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全国工资最低的小学老师
办学22年,15年来每月靠44块半的工资维持生活,也许他不是最优秀的民办教师,但他可能是工资最低的小学老师,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教育部门的官员和
老百姓见到他的时候,都亲切地称他为———
见到杨贤祥老师的时候,我很难将眼前这个皮肤黝黑、身材矮小、脚穿一双破旧解放鞋
的男子和一位执教22年的民办老师联系起来,从他的穿着打扮来看,就是在务川仡佬族、
苗族自治县黄都镇这个十分偏僻的小镇里,他也像极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农民,在后来的谈话
中,我们逐渐了解到他很多不为外人知道的事情。
黄都镇万元村的五个村民小组,居住着苗族,土家族,仡佬族三个少数民族,人口近
500人。地处偏僻,远离交通干线十余里,至今尚未通公路。每逢赶集,村民只好穿行于山
中羊肠小道之间,走亲访友,行走于山梁之上。由于地区条件的制约,人均年纯收入不足
800元,仅够糊口之资,文化极为落后,十年前村民大都只将子女送读小学毕业,偶尔出现
一两个初高中生,便是难得。在上了年龄的人群中,文盲、半文盲居多,就是在这样一个交
通落后、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地方,我们的主人公----杨贤祥老师却在这里坚持办学22年,
从1993年到现在的15年间,他每个月只领到44块办的工资,在他教的1000余名学生当中,有为数不多的学生已经考进了大专院校或者毕业,在新的天地里享受着幸福的人生,而杨贤
祥老师却22年如一日在大山深处继续着他的光辉事业,在三尺讲台上谱写着无怨且无悔的
人生。
,
1987年7月,杨贤祥老师在黄都完校初中部毕业后,当时只有17岁,由于家庭困难,父母年事已高,身体不适,尽管杨贤祥老师以优异成绩考入务川中学,却未能继续就读,这
给他后来的人生难免留下遗憾。就在这时,他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当时黄都完校校长王治轩
老师找到了他:砖房小学缺教师,要他到该校任教。
此时的砖房小学是什么样的学校?他作为当地人,是心知肚明的:一无校舍,只有靠租
用农户的堂屋做教室;二是教师少,加上他本人才两名教师;三是班级多,有一到五年级;
四是复式学校,一节课要上两个班级,科目多,课时多;五是学生少,全校只有13人。就这样他开始了人生角色的重大转变----由学生到老师,尤为艰难的是,由于该校近年来师资
水平不高,教学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差,学生家长对教师不信任,大量的学生外出就读。若
学校的教学状况再无改变,学生家长一旦失去信心,势必造成该校解散。
要教书就要教出个样子,要干事就要干出个名堂。思索再三之后,十七岁的他迈出了他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一干至今已有22年。
他仔细分析了前任教师的教学方法,他多方面针求学生家长的意见,他虚心地向母校老
师以及周边学校的教师请教,得出一个结论:要留得住学生,学校才有生命力,才能发展。
而要留得住学生,就必须稳得住学生家长的心;要稳得住学生家长的心,就必须提高教学质
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依靠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外还必须转变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他参加了由当地县教育局组织的中函学习培训;为了借鉴外
地外校先进经验,便于教学,他订了多种教育类刊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勤奋学习,可
以弥补自身不足。这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教学方面,他一改前任的教学方法,除
认真备课,仔细授课,按时批改作业外,还每月一次家访,让学生家长及时知道子女在校读
书情况,同时自己也及时掌握了学生在家情况,便于教学。正是由于此,杨贤祥老师在短期
内就取得了学生家长的信任,教学成绩也呈直线上升,学生巩固率得以逐步提高。至1989
年全乡统考时,成绩居中偏上,学生人数达49人;1990年全乡统考,二、三、四、五年级数学科总评第一名,五年级语数双科总评达70分以上。这在偏远山区学校,实属难得。
1991年至1995年,五个年度统考中,一至六年级均获得较为理想成绩,其中有四科获
全镇总评第一名。在1995年小学升初中考试中,六年级语文、数学双科夺冠,升学率达100%;
年底学生人数增加到65人。但由于受租房教学的限制,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在外校就读。可
喜的是,他的努力,他的成功,不仅得到当地群众的赞同,同时还得到黄都镇中心学校,黄
都镇教办的认可。到1997年,学生人数增加到73人,同年因教学成绩显著,被黄都镇教办评为先进工作者,并颁发荣誉证书。
2004年全镇统考,二、三、四、五年级语文总评第一名,六年级升学考试取得理想成
绩。今年8月,黄都镇人民政府因他多年来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成绩显著,再次评为先进工
作者,并颁发荣誉证书。
1998年春,黄都镇人民政府根据尖山群众的反映及村支部,村委会的要求,在对尖山
周围五个组实地考查后,决定修建砖房小学,以解决当地学生就地入学问题、老师租房教学
问题,进而减轻当地群众的负担,并明确杨贤祥老师为该校负责人、基建负责人。建校采取
群众集资、投劳,政府投资方式。
作为学校负责人的他,白天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课余还要肩负集资,组织村民投劳
之责。经多方测算,要修建一栋具有4间教室的教学楼,农户需要集资至少陆仟元,投劳贰
仟捌佰个。投劳方面具体量化为:(一)平整场地(含建筑场地,体育课用场地)并负责挖
基壕;(二)需要从10里外搬运水泥24吨,钢材3吨;需要从2里外放炮取石并搬运90
方,砸砂并搬运150方;(三)封顶打板由地方群众投劳。而且,投劳是在无报酬的情况下
进行。
这在交通方便,经济较为发达的平坝公路沿线,也许集资、投劳不算什么困难,但对于
不通公路,经济、文化、思想落后的高山地区针对农户具体开展工作,其艰难程度是可以想
像的。五个村民组中,他已经记不清与村组干部一道开了多少晚上的会。迎难而上是其本色,
肩挑背磨也要把学校建成。就是在这样一股意志,这样一种毅力支配下,困难一个一个地克
服,矛盾一步一步地消化。无论是集资,还是投劳,自己、父母、弟兄首先带头,亲戚随后
跟上,群众在其感召下,投劳得以落实,集资尽管有尾欠,为了能够按期动工,他卖掉了耕
牛,垫交学校主管部门。
从春季动工,到1998年8月底交付使用,其间7个多月时间里,他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忙自己的事,除了教学,就是基建。这就是杨贤祥老师。
在学校周围五个村民组中,群众评价砖房小学时,谈得最多的可以说是杨贤祥老师。这
不是因为他在砖房教书的时间长,也不是他教学认真负责,更不是因为他在该校教书才促成
学校新建,从而结束该校无正规教学场地教学的历史。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他不仅具有一个教
师应有的职业道德,更可贵的是他有一颗一般人缺少的同情心和爱心。
1991年小学毕业的余治强同学在谈到杨贤祥老师时便热泪盈眶。1988年春,正值读三年级的余治强同学的父亲因病去逝,对于家庭本身就困难的学生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家中
7口人,祖母70多岁,母亲50余岁却又患病,姊妹行头中偏又数他为长,眼看将要失学。
此时,杨贤祥老师找到他,并明确告诉他读书问题不要担心,书学费学校全免,生活困难问
题由地方向政府反映解决。就这样,他读完了小学。后来他才知道,从三年级起以后的书学
费全部是由杨贤祥老师替他交的。
1997年毕业的余朋、钱洪强同学也有同样的感受。两个同学都是父亲去逝,不同的是
前者的母亲脚残,后者的母亲聋哑。他们从一年级至六年级的书学费都是由杨贤祥老师赞助
的。
以上三位同学,从家庭的角度来说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都过早的失去了父爱,失去了童
年的欢笑,在贫困交加的童年生活中难免不留下一丝阴影;但他们却又是幸运的,在他们最
需要关心,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他们的老师用爱心向他们发出了呼唤。
到记者采访时止,我们了解到,砖房小学由原来的一到六年级改成一到三年级,学生只
有20人,我当时笑着对杨老师说,学生少了,教学就轻松了,可是他却显得面色凝重,看
见很多学生读完小学三年级就不得不到几公里之外的镇上读书,每天上山下山就要两个多小
时,很多学生不得不在凌晨5点过钟就起床,他心理感到十分难受。“山里的娃娃读书太辛苦了,外面的老师又请不进来,学生少了,教学轻松了,可思想负担比以前更重了。”和当地的农户交谈时,他们却提到了一个意外的话题,“高山地区教师的待遇太低了,应该给他
们加工资,象我们学校的杨老师每月才44.55元----”我想,类似杨贤祥老师这样的教师能听
到这样的话语,他们是应该感到欣慰的。因为这是学生家长的声音,这是农民最纯朴,最真
诚的反映。
由于体制和某些政策方面的因素制约,杨贤祥老师至今还是“编外人员”,连起码的民办教师都不是。他只是由镇教办聘用的临时教师。每想到这里,不由得你不感慨!22年来,他先后陪了5个教师执教于砖房小学,其他教师均因该校地区条件差,待遇太低而离去,而
他却在这所山坳上的小学里生了根,发了芽,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或许,在务川,在贵州,乃至全国,象这样的教师还有,还多。但作为一个社会,作为
一个部门,作为我们的各级政府,应该替这样的教师做些什么呢?
范文二:农村小学老师应重视家访的论文
农村小学老师应重视家访的论文? 农村小学老师应重视家访的论文?
?
【关键词】 ?
农村小学 ?教师 家访 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班主任搞好本班工作的重要补?充。家访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影?响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参与和支持,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现在,在交?通方便的?城区,家访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而在部分农村?,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家访却没有能发挥它的?作用。我认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家访工?作的重要性。把家访工?作做到实处。?
?一、正确认识家访工作的意义? 学生心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校内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校外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亦会产生重大影响。班?主任是学生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负责人,要搞好本班工作,?教育和引导好每一个学??生,首要的前提工作是要了解学生。家访是了?解学生校外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并结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班主任才能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困?材施教,教育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家访还可促??进学校与社会、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 ?
二、良好的师德是有效家访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因此班主任须有?百倍的爱?心,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投入到教学、家?访等工作?中去,以取得社会的支持、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爱戴,进而?为搞好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WwW..cOm?反之,一个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者,是不会去全面了解?学生,也就无法?教育好学生的。?
三、统筹安排,讲究方?式是家访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做好家访工?
作,引导和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目标,做好?
计划,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具体为:?
1.?周密计划,统筹安排。由于班主任工?作大多比较繁重,班上?人数?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做事前计划显得十?分必要。开学之初,应?做好?家访工作的计划。明确目的,对家访的重?点、难点、数量、时间?等作?细致的安排,家访后,要做好记录存档,?及时跟踪反馈,才能不?断提?高家访的质量。 ?
2.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班上学生?多,情况各异。因此,?家访应?区分轻重缓急,不可一刀切,应把后进?生和特困生作为重点来?安排。?通过实地访察,及时了解后进生的形成?背景和特困生的家庭环?境状况,?便于班主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对“?两生”给予关爱和教育?,对转变?后进生,鼓励帮助特困生,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3.?尊重家长,实事求是。家访的成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对优生、后进生、特困生的家长等不?能按个人偏好来看待,??应一视同仁,均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家访时?,要全面、客观、公正?
的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对优生,不能一好百?好,忽略他们的缺点;?
对后进生,不应以偏盖?全,说得一无是处,应?看到他们的优点;对特?
困生,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家长在?长期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对其个性、特长、优?缺点较了解,有些家长?
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不?泛真知灼见。对此,班?主任要认真听取他们的?
意见,虚心向他们学习?,互相交流和提高。对?个别学生家庭影响学生?
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做法?,如粗暴、溺爱、放任?自流等等,班主任须以?
诚相待,希望他们能消?除恶习,为其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
环境。? 总而言之,认真扎实地做好家访工?作,是全面了解学生,??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为了祖国的未来,班?
主任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必须努力做好它。? ?
?
范文三:一位农村小学老师给学生们的忠告
一位农村小学老师给学生们的忠告
不要抱怨父母抛下你们外出,他们的思念与牵挂会因距离的拉长而加倍,背井离乡只因为一个理由:他们需要更实际的东西比如人民币来支撑你们的学业,呵护希望。
星期天不要泡电视,不要让冗长的电视剧和无聊的打情骂俏庸俗了你纯真的目光。推开大门,自然就在眼前,美丽而生动的景色其实是最好的风景片。
不要相信网络。网络在农村的代名词是聊天和游戏,而它们绝不可能给你带来好运,千万别相信开发智力、广交天下朋友之类的宣传,虚拟的离我们太遥远,现实才是最平稳的行船。
不要学韩寒,幻想自己可以独闯天下。你们一没有读过那么多的书,二没有出版商包装你,更缺少随便骂人骂教育制度的疯劲。能做的是踏踏实实读书,勤勤恳恳做人。
不要在梦里都想变成超女。响亮的歌喉,相关的专业潜质,庞大的人际关系缺一不可,当然必须有巨大的资金投入。摇曳的灯光毕竟短暂,黑暗中的酝酿更需要毅力,所以从平凡做起,才容易超出平凡。
不要尝试爱情,学着写纸条,送礼物。生命不需要拔苗助长,虽然早熟是一种时尚,但时尚也成了现代人奢望传统的理由,比如早熟的麦子虽然提前收割,但产量低而且易折倒一样。
不要以为肯得基、麦当劳就是城市生活的代名词,城里的孩子功课比你们还多,要将目光投向我们原生态的小麦、玉米、大豆,最营养的东西其实就在你们手中。学会爱自己的生活,从节约开始,你们就获得了幸福。
要学会尊重父母,他们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群,在黄土地,在工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去挣取你们的未来。出身根本不是鸿沟,中国有70%人是农民,还有许多的人上一辈也是农民,追溯上去都是农民,农民是共和国的脊梁,父母是家庭的脊梁。尊重父母,人生就有了道德第一道防线。
要相信老师所说的话,顶撞不是自立,更不是显摆的依据。学习上可以质疑,教育上要相信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三番五次地教育,除了亲人只有老师还可以相信你可以改正。青春不是冲动,尊重才是礼貌。
要相信学习,热爱学习。目前为止,它依然是你们追求进步,改变处境的最好出路,不要拿比尔.盖茨做依据逃课,打游戏机,他只不过换了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学习更是一种品质,验证着人前进的能力。
要学会劳动,劳动也是人生。与其将来到社会上打拼才知人生甘苦,不如从今天开始坚持劳动,让劳动成为习惯,让劳动成为品质,人生就增添了最亮的底色。
要学会读书,读大本的而不是口袋书,当父
母外出的寂寞,厌烦作业太多的负荷一齐袭来时,选择读书不仅意味着放松,更是一种幸事:因为读一本好书,就是打开一扇窗,窗外阳光灿烂,丰富多彩。学会读书,一生受用。
要学会亲近生活,与亲人为伴,与同学为友,走进田野与花鸟虫草为邻。劳动、游戏都可以让远离父母的你分享人生的乐趣。当然也要学会思念,思念那遥远的背景和亲切的关怀,感恩的种子就在你心中萌发。
要学会欣赏。你们拥有城里人追求的精神家园:小桥、流水、人家,要从村庄开始,从池塘开始,从身边的点滴入手,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美,品味美,尊重美。欣赏风景,本身也是风景。
要学会踏实做事。辍学打工虽然可以赚到第一桶金,但缺少了读书求学的历练和校园生活的熏陶,你的青春风景会大打折扣,人生会又回到老路。相信自己的努力,不懈的打拼,一定可以换取明天的亮丽。
要有梦想。蒲公英的种子可以随风飘到天涯海角,梦想的种子也可以萌发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拥有梦想,就拿到了通向未来的第一把钥匙。
要学会与他人相处。成功来源于40%的知识能力,60%的人际协调能力,善待他人,尊重别人,把自己当成一颗小草,增添绿色;当成一棵树,遮风挡雨。让纯真的本色在环境中和谐,一定是最自然的风景。
亲爱的孩子们,不要说老师喋喋不休,我只是不想看到花季变了颜色,青春失去了纯真。你们是幸运的:拥有最广阔的视野:天空,大地,田野,河流山川;拥有与生俱来的纯真、质朴的性格;拥有最容易成功的梦想,从最低点开始;拥有最坚实的靠背,像大地一样宽阔的农民父母永远都是你们的支持者。
幸运是一种开始,用努力汗水代步,让梦想自信飞翔,成功即将来临。相信自己,我们是农民的后代,梦想像土地一样坚实,肥沃而且没有尽头。
范文四:北京小学老师工资
我 76 年,本科,在北京西城一所小学,扣除保险,公积金后净 挣 2400 元,说给我们涨 280 元,到现在还没看到。 今天不是晒我,而是晒我的一个同学,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的,估 计她是全北京甚至全国挣的最多的小学老师了, 因为我的同学在北京 各区都有,大家聊起来,也没听说比她再多的。 基本工资 3000 元,扣除乱七八糟,再加上各种补助后,每月拿 到手里的是 5000 元-6000 元,每学期发一次奖金 1-2W 左右,每年学 校组织出去玩一次, (没有国内, 全是国外, 欧洲八国是 05 年去的, 去年去的日本)不去的同志没有补助,去的同志给 1500 欧元赞助费 购物;平均这位女同学每年年薪在 8W-10W 之间。该同学有房,5 年 前买的普桑,前年换的飞度,我没房,至今开奇瑞 QQ ;该学校是全国重点校,学生入学的赞助费不亚于一辆金杯车的价 格,学生家长不是达官就是显贵,白金项链送老师都是习以为常,不 过该校老师都是重压之下, 能干够三年的都是变态, 每天比鸡起的早, 晚上六点能下班就不错,经常备课到凌晨,呵呵,有钱都没处去花
范文五:我的小学老师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年秋,新的红石崖小学正式成立。上级派来了校长、老师,学校也从破庙搬进了地主家的大宅子(原来的校舍在解放战争时被毁)。
校长田质斋,老师有田松甫、宋兆约、李树椿,女教师有尚卫华,还有两位女教师,一位姓焦,一位姓薛,名字忘记了。田老师和校长同村,是胶南田家窑人,年龄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其他教师都是刚出校门的学生。如宋兆约,青岛李村师范毕业;李树椿,在杭州上的中学。女教师穿着时髦,尚老师,烫发,穿旗袍;薛老师,齐肩短发,穿旗袍;焦老师,短发,列宁装。这些年轻教师富有朝气,他们一来,学校马上活跃了,学校也一派生机。尽管这时教学条件差,但青岛解放了,政局稳定了,教师可以安心教,学生可以安心学。学校不但有了读书声,还有了歌声。
田校长除了早操、周会讲话外,还兼任几节修身课。他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左右开弓,名气很大。红石崖镇机关的大牌子,多数是他用左手写的。每当他写牌子时,同学们争相围观。只见他把木牌放在两个凳子之间,上下打量,仔细端详,然后,绾起袖子,左手抓笔,蘸上油漆,一挥而就,大家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
写毛笔字好的还有田松甫老师,他平时穿中式便装,典型的农村先生打扮,非常精干的样子。他曾给我写过仿格子,让我照着练字。给我印象深的是,他不光字写得好,画也好。当时每个教室前都挂着**、朱总司令的标准木刻画像,田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用粉笔毫不费力地画下来,像极了,这令我惊叹不已,他怎么有那么大的能耐。当时,有调皮的学生,常常找一些生僻字难为老师,可田老师你难不倒他。一次,一个学生在纸上写了一个“尻”字,问田老师,他不慌不忙回答说:“这个字念kao,尻骨的尻,就是尾巴梢上那快骨头。”从那时起,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字,至今不忘。有一次历史课上,他讲到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占领了天津、北京,清政府无力抵抗,被迫议和。某国代表在议和时利用对联形式羞辱中国人。他出的上联是:张长弓,骑奇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我方代表拍案而起,立即反驳,对上下联: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占边,合手即拿。他讲得有声有色,很鼓舞人,这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正因为田老师会写会画,讲课生动活泼,大家很乐意听他讲课。
李树椿老师身着学生装,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最初,有两件事令我记忆很深。一是他上第一节课教给我们一首歌:“手榴弹,准备好,看好目标向前打,轰隆隆一声开了花,打的敌人回不了家。”歌曲很短,很好唱,一段歌词,重复一遍,最后一句高八度结束。他能调动起我们的情绪,不知不觉一堂课结束,歌也学会了。再是,一次上课,我喊报告要出去小便,他说“憋着吧,下课再去”,结果我尿了裤子。我是班长,他也不给我面子,怪丢人的。
1949年11月,李老师和宋兆约老师,找我说成立“中国少年先锋队”的事。经过一番筹备,学校成立了少先队组织。我成了红石崖小学第一批队员,第一任大队长。回家叫我妈找红布做了红领巾,还剪了三条红布缝在袖子上。
一次,考试历史,我找李老师问:“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有的同学答案是因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这对吗?”他说,“答上也不能算错”。结果从这以后,凡是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这样的题目,我们都答上这一条。你别说,凡是答上的,都得分。还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因一点小事争论起来,他发现后把我批评了一顿,说:“你是班长,大队干部,要注意态度,注意团结。知道吗,你这是个人英雄主义在作怪。”个人英雄主义的概念我不清楚,不过从那以后,在各种形式的检讨中,我都要说上这一条,直到有人说我小资产阶级思想严重以后,才把这一条置换出去。
慢慢地和老师熟悉了,我常看到他们在一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有时,还听到他们在一起议论某某工资多少,挣多少分,折合多少斤小米。当时,他们大约挣八十到一百二十斤小米不等,然后再把小米兑换成现款——一种当时流行的北海银行发行的钞票。
一个学期结束了,到再开学的时候,得知焦老师调走了。当年,我妈给我织的一副绒线手套掉了,我吓得直哭,她知道了,赶紧给我织了一副,至今我想着她。穿旗袍的张老师、尚老师不知是调走了还是辞职不干了;再就是没见到田松甫老师。
期间,我们学校又搬了一次家,搬到镇西头原来大地主“南堂”的老房子,这里比原来的校舍宽大一些。之后,断断续续又调来一些新老师,不断出现一些新面孔。但来往最多的还是李树椿老师、宋兆约老师,因为他俩继续给我们高年级任课,再是他俩分管少先队的工作,我和他俩经常保持联系;再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经常排练戏剧等文艺节目,像《王秀鸾》、《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等,他俩是主要策划者组织者,我是文艺骨干,主要演员,这样课余时间接触的就特别多一些。
有一次,大约是1951年春,那天红石崖大集,在上学的路上,我突然看见了田松甫老师。他在路边设了一个地摊,铺着一张阴阳八卦图,旁边竖着一张纸牌写着“占卦”二字。他坐在马扎上,目不转睛地埋头看手里那本《易经》。我很吃惊,他怎么干起算命先生来了?我没有敢走到他面前打个招呼,绕道匆匆忙忙赶到学校,心里乱乱的,课堂上讲的什么一点也不清楚,脑子里全是田老师当年上课的情景。
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当教师了,后来听说他成分不好,成分不好就不能当老师?他有学问,他的古文底子厚,书画技艺高,偌大的教育阵地怎么就不能给他一席之地,让他挣口饭吃。读书人的脸皮薄,再困难也是倒肉不倒架子的,像孔乙己,穷困潦倒到那般地步,也不肯脱下长袍来。像他这样的老师,要不是到了万般无奈的地步,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做算命先生吧。
1952年我小学毕业。记得毕业后和李树椿老师的一次见面,是在我上中学后的一个暑假,我们寒暄了几句后,他说,你能不能给六年级的同学讲一次话。我说不会讲,也没有什么讲的。他说,就讲学习,谈体会,有多少算多少。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从讲话以后,就极少见面了。
1957年秋冬,我母亲去世,我唯一的亲人走了;我和红石崖的关系断了。这时,小学老师的事知道得就更少了。一次,听说宋兆约老师提拔当了校长,李树椿老师当了教导主任;不久,又听说他俩被打成了右派。先是觉得这怎么可能,再是觉得非常可惜。后来听说整风反右等一系列政治运动,揪出了不少反革命分子,反而不那么大惊小怪了。
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1960年生活困难的时候,李树椿老师竟然到日照一中找我。原来他的老家是日照,住地离我们学校不远。多年没见,见面觉得特别亲热,他还戴着那副近视眼镜,从着装到举止,仍是老样子,一看就是个读书人。交谈之后,李老师说明来意,说他已回到家乡,因生活困难想借点钱度过难关。这真教我为难,因为我手中确实无钱。他可能知道我把红石崖的老屋卖了,可钱在村委会里。他见我难为情的样子,急忙说:“你不必为难,我再另想想法子。”送走他以后,我心情很沉重,很不是滋味。他为什么回到家乡的,是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还是忿忿不平愤然辞职的呢?他和他的夫人都是教师,从小上学读书,不熟习田间劳作,突然回到农村,这日子怎么过?我能体谅到,他进一中大门,张口问我借钱是多么不容易。想来想去,我不仅是同情,而是有些不平了。
可一想,我工作的单位也有右派分子,他们在监督下劳动改造,只准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委屈,是不敢怒也不敢言的。同他们之间只有划清界限,更谈不上帮助了。
说来凑巧,又过了十年,大约是1970年秋,学校领导带着几个教师去城里办事,中午时顺便到饭店就餐。就在我们等待上饭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在饭店角落的一张饭桌上坐着的那个人,正是李树椿老师。他穿着一件中式夹袄,脸色黝黑,除了那副近视眼镜能证明他曾经是个读书人外,他分明是个地道的老农了。他很可能早已注意到我了,当我发现他时我俩的眼光正好碰到了一起。我吃了一惊,赶紧掉头避开,当时的样子肯定很狼狈。我不知道他是来买饭吃还是来要饭吃。此时此刻,我很犯难为,我过去不过去?过去说什么?就在我脑子里盘算,试着再去看那饭桌时,他人已经不在了。
我很内疚,很惭愧,我知道我不是个好学生。他借钱我没有借给他,现在我也帮不上忙的。当时正处在“**”期间,一个个政治运动搞得人人自危,真希望他能够谅解。
然而,这仍不能叫我平静。一个好好的人,突然给你戴上个帽子,像孙悟空那样给戴上紧箍咒,让你自由不得;一个好好的家庭,突然生活没有了着落,天天生活在忧虑不安惊恐万状之中,这是何等的悲哀?在那个时代,要安分地生活而不可得,要活得有尊严而不可得,我不知道,这是个人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
1975年秋,我从日照调到黄岛工作。我离红石崖近了,多次想打听以前小学老师的情况,但一直没有机会;不知道李老师平反了没有?现在,距我上小学的时光已经五十多年了,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的小学老师们,你们可好?田松甫老师不知是否还在人世,李树椿老师如果还健在的话,大概接近八十了吧?
(写于2007年3月)
杨义敏,1938年生于青岛。当了一辈子中学语文教师,退休后每日看书看报,养花养鱼,游山玩水,还学会了看博客、聊QQ。著有《回到海西》。他的《阅卷》曾刊发于《读库1102》。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全国工资最低的小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