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政府机构膨胀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6 次机构精简, 但每次精简之后, 多, 庙低和尚高”, 所属企业的数 又会形成更加严重的膨胀, 始终 , 则政府的规模 量越多、级别越高 无法走出“膨胀—精简—再膨胀” 和级别也会相应升高, 同时, 也更 的恶性循环。 九届全国人大通过 有资格向上争取更优惠政策、 紧 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为了避 缺物资、所需人才。政府自身的权
免第 7 次机构精简重蹈覆辙, 本 力欲望与经济利益都会在扩张中 政 文拟对政府机构膨胀原因进行分 得到满足, 政府机构必然会不停 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 的膨胀。 府 机构膨胀的成因 最后, 政府行为缺乏制约因 首先, 政府行为的扩张欲望 素。 政府行为发挥作用的关键是 机 强烈。中国政府行为的扩张欲望, 政府官员, 他们的作为具有普通 主要来自经济扩张的惯性。 传统 公民行为的一般特征, 如个人的 构 体制下利益动机,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 , 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 择是高速增长型的。 政府行为也 对上级意图下级民情的理解, 个 必须顺应这种“赶超型”的经济发 人的进取心、责任感, 等等。政府 膨 展惯性。同时, 也只有在以政府行 官员本身也不会超脱社会经济生 政力量推动经济运行的体制中, 活, 这就有可能导致政府行为的 胀 才 能 实 行 这 种 经 济 加 速 发 展 战 长官意志和不合理。 但在传统体 略。 政府常常把经济发展速度问 制下, 政府行为基本上没有制约 的 题纳入政治领域, 把速度的高低 机制。 有关政府行为的经济行政 作为考核各地区、 各级行政部门 法规、程序、立法和民主制度没有 政绩的主要依据, 并力图用各种 或不健全, 政府经济职能缺乏权 成 分 孔 政 治 运 动 来 保 证 这 种 速 度 的 实 限划分, 往往出现经济职能与社 祥 现; 在全部再生产活动都由行政 会职能、行政职能的错位, 导致过 因析 机构的指令性计划驱动下, 高指 度的政府行为; 政府编制的软约 标必然作为一种政府常使用的手 束、 具体执行的巨大弹性以及后 与 段果的无人负责, 在层层加码后又分解为更高 , 使政府行为带有 对 的年度指标下达企业, 迫使生产 明显的随机性和多变性。相应的, 利 在外在的强制下持续增长; 与经 政府机构由于事权不清, 缺乏科 济扩张对称的必然是高积累。 经 学的行政立法, 规模越来越大, 人 策 济扩张与推动扩张的政府所拥有 员越来越多, 开支越来越大, 膨胀 的经济权力大小成正比, 条块交 有增无减。 研 织的行政机构网络形成一种极强 避免膨胀的对策 的扩张机制, 政府机构的膨胀具 为了保证此次政府机构改革 究有一种内在的冲动。 不走行政性分权与 “膨胀—精简
其次—再膨胀”的老路。应该注意以下 , 政府行为偏好。主要表
现在政府的规模越大越好, 行政 几点:
级别越高越好, 附属的企业越多 第一, 处理好政府职能与机 越好。传统体制下, 企业是政府的 构精简的关系。 仅就政府职能与 附属物, 企业主管部门级别越高, 机构改革的关系而言, 职能是管 所属企业的级别以及企业领导人 理机构设置的前提, 没有职能, 无 的政治待遇也越高须设机构, 企业得到的 ; 管理机构是履行职能 投资、福利、奖金也越有保证。这 的保障, 转变职能最终要落实到 必然刺激政府扩张的欲望, 企业 机构改革上; 职能是决定政府机 也 想 靠 挂 一 个 有 权 有 势 的 “婆 构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 机构集 婆”。按照规定, 根据企业规模及 中体现政府的管理职能。 过去那 隶属关系, 可将企业分为部级、厅 种因人找事, 因人设机构的做法,
()正是颠倒了职能 下转第 19 页 局级、县团级等若干等级。对企业
12
理论导刊 9815 改 革 研 究
技发展趋势开展中长期预研。 实行产学研合作研究 41 商品经营、 管理企业是企业兼并的后续支
开发与以增强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为立足点相结合的 撑。 买卖一个企业与经营管理好一个企业在很大程
度上是两回事, 不能互相代替。经营管理好一个企业 引进技术—— 消化吸收—— 创新开发三位一体的科 可以与企业买卖无关, 但买卖一个企业却离不开经 技发展战略。四是开发营销资源。在买方市场上营销 营管理企业。企业商品经营、管理企业既是其兼并活 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企业的竞争在某种 动的前提, 又是其兼并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后 程度上表现为营销能力的竞争。 营销优势是与技术 续支撑力量。 企业兼并客观上必然要受兼并企业的 , 为企 优势同样重要的竞争优势。五是开发融资形式人才、技术、管理和资金等后续支撑力量的制约。兼 业兼并扩张成长、 为企业商品经营规模扩大提供资 并后的进一步扩张的限度, 取决于这种后续支撑能 金支撑。兼顾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 采取各种形式为 力开发的成效。具体而言, 为保证兼并成功应开发五 逐步建立企业金融功能做准备。 折旧基金和留存利 种资源。一是开发人力资源。建立激励与竞争机制, 润是内源融资的基本来源。 内源融资的扩张能力有
限从多方面吸引和开发人力资源, 加强人才储备。吸收 , 外源融资是在赢得银行贷款支持的同时, 对公司 和选拔人才, 应注重智商和情商兼备的综合素质。二 进行股份化改造, 发行社会公众股上市, 从股市筹 是开发经营资源。企业竞争实质上是企业家的竞争。 资, 以及从其他资本市场筹集社会资本。
() 没有一流的企业家, 就没有一流的企业。经营人才的 作者: 陕西省委党校研究生供给是企业兼并成长与扩张成功的保证。 三是开发 ()本文编辑: 秦玉珍 技术。围绕市场潜在需求进行产品开发, 同时跟踪科
( ) 上接第 12 页与机构的关系, 造成机构设置的随意 高效原则, 一是不断提高政府机构人员的素质。机构
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的素质。现代化经济, 增加、频繁变动。一般来说, 管的事越多, 管理方法
越微观,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则越多; 反之, 机构和 需要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的专门人才。 二是 人员则少而精。因此, 只有转变职能, 简政放权, 才 建立科学的办事制度和程序, 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 能从根本上精简机构, 抓不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 必 性。在管理程序上要坚持纵向申报、就近审批、快速 然导致机构的减而复增, 不断膨胀。 决策, 尽理减少办事环节、管理层次, 简化行政工作
第二, 把精简真正落到实处。机构消肿, 必须贯 手续, 防止长时间的公文旅行。三是通过推行公务员 彻精简的原则。从横向来看制度, 政府管理机构要尽量将 , 领导干部的聘任、考核、晋级制度, 形成管理 不属于自己、或可能不由自己承担的职能一律下放、 机构内部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使政府机构的管理质 分解。由企业能搞的工作, 就不要设政府机构管理; 量不断提高, 发挥更大的效能。 由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能承担的事也不要政府对口 第四, 搞好机关富余人员的分流与安置。妥善安 管理; 由中间性开发、服务公司能完成的职责, 就没 置机构精简后的冗员, 历来是机构改革的一大难题。 有必要全由政府包办。从纵向来看, 政府管理机构设 要精简就必然有富余人员需要重新安排。 富余人员 置, 要尽量做到少层次、少环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 的分流解决不了、解决不好, 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精 层次, 避免繁琐的手续和程序, 减少中间壁垒。在政 简, 机构改革也不可能是彻底的。 安排机关被裁人 府管理机构设置上, 不能强求上下对口设置。中央设 员, 要改变过去由政府包下来的做法, 结合干部人事 多少机构, 各地方政府也设多少机构, 中央的各产业 制度改革, 运用经济杠杆, 通过政策导向, 鼓励一部 部有多少机构, 各级“条条”主管部门也设多少机构。 分富余人员, 面向社会,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在发 实际上, 从上到下, 政府管理机构管辖的范围和事务 展市场经济和兴办第三产业中, 发挥聪明才智。安置 越来越少途径主要有, 机构设置也该相应的越来越少。上级有的 : 实行同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余额调剂, 充 机构, 下级可以没有, 随着机构的越来越少, 经济管 实加强综合、信息、监督等部门; 转入经济实体; 调 理的综合性加强, 一个部门可以包容各方面的经济 往科研、教育、社会公益服务部门; 与机关脱钩兴办 管理职能。根本没有必要搞上下对口设置。要撤并某 咨询、技术开发服务等第三产业; 选派一批有培养前 些专业经济部门和职能交叉、 重复或业务相近的机 途的中青年干部到基层任职锻炼; 把一部分干部送 构, 大幅度裁减非常设机构。 往院校进行专业培训; 鼓励提前离职、离岗; 严格执
第三行离退休制度。此外, 机构设置要突出高效原则。高效原则, 不 , 还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 解
决被裁人员的实际问题如待遇、工龄、社会保障等。 仅是设置机构的出发点, 也是检验机构设置是否科
学、合理、有效的基本标准。这里的高效不仅指每个 只要转变观念,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寻找出路, 政府管理机构所完成的工作数量、质量、速度、效果, 妥善安置裁减人员是可以办好的, 机构膨胀的问题
是会解决的。 而且指各级管理机构在实施政府管理职能的动态过
(作者单位: 陕西师大经贸系) 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整体效能。 保证机构设置的
19
范文二:政府机构膨胀
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需要
把握的几个问题
当前, 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多数基本结束, 实现了农村综合改革的良好开局。 从平阴县 乡镇机构改革的情况和 成果 看 :乡镇和乡镇内设机构得到了合理归并,由全县 11个乡镇合 并为 7个乡镇,各乡镇行政机构由原来的 5个缩减为 4个(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 社会事务办公室、社会稳定办公室)。事业机构由原来的 18个缩减至 5个(财政所、司法 所、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编制和人员得到大幅裁减, 全县乡镇机关行政编制减少 88 名,乡镇事业站所事业编制减少 483名,乡镇机关实有人数 从 1467人减少到 555人; 领导职数得到有效精减, 全县乡镇原来共配领导 111 名, 精简到 72 名;管理体制得到了初步理顺,乡镇事业单位除县垂直管理的两站所外,其他事业站所 全部由乡镇管理, 县直部门只负责进行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督。 但目前大家更为关注的是 乡镇 改革撤 机构、裁人员,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 , 到底改革将走出怎样的路径?改革能否跳出一 往“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对此,笔者考量认为, 要 巩固发展乡镇 机构改革成果,应 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定位乡镇政府功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转变经济管理职能, 如果功能机制不转变,现在“瘦”下去的乡镇机构要不了多久就会重新“胖”起来。 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具体说,就是强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 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三方面的职能, 把不 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事务交给市场、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
乡镇政府功能的重构定位,就是要解决政府转型中的“越位”、“缺位”、“错位” 问题,走出“乡镇政府有干不完的事”、 “无限型政府”的误区。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 的形势和各层级政府间的功能定位和职权配置看, 乡镇政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的要求,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 切实履行政府应为职能。 要坚决 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市分开,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和中介 组织, 从过去直接抓生产经营、 催种催收,转到落实政策,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职能上来, 特别是要强化为 “ 三农 ” 服务、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职能。如加强农村基础教 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计划生育工作,丰富和繁荣农村文化, 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提高保障水平;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 努力维 护社会稳定;加大农村市场监管和安全生产监督的力度,等等。
转变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并不是不要发展, 加快发展仍然是乡镇政府必须牢牢把握的一 个主题。 对于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 不是要求政府直接参与经营活动, 把自己变成市场的微 观经济主体和实体, 而是要求政府的功能主要定位在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 环境, 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 作用。 具体地讲, 乡镇政府要依法监督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活动; 为企业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 的经济、社会、 文化环境; 积极培育与引导各类行业协会的发展,将一些专业经济管理的职 能从政府中剥离出去,实现行业的自律发展;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 , 着力提高 农村经济组织化、 市场化、 集约化水平, 等等。 乡镇政府只有转变职能, 比如实行政企分开,
政府自觉扮演好公共管理和服务角色, 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并使产权明朗化和人格化, 企业 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也才能从日益增长的社会资源中汲取财政收入, 增强自己的统 筹协调和服务能力。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减人减事, 对乡镇政府的作用在新时期不是要削弱, 而是要加强。 我 国有近60%的人口在农村, 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自然落在乡镇政府身上。 上面千条线, 下 面一根针, 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各级政府的作用自然是离不 开的, 但最终都要靠基层政府来贯彻和落实。 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新使命,乡镇改革的目 标就是调整乡镇政府长期来(间接) 为城市服务的功能定位, 实现乡镇政府的功能归位,转 变到真正为农村居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上来, 确定乡村治理中的乡镇功能, 推进 从行政主导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从“无限型政府”向“有效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实行乡镇政府机构、人员编制的依法管理,严格控制机 构膨胀和编制反弹。
“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转变职能、节约支出”是乡镇机构改革的初衷。乡镇机构臃 肿, “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乡镇财政困难,尤其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特产 税以及“三提五统”后,多数乡镇财政更加困难,尽管有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但再担负起 原有的乡镇机构和人员, 已经力不从心苦撑待变。 乡镇面临巨大压力, 精简大量机构, 裁减 大量人员, 改革的成果来之不易, 付出了很大的改革成本。 中央特别强调, 要坚守一条底线, 即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 显然, 要 巩固发展乡镇机构改革成果, 就必须 加强对乡镇 政府机构、人员编制的依法管理。
坚持实行编制实名制,加强基础管理工作。要根据乡镇职能定位与责任权限和改革核 定的编制限额, 严格配置乡镇机构、 岗位和人员, 增强公开透明度, 做到人员与编制实名制。 县机构管理部门要对乡镇分单位重新建立机构编制管理簿, 对单位性质、 机构规格、 财政供 养形式、编制数、实有人数等基本内容认真核定,用“簿”管机构。核发人员编制卡,对人 员的基本情况、编制性质、财政供养形式等进行详细登记,建立人员编制名册,用“卡”管 人。 对归县垂直管理的事业单位也应建立的机构编制管理簿和人员编制管理卡, 并根据机构、 编制或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形成“用卡管人、用簿管机构”的新的机构编制管理 制度,有效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的暗流膨胀。
建立编制与财政、 人事联控管理机制。推进 “ 乡财县管 ” 财政管理体制建设, 完善机构 编制、人员与财政预算相结合管理机制,财政局将人事、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和编制数 , 作 为拟定财政预算和核拨经费的主要依据。对未经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 , 不列入政府 预算范围,对超编人员和擅自增加的人员 , 一律不予核拨经费。坚持结合每年年终机构编制 统计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年检工作,加强对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予以通报批评, 并责令限期纠正。对于组织、 人事部门批准退 休人员,由组织、人事部门及时办理核减编制手续,防止“吃空饷”现象的发生。按照集中 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原则,严格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行政编制总量,对事业单位 按照“多减少增”的原则,确保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零增长”。乡镇进人实行核编制度,招 考、调配工作人员必须在编制限额内进行。多措并举,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和编制反弹, 促进 机构编制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提高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坚持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现实和 前进中的问题,就能避免徒劳 无益的“循环改革” 。
乡镇机构改革绝不是一“改”了之,改革定位的乡镇功能在政府运行中能否真正实施 到位, 改进的政府职能能否真正转换到位, 是对乡镇政府自身的巨大挑战。 要提高乡镇社会 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提升政府的运作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乡镇现 实困难和前进中的新问题, 致力建设新型政府, 这是直接关系到 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的重 要因素。
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小政府”大作为。改革前,机构臃肿, 人多、人浮于事,不利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后,机构与人员少了,若不重视提高政府 执政能力, 同样也会影响发展。 再从另一角度说, 若由于干部社会管理能力与公共服务方法 的缺失,就会导致“人少不够用”,再去增人、再增加财政负担的“恶性循环”,这就虚化 了改革的作用力, 降低了改革的公信力。 提高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掌握抓经济发 展(如组织农业生产与招商引资等)、管理社会事务(如计划生育等)、提供公共服务(如 农技服务等) 、 维持乡村社会治安等本领。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形成 “党 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改变政府把社会问题和社会矛 盾都集于一身的弊端,培养和调动社会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积极性。创新公共服务方式, 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和“合作关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 公私合作的多元化乡村社会服务体系。 进行公共服务, 不是政府完全垄断公共服务, 而是尽 可能动员和利用社会的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 不是政府直接提供所有的公共服务, 而是通 过市场和社会 “ 购买 ” 部分公共服务。做到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必将大有 作为。
发展是应道理,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现实和前进中的问题。 首先正视的问题, 就是乡 镇凸显的财政困难问题。 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 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了, 却乡镇的财源受到 冲击, 一些乡镇出现更大的财政赤字, 旧债务的归还也成了问题, 以及供养人员工资也难能 全额兑现, 不同程度影响了乡镇机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减员后尽管缓解 了部分财政压力, 但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加快发展解决财政困难这一难题。 也就是说, 乡镇政 府应在财政上发展自己的新财源,应该自求平衡, 自我保障, 最好对上级有点贡献。如果不 靠发展, 仅仅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去维持供养人员, 那么乡镇政府仍难有所大作为。 为此, 只有努力建设一个“发展型政府”、 “服务性政府”,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新农村 建设, 为农村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才能真正实现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促进新一轮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才能更有效的 巩固发展乡镇机构改革成果。
范文三:通货膨胀与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与治理对策
乐创卡盟 http://leckm.11ka.cn/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要做好外汇储备的处理工作,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节约劳动力资本,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流动性过剩货币问题。
【关键词】 通货膨胀;CPI(消费物价指数);PPI(生产物价指数);治理对策
一、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CPI和PPI持续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形势日趋严重是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如下图所示,此轮通货膨胀始于2009年开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的出口与投资大幅萎缩,自2008年7月份起我国PPI和CPI呈现出一路下降的态势,2009年的年通货膨胀率由2008年的5.9%直降为-0.7%,由2002年起这7年一路中的物价总水平也第一次下降。然而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PPI和CPI逐步由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物价总水平由此出现上涨,同时呈现整体一路快速上升的趋势。到2011年通货膨胀率上升至3.6%,预计2013年通货膨胀率为3.50%。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情况越来越严峻。呈现出下面几个特点:第一,PPI和CPI呈上升趋势。2010年以来我国PPI和CPI呈现一路增长的态势,7月份PPI上升至7.5%、CPI上升至6.5%,在这次通货膨胀中是最为严重的。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CPI涨幅为2.60%,同时专家认为
2013年CPI高于2012年的可能性较大。第二,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原因。居民普遍反应现在买东西最大的体会就是贵。蔬菜、蛋肉类等食品价格普遍比以前呈大幅度上涨。2011年12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9.1%。其次金属、能源等原材料类价格上涨是推动PPI上升的主要因素。例如2010年每吨煤炭600元,2011年每吨达1000元,涨幅40%。第三,现在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依旧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不过还是需要有关方面的注意。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表面上看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在本质上说是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经济活动需要的货币量,不过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不仅是货币的问题,而是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对其影响的结果。从形成机制看,既有需求拉动因素,也有成本拉动因素,还有外部输入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一系列结构性矛盾的不断积累。
1、国际因素
(1)国际输入性因素。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稳定市场,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剧了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中这一因素对我国的通货膨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外汇储备过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整个国际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不仅在对外贸易中对各国的物价产生影响,同时伴随着外资流入也对各国国内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最近几年来中国的外汇储备量逐步上升,这样就形成了外资在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中占据主要的部分。由此所产生的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国内因素
(1)货币超发。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搞了个4万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4万亿哪里来,印钞票出来的。这样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严重过剩了,导致了现在的通货膨胀。还
有我们在金融危机时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银行新增贷款4.2万亿,2009年新增贷款9.6万亿,2010年新增贷款7.9万亿,2010年M2(广义货币量)余额占GDP的比例达到182.4%,比2008年增长65%以上,货币超发很严重了。而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必然会引起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
(2)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我国目前的一个特点是人口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代表着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劳动力的缺乏造成其成本提高。这必然会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3)资本推动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商品价格的上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投入大量资金用以发展经济,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家在资金方面的投入。这样作用下的结果不仅是经济增长,也使得物价又进一步增长。
三、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
1、做好外汇储备的处理工作
控制贸易顺差和外商投资。具体手段包括适度启动人民币升值、调低出口退税。同时,修改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有效优化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从而控制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
2、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
我国应坚持实施扩大内需,着力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需求这方面的拉动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消费水平,努力建设好的消费氛围,逐步改进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3、节约劳动力资本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科技创新,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水平,还可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工人素质和生产效率。
4、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在未来几年经济工作的重点。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改变出口导向型政策,拉动内需,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三大产业的均衡发展,这样才能避免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发生。
5、正确处理流动性过剩货币
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将金融体系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实际上,央行可发行央票,通过回收基础货币,降低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还可以通过窗口指导,要求银行控制贷款规模和理财产品的发行,从而减少市场货币的流动性。
【
乐创卡盟
范文四:通货膨胀与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的治理与研究
许吉红
摘要:最近这段时间,中国大部分商品价格大幅度增长,通货膨胀预期加大,在很大程度上对居民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也使我国政府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本文主要根据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字:通货膨胀、CPI、PPI
1.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CPI和PPI持续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形势日趋严重是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如下图所示,此轮通货膨胀始于2009年开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的出口与投资大幅萎缩,自2008年7月份起我国PPI和CPI呈现出一路下降的态势,2009年的年通货膨胀率由2008年的5.9%直降为-0.7%,是由2002年这7年一路中的物价总水平第一次下降。然而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PPI和CPI逐步由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物价总水平由此出现上涨,同时呈现整体一路快速上升的趋势。到2011年通货膨胀率上升至3.6%,预计2013年通货膨胀率为3.50%。
图一 我国2008年1月份——2013年3月份CPI和PPI走势图
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情况越来越严峻。呈现出下面所列条目的几个特点:第一、PPI和CPI呈上升趋势。2010年以来我国PPI和CPI呈现一路增长的态势,7月份PPI上升至7.5%、CPI上升至6.5%,在这次通货膨胀中是最为严重的。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CPI涨幅为2.60%,同时专家认为2013年CPI高于2012年的可能性较大。第二、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原因。居民普遍反应现在买东西最大的体会就是贵。蔬菜、蛋肉类等食品价格普遍比以前呈大幅度上涨。2011年12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9.1%。其次金属、能源等原材料类价格上涨是推动PPI上升的主要因素。例如2010年煤炭600元每吨,2011年1000元每吨,涨幅40%。第三、现在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依旧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不过还是需要
有关方面的注意。
图二 我国近年通货膨胀的变化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2.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表面上看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在本质上说是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经济活动需要的货币量,不过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不仅是货币的问题,而是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对其影响的结果。从形成机制看,既有需求拉动因素,也有成本拉动因素,还有外部输入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一系列结构性矛盾的不断积累。 2.1国际因素
第一 国际输入性因素。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稳定市场,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剧了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中这一因素对我国的通货膨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 外汇储备过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整个国际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不仅在对外贸易中对各国的物价产生影响,同时伴随着外资流入也对各国国内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最近几年来中国的外汇储备量逐步上升,这样就形成了外资在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中占据主要的部分。由此所产生的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2国内因素
第一 货币超发。在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搞了个4万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4万亿哪里来,印钞票出来的。这样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严重过剩了,导致了现在的通货膨胀。还有我们在金融危机时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银行新增贷款4.2万亿,2009年新增贷款9.6万亿,2010年新增贷款7.9万亿,2010年M2(广义货币量)余额占GDP的比例达到182.4%,比2008年增长65%以上,货币超发很严重了。而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必然会引起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
第二 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我国目前的一个特点是人口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代表着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劳动力的缺乏造成其成本的提高。这必然会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第三 资本推动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商品价格的上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投
入大量资金用以发展经济,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家在资金方面的投入。这样作用下的结果不仅是经济增长,也使得物价又进一步增长。
3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
3.1外汇储备的处理
控制贸易顺差和外商投资。具体手段包括适度启动人民币升值、调低出口退税。同时,修改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有效优化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从而控制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
3.2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
我国应坚持实施扩大内需,着力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需求这方面的拉动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消费水平,努力建设好的消费氛围,逐步改进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3.4劳动力资本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科技创新,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水平,还可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工人素质和生产效率。 3.5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在未来几年经济工作的重点。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改变出口导向型政策,拉动内需,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三大产业的均衡发展,这样才能避免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发生。 3.6流动性过剩的处理
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将金融体系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实际上,央行可发行央票,通过回收基础货币,降低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还可以通过窗口指导,要求银行控制贷款规模和理财产品的发行,从而减少了市场的流动性。 [参考文献]
[1]. 沈友华. 《欧债危机背景下我国通货膨胀治理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25卷第5期,2012 年10月
[2]. 张志前. 《货币泡沫从金融危机到全球膨胀》.中国经济出版社 [3]. 李彤,刘崇献. 《人民币凭啥升值》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9月
范文五:通货膨胀与治理对策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要做好外汇储备的处理工作,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节约劳动力资本,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流动性过剩货币问题。
【关键词】 通货膨胀;CPI(消费物价指数);PPI(生产物价指数);治理对策
一、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CPI和PPI持续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形势日趋严重是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如下图所示,此轮通货膨胀始于2009年开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的出口与投资大幅萎缩,自2008年7月份起我国PPI和CPI呈现出一路下降的态势,2009年的年通货膨胀率由2008年的5.9%直降为-0.7%,由2002年起这7年一路中的物价总水平也第一次下降。然而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PPI和CPI逐步由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物价总水平由此出现上涨,同时呈现整体一路快速上升的趋势。到2011年通货膨胀率上升至3.6%,预计2013年通货膨胀率为3.50%。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情况越来越严峻。呈现出下面几个特点:第一,PPI和CPI呈上升趋势。2010年以来我国PPI和CPI呈现一路增长的态势,7月份PPI上升至7.5%、CPI上升至6.5%,在这次通货膨胀中是最为严重的。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CPI涨幅为2.60%,同时专家认为2013年CPI高于2012年的可能性较大。第二,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原因。居民普遍反应现在买东西最大的体会就是贵。蔬菜、蛋肉类等食品价格普遍比以前呈大幅度上涨。2011年12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9.1%。其次金属、能源等原材料类价格上涨是推动PPI上升的主要因素。例如2010年每吨煤炭600元,2011年每吨达1000元,涨幅40%。第三,现在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依旧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不过还是需要有关方面的注意。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表面上看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在本质上说是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经济活动需要的货币量,不过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不仅是货币的问题,而是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对其影响的结果。从形成机制看,既有需求拉动因素,也有成本拉动因素,还有外部输入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一系列结构性矛盾的不断积累。
1、国际因素
(1)国际输入性因素。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稳定市场,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剧了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中这一因素对我国的通货膨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外汇储备过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整个国际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不仅在对外贸易中对各国的物价产生影响,同时伴随着外资流入也对各国国内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最近几年来中国的外汇储备量逐步上升,这样就形成了外资在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中占据主要的部分。由此所产生的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国内因素
(1)货币超发。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搞了个4万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4万亿哪里来?印钞票出来的。这样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严重过剩了,导致了现在的通货膨胀。还有我们在金融危机时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银行新增贷款4.2万亿,2009年新增贷款9.6万亿,2010年新增贷款7.9万亿,2010年M2(广义货币量)余额占GDP的比例达到182.4%,比2008年增长65%以上,货币超发很严重了。而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必然会引起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
(2)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我国目前的一个特点是人口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代表着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劳动力的缺乏造成其成本提高。这必然会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3)资本推动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商品价格的上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投入大量资金用以发展经济,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家在资金方面的投入。这样作用下的结果不仅是经济增长,也使得物价又进一步增长。
三、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
1、做好外汇储备的处理工作
控制贸易顺差和外商投资。具体手段包括适度启动人民币升值、调低出口退税。同时,修改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有效优化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从而控制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
2、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
我国应坚持实施扩大内需,着力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需求这方面的拉动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消费水平,努力建设好的消费氛围,逐步改进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3、节约劳动力资本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科技创新,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水平,还可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工人素质和生产效率。
4、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在未来几年经济工作的重点。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改变出口导向型政策,拉动内需,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三大产业的均衡发展,这样才能避免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发生。
5、正确处理流动性过剩货币
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将金融体系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实际上,央行可发行央票,通过回收基础货币,降低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还可以通过窗口指导,要求银行控制贷款规模和理财产品的发行,从而减少市场货币的流动性。
【参考文献】
[1] 沈友华.欧债危机背景下我国通货膨胀治理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5.5.2012(10).
[2] 张志前.货币泡沫从金融危机到全球膨胀.中国经济出版社.
[3] 李彤,刘崇献.人民币凭啥升值.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9).
【作者简介】
许吉红(1991.01-),德州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政府机构膨胀的成因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