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特岗教师考试(教材大纲资料)背记版
特岗教师考试 (教材大纲资料 ) 背记版
1、教育学概念、构成要素?
含义: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构成要素: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 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与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以 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一 )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之中,重视教育工作主张:“ 有 教无类 ” 。希望把人培养成 “ 贤人 ” 和 “ 君子 ” ;教学内容:上主要继承西周六艺《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 ; 教学上强调:“ 学而知之 ” , 提出了 “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学思并重、 学行兼顾、 博约结合、 学以致用、 以身作则等教育教学原则。
(2)战国后期:《学记》 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其中的教学相长, 启发诱导、 秩序渐进、 长善救失、 藏息相辅、师来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先秦时期的孟子和墨子、汉代的董促舒、宋代 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 。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解 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 ; “ 育,养子使作善也。 ” 。
(3)19世纪末 20世纪初, “ 教育 ” 才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1)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 产婆术 ” ,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 了雏形;
(3)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提出了 “ 教育遵循自然 ” 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 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
(4)古罗马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 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 败的关键。
3、试述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教育学的独立。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代表作:
(1)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代表作:《大教学论》 。主要贡献:1提出了 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2提出了 “ 泛智 ” 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 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3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 则; 4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3)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4)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5)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 “ 白板说 ” 和绅士教育 其 代表作为《教育漫话》 。
(二)试述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1)、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主要思想观点和贡献: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 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上:1他把哲学中的统计学观念移用过来,强调 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 2突出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既是教学 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3他结合学生心理提出了 “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 的四段教学法, 4提出了教学的 教育性原则,主为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 5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 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 杜威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 、 主要思想观点和贡献: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 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 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 1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 “ 教育即生活 ”“ 教育即成长 ”“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 , 2在教育目的上, 认为教育 “ 于其之外无目的 ” ,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 3在师生关系上, 他主张儿童中心。与其教育基本观点一致。 4教学上他倡导 “ 做中学 ” ,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 目的与活动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 《教 育学》 ,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1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
地位和作用; 2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3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4、简述教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情况?
(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 (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5、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在其代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 发现学习的理论。
(2)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在其代表作 《教学与发展》 中, 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 提出了:一 “ 高 难度教学 ” 、二 “ 高速度教学 ” 、三 “ 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 ” 、四 “ 理解学习过程 ” 、五 “ 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 展 ” 的五大教学原则。
(3)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 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4)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 、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 《帕夫 雷什中学》 等著作中, 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由于他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基础 上的,他的著作被称为 “ 活的教育学 ” 。
6、教育定义?
广义: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和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 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7、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8、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 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 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 育内容、 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9、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1)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 (2)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 (3)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 的时期。
10、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教育影响的过程。 从受教育者的角 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 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 发展内容的过程。
11、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 “ 学制 ”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 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2、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基本类型)?
(1)双轨制学制(19世纪欧洲) ; (2)单轨制学制(19末 20初世纪美国) ; (3)分支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 。 (4)我国:1902年 “ 壬寅学制 ” 〈钦定学堂章程〉第一个近代学制; 1904年 “ 癸卯学制 ” 〈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 正式实施的学制; 1922年 “ 壬戌学制 ” 就是 “ 六三三 ” 学制。
13、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 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4、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教育的发展分古代教育 (包括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 和现代教育 (包括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 终身教育) 。
(一)古代教育:
(1)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 :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 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特点)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
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
(二)现代教育:
(1)现代学校教育(特点)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 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点) :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 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15、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 (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16、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17、试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并提 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越发展,教育与生产力 的关系也就越密切。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 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③ 制 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 教育再生产 科学知识;③ 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二)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 决定教育 的领导权。② 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 决定着教育目的;④ 决定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① 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 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③ 对当前的 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④ 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三) 、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 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 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 的作用。③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18、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 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19、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 人力资本 ” , 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 技能及其他 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 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20、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是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 在: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 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的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 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 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 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 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21、学校文化建设: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构成?
学校文化含义: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 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构成: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 和物质文化构成。观念文化的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规范文化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22、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特性)和功能?
学校文化特性:(1)是一种组织文化。 (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特别 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学校文化的功能(作用) :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
23、学校文化形成过程是怎样形成的?
(1)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2)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3)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 程。 (4)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24、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
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培养人的的社会实践。⑵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⑶培养人是在 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⑴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⑵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⑴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⑵教育相对独立于 政治经济制度。
25、如何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3)教育是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4)教育是实践 “ 三个代表 ” 思想的重要领域。
26、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 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 资体制; (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 会的形成。
27、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 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 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 教育的历史变化。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现代化; 2教育目标现代化; 3教育内容现代化; 4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 代化; 5教师队伍现代化; 6教育管理现代化; 7教育设备现代化; 8教育制度现代化。
28、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
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原因的根据。 人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 在于,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现:(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 (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 客体。 (3)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的本质观,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 育活动中的地位,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师生关系。
29、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要求)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 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 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要求) 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 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 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 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要求)一方面要坚 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30、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何?
含义: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包括方面: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包括 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识两方面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1)人的身心发展的两 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 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 (2)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 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31、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 发展过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秩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2)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 务。年龄特征: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 不能搞 “ 一刀切 ”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3)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基心理的某 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的方法, 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 速度的不同。 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 的发展。
32、 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1) 遗传决定论 ::英国的高尓登和美国的霍尓。观点: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
速或延缓的作用; (2) 环境决定论:美国的华生。观点: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 (3) 二因素论:美国 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观点: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33、影响人身心发展有那些因素?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34、什么是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是:上一代将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活动。遗传作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人身心发展提供可能 性。
35、 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遗传 作用:(1)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 (2)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3) 遗 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 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36、 什么是环境?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作用的因素。作用:(1)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 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 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37、试分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及其表现?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1)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 能; (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8、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9、初中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12、 13岁至 15、 16岁,是人生过程中后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心理学家称为 “ 危险期 ” 或 “ 心理断乳期 ” ,意 味着在这一时期,学生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2)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 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40、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是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理想自我; (2)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 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3)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4)情意方 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理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5)自我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 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41、高中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1)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2)青年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 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4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负有重要的责任; (2)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 系,这是使学生会对今后生道路作出正确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
43、什么是教育目的、概念?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 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 求。
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总的方向。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 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层面表达教育的理想。 ) 。 44、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45、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1)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 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康德观点:个人德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 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46、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
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 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 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47、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
48、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一)五育的相对独立性,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德育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 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含义: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形成基本的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含义: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 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美育含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 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含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技术知识 和劳动技能能力。
(二)五育之间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 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 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 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的 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49、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定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50、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地位:(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 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 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51、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二)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4) 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三)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 过程。
52、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 “ 面向全体学生 ” 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 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 “ 使学生全面发展 ” 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 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三 )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 “ 减负 ” 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 “ 使学生生动、主 动和愉快发展 ” 的误解。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 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息和毅力。
(四 )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帮助者和服务者:这种对素质教育倡导的 “ 学生主动发展 ” 和 “ 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 ” 的误解。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 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首 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 助者和服务者。
(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 在新形势下的体现, 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 另一方面又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的本质 是培养人, 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这就决定了素 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并没有错,要 说错的话, 那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是学习的目的。 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 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 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 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 其次, 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 是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53、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 教育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54、简述教师的作用?
(1)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 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55、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一般角色:(1)传道者; (2)授业解惑者; (3)榜样; (4)管理者; (5)朋友。
新课程下角色:(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一表现在学生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者,二表现在是学生的引路人。 ) ; (2)教 育教学的研究者; (以研究者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教学跌各种问题并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 (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一具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二了解掌握各个层次 的课程内容及其关系;三提高增强课程建设能力;四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 )
56、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 (2)示范性; (3)系统性。
57、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 )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 (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二 ) 热爱学生:(1)全面关心学生; (2)尊重和信任学生; (3)严格要求学生; (4)理解和宽容学生; (5)解放和放飞 学生;
(三 ) 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1)善于与同事合作; (2)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加强修 炼 (2)言行一致。
58、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
(1)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 精深的学科知识; (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
59、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素养?
(1) 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 预测和指导能力; (2) 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3) 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4) 运 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5) 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6) 较高的教育机智; (7) 教育科研能力
60、 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6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 (2)制定法律法规; (3)提供经济保障
6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 (2)恒于研究; (3)勤于反思; (4)勇于实践
63、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 )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人:一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二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 的个体;三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2) 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二学 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二)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 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64、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 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65、学生的社会地位、权利与义务?
(一)学生的社会地位及其保障:(1)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 (2)学生的身份法律地位:第一是国家公民;第二是 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是接受教育的示成年公民。
(二)学生的合法权利:(1)受教育权; (2)人身权。 (三)学生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 的义务有:(1)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2)努力学习, 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3)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66、 《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67、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特殊的保护责任: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68、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一) 积极因素:(1)智力发展水平较高; (2)进取心较强; (3)求知欲强, 兴趣广泛; (4)思想活跃; (二) 消极因素: (5)自我中心; (6)依赖性强; (7)心理承受能力差; (8)娇气十足。
69、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观点:学生的成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 宰作用;
儿童中心论:杜威;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 都要围绕着儿童转。两者不足: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 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 以致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 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忽视 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70、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 )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 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 )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
(三 ) 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 人 -人 ” 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 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7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含义:广义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课程指学校开展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 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不 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 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7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1)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2)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3)按课程任务:基础型 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4)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7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 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7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一)萌芽:(1)最早使用 “ 课程 ” 一词的是朱熹《朱子全书 . 论学》 “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 ; (2)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含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
(二)产生与发展:(1)美国学者博比特 “ 活动分析法 ” ; (2)拉尓夫 *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 论的奠基石,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 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75、课程计划的含义、意义?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含义: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习 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意义: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 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 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 依据。构成要素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76、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 (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77、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指导意义与要求有哪些?
(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2)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 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3)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 联系与衔接; (4)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教育
工作。
78、什么是课程标准?
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 容的指导性文件。
79、课程标准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80、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 (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 (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4)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 教学质量的依据。
81、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 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 间;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4教材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82、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 (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教科 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83、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1)整体把握教科书; (2)重点设计教科书; (3)充分利用教科书; (4)及时引进新知识; (5)适当补充乡土材料 ; (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84、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课程资源含义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 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 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狭义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 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 。区别:前者 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来源;后者是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时间、场地、 媒介、设备和环境等,因而这类要素也叫条件性课程资源。
85、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和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 (3)开发实施条件; (4)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校外资源; (6)建立资源数据库。 86、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 利用, 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 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新的 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都是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件。因此,教学过程是动 态的课程资源。
87、什么是课程实施?影响课程实施因素有哪些?
含义: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影响因素:(1)课 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2)交流与合作; (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4)教师的培训; (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88、试述我国中学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 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 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89、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含义: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内涵:(1)课程评价的对象 应是多元的; (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 (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 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90、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CIPP评价模式 (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 (4)CSE评价模式。
91、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以加德纳为代表多元智力理论, 人的智能多元化9种:(1)言语或语言; (2)逻辑或数理; (3)视觉或空间关系; (4)音乐或节奏; (5)身体或运动; (6)人际交往; (7)自我反省; (8)自然观察者;
(9)存在。
92、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 “ 难、繁、偏、旧 ” 和过于注 重书本知识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过程实施过 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 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93、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遵循代性、基础性、选择原则; (2)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 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 (4)建立样本教学研究制度; (5)完善校本评价,优化 外部评价; (6)赋予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94、试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1)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95、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含哪几部分?
定义: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的联系学 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内容:指定性内容与非制定性内容。指定性内容包 括:研究性学习、社区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四大领域。
96、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推进学生对自我、 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 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97、什么是教学概念?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包括:(1)教学是以培养全 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 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98、教学与教育、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一) 、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教育。 (二) 、教学与智育: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 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践, 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 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99、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1)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是 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100、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 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 品质 。
101、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指导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02、历史上教学观点?
(1)孔子 “ 学 ”“ 思 ”“ 行 ” ; (2)孟子 “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子 ” ; (3)赫尔巴特 “ 预备、 提示、 联想、 系统、方法 ” 五段教学法; (4)杜威 “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 五步教学法。
10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是一种特殊的认 识过程。特殊性:1间接性和简捷性; 2交往性与实践; 3教育性与发展性; 4引导性与指导性。
104、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简接经验;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 主。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要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又要探索掌
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 (3) 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 识为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要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 品德的关系, 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 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 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大套思想教育的 偏向。 ) ;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 (一教师主导着学习的方向、 内容、 进程、 结果和质量, 起引导、 规范、 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 积极性的发挥;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 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105、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106、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107、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一)直观性原则: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 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基本要求:1调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 3鼓励 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三)巩固性原则: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复习; 3在扩 充、 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四) 循序渐进原则: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 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五)因材施教原则: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 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108、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含义: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09、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授法(1注意启发诱导; 2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3讲究语言艺术; 4要组织学生听课) 。 (2)谈话法(1做好提 问准备; 2善于启发诱导; 3做好归纳小结) 。 (3)讨论法(1充分准备; 2对生启发引导; 3结束做好小结) 。 (4)读书指导法(1明确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给生读书方法; 3加强评价和辅导; 4组织交流读书心得) 。 (5)演示 法(1做好准备; 2明确目的、要求与过程; 3讲究演示方法; ) 。 (6)参观法(1做参观前准备; 2参观时及时具体 指导; 3参观后及时总结) 。 (7)练习法(1精心设计实践活动; 2及时指导学生的练习;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秩序渐进逐步提高) 。 (8)实验法(1做好前准备; 2做好实验组织和指导; 3做好小结) 。 (9)实习法(1做好实习 准备; 2做好实习指导; 3做好实习总结) 。
110、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优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2)班级 授课制:优点:教学效率高,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 用; (3)分组教学制:优点: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 (4)道尔顿制: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 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5)特朗普制:
111、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含义: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 根据周表课和作息时间表, 安 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 大面积培养人才; (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不足:(1)难以因材施教; (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缺乏灵活性。
112、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和辅助形式是什么?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11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备课: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单元计划 3课时计划,即教案。
(二)上课: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求:(1)目标准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组织有效; (5)体验积极。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1)课外作业的形式; (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3)及时批改课外作业。
(四)课外辅导:要求:(1)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的因材施教; (2)有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
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 有问题可问; (4)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五)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
114、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含义: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类型:(1)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 程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 习评价; (3)根据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 分为相对性评价 (常模参照性评价) 和绝对性评价 (目标参照性评价) 。 115、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含义:学习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 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方式:考查和考试
116、德育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含义:广义泛指:所有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 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狭义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 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 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特点:(1)社会性; (2)历史性。德育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 长的基本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117、德育的构成?
(1)道德教育; (2)政治教育; (3)思想教育; (4)法制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八章(二节)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118、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概念:德育过程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也施加教育影响, 并引导 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构成要素:(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德育内容; (4)德 育方法。
119、德育过程的规律?
(1)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的过程 (3)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 矛盾各级转化的过程。 (4)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120、德育原则概念?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21、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导向性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 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 尊重与严格要示相结合原则:(1)爱护、 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要做到合理正确、 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五)因材施教原则:(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122、德育的主要途径?
(1)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123、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情感陶冶法; (3)实际锻炼法; (4)榜样示范法; (5)评比竞赛法; (6)奖励与惩罚法。
124、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哪些?
(1)认知模式; (2)体谅模式; (3)社会模仿模式。
125、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 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轻
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126、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丢弃内容; (4)积极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形式; (5)坚持知与行相统 一,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 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127、班级管理的含义、功能(作用)?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 使学生得到充分的、 全面的发展。 功能 (作 用) :(1)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128、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管理中的组织者和灵魂;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3)班主任是保证各 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 (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的、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129、制定班级管理计划的一般步骤?
(1)明确教育目标的要求,认识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 (2)分析班级情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了解学生 的需求; (3)构思班级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 (4)就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交全体学生或班干部讨论,由学生参与制 定计划,确定班级活动计划的思路; (5)将比较完善的活动计划写成文字,并予以公布。
130、班级管理的概念及其原则?
含义: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原则:(1)科学性 原则; (2)民主性原则; (3)自觉性原则; (4)整体性原则;
131、班集体的特征与作用
特征:是由班主任带领学生有意识创建的并具有积极作用的集体。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作用:(1)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 (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3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各部分的基本要求?怎样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一) 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导向和动力。 是班主任及班级相关成员根据教育 目的、学校工作计划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共同制定的班集体经过努力而实现的预期发展结果。基本要求:(1)要将 近期目标、 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 (2)要把 “ 明天的快乐 ” 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3)要注意发挥学生的 积极性,与学生共同商量来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4)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实际情 况。
(二)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主任及班集体核心;基本要求:(1)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 (2)班主任 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三) 形成良好班风; 基本要求:(1)确立班风目标; (2)培养正确舆论; (3)强化行为训练; (4)加强榜样示范。 (四) 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基本要求:(1)认真讨论,科学合理; (2)严肃慎重,相对稳定; (3)反复学习,坚决执行; (4)教育为主,不断完善。
(五)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基本要求:(1)健全班级规章制度; (2)建立组织体系; (3)坚持一贯。
(六)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基本要求:(1)班主任要了解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2)认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3)加 强教育和引导。
(七)组织形式多样教育活动;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2)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 (3)注意形式的适龄 化; (4)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133、主题班会的形式与组织?
(1)主题班会的主要形式: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 会。 (2)主题班会的组织。一般包括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 (3)组织主题班会应 注意的几个问题。注意:主题不能过杂,要有的放矢;班主任要做好 “ 导演 ” 而不是 “ 演员 ” 。
134、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135、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36、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37、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是促进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2)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3)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 保证; (4)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138、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4)教育性原则
139、研究方案的设计过程?
(1)确定研究类型的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140、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个案法; (5)比较法。
141、几种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行动研究:(1)含义:教育行动研究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 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 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2)教育行动研究的类型:根据组织形式分为:1个体独立型行动研究、 2小组协作型行 动研究 3组织合作型行动研究; (3)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 2拟定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 究; 4进行总结评价) ; (4)教育行动。
(二)教育质性研究。类型:(1)生态心理学; (2)教育叙事研究; (3)交流民族志; (4)人种学; (5)象征互动主义。
(三)教育叙事研究:类型:(1)自我陈述式叙事; (2)他人记述式叙事。叙事研究实施:1观察并提出问题; 2事 件的记录与描述; 3反思与分析; 4总结与提升; 5交流与评价。
142、一项优秀的教育研究,必须坚持以哪些原则?
(1)事件真实可信; (2)情境典型有意义,反思深刻独到; (3)叙述清晰,细节描写生动,心理刻画细腻,矛盾冲突 突出; (4)主题鲜明; (5)对他人有思考价值和启迪意义。
(1)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题目; (2)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类型; (3)拟定写作提纲; (4)写作初稿; (5)修改定稿。 143、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
(1)标题与内容的一致性,既不能大题小做,也不能小题大做; (2)观点和材料和一致性; (3)正确处理借鉴吸收他 人研究成果与自己独立思考的关系,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借鉴吸收,习题体现创新性; (4)语言文字精练简洁,表 达准确完整; (5)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144、简述教育的社会属性。
答:(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 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人的社会活动,又 具有相对独立性
145、教师建威信的途径。
答:(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 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146、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基本规律。
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47、德育的途径 。
答: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 又称德育的组织形式。 我国德育途径是广 泛的,包括:(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少先队、共青团组 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治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范文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学》知识考点解读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2:教育学概述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2.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2.2:教育与人发展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 课程
第六章 教学
第七章 德育
第八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九章 课外、校外教育
第十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3.1:教育目的 3.2:教育制度 4.1: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4.2:学生 5.1:课程概述 5.2:课程目标 5.5:课程管理 5.6:课程设计与实施 6.1:教学概述 6.2:教学过程 6.5:教学评价 6.6:教学模式 7.1:德育概述 7.2:德育内容 7.4:德育原则 7.5:德育模式 8.1:班级与班级管理 8.2:良好班集体培养 9.1:课外、校外教育概念与意义 9.3:课外、校外教育特点与要求 10.1:教育研究概述 10.2:教育研究基本过程 4.3:师生关系 5.3:课程内容 5.4:课程结构 5.7:课程评价 5.8:课程资源 6.3:教学原则与方法 6.4:教学组织形式与基本环节7.3:德育过程 7.3:德育过程 7.6:德育途径与方法 8.3:班主任工作概述 9.2:课外、校外教育内容与形式 9.4: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范文三:特岗教师考试写作范文大全[教材]
特岗教师考试写作范文大全
郑州招教论坛:河南教师招聘考试唯一学习型论坛
www.zzzhaojiao.com
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以往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杯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它之所以流行,在那个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目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以运动的观点去认真的对待~
首先,这滴“水”应该是学生所需要、所渴求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教师就是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就如同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说道:“过来~把我有的给你倒上~”于是,今年给这批学生向脑子里倒,明年再给另外一批学生往脑子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前面讲的可谓是声情并茂,热火朝天,但一看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或强颜欢笑,为什么~困为这滴水不是学生所想要的,虽然你给学生倒了好几杯,但却没有学生所想的那一滴。于是,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独立品格也没有了,拥有的只是教师所给的那几滴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师的“给你”。
其次,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
正所谓:学高为师,师正为范:。唯有:学高:才能有资格做老师,:学高:指的是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量,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如何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即教师自己先得有:水:。当然这:
水:不一定非得比学生多,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也许远远的大于教师所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那么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机械的重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肯定的说,今后学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仅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唯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能力,向他人虚心好问,不断的往自己的“那桶水”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力争使自己的那桶水成为:常流水:,才能让学生得到学生所想要的,所渴求的那:一滴水:。也许学生想要的并不在我们的“常流水”中,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这其中学生到寻找知识的方法,共同寻找,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到授业解惑。
诚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艰难的过程,但作为一名教师从一滴水做起,让一滴又一滴鲜活的、知识的水珠,汇成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才能托起祖国明天的风帆~
师爱的智慧
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第一,爱生如人。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
畏的独特生命个体。
作为“园丁”的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学会做人”~
第二,爱生如生。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
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应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爱生如子。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于是乎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
“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因此,我们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
第四,爱生如友。把学生当朋友,就不要处处时时“师道尊严”,不要“规训”学生,更不要“命令”。
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师承载“伙伴”的功能。教师要以爱为杠杆,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处”。
第五,爱生如己。把他人当自己,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学生当自己,我们就会理解学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长中的个人意愿与主观能动性。
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示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事”~
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大爱无声,却馨香远播,它需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
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智慧的师爱永远是教育广深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才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天、地、君、亲、师位”,教师以其崇高的历史和社会地位永久地载入“香盒”。可能众多的光环让教师有些莫名的“骄傲”。故而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服从自己,老师怎么说学生就必须怎么做。
教师的“威信”固然重要,但那一切必须用对学生严厉的做法来实现吗,一种稳定的“威信”应该建立在和学生平等的交际层面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树立威信:
首先,保持冷静,平和心态,排除一切外在干扰因素。有时教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显出急躁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甚至施以拳脚。殊不知,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此拉开。因而,教师应平和心态,排除杂念,一切以学生为先,以工作为重,保持冷静,继续保持教育者的崇高风范。
其次,宽容大度。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或者将心比心多想想自己读书时是否也曾如此。当学生犯错误时,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在允许的情况下多给予谅解,学生会把教师不仅当作“指挥者和管理者”,也会把我们当作好朋友的,那贴近学生之内心世界就不是纸上谈兵了。
再次,深入调查,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同时,教师应充分“挤”出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知道学生最近到底在想什么,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对学生可能出
现的现象有一个诸葛般的预判。
最后,自我检讨。学生犯错误,做教师的对其大发雷霆或怒斥一通并不能使学生诚恳地接受,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僵。在发脾气前,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或许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遇事若能自我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拉近师生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些天真无邪的学生呢,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应把他们看成幼苗,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甩开教师莫名的“威信”,树立正确而稳定的威信。
走向和谐奋进的前曲——理解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将德育教育的目标转化为他们的内在素质呢,
我认为,首先一条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早已被时代所摒弃,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
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批评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切实有效地发挥批评的作用。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就会使师生关系愉快。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育,是真心的爱护,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 (保护学生的尊严)
《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这面窗户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处世的准则,从教师那里获得炽热情感的学生,可以在他们身上萌发出热爱人、热爱人生的积极态度,打下与人相处的良好行为基础。”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在工作中,我发现:有时孩子犯错误并非是有意的。有时是出于好奇或无知。因为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老师
需要从心底里宽容孩子的过错。我以前总是要求每一个孩子做得一个样,上课时都必须像一座钟似的坐在座位上,不准乱动,课堂上常常因为学生坐不住而发脾气。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修剪”,这样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那么怎样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呢,
一、包容学生的错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按实际情况给予宽容,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出合适的理由,让孩子有台阶可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孩子的错误保守秘密,从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二、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予正确的引导。宽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而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包庇纵容。所以,老师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今后怎样改正,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改正缺点。
三、允许孩子的行为反复,以爱已之心爱人。反复性是青少年的特点之一,是其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反映。因此,宽容不是一次性的行为,不能以为孩子犯了错就不再宽容了。孩子的行为有所反复,这时就更需要老师保持一颗宽容、善待孩子的爱心。其实大多数学生犯了错误,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哪怕这个学生是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生。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在工作上心存宽容,关爱每一个学生吧。
如何“因材施教”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
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
那么,怎样才能使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这点呢,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对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作科学分析。
十九世纪的俄国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学要在一切的关系上培养一个人,它就该首先了解人的一切关系。”可见了解学生之重要,它是“因材施教”的基矗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就应坚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2(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把“因材施教”真正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在教学中,既要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个别需要。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肯定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对症下药”,我们要充满热情地对待学生,对后进生更应关怀备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实践已经证明:经过教和学的双方努力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成长为有用之材,从不同的方面对我们的国家作出贡献。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那都是人为划分的,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长处,教师要长所有学生的善扬所有学生的优。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他又说:
“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头脑打下了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花有花的香,树有树的美,晴有睛的丽,雨有雨的趣。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更是如此。当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从内心欣赏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自然心性,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象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飚升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测其在事业中的成就。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的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意味着变化。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所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原因是。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
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同。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的个别差异,促进健康发展。因此,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并加以培植,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时光流逝,昨日少年慢慢长大,这是生命自然的轨迹。耳濡目染,蒙昧心灵闪耀理性光华,这是人性发展的证明。老师们,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吧~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即使不能成为“老虎”,就让他们成为一只优秀的“兔子”吧~
营造温情氛围 呵护学生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学生进步的一个前提。作为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是非常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的。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营造温情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
当自尊心理使人去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合理的维护自己的尊严时,它在人们的行动中起积极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积极自尊心,才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并获得成功。
要保护学生自尊心,以下几方面是不应忽略的。
首先,坚持平等对话。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师道尊严” 已为时代所摒弃,学生是与老师完全平等的人,尊
重是教育民主的第一原则。有了这种健全的心理,才能平等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不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才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关注弱势群体。维护自尊是每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班级里的那些后进生及有某方面生理缺陷的学生则更渴望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更脆弱,更容易受伤害,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加细心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要像给朱元璋画像的聪明画家那样,既要保护弱势群体的自尊,又要做得巧妙,使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弱势。
再次,挖掘前进动力。渴望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而获得自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即使老师们眼中的双差生(学习差、品德差),表面上看似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有十分强烈的自尊需求。对待这些学生,我们不能因为“恨铁不成钢”,就总是恶语相讥或横加指责,那样只能使他们在背离我们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我们应积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长处在集体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自尊心和上进心。
最后,宽容学生过失。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小过失是不可避免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非故意,而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而且要懂得宽容他们的错误与过失,不要盯住他们的错误不放或对他们的过失穷追不舍,只要让其明白错误行为及错误所在就罢手,要保护他们敏感的自尊。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们要细心呵护学生露珠般脆弱的心灵,精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心理氛围,我们给予学生的尊重、理解、关爱,就是对他们“润物细无声”的浇灌和培育;老师善解人意的温情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明灯。
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当“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之际,“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模式相应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诞生了,“惩罚”二字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但面对参差不起、特性各异的孩子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成长,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于是,我想到了“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叫做“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呢,怎样的严厉才能扭转学生的劣习呢,谈到这就不能不提及“惩罚”这个概念。
我认为“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理解“惩罚”的真正含义。
那么,怎样惩罚,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呢,从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我悟到:
首先,不论教师想要采取何种方式惩罚学生,都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其次,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教师必须真正意义地理解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人非圣贤,岂能无过, 对于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存在错误。其一,教室,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教室,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其三,教室,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然。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对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则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恰当惩罚为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帮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即使在实施惩罚时,也应先讲清道理,告诉学生他的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
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
第三,惩罚要选择时机,点到为止。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
惩罚不能当成家常便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内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惩罚的真谛。惩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树立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我们的惩罚效果就犹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综上所述,教师在自我行为调控得当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然后,将“严”与“爱”有机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获养成教育的硕果。“严中有爱,爱中要严”需要我们用心来体味,来实践~
教师的使命
关于教师形象的界定很多,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有人说教师的蜡烛。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
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而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而后他必须作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切实做到呢,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财富加以选择和概括,然后毫不保留得传授给求学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教书,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育人,是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的教育。怎样能够做好育人工作呢,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认识教师职业,从而进一步提升至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只有爱岗敬业,才可有育人而言
第二,规范行为,以实际行动服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第三,关爱每位学生——倾听就是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也是师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融洽关系。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让学生“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穷其一生想要达到而难于达到的境界。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今天的课堂应致力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努力。 一、学会观察
“人非生而知之”,观察又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越细致,认识越深刻;观察越全面,认识越完整。
培养学生观察力,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二、学会体验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的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体验——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创设体验性学习,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自主生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因为体验与创造不仅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也是学习的根本和目的。教师要树立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的教育理念,把课上到孩子的心坎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会思维
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创新,而创新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因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进行创新思维的有效训练。
万代师表孔子早有言在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思与学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得会思维。可以断言:会学习的人一定是会思维的人,会思维的人必定是会学习的人。
四、学会发现
发现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一位哲人曾说:“学习的快乐是发现。”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执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尝试发现,学会发现问题、发现猜想、发现真理、发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注重体验、训练思维、促进发现是不可分割的目标体系,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同一教学活动,又能促使以上几个目标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和一份敏锐的思维,对知识的发现永远保持着激情;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在思考中成长,在发现中进步。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进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营造创新氛围,重视个性发展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 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3、 引导发散思维,鼓励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置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应及时抓住机会,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
4、 增强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敢于独立思考,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去合理怀疑,去积极探索,去追求真知。
5、 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这是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要教育学生不要好高鹜远,急于求成,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双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多给学生动手机会,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只有在教学中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锐意创新,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良好师生关系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奶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要“塑造”好教师的形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如何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师者”的架子,不愿与学生接触、交流。甚至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成体统。长此以往,产生了隔膜,便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感。其实,要
塑造好教师形象,维护师之尊严、威信,只有从课堂教学、课外相处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以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和人格精神去征服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较好的形象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第二,教育要务实避空。如果我们教育者对某些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予以回避,或者隐瞒某些事实的真相,学生就会怀疑,继而就不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或者教师张口、闭口大道理,致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到渺茫,觉得老师说话空洞,不切合实际,从而使教育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学生慢慢地疏远了教师,师生关系就会起变化。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组织他们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改进师生关系,收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第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又是建立和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倘若教不得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知识、技能差,成绩低下,教师不满意,家长难接受。学生处于两面受压,精神负担大,就会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教育教学产生抵触,从而恶化了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改进教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向心力”将学生吸引住,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师生间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它可以使师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缩短距离,从而改进关系。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教师,我所向往的职业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历来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吟咏歌颂奉献的诗句。奉献是一种精神,奉献是一种品质,奉献也是一种追求。
教师职业就是一个奉献的职业。无形中,人们赋予教师职业这样一种内在的精神涵义。我也认为:奉献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我想当我站在几尺讲台上,当我面对渴求知识的眼睛,当我滔滔不决讲解的时候,我心中有一份责任,我感到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都落在了我的身上,责任重大或任重而道远。奉献也是一份责任,正因为奉献,教师的职业才显得光辉荣耀,显得高尚伟大。
即使我会寂寞,我会贫苦,我会辛劳。我无怨无悔,我毅然决然。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是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可是,在这辛苦奉献的背后,在努力的付出之后,教师也很快乐,他们换来的是学生的明天。“桃李满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当默默奉献换来累累硕果时,老师们笑了,笑得最灿烂最动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教师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追求,教师应该坚守心中的那一份信念。
我向往教师的职业,我向往被别人尊重,我向往与学生们一起生活的快乐
教师,我所向往的职业
从小就有这个很理想的理想,即使在现在的的此时此刻,如果能
给我一个机会,我还是愿意去做一个老师。
我喜欢我的小学老师,她们是真正地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她们的教导我至今铭记于心,融会于骨。
我当时想:如果有一天我有幸成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也要像我的老师那样爱学生,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言传身教,教做好人,善良的人,负责的人,聪明的人,能干的人??
假如我做一个中学老师,也许我会放任孩子们更多,甚至会让他们去走一走弯路。即使他们真地走了弯路,我不会打压他们,而只是把他们拉回来,让他们记住这些经历,今后别再吃苦。
我崇拜我的大学老师,不去论他们非凡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递交给我们对专业的热爱,对探索的激情,为我们真正走入社会搭起不朽的桥梁。尤记教育学王教授,不谈他的博学与专业,仅仅是他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就已经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聆听他讲课的学生.从此这热爱植根于我们的心中――在探索中学习每一点一滴的知识,然后积累,考究,扩张,丰富,传播......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生命单纯而快乐,即使有病痛的折磨也在所不辞地屹立在讲台之上。
都说职场如战场。老师们在社会、工作中的经验对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财富。
我每次在办公室里看到能干的老师们内内外外协调工作解决问题都会羡慕不已。假如有一天我也能象她一样自如,我就去写一本书,送给那些尚未走出校门的孩子们,告诉他们事实比我们学到的复杂地多,但是只要认真负责,那么又会简单地多。
如果有一天有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做一名老师。
; 如果天上的云彩不美丽,我不会不幸福,因为还有白白的云朵;
如果天上的星星不出现,我不会不幸福,因为还有宁静的夜空;
如果湖泊波澜不惊,我不会不幸福,因为还有平静的湖面。
幸福的源泉在哪里,是金钱的满足还是家庭的美满,还是与亲人的天伦之乐,我对幸福曾经奢望太多,但整天游纫与社会与家庭的交响曲中,我渐渐发现幸福只需要一点点。
幸福只需要一点点,否则,就象美味佳肴里放多了味精,令人鲜之无味。仿佛可贵的友情,无需每天黏在一起,只需烦恼时互说心情,快乐时分享喜悦;无需天天电话不断,只需困难时,伸出一双手。
幸福只需要一点点,否则,就象美味的汤肴里放多了盐,令人张口结舌。仿佛爱情的珍贵,不需要过多的嘘寒问暖和甜言蜜语,而是在生病时递一杯水,送上两片药,在伤心落泪时,递上一张纸巾,来一个深情的拥抱。
幸福只需要一点点,否则,就象手握满满一把沙子,愈想拽紧它,它愈在指缝间滑落。仿佛生命的可贵,不需要吃什么山珍海味,只需要合理的营养饮食。
在同胞们受到山洪的侵袭、地震的伤害时,不需要你倾家荡产地去捐助几十万,只需要你献出一份能够承受的爱心。在行路时,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扔进垃圾箱里,为城市美化作出一份小小的贡献,在生命精彩的旅程里,你会体会到幸福的跳跃。
幸福只需要一点点,孝敬父母时,不需要你大把的钞票拿回家,只需要你的一声声问候和常回家看看。
幸福只需要一点点,教育儿女时,无需你事事包办,,只需教育他做人的道理。
幸福只需要一点点,我开始发现幸福就只需要一点点,但收获却是无比的丰硕。
范文四:特岗教师考试(免教材)背记版
2011最新
1、教育学概念、构成要素?
含义: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构成要素: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与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1)孔子: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之中,重视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学内容:上主要继承西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育教学原则。(2)战国后期:《学记》8、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基本类型)?
(1)双轨制学制(19世纪欧洲);(2)单轨制学制(19末20初世纪美国);(3)分支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4)我国:1902年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就是“六三三”学制。
9、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0、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4、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其中的教学相长,启发诱导、秩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来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先秦时期的孟子和墨子、汉代的董促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1)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3)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4)古罗马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3、试述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独立。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代表作:(1)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代表作:《大教学论》。主要贡献:1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2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3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4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3)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4)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5)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 (二)试述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1)、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主要思想观点和贡献: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上:1他把哲学中的统计学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2突出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3他结合学生心理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4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主为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5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2)、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思想观点和贡献: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 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1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2在教育目的上,认为教育“于其之外无目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3在师生关系上,他主张儿童中心。与其教育基本观点一致。4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1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3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4、简述教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情况?
(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5、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在其代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2)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在其代表作《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一“高难度教学”、二“高速度教学”、三“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四“理解学习过程”、五“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3)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4)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由于他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才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 2、教育定义?
广义: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5、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1)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2)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3)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一)古代教育:(1)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古代学校教育(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二)现代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6、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1、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12、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二章(一节——三节)
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越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也就越密切。(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③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二)、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决定着教育目的;④决定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①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③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④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三)、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3、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4、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是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的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5、学校文化建设: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构成?
学校文化含义: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构成: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观念文化的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规范文化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2) 环境决定论:美国的华生。观点: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3) 二因素论: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观点: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6、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特性)和功能?
学校文化特性:(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学校文化的功能(作用):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
三章(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影响人身心发展有那些因素?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2、什么是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是:上一代将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活动。遗传作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人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7、学校文化形成过程是怎样形成的?
(1)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3、 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遗传作用:(1)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2)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3)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 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4、 什么是环境?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作用的因素。作用:(1) 环境使遗传提二章(四节) 教育相对独立性 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培养人的的社会实践。⑵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⑶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⑴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⑵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⑴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⑵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章(五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如何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2、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目标现代化;3教育内容现代化;4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5教师队伍现代化;6教育管理现代化;7教育设备现代化;8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三章三章(一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1、人的本节质)人的身心发展概述及其教育学意义
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原因的根据。人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现:(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3)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的本质观,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师生关系。
2、、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要求)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2) 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要求)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要求)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3、、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何?
含义: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包括方面: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识两方面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1)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2)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4、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秩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2)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年龄特征: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3)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基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4)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的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5)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5是什么?、 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
(1) 遗传决定论::英国的高尓登和美国的霍尓。观点: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
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2) 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 5、试分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及其表现?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1)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章(三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初中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12、13岁至15、16岁,是人生过程中后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学生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2)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是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理想自我;(2)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3)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4)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理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5)自我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3、高中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1)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2)青年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4、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负有重要的责任;(2)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会对今后生道路作出正确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四节(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1、什么是教育目的、概念?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总的方向。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层面表达教育的理想。)。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3谁?基本观点是什么?、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1)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康德观点:个人德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四章(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构成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一)五育的相对独立性,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德育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含义: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体育含义: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美育含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含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能力。(二)五育之间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合作;(2)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1)加强修炼(2)言行一致。
6、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
(1)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 精深的学科知识; (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
7、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素养? (1) 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能力;(2) 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3) 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 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 较高的教育机智;(7) 教育科研能力
8、 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四章(三节)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定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1)创新能
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
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3、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二)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三)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4、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二)素质教育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三)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息和毅力。(四)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种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并没有错,要说错的话,那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是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是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五章(一节) 教师
1、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 教育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简述教师的作用?
(1)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 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一般角色:(1)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榜样;(4)管理者;(5)朋友。新课程下角色:(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表现在学生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者,二表现在是学生的引路人。);(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教学跌各种问题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一具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二了解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及其关系;三提高增强课程建设能力;四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
4、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2)示范性;(3)系统性。
5、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二) 热爱学生:(1)全面关心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严格要求学生;(4)理解和宽容学生;(5)解放和放飞学生;(三) 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1)善于与同事
的个人努力。
9、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2)制定法律法规;(3)提供经济保障 10、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
五章(二节) 学生
1、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人:一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二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的个体;三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2) 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2、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1)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 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3、学生的社会地位、权利与义务?
(一)学生的社会地位及其保障:(1)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2)学生的身份法律地位:第一是国家公民;第二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是接受教育的示成年公民。(二)学生的合法权利:(1)受教育权;(2)人身权。(三)学生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1)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2)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3)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5、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特殊的保护责任: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7、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一)积极因素:(1)智力发展水平较高;(2)进取心较强;(3)求知欲强,兴趣广泛;(4)思想活跃;(二)消极因素:(5)自我中心;(6)依赖性强;(7)心理承受能力差;(8)娇气十足。
五章(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观点:学生的成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
儿童中心论:杜威;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两者不足: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三) 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第六章 课程
六章(一节) 课程概述
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含义:广义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课程指学校开展的
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1)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2)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4)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
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一)萌芽:(1)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朱子全书. 论学》“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2)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含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二)产生与发展:(1)美国学者博
比特 “活动分析法”;(2)拉尓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以加德纳为代表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能多元化9种:(1)言语或语言;(2)逻辑或数理;(3)视觉或空间关系;(4)音乐或节奏;(5)身体或运动;(6)人际交往;(7)自我反省;(8)自然观察者;(9)存在。
六章(二节)课程设计
1、课程计划的含义、意义?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2、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过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含义: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习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意义: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3、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指导意义与要求有哪些?
(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2)3、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遵循代性、基础性、选择原则;(2)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3)建立学生自定学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3)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4)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4、什么是课程标准?
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
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议、附录、课程标准结构包括哪些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
6、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4)7、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8、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9、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1)整体把握教科书; (2)重点设计教科书; (3)充分利用教科书; (4)及时引进新知识; (5)适当补充乡土材料 ;(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10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
课程资源含义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狭义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区别:前者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来源;后者是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等,因而这类要素也叫条件性课程资源。
11、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和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12的课程资源)?、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可忽视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都是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件。因此,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
六章(三节)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1、什么是课程实施?影响课程实施因素有哪些?
含义: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影响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2、试述我国中学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3、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含义: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内涵:(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4、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CIPP 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4)CSE 评价模式。
六章(四节)我国当前中学课程改革 1、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习计划制度;(4)建立样本教学研究制度;(5)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6)赋予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4、试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1)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5、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含哪几部分?
定义: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的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内容:指定性内容与非制定性内容。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四大领域。
6、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七章教学
七章(一节) 教学概述
1、什么是教学概念?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包括:(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与教育、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一)、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教育。(二)、教学与智育: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践,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1)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
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
七章(二节) 教学过程
1、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历史上教学观点?
(1)孔子 “学”“思”“行”;(2)孟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子”;(3)赫尔巴特 “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五段教学法;(4)杜威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1)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1间接性和简捷性;2交往性与实践;34、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育性与发展性;4引导性与指导性。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简接经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主。(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要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又要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 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要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大套思想教育的偏向。);(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一教师主导着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5、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七章(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2、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一)直观性原则: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二)启发性原则:基本要求:1调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3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三)巩固性原则: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四)循序渐进原则: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五)因材施教原则: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含义: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育。
八章(二节)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1、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概念:德育过程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也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规律?
(1)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2)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的过程(3)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各级转化的过程。(4)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3、德育原则概念?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4、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导向性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二)疏导原则:(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5、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授法(1注意启发诱导;2认真组织教学内容;3讲究语言艺术;4要组织学生听课)。(2)谈话法(1做好提问准备;2善于启发诱导;3做好归纳小结)。(3)讨论法(1充分准备;2对生启发引导;3结束做好小结)。(4)读书指导法(1明确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给生读书方法;3加强评价和辅导;4组织交流读书心得)。(5)演示法(1做好准备;2明确目的、要求与过程;3讲究演示方法;)。(6)参观法(1做参观前准备;2参观时及时具体指导;3参观后及时总结)。(7)练习法(1精心设计实践活动;2及时指导学生的练习;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秩序渐进逐步提高)。(8)实验法(1做好前准备;2做好实验组织和指导;3做好小结)。(9)实习法(1做好实习准备;2做好实习指导;3做好实习总结)。
七章(四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基本环节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优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2)班级授课制:优点:教学效率高,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3)分组教学制:优点: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4)道尔顿制: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5)特朗普制: 2、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含义: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表课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不足:(1)难以因材施教;(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缺乏灵活性。 3、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和辅助形式是什么?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备课: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2)写好三种计划: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即教案。
(二)上课: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求:(1)目标准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组织有效;(5)体验积极。(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1)课外作业的形式;(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3)及时批改课外作业。(四)课外辅导:要求:(1)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的因材施教;(2)有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4)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五)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
5、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含义: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类型:(1)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3)根据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评价)。 6、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含义:学习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方式:考查和考试
第八章:德育
八章(一节)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含义:广义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狭义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特点:(1)社会性;(2)历史性。德育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2、德育的构成? (1)道德教育;(2)政治教育;(3)思想教育;(4)法制教育;(5)心理健康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尊重与严格要示相结合原则:(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五)因材施教原则:(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八章(三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德育的主要途径?
(1)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情感陶冶法;(3)实际锻炼法;(4)榜样示范法;(5)评比竞赛法;(6)奖励与惩罚法。 八章(四节)德育模式
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哪些? (1)认知模式;(2)体谅模式;(3)社会模仿模式。
八章(五节) 我国中学德育改革 1、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4)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轻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2、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2)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丢弃内容;(4)积极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形式;(5)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第九章 班级管理
九章(一节) 班级管理概述
1班级管理的含义、功能(作用)?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功能(作用):(1)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管理中的组织者和灵魂;(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的、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九章(二节) 班级管理的过程和原则 1、制定班级管理计划的一般步骤?
(1)明确教育目标的要求,认识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2)分析班级情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了解学生的需求;(3)构思班级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4)就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交全体学生或班干部讨论,由学生参与制定计划,确定班级活动计划的思路;(5)将比较完善的活动计划写成文字,并予以公布。 2、班级管理的概念及其原则? 含义: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原则:(1)科学性原则;(2)民主性原则;(3)自觉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
九章(三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集体的特征与作用
特征:是由班主任带领学生有意识创建的并具有积极作用的集体。(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作用:(1)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各部分的基本要求?怎样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一)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导向和动力。是班主任及班级相关成员根据教育目的、学校工作计划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共同制定的班集体经过努力而实现的预期发展结果。基本要求:(1)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2)要把“明天的快乐”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3)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共同商量来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4)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实际情况。(二)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主任及班集体核心;基本要求:(1)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2)班主任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三)形成良好班风;基本要求:(1)确立班风目标;(2)培养正确舆论;(3)强化行为训练;(4)加强榜样示范。(四)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基本要求:(1)认真讨论,科学合理;(2)严肃慎重,相对稳定;(3)反复学习,坚决执行;(4)教育为主,不断完善。(五)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基本要求:(1)健全班级规章制度;(2)建立组织体系;(3)坚持一贯。(六)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基本要求:(1)班主任要了解非正式组织的特点;(2)认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3)加强教育和引导。(七)组织形式多样教育活动;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2)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3)注意形式的适龄化;(4)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3、主题班会的形式与组织?
(1)主题班会的主要形式: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2)主题班会的组织。一般包括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3)组织主题班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注意:主题不能过杂,要有的放矢;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 《4》、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5》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6》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十章教育科学研究
十章(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1、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是促进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2)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3)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4)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教育性原则
十章(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研究方案的设计过程?
(1)确定研究类型的方法;(2)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变量;(4)形成研究方案。
十章(三节)
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个案法;(5)比较法。 2、几种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行动研究:(1)含义:教育行动研究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2)教育行动研究的类型:根据组织形式分为:1个体独立型行动研究、2小组协作型行动研究3组织合作型行动研究;(3)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2拟定研究计划;3实施行动研究;4进行总结评价);(4)教育行动。(二)教育质性研究。类型:(1)生态心理学;(2)教育叙事研究;(3)交流民族志;(4)人种学;(5)象征互动主义。(三)教育叙事研究:类型:(1)自我陈述式叙事;(2)他人记述式叙事。叙事研究实施:1观察并提出问题;2事件的记录与描述;3反思与分析;4总结与提升;5交流与评价。 3、一项优秀的教育研究,必须坚持以哪些原则? (1)事件真实可信;(2)情境典型有意义,反思深刻独到;(3)叙述清晰,细节描写生动,心理刻画细腻,矛盾冲突突出;(4)主题鲜明;(5)对他人有思考价值和启迪意义。
(1)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题目;(2)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类型;(3)拟定写作提纲;(4)写作初稿;(5)修改定稿。 2、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
(1)标题与内容的一致性,既不能大题小做,也不能小题大做;(2)观点和材料和一致性;(3)正确处理借鉴吸收他人研究成果与自己独立思考的关系,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借鉴吸收,习题体现创新性;(4)语言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5)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范文五:2014新疆特岗教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教材]
2014新疆特岗教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3-12-21 信息来源: 知满天教育网 点击数:553次 我要评论(0)
一、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本题总分30分)
1、学习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包括(ABCE)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馈过程 E反思过程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ABCE)
A目的更明确 B持久性明显发展 C精确性提高 D方法更科学 E概括性更强。
3、智力群体差异包括(ABC)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志向差异 E学习风格差异
4、桑代克总结的学习规律(ABC)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结构率 E程序率
5、知识的表征形式(ABCD)
A命题网络 B产生式系统 C图式 D认知结构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ABCDE)
A问题的特征 B已有的知识经验 C定势与功能固着 D智力水平 E情绪状态
7、抑郁症的表现(AB)
A焦虑 B情绪消极 C消极认识 D动机缺失 E躯体疲劳
8、下列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有(ABE)
A计划策略 B监视策略 C学习时间策 D监控策略 E调节策略
9、一个7岁儿童的智力年龄是8岁,则他的比率智商是(C)
A70 B80 C114 D100 E125
10、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动机是(ABC)
A内部学习动机 B外部学习动机 C认知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E附属内驱力。
11、学习动机是由哪些方面构成的(AB)
A学习需要 B诱因 C家长赞许 D教师认
1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迁移分为(AB)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具体迁移 E正迁移 F负迁移
13、影响迁移的因素(ABCDE)
A相似性 B原有认知结构 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D智力 E教学指导
14、练习曲线规律(ABCDE)
A开始进步快 B中间有一个高原期 C后期进步慢 D总趋势是进步 E有时出现暂时退步
15、态度的核心成份(B)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16、有结构问题的特征(AB)
A问题的明确性 B解法的确定性 C问题不明确性 C解法的开放性
17、学习某材料,10次正好记住,那么学习多少次效果最好呢?(D)
A8次 B10次 C12次 D15次 E20次
18、学习策略由(ACD)策略构成
A、认知策略 B、计划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9、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BCD)
A、变通性 B、认知性 C、目的性 D、序列性。
2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属于(B)
A、行为主义观点 B、人本主义观点 C、认知观点 D、建构主义观点
21、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ABCD)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定向性和顺序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22、操作技能的特点是(ACD)
A、展开性 B、简缩性 C、外显性 D、客观性
23、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ABCD)几个阶段。
A、原型定向 B原型固化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24、奥苏贝尔提出的几种同化模式是(ABD)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先行组织者 D、组合学习
25、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是(ACD)
A、知识的学习B、认知策略的学习C、技能的学习D、行为规范的学习
26、常用的直观形式有(ABCD)
A、情景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
27、"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__B__的教学技术。( )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28、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BE)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修养 D、道德素质 E、道德行为
29、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C)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30、"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B)
A、创造性B
B、学习迁移C、发现教学法D、学会学习
二、填空题(共15题,每题1分,根据所学知识将答案填在每题)
9、从动机的生理基础来看,动机最佳水平应是(心向与定势)程度的激活或唤起,此时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
10、皮亚杰认为,守恒是(成就动机)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11、归因理论是从(调节策略)来阐述行为动机的。
12、影响学习准备的最主要因素是( )和学习。
13、( )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
14、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 )三个过程。
15、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 )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三.辨析题(共5题,每题5分,请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原因,本题总分25分。)
1、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2、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
3、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
4、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 )
5、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本题总分20分。)
1、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奥功贝尔迁移的主要内容?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4、简述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本题总分30分。)
1、如何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的学习?
2、结合实际说明应当样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BCE 2、ABCE 3、ABC 4、ABC 5、ABCD 6、ABCDE 7、AB 8、ABE 9、C 10、ABC 11、AB 12、AB 13、ABCDE 14、ABCDE 15、B 16、AB 17、D 18、ABD 19、BCD 20、B 21、ABCD 22、ACD 23、ABCD 24ABD 25、ACD 26、BCD 27、B 28、ABE 29、C 30、B
二、填空题
1、心向与定势2、成就动机3、调节策略4、概念同化5、社会自我6、陈述性知识7、动作技能8、自我实现9、中等10、具体运算11、结果12、成熟13、桑代克14、评价15、心理
三、判断题
1、? 2、× 3、? 4、× 5、?
四、简答题(略)
五、论述题(略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特岗教师考试(教材大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