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转载]王阳明的草书《象祠记》
原文地址:王阳明的草书《象祠记》作者:我醉癫狂---胡玉琢
王守仁的《象祠记》?是正德三年,也就是1508年写的。
【释文】象祠記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祀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於余。余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遡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之而不敢廢也。』子曰:『胡然乎?有庳之祠,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於唐,而猶存於今;壞於有庳,而猶盛於兹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愛夫若人也,推及於其屋之烏,而况於聖人之弟乎哉?然則祠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後乎?不然,古之驚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於世。吾於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入主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於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瞽瞍亦允若」。瞍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進治於善,則不至於惡;不抵於奸,則必入於善。信乎,象蓋已化於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之者周也。不然,周公之聖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既化於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於其位,澤加於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於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於舜之封象歟?吾於(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然是唐人之毁之也,據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將以表於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年弟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范文二:王阳明《象祠记》的文化解读
第5期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No(5 2010年9月 Journal of Jilin NormalScience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Edition) Sep(2010 doi:10(3969,j(issn(1007-5674(2010 (05(002
王阳明《象祠记》的文化解读
李振纲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龙场悟道,于阳明将生死置之度外。把全副精神用于宣讲“良知”之学,此种弘道经历,对儒学在贵州
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象祠记》是阳明居黔弘扬良知之学的一个鲜活的缩影。这篇珍贵 文献的重要历史价值就在于它揭示了“象祠”的缘起、圣人传统与象祠文化精神、象祠文化与阳明心学诸多思想文化 内涵。
[关键词】王阳明;《象祠记》;象祠文化;心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74(2010}05—0004-05
《象祠记》是王阳明贬谪贵州时留下的一篇记 文,这篇珍贵的文献具有丰富的历史的一大因缘。 在贵州三年艰苦岁月中(阳明备尝种种苦难,历 和思想文化史 经生死磨砺,终于体证良知自足,是自家无尽宝藏。 价值。本文从《象祠记》的缘起、圣人传统与象祠文化 创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关于“龙场悟道”,《年谱》 精神、象祠文化与阳明心学诸方面对象祠文化加以 解读,以求方家指正。 载: 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 念尚觉未化,乃为石部。自誓日:“吾惟俟命而已!”日 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明孝宗的顾命 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 大臣、大学士刘健、谢迁等联合上疏,请诛“八虎”?, 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 却被刘瑾罢职。南京户部给事中戴铣、四川道监察御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 史薄彦徽等上疏要求起复刘健等(又遭刘瑾阉党迫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 害。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面对此种严峻形势,他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 十一月他上《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没有像其他一些朝臣那样明哲保身,而是冒死救援。误也。Ill “龙场悟道”的关键是冲决了功名、利禄、穷达、 疏》,结果被 廷杖四十后系狱,十二月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在远祸福乃至生死对精神的捆缚,心灵上达于天人无间、 赴龙场途中,由于仗刑和牢狱折磨,加之肺病复发,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获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超 阳明先生陷入身心交困的逆境,然而他并没有怨天然洒落的本真生命体验,此种生命的觉悟就是古人 尤人,相反,其向道之志益切。在躲过刘瑾党羽的追所说的“悟”!对此,阳明弟子罗洪先在(龙场)《阳明 杀后,他历尽艰险,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抵达龙 祠碑记》中说:“盖吾之一身已非吾有。而又何有于吾 场。事后,他在《泛海》诗中表达了度过艰难险阻后的 身之外。至于是,而后如大梦之醒,强者柔,浮者实, 超然心情:“险夷原不滞心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凡平日所挟以自快者,不惟不可以常恃。而实足以增 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111谪贬龙场。是阳明吾之机械,盗吾之聪明。其块然而生(块然而死。与吾 人生中一次最大的坎坷,也是他觉悟体证圣人之道独存而未始加损者,则固有之良知也。然则先生之 ?弘治十八年(1505),明孝宗死,年仅十五岁的明武宗继位,年幼昏庸,不理朝政,太监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即刘瑾、马永成、 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专权,朝政紊乱,世称“八虎”。 [收稿日期]2010-04-12 [作者简介]李振纲(1956一),男,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4? -——
万方数据
学,出之而愈张,晦之而愈光。鼓舞天下之人至于今 所有了,两个嫂嫂还可以为自己铺床叠被呢?。象由日 不怠者,非雷霆之震,前日之龙场。其风霰也哉?”Ill 于利欲熏心。丧失了良心,正是王阳明所说的“恶人 龙场
之心,失其本体”川传习晕上。对这种失去良心的人(还 用悟道后,阳明将生死置之度外,把全副精神 要立神庙祭祀,这不就是胡乱祭祀、亵渎神道的“淫 于宣讲“良知”之学。弘扬圣人之道。此种弘道经 祠”吗,这实在是有些不合情理(于是王阳明明知故 发 历,对儒学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的传播 问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 之学 挥了重要作用。《象祠记》正是阳明居黔弘扬良知 “是重新修整。”王阳明说:“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 的,个鲜活的缩影。《象祠记》云: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成神 呀?”宣慰使说:“象祠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 而事 起源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 于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 予。予日:“毁之乎,其新之也?”日:“新之。”“新之 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 奉并诚心祭祀,不敢荒废呢。”这就引起了王阳明的 也。何居乎?”日:“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 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撞 沉思,心想:象的为人很差,作为儿子则不孝,作为弟 祀 弟而傲慢。有鼻那地方也曾有个象祠,唐朝时人们就 唐之焉。举之而不敢废也。”予日:“胡然乎?有鼻之祠, 已经把它毁掉了。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到斥责, 傲。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胡 可是为什么在这里却祖祖辈辈受到尊崇(苗民还一 斥于唐而犹存于今,毁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
心想着修整祠庙祭祀他呢?这究竟是为什么?这就牵 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 涉到“舜”的德行及圣人传统与象祠文化的关系问 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 题。 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 至,入
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象之不仁,盖其始 焉耳,又鸟 知其终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 诠释圣人传统与象祠文化精神(要从舜的德行、 以孝,罴系义。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 舜与象、瞽瞍的关系说起。先看《论语》中对舜的部分 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 叙事:子日:“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 《论语?泰伯》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 《孟子》日:“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 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子日:“无为 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 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 《论语?卫灵公》尧日:“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 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3馋8 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 这 些叙事表明舜奉天应运。接受尧帝的禅让,恪守殆仿于舜之封象欤?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 “允 执其中”的典谟(成为一代圣帝明王。 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 今之诸苗夷之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他常把舜作为自己人 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 生追求的理想。如其言:“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 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 为者亦若是。”I珥《孟子-滕文公上》又说:“舜,人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11 也; 我。亦人也。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后世,我由未免为 这篇珍贵的记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思想史 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21膏 价值。首先是《象祠记》的缘起及“象祠”在当地苗族娄’孟子对“舜”有多处赞颂。比如说舜的“与人为 民众中的影响力。《记》中说,灵博山有祭祀象的祠善”( 孟子就十分佩服。他说:“禹,闻善言则拜。大庙。山下居住的许多苗民,都把象当作神灵一样祭 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於人以为善。自 舜有大 祀。或许是由于年久失修,时任宣尉使的安贵荣君。 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於人者。取诸人以为 耕稼、 顺应苗民的请求,要把祠庙重新修整,并想请王阳明 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121公善,是与 做一篇记。王阳明并没有爽快答应,因为象祠的神主 孙丑上与人 为善(来自于道德理性的自觉。孟子日:“象”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孟子》等文献 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之存之。 “人之所以异 记载,舜的父母不喜欢舜,象是舜的弟弟(他曾出主 於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21 舜明於庶物,察 意与父亲瞽瞍一起加害于舜。《孟子?万章上》载:舜是这种道德理性的自觉(使舜超越 冉?孟子认为,正 的父母让舜去修谷仓,舜上到仓顶,父亲瞽瞍就抽去
了常人而成为圣 帝明王。对于舜的事功,孟子也很敬 梯子,并放火烧仓。又让舜去淘井,却用土石填塞井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 仰,如其言:“尧 口。事后舜的弟弟象得意地说,这些都是他的功劳。 是 陶为己忧。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这样,牛羊、仓禀归父母所有,而干戈、琴弓便可归他 孔子日:‘大哉尧之
?万章日:“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口之。象日:‘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 琴,朕;口,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日:‘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日:‘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
万方数据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孟子?万章上》 ) 一5一
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 父母的大孝之心。 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对于舜的大孝。孟子还做过种种推想。比如,《孟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珊空公上 子?尽心上》载:桃应日:“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
在舜的为人处世和事功之外(孟子对舜最为敬 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日:“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
禁与?”日:“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 仰的,集中到一点,则是舜的大孝。孟子说:“孝子之 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跣也。窃负而 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日‘永言孝 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诉然,乐而忘天下。”f2】桃应向 孟子提出的问题。关涉到儒家圣人传统对“亲情”与 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阁万章1在孟子看来,舜身 “王法”关系的理解。试想,舜作为圣帝明王,皋陶作 为天子,对父亲瞽瞍尽到了这份大孝,可以说是以 为王者委任的执法官(如果舜的父亲犯了杀人命案, “孝”著称的圣人。我们知道,舜生活在一个十分难处 那该怎么办呢?桃应或许在想:如果舜不处理父亲, 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不通人情,又有一个利欲熏心且 那意味着“枉法”;处理自己父亲,舜势必就会背上 一心想谋害自己的弟弟。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尽自 “灭亲”之名。在这里“亲情”与“王法”发生了尖锐的 己的伦理情谊,非大智大仁是做不到的。然而舜却做 到了,不仅做到了,简直做得尽善尽美,无可挑剔。此 冲突。面对这一理论难题,孟子根据舜的德行及当时
的历史文化背景做出了自己的推断,他认为舜作为 种行事,《孟子》中有十分详细的记载。《孟子?万章 圣帝明王(他没有别的选择,唯一的选择是先让皋陶 上》载:万章问孟子,舜到田野里向着苍天哭诉,这是 把父亲瞽瞍抓起来(然后放弃王位“窃负而逃”。找一 为什么呀?曾子不是说过君子对自己的父母要“劳而 个偏远的地方欢乐地侍奉陪伴父亲度过晚年。这是 不怨”吗(难道舜对自己的父母还心存怨恨吗?孟子 孟子的推断。从中我们可以依稀辨析出两点古代历 解释说(舜对父母不是怨恨,而是“怨慕”,也就是说 史文化精神:一是古代社会“亲亲相隐”伦理本位的 既抱怨又眷恋。不能得到父母的爱,舜毫无办法,只 法理原则(二是“亲情至上”的政治伦理精神。这两个 有尽力耕田,恭恭敬敬地尽一个做儿子的孝心罢了。 因素对尔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发生深远的影响。当 尧把自己的九男二女送给舜使唤(让百官把牛羊、粮 代有学人据此对古代圣人传统提出质疑(认为此一 食送给舜享用,甚至把整个天下都禅让给舜,这是一 传统是滋生现实社会腐败、政治腐败的历史文化根 般的人盼之不得的。然而(拥有了这一切,舜并没有 源?。这种“挖祖坟”式的历史文化批判看似有理,其感到高兴。由于得不到父母的欢心,舜感到就像鳏寡 孤独得不到依靠一样“如穷人无所归”。对此种大孝。 实是对一种古代文化精神及其历史背景缺乏同情之 孟子评价极高,他说:“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 理解。 足与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与
舜对父母做到了大孝,而对弟弟(象)则做到了 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 大“让”。上面已说到象与父母一同谋害舜的故事。换 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21万章上 一般的人(大难不死之后遇到谋害自己的人(后果可
想而知。然而舜却没有去报复。甚至丝毫没把此事放 万章舜对父母的孝,又表现在“不告而娶”上。《孟子?
上》载:万章问日:“《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 在心上。当象到舜的宫中去取自己所贪婪的东西时, 父 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fig?” 没想到哥哥舜正在床上弹琴,象感到十分尴尬。于是 孟子 日:“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 “忸怩”地搪塞说“郁陶思君尔”(啊呀,我好想念您 则废 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万章曰:“舜 啊)!舜没有挖苦,更没有辱骂,而是说“惟兹臣庶,汝 之 其于治”(我思念着这些臣下和百姓(你替我管理管 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 也?”日:“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万章或许以为, 理吧)。I司万章上这也许就是舜把象外放到有庳(《象祠 记》作“有鼻”)的缘起。按照孟子的理解,舜不是不知 舜的“不告而娶”是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青的婚 道象想要杀害他。也不是看不出象的尴尬和狡计,而 嫁之“礼”(孟子则从更高的层面诠释了舜的行为。阁 是出自一个兄长对弟弟的一片真情(亦即孟子所说 在孟子看来,依常礼,儿子的婚姻大事应该遵从父母 的“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怀着这种真情,舜始终对 之命。否则就是非礼。但是(舜的“不告而娶”则要作 象的行为加以宽容和忍让。在舜看来(弟弟既然做了 具体分析。因为舜的父母非常不喜欢舜,甚至还想害
错事还知道尴尬,还知道掩盖。就说明他的“良心”、 死他(当然不会同意儿子的婚事。舜如果告诉了父 “本心”,或者说他的“羞恶之心”还没有完全丧失,他 母,不仅缔结不了这门婚姻。可能还会造成对父母的 怨恨(怼)(更为重要的是会给父母带来“废人之大 的善良本性还没有完全被遮蔽(这就有改过迁善的 伦”的恶名。孟子深明古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 希望。所以孟子说,对象的狡计与谎言,舜不去揭破, 这并不是看不出来;舜看得出来心里有数而不说破, 以认为舜的不告而娶,不仅是明智的,而且是出于对 ?关于孟子论舜与“亲亲相隐”的问题,由于事关儒家伦理的历史考察和价值评判,数年前曾引起不少学者的关切和讨论。参见 《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刘清平文,第10期郭齐勇文,第12期穆南珂文,2004年第7期郭齐勇与龚建平文;《中国哲学 史》 2003年第3期黄裕生文,2004年第l期郭齐勇与丁为祥文等多篇文章,后结集为《儒家伦理争鸣集》,湖北教育出 年出版。 版社2004 ——6——
万方数据
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入之深,而流泽之 也不是“虚伪”,而是为了让象自己反省。感到愧怍。
远且久也。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 从而唤醒或找回自己走失了的道德良心(也就是孟
见化于舜也?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 子说的“求放心”。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仁”的美不可化之人也!f11 德。 舜对象的大仁大让(还表现在他苦心孤诣地对 待象的安置上。《孟子?万章上》载:万章问日:“象日 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日:“封之 象祠文化的精神根基和文化内涵可以归结为也。或日放焉。”万章日:“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雅兜于 舜——孟子——王阳明一脉相承的心学,这一传统 崇山,杀i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的根本精神是注重道德主体意识的自觉。在这个意 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 义上说,阳明心学是象祠文化的升华与光大。 之於弟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日:“仁人 翻开阳明文集,特别是他的《传习录》,不难看出 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 阳明子不厌其烦地确立道德主体精神(心、良知、良 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 心、本心)的绝对地位。如云:“圣人之学,心学也。”fll 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敢问或曰放簟山支羹序“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111蕃季明蔷“我的灵明, 者(何谓也?”日:“象不得有为於其国(天子使吏治其
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1lf々坷鲋他一再警省门人:“德 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 有本而学有要。不以其本而泛焉以从事(高之而虚 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 无,卑之而支离,终亦流荡失宗,劳而无得。是故君子 此之谓也。”I习这则材料表明。万章很不理解舜对象之学,唯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 的一味包容和忍让(甚至质疑舜作为王者做事有欠 吾-C-之外也。孟氏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 公正,甚至违背“仁”德。心想:对于共工、雅兜、三苗 已矣’者,一言以蔽之。故博学者,学此者也;审问者, (之君)、鲧等“四凶”或流放、或发配、或诛杀、或极 问此者也;慎思者。思此者也;明辩者,辩此者也;笃 刑,舜都加以了严惩,唯独对弟弟(象)这样一个一心 行者,行此者也。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 想加害自己的恶人。却把有庳之围封给他(难道有庳 学。” 肇阳书皖纂序“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 之围的百姓有什么罪吗?把有庳分封给象(这不是让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孑L子 象这个恶人去糟践那里的百姓吗?这能说舜是仁爱 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 者 百姓的明王吗?朱熹注得很明晰:“万章疑舜不当封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Il】传习录申这里。主体精神 象,使彼有庳之民无罪而遭象之虐,非仁人之心 (心)上升为安身立命的根据,判断是非的准衡,生命 也。”【4】万章不解(故问孟子。孟子于是从“情”和“理” 之旅的指南。 人说是流放。怎么说是流放呢?这就是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孟子说,舜对象说是加封,也有 在工夫论上,王阳明超迈前哲之处,就在于他将 舜委派官吏替 “天理”与“人心”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了良知论的 象管理有庳,收纳贡赋。不让象参与有庳之国的事 道德主体论和“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工夫论,突出 务。在孟子看来,舜这样安排(简直无可挑剔地体现 了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原则。他批评朱子向外求理 了舜之为舜的良苦用心或f_:至义尽:一则作为兄长( 的格物致知论是“去心上(即心外——引者1寻个 算是尽了对弟弟的亲情。舜身为天子,看着弟弟既贫 天 理”11l传习晕下,“未免已启学者析心与理为二之弊”OI且贱,心里会很难过,因为仁人对自己的弟弟不可以 东桥书。为将心与理统一起来,王阳明像西哲康 譬飘 “藏怒”“宿怨”,要把亲情放在首位。二则作为帝王,
样(诉诸于先验的道德理性即良知本体。他指德一 又维护了法理秩序和天下百姓的利益(不让象参与 出:“良知者(心之本体。,’11l传习录申‘‘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 有庳的事务(那里的百姓自然也就不会受到祸害。朱 熹 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侧怛,便是他本体。故致 注:“盖象至不仁,处之如此,则既不失吾亲爱之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 心,而彼亦不得虐有庳之民也。”朱注又引吴氏日: 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 与“言圣人不以公义废私恩,亦不以私恩害公义。舜之 便是忠。”Ill传"爿录中良知作为自心与天理的统一,为道 象,仁之至,义之尽也。”【4】由于舜的大仁大让,终 于 德主体提供了内在的权衡:“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 子使象改过迁善。兄弟之间的亲情得以维系,就像孟 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 了 所引史书记载的那样,象与舜常来常往(似乎改善 他一些不得。”川传习录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 露了关系。孟子与万章的这段对话(再次隐微含蓄地流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III侍习最上分 古代社会“亲情至上”的政治伦理文化精神。析这些教言,可以看出。作为成圣根据的“心之本体” 通过对上述以“舜”为代表的圣人传统的回省。 王 是普遍伦理原则(‘‘孝”、“弟”、“忠”)与个体性道德情 化 阳明顿然理解了象祠的文化象征,理解了象祠文感(真诚恻怛)、道德意识(知善知恶)和道德意志(为善 了 在苗家民众精神信仰中的力量!同时(也再次印证 去恶)的统一。至此。在朱子那里无计度、无造作能 他所证悟的“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良 力,只能搭于气而行的超验“天理”,不再停留在与形 知”之学!他在《象祠记》中记录了这一心影: 下世界相隔膜的“净沽空阔的世界”(朱熹语),具体化 而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鸟。 为内在于人的血肉之躯中的道德意识(知)、道德情感 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
一7一 万方数据
下层大众传授心法。王门高足、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 (情)与道德意志(意)。服从天理不再具有外在强制性
就是一个盐贩、灶丁。王阳明不满于后儒“章绘句逐” (他律)。而成为道德主体意识自觉和情感自愿即意志
的学究气,批评说:“言益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 由意 自由的选择。服从普遍的伦理原则即服从自己的自 支离。 则今之大患者,岂非记诵词章之习,而弊 志。至此。道德可能性的问题和成圣的内在根据 之所从来。无亦言之太详、析之太精之过欤?”【11刺堪甘囊 得到了圆通的解决。 道德意志自由原则的确立(为王阳明改造朱子 序高度的逻辑主义扼杀了良心本心的真性情。王阳明 向外 反对板着面孔学圣人模样与人讲学(批评弟子钱德 供求理的致知论,打通心与理、知与行的关系,提 洪和王畿说:“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 致了理论的可能性。他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 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个愚夫愚妇与人 理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 讲学。”【-膊习录’分明放下了精神贵族的架子。他常用 得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 大众化语体——格言、语录、浅近诗歌启发听众的良其理 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 者,格物也。”[1lg:N东柝书道德实践不再是迫于外在 知,或用对话、交谈的方法传授心学要领。且看他的 天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是多么天机活泼,发人深省! 行 理的合目的性行为,而成为真正意志自由的主体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 良为。知行关系也是一样,按照王阳明的“良知”论。 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 动意 知之所谓“良”,就在于它是一种内在地包含有行 力的“真知”,而真知必能行(“知而不行(只是未 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些话 是知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 虽愚夫愚妇一听便懂。且可终生不忘。王阳明不再囿 于“荣游宦而耻工商”的传统偏见。认为士农工商皆 一个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 行;行,已自有知在”【1l传习曩上。“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 可进入圣贤之域。他说:“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 习 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t滞 则亦可为圣人。”【1】传甘录上‘‘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 把录中。有时为了强调道德实践的自觉性。王阳明喜欢 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 得话头说到十二分:“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 我矣。”【-肟习晕中在阳明子眼里。人人皆有良知。皆可成 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 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 为圣人。
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l肟习录下 阳明心学倡导的文化平民化(固然有使下层百
姓接受儒家价值观,以“大传统”同化“小传统”的一 大众 最后,在宣教方法和施授对象上使儒学通俗化、 面,同时也为儒家民本主义走向近代平民意识提供 性 化,将倾心于“危微精一”、理气上下等逻辑思辨 了思想文化基础。这确然是阳明心学的历史意义所 的哲学,改造为切近大众生活的“百姓日用之学”,
是阳明心学的又一特色。 在。 明中叶,随着商业经济发展、市民社会的扩大及 士大夫的世俗化,市民社会和下层民众的文化水 [参考文献】 有所提高。要加准 [1]王阳明(王阳明全书f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强儒学价值对社会的影响(其布道教 1992( 法和施授对象就必须摆脱迂阔死板的书卷气。走出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1985( 林下泉间的书院。面对市民社会和下层大众。对此( [3]杨伯峻(论语译注f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王阳明作出了十分成功的尝试。他打破了道学领域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中的精英垄断,不仅为士绅举子讲学,而且开始面对 [责任编辑:薛柏成]
一8一 万方数据
范文三:因俗化民圣人苦心——读王阳明《象祠记》
No(3(20lO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2010年第3期 OF UNIVERSITY GUIYANG JOURNAL Social l 【General No(191Science(Quarterly 【总第19期)
因俗化民,圣人苦I世
——读王阳明《象祠记》
赵平略
(贵阳学院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05)
摘要:王阳明首先从祭祀象的现象中发掘出了两个合理词素,一是象为舜的兄弟;二是象改正了错误。由
此。得出了两个关于教化的命题:第一,人的缺点错误是可以改_if-的;第二,君子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 修养,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化育能力,其极至就是可以化育恶人。在以君子期人的同时,王阳明也表示了以君 子期己的一贯态度。关键词:王阳明;象祠;修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LO)03-O006一04 中图分类号:B248(2 and Pains MenCustomsandtheEducating by Taking Sages’Troubles
of C,J,X,ang ——Reading Wang Yangming’S ZHA0 Ping—lue Guizhou Uaiversity,Guiyang 550005,China) (Guiyang two factors from the sacrifice theis Abstract:At first image,one image Wang Yangming explores responsible offering are about menbrother of other the corrected obtained is Shun,the mistake(Thereafter,two pmpositious emperor image men can be men should their mor- made continuously education,fi聪tly,mistakes by corrected;secondly,noble improve the ultimate attainment is to nourish a badal character and self—cultivation to enhance of the abihty educating men,and also his consistent attitude towardsnoblemen’swhileother marl( self—expectation they expectWang Yangming conveys mell(
Key words:Wang Yangming;Xiang Ci;moral training 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后,贵州宣慰使安贵荣仰慕王阳明的学识,给王阳明提供了很多帮助,
两人有了较深的友谊。安贵荣要翻修象祠,就请王阳明写了这篇《象祠记》。此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又
一名篇。
宣慰使安贵荣要翻修象祠,是应地方百姓之请,而为什么祭象,安贵荣与普通百姓一样说不清原因: “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桎祀焉,举之而不 敢废也o"[1]873祠宇为什么会以象为祭祀对象,已经没有谁知道原因了,安贵荣与当地老百姓只知道他们的 收稿日期:2010—06—05 作者简介:赵平略(1963一),男,湖北省鹤峰县人,文学硕士,贵州省高校社科基地贵阳学院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 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贵阳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 ——6——
万方数据
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祭祀的,所以,他们也应该这样祭祀。“不敢”二字用得很妙,妙就妙在它准确地反映了
安宣慰与众百姓祭祀象的原因,不是因为象有赫赫的功勋,或感人的事迹,或让人敬仰的品德,仅仅是因为
害怕。祖祖辈辈都在祭祀,自己不去祭祀,不是会得罪神灵吗?这种怕,实在是中国百姓祭祀的主要原因
之一,他们一方面求神降福,一方面求神不要降灾,无论是希望还是害怕,都要去祭祀。“进庙就烧香,见 神就磕头”,正是这种心理的反映,进庙是为了求神帮助自己,但不给每个神都烧香,又怕得罪了某个神
灵,于是,只要是神,就要给他磕头。正如祭火神、瘟神,之所以祭,是求其不要降火灾瘟疫。即使已经降
过,仍然要祭,希望他不要再降。要么能够降灾,要么能够降福,只要有一条,就会成为被祭祀的对象,与其 象的品德不足称道,因为舜的关系载入了史册,《书?尧典》:“(舜)瞽子,父顽,母器,象傲,克谐。以 品德是否高尚,功勋是否赫赫,事迹是否感人,并无必然的联系。 孝蒸,蟊义不格奸。”【2脚意思是说:舜是瞽叟的儿子,他的父亲心术不正,后母暴虐,弟弟象傲慢而不友好,
而舜能同他们和谐相处。他用孝行美德感化他们,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为他们的邪恶行为所影响。
但象是否改过,则并未明言。因此,在安宣慰要翻修象祠时,王阳明的第一个建议是毁掉。只是在安宣慰
说明情况,肯定要翻修后,王阳明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并从而探讨象值得祭祀的理由,尽管象“以为子则不 孝,以为弟则傲”,根本不值得祭祀。 既然祭祀象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王阳明就努力从这一祭祀中挖掘其合理因素,王阳明挖掘出的第一个
合理因素是人们因为爱伟大的圣人舜而推及其兄弟象,爱屋及乌,乌都可以爱,何况圣人的兄弟。但这个
理由毕竟不是很充足,很难说明为什么不祭其他人而只祭象,与舜有关系的人多着呢,譬如舜的父亲瞽叟。
王阳明挖掘出的第二个合理因素是,象已经改正了错误,成了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因而得到了当地百 姓的
推崇。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象的品德不好是有文字材料可证的,但说他已经改正了错误,则没 有
文字材料来证明这个观点,王阳明的高明就在于他从旧的材料中找到了突破口,“(舜)瞽子,父顽,母
异母之弟象的关系,象既然不再为恶,也就成了善人,善人自然可以祭祀了。 嚣,象傲,克谐。以孝燕蒸,义不格奸。”既然他的父亲最后能与他相处得和谐,舜就一定处理好了与同父 “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 也。”[1瑚4由此,王阳明得出了两个十分有意义的命题:一是人的缺点错误是可以改正的,即使如象这样
有 名的品德不好的人,只要改过,都可以成为人们敬仰的典范;二是君子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
有 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化育能力,其极至就是可以化育恶人。这两个命题正是 王 阳明在讲学过程中反复宣扬的观点。王阳明在龙场时,他的弟子越来越多,王阳明特意为其弟子立了四条教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改过”一条之意,正与王阳明《象祠记》中的意思一致: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责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
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 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
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
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日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 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pJ姗王阳明认为,过错是大贤都不能避免的,大贤之所以成为大贤,就在于他们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
可贵的不是没有过错,而是能够改正自己的过错。即使有缺于廉耻忠信,有薄于孝友之道,有狡诈偷刻之 习,只要痛自悔咎,洗涤旧染,就能跻身君子之列。可怕的是自暴自弃,甘心于污浊。王阳明的《寄诸弟书》中,对改过有更加细致的论述: 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蘧伯玉,大贤也,惟日
“欲寡其过而未能”。成汤、孔子,大圣也,亦惟日
“改过不吝,可以无大过”而已。人皆日:人非尧舜,安能无过?此亦相沿之说,未足以知尧舜之心。
一7一
万方数据
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其相授受之言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彼其自以为人心之惟危也,则其心亦与人同耳。危即过也,惟其兢兢业业,常加“精一”
之功,是以“能允执厥中”而免于过。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已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 也。C4j246
王阳明以大贤人蘧伯玉,大圣人成汤、孔子等为例,说明过错是人人都可能有的,大贤蘧伯玉只敢期望
“寡过”,成汤、孔子的自我期望也只是勇于改过。王阳明还特地拈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俗语进行分
析,指出了俗语的错误,认为尧舜都不敢以无过自许。如果尧舜以无过自许,他们就算不上圣人了。 通过这一挖掘,王阳明就塑造出了一个勇于改过的形象,当地百姓不知道为什么祭祀的来历不明的敬 畏对象,转瞬间成了他们遵依和学习的榜样。可以想见,当百姓们虔诚地磕头烧香时,想到他们礼敬的对
象是一个勇于改正错误的典范,一定会在他们心中激起或大或小的涟漪,使他们因之或多或少地反省自身 的错误,从而或强或弱地兴起改过的勇气。而王阳明的这一别出心裁的开掘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但王阳明却并未满足于此,他通过对旧有材料的挖掘,得出象应该已经改过的结论后,又以此为出发
点,作了进一步的纵深分析,象为什么可以改变?显然,象的改变应该归功于舜。“于父母,负罪引慝。祗 载见瞽叟,夔夔斋粟,瞽亦允若。”舜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并不善良的父亲变得和顺,如前文所说,要能够与
父亲和谐相处,使父亲变得和顺,当然要处理好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的关系。也就是说,舜以修德为路
径,得到了改变恶人的结果。“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1】374这里实际 上涉及到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如何对待通常意义的恶人,二是君子修德有什么意义。化人,是王阳明对
君子的期待,也是王阳明自己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而如何对待通常意义的恶人,则是王阳明一直十分重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 视的问题。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专立“责善”一条: 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赁(限之心,虽欲降以相从,
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
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 卓9[3】3lo J :O 在王阳明看来,朋友之间就是应该责之以善,但如何责善,则特别需要讲究方法。首先是要有忠爱之 心,其次是要有婉曲的态度,使他人容易接受而改正。如果一味采取攻击的态度,使其无法接受,实际上是
激之为恶了。对朋友尚且如此,对待一般意义上的恶人,当然更要讲究方法了。王阳明在教育他的学生 时,就用了舜化象的例子。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日:“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
已,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 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L6”H 舜之所以能化象,王阳明认为其关键就是看不见象的不是,化象之傲,首先要不见其傲,如果一味想着 纠正象的缺点,正因为象是“傲人”,一定不肯承认自己的不对,舜也就无从感化他。舜只是一味提高自己
的修养,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得到了感化象的效果。这不是王阳明的创造,孟子日:“爱人不亲,反其仁;治 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7】167这也可以说是
对 舜化象之事的评价,因为反身,所以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于君子而言,修身才是关键,正如《大学》所
说: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8】科只有解决了自身修养的问题,才能解决家 国以至 天下的问题。首先是修了德,然后才能够化人。之所以是“化”,就是强调通过自身的修养达到教
育的目 的,而不是采取说教,或者是压服,甚或是武力的“帮助”。王阳明的这一开掘,不仅对当地老百姓 很有意 义,对于立志于进德修业的君子,也是很好的教育。一8一
万方数据
四 “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
以化之也。”?Js74其实,这段话除了上面分析的两个层次外,还隐含着一层意思,即以君子自期和期人。宣慰使安贵荣与王阳明建立了较深的友谊,但安贵荣
显然还达不到君子的标准。而安贵荣作为一方诸侯,则肩负着教民化俗的重任,因而,王阳明还是对其寄
予了一定的期望,希望他能够肩负起教民化俗的责任。王阳明留下了三篇《与安宣慰书》,一是王阳明回 绝安宣慰的部分礼物,二是王阳明批评安宣慰提出的裁减驿站的请求,三是敦促安宣慰出兵平定宋氏部族
阿贾、阿札等的叛乱。应该说,从这三篇书信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对宣慰使安贵荣的评价并不高,所以,讲
的主要是利害而不是道义,希望用利害关系说服安贵荣,而不是用道义来打动安贵荣。但王阳明显然也并 没有放弃对安贵荣在道义上的争取,所以,在主要讲利害的同时,仍然不忘从道义上的责任提醒安贵荣。
在《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中,王阳明对朱文瑞因俗化民的行为给予了很高的肯定:“予惟君子之政,不必 专于法,要在宜于人。君子之教,不必泥于古,要在入于善。是举也,盖得之矣。”【9Js79王阳明认为,朱文瑞 以君子期人,是王阳明对他人的一贯态度,而以君子自期,则是王阳明对自己的一贯态度。在《何陋 顺百姓之情而翻修庙宇,使苗彝之人的“尊君亲上之礼”有所表达,正是君子善于化民的表现。 轩记》中,王阳明对当地百姓作了较高的评价:“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
施也,安可以陋之?"【10J870认为以他们的品质,施之以教化,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的。“诚有君子而居焉, 其化之也盖易。”【lo】870王阳明借用孔子欲居九夷以化民的典故,间接表达了自己虽处夷地,仍然要用君
子 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决心。在《君子亭记》中,更是明确表达了以君子自期的态度:“吾之名亭也,则以竹 人而嫌以君子自名也,将为小人之归矣,而可乎?”【1lJ872
也。 将象塑造成勇于改过的典范,以使普通百姓有所遵依,以君子自期,以君子期人,同时点出君子教化恶 人应有的具体方式,这就是王阳明在《象祠记》一文中所表现出的圣人苦心。
参考文献: [1]王阳明(象祠记[M],,(王晓昕,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北京:中华书局, 2008( [2]虞夏书?尧典[M],,(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20( [3]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M,,(王晓昕,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北京:中华书 局,2008( [4]王阳明(寄诸弟书[M],,(王晓昕,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北京:中华书局, 2008,246( [5]虞夏书?大禹谟[M],,(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7( [6]王 阳明(语录[M],,(王骁昕,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北京:中华书局,2008,114( [7]孟子(离娄[M](杨 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167( [8]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王阳明(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M],,(王晓听,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北京:中华书局,895( 2008,879( [10]王阳明(何陋轩记[M],,(王晓昕,赵平略点校(北京: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 870( [11]王阳明(君子亭记[M],,(王晓听,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北京:中华书局,2008,872( 责任编辑谭淑娟
一9一
万方数据
范文四:因俗化民,圣人苦心——读王阳明《象祠记》
因俗化民,圣人苦心——读王阳明《象祠记》
年第 期 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季刊. .
总第 期 .
因俗 化民,圣人 苦 心
? ?
读王阳明《象祠记》
赵平略
贵阳学院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摘 要:王阳明首先从祭祀象的现象中发掘出了两个合理‘因素,一是象为舜的兄弟;二是象改正了错误。由
此,得出了两个关于教化的命题:第一,人的缺点错误是可以改正的;第二,君子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
修养,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化育能力,其极至就是可以化育恶人。在以君子期人的同时,王阳明也表示了以君
子期己的一贯态度。
关键词:王阳明;象祠;修德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后,贵州宣慰使安贵荣仰慕王阳明的学识,给王阳明提供了很多帮助,
两人有了较深的友谊。安贵荣要翻修象祠,就请王阳明写了这篇《象祠记》。
此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又
一
名篇。
宣慰使安贵荣要翻修象祠,是应地方百姓之请,而为什么祭象,安贵荣与普通百姓一样说不清原因:
“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裎祀焉,举之而不
敢废也。”?盯祠宇为什么会以象为祭祀对象,已经没有谁知道原因了,安贵荣与当地老百姓只知道他们的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赵平略 一 ,男,湖北省鹤峰县人,文学硕士,贵州省高校社科基地贵阳学院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贵阳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
一
一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祭祀的,所以,他们也应该这样祭祀。“不敢”二字用得很妙,妙就妙在它准确地反映了
安宣慰与众百姓祭祀象的原因,不是因为象有赫赫的功勋,或感人的事迹,或让人敬仰的品德,仅仅是因为
害怕。祖祖辈辈都在祭祀,自己不去祭祀,不是会得罪神灵吗 这种怕,实在是中国百姓祭祀的主要原因
之一,他们一方面求神降福,一方面求神不要降灾,无论是希望还是害怕,都要去祭祀。“进庙就烧香,见
神就磕头”,正是这种心理的反映,进庙是为了求神帮助自己,但不给每个神都烧香,又怕得罪了某个神
灵,于是,只要是神,就要给他磕头。正如祭火神、瘟神,之所以祭,是求其不要降火灾瘟疫。即使已经降
过,仍然要祭,希望他不要再降。要么能够降灾,要么能够降福,只要有一条,就会成为被祭祀的对象,与其
品德是否高尚,功勋是否赫赫,事迹是否感人,并无必然的联系。
象的品德不足称道,因为舜的关系载人了史册,《书 ?尧典》:“ 舜 瞽子,父顽,母器,象傲,克谐。以
孝暴,承义不格奸。” 意思是说:舜是瞽叟的儿子,他的父亲心术不正,后母暴虐,弟弟象傲慢而不友好,
而舜能同他们和谐相处。他用孝行美德感化他们,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为他们的邪恶行为所影响。
但象是否改过,则并未明言。因此,在安宣慰要翻修象祠时,王阳明的第一个建议是毁掉。只是在安宣慰
说明情况,肯定要翻修后,王阳明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并从而探讨象值得祭祀的理由,尽管象“以为子则不
孝,以为弟则傲”,根本不值得祭祀。
既然祭祀象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王阳明就努力从这一祭祀中挖掘其合理因素,王阳明挖掘出的第一个
合理因素是人们因为爱伟大的圣人舜而推及其兄弟象,爱屋及乌,乌都可以爱,何况圣人的兄弟。但这个
理由毕竟不是很充足,很难说明为什么不祭其他人而只祭象,与舜有关系的人多着呢,譬如舜的父亲瞽叟。
王阳明挖掘出的第二个合理因素是,象已经改正了错误,成了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因而得到了当地百
姓的推崇。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象的品德不好是有文字材料可证的,但说他已经改正了错误,则没
有文字材料来证明这个观点,王阳明的高明就在于他从旧的材料中找到了突破口,“ 舜 瞽子,父顽,母
器,象傲,克谐。以孝蒸燕,义不格奸。”既然他的父亲最后能与他相处得和谐,舜就一定处理好了与同父
异母之弟象的关系,象既然不再为恶,也就成了善人,善人自然可以祭祀了。
“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
也。” 由此,王阳明得出了两个十分有意义的命题:一是人的缺点错误是可以改正的,即使如象这样有
名的品德不好的人,只要改过,都可以成为人们敬仰的典范;二是君子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
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化育能力,其极至就是可以化育恶人。这两个命题正是王
阳明在讲学过程中反复宣扬的观点。
王阳明在龙场时,他的弟子越来越多,王阳明特意为其弟子立了四条教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改过”一条之意,正与王阳明《象祠记》中的意思一致: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
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 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 诸生殆不至于
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
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
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日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 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
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王阳明认为,过错是大贤都不能避免的,大贤之所以成为大贤,就在于他们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
可贵的不是没有过错,而是能够改正自己的过错。即使有缺于廉耻忠信,有薄于孝友之道,有狡诈偷刻之
习,只要痛自悔咎,洗涤旧染,就能跻身君子之列。可怕的是自暴自弃,甘心于污浊。
王阳明的《寄诸弟书》中,对改过有更加细致的论述:
人孰无过 改之为贵。蘧伯玉,大贤也,惟日“欲寡其过而未能”。成汤、孔子,大圣也,亦惟日
“改过不吝,可以无大过”而已。人皆日:人非尧舜,安能无过 此亦相沿之说,
未足以知尧舜之心。
? ? ??
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其相授受之言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彼其自以为人心之惟危也,则其心亦与人同耳。危即过也,惟其兢兢业业,常加“精一”
之功,是以“能允执厥中”而免于过。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
也。
王阳明以大贤人蘧伯玉,大圣人成汤、孔子等为例,说明过错是人人都可能有的,大贤蘧伯玉只敢期望
“寡过”,成汤、孔子的自我期望也只是勇于改过。王阳明还特地拈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俗语进行分
析,指出了俗语的错误,认为尧舜都不敢以无过自许。如果尧舜以无过自许,他们就算不上圣人了。
通过这一挖掘,王阳明就塑造出了一个勇于改过的形象,当地百姓不知道为什么祭祀的来历不明的敬
畏对象,转瞬间成了他们遵依和学习的榜样。可以想见,当百姓们虔诚地磕头烧香时,想到他们礼敬的对
象是一个勇于改正错误的典范,一定会在他们心中激起或大或小的涟漪,使他们因之或多或少地反省自身
的错误,从而或强或弱地兴起改过的勇气。而王阳明的这一别出心裁的开掘
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但王阳明却并未满足于此,他通过对旧有材料的挖掘,得出象应该已经改过的结论后,又以此为出发
点,作了进一步的纵深分析,象为什么可以改变 显然,象的改变应该归功于舜。“于父母,负罪引慝。祗
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舜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并不善良的父亲变得和顺,如前文所说,要能够与
父亲和谐相处,使父亲变得和顺,当然要处理好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的关系。也就是说,舜以修德为路
径,得到了改变恶人的结果。“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盯 这里实际
上涉及到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如何对待通常意义的恶人,二是君子修德有什么意义。化人,是王阳明对
君子的期待,也是王阳明自己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而如何对待通常意义的恶人,则是王阳明一直十分重
视的问题。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专立“责善”一条: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
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
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
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
乎 。。
在王阳明看来,朋友之间就是应该责之以善,但如何责善,则特别需要讲究方法。首先是要有忠爱之
心,其次是要有婉曲的态度,使他人容易接受而改正。如果一味采取攻击的态度,使其无法接受,实际上是
激之为恶了。对朋友尚且如此,对待一般意义上的恶人,当然更要讲究方法了。王阳明在教育他的学生
时,就用了舜化象的例子。
一
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日:“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已非。若能反
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
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 ?“
舜之所以能化象,王阳明认为其关键就是看不见象的不是,化象之傲,首先要不见其傲,如果一味想着
纠正象的缺点,正因为象是“傲人”,一定不肯承认自己的不对,舜也就无从感化他。舜只是一味提高自己
的修养,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得到了感化象的效果。这不是王阳明的创造,孟子日:“爱人不亲,反其仁;治
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这也可以说是对
舜化象之事的评价,因为反身,所以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于君子而言,修身才是关键,正如《大学》所说: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只有解决了自身修养的问题,才能解决家国以至
天下的问题。首先是修了德,然后才能够化人。之所以是“化”,就是强调通过自身的修养达到教育的目
的,而不是采取说教,或者是压服,甚或是武力的“帮助”。王阳明的这一开掘,不仅对当地老百姓很有意
义,对于立志于进德修业的君子,也是很好的教育。 .
一
一
范文五:王阳明龙场悟道,题写《象祠记》的书法作品,深得王羲之草书精髓
37岁的王阳明,经过长途跋涉才至贵州龙场。这次贬謫对他来说是个打击,然对其思想的转变十分重要。也是他创建心学的转折点,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横空而出。
贵州宣慰使彝族土司安贵荣听说王阳明先生,请他王阳明为象祠作记,王阳明以象祠之肇之渊源,抒发了一通风俗教化的道理。阳明為此文,文笔优美,文意深邃。
此作为王阳明以草书书写,草法嫻熟,笔力奔放昂扬,使转顿挫皆极有法度,字形变化多端,线条遒劲多姿,是王阳明传世草书的精品。王阳明承绪“二王”(王羲之父子),却又更加自由挥洒,表现出一代大家的风范。既师承古人,又妙悟自得,开明代中后期浪漫主义书风之先河。
《象祠记》这幅书法作品中,王阳明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舜的弟弟)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从而说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这也是作者一贯倡导的“致良知”的具体例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转载]王阳明的草书《象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