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多元化经营理论
Study of Diversification Management Theory
多元化经营理论研究
一、理论的发展脉络
多元化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1957年,安索夫在《多元化战略》中明确提出了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内容。安索夫以产品种类多少来定义多元化,无法区分高度相关的多种产品经营与高度不相关的跨产业的多种产品经营之间的差异。
1959年,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定义
1962年,钱德勒发表专著《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提出了
同年,高特《美国工业中的多元化与一体化》一书诞生,这是第一本以数量分析为基础研究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著作。高特以《美国标准行业分类和代码》(SIC)中的四位数行业分类为依据,来计量企业多元化程度。
二、多元化研究的两个学派
尽管有大量的方法、模型来测度公司的多元化,但都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的学派:基于SIC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和基于类型学的战略研究学派。产业经济学派关注企业多元化的深度与广度,而战略学派更加关心多元化的本质。
1.产业经济学派(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经济学派是以异质市场数量来进行多元化判别。以需求交叉弹性作为判别独立市场的基础,如果交叉弹性高,产品易于相互替换,则属于相同市场;如果低,则产品属于分离的市场。
高特在1945年SIC分类框架的基础上测算业务数量,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难以说明公司各业务类别在公司总销售额中的比例,从而夸大了公司实际的多元化程度。之后有诸多学者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基于SIC建立了多元化水平测度模型,例如,Miller的
高特开创的基于SIC研究多元化的方法的优点是易于使用,所需时间较少,而且由于SIC数据的可获得性增加了计算的可复制性,从而使该方法获得广泛认同。但是,这种方法的一个缺陷是,诸多学者得出一些不确定甚至相互抵触的结果。另外,SIC主要基于产品的异同点,从产品的用途进行划分,有时也基于生产工艺和原材料来进行产业分类,SIC的编制原则影响对多元化的判别。
2.战略学派
在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体系中,多元化是战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战略学派对多元化的研究更加注重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的角度去探讨企业应该进入的业务领域,以及通过资源和能力的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服务于战略目标的效果。
企业多元化研究的开山鼻祖安索夫就是属于战略学派的杰出代表。上个世纪70年代,鲁迈特基于多元化分类学的研究将多元化战略学派的研究推至了顶峰,在此后至今的30多年里,多元化战略学派的研究基本都是采用鲁迈特的分类方法,在这基础上探讨多元化的范围与类型。
鲁迈特的方法运用起来较为耗时,而且,由于该方法对定性判断的依赖程度未得以证明,理论界普遍担心方法的可靠性。然而,诸多学者运用鲁迈特的方法在绩效判断方面能得出较为一致的看法。
三、多元化的测度
1.多元化水平
对于企业多元化水平的度量,传统方法是通过度量企业经营的产品数量来实现。1974年,鲁迈特提出专业化比率来衡量企业的多元化水平,但这一指标只考虑了企业最大业务销售在总销售中的比重,没有考虑其他多元化业务对企业多元化水平的影响。1975年,贝利修订
1985年,帕勒普使用此法进行了多元化水平的测算。帕勒普研究证明,采用熵的方法计算的多元化指数的下限为零(即单一业务的企业),没有上限。当指数大于3时,企业已经处于相当高的多元化水平。帕勒普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资料充分时十分有效,但任何资料的缺陷都将使这种方法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2.多元化的分类
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研究者并不区分不同类型的多元化,但从战略管理角度研究多元化经营的学者则对多元化作了进一步分类。1970年,赖利在《分部制与多元化》一书中,提出以一个企业的某一类产品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大小,即专业化率来测量该企业的多元化程度。1974年,鲁迈特提出了相关率,即企业最大一组相关业务的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比重。同时,将赖利的
1988年,卡彭等人根据市场专业化程度对多元化企业进行重新分类。分类指标采用了专业化比率(SR)、市场分类比率(CR,指企业中最大市场类别占企业销售收入中总额的比重,其中市场划分成消费品市场和产业市场)、产品比率(PR,指企业最大产品组的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总额中的比重)。根据这种分类,卡彭等人分析了不同类型企业的绩效,弥补了鲁迈特分类忽视市场因素的缺陷。但是,对于市场的区分过于粗略,只将市场分为消费品市场和工业品市场,而且有些业务很难界定是属于哪类市场。
四、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
1.多元化与绩效的研究历程
关于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西方学者也是从产业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论两个方面展开的。
高特分析了1947~1954年美国111家大公司,结果显示:(1)大企业更加倾向于多元化;(2)多元化与公司成长属于互惠关系,但不总是正相关;(3)对于111家公司,1947~1954年的利润率同多元化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性。以后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产业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证明多元化与企业的获利性存在相关性,但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种结论。帕勒普认为,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区分相关多元化和不相关多元化。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弥补了这种不足。
鲁迈特从战略管理方面对多元化经营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它抛弃了产业组织研究中单一维度地从产品数量衡量企业多元化水平的方法,采用分类度量多元化。鲁迈特对246家大企业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指出经济绩效与企业多元化战略有关,实施相关多元化的企业从概率上来看,绩效超过其他企业。其后,诸多学者基于分类度量都证实了这一结果。
在七八十年代,欧洲、日本的学者也根据类似的分类分别研究了本国多元化企业的绩效,得出了相类似的结果。这其中有英国的钱农在1973年出版的《英国企业的战略与结构》;欧洲戴斯和赛海泽在1976年出版的《欧洲企业的兴起:法国和德国工业的战略与结构》 ; 日本吉原英树等人1981年的《日本企业的多元化战略》;1984年小野广丰发表的《日本企业的战略与结构》等著作,都探讨了多元化与企业的绩效关系问题。
1985年,帕勒普吸取了多元化战略学派的研究成果,利用熵值度量企业多元化水平,并对多元化与绩效在时间上的变化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企业利润率与多元化水平高低之间并没有太大的相互之间的不同,在企业利润率与相关和不相关多元化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差异;(2)从时间上看,相关多元化企业的利润增长率大大高于不相关多元化企业;(3)对于那些继续实施相关多元化的企业,很高的利润增长率似乎都转化成很高的利润水平。
1988年,卡彭等人对112家样本大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因素对于企业经营的绩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市场相关度大的多元化企业(即主导单类市场型企业)比相关度小的多元化企业(即主导两类市场型企业)有更好的绩效。
2.企业绩效引发的思索
在学者们关注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的同时,对多元化的反思也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1982年汤姆·彼得斯、沃特曼的《追求卓越》为代表,指出:凡是向多种领域扩展同时又紧靠老本行的企业,绩效总是最好;其次是向相关领域扩展的企业;经营五花八门行业的公司是最不成功的。
在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先后在《竞争战略》、《国家竞争优势》等书中探讨了多元化。波特提出搞好多元化的几个要旨:选择本国最有吸引力的行业;尽量从本领域延伸;坚持内部发展或小型兼并。
1990年,霍斯基森和希特研究表明,相关或主导型多元化绩效较好,而不相关多元化效益较差。公司进入新的相关业务领域之所以运行较好,是因为新业务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源联系紧密。
马凯兹在1990年《多元化、归核化与经济绩效》中首先提出并使用了
化
五、相关度的研究
学者们通过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相关多元化或基于核心能力进入新业务领域的绩效普遍好于不相关的多元化经营。如何评价业务之间的相关性或如何才算基于核心能力,为此,学者们开始关心多元化公司内各业务之间相关度的问题。
从鲁迈特的相关率概念开始,业务之间的相关度成为迄今为止学者们仍然争论不休的话题。鲁迈特提出了从生产、技术、市场三个方面衡量业务之间的相关度,但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探讨。鲁迈特的分类方法也由于在相关度因素判别方面存在较大的主观性而产生不少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研究多元化与绩效关系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
对相关度更为科学计算方法的需求,使得许多学者在现有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各自的研究。研究方法都试图在衡量企业潜在的资产或者资源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计算方法。相关度范围已经超越了产品的领域,涵盖了营销、销售、分销及研发活动。
六、结论
(1)理论界对多元化的普遍关注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基本是从公司战略的角度以企业成长和市场开拓为出发点研究多元化。
(2)多元化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学派:企业战略学派和产业组织学派。前者重点研究多元化的本质,即为什么要多元化、如何多元化等;后者关注多元化的程度,即企业不同的业务种类及其对总销售额的贡献。虽然两个学派在多元化研究方面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但最后都落脚到实施多元化企业的绩效这个问题上。
(3)高特以产业组织学理论为依托,利用SIC代码开创了多元化研究数量分析之先河,其后产业组织学派借用市场结构研究中的
(4)以鲁迈特为代表的战略学派利用各业务对公司总销售额的贡献划分多元化的类型,而后按类型研究多元化与绩效的关系,并探讨多元化战略的目标、影响企业多元化的内外部因素。
(5)随着对多元化与绩效之间关系的探讨,人们开始反思多元化。众多研究表明,凡是向多种领域扩展同时又紧靠老本行的企业,绩效总是最好;其次是向相关领域扩展的企业;经营五花八门行业的公司是最不成功的。马凯兹首先提出归核化概念,指出企业应基于核心能力开展多元化。
(6)多元化理论研究到今天,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多元化是企业成长的一种途径,依托于与企业核心能力和本业相关的多元化最容易获得较好的绩效。这样,相关度的判断成为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研究的前提。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技术、生产、市场等角度,利用专利信息、相似技术流等方法研究业务的相关度,然而,目前尚无一种被广为接受的并服务于较宽范畴的相关度定量研究方法。从另一角度看,由于相关度是一个相对概念,会随着判断的基点(主
业)和企业发展所依赖的支点(核心能力)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因此,开发一种针对专门用途和一定应用范围的定量分析方法更为现实和适用。
参考文献:
[1]楼永.企业多元化:基于能力理论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
[2]葛干忠.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经营风险因素分析与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
[3]周巍.基于知识的相关多元化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5
[4]伍晓玲.基于知识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5
[5]秦荣军,肖凯.浅析企业战略风险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8.7
[6]杨强,汪波.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动因及其风险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
[7]陈莉.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绩效与风险〔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8]钱明辉,孟捷.交叉销售视角下企业多元化战略风险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7
[9]李娟.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与风险分散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1
范文二:互联网金融多元化发展
一面是互联网金融摩拳擦掌、信誓旦旦,一面是传统银行业重整旗鼓、期望“收复失地”。今年互联网金融将会迎来考验,而银行业也会“反扑”,两者的竞争关系会提高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效率,中国金融业有望步入改革、奔放的新时代。
互联网来了之后,通过大数据,分布式的服务可以把交易成本显著降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更好的服务老百姓的原因。第一是带来较低的成本,第二是带来大数据的方法论。过去传统的金融当中,风险的识别主要是靠资产,互联网,则是基于一个人在互联网当中的行为逻辑。
互联网金融的多元化的中心。传统的渠道是线下网点为核心,老百姓要享受到服务要到银行,或者是保险公司分公司等等。后来随着技术提高,随着网银的发展,老百姓足不逾户就可以享受到传统的金融服务,但是我们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这里面有很多的中心。每一个客户科技在不同的社区当中,享受到自己所许多。
网络对于金融而言说到底就是渠道,渠道能否为王,取决于掌握渠道的主人。主人的性质、属性和特质决定了渠道的作用,如网上销售日常用品的渠道,当金融业务进入网络才有所谓的网络金融,当然网络也是人格化的虚拟渠道,是富有个性的,在网络上生存要懂得尊重网络个性。仟邦资都表示,银行也是人格化的经营机构,银行也富有个性,就是每个银行的风险偏好是不一样的,银行与电商机构或人一样,对规模、效益、广泛的网络和宏大、海量的数据有着贪婪的占有欲,加之无所不在的挥霍浪费,这些情绪同样会带来多种风险的积累。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原因在于其开始从投资者和融资者两个渠道实现了资金定价和收益的市场化,开始打破传统金融的抑制状态。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发表看法认为,互联网并未对金融业产生革命性影响。但互联网金融高负债率、高传染性的特性需要从业各方关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需要更高监管部门的监管制度安排,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互联网金融从业高管的入职资格的审查方面,监管机构将对基本风险将有审慎要求,此外还有资产保护、争端解决以及风险处置的机制安排等。 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定期评估不同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产品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和风险水平,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监管的范围、方式和强度,实行分类监管。对于影响小、风险低的,可以采取市场自律、注册等监管方式;对于影响大、风险高的,则必须纳入监管范围,直至实行最严格的监管,从而构建灵活的、富有针对性的与有效性的(而不是笼统与无效的) 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评估应定期进行,监管方式需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
未来得形态可能会多种多样。包括移动金融现在也是各家正在大力推动的。未来的可穿戴的设备,可能会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新的战场。比如说我今天带了一个百度的手环,他可以随时随地的检测到一个人的状态,这个数据有了之后,对整个健康险就是很大的辅助,或者说重新改变了风险定价。
范文三:多元化教育评价初探-教育理论
【摘要】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本文试图从教育评价内容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和重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四个方面对教育评价进行科学性初探。【关键词】多元化;教育评价;初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课程改革也由此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战线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如何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评价模式,这就成了教育工作者乃至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热点。过去那种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成绩,教师水平的评价模式已根本不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势。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让评价为教育服务,让教育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众多的优秀人才。
一、教育评价内容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应试”教育中,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等认知领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等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授课质量不够重视。随着人们对教育评价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也日益全面,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也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
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新课程评价的功能和评价技术与原来有本质的不同。评价不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且更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个性,鼓励创造,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证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样化,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考试只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与其它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要改变目前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的做法。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选择具体的方法、手段,并对考试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以减轻考试对学生的压力。 发展性评价的关键是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重过程。发展性评价强调给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重视对象在过程中的转变,在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评价主体会对评价对象指导帮助,并给以再次改正、修正的机会。过去我们对学生评价是不够全面的,只重考试结果,不注重学生平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在进行新课改的时候,许多学校都改变了过去的评价方式,尝试运用活动法、学生课堂情况记录法、学生学习档案收集法、与考试测查相结合,各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百分比,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评价中始终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二、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教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这是我国教育评价界大多数学者都已接受的观点。随着我国社会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教育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政府、社会和个体各自在评价中的地位与作用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 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评价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管理人员或教育行政部门,是一种单一性的他人评价,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任何主动选择的余地。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变为学校管理者、同行教师、学生以及教师本人都可以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评价问题随之成为这场改革的焦点、瓶颈。如何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效用,转变以往单一、集权式的评价,让教师、学生都能成为评价结果的获益者,使新的评价体系实
现新的课程标准,规范新的教育教学,其次评价改革所涉及的面很广,头绪纷繁,该从何处入手才能理清工作思路。这些都是课改面临的课题,是课改实验能否真正深入开展的关键。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决定投入大量精力进行专门研究,抓住评价改革这一核心,借此带动、促进整个课改实验。
要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效用,建构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必须先彻底转变固有的评价观念,逐渐形成明晰的评价新理念。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可采取“四个有利”、“六个注重”进行教育评价。“四个有利”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情感,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保护好奇心。?有利于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潜能开发。?有利于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促进学生对生活经验、信息资料的积累与整合。?有利于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六个注重”是:?注重激励性,把评价作为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而不仅在于衡量学习成绩的好坏。?注重自主性,把学生当作评价的主人,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和表现负责,使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闪光点,在“自赏”和“自责”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注重综合性,使评价成为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能的舞台,而不是单纯追求书本知识。评价还应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融合,考虑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考虑到非智力因素等等方面,体现综合性。?注重实践性,评价要更好地为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在操作、实验、观察、收集处理信息、参与低层次社会事务中
去获得真知,明白道理。?注重全程性,评价要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注重开放性,包括评价内容的开放性和评价主体的开放性,要使评价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评价主体从教师向学生、向家长、向社会延伸。在此共识的指导下,形成初步的评价规则,即: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性,评价对象的个体灵活性,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评价操作的全程性,评价语言的可接受性。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中,评价的组织形式是至关重要的,它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只有民主的教学环境才能促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这应该体现在教学的民主化方面。因此,教学评价的组织形式也要体现出这个思想。在总体安排上,可采取教师—学生—家长评价的相互结合的模式,充分依靠这些评价主体的力量,尤其是学生的力量,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民主化,评价机会多元化,评价内容合理化的形式。 在通常的情况下,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占居多数。但是,学生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学校也应该尽力创造条件,力图让学生也担负起评价的责任。学生参与评价可分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活动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促进学
生的自我教育。在评价的组织形式中应强调教师—学生—家长系统的共同评价。因此,还需要动员家长也来参与评价学生的工作。 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家长评价,都应该强调评价学生既要有客观性,又要带有鼓励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信心,哪怕暂时的退步也要把它作为进步的起点。只有这样的评价才会给学生带来不断上进的勇气。当然,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中也应强调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发现别人的优点。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四、重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中我们要求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是要重视定性评价。倡导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档案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课改提倡评价的多主体参与。学生、同伴、教师、家长都是参与者,体现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沟通、选择和协商,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有机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改进。在这同时,我们认为还要关注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使其最大限度的接受评价结果。学校在阶段
检测中,允许学生提出二次检测的要求,只要学生认为此次检测未能考出应有的水平,经过短期复习后,可进行复测,并把他认为满意的分数填入其成绩册中或将自己满意的试卷放入档案袋中。 由于教育活动的极其复杂性、多因素的制约性以及评价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使得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缺陷,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在“应试”教育中,评价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或是单纯定量的方法,或是单纯定性的方法,严重影响了教育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体验等,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不仅要考察认知层面,而且要考察行为层面。教师的评价不再只停留在学生对品德行为的认识与理解的层面,而是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行为的自觉程度,并用实际情境测试和游戏评价法对学生的某一方面进行实地跟踪。
因此,素质教育主张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例如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范文四: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分析
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分析
内容摘要:我国的多元化市场是在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效果取决于我国经济的竞争能力。
本文认为。未来的多元化战略举措不能单纯地依靠贸易和投资的促进.更需要适应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以比较优势巩固市场多元化,以国家竞争优势优化市场多元化格局,以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多元化战略。
我国的多元化市场是在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在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国家根据对外经贸的国际格局,以及整体考虑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战略的基础上.酝酿并提出了对外经贸市场多元化战略。伴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日益崛起的地位,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多元化战略重新认识。
以比较优势巩固市场多元化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首要市场,以发达国家为关键市场。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基础市场”的多个层次的多元化市场格局。事实和经验证明,我国对外经贸格局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是坚定不移地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这一战略的结果。通过发挥比较优势,使我国从一个贸易弱小国家成功实现了向贸易大国的转变。在未来若干年所推进的多元化战略也必须要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巩固业已形成的多元化市场。
(一)比较优势理论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学派一直是以李嘉图。比较优
势”为代表的多边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两个国家之间开展国际贸易的条件,不取决于两个国家之间的绝对优势或绝对效率的差异,而取决于两个国家之间商品相对效率差异,如果这种差异存在,贸易就有利益可得。
为了说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李嘉图借用了利润率的概念,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在封闭的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增长会使得利润率下降.从而减少资本积累。
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假定前提条件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由于这些前提条件过于苛刻。因此大大削弱了其现实的适用性,导致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从提出到如今的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同国际贸易运作的现实始终存在着质上的矛盾。按照这个理论,每个国家应该非常乐意地去开展自由贸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在比较优势上
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而他们之间应该最容易开展国际贸易。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世界的贸易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放弃过对贸易保护政策的运用,完全实行自由贸易,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问的贸易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所占的比重达到70%以上.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依据比较优势实现我国对外贸市场的多元化
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和层次。因此完全可以根据比较优势的这一特点实现我国对外经贸市场的多元化。
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是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在未来实施的多元化战略中,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一步扩大在发达市场、新兴工业化市场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占有率。
在劳动力素质方面相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的优势。经过多年“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劳动力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受高等教育的人121数量居世界前列,而且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因此,我国不仅仅对于生产纯粹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有比较优势。而且生产需要熟练劳动力的产品也具有优势。
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工业科技也占有一定的优势。我国完全可以利用科技上的相对比较优势开拓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在利用比较优势的同时,要注意不失时机地使产业结构升级,并使外贸的产品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保持同步升级,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并使之高级化,避免落入。比较优势陷阱”,这对于我国未来深度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与扩大发展中国家市场十分重要。
以国家竞争优势优化市场多元化的格局
实施多元化战略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然而一个国家企业竞争力的状态从根本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竞争力状况。要实施多元化战略,就要培育和扶持我国企业开拓和抢占国际市场的能力,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能力,不是在海外办几个贸易中心或是商品分拨中心就能解决的问题,而要根据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培育和增强我国的国家竞争优势。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概述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波特于1990年提出来的。波特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获取优势。而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竞争。波特认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中.国家越来越重票,国家竞争优势的得到取决于以下四个要素和两个辅助条件的整合作用。
第一个要素是指资源与才能要素。它是指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熟练劳动力。以及在某一行业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第二个要素是需求条件,它是指对某个行业方式或服务的国内需求性质。第三个要素是指关联和辅助性。它指国内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作业。第四个要素是指企业战略、经构和竞争企业,它是指一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以及竞争的本质。波特将这四方面的特质构成一个菱形,并认为当某些行业或行业内部门的菱形条件处于最佳状态时,该国企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波特菱形时还是一个相互促进增强的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特质的作用发挥程度取决于其他特质的状况。比如,良好的需求条件并不能导致竞争优势,除非竞争的状态(压力)已达到促使企业对其做出反应的程度。
机遇和政府是另外两个能够对国家菱形条件产生重要影响的变量。譬如.包括重大技术革新在内的一些机遇事件会产生某种进程中断或突变效果,从而导致原有行业结构解体或重构,给一国的企业提供排挤和取代另一国企业的机会。政府部门通过政策选择,能够削弱或增强国家竞争优势。例如.法规可以改变国内需求条件,反托拉斯
政策能够影响行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资可以改变人才资源等。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运用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弥补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的不足,较圆满地回答了理论界长期未能解答的一些问题。
该理论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系统,为我们分析各国竞争的基础,预测它们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以及长远发展潜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该理论强调了动态的竞争优势。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不断创造的动态比较优势要比静态的要素更能持久。其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而增加。而靠静态的要素禀赋获得的竞争优势则会随着要素禀赋的消耗而减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大量问世.初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一步降低,动态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加强。
该理论强调国内需求的重要性.它指出了国内需求同国家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对需求的忽略,其观点被许多研究所证明。该理论强调国家在决定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随着生产的全球化,许多观点认为国家在决定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企业可以摆脱国家的束缚,在全球范围组织经营,在成本最低的地方生产.在利润最高的地方销售。更有甚者,甚至宣称无国界时代已经到来。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强调了全球化时代,国家的作用实际上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国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和促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提高我国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能力
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政府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能力,提升国家和企业的国家竞争力,应该在以下两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政府应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努力为国内企业集团化优势的形成创造一流的基础设施并造就一流的人力资源环境以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政府要转变职能。政府的角色从严格控制到放松管制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政府应努力为企业创建一个宽松的竞争环境,而不是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和贸易壁垒以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总之,借鉴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构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从根本上增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对于提高我国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能力是根本性和长远性的。
以战略性贸易政策实现市场多元化战略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而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实施这一贸易政策的国家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是。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于贸易的最优政策不是基于传统的自由放任,而是要利用战略
性的贸易政策扶持本国的工业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家贸易政策的任务之一就是巩固比较优势,在没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培育和创造竞争优势。
我国正在实施的多元化战略,国家理所当然要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性作用,但是开拓国际市场.分散对外经贸风险的主体却是微观的单个企业。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还缺乏国际知名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在开拓新国际市场、巩固已有市场与其他实力更强的国际公司竞争时,就会处于不利地位。从微观方面讲。这种不利地位阻碍了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从宏观方面讲.则会进一步影响我国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因此,从理论上讲,政府应该对我国企业实施战略性生产补贴、出口补贴和战略性关税政策,以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与其他国际公司竞争时的战略态势.尤其是在一些垄断性比较强。规模经济比较突出的行业.更是要对这些行业中的企业进行适当扶持和保护,以增强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战略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的多元化战略落到实处。
实施多元化战略的政策体系
明确国家整体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是提高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能力的根本。政府在开拓国际市场中的作用和职责应该是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为本国企业进行国际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多元化战略无疑需要政府指导与推进,但是最终落实的则是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均衡开拓。
综合运用国家的产业政策、战略性的贸易政策.以及对外经贸的其他三个战略即以质取胜战略、科技兴贸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以培育我国的大型跨国企业和集团,培育和扶持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政策环境。
在实施多元化时,政府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企业的促进服务体系。如对国内企业的商业信息服务、组织国内企业在国外的促进活动,以及对企业进行法律援助等等,为微观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服务。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也需要大量的高级专门化人才,因此政府也应该在人力资源培育方面为企业服好务。国家也应该对多元化战略的实施目标作战略性规划,以使人们对未来我国对外经贸格局有一个前瞻性的期望
范文五: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分析
展中国家市场的占有率。
在劳动力素质方面相对于大部分发展
中国家也有一定的优势。经过多年“科教
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劳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分析动力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受高等教育的
人121数量居世界前列,而且劳动力成本相
对低。因此,我国不仅仅对于生产纯粹的
劳动密集型产品有比较优势。而且生产需
要熟练劳动力的产品也具有优势。
●李金玲教授(内蒙古财经学院呼和浩特010051)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工业◆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科技也占有一定的优势。我国完全可以利
用科技上的相对比较优势开拓广大发展中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两个国家之国家的市场。在利用比较优势的同时,要
内容摘要:我国的多元化市场是在改间开展国际贸易的条件,不取决于两个国注意不失时机地使产业结构升级,并使外革开放后形成的。市场多元化战略的
实施效果取决于我国经济的竞争能力。家之间的绝对优势或绝对效率的差异,而贸的产品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保持同步升本文认为。未来的多元化战略举措不取决于两个国家之间商品相对效率差异,级,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并使之高级化,避能单纯地依靠贸易和投资的促进.更如果这种差异存在,贸易就有利益可得。免落入。比较优势陷阱”,这对于我国未来需要适应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为了说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深度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与扩大发展中国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以比较优势巩李嘉图借用了利润率的概念,认为一国的家市场十分重要。
固市场多元化,以国家竞争优势优化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在封闭
市场多元化格局,以战略性贸易政策实以国家竞争优势优化市场多的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增长会使得利润率
施多元化战略。下降.从而减少资本积累。元化的格局
关键词:市场多元化战略比较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假定前提条件为:实施多元化战略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提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然而一个国家企
我国的多元化市场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业竞争力的状态从根本上反映了这个国家
形成的,在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构为完全竞争。由于这些前提条件过于苛的竞争力状况。要实施多元化战略,就要阶段后,国家根据对外经贸的国际刻。因此大大削弱了其现实的适用性,导培育和扶持我国企业开拓和抢占国际市场格局,以及整体考虑国家的政治、经济、外致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从提出到如今的很长的能力,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多元交战略的基础上.酝酿并提出了对外经贸的历史时期中,同国际贸易运作的现实始化战略的实施能力,不是在海外办几个贸市场多元化战略。伴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终存在着质上的矛盾。按照这个理论,每易中心或是商品分拨中心就能解决的问题,格局中日益崛起的地位,使得我们有必要个国家应该非常乐意地去开展自由贸易,而要根据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培育和增强我对多元化战略重新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在比较优势上国的国家竞争优势。
以比较优势巩固市场多元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而他们之间应该最(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概述
容易开展国际贸易。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波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周边国家和地世界的贸易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放弃过对特于1990年提出来的。波特认为,一国兴区为首要市场,以发达国家为关键市场。以贸易保护政策的运用,完全实行自由贸易,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获取优势。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基础市场”的多个层次的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问的贸易一直呈现上而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合多元化市场格局。事实和经验证明,我国对升趋势,目前所占的比重达到70%以上.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竞争。波特认为。在外经贸格局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是坚定不移地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中.国家越来越重票,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这一战略的结果。(二)依据比较优势实现我国对外贸国家竞争优势的得到取决于以下四个要素通过发挥比较优势,使我国从一个贸易弱小市场的多元化和两个辅助条件的整合作用。
国家成功实现了向贸易大国的转变。在未来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个要素是指资源与才能要素。它是若干年所推进的多元化战略也必须要继续发和层次。因此完全可以根据比较优势的这指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熟练劳动挥比较优势.巩固业已形成的多元化市场。一特点实现我国对外经贸市场的多元化。力。以及在某一行业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基础
(一)比较优势理论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是我国最大的比较设施条件。第二个要素是需求条件,它是指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学派优势。在未来实施的多元化战略中,要充对某个行业方式或服务的国内需求性质。第一直是以李嘉图。比较优势”为代表的多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一步扩三个要素是指关联和辅助性。它指国内是否边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大在发达市场、新兴工业化市场和广大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作业。
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31万方数据
第四个要素是指企业战略、经构和竞争企
业,它是指一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
理的条件,以及竞争的本质。波特将这四方
面的特质构成一个菱形,并认为当某些行业
或行业内部门的菱形条件处于最佳状态时,
该国企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波特菱形
同时还是一个相互促进增强的系统,其中任
何一个特质的作用发挥程度取决于其他特质
的状况。BrAzI:I,良好的需求条件并不能导致
竞争优势,除非竞争的状态(压力)已达到
促使企业对其做出反应的程度。
机遇和政府是另外两个能够对国家菱形
条件产生重要影响的变量。譬如.包括重大
技术革新在内的一些机遇事件会产生某种进
程中断或突变效果,从而导致原有行业结构
解体或重构,给一国的企业提供排挤和取代
另一国企业的机会。政府部门通过政策选
择,能够削弱或增强国家竞争优势。例如.
法规可以改变国内需求条件,反托拉斯政策
能够影响行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政府在教
育领域的投资可以改变人才资源等。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运用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弥补了其他
国际贸易理论的不足,较圆满地回答了理
论界长期未能解答的一些问题。
该理论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
素系统,为我们分析各国竞争的基础,预
测它们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以及长远发展
潜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该
理论强调了动态的竞争优势。根据波特的
竞争优势理论,不断创造的动态比较优势
要比静态的要素更能持久。其优势会随着
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而增加。而靠静
态的要素禀赋获得的竞争优势则会随着要
素禀赋的消耗而减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大量问世.初
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一步降低,动态竞
争优势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加强。
该理论强调国内需求的重要性.它指
出了国内需求同国家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
关系,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对需求的忽略,
其观点被许多研究所证明。该理论强调国
家在决定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随
着生产的全球化,许多观点认为国家在决
定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企
业可以摆脱国家的束缚,在全球范围组织
经营,在成本最低的地方生产.在利润最
高的地方销售。更有甚者,甚至宣称无国
32膏生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08年27期
万方数据界时代已经到来。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力的企业,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在开拓新势理论强调了全球化时代,国家的作用实国际市场、巩固已有市场与其他实力更强际上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国家对企业的国际公司竞争时,就会处于不利地位。从竞争优势的培育和促进,对企业竞争优势微观方面讲。这种不利地位阻碍了我国企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业开拓国际市场;从宏观方面讲.则会进(三煨高我国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能力一步影响我国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政府因此,从理论上讲,政府应该对我国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能企业实施战略性生产补贴、出口补贴和战力,提升国家和企业的国家竞争力,应该略性关税政策,以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在以下两方面发挥作用:场与其他国际公司竞争时的战略态势.尤首先,政府应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其是在一些垄断性比较强。规模经济比较努力为国内企业集团化优势的形成创造一突出的行业.更是要对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流的基础设施并造就一流的人力资源环境进行适当扶持和保护,以增强他们在国际以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政市场上竞争的战略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府要转变职能。政府的角色从严格控制到将我国的多元化战略落到实处。力为企业创建一个宽松的竞争环境,而不实施多元化战略的政策体系是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和贸易壁垒以提高明确国家整体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的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际竞争力才是提高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总之,借鉴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构建略能力的根本。政府在开拓国际市场中的作用和职责应该是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增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对于为本国企业进行国际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多元化战略无疑需要政府和长远性的。指导与推进,但是最终落实的则是企业对以战略性贸易政策实现市场国际市场的均衡开拓。综合运用国家的产业政策、战略性的贸多元化战略易政策.以及对外经贸的其他三个战略即以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质取胜战略、科技兴贸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以培育我国的大型跨国企业和集团,培育和扶持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政策环境。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在实施多元化时,政府应进一步改进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和完善对企业的促进服务体系。如对国内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企业的商业信息服务、组织国内企业在国额和工业利润,而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实外的促进活动,以及对企业进行法律援助施这一贸易政策的国家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等等,为微观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服务。利,反而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也需要大量的高级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是。在不完全竞专门化人才,因此政府也应该在人力资源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于贸易的最优培育方面为企业服好务。国家也应该对多政策不是基于传统的自由放任,而是要利用元化战略的实施目标作战略性规划,以使战略性的贸易政策扶持本国的工业成长,增人们对未来我国对外经贸格局有一个前瞻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家贸易政策性的期望。囊的任务之一就是巩固比较优势,在没有比较我国正在实施的多元化战略,国家理1赵永青.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国际贸易,1995(9)2李钢,李俊迈向贸易强国——中国外经贸战略的深化与升级.人民出版社,2006放松管制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政府应努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能力是根本性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优势的行业培育和创造竞争优势。所当然要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性作用,但是开拓国际市场.分散对外经贸风险的主体却是微观的单个企业。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还缺乏国际知名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
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分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李金玲内蒙古财经学院,呼和浩特,010051商业时代COMMERCIAL TIMES2008,(27)0次
参考文献(2条)
1. 赵永青 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1995(9)
2. 李钢. 李俊 迈向贸易强国——中国外经贸战略的深化与升级 2006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陈德 重庆市重要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2006
本论文研究的是关于重庆市重要农产品比较优势问题。 如何提高我市重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关系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本论文要研究的重要农产品就是对解决重庆市农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有巨大影响的农产品。 根据重庆市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各种农产品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和本地区的资源条件,本论文研究的重要农产品主要是柑橘、油菜籽和生猪。
一、论文的研究结论1.重庆市柑橘表现出较高的比较优势。这种较高的比较优势是和下列因素相关: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②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独特的品种资源,③柑橘科技力量雄厚,④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同时也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主要有:①柑橘园建园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特是干旱的能力差,②柑橘品种结构不够合理,③是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滞后,储藏条件差使柑橘长途运输和长时间保鲜十分困难。 2.重庆市的油菜籽也表现出较高的比较优势。这是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种植制度、社会经济及区位条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通过提高我市油菜籽的质量和加工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油菜籽的比较优势。 3.生猪是我市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但通过测算,我市生猪和周边地区相比,并不具有比较优势。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生产仍占主导地位。分散生产经营状态,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2)良种覆盖率低。由于养猪业千家万户生产繁殖过程中的无计划杂交猪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优质的“洋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生产的商品猪不足5﹪。(3)兽医防疫保健形势严峻。(4)创新产品深加工开发滞后。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原因,在深加工和产品开发上缺乏力度,无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优势产业,产品缺乏竞争力,以致猪肉及其制品的外销或出口日趋萎缩。 4.士地资源相对稀缺和土地质量不高,是我市重要农产品比较优势提高的制约因素。 5.我市劳动力要素丰裕,劳动力要素的大量供给,使劳动力要素价格十分低廉,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是提高我市重要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关键。 二、论文主要观点1、重要农产品的发展需要具备多种条件,有人认为政府的培育是个关键因素。本论文并不否认这种观点,但如果背弃了比较优势的思路,政府的干预往往是一种扭曲,最后的结果得不偿失。 2、比较优势在我市重要农产品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建立统一、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②按比较优势原理,调整农业结构,缓解农村环境生态压力,③按比较优势原理,实施农产品生产科学布局,④按比较优势原理,组织农产品对外贸易。 3、比较优势是动态变化的,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是低层次的比较优势,必须通过资本、技术发展我市重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正确认识目前以劳动密集使用而形成的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局限性,逐步由初级的以劳动密集产品为主的产品生产,向具有一定资本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资本与技术密集为主的比较优势产品生产转变。在农产品生产上尽可能节约资源,更密集使用资金和技术,以优质为中心,走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 4、政策环境和国际环境是影响我市重要农产品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政府的政策必须有利于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各种要素市场的培育,并创造良好的国际竞争环境。 三、论文的政策建议1、合理配置我市重要农产品生产中的要素投入比例,增加如资金、化肥、水利等其他物质要素的投入,在高集约、高投入中吸纳更多的劳动要素,推动更多的劳动要素密集使用。 2、减少对收入弹性偏低的农业资源配置;依据各个区域的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形成的综合性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区际分工,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产品生产的重点;调减生产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的生产,通过适当增加进口所释放出的耕地资源用于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水果、油料等经济作物和畜产品的生产。 3、依靠科技进步,形成和提高我市重要农产品比较优势,推动重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升级。 4、再造农产品生产的微观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整合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 5、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通过对外贸易,发挥我市重要农产品比较优势。 6、重构农业政策目标的优先次序,加快我国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调整农业国内支持,建立与WTO规则相容的农业支持体系,完善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
2.学位论文 张小伟 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实证研究 2008
我国出口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出口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随着出口在GDP中所占的份额的增长而增长。90年代初,为降低出口风险,我国开始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与我国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已经遍布全球。但是由于对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及我国对于出口市场多元化具体策略的不明晰,导致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效果并不是很显著,我国出口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现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开始慢慢渗入实体经济,导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减速;全球经济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次贷危机的双重冲击下开始恶化;人民币升值、优惠政策逐步减少,这一切都意味着我国出口将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压力。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性及如何具体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 关于出口市场多元化的相关研究有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是只对其进行理论分析、现状分析以及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在出口市场多元化与经济增长关系这个问题上,本文采取的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先是从理论分析出口市场多元化,然后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出口市场多元化与经济增长的长短期的均衡关系,进而得出结论出口市场多元化在长期内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在短期内由于进入成本,以及收益的滞后性,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阻碍。这样从政策上也得出相关结论就是出口市场多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分清眼前利益以及长远利益,不能因为短期内出口市场多元化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否认它长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出口市场多元化并不是要平均化,分散化。在具体实施多元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步入这么一个误区,认为应该对所有的市场平均用力,但是每一个国家的市场容量、市场潜力以及市场的适应度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我国自身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多元化方式。本文认为我国最适合的多元化道路应该是层次化道路,具体应该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我国对发达国家长期内都存在着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这将是我国的第一个层次同时也是基础层次;其次是新兴市场,这是我国多元化的重点层次,只有大力开拓这个层次,出口多元化才能取得成效,才能够降低由于出口集中在发达国家而导致的出口风险;第三个层次就是剩下的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层次。并且在每一个层次市场中也存在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为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每个层次中重点国家进行优序分析。
3.期刊论文 雷斌 利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我国农业国际贸易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3,14(10)
**同志在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这是指导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尤其是入世后国际贸易工作必须坚持的方针.
4.期刊论文 张曦. ZHANG Xi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出口战略,对于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基于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优、劣势及其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的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靠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等原则,大力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绿色食品战略、特色产品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和品牌战略.
5.期刊论文 张曦. Zhang Xi 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战略研究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3)
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出口战略,对于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农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的分析以及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优、劣势分析,提出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应当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绿色食品战略、特色产品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和品牌战略.
6.学位论文 魏浩 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研究 2007
自从改革开放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自2002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高达11547.4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5.7%,相当于2001年全年贸易规模的2.3倍,位居世界第3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4221.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3.2%。 但是,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及其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例如,国际贸易摩擦急剧增加、对外资的依赖日益凸显等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还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特别是外贸安全,甚至关系到中国经济转轨能否顺利完成。因此,中国应该根据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新发展,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在充分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并增强国内配套能力。 本文针对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进行了研究。本文在详细分析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出口比较优势、出口国际地区结构和出口国内地区结构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国出口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优化中国出口结构的政策建议。 优化中国出口结构的思路:实施出口商品多元化战略,降低对某些商品的过度依赖,实施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从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高度重视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的国际地区结构;制定并实施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的国内地区结构。另外,还要构建内外均衡的发展战略,以降低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加快培育中国自主的大型跨国公司,以降低对外资企业的过度依赖,缓解国际贸易摩擦,以营造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监管和控制,以防范外资企业的垄断行为,从而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7.学位论文 何均琳 闽台农产品出口结构研究 2005
本文首先以经济理论中的供需平衡原理和国际贸易中关于出口结构的理论学说为理论基础,应用出口产品结构相似度、出口市场相似度、出口产品集中度和出口市场集中度等指标对闽台农产品的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闽台农产品在一些出口品种和出口市场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在这些出口品种和出口市场上存在竞争。同时台湾在农产品出口多元化策略实施方面略逊色于福建,其出口产品的集中度更高;而福建则在市场多元化方面逊色于台湾。 其后,文章对闽台农产品出口结构变动的原因从供给(即农业产业结构)和需求(即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闽台两地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不仅决定于各自的产业结构,也同时受到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的极大影响。本章中,作者还用市场占有率、出口增长率、显示性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指数等指标对闽台两地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二者基本上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它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基本上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而且二者都在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在对各自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并使比较优势进一步转化成为竞争优势。 在此之后,笔者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并用回归分析法和简单移动平均法对闽台两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出口结构在未来几年的变动进行了预测。 最后,作者根据以上分析对闽台农业合作今后的顺利和进二步深化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决策层参考。如双方应继续实行出口品种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农业协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继续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针对不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状况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共同开发国际农产品市场等。
8.学位论文 陈晓艳 中印农产品贸易关系及合作潜力研究 2006
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印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两国农产品贸易额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但目前中印双边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相对各自的贸易总额都较小,贸易种类单一,贸易波动幅度较大,双边农产品贸易还具有较大的拓展潜力。对我国来说,挖掘尚未开发或未充分开发农产品市场的出口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印度而言我国也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虽然目前两国在《曼谷协定》项下都对对方农产品的出口给予了不同幅度的关税税率减免,但这些农产品包含的范围十分有限,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促进效果并不明显。如果中印能进一步加深农业贸易合作,两国农产品贸易水平应该会进一步提高。中印两国加深农业合作以及双边农产品贸易开发的必要性不容忽视。 本研究在对中印各自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判定中印农产品的贸易关系并确定两国存在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农产品,以探讨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合作基础,进而分析两国具有较大贸易拓展空间的农产品品种,并深入探讨了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潜力的大小,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表明,中印农产品整体出口竞争性不强,这有利于减少双方的贸易摩擦,巩固两国长期的经贸合作,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两国农产品更多存在的是互补性,可进一步加强合作;目前中印在香料和海鲜类产品存在的出口竞争最为激烈。中印双边贸易互补性指数呈现出来的上升趋势体现了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在增强,两国具有潜在的贸易合作空间;分产品组别来看,中国和印度在蔬菜制品和水产品等二十多组产品的贸易上具有潜在的产业间互补或产业内互补关系。两国在新鲜或冷冻蔬菜、干鲜水果等几组具有潜在互补性产品品种方面仍然具有拓展双边贸易的空间,其中印度在扩大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方面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利用引力模型对中印农产品双边贸易潜力的测算则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得出以下政策建议: (1)中国和印度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应加强合作,如可以通过协调降低或免除双边农产品关税等措施,逐步开放双方的农产品市场,这有助于双边贸易空间的拓展,将互补性转化成为共同的利益。 (2)从两国存在产业间互补性的产品层面来看,中国可扩大对印度出口新鲜蔬菜和劫物毛等中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印度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农产品,以缓解某些产品出口过度集中于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局面。印度也可向中国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干鲜水果等,进一步开发中国市场。 (3)就两国存在潜在竞争性的产品层面而言,一方面,应巩固两国存在产业内互补的产品贸易,如新鲜或冷冻鱼和新鲜或冷冻蔬菜等。另一方面,两国应提高茶叶、水果制品等产业内互补程度较低的产品的专业化分工,扩大产品的差异性,同时加强市场细分,使两国的产品在品种、规格、特点的多样化方面产生互补。对两国存在激烈的出口竞争性的香料和海鲜类产品而言,双方则更应该如此。 (4)在两国出口市场重合度相对较高的形势下,中国还可以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保持原有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新的市场,提高对非洲、拉美等国家出口的比重。
9.学位论文 马海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的实证研究与贸易政策建议 2007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中国传统和重要的贸易伙伴,发展中国家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二者之间贸易结构和政策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但是现阶段,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缺乏从全局角度的透彻分析。在此背景下,本文使用国别数据和分类商品数据研究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出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双方贸易的地区结构和商品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彼此间经贸联系的政策建议。
本文在结构上一共分为七章和一个结束语。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回顾了既有的研究成果,指明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阐述了论文的结构框架和创新点,并界定了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第二至五章为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探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地区结构和商品结构。
第二章描述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总体情况,分析了中国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水平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现状,并计算了中国对外贸易地区结构的集中程度。第三章探讨了影响中国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地区分布的因素,并在国别数据的基础上使用引力模型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检验,计算了中国对不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潜力。第四章研究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产品结构的总体特征,考察了中国对不同类别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还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集中程度。第五章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形成基础,即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因素——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了全面分析。第六章指出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引伸阐述了双方之间存在的贸易障碍以及与障碍因素相对应的积极因素——贸易潜力。第七章针对第六章中论述的贸易障碍和潜力,在介绍中国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原则和贸易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贸联系发展的政策建议。最后的结束语部分归纳总结了本文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作为一篇实证型的论文,本文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进行了详细透彻的研究。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第一,在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上,中国实行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贸易结构集中度下降,地区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
是,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在中国与全体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所占比重仍然过高,而且从不同分类发展中国家看,中国对外贸易地区结构的集中度还部分地存在恶化现象。第二,从商品结构看,初级产品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要高于中国对全世界贸易的平均水平。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主要是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与劳动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资源密集型商品上则处于明显的劣势。这决定了中国以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制成品为主的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而且随着时间发展,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商品结构集中度提高了,进出口日益集中在特定类别的产品上。第三,尽管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互补性强,存在着巨大的贸易潜力,但是出口障碍、进口障碍和国际竞争导致的经贸关系恶化三方面贸易障碍因素严重影响着双方商品贸易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深化经贸联系,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10.学位论文 董桂才 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及其优化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 2008
针对我国商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从而使我国的商品出口风险过于集中的状况,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制定了旨在优化我国出口市场结构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是生态学中一条重要的原理,该原理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对许多领域具有重要启示。而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宗旨,恰与该原理不谋而合。相对于总体出口而言,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程度更高,因此出口市场结构优化的压力也更大。本文首先从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和世界进口市场结构两个方面评价和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在简单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反映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然后分别从出口份额潜力、出口依赖程度、世界进口份额以及农产品比较优势等四个方面讨论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优化问题。 本文的创新之处: (1)为了衡量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结构是否与世界农产品的进口市场结构相匹配,本文使用斯皮尔曼(Spearman)秩相关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研究。斯皮尔曼秩相关是利用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测定变量间等级相关程度的一种非参数统计相关分析方法,用于两个至少是定序尺度测量的样本间相关程度的测定。本文用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表示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与世界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的匹配性指数,简称农产品出口的匹配性指数,并对其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和国际间的比较。 (2)本文还扩大了收益性结构变动指数和劳伦斯指数的应用范围。收益性结构变动指数本来是用来研究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世界进口商品结构变动是否一致的工具,是衡量出口国商品生产对世界商品需求变化是否敏感的一个指标。通过改变收益性结构变动指数各组成部分的含义,本文使用这一指数检验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与世界进口市场结构的变动是否一致,改变后的收益性结构变动指数成为衡量出口国出口方向或营销方向对进口市场的份额变化是否敏感的一个指标。劳伦斯指数本来也是衡量一国商品贸易结构变化的指数,本文也它来衡量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变化幅度。 (3)本文通过构建反映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贸易引力模型来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并测算我国农产品对各出口市场的出口份额潜力,并结合出口依赖系数的高低与世界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以及农产品比较优势模式,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优化。这种测算出口潜力和寻找出口市场的方法与传统的仅使用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的不足 (1)收益性结构变动指数是一个以我国农产品出口份额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我们知道计算加权平均数时,其权数之和应等于1,但是由于本文只分析了我国的部分出口市场,其出口份额累计之和并不等于1,更重要的是不同年份我国对这些出口市场的累计份额可能也不一样,这样就影响了收益性结构变动指数在年度之间的可比性。在国际比较上这个问题可能更加严重,因为不同的分析主体国家对本文所选择的样本国家出口的份额差别更大,这也影响了收益性结构变动指数在国家之间的可比性。 (2)本文构建的是反映我国所有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贸易引力模型,并运用这一模型测算出口份额潜力、寻找目标市场,但是农产品又分为好多种,这样的模型可能对我国出口比重较大的农产品有相对较好的预测能力,而对相对来说出口比重较小的农产品的预测能力则会有所降低。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ysd20082701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