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1988年通货膨胀
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 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 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 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 历史高点。以 1985年的物价指数 为基点, 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 6.0%, 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 13.7%, 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 34.8%。 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 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 资金短缺问题,从 1986年开始加 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 财政赤字,特别是 1988年实行财 政的 “ 包干 ” 体制以后,社会的需 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 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 经济发行,到 1988年第四季度, 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 2134亿 元,比上年同期上涨 46.7%。由 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 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
上涨,货币贬值。同年 5月政府 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 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 价格改革的障碍, 7月份政府尝试 着开放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 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 心理预期,引发了 1988年 8月中 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 现象。 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 总额比上年同期上涨 20.3%, 8月 份银行存款减少了 26亿元,官方 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 18.5%。 为了整顿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 对经济实行全面的 “ 治理整顿 ” , 其措施之严厉堪称改革开放以来 之最。
范文二:88年和94年通货膨胀对比与分析
88年和94年通货膨胀对比与分析
88年和94年通货膨胀对比与分析
很明显可以观察到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大的通货膨胀有两次一次是1988年188还有一次就是1994年的241
分析中国的通货膨胀有三个原因哪三个呢第一个就是经济过热比如1994年1993年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是多少呢61我们现在一到九月份才24第二呢就是农业特别是粮食出问题这是大事再一个就是流动性的问题我们去年投了十万亿的信贷现在1到9月份M2的增长速度是19 从历史上看如果中国要是这三件事遇到一起经济过热农业特别是粮食减产再加上货币信贷投放过大中国就躲不过去通货膨胀
接下来呢咱就对比一下88年和94年的通货膨胀
1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6
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价格改革的障碍7月份政府尝试着开放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038月份银行存款减少了26亿元官方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为了整顿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其措施之严厉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2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中央政府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总理亲自任人民银行的行长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计划外贷款限制地区间贷款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与此同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比率由1564骤然下降到1827国际收支恶化由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超常增长使得通货膨胀全面爆发
由于19921993年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严重的泡沫现象例海南发展银行被并购和高通货膨胀率以及潜在的金融风险中央从1993年夏开始实施软着陆的攻关调控在货币政策方面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使新增货币供应量M0从1993年的15287亿减少到1994年的14239亿和1995年的5968亿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
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紧缩措施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非国有企
业对国有企业影响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出现巨大差额1993年夏沿海专
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1016而市场利率却达到2035
范文三:1948年国统区通货膨胀
1948年国统区通货膨胀:4亿金圆券才买一石大米 2013年 11月
06日 02:47
来源:人民网 作者:文亭
11月初,美国开动印钞机大印美元, 引发了世界各国对通涨的担忧。 11月 11日,国家统计 局公布 10月居民消费价格 (CPI ) 同比上涨 4.4%, 创 25个月新高, 而且突破了 4%的警戒线。 通货膨胀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网络出现了夸张的帖子形容物价上涨——“蒜你狠”、 “豆你玩”、 “唐(糖)高宗”、 “煤超疯”、 “姜你军”、 “油不得”、 “棉里针”、 “苹 什么” 。物价的快速上涨使中低收入者倍感压力。 中央也下定决心,接连出台措施控制物价 的稳定。
不过, 说起恶性通货膨胀还要数抗战胜利后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前那几年, 物价不仅是一 天一个变化,甚至每时每刻都在上涨,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的通胀奇观。
陈立夫: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
抗战胜利之初, 国民政府拥有 600万盎司黄金, 9亿美元, 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 10万亿元,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 5569亿元的 20倍。此外,还有美国给予的剩余物资约 20亿美元,这些完全可以用于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 但是国民党政府没能 抓住机会,反而昏招迭出。
当时,上海物资奇缺,同时由于道路破坏,法币也奇缺,导致暂时性的通货紧缩。市场 上出现了 1法币兑换 200储备券 (汪伪政权的货币) 的情况。 上海官方乘机建议将法币和储 备券的兑换比率定为 1:200,当时任经济部次长的何廉极力反对。何廉指出货币兑换应该以 各地的物价指数为基础, 以局部市场的价格来定官方货币比率, 实际会造成货币贬值, 使沦 陷区人民一夜之间破财丢产。结果是何廉的意见最后没有人搭理。
1945年 9月 27日,财政部公布了《伪中央储蓄银行钞票收换办法》,还是将法币与伪 中储券的兑换率定为 1:200。如此政策就意味着沦陷区数亿民众的动产价值,一夜之间变成
了只有 1/200,这无疑是对沦陷区民众财产的一次洗劫,真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 更遭殃”!
实际上, 这一经济政策也动摇了正常的国家经济秩序。 中储券的购买力显然被严重低估 了,而法币的购买力无形中增加了好几倍。当时, 国统区来的人, 一个个都成了腰缠万贯的 大员, 凭着本已不值钱的法币在沦陷区大发横财, 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 他随郑洞国从 昆明取道柳州, 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 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 在柳州 理一次发的法币, 够在上海高级理发店理上一年, 在重庆只能购买 2根油条的法币, 到了上 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
资金自然向最有利可图的地方流动, 于是重庆的法币纷纷流往上海, 沦陷区人民竞相抢 购,形成供不应求之势。 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大量增加法币以应急, 大量的法币充盈市场,物 价为之飞速上涨,法币信用自此开始丧失。沦陷区发生了急剧的通货膨胀, 不到 8个月,南 京城里最基本的生活物资,如稻米,暴涨 500倍之多! 经济秩序几近崩溃。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 陈立夫曾经总结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日本投降以后,收复地区人 民自然欢迎使用法币,但财政当局宋部长 (宋子文)竟规定 200元伪币换取 1元法币, 以为 这样一来,就可用少数法币把伪币都收了回来,其实害了老百姓。有 5000元伪币的人只能 换到 25元法币了,战前,一个富有的人经过这场战争,他的财产贬值了几百倍,这不是替 共产党铺路吗?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
到 1946年 7月,敌伪产业接收大体完成。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国民党当局混乱无序 的经济接收,给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批工厂、企业、商店在接收中倒闭、停工, 使战后经济丧失了恢复活力的能力,也为之后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
另一个导致国统区经济混乱、 物价飞涨的原因是南京政府在国民经济尚未恢复、 国内经 济秩序还处于极其混乱的时候,便急急忙忙地把战时所采取的各项管制措施一律予以废除。 可以想见,在国家政治、经济秩序尚未恢复常态以前,过早地放弃对物价、分配、资金等管 制是极为有害的,这使社会久久不能走出无序状态。
此时, 中共控制的地区却实行强硬的政府管制, 资源调配、 人力动员上均处于有组织的 状态中。 虽然在整体实力上, 共产党所控制的地区不及国统区富有, 但有力的动员使中共在 资源控制能力上远比国民党有效得多。可以说共产党把解放区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战争中, 而国民党却由于经济秩序混乱, 无法有效调动资源用于内战。 内战初期, 国民党政府仰仗手 中的外汇存底和美国的军事援助还能支撑大局, 但是在外汇用尽、 外援渐无的情况下, 财政 便吃紧起来,最后只能滥发纸币应急,恶性通货膨胀就一发不可收拾。
这一点美国人看得清楚,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 1947年 9月下旬给马歇尔的内部报告中称:“到 8月底,通货比 5月底膨胀了 64%,比去年初膨胀了 27%。 1947年的头 5个月一直维持 着这样高的通货膨胀率, 从年初始, 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几乎同步上升, 政府处境继续恶化, 行政上仍旧无能,这仍属于基本趋势。现在,中央政府犹如病入膏肓之人,衰弱不堪。”
11月初,美国开动印钞机大印美元, 引发了世界各国对通涨的担忧。 11月 11日,国家统计 局公布 10月居民消费价格 (CPI ) 同比上涨 4.4%, 创 25个月新高, 而且突破了 4%的警戒线。 通货膨胀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网络出现了夸张的帖子形容物价上涨——“蒜你狠”、 “豆你玩”、 “唐(糖)高宗”、 “煤超疯”、 “姜你军”、 “油不得”、 “棉里针”、 “苹 什么” 。物价的快速上涨使中低收入者倍感压力。 中央也下定决心,接连出台措施控制物价 的稳定。
不过, 说起恶性通货膨胀还要数抗战胜利后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前那几年, 物价不仅是一 天一个变化,甚至每时每刻都在上涨,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的通胀奇观。
陈立夫: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
抗战胜利之初, 国民政府拥有 600万盎司黄金, 9亿美元, 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 10万亿元,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 5569亿元的 20倍。此外,还有美国给予的剩余物资约 20亿美元,这些完全可以用于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 但是国民党政府没能 抓住机会,反而昏招迭出。
当时,上海物资奇缺,同时由于道路破坏,法币也奇缺,导致暂时性的通货紧缩。市场 上出现了 1法币兑换 200储备券 (汪伪政权的货币) 的情况。 上海官方乘机建议将法币和储 备券的兑换比率定为 1:200,当时任经济部次长的何廉极力反对。何廉指出货币兑换应该以 各地的物价指数为基础, 以局部市场的价格来定官方货币比率, 实际会造成货币贬值, 使沦 陷区人民一夜之间破财丢产。结果是何廉的意见最后没有人搭理。
1945年 9月 27日,财政部公布了《伪中央储蓄银行钞票收换办法》,还是将法币与伪 中储券的兑换率定为 1:200。如此政策就意味着沦陷区数亿民众的动产价值,一夜之间变成 了只有 1/200,这无疑是对沦陷区民众财产的一次洗劫,真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 更遭殃”!
实际上, 这一经济政策也动摇了正常的国家经济秩序。 中储券的购买力显然被严重低估 了,而法币的购买力无形中增加了好几倍。当时, 国统区来的人, 一个个都成了腰缠万贯的 大员, 凭着本已不值钱的法币在沦陷区大发横财, 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 他随郑洞国从 昆明取道柳州, 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 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 在柳州 理一次发的法币, 够在上海高级理发店理上一年, 在重庆只能购买 2根油条的法币, 到了上 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
资金自然向最有利可图的地方流动, 于是重庆的法币纷纷流往上海, 沦陷区人民竞相抢 购,形成供不应求之势。 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大量增加法币以应急, 大量的法币充盈市场,物 价为之飞速上涨,法币信用自此开始丧失。沦陷区发生了急剧的通货膨胀, 不到 8个月,南 京城里最基本的生活物资,如稻米,暴涨 500倍之多! 经济秩序几近崩溃。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 陈立夫曾经总结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日本投降以后,收复地区人 民自然欢迎使用法币,但财政当局宋部长 (宋子文)竟规定 200元伪币换取 1元法币, 以为 这样一来,就可用少数法币把伪币都收了回来,其实害了老百姓。有 5000元伪币的人只能
换到 25元法币了,战前,一个富有的人经过这场战争,他的财产贬值了几百倍,这不是替 共产党铺路吗?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
到 1946年 7月,敌伪产业接收大体完成。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国民党当局混乱无序 的经济接收,给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批工厂、企业、商店在接收中倒闭、停工, 使战后经济丧失了恢复活力的能力,也为之后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
另一个导致国统区经济混乱、 物价飞涨的原因是南京政府在国民经济尚未恢复、 国内经 济秩序还处于极其混乱的时候,便急急忙忙地把战时所采取的各项管制措施一律予以废除。 可以想见,在国家政治、经济秩序尚未恢复常态以前,过早地放弃对物价、分配、资金等管 制是极为有害的,这使社会久久不能走出无序状态。
此时, 中共控制的地区却实行强硬的政府管制, 资源调配、 人力动员上均处于有组织的 状态中。 虽然在整体实力上, 共产党所控制的地区不及国统区富有, 但有力的动员使中共在 资源控制能力上远比国民党有效得多。可以说共产党把解放区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战争中, 而国民党却由于经济秩序混乱, 无法有效调动资源用于内战。 内战初期, 国民党政府仰仗手 中的外汇存底和美国的军事援助还能支撑大局, 但是在外汇用尽、 外援渐无的情况下, 财政 便吃紧起来,最后只能滥发纸币应急,恶性通货膨胀就一发不可收拾。
这一点美国人看得清楚,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 1947年 9月下旬给马歇尔的内部报告中称:“到 8月底,通货比 5月底膨胀了 64%,比去年初膨胀了 27%。 1947年的头 5个月一直维持 着这样高的通货膨胀率, 从年初始, 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几乎同步上升, 政府处境继续恶化, 行政上仍旧无能,这仍属于基本趋势。现在,中央政府犹如病入膏肓之人,衰弱不堪。” 印钞票!先印法币,后印金圆券
打仗是世界上最费钱的事情。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计划 3-6个月剿灭“共匪”。可是 事与愿违, 内战打了 2年, 仍没有很快结束的迹象, 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反而逐渐处于被动。 军费高居不下, 政府已无法通过发行公债筹措军政费用, 弥补财政赤字。 于是政府便更多地 倾向于由国家银行垫款。为应付政府垫款,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增发纸币。 1946年财政部 长俞鸿钧就坦言, “从 1月到 5月??税收仅有 25000万元, 约为支出的六千分之一,巨额 的财政赤字,由发行补足”。
内战打到 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已然是处处被动,战场的失利,使政府 的信用濒临破产。法币的发行如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拾。法币的发行量由抗战胜利时的 5万亿元快速上升至 1948年 8月的 604万亿,造成了民间的恶性通货膨胀。有的造纸厂干脆 以低面额的法币作为造纸的原料,比用其他纸成本还低。
1948年 5月行宪选举后,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王云五任财政部长,开始筹划货币改 革。 7月 29日,**在浙江莫干山召见翁文灏、外交部部长王世杰、王云五等人,商讨 币制改革案, 以图重整经济, 恢复国家的经济秩序。 8月 19日, 国民党政府通过币改方案, 发行金圆券。
金圆券的发行初期,在没收法令的威胁下,大部分的城市小资产阶级民众皆服从政令, 将积蓄之金银外币兑换成金圆券。 与此同时, 国民党政府试图冻结物价, 以法令强迫商人以 8月 19日以前的物价供应货物,禁止抬价或囤积。蒋经国一个个地召见上海的大资本家, 胁迫其申报登记资产,交出金银外汇。煤炭大王、火柴大王刘鸿生对手下说:“蒋太子满脸 杀气,向工商界人物大发雷霆。他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不敷衍不行啊,要防他下毒手!” 刘氏企业被迫忍痛交出黄金 800条(每条 10两)、美钞 230万元、银元数千枚。上海商业 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 曾为国民政府赴美奔波借款, 颇受**赏识, 此时也不得不向中 央银行移存现金外汇 114万美元。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不敢住在家里, 几乎每晚换个地 方,后装病住在虹桥疗养院,“警察局曾派人来行要周具结,非经批准,不准擅离上海”。 这些强硬的行政手段, 虽然一时奏效, 但却非长久之计。 国民政府中那些喝了洋墨水的 经济学家早就看出其中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蒋硕杰在口述自传里提到, 当时随蒋经国、 熊式 辉等在东北行辕视察的时候, 政府官僚还用的是一套汉代桑弘羊的平准盐铁的法子恢复经济, 他当时感到触目惊心。果然,上海物价并没有因为蒋太子的雷霆手段而真正得到控制。 法币、金圆券下的人民
由于生活费用不断上涨, 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两个反映时代特点的概念, 即所谓 “底薪” 和“实际薪津(金)”,意思就是基本薪水加上物价津贴。“实际薪金”的计算,是以底薪 为基数,定出“薪金加成倍数”,再加“生活补助费基本数”。薪金加成的倍数和生活补助 费,随着物价上涨每季度作调整,所以“实际薪金”也应该随之不断提高。
实际
薪金 =底薪基数 ×薪金加成倍数 + 生活补助费
1946年 3月,国民政府通知:生活补助费基本数为法币 5万元,物价加成倍数为 150倍。 1946年 12月,生活补助费基本数为法币 17万元,物价加成 1100倍。所以底薪为 600元的教授实领薪金 83万元法币,可买 23袋面粉。可是到了 1947年 5月上旬,由于内战军 费激增,国统区物价猛涨。这时虽然又进行了调整,“物价加成倍数”是 1800倍,生活补 助费基本数增加到 34万,一个教授所领的薪金 142万元,不够买 10袋(440斤)面粉,反 而相当一个清洁工的水平。 以后虽每隔一两月调整一次薪金, 但与物价上涨速度相比, 还是 望尘莫及。
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在记者招待会上抱怨:“教授们吃不饱,生活不安定,一切空谈都 是白费”! 1947年 9月 21日,胡适校长致电政府,说平津物价高昂,教员生活清苦,“请 求发给实物;如不能配给实物,请按实际物价,提高实物差额金标准”。 1948年 1月,国 民政府公布公教人员待遇调整办法,可即便是教授的薪水也不够买 5袋面粉。
1948年 9月币制改革后,政府规定:文武公教人员之待遇,一律以金圆券支给。一个 刚参加工作的知识青年, 按照抗战前标准领取 40元月薪, 这时得到金圆券 40元, 购买力相 当于战前的标准银币 20元,实际收入比战前降低一半。而照抗战前标准领取 600元薪水的
教授、高级知识分子等,这时得月薪为金圆券 122元,相当于战前银币 61元;实际收入为 战前标准的十分之一。
1948年 8月 19日上海市米价每斤金圆券 1角 3分、面粉每袋 7元 6角、猪肉每斤 7角 3分、生油每斤 6角,表面上看物价还可以接受,可是从 10月以后市面上就没有“限价” 商品了,人们只能在黑市高价购买生活用品。由于国民经济没有恢复,战场局势每况愈下, 再加上蒋经国上海“打老虎”行动不了了之,人民对政府残存的最后一点信心也顷刻瓦解。 物价刚刚稳定不久,便又急速上涨。
清华大学教授浦江清 1948年 12月 16日记录:“海甸、成府(注:即在今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之间及周围地区,中关村一带)交通如常。国军撤、中共来,都无扰乱。商店渐开 门,东西很贵。中共所用长城银行的纸币出现了。” 这时候偶尔能买菜也很昂贵, 12月 22日的物价又涨到:肉 60元(金圆券)一斤,鸡蛋 10元一只,青菜 4元一斤,冻豆腐 4元一 块,金圆券发了没几天就花光了。浦江清的日记中写道:“不知中共何时把北平攻下,方始 得到安定。”到 12月 28日,肉价还是金圆券 60余元,纸烟 40元 20支,花生米涨到 50多元一斤,浦江清“舍不得买”,跑了多家,只买了些黄豆(18元一斤)、黑豆(20元一 斤)。
印钞票!先印法币,后印金圆券
打仗是世界上最费钱的事情。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计划 3-6个月剿灭“共匪”。可是 事与愿违, 内战打了 2年, 仍没有很快结束的迹象, 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反而逐渐处于被动。 军费高居不下, 政府已无法通过发行公债筹措军政费用, 弥补财政赤字。 于是政府便更多地 倾向于由国家银行垫款。为应付政府垫款,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增发纸币。 1946年财政部 长俞鸿钧就坦言, “从 1月到 5月??税收仅有 25000万元, 约为支出的六千分之一,巨额 的财政赤字,由发行补足”。
内战打到 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已然是处处被动,战场的失利,使政府 的信用濒临破产。法币的发行如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拾。法币的发行量由抗战胜利时的 5万亿元快速上升至 1948年 8月的 604万亿,造成了民间的恶性通货膨胀。有的造纸厂干脆 以低面额的法币作为造纸的原料,比用其他纸成本还低。
1948年 5月行宪选举后,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王云五任财政部长,开始筹划货币改 革。 7月 29日,**在浙江莫干山召见翁文灏、外交部部长王世杰、王云五等人,商讨 币制改革案, 以图重整经济, 恢复国家的经济秩序。 8月 19日, 国民党政府通过币改方案, 发行金圆券。
金圆券的发行初期,在没收法令的威胁下,大部分的城市小资产阶级民众皆服从政令, 将积蓄之金银外币兑换成金圆券。 与此同时, 国民党政府试图冻结物价, 以法令强迫商人以 8月 19日以前的物价供应货物,禁止抬价或囤积。蒋经国一个个地召见上海的大资本家, 胁迫其申报登记资产,交出金银外汇。煤炭大王、火柴大王刘鸿生对手下说:“蒋太子满脸 杀气,向工商界人物大发雷霆。他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不敷衍不行啊,要防他下毒手!”
刘氏企业被迫忍痛交出黄金 800条(每条 10两)、美钞 230万元、银元数千枚。上海商业 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 曾为国民政府赴美奔波借款, 颇受**赏识, 此时也不得不向中 央银行移存现金外汇 114万美元。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不敢住在家里, 几乎每晚换个地 方,后装病住在虹桥疗养院,“警察局曾派人来行要周具结,非经批准,不准擅离上海”。 这些强硬的行政手段, 虽然一时奏效, 但却非长久之计。 国民政府中那些喝了洋墨水的 经济学家早就看出其中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蒋硕杰在口述自传里提到, 当时随蒋经国、 熊式 辉等在东北行辕视察的时候, 政府官僚还用的是一套汉代桑弘羊的平准盐铁的法子恢复经济, 他当时感到触目惊心。果然,上海物价并没有因为蒋太子的雷霆手段而真正得到控制。 法币、金圆券下的人民
由于生活费用不断上涨, 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两个反映时代特点的概念, 即所谓 “底薪” 和“实际薪津(金)”,意思就是基本薪水加上物价津贴。“实际薪金”的计算,是以底薪 为基数,定出“薪金加成倍数”,再加“生活补助费基本数”。薪金加成的倍数和生活补助 费,随着物价上涨每季度作调整,所以“实际薪金”也应该随之不断提高。
实际
薪金 =底薪基数 ×薪金加成倍数 + 生活补助费
1946年 3月,国民政府通知:生活补助费基本数为法币 5万元,物价加成倍数为 150倍。 1946年 12月,生活补助费基本数为法币 17万元,物价加成 1100倍。所以底薪为 600元的教授实领薪金 83万元法币,可买 23袋面粉。可是到了 1947年 5月上旬,由于内战军 费激增,国统区物价猛涨。这时虽然又进行了调整,“物价加成倍数”是 1800倍,生活补 助费基本数增加到 34万,一个教授所领的薪金 142万元,不够买 10袋(440斤)面粉,反 而相当一个清洁工的水平。 以后虽每隔一两月调整一次薪金, 但与物价上涨速度相比, 还是 望尘莫及。
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在记者招待会上抱怨:“教授们吃不饱,生活不安定,一切空谈都 是白费”! 1947年 9月 21日,胡适校长致电政府,说平津物价高昂,教员生活清苦,“请 求发给实物;如不能配给实物,请按实际物价,提高实物差额金标准”。 1948年 1月,国 民政府公布公教人员待遇调整办法,可即便是教授的薪水也不够买 5袋面粉。
1948年 9月币制改革后,政府规定:文武公教人员之待遇,一律以金圆券支给。一个 刚参加工作的知识青年, 按照抗战前标准领取 40元月薪, 这时得到金圆券 40元, 购买力相 当于战前的标准银币 20元,实际收入比战前降低一半。而照抗战前标准领取 600元薪水的 教授、高级知识分子等,这时得月薪为金圆券 122元,相当于战前银币 61元;实际收入为 战前标准的十分之一。
1948年 8月 19日上海市米价每斤金圆券 1角 3分、面粉每袋 7元 6角、猪肉每斤 7角 3分、生油每斤 6角,表面上看物价还可以接受,可是从 10月以后市面上就没有“限价” 商品了,人们只能在黑市高价购买生活用品。由于国民经济没有恢复,战场局势每况愈下,
再加上蒋经国上海“打老虎”行动不了了之,人民对政府残存的最后一点信心也顷刻瓦解。 物价刚刚稳定不久,便又急速上涨。
清华大学教授浦江清 1948年 12月 16日记录:“海甸、成府(注:即在今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之间及周围地区,中关村一带)交通如常。国军撤、中共来,都无扰乱。商店渐开 门,东西很贵。中共所用长城银行的纸币出现了。” 这时候偶尔能买菜也很昂贵, 12月 22日的物价又涨到:肉 60元(金圆券)一斤,鸡蛋 10元一只,青菜 4元一斤,冻豆腐 4元一 块,金圆券发了没几天就花光了。浦江清的日记中写道:“不知中共何时把北平攻下,方始 得到安定。”到 12月 28日,肉价还是金圆券 60余元,纸烟 40元 20支,花生米涨到 50多元一斤,浦江清“舍不得买”,跑了多家,只买了些黄豆(18元一斤)、黑豆(20元一 斤)。
如果说北平天津地区因为战事紧张而物资奇缺的话,作为大后方的杭州也好不到哪里去。 1949年上半年, 浙江大学教授夏承焘, 也几乎无日不为柴米油盐而操心, 他在日记中记载:“ 1月 4日,米价已至 700元一石”、“ 6日,午后买食物,费百余元。”、“ 7日,过大 街购一帽,金圆百元。物价猛涨惊人,午后过珠宝巷口,买金买银洋者甚拥挤。金圆券,将 成废物矣。”、 “ 9 日,午后与家人进城购日用衣物,费 600元。物价一日数变,金圆券亟 须脱手。”、“ 14日,剪发付 13元,前次仅 3元”。
煤荒也是困扰百姓的一大难题。 1947年 9月北大的教授宿舍“每家窗前的存煤石栏里 大多空空如也,只有少数‘节余’,而且小心地洒上石灰防贼”。研究西域史的向达教授, 为了购买冬天的三四吨煤, “他说要在休假一年中到南京中央博物院去坐坐办公室, 多拿一 份薪水,来供家里还债过冬”。季羡林在回忆往事时说,在政治经济完全崩溃的解放前夕, “学术界的泰斗、德高望重、被著名的史学家郑天挺先生称之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先 生”,“到了冬天,他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
1947年 5月中旬一篇来自河南开封的报道, 真实地反映了物价飞涨下的民不聊生:“汴 垣从本月起,红粮每市斗已从 5000元涨到 11500元,除了少数官僚资本家和收钞票或经手 钞票的机关的主官或主管等人外,都深感到了 ‘活’ 的困难。求活声掩蔽了纸烟大王周锦堂 吸食鸦片被捕的新闻; 压小了省参议会大会的民意表现, 顾不到过问国共两军的谁胜谁败” 。 人们互相在探问:“天不会快塌了吧?” 政府的威信,就在这忽视百姓饭碗的过程中逐渐丢 失了。
总崩溃:金圆券变成废纸
金圆券政策失败源于发行限额无法严守。国民党政府在 1948年战时的赤字,每月达数 亿元至数十亿元,主要以发行钞票填补。这年秋冬之际,东北、平津先后失守,中原会战惨 败, 国军精锐丧尽, 内战的军事急速逆转, 而国民党曾希望得到的美国贷款援助却从来没有 落实。军事上的失败和金融上的崩溃互为因果,通货进一步膨胀。由于无法解决财政问题, 金圆券发行仅 1个月后就发行到 12亿元, 至 11月 9日则增至 19亿元, 接近初订上限之数。 10月 28日,政府决定粮食可自由买卖,货物可计本定价, 11月 1日,又颁布了《改善经济
管制补充办法》,放弃限价政策。 11月 11日,行政院修定金圆券发行法,取消金圆券发行 限额, 准许人民持有外币, 但兑换额由原来 1美元兑 4金圆券立即贬值 5倍, 降至 1美金兑 20金圆券。从此金圆券价值江河日下,一泻千里。
至 1948年 12月底,金圆券发行量增至 81亿元。至 1949年 4月时增至 5万亿;至 6月更增至 130万亿; 比 10个月前初发行时增加 24万倍。 金圆券钞票面额不断升高, 最终出 面值 100万元的大钞,但仍不足以应付交易之需,各式买卖经常要以大捆钞票进行。 5月, 一石大米竟要 4亿多金圆券。 当时流行着这样的笑谈:“在中国唯一仍然在全力开动的工业 是印刷钞票。”
进入 1949年,国民党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有覆灭的可能,由政府信用支 撑的金圆券自然急速贬值。 贬值速度已经不是早晚市价不同, 而是按钟点计算了。 机关职员 领工资拿到金圆券后,马上就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即要蒙受贬值损失。 一个办公室十来个人,管生活的人领取工资后,先不发给本人,而是先跑到市场换成银元、 港币或美钞, 再来按人分发。 普通百姓拿到金圆券马上就兑换金银或抢购东西。 抢购风潮一 浪高过一浪。许多商店的店主、 店员破天荒地说自己的商品质量不好, 劝阻顾客别买, 顾客 哪管那么多,见什么买什么,有一苦力从货架上抓了几盒青霉素。 店主吃了一惊, 问他是否 知道青霉素的用途,苦力回答说:“管他娘的,反正它比钞票值钱。”
许多地区干脆拒用金圆券了。中央银行桂林、柳州、梧州、南宁、康定、宝鸡、吉安、 南昌、哈密、兰州等地分行先后电陈总部:“各该地市面及机关行使银元,拒用金圆券。” 最后连军队也不要金圆券了,西北军政长官张治中电陈:“ 5月份发出薪饷金圆券,各部队 以市场拒收,均原封退还。他请求财政部改发银元,以免运送金圆券徒增机费负担。” 4月 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5月 27日攻取上海, 6月 5日下令禁止金圆券 流通。国民政府逃往广州后,仍继续发行金圆券,但“多数地方已不通用,即在少数尚能通 用之城市,其价值亦逐日惨跌,几同废纸。”甚至广州,所有交易非港币莫属,金圆券则完 全拒用。广州国民政府终于在 7月 3日停发金圆券,发行仅 10个月的金圆券就此收场。
范文四:2010 年通货膨胀原因分析
2010 年通货膨胀原因分析
(一 ) 、过剩流动性导致通货膨胀
谈到流动性导致通货膨胀时,一般经济学家都会以池塘的例子作比 喻:全社会的商品就像一个池塘,货币就像里面的水,水多了,水位 就高了,物价就升了。中国政府 2007-2008 年投入 4万亿应对 金融 危机, 其中 1.8 万亿是直接投入到基础建设中。 这么大量的资金注入 原材料市场,前期因为经济的低迷,这些资金并没导致物价的飞涨。 但随着经济的复苏,这些巨量资金的后遗症开始显现。 2010年的物 价飞涨, 11月的月 CPI 同比增长为 4%。这些数据也开始让政府紧张 起来。 截至到现在, 政府先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直接冻结银行 4000亿流动资金) 提高利率等紧缩的货币政策来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 记 得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 “毁灭一个国家的最好的方法不是战争, 而 是通货膨胀” 。政府的慌张的理由也在于此,但管理一个国家要得不 是随机应变而是未雨绸缪。 这样过于急躁的货币政策到底能起到多大 的作用?即使有作用, 那所产生的后遗症又会是什么?政府提高利率 和存款金率导致股市的暴跌, 大量资金从股市抽出。 又由于现在提高 后的利率还是负利率, 理性的人不会把钱存入银行, 那这笔巨额流动 资金会流动到哪? 人们会选择保值, 自古保值的投资方式有两种 “一 是黄金,而是房产。这正是黄金受到追捧,房价只涨不跌的原因。令 人捧腹的是政府还在调控房价, 通过割断地产商的资金来源来控制房 价。 关键是现在大量私有资金都选择房地产保值, 房子还没建已售空, 资金链是割不断的。
(二) 国际大宗商品的涨价。 美国的印钞机一直在为他还债。美国 遭遇危机后一直实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 利率的低下以及政府大量的 投资,导致美元的贬值,今年美国又宣布增发美元,引起一阵恐慌。 中国一直吹嘘的巨额的外汇储备也现在让人哭笑不得。美元的贬值, 自然引起以美元定价的原材料的价格的上涨,石油,铁,煤等几种基 础材料价格的飞涨使中国遭遇了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三) 热钱的涌入。美国的宽松的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大 量的热钱涌入新兴市场。 中国的热钱量也达到了一个高点。 大量的资 金以各种方式涌入房地产行业,推高房价。
范文五:2014年通货膨胀考试试题
通货膨胀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 11小题.每题 1.0分,共 11.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 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 框涂黑。)
第 1题
下面那一种情况可以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
A 通货膨胀率在 10%以上,并且有加剧的趋势
B 通货膨胀率以每年 5%的速度增长
C 在数年之内,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 2%一 3%水平
D 通货膨胀率每月都在 50%以上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 2题
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 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而使物价并没有 上升,这种情况属于()
A 不存在通货膨胀
B 存在着温和的通货膨胀
C 存在着恶性通赁膨胀
D 存在着隐蔽的通货膨胀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 3题
下面有美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的表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 在任何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都很小
B 在通货膨胀可以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也很大
C 在通货膨胀不能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D 在任何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都很大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 4题
下面有关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通常用于描述某种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B 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C 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D 以上均不是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 5题
抑制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 控制货币供应量
B 降低工资
C 解除托拉斯组织
D 减税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 6题
由于工资提高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属于()
A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B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C 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D 结构性通货膨胀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