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故乡的桂花雨
9 故乡的桂花雨(七年级上)
黄陂区李集镇李集中学 刘传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作者背景,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提问: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雨?
2.导入:今天我们来看台湾作家琦君是如何描写桂花雨的。先请你说说你对桂花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五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思考:文章围绕桂花主要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2、提示填空:( )桂花,( )桂花,( )桂花
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爱桂花
摇桂花
恋桂花
3、根据板书,找出文章的相应段落并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
第三部分:4、5自然段。
三、深入学文,品析感悟
爱桂花──香
1、请在第一部分找出作者对桂花喜爱之情的句子。
2、哪一句话最能表达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文眼、点题。)
A、作者为什么那么爱桂花呢?
(香,不但可闻,还可吃。)
B、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a/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b/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
C、朗读,品析,感受“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句话并不夸张。
摇桂花──乐
A、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
(我)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B、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乐)
C、在描写摇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动作、语言)
D、指导朗读品析,感受桂花雨的多、美、香,体会摇花乐让作者魂牵梦萦。 恋桂花──情
1、作者在杭州欣赏桂花时,总忘不了给母亲带上一大袋,可是母亲却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到底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呢?
3.比较句子:
a/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b/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4、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还是杭州的桂花更香。那我们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这句话呢?
介绍联系时代背景,教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体会月是故乡明的心境。明确,魂牵梦绕的不只是“我”,还有母亲。
(板书:思念故乡)
5.母亲的话又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深深思念(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6、是啊,触景生情的何止母亲一人呢?作者每每看到桂花也想起了故乡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想想看,作者思念的仅仅是故乡的桂花雨吗?(当然不是)那作者思念的是什么呢? (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四、领悟主旨
1、我们再来看这句话:“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请你说说,让作者魂牵梦萦的只是桂花吗?那是什么?
(不,应该是作者童年时代的那段幸福快乐的生活。)
2、想一想,作者以“雨”形容桂花,有何用意?
“雨”生动地描绘了桂花又细又密,飘落如雨的样子,创设了优美的意境,暗示了童年的快乐生活令“我”终身难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板书:怀念童年)
五.课外拓展
故乡的一景一物我们是如此的熟悉,说说故乡哪个景物或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或者是家乡的特产等。
六、板书设计:
7.故乡的桂花雨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文眼,主旨)
爱桂花──香
摇桂花──乐
恋桂花──情
思 念 故 乡 怀 念 童 年
范文二:故乡的桂花雨
武汉市钟家村中学公共教案 七 年级 语文 学科
语文 执 笔 人 刘丹丹 学科
课题 《故乡的桂花雨》 课时 两课时
知识与能力:品读课文,体会作者那浓浓的乡情
教
学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了解托物抒情的写作方式,学习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阅读
目
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的“乡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生活、家乡的
热爱之情。
教 学 重点:精读“摇花乐”的有关内容,交流评点
重难点 难点:学习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阅读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交流导入 2、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 4、圈点批注 5、分析人物
一、交流导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朗读课文:1、检查预习,整理字词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整体感知 1、明确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情感。
2、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对桂花情感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
3、其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对桂花的喜爱,(找出本文的
文眼)
(文眼: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4、文中围绕桂花写了哪几件事情,
小时候的摇花乐、中学时杭州赏花
四、圈点批注 1、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班内交流,要求:品评语句后,有感情地朗读
34
武汉市钟家村中学公共教案 七 年级 语文 学科 五、分析人物: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你心目中,他们是什么样的
形象呢,请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
父亲:儒雅温和的,如他爱养花和作诗,体现了他的修 养
和书生本色,而教我识花的童年细节,更展示了
我与父亲间浓浓的父女情;
母亲:敦厚慈祥的,她对乡亲富有人情味的牵挂和对宗教
的虔诚信仰,和着桂花的清香淡雅打动了每一个
读者;
儿童时的“我”:天真无邪
六、布置作业:1 、摘抄、练字
2 、整理字词(魂牵梦萦 袅袅 才高八斗
淡雅 篾簟 山坞 )
七、课堂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课堂反思:
35
武汉市钟家村中学公共教案 七 年级 语文 学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提问 2、赏读课文 3、分析人物 4、讨论探究 5、知识拓展
一、复习提问: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2、围绕桂花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二、赏读课文 1、文中有哪几处描写“桂花雨”的语句
(明确两处:小时候和中学时的摇花乐)
2、赏读小时候的摇花乐
? 有感情地读一读
? 分析“好香的雨呀”,有哪几种香,
3、赏读中学时的摇花乐
? 找出语句,朗读
? 作者觉得满地的桂花“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
地,西方极乐世界吧”,你是如何理解的,
三、讨论探究 :1、她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
来的,
2、杭州并不是作者的故乡,在这里的赏花、吃花、摇花,
从表面上看,与故乡并无直接联系,作者为什么要写
它呢,
(参考:作者在文末借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
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道出了自己的恋乡情结,
使上述的部分一下成了故乡的桂花和“桂花雨”
的陪衬)
四、知识拓展:1、本课是用桂花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在古今诗歌中,
你知道还有哪些物象常用来表达思乡情感的,请背诵给大
家听。
(参考:明月、丁香结、红豆等)
2、补充介绍余光中的《乡愁》
36
武汉市钟家村中学公共教案 七 年级 语文 学科
五、布置作业:1 、摘抄、练字
2 、查找有关“乡愁”的诗文
3 、用一段文字描写一下你的家乡
六、课堂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课堂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武汉市钟家村中学公共教案 七 年级 语文
学科
38
范文三:故乡的桂花雨
崔勇华
散文重“情”,本文也毫不例外地具有这个特点,如何深切领会文章中浓郁的思乡之情呢?最好途径当然就是读了(诚如古人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不是真的要读上百遍,才能够理解文章?——这样的效率当然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了。我们就要学会高效地进行阅读。其中的“钥匙”之一就是把握主旨来进行阅读,或者是自己归纳,或者是找到中心句(“文眼”)。显然,“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就是“文眼”——这也构成了本文的第二特点,并不是每篇文章都有无需读者刻意概括而直接由其自身提出的中心句。抓住它,以此为依据来体会阅读文章,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乡愁”,顾名思义是因为思念家乡而带来的忧愁,它是人类生活、文学永久性主题之
一。你有过这种情感的体验吗?
乡愁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出差、异地求学或者工作、旅游,也有政治因素,如政权的更替。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土崩瓦解,大批的大陆人迁徙到台湾省,他们的大部分青少年时光都留在了祖国大陆,与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一般的离别不同,他们这一分别,就是几十年甚至就是一辈子!骨肉分离,隔海相望,这种“乡愁”该有多么的强烈呀!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学习《故乡的桂花雨》来感受台湾作家琦君的乡愁吧!
在阅读时,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来阅读本文,较漫无目的的朗读,其差别就好比拿一件大衣,前者是从衣领抓起,后者却是从袖子抓起,拖泥带水。这样浓郁的“乡愁”,使得文章中最精彩的“摇花乐”部分和文章最后的那句“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都奠定了深情的基调,语速自然都会放慢了。当然,在总的情感格调中,不同人物的言语语气也会有差异,大人小孩都喜欢“摇花乐”,但前者更多是从物质的收成方面出发,难免语气中会有担忧;后者却更多地是从孩子亲近大自然的美好天性出发,在孩子极度快乐的叫喊声中,语气要略有些夸张。
文章的研读与赏析:
1、探寻文章中优美之处,用圈点批注法来解读。
(罗丹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圈点评注法正是为了锻炼我们对课文审美价值和内涵的自我发现能力。)
2、思考: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你心目中,他们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
父亲是儒雅温和的,如他爱养花和作诗,体现了他的修养和书生本色,而教我识花的童年细节,更展示了我与父亲间浓浓的父女情;母亲是敦厚慈祥的,她对乡亲富有人情味的牵挂和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和着桂花的清香淡雅打动了每一个读者;儿童时的“我”在摇桂花中的欢呼雀跃和发自内心对“摇花乐”的喜好,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特有的天真无邪。
(散文的小说化是琦君散文的一种别样风格,本文也很典型地体现了这点——人物生动传神,呼之欲出。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和再创造,对于文章主旨的深化理解,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读课文。)
崔勇华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小小的体会: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前半堂课课堂很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写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让学生自读4、8小节,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情况就不同了。我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但具体如何放,我不知道,这方面只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
通过这次上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或许,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过来的,但学习无止境。
范文四:故乡的桂花雨
《故乡的桂花雨》教案
前川三中 吕彩云
三维目标:
1.感受作者的乡愁,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 思想感情。
2.体会和学习托物抒情的表达特点及作用。
3. 品味文章自然淡雅、 清丽委婉的语言, 学习并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品味语言的角度与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作者。
二、出示目标。
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②品味文章淡雅清丽的语言。
三、自主学习。
(一)分析内容,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并思考两个问题:
(1)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对桂花情感的一句话。
(2)找出文中你印象最深的内容,用“我最喜欢文中的 (段落或内 容) ,因为它体现了作者 的情感”的句式交流。
2、品析文章语言。
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析文章语言,小组交流。
四、交流展示。
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并自己概括品析语言的角度与方法。
五,总结归纳。
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与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
范文五:故乡的桂花雨
语感课教学案例
故乡的桂花雨
琦君
执教教师:陈亮
教学构思:
《故乡的桂花雨》是一篇散文。文体特点决定了不能像学一般的叙事文章那样把事件作为分析理解文章的线索。而本文所流露出来的看似淡淡,实则深挚的思乡情怀更是为学生的理解带来了难度。
虽然本文为抒写思乡情感的文章,却不似其它文章那样给人以沉重、惆怅之感。恰恰相反,本文并非侧重于流露离乡之苦,而是对故乡,对童年生活的甜美回忆。应该说,从文题开始,一个“美”字便是贯穿始终的,而正是这“美”的桂花雨、“美”的故乡、“美”的生活让作者“魂牵梦萦”。
所以,对本文的教学,我打算首先从文眼入手,重点分析语言,感受故乡之美,进而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样的设计既符合散文的阅读教学特点,又符合学生由具体(语言)到抽象(情感)的一般认知规律。应该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一、品味文章语言,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进一步体会和学习托物抒情的表达特点和作用。
三、进一步学习并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乡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开学之初,走在我们的校园,我们总会闻到一股股幽远的香味。这香味浓而不腻,远播数里之外,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答:桂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桂花有关的文章——《故乡的桂花雨》(师板书课题)
2、 解题入文:看到“桂花雨”,你想到什么?(师:很多桂花飘落,像下雨一样,想想就美,要是真的身临其境,恐怕就真的要醉了。)那么,就让我们随作者的文字一起去感受吧。
二、分析语言,体会感情
1、 速读课文: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作者对桂花的深厚感情?
明确: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理解:灵魂牵引、梦中萦绕)
2、 桂花为什么会让作者如此“魂牵梦萦”呢?这份特殊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得到?
示例:①“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一??就”可见反应之快,映象之深);
②“无论什么花,我都不懂得欣赏??我除了记些名知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最”字反映出比较之下独爱桂花。);
③“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就是”二字,体现爱得执拗。)
④“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这下,我可乐了。”(特别的关注、直写要摇花了心中之乐)
⑤“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直抒内心的欣喜、激动之情)
⑥“那股子淡雅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无可形容的清香正是作者无比喜爱之情的一种流露)??
(师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在朗诵中体会感情)
(指导朗诵:想象情境、读准重音、注意语速)
三、深入理解,把握主旨
1、让我“魂牵梦萦”的仅仅是桂花吗?还有什么?
明确:父亲:儒雅温和;母亲:敦厚慈祥。——人情美
2、谈到人,文中仅仅写到自己的父亲、母亲吗?(辅设问题,视课堂情况选择使用) 明确:人和年丰、充实和美——风俗美、生活美
小结:让作者“魂牵梦萦”的不只是桂花,还有温馨的亲情、淳朴的民俗、和美的生活,这故乡的一切在身在异乡的作者脑中久久地回荡着。
(补充写法:看来“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内容上:统摄全文;结构上:承上启下)
(补充背景介绍:作者琦君是台湾女作家,祖籍淅江,生于1917年,1949年奔赴台湾,但她却难忘生她养她32年的故乡。她的家乡山青水秀,在那里,她度过了美好的青春年华。一场秋雨、一片落叶,一袭花香、一声乡音,无不扣动她思乡的心扉。正如她所言:水果蔬菜是家乡的甜,鸡鸭鱼肉是家乡的鲜。而本文,正是作者思乡情感的淡淡流露)
四、小结介绍写法:
本文作者借写桂花抒发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托物抒情
五、迁移创新
山是故乡美,水是故乡甜,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日是故乡暖,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浓浓的故乡情,尽在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风土人情之中。
莫道情有千万种,人间最是乡情浓。
回顾写思乡的诗:李白《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首台湾大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板书设计:
闻花香 桂花美
摇花乐 人情美
魂牵梦萦 收花喜 风俗美 思乡
吃花甜 生活美
教学后记:
给学生一个水域 让他们自己去遨游
我们在谈到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时,总是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具体教学实际中,这种关系的处理都是失当的:要么导得过多,让学生疲劳而盲目地跟着老师的问题跑;要么是放得过宽,一个问题下去,让学生有些无所适从。这两种极端的课堂势必不能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实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和谐有效的师生关系呢?《故乡的桂花雨》这课的教学应该就是一种有效的尝试。整堂课围绕紧密关联的两个问题来展开:“为什么‘我’会如此‘魂牵梦萦’?”、“文中哪些语言中可能体会出作者的这种特别感情?”。让学生自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去体会故乡之美,体验作者的思乡之情。在课堂之初,给学生一个切入文本的点,并提示一个思考的范围,剩下的,就是学生在老师提示的范围内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了。这就像教学生游泳,我们除了介绍方法外,更重的是要给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的水域——既不会被淹着,也不会因水太浅让他们失去挑战的激情——让他们去畅快自由地遨游。
学生探究语言的积极性被调动了,品味语言的热情被激发了。剩下的便是让他们在字斟句酌中去体会文章的情味,在反复诵读品味中去感受语言之妙。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学生的思考是充分的,学生的发现是多角度的。就如那大年夜的烟花,此起彼伏而且个个绚丽多彩。于是,当我还在欣喜地听着学生兴致勃勃地谈着对课文语言的分析和感受时,我就感觉到,这节课应该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