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一位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人到祠堂求签。他在应天府读了五六年书,成绩优异,信心满怀,想咨询能否当宰相。第一次的签词表明,他不能当宰相。他又求了一签,暗中祈祷:“不能当宰相,当个良医也可以。”结果签词还是不行。于是,他恼火了,掷签于地,慨然长叹:“男子汉大丈夫,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还有什么活头!”
这个26岁的年轻人就是范仲淹。《能改斋漫录》记载了这个故事,也成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名言的来历。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因病去世,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改嫁给山东的一位朱姓大户,他也改名为“朱说”。范仲淹成年后,从傲慢的朱家孩子口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激愤之下,发誓“男儿当自强”,要自立门户,重振范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求学。
虽然应天府是“公费读书”,但范仲淹生活费用还得自理,“依戚同文学”,过得十分艰难。他只能吃薄粥,深夜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醒自己,继续攻读。一个同学是应天府留守的儿子,好意送了些美食。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同学怪罪起来,他长揖致谢道:“你的好意,我都心领了,谢谢!但我只怕自己一旦享受美餐,日后再也吃不得苦!”一次,真宗赵恒巡视南京,仪式浩荡,同学们都你挤我拥,争先恐后地去观望“天子真颜”。范仲淹仍然闭门读书,说:“日后再见,也未必晚。”
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一举中了进士,得到真宗赵恒的接见,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范仲淹政绩斐然,如安抚江淮的蝗灾、修建“范公堤”等。但由于喜欢给高层“挑刺”,仕途就像乘电梯般,上上下下,几起几落。章献太后刘娥当政时,他一会儿指责仁宗赵祯不该率领百官给太后祝寿,一会儿要求太后还政,被贬到苏州;待到赵祯亲政后,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要求改革,结果得罪宰相吕夷简,再贬饶州。
范仲淹是一个锐意进取、热烈执著的人,眼看自己年已五十而碌碌无为,未免有点灰心、有点牢骚。一天晚上,他看着《三国志》,突然觉得十分没劲:这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只得三分天地,“人世都无百岁”,还不如“刘伶一醉”!第二天,他叫来好友欧阳修。两个人喝得醉醺醺的,手拉手到大街上唱《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他到乡间散心,看到百花洲四周鲜花盛开,莺蝶飞舞,就自嘲起来:“我是到了桃花源吧?我也做做陶渊明!好笑的是,当年的理想竟是什么良相、良医!”又作了一首《定风波》,击缶高歌: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口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但这种颓废消极的状态还没有持续多久,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就发生了,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侵略大宋。两年不到,宋朝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元昊气势嚣张,扬言要灭了大宋。国难当头,范仲淹立刻忘了那个“桃花源”,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强烈要求上前线。大宋朝廷对这场战争措手不及,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赵祯也举棋不定,莫衷一是。危难之际,赵祯匆匆召见了范仲淹,先给他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再荣封一个“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
康定元年(1040年)秋天,52岁、满头白发的范仲淹,紧急挂帅,风尘仆仆地赶往西部战场。秋天的边塞,与繁华似锦、车水马龙的京都宛如两个世界:万物凋零,到处都可见断壁残垣、尸骸废墟、难民流离。范仲淹登高一望,但见斜阳下,寒霜满地,孤城默然矗立,长烟寥寥,连大雁也不想停留,呜咽着向南飞。他的心情十分沉重,深夜失眠,挑灯填了几首《渔家傲》,寄给在京城的欧阳修,开头都是“塞下秋来”,现流传下来的却只有下面这一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五代宋初,盛行的都是柔婉绮丽的“花间词派”,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气势悲壮苍凉,意境雄健刚烈,可谓是“大宋第一首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欧阳修非常欣赏,赞叹之余,又戏谑道:“希文,你动不动就是‘塞下秋来’,真个穷苦的边塞主儿!”
欧阳修到底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文人。无法体会“孤城闭”、“归无计”、“征夫泪”的苦难、凄凉和悲痛,以为战争取胜真的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竟然羡慕朋友上战场“真乃大元帅之事也”,还急切地祝贺他,“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
范仲淹一到延州,便立刻全面检阅军务,改编军队,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并加强防御工事,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明赏罚。他看到了宋朝军队的弱势,主张以守为主,认为“选兵练将,渐复横山,以断贼臂,(西夏)不数年间,可期平定”。事实证明,这个方案是完全正确可行的。他提拔和培育了一批有勇有谋的将领,如狄青、杨文广、种世衡、郭京、周美、雷宗简、姚嗣宗、马怀德、张信等人,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军队,直到北宋末年,这支西北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在边塞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在戍守边塞的三年艰苦日子里,范仲淹格外思念千里之外的家人。另外两首流传千古的小词,大概就作于此期。
一首是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上阙描绘深秋景色,绚丽多彩,宛如中世纪的油画;下阙笔锋一转,将乡思旅愁写得奇丽深切。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范希文《苏幕遮》一调,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另一首是深情激越、缠绵奔放的《御街行》: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
1 [2]
*
范文二: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阅读答案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上片所描写的秋天景色有什么特点?
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
2、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的含义是什么?这样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
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在心头无法入眠。这里的“好梦”是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体现了范仲淹词含蓄委婉的特点。
3、这首词上片的写景和下片的写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提示: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6. “黯乡魂,追旅思”一句中,“追”字用得巧妙,其本义是追随,在句中引申为????????? 的意思,生动表现了???????????????? 的感情。(2分)
7.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一画面。(50字左右)(3分)
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
6.纠缠,缠住不放?? 乡思旅愁(或羁旅乡愁)。
?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7. 碧蓝的天上漂浮着几朵白云,枯黄的树叶落满大地,这一望的秋色绵延到水边,水波上笼罩着翠绿的寒烟。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想象合理,画面描述完整占2分,语言生动流畅占1分
范文三: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16
王立群 16
我们今天分享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我们前面讲过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当时我们说这首诗是中国第一首边塞词。但是从主题 上看,渔家傲秋思,实际上也是一首思乡曲。你看它的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 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从将军到士兵,都在思乡,一杯浊酒, 抵不住对万里之外的家乡的思念之情。
我们今天分享的苏幕遮,是一首地道的思乡曲,也就是写乡愁的。我们先看这首词,上 片的前四句,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 波波上寒烟翠。 这几句说, 天上漂浮着碧蓝的流云, 地下呢,铺满了金黄的落叶,浓重的秋色,融入到江水之中,江面上,雾气氤氲,透出阵阵 的寒意。这四句选取了,碧云,黄叶,秋色,寒烟四个意向,描绘了一幅深秋季节的景色, 作者这样写,想要表达什么呢?作者没有明说说,只有一个寒字,这个寒字,透露出作者, 满眼的秋色,都渗透着的悲凉!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渲染秋意的悲凉呢,写秋意的寒凉,想表 达什么呢?仍然没有明确写出来。元人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 【端正好】一折中,崔 莺莺送别张生进京赶考时,唱的第一支曲子就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化用范仲 淹这首词的前两句,通过崔莺莺的嘴,描绘了一幅深秋送别的秋景图。这幅画面,对烘托崔 莺莺送别张生的恋恋不舍之情起到很大的。王实甫,只是将叶改成花,当然黄花特指菊花, 再加上南飞的大雁,和经霜变红的秋叶,那秋意显得更浓更重。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来,范仲 淹以碧云,黄叶这些意象,描写秋景的套路,对后来影响很大。上片的后三句,山映斜阳天 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接着前四句,继续写秋景,不同的是,和前四句的写景相 比,后三句的视野更远了,也就是他看到了更远的地方。这三句写的是什么呢?远山瑶瑶, 夕阳映衬着远山,江水滔滔,天边与江水连成一片,无情的芳草,一直延续到斜阳之外。和 前三句的意象相比,这三句写远景时,在碧云,黄叶,寒烟之外,又加上了远山,斜阳,芳 草三个意向。这三个意向我们特别要讲讲芳草,首先,作者将秋草写成芳草,一般来说诗人 都是把春草写芳草,最有名的就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这首诗用远芳代表春草,这就是用芳来代表春草的明证。但是范仲淹这首词, 却用芳草来指秋草。词人在写芳草之时特意在它后面还加了两个字,无情。芳草无情,为什 么这样说呢?因为斜阳已经是在天边了,几乎是望不见的,但是在斜阳之外,还有一望无际 的芳草,词人的故乡,更在芳草之外的遥远之处,因此,词人以无情两个字,怨恨芳草。客 观的讲这是一种无理之怨。故乡遥远,望不可及,远不可及,该芳草何事啊!作者只是用这 种无理之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非常切非常深罢了。这种写法,深受楚辞淮南小山的招
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影响。招隐士,写的是春草一望无际,和白居易那首 诗是一个意思,因为只有春草才会连绵不绝,越长越旺。当然招隐士开启了中国诗歌以春草 表达相思愁思的先河。但是在继承招隐士的写法,用春草表达怨恨时,我个人认为李煜的清 平乐,离很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深,写的更好,更恰切。因为春草有旺盛的生命力呀,越 长越旺,虽然,它不断的延伸,但是这个不断的延伸,更显出来春草的生命力,这首词,写 的不是春草,写的是秋草,而且用芳草替代了秋草,但是在表情达意上,它应当和春草没有 太大的区别。上片的写景,使视线由近至远,直到芳草之外,上片的用笔,似乎是纯粹的景 语,但是芳草无情一句,透露出词人的景语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乡愁的感情。
下片的前四句,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点出乡愁啊,让人的心情黯 然失色,乡愁其实就是一种别离,只不过是和故乡的分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起别离之苦的 名句莫过于南朝作家江淹的别赋,开篇的两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我们这首词下片 的开始,用的黯乡愁,就是用了江淹的前两句的典故,就说乡愁让自己黯然销魂呢。追旅思 中的旅思,是旅途中的愁思,前面再加一个追,表明旅途中的愁思啊一直在追着自己,缠绕 着自己,压迫着自己,让自己无法解脱,除非是夜夜梦到故乡的好梦,才能留住自己好好入 睡。末尾三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巧妙的点出词人是在明月之夜, 站在高楼之上,眺望远方,但是这种眺望给他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乡愁。到这里作者已经无 法抑制自己的悲痛,乡愁终于化为泪水夺眶而出。词人以明月楼高休独倚,告诫自己,不要 在月光下独自登楼,似乎是月光下独登高楼,才导致了词人强烈的乡愁。这一句写乡愁有三 个原因,明月,高楼,独身一人,明月的确是诱发乡愁的重要诱因。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 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就是因明月诱发相愁的最经典的例证。 高楼, 也是诱发乡愁的重要因素,山当然也是高的,但是山有群峰为伴,草木相依,唯有高楼,孤 绝无依,而且高可生寒,让人感动悲凉,比如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 高处不胜寒, 高楼的寒意让人倍感凄凉。 独自登楼是第三大诱因, 如果有意中人相伴, 登楼赏月是一种雅兴,让人流连忘返,词人独自登楼,感受到是寒意阑珊,乡愁阵阵!这首 词既有明月高楼,又是独自登楼,三大诱因,当然,更容易引发作者的乡愁,最终,被乡愁 折磨的词人只好借助于景,希望醉酒求可以麻醉自己,暂时忘掉乡愁,但是酒入愁肠,化作 相思泪,仍然无法摆脱乡愁的困扰,反倒是相思之泪夺眶而出,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 都是徒劳无益,全词就在坐着的万般无奈中收结了。
范文四: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阅读答案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阅读
答案
(“128815”);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阅读答案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上片所描写的秋天景色有什么特点,
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
2、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的含义是什么,这样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
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在心头无法入眠。这里的“好梦”是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体现了范仲淹词含蓄委婉的特点。
3、这首词上片的写景和下片的写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提示: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end#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
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6(“黯乡魂,追旅思”一句中,“追”字用得巧妙,其本义是追随,在句中引申为的意思,生动表现了的感情。(2分)
7(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一画面。(50字左右)(3分)
参考答案:学优网整理
6(纠缠,缠住不放乡思旅愁(或羁旅乡愁)。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7.碧蓝的天上漂浮着几朵白云,枯黄的树叶落满大地,这一望的秋色绵延到水边,水波上笼罩着翠绿的寒烟。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想象合理,画面描述完整占2分,语言生动流畅占1分
范文五: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赏析
小编按:今日立秋。让我们看一下古人怀秋。
苏幕遮
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②,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③,追旅思④。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评语】
彭孙遹《金粟词话》:范希文《苏幕遮》一调,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注释】
①波上寒烟翠: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③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神伤。黯,形容心情忧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④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题解】
此词写乡思旅愁。词的上片写景。词人自上而下、自近及远地描绘了一幅苍茫秋色图,由远近山川一望无际的秋色,进而把目光移向天边,点出家乡遥远,极目难寻。“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俯仰之间,苍茫廖廓之秋景扑面而来,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唱词所本。上片虽是赋景,然情已跃然。下片抒写乡愁,情中布景。过片点明羁旅之思和乡愁之深的题旨,接着以夜不能寐、楼不能倚、酒不能消解三层进行刻画。结拍两句,想象奇特,情感真挚动人,许昂霄《词综偶评》赞云:“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整首词境界阔远,词笔婉丽,风格上柔而有骨。
(选自中华书局出版《唐宋词绝唱》)
唐宋词绝唱
作者:柯贞金,谭新红著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