别的巨型运输列
车。沿途的桥梁无法承受这样大的重量,列车只好绕过很长的弯路而行驶。到达阵地后,先用2台巨型起重视吊装底座,然后安装炮架、炮管和装弹机构,全部工作由1名少将指挥1400余人奋战3个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伟壮观。为了预防苏军飞机轰炸,阵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队和警戒飞机,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围10千米内日夜巡逻。一旦发现敌机轰炸,立即由化学兵施放烟幕掩护。参加指挥、操作、警卫的总人数达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弹也是骇人听闻,每一枚穿甲弹重7.1吨,一枚高爆弹重4.8吨,推进燃料在1.8吨到2吨。
巨炮制成后被命名为“多拉”炮,原计划攻击马其诺防线,可是这时法国已经投降。苏德战场迫切需要重型火炮,于是“多拉”炮被运到黑海之滨,袭击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运往斯大林格勒,但是德国在此战中惨败,9月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运回,“多拉”列车炮又会同“卡尔”“洛奇”和“迪沃”等巨型臼炮参与对1944年华沙起义的镇压行动,德军在苏联重兵压境,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为镇压波兰人民的反抗,仅不顾弹药吃紧,极其残酷地有组织和分步骤的炮轰和爆破,将华沙全城几乎痍为平地。1945年4月,德国工程师为免被缴获,拆除的“多拉”,盟国军队缴获了这门巨炮的部件,在德国希尔雷本靶场发现过一根炮管和几发炮弹。
巴巴多斯大炮 当年加拿大吉拉德·布尔博士主持研制的能发射卫星的超级大炮,位于巴巴多斯岛,这东西把两根16英寸舰炮身管对焊起来,曾经以2100米/秒的初速,15000G的过载将190千克的弹丸打到180千米高太空,这个身管火炮的世界记录至今无人能够打破,今后恐怕也不会被打破了。在布尔博士1990年被谋杀后,计划停止。
1918年3月21日早晨,法国巴黎的居民被一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和震荡波惊醒,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些炮弹竟是从70英里外的一个森林的铁路上发射来的。“巴黎大炮”朝天射出的264磅重炸弹能飞越25英里的距离进入大气同温层,并在170秒的时间内向下坠落抵达敌方目标。弗里德里奇·克鲁普军火公司共制造出了7门“巴黎大炮”,但只有3门用于战斗中。到1918年8月,“巴黎大炮”共向巴黎射出了367发炮弹,但它的准头显然并不太好,因为仅有一半炮弹击中巴黎,造成256人死亡。尽管“巴黎大炮”对一战结果并无多大影响,但它却成为盟军做梦都想得到的东西,然而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门“巴黎大炮”全都神秘地失踪了。性能诸元:口径210mm,炮管长36.1m,炮弹重120―126kg,系统重375吨(炮身加炮膛重125吨),最大射程131km(设计时推算的理论值是120km,备注:全射程需要180kg的推进火药) 。
二战结束后,制造“超级大炮”的念头并没有在武器专家们的脑袋中消失过,至少加拿大武器专家杰拉德·布尔就是一个“超级大炮”迷。上世纪60年代,他试图发明一种可以将物体射进太空的大炮,他将两门战舰大炮的炮膛焊接在了一起,终于制造出了这门“太空炮”。这门被称做“巴巴多斯岛大炮”的太空炮有两个可行的用途:它可以将炮弹射到地球上创纪录远的地方;它还可以将炮弹射入太空。
布尔的“高海拔研究计划”由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克吉尔大学和美国政府予以资助,在美国政府停止资助前,“高海拔研究计划”已用“巴巴多斯岛大炮”进行了一系列向太空中发射借助火箭推动的太空探测器的尝试。
当美国政府停止投资后,为了使自己的“超级大炮”梦成真,布尔接受了一系列糟糕的买卖和订单。其中一项生意让他受到非法走私武器的指控,并一度被关进了美国监狱。布尔后来又接受了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订单,萨达姆要布尔为他制造一门“超级大炮”―――巴比伦大炮,当时许多人担心“巴比伦大炮”可能会被装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用来对付以色列。
然而1990年,当布尔准备走进自己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公寓时,却突然遭到了刺客的暗杀,他的后背和脖子中被射入了5颗子弹,一些人怀疑刺客可能是以色列的特工。布尔遇刺后,他的最后计划―――“巴比伦大炮”也随着他的死而寿终正寝了。在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士兵发现并彻底摧毁了布尔还未完成的“巴比伦大炮”。
有资料证明,布尔最后造出了一门史上最可怕的超级大炮,让我们来看看这门炮的性能,炮长达400英尺(121.9米),内口径超过3英尺(915毫米),可以发射核弹头或携带生化毒剂的弹丸,射程达600英里(965.5公里)。该炮的设计图纸最后落在了伊拉克人手里,但是伊拉克人自己也没造出来,因为世界上最好的火炮钢管都无法承受这样高的膛压,布尔大炮的成功是因为他通过新工艺解决了膛压问题,因为布尔早期实验了多次都以炮管爆炸而失败,布尔给朋友的信里也谈到了此事并提及打算试试自己的新工艺,之后该炮试制成功,布尔也被暗杀,再也无人知道工艺秘密。
范文四:并购史上最大的败局
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天作之合”不但没有实现业界所期待的“1+1>2”的双赢局面,反而出现了“1+12”的双赢局面,反而出现了“1+1<2”的负面效应,其原因究竟何在? 并购失败的外因分析 合并期间的经济环境影响。随着2000年纳斯达克股市崩盘和“网络泡沫”的破灭,全球互联网产业进入了严冬,多米诺骨牌效应带动IT产业整体下滑,市场一片低迷。根据Webmergers的统计,自2000年泡沫破灭至2002年,全球至少有4854家互联网公司被并购或者关门。而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天作之合”正发生在这一期间。 垄断审查。2000年12月12日,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接见其他互联网供应商和消费者代表。竞争对手称此合并“极其不合理”,这将“严重危害宽带互联网市场的竞争”。由于此番合并涉及新老行业前所未有的整合,欧盟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审批程序持续了一年。直到2001年1月11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才终于有条件地通过了合并案,合并条件是美国在线在使用时代华纳光缆时,必须开放它的即时信息服务,并且允许网络用户使用美国在线以外的网络供应商。这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的并购利益。 长达一年的反垄断审查大大延缓了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并购步伐,使竞争者获得了更宽裕的应对时间,而且,漫长的等待也侵蚀了投资者和公众的高涨情绪。到2001年1月12日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正式组建时,最终合并的价值降到了1060亿美元左右,缩水750亿美元。 并购失败的内因分析 经营策略和业务模式的调整。合并前,美国在线的主要优势是为早期上网的新手提供简单的上网途径,提供被对手所忽略的服务。20世纪90年代,拨号上网曾给美国在线带来了数百万的用户,并成为美国在线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美国在线的商业模式很快就受到低成本竞争者的挑战――后来的竞争对手可以抄袭美国在线的技术,提供同类服务,并可以省去技术开发费用而大幅降价,抢占市场。 两公司合并后,美国在线急于利用财力和名气在全球开花,摊子铺得太大,步子迈得太急。美国在线还想将网络、电视、电话服务一体化,但结果是投入太多、损失巨大。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美国在线没有相应调整经营策略,忽略了普通用户的需求和利益。 后来居上的网络接入服务企业所提供的低价在线服务,对美国在线的核心业务――拨号上网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保持赢利,美国在线将看家的拨号上网服务月费从21.95美元提高到23.90美元;相反,许多竞争对手把拨号上网的收费水平降至美国在线服务费的一半左右,蚕食了美国在线的市场份额,同时,越来越多的用户舍弃拨号上网转而使用速度更快的宽带接入。 美国在线没能适时抓住机会发展宽带技术,本想收购的美国电报电话宽带网被别人抢了头筹,自身推出的DSL高速上网服务比别人慢了半拍,技术和名气也没有过人之处。如此一来,在网络用户增势减缓的情况下,美国在线的部分老用户被宽带网吸引走,部分新用户又被竞争对手抢去,过去依赖的“用户生命线”出现了险情。 业务资源整合。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时曾为互联网用户描述了一个美妙的前景:电脑、电视、音乐、杂志以及电影等媒体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为用户共享。但实际上,合并后的公司在业务方面仍基本上表现为合并前的分割状态,极少有互相渗透的业务。 由于受到网络带宽、传输等技术方面的限制,美国在线即使有了像时代华纳这样强大的内容资源也难以将其转化为高额的收入。时代华纳的内容也没有通过美国在线的网络服务出售给消费者,建立起成功的赢利模式。 集团本来想把跨媒体广告业务当作“摇钱树”,计划将杂志、书籍、有线服务、动画等传统媒体业务与美国在线网络服务的新经济运营模式很好地结合起来,但后来发现美国在线只是充当了时代华纳的各种产品的在线市场推广机器。在面对外部客户时,各媒体各自的广告部门根本不能从大局出发进行合作,只为本部门的利益争斗,效率低下,造成客户在合同到期时不愿意续约,或者大幅缩减合同金额。 企业文化冲突。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是跨文化的大型合并,是新旧媒体的联姻。美国在线是新媒体的代表,是一个年轻的互联网公司,其企业文化更注重以用户接入服务为导向,以快速抢占市场为第一目标,特点是操作灵活、决策迅速,善于创新、敢于冒险。而作为传统企业的时代华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传统媒体的文化底蕴,有着受人拥护的诚信之道以及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能力,善于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其热忱的创新精神使其诚信之道得以延伸。 时代华纳的员工认为网络并不是一个新世界,而只是一个新市场,如果开发得好,可以为现有的媒体业务增加收入。但现实是,美国在线拖累了整个公司的业绩,却仍占据着公司的主导地位,甚至连公司名称上美国在线也放在前面,这让华纳的老员工多少觉得有些心有不甘。而美国在线一方的员工却认为,时代华纳有线电视、电影公司、音乐集团等创造的产品,只是先进的、迅猛发展的网络的“传统饲料”而已。 两种冲突的观念以对峙的形式表现出来。时代华纳的员工看不惯美国在线的同事放荡不羁的IT作风,美国在线的员工也瞧不起时代华纳的同事的刻板保守。就是说,一次大胆的“实验”过后,双方发觉这并不是两种不同颜色的水的混合,而是油和水的混合。换言之,根本就无法混合。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控制权的争夺,严重影响了集团内部决策,使得集团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经营策略和业务模式的调整、业务整合以及文化融合,这又使业绩进一步恶化,加剧了对立,进一步增加了调整、整合以及融合的难度,如此恶性循环。世界上最大的并购案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并购失败案。
范文五:史上最大的修复灾难
史上最大的修复灾难 西班牙东北部博尔哈镇有一座教堂,保存着19世纪著名画家马丁内斯绘制的壁画《戴荆冠耶稣》。这幅壁画被当地视为无价之宝,但由于年久失修,壁画出现了颜料脱落,耶稣头像斑驳。当修复专家到教堂时竟发现,壁画已惨遭“毁容”:原本戴着荆棘头冠的耶稣,如今头冠跟头发合为一体,像极了猿猴;耶稣眼神也变得像卡通人物一样呆板,嘴巴则糊成一团,脸部严重歪曲变形。一幅原本十分庄严的宗教壁画,变成了“猴子”抽象派画作。现场专家哭笑不得,为名画损坏深感心痛。此事被称为“艺术史上最大的修复灾难”。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肇事者竟然是81岁的退休老太太塞希莉娅。原来,老太太是虔诚的基督徒,不久前到教堂做礼拜,看到壁画剥落,心急如焚。她思来想去,决定亲自动手。于是她买来颜料画笔,自作主张对壁画进行了一番修复。 镇上居民得知真相后,一改之前的态度,他们认为:塞希莉娅是出于好心才这样做的,希望政府宽恕她。此事被报道后,有数十万人网上留言,称赞老太太此举是“最有爱的举动”。当地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员表示:“塞希莉娅的动机是善意的,加上有自首情节,所以不会责怪她,也不打算对其提起诉讼,不能因此伤了好人的心。” 事情还远没有结束。虽然塞希莉娅的“猴子”在网上流传后成为全世界可爱的玩笑,但它却给博尔哈镇带来意外惊喜:好奇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想围观这一“史上最大修复灾难”。小教堂游人如织,为博尔哈镇和教堂带来了丰厚的意外收入。同时“猴子”形象在互联网迅速传开,在很短时间内成为全球著名的流行文化符号。“猴子”出现在各种物品上,T恤、杯子等日常品也印上了老太太的“作品”,一些手机软件能让用户将照片改成“猴子”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