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世界气温的变化规律_图文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七年纪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部分中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第二课时,着重介绍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本课是在第一课时学习了“气温的变化” 后的自然延伸和发展,本节与第三节《降水和降水分布》是并列关系,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为下一节学习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提供必备了的知识,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地理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因此教材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利用地图分析、归纳内在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这一优势。
二、说教学对象
通过近两个月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好奇、好动、好表现是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在前阶段学习过纬度、海陆分布等知识,上一节刚学过的气温变化知识,是学习本节气温分布知识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加上他们的抽象能力还不强,因此,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观察,敢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应用气温分布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分布的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鉴于本节知识的重要性,为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等基本理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启发式读图法。 六、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是如何“教”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学”的过程。初
一的学生要放手让他们完全自学是不可能的,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因此我充分利
用学案的导学功能,把引导学生如何学贯穿始终。在学案中我主要渗透了“读图
法” 和“分组合作法”两种学法,这样设计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利于
顺利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七、说教学流程 教学教师活动 学案内容及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
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 对于等温线这类抽象旧课 等高线概念 的概等温线的概念,有
些学生很难理解,初一
上期学习的等高线和
等温线有相似之处,利
用等高线特点可以帮
助学生理解等温线的
难度,同时让学生学会
利用对比的方法解决
问题
等 小组成员根据教材52页的内容独立完 这部分内容教材上容
温成学案的以下内容,完成后由组长批改 易找到答案,对大部分
线1、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可
的温 。 由组长组织完成
概2、等温线是闭合的,要么是 中心,
要么是 中心,具体由闭合中心气温念
的高低决定
3、等温线疏密与气温差别:密集的地 方 ,稀疏的地方 。
教师在黑板上小组讨论: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小 在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学
展示世界年平组成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任选一是学习地理的主要方习
均气温分布图,学生展示观点 式,活动的目的就是想新
再次强调读图让同学们在交流中知课 世学生完成以下学案内容,内容较难,学生的方法1、读图道应该看什么、怎么界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有些困难,因此利用名,2、读图例,看。由于有些学生没有年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 主要通过冷暖仔细观察的习惯,只能平色调差异来判发现一些简单现象,不一、纬度不同的地区 均读气温的地区能挖掘出图中隐含的1、南极洲的年平均气温低于________?,气分布差异,同时信息。其中学案中的七大洲中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洲是温要注意和颜色1、2、3、是为了助于_________。 分相配合的等温引导学生发现有用的2、非洲的气温大多在________?以上,布线 信息。4、5是帮助学南美洲的气温大多在___________?以图 生通过析图找规律,培上。这两洲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 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_____________。 纳概括等综合学习能3、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 力。提高学生利用地图10?的主要纬度范围,它们分别位于五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温度 能力以及互相合作的带)。 意识 4、等温线的分布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5、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____________。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
_______ 因素影响。
1、2题的现象
容易发现,原因 二、同纬度地区。 不易总结,教师1、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
可作引导:如果 _________(弯曲或平直)。为什么,
只有纬度因素2、南极和北极谁更冷,为什么,
影响气温分布, 3、夏季陆地气温 ,海洋气温 ;
那等温线应该冬季相反。 和纬线平行,可
实际情况完全 4题的设计意图是源如此。注意观察 于新课标要求地理要海陆交界部分。4、2009年6月22日我在成都体育馆观看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要同一纬线上的刘谦的专场魔术演出,刘谦在最后一个节和亲身经历相结合,架气温由于海陆目讲了一个故事,他在非洲演出的时候,起知识和生活的桥梁,热力差异不同一个小姑娘到后台要求他变出一种非洲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而有差异。海洋不可能有的东西:雪花。作为地理老师我理。让学生们感受到地与陆地相比,升立刻意识到这句话有问题,同学们想一想理这门课程的确是非温慢,降温也问题在哪里, 常有趣,非常重要的 慢。根据教材5、青藏高原和同纬度地区向比气温是更
52页完成3题。
高还是更低,是受 因素影响。
大家一起总结
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分析, 世界气温的分
总结出规律和主要原因。小组组长将总结 布规律极其影
的内容板书在小黑板上,由学生评选出总设计意图:让学生响的原因,要求
结出板书内容最优秀的小组。 自己动脑思考,动口表要简洁、明了
最优答案如下: 达,然后再由学生自己
教师点评:1、 总结、自己板书的内
注意纬度位置一般来说, 纬度低,气温高 容,突出知识目标和重
影响气温的另纬度因素 难点,能给学生留下更
一种表达方式: 纬度高,气温 低 深刻的印象,要比教师
从赤道到两极夏季海洋气温低 的生硬灌输印象深得
气温逐渐降低。同一纬度, 多。
一般来说的意海陆因素 陆地气温高,冬季相反
思是:气温的差
异,首先考虑纬 海拔高
度因素的影响,地形因素
在纬度因素影气温低
响不大的情况
下再考虑其他
因素的。
练1题:教师在黑1、冬季,我国北方的哈尔滨白雪皑皑, 此部分的设计意图是能习板上展示中国而南方的海南岛则花果飘香,气候宜人。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力反地图,在图中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提馈 出哈尔滨和海2、夏天为什么人们到海边去避暑, 能力,但是我们的学生升 南岛的位置。 3、“人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逻辑分析能力差,因
2题:要注意其的原因是什么, 此部分学生不知道如
中的“山”字 何运用刚学到的规律。
特别是1题和2题教师
要做引导
地形对气温的1-4小组完成1题,5-8小组完成2题,
影响可以从感各小组各选一名组员在黑板上展示运算
地 受到量化,海拔过程
形每升高100米,
1、西岭雪山位于温暖湿润的四川地区, 1题和2题属于同一类和气温下降
却形成南方独特的林海雪源奇观,冬季型从不同角度分析问气0.6?。,
是滑雪场,夏季是避暑胜地,原因是西题,这样才能做到举一温
岭雪山海拔2500米,受 因素影响。反三,使学生深刻理解的
龙泉的海拔为500米,2008年01月29日其内在规律和做这类关
龙泉最低气温为—3?,则西岭雪山的气题的基本方法。 系
温为多少度,
2、 A处的气
温为6.4?,
山顶的气温为
3.4?,则山顶
海拔高度为
米。
小收通过这节课的回忆本节课的内容,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查缺补漏,巩固本节内结 获 学习,你有什么容
收获
范文二: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主要由大气得到热量(地面辐射)和失去热量(大气辐射)的差值决定。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对流层)的热量直接来着地面。
(1)太阳辐射:最强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
(2)地面辐射:当地地方时为12点时,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大于地面损失的辐射热量,地面热量盈余,地面温度仍在升高。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1点左右,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地面温度为一天中最高值。
(3)大气温度: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2点左右,地面已经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大气,此时气温达到最高值。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持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气温随之也不断下降。至日出后,地面热量由亏损转为盈余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气温也随后达到最低值。因此气温最低值总是出现在日出前后。
2.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由于地面吸收、储存、传递热量的原因,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最低值,也并不出现在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
3.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气温从低纬向各纬递减。太阳辐射是地面热量的根本来源,并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受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南半球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气温变化和缓。
(3)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同一纬度的陆地与海洋,热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冷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即“热高冷低”。
(4)7月份,世界值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是全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陆上。
二、等温差线
1、气温的日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
(2) 气温的日变化与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3)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在地表面上有规律的日变化引起的,同时也受纬度、季节、地形、下垫面性质、天气状况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气温的日较差是低纬地区大于高纬地区;夏季大于冬季;凹地(如盆地、山谷)大于凸地(如小丘、山顶);陆地大于海洋;晴天大于阴天;高原大于海拔低的平原。 (a)纬度: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无论冬夏
昼夜长度之差也是低纬大于高纬]。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
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b)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
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
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
不如春季大。
(c)地形: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
原因: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
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
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与陆面接触面积小)
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 。[编者:山顶由于与地面接触面积小,不易与地面形成频繁的热交换;空气流动性强等原因而日较差较小] 。
又因(凸出地形)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
沿坡下沉,而交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热量交换迅速),因此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皆较小;
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又处于周围山坡的围绕之中,白
天在强烈阳光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因此气温日较差很大。
且山顶>陡崖>谷地。气温年较差也有类似现象。在低纬度高原,气温日变化虽较大,但年变化却较小。
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
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在大尺度地形区,气温的日较差与高度成正比,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如青藏高原,海
拔高,日较差大);
在中小尺度地形区,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小(如泰山日较差一年四季总是低于附近平原上
的济南)。
为什么山地比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小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受对流层大气的热量来源影响。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直接来自下垫面,所以气温
随下垫面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受下垫面温度变化的影响,对流层大气越靠近下垫面,平均气温越高,气温的日变化幅度越大;离下垫面越远,平均气温越低,气温的日变化幅度越小。
第二,受山地云雾热力状况作用的影响。泰山海拔高,气温低,大气中云雾多,白天对太
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第三,山地气温受周围“自由大气”的调节作用的影响。山地海拔高,空气流动性好,利
于与周围“自由大气”进行交换。白天山地气温升高时,由于气温低、日较差小,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对其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夜晚,由于山地上空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减小了山地气温的下降幅度,
所以山地气温日较差就小于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
大尺度地形区为什么又会“温度的日较差与高度成正比,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呢?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密度小,受大气热力状况的影响,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 用低,晚上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差,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所以气温的日较 差就大。
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山地气温的日较差比附近的平原小,而年较差也小。
原因:地形对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影响
①凸出地形,如山顶,空气与地面空气接触面积小,地气之间热量交换减少,受到地面日间增温、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另,山顶风速大,空气湍流交换较强,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
②平原,受地面日间增温、夜间冷却的影响大。温差较附近的山地大。
③谷地则是因气流不畅通,气温受自由大气影响小,白天因受热急剧增温,夜间因四周山坡散热快,冷空气下沉盘踞谷地,气温明显下降。
因此,谷地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于四周高地。
(d)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
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e)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
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2、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而异。
(1)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 气温年较差一般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也增大;昼
夜长短的年变化也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仅1~2℃;中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增大,一般可达10~20℃;高纬度地区可达30℃以上。低纬度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也很小,各月热量的收支相差不大,故气温年较差很小。中高纬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白昼时间长;冬季则相反。因此,冬夏获得的热量其差别很大,故气温年较差则大。
纬度变化: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
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
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b)海陆 由于海陆热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
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
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中纬度的内陆,气温年较差可达
30~40℃,海洋上仅10~15℃。为海陆物理性质不同,致使海洋增温和冷却缓
慢的缘故。
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c)距海远近 由于水的热特性,使海洋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
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
大。
经度变化: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
(d)地势 因陆地上气温年较差又随地形和地面状况而不同。一般来说,气温年较差凸形地小于凹形地;植被覆盖地区小于裸地。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此外,地形及天气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3、中国的日较差与年较差情况
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受纬度影响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受季节影响,夏季陆地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海洋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冬季相反;受地形地势影响,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一致,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等温线弯曲或出现闭合,向低温弯曲为山谷,向高温弯曲为山脊,闭合中心气温值低为洼地或盆地,中心气温值高为山地;受洋流影响,沿岸地区等温线向洋流流向处弯曲,大洋中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受海陆分布影响,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
① 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
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
② 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
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③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高,
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
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 ,
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
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
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④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小 ,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
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⑤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
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
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
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范文三:世界气温的变化规律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七年纪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部分中第二节“气温和气温
的分布”的第二课时,着重介绍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本课是在第一课时学习了“气温的变化” 后的自然延伸和发展,本节与第三节《降水和降水分布》是并列关系,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为下一节学习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提供必备了的知识,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地理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因此教材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利用地图分析、归纳内在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这一优势。
二、说教学对象
通过近两个月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七年级
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好奇、好动、好表现是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在前阶段学习过纬度、海陆分布等知识,上一节刚学过的气温变化知识,是学习本节气温分布知识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加上他们的抽象能力还不强,因此,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观察,敢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应用气温分布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分布的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鉴于本节知识的重要性,为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
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等基本理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启发式读图法。
六、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是如何“教”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学”的过程。初
一的学生要放手让他们完全自学是不可能的,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因此我充分利用学案的导学功能,把引导学生如何学贯穿始终。在学案中我主要渗透了“读图法” 和“分组合作法”两种学法,这样设计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利于顺利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七、说教学流程
范文四:6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38
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
1. 宏观规律
原因
2.等高线与等温线的关系
①等高等温
②等高不等温。图2中等温线分别是16、13、 图1
图2
10度丙丁两点,高度 ,温度 ,结论;
③等温不等高. 乙C 两点,高度 ,温度 ,结论;
2. 逆温层现象 P42
1)上下温差的三种关系。哪种可能出现逆温层 图3
①上热下冷 ②上下一样 ③上冷下热
2)逆温层的判断
读左图,求3000- 6000米的
温度递减率
①温度判断
②降温率判断
3)图示:坐标图、剖面图、表格
4)形成原因及类型
5)逆温的影响
对流强弱
对风力大小
对空气质量
对旱情 大气污染。
对航空
保温作用 能力提升题
一.图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图,回答1—2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 .① B.② C.③ D .④
(对比3000、5000高空的理论温度与实际温度)
二.图是“某城市风向频率图”,和“该城市冬季近地面层不同时刻气温随高度变化过程示意图”。
1.该城市计划新建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最合适的厂址应布局在城市的
2.该发电厂
烟囱的设计
高度不低于
三.读下图
1.该日此地发
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 . 8时~16时3O 分 B.17时~23时
C .16 时30分~次日7时 D .23~次日5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 .500米 B.100米 C.350米 D .150米
四.读右图
1.图中①②③发生逆温层的是
判断理由:
2.这里工业集中,当天发生了重大烟雾事件,请分析原因
一.气温的时间变化----日变化
1.因果关系
2.气温的日变化
日出 12点 13点 14点 日落 日出
太阳辐射
大气温度
读右图
①甲乙丙三条线分别代表:
②A 、B 两个交点的含义
3.日变化的时空差异
高纬大于低纬太阳高度
陆地大于海洋 太阳辐射转化为温度大气条件温度对比
夏季大于冬季地面状况晴天大于阴天
题1:右图表示不同地物辐射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据此回答1—2题。
地面辐射
1.曲线①—④代表的地物分别可能是
A .沙地、湖泊、林地、草地 B .沙地、草地、林地、湖泊
C .草地、沙地、湖泊、林地 D.草地、林地、沙地、湖泊
2.图中显示
A .日出前各地物间的温差最大 B .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速度最快
C .地物③的辐射温度白天夜晚都最低 D.地物④到达最高温度的时间早于其
他地物
题2:图甲、图乙分别记录了我国西北某地绿洲和邻近荒漠某年1日(晴天)
近地面层大气温度生活水平风速日变
化状况。
1.6月1日绿洲的气温日较差约
为 ℃,荒漠的气温日
较差约 ℃。
2.与荒漠相比,绿洲全天风速
较 , 风速日变化幅度
较 。
3.22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 ,风速比荒漠 。白天(6时至18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 ,风速比荒漠 。
4.上述现象表明,绿洲植被可以 气温日变化幅度,还可以 风速。可见,绿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邻近荒漠的侵袭。
题3。左图中图中表示海洋气温日较差的
曲线①在60N 附近变化辐度超过40,主要的原因是
二.气温的年较差
1.南北半球极值的时间差异 2.海陆极值的时间差异
3.纬度差异:
题3:下图为沿100°E 经线各纬度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状况) 分布图,
1)一般来说,气温年较差的纬度分布规律是 其
形成原因是:
2)A 、B 比较,气温年较差 较大,原因是 3)90S 比90N 气温年较差大,主要因为 题4:读“沿北纬50度全球气温年较差变化示意图”
(1)简述沿北纬50度线全球气温年较差变化的特征。
(2)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
AB 段气温年较差变化大的主要原因
C 地气温年较差小的主要原因 图中D 处是全球水稻种植的最北点,扼要说明该地发展水稻种植主要自然区位因素 5:右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地比图中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 (大、小),其影响因
素是
(2)分析图示地区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3)我国各地气温年较差的大致分布规律是
三.纬度变化
1. 基本原理
太阳高度与气温关系
等温线与纬线的关系
纬度高低与气温关系 半球判断
2.等温线的读法
①读数字 线上的点 ,线间的点 两条线之间还有一个闭合圈,圈内的值: 题1读“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完成。
1.仅从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看,①等温线的数值可能为
2.南极洲的等温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太阳辐射
3.南极大陆周围海冰覆盖面积年变化很大,冰覆盖面积最大的月份是 月
4.②地与③地之间的温差T 范围为
题2:读图我国某地平均气温等温线图,完成
1,甲乙两地的地形类型分别是:
A .山地、盆地 B.盆地、山地 C.河谷、山地 D.山地、高原
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 .1000m 一1667m B.1333m--2000m
C .1333m--1667m D.1667m--2000m
3.丙地的气温可能是: A.2° B.4° C.<2° d="">2°><>
②读走向 基本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从低纬向高纬度递减,南北变化。越与纬线平行,纬度因素影响越大;
变化走向:与海岸平行 与山脉平行 成闭合状 ③读弯曲
1)越平直,说明其它因素对太阳辐射因素干扰越小,纬线方向差异越小;
越弯曲,说明其它因素对太阳辐射因素干扰越大,纬线方向差异越大。
2)弯曲方向的三种表示:用A 说明
高低纬表示 ,高低温表示 ,
南北表示 。
5)三种判断方法 3)两种变化 4)一个规律
纬线交点法
凸向法
直射点法:
6)引起弯曲的
原因
①海陆弯曲
原因
具体应用。已知海陆判断季节。已知季节判断海陆。 依据右图掌握方法:三步法
a 判断半球 理由
b 判断高低纬B D c判断弯曲 A D 如果是1月,则海陆A D 理由 ②地形弯曲 高原山地 使气温 ,等温线向 弯 ;
盆地使气温 ,等温线向 弯;
③洋流弯曲 寒流使气温 ,等温线向 弯
题3:读某地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 ,回答
1.造成M 、N 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 .海陆分布,纬度位臵 B.太阳辐射,地形
C .大气环流,下垫面 D .洋流,地形
2.图中M 、N 两点的实地距离约为
A .700km B.550km C.1100km D.850km
题4:读“我国某地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0等温线相当于我国的 线。
(2)由A 地中的4度等温线可知,A 处的地形是 判断理由是
(3)B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说明B 处比同纬度的其他地方温度要 (高
或低) ,请简要说明其原因:①B 处北部可能有 ②B 处
地形可能是 。
(4)图中中心部分地形可能是我国的
A. 塔里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
(5)B处北部的山地可能是 A.阴山 B.天山 C.秦岭、大巴山 D.大兴安岭
7)南北半球的曲直差异及原因
南半球平直:海洋广阔,海陆差异小;
北半球弯曲:海陆相间,海陆热力差异大。
题5:读右图
1.这是南美洲 月份等温线分布示意图。
2.简述①处等温线密集的主要原因。
海陆差异 冬夏差异
3.简述②处等温线向南凸出的主要原因。
4.简述③处等温线向南凸出的主要原因。 题6:读北美0 C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是什么季节的气温分布示意图? 等温线发生弯曲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
(2)请从高到低排列O 、P 、Q 三地气温顺序?
(3)请分析O 、P 、Q 三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④ 读稀密 越稀: 越密
范文五:【doc】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的应用
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的应用 学习指导
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的应用
.陈立新
大气的垂直分层是高中地理的重点,而其中的对流层由于与人类的关系 最密切,因而也就成为命题的关注点.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因而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降低0.6~C,这 就是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但在实际中垂直方向上气温还会发生如下变 化:
一
,对流层上层实际气温等于理论气温.正常情况下,对流层随
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并且符合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同时,由于 对流层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因而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而空气的对流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可避免大气污染或减轻大气的污染程度. ...
:某
,
某
,
时气温垂直分布图l,高度(km)
若此地附近有座高山,山顶此刻有积雪,40.k-,'-- 这座山的海拔至少有
A.3000米B.4000米
C.5000米D.6000米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应
用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地理计算能力.对流层的高度
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对流层的高度可达
l7一l8千米,高纬度仅8—9千米.此题
图中有图,读图可知,在对流层从lkm处
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从
lkm处气温24?开始算起,要有积雪,气
1824?
图1
温度(?)
温至少要低于0~C,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要从lkm处升高4000米, 因而答案为C.
二,对流层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由于一些天气现象,使 得对流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从而导致对流 层气流上升,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
例2.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
学习指导
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图2表 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图2回答l一2题.
高度(米)高度t米)高度t米)高度(米)
图2
1.?图表示的气温递减率在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i)B.?C.?D.?
解析:第1题要求出?图各个高度范围是低于,等于还是高于气温递减 率,其实只要在图中读出曲线超始点的气温和高度,并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变
化规律(即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气温降低0.6~C/升高100米"),求出相应高度 的理论气温,再读出实际高度的气温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答案为B.同理,第2 题只要在4张图中读出5000米高度的实际气温,与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 规律计算出的理论气温相符的即为答案.(D)
三,对流层上层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由于空气的平流运动, 地面的辐射冷却等特殊原因的影响,对流层大气在一定的范围内会出现气温 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现象即为逆温现象.逆温的出现会抑制空 气的对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严重的会造成污染事件的发生.
.读例1中的图l,若此地为洛杉矶市,试分析此日发生污染事件的原 例3
因.
解析:读图l可知,地面的气温为l8?,按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计 算,在lkm处气温应该为l2?,但从图中气温变化曲线来看,洛杉矾市此日对 流层自地面到lkm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因而可以判断在近地面到 1km处出现了逆温现象,又由于洛杉矾市的地形条件为盆地,加剧了其逆温的 程度,而逆温的出现抑制了空气的对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从而造成污染 事件的发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教育局高中教研室邮政码:366200)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世界气温的变化规律_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