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简要论述孔子的君子的人格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有什么不同
孔子为人处世光明磊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也是孔子人格魅力的体现。孔子为人正直,一生坦坦荡荡。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可称得上“君子”而那些做事偷偷摸摸,缺乏良好道德的人,定不会有所建树。孔子终身奉行“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一生中做事的准则。在孔子一生中,尊重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是孔子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同样我们再生活中也要效仿孔子的行事准则,理解他人。自己办不到的事不要强求别人为你去做,别人的成果也不要随便强夺而来,这样便会多出许多朋友。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的性格主要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范文二: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
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
孔子与孟子的区别西风颂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范文三: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
1 一个人空肚子最多能吃几个鸡蛋?
答案:一个。因为吃了一个后就不是空肚子了
2 为什么小王从初一到初三就学了一篇课文?
答案:初一到初三,两天学一课,算不错了!
3 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
答案:孔子的子在左边,孟子的子在上边
4 汽车在右转弯时,哪只轮胎不转?
答案:备用胎
5 你能用蓝笔写出红字来吗?
答案:写个“红”字有何难
6 早晨醒来,每个人都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答案:睁开眼睛
7 一位卡车司机撞倒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卡车司机受重伤,摩托车骑士却没事,为什么?
答案:卡车司机当时没开车
8 一个人在沙滩上行走,但在他的身后却没有发现脚印,为什么?
答案:他在倒着走
9 什么事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
答案:鞋底破了
0 拳击冠军很容易被谁击倒?
答案:瞌睡虫
11 用铁锤锤鸡蛋为什么锤不破?
答案:铁锤当然不会破了
12 小明知道试卷的答案,为什么还频频看同学的?
答案:小明是老师
13 什么人生病从来不看医生?
答案:盲人
14 什么英文字母最多人喜欢听?
答案:CD
15 一年四季都盛开的花是什么花?
答案:塑料花
16? 一个人从飞机上掉下来,为什么没摔死呢?
答案:飞机停在地上
17 什么东西不能吃?
答案:“东西”方向
18 什么路最窄?
答案:冤家路窄
19 书店里买不到什么书
答案:遗书
20时钟什么时候不会走?
答案:时钟本来就不会走
1、早上起床,女儿跑过来说:爸爸,节日快乐!我大惊:你个小丫头片子,搞什么鬼?女儿淡定地说:今天不是我俩过节吗?父女节呀!。。。
2、得意时,朋友认识了你;落难时,你重新认识了朋友
3、祝男人们节日快乐!虽然您不是女性,但属于女性用品;虽然您不是母亲,却让很多女士做了母亲;虽然您不是妇女,却让很多女孩变成了妇女。您辛苦了,祝您三八节快乐!
4、贤者居上、能者居中、工者居下、智者居侧、权者居能
5、公交车上一对情侣,女方任凭一色狼骚扰,男友无任何表情。到站后男友把色狼揪下车,娴熟的暴打一顿后携女友扬长而去。一网站投票分析原因。75%的人投给“这小子是在等技能冷却。。。”
云中公子欢迎您
您已欣赏本篇
分
秒
范文四: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
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
孔孟思想差异:
价值观:孔子(性相近)、孟子(性本善)
治国理念:孔子(仁礼德法)、孟子(仁政)
民本思想: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
历史观:孔子(克己复礼的保守观)、孟子(进步观)
孔子:仁 礼(一般看到仁爱,德治啊,都是孔子)还有就是教育 有教无类,全面发展,私学
孟子:道德规范,仁政
孔子与孟子的区别西风颂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
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内容摘要: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基者,被后人称为“孔圣人”,而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者,也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为封建统治者所竭力提倡的
占统治阶级地位的主流文化思想。孔子、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典型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政治
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主张“仁”的思想,但由于他们身份背景以及所处时期的不同,其
具体的政治思想观念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但是从主流方面讲是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正 文:
虽然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但是孔子以后儒家发生了分化。儒家想着不同方面衍化从 思想史角度考虑更具有实质意义的相异衍化主要以孟子为代表。他在上承孔子的同时,又对 于发端于孔子的儒学思想作了自己的发挥和引申,从而使儒家价值体系取得了不同的发展形态。但无论孟子对儒学作何发展其政治思想本质归根结底都是主张“仁”的思想,与孔子思想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所以,我们要把握好主流方向来分析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
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
(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担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
人之德,草上之风必偃。”?孔子主张的“礼治”与“德治”并无不同,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统治者,领导者要重德轻政即要通过自身为榜样作用和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其德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惠民的方式巩固统治权,要求“为政者正身”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要求“正身”的思想最终是为了达到“德治”的效果。孔子考虑政治问题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德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义”,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张完全一致。他们两人的政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为依归,而他们的道理思想又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与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来教化人民,用道德理念使人们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比如他提出的“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等,看到了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这些都是他“德治”的表现。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都主张“德治”。 (三)、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中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致的。
1、都主张通过“教化”的手段来治民,强调“重教化”。
孔子主张:“善政者不如善教者得民也,善政者民畏之,善教者民爱之,善政者得民财,善教者得民心,上无礼,下无教,赋民兴,丧无日也。”突出强调“教化”人民对于君主得民心以及国家兴衰的重要性。而孟子也曾提出过“不教而使民,谓之殃民,不容于尧舜之世。”“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提出的“教化”的方法主要是“谨详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孔子则提出“对百姓,教以人伦”则“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朋友信”。
2、都强调“富民”政策。
孔子的“德治”主张中提出了“实行平均主义”的政策。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试图通过平均主义政策尽可能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这种平均的目的是使民众能够达到共同富裕。《论语-颜渊》谈到:“自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虽然这种平均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不发达的时代不可能“平均富”,但也体现了孔子“富民”政策的一方面。
而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就是着眼于社会经济政策上,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服各国的统治者都能够不与民争利。主张“制民恒产”“不勿农时”其目的都是使人民得利而富起来。孟子也提出过“达则兼济天下”使“民富”“君才无忧”“国才强”。 3、都主张“德、理”并用,以“刑”为辅助“道之以德,刑之以理”。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用政令和刑罚这些办法进行统治,只能惩罚于事后,即使可以一时避免犯上作乱的事情继续发展,但并没有使人们认识到这类事件的罪恶最终有一天还会发生。如果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的礼治德化的两手办法,也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一贯使用的统治手法。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服人”的办法。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也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反对暴力,主张以仁义说教的感化政策。他一方面主张“以德服人为主”,但又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的观点。应该加之以必要的刑罚,“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要“德、刑”结合,以“德为主,刑为辅”的政策。 4、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要“救世”拯救当时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孔子随为鲁人,但却有拯救天下之志。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诸侯争霸局面愈演愈烈的时代。孔子多年游历在各国之间,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统治者接受,挽救纷争,缓和阶级矛
盾,使社会稳定。但是由于孔子的思想过于柔和,是纷争不断的春秋时期,并没有起到“救世”的作用。同样,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多项“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比如说:“制民恒产”,“不违农时”“为政以德”“德刑并用”等等。但是这些思想措施如果放在一个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会促进社会经济与人的的发展。但很显然,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孟子又推崇反战的思想,不能解决实质的社会问题,知道法家思想的形成,才真正的结束了纷争完成了统一。但是,不管结果如何,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点: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简单、原始,而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政治思想的展开,相对
较
详细、具体也更为复杂。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所提出的,这里的“性”是指人性本 为“仁、善”,但孔子却没有系统的提出“性善论”观点也比较抽象。但是后来孟子则明确 具体的阐述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考虑问题也要从“仁、爱、善”的角度去看。
同时孟子的政治思想也较为复杂,他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成分,但主要以唯 物主义成分居多。《孟子》一书中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简介,包括着许多朴素唯物主义 思想。比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夫乱 其所为”体现了可观世界自身规律不能违背。
(二)、和孔子政治思想相比较,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更强的人民性。
孟子站在劳动人民得立场上,是为群众着想的。孟子的政治思想史建立在“民”的基础 之上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出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
行
为观。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思想。孟子对齐宣王说:“君 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全码,则臣视君为过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 臣视君如蔻稚。”?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虽然有平均主义政策和富民政策,也是“民本”的,但没有没有孟 子的鲜明和具体。我们也可以认为,但是孟子的这种思想应当说是民主政治思想的发端。 (三)、孟子政治思想比孔子的更具革命性和进步性。
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很强的战斗性。面对黑暗政治,孔子采取了退让的方法,孟子则与 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政治的反,杀掉厉王,纣王这样的暴君不算“弑君”。 她们恣意吞噬人民得血汗,已经成了披着君王外衣的食人野兽了,人民不打到他,他就要吃 掉人们。孟子说:“杀掉那暴君,安慰那百姓,好像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们非常高兴。”
而
孔子的“尊君”思想中是断然不会提到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的,缺乏革命战斗性,一味 的“克己复礼”没有进步意义。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不同,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礼”,而孟子政
治
思想的核心为“义”。
我们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花了大量的篇幅所要阐述的是一个“礼”字。“克己复礼”主张的是民众向上级的绝对服从和尊敬。孟子则反其道而行之,把主次掉了个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这个方面看,孔孟区别很大。孔子在论祭祀时,讲究必须恭恭敬敬,记得又一次自贡祭祀时心痛养遭到孔子的批评,他说“你心疼你的羊,我心疼我的礼”。他的“君本思想”和“臣本位”,都是为礼服务的,是以礼的方式来维持一种秩序。他的“正名”思想,也是要求恢复“周礼”,按“周礼”来律自己。孔子从对父兄的爱出发,
扩展为对百姓、朋友、夫妇、乡党之爱等等进而扩展为“仁者爱人”都是他对“礼”的一种要求。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义”字。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孟子非常重视任何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若“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
由此可见,孔子要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局限在“礼”的权限范围内,不让人们对统治阶级有丝毫的反叛;而孟子主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也就是说孟子主张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
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者所竭力提倡的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思想。孔孟两人作为儒家俩个代表,其思想具有上承下接的联系。孟子作为孔子直系孙子的弟子,把孔子的思想更加的发扬和继承。他们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仁政”的代表,但孟子教孔子的思想更为先进,具体和复杂。在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在学习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时候,必须认真把握他们政治思想的异同。
孟子的儒家
首先,三纲五常中的三纲,也就是规定君臣、父子、夫妻主次关系的三纲在孔子思想里是找不到的。因为孔子思想符合人性的绝对光速宇宙观。在这样的宇宙观中,空间是完全相对的,没有哪一个空间比另一个更特殊,也没有哪一个空间可以主宰其他空间。于是,没有哪一个人比另一个更特殊,也没有哪一个人可以主宰其他人。而儒家的三纲却在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中规定了一方主宰另一方的关系。从表面上看,这君为臣纲似乎来源于孔子思想中的“忠”,但是通过对《论语》里“忠”的分析,可以看出《论语》里的“忠”并不是忠君这样狭隘。《论语》中有一段话可能与儒家的三纲有些瓜葛,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有意思的是,这段话不是描写君臣、父子关系的。这段话出自于《论语》第十二章: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如何从政。孔子说:“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对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然有足够的粮食,我又能给谁吃呢,”
可见上面这段对话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很显然属于“礼”的相对性,它在强调每个人尽管社会角色不同,但都有约束自己的准则。孔子在这里没有涉及到君臣、父子的关系。但是,,,年后的孟子和荀子将这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演化成了君臣、父子。如《孟子?滕文公上》中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孟子?尽心上》中的“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于是孔子思想在孟子手里转了个弯,从孔子重点强调“君、臣、父、子”各有自身的界限到孟子重点研究君与臣、父与子的关系,历史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发生这样的偏离。尽管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对父子、君臣的关系描述得不清不楚,但是,这种对父子、君臣、夫妻之间关系的关注最终导致了儒家“三纲”的诞生。
儒家的“五常”来源于孟子的脉络则更为清晰。《孟子?尽心上》中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到孟子对“仁、义、礼、智”排比。有意思的是五常之中唯一具备基本道德特点的“信”并不在孟子所列的基本道德之列,孟子仅举“仁义礼智”四德,而“信”被加入五常之中是在汉代,由于当时五行说盛行,为了配合五行说将“信”列入孟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四德而发展成五常。可见,从孟子到儒家的三纲五常有着一定的传承脉络。儒家可以被称为孟子的儒家,而儒家将孔子尊为他们的先师则仅仅是形式上的,儒家理论中的基本观点与孔子所指出的方向却是南辕北辙的。
《孟子》中关于孝的阐述不算多,五万字中“孝”总共出现了,,次。但是这之中,“不孝”的组合出现了,,次,“大孝”的组合出现了,次,“孝子”的组合出现了,次。而这些组合都是《论语》中所没有出现过的。虽然孟子思想中的概念与孔子思想中的概念有很大不同,但还是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孔子思想的影子。下面是《孟子?离娄上》中的一段: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说:“不孝有三种表现,没有后代是最重大的。舜娶妻时没有告知父母,就是因为还没有后代。君子认为这就算是告知父母了。”
孟子在阐述孝的时候还是考虑了传递,但是他所传递的不是道,而是人本身。孟子将没有后代作为不孝之首,也就是说孝一定要先有儿子。这完全歪曲了孔子思想中孝的本意,孔子思想中尽管将孝定义为“三年无改父之道”,但在《论语》中,也将师生关系列入孝的范畴。可见孔子思想中孝所表达的传递是人与人之间广义的传递、思想的传递,今天我们学习古人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就是孝。但是孟子首先将孝狭义为人的繁衍,在这样的改变之后,孝逐渐演变成今天《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个看似不经意的改变,导致了许多不良的后果。首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导致了重男轻女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下的妇女在出嫁之后就要为生儿子而承受巨大的压力。但是,能不能生儿子这本来属于微观世界的命题,属于由不确定性原理界定的部分,也就是说属于命运的一部分,由妇女承担这种来自命运的压力显然是不正确的、是不义的。不仅如此,这种思想还给一些好色之徒提供了玩弄女性的理论依据,由于并不能保证每一次的生育都是男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人的世界早就终结了),于是,这些打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旗号的好色之徒就可以毫无顾忌地纳妾了。但更为严重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彻底改变了孝作为道的载体这个重要的含义。这样一来,人作为“域中四大”之一的伟大人性就被泯灭了,它突出了人肉体的、基因的、形式上的传递,这无疑是将人的动物属性放大了。
忠信在孟子思想中失去了核心地位
作为人的绝对价值和绝对标准的忠信,在孟子思想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少。篇幅大大超过《论语》的《孟子》,其中“忠”、“信”出现的次数只有《论语》的一半。而且,“忠”、“信”所出现的部分都不是孟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不仅如此《孟子?离娄下》中还有这样一段: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孟子认为,对于大人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只看是不是正确的。孟子所说的大人,有可能是士大夫,有可能是所谓道德高尚的人,但不管什么样的人,反正是特殊的人。问题是,信本身就是正确的,因为诺言是可以被验证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如何将一个本身就正确的东西在去判断它正确与否,然后在决定是否遵守它呢,将“信”同“义”来比对就如同拿着正确的东西到处去验证其正确与否,而如果得出否定的结果,那才是真正荒谬的。将“义”作为“信”的标准,完全是本末倒置。
人性本善与四德——仁义礼智
在孟子忽略了忠信之后,他选择了“仁义礼智”四德作为思想的主线。翻开《孟子》,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仁义礼智”的排比句,其中《孟子?告子上》中的一段最有特点。首先是公都子问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公都子听人说人性原本无善无恶,只是人要它善便善、要它恶便恶。由于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公都子才提出问题。孟子于是作了如下的回答: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说:“如果从人的性情来看,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人性本善了。而那些不为善的人,并不是由于他本身的问题。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仁义礼智,并不是由外界渗透给我的,是我所固有的,只是我可能不知道而已。”
人不是天生就具备恻隐、羞恶、恭敬和是非之心人,而这四心与仁义礼智也不具备必然的联系。因此,将仁义礼智作为人所固有的四德从而推导出人性本善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宇宙诞生之时,无恶无善,几乎毫无差别的基本粒子不停地诞生并且湮灭,而后一些能量较低的粒子留下来生成了构成万物的原子。人也是一样,在人之初时,无恶无善,只有道。而后大致一样的胎儿通过后天的经历演变出形形色色的人。还是孔子说的准确“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第十七章)。
孟子思想的核心准则——善
在仁义礼智之外,孟子引入了一个新的、更为高的准则,那就是“善”。可以说,善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具备孔子思想中“信”的地位。例如《孟子?公孙丑上》中: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说:“子路,当人们告诉他的缺点,他就很高兴。而禹听到善言,就对人行礼。大舜比他们更高一层,将善与人共享,并乐于获取他人认为的善。从农家、手工艺者、渔民到帝王,无非都是获取他人认为的善。获取他人认为的善,才是与人为善的人。因此,君子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与人为善。”
可见,在孟子思想中,善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善不仅是君子追求的最高标准,还是区分好人与坏人的依据。孟子将“善”作为他的思想的根本,必然导致思想体系的相对与随意。这也就是《孟子》之中充满了辩论,而且经常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不仅如此,以善为基础的思想所采用的方法论很自然的是为我所用,随意变通的方法论。
孟子思想中的主要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到底符合哪种宇宙观呢,可以说孟子思想与绝对空间宇宙观有相吻合的部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也是我们所关心的:由于孟子及儒家思想中的“孝”、“忠信”、“礼”、“仁义”都与孔子思想发生了严重的
偏离,可以确定的是,孟子以及后来的儒家思想不符合绝对光速宇宙观。“孔孟”这个词汇已经可以作古了,孔孟之间除了所使用的语言类似之外,在思想内核上很难找到相似之处,孔子是孔子、孟子是孟子、儒家是孟子的儒家。由于与新的宇宙观不符合,在绝对光速宇宙观被确立的时候,孟子的儒家以及“孔孟”这个词汇都将被送入历史。
孟子被后人奉为“亚圣”。他继承了孔子的文化精神。从《孟子》这部书里看到,孟子没有孔子博大,孟子涉猎的知识领域没有孔子宽广。孟子似乎在历史、艺术、教育等方面都没有多大的造诣。但是,孟子自有超过孔子的地方。
第一、孟子的政治思想比孔子更具有人民性。孟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的,是为群众着想的。孟子的政治管理学是建立在“民”的基础之上的。他说:“民为贵,社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640页)他提出“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为观。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思想。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雔”。(《孟子、离娄下》508页)孔子的政治管理思想虽然也是“民本”的,但没有孟子具体和鲜明。今人能不能这样认为,当时孟子的这种思想,应当说是民主政治思想的发端。
第二、孟子有很强的战斗性。面对黑暗政治,孔子采取了退让的方法。孟子则与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政治的反,杀掉厉王、纣王这样的暴
”:他恣意狼食人民的血汗,它已君不算“弑君”。是的,这些东西是什么“君
经成了批着君王外衣的吃人的野兽,人民不打到他,他就要吃掉人民。孟子说:杀掉那暴君安慰那百姓,好象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们非常高兴~(《孟子、縢文公下》)据说,历史上有的皇帝,畏惧孟子的这些话,在新出版《孟子》一书时命令编者将孟子带有战斗性的话语删去。
第三、孟子的战斗性来源于浩然正气。孟子善养浩然正气,这也是孔子不及孟子的地方。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孟子、公孙丑上》396页)意思是说,内心的志向是义气的主帅;义气是充满浑身的力量。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才没有妨害,就能充满天地之间。这种气,要跟义与道相配合。如果不是这样,就会缺乏力量。这是积累了正义才产生大力量,不是凭偶然的正义之举所获取的。看来,孟子养的气,就是正气,就是充满胸间的正义精神和力量。孔子的“气”没有孟子充盈,所以孔子没有孟子的战斗精神强。孟子用这种浩然正气去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唤醒民众向罪恶的统治作斗争。孟子的这种浩然正气贯穿他全部行为和言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縢文公下》462页)这些话多么具有力量~后来,一些知识分子将“浩然正气”书成巨匾,悬于明堂,激励和鼓励自己。毫无疑问,孟子这种精神滋养、润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民族的精英。
第四、孟子的人性说。“性”这个既涉及到人的气质又涉及到人的修养的复杂的问题,孔子基本上没有提到,而孟子有深刻的论述。从社会实践行为的角度看,人的幼年或者说人没有具备社会实践的年龄之前,他的人性是善的,不是恶的。后来的恶,是社会环境使然,包括社会行为教育,社会管理状态等。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以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566页)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好比水性
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良的(本性),水没有不往下的流的。不过水是这样,拍打它可以溅得很高,高过头顶;用戽斗汲它可以倒流,甚至引上高山。这哪里是水的本性呢,是情势使它变成这样的,人可以被怂恿干坏事,本性的变化,也是同样的道理。孟子的认识是,人的本性是不坏的,是善的。后来在社会行为中变坏了,那是环境的逼迫和使然。所以,社会生活中的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孟子、告子上》570页)孟子还深究人之性善之源。认为,性善来源于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告子上》
为了抵制社会环境的恶的侵袭,孟子提出了“义”和前面讲到的“养浩然之气”的修身养性说。主张将“仁”与“义”结合起来,用义的力量来抗御邪恶,用浩然正气筑起维护善良的钢铁长城。“仁”与“义”的结合及“浩气”都是孔子没有注意不充分的问题。
第五,孟子有很高的辩才。他的语言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他的论辩也很有气势,很有力量,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前呼后应,无懈可击,咄咄逼人。看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xī)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成,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415页)这是多么严谨~还有许多议论都是这样。
此外,孟子的辩论很有文采,并善用比喻,具有散文的特色。审事精微,阐发透彻,洞见深邃,令对手不得不服。这些特点贯穿在《孟子》全书的始终。对后世影响很大。
孟子还有许多与孔子不同的地方,在另外的地方再讨论。
总之,孟子虽然没有孔子博大,但他不仅继承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修身养性人格学和“亲民”的国家政治管理学,而且在这两方面都比孔子精深。可以认为,孟子的全部学问,就集中在这两个点上。孔子开始掘两口井,孟子认为那里会流淌出润人心田的清泉,于是接过孔子的锄头,继续深挖。人们终于看到,清泉汩汩流淌而出。修养人格,必须将“仁爱、仁善”与“正义、勇毅”结合起来;搞政治管理,必须从“民”这个根本出发。就中华民族现在的文化精神状态看,褒扬孟子的人格学和政治管理学比褒扬孔子的人格学和政治管理学更具有意义。不论是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或将来,在强调“仁爱”的基础上,高扬“勇毅”的精神之旗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极重的“阴气”、“迂气”、“腐气”。在中国,不论是过去,现在,将来,倡导“民为邦本”,实施民主政治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政治管理的科学才能带来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 注释,
1、事父事君——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第十七》,
2、质文论——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第六》,意思是说~质朴超过文采~就有点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有点虚浮。只有文和质比例匀称~才是个君子。
3、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370页,
范文五:QQ看点跟今日头条有什么不同?
QQ看点和今日头条有什么不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友在阅读习惯上也在逐步发生着改变,从早前的
PC端逐步向手机、新闻类的APP也愈发激烈,那么QQ看点不今日头条之间有什
么不同之处,分析如下:
一、面向人群
QQ看点是为QQ用户提供丰富、符合兴趣的优质阅读内容。通过社
交属性、用户画像、娱乐偏好准确描绘人群画像,实现内容和用户兴趣精
准匹配,内容方向偏向于社交娱乐内容,主要针对95后做文章。,其用户
群体更年轻化。
今日头条则是关注社会热点不行业资讯,及旪了解旪事新闻,旨在
为用户提供个性的新闻资讯,实现内容不用户的精准连接,其用户群体更
为广泛些。
二、推送机制
QQ看点的推送机制上融入了社交元素,QQ看点有用独立的账户体系,根据不同的账号特性和社交路径,进行行为跟踪,并且QQ看点的AI技术是由出品过“绝艺”的AI Lab团队支持。两者结合,可以更加智能、精准的为用户推送内容资讯,把内容消费和社交两者融合在一起。
今日头条也有人工干预,但更倾向于纯机器推荐。今日头条有庞大的算法团队,在机器推荐算法上做得很精湛。一个是纯机器,一个是机器+社交,各有优劣。
三、内容方向
QQ看点内容更聚焦年轻人的娱乐生活不兴趣爱好,聚焦在目前95后00后的兴趣点上,二次元、黑科技、明星、美妆、游戏等,其内容融入了年轻一代比较喜欢的短视频并且增加了互动的弹幕。
今日头条是推荐型新闻客户端的平台,注重新闻旪效性,用户可以第一旪间看到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这一点由其产品名称“头条”便可见其本意。由于其面向的人群更广泛,其技术出身的创始人也崇尚“不输出主张,不做教育用户的事情”,内容也更多元一些,没有明显的侧重。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简要论述孔子的君子的人格和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