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朱元璋是倡导白话文第一人 【文化散论】
曹宗国
白话文本来是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才通用的,但古代历史文献里也出现过白话文句,有的明清小说实际也是当时的白话文,特别是明洪武朱元璋的圣旨诏书都是用白话写的,他堪称倡导白话文的第一人。
放牛娃出生的朱元璋、在做了将帅当了皇帝之后,对自己不通文墨毫不掩饰。无论在官府朝廷面对文武百官、还是接见对外交使节,他都老老实实地用自己习惯的“群众语言”讲话。即便是发布圣旨诏书,他也不要文官将自己的言辞“翻译”成文言文,而是直录他的原话,形成一道道别开生面的白话圣旨。圣旨诏书乃是最高级别的文本,历朝列代都是用最庄重的文言文书写的,朱元璋居然把它搞成了白话文,岂不是一种强力倡导吗?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非常讨厌滥用文言的酸腐行为。有一次出行,他看见一座牌坊上题有“得胜之门”,便问随行的文官:得胜门就是得胜门,怎么还“之门”?文官回答说:“语助也”。朱元璋怒斥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可见他是主张文字要直白的。
古代帝王讲话,是被称之为“圣语”的,那是非同凡响,但是朱元璋口吐的“圣语”,却都是鄙俚乡俗的大白话。史书记载,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朱元璋在朝廷面见百官,对从曲阜孔府来进表的孔克坚说:“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对曰:“臣五十三岁也”。朱元璋说:“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啊不好?”,你看,这哪里像什么“圣语”,简直就是乡下老人唠嗑,可这些话就被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当做圣旨传达下去了。
接见外国使节,那可是重大礼仪场合,外交辞令都是十分讲究的,可他朱洪武也是满口大白话。据《高丽史 辛禑列传》“十三年”(洪武二十年,1387)记载:大明朝廷对高丽史宣谕朱元璋的圣旨:“我前日和你说的话,你记得麼?”这使节回去后也就宣谕:“我的言语,这里册儿上都写著有。大抵我的话紧则要他至诚。那里岂无贤人君子,必知道这意也。你对那宰相每(们)说,他只是占田土,占奴婢,享富贵快活,也合寻思教百姓安宁,至至诚诚的做些好勾当……”这番白话辞令,即便今天看来也还很值得玩味。
甚至事关朝廷的重要政令,朱元璋也用口语白话发布圣旨诏书。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他给户部下达的清查登记户口的政令,就是一通大白话。原文如下: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作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作军。钦此”。
还“钦此”! 当然,这只不过是文官书写时照传统文化套上去的,意思在于强调:这就是最高指示!这道通俗圣旨丝毫没有文言的讲究,开头直呼“你每”(元明时期“你们”的“们”普遍写作“每”),条文也直白得很,如同吆喝牲口一样,却非常有利于官员们精准执行。
即便是发布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军令,朱元璋也是一通白话甩下去。比如当时某海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吏请示该怎么办,朱元璋下的一道圣旨居然是:“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当然末尾还有“钦此”。这道圣旨后来被人认为是最搞笑的,其实他号令明白,不容侵犯的威严也表达得直截了当,并不失天朝大帝的风范。
朱元璋使用白话文,也起到了一定的倡导作用,当时的文人都不敢胡乱“之乎者也”,甚至后来的永乐大帝也在圣旨中使用白话文。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代帝王的个人话语文风,没有对通用文体产生广泛影响,但说他是倡导白话文的第一人,也应该不为过。
范文二:【doc】学术论文也应倡导“白话文”
学术论文也应倡导“白话文”
学术论文也应倡导"白话文
中圈在五四时期t发起过一场文学革命. 即用"白话文营代"文言文.如今.我觉得学 术界也应试搞这样一场"革命了.不可否认, 如今的学术界存在一种现象,即剥骞,东抄一 段西摘一段就拼凑起来一篇文章,读起来自然 就磕磕蚌蚌,像是读文言文;且形式单一,就是 "意义,"建议,"特点,"原则一一罗列.像 极了古代的"八股文.这种文章没有实际内 容.只有"整洁的外表.而且完全看不到作者 的思路.看不出创新的地方.所以危害是很大 的.不仅对读者无益,对自己也无益.这阻碍了 自己的思堆.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来. 20世纪之初.中圈的文学出现了一个断 层,文言文遭到辨弃.一大批留学人士为我们 带来了新鲜血液——西方文学.在当时,黄遵 宪t提出"文言合一才能使各圈文化普及,科 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圈的文言文乖离致使科 技文化落后.如果现今我圈学术界不搞这样一 次改革.不学习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封建时代 的老路我看又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反对竞八股>这篇文章中列举 了"竞八股的八条罪状.我们在这里也可以仿 熙这种形式列一列现在的论文存在的毛病.比 如文长段短.左|I右砌.就像中圈山区特有的 梯田,远看好看,但产量却不高.这样的文章读
起来也就没什么味道.都是抄得人家的.怎么 可能有味.即使抄来的是名家经典也是一样, 因为一篇文章就像一首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只有整个蛄构搭配合理.文字通顺,才会是一 篇好文章,东拼西凑起来的怎能上下贯通?而 圈外或中圈大师扳的文章就像平原地区的农 田茫茫一片,可观性差点,但产量丰生.看看大 师们的文章吧,不说剥人.就说中圈曩燕悉的 马克思的'贵本论>.不仅是一部理论大其.还 是一部文学作品,语言精美,还擅用比喻.谁说 学术文章不能用比喻.文章越死板就越好吗? 我觉得未必.恐怕是不知如何运用比喻更贴切 一
些.学术文章的修辞运用不仅需要一定的文 学造诣,还需要有很深的学术功底.对你写的 口文/张卫国
东西要有很深的理解才行;否则,对一个不很 了解的东西.只顾着想它到底是什么,只顾看 从脑中将其抠出来.哪有功夫思考用什么优美 的词句表达呢?如果思绪滔滔不绝犹如黄河泛 滥一样涌出来.文学灵意也就瞳之而未了.这 时你也全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张五常将创作定 义为有艺术性的思堆表达."艺术性指的是分 析与蛄构上的美.虽然我还不完全理解这句话 的意思.但我觉得艺术性还应该包括文字的精 美.当然了.如果刺意追求文字的精美也许会 损伤文章的准确性.可至少应试让人看懂吧. 如今有些文章不是让人觉得好像在雕刺一件 石头作品般艰涩.就是像观看一幅抽象派油画
般犯晕.哪如张五常的文章文字浅显易懂,让 人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意,犹如与朋友聊天一 样.还时不时来一句^默的话,这样的文章虽 然算不上精美.但至少"有味.都说张五常很 狂.从他在公众场合的讲话中也可以窥见一 斑.但他的学术文章却一点不"狂.
另外.就是貌似抽象,假装深奥.数千字的 一
大篇文章.蛄构清晰.却没有什么实在的东 西,只有一些上面提到的"四肢的东西.这些 东西看似很深奥很抽象.但其实只是貌似"抽 象,具体分析一下是没有实际内容的.为什么 没有实际内容.就是因为这些东西不是来自于 实际.而是来自于人家的书本.而大师扳的人 物是如何做的呢?弗洛伊德是个精神痛医生, 荣格一开始也是从事这一行业.他们的理论都 是来源于对治疗对象的分析中.鑫调查也是可 以的.如目前很火的经济学大师,管理学大师, 他们的理论都是问卷调查的分析蛄果.单单呆 在自己的晨子里,闭门造丰,能造出来东西 吗?多读几本书就能提出自己的理论吗?克其 量只能?一部供学生们痛恨的教材善了.还有 就是追求文章的长度,长文章就是好文章吗? 文字多"分量就重吗?我觉得未必,爱因斯坦 的相对论只有一千多字.还不是像一枚重磅炸 弹轰动了全球.现在有的期刊还强调文章不少 于几千字.真不知道怎么想的.还有就是似乎 ,,
还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参考文献越多,文章就
越好友.而且是外文的越多就更好了.参考文 献多就一定好吗?不一定,只能说人家的东西 多.自己的东西少.如果以那个为评判标准,我 看我们圈家有很多人都可以摘得诺贝尔奖 了.当然也并非说引用人家的东西就不好.但 不能生jt硬套直接就拿过来.而是要潜移默化 在自己的话中,要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样才 能使文章前后连贯,词义顺畅.
这样的文章从形式上看又像挂灯茏.古代 有一种灯茏:上边一个大灯茏.下边依次连看 渐小的几个灯茏.我们的文章也是:开头一段 用大"一.下边一段用中"(一).再下一段用 小"l.这是指的分三层的情况,也是目前大多 数文章的屡次.比起**批评的"乱开中药 镛的情况好多了,但要与大师扳的文章相比 又差多了.文字还是显得单薄.思路还是不够 连贯.类比一下,就比如金庸的小说和现代的 网络小说:首者文字磅JII宏大蕴涵丰富,而后 者一句话一段.形式清晰却没有价值,只能博 人一笑.看看着名心理学家荣格的书就会体会 到这一点.读的过程不仅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而且还会帚培你很多启发.那些"启发我想也 许是作者在释放他的思J鼻的时候瞬间获得的 灵意.那些灵意使作者兴奋也激动了后来的读 者.张五常也说.学习人家的东西不仅要掌握 人家的知识.还要搞清楚他的思考方法,只有 这样.才能写出自己的东西,否则只学会了人 家的知识.只会培你冠上剥骞的罪名.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说的"白话文,
并非指文章要流于口语化,简单化,而是说在 内容上要来源于实戢.有丰富的内涵,在形式 上语意流畅的文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鑫 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强大的理论武器, 当今的中圈现代化建设,也要依靠理论的指 导.如果学术界不能另辟蹊径,提出自己独到 的见解.不能用流畅的"白话将其表述出来, 剥说圈家难以在世界强圈之林中长久立足,单 就学术上也难与诺贝尔有缘.?
范文三:白话文
白話文,是相對於書面語而言的。它起源於尋常巷陌、市井街頭,卻能與廟堂之高的文學爭輝,散
發出絢爛的光華。
古代中國一直以文言文作為書面語言,文言文主要是以先秦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它一直是士大
夫階層的文化表徵。我們通常所說的白話文是以漢代的口語為基礎加工而成的書面語。本文介紹的白話
文學,則不僅指漢代以後,亦包括在漢之前出現的以日常口語字句寫入書卷的文字。相對文言文,白話
文長久被置於邊陲,不受重視;但是,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遷,中國人的表述方式漸漸地由傳統的文言
文走向本來不受重視的白話文。
其實白話文得以漸漸地廣泛流通,其一是因爲為相對於文言文,它更易於誦讀和書寫,即使教育水平
不是太高的平常百姓也可以基本掌握。民國初年,一些中國的先進知識份子注意到傳統的文言文與白話
文分流已久的事實,於是,他們開始探索將兩者合一的可行性,並大力提倡以白話文傳播文化知識。這
項文字上的改革正是中國近代文學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中一個主要的改革項目。自「新文
化運動」起,文言文在中國文學的地位不再崇高,白話文正式成為了中國文學的寫作主流。 說到白話文學,早在唐朝初年已經有以白話文書寫而成的詩,王梵志就是白話文詩的鼻祖;若説是現
代白話文,則魯迅先生的小說《狂人日記》就是一部以現代白話文書寫的奠基之作,而《聖經》和合本
則是第一部以現代白話文翻譯出來的西方著作,若同學有興趣可從中品讀一下近代第一批白話文學的味
道。
尋
發展至今,白話文學在中國各個地方皆有不同的演
變,譬如方言文學。在廣東地區,包括香港,粵語白話文
一度盛行。粵語白話文,其實即是跟粵語口語的詞彙、語
法、句式完全吻合的書面語。但問題是粵語書寫起來特別
容易出現錯別字,以同音字甚至是英文字母代替無法書寫
的或筆劃艱深的中文字,造成種種文字混亂的情況。於
是,又開始有人提倡要正字、正音,令粵語白話文更加規
範化。
在本文中要向大家介紹的,如題「尋常巷陌起高華」
所述,是白話文學的濫觴和發展,以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
的角色和地位。首先,我們會從古代白話(日常口語)說
起,詩經的口語直書,楚辭的鄉間小調,皆被後人視為文
學經典;接著會涉及到一本胡適的著作《白話文學史》,
再簡單做一些評價;最後我們聚焦香港,看看這個小天地
裏以粵語付梓的是是非非。
文:盧依雯
貳、這一代的文學,這一代的事
經年月洗禮而流傳的文學作品,很多都是「最富於創
造性,最可以代表時代」的。白話是一種可讀,可聽,可
歌,可講,可記的言語,而最能表情達意的,足以成為可
代表時代的一流文學。我們可以從最具代表性的例子看看
一直存在文學中的白話。
《詩經》 - 萬物有靈
「美人如詩,草木如織」,不讀《詩經》,不知萬物
有靈。《詩經》中的愛情,實為爲縱使相隔了千百年,仍使
人在這古老的文字中相遇,生髮「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
老,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般的感慨。
我們看詩經,如見人民一邊勞動一邊吟唱。佔詩經
大部份的是《國風》,即各地民歌。跨越華夏大地,穿越
數百年,難免含有地道方言。《禮記.王制》:「五方之
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民歌中的方言往往令當代人
也有解讀困難的可能。
相傳周天子為觀風俗知得失,頌揚先祖功德,派人到
民間採詩,交與宮中樂官入樂並加以潤飾。據向熹先生
《詩經語文論集》所言,樂官雅化了本來原始又難解的民
歌,使之文從字順,通曉明白,這雅言有可能就是華夏民
俗所通行的語言。從有文化隔膜到各國能明瞭吟唱,雅言
達到了通曉明暢的「白話」效果。
由於出自民間,所用之言語質樸坦率。愛情詩裏的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不必
說,農事詩也頗能體現那質樸的味道。《魏風.十畝之
間》:「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十畝之
外兮,桑者泄泄兮, 行與子逝兮。」風吹過桑田,一群
採桑女子停下手裏工作,看看天色,嗯,今天該到此為止
了,一切顯得悠閒自在。有人道:「回家嗎?」然後桑女
結伴歸去。這首短詩在瞬間已表現採桑女勞動後的愜意。
除當時的用詞閒適外,今人看來也能掌握當中意思。
《楚辭》 - 方言的陽春白雪
楚辭在戰國時代是屬於南方楚地的鄉土文化。楚國的
詩人大概有很多事情想説,很多情感要傾訴,詩經中普遍的
四言詩已不足夠滿足他們,因而發展了一種以五、七言為
基礎,但形式靈活的體裁。這就更造就了以白話入詞的
條件。
「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
物,故謂之《楚辭》。」楚辭含有大量楚地事物、楚地神
話和方言,對楚人來說應是近乎白話的語言而極富表現
力。而實際上,據褚斌傑《楚辭要論》所說,楚辭在當時
也可能受戰國縱橫家「鋪敍辭采的言詞作品」所影響,楚辭
可能就是當時華夏共同語加上方言結合的文字。
而取之於生活的楚地事物和民間神話傳說更促進了白
話融入文學中。舉個例子,《九章.涉江》有一些楚方
言,如「容與」即不前進的樣子;「儃佪」即徘徊;「侘
傺」即失意。也有一些近乎白話的句子,如「苟餘心其端
直兮,雖僻遠之何傷」和「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
苦而終窮。」《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
莫樂兮新相知。」這些現在看上去文縐縐的詞句,其實在
古時候不過是街頭巷尾的喁喁私語,當真是時過境遷啊。
45
《孟子》 - 白話爭鳴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長於辯論,往往通過辯論技
巧把道理深入淺出,一語中的。《齊桓晉文之事章》中提
到一施政藍圖:「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
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
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
是,孰能禦之?」這幅圖畫,莫講作為君主的齊宣王會嚮
往,連我們也給他打動了。《孟子.梁惠王上》: 「狗
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
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
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文字生動傳神地
描繪出當時率獸食人的慘狀,暗示君王想推卸責任。這些
言語就仿如直接從口中說出來,看了也覺明白清楚,可見
白話早存在百家爭鳴的時代。
漢魏樂府 — 如親耳聞
兩漢時期,民間也出現了很多歌謠。漢武帝效法周
代,命人數度採集民間歌謠。透過樂府機關的文人加以修
飾,為「樂府歌辭」,民歌味道非常濃厚,這是民間文學
高度受重視的一刻。在《東門行》中,主人公生活艱苦,
「盎中無鬥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要鋌而走險,
家中妻子抱著兒子牽衣攔道阻止,主人公說:「咄!行!
吾去為遲!白髮時下難久居。」這裏也不避俗字俗語,用
了 「咄」和「行」。情感真摰噴薄而出。東漢的《孔雀
東南飛》與《木蘭辭》亦並稱漢樂府雙璧,它們皆是用白
話或接近白話寫成的。建安時代,曹氏三父子更是對之極
力提倡。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七哀詩.其一》記錄道:「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
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這
該是一幅滿目瘡痍的悲絕景象,白話的使用加深了讀者的
印象和表現現實的效果。
唐詩
唐代是詩歌發展最高峰的時期,律詩和絕句已發展成
熟,準備開花結果了。 但唐代依然有詩人寫下動人傳世
而形式靈活自由的古體詩。雖然較有規範的律詩絕句也能
是白話,但古體詩能滲入白話元素的條件更為充分,往往
具有言一既出而不能抑止的情感。白居易在《長恨歌》對
楊貴妃作了以下的描述:「漢王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
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
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
色。」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
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由於古體詩沒有
46
押韻規定,可押自然韻,也沒有對仗的規定,我們皆可感
到行文如流水,聲律諧和動聽,宛如從口中說出。詩仙李
白也有許多這些作品,如《蜀道難》、《宣州謝朓樓餞別
校書叔雲》等,至中晚唐時期,詩人亦多用白話入詩。
宋詞
詩到唐朝發展至頂峰,文人開始把目光放到能入樂的
詞。詞的形式長短不齊, 暫撇開要配合音樂這一點,其
形式確實非常自由,可以白話入詞。早期的詞更有點通
俗,後來又走向雅化。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
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
晴。」說得簡單又有韻味。晚唐溫庭筠《憶江南》:「梳
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蘇軾《江城子》的「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定風波》
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
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李清照《聲聲慢》:「尋
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雁過也,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
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處處皆有白話的影子。
元曲
史良昭先生說:「詩詞貴韻雅,曲貴俚俗;詩詞貴含
蓄,曲貴直露;詩詞貴莊潔,曲貴諧謔;詩詞創新求奇貴
不失大方,曲卻提倡以尖巧來出奇制勝。」中原由蒙古政
權來統治,文化上的交融,使文學更貼近生活語言。由於
不避俗字俚語,情感直露,曲的本色因而為俗。關漢卿《
一枝花?不伏老》:「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搥不扁、
炒不爆、嚮璫璫一粒銅豌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
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
兀自不肯休。」這真是很白話的了,就算是文化水平不太
高的販夫走卒也能琅琅上口,可誰又能說這尋常巷陌中開
出的花不是驚艷呢!
明清章回小說
科舉以八股取仕,導致很多文人埋首八股文,走復古
路線。但是經過宋元時代,白話小說卻在明清時成熟,並
且開花結果了。明小說《水滸傳》、《西遊記》、《金瓶
梅》等,清吳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紅樓夢》、晚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等,皆為新一輩白話語
文的先聲。
胡適先生說過,儘管舊時很多貴族文學和高級知識份
子可能看不起或忽視平民文學,但平民文學是壓不住的。
它之所以會成為「活文學」,在於其不戀執於過去,和那
極具生命力的表現,因此為嫗老所解,亦行之最遠。
文:胡皓妍 郭曉萌
叁、茶花鋪路為誰開
既然我們在說白話文學,那就不能不提到一本開山之
作 - 《白話文學史》。胡適在書中說「古文傳統史是模
仿的歷史,乃是死文學的歷史;我們講的白話文學史乃是
創造的文學史,乃是活文學的歷史」。
內容簡介:這本書從大概兩千
年前的漢朝說起,一直敍述到晚
唐,幾乎囊括了這段時期中國
文學史上的大事紀,從漢初的
民謠入樂府,到盛唐風華,直
到晚唐的元和體,側重點在於
這些文學作品中的白話成份,
其所用的語言也是通俗得如同説
話一般,在胡適的年代自然是
很罕有。以下舉一些他所寫的
人物或著作作為爲例子,望能一
葉知秋。
南朝兒女 北方英雄
胡適寫了兩個平民文學的傑作 —《孔雀東南飛》與
《木蘭辭》分別代表南朝的兒女文學和北方的英雄文學。
胡適稱《孔雀東南飛》是為爲「中國古代民間最偉大的故
事詩」,只有這樣一股鮮活靈動的氣息才有資格稱之為爲「
正統文學」,而當日文人熱衷的文言文學,經已是枯竭不
堪了。《木蘭辭》是描寫北方的女英雄故事,和許多快意
恩仇的北方民歌一樣,意境和兒女情長的南朝軟語相去萬
裏,但這兩首偉大的故事詩都為文學帶來了新生。
48
的白話詩詞,胡適推
崇備至。賀知章是一個解放詩體的
先驅者,他的「二月春風似剪刀」
至今琅琅上口,他醉後屬詞,文不
加點,在那個放縱、愛自由、求自
然的人生觀流行的解放時代裏成為爲
偶像派人物。
胡適寫李白,主要是寫他的性
格不受羈絆,奔放自由,「人生在
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且放白鹿青崖閒,需
行即騎訪名山」……這種「天上謫仙人」的本質令他能
夠揮筆成章,不假思索,創造出「咳唾落九天,隨風生
珠玉」的白話文學。
騎驢三十載的杜甫
在書中胡適辟出了整整一章來介紹杜甫,這個生逢
盛世轉衰的滿懷悲憫的詩聖,其不同於尋常詩人之處在
於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類似新樂府)揭穿了盛世的
黑幕:國家社會的危機,天下大亂的隱患,在他的詩詞
《麗人行》、《兵車行》、《石壕吏》中體現得淋漓盡
致。這些都源於他窮困顛沛的「騎驢三十載」的致仕生
涯,這些年歲中他親身體驗了市井
草民的生活,所有歡腸熱淚、生離
死別,若非身臨其境,是普通文人
難以想像和描摹的。儘管嘗盡悲
辛,杜甫對「致君堯舜上」的人生
理想卻是終身不渝,由此而生出憂
國憂民的天下觀。「三吏三別」(
《石壕吏》、《新安吏》、《潼關
吏》、《新婚別》、《垂老別》和
《無家別》)就是如同新聞報道一樣如實反映社會問題
的不朽篇章。
胡適認爲爲為,杜甫的精華還是在於他的打油詩。他說
杜甫的詩總帶有打油詩的味道,這句話是褒非貶,而這
股市井氣息體現在杜甫的詼諧自嘲上。在一般人的心目
中,杜甫是拉長面孔、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無時不刻
先天下之憂而憂、滿嘴不離忠君愛國的,其實杜老也有
風趣的一面。試想經過這麽多苦難之後若無幽默的性格予
以化解,當真是難以承受生命的重。他沒飯可吃時就借
用古人的典故說自己要去山裏吃玉 -「未試囊中餐玉
法,明朝且入藍田山」,他被風雨困在茅屋裏鬱悶之
至,還不忘自嘲長安布衣誰能比。可是胡適還加上了一
句「正因他開口常笑, 所以他的吞聲哭使人覺得格外悲
哀」,確實又是一副熱血衷腸的大詩人形象了。用語的
49
俗化也是「打油」的表現。在《夜歸》一詩中,杜老竟將
方言直接寫進詩裏:「杖藜不睡誰能那」(「那」是土
音),這是純生活化的熨帖了。
愛打油的結果是力求自然,用説話的語氣和白話的文
字,「在於用説話的自然神氣來作律詩」,連作律詩也頗有
打破陳規之舉。胡適很是喜歡杜甫近乎「印象主義」的「
小詩」,本質類似南北朝時代用以表達片段情感和即時印
象的民歌,這些「小詩」瞬時而豐富,精妙絕倫,很見杜
甫老辣的功力。
胡適卻也不是光讚美杜甫,最後也批判了他幾首詩裏
的雜湊成分,連大牌詩人都難以把持律詩,所以胡適得出
結論,律詩是當時限制文學發展的桎梏。胡適的重點,始
終是要批判所謂傳統正典的文言文學,和為長期被忽視的
白話文學翻案。胡適先生用自己的辛苦經營和小心求證,
將白話文學堂而皇之地推上了大雅之堂,其實他無需從古
書中尋尋覓覓白話文學的蛛絲馬跡,單是大手筆地信手拈
來中國文學的翹楚之輩如詩聖杜甫、詩仙李白等,已足見
白話文學才是中國文學的主流。他說「要人知道白話文學
也是有歷史的」,更直言「白話文學史即是中國文學史」
,一派維護真理、義正詞嚴的如虹氣勢,是胡老先生那一
代人所獨有的傳世魅力。
顛覆文言正統 還我白話河山
胡適先生畢生致力於弘揚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
的精神,以身作則地推廣以白話代替文言作正式的文學語
言,從《白話文學史》的自序和引子可見一斑;他被譽
為文學革命「首舉義旗的先鋒」,留下了許多大聲疾呼、
力能扛鼎的作品,對封建遺毒如摧枯拉朽一般的決絕,正
如書中自述的一樣,「這是一種人力的催促,是有意的主
張……故白話文學的運動能在這十年之中獲得一千多年收
50
不到的成績……從此以後,中國文學永永脫離了盲目的自
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的創作的新路了」,由此可見
他老人家寫書著說的目的所在,胡適先生就是要為默默無
聞、流失於邊緣的白話文學正名,要為中國文學開闢天
地!
褒貶不一
《白話文學史》的橫空出世,招致許多議論。有的驚
為不世奇出的經典,有的人認爲為該書成見太深、定義不
明、矯揉造作,在此主要介紹一下貶低該書的聲音。
貶者認為爲胡適在刻意抹黑兩千年來光輝奪目的文言文
學,根本是在對文人發牢騷;而爲為了使其論述「白話文學
史即是中國文學史」成立,將「白話」的定義擴大很多,
導致白話與文言界限模糊,在材料例證上的取捨就能肆意
挑揀。
胡適的偏激言論,在於他斷言凡有價值的文學必是白
話文學;文言文學概無價值;中國二千年間自詡主流的只
有那些「死文學」。這樣的例子在書中俯拾皆是,譬如
他批判鍾嶸,是因為爲《詩品》將陶淵明排在陸機、謝靈
運之後,如《孔雀東南飛》一類的鮮活氣息亦被棄如
敝履,體現了鍾嶸的文學鑒賞力水準實在欠佳,這種否
認中國文言文學的態度無疑讓很多畢生傾心於高雅古典
的學者們難以接受。胡適又說「宋詩都只是作詩如説話而
已,來源無論在律詩與非律詩方面都出於學杜甫」,這
樣武斷的言論,更是令皓首窮經的學究們疑竇叢生了。
曲未終而弦已斷
胡適先生在上卷的序裏聲明說「這部
文學史的中下卷大概是可以在一二年內
繼續編成的」,這句話始終未能兌現,筆
者在圖書館中埋首良久,只得《白話文學
史》上卷,弦斷曲未終,令人扼腕。黃侃
因胡適的另一本書《中國哲學史大綱》也
是僅有上卷,調侃他寫書總是「絕後」,
可這對求知的後人來説自然是一種遺憾。
肆、不肖古人,代表當世
最真摯噴薄的情感
為什麼說白話文學史是最真摯的情感呢?舉個例子,明清時代的白話小説雖然膾炙人口,且十分暢銷,然而這些卓越的小說大
多暗諷時弊或有解放人性的萌芽,與統治階級維護權威的意圖背道而馳,這樣的叛逆之作是難登廟堂的。小說家往往得不到權貴
的支援,曹雪芹生前就窮困潦倒,卻仍然堅持批閱十載 — 若非滿腹真情的「一把辛酸淚」,何來悲金悼玉的「滿紙荒唐言」?胡
適評價紅樓水滸,認為爲當時的白話文被視為爲俗不可耐,不僅談不上什麽名分地位,而且被正統文人所鄙視。小説家用白話寫故事,既
不可考科舉搏取功名,又不可以藉此提升自己的文壇地位,故《金瓶梅》等書作者隱名埋姓,至今不見天日。因此,「政府的權
力,功名的引誘,文人的毀譽,都壓不住那一點國語文學的衝動。這不是國語文學史上最純潔最光榮的一段歷史嗎?」
最代表時代的藝術
白話文不肖古人,旁逸斜出,直接取材於時下生活;而「正統文學」大多模仿古人,恨不能立即復
古。所以可以說白話文學是最能代表時代的文學。
「書畫同源」,文學和美術,在中國是難分軒輊的。很有藝術時代感的台灣學者何懷碩,在他著名
的「懷碩三論」中,《大師的心靈》一書裏,就闡明了他對「第一流畫家」的取捨標準 — 要富有時代
的氣息。何先生對淩虛蹈空、涯岸自高的文人畫甚爲為反感,斥之為爲矯情、俗濫、定型化和公式化,文人
畫限制了中國繪畫的創造力,以至千年以來循規蹈矩因陳守舊,令中國繪畫的光輝黯然失色。他還說,
古人的畫之所以好,不僅只因爲為藝術技巧精絕,還因所表達的時代內涵和精神特質是有血有肉的;今人
過分沈溺於仿古,就會淹滅自己的獨特感情,從而淪為爲「古人奴」。這在近代中國苦難的百年歷史中尤爲
凸現,進步者如任伯年表現了顛沛流離、飢寒交迫,齊白石是向市井民間尋真、尋情;麻木者如張大千置身於民族悲情之外,醉
心於古代的風流與風華,縱然仿古之技令人嘆為爲觀止,而沒有獨特的創新、對藝術的貢獻,以致終其一生不過是今之古人而已,
並無流芳百世的資格。
齊白石是何懷碩認爲為夠格垂名後世的人物之一,而齊白石創造的奇跡,在於他「史無前例地建藝術的象牙塔於十六街頭,在
尋常巷陌間架起高華的藝術舞台」,所以他能在畫史上贏得上自專家巨擘,下至販夫走卒的同聲讚頌,未始有也。
筆者發現胡適和何懷碩兩位學者在評論時都對「文人」二字持有微言及鄙視,可能令很多幾千年來得享清譽的文壇翹楚比較
鬱悶(假如他們泉下有知),這當然是從創新與革命的角度看問題;換一種角度,由文人發揚光大的文言文學源遠流長,用文言
文記載的上至先秦的故事傳説、史料文獻,讓一代又一代讀書人和普通大衆反復吟詠和品味古老的大智慧,中華文明兩千年來始終屹
立,文言文學自然功不可沒。讀者們慧眼所見,筆者就不再多費唇舌了。
伍、粵語付梓
有位Y同學對筆者傾訴說,她困惑已久,爲為什麽廣東話不能作爲為作文的語法,既然粵語語系的範圍甚廣,寫出來的作文更加生動
傳神;若香港能著力發展方言文學,成就大作,豈不是後世之福。她說:「很多香港人都認定了書面語才是『文』,口語不能成
『文』」,又認為爲香港的方言文學發展並不健康,因爲為大家對粵語在文學上的地位不屑一顧。這當然是比較偏激的觀點。其實,
世界各地皆有不同類型的方言文學,香港也有方言文學,以粵語付梓,而這些應用方言文字寫成的作品,幾乎每天都可以在報章
雜誌中接觸到。
使用粵語方言的例子在本港的各種報章雜誌上俯拾皆是。譬如出現在《大公報》、《東方日報》、《成報》、《蘋果日報》
等報章上的例子:「煙鏟視力衰退的可能性比較大」;「 一男子拔出一柄菜刀,呼喝咪郁」;「奉勸男兒莫吹水」;「上村曬馬
事件兩人被捕」其中都用到了粵語方言。譬如「煙鏟」在粵語中是指「煙癮很大、煙量很大的人」,「曬馬」是指「聚眾鬧事,
兩方人馬並行對恃」之意。這在外人看來自然雲裏霧裏了。在1996年1月12日蘋果日報的內文上,「澳門兩黑幫為積怨火併,林
某被斬殺,疑被對方點錯相(認錯 人),……雙方在經營的夜店掃場(搗亂),最後開始曬冷式(總動員)火併和開片(廝
殺)……」這段尤其有「本土特色」,大量使用粵語方言,甚至江湖黑話,如不加注釋,不說外地人,就連本港
人也恐怕未能會知其意。所謂「心有所思,付之以文」,文字,是一傳情達意之工具。我校教授黃煜、盧丹懷、
俞旭著的《並非吹毛求疵:香港中文報章的語言與報導問題評析》一書中,面對未能讓大眾接受理解的方言,造
成資訊傳遞打折扣等問題,他們認為報導文字面向廣大民眾,書報刊物理應接受規範,不應濫用方言土語。
文:陳錦銘
陸、結語
白話文學出身草莽,源於卑微,卻能穩步登上大雅之堂,所謂「後發先至」、「大器晚成」,成爲為中華文學
的大趨勢,這其中的因緣際會不可不謂玄妙。當年杜甫直斥那些貴古賤今、好高騖遠的文人道「爾曹身與名俱
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裡的江河萬古,就是泛指那些像初唐四傑一樣不斷為中華文學開拓新領域的詩人們。
白話文學之精華在於創新而超越陳規。杜甫的《戲為六絕句》決非戲言,真理昭昭,顛撲不破,各位讀者可反復
咀嚼詩中嚴肅深長之意味。
主編:鍾川秀
范文四:论1930年代《中学生》杂志倡导的白话文观念
十圄文学研究 Research of Chine?Literature 第3期。2009 2009年第3期
[文学语言学]
论1 930年代《中学生》杂志倡导的白话文观念
李 斌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关键词:白话文;叶圣陶;《中学生》 摘要: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现代文学诞生的标志,1930年代,白话文已经发展 出了几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在此背 景下,作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学生刊物,《中学生》在指导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白话文观念。主张白话文是 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提炼而成,淡化方言、注重文法、讲究锤炼文字、追求语调圆熟。这种观念对后来白话文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303—7535(2009}03—034—4 the NamedThe Vernacular which Concept Magazine Middle(school Student Initiatived in 1 930s Bin U Chinese f University,Beijing,100081} Department,Peking StudentKey words:vernacular;Ye Shengtao;Middle—school of the vernacular substituted for classical WK$the of the bem the modem in Abstract:That writings style symbol literature( The vernacular had different 1 930s(The named Middle—school in several language styles already developed magazine student had the in 1930s(It had formed mature vernacular on the foundation of infection in student biggest publications concept advocated that the vernacular was refined from the in the the pupils’thesis(It language life。desalinated dialect,paid coaching attention great to fastidious about the intonation to be skillful(It had the掣'8fflmaI'-be temperance writing,pursu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 of the vernacu]ar( velopment 现代文学的产生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为标志的,但 白话文既然呈现出不同派别,哪一种“白话文”在竞 争中取胜,不仅取决于使用此种“白话文”的主体在文学 白话文这个概念却并非不言自明。胡适认为旧小说是“白 成就上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语文教育工作者作为学 话老师”,傅斯年却补充说做白话文应该根据“活语言”, 生作文的语言典范,从而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写作。因 不避“欧化”o{U这说明自文学革命伊始对什么是白话文 此,作为1930年代最有影响的学生读物,《中学生》杂志就存在不同看法。到1930年代,白话文已发展出显著不 提倡的白话文观念成为值得考察的对象。 当时存在古文文所 同的几种语言风格,白话文的观念更加多元。瞿秋白认为 《中学生》是1930年代开明书店的主要出版物,夏丐 言、梁启超式的文言、五四式的白话以及 1日,J,说式的白话等四种文章语言。【2’朱自清则认为白话中 尊、叶圣陶主编。主要撰稿人茅盾、王伯祥、周予同、朱光 又有“胡适之的国语”、周作人直译影响下的“新白话”、创 潜、朱自清、俞平伯、郁达夫等,《中学生》凝聚了新文坛的 造社的白话文、“有意用一个地方的活语言来做诗做文” 重要力量,一时“压倒其它学生刊物”,受到“青年学生空
前的欢迎”,【s1有人甚至说它是“全国中最有价值,最有贡 等种种的不同。?’既然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白话文,白话文 应该向何处发展,成为有识者关注的重点。周作人早在 献的杂志”L,J。 1920年代中期就认为:白话文的发展应
《中学生》所提倡的白话文,是来自生活语言并在生该“以白话(即口 语)为基本,加入古文(词及成语。并不是成段的文章)方言及 活语言的基础上提炼而成。首先,白话文来自生活语言,外来语?“。林语堂在1930年代继承周作人“加入古文” 凡是不在生活中使用的文言、外来词汇和文言文法、欧
文法他们都不主张在文章中使用。其次,白话文必须要化 这一点,极力提倡语录体。?-而一般大众语提倡者努力要 生活语言进行提炼,要使用“各地通行的语汇语调”、对 使文章语言能让大众“说得出、听得懂、看得明白”聃】。胡 准确、讲究文法、语调圆熟。叶圣陶把白话文的这种 用词 风在大众语论争中的观点却是“句法的欧化,输入新字,批 “境界” 判地采用文言字汇?7】。 称为“纯粹”白话文,认为当时哪怕有名的作家也很难把白
[收稿日期]:2009—04—27 【作者简介】:李斌(1982一),男,四川南部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34
万方数据
话文写“纯粹”,【lo’这充分说明《中学生》杂志的白话文观念 生>上,叶圣陶要求学生白话文要写得“纯粹”o[17)怎样才 能达到“纯粹”?叶圣陶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上口不上 不仅针对学生作文,也是对文章语言的一种较高期待。 口”。“语言中间通行这样说的语句,都可以写进语体文, 一、白话文来自生活语言 都不至于破坏语体文的纯粹。?“’只要“上口”,“纯粹的 作为一份以“替中学生诸君补校课的不足”为宗旨的 白话文当然可以容纳文言成分”,他举的上口的例子是 “从前董仲舒有句话说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 刊物,《中学生》的白话文观念首先是针对当时中学生的其功。’这样的说法却是口头常有的”,“某人作某事是‘知 作文实际提出来的。 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样的说法,却是口头常有的”,?引如 版1930年代中学生作文中文言文非常盛行。1935年出 果说这样的说法是口头上常有的话,那只是能够写文章的 的一本《初中国文复习指导》收录一道福建1934年初中 人口头上常有的,由此可见,文言词汇和文言句法只要还 会考试题,是把朱自清《背影》中的一段译成文言。该书 在作者的口头上流行,是不妨请进“纯粹”白话文的。所 在作文指导中出了十类题目,并给出了范文,论说类的题 以这里的“文言”和白话唯一的区别是所用的词汇和文法 目像“天下为公论”、“学无止境说”等,给出的十篇范文全 是否来自作者的生活语言,只要是来自作者生活语言的, 是文言。另外在生活记述等五类文题中都有文言文范文出现。u?1930年代的全国初中会考试题,论说类的题目占 不论是“文言”还是“白话”,都可以进入“纯粹”白话文。 了 对于文言坚持这种看法,对于外来词汇和欧化文法,他 大半,如果按照上书指导,势必都要写成文言文,事实上 们同样坚持这一标准,只要是已经在生活中使用的欧化文 会考试题中很多作文题目就是文言,?副尽管题后均标“文 法和外来词汇,他们在自己的文章中同样运用,但对于没有 白不拘”,可阅卷者常把高分给写文言的应试者。因为这 在生活中使用的文法和词汇,他们则反对在文章中使用。 个原因,文言文的教学和写作在中学语文教育中非常盛 罗黑芷有《雨前》一文,夏丐尊对其中的一句作了修行。由许幕义选辑,蒋梦麟鉴定,1936年广益书局出版的 改,原文是这样的:<现代中学国文成绩》出版18册,收录学生作文上千篇,洋>现代中学国文成绩》出版18册,收录学生作文上千篇,洋>
洋洒洒,颇呈大观,大有包揽当时全国中学生作文之势。 他睡在一闯胡乱叫做书斋的房中一张躺藤椅上;照 那样子看去。可以称为是午后二时光景的夏天的打盹。 该书将学生作文划分为46类,其中既有新体诗、白话书信 夏丐尊说“如果从字面上一一推敲起来,有许多是闲字,应 等现代文体,也有经论、史论、箴铭、哀祭等传统文体,因为 该删汰”。他认为“‘一间’和‘一张’都是不必要的字面”, “中学以文体为多,故来稿殊少语体”?”,在收录比例上传 统文体大大超过新体诗等现代文体,这些传统文体都用文 这正是从口头语言的经验而来,我们口头上只会说“他睡 在书斋”,绝不会说“他睡在一间书斋”,同样,我们只会说 言写作。此书反映的学生作文面貌还算比较客观。1935 “他睡在躺藤椅上”,绝不会说“他睡在一张躺藤椅上”。 年3月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重印出版由葛遵礼、蒋箸超编 夏丐尊又说一夏天的’也可省,因为上文已有‘时节是阴 辑的《(全国学校)国文精华录(中学部)》,收全国各地中 历六月中旬’的话了。‘午后二时光景’也无大意味,因为 学生作文157篇。该书收录的学生作文全属于传统文体, ‘午后二时光景的夏天的打盹’,不能成为一个熟语,说 分为论类、义类、策类、原类、辨类、解类、序类、传类等26 ‘打午盹’就够了。”这里的“熟语”,实际上就是口头上经 类,均用文言文写作。针对文言在作文教学中的盛行, 常说的、听着习惯的语言,我们平时不会说“午后二时光景 1933年2月,《中学生》杂志发起了“中学生有必要作文言 的夏天的打盹”,但常常说“打午盹”。最后夏丐尊把整句 么”的讨论,共刊出9篇来稿。仅有两位主张有必要写作 话改为“他在‘书斋’里藤躺椅上打午盹。”啪1修改后的文言。这跟编者的倡导分不开。就在同一期的《中学生》 子比罗黑芷的原文更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 准》中“月 句 上,叶圣陶针对1932年新颁布的《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 夏丐尊在修改这段文字之前,对这种句子出现的原因 标”项下的“除继续使学生能自由运用语体文 做过一番分析。他认为这种句子很“冗蔓”,原因是“受了 外,并养成其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以及 翻译文的影响”,他说“外国文和中国文习惯不同,例如英 “实施方法概要”项下的“语体文译为文言文”、“外国短篇 文里有‘a“the’等的冠词,而中国文就没有,有些译书的 文译为中国文言文”这几条规定,特意撰文《新课程标准 moon at thea 把英文的‘I’m telescope’不译 gazingthrough与中学生》以示抗议,他认为这个课程标准有一个新倾向 是复古,表现为“高中文科文言文的加重”,他并不反对高 作‘我就望远镜注视月亮’,硬译作‘我注视这个月亮从一
个望远镜’,字面就平空地增加了。这翻译文的影响,流行 中学生“须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写作文言文的能 到一般写作上,于是本来不是外国文的文章,也就像翻译 力,让中年以上的人去独担好了”otl4]叶圣陶把这篇文章 文了。”[2t】观点。常给《中学生》撰稿的尢墨君就认为使 作为“卷头言”刊出,实际上代表了《中学生》杂志同仁的 所谓受翻译文的影响,实际上是文法的欧化。王力先 用“已经死 去(obsolete)”或“行将死去(obsolescent)”的字,或者会引起 生的《中国现代语法》对欧化文法有一个系统的归纳,包 “误解”,或者会引起“惶惑”,u纠所以劝学生“勿用古代著 括复音词的创造、主语和系词的增加、句子的延长、可能式
作家所用的古字,因为你是现代人”LI”。 和被动式以及记号的欧化、连接成分的欧化、新代替法和
新称数法等六个方面。如果以王力归纳的欧化文法的标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从“五四”以来,一直是主流的
准来分析夏丐尊的文章语言观念,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于欧 观点,本没有什么稀奇,但文言白话毕竟使用的是一套文 化文法,部分作为语言习惯没什么意见,部分则提出质疑。 字系统,在实际写作中很多文言词汇和文言句法其实和白 上面一段文字被他改成只剩十来字。说一一间’和‘一 话文很难截然划清界限,在具体操作上怎样处理这种关 张’都是不必要的字面”,实际上是对欧化文章中不定冠 系,并非仅仅是“反对文言”这一口号那么简单。在《中学 35
万方数据
作文《开河》中有:“民生虽是已听惯了劳动服务的利益” 词的拒绝。至于“午后二时光景的夏天的打盹’,不能成
一语,叶圣陶认为:“利益’没法‘听’。这里可改为‘民生 为一个熟语,说‘打午盹’就够了”。则是对欧化文章中长虽已听惯了人家说,劳动服务有怎样怎样的利益。’这样, 定语的反感。对于主语的增加,夏丐尊深深怀念小时候私 听的是人家的话而不是‘利益’了。”pu这改的是动宾搭配 墅教师的锦囊妙计:“书信中自称的‘鄙人’、‘弟’和称对 不当,《姊姊的死》里有“但当我在家人中发现没有姊姊的 方的‘阁下’、‘仁兄’等字面不可到处用,如果‘鄙人’、‘阁 踪迹时,更使我惊讶了”,叶圣陶将其改为:“在家人中没 下’等字面用得触目都是,就不是好书信。?冽在日常生活 有看见姊姊的踪迹,更使我惊讶了”,?2’去掉一个“当 时 中,我们常常不用不定冠词,不用长定语修辞,两人交谈时”,则是把没有主语的句子改为有主语的句子。 经常省略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对于这些在生活中不使用 的欧化文 《文章病院》中诊治的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和国民党 法,夏丐尊反对在文章中使用,而在日常生活中,的全会公报,执笔之士都非等闲之辈,尚且语法错误百 我们习惯使用的复音词、连接成分的欧化、新称数法、被动 出,[333所以在当时讲究语法规范,的确针对时弊,使学生 式等欧化文法,对此夏丐尊也并不反对,且在自己的文章 一开始写作就有保护语言的纯洁和健康的意识,但一味讲 中使用,因为这已经成为生活语言的一部分。 求语法,有时容易走极端,抹煞创造性,如夏丐尊评价杜 不但欧化文法,对于由翻译等途径出现的新词语,由 诗:“如杜甫的‘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照理 于它们还未在口头上流行,他们也不赞同在文章中使用。应是‘鹦鹉啄残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之类,也是为了谐和 尢墨君说:“你胸中的字汇要简单。外国字,术语,译音以 而牺牲文法的律令的好例。这种情形近乎矫揉造作,在从 及新制而尚未通用的字,务需力避。”闺, 前的骈文和诗里也许可以原谅,依现代人的眼光看来,究 无论是不能成为“熟语”的欧化文法,还是新词语, 《中学生》反对使用的原因在于它们不是来自生活语言, 竟是魔道,不足为法。”?’就未免显得有些拘执。 不在人们 其次是用字、用词的讲究。尢墨君说“多读名家文章, 口头上流行,这结合我们上文分析的他们对于文 细细地体会他的用字,可以增进我们用字上的知识不 言和白话关系的看法,可以得出他们的观点:文章语言一 少。”【3”这种功夫,《中学生》主编叶圣陶、夏丐尊平时就很 定要来自生活语言,生活中没有使用的词汇和文法不要在文章中使用。 在意。叶圣陶有一篇文章论陶渊明《和刘柴桑》诗的“良 辰入奇怀”这一“入”字:“假如用‘感’字或者‘动’字,除 二、“庄重”与“圆熟”:对生活语言的提炼 了没把‘良辰’所以成立的原因表达出来之外,还有把‘良 白话文来自生活语言,但写作“纯粹”白话文还要“辨展’同‘奇怀’分隔成两个东西之嫌,一个是被动的,一个 是被感动的,虽然也是个诗的意境,但是多少有点儿索然。 别文章和语言两样的地方”?J。方言本是各地人民的生 现在用的是‘入’字,看字面,‘良辰’是活泼泼地充溢于 活语言,他们却以“不庄重”的理由主张淡化白话文中的方言色彩。 ‘奇怀’之中;翻过来,不就是‘奇怀’沉浸在‘良辰’之中 方言要不要进入白话文,是新文学发生以来多数人关 么?这样。不就是浑忘‘辰’与‘怀’的一种超妙境界么? 心 所以本篇开头说用‘入’字来得圆融而深至。”m1同叶圣陶 的问题之一,1930年代的大众语论战使这一问题更加 向传统文学取法炼字技巧相似,夏丐尊分析了李斯《谏逐 彰显。叶圣陶在《怎样写作》中说:“又如说话往往有本土 客书》书中的一段:“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 的方言以及本土语言的特殊调子。作文章不能这样。文 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焉、郢,东据成皋之 章得让大家懂,得预备给各地的人看,应当用各地通行的 语汇和语调。本土的语汇和语调必须淘汰,才可以不发生 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
今。”认为“这里面‘拔一并“收一取“包“制“据’ 隔阂的弊病。"【冽尢墨君则从文章需要“庄重”这一立场 ‘割’等字,所寄托的意念可以说只有一个。彼此互易,也 出发,希望尽量在文章中少使用方言词语,“且方言俚语, 没有什么不可以。如果老是用其中的一个,毫无变化,就 大多言不雅驯。何况他们又含有时间性和地方性呢?有 觉得窘态毕露,不好看了”m】。他们对炼字功夫的重视必 人说,方言和俚谚用人文中,有时可增加语句的‘活泼’。 然体现在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上。《文章病院》有一病就 这话固然是对的。然而文章的‘庄重’,却因此而丧失了。 是“用词、用语的不适当”,这里的“不适当”,并非仅是语 二者比较,恐谁都愿保存文章的‘庄重’吧。”m’方言实际法问题。还涉及到用词的准确性。《文心》里杜振宇的作 上是各地的口头语,作文章不使用方言,这说明他们的白 文在某星期被评为第一,他谈自己的经验时说他案头一部 话文并不等同于生活语言,叶圣陶主张使用“各地通行的 词典、胸中一都词汇,每遇未解的词先翻案头的词典,弄清 语汇和语调”,但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才形成文章语 言。在他们看来,提炼生活语言有三种方法。 意思后再把它编入胸中的词汇去,这样“每用一个辞,必在 辞汇中周遍考量,把适合的选来用”旧1。叶圣陶非常推重 第首先是讲究语法。《中学生》1932年第2号、1933年 朱自清的《欧游杂记》,这本书在用字方面很讲究,序言中 归纳3号、第5号三期设置“文章病院”一栏,该栏所收文章关于如何安排“是”字句、“在”字句、“有”字句的声明就是 起来有三个方面的毛病,其中第一方面就是“用词、用显例。对锤炼文字下如此大的功夫,近乎传统文人中的语不适当?271。夏丐尊认为:“凡是句子,第一步该合乎文 法。?驯尢墨君在《写作公约》里提醒学生,“注意文法上 。苦吟”一派。 的错误什【291。《文心》中的国文教师王先 再次是讲究语调圆熟。<文心》里说:“好多人语调尚 生则从文章全局="" 未圆熟,文句读起来不大顺口合拍。”啷’综合《中学生》上="" 着眼,他认为文章的好坏,可从三方面来观察,第—个方面="" 有关写作知识的文章来看,他们所谓的“语调圆熟”主要="" 也是“文法上有无毛病”哪】。除《文章病院》外,叶圣陶在="">文心》里说:“好多人语调尚><中学生>上修改过几篇学生作文,对文法尤为重视,学生 体现在两个方面:
36
万方数据
一、句式的错综使用。“一篇文字之中,有许多句子, C33朱自清(论白话——读<南北极>和<小彼得>的感想 这许多句子如果都是构造差不多的,读起来就嫌平板不调 [A](朱自清全集(一)[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267 动和遒劲,非错综其句式不可”[41J。<文和了。”【柏’谢六逸认为“句忌呆板!忌单调!要想句子生 (4]周作人(理想的国语(j)(京报?国语周刊,1925="" 心="">认为文章之中 (13)( 的句子:“我要吃饭,穿衣,睡觉,读书,作主要的句式不过三种:散句、柬句、对称句。散句是像这样 工。”中间去掉任 (5)林语堂(论语录体之用[J)论语,1933(26)(何一部分都可以成句;束句则不然,“吃饭,穿衣,睡觉,读 C63陈子展(文言一白话一大众语[N)(申报-自由谈, 1934—6一18( 书,作工,是我们生活上所不能缺一的。”这种句子如果去 掉了一部分,则不完全了;对称句好 [7]高荒(白话和大众语的界限[N](中华日报?动向, 理解,就是上下两部分 1934—7—21( 这几种句式要错综使用,文章读起来语调对称的句子,例如“世人以我为疯狂,我以世人为迷醉”。 才显得圆熟,【(21 [8]吻心(本志应怎样改进[J)中学生,1932(10)( 朱自清 的《欧游杂记》是写给“中学生”看的,【431《中学生> 【9】杨仲甫(本志应怎样改进[J】中学生,1932(10)( 编者
[10][17][24][25]叶圣陶(怎样写作[J]中学生,1936 也有意把它作为白话文的典范供学生摹仿。?1《欧游杂记》里面有这样一段: (1)( 这里是古罗马城的中心,有法庭,神庙。与住宅的 (11)倪锡英编(初中国文复习指导[M](现代教育研究 上还有片石相连着;在全场中最为秀拔, 社,1935( 残迹。卡司多和波鲁斯庙的三根哥林斯式的柱子,顶 飘洒的少 [12]像“学无止境说”(上海1934年春)等。 像三个丰姿 【13]许幕义(编辑大意[J](现代中学国文成绩(M](广 年用手横遮着额角,正在眺望这一片古市 益书局,1936( 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手法;现在只场。想当年这里终日挤挤闹闹的也不知有多少人,各 [14]叶同(叶圣陶)(新课程标准与中学生(J]中学生, 剩三两起游客指 手画脚地在死一般的寂静里。惮。 1933(2)(
第一句是散体,结下来是束体,至于“各有各的心思,各有 [15][26][35)尢墨君(论用字CJ3(中学生, [16](23](29]尢墨君(写作公约[J)(中学生,1931(2)( 各的手法”则是对称句,这样交错着使用,读起来不觉得板 滞。 【18]叶圣陶(语体文要写得纯粹[J](语文月刊,1937(2)( 1931(7)( 二、音节的自然和谐。《文心》中认为既然写作所用 [19)叶圣陶,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指导大概 [A)(叶圣陶集(十四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的是“日常所用的白话”,所以“平仄不必拘泥,只求适合 社。1990:169( 讲究,“叠字和连绵字的使用,是可于日常言语的自然调子就够了”。但这种自然的调子也很 C20][21][22]夏丐尊(文章偶谈?文章的省略[J](中 以使句调格外顺利的? 。我们也可以《欧游杂记》为例: 学生,1936(2)( 花园是所谓法国式,将花草分成一畦畦的,各各 [27][30][38][39][加][42】[46]叶圣陶,夏丐尊(文 心[J](中学生,1933(5)( 看着赏心悦目;可是没有野排成精巧的花纹,互相对称着。又整洁,又玲珑,教人 [28][34]夏丐尊(文章偶谈?句子的安排[J](中学生, 情,也没有蓬勃之气,像北 1936(5)( 有音乐会,在绿树荫中。乐韵悠扬,随风平的叭儿狗。这里春天游人最多,挤挤挨挨的。有时 C31]叶圣陶(开河(文章修改)[J】(中学生,1937(1)( 飘到场中每 一个人的耳朵里。(471 [32]叶圣陶(姊姊的死(文章修改)(中学生,1937(3)( “畦畦”、“各各”、“挤挤挨挨”都是叠字,“玲珑”、“蓬勃”、 [33]尽管《中学生》修改这两篇文章有着政治意图和人 事恩怨的因素在里面,但本文还是把它放在语言本 “悠扬”则是连绵字,把叠字和连绵字点缀在句子中,读来 身的范围内来讨论问题。 学生注意:音节的变化完全具有音韵美。除了使用叠字、连绵字以外,周振甫还提醒 [36]叶圣陶(良辰入奇怀[A](叶圣陶集(十卷)(c](南 要和“情事”相称,比如“在儿 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 赴疆场的情景中,自然需女语的情事中固然需要幽细的音节,一到情景变了,变到 要高亢的音节了”【柏】。 [373夏丐尊,叶圣陶(文章讲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
除上述两个方面外,“语调圆熟”还要求字的奇偶搭 版社,2001( 配、上下文的呼应等,这加上对准确用字
[41]尢墨君(论造句[J](中学生,1931(1)( 想见他们在的要求,我们可以 (43]朱自清(欧游杂记?序(A](朱自清全集(一)[C)( 锤炼文字上所用功夫之勤了。《中学生》所倡导的白话文观念在1930年代白话文的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多元化格局中自成一 [443《欧游杂记》尚未刊载,《中学生>1931年第6家。由于倡导者夏丐尊、叶圣陶长期 《编辑后记>就称“朱先生的文字确是十年来很难得 号 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出版刊物,编辑教材,将这种白话 的收获”。 文写作方法推广开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5)朱自清(欧游杂记?罗马[J】(中学生,1932(8)( [参考文献】 C47]朱自清(欧游杂记?巴黎(J](中学生,1933(7)( (1]胡适(建设理论集导言[A](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 C48]周振甫(从声韵上讨论语句的安排[J](中学生,
集[C)(上海:上海良友出版公司,1935( 1937(1) (2]瞿秋白(大众文艺的问题[J](文学月报,1932(1)( 37
万方数据
范文五:胡适论文言文与白话文 胡适倡导白话代替文言的文学革命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胡适倡导白话代替文言的文学革命”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胡适倡导白话代替文言的文学革命,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谱系,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到世界文学的体系中,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早已成为不证自明的事实。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月又登载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胡适在妓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矗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抄,“不作无病之呻吟弦、“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力、露不讲对仗”、材不避俗字俗语一,这些都是针对文言文而立足予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的。胡适遮篇文章在当时可算
1
是一个大胆而进步的设想,被陈独秀赞扬胡适是“首举义旗的急先锋。
胡适在“五四”前后,就文学革命和文艺理论方面,写了许多文章、通信和札记,做了 多次讲演。胡适为了贯彻自己的文学主张,促使新文学运动开花结果,还从事创作实践,用白话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和第一个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胡适所主张的文章要有感情和思想,是针对八股文提出来的,是有具体内容的。胡适在一九一六年《藏晖室札记》中《论译书寄
陈独秀》里,提出了:“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一九一六年七月他在《藏晖室札记?觐庄对余新文学主张之非难》里,明确提出,《儒林外史》、易卜生、肖伯纳等的作品是“有功世道人心”之文学。胡适还在一九一八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 主张应使“今日的贫民社会,如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贩及小店 铺,一切痛苦的情形”,“在文学上占有一位置”。也就是作为新文学的内容之一。胡适提倡白话文是从新内容的要求出发的,他看到了文言文这一旧形式束缚新思想,这一认识在当时来说是创新的。一九一九年胡适在《谈新诗》中说:“形式和内容有密切关系。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
2
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
“五四”前后当文言文束缚新内容和新精神的
时候,提倡白话文,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这不能算作形式主义。
另外,胡适的作品《终身大事》为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文学革命”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也是他最先提出来的,而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及古史研究方面,胡适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无论是建构“白话”的文化合法性时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还是整理国故的倡导,或是对于中国哲学史的诠释,或是具体的研究如对于《红楼梦》,《水经注》等等。他在中国面临深刻的危机的时刻为现代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知识的支撑。他的思考没有鲁迅先生的忧愤深广,却有其自身的独特的作用。他始终以实用的理性的精神为当时的中国提供一种可资利用的实际的知识和科学地理解知识的基本的方法。胡适的意义在于他力图提供一种现代的知识基础,他将现代的逻辑和知识架构用他的相当明白易懂的方式加以示范,这让当时的刚刚进入现代的年轻学者受到了现代学术和知识运作的基本训练。这种训练对于中国现代学术和大学机制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讲求理性,注重逻辑,提出
3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都为未来的中国人提供了清楚明白的方法论。胡适在现代人文文化的建构的意义在于他的在人文学的各个领域都具有的开拓之功。许多后人都觉得胡适的研究相对较浅,但他的方法论的开拓之功和示范效应则到今天仍然有其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科学的训练和逻辑的训练的缺失,看到社会所弥漫的非理性的情绪,看看许多情绪化的宣泄,这些都会让胡适注重基本的方法论,注重逻辑和实证的思维方式更有意义。
继白话文的开创之后,胡适之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将科学性甚强的现代学术方法引入中国思想史研究,被蔡元培誉之为中国第一部新的哲学史。《实验主义》、以及《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等文章,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确立了自由主义和实验派的地位。《“红楼梦”考证》,首次将小说纳入学术研究,就此终结“索引派”的旧红学,开创“考据派”的新红学。《中国禅宗史》,使之成为禅宗研究第一人;此著认真详细地考据了禅宗的流变,以实应虚,得以妙趣横生,即便失误也有趣。《水经注》研究,推翻了学界“几成定献”的戴震抄袭冤案。《戴东原的哲学》,揭示出戴氏思想的反理学立场,成为研究清代思想史的石破天惊之作。最为值得一提的,乃是他籍以有关人权和宪政的一系列文章,以《新月》杂志为基地,树起中国自由主义大旗,直言不讳地批判专制独裁,
4
向往英美式的宪政民主,由此凝聚起一大批自由主义文化人,连同一群诗意盎然的“新月派”文学家。
但作为一个把西方自由民主理念如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般引入中国的始作俑者,胡适之于华夏民族的贡献,不下于杰斐逊之于创建美国的业绩。
1917年春,胡适在美国留学已满七年,完成了博士论文。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曾积极给《新青年》杂志投稿,鼓吹文学改良,用白话文写诗作文,成为当时国内新文化新思潮的一员健将。当时,《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刚受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特聘,出任北大文科学长。经陈独秀鼎力举荐,胡适被聘为北大文科教授。
蔡元培在后来回忆时曾谈到:“自陈独秀君来任学长,胡适之、刘半农、周豫才(鲁迅)、周启明诸君来北大任教员,而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北京大学形成了新文化人群体。
蔡元培一眼就发现胡适是个“旧学邃密,新知深沉”的人,是他改造北大, 发展北大的最得力助手。 他对胡适的一系列改革张本与设计图样不仅心悦诚服,言听计从,而且时时以他的身份站出来加以推行和维护。
北大
5
北大之所以成为北大,我觉得有三点不得不提及:
一是有几任好校长。首任校长严复是近代启蒙思想家,是他把《天演论》译介到中国,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西方进化理论由校园到知识界到社会,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其“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救亡图存等先进思想在腐败堕落的满清末代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二是被公认的近代著名教育家、第二任北大校长蔡元培,是他首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使从封建官办“京师大学堂”脱胎而来的北大焕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在学术界、教育界享有盛誉的新中国之前的最后一任校长胡适,他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帅,还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践行者,从普通教授到教务长到文学院院长到校长,胡适对北大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功不可没。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下,梁漱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徐志摩、林语堂、周作人、季羡林等一大批思想异端和学者名流聚集北大,无不与蔡元培、胡适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二是始终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保持思想和学术的先进性和独立性。严复、蔡元培、胡适均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又都从欧美留学归来,自然对封建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利弊得失有切身感受和清醒认识。以北大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固然与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反帝反封建的时
6
势及胡适、鲁迅等批儒反孔的新青年有直接关系,但没有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的“抱以深切同情”
和支持,很可能就没有席卷全国的风潮,“五四”甚至会无疾而终。蔡元培正是面对“五四”运动所带来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而悄然引退。另外一个不争事实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首席传播者是李大钊和陈独秀;而二人均为蔡元培治下的北大教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无疑是共产主义在中国产生的温床。这种现象是再自然不过的:走在思想前沿和学术前沿的北大,既然能包容以蔡元培、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新思潮,当然也应该包容马克思主义及其思想体系中的共产主义。正是这种自由和包容,才有北大的生机和活力,才有北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是不拘一格选人才。以高小学历任教北大的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以中学学历自学成才、走上北大讲坛的著名学者钱穆和梁漱溟,早已成为北大佳话。 一提到北大的破格招生,人们会想到罗家伦、朱自清这些名字,他们无一不是怪才、偏才,却被北大大胆录用,并成为学界泰斗。罗家伦曾是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后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北伐少将和清华大学校长。但罗家伦在当年北大的招生考试中数学只考了零分~是胡适打的满分作文和蔡元培的大胆拍板录取成就了一代英才。另一位同样数学考
7
零分,也同样因胡适的赏识被北大破格录取的北大第一才女叶曼,更有一段破格传奇。叶曼以一篇感人至深的怀念亡父的作文打动改卷老师胡适,进而获得“试读”北大的机会,最终成为南怀瑾盛赞的弟子,三毛、林清玄等著名作家推崇的前辈,当今台湾能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著名国学大师。从季羡林《我为胡适说几句话》《站在胡适之墓前》两篇文章中,更可以感受得到胡适提携后辈才俊的爱才惜才之心。正是胡适放手让刚留德归来的季羡林领衔创办北大东语系,才为新中国储备了珍贵稀有的外交人才;正是胡适远在美国“做学问当如季羡林”的评价和激励,才有季羡林年至期颐仍躬耕不辍,牛棚十年仍继绝学、传文心的学者成就。
8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朱元璋是倡导白话文第一人【文
文和了。”【柏’谢六逸认为“句忌呆板!忌单调!要想句子生>小彼得>南北极>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