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管仲列传字词
《管仲列传》知识点整理
一、 一词多义(实词)
游 交际,交往 少时常与鲍叔游
游玩 二十而南游江淮 《太史公序》
纵,放纵 游目骋怀 《兰亭集序》
欺 欺骗 童叟无欺
欺负,占便宜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压倒,超过 讽赋欺相如 《张好好》诗 杜牧
善 鲍叔终善遇之(友好,亲善)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擅长,善于)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美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认为好)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形容词作动词,做好)
尽善尽(美好的,善良的)
1
王曰:“善~”乃下令。(应答之词,表同意)《邹忌讽齐王纳谏》
善刀而藏之 同“缮”,修治,引申为揩拭:
事 世异则事异 (事情) 《韩非子?五蠹》
管仲事公子纠 (奉事,为某人服务)
进 鲍叔遂进管仲 推荐
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孙子兵法》前进,与退相对
群臣进谏《战国策》 进献
将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扶,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淮阴侯列传>》 带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带兵的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副词,将要
将信将疑 副词,又、且
相 管仲既任政相齐 名词作动词,做丞相
吕公者,好相人 给人看相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丞相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互相
杂然相许表示动作 偏指一方,代词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相与,一起
为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前一“为”,执政处理;后一“为”,成为
2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动词,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向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介,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介,为了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介,被
1
二、一词多义(虚词)
既 言未既 尽,完
管仲既用 已经,??以后
三军既惑且疑 既??又??并列关系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全、都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与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给予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介词,同,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交好,亲附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同意,允许
子非三闾大夫与 同“欤”,句末语气词
以 不以为言(把)
梁以此奇籍(因为)
齐桓公以霸(凭借)
鲍叔不以我为贪(认为)
3
而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固(表转折,却)
仓廪实而知礼节(承接)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你的)
因 因而予之(乘机)
善因祸而为福(凭借)
因家沛焉(于是)
因张良遂略韩地(通过)
因遗策(沿袭,通过)
三、通假字
无
四、古今异义
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古义:不贤,没有才能
今义:品行不好
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古义:交换货物
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困窘,不得志
今义:贫穷
4、贵轻重,慎权衡 古义:耻辱和荣誉的选择
今义:重量的大小
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古义:不知羞耻
今义:卑鄙
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古义:小
4
今义:少
五、词类活用
1.名作状
(1)桓公北征山戎(向北)
(2)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向南)
2.形作名
(1)将顺其美(美好的事)
2
(2)匡救其恶(不好的事)
3.名作动
(1)齐桓公以霸(称霸)
4.意动
(1)然孔子小之(以??为小,轻视)
(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以??为羞;以
??为耻)
(3)贵轻重(以??为贵)
5.使动
(1)富国强兵(使??富;使??强)
(2)管仲因而信之(使??守信用)
6.为动
(1)邵忽死之(为??而死)
六、特殊句式
5
判断句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3、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4、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被动句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3、管仲囚焉。
宾语前置句
1、岂管仲之谓乎,
2、尝与鲍叔贾,分财力多自与。
状语后置句
1、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也。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3、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省略句
1、不以(之)为言。
2、齐桓公以(之)霸。
3、管仲既任政相(于)齐
七、难句翻译
1.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
6
下,管仲之谋也。
要点:?划线句为被动句?既:??以后?以:凭借,后面省略“之”?一:完全?匡:纠正,引申为统治
翻译: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
2.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
要点:贾:(gǔ)经商,坐买卖
翻译:我原先不得志时,曾经同鲍叔牙一道经商,分财分利时经常自己多拿。
3
3.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要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我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翻译:我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4.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要点:意动用法
翻译:(鲍叔牙)知道我是不在意小节而忧虑功名不能天下显赫。
5.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7
翻译:人们家中财物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义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执政者按法度办事就能使六亲团结起来。
6.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要点:之:到,去
翻译:下达的政令像水流到平原上一样,能顺民心、合民意。
7. 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要点:?俗:指平民。?所字结构
他的主张平易近人而容易实施。人们想做的,他就趁机提倡,人们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革除掉。
8. 贵轻重,慎权衡。
要点:意动用法
翻译:他十分重视荣辱的选择,慎重地选择得失利弊。
9.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10.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翻译:所以说:“知道用先给后取之法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执政的法宝”
11.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8
翻译: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鼓励并顺应好的,纠正并制止坏的,这样一来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
4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9
范文二:管仲列传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多次会集诸侯,统一天下,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则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适民情。”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经济的发展,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知道用先给予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这是为政的法宝。”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莫非是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 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这说的难道不是管仲吗?
范文三:管仲列传翻译讲解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始终对他很好,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遂进管仲。(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粉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认为我贪心,他知道我贫穷。)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使鲍叔更加穷困,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百姓同好同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遵循礼法行事六亲就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颁布政令就好象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故论卑而易行(所以他易于推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将它除去)。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总是经济发展,谨慎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在柯这个地方相会,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莫非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也(《孝经》说:“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 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
岂管仲之谓乎, ( 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
范文四:管仲列传与翻译2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常欺(骗,欺诈。这里指管仲少时与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鲍叔牙经商分利时常占鲍叔牙的便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宜)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这种事对外说。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
多次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
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古今异义,逃跑),鲍叔不以我为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
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
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
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
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
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
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 知人也。 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
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
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四维(指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誉和耻辱。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
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
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的愿望抛弃它。 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取,政之宝也。” 败变为成功。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
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
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
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
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
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
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
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
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
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
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他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拥有建筑豪华的台阁和摆放礼器的土常强于诸侯。 台,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
仲去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
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却小看他,莫非是认为周朝的统治已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孝之谓乎, 经》说:“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
止不好的, 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
这说的难道不是管仲吗,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戹,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閒而阔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一)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二)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三)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四)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5)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6)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五)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7)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
召忽(,,前685),春秋时代齐国人,与大夫管仲一同辅佐齐厘公的小儿子公子纠,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爆发内乱,齐襄公为其堂弟公孙无知袭杀,召忽与管仲陪同公子纠投奔至鲁国,大夫鲍叔牙与 高傒辅佐公子小白投奔至莒国。隔年,大臣雍廪等人又杀死公孙无知,鲁庄公得知后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鲍叔牙和小白得知后也带领一路人马从莒飞奔赶往临淄,管仲欲拦截小白,不料小白诈死骗过管仲,快速奔回临淄,即位为齐桓公,并派鲍叔牙带兵迎战公子纠,在干时大败鲁军,公子纠退回鲁国,为鲁庄公所杀,召忽为尽人臣礼节,遂自杀而亡。
范文五:[说明]管仲列传翻译讲解
管仲列传翻译讲解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始终对他很好,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遂进管仲。(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粉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认为我贪心,他知道我贫穷。)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使鲍叔更加穷困,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
好恶。(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百姓同好同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遵循礼法行事六亲就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颁布政令就好象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故论卑而易行(所以他易于推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将它除去)。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总是经济发展,谨慎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在柯这个地方相会,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莫非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孝经》说:“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 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岂管仲之谓乎, ( 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