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调节政策分析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出现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延续“双顺差”格局~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及目前的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分析。
关键词: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理论 汇率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一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
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延续“双顺差”格局。我国国际收支呈现收支状况继续改善,资本净流入压力增大,国际储备资产较快增长等三大特点。
表1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情况(2005-2010年) 单位: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项净误差与
经常项目 目 储备资产 遗漏
200
5年 1,341 1,010 -2,506 155
200
6年 2,327 526 -2,848 -6
200
7年 3,540 951 -4,607 116
200
8年 4,124 463 -4,795 209
200
9年 2,611 1,808 -3,984 -435
201
0年 3,054 2,260 -4,717 -597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扩大,一定程度上不仅体现了我国经济竞争力提高、对外资吸引
而且反映了对外清偿能力的提高和我国正在更大程度地融入了经济全球化力增强的良好态势,
进程,但这持续扩大的双顺差所隐含的负面影响也日趋凸显。
二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1 周期性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商业周期的影响,一国经济会周而复始的处于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的波动之中,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国际收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在经济衰退阶段,国民收入减少,总需求下降,会促使出口增长,进口减少,从而出现顺差,而在经济繁荣阶段,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上升,物价上涨,则使进口增加,从而出现逆差。
2 季节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
季节因素是指一年四季的自然更替,某些部门受季节因素影响比较大,如:农业,旅游业等。偶然性因素是指一些突发性的,事先无法准确预期的因素,如:地震,洪水。
3 结构性因素
结构性因素是指由于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当该国的进口商品和劳务的国际供给发生较大变化,则原来相对平衡的经济结构就会受到冲击。如果该国不能迅速调整本国经济结构以适应这种变化,则其国际收支不平衡就不可避免。
4 收入性因素
一国国民收入的变化,会使该国进出口贸易发生变动,从而影响国际收支。除了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国民收入的变化影响国际收支外,各国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也会影响国民收入,造成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
5 货币性因素
货币性因素又称物价因素。在汇率不变的前提下,当一国货币价值和物价水平相对于其它国家发生变动时,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6 投机性因素
这主要是指投机性的短期资本流动对一国国际收支造成的失衡。
三 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的恢复有两种途径,其一,依靠经济力量的自发作用;其二,依靠人为政策措施。这两者的核心是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
(一)收入调节机制
1 国民生产总值及其衡量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的衡量可以从产品和收入两方面进行。
从产品方面对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方法称为支出法,根据产品支出法,GNP=C+I+G+(X-M),
C为消费支出 I为投资支出 X 为出口额M即进口额。
从收入方面对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方法称为收入法,根据收入法,
GNP=C+Sp+Sb+T+Rf
C 为用于个人消费的那部分收入Sp个人储蓄的那部分收入 Sb厂商储蓄的那部分收入 T政府以税收形式取得的收入 Rf为用于国外转移支付的收入。
2 封闭经济下国民收入的决定及投资乘数
(1)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潜在规模即可能达到的最大规模,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供给和要素的生产率。实际能够达到的国名生产总值是由一国总支出和总产量共同决定的。只要总支出不等于总产量,国民收入就会不断变化,只有当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国民收入才能达到均衡。也就是说,只有当C+I+G=C+Sp+Sb+T 即 I=S时,国民收入才达到均衡。
(2)投资乘数
C+I+G=C+Sp+Sb+T 合意或C=Co+cY Co是维持生存所需的最低消费,cY是和国民收入呈增函数关系的诱发性消费。
3 小型开放经济中的收入调节机制
在国民收入和进口之间存在着一种粗略的函数关系:M=Mo+mY这就是所谓的进口函数 Mo是自发进口 m为边际进口倾向,mY表示当收入增加时,进口增加,当收入下降时,进口下降。
例如,当国民收入从Y=1000增加到Y=2000时,进口随之从M=300增加到M=450,则MPM=0.15
(2)外贸乘数
假定,最初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I+X=S+M ,I+X+?I+?X-(Mo+?Mo+mY +m ?Y)=S+s ?Y
?Y=1/(s+m) (?I+?X-?Mo), 1/(s+m)就是外贸乘数。值得注意的是,出口或投资的成倍增加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而进口的增加却是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减少。
4 收入调节机制的关键
收入调节机制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国民收入是否变动,变动多少又取决于外贸乘数。外贸乘数成了收入调节机制的关键。外贸乘数有几点值得注意: (1)出口必须产生国民收入才能产生乘数效应。
(2)如果进口品是本国出口的原材料,在出口价值中就包括了进口的价值。
(3)外贸乘数假定进口品和国内产品可以完全替代,进口的增加必伴随着本国产品需求的下降,从而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效应。
(4)进口品完全是消费品。
(二)价格调节机制
价格调节机制是通过贸易双方国家产品和劳务相对价格的变化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过程。
1 浮动汇率下的价格调节机制——弹性分析法
在浮动汇率下,一国货币的汇率可以随外汇市场上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自由波动。若该国的出口大于进口,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需求,
外汇汇率下跌,本国货币汇率上升。相反若该国的进口大于出口,国际收支逆差,外汇支出大于外汇收入,外汇市场上外汇需求大于供给,外汇汇率上升,本国货币汇率下跌。
2 金本位制下的价格——银币流动机制
在金本位制下,一国货币收支出现逆差时,黄金流出,货币供给下降,国内物价水平下降。顺差国完全相反,黄金流入,货币供给增加,国内物价水平上升。结果逆差国的产品相对于顺差国的产品获得了价格上的优势,逆差国出口增加,进口下降,直到其贸易收支恢复平衡。
(二)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
1 吸收分析法
Y=C+I+(X-M) X-M=Y-(C+I) B=Y-A 由等式可知,
(1) 一国的国际收入为该国国民收入和国内总吸收之差,国民收入大于国内总吸收时,
必有一部分产品和劳务销往国外,国际收支顺差。
(2) 国际收支的调节途径不外是改变国民收入和国内总吸收水平,顺差,减少国民收入,
逆差,增加国民收入。
2 货币分析法
(1)固定利率下的货币分析法
货币余额的需求为:Md=Pf(Y,i)
一国货币供给为:Ms=m(D+F)
D一国货币基础的国内组成部分 F一国货币基础的国外组成部分 m货币乘数
(2)浮动利率下的货币分析法
在浮动汇率下,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立即为汇率的自发变动纠正。当一国货币收支由于货币的过度供给出现逆差时,该国货币自动贬值,人们手持现金余额的实际价值下降,于是减少支出重建货币余额,货币需求上升直到将过度的货币供给吸收干净,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参考文献
[1] 刘舒年.《国际金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 李敏.《国际金融实务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3] 闫屹.杨丽《国际金融》人民邮电出版社.
[4] 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 //www. safe. gov. cn/model_safe/index. html.
范文二: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DONGFANG COLLEG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课程名称: 国际金融管理
论文题目: 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系 别: 经济系 年 级: 09
专 业: 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
班 级: 02 学 号: 0950403071
姓 名: 江勇
成 绩:
任课教师: 林宗雄
2012年 5月 11日
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江勇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国金(2)班 2009级)
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更是高速增长。本文分析这种状况的影响,并根据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国际收支失衡;经济增长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地位,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而于产品的价格优势,外国市场也随之不断扩大,就出现的大量的出口,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我国必须对此加以控制,以刺激国内经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国际收支的定义
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国际收支是一个类似于家庭或企业可以用于记录收入和支出的簿记过程。在国际收支中,从外国人到本国的资金流入是收入,被记录为正的数字。收入包括由于购买本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本国的出口)、获取本国的资产(资本流入)以及本国居民收到的馈赠(单边转移)所带来的资金流入。 从本国到外国人的资金流出是支出,支出用负号记录。支出包括:
(1)购买外国的商品和服务(进口);
(2)本国家庭或企业购买外国资产的货币支出(资本流出);
(3)对外国人的馈赠,包括对外援助(单边转移)。国际收支账户的主要组成部分概况了与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和销售有关的交易(经常账户余额,包括了贸易余额)以及与国际借贷有关的资金流动(金融账户余额,包括了官方结算)[1]。
2 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除1993年以外,我国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逐渐上升趋势。1990-2006年经常项目累计实现顺差6525.29亿美元,年均顺差395.6亿美元,而其中2006年全年实现经常项目贸易顺差为1780亿美元,是近十七年来平均值的四倍还多。而资本和金融账户除1998年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也一直保持顺差。1990-2005年累计实现顺差4515.27亿美元,年均顺差301亿美元,其中2004年资本项目下实现1106.6亿美元顺差,创下历史新高。而2005年629.64亿美元的顺差较2004年虽有大幅下降,但也还是达到十五年平均值的两倍以上。伴随国际收支双顺差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尤其是2000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到2006年底我国外汇
储备已经超过一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2006年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473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
2005年至2009年,受益于全球经济增速加快,多个国家贸易顺差出现大幅增长,我国也不例外。2007年,这一数值更是一度超过10%。随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我国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也逐年下降,2010年回落至4%,2011年进一步降至2.8%[2]。
3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原因
3.1 主观原因分析
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2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平均达9.6%,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还可以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之所以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大大激发了经济活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改革开放犹如两条自动向前滑动的巨轮,带动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并未引起我国消费需求的同步增长。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降低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从理论上说,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也不同,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者则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二十年来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下降。然而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消费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各阶层收入差距,可使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提高,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跨国公司将生产或服务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赋税更低,企业负担的其他成本也更低。这种跨国外包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各国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重组,而且重组还出现了时间差,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印度等国。发达国家感受到压力,转而创造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从而形成了时间差,在这一阶段,贸易不平衡会扩大。而国内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而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大幅增加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减弱了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中国市场上外国品牌、外国设计的产品非常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转为由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
我国政府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当前巨大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顺差也和中国现有的外资、外贸政策有关。中国现有的外贸、外资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初中国是一个既缺资金又缺外汇的典型“双缺口”发展中经济。为了多赚外汇,克服外汇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限制,1985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了出口退税等政策以鼓励出口。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非常快,1978-2005年间年均增长高达17%,为世界同期贸易增长率8%的2倍多,27年间对外贸易增加了68倍。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扶持国内的公司提升产业结构,进而导致大量的进口替代。进口替代型产业是我国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方向,虽然我国制造业科技基础一直很薄弱,且产业升级的过程充满艰巨性和长期性,但通过进口替代不断实现局部升级将是一个长期现象,积极产业政策对此的支持不是短期性的,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带来“产业政策红利效应”。最近,随着在华的外国公司,尤其是电子产业领域,越来越多地向国内供应商采购部件,产生了大量的进口替代。
国家为了保护某些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对其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诸如保险、汽车等行业,能够在入世后有一个更为有力国内外的竞争条件,从而对其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这使得国外的同类型产业,在国内失去了竞争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进口需求。但2005年后许多行业和产业的保护政策将逐步取消,一些弱势产业的竞争力在近几年并没有得到根本加强,如农业,一些相对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家电、纺织等,则面临
如何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3]。
3.2 客观原因分析
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4.3%,仍维持较高水平;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受需求和投机双重因素的作用,仍将继续高位运行;美联储为抑制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继续采取趋紧的货币政策,小步快走地升息,全球经济有进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从国内看,下半年国内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家将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尽管面临一定通货膨胀压力,但总体上处于可控范围,本外币负利差可能扩大。综合上述因素的影响,内外部需求都将有进一步强劲的增长,不仅拉动了出口的增长,而且可能减少部分进口需求[4]。 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2005年上半年中国投资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投资增速加快,二、三产业投资增速放缓;重点行业投资增速继续趋缓;各种注册类型投资增速继续回落;东、西部地区投资小幅回落,中部地区投资略有上升;国内贷款的资金来源小幅回落,自筹资金增速略有上升;新开工项目继续增长,但当月新开工项目较上月有所减少;房地产投资增速略有上升。尽管国际石油成本居高不下,但中国政府却限制了主要石油产品零售价格的上涨。这样,油价只是对中国的石油公司造成了冲击。石油公司为了应对油价上涨,就减少了向国内市场的石油供给,转而选择出口更多的精练石油产品。同时,中国政府又鼓励这些石油公司减少石油进口。于是,2005年1月至7月份,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仅增加6%,而精练石油产品的出口量却飙升了46%。
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早先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遏制中国军力发展,限制主要针对的是军事技术和产品,富有冷战色彩。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对华出口限制出现了军事与高科技并重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更多地从国家竞争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对华出口,通过种种管制手段来确保其国家实力的领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有关出口管制部门,在对华高技术出口和项目合作方面实行的严格管制措施,也是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扩大的重要原因。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1994年以后我国贸易收支出现连年顺差,与1994年汇率并轨,人民币贬值刺激了出口有很大的关系,但以后几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实际有效汇率还有升值的趋势,却仍然保持了贸易顺差。虽然关于人民币升值与货物贸易顺差之间有无实际联系一直众说纷纭,但低汇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国在货物贸易出口方面的增加。
4 我国应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经济学中讲究均衡,任何失衡,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因为失衡就表示资源的错配或扭曲,所以任何失衡的状态尽管可以维持一时,但从长期看都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一国不主动采取措施校正其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那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套利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可能对其结构失衡进行“强制校正”,而这种“强制校正”往往是以国内经济的破坏性回归为代价的。日本泡沫经济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势在必行[5]。
要加快步伐调整出口导向战略。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其实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就一直在价值观上,在实际利益的争取上,对出口是积极支持的,在资源配置上对出口企业给与了许多的优惠。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已
经到了从根本上改变以出口导向型战略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了。应当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同时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可以对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品(如煤炭和稀土等矿产)征收出口关税,并降低出口退税,从价格信号上影响出口商品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为有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出口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从产业政策上引导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上,有必要调整引资政策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内外资企业的两税合一来实现内外资在税收上的国民待遇。今后,还应调整各地引进外资的政策,逐步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在控制外资流入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资流入的质量。 要扩大内需,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消费不足,储蓄过度,所以化解的方法就是降低储蓄、促进内需。首先,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改革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中国消费水平低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收入水平低,它是一个收入问题,并不是消费的问题。所以,要刺激消费,首先是要增加农民和城市中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另外,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穷人的消费倾向高。而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收入的增长部分,主要是由高收入阶层获得,但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低的。因此,要扩大消费的比例,就得改变现在的收入再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份额,缩小收入差距,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其次,尽快实现公共财政的转型。目前,我国本币净储蓄的积累,是促成投资扩张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而本币储蓄率过高的源头正是我国财政政策在公共建设领域的长期缺位造成的。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远远不够,导致居民自身要为这些公共产品来买单,其未来消费支出的预期过高,只能通过控制当前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来应对。只有加速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使社会抵抗风险的能力加大,每个人的储蓄率下降,才能缩减私人部门的净储蓄动机,持续有效地启动内需。
要加强国际间政策协调。我国的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结构性失衡,也部分地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贸易失衡问题。特别是对于当今世界贸易赤字主要来源、也是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的美国,在全球性失衡和中美贸易失衡的调整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我国采取措施扩大私人消费、逐步放开对外投资、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重要调整的同时,美国也应该至少在以下方面采取调整措施: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压缩居民消费规模;放松对华出口管制等。因此,调节贸易平衡是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我国应加强谈判力度,提高国际间的政策协调能力,争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6]。
参考文献
[1]赵新建.我国国际收支分析[J].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2010:4-8.
[2]徐建国.双顺差下的中国经济[J].武汉会计,2009,(9):18-19.
[3]章新东,林华.理性看待我国出口增长[J].商业时代,2009,(12):48-49.
[4]郭田勇,周旭.05年中国经济报告[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2):50-51.
[5]赵晓.该如何解决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J].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0):35-35.
[6]廖文新.中国贸易失衡状况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24-38.
范文三:2015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高盛:中国面临“第22条军规” 人民币或将意外升值
时间:2016年02月04日 17:53:07?中财网
[第01页]?[第02页]?[第03页]?>>下一页
导读:
2015年我国外汇储备下降13% 外汇局称依然充裕
外汇局:2015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8272亿元
高盛:中国面临"第22条军规" 人民币或将意外升值
2015年我国外汇储备下降13% 外汇局称依然充裕
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2015年国际收支状况答记者问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15年四季度及全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就国际收支状况等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2015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答:2015年,我国国际收支出现新变化,从长期以来的基本“双顺差”转为“一顺一逆”,即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不含储备资产)逆差。
一是经常账户顺差增长至近三千亿美元。2015年,经常账户顺差293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3%。经常账户顺差与当期GDP之比为2.7%,上年该比例为2.1%。
货物贸易顺差创历史新高。2015年,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578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3%。其中,货物贸易收入21450亿美元,下降4%;支出15669亿美元,下降13%。
服务贸易继续呈现逆差。2015年,服务贸易逆差209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9%。服务贸易收入2304亿美元,下降1%;支出4397亿美元,增长15%。其中,旅行项目是服务贸易中逆差最大的项目,2015年逆差195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1%,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境外留学、旅游、购物等支出需求旺盛。
初次收入逆差有所扩大。2015年,初次收入(原称收益)逆差59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4%。收入2301亿美元,增长8%;支出2893亿美元,增长17%。主要是由于来华直接投资存量较大,投资收益支出增幅高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收益收入增幅。
二次收入逆差缩小。2015年,二次收入(原称经常转移)逆差16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6%。收入379亿美元,下降8%;支出542亿美元,下降24%。
二是金融账户呈现逆差。2015年,我国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5044亿美元(包含第四季度的净误差与遗漏,实际数据预计会小于该数据)。
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有所下降。2015年,直接投资净流入77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63%。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67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8%,说明因“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境内企业看好境外投资前景,“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来华直接投资仍呈现净流入2442亿美元,虽较上年下降16%,但总的来看,境外投资者仍看好我国的长期投资前景,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规模仍然较大。
三是外汇储备下降。201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3万亿美元,较上年末减少5127亿美元,下降13%。其中,因国际收支交易形成的外汇储备下降3423亿美元,因汇率、资产价格变动等非交易因素形成的外汇储备账面价值下降1703亿美元。
问:2015年经常账户顺差大幅增长,而资本却呈现流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资本流出是否会给我国国际收支带来风险?
答: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说起。按照最新的国际标准,国际收支平衡表分为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如果不考虑误差与遗漏,那么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必然相等,而符号相反。也就是说,只要经常项目是顺差,那么资本和金融账户必然是逆差,经常账户顺差越大,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也越大。
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录原则,对外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记录为资本流出,也就是说,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表示我国对外净资产增加。以往年份,经常项目大幅顺差,我国是通过储备资产增加也就是储备资产对外投资形式的资本流出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2015年这种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往储备资产大幅增加形成的资本流出转变为由其他民间部门的对外净资产大幅增加而形成的资本流出。
2015年出现的资本流出主要是境内银行和企业等主动增持对外资产,并偿还以往的对外融资,与通常所说的外资撤离有着本质区别。2015年,国际收支交易引起的储备资产下降3429亿美元,在平衡表中体现为资本流入,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为资本净流出5044亿美元。也就是说,一方面储备资产在下降,另一方面,民间部门的对外净资产在增加。前三季度(尚未有第四季度数据),我国对外资产共增加2727亿美元,其中“走出去”等对外直接投资增加1150亿美元,港股通和QDII等形式的对外股票和债券投资增加573亿美元,在国外存款和对外贷款等其他投资增加969亿美元。对外负债共下降321亿美元,其中,来华直接投资仍流入1841亿美元,而负债下降主要体现在非居民存款下降以及偿还以往年度的贸易融资等。
总的来看,我国目前的资本流出是对外资产由储备资产向民间部门转移的过程,我国的对外资产负债结构决定了我国涉外经济的稳定性,也有能力抵御大的冲击。首先,我国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对外净资产较大。2015年9月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6.28万亿美元,对外负债4.74万亿美元,净资产1.54万亿美元,净资产稳居世界第二位。只要我国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就必然会形成对外净资产增加形式的资本流出,只不过净资产以储备形式存在还是由民间部门持有会有所不同。其次,央行持有大额外汇储备,有利于国家集中资源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资本流动冲击。2015年末,我国储备资产3.3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1.2万亿美元)的近三倍,是排名第三的沙特(6000多亿美元)的约五倍。第三,与其他国家对外负债主要是外资的短期股票和债券投资不同,我国对外负债以来华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具有长期经营、稳定性强的特点。2015年9月末,我国来华直接投资存量2.85万亿美元,占总负债的60%。这些投资已融入实体经济中,撤资需要将所持有的土地、厂房、机器等变现,需要逐步的过程,即便要汇出以往积累的未分配利润,也需要足够的现金流支持。第四,当前民间部门对外净资产的增加,绝大部分是生产性的,例如对外直接投资,是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积极结果。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民间部门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和金融资源将是一个趋势。最后,资本不可能长期大规模流入,有进有出也是客观经济规律。2000年以来到2013年,国际资本大量涌入新兴市场,中国资本净流入尤其突出,累计达到1.35万亿美元,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资本有序正常流出也是难免的。对于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逆差、外汇储备下降的国际收支形势变化,需要客观看待。
问:请预测2016年中国国际收支情况。
答:总的来看,预计2016年我国国际收支将继续呈现“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不含储备资产)逆差”的格局,国际收支状况将基本平稳,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总体可控。
经常账户将保持一定规模顺差。一方面,货物贸易维持顺差。从出口看,全球经济延续缓慢复苏态势,有助于稳定中国的外需。IMF预测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3.4%,较2015年增速提升0.3个百分点;同时,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等战略规划的逐步落实,双边和多边战略合作的不断加强,出口也会迎来新的机遇。从进口看,由于美元总体走强和实际需求不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还会在低位震荡,使得2016年进口价格较难反弹;同时,中国国内的需求还会保持相对稳定,进口变化可能不大,进口规模仍会低于出口。另一方面,服务贸易等项目将继续呈现逆差。其中,旅行项目仍是最主要的逆差来源,我国居民境外旅游、留学等消费需求仍会较高。预计经常账户将在货物贸易主导下持续顺差。
资本和金融账户预计持续逆差,不同项目的跨境资本流动将呈现有进有出的局面。首先,境外长期资本仍会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以长期投资为目的的外资将继续流入。2015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2442亿美元,预计2016年将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净流入。其次,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新兴市场运行风险等因素确实会继续加大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境内市场主体配置境外资产的需求以及境外债务去杠杆化的倾向还会存在。如果美国货币政策调整步伐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能够逐步释放,中国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出仍会总体有序、可控。
总体而言,预计我国2016年国际收支状况将基本平稳,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总体可控。中国国际收支平稳、健康运行的一些根本性支撑因素依然较多。例如中国经济基本面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在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居前列,而且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正在加快;同时,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局面没有改变,外汇储备依然充裕,短期外债余额与外汇储备余额之比远低于100%的国际安全边线,因此正常的国际收支支付完全有保障,抵御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的能力较强。(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第01页]?[第02页]?[第03页]?>>下一页
范文四:我国国际收支变化状况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变化状况分析
一(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以90年代初为界把改革开放时期分为两个阶段,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态势发生了结构性变动。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详见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中,我们可以发现,1982-1993年12年间有9年逆顺差配合,其中5年经常账户逆差和4年资本账户逆差。后期国际收支结构通常形态转变为双顺差。20世纪90年代,除1993年外,经常账户保持盈余,但差额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1994-2005年间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现上升趋势。累计顺差4133亿美元,年均顺差为344亿美元。主要由于直接投资大规模进入,资本账户除了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一直保持顺差,累计顺差4309亿美元,年均顺差359.1亿美元。
进入21世纪,自2001年,2006年,我国的经常账户盈余额逐年攀升,2006年达到249,865,995(千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外贸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特别是2000年以后,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100亿美元,06年末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
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际收支继续呈现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双顺差结构,顺差规模继续扩大,国际收支和内外部经济不平衡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仍保持双顺差格局,但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初步估计,2008年全年经常项目顺差约44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增幅同比下降约27个百分点;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11%降至10%左右。
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增长有所放缓,但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根据报告,2009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297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2,;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448亿美元,较上年上升664,。2009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4531亿美元。
国家外汇局发布的《中国外汇管理年报2009》说,总体来看,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明朗,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经济也将止跌回稳,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有所恢复、交易趋于活跃,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继续下降,中国涉外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将好于2009年。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家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在国内外因素的作用下,预计201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将恢复增长,中国国际收支总规模增速可能快于国内经济增长,国际收支顺差仍会保持较大规模,但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有望进一步改善。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基本上处于连年顺差状态,进出口贸易在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一些不可忽视的后遗症。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不断扩大的经常项目与资本及金融项目“双顺差”,不仅成为我国同其他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导火索,也成了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直接缘由。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概括出来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是贸易失衡大量积累的根源。我国奉行的是以“出口创汇”为基本原则的传统贸易战略,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形成了对出口的“路径依赖”,国家仍将鼓励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结果是对外贸易一直以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发展。这是我国促进出口为导向的外贸发展理念引致的出口不平衡增长所导致的结果。我国处于全球国际分工的低端地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 “大进大出”造成过度出口的假象。从国际转移规律来看,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趋向于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我国恰恰具备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在产业转移出去的同时,发达国家转向生产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这一过程往往有一个滞后时间段。滞后阶段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不平衡会扩大。
二是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加剧经常项目收支失衡。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地区,而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确有顺差转变为逆差;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变为逆差;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经有逆差变为顺差;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所以,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从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
三是“鼓励资本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等外汇管制政策加速了国际收支失衡。我国正处在投资发展的第二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较低水平,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负值。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双顺差”,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流入的80%又在净误差与遗漏帐户中流出,说明我国在利用外资的同时存在大量的资本外逃。另外,我国的本外币管理的脱节更降低了外汇管理政策的有效性,使境外游资和各种违规资金能通过规避管制进入境内并逃避处罚。对外资企业的外债管理则实行了较为简单的“投注差”管理办法,而对企业接人短期外债满足流动资金需求的真实性审查流于形式,为外资企业通过境外借债进入境内进行合法逃离提供了可能。
四是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偏重国内经济发展的贸易倾向恶化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我国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过分强调对外贸易,还部分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忽视对外平衡。贸
易逆差其实并没有恶化美国经济和就业,贸易保护主义是可以治理美国的贸易逆差。美国贸易逆差的真正根源是它的储蓄一投资缺口,与美国贸易货币的贸易政策无关,仅仅从进出口本身对贸易逆差不能作出完整准确的分析,也无助于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有数据表示,美国失业率的波动与贸易逆差的大小成反比,在美国的贸易收支“改善”阶段,美国的失业率上升,而在贸易收支“恶化”阶段,美国工人的失业率下降。而且,失业率下降最快的是美国贸易收支“急剧恶化”阶段。其他的实证资料还证明,贸易顺差有力地改善了美国工人的就业结构。正因如此,美国更加乐意保持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对这一贸易失衡几乎是视而不见。随之而来的中国积累的大量的外汇储备,美国政府也是乐见其成的。就这一点来说,其实美国并不十分追求国际收支平衡,美国政府更加重视国内的经济增长。
五是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以来,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牙买加体系。美元本位、混乱的汇率制度和缺乏有效的国际货币协调对全球经济失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的“先动者”,美国理当承担首要责任。上世纪70年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元贬值成为长期趋势。在美国经济景气时,这种趋势尚不明显。由于美元身处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元的贬值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与一般货币价值波动对其相应的发行国的影响有本质的不同。如果美元贬值,国内资产价值不变。对美国没有什么严重的风险;但美国的国外资产升值,其他国家的货币贬值,外国货币就会出现外逃、债台高筑等问题。相反,美元的贬值却导致他国美元储备缩水,因而极大减轻了美国的对外债务负担。随着美国国际收支的持续恶化,美元可能出现剧烈贬值,这才是真正的风险,只有国际货币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最终避免全球经济失衡所引发的风险。在美元本位、混乱的汇率制度和缺乏制度性协调的国际货币体制下,应该看到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先行者在全球经济失衡中的作用,美国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首要责任。
三、国际收支变化的影响
双顺差给我们带来很多有利影响,增加了我国的进出口额并且可以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大量的贸易顺差也解决了以往外汇紧缺的问题,中国企业可以对外进行投资,吸引外资对国内的投资也加大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带动了我国经济增长。但是,双顺差给我们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大量顺差会使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增大,造成出口成本增大影响产品的竞争力,也增加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成本和难度;其次,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所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蕴涵着较大的金融风险。由于资本具有趋利性,在未来当本外币利差、汇率预期等发生变化时,这些资金很有可能在一定时间段内集中大规模出逃。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还铭记在心,其主要原因就是资本大进大出所引发的货币金融危机,进而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我国用高环境成本和低价资源换回的大量顺差以及创新高的外汇储备,往往又通过购买外国政府国债和公司债券等形式回流到发达国家,这些资金的回流,对于发达国家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本币汇率等起
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我国来说这并非是最优的选择,在本次次贷危机中,我国的很多海外投资债券都面临巨大风险。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巨额资产的管理面临巨大的困难;再次,当顺差来自于大量资源输出时,经济增长会对外需产生较大的依赖性即外贸依存度较高,这就会刺激各种资源流向某些外向型加工产业,从而大大加剧了经济不平衡和产业不平衡,最后影响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将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外汇占款已成为我国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这样央行政策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就会降低,大量的货币供给会形成经济泡沫引发通货膨胀,事实上我国大量双顺差已经造成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这就给宏观经济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这样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达到冲销外汇储备增长所带来的货币扩张的压力。而目前我国央行借助于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冲销的能力有限,再加上金融制度的不够完善,这样央行的调控效果收到局限,随着外汇占款持续不断的增长,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大。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
从90年代以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90年代,除1993年外,经常账户保持盈余,但差额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进入21世纪,自2001年,2006年,我国的经常账户盈余额逐年攀升,2006年达到249,865,995(千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1994,2006年间,除资本项目小幅逆差以外,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 金融 项目均基本保持顺差。近些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格局,顺差规模在不断扩大。据国家外汇 管理 局 统计 ,2006年我国总顺差为259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4.98倍,其中经常项目顺差为249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为10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0663亿美元。
贸易顺差增长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同时也带来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诸多困扰,包括增加流动性过剩问题、贸易摩擦加剧、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一国国际收支结构的特征本质上反映了其经济结构的特征。国际收支结构中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状况综合反映了一国的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状况。通过近些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经常项目中货物贸易持续顺差,反映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货物贸易收支的大额顺差。1998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214.71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收支顺差近466.14亿美元。2006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明显上升(2499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增加(2177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2.9,上升到2006年的9.5,。可见货物贸易顺差为国际收支总体顺差和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而我国的货物贸易顺差又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尤其以廉价劳动力资源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这点也相应地体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分类
中“杂项制品”出口额的增长上。在我国进出口商品构成中,从1995年到2002年,“杂项制品”顺差由462.87亿美元大幅增长至813.70亿美元,年均增长4.2,。2005年“杂项制品”出口1941.9亿美元,进口608.7亿美元,顺差1333.2亿美元。2006年“杂项制品”(包括服装服饰、鞋类及小商品等)占出口总额的24.6,。“杂项制品”在进口中占比只有9,。“杂项制品”顺差构成了我国货物贸易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由此可见,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产业优势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少。 (二)、国际收支顺差中“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比重较大,反映了出口的产业结构落后
我国经营项目的顺差相当一部分是依靠低附加值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性产品的出口来维持。为了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国家先后采取了增加出口税、降低或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禁止部分产品开展加工贸易等措施。当前,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但总体而言,由于这些行业前几年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投资增长过快,已形成较大生产能力。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我国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比重仍旧较大。
虽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表面上造成了出口不断的增多,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实际上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将自己置于了长期不利的地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枯竭,必然会导致本国经济增长乏力,难以持续。这也说明了目前我国出口的产业结构落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因此,我国急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同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使能源和资源消耗有所降低。
(三)、国际收支顺差中相当大部分是由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的,这反映了我国自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
目前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八成以上都是由外资企业生产的,其中大部分都是低水平、劳动密集型的贴牌加工,属于内资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份额还不高,自有品牌还不多。2005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的58.3,,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出口比例超过85,。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外贸总额的58.9,,其顺差占贸易总顺差的51.4,,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出口比例占88,。而我国自主品牌出口尚不足10,。说明在这个产业中,我国出口产品中普遍存在着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国外技术依存度高,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的水平偏低使得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我国主要高新技术产品还属于依赖国外核心技术的加工品,出口的很大一部分高新技术产品技术附加值不高,仍处于“来料加工”阶段,得到的主要是微薄的劳动报酬,大部分利润都归于知识产权的持有者和国际经营者。
(四)、服务贸易逆差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落后,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国际收支中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服务贸易总额占贸易总额的比例远低于世界的
平均水平。据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收入92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4,;服务贸易支出1008亿美元,增长20,;逆差88亿美元。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8.9,,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中三个较大的项目仍然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项合计占收支总额的近4/5。
由于我国服务贸易项目结构单一,对货物贸易的依赖性较强,在货物贸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同货物进出口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即生产性服务贸易增长很快,如国际运输服务、国际货物保险等。因此,尽管我国服务贸易收支增长态势良好,但项目结构非常不平衡。
由服务贸易逆差的状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发展滞后,优势部门集
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且短期内难以提高。这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相当落后,产业发展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产业素质低。这突出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结构档次低,技术结构水平低,尤其是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落后。
(五)、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反映出我国对外投资水平较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还需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顺差部分来自于资本与金融项目。这主要体现在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上,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迅速,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13亿美元,增长526,,2006年净流出178亿美元,增长58,。但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底子薄弱,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滞后,尤其是与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快速发展的经济极不相称。2006年我国证券投资项目逆差676亿美元,是上年的12.7倍。这反映了我国对外投资与吸引外资的不平衡状况。我国一方面积极引进外资,另一方面对外投资发展缓慢,形成了资本的净流入。
流人的外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偏低。而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业部门中又特别集中在制造业,其中加工工业、轻工业的比重很高。不少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我国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在出口创汇中实现赢利,促进了贸易顺差。但这类外资没有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无法实现产业升级。外资工业的结构倾斜更多地推动我国加工工业的扩张,加快了我国工业结构高加工化的进程。即使是投资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外资企业也存在对我国的技术转移和扩散不够。这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还需不断优化。
2009年,在世界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全球经济触底反弹,复苏迹象日益凸显。我国经济顺利度过了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企稳向好势头更加明显。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预计继续向好,发达国家经济逐步回稳,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际收支运行的宏观环境总体上将好于2009
年。同时,在汇率、利率等市场因素驱动下,跨境资金流动日趋活跃,外汇资金流入我国的规模可能增加。但随着调结构、促转变政策的逐步到位,经常项目顺差与GDP的比例可能进一步下降,国内机构对外投资保持一定规模,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有望继续改善。 五、我国政府宜采取的政策
通常可采取的措施有:
(一)外汇缓冲政策
外汇缓冲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对付国际收支不平衡,把外汇储备作为缓冲体,通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来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形成的外汇供求品,从而使收支不平衡所产生的影响仅限于外汇储备的增减,而不致导致汇率的急剧变动和进一步影响本国的经济。
(二)财政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
在国际收支出现赤字的情况下,一国政府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公共支出和私人支出,从而抑制总需求和国际收支。主要取决于国内经济的需要。
2.货币政策
(1)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其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票据进行再贴现时所收取利息计算的比率,即再贴现率,借以影响金融市场利息率的政策。金融市场利息率的升降,即影响资本流出的规模,也影响国内的投资、消费需求和贸易收支,从而影响国际收支。
(2)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政策
差别性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政策,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吸收的非居民存款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远远高于居民存款准备金比率,来抑制国际游资的流入,从而减少和避免美元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a.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是指一国通过汇率的调整来实现国际收支 平衡的政策措施:在固定汇 率下,当国际收支出现严重 逆差时,实行货币法定贬值,以改善国际收支。
各发达国家积极进行市场干预,使汇率符合自己的期望值,以图通过汇率的高估或低估来调节国际收支。
b.直接管制
直接管制是指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对国际经济交易进行行政干预,以求国际收支平衡。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季节性变化等暂时性原因形成的,可运用外汇缓冲政策。
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国内通货膨胀加重而形成的货币不平衡,可运用货币贬值的汇
率政策;如果国内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形成的收入性不平衡由经济结构性原因引起,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并采取直接管制措施。
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与国际收支危机。国际收支危机是指一国的国际收支长期、持续地出现巨额逆差,而得不到改善。
弊端:
(1)私有制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基础,因为私有制决定了自主性经济交易的自发性,而必然产生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会消失。要发生周期性波动,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恰恰是产生国际收支不平衡与国际收支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3)发展不平衡是国际收支不平衡与国际收支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4)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 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与外汇管理的策略探讨
(一)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组合
近些年来,特别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频频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存款准备金率侧重于调节商业银行资金的中长期流动性,公开市场业务侧重于调剂商业银行的短期头寸,因此,该组合体现了货币政策工具期限的合理搭配。小幅度、多频率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一部分过剩流动性深度冻结,有利于逐步解决银行机构流动性过剩、信贷规模增长较快的问题;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对冲外汇管理带来的基础货币的大幅增长,可以在短期内灵活调整银行机构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适当加强以下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的运用:
1.公开市场业务+定向票据
利用该组合解决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效果区域不均衡的问题。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下,外向型部门较多的地区资金比较充裕,而外向型部门较少的地区资金较为匮乏,因此应根据区域特征实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以确保货币政策的区域效果。中央银行在通过公开市场发行央行票据的同时,可直接面向流动性过剩、资金较为充裕地区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发行定向票据,由分支机构通过其总行进行认购,以增强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实现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性平衡。
2.利率+信贷政策+财政政策
利用该组合合理调整信贷总量和结构。小幅度提高贷款利率下限,逐步紧缩全国范围内增长过快的信贷投放总量;通过制定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加以引导,如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资金供给,提高对高技术、高附加值等自主创新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三农”及弱势群体的信贷投放,再配之以适当的财政政策,对鼓励发展的行业给予适当的贷款财政贴息等,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二)拓宽外汇资金运用渠道
近期,央行对外汇管理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希望通过放松对企业、个人用汇的限制来化解过多的外汇储备。然而,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要使得藏汇于民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进一步拓宽外汇管理资金的运用渠道。逐步拓展境内个人外汇管理投资渠道,开发新的外汇管理衍生产品,增强居民自主持有外汇管理的意愿。如在国内发展外币债券市场,允许银行或企业等机构在境内发行外币债券,适时推出企业外汇管理短期融资券,同步发展外币债券二级市场,增强外币债券的流通性,企业和个人均可购买并自由进行流通和交易;进一步发展国内B股市场,在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充裕的情况下,可尝试重新发展国内B股市场,启动B股市场新股发行,允许成立B股基金,让基金投资B股市场,发挥B股市场为境内外汇管理资金开辟投资渠道的功能。进一步疏通境内居民的境外投资渠道,继续放松对资本流出的管制。完善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放宽对机构到境外进行债券、证券等投资的限制,允许符合条件和资格的机构到境外进行债券、期货、金融衍生产品等的交易和投资,并允许居民个人根据实际需求到境外进行不动产、债券、股票、期货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理财活动。
(三)加强对资本流入的有效控制
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基础上,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和该类项目引进,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合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加强对外汇管理流入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入的管理,重点监测房地产领域、跨境关联交易等,严格控制投机性资金的流入。进一步完善贸易核销制度,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贸易外汇管理收支逐笔进行非现场监管,对预收货款、延期付款等易转化为资本的资金进行有效跟踪。加强对国际收支的统计监测,完善外汇管理资金流入统计系统,提高国际收支数据的准确性和预警功能。
(四)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汇率浮动从价格上对国际收支发挥调节作用,首先应保证汇率的形成具备市场化基础,市场化是发挥汇率调节作用和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前提条件。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必须加快包括资本流动在内的要素市场建设,并逐步放开管制,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既要扩大每日围绕汇率中间价上下波动的幅度,也要逐步扩大汇率中间价与上日银行间外汇管理市场收盘价之间的浮动幅度,增强汇率弹性,并继续完善篮子货币权重的计算方式,等资本项目管制逐步放开后,形成完全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充分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2010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可能继续呈现缓慢复苏态势。随着政策刺激效应逐渐减退,主要经济体开始着手调整经济结构、降低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中短期内可能对全球经济前景产生影响。全球通胀压力总体较低,新兴市场通胀水平可能高于发达国家。
2010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趋于平稳,我国国际收支将保持资金净流入的总体态势。从具体项目看:一是货物贸易持续顺差,但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将对我国出口产生一定影响,全年进出口顺差可能较2009年规模有所收窄。二是直接投资项下保持一定净流入,当
前相对良好的经济基本面,使得我国仍将是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同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会进一步提高。三是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本外币正向利差等市场条件依然存在跨境资金净流入的总体局面不会改变。 另一方面,国内外宏观环境的不稳定因素较多,我国国际收支可能会面临较大波动。国际上主权风险和金融体系风险将继续交织,国际金融市场运行仍不平稳。国内管理通胀预期的压力较大、企业经营环境偏紧、部分大中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宏观调控还面临诸多“两难”问题。上述因素可能通过外贸、外资、银行等传导渠道,加大我国国际收支运行风险。
外汇管理工作应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总体部署,服务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进一步转变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推进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尽可能为经济主体提供便利,逐步淡化事前审批管理,强化事后监测分析职能。下一阶段,外汇管理部门将重点加强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提高外汇管理政策透明度,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具体包括:一是推进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推进进出口核销、外汇账户、拓宽资本流出渠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规范国内外汇市场发展,促进涉外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非现场检查和应急管理体系,完善贸易信贷、服务贸易以及对外担保等外汇管理,对地下钱庄等外汇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专项打击行动。丰富外汇管理政策工具,防范和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三是进一步提高外汇管理政策透明度。推进《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修订工作,拓宽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发布范围。加大外汇管理法规整合力度,加强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交流,及时就社会关注的外汇管理热点问题做好宣传解释。四是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外汇储备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
范文五: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确定及国际储备结构的调整
09国贸1 郑惠元 2009020632
摘要:结合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收支总差额,外债总额,进口额等要素分析我国外汇规模的确定及国际储备结构的调整。
2010年,全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另外,截至2010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489亿美元,同比增长28%。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3377亿美元,同比增长27%;贸易信贷余额为2112亿美元,同比增长31%。按期限结构划分,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732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32%;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3757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68%。明显的,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身产总值增长,但我们不能忽略的事虽然2010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9727,6亿美元,但外贸依存度为51.00%。
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外汇储蓄水平管理的核心内容。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一般保持在相当于三个月左右进口额的水平。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2009年为下降4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2009年为增长8.5倍。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5.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36%;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95%,较2009年增长13个百分点。贸易、直接投资、外债等主要项目交易规模均达到历史高峰。与此同时,我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货物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货物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亿美元。近几年来,我国进口额一直在增长。但我国应从我国国情出发,有必要保持较低储备水平。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1(有利于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2(有利于防范国际储备体系存在缺陷而产生金融风险。但过多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之处1(高昂的机会成本。2(巨额外汇储备加大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我国经济的计划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握控制国际收支及外汇资金的流量。目前人民币还不是无限制自由兑换的货币。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将保持较大顺差格局。首先,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将稳步回升。其次,我国经济将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相对较高增速,继续吸引外资流入。第三,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出现分化,利差、汇差等因素可能使得套利资金净流入增加。最后,受国内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和境外融资成本较低等因素影响,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活动可能趋于活跃。
国际储备有四个组成部分:(1)黄金; (2)外汇;(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特别提款权(SDRS); (4)会员国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包括会员国
向基金组织所交份额中25,的外汇部分、基金组织用去的本国货币持有量部分以及会员国对基金组织的贷款。国际储备作为一国国际清偿能力的主要能力,体现了一国国际清偿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国对外金融和经济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国际储备资产结构优化调整的一般性原则是:国际储备资产首先要考虑投资于高流动低风险的金融资产,以满足国家清算国际收支差额和干预外汇市场的需要。然后,在保证国际储备整体安全性和流动性充足的前提下,将部分储备投资于高收益的金融资产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战略性资源储备。
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选择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第一、经济实力原则。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越强,各国对该国货币的信心就越强,在国际交易中普遍认可度和可接受程度就越高,因此可作为储备货币使用。第二、币值稳定原则。币值稳定是一种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充当支付手段、发挥价值储存功能的基础。一种货币的币值越稳定,持有这种货币就越能发挥外汇储备的作用。第三、贸易匹配原则。外汇储备是国际收支的准备金,在确定一国储备的币种结构时,应尽可能的根据本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地区结构及其金融支付对储备货币的需求,做出与之相匹配的选择。因此,一国在选择该国的币种结构时,应分析该国的外贸商品流向、数量和支付习惯,力求使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与对外贸易所使用的货币结构相匹配。第四,债务匹配原则。清 偿对外债务是外汇储备的主要作用之一,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中很大的一部分是用于支付对外债务。所以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要与债务结构相匹配,即每种储备货币在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应该与外债中用该种货币支付的外债额的比例相匹配。第五,干预匹配原则。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实行完全的浮动汇率制,每个国家都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预,以维持汇率在目标水平。当一国实行盯住某国货币或一篮子货币时,为了干预的需要,该国就要持有足够的所盯住的货币或者一篮子货币,所以该国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与所需的干预货币匹配。
参考文献:《国际金融》刘园
宋铁波,陈建国(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组合分析[J](南方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