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论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Mar. 2006 Volume 3 No.3 Serial No.16 Journal of 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
ISSN1548-6591 USA 51 论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黄建伟 江西省安义县地方税务局稽查局 喻子近 摘 要新公共管理是当代政府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当代行政改革的代名词。本文重点介绍了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的工商企业管理学中的新管理主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归纳了它们对新公共管理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政府改革运动。这股改革浪潮被赋予不同的称谓如新右派、新治理、管理主义、企业型政府、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等但却可统称为“新公共管理”。什么是“新公共管理”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不尽一致。近年来新公共管理成为一门显学学术界花了大量的篇幅论述新公共管理的内容、内涵、性质、特点及其影响等但对其理论基础的论述似乎不多也不深入。本文在此重点介绍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工商企业管理学 工商企业管理学的何种理论和思想深刻影响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工商企业管理中以顾客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以绩效为目标、以战略为工具的管理思想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养料。另外工商企业管理中的“新管理主义”成了新公共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何谓“新管理主义”新管理主义是在“传统的管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管理主义就是指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传统的管理主义的基础上工商企业管理中形成了一套流行的管理哲学——“新管理主义”。新管理主义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核心观念第一社会进步主要依靠生产力的持续增长而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又依赖于“管理”对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物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有效组织第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组织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者第三新公共管理的信条就是“让管理者来管理”这是良好管理的基本准则。良好的管理可以消除繁文缛节、可以设计高度的激励机制、可以提供良好的运作机制第四为发挥“管理”的“关键作用”管理者必须要有合理的“管理权限”。八十年代以来新管理主义与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代理人理论等联姻形成新公共管理理论。 根据新管理主义建立起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的低效率和不尽如人意的绩效水平在本质上是一个低劣的管理问题。很多政治性官员不关心或者也不懂得管理并且具有高度集中的权力而大多数管理的执行者则没有足够的权力并受到很多规制的制约对组织管理缺少必要的权威和灵活性无法对变化的环境和顾客的需求做出回应。因此必须让管理者来管理并授予必要的权力、解除不必要的规制、注重管理的绩效与结果。 黄建伟1977-男江西南康人南昌大学2004级公共管理硕士MPA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通讯地址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邮编330045。 喻子近1972-男江西安义人南昌大学2004级公共管理硕士MPA江西省安义县地方税务局稽查局局长通讯地址江西省安义县地方税务局稽查局邮编330500。 论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52 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尽管新自由主义学派各自有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政策但其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即都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迷信市场机制的万能主张减少或取消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企图在新的形势下来恢复新古典的自由放任政策故称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新公共管理最根本的影响在于以理性经济人假设取代了传统公共行政中沿袭于政治学的人性恶的假设导
致了政府管理的侧重点由规制转变为激励。人性预设的转变是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根本不同之处是新公共管理的市场导向教义的逻辑起点。” 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对新公共管理学影响较大的就是新制度经济学中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 一交易成本理论 经过多位经济学家如阿罗、科斯、威廉姆森等的系统研究交易成本理论成为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分析起点和理论工具并逐渐成熟和被广泛应用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还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那么什么是交易成本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杨悦在对上述经济学家的观点进行整合和分析后认为“交易成本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包括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中为了达到各自预期的目标进行适应协调和沟通活动为此而付出的物质、信息、利益、精力、时间上的代价。” 交易成本的理论在经济领域得到解释后也被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特别是政治领域。如在交易成本理论的积极影响下新公共管理构建起了以企业家精神推动公共服务提供者竞争的理论框架把控制权从官僚手中转到社群手中授予公民推崇市场机制而不是官僚机制驱使政府管理者前进的是自己的目标——部门和角色的使命而不是文本的规则和规定公共管理者重新把自己的公众定义为消费者并且为他们提供选择的机会把事情解决在萌芽状态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事后服务把精力放在赢利而不是放在支付财政拨款上实行分权制度主张参与式管理公民在评估自己的代理者绩效时关注的不是投入而是结果关注的目标不仅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还包括激励所有的部门和公民为解决他们社群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动。 二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型其核心问题就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其主要的思想如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可能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双方都可能会出现互相欺诈的不道德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但控制这些行为的成本又很高委托人预期效用的实现取决于代理人的行为同时也取决于委托人的制度供给等由于上述条件的存在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激励和监控建立契约执行的规则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就成了委托代理理论的焦点问题。 在股份制公司里股票持有者就是典型的委托人而管理者就是典型的代理人。这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实际上也存在于政治领域。比如选民和政治家权力机关和行政官员就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在政治领域的解释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委托代理理论的解释下新公共管理产生了以下思想政府官员和官僚组织在实践中会出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由于信息的明显不对称作为代理人的政府就有明显的自主性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 三、公共选择理论 论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53 公共选择理论的出现源于经济学家对政治现象的思考。学术界一般认为公共选择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出现的。他发端于1957年詹姆斯??布坎南等人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创办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7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取得了很大成功开始了国际化的进程。1986年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布坎南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它标志着公共选择理论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公共选择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狭义的公共选择理论是作为公共行政学的一个流派它关注的重点是政府管理的各个领域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由于公共选择学派将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机构因此它又被称为“官僚经济学”。在探讨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时我们提到的公共选择理论主要是指狭义上的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
非市场决策的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切入口是将决策环境划分为市场环境和非市场环境由此证明了经济学工具在政治现象上的适用性。在市场环境中进行决策至少要明确两个前提条件一个假设是价格能够完全反映出消费者的偏好另一个假设是市场环境中的企业能够提供所有消费者所需的产品。而考察非市场决策时这两个假设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非市场决策影响着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公共选择理论将决策的主体定位为政府部门由政府官员代表普通的民众作出选择。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即需求与供给的关系问题在非市场决策中也是存在的。但非市场决策和市场决策有一项重要区别值得重视那就是市场决策中需求方和供给方具有同等的决策权双方的交易行为是自愿的而非市场决策中需求方和供给方的不具有同等的决策权往往是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政府具有更多的决策权双方在交易时往往带有强制性。 2. 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为逻辑起点认为政治领域的活动实际上是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相互交易过程。公共选择理论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做出以下论断理想的官僚即“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公仆”并不存在政府产出的非市场特征导致政府的低效韦伯模式下的严格规章森严等级扼杀了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官僚追求预算最大化和自身权力扩大导致“政府扩张”由于“政府扩张”政治权力可能直接介入经济活动产生寻租行为并导致腐败尽管官僚制普遍存在着“政府扩张”的趋势但合适的公共选择方式可以约束官僚行为。 3. 公共选择理论的中心命题和全部理论意义就是政府失败。政府失败也叫政府失灵。政府失败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地满足公共部门提供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效率低下。政府失败有偶然性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必然性的因素。导致政府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本和收益的分离过剩和成本提高二是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低质的政策三是内部性问题四是政府组织的低效率五是另一种分配的不公平六是寻租七是政策执行的无效率八是所有制残缺。 政府失败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中心命题公共选择理论设计了新的治理途径这些治理途径为新公共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新公共管理及应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 杨玉生西方经济理论及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 杨悦交易成本理论的哲学思想与方法论基础南京社会科学20047. 5. 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 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周灿、舒克
范文二:公共管理基础理论
苏州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公共管理基础理论》科目考查的内容范围 (仅公共部分,不含分专业内容)
一、 公共管理基础理论
(一)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
(二)公共管理范式和学科范围
1、公共管理范式
2、公共管理学科范围
(三)公共管理实践
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
2、转型期我国政府管理的实践
(四)公共组织理论
1、公共组织的概念、要素和类型
2、公共组织的结构
3、公共组织的过程
4、公共组织的行为
5、公共组织环境
(五)治理理论
(六)政府改革
1、当代西方政府改革
2、转型期中国行政体制改革
(七)政府间关系
1、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2、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八)政府作用
1、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
2、转型期我国政府的角色定位
3、市场失败与政府失败
(九)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
2、公共政策的内容
3、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
(十)绩效管理
1、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
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类型与意义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
4、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5、公共部门进行评估的改革与发展
(十一) 人力资源管理
1、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2、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3、国家公务员制度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
(十二)公共经济管理
1、公共部门经济学
2、公共财政管理
3、转型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十三)第三部门管理
1、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
2、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
3、中国事业单位改革
(十四)战略管理
1、私人部门的战略管理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学科的框架
(十五)公共管理伦理
1、公共管理伦理的构成、类型、功能
2、公共责任
3、官员问责制
4、公共管理伦理建设
(十六)政府工具
1、政府工具研究的演变、趋势、框架与主题
2、政府工具研究的途径和意义
3、当代政府整理的新工具
4、新治理工具与政府管理创新
(十七)乡镇行政机构
1、乡镇行政机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镇行政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3、新农村建设对乡镇机构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4、新农村建设下乡镇机构改革的要点分析
(十八)乡镇机构改革的制度变迁路径的比较分析
(十九)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难点
1、发达地区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难点
2、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难点分析
3、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难点比较分析
4、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乡镇机构改革突破口的比较 (二十)义务教育投入与乡村发展
1、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
2、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
3、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政策
4、以国家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的构建
5、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的政策建议
6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理性选择 (二十一)农民收入与乡村发展
1、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障碍
2、乡镇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整体构想
3、乡镇政府增加农民收入政策的具体设计
(二十二)农民工利益保障与乡村发展
1、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权益保障2
2、公共危机与农民工权益保障
(二十三)农民政治参与与乡村发展
1、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2、农民政治参与冷漠
3、推动农民的政治参与
(二十三)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1、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功能
2、 构建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需要的公共财政制度
3、构建有利于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二、分专业内容
范文三: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及目标特征
? o 8 生 第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及目标特征 期 厶 。张小虎 (兰州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甘肃?兰
州 730020) 摘要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了改革传统行政模式的缺陷及应对新的挑战而出现 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本文深入探讨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及目标特征。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 目标特征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为应 度的选择。 付财政上的困境、技术上的变革以及国 际竞争的挑 其次,作为两种对立的组织形式:官僚和市场。 战,针对传统行政模式的缺陷,均在进行大规模的公 官僚组织相对于市场选择是低效率和低成效的。官 共行政部门的改革,从而出现了一种新的管理模 僚行政模式缺乏竞争、消费者主权和低成本选择下 式。这股以“新管理主义”为精神引发的“新公共管 的激励。事实上,20世纪50年代以来,官僚制的 合 理”的行政改革运动不仅仅是在公共行政内部实行 法性权力来源即开始有所减弱。政府已不能使
人相 技术性的专业化或管理风格的细微变化,而是深人 信传统的行政制度可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的有
体现在政府的社会角色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等实质性 式。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有足够的理由表明私效形 人的 的管理模式方面。本文拟就这一新的管理模式的理 市场要比政府来得更好;比起官僚制,市场具有 的责任机制,公共选择理论提供的途径最明显的是 更好 论基础和目标特征做一初步探讨。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允许竞争和选择,并使许多活动尽可能地回到市 场。 七十年代末,西方国家盛行“实用主义”、“小政 府”、“商业化动力”、“民粹主义”四大思潮,在这 代理人理论假设在一系列的合约或协同关系 一时 中,代理人承担一项由委托人所交付的任务。代理人 代背景下,新公共管理的改革理论主要受到两个方
对任务执行的满足,可交换委托人的诱因回报。这一 面的影响。一是经济学的理论,其中主要包括公共选
理论的实质旨在为代理人确立一种激励机制。为将 择理论、代理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制度经济学
尽可能多的“公共部门”通过合同把职能转移出去提 等;另一方面则是私人管理。 供了基础。像公共选择理论一样,代理人理论的基本 公共选择是把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应用于非市 假设之一是人是理性的,都追求自我利益和效用最 场决策研究中产生的。它有两个要点,即一般化的交 大化。正因为如此,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利益易于发生 易理论和经济人假设。第一,将政治中集体行动看成 冲突,特别是由于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完备、不对称的 是人们的复杂交易或协议,从而用交易范例来加以 情况(如代理人对委托人的情况比较了解,而委托人 考察,推导出制度改革的宪法观点:通过改进规则改 对代理人的情况所知有限),以及委托人难以对代理 进政治。第二,认为个人在政治与在市场中的行为模 人的行为进行监察等原因,因而许多委托人与代理 式一样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像分析市场范围内的
人之间的关系管理十分复杂。代理人理论的重要内 人一样,在政治领域中,“公仆”也是以自己的权利最
容之一就是关注如何确定最优的签订合同的形式, 大限度追求财富的人,他们的行为可以约束在互利 即找到谈判、说明和监督合同的最满意的方式,以防 的限度之内。由此得出官僚政治理论、官僚行为理论 止双方特别是代理方寻机违背合同为已方谋利。因 和政府管制理论。 此,代理人理论最关注的是代理人的选择以及对代 模式自70年代中期开始,公共选择理论对传统行政 理人的激励。代理人理论对于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 提出了批评。这一理论的主张是:其一,政府官 僚 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如关于选择代理人的观 极大地限制了个人自由,它的权力应当在“选择” 点影响到公共服务哪些可以让私营部门提供,哪些 的名义下缩小。这一观点要求缩小政府规模,自由比 应由政府提供,还有政府的报酬制度、公共服务的制 奴役好,消费选择比官僚命令好。其二,传统的官僚 度安排等方面。 模式没有提供市场提供的那种相应的激励和奖励结 构,因此它的效率比市场过程来得 交易成本认为人是自利的、自制的,这一点同代 低。公共选择理论
理人理论一样。然而人认知到“权威关系”的重要性, 主张个人基于个人自由和效率的理由而做出最大限
?40?
万方数据
因此,在行为发生时“严肃”的将社会及结构变数加
以考量。将这一理论用于公共部门,即就是,如果一 些签约出去的活动减少了行政开支,并提供竞争,那 么一些交易的成本就会下降。具体地说,当提供服务 大原则。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划桨;社区拥趣 者行为的不确定性低、所需物品或服务的数量和质 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研 量易于衡量、潜在的供应商数量多时,将公共服务承 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有使命的政府:改变照章办窑 包出去最好,如垃圾回收、卫生清扫、伙食供应之类 事的组织;讲求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投入拨 的 事务;而如果条件相反,特别是当保持所供物品或 款;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 服
务的质量特别重要时,由政府内部提供则会更好, 僚政治的需要;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 如
国防、外交、警察等领域的事务。新公共管理在利 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分权的政府:从等 用
市场机制、承包公共服务、界定政府作用等方面, 显级制到参与和协作;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
然从上述理论观念中吸取了营养。 力量变革。
此外,一些国家,主要是英国在新制度经济学理 我们可以把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特征归纳为:将
论的指导下,进行了更为激进的改革风潮,其主要强 注意力由重视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注意结果和产
调:诱因结构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结合、官僚体制的分 出,根据所测量的绩效将资源分配到各个领域;以市
化、签约外包、准市场操作、顾客选择、竞争机制。 场取代官僚组织,市场的个人雇佣期限和条件比官
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第二个理论基础是私营部门 僚的职业制具有更多的灵活性,那些商业性的公共 的
管理。传统行政模式由于强调结构和过程而非结 服务则完全可以通过私有化、企业化的途径来提供;
果,深受人们的批评和指责,而私营部门为我们提供 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打破政府部
了重视结果的经验。私营部门管理的许多特征已为 门的垄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将公共服务承包出
新公共管理模式所接纳:市场取向、竞争、注重目标、 去。同时,政府干预某一领域也不一定意味着要通过
强调结果而非结构和过程、成本效益考虑、责任制、 官僚进行;把公众视为公共管理机构的客户,建立明
合同雇工、雇佣期限而非终身制、客户至上、业绩考 确的服务标准,向客户做出承诺以及赋予客户选择
评等。 “卖主”的权利;强化政府中央导航功能。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新公共管理的两个基本的 需要说明的是,当今各国政府虽然引用新公共
理论出发点,第一,从经济学视角看,它是市场导 管理的理念来推动政府再造或新政府运动,但目标
向。第二,他否定以官僚制作为组织原则。而在具体 绝非在于减少政府的责任,相反的是转变政府角色
的政策推动策略上,则包括了民营化、公司部门协 (职能转换),改变工作方法与观念,在日渐稀少的经
作、社区主义、企业精神、国家竞争力、再造工程等。 费与人力下,带来更佳品质的公共服务。虽然新公共
管理这一理念尚没有成为成熟的理论,但针对僵化 二、新公共管理的目标特征 作为
的官僚制、行政传统,为西方的行政改革还是提供了 一种正在成长并且日益盛行于西方各国公 共
许多建设性的思路。对于当下中国正在改革计划经 部门的新公共管理,尽管在某些信条和做法上各 济体制下的行政模式更具启发意义。 国之间并非一致,如英国、新西兰的系统化改革,美 国的渐进主义改革,还有其他国家的兼而有之,但仍 有一些共同的目标和特征。 针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 的弊端,新公共管理模
参考文献: 式的改革目标包括:缩小“国家”角色和范围,公共部 门转向分散化,扩大私营组织的角色 1(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和范围;提高公 2001年版。共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工作效率,在资源的使用 2(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必读手册》,中国物资出版社 中强调规律和节俭;防止公共部门在未来扩大规 1999年版。 模。公共部门中的专业管理,即让管理者管理。将大 3(竺乾威:《从行政到官僚》,《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 专家。完善公共机构的责任机制;改量决策(主要是经济决策)非政治化,并将其托管给 2001年第1期。 善公共部门提供 4(陈国权:《转变中的公共行政范式》,《浙江社会科学》 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使公众更加容易获得公共服务, 2002牟第4期。 增强公共服务对公众需求的反应力;通过赋予公民 5(王满船:《西方行政改革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评析》, 《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5期。 不可剥夺的财产权和确保公民个人的自由确定公私 部门的区分,以较为 6(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 灵活的方式保障其免受国家权 为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住诱力的侵害,并防止国家公务员和民选政治家经受不
惑而独断专行,朝令夕改,滥用公民授予的权
万方数据 ?41?
范文四:公共管理论文-谈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谈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摘 要:笔者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建设看作是社会主义整体
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提出科学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是探索和坚持生态文明新特区
的基本条件。并从四个方面概括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生态学理论
在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探索中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继
承和弘扬,是对我国古代思想家生态文明智慧的汲取和升华,是反思人类传统发展观念的与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理论基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
文明、精神文明、文明建设,构成了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正确认识和把握生
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则是理解、探索和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基本条件。
生态学概念最早是德国动物学家E•海克尔提出的。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该学科认为,动植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系统内存在着
有规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且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在较长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
即生态平衡。因此,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过程中,必须从整体的角度,遵循自然界动
植物的发展规律,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认识和
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去解决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
如果误用环境、误用技术,势必破坏维持生命系统自然平衡的诸种因素,受到自然规律的惩
罚,最终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正是对生态学揭示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
的具体运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弘扬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与
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马克思在其名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
“那种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1]135,“人直接地是自然存
在物”[1]124,“人是自然的一部分”[1]52。在马克思看来,把人与自身之外的自然连接起来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劳动改造了世界,使它变成了“人化的自然”。由此,马克思甚至
把自然比作“人的无机的身体”[1]124,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在双向相互作用中达到辩证的统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我们所面对着的
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恩格斯认为,宇宙岛(银河系、河
外星系)、太阳系(恒星系)、地球、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都是无限发展的自然界在一定阶段
的产物,任何具体事物都有生有灭,整个宇宙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并处在永恒循环的物质运
动中。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论述集中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要求人
类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与马克思同时代的化学家和农学家李比希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
整体,植物吸收阳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分及土壤中的钾、钙、磷酸盐等各种有机物的
养分,动物(包括人)又从植物或其他动物身上吸收养分,动植物腐烂后又分解回归到土壤
和大气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界自主平衡的大循环。马克思受到李比希观点的启示,引
申并发挥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大土地所有制造了
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造成了一个无法
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李比希)”[3]
196。在这里,马克思使用了“物质变换”(代谢)的概念,提出了人类对生态的破坏造成了
大自然物质代谢中的“裂缝”严重后果。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
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
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进行“合理地调节”,“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5]926,
这是十分必要的。马克思还强调,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
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这些论述既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区别,又指明人与自
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人口过度集中)及其生产
过程的废弃物排放,扰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破坏了“永恒的自然条件”,“同时
就破坏了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人与自然的异化,指出“异化劳动”造成了“文明的阴沟”、“自然的荒芜”和“日益腐败的
自然界”。在遭受工业污染的恶劣生存环境中,工人的“任何一种感觉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
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方式存在”[3]117。这从反面告诉人们必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还强调违背生态规律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次
对人为盘剥自然、破坏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谴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利用这种排
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5]927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国民经济批判大纲》以及《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对过度开发
自然,破坏自然平衡的行为给予强烈的谴责。恩格斯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
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布达米亚、希腊、小亚
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
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
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
自然规律。” [8]517恩格斯的劝告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就要与
自然界建立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我国古代思想家生态文明智慧的汲取和升华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普遍确认为“天人关系”,这个与环境保护紧
密联系的哲学命题,各家学说多有论述,其中以儒、道、佛三家最为丰富精辟。古代思想家
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智慧,为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他们把“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和基础。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
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编织于统一的自然之网中。“道生万物”表明,老子反对把等级贵贱观念用
于自然界;《庄子•齐物论》更鲜明地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秋水》则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些都明确地表达了道家对人与自然平等关
系的看法,反对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主张以道观物,以达到天人和谐。“道法自然”是老子生
说,宇宙万物的生成根源于自然,演化的动力来源于自然,联系统一于自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依循“道”的自然 道家认为,要使人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违反
自然规律,必须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强调:“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厌。凡事皆有度,学会知足,才能得到满足。只有适可而止才能避免祸患,远离危险。既然万物都有自己的限度,人的行为就应当有所“止”,人的欲望就应当有所“满足”,有所克制。庄子也主张“常固自然”、“不以人动天”,使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法则,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
道家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凡事都应顺应自然,在人类活动中尽可能地少一些人为因素。
但并不是要人降低到生物学意义的动物,否认人在宇宙万物中的地位。《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既没有把天道奉为与人对立的至尊权威,也没有把人贬为天道的附属物。在天人关系中,人的地位是不容降低的。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需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为此,老子要人们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欲求,不能一味追求自己欲望的满足而过度开发利用资源。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与道家一样,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应采取顺从、友善的态度,以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最终目标。道家是从天谈人,着重从自然的视角来论述天人关系,而儒家则是从人谈天,从人的角度来阐述“天人合一”;道家追求反璞归真,反对人力加之于自然,而儒家则在“赞天地之化育”的同时,又肯定人为万物之灵,主张尽人事以与天地参。儒道二家的角度虽不同,却异曲同工地肯定天与人的联系,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即是尊重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即是爱惜自身的生命。被称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把“生生”,即尊重生长、长养生命、维护生命作为他人的生命,并推及对宇宙万物生命的尊重。在对待山林资源、动物资源、水资源、土地、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人与自然和谐的措施。以对待山林资源的态度和利用为例,儒家认为,注意保护山林资源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是人类保护山林资源的出发点。孟子最早意识到破坏山林资源可能带来的不良生态后果,并概括提炼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学法则:物养互相长消的法则。孟子认为:“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
——“山林者,鸟兽之居也”,
对山林和鸟兽的生态关联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
充自身营养,提出“树落粪本”的思想。不仅如
明确指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儒家的这些主张尽管是从和经济的角度考虑,但客观上使生物得以保护和永续利用,促进了自然保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尊重生命的思想表述得最为完整的是佛教禅学。在生态问题上,佛教认为,宇宙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之法的体系,无论是无生命物、生物还是人,都存在于这个体系之内,生物和人的生命只不过是宇宙生命的个体化和个性化的表现。在佛教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明显界限,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佛教提出“依正不二”,即生命之体与自然环
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佛教主张善待万物和尊重生命,并集中表现在普度众生的慈
悲情怀上。佛教教导人们要对所有生命大慈大悲。所有生命都是宝贵的,都应给以保护和珍
惜,不可随意杀生。佛教中“不杀生”的戒律乃是约束佛教徒的第一大戒。在今天看来,佛
教信仰虽然带有宗教神秘的内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保护生物的问题,但它所表现出来
儒、道、佛的生态智慧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却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是我们建设社会主
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反思人类传统发展观念的与时俱进的理性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处理的历史。在这
个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的曲折变化,相应地人类经历了前文
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若干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情况,并由此
引发了人类的觉悟与反思。如近代,人类曾进行过三次反思,发生过三次环境保护运动。从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突飞猛进,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遭到严重破坏,发
达国家的一些工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空气中含有大量污染物和煤灰,烟雾弥漫在
大街上。对此,查理•狄更斯在其著名小说《荒凉之屋》中描写19世纪末伦敦的情况:
“处处弥漫着雾??雾飘进格林威治退休老人的眼睛里和咽喉里,使他们在炉旁不断地喘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多部著作中,从“好象是被谁吸干了的”贴普尔河,到“今天因此
(森林砍伐)成为荒芜不毛之地”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从“西班牙的种植场
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8]520到泰晤士河的污染,作了深刻揭露和批判。西方一些
敏锐的思想家,开始质疑人统治、主宰自然的观念和行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
形成了首次环境保护运动。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中叶,先后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严重破坏了许多国家的经济,破坏了有关地区的自然环境,也加剧了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
过度开发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从而引发了西方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从20世纪
中叶至今,人口爆炸、化工产品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工业化道路的普遍
实现,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愈演愈烈。据统计,占世界人口26%的发达国家,不仅消耗着世界75%以上的能源和80%的资源,而且还利用其在 资源消耗方面的优势,对本国资源实行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从而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的破坏。这
一切促使人们进一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经济、技术、文化的层面去检讨人类对待自然
的态度和行动,从而引发了西方第三次环境保护运动。[9]
人类生态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是受传统发展观(或价值观)的支配。传统发展观把经济
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增长,把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近代以来的一个很长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在这种传统发 ?具体参见《老子》第25
?具体参见《老子》第46
?具体参见《易传•系辞》。
?具体参见《孟子•
?具体参见《荀子•
?具体参见《孟子•
?具体参见《孟子•
?具体参见《荀子•王制》。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24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1-202 .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4.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40-543.
www.qiqi8.cn
范文五:“公共管理模式”的中国变革:中国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
“ 中国模”式 作合讨研动之五活
‘ ‘管理 式"模 公 共的中 国革 变
人 论 民坛杂 志社 办主
国公我共理管式模与方西达 国发相家比, 存在 着哪
些 同不?何针如 中国的现对 国情实 ,探索 具有 中 国出 色特的公管共模理式? 为 此 本,“ 中期模国与式新 理
国家
政行院公学 管理教共部研授 教 刘瑞熙
国
行政学家院学法教部授
任
进
论 ”
目, 论坛杂志社邀请 国民行政 家院和 学国中 人 栏 人民大学 的 3专家位相就 关题进问行 讨了。 论
中国人 民大学公共
管 学理
刘院金程
中国 公共 管 的理基础 理
群论众不参但选举加, 还要 加管参 ; 不理 有但间接 民主 还,有 要接 民直 ; 主但 不政治有 主民 , 还要有济 经民。这主样公共的管理体 制 , 就是中 国特色会社义主 公共的理体管制
一 刘熙 瑞在世界 围内对“ 范国模式 中 ”讨 的论日益深入 的情 况下, 注关 国公中 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尤其有
重意义 。这要 理论有个它 自己 特 独东的 ,西起包 码成简单 的“ 济人假 设” 们我知 ,道经 。 西 方很 学 多 者特 , 别 新是公共 管理 ” 它义显然 有很会大 的 病 弊由。 撒 ,尔 主切义 发展 来 的所 谓 公“共 管 新 ” 理潮思, 疑 市 场 原有 教主旨义很 无
深 的踪
迹 。而 盛顿“共 识 华 就是 其
集 中” 现表 。
人性在 假设 上 , 们 则强 调 “ 后我 天 环 境定决论 ” 的本质人 并不是 。 单个“ 人 所 固有 的 抽象物 。 其 现 实 性在 上, 是一切社会 关 系 总 的 和”。它 克思 ) 马( 如 硬要果表 述 实 现 的所
中学 派
的学 者 , 以 “济 人 假 设” 是 经为 提 和前基础 的 。们 认 ,为 他人都 是自
私的 “ 性 ” ,道 怎 达样到 己自 人 知理
含个方面内容 三首:先它是 的性假人
设, 其是次它对人 群众民作 的用法看, 再次则 如是何 处理府政与 人群众 民 的系关。 不 把这些握, 无从 了中解公国共
利
益 的大 最化 ,因此 , 会制度就 必 社
保 证须 个 每人 最大都限 度地 自为己
利益奋 , 斗要每个 只都 为 自己 “ 人 ,了客 上就 观是为社 会 了 ” 。实 际
这上信 奉 的 仍然 是“ 会达 文 主尔 社
“谓 性 人 ”的话 ,么我 们则 认 为它 那 除 有了动物 性 中 自私 一 的 面外 以,
同时 还也有人 的 会 社 一性 面,而社
性会 可 更是能 人基的 存 本 。亚里 在
理管体制的真 谛 。
公共 管理在 始中 终坚 持 的党 领
作导和用政
府
组织用作 的根源 , 是 们政我府保 持 社 会较对大调 控
力依的据
从 人 性 假设 上说 ,我 们 并 不 赞5
人民6论坛.政论双 周刊
义
” 当然, 。 这 里有也尊 重个人权 、利 最 大度 限调 动 个人 积 极 性 的 好 处 ,但这 种 立 建绝在对 “ 竞 天 择 物 、者适 存 ” 础生 的“上物 ” 则 , 到 基人 法 搬 动 社 类 会生活 中, “是场 教 旨主原 就 市
士多
德 说的 “人论 如 何 是社会 的
无物 ”动 为 可 此注做 脚。 这点一 , 尔
达文
本人 是也一 直调强的。 在 他 类 《
的人 由来》 书中 , 一曾反 复 讨 论 , 除
人在 了然 选自 择 有 中 体 个的 进化 外 ,
责
/ 编晓周燕
更 要 主 的还有 物 种 间竞争 导 致的
才 推 动和创 造 出 来 的 。 因此 , 们 我一
会
主义的本 质是 放 生“产力 展, 解
发生产 力, 灭 剥削 ,两极除化 ,分 消 消 最 终 到达 共同 富裕 ” 生由产考 虑 到 , 了分 配 中, 也包 含 了所有 制因素 。其
“” 种的进 化 。曾讨 论 , 与许在 多 人他
动 物 比 相有 中明显 弱的点 但,这 些弱 点 也许 正 是 他 的最 大 财产 因,为
贯 相 人 民信 , 靠 人 ,民争 年 依
战
代如 此 改 ,革开 放时期 同样 如 此。 我党 提 出 的科学 发 展观 , 是 强 调 “就人 本为 ”,内涵 就 是“ 展 以的 其
正 发 这是 弱些 点 使得个 人 与 人 之个 间
必 须 保一持种 高 度 的 作“ 系关” 合
因, 而导致了 人 类社 会的 形成 ——
这这 样
从 本 根上确 人 立民的 主 地
体 ,位 西 与方某 些国家 的 共 管公理 自然
不 同有。
为 了 民 人,展 靠依人 ,民 展 成 发发
果由人 民 享 ” 。共 七 十大 确立的 建 设服 务 型 政 的府目 标, 同样 基 于 也
这 样 的考虑 。
是
使 人 适能应 和 成 功 的 主 最 原要 因。 在他 研 人究 的社类会 道 德时也 强 ,调 这 种是“ 作 关系 ”成了 正 合 人 类构 的“ 社会本 能 ”以及 在 此 础 基上
生成 的“ 德念观 ” 我 认 , 道 。为 一这点
最后 是 如何 则处 政 理 府 与人
群民 众关 的 。 这方系 面 ,们也 有 己自 我
的认
识。些 西 理方论家 于出 “某 政
府是
必 要 的 恶”的判 , 不 信任断 府 在政
同时的 强调, 公 民自 治 调, 公社 民 强
会 与 府政 、公民社 各 会组织 间 通过
我是 必 须们 特别 强 调 的 因。 正 为是 这 一点 , 否定 了西 某方 些
人 理的论 基 础 ,从
而也否 了定 这 由 理 论 导致
利
益 弈 而博 达成 共赢 所。以在 他
们 里眼, 理 想的状 是态共 同治 理 , 最 是
的 些 某社 会制度 。有人 漠视 达尔 文 的 上述 思想 不, 仅是对 尔文 达的 否 , 定是 对历史事 实 背的 叛。于我 也 们对 , 决 定则了我 们 对 人 类公共 利 益 和共 公精 的 神定 肯,对社 会和 会社 各 系 统个 总 体 效益 的追求 , 及 对以 人 的 织组 观和念 社 组 织 会力 的 加倍
“治”善 ,是 政 府能 大最限 度 地“ 回
应 并” 促成与 社 会 的“ ” 作实 际这 合 。
上是“ 两 元” “ 或元 多” 问题 考的方 思
式
我们 国, 的家 代表制 理 ,论 一 与讲元
和、谐、 和不 同 。 融 当 然 们他 要 成 造的回 应 与合 作局 ,面比 起 我 们过 去的高度 集权 体
重视。 这 正是我们 在公共 管理 中始
终 坚 持 党领 的 作 导 和 用府 组 政 织作
图 / 大 庆 周
制 、
政府 无社会状 态 , 有 肯 定 要好 得 多,
应该 说也是 前 了进的。 但 为作 理
用
的 根源 ,是 我们 政 府 保持 对 社会 较
大 调控力 的依 据,也 构 成我了们 中国公共管 理 有别 于西 方 些某国家
公 共 管 理的基 本特征 。
我
们 奉 的信是人 民 权利 的彻 底 现 实,“ 群 众来 中,是 从 到 群众 去 ”中 党 与 政 想府的 , 群是 众, 就
想 的 , 的众 求 和 目 要 , 的 是群就 党 和 政府 的 求要和 目 的 西
方多许 国家 意识的形态 , 没 “ 以有 民人 作根本 概 念”, 不 强 的 也 调建 设 服 务 型政 府 。 当 然他 们 讲 民 , 在主给 人民政 治权 的 力同时, 但 也 特 别 强调 私 有 财 产 度 的 基 制础 作
想
状态 为,我 们 追 求的 目 标,作 是却 远 远不够 的 我。 们信奉 是 人 的权民
利 彻 的底 实 ,现 “群 众 来中 , 是从到 群 众中去 ” 党与 政 府想的 , 是 群 , 就众的想 群众 的要 求,和 目的, 就是党
此与 关有 的 如 何是 价评人 民 群众 地位的 和作 。用我们 从历史 唯物 主 义发出, 终 坚持 人民群 众 是历 始史
的创 造 者,是 史历 和社 会的 主
和 府 的政要求 和 目 的。两者 达高
度 的统 到一 , 叫就“ 和 义主 因” 这融 。此 群, 不 众 但参加 举选, 要 参 加管 还 理 ,
决括 策 行 、、 、督济 ;包执 监 救
不人
。这 是 因为 ,先 , 首他们 是社 的 会绝 大 多 数, 成 了 一 社
切会 的 实现 构 基 础; 次 是 , 会 的社 次每 变革 其, 凡 都是因 为 他 们 忍 受不 了 原 的 来 秩序 而 实 现 的 ; ,次 何 新的 生 产 任再
但有接间民, 主要 有 直还接 民主 ; 不 但 有治 政主民, 还要 有 济经民主 。 这
用
, 这 个意 上义说 , 以 讲“ ” 从是资 为 。 以本 他们 崇推代议 制 , 代 ” 民 所 “ 人来
“ ”而 不 可能 接 受 马 克思主 义 议 ,
样 公共的管 体理制 , 是就中 国 特 色 社 主义会 的公 共理 管 制 体 。 作者为 ( 国
家行 政学 院教 授、 燕 山大 学 座
讲方 式
, 都 是 因 为 他们 以最大 践实 也者份身供 了提材素生产力和基 础,
确 的“ 立制”表代 邓 小平 。提出 社 的
教) 豳授
2/0 ,总 4 572o9 06 上第 5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论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