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说,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在他看来,
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 "自然人"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
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1、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指出要 "锻炼他们的体格,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2、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先是发展触觉,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是发展听觉。卢梭提出了感觉的具体方法,并把游戏、绘画、唱歌等活动看作是感觉教育的最好途径;此外,还提出应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以促进感觉能力的发展。
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卢梭认为,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便他们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
在纪律教育方面,卢梭反对体罚,也不赞成口头说教。他提出,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人自然后果法
"。
3、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己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
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他说: "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人。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强烈反对让儿童靠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他还指出,成人对儿童的指导要少,不要教给儿童正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获得,引导儿童独立解决问题。
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他指出,劳动是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只有靠劳动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适应各种工具以及相关技术,锻炼身体,发展人的心灵。卢梭最推崇手工劳动,认为它最自由,最近于自然状态,最独立,不受他人束缚。总之,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
4、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卢梭指出,
应该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即通过道德的实践来培养儿童坚定的意志。同时,他指出,应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进行。
范文二:卢梭的教育思想
《爱弥尔》 作者:卢梭
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在他的《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边坏了。”他认为,人性本善,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内在欲望而行动,不必加以干涉。一旦受了社会认为的干涉,儿童极易产生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
卢梭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其的行为、性格,尤其与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性爱好自然,行为不拘,一生只受过2年正规教育。但他善于学习,与一些社会名流交往,深受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认为,所有社会的压迫和腐败,都是由于文明进化;科学徒示人以技巧,而艺术则只召人以浮华,剥夺人类心灵的自由和本性的发展,因此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不但不能给人类带来愉快,却足以使道德堕落。他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实在于文明的进步。
他指出,在原始社会,人类不平等的程度极小,而在所谓文明发生之后,不平等的程度加深了,尤其在私有制产生之后,为了保护私有制,人们定出法律和道德规范,名义上是人类行为的共同准则,实际上则强者压服弱者的工具。因此,要减轻人类的不平等,只有回归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脱离社会的约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就是其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的具体体现。
卢梭主要政治著作是《民约论》,主要的教育思想著作是《爱弥尔》,而《忏悔录》则是其自己的传记体小说。因此,从《爱弥尔》中,我们可以看到卢梭闪闪发光的教育思想。其中,也蕴涵着他在学前教育课程方面的真知灼见。
1、教育思想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边坏了。”他认为,人性本善,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内在欲望而行动,不必加以干涉。一旦受了社会认为的干涉,儿童极易产生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所以他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返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人类的影响。
换言之,教育要发展儿童天生的禀赋,应使儿童有自然的生活,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有自己固定的顺序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任务;违背了它,就是不好的教育;最自然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与上述观点相联系,卢所梭主张教育上以儿童为本位。因为成人对儿童的了解相当有限,这样的教育难免有误。如果一味迎合特殊需要对儿童施教育,形成了儿童某种特性,儿童一旦失去原有的环境,教育就失去应有的价值。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教给儿童的知识要对儿童有用,而不是看它是否对趁成人有用。人类在万物有序的还击感中有其固定的位置,儿童也是如此。因此必须从儿童中发现儿童,并按照儿童的特殊的年龄阶段来认识儿童,发展儿童。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儿童特有的价值。这种观念推及教育要求,教师必须理解儿童特性,教给儿童有用的有趣的材料。
卢梭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为后世所推崇,但他的思想过分地依赖自然,排斥社会环境,是消极的。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谁也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独生。教育本来几是一种社会现象,离开了人类社会,教育的真正价值也就消失了。
2、教育目的论卢梭认为,人类的最高理想是自然人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成为自然人。所自然人,就是自然状态的人,是绝对自由幸福与善良的人。幼儿时期,儿童只关心自己,对社会关系毫不了解,所以应首先教育幼儿做人,接受人性的教育,过人的生活。早期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教人生存。由于他主张以儿童为本位进行教育,遵循自然原则,因而大力主张给予儿童自由,重视儿童声生活的权利,培养真正的自然人。
3、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卢梭根据其自然教育主张,将他发展划分为四个各具特点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出生到5岁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以儿童身体的养护为主,父亲为教师,母亲为保姆。如果父母在这一阶段不能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则会毁坏儿童的天性。必须注意儿童的健康。凡是违反儿童天性,妨害儿童身体发育,限制儿童心灵自由的的教育,均应避免。对儿童健康的教育方法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如果儿童得了小病,不必请医生诊治,而把儿童放到自然的环境中。主张给儿童洗冷水澡,锻炼其抗寒的能力;给予儿童充足的户外活动;注意儿童的穿着应宽松,不限制他没们的手脚活动;还应给儿童一些身体方面的考验。
对5~12岁的儿童,应进行感官训练,让儿童多摸、多看、多嗅,多接触外界食物,最好利用自然界的种种问题,使儿童学习有关轻重、大小、长短、远近等方面的知识,切忌进行知识和道德方面的灌输教育。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包含了崭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他之前,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卢梭的儿童观则与此不同。
他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被誉为“儿童的发现者”的卢梭,由他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确立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论。卢梭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后来的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甚至杜威等一大批教育家。直到今天,卢梭的教育思想依然产生着其巨大威力
范文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摘 录,杨日新,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酷爱读书
卢梭1712年6月29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父亲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母亲因生他难产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比他大7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训。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
卢梭懂事时~知道自己是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他幼小的心灵十分悲伤~更加感到父亲的疼爱。他的父亲嗜好读书~这种嗜好无疑也遗传给了他。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父亲听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
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他还外出借书阅读~如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莫里的几部剧本等等~他都阅读过。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典范影响和他父亲的谆谆教诲~卢梭深深体会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贵。他
既有父亲的爱国血统~又以这些伟人为榜样~甚至言行之间常把自己比作那些历史中的人物。有一天~他在桌旁叙说斯契瓦拉的事迹~在座的人全都很惊讶地看到卢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烧的炉火之上~来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壮举。这种早熟早慧的表现~正是卢梭特有天资的最初显露。
独立谋生
卢梭快活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在他13岁时~舅舅决定将他送往马斯隆先生那里~在他手下学当律师书记~希望他能赚点生活费用。但卢梭非常讨厌这种只为了赚钱而缺乏趣味的职业~每天琐碎的杂务使他头晕目眩~难以忍受。马斯隆先生似乎也不怎么喜欢卢梭~常常骂他懒惰愚蠢。卢梭无法忍受这种侮辱~便辞掉了工作。
不久~卢梭又换了一个职业~在一位雕刻匠手下当学徒。鉴于以前做书记时得到的不少教训~所以他对这个新工作依命而行~毫无怨言。卢梭本来很喜欢这种工作~因为他爱好会画~挥动刻刀也觉得很有趣~而且镂刻零件~用不着多么高超的技术~所以他很希望在这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有一天~卢梭在空余时间为几位朋友刻骑士勋章~他的师傅发现后~以为他在制造假银币~便痛打了他一顿。其实~当时卢梭年纪很小~对于银币根本没有什么概念~他只是以古罗马时期的钱币形状~做为模型罢了。由于师傅的暴虐专横~使卢梭对本来喜爱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
卢梭在师傅家的生活非常不愉快~但这却使他恢复了时隔已久的读书习惯。这种兴趣受到当时环境的限制~不能顺利发展~但愈受限制~学习的兴趣反而愈浓。附近有一个女租书商~经营一家租书店~卢梭经常去那里~手不释卷地看书~有时甚至误了工作时间~受到师傅的责骂和体罚。不到一年功夫~卢梭把这家小店的书全读光了。在这些书的熏陶下~他纠正了许多幼稚的脾气和不良习惯。同时无形之中也在他内心里唤起了更高尚的感情。他觉得雕刻师傅这里的环境很不理想~一切都缺乏情趣~令人难以忍受。16岁时~他离城出走~他相信自己可以独立生活~自由地支配一切。
崇尚自然
卢梭离城出走后~经由一位朋支的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他原以为华伦夫人是个老态龙钟的丑老婆子~不料她却是一位满脸和气、风韵十足的年轻女子。
这使他大感惊讶和激动~正是这位夫人影响了他日后的生活。
卢梭听从华伦夫天的劝告~开始他的远途旅行。这也正适合他那早已形成的漫游癖好~他觉得这样的年纪就有机会爬山越岭~登临阿尔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一路上~卢梭心情十分愉快~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这次旅程虽短~但卢梭喜爱自然风光~沿途的美景尽收眼底~他将感情寄托于大自然~虽然身处漂泊之中~却没有精神空虚之感。凡是映入卢梭眼帘的东西~都令他内心感到一种醉人的享受。大自然的奇伟、多彩和实际的美~深深地影响了卢梭的人生观。
以后他又经历了多次旅行~不论是旅途中的美景~还是乡村的田园生活~仍使他陶醉着迷。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他最伟大的教师~并不是任何一种书籍~他的教师是'自然'”。
从少年期起~卢梭便酷爱自然。这种热忱~他曾不厌其烦的摹写、表现于他的著作中。自然~渗透了他整个生命。他用华伦夫人的某些清醒而夺人心目的特质~表现了自身~并使他陷入剧烈的情绪~这在他较晚的生活中~显得特别明晰~且使他和东方的大神秘主义者~呈现出相似之点。
涉足音乐
卢梭在华伦夫人家居住的这段时期里~他感到非常满足和快活。华伦夫人的嗓子轻柔动人~还会弹琴~她常教卢梭唱歌~熏陶激发卢梭对音乐的兴趣。后来卢梭去神学院学习~华伦夫人送他音乐方面的书。卢梭在神学院除学习外~经常带着歌谱~练习歌唱。华伦夫人认为卢梭对音乐感兴趣且有天赋~有意让他朝音乐方面发展。她经常在家里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并介绍卢梭与一些作曲家认识~使他的音乐水平不断提高~后来他不断地自学和研究~想出一种用数字代替音符的简易记谱法~即以数字1234567来代替Do、Re、Mi、Fa、So、La、Si音阶~并写出了具有独创性见解的著作《音乐记谱法》~希望借此革新音乐世界。同时还撰写了《现代音乐论文》一并带到巴黎~呈交给巴黎科学艺术院~想借此机会出名~这时的卢梭~灵感有如泉涌~他写了一部名为《新世界的发现》的歌剧~充分表现了他的创作才华。
后来卢梭带着修改好的稿子去科学院~当众宣读了他的论文~它那简洁的内
容有力地吸引了委员们的注意力~博得了赞扬。他认为自己的记谱法是音乐史上的创新和改革~但委员们不赞成这种意见~经过几次讨论~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卢梭的记谱法可用于演唱~但不适合于演奏。为了安慰卢梭~艺术院给他颁发了一张奖状~措词中夸奖了他一番。卢梭虽遭受了失败~但心里很不服气~他将自己的手稿重新整理之后~找到一个愿意接受这部手稿的出版商~以《现代音乐论》为书名出版。卢梭满怀希望~盼望这本音乐著作能引起较大的反响~然而销路很差~这使卢梭又一次遭受沉重的打击。虽然他一心想在音乐方面有所创新~希望对音乐爱好者能有所启发~但效果却不佳~除了少数几个学者对他倍加赞誉外~并未产生什么大的反响。
征文获奖
卢梭自从离开华伦夫人以后~开始自谋生活~先后当过家庭教师、书记员、秘书等。同时也广交了各方面的人士~尤其是他结识了大哲学家狄德罗。由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都热心于学术工作~狄德罗和卢梭等人便着手合编:一部《百科全书》~卢梭负责音乐部分~这项工作由于狄德罗被捕而中断了。卢梭四处向朋友求援~希望把狄德罗放出来~但收效甚微。
卢梭经常前往狄德罗被关押的监狱探望他。1749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从巴黎到监狱之间有较长的路程~卢梭步行去看狄德罗~常带着一本书~走累了休息时可看看书。有一天~他带了一本《法兰西信使》杂志~忽然看到第戎科学院的征文启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改良风尚是否有益》。卢梭看到这个题目时~好象被千道光芒刺射了一样~许多富有生气的思想不知不觉地从他心中涌现出来。他顿时感到窒息~仿佛看到另一个宇宙~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脑子里不仅涌现出与第戎科学院的论文有关的思想~而且一连串的想法相继而起~就象大浪一样冲击着他。这次心灵的震荡~显示了他思想上真知灼见的潜力。
卢梭把这件事告诉了狄德罗。狄德罗鼓励卢梭继续发挥自己的思想~写出文章去应征。卢梭积极撰写了这篇论文~写成后又送狄德罗审阅~自己又反复修改了多次~以《论艺术和科学》为题寄出应征。1750年~他这篇论文获得了头等奖。他在这篇文章中否定艺术和科学的价值~从反面进行了论证~表露了他对巴
黎社会的不信任和憎恶~并反对这种社会中所隐藏着的欺诈。他斥责科学~文学和艺术~认为这些东西被权力所主宰了。
隐居著述
1756年~44岁的卢梭接受朋友的馈赠——一座环境优美的乡村小房子~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卢梭的个性适合于在乡下居住~他在巴黎住了15年~早已厌倦了城市生活。隐居之后~他便决定不再回巴黎。这时的卢梭已有点名气~不用为生活费用发愁~他继续抄乐谱~虽然不能赚大钱~但是靠得住~自给有余。他的歌剧《乡村卜者》和其他作品的收入还剩下两干法朗~其他的著作也正在整理之中~这样~生活就不至于受穷了。他的文笔和天赋已使他成为知名的文人~只要他稍微愿意把作家的手腕和出好书的努力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就可以使他生活得很富裕。但是~卢梭觉得为面包而写作~不久就会窒息他的天才~毁灭他的才华。他的才华不是在笔上~而是在心里~完全是由一种超逸而豪迈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出来的。他始终认为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个行业的时候才能保持,当一个人只为维持生计而思维的时候~他的思想就难以高尚,为了能够和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就绝不能屈从于对成功的追求。
卢梭隐居6年之中~写了许多著名的著作~有政治学名著《民约论》~这是世界政治学史上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观点~对后来的法国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教育学论著《爱弥儿》~简述了他那独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这是一部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虽然卢梭在世时~曾因此书而遭受攻击~但其独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对后来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动力。自传体小说《新爱洛绮丝》~这本书的出版~成为人人争看的畅销书~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欧。
横遭迫害
按照法国当时的习俗~一本书出版之前必须经过某些知名人士的传阅。《爱弥儿》经过外界传阅后~顿时成为大家争论的中心。令人奇怪的是~卢梭这本天真无邪、充满灵感和独具创见的教育学著作~反而被外界视为异端邪说~还被法国法庭列为禁书。
起初~卢梭对外界的传闻并不在意~他想这本教育学著作是为了人类的幸福
而写的~怎么会遭受知识分子、教会和国家的反对呢?怎么会将他看成邪恶之徒呢?在外界的压力下~出版社也劝卢梭不要用真实姓名发表这本书~但卢梭坚持要面对那些无谓的攻击。他想他一直服从国家的法律制度~努力做一个忠顺的公民~象其他法国人一样遵守国家法律~总不至于因热爱人类~追求人类幸福而遭受迫害吧。但是恶运偏偏降临到了他的头上~舆论界把卢梭看成了罪犯。
一天晚上~卢梭正在床上阅读圣经。有人送信来~说法院明天——就要派人逮捕他~最高法院判决将《爱弥儿》焚毁~并立即发出逮捕令~要将卢梭打入监牢。不得已卢梭只好告别朋友~离开法国去了瑞士。不久这个国家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内离开瑞士领土~尔后卢梭又搬到普鲁土国管辖的地区。与此同时~欧洲读者不断来信~女士、年轻人和年轻的哲学家纷纷来函~请求卢梭给予指导~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以后~卢梭又应英国哲学家休谟的邀请~去了英国~终因与休谟之间的分歧愈来愈大而离开英国。他不得已改名回到法国~重新过隐居的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宁的岁月并未影响到卢梭的著述。他先后著有《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书信》、《公民的情感》等著作。
归于自然
卢梭的《爱弥儿》为什么会遭到法国反动当局如此仇视呢?原因在于~卢梭以他的《爱弥儿》在教育上掀起的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教育从来是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卢梭却大声疾呼~要打破这个传统。“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则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爱弥儿》上卷第5页,这是《爱弥儿》里开宗明义的一段话~表达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那就是人之生性善良~教育应“归于自然”。
卢梭的“性善论”虽然并不科学~但它在历史上是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因为若把人象基督教那样视为先天罪犯~则必然诉之严酷惩戒~迫使人们盲目顺从而摧毁人权,不如强调人们向善发展的可能性~更有助于提高人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会权力。变抑制天性的教育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变革。
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卢梭是关键性的人物。
由“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卢梭主张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而实施。他说:“处理儿童应因其年龄之不同而不同。”又说:“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他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以致不根据儿童的特点施教~硬把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这种教育~在他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他竭力主张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来规定教育任务。
归于自然”的理论体现在教育目标上~要求培养自然人,而身心调和卢梭“
发达的自然人~既不同于贵族豪绅和王孙公子~也不同于空疏无用的书生士子。这比以往的和当时的教育理想跨越了一大步。而卢梭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无疑~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资产阶级新人的形象。这正是他的思想比封建主义教育进步的地方~也是他横遭迫害的主要原因。
知识教育
在知识教育方面~卢梭主张学以致用~行以求知。
在教学内容上~卢梭坚决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要求追求真正的有用的知识。他说:陷入于咬文嚼字的书本教育~是摧残心智的。儿童所需获得的是对于事物的真正理解~而书籍“只教我们谈论我们不懂得的事情。”不过~卢梭对于12岁以后的理性开始发达的青年~则设想了许多门类的学科~要他们进行学习~粗略地划分起来~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青年期应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以道德教育为主的青春期应学习社会科学知识。过去说寓言、历史、古典语文是不必学的~如今应该学了。因为学寓言~可以使人们从中获取教益,学历史可洞古知今~学古典语可理解语言艺术的规律。这就说明~卢梭虽然反对腐朽的古典主义的教学内容~却不反对学习古典的知识~两者并非等同。前者把青年引向故纸堆~使他们泥古而忽今~食古而不化,后者要求知晓古代文化~吸取其精华~借鉴其得失~从而博古通今和古为今用。
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教条主义而着重行以求知。他劝说教师放弃冗长的讲述~使更多的教学渗透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之中。他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启发
儿童、青年的自觉性~为此特别重视动机、兴趣和需要在学习中的作用。卢梭十分重视直观教学法~他认为唯有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实了解事物的主义和观念。他甚至认为~仪器、模型等设备扰乱儿童的学习~都该弃而不用~对实际事物直接观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卢梭还十分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对填鸭式、命令式的教学方法则极为厌恶。另外~卢梭还告诫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理解水平来选择学习内容。“永远不要把儿童不能理解的东西向儿童讲述。”为了保持知识的正确性和巩固性~他主张要恰当安排儿童的学习速度~不急于求成~不贪多图快~不好高骛远~他这些改革知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新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也富有启示。
性的教育
由于性欲发动是青春期的特征~卢梭比教育史上的其他任何教育家都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性的教育。他主张对青少年性成熟时期以适当的性道德和性知识的教育~使青少年对“性”的自然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行为端正”。
卢梭既反对禁欲主义~又反对纵欲主义~主张顺应自然发展~既不盲目抑制~也不妄加激动。为了防止性欲早熟~卢梭认为~应使青少年远离不正当的诱惑。教师要用适宜的工作和活动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使他们的精力有发舒的出路。谈到儿童对性的好奇心~卢梭强调应不给它以唤起的机会~更不可刺激他的好奇心~要尽可能避免涉及性生活的问题。但如果这类问题提出来了~教师“宁可对儿童闭口不言~而不要告他以谎言。”这样不会使儿童感到奇怪~因为教师从来就不答复他认为不适合儿童理解的问题。如果认为有必要回答~那么“你的答复永远必须是严正、简当而确定的,不要露出迟疑的神情。回答的内容应当真实~那更不必说了。”,《爱弥尔》英文版第177页,卢梭由此批评过去的教育在性的问题上一味欺瞒儿童的作法~认为这样反而会促使儿童去学习不正当的性知识。
对于男女间的爱情~卢梭认为不应使之成为理性教育的障碍~而应成为理性教育的手段。他认为人类始终要从天性本身去寻找控制天性的适当工具~只能利用欲念的威力去抵抗欲念的暴虐。他说:“我不怕促使爱弥儿心中产生他所渴望的爱情~我要把爱情描写成生活中的最大快乐~并使他对荒淫的行为感到可鄙~
我要使他成为情人的同时~成为一个好人。”这些观点~对后世各国实施正确的
性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范文四: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温喜章 09物本1班 2009294146
论文关键词:卢梭 教育思想 教育学 道德教育 主体教育 现代意义
论文摘要: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教育按年龄分段教育、善的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卢梭的 《爱弥儿——论教育构思 20年,撰写 3年,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这部讨伐传统教育的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卢梭崇尚自然,主张 “回归自然”,他提 出了自然教育理论。 自然教育思想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其影响深远。
一、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概论
《爱弥儿》全书共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卢梭主张从出生到 2岁的婴儿应由父母养育。他认为儿童的第一个保育员是母亲,第一个教师是父亲。父母不应以任何借口推脱抚育子女的责任。他还指出,幼儿不仅需要细心养护,而且更重要的是锻炼,因为锻炼可以帮助抵御灾患。卢梭反对溺爱儿童,反对娇生掼养。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各种感官教育的具体论述中,有些意见也过于偏颇,不够全面。这些都是其思想中不足之处。但是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卢梭,在教育史上他第一个详细地研究了外感官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法,其中有很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在第三卷 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卢梭要求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他说 ,儿童时期有儿童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企图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儿童的方法那是最愚笨的。他强调按儿童年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
卢梭还提出,教学必须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地去获取知识。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问。
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 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当然,他的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段,每阶段进行各有侧重的教育,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而且揭示了幼儿、少年和青少年身心发展变化的某些规律及其对教育的深刻意义。这在教育史上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可贵的启示。
二、卢梭教育思想的内容
1(注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善良的感情、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而其核心是博爱。人生的目的无非是爱人类,使一切人达到幸福的境地。他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 ?,“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于欠缺同他相称的品格……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试想,在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我们
的精神文明是否同步进步呢?每个公民是否尽到做人的本分呢?
卢梭认为培养善良的爱人的感情和思想不能靠说教,而要通过观察了解社会,r解人类的贫困和苦难。因为经过苦难生活的人,自然产生同情、爱怜不幸者的思想感情。善良判断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J历史、伟人传记,从中学习区分善恶,而善良的意志则是通过行为的练习来培养。其思想无时不闪烁着高尚道德的光芒。
孔子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则以学文。”( 学而》)可见,孔子认为先有品德、道德的培养,才有专门学问的教育。孟子主性善说,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收回善性,扩充善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存其心,养其性。”(《尽心上》)苟子主性恶说教育的目的在去恶植善,使人的本性 “长迁而不返其初,则化矣。(《不苟》)以后诸家如董仲舒、韩愈、朱熹、王阳明等都阐述过他们的教育主张,其意旨大抵不出先教人向善、做人,而后再教学问,中国诸圣贤之学问,首在向善和做人。在中国现代教育建立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蔡元培,在阐述他的教育主张时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基础的东西确实非常扎实,但就是缺少一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最终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爱,懂得自由懂得创造,真心热爱自己的祖国,理解和乐于去创造美好的世界,同时学会鉴赏生活,鉴赏人,鉴赏艺术,而且这种鉴赏的眼光不是强制出来的;还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这些都会使人的气质境界产生变化。总之,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他们在学习独立生活的本事时,还要建立起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 曾经发生的马加爵事件,至今想起来还是令人触目惊心。从某种程度上讲,马加爵实际上是未受过真正的教育,因为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他首先要有善的理念,有 了善 的理念的人,他能够辨是非、识善恶、鉴美丑。人的教育首先是善的理念的教育、人品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必须在儿童时期就抓住机会,一旦松懈,日后再补,就会难上加难。同时它不仅仅是几节思想品德课就能实现的,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努力的结果,更不是空洞的说教就能让人向善,从而成为一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它必须是在良好的氛围中长期熏陶、潜移默化,才能形成优良的品质,成为有益社会的人。这无疑对我们目前的德育敲响了警钟。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 “自然 ?。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胜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 “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 “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他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和兴趣,鼓舞学生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结合实际生活主动地、自觉地掌握有用的知识。他提出必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鼓励他们主动学习所有这些都表明卢梭反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性,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
卢梭说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丁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91,92)他反复强调 “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91,92)。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还必须尊重儿童的个性。卢梭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就。卢梭要求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激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身心得到顺利发展。
卢梭作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启蒙家,他最恨社会的不平等,他大力倡导人人平等,他在二百多年前就提出教育过程中的参与主体——老师和学生——的平等。他要求年轻的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一个完全的 “自然来看待,在他看来尊重孩子比时时处处牵引着孩子还要有效果。他的这一一思想正好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中首要提倡的,那就是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人来看,教师要 “目中有 ?,教师不能将学生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品,要尊重孩子完全的人格。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不注意学生的个体尊严,认为学生就应该听从教师,学生就应该将老师说的话尊若圣旨。就这样,最后终于培养出了听话的孩子,却剥夺了他们说话的权利。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从圣坛上走下来,放下架子,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走进了解他们,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卢梭教育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卢梭所提倡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不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和观念的全面深刻的批判,而且使人类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
卢梭为了粉碎这种教育大声呼吁培养自然人。他说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既不是帝王,贵族,朝臣,也不是亿万富翁。人在出生时都是自由而平等的。
卢梭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一定是心与身结合发展的,卢梭以爱弥儿为代表来描绘道:“至于我的学生,宁可说是自然的学生。他自最初起便被训练尽可能的自食其力,他并没有养成那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他更没养成那种向人夸示学问的习惯,他并不空谈,他注重实行”。 他提倡向大自然学习而不向人为的学习。他认为知识是自然而然的获取而不是强加上去的。这种强加上的学习只能毁了孩子。在他没有意识到他在学习功课的时候,他的学习便进行的极为迅速。这样,他的身心才能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学习的真正快乐。他还说:“假如我们不叫儿童埋头读书,而让他们到工厂从事劳作,他的双手便可通过工作来发展他的心灵,当他想象自己是一个工人时,他实在已经变成哲学家了”。卢梭还深刻地分析了人的痛苦产生的根源,认为人的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差距是痛苦的主要根源。只有趋于自然状态下的人,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差距才能越来越小,痛苦也就越小。卢梭的见解是极其深刻的,他的《爱弥儿》读者很多,而真正读懂他的深刻内涵的人却很少。
卢梭要人灵活的读书而且在实践中学习有用的知识,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反对学校对儿童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灌输知识只能使知识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变得很痛苦。他说:“为了不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为了给儿童准备他也许永不能享受的若干年后的幸福,而把种种约束加在他身上,开始就使他感受苦恼,象被判终身做苦工的忍受无限的苦役而且受这种苦楚而将来也不见得有益。天真快乐的童年消磨在哭泣,惩戒,恐吓与奴隶的生活之中”。
如今我们正在大力提倡主体性教育,与先哲卢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而教育作为受教育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质,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或主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全新教育模式的教育观和方法论,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素质的充分发展是我们当代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 978(
[2]最好的教育是提升对善的向往[N]光明臼报,2002—02—05(A2)
,3,腾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评述》.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范文五: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爱弥尔》是其最有影响的一部教育代表作品。
1、论人的天性
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他看来,儿童之所以乖张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由于教育的不良导致的。
卢梭的天性哲学体现在教育上,便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监牢而使人性得到发展。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也就是说,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人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所造成的人”。 2、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卢梭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还进一步指出,“教育的这三种要素,其中自然教育完全非人力所能控制,事物的教育我们对他也只具有一部分的势力;只有人的教育是我们所能够支配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人并不是回复到原始社会的退化之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即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力强盛的“新人”。卢梭猛烈地抨击封建教育。他指出,封建教育不顾儿童天性发展、抹杀儿童天性与成人的区别,以至不根据儿童特点施教,硬将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他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1)婴孩期(出生—2岁)。这一时期教育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养成健康的体魄,为儿童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2)儿童期(2岁—12岁)。这一时期是“理性的睡眠时期”,以感觉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另外,仍应继续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身体。他认为,“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触觉、听觉、视觉等。反对这一时期让孩子读书。在他看来,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假想的受教育对象—爱弥尔长到12岁还不知道什么叫书。
(3)少年期(12—15岁)。这一时期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时期。卢梭主张,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青年期应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而以道德教育为主的青春期应以社会科学为主。他比较轻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在他看来,问题不在于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即反对古典主义,主张学以致用;反对教条主义,主张行以求知。卢梭非常注重劳动,认为劳动不仅可以学到技术,而且可以锻炼身体。通过智育和劳动教育,爱弥尔将会成为一个手脑并用的人,将来既是一个工人,又是一个哲学家。
(4)青年期(15—20岁)。这一时期以道德教育为主,其中有宗教信仰的养成。卢梭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善良的感情、良好的意志和判断能力。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他反对惩罚,主张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经受由于过失招致的后果,而自知纠正错误行为。如“他打坏他所有的家具,你别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他打破他房间的窗子,你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寒??决不要埋怨他给你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你要让他头一个感觉到这些麻烦。”在宗教教育方面,主张“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道德”。反对宗教迷信,主张对上帝的深刻信仰必须凭借理性和良心。反对给儿童灌输各种关于上帝的荒诞的观念,反对强迫儿童记诵宗教教条和宗教礼拜仪式等。
3、公民教育理论
在《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1773)一文中,卢梭提出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公民的思想。
卢梭认为教育要培养忠诚的爱国者。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一个人诞生的时候开始。主张从儿童能阅读时就看关于本国知识的书籍,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理解国家的物产、省区及城市,学习本国的历史以及一切法规,20岁时就是一个良好的公民。另外,主张由国家掌管学校教育,要求儿童受同样的教育。“即使不可能建立一种完全免费的公家教育,不管是哪一处,所收的费应该是放低到使最贫苦的也能付与。” 卢梭有力地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彻底地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的观念,提出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与兴趣等。这种观点在教育上所起的革命作用,犹如哥白尼在天文学上所起的作用。因此,有人将卢梭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当然,卢梭教育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的需要、兴趣及个人生活经验的价值;强调家庭教育,忽视学校教育;要求离群索居,脱离社会的影响培养“自然人”,反映了其思想偏激的一面,或者说是反社会的一面。
卢梭的教育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家。如德国教育家巴西多以及裴斯泰洛奇、杜威等深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
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其教育代表作有:《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
1、教育实践活动
1767—1773年,裴斯泰洛齐投身于农村的经济与教育改革。他创办了一个名为新庄的模范农场,在这里进行社会实验工作。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农场教给当地农民生产的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实验没有成功。
1774年—1780年,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办了一个“孤儿院”,收容了50多名流浪儿。但很快孤儿院被迫停办。
从1781年以后的18年间,他在从事教育实践的同时,还进行了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文学创作活动。期间他的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出版。
1798年,裴斯泰洛齐在斯坦兹兴办了一所孤儿院,收容了80多名流浪儿。但很快孤儿院又被迫停办。
1799年,裴斯泰洛齐来到布格多夫城,先后在两所学校里任教,并成功地进行了低年级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
1805年,裴斯泰洛齐将学校迁到伊佛东,建立了伊佛东学校,设小学、中学和师范部。在此后的20年时间里,他继续系统地开展教育革新实验和教育理论探索。由于办学成绩斐然,成批的学习参观者蜂拥而至,其学校一时成了当时欧洲的“教育圣地”。
1825年,伊佛东学校由于经济困难和教师内部的不和而停办。
由此可见,裴斯泰洛齐的一生,是努力通过教育为贫苦农民子女寻求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一生,是为世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奋斗的一生。
2、论教育的目的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应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教育 使人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劳动能力与身体健康的人。
3、论教育心理学化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在1800年发表的《方法》一文中,他首次明确提出:“我正在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所谓“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就是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心理学化等。
4、论要素教育
要素教育论裴斯泰洛齐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其基本思想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在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些要素是作为儿童天赋能力表现形式存在于儿童身上的,它们是进行各种教育的依据。要素教育论体现在其初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等。
(1)体育。体育的任务是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技巧。裴斯泰洛齐把体育中最简单的要素成为各关节的运动。关节活动的最基本动作是打击和搬运、拖拉和旋转等。通过这些关节动作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练习,就可以逐渐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各种技巧。
(2)智育。数目、形状和语言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智育就是借助于这三个要素而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儿童通过计算来掌握数目,通过测量来认识形状,通过言语(语言)来掌握语言。因此,教学的要素可归结为教学中的计算、测量和语言三种能力的培养,即儿童所要接受的智育有三个部分:计算教学、测量教学和言语教学。
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理论出发,大大改变了初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教学科目中包括了阅读、书写、算数、几何、测量、绘画、唱歌、体操以及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样,初等学校教学计划被大大扩充了。
5、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1)关于语言教学。裴斯泰洛齐把语言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语言教学要从发音教学开始,然后进行单词教学,最后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教学。还设计了语言教学的各种练习形式,如先列出某种事物的名称,然后描述它的显著特征等。
(2)关于算术教学。裴斯泰洛齐认为数字“1”是数目的最简单要素,而计算是算术能力的要素。算术教学应首先通过具体实物或直观教具使儿童产生“1”这个数字的概念,并从“1”开始,用个位数进行运算。然后了解和运算十位数、百位数??在形成整数概念的基础上再进行整数四则运算,其教学程序是先加法、乘法、除法,然后减法。
(3)关于测量教学。也称形状教学,其目的是发展儿童对事物形状的认识能力。裴斯泰洛齐认为,直线是构成各种形状的最简单的要素,因此,测量教学应从认识直线开始,之后学习由直线组成的四边形、三角形及各种多边形。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曲线、圆形和椭圆形等。他还将测量教学和图画教学、写字教学联系起来,认为直线、曲线等形状要素也是绘画、写字教学的简单要素。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裴斯泰洛齐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具有重大意义,他虽
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不过受时代的限制,他并未真正理解和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也不明白正在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当时瑞士的社会条件下还只是一种理想而已。
(1)新庄“贫儿之家”时期的初步实验。裴斯泰洛齐当时的设想是,既要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而实现生活自给,并学到一定的生产劳动技能,同时又能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他认为这也许是帮助未能进学校接受教育的农村贫民子弟提高劳动能力、学会谋生本领、改善生活状况的最好途径。当然,这样的教育与产生劳动相结合,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之间并无内在联系。
(2)斯坦兹孤儿院工作时期的实验。这次实验具体有以下明显的新特点:明确地把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学校与工厂相联系;以安排学习为主,参加手工劳动为辅,但又强调二者的联系与结合。
裴斯泰洛齐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由此赢得了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的称号。他对初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教育改革的精神及理论在19实际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
三、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代表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讲授纲要》。
1、教育实践活动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应聘前往瑞士任家庭教师,负责教育一贵族的三个孩子。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期间他曾到瑞士裴斯泰洛齐的学校学习。 1802年,赫尔巴特担任哥廷根大学教授。1809年,赫尔巴特在哥尼斯堡大学任康德哲学讲座的主持人,并办了教育研究所和实验学校。1832年,赫尔巴特又回到哥廷根大学任教。
2、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有两个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知指明途径、手段。”其中,实践哲学就是伦理学。
(1) 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将养成五种道德观念最为其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这五种道德观念分别是:“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或报偿”。他认为,“教育的
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在儿童心中培养明辨是非的观念以及相应的意志力。他所企图培养的就是要以“五种道德观念”为基础,具有所谓完美意义、完善品格的人。
(2) 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首创教育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在他看来,人的心灵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与其他“实在”发生关系,便产生“观念”。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观念的不断变化,构成了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儿童观念的不断扩充主要靠经验的积累与传授知识的教学。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称“统觉”。“统觉过程”就是新观念与旧观念的同化和吸收的过程。
3、教育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管理论、教学论和德育论三大部分。
(1) 管理论
赫尔巴特认识到儿童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儿童的管理要放在学校整个教育过程的最前面,它是进行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应是一项独立的任务。管理方法主要有学校你要的规章守则、紧凑丰富的活动、教育者的威信与爱等。当然,他把管理与德育机械分开,把儿童看成消极被管对象等都是片面的。
(2) 教学论
——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从揭示智育与德育的内在联系入手,对教育性教学进行了较深刻的论述,明确了教学是实现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称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目的”,“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行,掌握知识主要是为了形成道德观念,知识越多,品德才越好。这一原则不仅在当时,就是今天也是非常正确的。但遗憾的是,他把教学当成实施德育的唯一途径,视知识增长与品德提高无条件的同步运动,没有认识到德育与智育相对的独立性。
——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或清晰)、联想(或联合)、系统、方法。明了,就是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联想,就是新旧观念之间产生联合,但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谈话,运用分析教学法。系统,就是教师通过采用综合的教学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方法,就是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要求学
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后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分析、综合、联系、系统、方法(或称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赫尔巴特试图建立一种明确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他的教学四阶段反映了教学的某些常规,包含有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其教学阶段理论也推动了当时教学理论的发展。但是,教学四阶段论所固有的机械论倾向,也使它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3) 德育论
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的教育目的与德育论,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论决定赫尔巴特必须把德育看成是教育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他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可能的目的指的是培养一个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学校应帮助他发展与这一职业有关的能力和兴趣;必要的目的即是道德的目的,这是指培养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必须具有的完善品德,即绝对清晰、绝对纯粹的善与正义的观念。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理论指出了除职业的要求外还有品德的高层次要求,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4、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1) 关于经验、兴趣与课程
赫尔巴特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对直观教材的运用,将使儿童的经验变得更为丰富、真实和确切。因此,应当在课程内容中排除脱离儿童经验的内容。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他明确指出,要掌握知识,并且得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有兴趣。 在赫尔巴特看来,兴趣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他把兴趣划分为两类六种。根据兴趣的分类,赫尔巴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划分,如下所示。
经验的兴趣—设自然、物理、化学和地理等
经验的兴趣 思辨的兴趣—设数学、逻辑和文法等
审美的兴趣—设文学、绘画等
兴趣 (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本国语等
同情的兴趣 社会的兴趣—设历史、政治和法律等
宗教的兴趣—设神学等
(2) 统觉与课程
统觉理论是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又一重要基础。根据统觉原理,新的概念和知识总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
依据统觉原理,赫尔巴特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所谓相关,是指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所谓集中,是指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最为学习的中心,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他的手段。
(3) 儿童发展与课程
赫尔巴特认为,不同时代的文化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不同发展水平。儿童个性和认知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因此,儿童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最理想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种族发展在相应阶段上所取得的文化成果。以此为基础,赫尔巴特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进而提出了课程的程序。他认为,儿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婴儿期(相当于人类历史的早期)要加强对身体的养护,同时应大力加强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受性;第二阶段是幼儿期(相当于人类的想象期),教学内容应以《荷马史诗》等为主,已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第三阶段是童年期(相当于人类),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以发展其理性;第四阶段是青年期,继续学习数学、历史等,仍以发展理性为目标。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以心理学基础,从而使课程的设置与编制有了明确的依据,避免了课程设置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了课程设计的散乱现象。但是,客观地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赫尔巴特并未真正解决欧美近代学校的课程问题。
5.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开拓者,也是近代教育心理化的最重要代表人物。尽管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在我们今天看来,并非完全科学,但比起其他前辈们的理论,无疑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大大向前发展了。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强调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其教育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确立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水平。19世纪70年代以后,赫尔巴特和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思想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改革起过支配作用。在近一个世纪的世界教育科学发展过程中,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始终作为一个教育思潮的主要流派之一持续地出现着,对各国教育科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当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如其教育学体系中充满思辨和神秘色彩,许多论述也带有一定程度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四、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大教育家。其教育代表作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认识和研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德行和信仰,享受现世的幸福,并未永生做好准备。
夸美纽斯重视教育的作用。首先,他把教育看做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教育对人的发展也起很大的作用。他认为,“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人都是有一定天赋的,而这些天赋发展如何,关键在于教育。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能够得到发展。在他看来,“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要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2、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 夸美纽斯的“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秩序。他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这种“秩序”保证了宇宙万物和谐发展。因此,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教育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些自然的、普遍的“秩序”或规律。如,在论述“自然遵守适当的时机”这一原则时,他以鸟儿选择在春天繁殖、园丁选择在春天种植为例,认为适应自然的教育业应该从 人类的春天——儿童时期开始,“因为儿童时期等于春天,青年时期等于夏天,成年时期等于秋天,老年时期等于冬天”;在一天之中,应该在早晨读书,因为“早晨等于春天,正午等于夏天,黄昏等于秋天,夜间等于冬天”。二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也有其本身的法则。各级学校“自始自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
3、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
夸美纽斯从“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他认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同样都应该进入学校”。为了实现普及教育的思想,夸美纽斯呼吁帝王和官吏为民众兴办学校;鼓励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以无比的热情献身普及教育事业;恳请学者和神学家们促成普及教育事业。 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的学校,为了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他把一个人从诞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并在每个时期设立相应的学校:(1)婴儿期(1-6岁),设立母育学校。(2)儿童期(6-12岁),设立
国语学校。(3)少年期(12-18岁),设立拉丁语学校。(4)青年期(18-24岁),设立大学。
4、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改革教学效果,夸美纽斯提出了统一的学年制度。要求: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以便使全班同学的学习进度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还强调学校工作要有计划,使每月、每周、每日、每时都安计划进行各项工作。
为了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夸美纽斯提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他主张把全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将班级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别的班级。每个班级由一个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以代替传统的个别施教。每个班级又分成许多小组,每组10人,选出一名学习好的学生为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小组同学,考查同学的学业。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又使得学生可以互相激励,互相敦促。
5、论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关于教学原则的论述是其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教学原则归纳为以下几条。
(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他把通过感官所获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并宣布运用直观是教学的一天“金科玉律”。认为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在不能进行直观观察时,可以使用图片或模型。他从理论上论证了直观教学的原则,这在当时具有革新意义。但他过于夸大直观的意义,往往把直观知识和间接知识对立起来。
(2)巩固性原则。特别强调使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认为理解性的教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因为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住。经常地练习和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方法。另外,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献给别人,也是一种很好的巩固知识的方法。
(3)量力性原则。夸美纽斯反对经院主义教学的强迫性和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做法。提出“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应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这种主张一方面击中了时弊,另一方面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无疑是有进一步意义的。
(4)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要求教材的组织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要把一个学科的知识排成一个整体,不省略或颠倒任何东西。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近及远等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性,但存在着机械化、简单化的缺陷。
6、论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把培养德行看作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理论理论突破了中世纪教会学校的教育传统,他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突破了宗教教育的束缚,以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伦理道德的研究应以人的利益为中心。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智慧、勇敢、节制、公正四种主要的或基本的德行。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要尽早开始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等。
7、教育管理思想
夸美纽斯认为国家应该重视教育,应该普遍设立学校。国家既对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管理教育的最高权力,国家不应该将教育事业拱手让给教会和其他社会力量。他主张国家应设置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以保证全国教育的统一发展。另外,他还对校长的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如:帮助和指导教师掌握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监督整个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准则的执行等。
夸美纽斯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同时又是一位多产的教育著作家。他撰写的《母育学校》可以说是西方教育史上的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改革家,他不仅力图将以往零散的教育经验加以理论化、科学化,而且努力使教育理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人们教育思想上的解放以重大的启示。 但是,由于夸美纽斯所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完全摆脱经院哲学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又是一个神学家,因此,在其身上所因袭的旧时代思想特点比较明显,宗教神秘主义还比较显著。整个来讲,其教育思想是经院哲学和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五、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最富有成效的工作是从其于1920年领导的高尔基工学团开始的,1928年又接任捷尔任斯基公社的领导工作。工学团和公社先后收容三千多名流浪儿童和违法青年,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被教育和改造成对社会有用的“新人”。
马卡连柯的代表作有:《教育诗篇》和《塔上旗》。这两本著作是采用小说、文艺作品的形式写成的,是马卡连柯对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成长和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
(1)关于集体和集体教育的理论。集体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确定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而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是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这个原则有概括为成“平行教育影响”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思想是:教师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影响是同时的;教师和整个班集体对每个成员的影响是平行的。总之,教育过程的最终目的是,把整个集体教育好,同时把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教育好。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
(2)关于纪律和纪律教育。良好的纪律是通过正确合理的教育产生的。纪律首先不是教育的手段,而是教育的结果,当纪律形成后才成为教育的手段。那么,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纪律教育?马卡连柯主张,严格要求与尊重相结合。他明确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纪律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诱导(鼓励)、督促、惩罚,但不许体罚。
(3)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论。没有集体就不能进行集体教育和纪律教育,也无法组织劳动和进行劳动教育;没有劳动,不进行劳动教育教育,集体也就无法建立,真正的纪律教育也不能顺利进行。也就是说,在马卡连柯看来,劳动不仅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措施,而且是全部教育总体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劳动不仅可以使人的体力得到发展,而且可以使人在道德上和精神上得到发展。
六、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杜威最具有影响的教育代表作品有:论文:《我的教育信条》(1897),著作:《学校与社会》(1899)、《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1、教育实践活动
1897年,杜威大学毕业之后,便在美国南方石油城的一所中学里任教。1882年,杜威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后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之后,杜威前往密歇根大学教授哲学,除1888—1889年去明尼苏达大学短期工作外,在密歇根大学任教至1894年。
1894年,杜威被聘任为芝加哥大学的哲学教授,并担任哲学、心理学即教育学系主任。1896年,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对教育问题进行试验研究,这对杜威教育理论的形成影响很大。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哲学和教育著作。 1904年,杜威从芝加哥大学转到纽约哥伦毕业大学讲授哲学,一直到1930年退休。
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杜威来华讲学。1924年去土耳其考察教育,1926年又去墨西哥考察教育。1928年,在美苏文化协会主办下,他作为25名美国教育家组成的非官方旅行团成员到达苏联,以考察教育的名义推行实用主义教育。
2、论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活
杜威反对教育为固定的成人生活作准备。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
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强调的生活是现在的、儿童的生活,要求教育重视儿童现在生活的内在价值,使儿童从目前的生活中得到乐趣,而不仅仅将现在的生活视作为另一种生活作准备的工具与手段。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结合。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要求改革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育儿童生活的契合点,从而既合乎社会需要亦合乎儿童需要。与这两种要求相应,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以克服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分离;同时抨击“生活预备说”,以克服学校与儿童生活的脱离。
(2)学校即社会
在杜威看来,学校和社会关系非常密切。我们不能在一般意义上理解学校学校,不要把学校仅仅看作学习或教学的场所,它实际上是社会的缩影。“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揭示出,学校不仅是学习功课(科学知识)的场所,也是生动的社会生活(民主)的形式。学校既是教科学知识、职业技能的地方,又是教做人的道理(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的地方。即:学校不仅教人成才,而且教人“成人”,培养自由个性。
杜威“学校即社会”思想的意义主要呈现为两方面: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科学和民主观念)来变革学校,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的雏形;以学校的改良(新人和新观念)来改造社会生活,即学校是改良社会的有效工具。他比较侧重的是第一种意义。
学校应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杜威要求改变学校课程,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活动”,应使烹调、缝纫、手工等科目在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生活;联系的基本保证。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
(3)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长”是杜威提出的又一重要命题。杜威批判了教育预备说、教育展开说、教育即官能的训练等学说,他认为,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的目标;生长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生长是面向未来而不是追溯过去的。总之,生长体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观。 杜威认为,儿童的生长与发展既需要内在条件,也需要外部条件。儿童生长的内部条件可归纳为儿童的兴趣、本能、依赖性和可塑性以及已形成的习惯。儿童生长的外部条件即社会性的环境。儿童的生长就是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
结果。
(4)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命题。杜威认为,经验在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那么,什么是经验呢?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杜威认为,传统哲学对经验的解释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把经验看做是知识,即主体和对于对象的一种认识。而杜威则把经验当做主体和对象、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体和对象、有机体和环境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总的来说,经验不是客观对象的主观映像,而是主体的创造,是客观和主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见,杜威对经验的解释尽管有一些科学和客观的色彩,最后仍然倒向了主观唯心主义。 教育中经验的改造主要是指对儿童身心构成各方面的改造。要使这种改造更有成效,就必须注重为新的经验过程提供好的条件,既要尊重内在条件,又要优化外部条件。儿童已经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是一种现实存在,教育与经验的改造必须从这种现实存在出发,不顾这种现实存在的现状,无视这种现实存在的特点,都将减弱经验的教育意义。
杜威的三个命题揭示的教育观是完全相同的:①教育既要尊重儿童,又要联系社会;②教育不仅应尊重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同时也应为促进儿童这些心理因素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尤其是社会性的条件;③儿童的教育、儿童的发展应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应是一个使儿童身心不受压抑的过程,而且儿童的教育和发展还有明确的社会定向。
3、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说”
杜威从教育即生活论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他自己的目的;(2)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这就是他的教育无目的说之主旨。
所谓的“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杜威的原意是教育除自身之外无目的,教育无目的说是个缩略的说法。教育当然有它的目的,他区别了两种教育目的,即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前者主要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天性和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后者主要由家长或教师给予儿童以教育的目的,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所以,杜威所言的教育无目的说,主要指教育历程以外无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历程,它和历程是合而为一的。很显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对于传统教育目的论(即脱离儿童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一种纠正。在他的心里,教育有内在的目的。
4、论课程与教材
在经验论基础上,杜威提出“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这种活动性、经验性课程包括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形式。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杜威并没有把个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对立起来,而是看到了个人直接经验的局限性,强调使儿童最终获取系统的知识的同时又能在学习过程中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
杜威一向反对将成人和专家编写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作为教育的起点,认为必须以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起点,并强调对直接经验加以组织、抽象和概括。但如何将学生的直接经验“组织”成为系统的知识,是一个难题,杜威一直没有解决好。另外,杜威关于以经验为基础的课程和教材理论是有针对性的,它主要适用于初等教育。这一点时常被人们所忽视,并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将杜威的课程论与传统的课程论绝对对立起来,实际上这种对立是有限度的。
5、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杜威以其经验论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从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的教学方法,它也是一种经验的方法、思维的方法、探究的方法。
什么是探究的方法呢?杜威提出著名的思维五步说(即探究的五个步骤)是这一方法的具体表现。胡适曾把杜威的这五步概括为“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证”。根据“思维五步”的观点,杜威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1)疑难的情境;(2)确定疑难所在;(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4)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问题;(5)验证这个假设。这种教学方法重视科学探究思维,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纯方法论的角度说,杜威的探究方法特别是其五步说,不无合理之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他所提出的整个探究过程没有超出经验的范围。
6、论道德教育
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广义地说,道德就是教育。”可见,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反对个人至上论,也反对社会至上论,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提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合作。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景、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都应渗透社会精神,视学校生活、教材及教法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7、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对20世纪以来的美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评论家阿瑟·G.沃恩所说:“美国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越杜威??可是很难设想在前进过程中不通过杜威。”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美国,而且影响了不少国家教育的发展。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小学教学改革颇受杜威思想之影响。胡适曾在《杜威于中国》一文中评价他的老师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的。”“在最近的几十年中,也未必有别的学者在中国的影响可比杜威还大的。”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教育改革也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七、洛克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