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2)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
(2)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当经济—旦处于不均衡时,市场经济的各种机制会使它恢复均衡。
(3)利息率是调节经济生活中储蓄等于投资的机制。
(4)工资是调节劳动力市场中劳动供求均衡的机制。
(5)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不需要政府干预,但是,允许有—个例外,政府可以对货币的供给实行管制。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那种保持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趋势的学说,未能经受住30年代市场经济完全崩溃的考验”[ 琼?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页。]。凯恩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所具有的各种经济矛盾(尤其是失业问题)大大尖锐化的形势下,为了使资产阶级经济学能够适应历史条件的变迁,不得不放弃了传统的旧理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作出了重大的修正,提出了所谓“有效需求”理论。
在《通论》中,凯思斯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社会总需求绝不是经常必定与社会总供给相等的,总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时常存在的现象。因此,经济完全可能处于非充分就业(或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状态。凯思斯的基本观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的水平。根据他的看法,所谓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它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部分组成;而有效需求最终是由“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与货币数量决定的。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例)决定消费需求,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了“资本边际效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获得的利润率);流动偏好(人们愿在于中保持货币的心理动机)和货币数量决定利息率;而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共同决定了投资需求。凯恩斯认为,由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相收入增量之间的比例)递减,消费的增加总跟不上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同时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的下降受到限制,从而吸引资本家投资的诱惑力减弱,造成投资不足,结果使社会经济在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增加生产,导致大量失业。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主要是由于资本家对投资前景失去信心,致使资本边际效率“灾然崩溃”而造成的。
这样,凯恩斯就否定了新古典学派信奉的“萨伊定律”和市场机制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自动趋向均衡的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应被视为自然界的现象,经济危机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缺陷造成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造成的结果。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得出的政策结沦是: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政府应当担负起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责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行充分就业。凯恩斯指出,由于在经济危机时期,资本家非常悲观,即使利息率很低也不愿借钱投资,所以货币政策通过利息率(增加货币数量以降低利息率)的作用可能是无效的。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甚至运用赤字财政政策)来扩大货币总需求。凯恩斯通过“乘数理论”论证了财政政策对于克服经济危机、解决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凯恩斯对1929—l933年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新形势做了比较现实的分析,他的经济理论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他提出的经济政策为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途径。因此,“他是资产阶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不仅在改造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方面,而且在使其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A?T?米列伊科夫斯基:《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1、12页。]
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并没有越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观念范围。他承袭了边际学派发展起来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析方法,把一切重要的经济范畴(包括利润)解释为纯粹的心理现象,认为人类本性的心理特征是引起经济变化的主要力量,他甚至说:“在估计未来投资之多寡时,我们必须顾:那些想从事投资者之神经是否健全,甚至他们的消化是否良好,对于气候之反应如何,因为这种种都可影响一人之情绪,而投资又大部分决定于油然自发的情绪。”[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8页。]这种主观心理的分析方法,不可避免地会使凯恩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挤危机时隔靴搔痒,忽视和回避了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是凯恩斯所说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在起主要作用,而正切马克思所揭示的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结构的矛盾,是生产社会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凯恩斯之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本矛盾,掩盖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真实根源,目的完全是为了挽救处于经济大危机中的资本主义制度。美国经济学家勃朗芬布伦纳教授说:“可以毫不特别夸大地认为,在世界大战以前和世界大战时期(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者)实行的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政策,拯救了30年代的资本主义。”[ 勃朗芬布伦纳:《后凯恩斯经济学,长期通货膨胀中某些被忽略的关系》,1955年伦敦版,第49页。]
二、“新古典综合”的产生和理论特点
由于凯思斯从理论上论证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干预的必要性,凯恩斯的理论就成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行动指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凯恩斯主义成了占据支配地位的“主流经济学”。1946年,在美国通过了《就业法》,这一“法令最先把凯恩斯主义的原则体现在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的实际行动中。此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把凯恩斯主义作为制定和推行国家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企图借助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各种手段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六大经济目标。
从40年代后半期到60年代中期,以凯恩斯主义为依据的各种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大增强了。凯思斯最初提出的政策主张,即那种主要是仅仅预先制定防止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措施,到了50年代以后,已经被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所提出的长期增长政策和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所取代;同时,在法国等国家,加强了具有一定目标的中期和长期的经济规划。同一时期内,在欧洲那些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国家,都未曾发生比较深刻的经济危机;在美国,60年代出现了几乎持续八年的罕见的长期经济高涨,这一切都被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视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巨大成功。无怪乎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从战后到60年代中期的20年称做“凯恩斯时代”,凯思斯本人也被吹捧为“战后繁荣之父”。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经济相对持续稳定的增长,在理论方面经过—番改头换面的新古典经济学,开始逐渐渗入经济增长、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性危机理论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析领域。凯思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 L?雷诺兹针对这一现象说:“有些思想似乎在1940年已被埋葬,但现在又重新出现并且赢得现代的支持者。”(《宏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9页。)],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所谓“新古典综合”。“新古典综合”的经济理论以最完整的形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那本空前畅销的教科书《经济学》中。
“新古典综合”一词是萨缪尔森首创的,在《经济学》的第五版(1961年),他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以说明该理论体系的特色。所谓“新古典综合”实质上是将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这一综合的核心思想
是:只要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使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能避免过度的繁荣或萧条而趋于稳定的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则在这种经济环境中,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如均衡价格理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等等)将再度适用。因此、新古典综合的特色,就在于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同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和分配论揉和为一体,从而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经济理论体系。萨缪尔森毫不掩饰地说:“只要适当地增加财政金融政策,就可以使我们的混合经济不会过分地繁荣与萧条,能够达到健全的前进的成长。只要能够理解这一点,那末对于处理小规模微观经济学的原来古典学派的原则,认为它缺乏现实性和正确性的论点,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趋于消失。总之,可以认为,只要政府积极地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那么,是完全能够填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的。”[ 萨缪尔森:《经济学》英文第11版第348页。上述新古典综合思想也反映在《经济学》一书的结构安排上,萨缪尔森先讨论经济问题和经济制度特征,接着阐述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然后再论述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经济学。]
在《经济学》的第十一版中,萨缪尔森附了一张经济学派体系图(见图1.1)。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萨缪尔森向人们表明了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历史渊源,自命这一学派是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流派。
正当萨缪尔森为新古典综合体系自鸣得意时,由于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的经济政策,使得凯恩斯主义者所认为的那种“可调节的”、“爬行的通货膨胀”开始移变为无法控制的、日益加剧的、猛烈的通货膨胀,造成了60年代后期以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同时并存的“停滞膨张”局面。加上50年代以来,英国的凯恩斯主义者——新剑桥学派和美国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一直在对新古典综合的理论进行抨击和批判。在这种经济形势和理论发展(论战)背景下,萨缪尔森从《经济学》第八版(1970年)起,悄悄地收起了“新古典综合”的旗帜,将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改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借以重新突出这一理论体系的凯恩斯主义色彩,以及它在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各个流派中的主导地位。
三、“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
新古典综合学派继承了凯思斯和汉森(1887—1975年)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的理论观点,以“混合经济”作为新古典综合理论分析的制度前提。
范文二:保证充分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
保证充分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过去,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凸显,就业难度加大,劳动者失业风险增加。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加。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稳定就业局势,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就业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结果。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资本排斥劳动力的过程。上个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中国开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结构调整。一方面在那些新兴产业、采用新技术的领域、新的经济成分中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那些传统产业、采用旧技术的领域、旧的经济成分中不断摧毁大量的旧的工作岗位。当摧毁旧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创造新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就引发了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出现的大批失业人口,是中国为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付出的代价,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成本。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使我国当前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经济全球货的本质,是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优化配置和国际间的重新分工。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就意味着有限就业岗位在全球的重新配置。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内在含义之一,就在于中国正在参与对世界范围内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就业市场带来竞争与冲击。这是当前金融危机在我国劳动国市场的映射。
在当前的形势下,保证充分就业,是保障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保就业,就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项目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促进就业,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保就业,就要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与拓展农民
工就业渠道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业增长;保就业,就要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增强吸纳就业能力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
各级政府工切实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着重做好企业职工稳定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民工流动就业和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就业工作。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探索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不仅仅是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措施,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范文三: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从理论上理解一下,经济增长与就业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
充分就业
首先要了解何为就业?就业,即达到法定年龄并具有劳动力的人,运用生产
资料从事社会活动,并获得报酬的经济活动,通俗地讲就是找到工作以保证生存。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统称为经济活动人口。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因此它通常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形式的标志。就业的意义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让人们的经济生活得到保障,还可以让人们找到自我的价值,拥有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他人的尊重,具有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影响。从政治的意义上讲,我们要把全面促进就业作为一项使绝大多数老百姓受益的德政认真抓紧抓好。
●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研究的永恒话题,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
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持续增长,通常是用GDP的增长来加以衡量的。经济增长和失业常常是相互联系的。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范文四: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学
第八章 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学
早在半个世纪前萨缪尔森开创新古典综合派的时候,就试图将当时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进行融合。萨缪尔森之后的经济学家们近几十年的努力也一直没有间断过,到今天“经济学界已经认识到宏观经济行为必须与其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联系在一起;只有一套经济学原理,而不是两套。”
从本章开始我们开始介绍宏观经济学,也希望贯彻上述的思想。我们首先用三章的篇幅介绍宏观经济运行,本章是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学,第九章是失业的宏观经济学,第十章是动态的宏观经济学,最后在第十一章介绍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总量
一门学科总是从研究问题开始的。经典的宏观经济问题是失业、通货膨胀和缺乏经济增长,政府也瞄准这些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目标,分别是充分就业、低通胀和高增长。因此,经典的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三大经济变量,分别是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如何来衡量这些变量呢?这就涉及到统计指标了。
失业的统计指标是失业数与失业率,经济增长的统计指标是产出量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的统计指标是物价指数与通胀率。
一、失业
1.失业概念与统计
失业(unemployment)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失业的统计指标是失业人口与失业率。
失业人口指属于所在国法定的失业范围并到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的失业者人数。
那么什么是失业范围呢?是指那些符合失业者条件的失业者总和。根据失业的概念,失业者应具备四个条件:法定年龄、有劳动能力、愿意并且正在寻找工作、没有工作。法定年龄是从法定成年到法定退休这段年龄区间。有劳动能力是指肉体和精神上不存在缺陷或即使存在缺陷也不影响工作。
至于后两个条件,各国规定有所不同。在美国,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人:一是为了寻找其他工作而离职,在找工作期间作为失业者登记注册的人;二是被暂时辞退并等待重返工作岗位而连续七天未得到工资的人;三是被企业解雇而且无法
回到原工作岗位的人,即非自愿离职者;四是新加入劳动力队伍第一次寻找工作或者离开之后重新加入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已达4周以上的人。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是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
失业率=失业人口×100% 劳动力人口
其中,劳动力人口是符合法定年龄并由劳动能力的人。
2.失业的类型
根据导致失业的不同原因,可以将失业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类由于总需求不足引起的,由于和经济周期有关,被称为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经济繁荣时周期性失业低,萧条时周期性失业高。
另一类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引起的,被称为自然失业(natural unemployment)。自然失业主要有四种:古典失业(classical unemployment)是由于工资刚性引起的,即使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工资也无法下降,使得部分工人无法受雇从而引起失业。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是由于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的变动,即使劳动力流动一时也无法适应而引起的失业。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由于经济中正常的劳动力流动引起的失业,包括新入行业的失业者和工作转换的失业者。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前者来源于劳动市场内部劳动供求的不一致,而后者主要来源于劳动市场外部的因素,如技术和消费者偏好等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劳动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最后一种是季节性失业(seasonal unemployment),它是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如农业、建筑业、旅游业、商业等。
经济学认为经济中解决了周期性失业就达到了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还存在自然失业和非劳动力人口。所以自然失业也被称为充分就业的失业。
3.失业的调整
劳动力人口是符合法定年龄并由劳动能力的人。劳动力人口并不等于就业人口加上失业人口,而应该是下列公式:
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丧失信心的工人
失业概念里有一个词“愿意”,失业统计所要衡量的是那些正在积极求职但没有找到工作的工人数量。现实中许多工人并不积极地求职,统计数据也就不把他们作为失业者。失业指标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忽视了许多工人由于种种原因丧失了寻找工作的信心,从而低估了在有工作机会时愿意选择工作的人的数量。
那么怎么修正失业指标呢?可以引入非就业劳动力人口和非就业率。 非就业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丧失信心的工人
非就业率=非就业劳动力人口×100% 劳动力人口
在经济衰退、劳动力参与率比较低的时候,非就业率和失业率差距就比较大,非就业率更能够准确反映就业方面的问题。 劳动力参与量=就业+失业
劳动力参与率=
4.失业的问题
对失业者本人及其家庭来说,失业意味着得不到工资支付,这在生活上导致经济拮据、在精神上打击自尊心,从长远来说会引起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家庭破裂可能的增加。
失业对不同年龄影响存在差别。对年轻人影响,一是导致现在的人力资源闲置;二是年轻人失去在职培训,无法形成工作习惯,降低了未来的劳动生产率;三是长期失业的年轻人容易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并转向犯罪和吸毒等反社会活动。对中老年人影响,一是得不到雇用将失去部分技能;二是即使重新被雇用,工资和地位也将降低,而且技能也无法充分利用;三是中老年人本人和家庭的负担本来相对年轻人就比较重,失业给他们的压力感更重。
对社区而言,失业存在着连锁反应。某一社区如果失业严重,周围的餐饮、零售、教育、文化娱乐、保安、金融、建筑装修等都将受到影响。
对社会而言,失业将加剧各种歧视的程度,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甚至种族歧视等。
二、产出
1.最主要的产出量:GDP 就业人口+失业人口×100% 劳动力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的特点有六个:
(1)GDP是一个价值的概念,价值是以货币衡量的,是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2)GDP测度的价值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测度时不再计入GDP。虽然下文的GDP计算方法有增值法,可以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但那只是计算最终产品价值的途径而已,通过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最终得到的还是最终产品的价值。要注意中间产品价值不能和最终产品价值相加,因为中间产品的价值已经包含在最终产品价值之中,否则会重复计算。
(3)GDP衡量的是产值,而不是交易额,即生产出来的价值而非卖掉的价值。两者的缺口是存货的增减,产的比卖的多,存货增加,反之存货减少。
(4)GDP衡量的价值是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这儿说的市场活动是指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销售,而不管是否能卖掉,这样和上一点就不矛盾了。
(5)GDP是总量概念,测度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个别家庭或企业的产出价值。
(6)GDP的计算期一般为一年,它是流量的概念。流量(flows)是一定时期内(如某一年、某一月等)发生的变量,与之对应的存量(stock)是一定时点(如某年末、某月末等)存在的变量。
2.GDP的计算方法
计算GDP可以从基本模型入手,见图8-1。为简单起见,只画出资金流,实物流没有画。其中,AE代表总支出,Y代表国民收入。
图8-1 GDP的计算方法 在一个均衡的经济中,基本模型中资金量是处处相等的,即GDP=AE=Y。所
以计算GDP的方法有三种。
(1)产值法
图8-1左上角是企业向产品市场提供产品,产品价值总和就是GDP。产值法的计算有两种:最终产品法和增值法。
最终产品法是将最终产品的产值加总。如果用P1,P2,…,P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用Q1,Q2,…,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数量,则最终产品法的公式是:
GDP=P1Q1+P2Q2+…+PnQn
增值法将每个生产阶段的产值加总。用公式来表示是:
GDP=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
(2)支出法
图8-1右上角是购买者向产品市场购买产品并向产品市场的总支出AE。如果产品市场均衡,则GDP=AE,所以可以通过计算AE来衡量GDP。
在一个三市场四部门模型(基本模型的扩展)中,AE=C+I+G+(X-M),见图8-2。
图8-2 三市场四部门模型的总支出
在图8-2中,C代表消费支出、I代表投资支出、G代表政府购买支出、X代表出口收入、M代表进口支出、T代表税收、S代表储蓄。
所以,支出法计算GDP可以用公式来表示如下:
以计算GDP的方法有三种。
(1)产值法
图8-1左上角是企业向产品市场提供产品,产品价值总和就是GDP。产值法的计算有两种:最终产品法和增值法。
最终产品法是将最终产品的产值加总。如果用P1,P2,…,P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用Q1,Q2,…,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数量,则最终产品法的公式是:
GDP=P1Q1+P2Q2+…+PnQn
增值法将每个生产阶段的产值加总。用公式来表示是:
GDP=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
(2)支出法
图8-1右上角是购买者向产品市场购买产品并向产品市场的总支出AE。如果产品市场均衡,则GDP=AE,所以可以通过计算AE来衡量GDP。
在一个三市场四部门模型(基本模型的扩展)中,AE=C+I+G+(X-M),见图8-2。
图8-2 三市场四部门模型的总支出
在图8-2中,C代表消费支出、I代表投资支出、G代表政府购买支出、X代表出口收入、M代表进口支出、T代表税收、S代表储蓄。
所以,支出法计算GDP可以用公式来表示如下:
GDP=C+I+G+(X-M)
(3)收入法
图8-1右下角是家庭向劳动市场提供劳动并取得国民收入Y。对于图8-1的简单模型来说,假定家庭的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则AE=Y,所以GDP=AE=Y。
Y由七项构成:一是雇员报酬,包括工资、其他补助和应缴所得税;二是净利息,包括应缴所得税,不包括政府公债利息;三是租金收入,包括应缴所得税;四是利润收入,包括公司利润和非公司利润,前者又包括红利、公司未分配利润和公司所得税,后者又包括单一业主利润、合伙制企业利润和应缴所得税;五是企业间接税,它是产品在流通过程中被征收的消费税、营业税等,它被加在产品价格之中;六是资本折旧;七是误差调整。
所以,用收入法计算GDP可以用公式来表示如下:
GDP=雇员报酬+净利息+租金收入+利润收入+企业间接税+资本折旧+误差调整
3.GDP的调整
(1)通货膨胀的调整。未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GDP被称为名义GDP(nominal GDP),调整过的GDP被称为实际GDP (real GDP)。
实际GDP=名义GDP 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可以用物价指数衡量,下文将涉及。
(2)人口的调整。GDP反映的是一国的经济实力,而人均GDP反映的是富裕程度。
人均GDP=GDP 总人口
(3)投入时间调整。为了考察生产效率,引入每小时GDP。
每小时GDP=GDP 劳动时间
(4)资源利用程度的调整。为了考察生产的潜能,引入潜在GDP。
潜在GDP(potential GDP)是指如果经济资源(劳动和资本品)都得到充分利用所能生产的GDP,它反映的是生产潜在能力的大小。
(5)环境影响程度的调整。为了考察GDP生产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引入绿色GDP(green GDP)。
绿色GDP=GDP-环境恶化的价值损失
(6)社会福利的调整。GDP只是社会总体福利指标体系的一部分,这个体系中还有其他社会福利指标,如识字率(识字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婴儿死亡率(死亡婴儿占总婴儿人口的比重)、预期寿命(总人口寿命的期望值)等。
4.其他产出量
(1)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相比,前者体现国民原则,只要是本国公民的产出不管它是否在本国境内生产都算本国的GNP,比如中国公民在美国的产出应算入中国的GNP;后者体现国土原则,只要是在本国境内生产不管它是哪国公民生产都算本国的GDP,比如美国的公司在中国的产出应算入中国的GDP。GNP和GDP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表达:
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2)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是指一国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
NDP=GDP-折旧
由于经济学家不太相信折旧的估计值,另外对一国经济而言产出的“所在”比“所有”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经济学家们通常使用GDP作为经济产出的衡量指标。由于这三个指标同时上升和下降,所以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只要你觉得方便,使用哪一个指标并不重要。
5.产出的变化
产出会发生变化,从短期来看表现为经济周期、从长期来看表现为经济增长(或者经济负增长)。见图8-3。
图8-3中纵轴代表GDP,横轴代表时间T(年份),曲线代表实际的经济运行
状况,直线代表经济运行的长期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实际的经济运行呈现周期波动,而经济总体运行趋势向右上方倾斜,呈现出增长。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是指国内生产总值的周期性波动。一般把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在图8-3中,A为顶峰,A-B为衰退,B-C为萧条,C为谷底,C-D为复苏,D-E为繁荣,E为顶峰。从A-E即为一个经济周期。
GDP
C
O T
图8-3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准确地说,繁荣是指一国在长期平均趋势之上持续上涨的一段经济时期(如图8-3中的曲线DE)。萧条是指一国在长期平均趋势之下持续下跌的一段经济时期(如图8-3中的曲线BC)。衰退是指一国经济从顶峰下降,但仍未低于长期平均趋势的过渡时期(如图8-3中的曲线AB)。复苏是指一国经济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长期平均趋势的过渡时期(如图8-3中的曲线CD)。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一个国家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经济增长的直接表现为GDP的增加,具体可以用以下两个指标表示:
经济增长量=GDPn?GDPn?1,其中GDPn表示第n年的GDP,GDPn?1表示第n-1年的GDP。 经济增长率=GDPn?GDPn?1 GDPn?1
三、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概念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
通货膨胀的本质是物价上涨,但并不是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这个上涨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物价水平,它并不是一种或几种的价格,而是总体商品价格,在统计上就是有代表性商品的总体价格;二是持续,它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而是比较长一段时间,有的经济学家确定为两个季度;三是上涨幅度,它超过了公众普遍能够忍受的程度,这个幅度各国不一样。
我们还经常接触到通货紧缩这个词汇,它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虽然在实际领域运用两个词汇,但在科学上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一个变量,只是取值一个为正一个为负而已。为了科学和方便起见,下文如果不是特意讲到通货紧缩问题,一般将通货膨胀这个词作为统一的变量使用,通货紧缩只是负的通货膨胀而已。
2.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是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
物价指数(price index)是指通过比较一揽子有代表性商品在任何一个既定年份相对于共同基年价格水平情况而得出的统计指标。一般来说基年的物价指数为100,任何其他年份的物价指数是由该年价格水平与基年价格水平的比率乘以100计算而得,即: 计算期的物价指数=计算期的价格水平×100 基期的价格水平
例如,已知2003年某一组物品组合的费用是20000元,2004年同一组物品组合的费用是22000元,以2003年为基年,计算2004年的物价指数。那么,
2004年的物价指数=22000×100=110 20000
常用的物价指数有三种,分别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根据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的物价水平计算的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是根据要素市场的物价水平计算的物价指数,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是根据整个经济的总体物价水平计算的物价指数。上文介绍的实际GDP的计算就是根据GDP平减指数计算的。由于这三个指数同时上升和下降,所以计算实际GDP也可以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
通货膨胀率=
计算期物价指数?基期物价指数
×100%
基期物价指数
根据上例数据,2004年通货膨胀率=3.通货膨胀的分类
110?100
×100%=10% 100
按照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可以分为四类:
温和的通货膨胀又叫爬行的通货膨胀,其上涨幅度一般是一位数,稳定易于控制。
加速的通货膨胀又叫奔驰的通货膨胀,其上涨幅度一般是两位数,一般还在加剧,不易控制。
超速的通货膨胀又叫恶性的通货膨胀,其上涨幅度一般是三位数,处于完全失控状态,会引起经济崩溃和政权更。
受抑制的通货膨胀又叫隐蔽的通货膨胀,表面看来不存在通货膨胀,实际上由于政府的价格管制和配给制使得通货膨胀隐蔽起来了而已,经济中仍然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
4.通货膨胀的问题
通货膨胀会引起利益的再分配,有些集团会受益,而另一些集团会受损。比如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通货膨胀更加容易受到谴责,一是它的波及面比失业更广,会触动更多人的利益;二是通货膨胀容易充当外部涨价因素的替罪羊,通货膨胀这个名词本身就让我们认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一定跟货币供给过多有关,其实还有其他因素,比如石油涨价。
第二节 充分就业模型
就象微观经济学的整个理论模型是建立在完全竞争模型基础上的一样,宏观经济学的整个理论模型是建立在充分就业模型基础上的。
一、劳动市场均衡 1.劳动需求曲线
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见图8-4的曲线DL。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
个:第一,随着实际工资W/P的下降,工资相对机器的成本下降,这会使企业用工人替代机器,从而导致劳动量L增加;第二,随着实际工资W/P的下降,劳动边际产量价值MPL×P商品超过工资,雇主愿意雇用更多的工人,直到劳动边际产量价值MPL×P商品等于工资为止,这样导致劳动量L增加。
2.劳动供给曲线
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假设劳动供给曲线是无弹性的,即工人不随工资上升或下降而进入或退出劳动市场,也不因工资变化而减少或增加他们的工作时间,见图8-4的曲线SL。
3.劳动市场均衡
当SL=DL时,劳动市场均衡,见图8-4的点E,这时达到了劳动达到了充分就业,即Lf。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第一节提到过,充分就业不等于失业率为零,所以劳动市场均衡并不等于不存在失业。
W/P
SL
We/P
E
L
O
Lf
图8-4 劳动市场均衡
L
二、产品市场均衡 1.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给出了每种价格水平时的总供给水平。从长期看,总供给曲线完全不取决于价格水平,它的形状是一条垂线,见图8-5。原因是劳动市场出清,均衡劳动量L处于充分就业水平Lf上,另外由于生产函数已经确定,因此产出水平也处于充分就业水平Yf上。
2.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aggregate demand curve)给出了每种价格水平时所需求的产
品和劳务量。总需求曲线的几何性质向右下方倾斜,见图8-5。由于消费在总需求中占70%,集中研究消费就可以说明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居民的货币与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真实财富上升,导致实际消费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
3.产品市场均衡
当AS=AD时,产品市场达到了均衡,见图8-5的点E。,这时达到了产出的充分就业,即Yf。
P Pe
AS
AD
OYf
图8-5 产品市场均衡
Y
三、资本市场
1.储蓄曲线与投资曲线
储蓄曲线反映的是储蓄与利率关系的几何图形,他的形状向右上方倾斜,见图8-6曲线S。投资曲线反映的是投资与利率关系的几何图形,他的形状向右下方倾斜,见图8-6曲线I。
rre
I
O
Ie/Se
I/S
图8-6 资本市场均衡
2.资本市场均衡
当I=S时,资本市场达到了均衡,见图8-6的点E。 .四、一般均衡 1.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是指由于工资、价格和利率迅速调节而使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一种经济状态。见图8-7。
其中,图A描述了劳动市场的均衡,图B描述了产品市场的均衡,图C描述了资本市场的均衡。
W/PSL
PPe
L
AS
rre
We/PE
E
I
O图A
Lf
L O
图B
Yf
Y
O
图C
Ie/Se
/S
图8-7 一般均衡
2.一般均衡假设
总量假设:任何一个市场上的交易物(产品市场上的产品、劳动市场上的劳动和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都是同质的,而且我们考虑的是总交易量而不是个别交易量;交易条件(产品市场上的价格、劳动市场上的工资和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方面我们考虑的是价格水平(或工资水平、利率水平)而不是个别价格(或个别工资、个别利率)。
市场出清假设:任何一个市场价格(包括价格、工资和利率)调节迅速,足以使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
经济一体化假设:经济的两部门三市场是相互联通的,任何一个部门或市场发生的情况会影响到其他部门或市场。
第三节 充分就业模型的运用与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充分就业模型的运用
充分就业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后两章的失业模型和动态模型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上的。对于失业模型而言,只要改变该模型的一个关键假设就可以进行解释,这在下一章将进行分析。
在本章这一部分我们将运用充分就业模型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进行分析。 1.通货膨胀
如果货币供给增加,发生通货膨胀对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经济学家认为,在充分就业时,货币供给增加只引起价格与工资同比例上升,而对经济没有实际影响,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货币中性(neutrality of money)。
见图8-8。图A表示产品市场,货币供给增加引起总需求曲线右移,从AD0
到AD1,价格水平从P0上升为P1,而均衡产出水平没有变化,仍然在充分就业产出Yf上。
P
P1 P0O图A
AS
W/P
SL
实际利率
AD1
WO/P0
rre
AD0 Yf
=W1/P1
L
I
L
图C
Y O
图B
Lf
ee/S
图8-8 充分就业模型与通货膨胀
图B表示劳动市场,名义工资W与价格水平P同比例上升,因此实际工资W/P保持不变,即W0/P0=W1/P1,所以均衡就业量也保持不变,仍然在劳动的充分就业水平Lf上。
图C表示资本市场,与劳动市场类似,实际利率r保持不变,储蓄和投资的实际水平也保持不变。
2.增长
(1)总供给曲线右移
在第一节我们谈到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反映在充分就业模型中,见图8-9,就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右移,从AS0到AS1。总供给曲线右移导致充分就业产出的增加,从Yf0到Yf1,这就是经济增长。
那么经济增长的源泉何在呢?我们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来研究增长的源泉。总生产函数是反映总产出和生产要素关系的函数关系,用公式表示则是:
Y=Af(K,L)
在上式中,Y代表产出,A代表系数,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从该式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增长的源泉有三个,一是劳动增加和改善,二是资本增加和改善,三是其他因素。
PPe
AS0
E0
AS11O
Yf0Yf1
Y
图8-9 充分就业产品市场模型与增长
下面我们运用充分就业模型解释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两个源泉——劳动和资本。
(2)雇佣劳动增加
雇佣劳动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雇佣劳动的增加在充分就业模型中表现为劳动供给曲线右移。见图8-10。
W/P
SL1SL
W0/PW1/P
O
E0
E1
L
L0fL1f
L
图8-10 劳动供给曲线右移
01
在图8-10中,劳动供给曲线由SL移动到SL,劳动市场的均衡点由E0移动
到E1,均衡工资由W0/P下降到W1/P,均衡劳动量由L0f移动到L1f。
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劳动需求增加的配合,劳动供给的增加才是有效的。这样,实际工资保持不变,这也符合充分就业模型的长期的假设。见图8-11。
01在图8-11中,劳动供给曲线由SL移动到SL,劳动市场的均衡点由E0移动
01
到E1,均衡工资由W0/P下降到W1/P;劳动需求曲线由DL移动到DL,劳动市
均衡工资由W1/P恢复到W0/P。所以长期的充分就场的均衡点由E1移动到E2,
业表明,经济增长了,实际的工资保持不变。
劳动供给增加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达到工作年龄的年轻人多于退休的老年人,或者由于新移民的进入,或者由于社会变化(譬如更多家庭主妇参加工作)。
劳动需求的增加主要是投资增加和技术进步导致生产率变化而引起的。需要注意的是投资增加和技术进步使得熟练工人的需求上升,而非熟练工人需求却下降了。
W/P
SL
1SL
W0/P
W1/P
O
E21
1L0L0fL1f
L
图8-11 充分就业劳动市场模型与增长
(3)投资增加
在一个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与其他国家没有贸易往来和资金往来贷款的经济。出于简化的考虑,本书不考虑开放经济。)中,增加投资的基本方法有两种:投资函数右移(见图8-12A)和储蓄函数右移(见图8-12B)。
r
r
S0
S1
I1
I0
O
图A
I
I/S
图B
I0 I1I0I1
I/S
图8-12 充分就业资本市场模型与增长
从图8-12中我们能够看到,无论是投资函数右移还是储蓄函数右移,都使得投资增加了,最终导致资本品的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如何刺激投资呢?政府可以把税收政策作为一种使投资函数移动的方法。
这样的税收政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加速折旧,它允许在计算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税收负担时所扣除的收入大于实际的价值减少。这导致与折旧扣除相关的税收减免的现期贴现值大大增加了,这就使投资更有吸引力,使投资函数向右移动。
二是投资税减免,它允许企业从税收中减少一部分投资成本。这实际上是政府支付了部分投资成本,自然企业将更多地投资,使投资函数向右移动。
刺激储蓄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个人养老金储蓄账户给居民提供税收优惠刺激私人储蓄;政府减少赤字可以增加政府储蓄。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削减赤字如果通过减少教育、研究和基础设施这类生产性公共支出来实现,则对长期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
二、
范文五: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 (1)
政府干预经济的目标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一、经济增长
1、 经济增长的定义 :在较长时间跨度上, 一个国家人均产出(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 增加。
2、经济增长的阶段性: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阶段) :农业活动 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第二阶段(起飞前阶段) :手工业和商 业逐渐兴起,经济企业家阶层形成、金融制 度开始建立) ;
第三阶段(起飞阶段) :农业经济商品 化;劳动力和资本流动加速,资本大量向工 业集中; 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其它产 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四阶段(成熟阶段) :农村人口大规 模向城市集中,劳动力高学历、高技能化, 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第五阶段(高额消费阶段) :消费结构 显著变化,耐用消费品需求大增、企业竞争
异常激烈、垄断倾向日趋明显,社会化生产 能力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 需要政府通过积 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来诱导需求增长, 政府 调节和干预并存;
第六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第三 产业迅速崛起,科教文卫和旅游业成为推动 经济新的主导部门。
3、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1)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
(2)速度、比例、效益之间的关系:一致性:高效益, 必然带来 高速度,比 例也一般是协调的;
不一致:高速度, 如果比例失调,可能 是 低效益、不可持续的增长;
4、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
(1)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投资量 (资源充裕程度,中东地区和俄罗斯) 、劳 动量 (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日本) 、生产率 (投入产出效率,德国) ;
(2)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 :人力资源、 自然资源、资本形成(投资及投资的外部效 应) 、技术进步;
(3)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三驾马车(中 国的三驾马车)
(4)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分工和专业 化
分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
专业化——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5、配套视频
二、充分就业
1、基本定义
(1) 充分就业 :在既定工资水平下, 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 基本上都获得了就 业机会。
充分就业≠全部就业,允许自愿失业、 摩擦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存在;
一般认为, “自然失业率”范围内的失业, 都是充分就业
(2) 非充分就业(失业) :指在既定工 资水平下,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者,通过
努力寻找工作,仍然无法实现就业的现象。 2、失业分类:
(1)根据失业的原因 ,分为“摩擦性 失业” 、 “季节性失业” 、 “技术性失业” 、 “结 构性失业” 、 “周期性失业” ;
(2)根据失业的表现, 分为“显性失 业”和“隐性失业” ;
其中,隐性失业的表现形式包括:就业 时间不足、低效就业、以接受教育方式延期 就业、提前退休,等
(3)根据求职者意愿, 分为“自愿失 业”和“非自愿失业”
3、正确认识失业者的社会价值
三、物价稳定
一、通货膨胀:
1、定义: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 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或者货币周转速 度过快,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而引起的一 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 附表: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
2013年通货膨胀率为:2.60%
2014年通货膨胀率为:3.32%
2、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速度分 :温和的通货膨胀(年 均 10%以 内 ) ; 急 速 的 通 货 膨 胀 (年 均 10-100%) ; 恶性通货膨胀 (年均 100%以上) ; (2)按原因分:需求接动型、成本推 动型、混合型(书上所讲输入型或结构型通 货膨胀实际上也可归入上述三类) 。
3、通货膨胀的影响
(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促进论、促 退论、中性论) ;
(2)对就业的影响 (有人认为通货膨 胀与失业负相关, 也有人认为通货膨胀与失 业正相关(典型的如“滞胀”条件下失业增 加) ) ;
(个人认为:上述争议根源于:不同通 货膨胀率影响不同)
(3)对收入和财富再分配的影响 (议 定的工资购买力下降, 利率标准因物价上涨 而受到实质影响) ;
(4)通货膨胀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的 调节功能 (通货膨胀因其对价格的扭曲而影 响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4、通货膨胀的治理
(1)控制货币供应量 (规模和速度) ;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通过财政 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从而影响物价) ;
(3) 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 (包括降成本、 降能耗、提效益、调整产业结构等) ; (4) 其它政策措施 (如政府定价、 限价、 减税等措施) 。
二、通货紧缩
1、定义: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 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 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 的持续下跌现象。
2、通货紧缩的原因
(1)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双紧) (紧 缩财政政策即增税节支, 紧缩货币政策即调 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 增加票据发行 以回笼货币, 导致消费和投资从而总需求减 少 ) ;
(2)经济的周期性变化 (在经济周期 的收缩阶段,市场需求不足,商品滞销,生 产下降,导致通货紧缩) ;
(3) 有效需求 (消费或投资) 不足 (增 加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消费不足对 总需求的负面影响, 而投资增加可能导致供 过于求、产品滞销,从而导致投资低迷、总 需求不足;
(4)结构失调 (社会产品供给结构与 需求结构不符,导致供求结构错误,产品的 无效供给导致价格低迷、经济衰退,导致通 货紧缩) 。
3、通货紧缩的影响:
(1)导致总需求不足 (总需求不足, 既是通货紧缩的原因, 而通货紧缩也会影响 居民消费信心,强化居民储蓄意愿,从而加 剧通货紧缩) ;
(2)影响货币的正常运转 (通货紧缩 -价格下降-币值上升-融资实际成本提 高-投资需求下降-通货紧缩加剧) ; (3)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通货紧缩 导致消费者消费积极性受挫, 投资者融资成 本提高,债务人实际负担加重,国家经济衰
退加剧,从而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 4、通货紧缩的治理:
(1)实施适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
(2)鼓励消费和投资,恢复消费和投 资信心;
(3)合理引导出口,促进经济复苏; 三、配套视频(货币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2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