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
1.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感是人对现实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赞同或反对、愉悦或愤怒等特征。总的来说,情感是人的感情、内心体验、愿望、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国外学者提出“情感智慧”的概念,认为情感不仅仅是认知性的,也是一种智慧,是对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成功与否、社会生活幸福与否产生重大影响的智慧。
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情感就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培养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积极的情感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提高人的认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同时,强烈、稳定的情感本身是一种强有力的意志动机,可以增强人的信心和力量,坚定人的意志。从内容上看,情感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道德感目标,即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2)理智感目标,即要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认知兴趣(包括学习兴趣)及渴望追求真理的心理倾向;(3)美感目标,即要努力激发学生对美的需求,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根据自己对美的需求来评价自然景色、文学艺术、建筑工艺以及美好的言谈、举止、思想、风格、愿望和动机等行为和精神事物时,产生美的感受。
在生物教学中,情感方面的课程目标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活动,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让学生了解动植物,让学生关注动植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理解人与生物和谐发展的意义;通过生物知识的介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对生命奥秘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2.态度
态度是具有复杂成分的心理现象,是主体对客体对象所持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和意向3个因素构成,其中情感因素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它的产生以个体价值观为内参照系,社会规范为外参照系,经过顺从、认同、内化而形成。态度一旦产生就有一贯性,成为性格、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个体、群体和社会产生影响。从学生的角度看,态度目标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认知类型,不仅有认知问题,还有情感问题与意志问题,是学生形成各种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途径。
新课程目标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态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有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创新的人生观,热爱生活、学习、工作,热爱自然、社会,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态度教育对学生有终身的价值,积极的态度使个体倾向于选择正面信息,促进判断、理解,产生良性的情绪体验,能排斥或能客观分析负面信息,从而促使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情感的形成;其次,积极的态度促使个体敢于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及生活中的不愉快经历,对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再次,积极态度具有催生创造和完善自我的价值。研究表明,许多高成就者具有优良的态度,他们充满自信、乐观敬业,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承担责任,善于与人合作,视压力为挑战,勇于探索创新。
端正良好的态度是学习生物学的前提和重要内容。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主要体现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地尊重客观事实,大胆提出见解并不断创新,及时记录和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等方面。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要使得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习科学家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通过生物学的学习,还要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教师要给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不断地从各方面充实自己,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积极、民主、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融洽地相处,就像生物圈中的每一种生物一样生长,并获得发展的空间。
3.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属于人的意识范畴,情感、态度属于人的心理领域,价值观属于更高层面的社会意识领域,是理性认识的核心部分。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和法制观念等意识的高级形态。
新课程目标中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横向上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3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3个要素依次递进,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价值观目标的教育要使学生确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可持续发展还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资源等的持续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渗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观、现代科技观的教育。在价值观的培养上,要重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伦理观等的教育,使学生从内心珍爱自然产生的情感,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个体的人格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认知为基础,以情感为核心,情感的结果是态度,价值观则具有终极的意义。情感教育有利于形成端正的态度,提高鉴赏能力,更新价值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态度教育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范文二:初中生物(人教版)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人教版)课程标准解读
本小组根据人教版初中生物《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解读和分析,分别是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1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
1.1课程理念
《标准》的设计有三个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1)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是指既要照顾到学习好接受新知识快的学生,又要考虑到学习较差,接受知识较慢的一部分学生,还要考虑到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最终目标。
(2)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 、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立足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图示、图例、图表、实例等丰富的教学资源。(2)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3)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 倡导探究性学习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试图凸现的重要理念之一,它是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实行该理念时应该注意:首先,倡导探究性学习并非全盘否定以前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仍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工作中要避免牵强附会的、不切实际的、一窝蜂的“探究性学习”。 其次,教师在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角色
定位应是“帮助者”。因此,教师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三,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等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其最大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本质。因此,在组织探究性学习中,要防止复杂化倾向和纯科学化倾向。
(4)反映课程理念的例子
在生物课程当中,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实验部分,并且探究性学习对实验部分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特点比较如图1[1]:
图 1探究性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教学状态对比
有很多成功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2],比如一位教师注意到了同学们经常用柑橘油喷杀害虫,老师促进他们产生联想,同学们进一步探究认为利用大剂量柑橘油可以喷杀蟑螂,老师提示学生柑橘油致死昆虫的原因,同学们继续大胆尝试,分别用类似植物材料大蒜,洋葱等喷杀蟑螂,总结其中的生物知识,同学们兴致勃勃,完全没有拘泥于书本的要求与知识。这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探究案例。
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实践,例如在《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课[3]中,一位老师巧妙的将网络技术融入到生物课的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课前,老师建立了课题网站,网站中包括有关平衡膳食宝塔的文献、图片、视频资料素材等材料,还提供了可供学生自由发言的bbs模块。在课堂上,学生依托此网络平台进行探究学习和交流,并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分小组制作了“为亲人设计食谱”的课件,[1] 龙得泉.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J]. 剑南文学: 下半月, 2012 (11): 281-282.
[2] 杨建军. “
探究性学习”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学周刊: C, 2011 (002): 44-44.
[3] http://peixun.lnjsjy.cn/courses/CZSW/html/module1/hd2/hd2_bz2_2.html
激发了学生关爱身边亲人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效率。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解读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如火如荼地变革着。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张挂图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尤其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效果。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利用网络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打破课时的局限,将丰富的外部资源引入学习,借助于网络丰富多样的资源和便捷的交流途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学习个性化真正落实到实处。
1.2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课程内容选取了以下10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考虑到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将绿色植物和人各列为一个主题。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多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列为一个主题外,其他知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了“生物技术”主题。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学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
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的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实践等活动建议。老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认真参照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和活动建议进行教学设计。
2课程目标
2.1课程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2)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3)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并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课程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它具体地指示课程的进展方向,标示课程的范围,提示课程的要点,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指导教学评价工作,是实现课程宗旨的重要保证。课程目标既是课程的出发点,又是课程的归宿。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以此为大方向,由课程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2课程具体目标
(1)目标内容
具体目标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能力目标: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具有收集、鉴别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三维目标实现策略
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作为国家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意在纠正过去我国在主知主义课程观下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心灵的弊端,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如何实现,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实现是个难题,本小组找了以下例子,可以参照例子的经验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落实三维目标[4]:
1. 联系学生生活实践,教师要善于将生物教学生活化,比如,我们可以带学生到生物园
进行调查研究,还可以组织学生给校园的树木、花卉挂牌,并配上种名,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意义等等。这些都会促进同学爱护小动物,爱护花草,保护环境。另外安排同学们轮流管理班级花卉也可以培养他们对生物的探究与思考,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2. 组织同学通过互联网,关注生物科技最新发展,教师带领同学们及时将知识更新,才
能彰显生物学科本身的生命活力,体现课堂的时代性。
3. 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比如,分组讨论河北养鸭场在饲料中添加苏丹红的例子,引导
同学们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让同学们从自身角度出发,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培养用知识指导生活的生活态度。
3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本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0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和活动建议组成。具体内容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的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实践等活动建议。下面以2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和“生物圈中的人”作为例子分析:
3.1科学探究
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4] 石翠媛. 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 陕西教育: 高教版, 2008 (12): 20-20.
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亲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因此本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之中。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
(1)理解科学探究
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2生物圈中的人
(1)单元目标及要求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人的各种活动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工作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包括营养、氧气等以及排除废物;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肝、胰、大肠和肛门,其主要功能是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以备运输到身体的所有细胞中;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及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人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完成生命活动;人
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从人与生物圈关系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意识到生物圈中的人对生物圈应尽的责任。
(2)具体例子
“输血与血型”中,本节文字内容少、知识量都较少,但与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为老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足够的发挥空间。利于教师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包括引导、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展开调查,讨论交流等。学生在学习了输血的原则后,让学生通过flash,扮演医生给大量失血的B型血病人输血,然后讲授输血错误的危害——异性血相输,会导致凝结反应,危及生命。通过信息技术整合生物课程,创设情境,是学生在情境中更好的学习知识。
输血与血型的课程知识很贴近生活,再引入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同学很好的产生共鸣,但是对于不同血型的理解容易混淆。所以老师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既要利用好本节课可以产生共鸣的优势,又要弥补知识容易混淆的劣势。本节课利用一些联系生活的例子来更好的引入课堂,同时也应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图表来分析血型的关系,来避免相似概念引起的混乱。 4实施建议
4.1教学建议
(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在制订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要特别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2)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
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作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
(3)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生物学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本标准的课程内容中同时使用了这两种方式。
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既要揭示其实质,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4)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本标准的课程内容部分列举的一些活动建议中,相当部分就是实验。实验设计应该多样化。例如,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实验;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应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
4.2评价建议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生物学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生物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生物学课程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并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
(1)评价的内容
首先,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初中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教师应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次,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最后,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生物学基础知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的同时,要利用好纸笔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在编制纸笔测验试题时,应体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在具体操作中,要重视考核核心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而不是枝节的、零散的知识;要重视考核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2)评价的方式
首先,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学生的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给予评价。任何单一的评价方式所反映的结果都有其局限,因此,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地实现评价的目标和功能。教师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在具体操作时,除了采用笔试外,还要重视采用实验操作、制作设计等任务表现性方式进行评价。评价还应该鼓
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分别在实验、制作、理论学习、社会调查等方面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其次,倡导采用“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采用“档案夹”的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档案夹”封面贴上学生的姓名、所在班级等信息。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测试卷、探究活动的报告或小论文、小制作或小标本、查阅的文献资料、收集的生物图片和照片、剪报、获奖证书等。分阶段展览学生的“档案夹”,教师和学生根据各项成果的评语和评分,结合发展变化的情况,共同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角度看,可以采取电子档案的形式进行评价,同学之间还可相互查看学习进度,把学习过程中的测试卷、探究活动的报告或小论文、小制作或小标本、查阅的文献资料、收集的生物图片和照片、剪报、获奖证书等整理成电子版,收录到学生的电子档案中。
(3)评价的例子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初中生物教育评价的方法体系,分为几个维度,几个阶段,具体的安排如下[5]:
1. 建立初中生物学习过程评价档案:将每一个单元都筛选出必不可少的学习目标,并
且按照指示体系建立目标分析表,为每一个同学建立一个评价档案,从每一节课,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月都跟踪评价。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角度看,可以采取电子档案的形式进行评价,同学之间还可相互查看学习进度。
2. 客观地记录学生探究性学生生物学科的活动过程和成功:教师应在每个学习主题中
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然后客观的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假设,制定和实施的计划,最后进行交流。
3. 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成果展示,每一个学期都举行展览会,展示学生的论文,报告,
小制作或者个人制作的小网站获奖证书等等。这些可以邀请家长来参加,并记录到学生档案。
4. 期中,期末综合评价:由学校或者上级部门统一组织,统一命题,成绩记录学生档
案,这项工作其实就是前三项的总结和检验,所以应降低此项评价的权重。
[5] 范枫岚. 构建初中生物教育新的评价体系[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 (18): 137-138.
5. 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由教师统一制定的评价表,包括学习生物的兴趣,能力,个性
等等的评价表达,再加上家长和学习小组对该省的评价表述,与以上几者结合综合评价。
5初中生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法总结
结合课标的解读,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生物学科教学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整合的方式有以下几种[6]:
(1) 教师演示型
教师用Authouware、Powerpoint、Flash、课件大师等课件制作工具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演示。利用课件上课可以设计出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更能模拟出一些用肉眼、实验或其它电教手段无法观察到的生理现象,让抽象、难懂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素质教育真正进入课堂,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如在进行《人体废物的排出》(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学时,若只用教科书上静态的图片,学生很难理解人体废物排泄的过程,对于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更是难以理解,只能死记硬背。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模拟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演示血液和原尿流经肾小球和肾小管前后的变化,使学生对人体废物的排出有一种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一复杂的生理过程。
(2) 学生参与型
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学生共用一台电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直接调用教师制作的课件、下载的网页或直接上网(要有很好的上网限制软件),查找所需的资料。如我在进行《血液和血型》(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学时,事先为学生制作了<血液的分层现象>和<模拟血型鉴定>的flash课件,让学生自己通过看flash课件上的动画演示,并结合教师的讲解能更形象、直观的理解血液的组成和ABO血型的鉴定过程,并了解了失血会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从而达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时,还可以给
[6] 曹京涛.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实践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学生提供一些网站,让学生自己去找所需资料,教师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最后再由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书本上不能学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通过网络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
(3) 专题网页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等软件制成以某一专题为主的网页,通过查阅互联网,建好相关内容的链接,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这些网页中去探索、去研究。如在进行《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苏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学时,以脊椎动物的五大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为主题,设置相关问题(每纲的进化地位、生物学特征、生境、代表动物及其图片等)作为主页,并设好相关链接,让学生从链接的不同网页中,围绕设置的问题去研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展开讨论交流,适时总结,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的效果。
(4) 学生报告型
上述三种类型都是学生在教师确定的较小的主题范围下进行自主学习,而学生报告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步异步的交流方式,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途径等特点,充分体现个人的自主性,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龙得泉.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J]. 剑南文学: 下半月, 2012 (11): 281-282.
[2] 杨建军. “探究性学习”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学周刊: C, 2011 (002): 44-44.
[3] http://peixun.lnjsjy.cn/courses/CZSW/html/module1/hd2/hd2_bz2_2.html
[4] 石翠媛. 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 陕西教育: 高教版, 2008 (12): 20-20.
[5] 范枫岚. 构建初中生物教育新的评价体系[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 (18): 137-138.
[6] 曹京涛.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实践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范文三: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邹玲
目录
主题一: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主题二:生物课程标准与大纲的异同 主题三:新课标基本理念
主题四: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主题五: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
主题一 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一、新一轮的课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加入WTO 等,这些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全教会的召开及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提出。 第8 次课程改革,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
二、 国内国际的一些背景对课程标准的研制有怎样的影响? 国内
广大生物教师的改革努力 生物课程需要改革、地位
国际
教育发达国家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理科课程改革。 生物学、科学教育共同的特点和趋势
主题二 生物课标与大纲的异同
一、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
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的课程文件
不同点
(大纲着眼于教师,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
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大纲强调的是具体学习内容。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生物教学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例子) 不同点
(大纲着眼于教师,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
课标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而大纲则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这些要求是学生可以理解的,并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标准没有再继续沿用那些抽象的术语来表示学习结果。 二、课程标准有哪些突破点? (对课程认识上的突破) 课程的任务和价值 新的课程理念
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加强了生物技术教育。
主题三、新课标基本理念
一、为什么这次课程改革要提出新的理念?
过去实际也有课程理念,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双基等。
理念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二、新课程理念依据是什么? 三、如何理解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与大纲强调的“双基”之间有什么关系? 培养专业人员 公民素养
四、如何理解“面向全体学生”?
以往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关注城市化,关注好学生。
课标要求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不论地区、民族、家庭等差异,共同沿课程目标的方向前进。
面向全体学生会不会降低教学要求?所有人都能达到标准的要求吗?会不会忽视了精英的存在? 没有降低,整体水平提高:标准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该达到的。
给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为优秀学生提供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会影响优秀人才的产生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影响我们对未来生物学家的培养?
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增加了产生科技人才的机会。
五、为什么要提倡探究式学习?探究学习在学生学习生物课中有怎样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反映学科(尤其是生物学科)的特点。 全面达成目标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探究性活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如何来看待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的关系?
探究性教学中,学生主要在思考、在动手做,是不是教师容易了? 对教师的挑战,更难了,要求更高了。
主题四 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生物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很多学校没有专职实验员,而探究性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更加努力、投入: 配备实验员
建立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小助手。
一、 为了更好地开展探究性教学,作为新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采取
哪些教学手段或策略呢? 理解课标
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特点 教学技能 共同提高
二、 探究教学的难点在哪里,进行探究性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备课和引导、控制
三、 新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还该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的教学目标 值得探究的问题 民主的气氛 思路清晰
备课充分,不断改进 共同学习提高
四、 探究性学习有哪些局限性?探究性学习是否可以取代其他方式? 费时
对教师要求更高
有些需要条件,探究性学习当然应该和其他方式结合。
主题五 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
一、 为什么要改变原有的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框架? 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具体事实的掌握---- 生物学核心内容
二、框架的变化对生物学教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 义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普通公民,而不是科学有; 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科学素养,而不是专业素养。 三、为什么构建“人与生物圈”体系?
1、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精选和串联生物科学重要的知识和观念,不仅克服了过去生物课程难、繁、偏、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也有利于生物学科内的综合。我们认为,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还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 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内容标准 初中生物学内容标准由10个一级主题组成,每个一级主题一般又由若干二级主题组成。二级主题包括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初中生物学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的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则列举了有利学习目标达成的具体观察、调查、资料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实践等活动项目。 2、构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互统一的体系
50年来,我国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制定得一直比较全面,但大纲的教学内容则仅仅体现为知识和技能要求。
标准则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全部列入“具体内容标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参与绿化家园的活动;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等融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
3.教学目标要求更加明确
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大纲,1992年以前一直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
1992年义教大纲首次提出:知识分为了解、理解、掌握要求;实验分为练习、初步学会、学会要求。
2000年义教大纲在此基础上改为知道、识记、理解、应用,删除掌握;实验增加“探究”要求。本次标准,进一步提出更确切要求。
4.通过案例传达一定的信息 《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标准》为此设计了12个案例,其中5个案例就是科学探究的案例。例如,“探究影响鼠妇颁的环境因素”、“探究酸雨的危害”、“探究蚂蚁的行为”、“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等案例。
5.倡导珍爱生命 《标准》制定的“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课程目标也和到充分体现,删除了过去教学大纲中较多的解剖动物、采集植物标本的内容,代之以观察、栽培、饲养、保护动植物有内容,并通过案例的形式,明确而具体地传递这一信息,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案例中,明确提出“活动完成后将鼠妇放回
大自然”。
五、 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与现在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很不配套,怎么办? 讨论
11
范文四: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案
课程名称: 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任课班级: 09生物继续教育 任课教师: 邹玲
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师资培训中心 二〇〇 年——二〇〇 年寒(暑)假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邹玲
目录
主题一: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主题二:生物课程标准与大纲的异同 主题三:新课标基本理念
主题四: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主题五: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
主题一 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一、新一轮的课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 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加入WTO 等,这些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 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全教会的召开及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提出。 ? 第8 次课程改革,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
二、 国内国际的一些背景对课程标准的研制有怎样的影响? ?国内
?广大生物教师的改革努力 ?生物课程需要改革、地位
?国际
?教育发达国家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理科课程改革。 ?生物学、科学教育共同的特点和趋势
主题二 生物课标与大纲的异同
一、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
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的课程文件 不同点
(大纲着眼于教师,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
?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大纲强调的是具体学习内容。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生物教学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例子) 不同点
(大纲着眼于教师,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
?课标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而大纲则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这些要求是学生可以理解的,并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标准没有再继续沿用那些抽象的术语来表示学习结果。 二、课程标准有哪些突破点? (对课程认识上的突破) ?课程的任务和价值 ?新的课程理念
?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加强了生物技术教育。
主题三、新课标基本理念
一、为什么这次课程改革要提出新的理念?
?过去实际也有课程理念,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双基等。
?理念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二、新课程理念依据是什么? 三、如何理解生物科学素养?
?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与大纲强调的“双基”之间有什么关系? ?培养专业人员 ? 公民素养
四、如何理解“面向全体学生”?
? 以往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关注城市化,关注好学生。
? 课标要求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不论地区、民族、家庭等差异,共同沿课程目标的方向前进。
面向全体学生会不会降低教学要求?所有人都能达到标准的要求吗?会不会忽视了精英的存在? ? 没有降低,整体水平提高:标准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该达到的。 ? 给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为优秀学生提供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会影响优秀人才的产生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影响我们对未来生物学家的培养?
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增加了产生科技人才的机会。
五、为什么要提倡探究式学习?探究学习在学生学习生物课中有怎样的作用? ? 探究性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反映学科(尤其是生物学科)的特点。 ? 全面达成目标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探究性活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如何来看待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的关系?
?探究性教学中,学生主要在思考、在动手做,是不是教师容易了? 对教师的挑战,更难了,要求更高了。
主题四 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生物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很多学校没有专职实验员,而探究性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 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更加努力、投入: ? 配备实验员
? 建立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小助手。
一、 为了更好地开展探究性教学,作为新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采取
哪些教学手段或策略呢? ? 理解课标
? 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特点 ? 教学技能 ? 共同提高
二、 探究教学的难点在哪里,进行探究性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备课和引导、控制
三、 新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还该注意哪些问题? ? 明确的教学目标 ? 值得探究的问题 ? 民主的气氛 ? 思路清晰
? 备课充分,不断改进 ? 共同学习提高
四、 探究性学习有哪些局限性?探究性学习是否可以取代其他方式? ? 费时
? 对教师要求更高
? 有些需要条件,探究性学习当然应该和其他方式结合。
主题五 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
一、 为什么要改变原有的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框架? ? 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 具体事实的掌握---- 生物学核心内容
二、框架的变化对生物学教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 义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普通公民,而不是科学有;
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科学素养,而不是专业素养。
三、为什么构建“人与生物圈”体系?
1、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精选和串联生物科学重要的知识和观念,不仅克服了过去生物课程难、繁、偏、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也有利于生物学科内的综合。我们认为,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还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 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内容标准
初中生物学内容标准由10个一级主题组成,每个一级主题一般又由若干二级主题组成。二级主题包括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初中生物学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的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则列举了有利学习目标达成的具体观察、调查、资料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实践等活动项目。
2、构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互统一的体系
?50年来,我国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制定得一直比较全面,但大纲的教学内容则仅仅体现为知识和技能要求。
?标准则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全部列入“具体内容标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参与绿化家园的活动;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等融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
3.教学目标要求更加明确
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大纲,1992年以前一直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
1992年义教大纲首次提出:知识分为了解、理解、掌握要求;实验分为练习、初步学会、学会要求。
2000年义教大纲在此基础上改为知道、识记、理解、应用,删除掌握;实验增加“探究”要求。本次标准,进一步提出更确切要求。
4.通过案例传达一定的信息
《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标准》为此设计了12个案例,其中5个案例就是科学探究的案例。例如,“探究影响鼠妇颁的环境因素”、“探究酸雨的危害”、“探究蚂蚁的行为”、“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等案例。
5.倡导珍爱生命
《标准》制定的“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课程目标也和到充分体现,删除了过去教学大纲中较多的解剖动物、采集植物标本的内容,代之以观察、栽培、饲养、保护动植物有内容,并通过案例的形式,明确而具体地传递这一信息,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案例中,明确提出“活动完成后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五、 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与现在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很不配套,怎么办? 讨论
11
范文五: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在教育部以及专家的领导和指导下,从2004年就开始组织有关《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实验情况的全国性调查和相应的修订工作,此后又多次组织修订工作,直至2011年春最后修订和审查。
2003年至2004年第一次修订,修订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学科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内容,在课程的内容标准中增加了环境和生态教育等内容,并对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进行修订。整体而言没有大的调整,但有些地方作了文字修改和标点修改,删除了个别案例。
2007年至2008年第二次修订,修订字数较多的方面是增加了对“课程性质”的描述,并精简了教学案例、降低了个别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对评价建议进行了少量文字修改。
2009年至2011年第三次修订,修订的主要任务是“凸显重要的科学概念”,并进一步修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交流内容
一、 修订的主要内容
二、增加了“重要概念”
三、增加了“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教学建议
四、增加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 ”评价建议
? 一、修订的主要内容
《标准》与《标准(实验稿)》相比较,在“具体内容”(原称为“具体内容标准” )部分进行了一定的修订,主要体现在降低部分具体内容要求和增加部分具体内容等方面。
1、降低部分具体内容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据此,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在修订过程中,一直关注一线教师的意见,降低了部分具体内容要求。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主题:在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将“实施计划”中的“评价证据、数据”改为“尝试评价证据、数据”,适当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出于同样的考虑,将“表达交流”中的“撰写探究报告”改为“写出探究报告”。
原“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的要求提的比较高,这意味着不仅要求学生能“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还要能从光学和成像原理的角度加以说明。这样的要求对高中学生比较适合。修订后改为“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显然比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
“生物与环境”主题:
原“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的要求提的比较高,改为“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原要求属于理解水平,要求学生能“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而现要求属于了解水平,只要求学生“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 原“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的要求提的比较高,改为“认同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这就使原先要求达到“领悟水
平”(具有稳定的态度、一致的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的高级的情感目标要求,变为“反应水平”(在经历基础上
2、增加部分具体内容:
《标准》与《标准(实验稿)》相比较,“生物多样性”主题的变化包括具体内容增加了:
“苔藓植物”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主要特征以及它们
“软体动物” 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两栖类”
“爬行类”
这部分内容在世界各国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都受到一定的重视。
例如,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初中阶段相比较,相当于我们的“生物多样性”专题,他们的教材专门有一章讲述“地球上的生物”。
其中包括“生物的命名与分类”、“病毒、原核生物与原生生物”、“菌物界”、“植物界(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动物界(包括刺丝胞动物门、扁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内容比较广泛,学生学习后对地球上的生物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相关的比较研究外,《标准》这部分内容变化比较大的另一个原因主要是许多生物学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感觉到,如果学生缺乏“苔藓植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两栖类”、“爬行类”的相关基础知识和观察体验,就难以通过“利用自制的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游戏板开展拼图竞赛”等活动,进而完成后续的“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具体内容的学习。
同样,如果学生缺乏这些相关知识和体验,也很难形成相应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增加这些内容并不是要加大教学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课程标准的难度要求,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目标指向是公民素养而不是专业素养。
(3)修订、删除或添加部分活动建议
“生物圈中的人”主题:
对应于“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具体内容,原“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活动建议改为“观察人或动物的某些反射活动,说明其意义”。原活动难度较大,涉及动物的饲养、观察和探究。新活动可以涉及动物饲养也可以不涉及动物饲养,将“探究”改为“观察”,难度也明显降低,给予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更大的自主选择的余地。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主题:
对应于“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具体内容,增加了“为班级或家庭中的植物浇水、施肥”活动建议。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增加这一活动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活动实施目的更多的体现在“关爱班级”、“关爱家庭”、“关爱植物”等情感目标上。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主题:
对应于“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内容,原“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学生参观养鸡场,了解鸡的产卵、孵化过程”被删除,原因主要是养鸡场的防疫要求不允许该活动的开展。
(4) 删除了部分实例
《标准》将原先分散在各部分的12个教学实例(原先称为“案例”)集中到附录中。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教学实例中制作小肠结构模型的方法不太科学,主要是皱襞的方向应该是横向的,而实例中纸的皱褶方向是纵向的。其实,这一实例没有错误,因为这仅仅是一个模型。所谓“模型”就是模拟所要研究事物原型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是事物原型的某个表征和体现,同时又是事物原型的抽象和概括。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体现原型的本质特征。“小肠壁结构的模型”中的“皱襞”只是一种“抽象和概括”,体现了“皱襞增大小肠内表面积”的“本质特征”。考虑到部分生物学教师的想法,因而修订时删除了“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这一实例。有些教师也对“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游戏提出质疑,认为拼图活动更适合小学生而不是初中学生。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游戏是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都适合的学习方式,在不同的游戏活动中学生是在经历、感悟或体验,而不是仅仅在游戏。
为此,在“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建议中,增加了相关内容:
(5 ).探究性学习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对“前言”的文字作了较多的修改。
《标准(实验稿)》认为,“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同时,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标准》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而《标准》则改动为“生物科学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等,这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标准在继承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本标准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修改后不仅文字更加通顺、更富逻辑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环境意识的重视。
对“课程性质”的文字作了较多的修改。
《标准(实验稿)》用两段话描述课程性质为:
?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
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
的重要领域之一。”而《标准》则改动为“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这些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
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 修改增加的内容更加强调生物学时科学课程,反映了自然科学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
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
? 二、 增加了“重要概念”
? 实验稿标准中共有113项内容要求,此次修订在原有内容中精选了其中50个重要概念作为学生学习的要点和
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的基础,突出了重点。
? 《课标》为什么要突出“重要概念”?
? 1.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少而精”是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对知识爆炸所做出的必然回应。
“精”,就包括了强调学生的理解而不是背诵,强调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达到“举一反三”。
? 2.如果将科学知识分为事实和概念两部分,人们发现两者对学习者来说有着轻重不同的价值。
? 3.《标准( 2011年版)》突出“重要概念”,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学思路,构建结构清晰的知识框架,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把握评价要点,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 三、 增加了“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教学建议
? 1、为什么要关注概念教学
? (1)传统教育往往强调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和背诵,要达到深层理解的程度仅凭大量的事实记忆是远远不够的,
必然要涉及到对核心概念或重要概念的精心学习。
? 在教学中,事实性知识一般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即可获得,其学习的主要形式为记忆,检测时主要是复述;
而概念性知识一般需要学生归纳推理,需要逻辑加工,需要学生去理解,检测评价时一般需要在新的情境中应用。
? 当然,这种关注核心概念(包括重要概念)的教学并不是忽视对事实的学习,它是给学习者提供了某些途径,
使他们能够组织、保持并应用对于理解核心概念至关重要的那些事实,从而为学好生物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 (2)重要概念的内涵决定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 《标准》认为,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
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 ? 当我们都知道术语指代的内容时,术语可以指代概念,否则不可以。
例如,在初中和高中的生物学课程中,都会有“光合作用”的内容,也都可能使用“阐明”来代表这个内容要达到“理解”层次的要求。但初中和高中的教学中所涉及“光合作用”的内容和深度显然不同。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更加准确地对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进行描述。这样的方式就是使用命题或者陈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描述特定学段对某一科学概念的教学要求。
例如,说到“遗传物质”的概念,在小学阶段是让学生理解“每个生物个体都有一套指令或者密码来决定它的可以遗传的性状”;而在中学阶段就要让学生接受“遗传信息是包含在基因之中;基因位于每一条细胞的染色体上”的概念。这样就可以把不同学段的要求更准确地表述出来。用这样的方式在课程标准中表述概念,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和领悟概念的实质,也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并准确地进行评价。
? 课程标准这样处理体现小、初、高的衔接。
? 还要注意的是,《标准》提出的50个重要概念并没有超过“具体内容”的要求,而仅仅是采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
式来传递概念”的,也是某些“具体内容”的进一步综合和概括。
? (3)关注重要概念可以纠正教学误区
?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把某个概念等同于一个词或术语,进而把某个概念的教学等同于理解词
义和识记词义的教学。例如,生态系统、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 但学生知道了某个名词术语绝不意味着理解了这个概念,如果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将注意力过分集中
于“概念”的“替身”——名词或术语上而不是对概念的理解上,学生也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记忆概念上,认为众多科学概念恰似一堆“死知识”,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去提出和解答有关真实世界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上。
这就陷入了误区。
?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一些国家或地区在课程和教材编制过程中已经有意识地在弱化专业名词和术语的使
用。
? 例如,美国的某些研究者只将“光合作用”作为概念列入,即要求学生理解“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分
子合成糖 (碳水化合物) ”,但是并没有提出“光合作用”这个名词,也不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和正确拼写这个词。 ? 2、如何实施“重要概念”的教学?
? (1)《标准》认为,“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
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 这段描述实际上是认为教学活动的高效性与重要概念的教学有密切关系。
? 传统的概念教学着重从生物学概念的文本出发,着力从讲清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强调生物学概念的外延和理清
有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上展开。这样的教学严谨扎实,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的大量知识,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进而运用知识。
? 但是,概念的引入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学生大脑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交替进行,
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念不是实体的东西,不可能从书本上直接搬来,也不可能从教师的头脑直接移进学生的头脑中,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分析、消化、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
? 生物学概念教学的高效性不仅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上,更体现在概念教学目标的达成。概念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文
本的识记”,更重要的概念的形成和应用。
? 所以,《标准》认为,“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
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 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概念学习的效果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很大关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原有
的认知结构越完善,获得新概念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学习概念的情境,提供或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新概念。
? (2)《标准》认为,“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
其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以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 这样的描述是从教学活动的方式而言的。
? 《标准》提出“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具体内容,也提出“观察某种原生动物(如草履虫)
的取食、运动、趋性”的活动建议,又提出“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的重要概念。
?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有两种主要的教学观点。
? 一些教师认为草履虫的采集与培养比较困难,同时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挂图或多媒体来开展教学。
? 另一部分教师认为通过观察草履虫可以增加学生的体验,易化了概念的理解,促进了概念的形成,并对
今后学习细菌、酵母、衣藻等单细胞生物的知识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 所以教师设计让学生通过展示的单细胞生物的图片、组织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播放草履虫生活的视频等多
种方法,构建起“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和“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的重要概念形成的通道,符合概念形成的基本过程,有利于概念的建立。
3、概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 (1)理解概念教学的相关理论
? 有研究也表明,概念难度也是对概念形成过程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概念难度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影响在不同
教法条件下存在差异。在概念难度较低的情况下,不同的教法都能使学生掌握概念,因此不同教法下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效果不存在差异;相反当概念有一定难度时,不同教法对概念形成过程的作用得已显现;而当概念过难时不同教法对概念形成效果的差别又随之消失。
? 《标准》建议概念教学的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而在具体操作时还需要开展
教学研究。
? 过去认为客观世界似乎通过感官输入大脑,然后大脑建构起客观世界的映象。而大脑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这
种看法是错误的。事实是,大脑仅仅是以其通过感官获取少量的甚至还是歪曲的、有缺陷的客观世界信息来建构对客观实在的认识的。
? 以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为例。过去,人的感官获得的是一种被歪曲的信息,即细菌是最小的致病体。1892
年俄国的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所不能通过的过滤器,可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现象的重要意义,反而抱怨他用的过滤器出了毛病。因为当时正处于巴斯德细菌致病说的极盛时代。后来随着技
术的发展,一些学者认识到这种病原体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 ,认识到“细菌致病说”的错误,提出了“病毒也能致病”、“病毒也是一类特殊的生物”这个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
? 这表明大脑要建构起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感官输入的客观世界来获得,而必须通过对
感官输入的客观世界进行特殊的加工来获得。
? 在这个特殊的加工过程中,客观世界的许多信
? 息经过感官把感性印象转化为神经原刺激时不断消失着;而同时,通过大脑对信息的整合,特别是通过大脑中
已经存在的结构和信息的联系,大脑不断地产生着许多新的信息,并建构起一个完整的关于现实世界的认识。这表明,大脑建构的认识,绝大部分恰恰不是由外部世界的实在来确定的,而是由大脑自己来确定的。
建构主义认识论依据上述大脑神经生物学研究确定,知识不是被动地通过感官接受的,而是通过大脑加工建构的,是人创造的产物。
? (2)提高相关“重要概念”的专业知识水平
? 重要概念之一: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 1.概念内涵
? 对生物生存有影响的条件因素(光、温度、空气、水、土壤和生物)称为生态因素。各种生态因素相互依
赖,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生物,彼此不可相互替代。各种生态因素中有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特征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
? 光的生态作用:光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源泉,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光强、光质、日长等对
生物的生态作用。如光能促进某些植物(如烟草)种子的萌发;光强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如鸡蛋、蛙卵和鲑鱼卵在有光条件下孵化发育快);光强影响动物的生活方式(如弱光下的夜行性动物猫头鹰);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如花的发育、果实的成熟和果实的品质。
案例:果实的结构
在“果实”的教学中,袁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解剖“花生和苹果”理解果实的结构特点及其分别由花的哪部分结构发育而来的内容,这样的尝试从教学方式而言是非常成功的。
在“果实”的教学中,教科书希望首先通过观察典型的桃花和桃的果实的图,认识子房和胚珠的结构及其果实和种子的发育过程,然后再通过解剖和观察两种常见的植物果实,讨论这些果实、种子的发育
与子房结构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这就是“果实发育”概念的学习过程。教师挑选什么果实就是一个专业问题了。
假果是由子房及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花冠以至整个花序)共同参与发育而成的果实,因此,其结构较真果复杂,除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的果皮部分外,还有花的其他成分。例如梨、苹果的食用部分,主要由花托杯发育而成,占较大比例,中部才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部分,占的比例较小,但仍能区分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等三部分结构,内果皮以内为种子。
真果外为果皮,内含种子。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成,一般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等三层结构。
? (3)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接受和理解需要以一定的事实或感性认识为基础。
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常常也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接受需要以事实或者感性的、直观的材料作为基础。这是我们在强调概念教学之后教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所以在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用不同的方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事实和经历,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我们说到的遗传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自身开始,观察人的眼睛、眼皮、头发、耳垂等生理特征,让他们注意到白种人、黄种人的眼睛颜色的不同,注意到同学之间也有卷头发和直头发、单眼皮和双眼皮的区别。在充分了解这些事实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认识其背后的规律,建立相关的概念。课程标准强调重要概念的传递也是想提醒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递事实的层面,如果没有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没有在教学中完成画龙点睛的一笔,就没有达到课程的要求。
? (4)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既要收集证据,又要形成重要概念。
强调重要概念的传递并没有否定主动学习的改革方向和倡导探究教学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仍然坚持倡导以探究为特征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期待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高度吻合。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以及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是要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更加深入地观察和分析事实,进而顺利地建立科学概念。所有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去理解或者领悟生物学重要概念和科学的本质。
四、 增加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 ”评价建议
其实,检测学生知识目标是否达成一直没有忽视过。
《标准(实验稿)》发布10年来,许多教师认为,《标准(实验稿)》非常重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忽
略了知识目标的检测。这其实是误解。在《标准(实验稿)》研制过程中,研制者认为长期以来生物学教学过度重视知识目标的检测,有必要强调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在评价建议中,第一句就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本《标准》,评价内容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接着有强调“教师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在案例“认识保护生物圈的意义”评价建议中也强调“不仅应该评价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应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保护环境的意识、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
这些都说明检测学生知识目标是否达成一直没有忽视过。
增加的“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 ”评价建议,内容包括:
第一、生物学基础知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学基础知识不是课程改革要唾弃的,而是关系到“生物科学素养”能否提高的重要问题。既然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检测肯定要重视。
第二,在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的同时,要利用好纸笔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
这里强调了纸笔测验等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与否是有效的检测方式,但这种方式需要在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的同时进行,不能过于单一使用纸笔测验方式,也不能忽视纸笔测验方式。 第三、在编制纸笔测验试题时,应体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
从课程目标而言,三维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纸笔测验的功能主要是知识检测,但也应尽可能重视对学生能力的检测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检测。
第四、在具体操作中,要重视考核核心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而不是枝节的、零散的知识;要重视考核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这说明,即使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去检测知识,也应注意检测的重点要从着重评价枝节、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着重评价核心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即主要是对重要概念学习的评价等。
例1 导入了生长激素基因的鲤鱼生长速度明显地加快了。以上事实说明( )
A.细胞中的基因具有显,隐性之分 B.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C.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 D.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
例2 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孵细胞中,由这样的鱼卵发育成的鲤鱼,生长速度明显地加快了。以上事实说明( )
A.细胞中的基因具有显、隐性之分 B.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C.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 D.生物的性状的由基因控制
评析
同样是考查“生物的性状与基因的关系”,例2比例1好。
主要表现在题干给出的事实情境简约、精练,而且在隐含给出遗传原理的同时,宣扬了我国转基因高科技成果,激发了学生的情感。4个选项的区分度较高,学生必须鉴别事实,运用遗传原理才能准确选D。
例3 在显微镜下探寻样品时,以下哪种方法最可取( )
A.先注视目镜,然后向下调整粗准焦螺旋
B.先注视物镜,然后向下调整粗准焦螺旋
C.先注视目镜中心,然后上下调整粗细准焦螺旋
D.先注视物镜,然后再进行上下调整,直到你找到样品
例4 在显微镜下探寻样品时,以下哪种方法最可取( )
A.先注视目镜,向上进行粗准焦螺旋的调整,然后向下调整细准焦螺旋
B.先注视物镜,向下进行粗准焦螺旋的调整,然后向上调整粗准焦螺旋
C.先注视目镜中心,进行粗准焦螺旋的调整,然后调进行上下调整细准焦螺旋
D.先注视目镜中心,然后进和上下调整粗、细准焦螺旋,直到你找到样品
例5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同一部位,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A.目镜10×;物镜10× B.目镜10×;物镜40× C.目镜15×;物镜10× D.目镜5×;物镜40×
评析
同样是考查“显微镜的使用”的过程与方法,例4在选项上内容较丰富,此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显微镜结构、操作方法、使用程序等步骤的掌握情况,不熟练或没有正确使用过显微镜的学生是难于理解和回答此题的。
例5不是考查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而是简单的放大倍数,考查意义不大。例4要求学生在理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已有观察经验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 备课注重梳理重要概念
? 1、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可以使一章或者一节)选择重要概念。
? 2、 找出术语、概念或定义。
? 3、 梳理多个概念陈述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概念的逻辑关系设计概念。
? (上位概念、下位概念)
? 4、 由浅入深的排列概念的顺序
? 5、 按照4的顺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活动
? 6、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同版本、不同国度……)
? 概念教学的注意事项:
? 1、 仅仅强调对事物的记忆没有太大意义
? 2、 用事实帮助建立和理解概念
? 3、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揭示本质
? 4、 概念有助于人们的理解世界
? 5、 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 6、 教学指向: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
? 7、 基于核心或重要概念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模拟血型鉴定>血液的分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