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浅论即景抒情与托物抒情的差异
浅论即景抒情与托物抒情的差异 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的文章之所以能引起读者共鸣,多半是因为抒写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独有的情感。就抒情方式而言,多种多样:或因人、事或借景、物,或委婉含蓄或直露奔放。在这诸多抒情方式中,学生阅读写作往往模糊不清,常常混为一谈的便是即景抒情和托物抒情。现笔者试就将这两种抒情方式的差异,从抒情的目的、对象和载体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抒情目的看(即景抒情和托物抒情不同
即景抒情即所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它是在描写景物时,将作者在特定时刻的特定的情感融入景物中,使描写出来的景物打上作者情感的烙印,“景语即情语”。很明显,其目的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用景物来抒写自己的情感。由此,阅读时我们便可以从景物描写中分析把握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在《社戏》中写去赵庄看戏途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才想起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作者写的是童年欢乐生活的回忆。文中“我”几经周折后才实现去赵庄看戏的愿望,面对水光山色,便将自己的急迫、喜悦之情移至其中。
众所周知,“物”本身是没有感情的,但面对“物”的人却是有情的,因而作者常通过写物来抒情,这就是托物抒情,或称“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这种抒情表面上看是写物,但实际上其目的却是借助于“物”的描绘曲折、委婉、含蓄地赞人,并着重于赞美人的内在精神。如茅盾《白杨礼赞》,作者就是借对白杨树的崇敬来赞美“有极强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的”的北方农民,赞美“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从抒情的对象看,即景抒情与托物抒情不同
即景抒情的对象——“景”,是作者眼前所面对的具体的景物。这种景物具有广泛性和时效性的特征。如我们看到朝霞,便可以描写它,歌颂它;看到晚霞,也可以描写它,甚至赞美它。
托物抒情的对象——“物”,就不一定是眼前的物。它可以是眼前的,也可以是设想的,即使是眼前的,也是从眼前所见之物引起更多的想象。一般来说这种“物”,应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时空限制性的特征。如要歌颂莲,那就是指普遍的莲,而不是某一棵特定的莲;要赞美白杨,也应是普遍的白杨,而不是某一棵白杨。即使是对某些有特殊意义有纪念性的个别“物”加以歌颂,如“小橘灯”,实际上也是通过歌颂这个个别“物”来歌颂具有普遍意义的某种精神。因而同样具有普遍性。
三、从抒情载体来看(即景抒情与托物抒情也不同
即景抒情由于目的是要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因而它往往注重描绘的是景物的外部形态,抒写的是其表象特征。而这种形态特征常常是从人的某一感观或多种感观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描写,力求具体、生动、形象。因此其载体便是描写。
托物抒情由于其目的是要赞人,因而首先要写出物的特征,然后揭示符合其特征的意义,才能达到目的。而这种意义的揭示又常常是借议论来表达的。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先状写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空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特征,后用“莲,花之君子者也”来揭示莲的象征意义。再如蜡烛有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特征,可以引申象征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若只写出“物”的打鱼机具体特征或意义而不用议论来点明象征意义,也就达不到赞人的目的。因此,托物抒情的最主要
载体当是议论。www.ve37.com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情皆来自于人,由于人的境遇不同,即景所抒之情,也自然会是各人不同心情的反映。如柳宗元《小石潭记》,在生动的景物描写中,流露着抑郁惆怅之情,就与他谪居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因此。学习这种抒情就应特别注意人物的心情与描绘出来的景物协调一致。托物抒情的“物”只是一种被假托的东西,对同一种“物”,因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特别是人生观不同,所抒的情也不完全相同。如**的《卜算子?咏梅》就和陆游的原词截然不同。因此,学习托物抒情一定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抒健康之感情。
范文二:即景抒情诗
(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
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 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 _ ___ ___________。“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 ____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
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 的感情基调。
3、《登幽州台歌》千百年来为人所传颂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此有何感想?
(二)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 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找出其中以月喻人的至理名言 ,并作赏析:
2、这首诗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3、前人曾称此诗“是五律中《离骚》”,认为它并非借月来怀念远方之人,而是一首有所寄寓的政治抒情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三)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起来回味无穷。
3、为什么说诗的尾联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试以此诗作分析说明。
(四)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前八句诗中,诗人描写了那些意象?
2、思考:春天的花是五彩缤纷的,为什么说它“似霰”?诗人为什么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歌是怎样描写春江月色的?表现春江月色怎样的特点?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考,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4、“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中“徘徊”两字用得非常传神形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5、最后八句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复”“沉沉”“满”对表达游子的相思之苦有何作用?
【总结】即景抒情诗有什么特点,鉴赏此类诗歌有何方法?写写你的认识。
答案
(一)1、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
2、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3、全诗突如其来,如山洪暴发,又戛然而止。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极富感染力,反复吟咏,一位独立苍茫、思索人生课题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便跃然纸上,而浩浩无涯的时空背景也随之展现。全诗直吐胸臆,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格调雄深,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千百年后犹能引起读者思考,产生共鸣。
(二)1、睡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上升起圆圆的明月,“我”与远方的亲人同时看它升起。诗人将所念之人托出,两者紧密结合,道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从张九龄的生平遭遇和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意来看,它不是一般的情诗,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强烈地抒发了他在政治上的渴望和追求。(不论同意与否,言之成理可)
(三)这首诗对于大家一定也不会陌生,我们从“推敲”的典故中就应知道。
1、B(A项就标题设项,考查对“幽居”的理解;B项考查“少邻并”三字的意思;C项考查对“推敲”这一典故的了解;D项考查“幽期”“不负言”,都属于语句的理解层次。应选项为,B项的关键字是“少”,应该读“shǎo”。意思是“不多”,解说成“自小”是不对的。)
2、C(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应选项为C。第一联是描写李凝幽居住的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无人家居住,突出写了“幽”字,暗示了李凝隐者的身份,因而正确,这一句是从语言的运用上说。B项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是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刻画环境之“幽静”,的确是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句是从表达技巧上说。C项是从表达方式上说,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是正确的。但首联是描写幽居的环境,是写景而非抒情,尾联才点明了自己的志向,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因而说“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不正确的。D项具有综合性,涉及诗的内容、人物心情、语言运用及阅读效果,作者在诗中只抒写了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一小事,这幽雅的住处,悠闲自得的情趣,是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感情无跌宕,注重炼字,所以读来回味无穷,因而正确。)
3、尾联是抒情,点出全篇主旨。诗人面对友人幽居周围的幽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他在心里说,我暂且离去,不久当会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简要分析出尾联的含义即可。)
4、诗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动作,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四)1、春、江、花、月、夜
2、因为在月光的笼罩下,春花不会呈现本来的颜色,而是呈现银白的色彩;因为飞霜和汀上白沙的颜色和月色一样,所以觉察不到霜的飞洒,看不清白沙的颜色。“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几句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月光的素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则是从正面描写月光的纯净明亮,营造了素淡、朦胧、迷离的境界。
3、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
江月虽然恒存,却永远如一、单调,没有变化,没有生命,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
4、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真诚地依恋着她。
5、 用落花、流水、残月等意象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落花、流水、落月,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写游子青春和幸福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寂寞。“复”写游子日复一日,夜夜望月思归,直至夜深月落,从持续时间的角度表现相思之苦。
“斜月沉沉藏海雾”既写出了夜色的迷蒙,更写出游子归期难定的迷茫,“沉沉”写出了他不能如愿归家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最后写游子的离愁伴着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
洒满江树的月光象征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一个“满”字写出愁思的深厚,下得何其沉重,给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总结】
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即景抒情诗四首答案
(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3、《登幽州台歌》千百年来为人所传颂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此有何感想?
全诗突如其来,如山洪暴发,又戛然而止。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极富感染力,反复吟咏,一位独立苍茫、思索人生课题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便跃然纸上,而浩浩无涯的时空背景也随之展现。全诗直吐胸臆,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格调雄深,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千百年后犹能引起读者思考,产生共鸣。
(二)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找出其中以月喻人的至理名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并作赏析:海上升起圆圆的明月,“我”与远方的亲人同时看它升起。诗人将所念之人托出,两者紧密结合,道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2、这首诗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前人曾称此诗“是五律中《离骚》”,认为它并非借月来怀念远方之人,而是一首有所寄寓的政治抒情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从张九龄的生平遭遇和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意来看,它不是一般的情诗,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强烈地抒发了他在政治上的渴望和追求。(不论同意与否,言之成理可)
(三)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B(A项就标题设项,考查对“幽居”的理解;B项考查“少邻并”三字的意思;C项考查对“推敲”这一典故的了解;D项考查“幽期”“不负言”,都属于语句的理解层次。应选项为,B项的关键字是“少”,应该读“shǎo”。意思是“不多”,解说成“自小”是不对的。)】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起来回味无穷。
【C(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应选项为C。第一联是描写李凝幽居住的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无人家居住,突出写了“幽”字,暗示了李凝隐者的身份,因而正确,这一句是从语言的运用上说。B项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是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刻画环境之“幽静”,的确是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句是从表达技巧上说。C项是从表达方式上说,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是正确的。但首联是描写幽居的环境,是写景而非抒情,尾联才点明了自己的志向,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因而说“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不正确的。D项具有综合性,涉及诗的内容、人物心情、语言运用及阅读效果,作者在诗中只抒写了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一小事,这幽雅的住处,悠闲自得的情趣,是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感情无跌宕,注重炼字,所以读来回味无穷,因而正确。)】
3、为什么说诗的尾联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尾联是抒情,点出全篇主旨。诗人面对友人幽居周围的幽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他在心里说,我暂且离去,不久当会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简要分析出尾联的含义即可。)
4、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试以此诗作分析说明。 诗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动作,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四)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前八句诗中,诗人描写了那些意象?
春、江、花、月、夜
2、思考:春天的花是五彩缤纷的,为什么说它“似霰”?诗人为什么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歌是怎样描写春江月色的?表现春江月色怎样的特点?
因为在月光的笼罩下,春花不会呈现本来的颜色,而是呈现银白的色彩;因为飞霜和汀上白沙的颜色和月色一样,所以觉察不到霜的飞洒,看不清白沙的颜
色。“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几句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月光的素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则是从正面描写月光的纯净明亮,营造了素淡、朦胧、迷离的境界。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考,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 江月虽然恒存,却永远如一、单调,没有变化,没有生命,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
4、“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中“徘徊”两字用得非常传神形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真诚地依恋着她。
5、最后八句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复”“沉沉”“满”对表达游子的相思之苦有何作用? 用落花、流水、残月等意象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落花、流水、落月,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写游子青春和幸福的流
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寂寞。“复”写游子日复一日,夜夜望月思归,直至夜深月落,从持续时间的角度表现相思之苦。
“斜月沉沉藏海雾”既写出了夜色的迷蒙,更写出游子归期难定的迷茫,“沉沉”写出了他不能如愿归家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最后写游子的离愁伴着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洒满江树的月光象征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一个“满”字写出愁思的深厚,下得何其沉重,给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总结】即景抒情诗有什么特点,鉴赏此类诗歌有何方法?写写你的认识。 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范文三:即景抒情[资料]
即景抒怀
诗歌鉴赏十二讲:即景抒怀诗
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那么,这类诗该如何欣赏呢,
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且看下面这首唐诗: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景色,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诗作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彩“本事”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此诗的“本事”是这样的:“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发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本诗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起读者对前后情节的许多美丽想象。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回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全诗没有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只是把自己两度游春的所见集中到都城南庄一个普通的村舍门口,通过两段情景的铺叙,两相对照,喜悲相衬,一扬一抑,突出表现了风景依旧、佳人渺渺的无限惆怅之情。
再次,要领略“抒怀”的艺术技巧。
即景抒怀诗,往往是偶有所见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在某定特定的场合一挥而就的,不像许多诗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诗作,诗人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显示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如梅尧臣的《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去,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诗的前四句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将起程出游。诗中用了两个比喻。首句的“客”即门人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草木就要萌发,门人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风动”点出时间。“忽”与“动”二字用得特别精当。春天的花草树木,往往头一天还似光秃秃的,第二天忽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动”字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出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就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出游念头也如此,它一经产生,便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所以第三句又用“又随”二字转入下文。由萌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古典诗歌中写落花,往往带有伤感的情调,此诗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满生机。“西江梦”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不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未来。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活丰富多样,使人联想到醒里梦里对客居京中的这段生活,包括作者这次送别在内的回忆;既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绵,意韵无穷。这四句比喻新颖贴切,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可见作者才思和艺术创造力之高。
范文四:即景抒情诗学案
即景抒情诗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即景抒情诗概念
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二、即景抒情诗鉴赏要点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4.分析即景抒情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即景抒情诗歌常见意象举例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相思)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双鲤、捣衣等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等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如菊花、梅花、松柏、竹、冰雪、草木等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如红豆、莲花、连理枝、比翼鸟等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或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如投
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等
四、即景抒情诗常见意境
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空寂、幽静、幽美、宁谧、朦胧、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凄清、清幽等
五、即景抒情诗表达的情感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3.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4.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即景抒情诗解读思路:
课堂示例: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题: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六、即景抒情诗表达技巧(一)写景方法
1.感官角度(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绘声绘色(视听结合),色彩搭配(对比) 2.视角(远与近,高与低,俯视仰观,点面结合)
3.动与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与暗(明暗结合),实与虚(虚实结合、以虚写实) 4.白描、工笔细描
5.乐景写哀(反衬)乐景写乐、哀景写哀(烘托或正衬)
七、即景抒情诗表达技巧(二)抒情方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借古抒情——借古讽(伤)今
八、练习1.(2008年宁夏海南)题李世南画扇?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
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2.(2006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 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圞:luán ,团聚,团圆。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简析这首诗写景上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2009年湖北,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
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说明。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范文五:即景抒情诗练习
即景抒情诗学案
一、课后练习
(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
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
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 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 _ ___ ___________。“独”字表
现了作者_____ ____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
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 的感情基调。
3、《登幽州台歌》千百年来为人所传颂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此有何感想?
(二)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
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 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找出其中以月喻人的至理名言 ,并作赏析:
2、这首诗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3、前人曾称此诗“是五律中《离骚》”,认为它并非借月来怀念远方之人,而是一首
有所寄寓的政治抒情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三)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起来回味无穷。
3、为什么说诗的尾联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试以此诗作分析说明。
(四)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前八句诗中,诗人描写了那些意象?
2、思考:春天的花是五彩缤纷的,为什么说它“似霰”?诗人为什么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歌是怎样描写春江月色的?表现春江月色怎样的特点?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考,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4、“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中“徘徊”两字用得非常传神形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5、最后八句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复”“沉沉”“满”对表达游子的相思之苦有何作用?
二、能力拓展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①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②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 这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②写出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① 颔联写云生落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比喻什么?
②颈联写了咸阳的何种景象?
③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
三、 知识小结
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即景抒情诗”题材非常宽泛,可以说凡是写景抒情的诗歌都可以归于此类,不管是借景思乡、借景怀人,还是借景送别、借景厌战;无论是借景说遭遇、借景言国难,还是借景诉衷情、借景明志向等等,只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的,都属于此类。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知识补充——意象(动物类)
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浅论即景抒情与托物抒情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