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总序?????????????
改革开放的三个阶段??????????
经验与展望???????????
前 言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在六十年的发展史中,我国既经历了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经历了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目 录
总序?????????????
改革开放的三个阶段??????????
经验与展望???????????
目 录
从历史的视角即纵向维度看,新中国六十年的经济增长,超过了旧中国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从横向视野来比较,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三位;人均GDP达到3292美元,已跃升至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对新中国六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认识;对经济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需要进行客观的总结和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与道路继续前进;认识失误的原因,有助于更
好地发展。
从我国建国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从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经典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由于“一大二公”过于超前,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障碍。计划经济体制最明显的弊端之一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过高,致使经济所有制成分单一,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之外基本上不存在其它所有制成分。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窒息了经济发展的动力,所以迫切需要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并建立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1999年,这个阶段我国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9年到现在,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等战略措施,这个阶段是各地区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生活的提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申奥成功、香港及澳门的回归、中国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这些不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例子吗,
????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成就斐然。这是我们遵循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并结合不同发展时期的经济社会实践进行理论认识的发展和创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未来发展仍要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着力转变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更加充满信心。据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教授预测,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2049年世界三个经济大国的排序是中国、印度、美国。
所以,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精彩,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到2049年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范文二:中国陶器发展历史历程
【中国陶器的历史历程】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
其实在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制作一些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原始陶器的发展
裴李岗文化 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的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话遗址,而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以半坡遗址的陶器为典型。主要纹饰有动物纹(包括鱼纹、蛙纹)、几何纹、陶器基本为手制,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陶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灰陶、黑陶较少,出现白陶;陶质松软,烧成温度约900—1000℃。彩陶艺术是仰韶文化的杰出成就,烧前彩画,不易脱落,以黑彩为主、兼用红色。器型有碗、钵、杯、罐瓮、瓶、釜、甑、尖底瓶等。陶器常饰以线纹、绳纹、弦纹和附加堆文等。
马家窑文化 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纹饰有:①人物纹,②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龙山文化 继承仰韶文化因素发展起来。早期主要分布在关中、晋南、豫西一带。晚期主要分布于河南、和河北的南部。陶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红陶,黑陶数量增加,出现少量蛋壳陶。温度1000℃左右。陶器常见手制轮修,晚期可以见到的是轮制陶器以及模制陶器。器型有杯、盘、碗、盆、罐、鼎、甑、鬲、鬶、等。彩陶很少,常见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
齐家文化 是继马家窑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它以泥质、加砂红陶为主,均用手制,烧成温度800—1100℃。器型有杯、盘、碗、盆、罐、豆、盉、斝、鬲、甑等。问世有篮纹、绳纹、划纹、弦纹、篦纹、锥刺纹等。彩陶数量下降,以黑陶彩绘为主,红色较少用,图案对称规整。 大汶口文化 分布于山东、江苏北部、河南东部、安徽东北部。有泥质、加砂陶,早期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
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屈家岭文化 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早期以黑陶为主,晚期灰陶为主,少量红陶。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
河姆渡文化 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加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800—930℃。器型有釜、罐、杯、盘、钵、盆、缸、盂、灶、器盖、支座等。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还有一些彩绘陶,绘以咖啡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纹。
夏、商、周三代,陶器仍是先民主要的容器类型。
夏代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制作一般都较规整,质量较好。泥质陶常做饮食器,夹砂陶多为炊器。
商代早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印纹硬陶风行,还出现了在陶坯上施以玻璃质类透明釉料的釉陶。
商代晚期还出现一种模仿青铜器的白陶,以淘洗的白色瓷土为胎,胎质纯净洁白,器表多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等仿青铜器纹饰,制作精细考究,几乎全是用于祭祀等典仪的礼器。是人类文化史上罕见的美妙绝伦的工艺品。
目前发现最早的瓦当属西周早期,开始仅做脊瓦,西周中期遍施于房屋顶部。战国时期,空心砖、水管道等陶质建筑材料已屡见不鲜。
其实,还有一种我们很熟悉很特殊的陶器,就是陶俑。而且中国古俑在其盛行的从东周至宋代的约1500年中。其中以秦兵马俑最为著名。西汉早期俑像性质和秦代兵马俑相似,多是用军阵来送葬的模拟物,但在规格上要比秦俑小得多。除此之外也有彩绘女侍俑,模制烧成陶后敷涂色彩,轮廓线条流畅优美。艺术造型超出军阵陶俑,富有生活情趣。渐至东汉,这种侍仆舞乐俑成为主流,兵马俑不再出现。造型对象转为舞女,侍仆,农夫和市井等。造型艺术也由呆板变为生动 灰陶是汉代最主要的陶系,已普及到全国各地。汉代灰陶容器是继承商周以来的传统而进一步发展,在制作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一般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匀,烧成温度约在摄氏1000度以上,质地坚实。除灰陶外,汉代的硬陶是继承华南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后期以来的“几何印纹硬陶”的传统。一般圆形的容
器,主要亦系轮制。器物表面往往拍印细密的方格纹,或刻划有波状纹、锯齿形纹,等等。器物的种类,多属瓮、罐、壶、盒、碗等容器。
汉代陶艺最高成就可以说是铅釉陶的生产。我国带釉陶器早在商周时期即有发现,但生产少。西汉宣帝以后,在关中、河南等地较多出现,东汉普及全国,数量大增,成为汉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种。这种釉陶器,胎体是陶,釉是以铜和铁的氧化物作呈色剂,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的釉。铅釉陶烧成温度低,大多为 700℃,所以叫低温铅釉陶器。
唐代陶器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所以唐三彩的造型多为骆驼。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宋三彩的釉色以黄、绿、褐三色为主,还有白釉、酱釉三彩。器型以日用的盘、碗、盆、瓶、枕、灯、香熏等为主,还有小型的狗、马、猪等玩具。一般器物在表面施釉,底部和内部不施釉。装饰方法以划花和印花为多。辽三彩则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其器型中的皮囊壶、鸡冠壶、海棠花式盘碟、暖盘等都带有鲜明的契丹民族特色。辽三彩胎质松软粗糙,呈淡红色,因此,制作时一般要施白色的化妆土,再上釉烧制。釉色以黄、绿、白为多,有单彩、两彩和多彩的器物。刻、划、印花纹是常见的装饰。
宋辽金元时期,陶俑的使用逐渐减少,但仍有其自身的时代特色。此时期的陶俑造型取材比以前更加生活化和多样化,在形象面貌和肌肤的刻画上,力求反映现实人物的风貌。明代陶俑的种类趋于单一,数量也大为减少,到清代初期陶俑基本绝迹。
明清两代瓷器发展到鼎盛时期,但宜兴紫砂陶器在明清两代制作极为兴盛,它以其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陶器品种。琉璃和珐华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山西地区的低温釉陶器,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以铅作助熔剂,而后者则为牙硝。琉璃器多用做建筑装饰材料和香炉、狮子等寺庙用器。广东佛山的石湾窑创烧于宋,盛于明,而极盛于清。胎体厚重,釉厚而光润,尤以仿钧釉最为著名。石湾窑制品以建筑用陶最多,但代表其制陶水平的是陈设文房用器和各种陶塑。
范文三: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
前言:总览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国 GDP 占世界经济的份额
历史高点 1820 年三分之一 20 世纪 50 年代 5%并且长期停留在这一水平直至 1979 年 1979——1990 年均增长 9% 1991——2011 年均增长 10.4% (中国的复兴之路:经验、挑战和未来的展望林毅夫)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 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解放前的一穷二白一跃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 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与总结。中国的经济为何能快速发展, 为了快速的发展我们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这种快速的发 展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新一 轮的改革能否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带着一系 列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我国的经济进行一下探讨与 总结。 三大几段划分 首先我们将我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大阶段。第一新中 国成立以后到 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阶段我国的 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 市场扭曲、效率低下;第二阶段我们将其定义为改革开放三 十年,时间从 1978 年末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飞速发 展,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 但是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第三阶段定义为今后的一段时间,降速度,调结构,注重质 的增长,探索改革的新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从 1949 年 10 月到 1956 年底,成功实 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以高度集中为特征、以行政管 理为主要机制、以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评价研究述
评钟瑛)实行计划经济并且将重心放在重工业的建设上有其 深刻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在这里我们将其主要归为一下 两个原因。一是理论经验原因二是实际需要。经验理论原因 主要有:1、苏联的影响 2、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认为社会主 义就是计划经济。此时的经济模式被后来的一些学者称为政 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极端化模式。实际需要:计划经济具有强 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政府集中资源配置以及高积累机制是政 府选择计划经济的重要原因(中国计划经济重新审视与评价 武力) 。甚至有学者指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必定要经 历的一个阶段不可避免, 比如陈雨军的 《中国为什么在 50 年 代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指出新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之 所以选择了
计划经济体制, 主要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 件决定的。社会主义要搞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是意识形态因 素, 通过加快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其制度和发展目标因素, 国际经济环境的空间限制是发展战略选择的制约因素。在这 样的条件下, 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中心, 搞计划经济是当时 唯一正确的选择, 不存在可以替代的其他道路。从取得的成 果上看实行计划经济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对于中国这样一 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在短时期内,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 系,创造卫星上天、原子弹爆炸、成为钢铁大国等等这样的 业绩,以及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没有一个高度集中地体制 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历史事实。 (穆敏、杨明清在《中国
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与历史评价》 )
计划经济的利弊以及为什么我们要改革开放
董志凯认为, 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特定历史条件 下的产物, 其有效发挥作用的时空是有限度的, 对实现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的最佳结合, 对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都 难以达到, 妨碍社会主义经济活力的进一步发挥。《中国计 ( 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若干问题》 ) 原国家计委的林中萍、黄振奇在《关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问题》一文中, 对中国原有计划经 济体制的弊端进行了概括分析: 片面强调计划的作用, 完全 否定市场的作用; 片面强调宏观管理, 微观经济丧失活力; 单向宏观管理缺乏来自微观自主权的制约, 宏观决策的几次 重大失误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在产业结构 上过分突出重工业, 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等。由此, 导致中国 技术进步缓慢, 经济管理落后, 经济效益低下, 人民生活提 高不大,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前提的市场经济逐渐被 一些学者提出。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通过施行一系列的政策,经济取得了飞 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的经 济增长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贫富差距的拉大 为代价的。吴敬琏,在《中国改革再出发》中指出 21 世纪 以来中国主要面临两类问题:一类是经济问题,概括起来就 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另一类问题是社会政治 方面的问题, 概括起来说, 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腐败蔓延、 官民关系紧张,以及社会仇富仇官情绪日益强烈。这一系列 问题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的成就
我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中
国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在持续缩小
(我国经济的增长率柱状图)
改革开放的代价
一、收入差距有多大?
洛伦兹曲线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 0.2 表示收入绝 对平均; 0.2-0.3 表示比较平均; 0.3-0.4 表示相对合理; 0.4-0.5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在 2004 年之后,基尼系数达到 0.465 后,国家统计局不再公 布该数据,被嘲笑为贫富差距过大不好意思公布。2013 年 1 月 18 日,国家统计局补上了这一课,从 2003 年至 2012 年 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2003 年是 0.479,2004 年是 0.473,2005 年 0.485,2006 年 0.487,2007 年 0.484,2008 年 0.491。 然后逐步回落, 2009 年 0.490, 2010 年 0.481, 2011 年 0.477,2012 年 0.474。 然而西南财经大学公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结果显示, 2010 年 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 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 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 0.60。东部地区基尼系数
为 0.59,中部地区的基尼系数为 0.57,而西部地区的基尼系 数为 0.55。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相隔悬殊。其中 2010 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 0.61, 大大高于 0.44 的全球平均水 平。
区域发展不平衡
逐渐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虽然近 年来国家实行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 地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 发展与东部地区还存在巨大差距。以西部大开发为例,西气 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主要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进行 开发,不可否认资源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会带动当地 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在资源开发的同时不能够不重视培育 新的支柱性产业,一旦资源枯竭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陷入 更加困难的时期。并且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定的 环境污染,进而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资源利用效率有多低? 中国的资源从开采到使用环节都存在着利用率低的问 题。世界银行《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点和建议》 (2009) 的报告以 2005 年为例分析, 指出中国经济总 量占世界 GDP 的 14.5%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但却消 , 耗了世界 15.8%的淡水资源,26%的钢材,25%的铝和 47%的水泥。这一资源利用率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
平的,因此中国的资源利用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环境污染有多严重? 先污染后治理?中国经济为了追求快速的发展走了一 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理。但是现今环境的污染已 经达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 已经不在是 “林中无鸟, 水中无鱼”的问题,而是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举例,2013 年 1—
2 月,石家庄出现雾霾天气 49 天,同比增 加 24 天。石家庄已经沦为新一代“雾都” 。
为什么要实行新一轮的改革
首先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随着 资源的枯竭,工资的上涨,原始红利在中国已经逐渐丧失。 FDI 开始转向东南亚等要素价格更为低廉的地区,以价格为 优势的中国出口也陷入困境。中国亟需通过改革寻找经济发 展的新红利,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血液。十八大通过总 结历史经验分析当前形势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那就是 继续深化改革。但是改革具体改什么?如何实施?是摆在新 一届领导人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问题。
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市场化改革。 成思危在《制度创新是改革的红利之源》中指出现代的经济 模式根据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大体分为三 类:第一类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如美国英国等,政府
对市场管的较少;第二类称为莱茵模式,如德国、法国等, 政府管得稍多一点;第三类称为东亚模式,日本、韩国、新 加坡等,政府管得更多一点。我国政府管得比东亚国家又更 多一点,政府对于市场一贯是处于强势的。那么市场化改革 就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做服务 型的政府。 一要求政府减少市场的干预, 不需要管得不去管, 尽量减少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微观主体的作用。二要求政府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行政垄断,减少审批等,使市场更 加公平且赋有活力。三要求国有企业从竞争性的领域退出做 好公共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这一改革主要是针对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及其引发的一系列 社会问题提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公平与效率的博弈以及一 二次分配哪个是重点?以厉以宁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指 出我国的收入差距并不是简单的一次分配造成的,因为由于 体制等原因,市场机制在第一次的分配过程中并未充分发挥 作用,因此应将改革的重点放在第一次分配;而成思危则认 为第一次分配应该注重市场规律,初次分配中一定要反对平 均主义倾向。由于实际贡献以及出于鼓励人们创新第一次分 配应当更加注重效率。同时指出可以通过劳动立法规定最低 工资来保障初次分配的公平,并且指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会逐步增加。而二次分配则主要 针对弱势全体,对于这部分人政府应当按照“多予、少取、 放活”的方针立来逐步改变这种不公平现状。在第一二次分 配的基础上注重第三次分配,注重社会责任,让先富起来的 人自愿帮助弱势全体。 虽然二人在分配
制度的改革上有不同的见地,但是对我们进 行分配制度的改革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城乡一体化包括城镇化的推行、土地确权、城乡社会保障一 体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户籍一元化等众多改革与发展措 施。对新时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必须格外重视。
范文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赋税制度
①内容
A、“相地而衰征”:春秋齐国管仲实行,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默认土地私有。
B、“初税亩”: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实质是默认土地私有。
C、编户齐民:两汉实行编户制度管理百姓,在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向国家交纳赋税,服徭役、兵役,或交纳更赋代役。
D、租庸调制:隋唐实行。即向农民征收田租、人头税,并可纳绢(或布)代役。 E、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实行,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F、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募役法实质是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实质是按亩纳税。
G、一条鞭法:明后期实行,把田税、徭役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H、地丁银:清朝雍正帝在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特点
A、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比例越来越小。
B、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C、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D、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银代役。
E、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
F、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课以重税。
2.重农抑商政策
①表现
强调以农为本,商业为末;
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
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的限制,课以重税。
②认识
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的。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并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后期,在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情况下,该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经济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经济重心的演变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过程:
A、先秦到东汉: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农业区居全国经济中心地位。
B、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江南的农业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C、隋唐时期: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的出现为标志,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E、元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②认识
经济重心的迁移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关系密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基本是在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时期。
人口的迁移是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因素。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转移有密切联系,但不完全同步。
2.近现代经济重心
①概况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的民族工业形成并发展,东部地区首先开始以工业为特征的近代化。
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主要放在东部沿海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的建设重心置于东北地区,形成重工业基地。但全国经济中心仍在东部沿海。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兴起,东西部差距扩大。目前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的崛起。
②认识
近代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保持了我国经济重心地位。其原因有:
近代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较早,外商企业集中;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人们思想观念较开放,文化先进,有利于经济发展
国家对东部地区投资较大,政策优惠
自然条件较好
三、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历程
1.中国近代的工业化
①近代前期
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阶段)
②近代后期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但相继受到日本侵华和美国资本的冲击,以及官僚资本的排挤,发展艰难。
③认识
中国早期工业化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和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排挤,发展缓慢,经历曲折 最初由洋务派领导,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未能掌握现代化的领导权
缺少必要的资本积累,技术、人才准备不足,主要动力来自于外部
发展畸形,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重工业基础薄弱,地区分布
2.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的探索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规定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总任务。
①1949-1956年
A、工业化成就:
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置于东北地区,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B、经济体制:
内容: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苏联的影响;重工业建设的需要。
影响:对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过积极作用,但日益显露出严重的弊端。 ②1956-1966
A、工业化成就: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建成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实现石油自给,电力工业增长很快。
B、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加强。
③1966-1978
受“**”干扰,经济建设损失巨大,但仍有一定成绩。
④1978-1992
A、工业化成就: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
B、经济体制
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作用:增强企业活力,解放生产力,工业成就显著。
⑤20世纪90年代以来
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把企业推向市场。
作用: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迈向21世纪。
四、中国近现代重要土地政策
1. 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建立“人间天国”。 ②评价:
A、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空想性(落后性):绝对平均无法实现;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固定小农经济,排斥商品经济。
③未能实行的原因
A、没有安定环境(客观、直接)
B、空想性(主观、根本)
2. 民族资产阶级:民生主义
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②评价:
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3.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①民主革命时期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
目的: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基本任务;调动农民支援革命战争和进行根据地建设的积极性。
核心措施: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作用:巩固根据地,支援革命战争。
B、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目的: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克服根据地困难。
核心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减轻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C、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
原因:抗战胜利后,农民迫切需要获得土地。
核心措施: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作用: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建国后
A、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措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作用:巩固政权;解放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B、1953-1856年: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措施: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C、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
核心措施: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作用: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改革开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措施: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极大地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城市化发展。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时期及特征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发展,处于分散的手工工场阶段(简单协作)。
②手工工场时期(16-18世纪):即集中的手工工场时期,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过渡的准备时期。
③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70年代前):从英国开始的、以蒸气机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生产时期(蒸汽时代或自由竞争阶段)。
④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垄断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⑤动荡与调整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整。
⑥当今世界和信息时代(二战后):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I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除美国外的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的发展。
II 20世纪50-70年代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联邦德国和日本速度最快。 III 20世纪70-8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和滞胀后,资本主义经济逐步恢复。 IV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明显地呈现出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两种趋势。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①前提:社会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条件
科技:如三次科技革命。
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资本:如资本的原始积累;普法战争赔款对德国经济的促进。
二、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1.基本史实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由英国扩展至欧美各国。主要有棉纺织机器、蒸汽机和交通运输工具等重大发明。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主要表现为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使用、电讯事业的发展和化学工业的建立。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50年代开始):表现为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及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出现。
2.共同条件
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和稳固
②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③市场的扩大导致社会对技术革新的要求迫切
3.影响和后果
①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②导致生产关系的巨变:如工厂制、垄断组织
③对工运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④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影响巨大
⑤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含义
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国际贸易从区域性贸易发展为世界性贸易的过程。
2.过程
①16-18世纪:开始形成时期。
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重要条件。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海外殖民扩张从此开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西方加紧殖民扩张,许多国家沦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证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最终形成时期。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主导世界市场的国家
①16-18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先后占据主导地位。 ②19世纪前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占据主导地位。 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美共同主导。
④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主导世界市场。
⑤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4.认识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③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发明与创制,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条件。
④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世界市场的形成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瓦解着东方各国旧的经济结构,客观上促进东方各国近代化。同时也给东方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的长期贫穷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范文五:陶器的发展历程 中国陶器发展历史历程
【中国陶器的历史历程】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
其实在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制作一些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原始陶器的发展
裴李岗文化 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的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话遗址,而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1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以半坡遗址的陶器为典型。主要纹饰有动物纹(包括鱼纹、蛙纹)、几何纹、陶器基本为手制,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陶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灰陶、黑陶较少,出现白陶;陶质松软,烧成温度约900—1000?。彩陶艺术是仰韶文化的杰出成就,烧前彩画,不易脱落,以黑彩为主、兼用红色。器型有碗、钵、杯、罐瓮、瓶、釜、甑、尖底瓶等。陶器常饰以线纹、绳纹、弦纹和附加堆文等。
马家窑文化 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纹饰有:?人物纹,?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龙山文化 继承仰韶文化因素发展起来。早期主要分布在关中、晋南、豫西一带。晚期主要分布于河南、和河北的南部。陶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红陶,黑陶数量增加,出现少量蛋壳陶。温度1000?左右。陶器常见手制轮修,晚期可以见到的是轮制陶器以及模制陶器。器型有杯、盘、碗、盆、罐、鼎、甑、鬲、鬶、等。彩陶很少,常见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
齐家文化 是继马家窑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它以泥质、加砂红陶为主,均用手制,烧成温度800—1100?。器型有杯、盘、碗、盆、罐、豆、
2
盉、斝、鬲、甑等。问世有篮纹、绳纹、划纹、弦纹、篦纹、锥刺纹等。彩陶数量下降,以黑陶彩绘为主,红色较少用,图案对称规整。 大汶口文化 分布于山东、江苏北部、河南东部、安徽东北部。有泥质、加砂陶,早期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
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屈家岭文化 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早期以黑陶为主,晚期灰陶为主,少量红陶。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
河姆渡文化 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加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800—930?。器型有釜、罐、杯、盘、钵、盆、缸、盂、灶、器盖、支座等。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还有一些彩绘陶,绘以咖啡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纹。
3
夏、商、周三代,陶器仍是先民主要的容器类型。
夏代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制作一般都较规整,质量较好。泥质陶常做饮食器,夹砂陶多为炊器。
商代早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印纹硬陶风行,还出现了在陶坯上施以玻璃质类透明釉料的釉陶。
商代晚期还出现一种模仿青铜器的白陶,以淘洗的白色瓷土为胎,胎质纯净洁白,器表多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等仿青铜器纹饰,制作精细考究,几乎全是用于祭祀等典仪的礼器。是人类文化史上罕见的美妙绝伦的工艺品。
目前发现最早的瓦当属西周早期,开始仅做脊瓦,西周中期遍施于房屋顶部。战国时期,空心砖、水管道等陶质建筑材料已屡见不鲜。
其实,还有一种我们很熟悉很特殊的陶器,就是陶俑。而且中国古俑在其盛行的从东周至宋代的约1500年中。其中以秦兵马俑最为著名。西汉早期俑像性质和秦代兵马俑相似,多是用军阵来送葬的模拟物,但在规格上要比秦俑小得多。除此之外也有彩绘女侍俑,模制烧成陶后敷涂色彩,轮廓线条流畅优美。艺术造型超出军阵陶俑,富有生活情趣。渐至东汉,这种侍仆舞乐俑成为主流,兵马俑不再出现。造型对象转为舞女,侍仆,农夫和市井等。造型艺术也由呆板变为生动 灰陶是汉代最主要的陶系,已普及到全国各地。汉代灰陶容器是继承商周以来的传统而进一步发展,在制作
4
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一般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匀,烧成温度约在摄氏1000度以上,质地坚实。除灰陶外,汉代的硬陶是继承华南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后期以来的“几何印纹硬陶”的传统。一般圆形的容
器,主要亦系轮制。器物表面往往拍印细密的方格纹,或刻划有波状纹、锯齿形纹,等等。器物的种类,多属瓮、罐、壶、盒、碗等容器。
汉代陶艺最高成就可以说是铅釉陶的生产。我国带釉陶器早在商周时期即有发现,但生产少。西汉宣帝以后,在关中、河南等地较多出现,东汉普及全国,数量大增,成为汉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种。这种釉陶器,胎体是陶,釉是以铜和铁的氧化物作呈色剂,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的釉。铅釉陶烧成温度低,大多为 700?,所以叫低温铅釉陶器。
唐代陶器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所以唐三彩的造型多为骆驼。
5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宋三彩的釉色以黄、绿、褐三色为主,还有白釉、酱釉三彩。器型以日用的盘、碗、盆、瓶、枕、灯、香熏等为主,还有小型的狗、马、猪等玩具。一般器物在表面施釉,底部和内部不施釉。装饰方法以划花和印花为多。辽三彩则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其器型中的皮囊壶、鸡冠壶、海棠花式盘碟、暖盘等都带有鲜明的契丹民族特色。辽三彩胎质松软粗糙,呈淡红色,因此,制作时一般要施白色的化妆土,再上釉烧制。釉色以黄、绿、白为多,有单彩、两彩和多彩的器物。刻、划、印花纹是常见的装饰。
宋辽金元时期,陶俑的使用逐渐减少,但仍有其自身的时代特色。此时期的陶俑造型取材比以前更加生活化和多样化,在形象面貌和肌肤的刻画上,力求反映现实人物的风貌。明代陶俑的种类趋于单一,数量也大为减少,到清代初期陶俑基本绝迹。
明清两代瓷器发展到鼎盛时期,但宜兴紫砂陶器在明清两代制作极为兴盛,它以其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陶器品种。琉璃和珐华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山西地区的低温釉陶器,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以铅作助熔剂,而后
6
者则为牙硝。琉璃器多用做建筑装饰材料和香炉、狮子等寺庙用器。广东佛山的石湾窑创烧于宋,盛于明,而极盛于清。胎体厚重,釉厚而光润,尤以仿钧釉最为著名。石湾窑制品以建筑用陶最多,但代表其制陶水平的是陈设文房用器和各种陶塑。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