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行政法解读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 于11月1日表决通过,并将于2015年5月1日起实施。行政诉讼法作为一部“民告官”的法律,实施24年来第一次修改。而此次修改的内容,被学者誉为“依法治国的抓手和试金石”,堪称一部可以有效地把“行政权力关进笼子”的法律。
昨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举行了集体采访活动,邀请行政法专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法学专家、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副庭长王振宇,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童卫东、副处长黄海华,就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进行了详细解答。成都商报等全国多家媒体就行政诉讼法修改的相关重点、热点问题现场集体采访。
背景
实施24年
现行行政诉讼法于1990年10月1日起实施,此次为该法实施24年来的首次大修。去年12月23日,该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次会议审议,历经三次审议于11月1日通过,并将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解读
何海波:
这次行政诉讼法修改有一个重要背景,即四中全会的决定。实际上,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与四中全会决定的起草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它的内容基本体现了四中全会的精神。从内容上看,行政诉讼法不但涉及老百姓与行政机关的关系,还涉及法院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它几乎包含了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所以,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实施,应当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一个抓手,也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块“试金石”。
童卫东:
这部法律的一审是在三中全会结束时开始的,可以说这部法律的立法过程是贯彻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这部法律当中都有体现。
立法目的增加了“解决行政争议”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
第一条 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解读
姜明安:行政诉讼法第一条规定的立法目的,这个改得很好。一是,行政诉讼的目的不单纯是监督和救济,还有一个目的是解决纠纷,这是二审稿、三审稿才加进去的。我们也提出了很多意见,行政诉讼通过各种方式解决了,老百姓不告了,握手言和了,这样不好吗? 二是把原来的维护去掉了,原来的规定是“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现在的规定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诉讼就是为了监督,行政机关有强制的手段,需要你维护吗? 行政机关可以处罚、强制、拆房子、罚款,还需要你帮忙维护吗? 现在告到法院,就是要监督行政机关。
王振宇:在第1条总则中明确提出,增加了解决争议,我们理解这个解决争议是实质解决,过去没有这么写,直接把一个高级的功能提出来,就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
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这个功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行政争议实质解决的基础上,这是很重要的,而且有很多实质内容。
一是向着无漏洞的权利保护方向努力。行政诉讼法所保护的权利范围,在过去人身权、财产权的基础上做了扩展。条文中加上了“等”字,这个“等”字还存在解释空间,这也是实事求是的。我们可以随着实践的发展,通过司法和社会的努力,把大家认为需要保护的权利、形成共识的都纳入进来,这是留有空间的。
摆脱地方干预 跨区域管辖入新法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
第十八条第二款 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
解读
姜明安: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可以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由高级人民法院指定一个法院受理其他行政案件。第18条第2款是非常专业的规定,北京高级法院可以指定海淀法院受理西城区、朝阳区的行政案件。原来的规定只能是审第一审案件,现在把第一审去掉了,指定法院可以受理行政案件,实际上也可以受理第二审案件。基层法院、中级法院都解决了管辖问题。最高法院设立了巡回审判庭,解决高级法院的异地管辖问题。经过一审、二审再不行的,可以到巡回庭审,就可以摆脱了地方干预、地方保护主义。这一点,我认为是这次法律修改中最亮的亮点,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
何海波:这次行政诉讼法修改调整了法院的管辖,对告县政府的案件统一由中级法院来受理,法院还可以成立跨区域的法院来受理行政案件,最高法院还可以对行政案件进行巡回审理。另外,法院在司法审查的武器上也增加了,比如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对“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法院可以判决撤销。
我关心的是以后法院判决原告胜诉的比例会有明显提升吗? 从前几年统计数据来看,法院一审判决原告胜诉的比例不到10%,即使考虑到有少量原告在二审中胜诉,整个行政诉讼通过法院判决胜诉的仍不超过10%。今后这个胜诉率会不会有明显的提升?
再有,法院判决结案的比例会不会有明显提升? 我们现在起诉到法院的案件中,判决结案的只有三成左右,七成案件是以原告撤诉或其他方式解决的。2013年全国法院处理的一审行政案件中,原告撤诉占了一半。这些撤诉,相当一部分是法院做了协调后原告撤诉的。如果法院更有权威,能够对案件是非作出公正判决的情况下,判决结案的比例会不会因此提升? 这是要关注的第二方面。
借助铁路法院体系 跨区审理行政案件
一审行政案件集中管辖到一个法院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地方的行政干预就到更高的层面,胜诉率还是很低。另一方面案件集中审理后,行政庭案多人少,行政案件往往就是流于形式的一种审判,面对这样一个情况,新的行政诉讼法修改之后,在法律上有没有对胜诉率保障的规定?
解答
在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通过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最高法副院长江必新表示,将指定一些法院审理跨区域行政案件,利用原铁路法院框架,把一部分行政案件,与交通有关的刑事
案件、与行政诉讼有关的民事案件,指定到铁路中院或基层法院管辖。江必新表示,这种法院“现在正处在试点阶段。在不久的将来要选择几个法院挂牌,以审理行政案件为主,但不是专门只审理行政案件”。
王振宇:集中管辖的试点,从去年就开始发文件推广这个经验了,让各地开展这项试点工作。集中管辖是在之前的异地管辖、交叉管辖的基础上,把它常态化、固定化。原来是个别案件临时的交叉或者是异地的管辖。常态化有其好处,不用一事一议了,是比较彻底的解决。它对行政审判力量的集约化专业化也有很大好处,同时对我们的队伍建设也是有好处的。我们后来发现,这个设想还是存在很多障碍,它不能彻底地摆脱干预。实践中,我们发现运转之初效果很好,但过了一两年又有回潮的现象。所以,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要往前迈一步,让行政审判体制和我国宪法、组织法配套、衔接起来,要与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尤其是四中全会提出的精神结合起来。现在的改革也正在进行,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上来看,最高法提出的借现有的司法资源、借铁路法院的机制,解决行政案件的跨区审理,这个改革已经启动了,经过了中政委的同意。
行政诉讼可调解 前提必须合法自愿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
第六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
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解读
姜明安: 第六十条,这种案件可以调解,也是我极力主张的。行政诉讼就是为了要解决争议、解决矛盾,不是为了打官司而打官司,所以有自由裁量权,既可以罚3倍,也可以罚4倍,只要在法律范围内,这是没有问题的。
黄海华:刚刚讲的调解问题,在立法过程当中确实有一些担心,原来是不适用调解,现在是放开了。我们在技术上也做了一些处理:一是在调解第二款中规定合法、自愿原则,这个原则要立住,不能随便和稀泥,有一个底线; 二是如果调解有问题之后,在审判监督程序中,在法院依法启动再审和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检察建议过程中,把调解也加进去了; 三是要控制调解的话,除了原则性的规定和制度约束外,还有一些程序性的要求,要制作调解书,都要明确化。我们在附则中有一条规定,参照民事诉讼法规定中专门点出有关调解的东西符合行政诉讼性质的,也可以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调解程序性的规定,在程序上也加以了限制。从不同角度约束它,从范围、原则、制度、程序上约束,把这个风险降得更低一点。
复议机关是否“维持”都要当被告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
第二十六条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 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解读
姜明安:原来规定,行政复议维持原来的行为是由原行政行为机关做被告,复议机关就是维持,如果不做被告,它就要一直维持,当然也有改变的。现在的规定好了,维持也要做
被告,两个是共同被告。行政机关做被告,复议机关也做被告,所以现在就不敢随便维持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修改。
何海波:原来的规定是,复议机关维持行政行为的不当被告,如果改变行政行为的要当被告。所以,复议机关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宁可当“维持会”,以至于行政复议案件接近70%是直接维持了事的。复议制度的功能已严重退化。因为复议的无用,到复议机关申请复议的案件,甚至不如到法院诉讼的案件多。一个理想的制度设计应当是,我说一个大略的概念,全国每年一千万复议案件、一百万诉讼案件、十万信访案件。
这次行政诉讼法规定复议机关一律要当被告,从短期内可以促进行政复议机关更好地履行复议职责。
改进复议制度 科学恢复复议功能
新刑诉法规定了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增加了复议机关的职责,强化了他们的职责,目前有没有扩大复议渠道的措施?
解答
姜明安:行政复议法的修改已经启动了,估计明年应该可以出台。行政复议的体制、方式都会有很大的改变。现在全国有好几十个地方都在做,原来是书面审理,现在甚至可以开庭审理,复议应该是比诉讼的多,而不是诉讼比复议多。
童卫东:行政复议法的修改已经列入立法计划了,但由于涉及到复议体制的问题,国务院法制办正在研究这个问题,现在没有按计划提交常委会审议。
何海波:行政复议案件确实太少。案件少的主要原因不是老百姓不懂告,也不是复议机关设置太复杂,而是老百姓感觉复议机关没用、不如直接上法院。如果复议真正变得有效了,会有更多人选择复议。这也是我们主张复议机关当被告,倒逼行政复议机关认真履行职责的初衷所在。
实行立案登记制 鼓励法治渠道解决纠纷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
第五十一条 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第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审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
解读
姜明安:第五十二条规定,到法院告状不立案、也不作出裁定的,原告过去没有办法,把你推出去,你什么东西都没有。现在不立案、不裁定,规定可以到上级法院告状,上级法院自己受理、自己审理,或者指定其他法院审。
被告出庭 不等于“一把手”必须出庭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
第六十六条第二款 人民法院对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将被告拒不到庭或者中途退庭的情况予以公告,并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被告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依法给予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处分的司法建议。
解读
姜明安:行政审判负责人出庭,原来告官不见官的问题现在解决了。当然不是每次都出庭,万一出不了庭,也要指定其他人出庭。这个问题我们在实践中还没有看到这样规定的,我比较重视这一点,全国没有做统一规定。
童卫东: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现在很多案件发生在基层,如果每个案件,局长、县长都出庭,也不现实。法律规定,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行政机关负责人未必每个案件都要出庭,但是每个案件都必须委派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出庭,这个要予以保证,不能只派律师出庭了。
行政机关拒不执行 负责人将直接受罚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
第九十六条 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 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款额,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账户内划拨; (二) 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负责人按日处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三) 将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的情况予以公告;(四) 向监察机关或者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五) 拒不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社会影响恶劣的,可以对该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 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解读
姜明安:一审稿就有第九十六条了。行政机关不执行,或者法院判了不执行,原来一点办法都没有,现在加了三个办法:一是原来罚行政机关的,不痛不痒,现在改为罚负责人。二是不执行的要予以公告。在报纸上、在互联网上公布行政机关不执行的,这比罚款还厉害。三是情节恶劣的,还可以拘留,这一般不会实行,但有一个威慑作用,一把剑悬在那里,基本上不用,但是能起到威慑作用。
王振宇:现在我们如何把这部法律贯彻好、落实好,需要通过后续的司法解释,以及一些个案确立的标准做成案例,目前我们的案例制度也是司法改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2010年,我们就推出了指导性案例的制度,目前看来,它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有很多这样的方式,我们会继续把好的立法精神一步一步地落地。
范文二:行政法解读
一、行政法大纲在法律法规目录中,增加了行政法规《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
需要重点掌握:
1、国务院组成部门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及名称。
2、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法律地位3、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撤销、设立、合并与分立的批准程序、决定程序。
二、教材、大纲中均凸显08年新增的规范性文件(如: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相关制度;管辖问题的司法解释;撤诉问题的司法解释).....对于这些新增的规范性文件考生需要多加留意,加以重视。
从整个体系方面来说09年行政法大纲维持08年大纲章节。标题完全一致,总共是21章。大纲修改部分集中在了解、熟悉和运用这三个层次里。
1、宏观变化:
在法律法规目录中,维持08年大纲28个的基础上,增加了行政法规《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1997年8月3日国务院令第227号)共5章25条。【09年大纲。附录:法律法规目录中排位第三】
2009年大纲附录:法律法规目录共29个;1292条2、微观变化:
09年大纲与08年大纲相比有5点变化1、新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的设置与编制”删去了08年大纲“法律授权对行政职能权限的规定性、非政府组织履行行政职能的性质和地位”
行政组织法理论和制度分析,新增“判断机构的性质”,这个点有可能涉及食品安全法第4条:“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其工作职责由国务院规定。”即国务院机构性质判断,食品安全委员会为议事协调机构,去年国务院进行的部委大调整说明此考点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2、第五章 行政许可,删除08年大纲中“区分普通许可和特别许可的法律特征”改为“行政许可的特征”
3、行政处罚法在?熟悉并能够运用?里增加了“行政处罚理论和制度”
4、第八章 行政合同与行政给付,删除了基本要求中的“解决行政机关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不作为违法问题。”行政合同在去年的真题中进行了考查,今年大家要注意此次大纲的变化。
5、第九章 行政程序与政府信息公开,在基本要求中增加了“分析、判断行政机关有关
政府信息公开决定的合法性。”
范文三:行政法条文解读
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修订,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前言:修正后的行诉法共103条,比旧法的75条多出28条,在管
辖、起诉期限、第三人、诉讼类型、申请再审等许多方面均有新规,
变动较大。可以预见:新法施行后,①复议机关为避免做共同被告,
将会慎重作出维持原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加上行政复议是父审
子,且程序简便。因此,越来越多的告官之民及其委托代理人,将
先向复议机关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复议机构申请解决行政争议。②复
议机关尤其是地方政府复议机构的工作量将大增,办案质量会有质
的变化。③中院一审的行政案件数将有所增加(主要是土地行政登
记案件)。众多低院的行政审判工作将逐渐被集中到其他低院,只
剩非诉审查工作。诉权保护及办案质量将会有较大的变化。④官官
相护的丑恶现象将有所改变,行政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将大有可为。
以下蓝字部分是@阿些和 对新规的解读(将不断更新),以实务
为视角。新法条文取自何海波教授的重排版,感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受案范围
第三章管辖
第四章诉讼参加人
第五章证据
第六章起诉和受理
第七章审理和判决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三节简易程序
第四节第二审程序
第五节审判监督程序
第八章执行
第九章涉外行政诉讼
第十章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解读:本条是关于【立法目的】的规定。本条将旧规“为保证人民
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中的“正确”审理改为“公正”审
理,契合法院的工作主题;删除旧规“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
使行政职权”中的“维护”,又彰显“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但本条“解决行政争议”和第61条的规定,是要行政法官兼做民
事法官和行政执法官的节奏,对行政法官的要求很高甚至苛刻,似
乎弄巧成拙(如在解决行政裁决中的权属争议时,越俎代庖的行政
法官往往无能为力),有待高法作出符合审判工作实际的解释。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解读:本款是所谓的【起诉的“认为”标准】。一个行政起诉是否
被法院受理,其实,起诉人的“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依照
本法”。所谓“依照本法”,主要是指以下四项:①所诉行政行为
是可诉的行政行为;②起诉人与该行为有利害关系;③起诉未逾起
诉期限;④诉讼请求合乎规范的要求。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解读:本条也即本法所称的【行政行为】,是指具体行政行为、行
政事实行为二种。具体行政行为无确切的定义,亲们记住该行为与
抽象行政行为相对即可。另一个与具体行政行为相对的行政行为,
管,构得上刑事立案标准的,受刑事追诉;构不上刑事立案标准的,
免受行政处罚,但应受党纪和行政处分。
“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
织”作出的行政行为,可简称为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
值得一说的是:①行政机关对行政赔偿申请或请求,所作的受理或
处理行为或不作为,皆不属于可诉的行政行为。②学会、协会等自
治组织的管理行为,是否已纳入本条“行政行为”的范围,有待高
法解释。但从信春鹰副主任在“全国法院新行政诉讼法视频培训班”
上的讲课内容看,似乎已纳入。故不妨一诉。(注:以下将某人在
“全国法院新行政诉讼法视频培训班”上的讲课,简称为某人讲课)
第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解读:本条规定的【诉权保护】尽管是常识性的宣示,
。
因为法院依法应予受理却强词夺理不予受理或违法驳回起诉的现
象,以及不立案、不裁定、不收材料的“三不”政策愈演愈烈,侵
犯诉权早已成常态。根据赵大光庭长的讲课内容,“三不”政策在
新法施行后将存续,附条件执行。这有可能被法怪滥用。
在许多基层法院也即低院,还未等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干预、阻
碍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大脑壳早就视行政案件为“麻烦的制造者”
了。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政策】上升为法律规定,很[赞]。
第四条 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
第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六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解读:本条规定了【行政审判的任务】。根据本法第70-6项规定,
行政行为的【适当性】也即合理性,也被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故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外,还应
对行政行为是否适当进行审查。新法施行后,实务工作者若还拘泥
于本条的字面意思,不把该条理解成“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
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进行审查”,就out了。
本法第70-6项规定的“明显不当”,是指明显且重大的不合理。
实务中应注意:一、“明显不当”,可以是第70-5项规定的“滥
用职权”的马甲。二、不重大的不合理不算“明显不当”。
李广宇副庭长讲课时称,行政审判从合法性审查到合理性、合约性
审查。
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八条 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条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第十条 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有权进行辩论。
解读:根据本法第60条司法调解的规定,建议行政法官在庭审程
序中加上“调解"这个环节。
第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第二章 受案范围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
解读:赵大光讲课时称,本条第(一)到第(六)项主要按照行政
行为类型进行列举,第(七)项到第(十二)项主要按照被侵犯的
权利进行列举,可能产生竞合,建议法院按当事人诉求确定案由。
(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解读:诉【行政处罚】。本项将“暂扣许可证和执照”行为明确为
行政处罚,平息了实务界的争议。
(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
解读:诉【行政强制】。本项将“行政强制执行”行为纳入可诉行
为,与行政强制法进行了呼应。需要注意的是:①本项规定的“行
政强制措施”,分《行政强制法》规定的、和其他法律规定的行政
强制措施二种。劳动教养、收容教育等,即属于其他法律规定的行
政强制措施。②行政强制执行,包含对行政强制措施的执行,和对
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的执行。
(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
解读:诉【行政许可】。本项规定有省略内容。现予补上:“对行
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或者)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
的”。
(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解读:诉【行政裁决】。如果行政复议法第30-1款或相关司法解
释未修改,则对涉及自然资源的行政确权决定(也即行政裁决行为)
的起诉,仍需复议前置。
(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
解读:诉【行政征收征用】。根据本款第11项规定,土地房屋征
收补偿协议系行政合同(注:高法称行政合同为“行政协议”,以
示与民事合同的区别),属于受案范围。
(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解读:诉【行政不作为】。注意: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的行为,系作
为类行为。而行政机关不予答复的行为,属不作为类行为。
(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
解读:诉【侵犯经营权】。本项及下项规定只是将司法解释的有关
内容纳入而已,亦无新意。
(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
解读:诉【侵犯竞争权】。
(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解读:诉【乱要】。
(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
解读:诉【不给】。所诉行政行为,可以是作为或不作为的行政行
为。
(十一)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
解读:【行政合同之诉】。本项规定明确将行政合同纳入受案范围,
纠正了众多法怪认为的行政行为只是行政机关单方行为的错误看
新规定。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的行为,系
可诉行政行为的规定,属于【新规定】,很重要。
童卫东处长讲课时称,公民不履行行政协议,行政机关可以走民事
诉讼的途径。但高法持何种态度不明。
(十二)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解读:【兜底条款】。本项中“等合法权益”的规定,说明新法保
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已不限于“人身权、财产权”,意义非凡。
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解读:本款所称的“其他行政案件”,主要是指行政赔偿案件。
【行政赔偿诉讼】不属于行政诉讼,是另类诉种,但与行诉法紧密
相连。新法删除旧法第九章有关侵权赔偿责任的全部规定,虽使行
诉法显得简洁,但不方便公众学习。这一修改使得一般人不能从本
法获知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方式,从国家赔偿法也难以具体获知;
只能从司法解释中获知了。该种诉讼分附带提起、单独提出二种。
起诉期限前者按新行诉法,后者按高法有关司法解释。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三)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四)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解读:本条是排除受案范围的列举。
第三章 管辖
第十四条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第十五条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
(一)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解读:本项及第24-1款规定【中院管辖】被告为政府(国务院和
乡镇政府除外)的行政案件,且不可移交下级法院审判,不错。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国务院和乡镇政府除外)作出的有关行政复
议的决定,亦属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故
其作共同被告时,按理应由中院管辖。但赵大光等人讲课时称,复
议机关作共同被告时,管辖法院还应该是原处分决定的管辖法院。
这限缩了该项规定的内容,使【提级管辖】制度基本落空,故称之
为【父随子管辖】。
(二)海关处理的案件;
(三)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四)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第十六条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第十七条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第十八条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解读:【一般地域管辖】或【普通管辖】,也即“原告就被告”。
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
解读:本款规定的【跨区管辖】,又称【集中管辖】、或【行政案
件相对集中管辖】,就是高院经高法批准,将部分低院管辖的一审
行政案件,通过指定管辖的方式,交由其他低院集中管辖的制度。
第十九条 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解读:【选择管辖】。需要注意的是:被诉行政行为是行政处罚的
案件,不能适用本条规定。
第二十条 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解读:【专属管辖】。“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确切的表述
应该是:因被诉行政行为直接涉及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被诉行
政行为间接涉及不动产的,不能适用本条规定。
第二十一条 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解读:【共同管辖】
第二十二条 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认为受移送的案件按照规定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解读:【移送管辖】
第二十三条 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人民法院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解读:【指定管辖】
第二十四条 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下级人民法院对其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理或者指定管辖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决定。
解读:【提级管辖】与【报请管辖】。第1款取消旧法“上级人民
法院也可以把自己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移交下级人民法院审判”
第四章 诉讼参加人
第二十五条 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
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
解读:原告,即行政行为的相对人或利害关系人。本条所称的“利
害关系”,分作法律上利害关系与事实上利害关系二类,分别针对
具体行政行为和事实行政行为。
赵大光讲课时称,本条所称的“利害关系”,是直接的利害关系,
而非间接的利害关系;是现实的利害关系,而非可能的利害关系;
是特定的利害关系,即“本人”受到侵害。
第二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解读:本款关于复议机关维持被复议行为也做【被告】的规定,对
复议机构无疑是一种鞭策,不错。复议机关真正依法履行起复议职
责,则行政法师们可能会很少去法院,行政庭似乎会门前冷落鞍马
稀了。
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解读:根据赵大光的讲课内容,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行为,以原行
政机关确定管辖。这也是【父随子管辖】。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行政机关被撤销或者职权变更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因同一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类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
解读:本条是关于【共同诉讼】的规定,共同诉讼分为必要、普通
共同诉讼二种。本条将改旧规中的“同样的具体行政行”改为“同
类行政行为”,很贴切。但对普通共同诉讼案件的合并审理应“经
当事人同意”的规定,似是多余;该类案件是否进行合并审理,理
应由法院定夺。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诉讼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应当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解读:本条是关于【人数确定的群体诉讼】的规定,基本是将民诉
法的规定引入。
新法对【人数不确定的群体诉讼】未作规定,很遗憾。对该类诉讼,
应当根据民诉法第54条规定操作。
第二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或者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解读:本条是关于第三人的【重要规定】。
旧法规定“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者是【第三人】。本款将
“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者新增为【第三人】。因此,【第
三人】就变成了“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同案
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两种。这给行政审判带来了麻烦
和复杂。问题来了,未通知第二类主体参加诉讼,是否会产生发回
重审的后果?这有待高法解释。
旧法里,原告的范围与第三人的范围相同。新法扩大了第三人的范
围。但扩大的这部分人员也即“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者,
似乎没有起诉权。
但赵大光讲课时称,第三人资格问题,新增了“同案件处理结果”
有利害关系的(类型)。前提是有利害关系,且为负面影响。——
这似乎限缩了该条规定的内容。
人民法院判决第三人承担义务或者减损第三人权益的,第三人有权依法提起上诉。
解读:本款【限制第三人上诉权】的规定是败笔。因为行政案件几
乎没有“判决第三人承担义务”的。况何谓“减损第三人权益”到
底是神马东东,也难以明文规定。新法施行后,第三人是否具有上
诉权,竟然即将成为司法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可叹!但该问题纯属
二审法院的问题,第三人不服判的就上诉,一审法院遇上诉则移交
便是。
第三十条 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诿代理责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为诉讼。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解读:本条【限制公民代理】的规定,是严重的退步!几乎每地都
活跃着几个民告官的“土讼师”,这些人无惧公权,“为民请命”,
接地气收费低,虽有“毛病”,但在许多地方就是这些人推动着行
诉法落到实处的。该条要限制的几乎就是这些死磕公权的“土讼
师”。
第三十二条 代理诉讼的律师,有权按照规定查阅、复制本案有关材料,有权向有关组织和公民调查,收集与本案有关的证据。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材料,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保密。
当事人和其他诉讼代理人有权按照规定查阅、复制本案庭审材料,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
解读:本条未规定法官送达当事人证据依据的义务,很遗憾。
第五章 证据
第三十三条 证据包括: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电子数据;
解读:王振宇副庭长上课时称:电子证据容易改变和删除,容易破
坏,不易恢复,一般把它定位成弱势证据,不单独作为定案依据。
如果视听资料是以电子数据形式出现,则适用电子数据的举证规
则。
(五)证人证言;
(六)当事人的陈述;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以上证据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第三十四条 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没有相应证据。但是,被诉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合法权益,第三人提供证据的除外。
解读:第三人也可向法院申请调取。
王振宇上课时称:复议机关主要负责证明复议决定的合法性,除了
原行为合法还包含复议程序合法。
第三十五条 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收集证据。
解读:本条关于【被告方在诉讼中不得收集证据】的规定有对错。
所称的“证据”前应当加上定语。这么多专家学者未发现旧新规定
之错,可叹。
第三十六条 被告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延期提供。
解读:除不可抗力外的其他正当事由还有哪些,有待高法解释。
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处理程序中没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补充证据。
解读:本款、下条及第38-1款的规定,均是将司解内容纳入。
第三十七条 原告可以提供证明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举证责任。
第三十八条 在起诉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请的证据。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
(二)原告因正当理由不能提供证据的。
在行政赔偿、补偿的案件中,原告应当对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提供证据。因被告的原因导致原告无法举证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解读:本款后半截是【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也即“因被告的原
因导致原告无法举证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是【新规定】,
对原告很有利。法官调取的证据如有利于被诉行政行为,则以第
40条规定作【原告武器】攻之。
第三十九条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
第四十条 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但是,不得为证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调取被告作出行政行为时未收集的证据。
第四十一条 与本案有关的下列证据,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
(一)由国家机关保存而须由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
(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
(三)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
解读:本条【申请法院调取证据】的规定基本是将证据规则有关内
容纳入。
第四十二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第四十三条 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对未采纳的证据应当在裁判文书中说明理由。
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解读:本条【质证、认证、非法证据的排除】的规定也是将证据规
则有关内容纳入,但其中的“对未采纳的证据应当在裁判文书中说
明理由”的规定是【重要规定】。如一审对未采纳的证据未在裁判
文书中说明理由,则可强力攻之!
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解读:赵大光讲课时称,起诉条件与旧法基本相同。
第四十四条 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十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解读:本款是关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情形下的起诉期限】
的规定,本款规定将起诉期限从旧法的3个月改为6个月(法律另
根据赵大光、张广宇的讲课内容,高法行诉法解释第41条规定的
“2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解读:本款是【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行政行为情形下的起诉期限】
的规定,是将高法行诉法解释第42条规定的内容纳入。
第四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解读:根据讲课内容,本条不履行法定职责之诉的“两个月”期限,
并非起诉期限,而是留给行政机关履行义务的期限。行政主体未告
知诉权或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应当是【高法行诉法解释第41条
规定的“2年”】,从上述行政机关履行义务期限的终了之日起算。
第四十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解读:本条是关于【起诉期限的扣除】的规定,应该是针对第46-1
款规定的6个月的起诉期限的。也即,6个月的起诉期限是可变期
间,而5、20年的起诉期限为不变期间。
第1款的“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有待高法进行列举式规定。
第2款“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的申请,应在
起诉同时提出。
第四十九条 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解读:王振宇上课时称:本项事实根据,是指的诉权事实。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五十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解读:第1款关于“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
人数提出副本”的规定,说明【起诉时无需列出第三人】。你在起
诉时开列第三人是多事哦。
第2款的“口头起诉”规定,是让立案庭工作人员做土律师的节奏,
抢了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活,使法院失去中立立场。法院如将诉状
写错,该担何责?
第五十一条 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收起诉状。 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解读:本条规定的【登记立案】制度,是破解人民法院行政诉讼“三
不政策”(不受理、不裁定、不收材料)的利器,很[赞]。不过,
因未建立立案环节的责任人制度,故第4款的“依法给予处分”的
规定将一如既往地落空。
权利靠争取。行政起诉人及代理人如何用好第51条规定的、破解
人民法院行政诉讼“三不政策”的【登记立案】这个利器?①当面
起诉的,要索取“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书信寄交的,写清
材料清单保留好回执。②投诉并依第52条越级起诉。③对投诉事
项进行死磕。
第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审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
解读:本条是【越级起诉】或【异地管辖】的规定。高法的《关于
行政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会作如何修改,拭目以待。如无大
的修改,起诉人又想异地管辖的,则建议起诉人选择高法规定的【越
级起诉】。
第五十三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前款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含规章。
解读:本条是【审查其他规范性文件】或【审查规章以下规范性文
件】是否合法、有效并合理、适当的规定,意义非凡,且非常有利
于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是【重大规定】。审查结论将会在本院认
为处发表,对行政法官的法律素养、行政法的熟悉程度、应用法律
能力的要求很高。
第七章 审理和判决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五十四条 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第五十五条 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
审判人员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应当申请回避。
解读:本款的“审判人员”当然包括司改后的法官助理。法官助理
应当在书记员之上署名。
前两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第五十六条 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行为的执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定停止执行:
(一)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二)原告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三)人民法院认为该行政行为的执行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当事人对停止执行或者不停止执行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解读:本条是【停止行政行为执行】(也称【权利保全】、【临时
保护权利】)的规定,有依申请、依职权二种。第2项新增了“利
害关系人”也即第三人申请停止执行。第3项新增了依职权。第2
款则新增了当事人的申请复议权。
第五十七条 人民法院对起诉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工伤、医疗社会保险金的案件,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原告生活的,可以根据原告的申请,裁定先予执行。
当事人对先予执行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解读:本条是对行政给付类“三金”案件的【先予执行】规定。
第五十八条 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照撤诉处理;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解读:本条将旧规“经人民法院两次合法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
不到庭的,视为申请撤诉”中的“两次”,改为【一次即可】,省
却了法官及其他当事人的麻烦。
第五十九条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或者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人,对人民法院的协助调查决定、协助执行通知书,无故推拖、拒绝或者妨碍调查、执行的;
(二)伪造、隐藏、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三)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或者威胁、阻止证人作证的;
(四)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的;
(五)以欺骗、胁迫等非法手段使原告撤诉的;
(六)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或者以哄闹、冲击法庭等方法扰乱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
(七)对人民法院审判人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诉讼参与人、协助调查和执行的人员恐吓、侮辱、诽谤、诬陷、殴打、围攻或者打击报复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罚款、拘留须经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解读:本条【司法处罚】新增了“以欺骗、胁迫等非法手段使原告
撤诉的”情形,及“单位处罚”。
第六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
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解读:本条是关于【司法调解】的规定。“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
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是新规定。因为“行政机关
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很多,故法官审案时为
防疏忽,宜在庭审中加上“调解"一环。
李广宇讲课时称,调解结案的要制作调解书。行政调解书,相当于
在法院主持下行政机关和相对人之间达成的行政契约。
第六十一条 在涉及行政许可、登记、征收、征用和行政机关对民事争议所作的裁决的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申请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的,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
解读:本款规定要求行政法官【兼做民事法官或行政执法官】。因
为该款要求法官一并审理的民事争议,含原先由民事法官审理的民
事争议,和一直由行政执法官审理的民事争议二种。审理前者是兼
做民事法官,审理后者是兼做行政执法官。
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认为行政案件的审理需以民事诉讼的裁判为依据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诉讼。
解读:本款是【先民后行】的规定。适用的前提应该是:须以民事
诉讼的裁判为依据。
第六十二条 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第六十三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规章。
第六十四条 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经审查认为本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向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
解读:第53条是【审查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有效并
合理、适当的规定;而本条则是规定了【不合法文件的后果及处理
(司法建议)】。
第六十五条 人民法院应当公开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供公众查阅,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
解读:本条建立了【法律文书公开】制度。
第六十六条 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认为行政机关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违法违纪的,应当将有关材料移送监察机关、该行政机关或者其上一级行政机关;认为有犯罪行为的,应当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检察机关。
人民法院对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将被告拒不到庭或者中途退庭的情况予以公告,并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被告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依法给予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处分的司法建议。
解读:第1款是关于【移送监察】的规定,是休眠条款。之所以休
眠,是因为一方面官官相护,另方面无人死磕。第2款严打【被告
蔑视法庭】行为,很[赞]。
江必新副院长所讲的以下三方面内容很重要,很[赞]:
㈠在其他诉讼程序中发现行政行为有问题的审查标准:第一、如果
相关联的行政行为没有过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当事人对该行政行为
有争议可以起诉后中止其他案件审理,等行政诉讼结束后恢复审
理。第二、如果已经过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看是否存在无效的情形,
存在无效可以做出无效认定。㈡与被诉的行政行为相关的先前的行
政行为没有过起诉期限的,可以让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超过起诉
期限的要审查是否存在重大明显违法。㈢关于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承
继性:有些情况相关的先前行政行为不合法,后面被诉的行政行为
当然不合法;有些情况先前的行政行为不合法,后面被诉的行政行
为并非一定不合法。
第二节 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解读:本条将【被告的举证期限】从原来的“十日内”改为“十五
日内”,放宽了对被告的要求,是退步。被告不提交据以作出行政
行为的法律依据,不影响法院审理。
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应当是三人以上的单数。
第六十九条 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请被告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解读:本条将原来作为类案件的维持判决改为【驳回诉讼请求判
本条属于【被告辩称条款】,以下几条基本上是【原告诉称条款】。
原来的第54条判决法条被拆分成新法的10个判决条款,令人目不
暇接。再见,旧法第54
第七十条 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
(一)主要证据不足的;
(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解读:王振宇讲课时称,正当程序是对法定程序是重要补充,尤其
在法律不健全的时候给法官留下了很大的可以发挥的空间。
(四)超越职权的;
解读:王振宇讲课时称,超越职权的审查,包括对授权规范可用性
(五)滥用职权的;
(六)明显不当的。
解读:本条规定了【撤销、撤销并重作判决】。撤销判决,又分全
部、部分撤销判决二种,适用于作为类案件。亮点是新增了“明显
不当的”情形。这意味着具体行政行为的【适当性】、也即合理性,
也被有条件地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因为此处的“明显不当”,与
行政复议法第28-1-3-5目规定中的“明显不当”应该是一致的。
后者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适当性】、也即合理性的审查,故前者
也应如此。
第七十一条 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为。
解读:当然,原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被法院撤销的情形除外。
第七十二条 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查明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解读:本条规定了【履责判决】。第73条规定了【给付判决】。
这二种判决均适用于不作为类案件。
第七十三条 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查明被告依法负有给付义务的,判决被告履行给付义务。
第七十四条 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但不撤销行政行为:
(一)行政行为依法应当撤销,但撤销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二)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不需要撤销或者判决履行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
(一)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可撤销内容的;
(二)被告改变原违法行政行为,原告仍要求确认原行政行为违法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判决履行没有意义的。
解读:本条规定了【确认违法判决】。两款判决的区别在于,前款
的被诉行政行为仍有效,后款的被诉行政行为原来就没有效力、早
已失去效力或不存在效力的问题。
第七十五条 行政行为有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或者没有依据等重大且明显违法情形,原告申请确认行政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无效。
解读:本条规定了【确认无效判决】。被诉行政行为被判决确认无
效的情形有三:①越权。②违禁——违反法无规定即禁止的原则。
③其他重大且明显违法的情形。“原告申请确认行政行为无效的”
规定,包含:在诉请中要求确认、或诉中判前申请确认行政行为无
效这二种情形。
王振宇讲课时称,无效的行政行为没有起诉期限,条件是重大且明
显。确认无效不受当事人请求的约束,如果原告起诉撤销,法院认
为无效可以判决无效。原告起诉无效,法院认为有效的但有可能撤
销的要看是否过起诉期限。很[赞]。
第七十六条 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或者无效的,可以同时判决责令被告采取补救措施;给原告造成损失的,依法判决被告承担赔偿责任。
解读:本条是在作出撤销或确认违法或无效判决后,视情一并作出
的【责令被告采取补救措施判决】或【行政赔偿判决】的判决。王
振宇讲课时称,这种补救措施近似于弥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的措
施。
责令被告采取补救措施判决,高法对此如不作出解释则仍是【空头
判决】。该种判决与行政赔偿判决是并行的二种判决,木有交集。
“给原告造成损失的,依法判决被告承担赔偿责任”中的判决,须
以原告附带提出行政赔偿请求为前提。原告可以在起诉时、或诉后
庭审结束前附带提出该诉请。
第七十七条 行政处罚明显不当,或者其他行政行为涉及对款额的确定、认定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
人民法院判决变更,不得加重原告的义务或者减损原告的权益。但利害关系人同为原告,且诉讼请求相反的除外。
解读:第1款规定了【变更判决】。新增了“其他行政行为涉及对
款额的确定、认定确有错误”的适用范围。第2款“但利害关系人
同为原告,且诉讼请求相反的除外”规定中的“同为原告”,系指
第三人。王振宇讲课时称,变更并不是独立诉讼类型,有些是撤销
判决的转化形式,有些是给付诉讼的转化形式。
第七十八条 被告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十一项规定的协议的,人民法院判决被告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责任。
被告变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十一项规定的协议合法,但未依法给予补偿的,人民法院判决给予补偿。
解读:本条规定了行政合同案件中的【被告违约责任判决】,也即
【给付判决】。被告违约行为也分违法、合法二种,违法的承担该
条第1款责任,合法的承担第2款责任。合同法应为司法审查和实
体判决依据。该条的“赔偿损失”是行政法意义上的合同责任,而
非国家赔偿法意义上的行政赔偿。赔偿、补偿数额相当。
第七十九条 复议机关与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共同被告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对复议决定和原行政行为一并作出裁判。
解读:本条对复议决定和原行政行为规定了【一并裁判】。维持有
风险,复议机关须谨慎。
第八十条 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人民法院。
第八十一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解读:本条将【一审审限】从“三个月”延长至“六个月”。
第三节 简易程序
第八十二条 人民法院审理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认为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一)被诉行政行为是依法当场作出的;
(二)案件涉及款额二千元以下的;
(三)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
除前款规定以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当事人各方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发回重审、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
解读:本条规定了【简易程序】。第1款系法定的简易程序,第2
款属约定的简易程序。
第八十三条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审结。
解读:本条规定【简易程序审限】为“四十五日”(即1.5个月)。
第八十四条 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裁定转为普通程序。
解读:本条规定了【简易转普通程序】。
第四节 第二审程序
第八十五条 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逾期不提起上诉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者裁定发生法律效力。
第八十六条 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对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也可以不开庭审理。
解读:本条关于二审【也可以不开庭审理】的规定,使二审司法恢
复到2000年3月10日高法行诉法司法解释施行前的状态,是严重
的退步。“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与“主审法官认为不需
要开庭审理”并无二致。
【上诉人破解二审不开庭的对策】是:尽量“提出新的事实、证据
或者理由”。
第八十七条 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对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和被诉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
解读:本条规定了二审法院的【双重审查】、也即【全面审查】职
责。
第八十八条 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解读:本条将【二审审限】从“两个月”延长至“三个月”。
第八十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判决或者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
解读:本项规定了【维持裁判】。对原审判决适用该项规定的另个
条件是,被诉行政行为、原审判决均未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可称
该项规定的疏漏。(该项规定的本意是,如被诉行政行为、或原审
判决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形的,则适用第㈣项)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
解读:本项规定了【改变裁判】。【改判】,仅针对原审判决;改
判的本身就包含了“撤销或者变更”。而【撤销】,针对的应是原
审裁定;该项规定显然遗漏了撤销原审裁定后“指令原审法院继续
审理”的内容。【变更】适用于原审裁判,可变更的范围包括法律
适用等,这是很大的进步。
(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解读:本项规定了【发改判决】。适用条件是“认定基本事实不清、
证据不足”。【基本事实】主要是指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要件事
实。
(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解读:本项规定了必须【发回判决】。适用条件是“遗漏当事人或
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
原审人民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再次发回重审。
解读:本款规定了【只能发回重审一次】。
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改变原审判决的,应当同时对被诉行政行为作出判决。
解读:本款与第87条呼应,体现了二审法院【双重审查】、也即
【全面审查】的职责。
第五节 审判监督程序
第九十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
解读:本条规定了当事人只能【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革
除了既有的劳民伤财的二次申请再审。申请再审的期限为【六个
月】,但不限于该期限(详见民诉法第205条)。对新法施行前生
效行政裁判申请再审的期限,高法将会作出解释。
第九十一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
第九十一条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确有错误的;
第九十一条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确有错误的;
(二)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未经质证或者系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五)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六)原判决、裁定遗漏诉讼请求的;
(七)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八)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解读:本条规定了8类【应予再审的情形】,乃申请再审指南。
第九十二条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发现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书内容违法,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发现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书内容违法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解读:本条规定了【院长提议再审】和【提审、指令再审】。
第九十三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解读:第1、2款规定了【抗诉】和【提出检察建议、提请抗诉】,
照搬民诉法而已。检察院的监督工作在制度层面上,没有进步。没
有进步,就意味着退步。
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解读:本款规定了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中的审判人员的司法行为
【无权提出检察建议】。
第八章 执行
解读:新法对执行的规定是一如既往、不可思议的简单。
第九十四条 当事人必须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 第九十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行政机关或者第三人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者由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
解读:【诉讼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限,按司法解释。
第九十六条 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款额,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账户内划拨;
(二)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负责人按日处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
(三)将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的情况予以公告;
(四)向监察机关或者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五)拒不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社会影响恶劣的,可以对该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解读:本条规定了行政机关抗拒执行的【执行、处罚等措施】,对
告官之民无疑是利好。
第九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解读:【非诉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限,按行政强制执行法规定的
3个月内。
江必新副院长讲课时称,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合法性审查标准,
基本接近于重大明显违法无效的标准。
第九章 涉外行政诉讼
第九十八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行政诉讼,适用本法。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十九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行政诉讼,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组织的行政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组织的行政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
第一百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行政诉讼,委托律师代理诉讼的,应当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机构的律师。
第十章 附则
第一百零一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关于期间、送达、财产保全、开庭审理、调解、中止诉讼、终结诉讼、简易程序、执行等,以及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案件受
理、审理、裁判、执行的监督,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解读:本条是对法检两家【适用民诉法】进行审理、监督作了规定。
第一百零二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收取诉讼费用。诉讼费用由败诉方承担,双方都有责任的由双方分担。收取诉讼费用的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一百零三条 本法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后记:新法【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范文四:行政法第18条解读
郑 州 大 学
行政法实务论文
院系: 法学院
专业: 法律硕士(非法学)
姓名:刘慧
学号:201422060980
2015年12月 1 日
目 录
一 第18条的内容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 经复议案件管辖法院的确定规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新旧法条对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司法解释第八条关于复议案件级别管辖的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 跨行政区域管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确定跨行政区域管辖的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对第18条第二款的解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跨行政区域管辖的实践探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案例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跨行政区域管辖的途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关于行政诉讼法第18条的解读
一 第18条的内容概述
行政诉讼法第18条规定: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 在我看来,第18条主要确定了行政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中的“原告就被告”原则,以及特殊地域管辖中的经复议案件的管辖原则和跨行政区域管辖。由于复议案件法院的确定以及跨行政区域管辖是今年新规定的内容,所以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我主要阐述经过复议案件管辖法院的确定以及跨行政区域管辖。
二 经复议案件管辖法院的确定规则
(一) 新旧法条对比
旧法第 17 条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这次修改,删去了“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这款法条的修改也是从法条一致性的角度出发的,因为新法条关于复议案件被告资格的确认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新法规定的经过复议的案件,根据复议结果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来确定被告, 可以总结为:复议维持的共同告;复议改变的单独告;复议不作为的选择告; 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复议机关无论是改变还是维持原行政行为,复议关都要当被告,因此,没有必要在管辖问题上对复议决定是改变还是维持加以区分。
这一法条是地域管辖的特殊规定,赋予了当事人对管辖的选择权。同时新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两个以上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情况下,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原告向两个以上法院都提起诉讼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这一规定也体现了对原告权利的保护,方便当事人。
(二)司法解释第八条关于复议案件级别管辖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
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确定案件的级别管辖。
这就是级别管辖中的“父随子管辖”。但是我认为该种管辖有违新法第一条 2
(立法目的)、第十五条第一款(中院管辖)等规定。
在新《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出台之后,学界就一直存在“复议机关级别管辖说”和“原机关级别管辖说”,从司法解释的内容来看,最高人民法院采用了“原机关级别管辖说”,在我看来,这种规定是一种倒退,是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不和谐因素。要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对行政行为的定位上来,很多学者认为对于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行政行为的案件中的“行政行为”应是指“最初作出的行政行为”,不包括“复议决定”。
但这种解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首先,从字面上理解,“复议决定“包括维持决定和改变决定,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也不包括复议改变决定了;其次,在仅将”复议决定”限于“维持决定“的情形下,以原行政机关所在地确定级别管辖也是不妥的,本次行政诉讼法修改的目的便是维护公民的诉权,尽可能得将对公民权利有影响的行政行为都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复议作为一种重要的行政权的行使方式,应该纳入受案范围,而且新法规定复议维持决定共同被告,在管辖中删去“经复议改变”的前置条件,所以这样确定级别管辖不仅仅是不符合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而且是与新法相违背的。
其次,此次行政诉讼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去地方化”,从行政复议的机制设置来看,一般来说,复议机关都是上级机关,当以原行政机关确定级别管辖时,容易出现行政权干涉现象,如当事人对 A 县国土部门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又向 A 县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维持了原行政行为,当事人仍不服提起诉讼。根据新法第十五条规定和司法解释第八条的规定,由 A 县基层人民法院管辖。A 县基层人民法院审理 A 县政府作为共同被告的案件,往往使得原告对案件的审理结果产生担忧。且这与现行大力提倡的提级管辖也是相矛盾的。
三 跨行政区域管辖
(一)确定跨行政区域管辖的背景
行政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二款:
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
我认为新法确定跨行政区域管辖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司法地方化问题。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区划与司法管辖区高度重合,地方法院的人、财、物由地方管理,法院工作的开展在很多方面要受制于地方党委、人大和政府,由其监督地方政府确实勉为其难。实践中,地方政府干预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屡见不鲜,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成为行政诉讼的常态。跨行政区域管辖有利于解决司法地方化问题。
(二)对第18条第二款的解读
1. 跨行政区域管辖的决定权在最高法院,而不是各高级法院,理由在于司法权属于中央事权,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地方法院是中央设在地方的法院,而不是 3
地方的法院。
2. 高级法院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跨行政区域管辖的法院。并不是所有行政案件都要跨行政区域管辖,而应当在审判工作实际情况需要时,才进行跨行政区域管辖。所谓实际情况需要,主要是行政案件如果不跨行政区域管辖将会导致司法审判受到行政机关的干预、阻碍,进而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裁判的情形。
3.在级别管辖上,包括基层法院、中级法院甚至高级法院管辖的的案件,都有可能实现跨区域管辖、此并不局限于基层法院。
4. 跨行政区域管辖的意义。如果说由基层法院管辖行政诉讼案件一审的制度安排是侧重于便利诉讼的话,那么设置跨行政区域管辖制度应当是为了在此基础上兼顾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其实,立法工作中向来都是关注各方利益诉求,兼顾利害关系方权利主张的状态下,实现全局考量、通盘权衡的利益博弈和衡平过程。
实际上,新《行政诉讼法》第18条第2款具有扩大选择管辖的适用范围的内在品质,同时又能契合法条语义上“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的要求。但要真正实现该目标,还要辅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完善和配套 :
第一,最高人民法院应通过司法解释,规定地方高级人民法院确定的跨行政区域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有权共同管辖其所在的中级人民法院辖区的其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行政诉讼案件 ;跨行政区域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的中级人民法院,有权共同管辖该省高级人民法院辖区的其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行政诉讼案件。
第二,最高人民院应通过司法解释,规定每年各高级人民法院要调整一次有权跨行政区域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
第三,在前两项司法解释的基础上,新《行政诉讼法》第18条第2款的“经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理解为程序性审查和批准,因为最高人民法院已给各高级人民法院在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时制定了基本的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应如此细化新法第18条第2款的原因在于,各地方高级人民法院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不能没有一个底线标准,毕竟法制统一是法治国家的重要特征。这样,除了法定的专属管辖的行政案件外,每个普通行政案件(不管级别管辖上其是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还是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至少同时有两个人民法院有管辖权——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确定的有权跨行政区域管辖的人民法院。原告可在该两法院中选择起诉,既符合新《行政诉讼法》第18条第2款“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的要求,又尊重了当事人的选择权,显然有利于行政争议的彻底解决。
(三)跨行政区域管辖的实践探索
上海市设置的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和北京市设置的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是我国提倡跨区域管辖以来的实践探索,它们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它们 4
与原第一、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并没有重大区别,它们虽管辖全市范围内的行政案件,但只管辖区政府作为被告的行政案件和其他重大、复杂的行政案件,而并不管辖区政府部门作为被告的一般行政案件。
(四)案例分析
我选的案例是上海泰瑞物业发展公司诉上海市人民政府不服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决定案件,这一案件是上海三中院自挂牌以来公开审理的第一起行政案件。在这一案件中虽然原告诉讼请求被驳回。但是这一案件对跨行政区域行政案件的审理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当日的庭审中,被告方出庭应诉的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刘平。这意味着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也将常态化,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是行政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有利于行政机关负责人直面行政相对人,直接感受和回应来自相对人的提问和质疑。
这一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庭审结束后,审判长代表合议庭向原被告双方进行了法律释明,将原本应该在出具裁判文书后的答疑释明提前至庭审结束后。这样一种法律释明的新方式也将成为三中院今后庭审中的新常态。庭审判决后,用简明扼要、浅显易懂的方式将法法律释明告知原被告双方,将会在行政诉讼中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促进原被告双方更好服判息诉。
(五)跨行政区域管辖的途径
1. 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
2014年底,上海市成立了全国首家跨行政区划法院(市三中院),集中管辖市政府为被告的一审案件和市级机关为上诉人、被上诉人的二审案件。但这一探索涉及司法管理体制、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目前仅在上海、北京设立了跨行政区划的中级法院,在全国全面推行(如在基层法院层面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等)需修改法律。
2. 依托现有法院(如铁路法院等)跨区划管辖行政案件
这种方式在法院的设置上不做大的变化,但要对现有的行政审判人员、案件管辖范围等进行新的整合。最高法院亦将其作为今年行政审判的一项重点工作,年内可能会下发相关的具体方案。上海法院将积极开展相关的前期调研准备,在最高法院下发相关文件后积极稳妥实施。
3. 交叉管辖
所谓交叉管辖,是指对某一区县法院有管辖权的案件,指定由另一区县法院管辖,打破了行政诉讼法中“原告就被告”的一般管辖原则,主要是为了防止在区县层面的行政干扰。结合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目前的管辖机制完善与司法改革中的人财物省级统管异曲同工,可统筹考虑。
5
范文五:行政法重点难点解读
2011国家司法考试行政法重点难点解读 2011国家司法考试行政法重点难点解读
行政法是司法考试的重难部分,复习任何学科都应该先学习基本的内涵,有了理论基础再进行深层次的复习,复习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行政法难是考生们众所周知的。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复习,但考试后感觉成绩还是平平。很多人看到后心里会想放弃,告诫广大考生们,行政法是不可以放弃的,行政法是司法考试中的大户,不可放弃!
行政法难在哪儿?最重要的是行政法的知识点零散甚至可以说零乱化,行政法庞杂、琐碎,难以掌握。但是行政法也并非想象的那样难以逾越,在这些看起来十分琐碎的知识点的背后,其实是几个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原理,只要我们明确基本概念,理清基本行政法律关系,掌握行政法解题的逻辑思维,行政法也可以得高分。
下面对行政法总体上进行分类,逐一介绍,如何体系化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行政法律关系,然后,增强做行政法试题的思维。从总体上看行政法最基本的概念是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行为又包括我们熟悉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 当然行政法还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这些基本的制度。
一、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上最重要的基本范畴之一,是理解后面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解题的一把钥匙,有时你背不住某个法条,但是行政主体可以给你解题的另外一种途径。学习行政主体,最困难的是掌握各种行政机关、行政机构的类别与职权,判断其是否具备行政主体资格。
如何判断一个机关或组织是否具备行政主体资格的标准?判断的标准有三:
1、权,即行政主体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
2、名,即行政主体必须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
3、责,即行政主体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其中“责”的标准是关键。 比如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两者最为重要的差别是被授权者获得了行政主体资格,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而接受委托者实施的行为,在法律后果上仍然归属于委托者。特别注
意的是被授权的组织不能是行政机关。对于行政主体资格的判断,虽有以上标准,但考友还需要多做练习,平时多留意机关的设置,增加些感性的认识。
行政授权,一般是指将行政职权授予非行政机关的组织,比如高等院校等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 行政委托除此之外,也存在于行政机关之间。因此,选项 C 表述正确。
二、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最为关键因素,起枢纽的作用。如果不理解行政行为这个知识,后面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就不会理解。行政行为根据理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的难点在于监督与适用,这部分知识较繁琐、容易混淆。考友可在归纳总结与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把握,如将抽象行政行为置身于整个国家立法体系当中与其他立法文件的监督与适用做一体掌握,才能避免混淆,达到融会贯通。监督问题的掌握不可仅记忆其繁琐规定,而应注重理解其内在规定。再如适用问题的掌握同样应当理解其内在规律,尤其是对于那些必须通过裁决方式来决定法律适用的情况。
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法上最核心概念之一,它对确定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具有决定意义。掌握具体行政行为要注意它的特征,如处分性、特定性、单方性、外部性。而在这些特征中,最为疑难的又当属处分性这一特征,对此,必须牢牢把握记住: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变动这一内涵。即直接引起变,而不是间接的。某些行政行为做出之后,尽管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直接引起权利关系的变化,这种行为不能被称为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指导行为等。掌握具体行政行为时,特别注意行政合同的相关内容。行政合同中的一系列行政主体的行为,有的则就视为普通的合同行为。比如,行政主体给付相对方价款的行为,这只是一般的履行合同的行为。与民事合同中买方给付价款的行为,并无本质差异。在性质上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三、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在具体制度上高度接近,无论从立法框架还是具体规定上颇为相似,在立法实践,行政复议法在立法形式上也借鉴了诉讼法的很多规定。其根本原因在于行政诉讼法与行政复议之间关系十分紧密。如果我们通过对比联系的方法对二者加以理解和掌握,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受案范围,两者都采取的是在规定了概括性受案标准之后,又对可以进入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范围的案件进行了列举。然后进一步做了否定式列举,明确了一批绝对不能进入其受案范围的案件。再如受案分工,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这两套行政救济制度的分工,集中表现为两者的衔接关系。另外,对于新出台的《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广大考友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国家赔偿法
从国家赔偿法现有的法律规范体系来看。整体上显得十分零乱、复杂。因此,对国家赔偿法的学习重在梳理头绪、区分“真伪”。比如对国家赔偿范围的学习,要彻底理解和掌握它的构成要件,分清行政赔偿、刑事赔偿、民事与行政司法赔偿的范围; 区分国家赔偿与国家补偿,注意两者的明显区别是对国家侵权行为违法性要件的判断问题。同时,今年国家赔偿法做了修改,但是并没有列入大纲,因此,复习中还是依据旧的《国家赔偿法》为准。但是,由于法律已经做了修改,故考试中一般会在新法和旧法相同的地方出题,因此,下面附了《国家赔偿法》的新旧对照,考生可以简单了解一下。
总之,学习行政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
考生们学习行政法时切忌心浮气躁,要保持冷静,好好认真复习。
复习的时间大约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础阶段,对于基础薄弱和中等程度的考生,最好能在5月至6月之间跟班听老师系统的讲解,以消除知识盲区、形成知识体系; 第二个阶段是巩固提高阶段,在7月至8月之间结合法条、试题巩固已有的知识体系; 第三个阶段是检验成果阶段,这个阶段是将所学知识与全真模考的试题直接结合、学以致用,寻找考试感觉。当然基础十分扎实的考生可以自己安排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