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必修五 第三单元
必修五 第三单元
一、词语
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以手抚膺 作客他乡 巉岩 峥嵘 崔嵬(wéi) 豺狼 吮血 潦倒 吝啬 怜悯 譬如 蝙(biān)蝠 挨(ái)饿 狂吠 笨坯 淳朴/纯朴 倚老卖老 信而好古 衣锦还乡 脚踏实地 纷至沓来 屈尊下顾 坐井观天 挑肥拣瘦 原形毕露 老/恼羞成怒 各得其所 卖弄风雅
二、文言知识
1、实词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
《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离开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抢:碰,触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到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适:到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知:通“智”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特:独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发:草木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绝:超越
故夫知效一官, 效:功效
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比:适合
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才能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待:凭借
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
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变化
2、虚词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是:这。于:到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表选择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焉:兼词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语气词
之二虫又何知 之:代词,这
而后乃今培风 乃今:现在,这才
彼且奚适也? 且:将要。 奚:哪里。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加:更加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彼且恶乎待哉
3、词类活用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不过数仞而下
4、古今异义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文言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彼且奚适也?
彼且恶乎待哉? 其:语气词 然:这样。 恶:什么 南:名词作动词 下:名词作动词 野马也,尘埃也 小年不及大年 虽然,犹有未树也 判断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范文二:必修五第三单元讲义
龙文教育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教案
本单元掌握的重点单词:
aspect lack optimistic previous fasten constant tolerate greedy recycle adjustment adjust impression impressed impressive instantly instant 本单元掌握的重点单词:
take up be back on one’s feet lose sight of... sweep up slide into speed up as a result be similar to... in all directions show sb. around... 本单元掌握的重点句型:
Exhausted ,I slid into bed and fell fast asleep. Why not sit down and eat a little ?
第一步:单元自测 核心词汇
1.Judy and Jane are twin girls,but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many ___________(方面) . 2.If a student _____(缺少)the motivation to study,he or she will quickly become tired of studying. 3.The secret of happiness is to think about positive things and stay ____________(乐观的) . 4. Training is provided,so no ____________(早先的)experience is required for this job. 5.The plane is taking off. ____________(系牢)your seat belts,please.
6.Mr. Smith is tired of his wife’s ____________(连续不断的)complaints ,so he always goes back home very late.
7.The employee chose to leave because she couldn’t _____(容忍)the boss’s bad manners anymore. 8.The man is not content with the large sum of money he has earned.He is too ________(贪心的) . 9.We should ____________(回收利用)our waste rather than throw it away. 10.用adjust 的适当形式填空
(1) Before carrying out the plan,he made a few minor ____________to it. (2) It takes him quite a while to ____________to the working conditions here. 11.用impress 的适当形式填空
(1) As we all know,leaving a good first ____________ is very important during an interview. (2) Li Kang is very ____________ with the teacher and the technology in his new school.
(3) Among the most ____ athletes were the swimmers,but all of the athletes were worthy of praise. 12.用instant 的适当形式填空
(1) In the past,it was impossible to find information ____________while sitting at home. (2) The ____________ we came up with a good suggestion,we got up and went out of the room. 高频短语
1.________________ 拿起;接受;开始;继续 2.________________ (困境后) 恢复;完全复原 3.________________ 看不见…… 4.________________ 打扫;横扫
5.________________ (快捷而悄声地) 移动;溜进…… 6.________________ 加速 7.________________ 结果 8.________________ 与……相似 9.________________ 向四面八方
10.________________ 带领某人参观 ……
第二步:知识点讲解
123 45
重点词汇 (旨在提供综合运用所需材料)
1. private adj. 1)私人的;个人的 2) 私下的, 保密的;
1) When children grow up, they are eager to get private rooms for themselves. 2) I wish to have a private talk with you. 我想私底下和你谈谈。 [练习] 汉译英
1) 老师应该允许孩子具有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私下讨论后,他们达成令人满意的协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settlement n. 1) 定居点[C] 2) (解决纷争的)协议[C] 3) 解决,处理[U]
1) The Indians often attacked the settlements of the colonist.
2) The strikers and the employers have reached a settlement over new working conditions. 3) After the settlement of our differences, we became friends. 消除分歧后,我们成了朋友。 [重点用法]
settle v.定居 come to a settlement解决; 决定; 和解 settle in Canada. 定居加拿大 settle down安顿下来:过稳定有序的生活: [练习] 汉译英
1) 他与一家人安顿下来务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她丈夫死后,她定居俄亥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impression n.印;印痕;印记;印象;意念;概念
1) Your performance gave me a strong impression.你的表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 What I said made no impression on him.我的话对他不起作用。 [重点用法] impress v.留下印象
impress sth.on /upon one's mind 把……牢记在心上 have an impression of sth./doing sth.that… make an impression on sb. 给某人留下印象 make no impression on 对……无影响/效果 give sb.a favorable impression给某人以好印象 an impression of sb's foot某人的脚印
4. remind v.提醒;使想起
1) The picture reminds me of my college days.这张照片使我想起了大学里的日子。 2) Remind me to write to father.请提醒我给父亲写信。
3) Please remind me that I must call her up before nine.请提醒我九点前给她打个电话。 [重点用法]
remind sb.of sth.=remind sb.about... 提醒某人某事;
remind sb.that 也可以表示“提醒某人做某事”或“使某人想起去做某事”。 [考例]单项填空
What you said just now_____ me of that American professor. A. mentioned B. informed C. reminded D. memorized [练习]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横线里填入适当的词。
1)Please remind yourself often ______ your weak points, shortcomings and mistakes. 2)Please remind him _______________(post)the letters.
5. previous adj.先的, 前的; 事前的; 以前的 [重点用法]
previous to 在……之前
1)He did better in his previous study.他在预习方面做得好。 2)His previous attempt was successful. 他以前的尝试成功了。
3)Previous to the conference we had discussed the matter.在会议召开之前, 我们讨论了这个问题. [练习] 汉译英
1)你以前有过这种工作经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来这里之前, 我为你准备了文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lack vt.缺乏;没有 n. 缺乏;短缺的东西 [重点用法]
lack sth.(wisdom/common sense/money 缺乏智慧/常识/金钱) be lacking in (courage/determination to do...) 缺乏做某事的勇气/决心 a /the lack of… ……的缺乏 for lack of 因缺乏…… have no lack of 不缺乏 [典例]
1) You will not be lacking in support from me. 你将得到我的帮助 2) I lacked for nothing. 我不需要任何东西 [练习]用lack 的适当形式填空。
1)Though _________(1ack)money, his parents managed to send him to university. 2)He completely _______ conscience. 3)She is ________ in responsibility. 4) ______ of rest makes her look tired.
7. require v.需要;要求;命令 [重点用法]
require+ n./ pron. /doing sth./ to do sth./that-clause [典例]
1) This suggestion will require careful thought. 这建议需要仔细考虑。 2) To carry out this plan would require increasing our staff by 50%. [练习]用括号里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His health requires that he _____(go)to bed early. 2)The floor requires _______ (wash).
8. assist vt./vi .帮助;援助订.参与,出席 [重点用法]
assist sb. in/with sth.辅助(某人) 某事 assist sb.in doing sth. 辅助(某人) 做某事 assist sb.to do sth. 辅助(某人) 做某事 assist with 帮助(照料,做) ;在……上给予帮助 [典例]
1)I am willing to assist you whenever there is an opportunity.有机会我愿随时帮你。 2)I'm afraid I can't assist you, you have to go and see the manager
3)The headmaster assists with a lot of things when free.有空时校长帮忙做了很多事。 4)You will be required to assist Mrs.Smith in preparing a report. [练习] 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括号里填入适当的词。
1)The young nurse was very nervous when she ________ in her first operation. 2)A team of nurses __________ the doctor ________ performing me operation. 3)She employed a woman to _____ her _____ the housework. 4)Good glasses will ________ you _________ read.
重点词组 (旨在提供综合运用所需材料)
1. take up 从事;占(时间、空间、注意力、等) ;继续 1)This table takes up too much room.这张桌子太占地方。 2)She has taken up a job as a teacher.她当上老师了。
3)This chapter takes up where the last one off. 本章继续上一章的内容。 [短语归纳]
take off脱掉(衣服等);起飞:打折:作为折扣而减价:
take over接管:获得对…的控制或管理 take apart拆开:分开后将…分成许多部分
take for把…视作:误认为
take …for granted认为……是理所当然 take down写下, 记下 take back收回(诺言);
[练习]根据括号里所给的汉语补全句子或翻译句子。
1)To keep healthy, Professor Johnson __________(从事;开始做)cycling as a regular form of exercise after he retired.
2)Helen always helps her mother even though going to school _______(从事,占据)most of her day .
3) 你以为我是个傻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不要把沉默误认为是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e similar to 与……相似
1) His views are similar to mine.他的观点与我的很相似.
2) They a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in appearance.他们在长相上非常相似。 [相似短语归纳]
be familiar to …对某人来说是熟悉的 be familiar with 某人对…很熟悉 in a similar way以与... 相似的方式 [练习] 汉译英
1) 如果我们总是以相似的方法去思考, 我们几乎不能跳出这个圈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经济发展方面, 印度和中国很相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lose sight of/ catch sight of不再看见....../ 瞥见…… [重点用法]
get /have(a)sight of 看见,发现 at(the)sight of 一看见 at first sight 乍一见
out of sight 不被看见,在视线之外 [练习] 汉译英 1) 2) 3)
4.sweep up打扫;横扫 [短语归纳]
sweep aside放[堆]到一边, 不予理会 sweep away扫清, 迅速消灭, 肃清, 冲走 sweep off扫清; 吹走; 大量清除 [练习]选择短语并用恰当的形式填空。 他一直挥手直至火车消失在视线中.
out of sight of 在……看不见的地方 in /within sight 被见到,在视线内 in /within sight of在……看得见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管忙于家务,那个母亲也能让孩子不走出她的视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看到这幅画, 教授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weep out扫掉; 清除 sweep over将... 一扫而光
1) After the party, the house needed ____________.
2) The leaves were _________ into the air by the strong wind. A. sweep off B. sweep over C. sweep up D. sweep out
重点句子 (旨在提供句子结构等所需材料)
1.What problems do you think people in the future will have overcome?
[解释] 此句为复杂疑问句,其句式结构为:疑问词+do you think+其余部分(其余部分为陈述语序),do you think 为插入成分。能用于此句型的动词有:think ,believe ,suppose ,imagine ,suggest ,expect 等。 [典例]
1)Who do you think is the tallest in your class?你认为在你们班谁最高? 2)What do you believe matters when we take up the work?
3)Who do you suppose will win the game?你认为谁会赢得这比赛? [注意]
1) 如果此句型的动词后面的从句里有否定意义,往往要把否定前置。如: I don't think it’s right to do so.我想这样做是不对的。
2) 该句型变反意疑问句,主句主语是第一人称且是现在时态时,反问部分与从句一致,否则与主句一致。如:
I think that he has been to Beijing, hasn't he?
He thinks that their team are sure to win the game, doesn't he? [练习] 汉译英
1) 你觉得我们什么时候见面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想他们马上就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This is similar to the “jet lag” you get when flying, … 这与你在飞行过程中的时差反应是相类似的。
[解释] When flying是when you are flying的省略形式。在有些表时间、条件、方式或让步的从句中,如果谓语包含有动词be ,主语又和主句的主语一致,或者主语是it ,就常常可以把从句中的主语和be 动词省略。 [典例]
1) When asked where’s the toilet, the waitress showed the way politely to the guest. 2) Until finishing the homework, the child was allowed to watch the cartoon film. 3) If necessary, you can call help from the police.有必要时,你可以求助警察局。 [练习] 汉译英
1) 即使被打致死,他依然保守秘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能的话,到机场来接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马路时,孩子们被要求停下观望 再手牵手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佳句背诵与仿写 (旨在培养对难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 【原句】The seats were comfortable and after a calming drink, which made us sleepy, our eyes closed.
[模仿要点]句子结构:定语从句插入在状语和主句之间
【模仿1】这件工作非常艰辛,休息一会以后,使我们又恢复了精力,我们又继续干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仿2】他从自行车上摔下来,被实施急救后,这使流血止住了,他被马上送到医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句】I got lost when we reached the place that looked like a large market because of the people flying by in all direction.
[模仿要点] 句子结构:(时间状语+定语从句)插入在句子中间,通常放在句首。
【模仿1】当我到达一个看上去像一个公园的地方时我感到惊讶,因为人们沐浴在柔和的阳光下或在树荫下下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仿2】当我读老舍写的小说时,我非常着迷因为里面有趣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文三:必修五语文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彗星
B .援例
C .跻身
D .付梓 耍花招 一蹴而就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入场券 如雷灌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兴冲冲 响遏行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辨证法 锱铢必较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B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C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D .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援例:引用成例。 援,引用。 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付梓:把稿件印出来。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 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 在这里我们才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3) 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 .启示 钟爱 奥秘
C .启发 喜爱 奥秘 B .启发 钟爱 奥妙 D .启示 喜爱 奥妙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
B .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
C .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
D .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 ....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根本在于加快地方立法,一方面制定强制统一收购餐厨垃圾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协调环保、城管、工商等部门对餐厨废油的管理力度。
B .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C .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D .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7.下面8个句子的语序打乱了,请选出排列得体的一项( )
①文学是艰苦的事
②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
③你不能懒,不能粗心
④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⑤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⑥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⑦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⑧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A .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C .①③⑤④②⑥⑦⑧
二、阅读理解
(一) 阅读《咬文嚼字》一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 B .②④③⑤①⑥⑧⑦ D .②①③④⑤⑥⑧⑦
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8.下列“烟”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 .杨柳万条烟
B .烟光凝而暮山紫 D .遍地英雄下夕烟 C .蓝田日暖玉生烟
9.试从上文归纳出联想的特点。
10.这段文字在阐述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下列哪些论证方法( )
A .举例论证 B .对比论证 C .归纳论证 D .类比论证
(二) 阅读《说“木叶”》一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
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1.“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12.“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3.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 .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 .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 .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
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臵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4.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 .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 .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
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 .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的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15.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 .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 .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 .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16.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是既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 .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 .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 .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述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也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地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漾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
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记》,有删改)
1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 .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C .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D .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18.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都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
19.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那大锁就啪的一声开了。铁棒奇怪的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写篇议论文。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D
2.C
解析:A 项中“诫”—“戒”;B 项中“灌”—“贯”;D 项中“辨”—“辩”,“缔”—“蒂”。
3.D
解析:“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4.B
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 深奥微妙。
5.B
解析:B 项“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浮想联翩”。
6.B
解析:A 项宾语残缺:“解决??根本”后加“问题”;C 项有歧义,“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有歧义,“此”是指“只是嘴上说说”还是指“要采取果断措施”,句意不明;D 项“由于”使句子主语残缺,“由于”应放在“公务员”之后,或者删去。
7.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得体。这8个句子属议论性质,其思路要遵循“提出问题—解说问题—总结问题”的顺序。统观全文,认定句②为起始句,淘汰A 、C 两项。B 、D 两项,确定与②衔接的句子。①与②对接,意思不贯通,而④与②对接,则十分流畅。可见,此题选B 。
二、阅读理解
(一)
8.D
解析:D 项为直指义,其余项为联想义。
9.参考答案:它往往是随作者的想象而变化莫测,它的意义往往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用于文学中,含混中显得丰富而蕴藉。
10.A B C
(二)
11.参考答案:因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
12.参考答案: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13.B
解析:本段文字是写我国古代诗歌对“叶”运用的发展过程。
(三)
14.D
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说:“正如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一样。”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不可能也无益处”,先秦两汉文化也不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故选D 。
15.C
解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第三段说:“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说明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还可以选择其他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故选C 。
16.A
解析: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正确,但不能推出“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借助研究了解文化的流变,完成自由的文化对话,故选A 。
(四)
17.D
解析:作者写扬州是追寻诗意的梦境,表现了对扬州的“风流不再”的怅然若失。
18.参考答案:
(1) 作者从“小秦淮”与“瘦西湖”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了扬州景物“尺水玲珑”“小家碧玉”的诗化意味。
(2) 多用古诗和四字词语,整句和散句的交错使用,言辞清丽,格调典雅。
19.参考答案:
(1) 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
(2) “唐代的风流”代表古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不再”一词表明这种情境在今日的扬州已难觅踪迹。
(3) 它的消逝令人感怀和惋惜,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感受。
三、写作
20.参考提示:这则材料我们可以联想到:
(1) 浇树浇根,交人交心;解决思想矛盾,还得从打开心锁入手。
(2) 凡事要讲求策略,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不能一味蛮干。
(3)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第 11 页 共 11 页
范文四: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一、基础知识(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题识 调济 默契 发泄 丰富多采
B.洗练 清圆 褐绿 干躁 叫嚣呐喊
C.绵密 疏朗 迢远 精髓 拨木转石
D.譬如 羡妒 颦蹙 归宿 词藻典故
2.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天是伊皋,明天是巢由,后天又是伊皋,这是行为的矛盾。
B.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
需要。
C.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
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D.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像少年的孟浩然,
对于一部《襄阳耆旧传》,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B.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C.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甚至“不材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质量都不如刘长卿和十才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
浩然。
B.“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 木”就是“ 树”,“ 木叶”也就是“ 树叶”,
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
呢?
C.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
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D.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
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二、课内阅读(24分,每小题3分)
(一)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
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
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需要,适配诗心的产物。比
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
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
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谈中国诗》
5.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古代诗歌以篇幅短小见长,在阅读时都只需要两三分钟。
C.“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说诗歌语言要讲究含蓄,要耐人寻味。
D.外国诗人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6.由上面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外国诗歌创作在押韵上没有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严格的限制。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C.中国古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特别追求形式美,在声韵、遣词、造句上往往精雕
细刻。
D.外国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相比,有明显的差距。
(二)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 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 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
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 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
“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
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
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
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 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
《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
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
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
没有“ 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
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
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 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
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 木叶”与“ 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
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说“木叶”》
7.“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普遍的性格”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
种“普遍的性格”指的是什么?
8.请简要分析“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的原因。
9.文中引曹植《美女篇》和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三)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
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果然,他的诗是不多,
量不多,质也不多。量不多,有他的同时人作见证,杜甫讲过的:“ 吾怜孟浩然??赋诗虽不多,往往凌鲍谢。”质不多,前人似乎也早已见到。苏轼曾经批评他:“ 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这话诚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所承认的,是说尽了孟浩然,但也
要看“才”字如何解释。“ 才”如果是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
还算没有说尽。情当然比学重要得多。说一个人的诗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等于说他的诗的
质不够高。孟浩然诗中质高的有是有些,数量总是太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式的和“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在集中几乎都找不出第二个例子。论前者,质和
量当然都不如杜甫,论后者,至少在量上不如王维。甚至“ 不材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质量都不如刘长卿和十才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
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
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
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
更为准确。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在最
后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
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读到“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我们得到一如张洎从画像所
得到的印象:“风仪落落,凛然如生。”得到了像,便可以忘言,得到了“ 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这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 诗如其人”或“ 人就是诗”的另一解释。
———《孟浩然》
10.孟浩然的诗,为什么“量不多,质也不多”?
11.苏轼曾经批评孟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闻一多是否同意这
一观点?闻一多的观点是什么?
12.“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其中的“ 孟浩然的诗”“ 诗的孟浩然”二者的特点是什么?
三、课外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16题。(12分,每题3分)
(一)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
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
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
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
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
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 异代不同时,问如
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
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
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
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
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
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
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
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
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
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
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
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
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
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
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
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
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
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
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
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
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
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3.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14.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15.(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1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
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
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
《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
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
“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17.下面两首词,都以“梅”为歌咏对象,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大不相同。请结合作品,
探究其思想情感的区别。(4分)
(二)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四、语言运用(分)
18.请你向张老师推荐一本书,说明推荐理由。要求不超过60字。(2005年高考天津卷第24题)
19.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
与原句字数相同)(2005年高考广东卷第23题)
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
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20.校训是大学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刻砥砺着一代
代学子的品行。下边是中国两所著名大学的校训: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请仿照上述示例,为下面几处大学拟制校训,要求:?采用对偶形式。?体现学校专业
特点。(任选两处即可)
某师范大学: , 。
某医科大学: , 。
某地质大学: , 。
五、作文(40分)
21.题目:《与 的对话》
要求:空白处可任意填写。如:时间、未来、上帝,还可填奶奶、妈妈、老师、同学,
也可填余秋雨、鲁迅、司马迁、杜甫,等等。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尽可能写得有文采。
1.D 此题考查汉字的字形。A 项,“丰富多采”中的“采”应写作“彩”;B 项,“干躁”中的“躁”应写作“燥”;C 项,“拨木转石”中的“拨”应写作“拔”。2.A A项是借代,以“伊皋”代指出仕思想,以“巢由”代指隐居意思。其余为比喻。3.B A.主客倒置,应为“我们简直不能想像一部《襄阳耆旧传》,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C.连词误用,“和”应改为“或”,表示两者中间任何一种都“ 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另外,
与“无论”照应,也只能用“或”。D.关联词“ 就”误用,与“只有”相搭配的应是“才”。
4.B A.“多病故人疏”后的逗号应在后引号的外面。,C“采菊东篱下”前面的冒号应为逗号。
D.“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中的“作”上应用引号,表示强调。5.B 原文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这是就“ 平均”数而言,并不是如B 项所说“在阅读时都只需要两三分钟”。6.D 本篇文章主要是通过中外诗歌的对比,写中国诗歌的
特点,并没有“ 外国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相比,有明显的差距”的意思。7.解析:“性格”是与人有关的名词。“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透露出第二问的
解题信息。答案:“普遍的性格”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普遍的性格”指的是:透着微黄、
干燥而不湿润。8.解析:解题时要联系语境:“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
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答案:微黄的叶子窸窣
飘零,似让人听见离人的叹息,想起游子的漂泊。9.解析:解题时注意曹植《美女篇》与“ 落叶”相关,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与“ 黄叶”相关。答案:引他们的诗是为了把“落叶”
同“ 黄叶”作比较,突出“ 木叶”的特点:透着微黄的飘零和干燥之感,属于风而不属于
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10.解析思路:“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
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
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透露出解题信息。答案: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
和而产生,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所以,他的诗“量不多,质也不多”。11.思路解析:解题时注意相关的阅读语区:“但也要看‘ 才’字如何解释。‘ 才’如果是指才情与才学二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情当然比学重要得多。说一个人的诗缺
少情的深度和厚度,等于说他的诗的质不够高。”答案:闻一多对苏轼的看法,既不完全肯定,
也不完全否定。闻一多认为,关键在于“才”字如何解释,如果“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
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孟浩然的诗的质不够高,重在缺少情的深度和厚
度。12.思路解析:解题时要筛选出关键信息,如“ 淡到看不见诗”“ 诗纵是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风神散朗’的姿态”。答案:“孟浩然的诗”的特点是“淡”,并不是刻意为
诗,他的诗“ 纵是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诗的孟浩然”的特点是:如其诗一般,随
意,恬静,“ 风神散朗”,“ 风仪落落,凛然如生”。13.思路解析:第三段中“只是草堂,作
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
有特点了”提供了解题信息。答案: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
史的观象台。14.思路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提取要点:“ 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愈苦寒的杜工部”“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答案:(1)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2)杜甫的苦寒人生;(3)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15.思路解析:(1)解题时,要从原文中寻找对立面,如“昔日茅屋”的对立面是“ 今日杜甫草堂公园”,“杜甫人生低谷”的对立面是“创作高峰”。(2)可以采用比较法体会对比手法的作
用,比如“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去掉了对立面,那么,“ 文章憎命达”的内涵就会削弱。答案:(1)?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
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
实遭遇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 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
中。16.思路解析:A.文章列举“《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为了说明“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并不是“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
苍生的伟大胸怀”。C.“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
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在此文中找不到相关的信息。E、原文为“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
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并不是“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
色彩”。答案:B.D17.思路解析:探究作品的思想情感,要注意作者的写作背景,要注意作品
的写作技法———均为托物言志,要注意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陆词,“寂寞开无主”“更著风
和雨”“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词,“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答案:陆游《咏梅》抒发的情感是,在受到排挤与打
击之下的孤独愁苦和对美好品格的坚守。“黄昏”“更著风和雨”“群芳妒”,写环境的恶劣,
诗人受到的排挤和打击;“ 寂寞开无主”,显报国无门;“独自愁”,显孤独愁苦;“零落成泥
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其对美好品格的坚守。**的《咏梅》抒发的情感是,面对巨
大的困难,充满大无畏的精神、必胜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
显困难巨大,环境恶劣;“ 犹有花枝俏”,显大无畏精神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显示必胜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18.思路解析:解题时首先要确定自己熟悉且喜爱的书,然后紧扣“推荐理由”四字组织语言。不能忘记另
外两条解题要求:“向张老师推荐”“不超过60字”。答案示例:张老师,由薛智主编的《青
年论辩说服训练教程》这本书很好。它知识实用,选例精当,训练方法科学,语言生动有趣。
19.思路解析:两个分句均由比喻领起,两个比喻的本体具有相对或相反的关系,语意连贯。
答案示例:逆耳的忠言好比配有黄连的中药,虽然难以下咽,却是对症下药;奉承的蜜语犹
如含有毒药的琼浆,虽然香甜可口,却是慢性中毒。20、思路解析:校训应切合学校的特点,
语言应简练而有意蕴,还要采用对偶的手法。答案示例: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医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科大学:扶伤济世,敬德修业 地质大学:亲和大地,拥抱真理
21.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解答此类作文题,要注意:
第一,认真审题。“与 的对话”,是一个偏正结构,主语应是作者;不宜在文章中另外设
置两个对话体,比如“ 小草”与“ 春风”的对话。行文中要能体现“ 对话”,例如,“与自己的对话”,属于自言自语,不能算“对话”。
第二,精心补题。题目不能补得太大,例如,“ 自然”就很泛,而“ 外公”则便于把握,
便于形成文章的“聚光点”。补题要便于调动自己的写作激情,有些学生酷爱三毛的作品,一
提及三毛,就有许多话涌上心头,那就不妨补上“ 三毛”。补题要便于调动生活积累、思想积累、语言积累。
例文:
与历史的对话
人类社会步履蹒跚地走到了今天,又将走向未来。可我们还是不知道人类还要走多久才
能到达他们的完美的天堂。鉴往昔而知未来,回顾历史,太多的疑惑等着历史来交上一份满
意的答卷。
我不禁长叹一声道:历史老人,人类在杀戮和战争中前行,文明在背叛与争夺中传承,
为什么会这样啊?
忽然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孩子,我就是历史老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是有私心的。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都如此,阿洛忒斯和雅典娜都会助纣为虐,
冷眼旁观悲情的特洛伊;更何况是芸芸众生呢?大和民族会为本民族的空间而“圣战”,视人
命为草芥;日耳曼民族会为他们的“ 尊严”而疯狂,睹血泪而不顾。尘世蒙蔽了他们的双眼,
功利泯灭了他们的良知;人心难以捉摸,难道拿破仑会对欧洲的满目疮夷装聋作哑?难道法
西斯会对世界的天翻地覆拍手大笑?可当法兰西的帝国宏图展现在拿破仑面前,当三分天下
的憧憬似乎不再是遥远的事;他们真的这么做了,因为人性之私。
我抓了抓脑袋,对历史说:是啊,强大的罗马帝国要经历血雨腥风的洗礼,稍显和平的
文明必须出现在战争和杀戮的考验之后。人类以自摧自残的支票,来支付每一次的进步,购
买那可望可及的未来。行动太愚蠢,代价太昂贵。可有人还如此乐意,如此大方。“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为什么同为大地母亲的子女,同样在追求一个美好灿烂的未来,有人却不以前车
之鉴为警,竟欲重蹈覆辙呢?
历史长叹一声,对我说:最可恶者非真小人而是假君子;今天在月夜下他们亵渎神灵、
屠杀生灵,明天在阳光下他们又充当慈善的传道士伸出绿色的橄榄枝,可鹰终究不会吃草的。
最无耻者是那不肯为历史道歉、不愿向未来负责的人,总也比不上日耳曼民族中那跪下的忏
悔人。犹太人的死魂灵已被感动,华夏人的尊严却一次次被伤害。两种差别只因少了一样东
西———人性之爱。
我对历史说,历史的进步与文明的传承被人之私心羁绊束缚,历史的飞跃与文明的辉煌
需人之爱心源源不断。
历史说,愿佛光普照众生。
我说,愿爱的种子撒遍全球。
【点评】 此文补题时注意调动自己的写作激情,因而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此文句式整散
结合,语言比较典雅,有意蕴。例如,“人类在杀戮和战争中前行,文明在背叛与争夺中传承”,
“犹太人的死魂灵己被感动,华夏人的尊严却一次次被伤害”,语言有文采,从中可以看出作
者思想和语言的功力。材料丰富、典型,中心明确,文章大气。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范文五:第三单元课文阅读(必修五)
第三单元阅读理解
一、阅读《咬文嚼字》一文,完成下面问题。
1. 下面不属于“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更有味原因的一项是( ) A. “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而且省略去了必须有的附带语,语气更强。 B.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是惊叹语,表达着对宋玉的极端憎恶,情感更强。 C. “你是什么”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D. “你是什么”并不只是单纯的叙述,也并非如郭沫若所说“没有更多的含意”。 2. 下面对“咬文嚼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咬文嚼字”的涵义通常不很好,因为它在很多时候是一个坏习惯。 B. “咬文嚼字”是在阅读和写作时必须有的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C. “咬文嚼字”是调整文字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非斟酌文字的分量。 D. “咬文嚼字”是对文字的细心玩索,它需要对文字有一定的敏感。 3. 下面不是用来表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的一项是( )
A. 更动文字的同时就更动了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文的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B. 为了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今人借传为美谈的“推敲”来代替它要表达的意思。 C. “推”字表明寺里只有一个和尚,足以显出寺里的冷寂,也可表现和尚的胸襟气度。 D. 韩愈对“推敲”的修改未必妥当,因为他未必知道贾岛当时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意境。 4. 下面对第六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因为字的意义有两种:一是直指的,一是联想的。 B. 直指的意义明显而确实,它适宜于科学的文字,因为它可以使科学的文字更精确。 C. 联想的意义虽然难用,但它可以使意蕴丰富,因此,文学的文字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D.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所以妙,就在于它巧妙的使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 5. 下面对“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在写文章时不加斟酌地使用一些套语滥调就是所谓的“套板反应”,它是创造动机的仇敌。 B. “套板反应”不只是用字用词的问题,它还会影响到文章的运思布局,甚至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C. 报章杂志、尺牍宣言里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由“套板反应”产生,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D. 克服写作时的“套板反应”要“唯陈言之务去”,不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不会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二、阅读《说“木叶”》,完成下面题目。
1.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屈原吟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
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B.古代的诗歌中用“树”很常见,用“树叶”却不常见,原因是诗人们出于文字洗练的缘故,遇到“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
C.“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这些名句能够流传人口,与诗人对“木叶”的使用不无关系。
D.天才的杜甫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宁愿舍弃更明白的“落叶”而使用“落木”,是因为之前的庾信已经用过“落木”。
2. 下面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古代诗人钟爱它们,关键显然在于其中都有“木”这一字。 B. 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落叶”是一般的概念,所以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C. 从概念上说,“木叶”与“落叶”意思相同,但在诗歌的形象思维中,两者却有较大区别。 D. 杜甫宁可冒着让人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的危险使用“落木”,原因都在一个“木”字上。 3. 下面对“寒风扫高木”中“高木”与“高树多悲风”中的“高树”的差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树”描写的是落叶的境况,而“高树”并没有落叶的形象。 B. “高树”能表达作者深厚的不平,且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 C. “高木”是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它所表现的感情越来越淡。 D. “高树”饱满而“高木”空阔,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4. 下面对“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的问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语言形象中的潜在力量,它躲在概念的背后,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到。 B. 诗歌语言之所以富于感染性启发性且不落于言筌,就在于它既有概念的意义,又具有暗示性。 C. “木”暗示性是“木头”“木料”“木板”等,它常影响人们想起树干,而很少让人想起叶子。 D. “树”和“叶”的暗示性是一致的,都能引起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两个形象也十分一致。 5. 下面对第六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这个概念的暗示性不但容易让人想起树干,而且带着“木”字更为普遍的性格,即透着黄色、干燥。
B. “木”所具有的暗示性,使“木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并让人联想到离人的叹息和游子的漂泊。
C. “木叶”具有典型的清秋疏朗的性格,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清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
D. 不同于“落木”的空阔,“木叶”是绵密的,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与《九歌》中湘夫人的形象吻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 “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 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
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 .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 .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 .“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B .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 .“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 .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3.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 .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 .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 .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注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 .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 .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 .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 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 .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 .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 .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 .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 .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唐诗与中国精神
杜甫有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文字,小孩子都懂得,平凡得不得了,但是读起来舒服极了,通透极了,有一种生命与宇宙透气的感觉。杜甫还有一首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种生意盎然之美,一种随处生春之美,读久了就觉得生命很亮丽,很新鲜活泼有力。
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有些感伤的诗,实际上骨子里生命的力量依然充沛得很。比如柳宗元
的《寒江独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么,是不是宇宙就死掉了呢?没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越是雪大风寒,越是千山万径,越显得那个钓鱼的渔翁,生命力十分强健。又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起来诗人好感伤呀,怜香惜玉的一个样子,但你没有读懂。你想一下诗人半夜里被风雨声惊醒,但清晨又是一个好天气,又是一个春光明媚,他也又是一个好心情,躺在被窝里,听叽叽喳喳鸟儿窗前啼叫,阳光透过窗格儿满满地洒进来,好不开心!那些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总会过去,而人类社会,宇宙自然,正是这样,在风风雨雨中,花开花落中,永恒地往前生长,往前发展,任何东西也阻挡不了生命的生长。
小小的一首唐诗,一共才不过二十个字,说的竟然是这样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生命的道理,敞开的竟然是这样一个无限的世界,你能说唐诗不是一个不死的心灵么?唐诗难道不正是这样表达了中国文化青春少年的梦么?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回味的、沉思的、分析式的,要不停想问题的,而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这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知识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的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的关系,跟唐代的国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尽气的精神突出表现,只有社会上有一种尽理尽心的气象,文学上才会有尽才尽气的表现。
我们今天似乎特别缺少英雄主义了,特别缺少提澌生命的真实力量了。这跟我们对人性的看法有关。现代以来,科学主义将人性不当回事,以为只不过是DNA 的合成,可以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现在甚至还有了譬如百忧解这样的医学成果了。
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人性这个东西,要么是零散化,成为没有理性构架、
没有主心骨、没有人格意识的拼贴;要么是空洞化,成为没有真实内容、真实需求的虚无主义;要么是幽暗化了,成为一团人欲物欲;要么游戏化,成为一种商业性大众化的表演。现代性主张人是经济动物,是潜意识盲动与升华,是宇宙中的过客。这些问题很大,我今天不可能讨论现代思想的利弊,但我们对于现代思想的反思与怀疑,也成为我们读唐诗的一个背景,使我们懂得珍惜,懂得引申发扬。 (胡晓明《解放日报》)
1.下面对文中引用诗句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揭示了生命与浩渺的宇宙一样,拥有廓大的胸襟。 B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蕴含着人类的生命活力四射,充满着盎然之美。 C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感伤中依然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显现了强健的生命律动。 D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暗含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生命永恒的意义。 2.对“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唐诗丰富多彩的意蕴以及所承载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像青春少年所拥有的五彩斑斓的梦。 B .唐诗具有清新、神采飞扬的特点,拥有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 C .唐诗就像早晨登山、清晨观海所感受到的一样,带给人以逸兴遄飞的诗情画意。 D .下午茶具有中年或老年的理性思维特点,而少年偏重感性思维,唐诗更像后者。 3.根据文意,下面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唐诗因其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使我们的民族拥有了千年不颓的“少年精神”,因此,我们需要“唐诗”。
B .文学的推进需要开放的时代气象和先进的政治文化的推进,如此,才能使全社会崇尚人文、崇尚美、崇尚诗歌。
C .因为现代的科学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泛滥,使人们缺少人性的关怀和关注,致使尽才尽学的文学光芒有些黯淡。
D .只有对现代思想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怀疑,才能使我们保持一颗清醒的心,才能有利于传承唐诗及其所蕴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