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08教育学 邹文强 084010055
三十年前,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重新启动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三十年后,继续改革、完善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既是突出而紧迫的时代任务,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需要。而当前的状况是,高等教育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不出世界级别的大师,更严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脱离甚至是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浪费着中国无数的人才。高等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管理体制则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必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文明的进程。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和其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和高教内部的管理体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建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外部管理体制的关系主要有两个层面:和政治的关系和经济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政治化与行政化
在中国,很突出的问题是,政府对高校的政治控制和管理导致高校的行政化、高校领导的官僚化、高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政治化。中国的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首先是政治人物和官僚,而不是教育家,主要表现是高校的高级管理人员与官僚体系接轨。
这就表明高校首先是个政治官僚单位,而非教育科研单位,这也决定高校领导最重要的议程就是履行行政职务所赋予的政治任务。
第二个负面的结果是作为行政官僚和政治人物,高校领导的任务就是“不出事情”——“维稳”。从这个角度看,高校领导的任务和其他政府官员的任务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结果就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根本不可能提上高校领导的工作议程。
第三个负面的效果是人为制造的纠纷不断。政治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教育部门要控制高校,书记、校长要控制院系,院系要控制学生。除正式的控制机制之外,还要利用人际间的斗争,党政间纠纷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环境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搞关系”要比努力做学问、用功读书更重要。
2.商业化
大学校长、书记不仅是政治人物、官僚,而且还是商人或企业家,但不是教育家。因为从财政上来说,国家的教育投入不够,虽然许多年前国家就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要达到GDP的4%”,但这目标到现在仍没有实现。过去十多年,国家的财政收入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为什么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没有相应地增加呢?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校长、书记要去搞项目,教育需要产业化、扩招,这些都是商业行为。校长、书记对大学的管理就像官员对经济和企业的管理一样,拼命追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不是履行高校应有的人才培养、传播和创造知识的功能。
当行政化、政治化和企业化主导高等教育运作的时候,高校最重要的品质和功能反而就成了现行管理体制的载体。因此,高教体制与政治体制之间是什么关 系?我们现在的政府对高校的政治控制如何影响高校的运作?高校和商业世界关系应该怎样?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要改革高教体制,就必须去政治化、去行 政化、去商业化。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1.去政治化
去政治化,就是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要从政治式的控制转变成法治式的管理。要求高校完全没有政治性,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各种制度下,政治都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影响高教和整个教育系统。
实际上,现代社会的教育系统承担着很多政治功能,中国的问题不在于高教的政治化,而在于政治控制,教育体制变成政治控制的工具。政治控制的特点是 随意性和主观性,所以高校管理完全取决于“人”。在总体政治控制的过程中,往往有部分人被政治化,例如高校的校长。校长本来应该以自己的专业谋生,追求的是专业知识,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中国的校长和书记依靠政治谋生,普通教育工作者也依靠政治谋生,经常可以看到某些中国的学者不是因为学术而出名,而是因为对政治的批评或者对政治的贡献而出名。
关于去政治化的改革措施,中国可以从欧洲的“教教分离”(教育和教会分离)中学到些经验教训。近代的大学最初是从教会发展过来的,高等教育机构原 本是教会的分支机构。欧洲的教育和教会分离过程很长、很痛苦。现在欧美大学实行的“终身制”,就是欧洲最初为保证教授、学者不会因为宗教见解不同而被
解聘的制度。教会与教育的关系经过长期的演变才成为西方国家今天的情形。所以中国必须从政治控制转变成法治式管理,在法治之下,让政治和教育找到某个平衡点, 让政治和教育达到双赢。
2.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就是让高校系统从国家的官僚系统中脱离出来。由于政治对高校的控制,高校内部的管理不可避免地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具有同质性(尽管与其他 行政组织比较,高校组织结构还是比较扁平的)。实际上,在高校设置行政级别完全没有必要,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高校有部级、副部级的设置,行政级别不去除, 就很难改革高校系统的政治化、官僚化行为。更严重的是,这种制度“有效地”淘汰真正的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新加坡现在总共4所大学,3所大学的校长是外国人,只要是人才,新加坡就使用。如果新加坡也强调行政级别,就完全没有办法做到全球招募人才。
3.去商业化
高校还需要去商业化。现在校长、书记、院长甚至学生都要去拉赞助,高校变成商场,“能否搞到钱”似乎成为很多大学衡量成败的价值标准。“钱搞得越 多越有价值”,这实质上就是GDP主义在大学的延伸。如果仅仅是经费问题,可以通过发展来解决,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对金钱的追求已经变成某种商业文化。很多中国大学的基础设施连发达国家的学校都难以比拟。 中国高校教育内部的贫富分化非常严重。国外教育机构之间和机构内部拥有资源数之间也有差异,但是差异不大。中国的高校,不仅外部政治体制不让它自 治,而且内部财政管理制度的高度分权化,结果就变成“谁有本事,谁去弄钱”,各个院系在赚钱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到极致。就这方面的结果而言,中国的高校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赚钱的工具,而生产功能,即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不再重要。中国高校这种逐渐商业化的状态不纠正, 即便经济怎么发展,国家财政给高校多少钱,都难以做到高校的去商业化。
在这里说的只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管理体制,可以说只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核心部分,相对高等教育改革来说只是其中微小的部分。不管从哪些方面说,高等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势在必行,但是任重道远。
范文二:教育管理体制
第三章 教育管理体制
第一节 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一、教育管理体制的概念
1(体制
“体制”一词原是生物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生物器官的配置形式,后引申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组织制度,如国家体制、领导体制、行政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等。不同的体制有不同的内容,但从组织学的角度而言,它们的内涵基本是相通的,即主要指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内容。
2(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即是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教育管理体制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权力如何确立和划分;中央和地方各自设置什么形式的教育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之间是否表现出一定的隶属关系;一个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总体上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核心的问题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围绕教育事权方面的权限划分。
在国内有些教育管理学教材中,用“教育行政体制”一词来代替教育管理体制,或者认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实际上,如果我们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行政”的话,那么这两种概念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归根结底,教育管理体制(或称教育行政体制)所要解决的是国家、地方及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根本制度问题,围绕这一制度必然要涉及到领导权力分配、机构设置等事项。如果两个术语针对的是基本相同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就没有必要将它们过于严格地区别开来。从国外的资料看,研究者也一般不对此作出严格区分。 3(教育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
与教育体制相比,教育管理体制无疑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在谈到教育体制时,除了教育管理体制外,还涉及到其他一些制度问题,如办学体制问题、教育投资体制问题、教育督导制度问题、学校内部管理制度问题、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问题、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等等。由此可见,教育体制所包含的内容,要比教育管理体制广泛得多。不过,在众多的教育制度问题中,教育管理体制毫无疑问处在中心的位置,它犹如一条主线,将其他的有关教育的制度一一串联起来。
二、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
教育管理体制从静态意义上讲是一种教育系统内的组织体系,从动态意义上讲又是一种运行机制,两者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为一个统一体,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四项功能:
1(领导和指挥的功能
相对其他管理教育的制度来说,教育管理体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只有在管理体制上强调地方参与,学校自主,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才有可能进行。
2(权力分配的功能
教育管理体制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关系,这些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权限利益关系。通过适当的教育管理体制,参与教育活动的各方按一定的游戏规则办事,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以此来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3(分工协作的功能
教育管理体制不但是各种教育力量在教育系统中发挥其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彼此间分工协作的一种表现,正如管理学家巴德纳所说:“在一个群体系统中,必须在协调合作有效分工的原则下,各部门做各部门的事。”
4(提高效率的功能
为什么要研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根本的目的是要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结构的基础”,离开了效率原则,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就变得毫无意义。
第二节 教育行政体制
一、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在改造旧教育、公布新学制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规定,小学由市、县政府统筹设置,其设立、变更和停办视不同情况而定。公办和私立小学都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同时规定,中学由省、市文教厅遵照中央和大行政区的规定实行统一领导,其设立、变更、停办要报大行政区文教部备案,并转报中央教育部备查;省文教厅于必要时得委托学校所在地的专员公署、省属市或县政府领导。各级政府业务部门所办中学的设立、变更、停办,要分别报中央教育部备案,或由同级文教行政部门转报中央教育部备案。其日常行政由各主管业务部门领导。有关方针、政策、学制、教育计划、教导工作等事项受所在省、市文教厅局领导”1954年,政务院在《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的指示》中规定,中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即省辖市内的中学由省辖市管理,县(市)内的中学逐步做到由县(市)管理。这说明,对中学的管理,一开始就有分级管理的思想和做法。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着手改变过去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教育管理权限。1959年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公办的一般全日制小学由公社直接管理;民办小学由生产大队直接管理。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
1963年,中共中央转发《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要求各地讨论试行。其中,在总结研究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对中小学的领导和管理体制作出了新的规定,指出:“国家举办的全日制小学,由县(市属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其设置和停办,由县(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全日制初级中学一般由县、市、自治区教育厅、局管理,也可以委托所在专区(市)或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全日制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一般由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管理,也可以委托所在专区(市)或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由此可以看到,在当时阶段,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方向是加强条条的领导作用,而对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不足。
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
在1966年以后的十年中,由于**的影响,我国原先已逐步完善起来的中小学领导和管理体制遭到极大破坏,全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处于混乱状态,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啻是一场灾难。
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
文化革命结束后,教育部于1978年修订并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其中规定,“全日制小学由县(市属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小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全日制中学原则上由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中学,可以是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
队管理。”
5(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又有一些新的变化,其中心是强调地方的责任。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1986年,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律规定,我国的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制度。至此,新时期中小学领导和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及改革方向正式确立。
五十多年的历史演变表明,在中小学领导和管理体制的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从总体上说,五十多年的历程是一种前进的趋势,越来越接近于上下之间、条块之间正确、协调的关系状态。但也不可否认,发展中也出现过偏颇和差错,前进中走过弯路、有过曲折。我国目前所确立的中小学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和改革方向,是在总结了近五十年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行这一原则,将有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办学积极性,有助于发挥社会各界兴学助教的热情,有助于实现基础教育“地方化”的要求,做到因地制宜办学校、育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二、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
1(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一: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
依据中央和地方教育管理事权的分配关系,将教育管理体制分成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教育管理的中央集权体制,一般来说是一个国家行政管理集权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服从和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统治。而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就表现为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中央制定的教育法律、政策、规划和指令为己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明显表现为一种垂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就其优点来说,中央集权制有利于统一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利于制定统一的教育发展规划,也有利于中央调节各地教育的不平衡发展,加强对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和帮助。此外,这一体制也促进了教育标准的统一,各地可据之评估和检查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然而,中央集权制的管理体制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容易形成不顾地方特点和条件,强求一致的局面,从而对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事业造成不利影响;教育管理的主要责任集中于中央,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中央集中管理,地方缺少自主权,客观上使得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僵化,缺少灵活性,降低了教育管理的效率。
地方分权制是指国家的教育事权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执掌,以地方自主管理为主的制度。在这样一种制度下,中央和地方有各自的职责范围,维持着一种相对独立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所以这也是一种平行的管理体制。教育行政管理的地方分权制的主要优点是:教育行政权力分散,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使教育适应于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执掌有关教育权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办教育事业避免出现事事请示中央的现象;地方自主管理教育事业,有利于地方及时处理和决断有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同时反过来也能促使中央集中精力更有效地履行其宏观管理的职能。教育管理的地方分权制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教育行政权力分散,不易统一政令、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及统筹兼顾;各地条件不同,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不同,容易造成教育的不平衡发展;各地自主行政,中央调控能力有限,不利于组织地方之间的教育协作。
实际上,教育管理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这两种形式,其各自的利弊只是一种外在的现象,真正要认识造成这些利弊的原因,还需要作更深入的分析研究。对此,国内有研究者对这些利弊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的趋势作了理论的分析,他们认为,教育管理体制对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至关紧要,历来被各国教育学者们所关注,其实,一个国家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甚至还有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等。而促使一个国家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因素也异常复杂,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过,不管人们怎么看待这两种基本的管理体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围绕两种基本的教育管理体制类型的争论仍会继续下去。研究者还由此得出结论:
第一,不管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是实行中央集权制还是地方分权制,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这是该国长期历史文化条件造成的,正因此如此,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绝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第二,从优缺点两方面来看,两种体制各有利弊,很难断言谁优谁劣。同是一个问题,你可以说这是优点,你也可以说这是缺点,就看评判者站在什么角度进行评价。例如,以统一教育标准这一条来说,你可以说这是优点,因为便于教育的评估,有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但你也可以说这是缺点,因为全国一刀切,没有照顾到各地的教育条件。所以,我们千万不可偏执一端,为了推崇某种改革,就把另一种类型说得一无是处。因为很有可能过一段时间后,你将又为你以前批评过的那种管理体制大唱赞歌。很多国家在教育管理体制领域所表现出来的集权与分权的周期性变革,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教育管理体制难以解决一切教育问题,它更多影响的是国家政策及管理层面的东西,而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则小得多。要真正把教学质量搞上去,还得从改进课堂教学入手。
2(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二:从属制和独立制
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管理从属制又称完整制,主要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接受政府首长的领导,而不能成为脱离政府的独立组织。如我国的各级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厅(局)都是各级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在各级政府首长的领导下,专司教育行政管理。教育管理从属制的主要优点有: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各级政府机关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利于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管理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行使管理职权,有利于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威性。教育管理从属制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由于教育是周期长、见效慢的事业,容易使政府在工作安排中出现重经济、轻教育的情况,特别在政府财政困难时期,这些情况会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政府首长任期的限制,容易导致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热衷于追求短期效果,而忽视教育的特殊性,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结果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损害。
教育行政管理独立制又称分离制,一般应用于地方教育管理,主要指地方教育管理机关不属于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不接受地方政府首长的领导,脱离一般行政而独立存在。有些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属这种类型。这种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优点是:有利于避免外行领导内行,实现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有利于避免同级一般行政对教育的不必要的干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教育行政管理独立制的主要不足之处是:教育管理独立于一般行政管理之外,不利于发挥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教育事业与社会其他事业的协调发展。
3(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三: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
这种分类的依据主要是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教育管理专家统治制一般要求教育行政首长具备一定的学历,且是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专家。换句话说,在这种制
度下,只有教育专家才能充当教育行政首长。教育管理专家统治制的主要优点在于,有利于教育行政首长专业化,有利于对教育事业进行科学管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容易将注意力局限于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忽视教育与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结果导致教育行政决策的片面性,出现就教育分析教育的情况。
教育管理非专家统治制是指教育行政首长或领导者由非教育专家担任的制度。这种制度一般应用于教育决策或政策制定机关。有的教育决策或政策制定组织采用专家和非专家相结合的方式,教育专家和非教育专家各占一定的比例。教育行政管理非专家统治制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密切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创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容易出现不顾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乱决策、瞎指挥的问题;由于非专家参与教育行政往往代表一定的社会利益集团或社会群体的利益,因此在教育决策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从而影响教育决策和教育政策的科学性。
以上分析了几种主要的教育管理体制类型。在这些类型中,最重要的还是第一种类型,即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的划分,后两种类型则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这一基本类型的制约。在考察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时,我们往往首先分析其总体上属中央集权制还是地方分权制,当这一基本性质认定后,这个国家的很多教育现象就能解释和理解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教育管理体制对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所起的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三、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
(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 1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重心主要在于完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1985年以来,我国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已基本建立起中央统一领导,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和管理的体制。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领导、管理、检查的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地方”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区)、乡(镇)等。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管理职责范围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即中央规定基本学制、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学校人员编制标准、教师资格、教职工的基本工资标准,等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则有权确定本地区的学制、年度招生规模,编制本地区的教学计划,选定教材和审编教材,确定教师职务、限额和工资水平。市、县(区)或乡镇分别对基础教育的不同方面负有责任。基础教育各级学校主要由市、县(区)、乡镇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在城市(不包括直辖市),一般是市或区(根据其规模大小而定)负责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规划,筹措经费,并对师资和中小学进行直接管理;在农村,则由县或乡镇对实施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实施管理权限,包括学校的布局、经费筹措、学校基本建设等。我们看到,实行分级办学和分级管理的体制后,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促进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是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
当然,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完善。例如,有些地方把管理基础教育的责任层层下放,甚至下放到村,以致基础教育经费的安排、师资的配备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失去了必要的控制,使一些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受到不应有的干扰和影响;基础教育下放到乡甚至村以后,由于缺乏对乡、村政府的有效约束,使教育经费不能合理使用,甚至被侵占、挪用,以致出现不能按时支付教师工资的现象;有的地方还任意调用教师,增加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要完善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其基本形式属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是一种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就隶属关系而言,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上下级的关系,同时作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国家教育部、地方的教育厅、教育局等,隶属于同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体现了一种从属制。明确了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定位,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今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全社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根据这一精神,今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把宏观调控与微观放权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具体来说,我们要以下三方面入手:
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首先要体现中央统一领导的精神。但是,这种“统一”不同于过去事事由中央划定的模式,也不是事事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对学校实行控制和管理。新体制中的“统一”,主要是指对基础教育进行大政方针的导向,如提出中小学办学规格和育人质量的基本要求,调动社会各界的办学积极性,协调各地的普通教育事业发展计划,进行各种调控活动等,通过这些举措来真正发挥宏观指导作用。
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还要体现地方分级负责的精神。要负责,就要有相应的权限。为此要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对基础教育事业的决策权和统筹权,加强中心城市和县级对基础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权,实行分级管理。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要有对本地区中小学实施领导和管理相应权限。各级地方政府要分级管理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校,要分工管理中小学办学中各项教育行政业务工作。肯定“分级”并不意味着确定全国划一的、凝固不变的分级模式。由于各地区、各时期的实际情况不同,各级的管理水平不一,各地区的分级层次和各级的分工范围应允许有差别,作不同模式的试验。同时,分级和分工管理模式又应是动态的,要随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调整和发展。
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也要体现调动有关各方积极性的精神。中小学面广量大,尤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几乎涉及每个家庭。办好中小学,需要有关各方力量通力合作。所谓调动各方积极性,是指不仅要发挥中央和地方各级的积极性,而且要发挥中小学以及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因此,在确立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和分工管理的具体做法时,必须改善主管部门与学校的关系,使中小学在国家法规的指导下享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此外,在理顺教育系统内部关系的同时,还需建立教育系统内外的协调机制。为此,要设法采取多种形式(诸如社区教育委员会、企业与学校挂钩、家长委员会等),从组织上保证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支持中小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学校管理和育人工作。
第三节 学校管理体制
一、校长负责制
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样,校长负责制成了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必须实行的领导体制。实行校长负责制,从理论上讲,应当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内容,并在实践中
要努力贯彻。
1(校长全面负责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校长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应当全面负责,如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有权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有权聘任教师及其他教育人员,有权管理本校的设施和经费,等等。至于学校的人事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该不该由校长领导负责,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中,曾引起争议。绝大多数学校认为校长负责制应包括校长对人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责。他们认为,校长只有拥有了人事权,才能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实行有效的领导,才能体现“管人与管事”的统一。从学校的主要任务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以及教职工队伍建设等工作的需要来看,校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负责。但也有一些学校主张,思想政治工作应由党组织管,校长主要负责教学、科研与行政工作。关于校长的任命与任期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的任命一般有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学校公开招聘或教代会民主推选、由上级主管部门聘任等几种方式。校长一般都采取任期制,任期为三至五年,可以连任。
2(党组织保证监督
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党组织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对学校工作的直接领导,转变为对学校工作的保证监督,即监督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保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学校的各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这样,党组织就从学校的日常行政事务中摆脱出来,反而更有利于抓好自身建设,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
3(教职工民主管理
校长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是建立在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的,发挥教职工民主管理作用是校长负责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应该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其职责是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对校长关于学校各项工作问题的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工作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职工主人翁作用。
几十年的改革实践表明,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是成功的。它理顺了学校里的党政关系,既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又使校长及其他行政领导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调动了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水平。
二、学校组织机构
学校作为基层教育组织,既负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传播文化知识的职能,同时也负有对学校这一机构的人、财、物等进行有效管理的职能。没有后一种职能,学校的前一种职能也无法真正实现。
1(学校机构设置的原则
学校也是一级管理机构,要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同样也应该认真研究学校的机构设置问题。对于中小学来说,设置校内的机构,可以考虑以下几条原则:
(1)精简机构,讲求效率。学校机构设置要精简干练,可设可不设的坚决不设。因事设人,而不是因人设事,这样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
(2)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给校长办学自主权,是为了加强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提高工作的效率,但是权力过于集中,又容易造成个人专断,产生官僚主义,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为了妥善处理这一对矛盾,最好的办法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贯彻这条原则,最重要的是实行岗位责任制,各部门的职责是什么,各级管理干部的职权责是什么,一般工作人员的职权责是什么,都要明确,上下左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动处理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当然,校长也应该有一定的民主管理意识。
(3)分工协作。各个机构之间,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积极协作,建立良好的横向关系。行政与工会之间,教导处与总务处之间,教研组与教研组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班与班之间,都需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协作比分工更重要。因为事业在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有些问题一时难以确定应由哪个机构管或与好几个机构有关,这就特别需要协作精神。
(4)信息联系渠道畅通。学校工作的范围很广,包括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总务工作、体育卫生工作、人事保卫工作、课外教育工作等。要对这些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决策和指令必须准确、迅速地下达到执行人员;而执行情况和效果又能及时地反映上去,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左右通气。为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学校机构的设置上,结合考虑学校信息联系的特点以及信息联系的方式,同时有考虑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于学校管理之中。
(5)因校制宜。学校的性质、规模、师资队伍情况等都不同,因此,机构设置要考虑到学校的具体情况,切莫盲目攀比,强求一律。如学校设不设政教处、校办公室,可以根据各校自身的情况决定。
2(学校行政组织机构建设
学校的组织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行政组织机构,这是为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而设立的,另一类是非行政组织机构,它们是为配合、监督、保证学校的各项活动而设立的。这两类组织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共同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发生作用和影响。
学校行政组织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所组成:
(1) 校长办公室。这是校长领导下处理日常校务的办事机构。其日常的工作包括:对外联系、接待、文件收发、报表统计、信息反馈等,通常设主任和干事一、两人。
(2) 教导处。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领导各教研组、年级组的业务工作,同时兼管学校与教学业务有关的科、室,如实验室、图书馆、文印室等。一般设主任、副主任若干人。
(3) 政教处。为管理学生思想工作、组织学校各种德育活动的机构。对各年级组的德育工作的展开负有领导、管理和协调责任。通常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不是所有学校都设政教处的,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设立这一机构,学校德育活动由教导处统一协调。
(4) 总务处。组织和管理学校的后勤工作,包括安排经费的使用、学校的基建、校舍的维修、帐目的支出和报销等。同时兼管学校的食堂、宿舍、校办工厂等。一般设主任、副主任和办事员若干人。
(5) 教研组。为学校的基层教学活动单位之一。负有组织本学科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等的责任。通常设组长一人。
(6) 年级组。为同一年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集体组织,其任务是了解学生德、智、体发展情况,协调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的关系,组织本年级师生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等。
就上述(5)(6)两项来说,一般学校都是教研组和年级组并存,但究竟以何者为行政实体,这要视学校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平行班级较多的学校以年级组为宜,当然也要兼顾到教研组的活动;而规模较小、平行班较少的学校,可以教研组为行政实体,但也要使同年级的教师经常在一起开展一些活动,以便沟通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发展情况。
3(学校非行政组织机构建设
学校非行政组织机构包括以下方面:
(1)党支部。中小学一般规模较小,不设党委而设党支部或党总支。党支部除着重抓好学校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外,还对学校的教学、人事、财务管理等工作的负有监督和保
证实施的作用,同时也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
(2)工会,教代会。中小学大都设有工会组织和教代会组织,其性质属党政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它们是党政联系群众的桥梁,负有下情上达、向学校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推动学校民主管理、依据有关教育法律或劳动法律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组织教师开展休闲活动等责任。
(3)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都为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前者由青年教师和符合年龄要求的中学生组成,参加者须具备一定条件。后者由学生构成,一般没有严格的加入要求。这三种组织主要围绕青年教师或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可涉及思想教育、教学、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等。
(4)研究性团体。一些学校成立了有关的研究性组织,如教学研究会、专家协会等。对于这些组织,学校行政应给予必要支持,使之对学校的工作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4(学校行政组织机构的架构模式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行政机构设置,其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大致上是相近的。以下是我国目前中小学较普遍的机构架构模式:
校长办公室
教导,务,处 政教处,中学, 总务处
各年级组和教研组
事 财 膳
务 务 食
实 图 机 卫 文 组 组 组 验 书 生 印
室 馆 房 室 室
图3-1 中小学行政组织系统图
需要说明的是,上图只是最一般的学校机构设置形式。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水平和办学条件存在差异,加上中学与小学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学校机构的设立形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这表现在:
首先,并非所有中学都设有政教处,没有设政教处的中学,其学生的德育工作由教导处统筹管理;
其次,绝大部分的小学不设政教处;
第三,有些民办学校有其特殊架构形式,如在校长办公室上层还设有校董会,校董会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对学校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然后由校长执行。
第四,一些学校不设传统的“两处”或“三处”,改设有关的委员会,如思想教育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后勤管理委员会等,学校通过这些委员会组织直接领导相关的职能部门;
第五,随着对教育科研工作的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立了教育科研室,负责统筹和协调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此外也有少数学校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
第六,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部分学校成立了校办工厂(或校办农场、商店)。
总之,目前我国中小学行政机构有一般的形式,也有依学校情况不同而架构的特殊形式。
有的学校也在积极地探索学校机构的改革,但应根据校内外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进行,
并不是学校机构变化越多、越新就越好。国外有些学者认为,学校组织具有其特有的超稳定性特性。之所以这样,无疑跟教育活动自身的规律有关。
当然,学校机构的设立也并非只取决于学校的因素,在实际生活中,一些社会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学校机构的建设。例如,目前在城市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入学高峰已经从小学转移到初中甚至高中。在这种背景之下,小学招生数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完全有可能导致“包班制”的出现,即一个教师将一个班级的主要课程都包下来,既教数学,又教语文,还教一些其他课程。这样一来,学校组织机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定位将改变,每个包班制教师甚至可能直接接受教导处或校方的领导和管辖,就象国外很多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学校那样。再有,现在不少地方实行了学校合并,即将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中学(重点校)与薄弱学校兼并、合并或联合办学,导致中学规模的扩大,这样一来 ,分部制的机构管理形式可能会越来越多。总而言之,总体稳定和局部改变相接合的学校组织机构建设格局,将会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下去。
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1(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根据原国家教委和地方教育部门的要求和规定,按照各部门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参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多次进行了定编工作,并使人员的定编工作与工资总额包干相结合。定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学校的人员配备逐步趋于合理,并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尽管如此,各校的工作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其原因在于,虽然合理定编在解决学校吃国家的大锅饭,以及学校的各部门吃学校的大锅饭问题上有所进展,但是教职工吃学校的大锅饭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观,学校中忙闲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教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许多学校在合理定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了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确定教职工的岗位数、岗位职责和任务 具体做法是:首先,把学校各部门工作的职责范围分解为若干个岗位;然后,明确每个岗位的责任和要求,如教学岗位,就其讲课、答疑、作业批改等各个环节规定具体要求和任务;最后,根据教职工在其工作岗位的表现,如是否履行了其职责,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要求等进行考核,并采用计分和定性评价相接合的方法确定其工作量和工作表现,在进行全面考核之后,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
根据有关原则实行聘任制 这些原则包括:
?任人唯贤,择优聘任。校长根据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业务水平和工作表现,经过考核,择优聘任。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不聘任其担任相应的工作。
?合理组合,优化队伍。校长聘任教职工时,注意老中青三结合,不仅选拔、任用年富力强的骨干教职工,而且十分注意培养青年教职工,同时还保持老年教职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促进教职工合理流动。学校鼓励教职工向急需人才的单位和部门流动。对于未聘人员,在劳动人事部门的协助下,采取调出、借用或进修、内部安排等多渠道加以安置。
?实行双向选择。教职工可以接受学校的聘任,也可以不接受,任凭教职工自愿。
?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与岗位聘任分开。教职工的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校长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聘任原则决定对教职工的任用,实行岗位聘任。
建立合理的聘任程序 这一程序通常是:校长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后,制定聘任方案,经教代会审议后,向全体教职工公布;除校长、书记、副校长、副书记由其它方式聘任或任命外,其余各级干部、教师和职工由校长聘任,有条件的部门可试行两级聘任,校长聘任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提出下属人员聘任方案,由校长批准后进行聘任;校长向受聘人员发
放聘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聘任期限。
学校在实行了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后,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职工队伍的优化组合,提高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效率。
2(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学校内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为了克服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现象,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校在实行定编定岗、工资总额包干与教职工岗位聘任制的基础上,对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其主要做法是实施校内结构工资制。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主要是将教职工的收入与其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工作实绩挂起来,切实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改革后,学校对应聘教职工实行的校内结构工资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基本工资:教职工原来的基础职务工资。
(2)补贴工资:物价补贴、独生子女补贴、车贴、房贴、郊区津贴、洗理费、书报费、饭贴等。
(3)岗位工资:教职工确定岗位后,按工作量多少发放的工资,包括基本岗位工资、超工作量工资和兼职津贴等几部分。基本岗位工资是指教职工完成岗位规定的工作所得的工资,如不能或不完成岗位规定的全部工作量,即不能应聘上岗。基本岗位工资一般按月发放,节假日和寒暑假照发。超工作量工资按教职工在规定的工作量之外实际承担的超额部分发给。兼职津贴是指教职工兼任校内其他职务所得的津贴。其标准视兼任职务责任大小、工作量多少而定。
(4)奖励工资:根据教职工工作量和实绩发放的奖金。一般在每学期末和学校规定的其他时间发放。
关于各类工资的计算发放办法,许多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的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定,各校之间极不一致。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后,许多学校在教职工的收入分配上拉开了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除了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外,许多学校还进行了其他方面如住房、医疗保健、离退休保险等福利制度的改革。就住房、医疗保健、离退休保险三个方面的改革而言,其总体思路是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的新机制,逐步创造条件过渡到社会化。住房制度改革,主要改革现行的低租金、无偿分配和福利性住房制度,逐渐转变为以商品性为主、福利性为辅的住房制度。比如许多学校在住房制度改革中采取了提高房租、个人集资建房、分房预缴定金的做法,即体现了这种改革趋势。医疗保健制度改革,主要是改变以往医疗保健费用由国家与学校包下来的公费医疗制度,加大个人对医疗费用的支出份额。离退休保险制度改革,主要是建立教职工离退休养老金,逐步形成学校补充性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相结合的教职工离退休保险制度。这些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章参考书目
1、雷?怀尔德著,尉腾胶译:《管理大师如是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
2、巴纳德著:《经理人员的职能》,哈佛大学出版社1938年版。
3、孔茨等著,黄砥石等译:《管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范文三: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湖北省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例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 路钢 博士
1、湖北省教育概况
? 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总人口6000万人,人均GDP和多数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接近全国平均值,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31省区市的中间位置,具有我国中等发达地区的典型特征。
2001年湖北各项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
湖北在 指 标 名 称 全国平均 湖北省 全国的位次 人均GDP(元/RMB) 7543 7813 13 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例(%) 84.6 85.2 12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6.1 40.2 12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RMB) 6859 5856 17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RMB) 2366 2352 11 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7.62 7.77 11 15岁及以上人口识字率(%) 90.9 90.7 18
1
湖北省教育概况(续)
?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在全国的位次比较,湖北省都居于全国较前列,是中国的教育大省。
? 湖北省基础教育共有中小学2.6万所,在校学生948.8万人,中小学教师50.4万人,基本满足和保障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
2001年湖北省各级教育在校生人数在全国的位次
普通小学 普通初中 高中阶段 高等教育 在校学生人数(万人) 608.0 299.8 119.1 73.7
在全国的位次 8 9 6 2 2、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 湖北省教育厅是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统筹管理全省教育事业。
? 湖北省教育厅的主要职责是:
——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起草地方性教育法规草案和实施办法;
——编制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统筹管理本部门的教育经费;
——主管全省教师工作;
——统筹管理全省高等教育工作 [高等教育由中央、省两级政府管理];
——对全省初、中等教育进行检查、指导和督导评估 [高中阶段教育由市(自治州)
和县(县级市)两级政府管理;义务教育由县(县级市)为主进行管理]。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续)
? 湖北省教育厅对全省基础教育的主要管理职责和作用是:
——检查实施中小学的办学标准、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基本文件;
——组织编写中小学统编教材;
——指导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
——组织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督导评估与复查;
——开展对中小学的督导评估和检查验收工作。
?结合本省实际,湖北省已经颁布若干地方性教育法规,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教育管理的法制建设。有关基础教育的地方法规主要有:
——《湖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1986年12月11日)
——《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1997年8月5日)
——《湖北省教育督导规定》(2002年4月8日)
3、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
2
?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强调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
? 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
——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
——农村教育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规划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
——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4、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 教育管理体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兴办教育的积极性,改善了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加快了湖北教育事业的发展。
湖北省中小学教育发展指标比较表
小学适龄 小学 初中 校舍 学校 教育 小学教师 中学教师 年度 儿童 毕业生 毕业生 面积 图书 经费 高中以上 大专以上
2入学率 升学率 升学率 (万册) (亿元) 学历比例 学历比例 (万M)
1993 98.7% 80.6% 28.0% 4419 3649 26.17 83.3% 64.8% 2001 99.5% 93.8% 45.7% 6632 11460 95.62 95.3% 88.7%
? 1998年湖北省通过了国家扫盲验收;2000年全省101个县市(区)全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国民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 湖北省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历年普通高中各科毕业会考合格率平均达到95%以上。
1998,2001年湖北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合格情况 科目 语文 数学 外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合格率(%) 95.1 94.4 93.3 95.2 97.6 94.9 96.8 97.0 95.1
? 2003年,全省共有33万人报名参加高考,1002所高等学校在湖北招收大学本专科新生21.3万人,创录取人数最高纪录,录取率达到64%。
? 在历届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湖北省中学生代表多次获奖,共获得金、银、铜牌35枚。
历届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湖北省获奖情况
科 目 数学 物理 化学 信息技术 生物 合计
金牌 11 3 6 1 1 22
银牌 4 4 2 0 0 10
铜牌 1 2 0 0 0 3
3
5、新时期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 21世纪初期,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为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全国各地陆续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取消了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和教育集资。
?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新的管理体制为:
——国家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审定教科书;
——各级政府共同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
——省级和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加强教育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
——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负责全县中小学的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负责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承担相应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
——继续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作用。
新时期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续)
? 农村税费改革给农村教育带来巨大变化和新的发展机遇。“以县为主”的新体制开始确立,正在实现着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又一次跨越。当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
——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
——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
——确保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
——建立资助贫困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得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却滞后于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的问题。
?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大胆破除束缚教育发展的观念障碍和体制障碍,在办学体制、管理方式、运行机制、教育结构和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管理的制度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4
5
范文四:中国外汇管理体制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政策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2007)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政策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2007)
【报告名称】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政策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2007) 【报告编号】 108673
【报告网址】 http://www.BaoGaoBaoGao.com/2007-05/zhongguowaihuiguanlitizhizheBaoGao/ 【出版日期】 2007年1月
【报告价格】 纸质版:6300元 电子版:6300元 纸质+电子版:6600元 【优 惠 价】 5670元
【咨询电话】 400 612 8668 (免长话费)、010-60877066、60877067、60877068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政策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2007)】介绍:
【发展分析】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现状
?外汇管制制度的框架与特征
?入世后我国外汇管制面临的挑战
【地域发展分析】
?香港的外汇管理政策
【问题分析】
?现阶段外汇政策改革存在的问题
?原因分析
?资本非法流动的因素分析
?与资本管制的实施密切相关的因素
?与资本管制的实施关系不大的因素
?对地下非法金融组织存在原因的进一步研究
?资本管制增加了地下非法金融组织的利润
?地下金融组织存在原因的小结
?对地下非法金融组织打击的困难
?打击通过合法渠道的资本外逃的困难
?资本通过合法渠道的模型的假设
- 1 -
中国调研报告网 http://www.baogaobaogao.com email: kf@baogaobaogao.com
咨询电话:400 612 8668、010-60877066、60877067、60877068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政策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2007)
?资本通过合法渠道的模型的构建
?资本通过合法渠道的博弈模型的解
?博弈模型的结论
?中国资本管制的无效性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自身的问题
?现行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发展对策】
?优化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管理对策
?稳定外汇储备规模
?加强外汇储备管理,合理利用外汇储备
?入世后完善人民币汇率和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
?人民币汇率法律制度改革采取渐进的方式
?现行外汇管理法规与WTO基本原则不适应情况分析
?立足 WTO原则,兼顾 IMF规则,有步骤地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
【国际借鉴】
?外汇储备需求分析国际比较之借鉴
?美国的外汇管理政策
?日本的外汇管理政策
【模式与机制】
?
......
【中国调研报告网】提供的《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政策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2007)》通过最新的权威数据和行业信息~对该行业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
- 2 -
中国调研报告网 http://www.baogaobaogao.com email: kf@baogaobaogao.com
咨询电话:400 612 8668、010-60877066、60877067、60877068
范文五:中国利率管理体制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浅析
班级: 11707班
学号:1107524024
姓名:秦 月 淇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摘要:利率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它规定了金融管理当局或央行的利率管理权限、范围和程度。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是,我国利率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三个阶段:计划经济下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体制、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统分结合的利率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下多层次的利率管理体制。然而,在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在放松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方面有了很大进展的情况下,我国目前依然属于利率管制的国家,利率改革仍然很滞后。 关键词:利率体制 改革发展 问题 对策 展望
一、我国利率体制的改革发展: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制利率。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猖獗的投机倒把和高利贷活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管理措施,其中就包括利率管制。这时的利率管制政策对于迅速制止金融物价领域的混乱局面和配合私营工商业的所有制改造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收到了理想的效果。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管制利率的做法进一步加强。此时的利率管理特点是:利率档次少,利率水平低,利差小,管理权限高度集中,直到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与改革开放政策后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
(二)改革开放后利率体制的改革。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利率体制的改革问题也被提出,首先解决的就是提高利率水平。到80年代末最后一年,银行存、贷款的平均利率已分别由1978年的1.05%和4.72%调升到6.64%和8.88%。同时利率种类增多,利率档次也被分细。但在1996年、1997年通货膨胀大幅回落,利率过高的矛盾凸显的情况下,利率被两次大幅下调。1998年继续下调,至2002年2月份,央行已连续8次下调存款利率,此时我国的利率又回到了以前较低的水平上。
中国利率调整(-贷款基准利率 下-存款基准利率)
但在近年来,如何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率体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国在这方面主要进行的尝试和改革有:金融机构对贷款利率有一定幅度的浮动权利和放开同业拆借利率。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就是利率水平的高低完全由市场经济规律来决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以市场利率为主。虽然我国近几年在利率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目前仍实行的是管制利率,即绝大多数利率仍由央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与国际经济体系的不断接轨,现行利率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市场化的要求。 二、我国现行利率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利率形成机制上的不足。利率作为国家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和经济杠杆,要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划和货币供应状况进行有计划的调整,反应国家的货币政策向导;同时,利率是转让资金使用权的报酬,按照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规则,应在金融市场上通过交易自发形成以反映资金的供求变化。但在目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各方面的改革尚不配套,因而我国的利率还是主要由国家计划控制、主观制定。制定利率的依据也主要由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甚至以领导意志为转移。
(二)利率构成体系的不足。由于利率形成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利率的构成也不完整。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国家计划制定的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占绝大多数,而中央银行政策允许的、合法的浮动利率贷款极少。二是政策性优惠利率占绝大多数,如粮食收购贷款、老少边穷地区开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都是执行优惠利率的。而这些贷款在一些银行占2/3以上,所以这两种情况就导致了一些银行出现了亏损,使这些银行在背地里变相提高利率。三是按期限长短确定利率档次的多,而按风险程度确定利率水平的少,因而利率不能发挥正确引导资金投向的积极作用,进而不利于信贷、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利率管理方法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国家和中央银行管理利率基本上采取三种方法。一是直接管理法:中央银行不仅管理自身的存贷款利率,还直接管理各家专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所有存贷款利率,对利率的种类、档次、浮动幅度、计息方法等都做出了同意严密的规定;但对于同利率有着密切联系的费用成本等问题就置之不理了。二是行政管理法:由于采用的是硬性的管理方法,为确保管理效果,就不得不采用行政手段强行各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执行规定,但这样的效果往往不好。三是静态管理法:在监管管理过程中只分析某一方面的利率执行情况,而忽略了整体的分析比较。
(四)利率管理对象上的问题。中央银行对国家专业银行的利率管得紧,而对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组织的利率管得较为宽松;对存贷款利率管得较多,而对同业拆借利率、各种债券利率、股票红息率与分红、贴现率等管得较少;对经过申报、批准的社会集资利率管了,而对为经申报、擅自集资的利率没有管。这就带来了很大的弊端:管了的、管得紧的利率比较正常,而没管的、管的少的利率很不正常,因此造成金融机构之间的储蓄大战、利率大战。
三、解决现行利率管制体制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以央行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利率结构体系,这里的基准利率只是中央银行自身必须严格执行的基准利率,主要是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债券利率及再贴现率,是国家和央行根据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目标及经济发展规模制定的资金价格,能在稳定货币的前提下调控金融市场、引导资金流向,因此对于金融组织只有指导意义而无指令作用。也就是说,只要中央银行在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准备金手段的同时,按照宏观调控目标和趋近社会平均利润的原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则制定调整基准利率,就能对所以金融组织的利率起到引导、调控作用。
(二)建立以综合利差水平为基准的利率调节体系。金融组织的经营利润主要来自利差(贷款利率和高于存款利率之差),只要控制了利差,就抓住了问题关键所在。因此,中央银行不必提出统一要求,只需根据社会平均利率水平合理制定、调整综合利差水平,以此作为金融组织的利率控制点,所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组织的存款利率、债券利率等都必须以此为基准进行考核,各金融组织可以在某时期、某方面进行自我调整,但不能高于监控点。
(三)建立以资金成本核算为重点的利率监控体系。存款利息是资金成本主要部分,但不是唯一的,还有折旧、办公、差旅、工资等费用开支以及以纪念品等名目抬高利率的现象。因此,要以资金成本核算为利率管理重点,严格控制费用,准确核算资金成本,不仅能够有效防止金融组织变相抬高利率,违章违规拆借,还能够促进合理设置分支机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费用,同时有利于央行掌握各金融机构的盈利状况,并测算、调整利差水平。
(四)建立以央行监督管理为主体的利率督查体系。建立以央行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利率结构体系,实际上是央行计划调控市场、市场利率引导金融,而综合利差、资金成本则是央行实行计划的辅助手段。为此,在组织上要以中央银行的监督管理为主,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督为辅;在内容上要以综合利差、资金成本执行为主,货币信贷政策为辅,并主要是通过监督分析方式、依靠经济手段,必要时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行使管理职能,发挥监督作用。
四、对我国未来利率政策的展望。
上述关于建立利率结构、调整、监控、监督体系的思路是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从改进、完善我国利率管理模式的角度提出来的,而且这一思路只是利率市场化、银行企业改革系统中的一部分。具体实现这项改革,目前的条件还不够成熟。还应该解决一些问题。
(一)解决社会集资、民间信用问题。社会集资混乱、民间信用紊乱是最近年来引发储蓄大战、利率大战的主要原因。因此,当下应该从法律上明确由中央银行行使管理、监控职能,取缔非金融组织的信用活动,规范社会集资、直接融资等行为。
(二)解决政策性贷款问题。政策性贷款一般是国家制定贷款对象和用途,规定实行计划性利率,其中有的贷款利差由财政补贴。因此,有的银行由于这类贷款多造成大量亏损,严重影响了银行的自身发展。为此,国家已经决定设政策性银行专职管理,为国家银行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三)解决中央银行职能转换问题。当前利率秩序紊乱同央行职责有一定联系,央行没有从具体业务中分离出来,如经办专项贷款、收购贷款、经营城市信用社等,身兼多职,对利率管制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要组织实施好利率政策,维持金融市场秩序,迫切需要发挥中央中央银行作用,解决好职能转换问题:一是要明确基层央行的具体职责任务,不放贷款,不放实体,只以监控、管理为主。二是强化中央宏观调控,基层央行与政府脱钩,独立行使职能。
参考文献:
1、《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 黄达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2、《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确定性》 张勇 著 人民出版社 出版 3、《中国货币政策效率分析》 余辉 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