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看日本要看本质
看日本要看本质
有人说,日本就是好,国家富有,生活富庶,环境漂亮,人文表面看很文明;但是我们看人应该看其本质。一个人的好与坏,主要是看这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否恶劣,与家人相处和与外人相处,是否特自私,是否经常做损人利已的事,在对待个人或家庭生存和社会公德方面,是否蛮横霸道,是否欺男霸女,是否偷鸡摸狗坑蒙拐骗,是否有吃喝嫖赌恶习等等等等,而不看对方家里装修摆设的多么好,家庭多么文明,家里多么有钱,更不是对待自家人和颜善目,对待他人面目憎狞,自己家的人都是人,别人家的人就不是人吗?自己资源匮乏就应该整天惦记窥视着别人的财富资源?不择手段利用近百年的处心积虑暗地里摩拳擦掌,制造大量的杀人工具,然后强词夺理不择手段的去强取掠夺?如果别人不愿意就用惨无人道灭绝人伧的方式杀死别人的家人,然后将所有物资占为己有?这是好人?很值得我们羡慕崇拜?这是先进文明?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如全人类都以这为荣,以这为生存之道,人类这个物种还会有今天吗?除非这人和日本人是同类!只有这样的人他才会崇拜,才会向他学习,从而变本加厉的去做!
我:
因此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以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利于我们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先进科技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吸取精华,但不是崇拜、瞻仰!人和畜生是不能同日而语,但你能说畜生就没有我们人类学习的地方吗?
这人才是最富有、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类只有这样、也正因为有了这类的人群,人类世界才得以有了今天的发扬光大。
范文二:从人的本质看人权问题
从人的本质看人权问题
袁兵喜
( )怀化师专 政史系 , 湖南 怀化 418008
摘 要 :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内 、国际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从人的本质这一角度分析和探讨人权形成的客观基
础 、人权的现实规定以及人权的阶级性和当今人权斗争的实质等方面 , 当前人权斗争的实质就是阶级斗争 。
关键词 : 人的本质 ; 人权 ; 阶级斗争
() 中图分类号 : D08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 - 1814 - 200004 - 0001 - 05
See Human Rights Problem by Human Being’s Nature
YUAN Bing - xi
( )Politic and History Department of Huaihua Teachers’College , Huaiha , Hunan 418000
Abstract : Nowadays , human rights is a heated problem of civil and inernational combat . This article lays emphasis on analying and probing into someaspects of the objective basis of human rights being , the reality rules of human rights , class character of human rights and the essence of human rights struggle . Then we can reach a conclusion that the essence of hu2 man rignts srtuggle is class struggle at present .
human rights ; class struggle Key words : human being’s nature ;
[ 1 ]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个观点的提出 , 马 近几年来 , 人权问题是国内 、国际争论的一个
热点问题 , 这其中既涉及政治斗争的根本原则 , 又 克思主要是针对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看成是 ?孤立 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 。由此人权问题显 的 、人类个体?的 ?抽象物?而提出来的 , 指出了 得相当复杂起来 。怎样才能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 , 费尔巴哈只顾及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 学术界已有众多的论述 , 本文从人的本质这一角度 的缺陷 。因此 , 社会性在马克思看来是人本质中最 对人权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和探讨 。 重要的属性 。但是人首先属于动物界 , 属于自然界 ,
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 , 和其他生物一样 , 人必 一 、从人的本质看人权形成的客观基础需不断地从外部自然界摄取各种生活资料 , 才能生 我们知道 , 本质主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
存和发展 。因此 , 除社会性外 , 人还具有自然属性 。 的内在的 、特殊的 、质的规定性 , 其规定性通常并
无数事实证明 , 劳动实践是最能体现社会性与自然 非单一 , 而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 。关于人的本质 ,
属性的统一 。所以 , 人的本质可以规定为以劳动实 马克思有过许多深刻的论述 , 学术界谈论和引用最
践为核心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在人的本 多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那段话 : ?人的本
质中 , ?需要?可以说是其多种规定性中的一个重要 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 在其现实性上 ,
收稿日期 : 2000 - 03 - 07
() 作者简介 : 袁兵喜 1969 - , 男 , 湖南邵东人 , 怀化师专政史系讲师 、硕士 , 从事人学 、民法方面的研究 。
?2 ? 怀化师专学报 2000 年 8 月
概念 。马克思在 《德 意 志 意 识 形 态》中 就 曾 说 过 : , 发展权三种基本权利 。这些权利是人人都具有的 ?在任何情况下 , 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 , 但由于从他 应当平等的适应一切人 。并由此规定了后来形成的 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 , 他们 不人权的基本内容 。 是唯一的 , 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 以及 他们 二 、从人的本质看人权的现实规定(求得满足的方式 , 把他们联系起来 两性关系 、 交当前 , 人权观的分歧 , 集中表现为两种社会历 [ 2 ] ) 换 、分工, 所以 , 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 史观的对立 。
?为了生活 , 首先就需要衣 、食 、住以及其它东西 。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和现在流行的最有代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 即表性的人权理论是 ?自然权利?、?天赋人权?、?社 [ 2 ] 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由于人的这种物质生活需 要是会契约?等等 。他们宣称人权是 ?上帝? ?理 性? 人类从事一切历史活动的出发点 , 所以马克思 把它看?自由意志?的产物 , 是人所固有的永恒不变的 ?自 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初始原因和深层动力 。 也就是然本性?。在人权发展史上 , 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首先从人的本质的物质需要及直接的物质资 料的生产家曾以 ?理性?为标准评价人权 , 争取人权 , 有一 出发 , 才能说明人类社会历史 。因此 , 从 人的本质来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 , 他们主张 ?一切都必须在理 看 , 人类得首先追求几种基本的需要 , 即追求人作为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 人而必须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和 自由 。 [ 3 ] 利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这
那么 , 人应该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自由呢 ? 唯 里所说的 ?理性?实质上是以抽象的 ?人的本性? 物史观认为 , 人的第一个基本需要是生存需要 。马 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的人性 。抽象的人性就成了资 产克思说 :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 阶 级 的 人 权 标 准 。尽 管 现 代 西 方 陆 续 地 产 生 了 ?法
律权利 、福利权利?等人权理论 , 在反对 ?天赋 人
权?方面有合理的因素 , 但是他们都是以人性和 人的
本质的某种主观假设作为自己立论的出发点和 基本前
提 。因此 , 其实质仍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 不可避免
地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 。与此相反 , 马克思主义人 提 , 也就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 这个前提就是 : 则是 ?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即历史唯物[ 2 ] 作 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 必须能够生活 。?因此 , 主义为理论基础来建构自己的人权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为人所享有的第一个权利就应是生存权 。人们在实 者一向主张在人权研究上 , 坚决反对那 种脱离实际的现生存需要的过程中必然会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 抽象思辨 , 科学的人权理论必须是以 对人的科学认识活动里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 于是就产生了人们的 为前提 , 只有揭示出人权与人的本 质的真实联系 , 才社会需要 。这种社会需要应是因人而异 , 在广泛的 能得出关于人权的科学规定 。
社会交往中 , 人们始终处于一种自由平等的位置 。 众所周知 , 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 , 因此 因此形成了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系统 。当人 具有与其他生物相似的自然属性 。但人不只是一般 们的生存需要与社会需要得到满足后 , 人类必然会 的自然存在物 , 人必须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 , 构 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 从而出现了发展需要 。 成一个社会有机系统 , 才能生存下去 , 孤立 、单个 在马克思看来 ,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的最终目 的个人根本不可能存在 。所以 ,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 的 。不过人的这种发展只有在前面两种需要得到满 动物 。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 , 而且是只有在社会
[ 4 ] 足之后才能真正实现 。但是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 , 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现实的人是一种只有在一定 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 由于片面的社会分工 ,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 , 彼此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 加深了人的发展畸形化 , 片面化 。只有在未来的共 不断地从事物质生产和其他实践活动 , 以满足自己 产主义社会 , 生产力高度发展 , 人们有能力支配自 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 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由 , 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时 , 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实
现人的社会发展 。
因此 , 从人的本质出发 , 可以得出人类有三种
基本需求 , 从而相应产生了生存权 、自由平等权 、
第 19 卷第 4 期 袁兵喜 : 从人的本质看人权问题 ?3 ?
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的社会关系 。除了个人所需 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人不只是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
( 更重要的是受人们自己活动的社会规律的制约 。?人 要的最基本的权利即生存权 、自由平等权外 法律
) 的本 质 , 在 其 现 实 性 上 , 它 是 一 切 社 会 关 系 的 总 上规定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还有就集体而言的 , [ 1 ]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民族自决权 、在国际事务中平 和?。而人权问题 , 从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说 ,
等交往的平等权 、谋求民族发展的发展权等等 。即 在本质上看 , 不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 , 而是
( 使有些人暂时被剥夺了部分公民权 如政治权利或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 即人们的社会关系问题 。所以 ,
) 不具有公民的资格, 但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 , 他的 我们考察人权问题也如同考察人的本质问题一样 ,
基本权利仍应得到保障 。因此 , 我们可以概括出人 应把它放在现实的 、历史的 、具体的社会关系上加
权的基本含义 , 它应指社会在发展中根据当时的经 以考察 , 才有可能对人权作出科学的规定 。马克思
济结构和文化发展水平 , 通过法律和道德舆论途径 , 主义人权观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 , 就是要把
( ) 承认并确保其成员 个体或集体获得正常生存和 人权放到一定的生产关系 、一定的阶级中进行考察
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条件和行为能力及行为方式 。但 和研究 。它强调人权不是抽象的 , 而是具体实际的 。
当前对人权问题的理解 , 除了含有强烈的政治偏见 资产阶级人权观仅仅是从表面形式上谈论人人在权
外 , 我们应承认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别 。这种差别 利方面是平等的 , 这种抽象的权利 , 是一种虚拟的
[ 5 ] 是由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 , 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发 和 ?存在于观念中的东西?。?权利永远不能超出
展状况不同等等引起的 。我们必须面对客观历史和 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
[3 ] 现实 , 承认这诸多差别 , 才是对各国人民的权利的 发展 ,??创造这种权利的 , 是生产关系 。一旦生
真正尊重 。 产关系达到必须改变外壳的程度 , 这种权利和一切
以它为依据的交易的物质源泉 , 即一种有经济上历 三 、从人的本质看人权的阶级性
史上的存在理由的 , 从社会生活的生产过程产生的 是否承认人权有阶级性 , 这是马克思主义同西
[ 6 ]方资产阶级哲学在人权观上的又一原则分歧 。 源泉 , 就会消失 。?
马克思主义认为 ,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人 , 在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 揭示了人权理论是社会经
阶级社会里 , 人始终是阶级的人 , 人的本质也始终 济关系的产物 , 是属于上层建筑 , 由生产力水平和
包含着阶级的本性 。因此 , 人权也始终包含着阶级 经济基础决定的 , 并且是它的集中的理论的反映 。
的特性 。资产阶级尽管高喊人权是 ?天赋的??自然 这一规律即使到共产主义社会 , 也不会改变 。因此
的?权利 , 可它实际上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 在阶级还没有彻底消灭以前 , 人权从来都是阶级的
决定的资产阶级独有的一种特权 。正如马克思 、恩 和具体的 。资产阶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特殊地
格斯指出的 ?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 位 。资产阶级声称 ?人人平等?, 从根本上违背了人
化的王国 。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以实 的社会本质和脱离了人的社会关系 , 究其原因是为
现 ; 平等则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 ; 被 了掩盖它的剥削实质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 真正的
宣布为最重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 ; 人权不应是停留在抽象的原则上 , 而应扎根于现实
而理性的国家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民 生活之中 。权利关系只不过是人的社会关系的表象 ,
[ 7 ] [ 2 ] 决定人的权利关系 , 离开了这种物质关系 , 任何人 主共和国 。?因而 ?人权本身就是特权?。这就是
权问题都会变得徒有虚名和无法解决 。 说 ,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主权实际上只是财产私 因此 , 我们从人的本质出发考察人权可以得出 , 人占有的主权 , 是资本 、剩余价值和金钱占有者的
人权既不是 ?上帝??理性??自由意志?的产物 , 主权 。?在历史上的大多数国家中 , 公民的权利是按
[ 3 ] 也不是什么抽象的人所固有 、永恒不变的 ?自然本 财产状况分级规定的?。所以 , ?现代国家承认人
[ 8 ] 性?。它总是和社会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一种社会 权同古代国家承认奴隶制是一个意思?。因此 , 在
现象 , 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不以人的 阶级存在的社会里 , 人权只能是阶级的人权 , 绝不
?4 ? 怀化师专学报 2000 年 8 月
不可能改变 。 会有超阶级的人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 人权就必
定表现为资产阶级的特权 。?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 四 、人权斗争的实质 [ 9 ] 本的首要的人权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 权利与义 人权问题在当代已引起国内 、国际的广泛重视
务也是绝对分离的 , 统治阶级 ?几乎把一切权利赋 , 和普遍关注 。西方资产阶级以 ?人权问题?为借口 予一个阶级 , 另一个方面却几乎把一切义务推给另 肆意攻击和干涉社会主义内政 , 妄图以 ?和平演变? [ 10 ] 一个阶级?。即享有一切人权的阶级不承担相应 推翻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 , 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人 义务 , 不享有人权的阶级却要承担全部义务 , 这就 权斗争的实质 , 对抵制资产阶级的 ?人权外交?的 可以 肯 定 所 享 有 的 人 权 就 是 特 权 。他 们 所 喊 出 的 进攻是很有必要的 。
?自由 、平等?等口号 , 只能是掩盖其剥削关系的手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权理论的阶级性 。 段罢了 。列宁曾指出 : ?只要阶级还没有消灭 , 对于 既然人权是有阶级性的 , 那么当前存在着的声势浩 自由和平等的任何议论都应提出这样的问题 : 是哪 大的人权斗争就必然带有阶级性了 , 无论纵观人权 一个阶级的自由 ? 到底怎样使用这种自由 ? 是哪个 理论的全部发展史 , 还是横观当代人权理论的实践 , 阶级 同 哪 个 阶 级 的 平 等 ? 到 底 是 哪 一 方 面 的 平 都可以得出人权斗争的实质就是阶级斗争 , 就是当 [ 11 ] 等 ??**同志也深刻指出 , 要谈人权 , 就永远 前两大对立阶级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 不要忘记问一下 , 是哪一个阶级的人权 。他说 : ?什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 , 对西方资产阶级 么是人权 ? 是多少人的人权 ? 是多数人的人权 , 还 是个莫大的威胁 , 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态度是能 是少数人的人权 , 还是全国人的人权 ? 西方世界所 消灭的尽量加以消灭 , 武装颠覆不行 , 就采用和平 谓的 ‘人权’和我们所讲的人权是两回事 , 观点不 演变的办法 , 妄图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
[ 12 ] 同 。?与资产阶级人权观相对立 , 马克思主义人权 国家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 《1999 年 : 不战而胜》 观是建立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 一书中向美国政府建议 , 美国在与苏联谈判时 ?寻 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阶级基础上 , 无产阶级 求推动苏联尊重人权?的办法 , ?我们应该压迫苏联 的阶级特性决定其人权要求并不是要争取阶级的特 人允 许 更 多 的 移 民 出 国 。释 放 特 指 的 持 不 同 政 见
[ 13 ] 权 , 而是争取真正平等的权利 。?无产阶级平等要求 者 。?《大 失 败》的 作 者 布 热 津 斯 基 讲 得 更 加 露 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任何超出这个范 骨 : ?倡导尊重人权影响巨大 , 意义深远 , 可加速共 [ 3 ] 围的平等要求 , 却必然要流于荒谬 。?因此 , 在公 产主义衰亡进程 。人权是现今时代最有吸引力的政 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里 , 体现和维护的 治概念 。西方大声疾呼尊重人权 , 已使所有共产党
[ 14 ] 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权利 , 广大人民群 国家处 于 守 势 。?因 此 , 不 断 推 进 所 谓 ?人 权 运 众当家作主 , 成为国家的主人 。 动?已成为某些西方政治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
由上我们可以概括出人权的阶级性具体表现在 治渗透的基本手段 。尤其近年来 , 美国作为目前世 三个方面 , 一是表现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哪个阶级即 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 , 凭借其雄厚的经济 、军 统治阶级充分享受该国人权的内容及其性质 。二是 事实力 , 常常以世界警察的面孔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 一定阶级享受的人权总是同其国家 、法律相联系 , 在人权问题上 , 美国采取的是多重标准 , 肆意干涉 、 总是同一阶级自由 、专政相联系 。三是一定阶级享 侵犯别国人权和主权 。1999 年 3 月 24 日 , 以美国为 有的人权总是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 , 总是服务于该 首的北约集团开始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 , 使用了 阶级的政治统治 。当前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观以 ?抽 最现代化的武器及导弹野蛮袭击南斯拉夫平民 , 炸 象的人?代替阶级的人 , 以人权的 ?超阶级性??无 毁铁路 、桥梁 、工厂 、学校 、医院等多处民用设施 , 国界性?代替 ?阶级性?和 ?国界性?, 充分暴露它 致使 1800 多名平民丧生 , 近百万人沦为难民 。更令 的虚伪性和反科学性 。只要资产阶级这种人权观的 人气愤的是 , 他们竟然于 5 月 8 日向我驻南使馆投 阶级基础不变 , 它这种反科学的人权观在实质上就 下五枚导弹 , 致使我使馆人员和新闻工作者 3 人死
第 19 卷第 4 期 袁兵喜 : 从人的本质看人权问题 ?5 ?
亡 , 20 多人受伤 , 他们公然践踏国际法准则 , 侵犯 , 人 和霸权主义对世界部分地区的统治地位 。因此 我国主权 。事实证明 , 美国标榜的 ?人权?只不过 权斗争的问题说到底是阶级斗争的问题 , 是两种制 是一个幌子 , 他们干的实际是以 ?霸道?欺压人道 , 度之间的斗争问题 , 我们只有认清当前人权斗争的 以强权践踏他国的人权和主权 ,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 实质 , 尤其要认清西方资产阶段人权的实质和他们 个 , 这就是实现全球霸权 。 发动 ?人权攻势?的险恶用心 , 才能更好地捍卫和
完善社会主义人权 , 才能有力地反击和战胜敌对势 因此 , 我们目前与西方资产阶级关于人权之争
力的 ?人权攻势?, 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和 的要害就是保国权 , 护主权 。资产阶级人权的实质
经济的持续发展 。 就是推行强权政治 , 霸权主义 。**多次揭露西
方资产阶级人权的实质 , 他说 : ?西方的一些国家拿
什么人权 , 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不合理 、不合法等做
[ 12 ] 幌子 , 实际上是要损害我们的国权 。??他们那一
参考文献 : 套人权 、自由 、民主 , 是维护恃强凌弱的强国 、富 () [ 1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国的 利 益 , 维 护 霸 权 主 义 者 、强 权 主 义 者 利 益 [ 12 ] 1972. 的 。??人们 支 持 人 权 , 但 不 要 忘 记 还 有 一 个 国 ( [ 2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权 。谈到人格 , 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 。特别是 1960. 象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 没有民族自尊
心 , 不 珍 惜 自 己 民 族 的 独 立 , 国 家 是 建 立 不 起 来 ()第 3 卷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 3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 [ 12 ] 的 。?**的论述告诉我们 , 人有人格 , 国有国 1972.
格 ; 人权重要 , 国权更重要 。所以**强调 : ?真 [ 4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M . [ 12 ] 正说起来 , 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国家主权 、 1972. [ 12 ] 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人权从本质上说 [ 5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 卷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M . 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的问题 。?人权高于主权?是荒 1956.
谬的 , 皮之不存 , 毛将焉附 ? 没有国权 , 谈何人权 ? [ 6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 第 25 卷M . 北京 : 人民出版 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 饱尝丧 社 , 1974. 权辱国之苦的中国人民深知争取民族解放 、国家独
( ) [ 7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0 卷M . 北京 : 人民出版 立来之不易 , 深知维护主权 , 确保国权是求生存 、
社 , 1971. 图发展的前提和根基 , 所以我们在人权问题上据理
力争 , 寸步不让 。从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2000 年 ()[ 8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 卷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M . 2 月 27 日发布的 《1999 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来看 , 1957.
( )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 他们 [ 9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 卷M . 北京 : 人民出版
社 , 1972. 自己的人权比别人更糟糕 , 却闭口不说一个字 , 反
( ) [ 10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 卷M . 而搞双重标准 、三重标准 , 他们以 ?人权法官?自 北京 : 人民出版 社 , 1972. 居 , 向我们发动 ?人权攻势?, 其目的只不过是丑化
社会主义制度 , 灌输资产阶级价值观 , 为**反社 () [ 11 ] 列宁全集 第 39 卷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72. 会主义分子撑腰打气 , 以维护和巩固其新殖民主义
( )[ 12 ] 邓 小 平 文 选 第 3 卷 M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 1993.
[ 13 ] 尼克松 . 1999 年 : 不战而胜 M . 北京 : 世界知识出
版社 , 1989.
[ 14 ] 布热津 斯 基 . 大 失 败 M . 北 京 : 军 事 科 学 出 版 社 , 1989.
范文三:要全面的看问题
一个教授测试学生们,说今天的题很简单,只是在一张白纸的角落里画了个黑点,让大家看图解意。大家琢磨了一下,就开始“破题作文”了。不等下课,大家都交了卷。
教授现场评判了学生的试卷,宣布大家的答案都不对,竟没有一个及格的。大家哗然,教授解释了原因。
“大家的答案都是从各种角度描述了卷子上的黑点,尽管挖空心思地用了不少词汇,但你们忘了今天的一个主题,那就是卷子的本身。”教授接着说:
“这张白纸和白纸上的黑点比起来很显然黑点要比白纸小得多,可我们大家都光注意黑点了,都忽略了这张白纸。如果把白纸当成我们的人生,而黑点比作我们曾经有过的劣迹,那么大家的取舍就有问题了,难道我们因为犯过一点错误就要毁掉我们的一生吗?”
他接着说:“如果把这张白纸比作别人的一生,或者比作我们的国家,我们如果都这样片面地评判是非的话,那不是件很可悲事吗?”教授的一番话,使大家陷入沉思。
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看到主流,看到方向,避免思想上的误区才对。
范文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读《请给我结果》有感
来冶 吴宏维
金秋十月,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瓜果飘香,是劳动者最幸福的时刻。然而,细心的收获者就不难发现,枝头的果实有大有小,有甜有酸,甚至某些花当初开得好看,却没有按预想那样结下鲜活的果实。 如果将上述喻为我读《请给我结果》一书之后的感受,可谓恰到好处。该书给我们传达了一个这样的信息:无论你做哪样的工作,也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做,都是你的事情,这只是过程,而你做做出来的结果怎么样,达不达到我所期望的价值,才是我想要的结果。因此,可以这么说,每个人做事的结果只是现象,而结果的背后到底有多少的价值,才是本质。
毋庸置疑,这样的说法是一针见血的。目前的企业,主要是某些人员臃肿、机构重叠、层次繁杂而导致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有结果而没有价值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某岗位一起出工,某些人出工不出力,结果大家都上了一个班,一些靠实干苦干加巧干的人为当天的班次拿出了产量,优化了指标,或是节约了成本费用,这些结果都是有价值的,是个实实在在的结果,而另一些人只是在岗位上呆过了8小时,结果也是上了一天的班,但什么价值也没创造出来,甚至某些人还有可能玩忽职守而拖了工作的后腿。到了月底,大家只要在一个岗位的,仍是拿一样的岗位工资,换句话说,这部分没有为企业创造应有价值的人却拿了不该拿的工资。从这个例子进行分析,现象是一样的,即他们都上了一个月的班,和那些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一样,都挂了一个月的考勤,但本质截然不同:那些出工不出力的员工尽管
也上了一个月的班,挂了一个月的考勤,却没有为企业创造价值,不是企业想要的结果,而那些出工又出力的员工,真正为企业拿出了产量,节约了成本,达到了量化考核指标,这才是企业想要的结果。 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所谓的结果,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结果,只是虚假的表象,按书中所讲的意思,即是欺骗了企业,剥削了企业,以毫无价值的结果寄生在企业的肌体上。当然,某些人是钻了企业制度不完善、考核不到位、监管不得力的空子,才滥竽充数,得过且过。人天生具有惰性,如果环境不逼迫他,他还会继续惰下去。因此,有必要对这类的人做出这类的结果动“手术”,即通过推行员工个人绩效考核、量化考核指标、按规章制度办事、干好干差有奖有罚等方式或手段给这些没有创造实际价值的员工营造具有危机感的环境,逼迫他们爆发出创造价值的潜能。人一旦面临危机,只要还想生存,就会想方设法动起来,去寻找突破的生路。
诚然,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成长是息息相关的。无论企业有多大的愿景,没有员工的努力奉献,那也只是虚幻的空中楼阁,永远无法实现。所以,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得真正实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人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在员工创造出价值之后,就该按照创造价值的大小合理地回赠他们。如果说为企业创造价值、为企业提供结果是员工基本的天职,那么回赠员工、爱护员工、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则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假如双方都做到了,那么都是有价值的结果,是纯粹的本质;假如双方都没有做到,则脱离了本质,这样的结果都是敷衍出来的假象。
范文五:看物质的本质
从“气一元论”看物质的本性
作者:赵伟民 来源:新中医 更新时间:2008-2-25
探索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材料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在古代,限于科学知识水平的低下与贫乏,人们更倾向于用思辩的方法来认识这个问题。不过,这并没有阻碍他们对自然认识的水平,相反,先哲们都通过许多可观察物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对内在自我的体验认识到自然的统一性。在古老的中国,这种统一性的认识就体现在压倒一切的学术理论――“气一元论”。即先哲们都几乎毫无例外地将气看作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转化而成的。
无独有偶,古希腊哲学家也力求把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归结为唯一的一种朴素的东西,如在泰利士那里被称为水,在阿那克西美那里为气,在赫拉克里特那里是火,从而强调了物质实体与运动源泉的统一性。后来的亚里士多德还明确提出了以太的观念,即认为以太是实质上连续的,它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以太组成的。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古希腊的不少先哲也把自然界的统一于一种最原始的物质,但这种物质与古中国“气”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这突出地体现在“气”在古中国被认为是具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古希腊那种统一的物质却只是一种死寂的东西。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古希腊人在运动原因理解上的困难,于是出现了另一种与众不同的学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原子论”。
近代西方科学一直是沿着“原子论”的道路前进的。科学家们相信,丰富多样的物质是由少数几种原子组成的,因此,只要我们挖掘出了这少数几种原子,并了解它们的性质,就可以找到大自然的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生存。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先是发现了多种原子,继而发现了它们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的,二十世纪人们又发现了为数更多的基本粒子,至今大多数科学家又把这些粒子归于少数几种夸克。随着科学逐步向更深的层次推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用还原论的方法去追寻自然界的终极设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实践已经不断证实,物质世界是无限可分的,而我们的观测仪器的视野却是有限的,它根本不可能满足我们不断对更深层次推进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科学家又重新盯上了中国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学说都必须能够合理地解释客观的自然现象才能得到普遍承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上,气的概念最早由老子提出,之后经过众多哲学家的发展补充,终于成为一个涵盖一切的学说――气一元论。既然它
能够被善于思辩的中国人普遍承认,必然它在中国人心目中能够解释众多的自然现象,否则,它也不可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两千年之久。那么,气一元论内在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来解释在现代科学看来是既统一又多样的物质世界呢?
在古老的中国,“气”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转化而成的。道家鼻祖老子曾形象地描述了中国先哲们对宇宙物质组成的代表性认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本身就是有生命的,它产生于天地之前,永远运动着,为万物的本源。显然对这种涵盖一切物质的东西我们很难用一个具体的名字来表述它,故此,老子只能将它暂定一个名字“道”,用它来描述这种无形、无名、混而为一,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存在。需要指出的是,老子这里的“道“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物质世界的本源,二是内在于这本源物质的运动规则,两者是合而一体的,之后,先哲们才将这两者分开,成为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即“气”与“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自然就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二指的就是混沌初开时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气,在两气的相互转化之中,产生了中间过渡性的中间结构,这就成了三,在三者的相互作用之下,万物产生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明了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气相互作用而成的,但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阴阳两气的消长不断变化的。
自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之后,气一元论思想逐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东汉的王充主张“天道自然”,把元气作为宇宙的本质。他认为,天地之间充满元气,“天地,含气之自然”,元气产生了万物,“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唐代的柳宗元认为,天地未形成之前,唯有元气存在,天地既分之后,元气则居于天地之间。北宋时期的张载继承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元气说,提出了关于元气的系统理论。他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一切存在都是元气,整个世界都由元气构成,所谓“天”、“道”都是气,元气是最高实体,道是气化过程,太虚即所谓天,是指气散而未聚的原始状态。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气”的范畴给以新的哲学规定,认为整个宇宙除“气”更无他物,“气”只有聚散
、往来,而没有增减、生灭。他力图对物质世界的最根本属性进行更高的哲学概括,用“实有”概括物质世界的最一般的属性,认为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的本质和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气一元论学说已经成为历史了,但它蕴含的深刻含义至今仍未被现代人科学地把握,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西方科学的物质观已经在我们的思想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这种物质观强调它的可观察性,而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概念,人们很难去抽象地理解它的存在;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是用枯涩难懂的文言文来描述的,现代人很难从它的本来的意思来理解它。以至于直到现在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未被科学地认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可以能够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它了。
从认识论的发展来说,历来有两种相对立的物质观,即连续的和不连续的。在自然科学研究里,这两种物质观争鸣了好几个世纪,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还没有结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是始终相信自然本质的连续性的,气就是连续地充溢于自然界的,如北宋的张载所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显然从古代人来看,水是一种连续形态的物质,而且自然界也不存在真空。王夫之也明确指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它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更为可贵的是西方人李约瑟教授对气也有同样的认识:“在古代和中世纪,中国人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气’凝聚成可感之物,这种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个体与世界上的一切其他物体都在作用和反作用着……作为最后的说明,一切都信赖于‘阴’、‘阳’两种基本力量以类波或振动的方式在各个层次有节奏地相互感应。”
自然界是连续的,这只是哲学家们思辩的结果,因为在我们可观察的世界里,自然界是以间断的形式存在的,哲学家们只是在物质相互之间的不断转化和普遍联系中领悟出来的。与哲学思辩的方法相对立,西方科学一直是拒绝这些仅仅是可能的知识的,它只相信所谓的科学观察,如果它不能被科学家们深信的精密仪器观测到的话,那么他们就拒绝它的存在。正是这样的原因,至今的物理学家仍不承认自然本质上的连续性,即使个别的相信连续性的存在,但也不是通过连续的物质来理解的,他们仅仅局限于对它的神秘主义解释。
自然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存在的,这不仅是几千年来哲学思辩的结果,而且是自然科学发展不断证实的结果。在哲学上,自然的变
化是以宇宙空间连续物质的不对称运动为基础的,而事物的发展变化则是在与这些不对称运动的物质相互作用中进行的。而在科学上,科学家们虽然也承认自然变化的永恒性,但他们至今还一直死抱着绝对对称的宇宙观念,显然,在这样的观念下,任何事物都是一些死寂的砖块,或者是一些不断走向死亡的东西,于是统一的物理世界被他们机械地分为截然不同的两大部分,生命与非生命或物质的实体与非物质的能量。本来这些根本性的谬误在今天是不值得一驳的,因为直到如今,几乎所有的经验都告诉我们,生物与非生物都是由同样的物质所组成,也由同样的自然规则所支配,所以生命是一切事物共有的本性,物质和能量也统一于一切事物之中。然而一些喜欢时髦哲学的科学家竟否认这些不证自明的道理,无疑反映了他们从本质上是反对一元论的,它们害怕、也不愿让他们的灵魂重新归于自然规则统治之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都被认为是由气组成的,这里显然也包括了被西方神化的人,按照这种理论,人和万物一样都遵循着统一的自然规则,如果我们能够从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关系中领悟出这种规则,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规则来理解宇宙的存在。正是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中国的先哲们很早就认识到了统一物质“气”的本性,即自然界是连续的,统一物质就充溢于整个宇宙空间,这些物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相反,他们本身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这就正如培根所说过的那样:“在物质的固有属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是趋向生命力、紧张。”或者用雅科布·伯麦的话来说就是物质的痛苦。
受西方科学的影响,现代人经常把物质世界的本源与具体的固定形态对应起来,仿佛世界就是这么一些死寂的砖块堆积起来的,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气”概念的理解。事实上,这里的“气”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具体实物,而只是古人借用“气”的特性来描述“气”这种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而且又难以给它定一个具体的名字的东西。这就正如我国哲学家张岱年指出的那样:“气之观念,实即由一般所谓气体之气而衍出。气体无一定形象,可大可小,若有若无,一切固体、液体都能转化为气体,气体又可结为液体、固体。以万物为一气变化的见解,当即由此事实导出。”显然,由“气”这个概念的来源也可以看出,气是一个涵盖一切存在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各种有形的存在,而且还包括各种无形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这些存在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它们本身是充满能量的,或者说是在紧张地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存在的。
物质和能量是统一物质世界不同的两个属性。物质的运动不得不依赖于它内聚的能量,而能量的运动不得不依赖于连续物质的传递,没有连续物质的存在,能量是不可能传递的,但能量是如何依赖连续的物质进行传递的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被归纳为二种性质的气之间的不断转化,即阴阳两气。这就如同张载所言:“若乎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緼相接,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结合现代系统论的研究,阳显然是被看作是混沌的物质,而阴则是相对有序的物质,阴阳之间的转换其实就是有序和无序之间的不断转化。由于有序是物质和能量的一种组织,因此当物质从无序向有序转化时会释放能量,而这些能量又会通过某种规则在周围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于是在连续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之中,能量流通于自然之间。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每一种自然力都可以间接或直接地转化为其它自然力。机械能和化学能、声和热、光和电都能够相互转化,并都证明它们是同一原始力,即能的不同表现形式。能量和物质运动是分不开的,如果你相信这一点,那么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其实都在间接地告诉我们,能量都是在统一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转化的,试想,如果没有连续而无形的物质运动其中,能量又如何能够相互转化呢?
自然界是统一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因此,自然界是连续的,统一的物质充满着宇宙的各个角落,尽管它看不见,摸不着,甚至用精密仪器也探测不到,但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容置疑的。统一的物质世界向我们展示了其真正本质的两个不同方面,一方面是物质的有组织形式,即有序形体,我们在世界上所能认识到的一切个别现象,存在的所有个体形态,都不过是统一物质组成的特殊的暂态结构;另一方面是连续在有形实体周围并联系整体的混沌物质,混沌物质并不是绝对的,它本身就是在连续物质的有序与无序周期变换中存在的,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场就是对这种紧张运动的混沌物质的一种描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实体和场是统一的,实体不断在宇宙空间的生成与灭亡本身就是场的一种形式,而场的变化中本身就存在实体,不过时间尺度不同罢了。
物质不灭和运动不灭是二十世纪以前物理学不断证实的结果,更重要的也是哲学思辩的结果。如在元气学说中就蕴含着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创造和不可消
灭的思想。如张载所说:“气”是“散亦吾体,聚亦吾休。”“其本体不为之损益”,“(气)散而归于太虚,复其絪緼之本性,非消灭也;聚而为众庶之生,自因温之常性,非幻成也。”等等,都表述了他们对物质不灭和能量不灭的坚信。但到了二十世纪,由于物理学中二元论思想的泛滥,物质不灭的古老信念竟戏剧性地崩溃了,因为科学家们发现,一些天然的放射性元素如铀、镭等能够自发地不断向外辅射能量,而且它们的质量却不断减少了。更为惊奇的是在三十年代,科学家们第一次在实验室中造出了物质以及它们的配对物――反物质,这些惊人的发现象一股旋风,迅速刮走了科学赖以立足的基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科学家们也频频使用一种完全出人意料的、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事实证明,这并没有增加我们对自然的认识,相反,我们却发现这个世界越来越没有意义,物理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从哲学的思辩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性的,物质和运动也是不可分的,物体在运动中存在,也在运动中灭亡。不过,这里灭亡的并不是统一的物质,而是统一物质的有序形式。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因此,物体的存在都不是天赋的、本性的,它们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与外在世界的变化全息对应。当外在世界的变化超过了它有限的反抗范围,物体就会从有序走向无序,统一的物质是不可毁灭的,当它受到周围物质的作用,就会重新组织成一个暂态的有序结构。自然界的物质就是这样不断从有序走向无序,又从无序走向有序,不同的生成环境造就了世界的多样性,物质世界的连续变化过程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既然自然界在物质上是统一的,那么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自然界的力只有最朴素的一种,那就是物质之间紧张的相互压迫,而且一切力的产生都是以物质的不对称运动为基础的。但这样一来,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似乎又模糊了,统一的物质世界是如何表现出它多样的物质和力的形式呢?先哲们其实早已告诉我们,规律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不是什么物质性的东西,而是一个理。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思辩才能够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