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初三文言文比较阅读《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颜氏家训》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 过,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孙叔敖举于海???????????? (举:被举用,被选拔)
B.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劳:劳动)
C.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慢:怠慢)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 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 【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 【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 【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2.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
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
9
10
11
12
B
D
C
B
13、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故”“是人”“苦”各1分,大意1分)
范文二:初三文言文比较阅读《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颜氏家训》附答案
初三文言文比较阅读《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颜氏家训》附答案
(“128815”);
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求益:求得长进。?凌忽:凌,欺侮;忽,轻视。?同列:同辈。?疾之:怨恨他。?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
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
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D.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怠慢)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2.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第?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参考答案:
9
10
11
12
B
D
C
B
13、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他的内心
痛苦,(“故”“是人”“苦”各1分,大意1分)
范文三:初三文言文比较阅读《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颜氏家训》附答案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初三文言文比较阅读《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颜氏家训》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求益:求得长进。?凌忽:凌,欺侮;忽,轻视。?同列:同辈。?疾之:怨恨他。?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
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
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D.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怠慢)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1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2.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第?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参考答案:
9
10
11
12
B
D
C
B
13、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故”“是人”“苦”各1分,大意1分)
2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5、《**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
3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范文四:颜氏家训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名实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构,非所以得名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虙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踰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沈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韩又尝问曰:“玉珽杼上终葵首①,当作何形?”乃答云:“珽头曲圜,势如葵叶耳。”韩既有学,忍笑为吾说之。
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杂沓参差,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论之,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自古及今,获其庇荫者亦众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注释:玉珽杼上终葵首:玉珽,即玉笏。杼上,把上端渐渐削薄;终葵,一种方头椎,上宽下窄。全句意思是:长笏板与‘终葵’这种方头椎一样,以有刃的一端为上。
选自《 颜氏家训》 (文章有删节)
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了“窃名”之辈的种种可笑行为,他们均因贪名而起,最终反而因“一伪”而丧“百诚”。
B .作者批判了“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的社会现象,倡导世人要务实,不要追求名声。
C .文章逻辑严密,围绕着名从何来、名与实的关系、如何立名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论据有说服力。
D .作者采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又给人以广泛的联想,使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因此,这篇文章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树立榜样的重要性,请从社会和个人二个方面简要回答。
阅读答案:
【小题】B
【小题】树立榜样,可以勉励众人向善求名,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祖先有了令名美誉,还可以使子孙获其荫庇。
解析:
【小题】错在“不要追求名声”, “求名”并不是坏事,从文章末段可知。
【小题】无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名与实的关系,就像形与影的关系。如果德行丰厚才艺全面,那么他的名声一定很好;如果相貌俊俏靓丽,那么镜子里的影像也必定美丽。现在不修养自身而到世上求好名声的人,就如相貌很丑却想要从镜中得到美丽的影像一样。品德高尚的人忘记名声,一般的人树立名声,没德行的人窃取名声。忘了名声的人,能合乎道德,享受着鬼神的赐福保佑,不是用来追求名声的;树立名声的人,修养自身谨慎行事,害怕荣誉德望不彰显,不是用来求取名声的;盗窃名声的人,表面上忠厚骨子里奸诈,追求不切实际的虚名,不是用来求得好名声的。
我看到世上的人,清廉的名声树立起来了,然而钱财却装入了口袋;诚信的名声彰显了,然而答应别人的话却不能兑现,真不知是不是自己后面的矛戟,刺毁了自己前面盾牌啊。虑子贱说:“我在这里讲诚信就在那儿表现出来。”人们的虚实真伪虽然藏在心里,但没有不在言行中显露出来的,只是一时未观察清楚罢了。一旦被观察清楚,巧妙的伪装还不如朴实真诚,(如果不能经常保有其德),必将遭到更大的羞辱。伯石三次辞让卿位,王莽多次辞去官职,在当时,他们自以为做得巧妙周密;但后人却把这种行为记载下来了,并且传给子孙万代,(后人看了),可以使骨髓发凉汗毛竖起,(令人非常吃惊)。最近有个大权贵,以孝出名,前后两次居丧,悲哀消瘦越过常制,也足以超过一般人了。然而曾在守孝的茅屋中,用巴豆涂在脸上,使脸上长出疮,表明是哭泣太厉害而造成的。伺候他的童仆不能掩盖这事,(告诉了别人真相),更使外人认为他以前的居处饮食都是不真实的。因为一次伪装丧失了一百次诚信,这是不停地贪图名声的缘故啊。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而且天资差,但家世殷实富裕,一向认为自己为了不起,常用醇酒美味和珍宝古玩等来结交各位名士,那些从他那里尝到甜头的人,就一个接一个地吹捧他。朝廷也认为他真有文采才华,也曾让他出境访问。北齐东莱王韩晋明很喜欢文学,疑心这人的诗文并不是自己写的,于是就设宴叙谈,要当面同他讨论试探他,宴会从早到晚欢乐和谐,文人墨客满座,定好音韵赋诗,(一比高低),这人很快就写完了,但完全不同于先前的韵味。各位客人正专心自己写诗,竟没人发现这一点。韩晋明退席后感叹道:“果然不出所料!”韩晋明又有一次曾当面问他:“玉珽杼上终葵首,究竟是什么形状呢?" 这人答道:“珽头弯而圆,像葵叶那样。”韩晋明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是忍着笑给我讲了这件事。
修改润色子弟的文章,用这样的办法来抬高他们的声望和地位,这是极不好的事。一是因为你不可能永远为他们修改文章,终有暴露真相的时候;二是子弟们心中有了依靠,会更加不努力学习。
有人问道:“( 一个人)的精神灭亡了,形体消失了,遗留下来的名声和评价,则如蝉壳蛇皮,鸟兽足迹,毫无意义,怎么同死去的人有关呢?而圣人却要用他们的名声教育后人,(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回答是:这是为了劝勉。劝勉大家树立好名声,就能获得实际的名声。而且褒奖了一个伯夷,就有千万人树立起清廉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季札,就有千万人树立起仁爱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柳下惠,就有千万人树立起贞节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史鱼,就有千万人树立起正直的风气了。所以圣人希望他们像鱼鳞凤翼一样优秀杰出的人,都能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难道不够伟大吗?天下悠悠众生,都是爱慕名声的,圣人大概就是顺着他们这种心情引导他们努力向善罢了。或者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祖上的嘉名美誉,也是子孙的衣帽房屋,自古及今,获得他们庇荫的也太多了。修善行立美名的人,也像是在造房子种果树,活着时就获得他的利益,死了就赠给后人。世上那些急于追名逐利的人,不领会这个深意,希望他的名声能与魂魄一起飞升,能像松柏一样茂盛,真是太糊涂了啊!
范文五:颜氏家训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涉 务①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徙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捷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涉务:涉及、从事实际事务 ②果马下: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县行走。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标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出则车與,入则行步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体赢气弱,不耐寒暑???????? 多迂诞浮华,不涉事务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2) 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
(3)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阅读答案: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小题】
(1)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4分)重点词:战阵:战场,资:收入。
(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4分)重点词: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捶楚,用杖打。
(3)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问候。重点词: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这几句文言文翻译从整体看并不难,但要翻译准确不容易。关键是要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子的通畅。
解析:
【小题】C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小题】A筛选文中信息。B项均为“养尊处优”;C项前者为“崇尚空谈”,后者说的晋的上层统治者,不是“士大夫”;D项前为“养尊处优”,后为“崇尚空谈”,与题干不符。
【小题】C考查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举朝以为放达(放达:过于随便,不拘礼法)”可以推断,应为批评。
【小题】
(1)重点词:战阵:战场,资:收入。
(2)重点词: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捶楚,用杖打。
(3)重点词: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这几句文言文翻译从整体看并不难,但要翻译准确不容易。关键是要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子的通畅。
译文
君子为人处世,贵在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不是只是高谈阔论,左手抚琴,右手持书,尸位素餐。
我见过有些武文弄墨的人,谈古论今,头头是道,易如反掌,到了任用他们的时候,大多数人却不能胜任。他们处在太平盛世,不知道耕田种地的劳苦;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地位处在吏民之上,不知道劳役的辛苦。所以,这样的人难以适应社会,不会处理事务。晋朝南渡之后,朝廷优待士族,有才干的江南人士,都担任尚书令、左右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机要。而其他那些只会武文弄墨的士人,大多迂阔荒诞,华而不实,不参与世事;如果他们有了一些过失,君王又不忍心用鞭鞑捶打来处罚他们,因此,就将他安排在轻闲的职位上,这就是庇护他们的短处。台阁令史,主书监帅,各个王府。军府的签帅、省事等中下级官吏,都熟悉日常食物,办事准确,如果他们犯了错误,都可以鞭鞑捶打,严加惩罚。所以他们常委以重任,这是要发挥他们的长处。当时许多人都怨恨梁武帝爱惜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种看法就像眼睛看不见眼 睫毛一样看不到自身的短处。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着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以车代步,进门就又人侍侯,城里城外,见不着骑马的士大夫。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送给他们一匹果下吗,他常常骑着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放纵旷达,不拘礼俗。如果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
到了候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一个个细皮嫰肉,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又不能耐受寒冷或酷热。因暴病而死的人,往往是由于这个原因。
古人想要知道务农的艰苦,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父子之间没有力气相互问候。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进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假如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 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治家产,这就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
尸位素餐【解释】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出处】《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拼音】shī wèi sù cān 【近义词】不劳而获、饱食终日 【反义词】分秒必争、克勤克俭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初三文言文比较阅读《生于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