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沪教版高二数学
一、曲线与方程
1.已知曲线C 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 (x ,y )=0的解,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坐标满足方程f (x ,y )=0的点都在曲线C 上
B .方程f (x ,y )=0是曲线C 的方程
C .曲线C 是满足方程f (x ,y )=0的曲线
D .方程f (x ,y )=0的曲线包含曲线C 上任意一点
2.已知坐标满足方程f (x ,y )=0的点都在曲线C 上,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曲线C 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方程f (x ,y )=0
B .凡坐标不适合f (x ,y )=0的点都不在曲线C 上
C .不在曲线C 上的点的坐标必不适合方程f (x ,y )=0
D .不在曲线C 上的点的坐标有的适合方程f (x ,y )=0,有的不适合方程f (x ,y )
=0
3.等腰△ABC 中,若底边两端点坐标分别是B (4,2),C (-2,0),则顶点A 的轨迹方
程是( )
A .x -3y+2=0(x ≠1) B .3x ―y ―2=0(x ≠1)
C .3x+y-4=0(x ≠1) D .3x -y+1=0(x ≠1)
4.方程(|y |-x
)(x --y 2) =0的曲线是图21中的( )
5.曲线x +y -4ax +2ay -20+20a =0(a ∈R ) 恒过定点,则定点的坐标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γχ 6.由动点p 向 + = 1 引两条切线PA 、PB ,切点为A ,B, ∠APB=60 则22
p 的轨迹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7.已知点A (-a ,0),B (a ,0)(a ∈R ),若动点C 与点A 、B 构成直角三角形,试
求直角顶点C 的轨迹方程。
8.求由方程|2x+3|+|y-2|=3确定在多边形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S 。
3y =x -x ,将C 沿x 轴、y 轴正向分别平行移动t ,s 单位长度 9.设曲线C 的方程是
后得到曲线C 1。
(1)写出的曲线C 1方程;
t s A ()
(2)证明曲线关于点22对称;
(3)如果曲线C 1和C 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证明:
参考答案
1.D (点评:曲线与方程的定义应包含两条: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以方
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因给出了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故以方程的
解为坐标的点必都在曲线上,于是对照定义知,答案应选D )
2.C (点评:本题与上题是曲线与方程的定义中所要求的两个要求的不同表现,对
于本题,设方程f (x ,y )=0所表示的曲线为E ,依题意有曲线E 为曲线C 的一部分,故不
在曲线C 上的点的必不适合方程f (x ,y )=0) s =13t -t 4,且t ≠0。
3.C (点评:设A (x ,y ),显然A 不能是BC 的中点,故x ≠1,而且|AB|=|AC|,从而,化简得3x+y-4=0,选C ,另一思路为:A
的轨迹为线段BC 的中垂线,从而由点斜式亦可得出点A 的轨迹方程)
21-y ≥0,得-1≤y ≤1,故排除A 与C ,另一方面,由曲线方程 4.D (点评:由(x +2) 2+y 2=(x -4) 2+(y -2) 2
x =-y 2
,得曲线中x ≥0,从而曲线应在y 轴的右侧,于是排除B )
22x +y -20+(-4x +2y +20) a =0,曲线 5.(4,-2)(点评:将曲线方程变形为
恒过定点,说明它与a 的取值无关,从而含a 的系数为0,即-4x+2y+20=0,于是余下的项
x 2+y 2-20=0,解这个联立方程组,即得定点的坐标)
6. X^2 + y^2 = 4
222222x +y =a (y ≠0) |CA |+|CB |=|AB | 7.(点评:设C (x ,y ),则可由,得
到关于x 与y 的方程,也可由CA ⊥CB ,得到它们的斜率的积的关系,然后将C 的坐标代
入,得到关于x 与y 的方程)
?3??3?5? -,-1? -,?为顶 8.9(点评:方程所表示的曲线是以(0,2),(-3,2),?2?,?2
1?3?6=9点的菱形,其两条对角线分别为3和6,从而面积为2)
9.(1)y =(x -t ) -(x -t ) +s 。(2)点评:在曲线C 上任取一点B 1(x 1,y 1) ,它关3
t x 1+x 2s y 1+y ==B (x ,y ) 2222,从而x 1=t -x 2,222于点A 的对称点为,于是有,
y 1=s -y 2,将它们代入曲线C 的方程得y 2=(x 2-t ) 3-(x 2-t ) +s ,故B 2(x 2,y 2) 在
曲线C 1上,同样可以证明,在曲线C 1上的点关于A 的对称点在曲线C 上,因此,曲线C
与C 1关于点A 对称。(3)点评:因为曲线C 1与C 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故方程组
3??y =x -x ?3??y =(x -t ) -(x -t ) +s 有且仅有一组解,两式消去y 并整理得:
3tx 2-3t 2x +(t 3-t -s ) =0。该方程有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t ≠0)有且仅有一个解,
43从而必有t ≠0,且?=9t -12t (t -t -s ) =0,化简即得所证结论。
二、圆与方程
1. 圆(x-2)+(y+3)=9的圆心坐标和半径分别是( ) 22
A.(2,-3)、3 B.(2,-3)、 C.(-2,3)、3 D.(-2,3)、
2. 点P(m,5)与圆x 2+y2=25的位置关系是( )
A. 在圆外 B. 在圆上 C. 在圆内 D. 在圆上或圆外
3. 已知圆C 与圆(x-1)2+y2=1关于直线y=-x对称, 则圆C 的方程是( )
A.(x-1)2+y2=1 B.x 2+y2=1 C.x 2+(y+1)2=1
D.x 2+(y-1)2=1
4. 点(1,1)在圆(x-a)2+(y+a)2=4的内部,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11或a >-1 D.a=±1
5.(2006重庆高考) 以点(2,-1) 为圆心且与直线3x-4y+5=0相切的圆的方程为( )
A.(x-2)2+(y+1)2=3 B.(x+2)2+(y-1)2=3
C.(x-2)2+(y+1)2=9 D.(x+2)2+(y-1)2=3
1、 答案:A
2、 分析:把点P(m,5)代入x 2+y2=25,得m 2≥0,所以在圆上或圆外。答案:D
3、 分析:圆C 与圆(x-1)2+y2=1关于直线y=-x对称, 其半径不变, 只求出圆心即可, 而关于直
线y=-x对称, 则横、纵坐标交换位置, 并取相反数, 由圆(x-1)2+y2=1的圆心为(1,0),知对称的圆心为(0,-1). 答案:C
4、 分析:由于点(1,1)在圆(x-a)2+(y+a)2=4的内部, 所以(1-a)2+(1+a)2
2. 过原点且在x,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p,q(p,q均不为0) 的圆的方程是( )
A.x 2+y2-px-qy=0 B.x 2+y2+px-qy=0
C.x 2+y2-px+qy=0 D.x 2+y2+px+qy=0
3. 已知圆C 的方程为f(x,y)=0,点A(x0,y 0) 是圆外的一点, 那么方程f(x,y)-f(x0,y 0)=0表示的曲线是( )
A. 与圆C 重合的圆 B. 过点A(x0,y 0) 与圆C 相交的圆
C. 过点A(x0,y 0) 与圆C 同心的圆 D. 可能不是圆
1、分析:由二元二次方程表示圆的条件, 有D 2+E2-4F=a2+(2a)2-4(2a2+a-1)>0.
解之, 可得-20, 从而f(x,y)-f(x0,y 0)=x2+
y 2+Dx+Ey+F-x02-y 02-Dx 0-Ey 0-F=0,过点A(x0,y 0) 与圆C 同心.
答案:C
1.(2006北京高考) 平面α的斜线AB 交α于点B, 过定点A 的动直线l 与AB 垂直, 且交α于点C, 则动点C 的轨迹是( )
A. 一条直线 B. 一个圆 C. 一个椭圆 D. 双曲线的一支
2.(2006江苏高考) 圆(x-1)2+(y+) 2=1的切线方程中有一个是( )
A.x-y=0 B.x+y=0 C.x=0 D.y=0
3.(2006江西高考) 已知圆M :(x+cosθ)2+(y-sinθ)2=1,直线l :y=kx,下面四个命题:
A. 对任意实数k 与θ,直线l 和圆M 相切;
B. 对任意实数k 与θ,直线l 和圆M 有公共点;
C. 对任意实数θ,必存在实数k, 使得直线l 与圆M 相切;
D. 对任意实数k, 必存在实数θ,使得直线l 与圆M 相切.
其中真命题的代号是___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代号)
4.(2006上海高考) 已知圆x 2-4x-4+y2=0的圆心是点P, 则点P 到直线x-y-1=0的距离是___________.
5.(2006湖南高考) 若圆x 2+y2-4x-4y-10=0上至少有三个不同点到直线l:ax+by=0的距离为2, 则直线l 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A. [πππ5πππ, ] B. [, ] C. [, ] D. [0, 124121263
π] 2
1、答案:A
分析:圆心为(1,-), 半径为1, 故此圆必与y 轴(x=0)相切.
2、答案: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圆的定义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分析:圆心坐标为(-cosθ,sinθ),d=
答案:BD
4、答案:|-k cos θ-sin θ|+k 2=+k 2sin(θ+?) +k 2=|sin(θ+φ)|≤1. 2 2
5、答案:B
1. 设m >0, 则直线2(x+y)+1+m=0与圆x 2+y2=m的位置关系为( )
A. 相切 B. 相交 C. 相切或相离 D. 相交或相切
2. 圆x 2+y 2-4x+4y+6=0截直线x -y -5=0所得的弦长等于( ) A. B. 52 C.1 D.5 2
3.(2004全国高考Ⅲ,4) 圆x 2+y2-4x=0在点P(1,3) 处的切线方程为( ) A.x+y -2=0 B.x+3y -4=0
C.x -y+4=0 D.x -3y+2=0
答案:
1、分析: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1+m , 圆半径为m . 2
2m 2(m-2m +1)=2(m -1) ≥0,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切或相离.
答案:C
2、分析: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2
2, 半径为2, 弦长为2(2) 2-(22
2) =.
答案:A
3、解法一:??22
?x +y -4x =0,
?y =kx -k +3. . 解得x 2-4x+(kx-k+) 2=0.
?
该二次方程应有两相等实根, 即Δ=0,解得k=3
3.
∴y -3=3(x-1), 即x -3y+2=0.
解法二:∵点(1,3) 在圆x 2+y2-4x=0上,
∴点P 为切点, 从而圆心与P 的连线应与切线垂直.
又∵圆心为(2,0),∴0-3
2-1·k=-1.
解得k=3, ∴切线方程为x -3y+2=0.
答案:D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例1、已知圆C 1:x 2+y2+2x+8y-8=0,圆C 2:x 2+y2-4x-4y-2=0,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例2、求过点A(0,6)且与圆C:x2+y2+10x+10y=0切于原点的圆的方程.
图1
解: 例1、
方法一:圆C ??x 2+y 2+2x +8y -8=0, (1)
1与圆C 2的方程联立得到方程组???x 2+y 2-4x -4y -2=0. (2)
①-②得x+2y-1=0, ③
, 把上式代入①并整理得x -2x-3=0. ④ 2
方程④的判别式Δ=(-2) 2-4×1×(-3)=16>0, 所以方程④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即圆C 1与圆C 2相交.
方法二:把圆C 1:x2+y2+2x+8y-8=0,圆C 2:x2+y2-4x-4y-2=0,化为标准方程, 得(x+1)2+(y+4)2=25与(x-2)2+(y-2)2=10.
圆C 1的圆心是点(-1,-4),半径长r 1=5;
圆C 2的圆心是点(2,2),半径长r 2=.
22圆C 1与圆C 2的连心线的长为-1-2) +(-4-2) =35, 圆C 1与圆C 2的半径长之和为
r 1+r2=5+,
半径长之差为r 1-r 2=5-.
而5-<35<5+, 即r 1-r 2<3<r 1+r2,
所以圆C 1与圆C 2相交, 它们有两个公共点A 、B.
例2、将圆C 化为标准方程, 得(x+5)2+(y+5)2=50,
则圆心为C(-5,-5),半径为52. 所以经过此圆心和原点的直线方程为x-y=0.
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a)2+(y-b)2=r2.
由题意, 知O(0,0),A(0,6)在此圆上, 且圆心M(a,b)在直线x-y=0上, 则有
?(0-a ) 2+(0-b ) 2=r 2, ?a =3, ??222解得(0-a ) +(6-b ) =r , ?b =3, ???a -b =0, ?r =32. ?
于是所求圆的方程是(x-3)2+(y-3)2=18.
**应用
1. 过点P(6,-2) 且在x 轴上的截距比在y 轴上的截距大1的直线的方程是…( )
A.2x+3y-6=0 B.2x+3y-6=0或3x+4y-12=0
C.x-y+3=0 D.x+2y-2=0或2x+3y-6=0
2. 把直线y=x 绕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使它与圆x 2+y2+2x-2y+3=0相切, 则直线旋转3
的最小正角是( ) A. ππ2π5π B. C. D. 3632
3. 设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2,0) 、B(2,0), 条件甲:A 、B 、C 三点构成以C 为直角顶点的三角形;条件乙:点C 的坐标是方程x 2+y2=2的解. 则甲是乙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4. 已知点M(a,b)(ab≠0)是圆x 2+y2=r2内一点, 直线g 是以M 为中点的弦所在的直线, 直线l 的方程为ax+by+r2=0,则( )
A.l ∥g, 且与圆相离 B.l ⊥g, 且与圆相切
C.l ∥g, 且与圆相交 D.l ⊥g, 且与圆相离
答案:DBAA
范文二:小学数学课本目录(沪教版)
数学一年级沪教版上册 数学一年级沪教版下册 第一单元 一复习与提高
1.我们的教室 1.游数城 2.玩数图 2.掷双色片 3.比一比
3.听着数、摸着数 二位置
4.数射线 1.左与右 2.在街上 5.两个5是10、零 3.上、中、下、左、中、右 6.美丽的星座 4.路(前后,左右) 7.小于、等于、大于 三100以内的数及其加减法 8.课间大休息、玩积木 1.十个十个地数 2.百数图 9.买冰淇淋、运动会 3.数的表示 4.数射线上的数 10.对应与比较 5.百数表 6.数龙――百的数列 第二单元 7.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1.小胖过生日 2.加与减 8.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一) 3.10的游戏 4.合在一起 9.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二) 5.绿地 6.小胖下车 10.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7.还缺几个 8.秋游 11.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9.小胖上车 10.加减混合 12.笔算加法(进位) 11.数楼 13.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12.在数射线上做加、减法 14.笔算减法(退位) 13.连加、连减 15.郊外活动
第三单元 16.连加、连减、混合加减 1.20以内数的排列 2.海底世界 四应用
3.数点块 1.长度比较 2.度量 4.它们与10的关系、它是几与几 3.线段 4.长度计算 5.乘火车 5.人民币 6.统计 6.摆一摆、算一算、找规律 7.时间
7.相像的题 8.加进来、减出去 五整理与提高
9.加倍与一半 10.数砖墙 1.两位数加法 2.两位数减法 11.退位减法 12.进位加法 3.交换 4.滑雪 第四单元 5.天气统计 6.各人眼中的20
?物体的形状 7.数学广场――掷数点块 第五单元 8.数学广场――七巧板 1.大家来做加法表 2.兄弟姐妹 9.我们的郊游
3.比较 4.相邻的题
5.巧算
数学二年级沪教版上册 11.数学广场——视图
第一单元
1.游海岛—谁先上岸 2.估算
3.“吃掉”的是几 4.三位数加法
5.加与减 6.轻与重 第二单元
1.从加到乘 2.倍
3.4的乘法 4.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5.游乐场统计图 6.8的乘法
7.几倍 8.用乘法口诀求商
9.乘法引入 10.5的乘法
11.看图编乘法题 12.分一分与
除法
13.盒子是空的——被除数为0
14.2的乘法 15.10的乘法 第三单元
1.做有余数的除法 2.快乐的节日
3.9的乘、除法 4.掷骰子做除法
5.6的乘、除法 6.分拆为乘与加
7.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8.“九九”——乘法口诀表
9.7的乘、除法 10.几张长椅 11.有余数的除法 12.乘一乘填一填
13.3的乘、除法
第四单元
1.长方形、正方形 2.角与直角
3.正方体、长方体
第五单元
1.5个3加3个3等于8个3
2.5个3减3个3等于2个3
3.乘法大游戏 4.乘法表
5.乘与除 6.认识时分
7.数学广场——幻方
8.数学广场——点图与数
9.数学广场——折纸
10.数学广场——点图与平方数
数学二年级沪教版下册 6.数学广场--加或减
一复习与提高
1.登险峰 2.植树 3.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 4.正方体的展开图
5.连乘、连除 6.相差多少 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1.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2.小探究 3.数射线(千)
4.位值图上的游戏
三三位数的加减法
1.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 2.三位数加减一位数
3.三位数加法
4.三位数减法
5.估算与精确计算
6.应用题
四应用
1.轻与重 2.直接比较 3.间接比较
4.秤与它的使用方法
5.克、千克与计算
6.时间(时、分、秒) 五几何小实践
1.东南西北
2.轴对称
3.角
4.三角形与四边形
5.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六整理与提高
1.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2.大数的读与写
3.游国家森林公园
4.巧算
5.数学广场---给小兔涂色
数学三年级沪教版上册 10数三角形
第一单元
1登月
2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3减法塔
第二单元
1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2大卖场中的乘法
3两位数被一位数除 4乘整十数、整百数 5用一位数乘
6三位数被一位数除 7用一位数除
8交换
第三单元
1元、角、分――小数表示 2千克、克――用小数表示 3千米、米――用小数表示 4米、厘米――用小数表示 5长度单位
6年、月、日
第四单元
1平方米
2正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 3面积
4三角形
第五单元
1乘乘除除
2灯市
3我们来认识图形
4它们有多大
5数学广场―数苹果 6数学广场―分段
7问题解决--喜迎新年 8数学广场-放苹果
9小胖的家
数学三年级沪教版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与提高
1乘除法计算
2括号先算
3树叶的面积
4面积单位
5面积计算
第二单元乘与除
1谁跑得快
2用两位数乘
3用两位数除
4运动会上的小统计 第三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1整体与部分
2几分之一
3几分之几
第四单元计算器
1从算筹到计算器
2算盘
3计算器
4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
1周长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第六单元整理与提高
1乘与除
2分数
3应用
4周长与面积
5数学广场—谁围出的面积最大
6数学广场—搭配
数学四年级沪教版下册 数学四年级沪教版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1四则运算 1加法与减法 2乘法与除法
2整数的运算性质 3用计算器计算 4节约用水
3看谁算得巧 5分数
4愉快的寒假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1大数的认识 2四舍五入法
1生活中的小数 3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
2小数的意义 4从克到吨 5从毫升到升
3小数的大小比较 第三单元
4小数的性质 1比一比
5小数点移动 2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6小数加减法 3分数墙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1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1工作效率
2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2树状算图与算法流程
第四单元 3三步计算式题
1垂直 4正推
2平行 5逆推
第五单元 6运算定律
1问题解决 7应用
2小数加减法的应用 第五单元
3小数与测量 1圆的初步认识
4凑整 2线段、射线、直线
5垂直与平行 3角
6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垂线与平行线 4角的度量
7数学广场-五舍六入 5角的计算
8计算比赛场次 第六单元
9数学广场--位置的表示方法 1大数与凑整
2分数
3圆与角
4数学广场-相等的角
5数学广场-通过网格来估算
数学五年级沪教版上册 数学五年级沪教版下册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1符号表示数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小数 2方程 第二单元 3面积的估测
1小数乘整数 4自然数
2小数乘小数 第二单元
3连乘、乘加、乘减 1正数与负数
4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2数轴
5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第三单元
6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1列方程解应用题
7循环小数 2小总结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1平均数 1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平均数计算 2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3平均数的应用 3组合体的体积 第四单元 4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
1用字母表示数 5容积
2化简与求值 6体积
3方程的认识 第五单元
4解方程 1行程 第五单元 2表面积的变化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体积与重量
2三角形的面积 4可能性
3梯形的面积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1数的结构
1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2数与运算
3方程与代数 2小数的应用
3问题解决 4基本图形
4图形的面积 5线和角
6统计初步 5时间的计算
6编码
数学六年级沪教版上册 数学六年级沪教版下册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有理数的意义 2因数和倍数
2正数和负数 3能被2、5整除的数
3有理数的加减 4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
4有理数的乘除 5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5有理数的乘方 6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1分数与除法 1方程的意义 2分数的基本性质 2一次方程的意义 3分数的比较大小 3一次方程的解法 4分数的加减法
4不等式的意义及解法 5分数的乘法
第三单元 6分数的除法
1直线的画法 7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射线的画法 8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9分数运算的应用 3角的画法
第三单元 4角的测量 1比的意义 第四单元 2比的基本性质
1长方体的顶点 3比例
2长方体的棱 4百分比的意义
3长方体的面 5百分比的应用
4长方体的表面积 6等可能事件
第四单元 5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1圆的周长
2弧长
3圆的面积
4扇形的面积
范文三:沪教版高中数学课本
篇一: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各章节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各章节
六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章 数的整除
第二章 分数
第三章 比和比例
第四章 圆和扇形
第二学期
第五章 有理数
第六章 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
第七章 线段和角的画法
第八章 长方体的再认识
七年级(第一学期)
第九章 整式
第十章 分式
第十一章 图形的运动
第二学期
第十二章 实数
1
第十三章 相交线 平行线
第十四章 三角形
第十五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八年级(第一学期)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第十七章 一元一次方程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
第二学期
第二十章 一次函数
第二十一章 代数方程
第二十二章 四边形
第二十三章 概率初步
九年级(第一学期)
第二十四章 相似三角形
第二十五章 锐角的三角比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第二学期
第二十七章 圆和正多变形
第二十八章 统计初步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各章节
六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章数的整除
2
第一节整数和整除
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2 因数和倍数
1.3 能被2,5整除的数
第二节分解质因数
1.4素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
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6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第二章 分数
第一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1 分数与除数
2.2 分数的基本性质
2.3 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二节 分数的运算
2.4 分数的加减法
2.5 分数的乘法
2.6 分数的除法
2.7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8 分数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2.9 分数运算的应用
第三章 比和比例
第一节 比和比例
3
3.1 比的意义
3.2比的基本性质
3.3比例
第二节 百分比
3.4 百分比的意义
3.5 百分比的应用
3.6 等可能事件
第四章 圆和扇形
第一节 圆的周长和弧长
4.1 圆的周长
4.2 弧长
第二节 圆和扇形的面积
4.3 圆的面积
4.4 扇形的面积
六年级第二学期
第五章 有理数
第一节 有理数
5.1 有理数的意义
5.2 数轴
5.3 绝对值
第二节 有理数的运算
5.4 有理数的加法
4
5.5有理数的减法
5.6 有理数的乘法
5.7 有理数的除法
5.8 有理数的乘方
5.9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5.10 科学计算法
第六章 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
第一节 方程和方程的解
6.1 列方程
6.2 方程的解
第二节 一元一次方程
6.3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6.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二:高中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高一(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集合与命题
1.主要内容:集合的基本概念、空集、子集和真子集、集
合的相等;集合的交、 并、补运算。四种命题形式、等价
命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基本要求:理解集合、空集的意义,会用列举法和描述
法表示集合;理解子集、
5
真子集、集合相等等概念,能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理解
交集、并集,掌握集合的交并运算,知道有关的基本运算性质,理解全集的意
义,能求出已知集合的补集。理解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能写出一个
简单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的意义,能在简单问题的情景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或充分必要性。
3.重难点: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难点
是对集合有关的理解,命题的证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别。
4.集合之间的关系:(1)子集:如果A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B,那么A是B的
子集,记作A?B.(2)相等的集合:如果A?B,且B?A,那么A=B.(3).真子集: A?B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记作A?B.
5.集合的运算:(1)交集:A?B?{xx?A且x?B}.
(2)并集:A?B?{xx?A或x?B}.(3)补集:CUA?{xx?U且x?A}.
6
6.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如果P?Q,那么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如果P?Q,那么P是Q的充要条件。也就是说,命题P与命题Q是等价命
题。
有关概念:1.我们把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
2.数集有:自然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3.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4.用平面区域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的方法叫做集合的图示法,所用图叫做文氏图。
5.真子集,交集,并集,全集,补集。
6.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等价命题。
7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注意:1.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各不相同的。
2集合与元素的属于关系与几何之间的包含关系,两者不能混淆。
3.证明A是B的充要条件:(1)充分性的证明:A?B.(2)必要性的证明: B?A.
4.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同真(假),因此它们是等价命题,逆命题与否
命题互为逆否命题。
7
第二章 不等式
1.主要内容:不等式基本性质、不等式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分时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无理不等式的解法、某些高次不
等式的解法、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
2.基本要求: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常用的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一元二次不
等式的解法,掌握简单的分式不等式及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会解简单的无
理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掌握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 路,并会用这些方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3.重难点:重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基本不等式及 其证明。难点是分式不等式与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解不等式的应用,比较 法、综合法、分析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如果a?b,b?c;那么a?c.
2. 如果a?b,那么a?c?b?c.
3.如果a?b,c?0,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c?bc.
4.如果a?b,c?d,那么a?c?b?d.
5.如果a?b?0,c?d?0,那么ac?bd.
6.如果a?b?0,那么0?11?. ab
7.如果a?b?0,那么an?bn(n?N?).
8
8.如果a?b?0,那么a?b(n?N?,n?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可根据?与0的关系来求解,注意解的区间的表示,不等式组也是一样。解分式不等式的方法就是将它转化为解整式不等式。
两个基本不等式:1.对于任意实数a和b,有a2?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
a2?b2
?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 成立。 2.对任意正数a和b,有2
a2?b2
ab分别叫做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成立。我们把2
第三章 函数的基本性质
1.主要内容:函数、函数的运算;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2.基本要求: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使用函数的记号y?f(x)表示y是x的函数,会
求函数值f(a),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理解函数运算意义,会求两 个函数的和与积。掌握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概念,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重难点:重点是函数关系的建立,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等的判定,以及由函数图像研究其性质和由函数性质
9
研究其图像的一般方法。难点是求函数的值域、最大值和最小值。
注意:?函数的运算中一定要考虑函数自变量的定义域,定义域会随着函数的运算改变而改变。
?函数讲到奇偶性时其定义域一定要关于原点对称。
?偶函数的性质:f(x)=f(?x).
?奇函数的性质:f(x)??f(?x).
?单调性和最值性。
?零点的概念,实际上,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解,也就是函数y?f(x)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
第四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
1.主要内容:幂函数的概念及其在(0,??)内的单调性。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2.基本要求:掌握幂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性质,特别是在(0,??)内的单调性会画幂 函数的图像,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3.重难点:重点是幂函数性质的探求,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难点是幂函数性质的运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
注意:1.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xk(k为常数,k?Q)叫做幂函数。
2.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ax(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其
10
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形式一定要区分开。 指数函数的性质:1.指数函数y?ax的函数值恒大于零.性质
2.指数函数y?ax的图像经过点(0,1).
3.函数y?ax(a1)在(??,??)内是增函数;
函数y?ax(0<a<1)在(??,??)内是减函数.
高一(下)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
1.主要内容:幂函数的概念及其在(0,??)内的单调性。对数;反函数;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2.基本要求:掌握幂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性质,特别是在(0,??)内的单调性。会画幂函数的图像,熟练地将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对数积、商、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换底公式并会灵活运用,掌握函数与它的反函数在定义域、值域以及图像上的关系。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结论,会解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 数方程。
3.重难点:幂函数性质的探求及其运用。对数的意义与运算性质,反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单调性)。
说明:?幂函数y?x?(??Q,?是常数)的定义域D由常数?确定,但总有(0,+?)?D.D不外乎是(0,
11
+?),[0,+?),(-?,0)?(0,+?),(-,+?)?四种。当D?(??,0)?(0,??
或)D=(-?,+?)时,幂函数y?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因此研究幂函数的性质,主要是研究幂函数在(0,??)上的性质。当
是增函数;当??0时,y?x?在(0,上是减函数,??0时,y?x?在(0,+?)+?)
篇三:沪教版高一上数学教案详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 课标要求:
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
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 .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
12
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
7.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
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 .
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
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
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13
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
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
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概念的背景教学.
2. 教材尽量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并注意运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认识抽象概念.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种直观的数学思想,发挥图形在子集以及集合运算教学中的直观作用。
3. 教材在例题、习题教学中注重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题,这一观点,一直贯穿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
14
4. 在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中,渗透了集合中的分类思想,让学生体会到分类思想在生活中和数学中的广泛运用,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缺少的. 在教学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从繁到难,逐步渗透这方面的训练 .
5. 教材对函数的三要素着重从函数的实质上要求理解,而对定义域、值域的繁难计算,特别是人为的过于技巧化的训练不做提倡,教师要准确把握这方面的要求,防止拨高教学.
6. 函数的表示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重视采用不同的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目的是丰富学生对函数的认识,帮助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 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图象的直观作用,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代数的角度研究图象,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数学方法 .
7. 教材将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进行了逻辑顺序上的调整,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函数概念学习的连续性 .
8. 教材加强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函数动态图象,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函数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9. 为了体现教材的选择性,在练习题安排上加大了弹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地取舍.
三.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约13课时。
15
1.1 集合 4课时
1.2 函数及其表示 4课时
1.3 函数的性质 3课时
实习作业 1课时
复习1课时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6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17
(7)方程x?5x?6?0的所有实数根;
(8)不等式x?3?0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
18
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b是 (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
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来自:WwW.xltkwJ.cOm 小龙 文档 网:沪教版高中数学课本)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19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2
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学习:
(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举法表示集合A?{x?N|1?x?8}
(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20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学用具: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21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l: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二)研探新知
投影问题2: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了吗,
(1)A?{1,2,3},B?{1,2,3,4,5};
22
范文四:沪教版小学数学电子课本
篇一:最新沪科版初中数学课本目录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1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数轴
1.3 有理数的大小 1.4 有理数的加减 1.5 有理数的乘除 1.6 有理数的乘方 1.7 近似数
第2章 整式加减
2.1 代数式 2.2 整式加减
第3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3.2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3.3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3.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3.5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3.6一次方程组与CT课件
第4章 直线与角
4.1几何图形
4.2线段、射线、直线 4.3线段的长短比较 4.4角
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4.6用尺规作线段与角
第5章 数据收集与整理
1
5.1数据的收集 5.2数据的整理
5.3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5.4综合与实践浪费水资源现象
七年级下册
第6章 实数
6.1平方根、立方根 6.2实数
第7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7.1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7.2一元一次不等式7.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7.4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
第8章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
8.1幂的运算
(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 (14(1(2 幂的乘方) (14.1.3积的乘方)
(14.1.4单项式乘单项式) (14.1.5同底数幂的除法) (14.1.6
多项式乘多项式)
8.2 整式乘法
8.3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 8.4 因式分解
8.5 综合与实际纳米材料的奇异特性
第9章 分式
9.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9.2分式的运算9.3 分式方程
第10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1相交线
2
10.2平行线的判定 10.3 平行线的性质10.4 平移
八年级上册
第11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12.1平面上的点坐标12.2图形在坐标中的平移
第12章 一次函数
12.1函数12.2一次函数
12.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13.4综合与实践一次函数模型的应用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3.2 命题与证明
第14章 全等三角形
14.1全等三角形14.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15章 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
15.1轴对称图形(13.1.1轴对称) (13.2.1画轴对称图形) 15.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5.3等腰三角形15.4角的平分线
八年级下册
第16章 二次根式
16.1 二次根式
16.2二次根式的运算
第17章一元二次方程
17.1 一元二次方程
17.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
17.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17.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7.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18章勾股定理
18.1 勾股定理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19章 四边形
19.1 多边形内角和 19.2平行四边形
19.3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19.4 中心对称图形 19.5梯形
第20章数据的初步分析 20.1数据的频数分布
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 20.3综合与实践体重指数
九年级上册
第21章 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
21.1二次函数
21.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1.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21.4二次函数的应用21.5反比例函数
21.6综合与实践获得最大利润
第22章 相似形
22.1比例线段
22.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2.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2.4图形的位似变换22.5综合与实践测量与误差
4
第23章 解直角三角形
23.1锐角的三角函数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九年级下册
第24章 圆
24.1 旋转
24.2 圆的对称性 24.3 圆周角
2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4.5 三角形的内切圆 24.6
正多边形与圆 24.7 弧长与扇形面积
24.8 进球路线与最佳射门角
第25章 投影与视图
25.1 投影 25.2 三视图
第26章 概率初步
26.1 随机事件
26.2 等可能情况下的概率计算26.3 用频率估计概率
26.4 概率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王桂兵整理
篇二: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 总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1章 有理数
1.1天气预报中的数 1.2数轴 1.3有理数的大小
1.4有理数的加减 1.5 有理数的乘除 1.6有理数的乘方
5
1.7近似数
第2章 走进代数
2.1用字母表示数 2.2代数式 2.3整式加减
第3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3.2二元一次方程组 3.3消元解方程组
3.4用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4章 直线与角
4.1多彩的几何图形 4.2线段、射线、直线 4.3线段的长短比较 4.4角的表示与度量
4.5角 的 大小比较 4.6作线段与角
第5章 数据收集与整理
5.1数据的收集 5.2数据的整理 5.3统计图的选择 5.4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七年级下册
第6章 实数
6.1平方根、立方根 6.2实数
第7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7.1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7.2一元一次不等式 7.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8章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
8.1幂的运算 8.2 整式乘法 8.3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
6
方公式 8.4 整式除法
8.5 因式分解
第9章 分式
9.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9.2分式的运算 9.3 分式方程
第10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1相交线 10.2平行线的判定 10.3 平行线的性质 10.4 平移
第11章 数据的集中趋势
11.1平均数 11.2中位数与众数 11.3 从部分看总体
八年级上册
第12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12.1平面上的点坐标 12.2图形在坐标中的平移
第13章 一次函数
13.1函数 13.2一次函数 13.3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
13.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第14章 三角形
14.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4.2命题与证明
第15章 三角形的全等
15.1全等三角形 15.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16章 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
16.1轴对称图形 16.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6.3等腰三角
7
形 16.4角的平分线
第17章 数据的离散程度
17.1极差 17.2方差、标准差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第23章 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
23.1二次函数 23.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23.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 23.4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23.5二次函数的应用 23.6反比例函数
第24章 相似形
24.1比例线段 24.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4.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4.4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4.5位似图形
第25章 解直角三角形
25.1锐角的三角函数 25.2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5.3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九年级下册
第26章 圆
26.1 旋转
26.2 圆的对称性
26.3 圆的确定
26.4 圆周角
8
26.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6.7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6.8 弧长与扇形面积
第27章 投影与视图
27.1 投影
27.2 三视图
第28章 概率初步
28.1 随机事件
28.2 等可能情况下的概率计算
28.3 用频率估计概率
篇三: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教材练习
第五章 有理数 5.1有理数的意义
一、填空题
1、如果把向南方向行走当做正,那么向北行走25米可记作_______________; 2、在数 -1.3, 4,?
3
,0,-2,3%中,整数有____________ ,负数有____________; 5
3、整数和分数统称为____________; 二、解答题
4、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整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有理数,
-4,9,?1,4.3,0,4
9
133
,15,-2.4, 7
5、如果把存款100元记作100元,那么下列各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1)2500元;(2)-1000元; (3)0元
6、某海洋底部为海拔-865米,它表示什么意义,
7、有人说“含有‘,’的数就是负数”,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三、提高题 8、将“整数”、“负整数”、“自然数”、“分数(分母不为1)”、“有理数”分别填入下列合适的框内(p、q是整数):
5.2数轴
一、填空题
1、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直线叫做数轴; 2、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____________;
3、-2的相反数是______,2.4的相反数是________; 二、解答题
4、将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框内: 3,-1.6,0,-7,
42,6.8,?3 57
5
6、用数轴上的点分别表示2.5,
21
10
,?1,0和它们的相反数. 34
7、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是相等的?哪些数互为相反数? -3,2
34,-1.8,-2.75,3,?1 . 45
三、提高题
8、已知a-1的相反数是2的相反数的相反数,求a的值.
5.3 绝对值
一、填空题
1、一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____________;
2、数轴上,到原点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有理数是______________; 3、绝对值是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______; 二、解答题
4、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并将它们从小到大排列:-2,1 5、求2
1
,0,-0.5,3 2
21
,-6,?1,3.4的绝对值. 35
6、用“<”或“”连结下列各数:
-3________-5, -?-1?______-(-1) , -7、比较大小: (1)?2
(3)2%与-6(4)
11
21_____- . 32
44
与0; (2)?与-0.79 75
1713
与 2018
三、提高题
8、数轴上一个点与原点之间的距离为3,求它与表示-1的点之间的距离.
一、填空题
1、同号两数相加,取________的符号,并把绝对值_________;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______;绝对值不相等时,取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符号,并将较大的绝对值_________较小的绝对值作为和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_____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解答题 4、计算:
(1)(?)?(?); (2)(?2)?(?1.2);
(3)0?(?3
5、计算:
(1)20+(-16); (2)(?)?1;
(3)2.3+(?1); (4)(?2)?1
2
31245
12
733);(4)(?4)?4 . 2277
3
8
56251. 2
6、粮仓里原有2500吨大米,先运出180吨,再运进200吨,粮仓中还有多少大米?
7、潜艇在水下260米处,先上升50米,又下降30米,这时潜艇在水下几米处?
三、提高题
8、一辆汽车从车库出发,先向东行驶20千米到达装货点,装好货后再向西行驶35千米,卸货后又向东行驶6千米到达加油站,求加油站与车库的距离.
一、填空题
1、加法交换律:m?n?____________;
2、加法结合律:(m?n)?p?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_________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达到___________的目的; 二、解答题 4、计算:
(1)21+(-13)+19+(-7);(2)2+(?1
5、计算: (1)(-2)+(-
6、计算: (1)(-2.3+1
7、计算:
13
(1)(?1)?(?)?(?)?(?);(2)1.125?2
211)?(?). 1313
113334
)+(-8)+; (2)?(?)?(?)?(?)?1. 664747
53?3?)+4.3 ; (2)6??(?2.1)?(?6)? . 128?8?
12131631
?(?)?(?0.75) . 48
三、提高题
8、一只电子跳蚤在数轴上左右跳跃,它从原点出发,先向右
跳一个单位长度,再向左跳两个单位长度,然后又向右跳三个单位长度,接着再向左跳四个单位长度,??,按此方式一共跳了100次,求最终它停下来的地方在数轴上的位置.
相关热词搜索:课本 小学数学 教版 电子 人教版数学电子课本 沪教版语文电子课本
14
范文五:沪教版初中物理课本
篇一:沪科2013年版初中物理教材目录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目录
初二上
?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 1.1 走进神奇
? 1.2 探索之路
? 1.3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 2.1 动与静
? 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 2.3 快与慢
?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 第三章 声的世界
?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3.2 乐音与噪声
? 3.3 超声与次声
? 第四章 多彩的光
? 4.1 光的反射
? 4.2 平面镜成像
? 4.3 光的折射
1
? 4.4 光的色散
?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 4.6 神奇的“眼睛”
?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 5.1 质量
? 5.2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 5.3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 5.4 密度知识的应用
?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 6.1 力
? 6.2 怎样描述力
? 6.3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 6.4 来自地球的力
? 6.5 科学探究:摩擦力
? 第七章 力与运动
? 7.1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 7.2 力的合成
? 7.3 力的平衡
? 第八章 压强
? 8.1 压力的作用效果
? 8.2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 8.3 空气的“力量”
? 8.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第九章 浮力
? 9.1 认识浮力
2
? 9.2 阿基米德原理
? 9.3 物体的浮与沉
? 第十章 机械与人
? 10.1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 10.2 滑轮及其应用
? 10.3 做功了吗
? 10.4 做功的快慢
? 10.5 机械效率
?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
? 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 11.1 走进微观
? 11.2 看不见的运动
? 11.3 探索宇宙
?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 12.1 温度与温度计
? 12.2熔化与凝固
? 12.3 汽化与液化
? 12.4 升华与凝华
? 12.5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 第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
? 13.1 物体的内能
? 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 13.3 内燃机
? 13.4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 第十四章 了解电路
3
? 14.1 电是什么
? 14.2 让电灯发光
? 14.3 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 14.4 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 14.5 测量电压
? 第十五章 探究电路
? 15.1 电阻和变阻器
? 15.2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 15.3 “伏安法”测电阻
? 15.4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 15.5 家庭用电
? 第十六章 电流做功与电功率 ? 16.1 电流做功
? 16.2 电流做功的快慢
? 16.3 测量电功率
? 16.4 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
? 第十七章 从指南针到磁浮列车 ? 17.1 磁是什么
? 17.2 电流的磁场
? 17.3 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 第十八章 电能从哪里来 ? 18.1 电能的产生
? 18.2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 18.3 电能的输送
? 第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 19.1 感受信息
? 19.2 让信息“飞”起来
? 19.3 踏上信息高速公路
4
? 第二十章 能源、材料与社会 ? 20.1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 20.2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 20.3 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篇二: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全套教材)51页
8年级(初二年级)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三节 快与慢
第四节 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
第一节 动与静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5
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换算关系:1km
2、时间单位: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秒(s)
?常
用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06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厚尺子要使有刻度面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10m,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3
6
?读取数据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时间的测量:
(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
(2)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
5、测量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3)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第三节 快与慢
(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它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v?s/t 速度 =路程/时间
(3)单位:
?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
?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 km/h 。
?单位换算:
1?
7
1m/s?11000
1km?3.6km/h
h1km/h?1000m3600s?1
3.6m/s
3600
?速度公式变形:s?vt 或
第四节 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 t?s/v
1、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3)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是表示变速运动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注意是哪一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必须一一对应。
第三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节 乐音与噪音
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
8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注意:物体振动不一定发声)
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振动,物体振动才能发声。但不是所有振动都能使人耳有声音的感觉,有些物体振动太快或太慢,我们都无法听到所发的声音。
2、常见物体的发声原理:
人发声——利用声带的振动
笛子发声——空气柱振动
蜜蜂、蚊子——利用翅膀的振动
琴、二胡等——利用琴弦振动发声
鼓、锣等——靠鼓面或锣面振动发声
3、声音的传播条件:
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我们将会听到闹钟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若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则闹钟的声音又会逐渐增大。以上现象说明了闹钟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事实表明,声音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如空气)才能传播出去(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不仅仅空气能传播声音,一切固
9
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反映声音高低的,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振动频率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振动频率小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听起来低沉。
(2)响度即声音的强弱,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振幅大,声音的响度大;振幅小,声音的响度小。
? 声音的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在振幅相同的情况下,一般人感到每秒1000次左右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 声音的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声音向外传播,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弱,响度就越小。
(3)音色表征不同声音的特征,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它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不同乐器,即使发出音调、响度相同的声音,我们也很容易识别乐器种类,不同人发出的声音,就是由于音色不同。
5、人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
10
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
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第二节 乐音与噪音
1、区别乐音还是噪声的方法:
(1)从定义本质上区别: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它是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即嘈杂、刺耳的声音,它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超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从这一点看,所有声音都可能成为噪声,乐音在不适当的场合下也可能成为噪声。
2、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
11
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主要来源于人类自身和人类发明的机器。
(4)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分贝(dB):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它是声音强弱的单位。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听觉下限。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学习,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5)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6)减弱噪声的方法:
? 在声源处减弱:可以采用更换声源或加屏蔽罩隔离。
?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建立隔声屏障来反射或部分吸收传来的噪声。
? 在人耳处减弱: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可以戴上耳塞、耳罩等护耳器具,防止噪声损坏听觉器官。
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
1、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1)声源、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
12
(2)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
(3)声音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响度,才能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有听觉。
2、超声: 声音的频率高于20000Hz称为超声波,也叫超声(人听不见)。
3、次声: 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称为次声波,也叫次声(人可以听见)。
4、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
(1)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
(2)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超、彩超)
(3)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一节 光的传播
第二节 光的反射
第三节 光的折射
第四节 光的色散
第五节 凸透镜成像
第六节 眼睛与视图矫正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第一节 光的传播
1、光源的特点:
13
光源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太阳、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它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它光源射出的光,好像它们也在发光一样,不要被误认为是光源,如月亮和所有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光源。
2、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一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三个条件)
3、光的传播速度:光速与介质有关,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c?3.0?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为真空中的2/3。
4、光年: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800,000,000,000m)。
5、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6、应用及现象:
(1)激光准直。(例子:种树、排队、挖掘隧道、打枪)
(2)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3)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14
(4)小孔成像: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篇三:初中物理教材目录(人教版、沪科版)
2012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第3节 声的利用
第4节 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度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 光现象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第2节 光的反射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第4节 光的折射 第5节 光的色散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 透镜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1节 质量 第2节 密度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旧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15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我们怎么听到声音三、声音的特性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五、声的利用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二、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四、光的折射 五、光的色散 六、看不见的光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
二、生活中透镜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眼睛和眼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 物态变化一、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三、汽化和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一、电荷
二、电流和电路 三、串联和并联 四、电流的强弱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旧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 电压 电阻一、电压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三、电阻四、变阻器 第七章 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第八章 电功率一、电能二、电功率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四、电与热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六、生活用电常识 第九章 电与磁
16
一、磁现象二、磁场
三、电生磁四、电磁铁
五、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六、电动机七、磁生电
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二、电磁波的海洋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旧版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宇宙和微观世界二、质量三、密度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二、运动的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四、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六、二力平衡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
一、弹力 弹簧测力计二、重力三、摩擦力四、杠杆
五、其他简单机械 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一、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三、大气压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五、浮力
六、浮力的利用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一、功
二、机械效率三、功率
四、动能和势能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十六章 热和能一、分子热运动二、内能三、比热容四、热机
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第十七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
17
能源家族二、核能三、太阳能四、能源革命
五、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沪科版初中物理全册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 走进神奇 ; 第二节 探索之路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三节 快与慢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节 乐音与噪音 第三节 超声与意次声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一节 光的传播 第二节 光的反射 第三节 光的折射 第四节 光的色散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六节 眼睛与视力矫正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第三节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第五节 科学探究:摩擦力 第六章 力与运动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节 力的合成 第三节 力的平衡 第七章 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 质量
第二节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第四节 阿基米德原理 第五节 物体的浮与沉 第
18
八章 压 强 第一节 压强
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九章 机械与人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节 滑轮的应用 第三节 做功了吗 第四节 做功的快慢
第五节 提高机械的效率 第六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 第十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一节 走进微观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第三节 探索宇宙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第一节 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第二节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第三节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第四节 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 温度与内能
第二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第三节 内燃机
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第十三章了解电路 第一节 电是什么 第二节 让电灯发光
第三节 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第四节 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第五节 测量电压 第十四章探究电路 第一节 电阻和变阻器
第二节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第三节 家庭用电
19
第十五章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
第一节 科学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
因素有关
第二节 电流做功的快慢 第三节 测量电功率
第十六章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第一节 磁是什么 ; 第二节 电流的磁场
第三节 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第十七章电从哪里来 第一节 电能的产生
第二节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第三节 电从发电厂输送到家里 第十八章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
第二节 让信息飞起来
第三节 踏上信息高速公路 第十九章材料世界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材料 第二节 半导体
第三节 探索新材料 第二十章能量和能源
第一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二节 能源与社会 第三节 开发新能
相关热词搜索:课本 物理 初中 教版 沪教版初中化学课本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课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