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七月半烧包
精品文档
七月半烧包
“烧包”是中国北方方言词语,见于北京话、山东话、天津话、东北话、洛阳话等。“烧包”的意思是“有点钱总想花出去”常见于口语,方言,原是宗教学名词,宗教中意思是除难,求财,在东密众多的修法中,系属于秘法中之秘法 女用“昱珀” 用 “流镝”在添“浆草,出云鞍马,四灵物”3个契印。
“烧包”为祭祀祖先是少之前的一种形式。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日本的“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
1 / 3
精品文档
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烧包(siopao; salapao),菲律宾和泰国的流行食物。类似包子,馅可以是猪肉、鸡肉、羊肉、虾仁、乃至鸭仔蛋等。还有一类烘烤品种的烧包。
烧包
友情的语言,不是文字,而是意义。
2 / 3
精品文档
谢 谢 阅 读~
3 / 3
范文二:七月半烧包
篇一:七月半烧包
七月半写包烧包习俗简介
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中元节本来是七月十五,但我们这里多数是过七月十三,少数是过七月十四。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 假期 ,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
一、接老人: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二、封包: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
1
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包,分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三、写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现将其体写法介绍如下:
1、封皮内容解释: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以花包为例,括号内为解释)为:
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 封(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 上奉 (恭敬地奉送给)
第三列: 故 收用(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
第四列: 孝 祀(阳世孝人XXXX祭奠)
第五列:天运 年 月 日叩化(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
2、各列内容写法: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 封 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
2
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如果是白包,则 中元胜会之期 处是空白,需要填上 中元胜会之期 ,之所以留空白,是因为对新亡人需要烧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烧包填写内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让烧包的人根据情况填写。写七七白包时,空白处一七写 首七化财之期 ,二七写 二七化财之期 ,以此类推,七七写 毕七化财之期 ;烧一周年包,空白处写 小祥化财之期 ,烧二周年包,空白处写 大祥化财之期 ,烧三周年包,空白处写 除服化财之期 。第二列:一般不用填写,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则在 上奉 之前填写封数。如包是老的写给小的,则应将 上奉 改为 付与 。第三列: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 故 字之前写 新 字,如果封皮上无 故 字的,则写 新故 或 新逝 二字。
故 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首先是需要在 故 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具体见附表);其次是男人称考,女人称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其三是写姓名和性别,并且姓和名是分开的,如男先人写 某公某某 (前一 某 为姓, 公 为性别,后二 某某 为名),女先人写 某母某氏 (前 某 为夫家之姓,后 某 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而称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别之
3
后把男先人称老大人把女先人称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 名下 即可。
收用 这里,有的是 正魂收用 ,有的是 冥中收用 ,这个不用管。第四列:在 孝 字之后写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自称)及姓名,这与第三列一样是比较复杂,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是不同的(具体写法见附表)。第五列:这列的写法比较简单,把具体烧包那天的农历年月日写清楚就行。补充一点,就是在包的反面,需要在封口处写上一较明显的 封 字表示密封,意思是此包经送包人打上封条,非收包人不得拆开,这个 封 字本来是用印章盖的,但一般人家都没有印章就用毛笔或软笔写上,如果封皮上本身有 封 字的就不用麻烦了。
四、烧包:就是在七月十三晚上将封好的包烧化送给先人。关于烧包也是有规则的,不是随便就拿去烧。烧包的步骤首先是捆包,就是把写好的包按两封为一驮先用细绳捆好以便托运;其次喂马,就是对承担托运任务的纸马进行喂料,即找些粮食、青草和水等放在堆马匹的地方让其吃饱;第三是供马夫,就是请赶马的纸人们吃饭,同时还烧纸钱给他们作赶马费用;第四是上驮子,就是将已捆好的包抬上马背,实际是将纸马夹捆好的两包中间;第五是画烧包圈,就是用白灰在准备烧包的地方(一般是门口院内)画一个有出口的圆圈,直径约一米,出口对着大路方向;第六是插引路香,就
4
是烧一把燃香沿烧包圈出口到大路之间顺路每隔2—3米插一柱香,作路灯指引马队出发;第七是砌包,就是将需要烧的包在烧包圈内堆放成有一定空间的形状(一般是中空的塔形)以便燃烧焚化。第八是烧包,就是对堆砌好的包用纸钱点燃焚化,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请他们各人来认领自己的钱。在焚化到中途的时候,顺便将家里供奉的那些金山银山、香花、纸花等供品烧掉,同时在烧包圈外另烧一些散纸钱,边烧边念请那些无人侍奉的孤魂野鬼们来领用。
七月半写包称呼一览表
篇二:七月半烧包
男称大人,女称孺人.
老人死三年内:亡男称新逝显考,亡女称新逝显妣.
三年后:亡男称故显考,亡女称故显妣.
孝家称呼 烧袱子火单写法 自称
九代:称鼻祖 故鼻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耳孙
八代:称远祖 故远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云孙
七代:称太祖 故太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乃孙
六代:称烈祖 故烈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弟孙
5
五代:称天祖 故天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来孙
四代:称高祖 故高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玄孙
三代:称曾祖父 故曾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曾孙
二代:称祖父 故祖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孙
一代:称父亲 故显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男
父之兄:称伯伯 故伯考 公 老大人收用 孝胞侄
父之弟:称叔叔 故叔考 公 老大人收用 孝胞侄
父之堂兄:称伯伯 故堂伯 公 老大人收用 孝堂侄
父之侄:称兄或弟 故堂兄或弟 老大人收用 堂兄或弟
母之父:称外祖父 故外祖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外孙
母之兄或弟:称舅 故舅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外侄
母之伯爷:称堂外祖 故堂外伯祖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堂外孙
母之堂兄:称堂母舅 故堂母舅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堂外侄
父之姐夫:称姑父 故姑父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内侄 具
父之姐妹:称姑母 故姑母 府 氏老孺人收用 胞侄 叩
父之姑爷: 称故姑公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内侄孙 叩
6
父之姑娘:称姑婆 故姑婆 府 氏 老孺人收用 孝侄孙 叩
同父母之姐:称胞姐 故胞姐 府 氏收用 胞弟 叩
胞姐之丈夫:称姐夫 故姐夫 收用 内弟 叩
母之姐夫:称姨父 故姨父 府 老大人收用 姨侄 叩
母之姐妹:称姨母 故姨母 府 老孺人收用 姨侄 叩
妻之父:称岳父 故岳父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婿 叩
妻之伯爷:称伯岳父 故伯岳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侄婿 叩
妻之伯娘: 故伯岳妣 母讳 氏老孺人收用 侄婿 叩
妻之祖父: 故内祖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孙婿 叩
妻之姐夫: 故襟兄 收用 襟弟 叩
妻之姐姐: 故姨姐 府 氏收用 姨妹弟 叩
祖母之姨侄: 故姨表爷 公讳 老大人收用 表侄 叩
母之姨侄: 故姨表兄 收用 姨表弟
岳母之舅娘老表: 内表母舅 老大人收用 外侄婿
妻之表兄: 内表兄 收用 表妹弟
乾爹: 故寄父考 老大人收用 寄男 叩
乾爹之父亲: 故寄祖考 老大人收用 寄孙男 叩
乾爹之岳父: 故寄祖考 老大人收用 寄外孙
乾爹之子: 故寄兄 收用 寄弟 叩
妻之保爷: 故寄岳考 老大人收用 寄子婿
后父: 故继父 老大人收用 继男 叩
后母: 故继母 老孺人收用 继男 叩
7
大妈的儿子与小妈: 故妾母 老孺人收用 孝嫡男
小妈的儿子与大妈: 故嫡母 老孺人收用 孝庶男
奶妈: 故乳母 府 氏 收用 孝奶男
丈夫: 故良人 收用 荆室 叩
妻: 故贤妻 收用 为夫 具
朋友: 故彦兄 收用 世弟 叩
老庚: 故庚兄 收用 庚弟 叩
后夫与前夫: 故同绿 收用 同绿弟
公讳: 老大人收用 世侄 叩
手艺与师父: 故恩师 老大人收用 孝门徒 叩
拜把弟兄: 故血兄 收用 血弟
道士与老师: 金羽化法师 大真人收用 门徒
异族化纸: 故异族 收用 异族 叩
伯或叔与侄: 故贤侄 收用 愚伯或叔
亲家: 故姻兄 收用 姻兄 叩
未婚夫与妻: 故结发 府 断弦妹收用 断弦兄
未婚妻与夫: 故淑配 府 无缘兄 无缘妹
父亲与儿: 故幻化亡男 反念父
翁父与媳妇: 故幻化亡女媳 反念翁父
父亲与女: 故夭命亡女 反念父
岳父与女婿: 故贤门亡婿 反念岳
与亲家父母: 故姻尊 姻侄 叩
8
与亲家之祖: 故太姻尊 姻内侄孙
乞丐与施主: 故施主 丐人 叩篇三:七月半烧包
浅谈七月半烧包 南山秀竹 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 也叫鬼节 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中元节本来是七月十五
但我们这里多数是过七月十三 少数是过七月十四。每年到七月初 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据传说 七月初一开鬼门 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 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 假期 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 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 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 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 烧香焚纸 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 一、接老人 就是在七月初 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 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 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 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 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二、封包 包 也叫包袱 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包 分为花包和白包 花包和白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 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 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 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 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
9
的人 也叫新亡人 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三、写包 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 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 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写包时 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 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现将其体写法介绍如下 1、封皮内容解释 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 从右到左各列内容 以花包为例 括号内为解释 为 第一列 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 封 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 上奉 恭敬地奉送给 第三列 故 收用 已经故去的XXXX 老人收用 第四列 孝 祀 阳世孝人XXXX 祭奠 第五列 天运 年 月 日叩化 农历 XX 年 XX 月 XX日跪拜焚化 2、各列内容写法 第一列 如果是花包 就在下边 封 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 一包为 1 封 一驮是 2 封 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如果是白包 则 中元胜会之期 处是空白 需要填上 中元胜会之期 之所以留空白 是因为对新亡人需要烧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 每次烧包填写内容不同 因此就留空白让烧包的人根据情况填写。写七七白包时 空白处一七写 首七化财之期 二七写 二七化财之期 以此类推 七七写 毕七化财之期 烧一周年包 空白处写 小祥化财之期 烧二周
10
年包 空白处写 大祥化财之期 烧三周年包 空白处写 除服化财之期 。第二列 一般不用填写 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 则在 上奉 之前填写封数。如包是老的写给小的 则应将 上奉 改为 付与 。第三列 如果是新亡人 需要在 故 字之前写 新 字 如果封皮上无 故 字的 则写 新故 或 新逝 二字。
故 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 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首先是需要在 故 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 具体见附表 其次是男人称考 女人称妣
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 直接写明关系就行 其三是写姓名和性别 并且姓和名是分开的 如男先人写 某公某某 前一 某 为姓 公 为性别 后二 某 字名 女先人写 某母某氏 前 某 为夫家之姓 后 某 为外家之姓 因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 而称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 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别之后把男先人称老大人把女先人称老儒人 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 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 名下 即可。
收用 这里 有的是 正魂收用 有的是 冥中收用 这个不用管。第四列 在 孝 字之后写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 自称 及姓名 这与第三列一样是比较复杂 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是不同的 具体写法见附表 。第五列
11
这列的写法比较简单 把具体烧包那天的农历年月日写清楚就行。补充一点 就是在包的反面 需要在封口处写上一较明显的 封 字表示密封 意思是此包经送包人打上封条 非收包人不得拆开 这个 封 字本来是用印章盖的 但一般人家都没有印章就用毛笔或软笔写上 如果封皮上本身有 封 字的就不用麻烦了。
四、烧包 就是在七月十三晚上将封好的包烧化送给先人。关于烧包也是有规则的 不是随便就拿去烧。烧包的步骤首先是捆包 就是把写好的包按两封为一驮先用细绳捆好以便托运 其次喂马 就是对承担托运任务的纸马进行喂料
即找些粮食、青草和水等放在堆马匹的地方让其吃饱 第三是供马夫 就是请赶马的纸人们吃饭 同时还烧纸钱给他们作赶马费用 第四是上驮子 就是将已捆好的包抬上马背 实际是将纸马夹捆好的两包中间 第五是画烧包圈
就是用白灰在准备烧包的地方 一般是门口院内 画一个有出口的圈 出口对着大路方向 第六是插引路香 就是烧一把燃香从烧包圈出口到大路之间顺路每隔 2 3 米插一柱香 作路灯指引马队出发 第七是砌包 就是将需要烧的包在烧包圈内堆放成有一定空间的形状 一般是中空的塔形 以便燃烧焚化。第八是烧包 就是对堆砌好的包用纸钱点燃焚化 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请他们各人来认领自己的钱。在焚化到中途的时候 顺便将家里供奉的那些金山
12
银山、香花、纸花等供品烧掉 同时在烧包圈外另烧一些散纸钱 边烧边念请那些无人侍奉的孤魂野鬼来领用。篇四:七月半烧包
一、为什么七月半要烧包,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
13
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
14
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二、怎样写包钱的纸袋,
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
15
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一般习俗安排在中午接祖祭
祀,时间要安排在午时(13点)以后,当天晚上烧包送祖;
(一) 祭祀写袱子书写格式:
1、右上角:
“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2、中间行:
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3、左边行: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男人的配偶只
16
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为了简单还可以率孙、曾孙、玄孙。
4、特殊的包袱: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祭祀写袱子书写格式:
bopshop 七月半有什么可以避邪 shopbop官网
17
范文三:七月半烧包资料
浅谈七月半烧包
南山秀竹
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中元节本来是七月十五,但我们这里多数是过七月十三,少数是过七月十四。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
一、接老人
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二、封包
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包,分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三、写包
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现将其体写法介绍如下:
1、封皮内容解释: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以花包为例,括号内为解释)为:
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 封(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 上奉 (恭敬地奉送给)
第三列: 故 收用(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
第四列: 孝 祀(阳世孝人XXXX祭奠)
第五列:天运 年 月 日叩化(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
2、各列内容写法: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如果是白包,则“中元胜会之期”处是空白,需要填上“中元胜会之期”,之所以留空白,是因为对新亡人需要烧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烧包填写内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让烧包的人根据情况填写。写七七白包时,空白处一七写“首七化财之期”,二七写“二七化财之期”,以此类推,七七写“毕七化财之期”;烧一周年包,空白处写“小祥化财之期”,烧二周年包,空白处写“大祥化财之期”,烧三周年包,空白处写“除服化财之期”。第二列:一般不用填写,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则在“上奉”之前填写封数。如包是老的写给小的,则应将“上奉”改为“付与”。第三列: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写“新”字,如果封皮上无“故”字的,则写“新故”或“新逝”二字。“故”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首先是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具体见附表);其次是男人称考,女人称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其三是写姓名和性别,并且姓和名是分开的,如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前一“某”为姓,“公”为性别,后二“某”字名),女先人写“某母某氏”(前“某”为夫家之姓,后“某”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而称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别之后把男先人称老大人把女先人称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名下”即可。“收用”这里,有的是“正魂收用”,有的是“冥中收用”,
”字之后写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自称)及这个不用管。第四列:在“孝
姓名,这与第三列一样是比较复杂,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是不同的(具体写法见附表)。第五列:这列的写法比较简单,把具体烧包那天的农历年月日写清楚就行。补充一点,就是在包的反面,需要在封口处写上一较明显的“封”字表示密封,意思是此包经送包人打上封条,非收包人不得拆开,这个“封”字本来是用印章盖的,但一般人家都没有印章就用毛笔或软笔写上,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封”字的就不用麻烦了。
四、烧包
就是在七月十三晚上将封好的包烧化送给先人。关于烧包也是有规则的,不是随便就拿去烧。烧包的步骤首先是捆包,就是把写好的包按两封为一驮先用细绳捆好以便托运;其次喂马,就是对承担托运任务的纸马进行喂料,即找些粮食、青草和水等放在堆马匹的地方让其吃饱;第三是供马夫,就是请赶马的纸人们吃饭,同时还烧纸钱给他们作赶马费用;第四是上驮子,就是将已捆好的包抬上马背,实际是将纸马夹捆好的两包中间;第五是画烧包圈,就是用白灰在准备烧包的地方(一般是门口院内)画一个有出口的圈,出口对着大路方向;第六是插引路香,就是烧一把燃香从烧包圈出口到大路之间顺路每隔2—3米插一柱香,作路灯指引马队出发;第七是砌包,就是将需要烧的包在烧包圈内堆放成有一定空间的形状(一般是中空的塔形)以便燃烧焚化。第八是烧包,就是对堆砌好的包用纸钱点燃焚化,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请他们各人来认领自己的钱。在焚化到中途的时候,顺便将家里供奉的那些金山银山、香花、纸花等供品烧掉,同时在烧包圈外另烧一些散纸钱,边烧边念请那些无人侍奉的孤魂野鬼来领用。
范文四:七月半烧包填写
表例:
明此人,男,黄华英,是其外孙古龙烧给他的外公
((故故岳父
*父
(*本(身本姓身氏姓)
氏)
公公讳讳此字
此读字读
huihui**
**
(不(带不姓带氏姓的氏名的字名)
字)
老老大大人人受受用用)
)
例
((故故祖外父
*
祖(父
*
本身(姓本氏身)
姓公氏)
讳公此字
讳读
此hui字读
**
hui(**
不带(姓不氏带的姓名氏字的)
名老字)
大老人大受人用受)
用 )
(故岳母*
氏(
本身姓氏)
*
男门(
其方丈夫:姓氏)
**
(不带姓氏的名字老)
孺人受用)
(用故()
母故*
祖氏
母*
(本氏身(
姓本氏身)
姓*
氏门
)
*
(其门(
丈其夫丈姓夫氏姓)
**
氏)
(**
不(带不姓带氏姓的氏名的字名)
字老)
孺老人孺受人用受)
用
)
例
(故外祖母*
氏
(本身姓氏)
*
门
(女其丈夫方姓氏:
)
**
(不带姓氏的名字)
老孺人受
七月半烧包填写
主体部分
范文五:七月半烧包书写
七月半烧包书写
男称大人,女称孺人。
老人死三年内:亡男称新逝显考,亡女称新逝显妣。 三年后:亡男称故显考,亡女称故显妣。
孝家称呼 烧袱子火单写法 自称
九代:称鼻祖 故鼻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耳孙
八代:称远祖 故远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云孙
七代:称太祖 故太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乃孙
六代:称烈祖 故烈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弟孙
五代:称天祖 故天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来孙
四代:称高祖 故高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玄孙
三代:称曾祖父 故曾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曾孙
二代:称祖父 故祖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孙
一代:称父亲 故显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男
父之兄:称伯伯 故伯考 公 老大人收用 孝胞侄 父之弟:称叔叔 故叔考 公 老大人收用 孝胞侄 父之堂兄:称伯伯 故堂伯 公 老大人收用 孝堂侄 父之侄:称兄或弟 故堂兄或弟 老大人收用 堂兄或弟 母之父:称外祖父 故外祖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外孙 母之兄或弟:称舅 故舅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外侄 母之伯爷:称堂外祖 故堂外伯祖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堂外孙 母之堂兄:称堂母舅 故堂母舅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堂外侄 父之姐夫:称姑父 故姑父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内侄 具 父之姐妹:称姑母 故姑母 府 氏老孺人收用 胞侄 叩 父之姑爷: 称故姑公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内侄孙 叩 父之姑娘:称姑婆 故姑婆 府 氏 老孺人收用 孝侄孙 叩 同父母之姐:称胞姐 故胞姐 府 氏收用 胞弟 叩 胞姐之丈夫:称姐夫 故姐夫 收用 内弟 叩
母之姐夫:称姨父 故姨父 府 老大人收用 姨侄 叩 母之姐妹:称姨母 故姨母 府 老孺人收用 姨侄 叩 妻之父:称岳父 故岳父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婿 叩 妻之伯爷:称伯岳父 故伯岳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侄婿 叩 妻之伯娘: 故伯岳妣 母讳 氏老孺人收用 侄婿 叩 妻之祖父: 故内祖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孙婿 叩
妻之姐夫: 故襟兄 收用 襟弟 叩
妻之姐姐: 故姨姐 府 氏收用 姨妹弟 叩 祖母之姨侄: 故姨表爷 公讳 老大人收用 表侄 叩 母之姨侄: 故姨表兄 收用 姨表弟
岳母之舅娘老表: 内表母舅 老大人收用 外侄婿 妻之表兄: 内表兄 收用 表妹弟
乾爹: 故寄父考 老大人收用 寄男 叩 乾爹之父亲: 故寄祖考 老大人收用 寄孙男 叩 乾爹之岳父: 故寄祖考 老大人收用 寄外孙 乾爹之子: 故寄兄 收用 寄弟 叩
妻之保爷: 故寄岳考 老大人收用 寄子婿 后父: 故继父 老大人收用 继男 叩
后母: 故继母 老孺人收用 继男 叩
大妈的儿子与小妈: 故妾母 老孺人收用 孝嫡男 小妈的儿子与大妈: 故嫡母 老孺人收用 孝庶男 奶妈: 故乳母 府 氏 收用 孝奶男
丈夫: 故良人 收用 荆室 叩
妻: 故贤妻 收用 为夫 具
朋友: 故彦兄 收用 世弟 叩
老庚: 故庚兄 收用 庚弟 叩
后夫与前夫: 故同绿 收用 同绿弟
公讳: 老大人收用 世侄 叩
手艺与师父: 故恩师 老大人收用 孝门徒 叩 拜把弟兄: 故血兄 收用 血弟
道士与老师: 金羽化法师 大真人收用 门徒 异族化纸: 故异族 收用 异族 叩
伯或叔与侄: 故贤侄 收用 愚伯或叔
亲家: 故姻兄 收用 姻兄 叩
未婚夫与妻: 故结发 府 断弦妹收用 断弦兄 未婚妻与夫: 故淑配 府 无缘兄 无缘妹 父亲与儿: 故幻化亡男 反念父
翁父与媳妇: 故幻化亡女媳 反念翁父 父亲与女: 故夭命亡女 反念父
岳父与女婿: 故贤门亡婿 反念岳 与亲家父母: 故姻尊 姻侄 叩
与亲家之祖: 故太姻尊 姻内侄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