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古诗词的教学一直用这样的模式: 诵读诗歌——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 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孩子们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课堂交流 的时候,也很热烈,诗歌的节奏,诗歌中字词的意思,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们都是通过自主 学习或课堂讨论习得的,课堂上我只点拨了几处难以理解的地方,如《望洞庭》中的“镜未 磨”“白银盘”“青螺”《峨眉山月歌》中的“半轮秋”“流”“君”“下” 、 、 ; 、 、 、 。从课堂效果 看学生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 但疑惑的是做习题的时候孩子们有些一知半解, 特别是对诗句 意思的理解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是自己不能组织连贯通顺的语言说清诗句的意思。 二是题目 的形式一变,就无从下笔。如《补充习题》上有一道题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 水流。 ”后问:读着这个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就不懂得变通,很僵 硬地把诗句的意思写了上去。 现在细细想来, 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得益于他们购买的参考 书籍,而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在以后的课堂上要特别关注的一点。
范文二:《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第六组,第20课为《古诗两首》分别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古诗。本次已经是这个学期第二次学习古诗了。
古诗的意境主要通过朗诵来体现,文意通过朗诵自然会体现出来。所以这次的古诗教学,我引导学生知诗人、解诗题、释词语、释诗句、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等,通过朗读将这一系列程序串联起来。
有了一次按照程序学习古诗的经验之后,这次古诗学习知诗人、解诗题、释词语、释诗句这些步骤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完成,布置预习,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学诗句,为课堂诗歌学习扫除障碍。
课堂上主要是诗朗诵。朗诵的形式多样,集体读、个别读、小组读、男女分读等等。学生朗诵之前,通过标出重音和停顿,使诗朗诵能够饱含感情,抑扬顿挫,另外还进行了示范朗诵。多数学生能够有感情,有节奏的进行诗歌的朗诵。
朗诵基本过关,我挑战了一下诗歌吟诵,但是在这一环节出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诗歌吟诵要分清平仄。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方面根本一无所知,若是另外花时间给他们讲平仄势必影响上课的进程,所以平仄不能分清。
再次,诗歌吟诵对于他们来说是新鲜事物,这种他们从未接触的,奇怪的读书方式让不少学生发笑,所以吟诵难以继续下去。
但是诗歌吟诵是学生掌握古诗的一条有趣的道路,怎样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接受这种诗歌学习的方法呢?
我想,这得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吧!低年段学生学业没有那么重,他们或许能够有时间来学习一些古文平仄的知识,这对于他们诗词学习以及古文的学习都是十分有益的。
学习了那么多年的古汉语,很想能够学有所用,让学生们能够接触一些古汉语的精华的东西,慢慢来吧!
范文三: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插上技术优化的翅膀,畅游古典诗词的殿堂
——记技术优化课堂的古诗教后反思
古诗并不好讲,因为它的高度凝练,也因为它的年代久远,如果要让孩子在短短的一节课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还原诗中的美景,这对于小学段的孩子来说,难度是很大的。为了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讲授这堂课时借助了各种多媒体手段,有效地优化我的母语课堂,以期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古诗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感。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技术优化课堂的实际授课情况来进行一下梳理和反思:
一、想象是第一统领
我所理解的每一首古诗,其实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而本课的《望庐山瀑布》和《绝句》又堪称其中的典范。诗人创作诗歌的过程,是把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画面浓缩成了短短的二十几个字,而我们学习古诗的过程,就是要展开联想,并借助各种多媒体手段来对诗人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感同身受,再还原那幅美丽的画面。
所以,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按着古诗的顺序去逐字逐词逐句地讲解意思,而是在引入课堂之后,还给了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例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划出你最喜欢的词句”“闭上眼想象一下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从孩子们各自的想象出发,一点点涂鸦出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另外,我还在打开想象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了师生之间的协同,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诗中的一些词句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歧的理解。这时,孩子们就像是辩论会的辩手,根据自己的想象各执己见,而老师既要鼓励孩子们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例如在解读诗中的“香炉”时,我先是让学生充分发辫自己的看法,然后才屏显了香炉峰的画面,进行了补充引导,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动脑的锻炼和知识的扩充。
二、朗读是第一支撑
好的古诗教学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这种读不应该是一上来就呈现出的一个简单要求——“有感情朗读”,而应该有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来支撑。只有充分展开了想象,孩子们才能入情入境,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而本节课,我就把读贯穿了始终。如在进行第一首诗地朗读指导时,我大体分了五步来展开:第一,新课之前,检查预习,激情齐读;第二,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潜心读书,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学生结合交流,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图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扮演小诗人,结合图像及理解的深入,变有感情朗读为创造性的朗诵。
从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来看,一部分学生的读很明显得呈一个递进的阶梯状态势,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读还停留在语调的波澜不惊上,缺少声音高低和语速急缓的变化。如果能在上述朗读设计中,再补充上一些经典诵读的影音范读,可能会让学生的进步更为明显。
三、自学是唯一主体
由于这两首诗脉络清晰,通俗易懂,而且很多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积累中有过接触,所以,我把自学作为了本课的主要载体。全文的两个大板块,第一是在教给学生如何自学,第二是放手让学生去体验自学。
同时,在自学过程中,我还特别提倡了学生对质疑环节落实。让学生大胆地提出不懂的问题,同时再让其他同学当小老师,来合作交流,自主突破。例如,有同学不明白“银河”是什么意思,我就马上打了一个太极:“谁能帮帮他,”“有没有不同的见解,”,这种巧妙的传球,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有一个自主探讨,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达成师生协同、生生协同的一种和谐之美。
四、拓展是最终目的
中国的诗词歌赋可谓群星璀璨,美不胜收,我们的课本涉足的仅仅是九牛一毛。而我们的古诗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解读一首诗两首诗那么简单,而是要透过这些意境绝美的诗句,培养学生对经典母语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母语,研读经典的兴趣,更要教给学生一些简易的读书技巧。于是,我在本节课上做了一次大胆地尝试,通过一诗繁,一诗简,一诗领,一诗练的思路,和学生归纳出了一个简易可行的古诗自学四部曲,让学生从这两首通俗易懂但又韵味十足的经典之作出发,一步一步地进行合作探讨,自主感悟,学生学会的不仅是两首诗你们简单,而是一种学法的探索。如此以来,学生在课下也可以积累自己喜欢的古诗,并运用古诗自学四部曲,完成自主学习,获得更深地品、读、悟。
另外,我还将学生的知识链接进行了滚动呈现,完成了课内课外的拓展延伸。比如:在学生交流到“三千尺”时,我马上引导学生复习了上学期的《赠汪伦》,在讲到“疑”这个字时,又温习了一年级《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时,这种知识的链接,我不仅让学生“温故”,还要让学生“知新”,所以同步引出了手法相同的另外几句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等。
总之,我在这堂课中完全放弃了单调的讲与练,而是强调了学生的想象与感悟。但由于有的问题设置过高,阻碍了孩子们对问题的探求和理解,所以最后对《绝句》这首诗的交流显得十分仓促,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唯一可以安慰的一点是,对于孩子们,这不仅仅是一节课,孩子们在学完一节课的同时,应该会收获一种思路,至少可以让他们在诗的国度里多一份“知”的广博,多一丝“解”的了然,多一点“品”的乐趣,多一种“悟”的豁然。而对于我,这也不仅仅是一堂课,而是一种尝试,一种突破,我会从这次的不成功中反思修正,朝着自己的目标进行再一次脚踏实地的探索。
范文四:古诗教后反思
中考古诗文赏析专项复习教后反思
中语组 曹伟
中考对古诗文的考查比较热门,但学生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失分较多。针对这种状况,我设计了这一课。在复习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赏析的常见题型、考点和方法进行了归类整理。古诗文赏析考查内容一般有诗句节奏的划分、内容的分析、艺术特色的赏析和两诗的比较阅读,还有鉴赏字词(动词、表修饰的词、特殊词),品鉴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等。一般以主观题为主,另有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梳理了诗歌知识,接下来,我再将自己印好的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迅速浏览,看看自己总结的和老师下发的资料上有无出入。最后,我再采用“以案说法”的方法,通过一些典型诗文的阅读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一节课下来,收到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经过其他老师的听课评课之后,我认为还有以下两点需要今后不断改进:1、要抓牢课本这一中心。教材始终是学生要牢牢抓住的,离开了教材,其他的只能是空谈。我应该用教材上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来引起学生的有效回顾,不然学生课堂上的思考负担会很重,会让学生有力不从心之感。如果用课本上的例子,学生不但再次复习了书上的知识,也更容易记住老师所要讲的知识点,学习的效果会更佳。2、引导学生读题目。题目,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以从题目中读到很多信息,或是背景,或是情感。在复习时,不能忘记提醒学生首先读题目,读注释,把握诗歌情感的大方向。
2014.5.24
范文五:古诗>教后反思
古诗<所见>>教后反思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上课时我首先从情境引入,通过看图,让学生领略生动的情趣。利用课题的导向,引导学生去探究: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完成自主探究后,我再一次引发学生去读诗歌,思考分析作者看见的那些是静的,那些是动的,然后精读课文,理解诗意。“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先让学生自己理解,再指名说说诗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点评。基本理解了诗意后,让学生思考:“从牧童响亮的歌声中你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让学生带者问题去读:“为什么牧童忽然间不唱了,他想干什么,”接着再让学生想象牧童捉蝉的情景。
我觉得这节课虽然我讲得不多,学生却学得很到位,整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看来,即使是古诗教学也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究。
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