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论《种树郭橐驼传》中人物形象的独到之处
论《种树郭橐驼传》中人物形象的独到之处
誉IIIl大语文论坛?文本解读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写道:"目入相与归,壶浆劳 近邻."太阳落山了,一起回去,到家后拿出酒来一起畅 饮——"斗酒聚比邻".于此可见陶渊明和纯朴的乡邻 的亲密关系.桃花源中的纯朴民风不是没有来由的吧? 这种融洽自然的人际关系和黑暗官场上的尔虞我 诈,钩心斗角形成强烈的反差.是厌倦了官场的陶渊明 的生活理想.也非常鲜明地表达了陶渊明对质朴淳厚 的人性人情的呼唤!
三,神秘朦胧美
唐代诗人张旭在《桃花溪》中曾这样发问:"桃花尽 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是啊.桃花源在哪里?到 哪里去寻找呢?
陶渊明在尽情地抒写桃花源美好的同时.也为桃 花源笼罩上一种神秘朦胧的美
文章开篇,渔人就是在迷离恍惚的精神状态中"误 入"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
"渔人已经忘记自己走了多远.也就是迷路了.而 就在这时.忽然看到了一片桃花林.仿佛进入了仙境一 般.桃花林的美景让渔人陶醉和惊异!一个"忘"字.一 个"忽"字,出了渔人的迷离恍惚.不能记得来路.又 无法辨得前方,渔人试探着想走出桃花林.却不知不觉 地进入了桃花源.渔人离开桃花源时虽然"处处志之". 可是桃花源既没有地名又没有村名.最后人们无法找 到.如此美丽的桃花源在人们心中充满了神秘朦胧色
彩.心向往之却不能得.其实,桃花源确无其处.如果 真有,假如外面的人真的找到了它,它还会是原来的桃 花源吗?它还会那样和平,安定,宁静,自然吗?就让它 完美无缺地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的心中吧!这样它的 美才会永恒!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不用刻意去 寻找,多读读《桃花源记》吧!那萎萋芳草.那缤纷落英, 还有那些勤劳淳朴的人们,那方和平宁静的田园.永远 都是我们现代人心灵深处的温暖的牵挂!
?作者单位:河北省辛集市第三中学.
论((熏露德》【l】人物形象D9独到之处
画杨秀香
【摘要】《种树郭橐驼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
不属帝王将相名士之列.只
是民间一种树行家,作者以这么一个平凡人物为传,本身就颇含深义.从人物形象
的描写和作者的寄意来看.现实
气息还是很浓厚的.作者礼赞这一小人物的品行与智慧,在创作思想上具有一定的
民主性和平民性.
【关键词】寓言故事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现实性民主性' 中唐开展的古文运动创造了许多小人物形象柳 宗元即有不少传记类散文为小人物立传,如《宋清传》 中取财济世皆有道的药市异人,《种树郭橐驼传》中种 树有方的郭橐驼.虽然这些作品带有一定的寓言色彩. 但从人物形象的描写和作者的寄意来看.现实气息还 是很浓厚的,人物的性格是鲜明的.作者礼赞这些小人 物的品行与智慧.在创作思想上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 平民性.
《种树郭橐驼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 极强的寓言故事.《史记》《汉书》等历史着作中皆有
"传"这一体例,多是叙述帝王将相名士之作.郭橐驼不 属帝王将相名士之列.只是民间一种树行家.作者以这 么一个平凡如田间青草的人物为传.本身就颇含深义. 且看作者笔下之郭橐驼,何许人也?原名,不知.可 见平凡.相貌,隆然伏行.有类橐驼.丑陋.对这么一个 ?
52?
平凡而丑陋的乡邻,人们带有嘲讽意味给他起了一个 绰号:骆驼.很形象,也很有点儿恶意.没想到郭橐驼竟 很赞许,"名我固当".看来这个身有疾病的老人心理却 很健全.一个"当"字是他处世之标准.可谓"背弯人不 弓".不仅赞许.竟"舍其名",还自称,这是一位多么善 良,豁达的人啊!籍贯,丰乐乡;职业,种树.种树之行, 或种或移,或为观赏或为产果,没有不枝繁叶茂的."他 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无疑.这句话给郭氏增加 了神秘色彩."窥伺"者何止同行,读者也心存好奇,恨 不得一睹为快.早释心中疑团.
面对一些好奇的询问郭橐驼化神奇为平易.用谦 和的语气娓娓道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总 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特别指出顾虑重 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 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没想到郭 氏的经验竟然如此简洁.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 尔".这简洁的道理却并非人人能懂近代龚自珍曾写 过《病梅馆记》,托梅寓人,写出封建思想对入的束缚. 好好一株梅树,人们的观赏品味却变了,以曲为美.以 欹为美,以疏为美,故商家"斫直,删密,锄正",梅之天 性被扼杀,君不见蓬蓬勃勃的梅花在国画中何其少也! 可这却满足了一些人病态的欣赏心理.根雕不像其他
雕塑逼真,却能因势象形,使一截小小的只可供烧火用 的树根发展其本性,艺术家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种 树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 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 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 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 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 的诀窍.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因此必 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日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在本文中.这位种树行家顺应自然的规律.与大自然同 呼吸,倾述着自然的,社会的真理.在这种默契的问答 中.郭橐驼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然后以 "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 所为.比照之下.自然得出繁政扰民犹如勤虑害树的结 论,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的行列.这 样,前面批评种树人的话,如"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 日忧之.其实仇之"等.自然也可以"移植"到这些扰民 的官吏身上.而又尽在不言中.人们说:文如其人,不只 说风格,更说思想.为文为宫的柳宗元可为这句话之明 证.作者是如何从种树中得到养人术的?
面对提问,郭氏还是那般谦逊,"知种树而已,理, 非吾业也".语言平坦,却目光明澈,如民间隐居的政治 观察家."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令"不仅"烦",发令者 大语文论坛?鉴赏教学IIll攀且"好"."劳吏",慰劳,当然是交赋税.至此,我们陡然
明白,那好烦其令的官吏,之所以旦暮来呼.不是为百 姓生计着想.那些"促,勖,督"听起来是多么动人.实 质是逼迫,强制吧!旦暮二字在下文还隐隐照应.鸣鼓 而聚之,击木而召之,讨厌的喊声,嘈杂的锣鼓,能不让
人心惊吗?《捕蛇者说》中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说的就是如此.郭氏对此的评价是:若甚 恰焉,而卒以祸.和上文他植者比较.与"虽日爱之"句 相呼应.如此看来.二者"有类".
那么,由种树到治民.是一种什么写法呢?映衬.映 衬者,通过上下文内容照应来强化表达效果.这种映 衬,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及.可以人映衬人,《三国 演义》中以周瑜乖巧衬孔明加倍乖巧,以鲁肃忠厚衬孔 明乖巧即如是.写关公英雄.用华雄映衬,华雄斩鲍忠, 斩祖茂,斩俞涉,斩潘凤.却衬关公手起刀落斩于马下. 出征前所斟之酒尚温.也可以物衬人.苏辙《上枢密韩 太尉书》,用意在求见韩琦,可是一路却写自己见到的 名山大川,京华风云,秦汉故都.虽然如此.还是想见 你."然后以尽天下之大观".这里的"大观"即来衬人. 《捕蛇者说》中通篇映衬,蛇毒,赋毒.一宾一主,互为映 照,互为陪衬,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表达效果.这种写 法,还兼有含蓄委婉的特点.写文章是要向统治者讽 谏,直来直去难免受挫.先以他物讲给他听,让他不知 不觉进入圈套里,猛然醒悟.也算水到渠成. 综观全文,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无论种树或治 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 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 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 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13头上.把 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再造形象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国刘春霞
【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以自己的生活为源泉,借助生活经验,通过联
想和想象,重新创造文学
作品中的形象,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联想想象再造形象阅读鉴赏能力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当学生 灵为墨香书韵所浸染,与作者产生共鸣,用整体感知 代替对文章的肢解,将语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才 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从语文教材本身看,它只是一些 ?
53?
范文二:虎妞的人物形象简析
虎妞的人物形象分析
——读《骆驼祥子》之感
虎妞是老舍先生《骆驼祥子》里的人物,要深刻剖析虎妞的人物形象,首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作者,作品的基本信息。
老舍,原名舒庆春,子舍予,出生于北京的满族旗人的家庭。他是一位自觉代表了现代下层市民的世俗想象和审美趣味的作家,他的为人和全部创作的语言风格的追求,都具有极为鲜明的个性。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作为一位大家,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骆驼祥子》是一部代表着老舍小说创作最高水平的作品,写于1935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通过对20年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个人力车夫悲惨遭遇和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剥削阶级对下层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同时提出了城市劳动人民如何争取解放的重要问题。 人力车夫祥子想靠自己的体力和血汗挣钱买一辆洋车,但是他的理想与愿望受到残酷现实的一次次打击。先是车被军阀的乱兵抢去;接着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被反动派政府的侦探敲诈去;后和虎妞结合,不情愿的婚配又给他的身心带来严重的伤害。祥子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洋车,但很快不得不将车卖出以料理虎妞的丧事。虎妞死后,祥子欲与小福子结合的一线希望又遭破灭,祥子由此彻底的堕落。
在我看来,《骆驼祥子》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塑造了祥子和虎妞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虎妞被老舍先生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她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在特殊的环境及文化熏染下,虎妞成长为一个“虎”、“泼”、“辣”、“狠”的母夜叉,又加上外表的老、丑,她真正成了一个外观与内质相统一的女性艺术形象。从总体上来讲,虎妞的人物形象性格是矛盾的、复杂的、悲剧性的。
一、虎妞形象的矛盾性
虎妞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从她的外表来讲:看了《骆驼祥子》的读者对虎妞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一个“丑”字。的确,老舍先生对虎妞形象的描写太生动。他用“虎妞”来命名这个人物,就代表了他对这个女性的一个基本看法:野蛮、粗俗、霸道、自私。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也充分体现了这种“虎”性,“虎头虎
脑”、“象人,又像什么凶恶的走兽”。就因为这样的相貌,在老舍生活的那个男权时代,男人们都对她敬而远之。另外虎妞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从小没有受过封建礼教的熏陶,使得她的一言一行都来自她未经雕琢过的天性,她大胆泼辣,骂起人来“甚至比男人还多些花样”。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善于玩弄心计、缺乏教养、粗俗刁蛮、对待车工非常冷酷。她市侩气很浓,处处不忘显示自己的优越感,表现出她为富不仁的阶级本质。以上种种使得她在人们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丑” 的烙印。
虎妞固然是丑,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从一个女性的视角去探索虎妞的精神世界时,其实也不难发现在她丑陋的外表下也有许多美好的东西。首先她非常能干,善于经营理财,她“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把人和车厂治理得像铁筒一般”,以至于成了“洋车界的权威”。另外,她也像普通的少女一样,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也憧憬能有一个正常家庭,过上正常的婚姻生活。她也有女人的情感世界,也试图拥有自己幸福的爱情,她看上了祥子,她要和祥子在一起,为了自己的幸福。她不顾刘四的反对和祥子结了婚,成为一名封建道统的叛逆者,这种敢于大胆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精神是一种美的表现。然而在中国旧社会,一个女子生存的基础就是美貌和贤淑的品德,在这方面,她却是一无所有。作为一个生活在病态社会里的老姑娘,她有着追求幸福婚姻的美好愿望,但却又因这种愿望不能正常实现而形成了变态心理,为后面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二、虎妞形象的复杂性
虎妞性格的主导方面是她浓重的剥削阶级思想。她喜欢祥子,爱祥子,但是她又利用经济优势控制祥子,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对祥子的精神崩溃起到了催化作用。还有对于小福子,她没有同情心,榨取别人的血肉,反映出她的阶级本质。作家对虎妞从外貌的老丑到个性的泼辣、厉害和粗鲁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虎妞是真心喜欢祥子,她追求祥子不是扭扭捏捏的,而是很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祥子从兵营里逃出来以后,虎妞一见到祥子,两眼就发光,“祥子,你让狼叼去了,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 她心里也知道自己和祥子的距离,于是主动追求直截了当表达自己的感情,完全没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矜持。在她为了勾引祥子强迫他喝酒时,骂他“窝窝头脑袋”,说如果不喝就“揪耳朵灌你!”她就是以这种粗野的形式表现她独特的“爱”。虎妞要和祥子结婚,刘四坚决反对,虎妞为了爱情,为了和祥子在一起,不顾父女情面与刘四闹翻,从车行老板的女儿变成了车夫的妻子,失去了金钱和地位。可见虎妞为了得到“爱”鼓起了多大的勇气!和父亲闹翻后,虎妞表现的异常冷静和果断,她开始自己筹备婚事: “屋子糊
好,她去讲轿子:一乘满天星的轿子,不要金灯,不要执事。一切讲好,她自己赶了身红绸子的上轿衣:在年前赶得,省得不过破五就动针。喜日定的是大年初六,既是好日子,又不用忌门。”她自己把这一切办好,还出钱让祥子去买一身新衣服结婚穿。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精明强干、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虎妞。虽然没有亲人的祝福,但倔强的虎妞却张罗着自己嫁掉了自己。如果不是因为“爱”,哪来这样的勇气,对于一个旧时的女子来说这是何等的气度。婚后虎妞在生活上也是精心照顾着祥子,每天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当祥子被雨淋病后,虎妞非常心疼,跑到庙里求来药给祥子吃,而且还不准大病初愈的祥子出车。这些细节都可以表现出虎妞对祥子的爱,表达了其内心对爱的憧憬,渴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但虎妞毕竟打小就养成了一心只想靠剥削他人过日子的思想。她和祥子结婚时,并没真正打算“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而是想把祥子拉到她理想生活的轨道上来,虎妞离开人和车厂并不是出于同剥削阶级决裂的自觉意识,她只是使了点小性子,并且随时准备再回去。没想到,她的任性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如意算盘落了空,使得自己的会地位迅速下滑,她几乎沦为无产者了。她希望父亲接受祥子这个车夫女婿,并由他们来继承人和车厂,但是刘四爷宁愿把自己的车厂卖掉,也不愿女婿进门去教继承家业,他连一个铜子也没留给虎妞,虎妞继承家产的希望破灭了。她做梦也没想到老头子会这么坚决,这么毒辣。失去了翻身的一线希望使她对父亲的恨更深了,不仅恨父亲出于自私延误了自己的青春,而且恨父亲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穷人的妻子”。计划的失败,使得虎妞本来扭曲的人性变得更加复杂。在恨父亲的同时,她的情感世界也在发生变化,她开始嫌弃祥子。以前她看重的是祥子年轻的身体,而现在家产泡汤后,她开始利用手中的经济大权来控制祥子,企图把祥子也拉上她理想生活的轨道。此时的祥子在她看来就是一台挣钱的机器,但由于祥子跟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完全不同,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于是虎妞变本加厉,对祥子采取了精神折磨的方法,把对祥子的爱变成了对祥子的恨。虎妞就在这种复杂的爱恨交织中越陷越深,最终不仅导致了祥子的精神崩溃,更是把自己也推向了悲剧的深渊。虎妞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外表老丑,但又有着女人固有的婚姻的愿望;她想和祥子在一起生活,但又改不掉作为剥削阶级的贪婪与自私,改不掉长期形成的市侩性格。
三、虎妞形象的悲剧性
作为一个生活在变态社会里的变态老姑娘,她表面大胆泼辣,但是内心世界也很苦恼。她有追求幸福的愿望,并因这种愿望不能正常实现而形成变态心理。
她对祥子有着感情真挚的一面,也为此失去了父亲和财产,最后悲惨的死去。虎妞刚出场,作者就把虎妞的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由厂主刘四爷的长相的描写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虎妞的身上,她帮助父亲办事是一把好手,可是没有人敢娶她做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女人应该有的温柔、娴慧,她都不具备。虎妞本来长的就丑,再加上她是个比男人还男人的女人,没有一个男人敢娶她做老婆。这不能怪虎妞,她生活的环境不允许她成长为一个淑女的。她的父亲刘四爷是一个土混混,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像她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调教出一个大家闺秀呢~即使再有钱也不行。她这种性格,跟高等人家攀亲攀比不上,下嫁给下层的劳动人民又不行,再加上刘四的自私,他为了维护车厂的财产而漠视女儿的幸福,使虎妞失去了自己的青春,变成了一位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从这个意义上说,虎妞是一个受害者。爱情上,她对祥子的爱只是一厢情愿,虽然付出了不少代价但始终没能换来祥子的回心转意,因此直到虎妞死也没真正得到她想要的丈夫的真爱。由于虎妞从小习惯了剥削阶级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在处理家庭关系上也是如此,在祥子和虎妞两人的情感纠葛中,虎妞一直处在主动的地位,这固然是由于虎妞大胆泼辣的性格,也是由于她自认为地位和钱财足以弥补她年龄大相貌丑的缺陷。祥子之所以厌恶和逃避虎妞,不仅仅是因为她又老又丑又凶,而是他们的理想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也不一样,他们根本不是一路人。虎妞最终悲惨的走完了她的一生,但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她的幸福,她的青春都被罪恶的社会葬送,这是时代造就的悲哀。虎妞是社会病态的产儿,她既是一个旧社会沾染了许多恶习的妇女,又是所处社会的牺牲品。
最后再说,其实在虎妞身上,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并萌发了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女性的进步,但就因为她出现在一位男性作家的笔下,不仅没能得到赞扬,反而带上了许多讽刺色彩,以至于“虎妞”在人们心中成了“丑”的代名词。虎妞形象塑造分明笼罩着来自作者创作主体的男权意识。由于这种潜在的男权意识的渗透,老舍对虎妞形象的描写表现出多方面的失控:一是在外貌上突出虎妞的“老”与“黑”;二是在性格上强化虎妞男性化的精明与奸诈;三是在心理上强调虎妞性变态的贪欲和淫荡。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虎妞,她的内心世界却是丰满圆润的,和普通女人一样充满了爱与恨,感受着人生的喜与悲。只不过虎妞生在了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她不是男人理想当中的女人,因此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而她缺点的真实暴露,恰是几千年来中国女性对被男权社会压制的发泄。
范文三:简析《斜阳》中的人物形象
摘 要:《斜阳》是日本作家太宰治晚期的三大代表作之一。本文对《斜阳》中的和子母亲、和子等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没落阶级 悲剧 贵族 抗争 堕落
太平洋战争以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在日本,城市的废墟弥漫着精神危机。太宰治(1909―1948)的文学以耀眼的光芒照射在废墟之上。他以现代的危机意识、世纪末的颓废意识作将强有力的文学精神诉诸于人们的心灵。
《斜阳》发表于1947年3月。太宰治自称它是“一部日本的《樱桃园》一部没落阶级的悲剧”。这部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亦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太宰治一生的不同时期,小说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战后日本转型期的道德危机所怀有的复杂情感,太宰治认为:毁灭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彻底的堕落,才能找到生活的支点。这些无疑是对当时处于迷茫无助状态下的民众的一种灵魂上的救赎。本文将试分析这篇小说的代表性人物形象。
1、没落贵族的美之具象――和子之母
战后的日本,在被强制性向资本主义转型的时期,很多人一夜之间由“贵族”变为“平民”。 变成了众多的和子一家。战后从心理角度上来看,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朝代没落贵族总是最复杂、最嬗变的一个群体。面对心灵和世界的变革,有的人选择了离开,有的人选择了放弃,有的人选择了死亡,有的人则选择了牺牲。太宰治在《斜阳》中所阐释的这种变化,以各个人物形象为依托可谓淋漓尽致。分析小说不难看出,和子母亲是太宰治心目中散发着无暇贵族精神的美的具象,她亲切、美丽、和善让她可以称得上是“日本最后一个贵族”。在丈夫去世,家道迅速没落的时候,毫无反抗的接受自己的命运,与女儿和子搬出象征着贵族生活的西片町的老宅,到伊豆的农村与女儿相依为命,以其柔弱而又贵气的身体,与平民生活相伴,最终患病辞世。
笔者近日欣赏过电影《人间失格》之后,感受到:太宰治本人潜意识里应该是怀有对和子母亲强烈的认同、甚至于欣赏和向往的。和子母亲虽然最后难免生活凄苦、贫病交加,但毕竟是平和而淡定的终其高贵一生。试问在思想动荡、不安、不满的机遇下的太宰治如何不去向往安静祥和的生活呢。
2、关于主人公和子
和子生长在贵族家庭,按照传统的贵族女子的规范生活。婚后受到丈夫的猜忌而离婚。与母亲搬到乡下生活。残酷的现实和母亲的去世唤醒了和子的意识。和子决然走上抗争之路,不再做顺从于封建礼教,没有信念,没有反抗的贵族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和子爱上了画家上原。她在上原身上感受到对虚伪道德的反抗、感受到真实与高尚的人格。于是,在母亲去世后,和子四处寻找上原,怀上了上原的孩子,并不畏惧道德的谴责,生下孩子继续她的革命。
太宰治将和子在作品中塑造成为一个抗争的角色,为其指出一条向上原靠拢的道路,这一点在笔者看来是一种带有垂死性的挣扎。小说中和子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不能沉沦在悲哀和消极中,无论如何我必须奋斗。……爱!这就是理由,犹如罗莎必须凭借新的经验学才成生存;我必须凭借爱情才能生存。”和子的奋斗理论似乎是太宰治本身内心深处的一种挣扎体现,纵观太宰治的文学作品,太宰治本身是在抗争与不抗争、活与不活的问题上一直徘徊着。可是生存是多么的艰难,于是有了另外一个人物,那就是直治。
3、没落贵族的诗意颓废形象――直治
直治是没落贵族阶级的另外一个代表形象。从战场回来之后,用愤世嫉俗的态度过着前极其堕落的生活。太宰治意图以一个没落贵族男子的堕落来表现没落贵族的诗意颓废观。
直治在小说中一直是以和子的反面形象而出现。似乎是作为主角和子的一个反面陪衬而出现的人物形象。可是笔者认为,在整个故事的精神主线上,直治的作用是要高于和子的。直治对“存在”有一种很强烈的焦虑感和危机感。在自我认同上犹豫不决,以自己身上的贵族血液为荣,但却一直想掩饰自己贵族的身份,因而期望融入一般人的思维和生活当中;他选择的融入方式是自己都认为是堕落生活的狎妓买醉,糜烂度日。内心对两种不同生活的不完全苟同,显示出他对贵族和一般人生存方式共同鄙视。或许,与其说他试图让自己堕落以反抗自己的贵族血统,倒不如说,他是欲求从感情上堕落让自己坚强到足以可以应付这个变化了的世界。他本质上是自傲的,因为自傲而在内心中过度强调了“贵族”“平民”的差别。直治在生活中无法正视自己的独特性,却又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这种矛盾让他最终走上了自戕的道路。因此,如果说和子曾经是为别人而活,那么后来就是为自己而活了。而直治却一直在为别人活着,找不到自己活下去的位置,最后苦闷的不得不选择自杀。
我们来看看直治的遗书中的一些话语。
“我伪装早熟,人们就传说我早熟。我伪装懒汉,人们就传说我是懒汉。我伪装……然而正当我当真痛苦得禁不住发出呻吟时,人们却传说我是伪装成痛苦的。 总有出入。” 一句“总有出入”,仅这一句话,就带过了多少真正的痛苦。
“我进高等学校以后,第一次碰到了与培育我的阶级完全不同的阶级出身的友人,他们是又茁壮又坚强、势不可挡的草。为了不被那气势压倒,我服麻醉药,发疯似的抵抗。”当生活的力量不断的成长,一个没落的成分已经不能再次适应的时候,想法和行动就慢慢开始了偏移。于是直治最终说了一句“人都是一样的” 这是一句多么卑屈的话!这是一句既瞧不起别人也瞧不起自己、毫无自尊心而使人放弃一切努力的话。
“天快亮了。让你长期操心啦。再见吧!昨夜的酒完全醒了。我不是喝醉酒寻死的。再一次向你告别了。再见!姐姐。我是贵族。” 直治这最后的话语,非常可怜又可悲地、不顾一切地试图维护自己被磨得仅剩一点的自尊心。
日本人认为:生命当如樱花一般,要在最灿烂时分粉颈一低,在最美丽的时光辉离去。与其痛苦的挣扎,不如在自己尚能清楚感受自己高贵典雅的时候逝去。死对别人看来是一种懦弱,可对他看来却是一种骄傲。正因为如此,最后看到直治的遗书时,很多人会有一种如实重负的轻松感吧。
4、结语
通过小说这些人物形象,我们不难体会到太宰治在战后进行创作时的内心感受。也不难体会作为一代优秀的才华横溢的作家,太宰治为什么看似反复而又坚强的选择逝去。小说中说描述的人物形象,细细分析不难看出太宰治本人影子的映射。评论家奥野健男说,太宰治在写这部作品时,已经对当时的社会,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虽然坚信自己最终一定会走向消亡,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他将同社会现实战斗的使命赋予了和子,由和子来指明未来生活的出路。虽说我们可以想象相对弱小的和子的抗争是多么的艰难,可毕竟,太宰治悉心刻画了“和子”形象,体现着太宰治本人在贵族没落之后渴求新生活的内心写照。小说的结局将希望归于和子,也唯有在和子身上,太宰治力求给没落贵族最后一丝希望。,给自己最后一丝希望吧。
参考文献:
[1][日]太宰治:斜阳[M],东京:新潮社,1950
[2][日]奥野健男:太宰治[M],东京:文坛春秋,1998.2.10
范文四:简析《平凡的世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摘要: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这一人物的出现为文章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人将以孙少平为主线,以其人格、人性、情感世界为线索,挖掘《平凡的世界》所反映出的人性的善恶美丑。
关键词:人格美、人性美、情感世界的高雅美
孙少平是小说《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虽然他的受教育水平低,但是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达到了与大学生相当的思想境界。作者路遥笔下的人物都是平凡的人,孙少平也不例外。作者正是想通过这些具有优良品质的小人物来展现潜藏在人性深处的善与恶、美与丑。在路遥编织的世界里,人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平凡,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有不平凡的热忱和激情。孙少平正是这种平凡的人铸就不平凡的世界的代表。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人格品质,成为青年学习的榜样;他无私奉献、推己及人的美好品德,陶冶了读者的情操;他深沉、厚实的情感世界,形象的展示了这位平凡人高雅的美。
一、人性美绽放在逆境
路遥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他以孙少平的经历寄托了自己对上个世纪中国城乡结合部的青年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孙少平的努力与奋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其深爱的人。从其奋斗历程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成功的渴求,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对亲人甚至是普通人真挚而深厚的情感。
(一)自尊、自信、自强的美好人生
孙少平从小生活在农村,生活艰难困苦,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贫苦与情人的背叛都没有击败他,他以超常的理性思考接受了一切,并坚持学习,翱翔在知识的海洋,汲取丰富的养料。他坚忍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感动了很多人,在学校期间担任重要职位。孙少平高中毕业以后再次回到落后的双水村,成了一名临时教师,但是他不满足于枯燥的生活,他思想活跃,超越了现实社会的发展,他付出艰辛的努力却最终来到黄原成了一名揽工汉。在此期间,他受尽屈辱,体力严重透支。尽管如此,他仍不断进行自我鼓励,凭借其顽强的意志力,尽最大可能改变环境的桎梏。他眼睁睁看着师傅罹难,亲自送别至亲惠英嫂,亲眼目睹了精神导师和自己最爱的人晓霞的离去,这种种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并没有吓到孙少平。他依然对理想的生活和自我抱有无限的想象与热爱,并敢于大胆追求。他是生活中的胜利者,他战胜了苦难,战胜了自我,是生活和思想的英雄。
(二)顽强不屈的毅力与决不妥协的精神
通观整部小说,孙少平的成长之路一波三折:学生时代生活苦不堪言,毕业后事业不顺,遭受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生活一次次将他推入绝境,他依靠自己顽强不屈的毅力化险为夷。当与哥哥经营砖厂与独自承受工作的苦难摆在他的面前是,他果断地选择了后者,他对生活有其独到的见解:自己经过无数艰难险阻绽放的生命之花,要比随意而开的花绚烂数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对自己的信心,那种对自我命运的把握,沉着应对挫折和苦难的胆识。回顾孙少平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生活给他带来无数打击。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因为现实的打击而萎靡不振,相反,他更加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更加坚信自己的思想追求。苦难历练了他,使他拥有刚强的性格和成熟的人生观,也让他明白,苦难和幸福一样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孙少平的一生就是一部与现实生活的斗争史,他顽强不强的毅力与决不妥协的精神深深吸引了读者。
(三)天下为公的理想主义
路遥匠心独运的安排孙少平离开双水村,体现世俗的明智。在小说中,少平多次提到,他内心有一股无名的力量涌动,并不希求功名利禄,只希望政府能够委以重任,自己必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就算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也在无怨无悔。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少平面对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努力将自己变成“公家人”的名利。这种明智像钻石般闪闪发亮。
二、人格美寓之于日常生活中
书对于少平而言,不仅仅是良师益友更是其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因为对于知识共同的渴求,他结识了日后的精神导师田晓霞。在经历了生活的诸多磨难之后,书籍总能给他带来一丝慰藉。书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对生活有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也洗礼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他笑对人生中的苦难。
(二)对弱者的冒死救助折射出宽厚和坦荡
平凡的孙少平因其纯洁美好的心灵和宽广无私的胸怀铸造了不平凡的精神世界。他不计前嫌救助造谣生事的侯玉英,倾尽全力帮助小翠,舍身救助工友,无私无畏帮助惠英嫂。他的举动彰显其善良与无私,他高贵的灵魂像钻石般闪亮夺目,令人折服。
三、高雅的感情世界
(一)亲情:宽厚无私的关怀
孙少平学生时代食不果腹,当意外得到50元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祖母和外甥;工作时,把自己用生命换来的钱给家人;自己忍饥挨饿,不辞辛苦,只为了给家人新窑洞;妹妹去上大学时,他为妹妹买足生活中所用一切。他这份无私与细致反应了对亲人的责任,和对亲情的无限珍重。对家人这份浓浓的情意震撼了当代读者的心灵,使人们陷入无限思考。
(二)爱情:精神世界的恋情
孙少平的爱情是被动的,但其中无不显示着他的真挚与无悔付出。少平和红梅因为相同的命运靠近,在青春岁月彼此温暖。红梅的背叛让人唏嘘不已,但少平很理智的从这段感情中走出,并能设身处地为红梅着想,这无不显示这他海般博大的胸怀。
《平凡的世界》因孙少平这一典型人物想象的加入而增光添彩,震撼我们的心灵。从孙少平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说具有特殊的文化气质和文化修养,使苦难不让我们感到萎靡、绝望,而从苦难的生活场景中,让我们感到浓浓的人情、温暖与积极心态,令人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声,这是集体主义的思想的结晶。《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各色人物形象,在他们贫苦的表象下隐藏着高尚的灵魂,小说带有一种激励力量,使那些平凡、自卑甚至备受侮辱的人有勇气追逐梦想。
参考文献:
[1]汤思源.《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1)
[2]洪娟.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J].大众文艺.2011(04)
[3]谢楚印.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孤独意识[J].文学教育(中).2011(08)
范文五:简析《平凡的世界》中主要人物形象
简析《平凡的世界》中主要人物形象
【内容摘要】:《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路遥,当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多是农村题材,但又不局限于农村生活的描写他还涉及到城市“交叉地带”发生的人和事的描写。本部作品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特别是着重表现年轻人的生活,通过他们爱情的波折以及生活、思想变化等方面的反映突现出新生活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本文通过对孙少平、孙少安和孙兰香兄妹及相应人物的爱情、生活、思想变化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指出在爱情、生活、思想变化等方面的背后寄寓着作家对“城乡交叉地带”爱情悲剧的个性解决,凸显了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情结和对现实的独特理解。《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各阶层学生朋友仍有启迪。
【关键词】:爱情 生活 人生价值 城乡交叉地带
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人物形象:一:普通农村的知识青年,缔造了生活的胜利者。二:内心情感的懦弱,演绎了黄土地的悲剧情结。三:“城乡交叉地带”思想的个性解放,奏响了生命的交响乐。
一、普通农村知青,缔造生活强者
在谈到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时,我们不得不将其与《人生》中的高加林作以对比。《人生》中的高加林是处在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之风却又保留着古老落后习俗的城镇交叉地带的农村,他有年轻人的朝气和理想,有年轻人的魄力和闯劲,他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都想去外星球看看。高加林作为有知识的农村青年,他也一样不可能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一辈子,他郑重宣言“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在咱们高家村的土地上挖刨一生”,书中五彩斑斓的生活不断地向他招手,城市文明之风时而不断的滋润着他,时代前进的步伐促使他前进。但是,心高气盛的他却在生活的大海中连呛苦水,屡受折磨。他在追求新生活的过程中弥漫着浓烈的个人色彩,在高家村,他很难找到自己的知音,而不安份又使他不能脚踏实地的稳走稳干,因而注定了他在顺境时如鱼得水,逆境时则颓败消沉。他疏远了黄土地,在农村,他是弱者。“一个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当代青年,他的理想追求,无论有多大的意义和合理化,假如缺乏了对这种人民和人民真正生活的基本理解,他的行为就不能不是盲目的,轻率的,一个只强烈要求社会大众理解自己,而自己不理解或不预备理解社会大众,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亲人,就不能算作一个将理智和感情结合起来的真正的人,他的觉悟还不能作为一个真正现代人的自觉。”所以最终高加林成了“一个遗弃了故土又被城市所遗弃的人”。
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与高加林一样都是有知识的现代青年,他们都属于奋斗型人物,有着可爱的执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不满足一辈子立于黄土地上,他们渴望呼吸城市的文明之风,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示自己,成就一番作为。与高加林不同的是孙少平虽家境贫困,但从来不鄙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孙少平是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求学期间饥饿时时折磨着他,褴褛的衣裳使他在女生面前不体面,苦涩、凄楚,心中郁积着难言的悲愤,但是他挺过来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汉的豁达平静地接受着这一切。但是摆脱狭隘的农民意识,追求具有人生价值的精神生活这种意念却从来在他的心中没有停止过。当他回乡之后,一个人独处天老地荒的山沟里时:“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静静的、默默无闻的生活一辈子,他老感觉到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的做着远行的梦和打算。”即使有吃有穿了,他还会煎熬的。“明知山有
虎,偏向虎山行”他要去城市闯荡人生,自觉地勇敢地挑战困难。他不贪图和哥哥合办砖窑得到客观收入,离开温馨的家庭,赤手空拳的闯入生疏城市,去开辟崭新的空间,去寻找属于他自己最真实的人生。孙少平在背石头时所承受的牛马般的劳动使人惊心动魄,“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两条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危险??三天下来,他的脊背被压烂啦,他无法目睹背上的惨状,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肉被石头磨的像一层透明的纸,工地当小工,也不沦于一般的民工,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之后,他不是沉沉的睡去,在最简陋的工棚里他还挑灯夜读,汲取文化思想的乳汁,对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决不沉溺于世俗的欲望。在随时都会遭受生命危险的煤矿,他在那里依然忘我地投入地下的艰辛的工作。种种炼狱般的生活锻造出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不但是主动承受苦难,而且勇于反抗苦难和超越苦难,从而使他的人格和操守在苦难的铁砧上得到最坚实的考验,获得自豪与崇高的心理感受。孙少平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是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从学生时代的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到揽工生活的颠沛流离,到爱情泯灭的悲痛欲绝,再到因工毁容后的埋头痛苦,孙少平偿尽生活的艰辛,饱受命运之苦难,然而,他却从未屈服,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默默承受,顽强的坚持。正是这样的苦难,给了他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最顽强最震撼的生命力,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的不平凡的人生。”孙少平是社会大众人物形象的一个缩写,但就这一点恰恰反映出了本文主人公高贵的思想品格。
二、内心情感懦弱,爱情悲剧情结.
爱情,是人类最青春、浪漫、圣洁的情感,本应该是轻松愉悦的,然而在路遥的作品中爱情所承受的似乎太多太重。“路遥致力开掘的‘城乡交叉地带’的小说中,爱情描写是最成功的,其原因就是在爱情中渗透着多种文化因素,积淀了丰富的、深厚的文化意蕴。”爱情描写在路遥的小说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作家将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蕴含在爱情描写中,为其小说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巧妙地构建了孙少安、孙少平与孙兰香三兄妹及其他人物不同结局的爱情故事,通过对比表露出自己对现实的深入思考。 路遥在作品构思的情况时指出:“我在构思时有这样的习惯:把对比强烈的放在一起,形成一种反差??就是拿主题来说也要形成反差,这是辨证的。如《人生》,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如何正确对待苦闷和失落的青年人,反过来说,当社会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时,青年人自己又应如何正确对待人生。”孙少安、孙少平与孙兰香兄妹三人不同的爱情境况—— 一喜两悲,这同样强烈的反差体现了作家的什么意图呢?本人借助对孙氏兄妹爱情结果的决定性因素的挖掘来洞察作家的意图。为了便于分析比较,本人在影响爱情的众多因素中选择(着重选择了孙少平和孙兰香,对孙少安简略的写了一下):出身、身份、职业、性格特征、接受的文化影响五个方面来观察分析。
田晓霞和孙少平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田晓霞和孙少平基本情况对照表
出身身份职业 性格特征 接受文化的影响
1.自尊自强
孙少平农民矿工煤矿工人 2.正直善良 农村文化
3.自卑忧郁
1.思想敏锐
田晓霞高干记者省报记者 2.敢作敢为 城市文化
3.情感专一
表中所示,两人出身、身份、职业、文化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障碍和社会现实。作品中孙少平和田晓霞虽然爱得很执着,很痴烈,彼此也有坚实的情感基础,但是孙少平和田晓霞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横亘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现实的残酷,田晓霞,一个省委书记的女儿,省报的记者;孙少平,一个普通农民的当煤矿工人的儿子,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的结合无异于天方夜谭,痴人说梦,难以让人从理性上认同。让田晓霞破除世俗的偏见与
孙少平结合,会使婚姻缺乏现实生活的依据而显得虚空。再从田晓霞的个性来看,她是不可能半途抛下孙少平去寻找新的幸福,但是她也是不可能委曲求全接受高朗这个高干子弟的求婚,否则的话就人物形象而言将丧失其自身的光彩和价值,再者,路遥作为一位忠实于现实生活的作家,也不愿违反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所以迫于无奈,作者使她在陕南抗洪前线采访时,为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从而这个晶莹剔透的城市姑娘在读者心中也留下了永久的魅力,她和孙少平的玫瑰色的爱情更增添了一份震撼人心的悲壮美,终于赢得了观众,这无不让人惋惜。那么好一个姑娘,受过良好教育,活泼,勇于追求,热爱生活,爱着孙少平,却最终生命赋予她只有那么短短的二十几年。后来,金秀对少平的爱情选择,注定是苦涩的,孙少平对她的回避,再次证实他的爱情懦弱性,金秀对孙少平来说,无疑是田晓霞灵魂的再现,然而,孙少平对这种田晓霞式的爱情总是逃避着、憧憬着、满足着、痛苦着。最后,孙少平和师傅的妻子结合,一切都很平淡,没有轰轰烈烈,一次又一次的演绎着黄土地的悲欢离合。从而也在这些平平经常的爱情故事里,蕴含着超越爱情自身意义的时代情绪与历史内涵。为我们诠释了黄土地的爱情悲剧。很明显,“他们的爱情还仅停留在精神的层面,他们很清楚,要想达到最后的结合,他们要注定超越现实的很多东西:田晓霞要超越世俗的观念、地位、物质利益的羁绊。而孙少平则要超越自己观念中的自卑以及两人在现实中的鸿沟。他们的爱,幸福、甜蜜,却包含着深深的矛盾和痛苦。”孙少平在小农意识的海洋里挣扎逃出,到城市主动挑战别样的苦难磨练自己,在对自我思想的不断剖析中逐渐画出生活的蓝图,挖掘人生价值,体现自我。还有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现代叛逆意识,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乡土观念提出质疑和否定,试图以个人奋斗的形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力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传统性质。他们的思想发展还透出时代的情绪与奋斗精神,敢于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这些主人公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对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觉醒中追求人生价值,突显出强烈的个性意识,要求社会承认并领略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尊严,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爱情才出现了悲欢离合,他们才共同演绎了黄土地的爱情悲喜剧情结。 少安与润叶的爱情
那么少安和润叶呢?在她们身上笼罩的母性之爱的神圣光环!在这种传统婚恋模式中,双方男女都具有清醒的理智的态度,他们间很少有激情如火的热烈场面,更无玫瑰色彩的浪漫诗情,她们关注的更多是婚后具有现实意义的世俗生活,甚至会考虑到其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即使是在热恋中,情欲的骚动也会受到理性的抑制,只是在静静细语中进行情感的交流。他们的爱情生活就是一幅宁静温馨的家庭生活图画!但是,因为城乡的差别,家庭环境的制约,性格的差异,理想的不同都是他最终错过了润叶。因为他的小农意识的局限,他娶了山西姑娘秀莲以后,生活便代替了爱情,一切那么的平淡,生活便是真实的生活了。当孙少安要破产时,“秀莲不仅象他一样承受着破产的痛苦,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安慰他。她给他说宽心话,给他做好吃好喝的,给他温柔的抚爱和体贴,甚至在他苦闷至极,无故地向她发火的时候,她也心甘情愿当他的出气筒。”“惟有妻子的怀抱,才使他凄苦的心情得到片刻的温情和宁静,一天的劳累和痛苦之后,他经常象受了委屈的孩子,晚上灯一吹,把脸埋在妻子的怀抱中,接受她亲切的爱抚和安慰。她的两只坚固的乳房经常沾满他的泪水”。亲爱的秀莲就是这样使我们可爱的少安跨过了生活中的一道道坎儿,重新燃起热情,他们相互扶持,紧紧依靠直到老去。
孙兰香与吴仲平的爱情我们再先看看孙兰香和吴仲平的基本情况(见表2):
表 2 孙兰香和吴仲平基本情况对照表出生
职业 性格特点 接受文化的影响
孙兰香 农民大学生 自尊自强沉稳自信 城市文化
吴仲平 高干大学生 自强自信 城市文化
表中所示,两人出身、身份、职业、文化上存在着比较小的差异,这一点与孙少平和田晓霞不同。由于孙兰香的出身问题,她与仲平的恋爱一开始还是受到排斥的,后来得到吴仲平父母的承认也是有曲折的,在《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三十八章中吴斌的独白及其与老伴的对话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吴斌夫妇后来才知道,仲平的这个女朋友是从黄原农村来的。为此,老伴很有点不乐意,觉得儿子为什么要找个农村姑娘。
他一开始也不乐意。按他们老两口的意思,仲平将来应该和高维山的女儿高敏结婚。维山是市上的副市长,他们两家是多年的老朋友了;而维山的父亲高步杰又是中纪委常委,熟识许多中央领导,这门亲事很理想。??但是仲平却连一点兴趣也没有,结果找了个农村姑娘!? 她安排保姆去准备晚上的饭菜后,就又
和他嘟嘟开了:“农村人!哼,我们家将有个农村来的儿媳妇,你连面也没见,就知道人家不讲卫生?至于智力,她考入那个大学就说明她肯定超过了管理档案的水平!”吴斌不由讥讽地对老伴说。五点多钟,仲平终于和他的女朋友回到了家里。吴斌和老伴一见儿子带回来的是这么潇洒漂亮的姑娘,而且言谈举止没有一点农村人的味道,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仲平他妈一改过去的态度,很快喜欢上了这个未来的儿媳妇。吃饭的时候,她坐在兰香身边,不断给她往小碟里夹菜? ?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二人之所以不能和田晓霞、田润叶结合在一起,爱情没有读者心中想要的那中结果是因为出身、文化差异太大。而孙兰香最初也是不被吴斌夫妇认可的,就是因为她是从农村来的,出身、文化差异也较大。促使他们夫妇转变的除了儿子的坚持和喜欢外,主要是孙兰香超越了自己的出身,克服了原本所屑阶层的狭隘性,文化和思想意识有了质的变化,真正的融入了城市。至此我们对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氏兄妹间的爱情悲喜及其人物形象也有了大概了解。
三、“城乡交叉地带”的思想个性展示,奏响了生命的交响乐
首先,通过身份的转变融入城市。身份一直是农村人走进和融入城市最大的障碍,更是横亘在城市与乡村青年真挚爱情间的高压线,很多爱情悲剧都与它有着直接的关系。诚然,我们的出身无法改变,但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我们的身份。对于农村孩子而言,考上大学就是改变自身命运的捷径,即使是处于21世纪的今天也是如此,更何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少安少平两人先后辍学却不约而同千方百计地让妹妹上学,其目的就是希望妹妹能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兰香在哥哥们的鞭策和鼓励下勤奋读书,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重点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其他如金秀、田润叶也是一样。试想兰香如果不是北方工业大学的高材生,她能够和吴仲平走到一起吗?吴斌夫妇虽然不满意她的出身,但是却认同她的身份—— 大学生,这意味着她将有着光明的未来。他们认为这是可以与仲平相般配的。 其次,汲取城市文化的营养,脱胎换骨。孙少平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他是一个“新人”。他的追求是“梦”,是理想,是未来,他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充足,更向往精神的充实。他跻身于现代文化的城市,不仅是追求物质生活,更是追求精神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心中的这个梦,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离开了宁静和谐的家去外地做了“揽工汉”。这令孙玉厚不解,也令孙少安迷惑。(他曾多次见孙少年的生活劳苦而劝他回去。)他们都想不到孙少平为什么要出去“受罪”。他们不明白孙少平就是在这样与困境的搏击中实现自我的!可以这样说,从少平的身上就折射出了中国农村青年的不幸就在于“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不屈从于不平衡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分配和不公正性的农村政策禁锢了农村青年的发展。这实质是国家制度的悲哀。但孙少平没有割弃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多地接受了外面的世界,现代意识和文化观念!他充满梦想和冒险地义无反顾的走上现代文明的大道。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新的时代精神!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就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必须怀揣这种梦想充满希望和信心大踏步的向前走去,只有这样才能展示出我们丰富的、鲜活的思想个性,才能奏响了我们生命的交响乐。
总之,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人们仍有极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M],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5
[2]、九歌.主体论文艺学[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9.3、《文学原理》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王海.从爱情描写看路遥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4] 阎慧玲.“城乡交叉地带”的文化冲突[J].长治学院学报,2006,23(3):42—45.
[5] 丁红梅,王圣.思想统照下的女性世界[J].淄博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1):49—51.
[6]《路遥小说选》自序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论《种树郭橐驼传》中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