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1、 双基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新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重要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3、 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
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构建了“数
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应用”。
4、 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
关内容,数与代数的有关内容。删减的主要内容:过时的失去学习价值的知识,
一些繁杂的大数目计算,以及类型化的应用题。
5、 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降低的内容有:
较大数目得整数、多位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整除、约数和倍数、素数和合数。
6、 课程标准中加强的内容有:数感与空间感、理解运算的意义、选择适当
的运算的策略与工具、加强口算与估算、体会与理解的模式与关系、认识事物与
图形的位置与变化、把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强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
与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重视计算器的使用。
7、 削弱的内容有:淡化繁杂的计算、降低笔算的要求、不独立设置“应用
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
8、 新的数学课程有以下特点:片段化、过程化、现代化。
9、 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鼓励学生
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化。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10、数学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一、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
学生。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二、为其他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三、满足数学学
习方式的多样性。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五、教学评
价的多元化。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
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
一生的发展河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11、数学课标的价值取向:是真正面型“人的”课程;是构建美好“人性”
的课程;是指向“真是生活”的课程。
12、传统数学课程更强调规格和结果,新的数学课程则更突出经验与过程,
即所谓的“做数学”、“数学化”。
13、新课标的四类分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
态度。
14、解决问题不同于解题。解决问题的起点是现实生活情境,问题由自己提
出,方法由自己选择:解题的起点是人们事先已经编制完成的题目,重在套类型,
模仿例题的解答模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的是生活的经验、与人相处的
策略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这是解题所不能做到的。
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
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
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
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
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现代儿童观认为,在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儿童的内在素质,即自然天性,
小心加以呵护、开发。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的
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与可能。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
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能成为专门
用来淘汰的“筛子”。
教学实践:
?了解并掌握不同家庭中的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的学习状况,充分了解学生
的学习起点,
?创设多元智能的环境,把握“为多元而教”和“用多元而教”的原则,革
新学习的方式,开发与应用“多维”学习活动的教学资源,创设一个适合儿童生
活和学习的“聪明环境”,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新的合力,让每一个儿童的创造
潜能在学习中得到开发,让每一个儿童的多元智能得到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
生实现自我的愿望和学习的最优化。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恰当的评价
将拉近师生的情感,使教师由一名评判者变成学生的鼓励者和支持者,使学生得
到尊重,使每个孩子都能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建立一套全方位的
多元化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开发与实施多维学习的有力保障。
二、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
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1、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学生学数学与不学数学最本质的区
别在于培养人直观的能力、演绎的能力、逻辑地思考!其实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
体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是数学学习的本质。
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的核心。近几年来出现的“去数学化”倾
向就是忽略了数学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究其原因是因为过于关注形式,淡
化了本质。抓住数学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理念有机
整合,纠正“去数学化”倾向,还数学教学本来面目!
(一)把根留住——追溯数学本源: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优化思想、符号
化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极限思想、分类思想、概率统计思想等;归纳与
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联想与猜想等方法。
2. 抓住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与价值。
(二)凸显本色——还数学教学本色
1.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知道知识本源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
(1)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知道来龙
去脉,也就把握了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向学生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的由来)
(2)深入挖掘教材,教材的编排蕴含了知识的本源和思想方法。(例如圆
面积推导里无限分割的极限思想的渗透。)
2.在实践中怎样以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设计。
?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要抓住知识本源,突出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
让学生处于需求新知的状态——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蕴含数学知识的本源
让学生处于解决问题的状态——探索的过程中要有思考知识本源的任务
(以《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例,来阐述是怎样抓住数学知识本源进
行教学设计的。这部分知识的本质是位值制、进位法、符号化思想。)
(2)在法则归纳、公式推导、结论的发现过程中以思想方法为主线,凸显
思考过程。
?围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转
化)
?围绕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猜想、
验证、转化等)
?结合某个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
能上升为智慧。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
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这样做本身
就是使数学课回归数学味,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
2、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数学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
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的学生就是一个个资源开发者,学生自身的知
识、经验、智力、情感等因素,构成了学生内在的“资源”,一个学生就是一个
独特的“资源点”。“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几乎
都能找到其原型。贴近学生的生活的资源,可以将学生的那些常识性、经验性的
知识派上用场,在数学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索、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
?教师应把握学生的现实经验,并对之进行分析、澄清、引导、回应,从而
实现学生对知识创造性转换和沟通、交融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看作儿
童关于知识的原有基础的发展或转变,而不是新信息的点滴累积过程。
3、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
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
这个过程大体上包括: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做符号化
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符号化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抽象化处理,
尝试建立和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发展为更完善、合理的概念框架。
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应该强调:结果应该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获得
的,不是教师直接传授的。重“过程”中的发现、感悟、体验,同样也应兼顾过
程之后出的“结果”。
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
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
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
两大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承。在实施过程中,要辩证地处理两者的
关系,那种不注重学习过程而侈谈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时,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应脱离知识技能,它们是与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获取紧
紧地融在一起的。
:?重视直观演示和归纳抽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从
直观入手揭示事物的特征及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类、综合等方法进
行抽象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教学“加法”概念时,教师可先进行直
观演示:岸边有5只鸭子,水里有3个鸭子。水中的鸭子缓缓游向岸边。问学生
岸边一共有几只鸭子?通过简单、生动的演示,引导学生抽象出“把两个数合并
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的计算叫加法”这一概念。
?处理好直观性与抽象性的关系:直观是手段,抽象是直观的发展。不能从
抽象到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也不能为直观而直观,把教学仅仅停留
在直观演示上,而是在加强直观演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及数量关系。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增强,可逐渐减少学生对直
观演示的依赖性,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
是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方法以生活原型、现实情境的方式呈现,让
学生在感兴趣、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要求数学教学从
生活中、从学生已有的现实背景出发,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
中熟悉的人、事、物等数学实例,挖掘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事实上,学生学
习知识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知识的运用,
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环境和适用的范围。也就是说,学习中的建构过程总是与知
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及环境关联在一起的,即知识与学习总是具有情境性的。
注重情境化设计,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就成为数学课程及课堂教学改革
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谨性、系统性。就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
数学化也可以说成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生活
化、情境化的最终目的是超出生活(生活数学)并上升到“数学模型”(书本数
学)。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教学模式
: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从“生活情境”出发,就来源看,后者
一般是数学问题的现实生活素材,而前者除了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外,也可以来源
于数学自身和探究中引发的新的情境,即数学情境并不局限于现实生活素材;应
杜绝重形式不求实质的数学情境化设计,不要因关注“生活味”而忽略本质的
“数学化”过程;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追求“生活化”,都成追求“生活
化”。
4、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因
材施教原则)。
,我们应该直面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
的个性,发展孩子的个性,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现出来。
设计有差异的课程,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获得有差异的评价,意义就变得极为重
大。
?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需要和学习需求,建立多元化、有层次、可选择的课程体系,以老师给学生“配餐”和学生自己“点菜”等
方式,使每一位学生拥有一份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在营造一个尊重孩子个性的开
放的学习环境中,按照“不同学生——不同个性——不同选择——不同教学”的
操作思路,让学生自我选择,让“腿长”跑得快、“肚子大”的学生都能吃得饱。
通过尊重学生的选择,营造课堂的和谐氛围,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自主权。
?直面孩子的差异,对影响课堂教学的要素进行弹性设计,教学目标弹性设置;课程内容弹性处理;课堂组织灵活多变;作业
有难有易;关注孩子自主选择,评价个性化、动态化、多元化,注重因材施教,
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性与层次渐进的结合,注重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营
造课堂的和谐氛围,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三、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
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
者。
?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
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
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数学知
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当是主动探索知
识的“建构者”,决不是模仿者。但是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领。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角色转变
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
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
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
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
此外,教师还应与学生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
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
感态度四个方面。
?教学过程促进了教师本身的成长。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用于实践、不断加
深对数学规律的认识,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
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
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四、?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
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
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
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 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
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
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动经验。
?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儿童贪玩好动,好问好奇,好胜上进,这成为儿童快乐生活的本质。儿童世
界充满童心、童真、童趣,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需要激情,也需要活力。
活动的学习充满着想象的色彩,瑰丽、神奇,常常能带领孩子走进一个充满无限
遐想空间的学习世界。因此,真正适合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活的学习”,
一种能从内心深处唤醒儿童沉睡的想象力和激情的学习。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
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变“学
会”为“会学”, 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出自身的潜能,提高学习质量
与效益。
?数学学习方法是指学生接受和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解决数学问
题的途径和程序。它包含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具有深刻的内涵与广泛的外延。
有效的数学方法与习惯,是指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数学教育目标要求掌握
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变化所采取的方法和所采取的习惯,包括:
有意义、有组织了解信息的方法;有效地对原有知识和现有知识的加工和再
加工的方法;有效到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
?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
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
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学习方式是多元的,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
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下简称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经以定论形式展示,
不需要学生去独立探索和发现,只要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
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
认知结构。
探索学习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
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规律。
?探索学习和接受学习各有其功能。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学习
动机和独立思考,更强调过程,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它必须具备两个
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对原认知结构具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习者必
须具备这种学习的心向。如果同时具备这内外两个条件,同样能激起学习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
?探索学习与接受学习各司其职,两者不可偏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要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要根据教学情况及时调整,应注意
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应用,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
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及由此而引
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主要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
具体的感知引出数学知识。
:主要是指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引出问题,暴露学生
的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许多新知识是建
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教学实践:?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必须以教师理念更新为前提;
?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作业分析、课前调查、问卷调查和
课前谈话);
?建立生活经验与学习材料的适当联系,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设计,落实教学目标。
? 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
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
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动经验。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心讲析,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接纳所有的教
学方法来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缺乏背景知识或认知策
略陷于困境时,教师就必须给以讲解点拨。该告诉的不妨告诉;只是以怎样的方
式“告诉”,却是一门艺术。
?一方面,有些规定性的知识需要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
在如何通过数学活动理解数学知识。尽管还是“告知”,但此时的“告知”已不
是简单意义上的“告诉”。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的数学活动中,边观察、边操作、
边想象,多种感观协同作用。
?另一方面,自主学习构建着非直线性的教学路径,预示着学习过程是生成
的,课堂中产生的生成信息是多元的、丰富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也是杂乱,
这些信息中有些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比如涉及学科本质能激发学生再探究的信
息,展现学生独特思维和良好学习方法的信息,与学生具体学习、生活经验相联
系的体现他们真实感悟的信息等,但有些却是没有价值的。这些生成信息需要教
师以倾听、观察等丰富的体态语言,以亲身介入、讲解等方式去捕捉判断信息,
去及时给予相应的反馈。当课堂闪耀灵性、出现差错、活动结束、出现迷失时,
教师应及时引导,给予正确价值引领。
五、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
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
信心。
六、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
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
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
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
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依据“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
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
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
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
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三)关于学习内容
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
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
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
树立模型思想。
?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
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从数的组成去建构;二是联系实际来体会。 ?数感需要培养。数感与具有数学知识的多少、理解数学知识的程度有关,便更
多地表现为应用数与运算的态度和意识。
?如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
分,能有效降低教学难度。
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
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用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
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实践:
?通过体验、观察、估计,获得数感的启蒙;
?引导用数学方法思考,建立数感 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问题;
?联系数意义的现实应用,培养数感 了解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体会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结合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算法、强化数感(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
单纯为了计算);
在现实情境中把握运算意义、深化数感;
◎: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
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
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
示;
?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要准确假设学习主体的能力,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唤醒符号
意识,由此作为发展的生长点。(例如:找规律)
?注意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通过个体自
主观察、思考、群体交流、讨论、辨析,逐步建构,实现逐步优化。(用字母表
示数:青蛙儿歌)
?学习内容的拓展,提供相匹配的材料,灵活地把握教学目标。(例如:汽
车运行图)
◎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
一定的运算律。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
?把握基本矛盾 走向有效教学
?在口算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还要注重口算训练的科
学合理性。
?基本算法并不是唯一的算法,基本算法应该是指同一思维层次上的方法
群。多数学生喜欢的方法,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方法,对后续知识的掌握有价
值的方法,是最理想的基本算法。
?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应该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装在充分体验中逐
步完成由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再向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不可偏颇:
?典型算法(包括典型错例)的呈现应该全面完整;
?情景图、旧方法和新算法之间的沟通应该及时有效;
?新算法的练习有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量。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的处理
?理解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内涵:算法多样化包括计算方法和解题策
略的多样性。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化,是学生不同个性和不同思维结果的展现;
优化是指个体的优化,它是多种方法的比较中所产生的相对性。
?找准算法多样化的前提:实施算法多样化也是有前提的,各种不同算法要
建立在思维等价的基础上,否则多样化就会导致泛化。以学生思维凭借的依据看,
可以分为基于动作的思维、基于形象的思维、基于符号与逻辑的思维。显然这三
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
化,只是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规定和主
观臆断的过程,应让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
?实现算法多样化的途径:实现算法多样化,需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
式;实现算法多样化,需要教师有创造性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关键在于如何将
静态的文本变为动态的材料)
?把握算法优化的标准:
?随着学习内容的发展,逐步引导学生调整算法;
?尊重不同算法,不等于不能强化最优的方法,不能无原则放任低思维层次
的算法。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算法:基本算法并不是唯一的算法,基本算法应该是指
同一思维层次上的方法群。多数学生喜欢的方法,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方法,
对后续知识的掌握有价值的方法,是最理想的基本算法。
?不要混淆规则和算法的关系:规则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它是数学学习的
核心,是解决问题的知识储备,算法是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它具有情境性、个
体性。
?估算的教学
(一)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1.教师要注重估算,并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2.要选好题目,提出好问题,让学生去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3.要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养成好习惯;
4.要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的对比中,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不断地积累经验。
(二)让学生在感受估算的价值中学会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1.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2.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反思与调整;
3.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估算的策略,不断提高估算的能力。
(三)对学生的估算作适度的评价。
1.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结果合理方为正确;
2.脱离实际问题情境,纯试题的估算,只要结果落在区间内,方为正确。但
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实际,给予针对性的评价;
3.估算结果落在合适的数量级中,方为正确。
?计算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探究算法——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练习巩固,掌握算法
◎模型也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都是
基本的数学模型。
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树
立模型思想。
?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
?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
?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
数学建模就是从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中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加以概括与提升,
使之简约化与精确化的过程。建模过程:
近似、概括、抽象 实际问题(现实原型)————数学化———数学模型(方程、函数等)------ (用数学理论研究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模型的解答----(检验)---原始问题的解答
回到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运用坐标
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
:
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
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
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
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能从比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
关系;
?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展示丰富多彩的
几何世界,注重二维与三维的相互转换,教学内容要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
挑战性。
?灵活运用多元的学习方式,重视实践操作、测量,经历观察、实验、猜想、
证明等数学活动,突出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加强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养空间观念。(
)
?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获
得感性认识。
?突出文化价值。例如七巧板材料的合理运用。
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预测结果。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
个数学学习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因此,与直观一样,推理也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
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
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验证结论,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
演绎推理用于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
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
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
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推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各个领域之中;?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
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注意层次性和差异性。
?探索规律作为小学数学知识结构的部分,也需要系统的眼光,构建一个适合学
生学习的序列。
?从在一个单位时间设计一个教学活动的教学角度看,教材的编写和课堂教学设
计都是选择的艺术。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也促使教学时要更注重效率。
“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
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
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包括: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
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
?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
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
适的方法。
:
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
对决策的作用;
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观念的建立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最有效
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
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从“有所体验——经历——
从事”。
在概率的学习中,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
联系密切,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
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
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设计课
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
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类型的课程
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
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
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
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
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
从认识层面上,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能用于指导生活。
从操作层面,认识到收集、整理、描述等重要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应用价值;
从思维层面上,理解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是分
析问题、探究规律的重要方法,并能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实际生活引入数学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让
学生感受数学来自生活。教师组织、处理和开发教学资源,向学生呈现与生活相
联系具有较为真实的现实背景的教学内容。
(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使数学应用能真正贯穿其中,问题解决的思路,不断用数学的过程,一个主动探究、主动建
模的过程、策略的丰富性、方法的多样性。数学应用意识总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不断得到体现与发展)。
认识:真正符合“解决问题”内涵的情况并非全部(并非所有问题具有明显
的障碍性。)
小学数学学习不是也不可能所有问题都是典型的“问题”或“解决问题”,
它必然需要有意义的接受——思维训练。
解决问题狭义的理解:根据数学情境,理解与简化信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分析问题结构,提炼数量关系与方法模型,获得问题结果或解决程序,积累数学
经验,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
解决问题如何更好地承载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任务:
解决问题内容定位:为让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
得解决问题的模型、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而设计。
目标:(信息获取与筛选能力;解决问题的模型与策略、思维的方法与品质)
?解决问题的经验
数学模型——基于数学思维的培养(模拟、简化、典型化)
?提供适度数学化(加工度)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有效提取问题情境
中的数学问题的方法,学会分析信息之间的数学关系。
?通过交流与提炼,把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型,学会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思
维连接点)。
?根据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引导学会对数学问题及数量关系进行表达(符
号、图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理解——转换——实施——反思)。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难点是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
性。
?关注解决问题过程中两种思维方法的训练(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从相关信息——必定或可能的结果
分析——从相关问题——必需或可能的要素
?努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经历真正解决问题的过程。
?整体了解把握教材,努力体现解决问题教学的知识要求、思维要求、方法
模型要求的阶段性和连贯性,使教学具有全局性。
?重视知识、方法的沟通与内容的适度拓展(关注经验、淡化类型,知识技
能还有能力素养。
?把握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
一下——二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悟体验
三上——四上:情境信息与问题结果之间的中间环节
五上——:方程思想及解决问题的程序
六上——数学化、模型化及方法沟通
?把握教学要求:一步基础,两步重点,三步提出要求。
范文二:解读小学数学新课标
解读小学数学新课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一句话来概括: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因此.笔者有如下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 ”,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刨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傲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所以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小学新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刨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
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因此。教师如何在当前新课标下,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刨新精神。
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刨新能力的培养,有些做法和体会表述,如刨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
新课程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人文探究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学科共通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事,从而实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也就是在评价内容上,要兼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尤其关注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影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那种“紧锣密鼓”、“一本正经”的课堂容易产生疲倦。我认
为.作为数学学科的教学。不妨在教学中适时适时地增添一些幽默,让学生感到乐趣,这对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关系、润滑知识教学均有好处。
此外,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我们教师应对创造能力之于人才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我们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敬性思维。
其次,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刨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的,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总之,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我们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今天,我们的学生,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大家都“豁然开朗”。因为我们教师不是“救世主”,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
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范文三: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杨家村小学 朱向京
我们教师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并且聆听了专家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美与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
第一: 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三、 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
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范文四:2014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4新课标小学数学课标分解材料
首先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解读课程标准的体会与收获。
从初次接触课程标准到学习分解课程标准技术,再到撰写课标解读稿,上实效课,我们的认识由困惑到清晰,由生疏到熟悉,我们的课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下面我就从以下方面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且学且思,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活,曾有那么一个阶段,学习目标的制定不是照搬教参,就是抄誊教案,到检测时才发现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我原来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我很急躁,恨铁不成钢。为了让学生学会,我加班加点的为他们补课,千方百计的做练习,如何短时高效的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重复中完成教学任务呢?我很迷茫,很无助。
市教研室启动的课程标准解读工作,使我像行走在茫茫沙漠中的拓荒者,看到新绿上的露珠一样甘之如饴。于是,我像一个茫然无知的孩子,积极投入到学校组织的各种专题学习活动之中,从不落下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认真观看有关专家的音像资料,品读专家的书籍和各种学习材料。每次学习之后,我和同事们都会谈学习体会和反思,我们一起分享收获,探讨疑难问题。为避免形式的枯燥,学校还会用“击鼓传花”、“实话实说”、“教你一招”等形式,调动我们参与的积极性。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我们畅所欲言,一位教师形象的说:“这次头脑风暴,轻松又实惠!”后来我们又结合所任教的学科,选择其中一课时,尝试叙写学习目标。尽管看来自己的“比葫芦画瓢”是有一些牵强,但正是在这种且学且思的过程中,我对课程标准解读的方法和意义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二、尝试解读,拨云见日明方向。
为我们的课标解读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标靶。在教研室的统一要求下,每人试写出一篇解读稿。我选的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节课,我从学习目标的设置、评价设计、教学过程预设三大块来写。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我从目标设置的四个依据一一分解,根据自己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总体把握分解知识名
词,我尝试着把“理解”“探索”等检测性不强的认知行为动词进行替换,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设计,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等,一篇解读稿已基本完成。拿出解读后的学习目标与原来的的教学目标相比,发现行为主体由老师变为学生,行为动词检测性、目的性更强了,目标也更为具体了。没想到自己撰写的这篇解读稿获得新郑市的一等奖。
尝到甜头后,更增强了我把课标解读工作进行到底的决心。把每一课时的学习目标都制定为基于课标、单元目标、教材、学生实际的目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我们就利用日教研的时间,对每一课时,都由教材到课标,或由教材到单元目标,再把课标、单元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大家各抒己见,找课标中的学段目标如何阐述,说本节课涵盖的知识点,谈学生的已有经验,写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每天的教研我们组的几个姐妹都准时开始,有谈困惑的、有谈想法的、有出金点子的,当时能够解决的当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学校集体教研时由学校的全体数学老师一起解决。很多困惑就是随着一次次的教研相继解决。
经历了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如同穿透迷雾的阳光,拨开层层迷雾。经过学习、摸索、实践,我现在已养成了很好的备课习惯。即课前研读(看课标、看教材、看教参、看相关资料;想学习目标与教材内容的联系、想编写意图和学生实际间的联系、想教学方法与课堂实施策略的联系。)个人备课(精读课标、目标分解、评价方案)同伴交流(与业务组教师交流困惑、确定目标、解决难点)实践反思(课堂教学、实践验证、反思改进)。
三、知行统一,删繁就简三秋树。
解读、细化课标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也不是为了让目标躺在教案最醒目的位置,最根本的是服务于课堂。是为了让我们上明白课、高效课。学习目标确定后,要有相应的评价任务,使学生表现出学习目标所期望的行为。所以说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与学习活动是一个整体。学习目标是灵魂,评价是判断学习目标是否落实的手段,学习活动是落实学习目标的载体。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我设定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
1、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数方格、割补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范文五:2013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3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 (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 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 《标准》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 明确数学课程的性 质和地位, 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并对课程 实施(教学 . 评价 . 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 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教学 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 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 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 是教材编写 . 教学 . 评估 . 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 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 以利 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标准》 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 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 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 术的飞速发展, 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 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 而且在社会科 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 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 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 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 全面 . 持续 . 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 . 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 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 情感 . 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 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 . 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 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 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 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 构建数学模型 . 得到结果 . 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 . 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 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
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 . 数学学科的特 征, 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 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 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 . 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 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 . 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 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 . 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 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 生动活泼的 . 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 .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 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 . 实验 . 猜测 . 验证 . 推理 . 计算 . 证明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 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 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 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 . 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也要关注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尽力信心。 信息技术的发 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 . 目标 . 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要充分考 虑计算器 . 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 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 . 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 《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 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 (1-3年级) . 第二学段(4-6年级) . 第三学段(7-9年级)。设计思路
(二) 关于目标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 能 . 数学思考 . 问题解决 . 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标准》 用了 “了解 (认识) . 理解 . 掌握 . 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 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 . 体验(体会) . 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 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了解(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
明对象的有关特征; 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理解:描述对 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 把对 象用于新的情境。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经历(感受):在特定 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 的特征,获得经验():验。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 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三)关于学习内容之一:数与代数
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 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数与代数“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 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 . 方程组 . 不等式 . 函数等。
在 “数与代数” 的教学中, 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 发展运算能力, 树立模型思想。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 . 数量大小比较 . 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 . 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 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 建立 “符号意识” 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 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一定的运算律。学 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
模型也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方程 . 方程组 . 不等式 . 函数等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从 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 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 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是求解模型的过程。 这些 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树立模型思想。
关于学习内容之二: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徒刑,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平面 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图形的平移 . 旋转 . 轴对称 . 相似和投影;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 图形的运动。
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 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 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直观与推理是 “图形与几何” 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 其他数学问题 . 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 预测结果。 在许多情况下,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 数学问题变得简明 . 形象。 几何直观不仅在 “图形与几何” 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也因此, 与直观一 样, 推理也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推力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 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 (包括定义 . 公理 . 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 算)验证结论, 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力有助于探索解决问 题的思路 . 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关于学习内容之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 . 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 . 记录调查数 据 . 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 . 中位数 . 众数 . 极差 . 方差等;从数据中提 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在“统计与概率”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数据分析包括:了解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 . 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 蕴涵着信息的; 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 能会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 有多种分析的方法, 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概率的学习中, 所涉及的随机 现象都基于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 . 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统 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
关于学习内容之四: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 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 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针对问题情景, 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独立思考或 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 容之间 . 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 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 能力是有益处的,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 教学目标的关键, 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 . 能够启发学生思考, 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 .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 能够引导学生思考, 同时, 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 指导学生以不同的 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 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 “少而精”的原则, 保证 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
关于实施建议
为了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 《标准》分别对教学活动 . 学习评价,以及教材编写 . 课程资 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同时,为了更好地说明课程内容, 《标准》在相关 部分提供了一些案例。以上内容供有关人员参考 . 借鉴。
《课标》修改稿 ---总体目标(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 获得适应社 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 . 基本技能 . 基本思想 . 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 数学知识之间 . 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 .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 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 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标》修改稿 ---总体目标(2)知识与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 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 . 分类 . 性质探讨 . 运动 . 位置确定等 过程, 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 . 利用数 据分析问题 . 获得信息的过程, 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 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
*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 初步建立数感 . 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 发展形 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观 念。 *在参与观察 . 实验 . 猜想 . 证明 . 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 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 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
*学会与他人合作 . 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 心和求知欲。 *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会 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标》修改稿 ---总体目标(3)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 密切联系 . 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组织和教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四个方面的目标。这 些目标的实现, 使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 它对学生的全面 . 持续 . 和谐发展, 有着重 要的意义。 数学思考 . 问题解决 . 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 知识技能的学习必 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课标》修改稿 ---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理解常见的量; 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掌握必要的运 算技能。了解估算。
2.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 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 面图形;感受平移 . 旋转 . 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 . 识图和画图的技 能。
3. 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 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 (合适的量纲) 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发展 数感。
2. 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 会思考问题, 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讨论问题过程中, 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 点。
问题解决
1.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 . 解决问题的过程。
4. 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 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 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 . 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 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 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 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 . 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 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 . 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 历数据的收集 . 理和分析的过程,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经整掌体验事件发生的等 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数学思考
1. 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 . 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 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2. 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 . 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4. 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 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 能够进行 简单的辩论。
问题解决
1. 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 能探索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4.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 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情感态度
1. 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 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 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4. 初步养成乐于思考 . 实事求是 . 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第三学段(7-9年级)
知识技能
1. 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 理解有理数 . 实数 . 代数式 . 方程 . 不等式 . 函数。 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 . 方程 . 不等式进行表述的方式。
2. 探索并理解图形的基本性质 . 位置关系和平移 . 旋转 . 轴对称等。 掌握三角形 . 四边形的基本 性质(包括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
3. 体验数据收集 . 处理 . 分析和推断过程, 理解抽样方法; 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 理解 频率。理解计算简单事件概率的方法。数学思考
1. 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且能用代数式 . 方程 . 不等式 . 函数等表述,体会模型 的思想。
2. 在研究图形运动现象 . 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3. 初步建立数据观念,理解通过数据进行统计推断的合理性。
4. 步形成通过实例探索数学结论的思维方式。 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 初在发展合情推理与 演绎推理的能力。
问题解决
1. 尝试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 试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解不同方法的差异。尝了
3. 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
4. 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时,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
情感态度
1. 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2. 体验独立克服困难 . 解决数学过程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 在运用数学表达现实 .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认识数学抽象 . 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 体会数 学的价值。
4. 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质疑他人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2-2013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学习心得体会(一)
这一学年度, 按学校校本培训要求, 我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 《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 (小 学数学)一书,感觉受益匪浅,现将我自学的一点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把握书本内容,理清结构脉络
2011年版《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数学)一书共分为六章,同时附有学习内容要 点。第一章为 “ 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核心概念解读 ” ,阐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设计所遵循的基本理 念、课程目标与核心概念及解读,对于广大教师从整体上、根本上理解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至第 五章分别是 “ 数与代数 ” 、 “ 图形与几何 ” 、 “ 统计与概率 ” 、 “ 综合与实践 ” 四个方面的内容展现与案例解读,最 后的一些课堂教学案例用于解读《 2011年版》中变化较大的或教学中的热点或难点议题。第六章为 “ 教学 建议和评价建议 ” ,最后附有学习要点并给出细致解读。
二、案例式解读呈现新课标理解的立体图景,是本书的亮点
案例解读,呈现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对新课标理解的立体图景。在每一章的内容展现之后都专门安排了 “ 案例解析 ” ,给出一些案例用于解读《 2011年版》中变化较大或教学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 “ 案例式 ” ,即 将新修订课标的解读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将新课标解读与一线教师的实际经验、操作程式、教学思 路相融合,也就是真正做到让教师即学即用、容易上手。案例基本分为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分析、学习目 标的达成、教学步骤的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特别是教学条件分析这一项,值得我们去学习与 应用。在教学条件分析这一项里,教师会从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我的思考几个方面进行 深入的分析,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设计的教案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第二章中的案例 4“ 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是多少 ” 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学生分析,设置了两个题目做了调研,题目一:小明有 6个苹果,小立 的苹果个数是小明的 2/3,小立有几个苹果?题目二:如果列式为 6×2/3,你认为对吗?为什么?调研后教 师通过统计表的形式对统计结果及时进行统计, 根据数据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紧接着教师作出思考。 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那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教材 及课标要求,备学生(进行一些调研及数据分析)、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把它们融入到 课件制作 中去,这 样的教学设计才更加有效。
三、几点较为深刻的感悟
1、将 “ 双基 ” 拓展为 “ 四基 ” 。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仅要获得必备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 习过程中积累和运用学习经验,新增加的 “ 双基 ” ,特别是 “ 基本实践活动 ” 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突出 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的原因,则是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 神,特别是创新精神在新时代发展中尤为重要。
2、作为教师,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许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都需要教师在心里扎下根:比如:以学生为 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不能只靠课本,而是成为课程的 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不断营造师生平等的班级氛围;倡导师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等。在具体教学实施 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潜心阅读,静心涵泳,用心体会。用我们新的视界和才识赋予 学生新的环境与 “ 装备 ”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我对《 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以上就是我自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心得体会,一篇篇鲜活的案例分析让我 们一线教师觉得亲切,此书对于我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小学语文版《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学习心得体会点击查看:
自学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的心得体会(二)
2012-2013年度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已经接近尾声,我利用闲暇时间认真拜读了《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 与学习内容要点》一书,的确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几点浅显的感悟: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以案例形式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怎样评价一节课,怎样备好一节 课作了精辟的解读。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常常思考 “ 怎样评价一节课 ” ,它最基本的标准是什么?今天,我 从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现在迫切想和大家分享。我从如下从两个问题入手来讨论,即 “ 怎样的课是一节好 课 ” 、 “ 怎样评价一节课 ” 。
一、一节好的数学课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就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
1.能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还要关注他们的数学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2.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学生, 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 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3.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激活学生思维的 “ 深 ” 度上下功夫,在调动学生主动 性的 “ 广 ” 度上下功夫,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4.能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教师是否能活跃课堂的研讨氛围, 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以 及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否呵护、如何呵护等,都应成为新时期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 “ 怎样评价一节课 ” ,书中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来探讨。
1.确立 “ 以学生发展为本 ” 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总体思路。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 容,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学了什么,还应包括学生是怎么学的,对教师 “ 教 ” 的评价要围绕学生的 “ 学 ” 展 开。
2.积极倡导改革意识,即整体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超前意识、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和 训练意识。
3.认真观测从意识到行为的总体策略:(1)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要求具有敢于创新的意识和 大胆尝试的精神。(2)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要求做到服务与指导相结合,教师 “ 教不越位 ” ,学 生 “ 学习到位 ” 。(3)正确处理好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力求面向全体学生。(4)正确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 注重学用结合。(5)正确处理好手段与目的关系,注重实效。(6)正确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着眼 于全面素质的落实。(7)正确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8)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既重过程,又重结果。
另外,课堂教学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 坚持以鼓励为主; 2. 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 3. 注重评价的动态 性。这三点就是我自学《数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的主要心得体会。
读《数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的心得体会(三)
2012-2013年度我们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自学反思心得的教材是《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 点》(小学数学)一书,我认真拜读了它,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进取,有了很多感悟,下 面截取其中两点写下学习心得体会: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体验学有所趣
《 2011年版》在 “ 基本理念 ” 中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 在 “ 教学建议 ” 中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 每 一位教师都要深刻理解 “ 理念 ” 和 “ 建议 ” 的内涵,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 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 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1、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让教育与生活 “ 亲密接 触 ” 。如教学 “ 立方米 ” 时,我把全班学生每 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根 1米长的米尺,要求 学生用 8根 1米长的米尺,围一个棱长是 1米的正方体,从而让学生明白棱长为 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 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体会到 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我还让学生分组钻进 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身 感受 1立方米的空间的大小,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进去的时候,他们既惊讶又高兴,原来 1立方米的空间 这么大,能挤进这么多的同学。这样教学,学生兴趣盎然,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2、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可将教材例题、习题的情节作适当的改编,成为学生感兴趣的、有生活气息的学 习内容。如教学 “ 简单的数据整理 ” 时,我把例 1改编成本班同学居住的分布情况,并画成平面图张贴在黑 板上让学生观察,这样学生从平面图上一眼就可以看出自己住在哪条大道、哪条小巷中 , 哪条街道住的同学 多、哪条街道住的同学少,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3、 再现生活情景。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 , 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 生活化。 如教学 “a -b-c=a-(b+c)” 时 , 我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生活 “ 原型 ” 。小明同学拿 100元钱,想为自己两位 “ 手拉手 ” 的好朋友各买一件礼 物,小明到了商店看中了四件物品:书包 16元、铅笔盒 14元、足球 44元、球拍 36元。同学们猜一猜小 明会买哪两件礼物?如果有余钱, 还剩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如此再现了自己平时购物付钱的情景, 学生倍感兴趣,学习自然积极主动。
二、教学策略个性化,体验学有所得
《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数学)在 “ 基本理念 ” 中还指出:“ 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 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 ” ,导致优、中、差学生的存在。教师应正视这一现实,在教学中要深刻领悟 《课标》在 “ 教学建议 ” 中指出的 “ 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 发展 ” 的重要理念,实现课堂教学个性化。
1、学习方式个性化。以往教学总是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 “ 走 ” ,而今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 “ 走 ” ,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最爱的方式学数学。如 “ 教学每条船最多可坐 8人, 50个同学需租几条船? ” 时,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方法,结果出现了如下新思路:① 8×6=48(人), 6条船最多可坐 48人,多 2个人,需租 7条船;② 8个 8个地加,加 6次余 2人,所以要 7条船;③从 50人里依次减去 8人,减 6次 后余 2人,要 7条船;④用小棒代表人,用圆片代表船,摆后得出要 7条船;⑤画示意图得出要 7条船。 学生用自己的长处学数学,满足需求,各有所获,积极性高涨。
2、教学方法个性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能力水平不等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路,施行不同的教学方 法。如教学 “ 一位数除两位数 ” 一课,我让学生把 42根小棒平均分成 2份,引导学生把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 表示出来,结果出现了下面几种思维方式:直接用口算的方法把 42根平均分成 2份,写出竖式 (A);想() ×2=42,得出竖式 (B ) ; 先分单根的, 再分整捆的,得出竖式(C );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的,写成 竖式 (D)。
对于上面几种说法,听课教师都作了积极的肯定。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计算 52÷2,运用 第四种方法的同学自然比较顺利地算出结果。而用第三种办法的同学必须除三次,在竖式计算时遇到了麻 烦。 直接用口算或想乘法计算的同学普遍感到比较吃力, 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必要性。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 , 教师没有作任何的干预 , 而是让他们在研究中自己作出判断、选择 , 使学 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 增强学习动力。
总之, 2011年版《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数学)这本书给了我最新的教学前沿理 念,我要把其中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切实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策略个性化、练习设计实践化, 凸显《新课标》理念,展现新的数学课堂才不会成为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