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谢子长的故事
《谢子长的故事》
------------------------------------------------------------------------------
作者: 日期:2014-09-01
民族英雄谢子长将军的家距离我们家不足十里路,可是在我出生前三年将军已英年早逝,所以我沒有目睹将军风彩。我父亲王海兰有幸在谢子长直接领导下工作几年。现在就将我父亲讲的几件谢子长的几件事记述于后。
一、山地遇险
1927年10日谢子长参加领导了清涧起义,转战几个月起义军损失严重,至年底到达保安瓦子川时仅存29人,部队被廹解散,子长等潜回安定老区,继续革命斗争。由于子长深入群众,与大家打成一片,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他“老头”。
1931年的冬天,谢子长由安定北区回西区,走到南家新庄时被国民党军队的一个排发现,子长看到情况不对,决定几个人分三路跑。子长跑上一个山梁,山上正好有一群羊,放羊老汉老南听到了枪声,正在判断情况时看见一个人跑来了,他认出了是谢子长,就喊了声:“老头,快来~”随即脫下身上的老绵羊皮袄,翻过来毛朝外给谢子长穿上。塮子长明白了老汉的意思,穿上皮袄混入羊群,弯低身子向崖畔移动。白军追过来了,问放羊老汉:刚才跑过来的人向那儿跑了,老南用放羊铲指了指朝大路的方向说:朝下梁沟底跑了。白军追到大路上不见人,回安定城去了。放羊老汉把羊群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谢子长在崖坬上找了个山水渠隐蔽起来。
天快黑了,老南从高处张望,沒见到白军返转来,叫出谢子长,谢子长下了圈羊沟翻山到马圈坪,回到栆树坪家中。
二、开办训练班
1933年夏天,谢子长在上海党中央受训后派往张家口,协助吉鸿昌抗日,同时发展党组织掌握武装。抗战被国民党破坏失败,谢子长回到北方局,被任命为北方局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回陕北继续领导武装斗争。当时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严重,回到陕北老家不能公开活动,但:“老头回来了”,的消息很快在革命群众中秘密传开了,革命情绪很快高涨起来。谢子长总结了以前多次失败的原因有:敌人的残酷镇压;党内**机会主义的破坏;革命者革命理论低军事知识不足和军技能差等。因此,就产生了发动群众不足,沒建立起牢固的根据地,许多人对革命的目的不够明确,打仗凭勇气,等同不良倾向。他决定开办马列主义理论与军事知识学习班(就是人们所说的山窑则学校),培训党政军干部。地址选在谢子长家的后山与我们村的前山交界处的墩山,讲课的有谢子长和陕北特委的几个同志。到了晚上到刘家圪崂刘海旺家和周卫村庄极可靠的人家吃饭休息。我大伯与谢子长的侄儿是儿女亲家,两家又住的很近,我父亲就叫谢子长三叔。我父亲已有几年的党龄,又与谢子长沾点亲,就被指定负责联络工作。有一天,讲到:全国穷人组织起来,在共产党领导下闹革命,打倒反动派,人民坐天下时。我父亲插话说:听老人们说,坐天下的是天上所星宿,是真人。咱们能行吗,谢子长听后很激动,他抓住我父亲的肩膀摇了两摇说:你入党几年了还这么个觉悟,
什么星宿真人,全是骗人的鬼话。现在我们几个把你抬到窑圪台上,向你跪拜你就是真人,把你摔在地上坐在你身上,你就什么也不是,只能是个小板凳。好比一块石头,安在锅台上,就被洗刷的干干净净,垒成土地楼天地楼,人们就向他点香跪拜,安放在茅坑上,就踩在脚下大小便,它就又脏又臭。只要我们起来革命,打倒反动派,革命胜利了我们大家推举的领导人就是真人。听了谢子长简单明了的话,在场的人们,特别是十几个农民很受教育。
学习班开办了十来天,谢子长又叫我父亲去到安定与横山靖边交界处的曾家岩、大水沟、源则沟一带去发展党员建立组织,了解掌握石湾国民党军队的情况,尽量在国民党军队与民团中安插进去我们的人,以便以后解放石湾,拔去威胁根据地的这颗钉子。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天气很冷,我父亲要求回家穿件皮袄,谢子长揑住自已的耳朵说:你看看我的耳朵。当我父亲仔细观看谢子长的脸庞时,看到他两只耳朵冻的流黄水了,脸被寒风吹的开血裂子。我父亲沒说什么,直接穿山去了曾家岩一带。几十年后,谢子长为革命奔走的情景,被冻伤的那张脸一直在我父亲心中清晰地记着。
三、打窑则峁河
谢子长回到安定西区,开办训练班培训了干部,迅速恢复了陕北游击笫一支队,由李胜堂任支队长。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打了黄草湾寨子,打了覃家崄敌人,安定西区革命力量的壮大,引起地主土豪的害怕。离李家岔十来里路的窑则峁河村大地主贾忠汉,要求瓦窑堡驻军营长张建南派白军保护他。张建南就派了一个排在窑则峁河修寨子打红军,这是深入到苏区内的一颗钉子,严重威胁着根据地的安全,谢子长决定拔除这颗钉子。1934年4月张建南带了一个排来到窑则峁河,进行所谓的“剿匪”, 谢子长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决定杀死送上门的张建南。研究决定:以一支队为主,赤卫队,革命群众协助,消灭窑则峁河敌人。头天晚上准备行动,赶鸡叫队伍运动到窑则峁河村周围,黎明时分战斗开始,老实人(谢绍安)带领突击队首先冲上脚畔进入贾忠汉家院子。敌人在睡梦中被枪声惊醒仓促应战,赤卫队、老百姓大声呐喊,敌人不知来了多少红军只顾后退,红军追着打。张建南丢了手枪武装带,只穿件不知从那里来的粗布衫子,拣的一支步枪,赤着脚跑。到了十来点钟,周围村庄的农民听到枪声跑来参加战斗,有的拿着农具棍棒,有的赤手空拳。有一个青年叫惠五则,赶到上东沟村追上了白军,他见一个白军拿支枪在前面跑,他就追过去,追到一个拐沟里追上了,他扑到跟前劈手夺过枪,一个耳光把那个白军打了个趔趄,他转回来打别的白军。远处的人喊他:快把那个人捉住,那是张建南。惠五则返身再追去时,张建南跑的不知那里去了,惠五子不认识张建南,还以为是个伙伕,沒捉住南建南使惠五则后悔不已。
窑则峁河战斗消灭了国民党两个排,杀了反动地主贾忠汉,捣毁了寨子,李家岔周围三十里内沒有了敌人,使根据地巩固了,安全了。
在战斗开始后,张建南曾派传令兵调杨连长来增援,但杨连长不愿打红军,只在远处吹了一阵号,放了几枪。张建南回到瓦窑堡撤了杨连长的职,开除出军队。杨连长以后卖杂货为生。
附记:在张建南的军队中,高清泉连长最反动,栆树坪杀了五六个红军战士,捉白得胜、任志珍都是他干的。解放后藏匿于渭南家中,五十年代被刘家圪崂刘金贤到渭南走亲戚发现,回来报告给政府,捉回子长镇压了。
四、打井务塌
到了1934年夏,谢子长领导的陕北游击队不断壮大,1934年7月8日,成立了陕北游击纵队总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民歌唱道:陕北游击队,老谢总指挥。
1934年7月,谢子长带第一、三、五支队到南梁与刘志丹会合,民歌唱:老谢下了南,碰上刘志丹。7月28日,陕甘边特委在阎家洼召开了红26军与陕北游击队领导干部联席会议,会后26军第三团(子长群众称老三团)由团长王世泰率领,随谢子长同返陕北,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
驻扎在横山县石湾镇国民党蒋梅生团长,派第六连深入根据边缘驻在井务塌进行“剿匪”。 井务塌距离李家岔30里,距离石湾镇40多里,是一支孤立深入的敌军,很利於被红军消灭。谢子长决定打井务塌消灭第六连,战前充分发动群众,做好支前准备工作,派人秘密侦察敌人部署,察看周围地形。一切了解清楚,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开始行动。晚上一千多军队和群众从李家岔等几个村庄同时向井务塌靠近,到了枣树畔,把赤工队、少先队和农民们分派到二郎山、火石山,湫滩沟山等处插上红旗,等战斗打响后摇旗呐喊,派一部分游击队守在通往石湾的路上,防备敌人向石湾逃跑。一切布置妥当后,在天刚明后,以老三团为主,游击队、义勇军配合,从井务塌垴畔上,对面梁和后面塌三个方向向井务塌村里进攻。一霎时枪声,军号声,呐喊声响成一片,敌人跑出窑洞还击,看到周围山头都是红旗,都是人,三个方向受到攻击,不知有多少红军。不敢抵抗鉆进麻子地里逃命。(当时是农历七月下旬,麻子长到一人多高)。经过半天的战斗,除三四个敌人借着庄稼的掩护跳到沟里,逃到在湾外,包括敌连长在内全被打死打伤和俘掳。
这一仗全歼白军一个连,拔除了深入根据地的据点,巩固了根据地,扩大了苏区。战斗一结朿,周围村庄的农民就担来饭菜开水招待参战人员吃喝。当地的群众把这次战斗称为“窩六连”, 意思是白军第六连像牲畜一样被关在窩里打,几十年后还津津乐道。
在战中我军也有五六名战士负了伤,谢子长把伤员带到我们家,对我父亲说:这几名伤员是为革命负的伤,他们是革命的资本,是宝贵力量,你是党内老同志,一定要想办法治好他们的伤,保证他们的安全,不能出一点差错。交待完任务带部队打河口去了。我父亲留了三个伤员在我们家养伤,另外三名分散在三户极可靠的群众家中,从安定城,瓦窑堡等处秘密买药给伤员治伤。经过精心护理治疗,赶到农历九月伤员全部康复旧队。
谢子长在河口战斗中负了伤,我父亲也到了县委工作,从此,再也沒机会在谢子长直接领导下工作
五、威风不倒
打罢井务塌后,谢子长率军攻打河口,不幸负伤,但他仍然坚持工作。为了开展大规模对敌斗争,决定成立红27军,1934年9月,在崖窑沟由谢子长主持会议决定:以第一游击支队组成红一团,团长贺晋年,与王世泰的红三团共同组建84师,不久,又成立第二团、第三团。1934年9月15日第二次攻打安定县城,一举消灭了驻守该城的四支民团。
由于谢子长伤势日重,陕北特委决定离队休养,开始在杨道峁子长的姐姐家秘密休养,
由他的侄儿媳妇(谢绍安的妻子)白盛英伺侯,组织上派一个外号张红眼的负责。1935年元月,为了更安全,转移到灯盏湾。1935年2月,成立了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军事委员会,谢子长被推选为西北军委主席。1935年2日21日,谢子长因伤势恶化逝世。
谢子长逝世后,为了避免敌人趁机进攻和影响根据地军民的斗争情绪,稳定人心。移体当晚秘密安葬,不开追悼会,不戴孝,严密封锁消息。在一段时间里,西北军委的行文布告落款,仍沿用西北军委主席谢浩如的当义签发,对敌起到了威慑作用。
直到1935年5月。西北大局稳定后,才解除了这一保密。
附记:在陕北国民党的“剿匪” 部队中有驻榆林的井岳秀八十六师,少部分山西晋军,高桂滋的八十四师,该部战斗力最差,与红军作战常打败仗,红军的好多枪枝弹药都是从该部作战中获得。因此,当时流传**骂高桂滋的话:八十四师高桂滋,你把老子直气死。主要军官有刘润民(旅长),高双成由团长升到旅长二十二军军长,抗战时期死去,灵棂路过延安,边区政府祭奠,埋葬后被段茂公的外甥挖开墓将头割去,换了颗狗头。左协中、姜梅生,艾捷三(团长)、张建南、张营渠(营长)等,此人最坏,外号小张营,1935年农历五月袭击瓦窑堡,党中央从此从瓦窑堡迁往保安。另外,张学良的东北军也参与对红军作战,有民歌唱:好一个张学良,见了日本人就交枪。 (重庆律师事务所 www.lvshimen.com)
范文二:谢子长的“中国梦”
的生活 十分艰苦 , 但 谢子长却总是勉 励 大家 : “ 咱们熬过严 冬, 就是春天, 天气
暖和了, 就好 了。 ” 谢子长还 自己动手写
恩来 、 博 古、 王稼祥等于当日深夜召开中 央政治局常委紧急会议 , 决定立即率领 原红一方面军的一 、 三军团和军委纵 队
席 的关心 , 因为**给 当时陕北的领
导讲, “ 你们要很 好地关 心关心谢 子长 这个 家庭 , 他们 是一个 红色的家庭 , 他 们家里边死 了很多人 。 ” 那时候 谢绍 明已经是 一个 小红军 了, 1 9 3 6 年底 , **刚来的时候 , i 射绍 明才 1 1 岁。 1 9 3 6 年底 1 9 3 7 年, l 2 岁的谢
绍明就被正式编入到红军 队伍里边 , 成
讲稿 , 专门给大家讲形势, 讲军事。 他语 重心长地说 : “ 打狗还要一条棍 , 我们下 枪解 散, 手 中没 了武器, 见 了敌人干 瞪
眼, 没办法。 这些沉痛教训要永远记取。 ” 谢绍明还 记得 l 9 3 4 年初 夏的一天 ,
继续北上。 次 日, 在发布 的《 为执行北上 方针告 同志书 》 中, 中共 中央指出的战略
方针是 : “ 迅速北上 , 创造川陕甘新苏区
去 !” 然而 , 就 在十多天后的 9 月2 2日,
历史的机遇却让中央红军选择了陕北。
父亲坐在马圈坪村土窑洞 的炕上 , 和 家
里人 淡。 继母 说 : “ 你哥被 白军抓 去
**决 定把 陕北作 为革 命的大 本营 , 他亲 自领导了创建陕北 大本营工 作, 主要在组织上纠正了 “ 肃反” 错误 , 在 军事 上进 行直 罗镇 、 东征和 西 征 战 役, 在政治 上建立抗 日民族统一 战线。 陕北大本营 的建立 , 保障了三大红军主 力胜利会师 , 并成为抗 日战争和解放 战 争的指挥 中心。 1 9 3 4 年到 1 9 3 6 年, 是西安学生运动 的高潮时期 , 学生 中流传着陕北有了 “ 三
红” , 即红军 、 红党 、 红色政权的传闻, 而 当时 “ 三红 ” 的创建者刘 志丹、 谢子长 、
为“ 红小鬼 ” 。 1 9 2 9 年到 1 9 3 5 年, 谢绍 明
家就有 1 7 个人参加革命参加红军 , 死 了
害死在监狱里 , 你侄儿福成和绍斌被关
在 监牢里。 正 月初 , 游击队的强世清 队 长兄 弟俩和 白德胜 、 任志贞夫妇也被 白
九个 , 留下了七个寡 妇。 所以**才 对谢绍明家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 。
军抓 去枪打 了。 这样下 去, 你们怎能把 革命闹 成?” 父 亲却 说 : “ 共产 党人就 像 毛脑柳树 一样 , 割 了这 茬, 那一茬还 会长 出来。 二 哥和 同志们虽
然有的被杀 害了 , 有 的被关进监 牢 , 我还活着 。 咱
们 家, 整个 陕北还有 这么 多共产 党员。 共产党是杀不绝的 , 红军会 更强大。 ” 在党和红军的教育下 , 在父亲的带
**三次为谢子长墓题词
1 9 3 3 年秋 , 谢 子长 参 加华 北抗 日 反帝同盟 军作 战失败后 , 被党组织任命 为西北军事特派 员, 负责领导 西北 的武 装斗争。 在一次反 “ 围剿 ” 战役中 , i 身 j 子
长在前线指挥作 战 , 不幸胸部被敌弹击 中, 身负重伤 。
**等人按井冈山路线创建的陕甘革 命根据地也 日益 强大 , 获得 了全 国革命
根据地 “ 硕果仅存” 的称道 , 也成为中央
领下, 谢绍 明一 家从 1 9 2 4 年至 1 9 3 7 年
先后有 1 1 人投身革命 , 9 人参加 了共产
1 9 3 4 年l 0 月, 谢子长因伤势严重 , 离开部队转移到安定 、 安塞边 界一带养 伤。当时谢绍明正好跟在父 亲身边 , 照 料他养伤 。
谢 子长受伤 后 , 敌 人图谋杀 害他 ,
党 。从 1 9 3 3 年至 1 9 3 6 年 ,全 家在 战 场
上、 刑场上和敌人的屠刀下牺牲了9 人, 留下老少寡妇 6 人。
红军落脚点和八路军奔赴抗 日前线的 出
发地 。 而谢绍明 的父 亲谢子长作为 “ 三
红” 创建者之一的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
领, 不仅 自己献身于革命 , 还教 育和带
动全家投身革命 , 谢家先后有 1 7 人参加 革命 。 **落脚陕北后 , 听说陕北过
时刻侦探 他们 的行踪 。 为了避开敌 人的
骚扰 , 谢绍明一家不得 不经常转移 。 谢绍明记得 1 9 3 4 年1 月, 父亲酣子
毛 主席 落脚 陕北识 “ 青天 ”
1 9 3 4 年l 0 月, 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
去是在谢子长 、 刘志丹等一批共产党 员 领导下创建了根 据地 , **就特别关
心这个地方, 也了解了被陕甘边 区广大 农民称为 “ 谢青天” 的谢子长。
长从北平回到家乡 , 当时他穿得像个 叫
花子 , 家里人看 了都很难过 。 可他却很 乐观地 说 : “ 现在 吃点苦 , 是 为了将来
脱国民党军队的 “ 围剿” , 开始了悲壮的 、
前途 未 卜的二 万五 F里长征 , 1 9 3 5 年1 月, 中共 中央政治局召开了著名的遵义 会议 , 确立了** 的领导地位 。 此时 , 这 支由**所领导的红军队伍 , 正在
所有 的穷人都 过好 日子。 ” 在他伤 势严 重的 日日夜夜 里 , 一些乡亲 冒着生 命危 险, 带着挂面 、 蛋、 肉、 水果等礼物来探 望, 谢绍明经常听到父 亲痛
苦地说 : “ 我 怎能 白吃 人家 的东西 !再 说穷 人的东
** 到陕北 后落脚 的第 一个地
方就 在子 长县 , 对此, 谢绍 明很骄 傲 ,
向—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着。
1 9 3 5 年9 月, 刚刚在四川懋功会师 3
他说 : “ **在 陕北住 了十三年 , 第
一
个地方就 是我们子长县 , 后来才搬到
个月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所领导的红 四
方面军产生重大分裂, 张国焘公然违抗
了宝安 , 再以后再搬到延安 , 所 以毛主 席对 陕北有 非常深厚 的感情 。 ” 谢绍 明 听说 ** 那时候 就 向老 百姓打 听 陕
北是怎么回事 , 后来**就知道 了陕
西来之不易 , 咱不能要啊 !”
1 9 3 5 年2 月初 , 是谢绍 明最难过 的
一
中央指 示, 顽固坚持南下 , 终于发生 了 “ 九九密 电” 事件 。 鉴于张国焘有分裂党 和危害中央的企图, **与张闻天、 周
段 日子 , 谢子长 的伤势 急剧 恶化。 得
知“ 老 谢” 病 危的不 幸消息 ,当地各方
北还有个 谢青天 。 谢绍明感受得到毛主
面的代表 、 亲友和熟悉他 的乡亲们 , 跋
2 0 1 4 4上 M O T H E R L A N D 3 5
山涉水 、冒着危险 , 从早到晚纷纷来到 灯盏湾村 。 他们挤在父 亲住的院落 , 渴 望见他一 面 , 有 的默 默地 流着泪 , 有 的
捶 胸 顿足 、 放 声痛 哭 ……
2 月2 1 日, 谢子长与世长辞了。 谢绍 明忍着内心的悲痛 , 咽下I I NH , 一—执行
了党的指示 , 对父亲i 基 行 了秘密安葬。
当毛 泽东领 导 的 中央 红军到 达陕 北时 , 谢子长已经牺牲 。 虽然**没 有见过谢 子长 , 但谢绍明却从**三 次为谢子长墓题词这件事 中, 感受 到了
毛主 席等 中央领 导人对 鲥子长 有着极 高 的评价 , “ 毛主 席对一个 人那么 多的 题词 , 这个是没有过 的 , 只有对我 父亲 有三次题词一次碑文。 我听说**一
共写过两个碑文 , 我父亲是其 中一个。 ” 1 9 3 9 年春 , **主席在延安接见 了谢绍明三哥谢绍彦和表哥 白卓 武, 毛 上重新 出现 了 1 9 4 6 年 中共西北 局送给 子长陵 的挽联 原文 : “ 一心为人 民创造 红地 ; 百姓到 如今 叫你 青天 。 ” 谢绍 明 作 用, 依靠科学技术解 决了老百姓的吃 饭 问题 。 吃饭 问题基本解决后 , 谢绍 明
▲ 谢子长之子谢绍明 ( 右二 ) 接 受祖 国杂志社《岁月》 摄制组采访
主席给予谢子长很高的评价 , 对烈士的 家属进行 了亲切的 问候
, 勉励他们继承 父亲的事业 。 同年 , 陕甘 宁边 区党委和 政 府决 定将谢 子长遗 体移 葬于他 的家
乡枣树坪 。 毛 主席 亲笔 题词 : “ 谢 子长 同志 , 民族英雄 ” “ 谢子长同志 , 虽死犹
生。 ” 并 书写 了 碑 文 。
又关 注到 更 多问题 , 比 如老 百姓 没有 钱, 小孩上 学困难等等 , 这些都充分体
现了他对 人 民的责任心 。 “ 一 个人活 在 社会上 , 要 做一些事情 , 为 人民做一些
深深意识到 , 包括父亲在 内的无数革命
先烈永远活在人民的心 中。
7 6 年 党 龄 的老 党 员
谢绍明, 这位从 1 3 岁就 入党的老党 员, 最后从中纪委驻 国家科 委纪检组组 长退 休后 , 他 又踏上新的征程 , 参与到 科技扶贫当中。 为了使得我国老 、 少、 边 地 区成千上 万的农 民脱离贫困 , 解决温 饱 问题 。 他发起了从科技扶 贫衍生 出来
事情 , 所以说人 民是 第一 , 永远 不能忘
掉人民 , 特别是不能忘掉我们贫困的老 百姓 。 要干 什么事首 先都要 想到人 民 ,
抗 日战争胜 利后 , 1 9 4 6 年, 中共 中 央西北 局及 陕甘 宁边 区政 府 又为鲥子 长在瓦窑堡修 建了子长 陵。 ** 再次 题词 : “ 谢子长 同志千古 。 前仆后继 , 打
然后 再 想你 自己 , 不要 把 自己摆在 前
边。 ” 谢绍明同父亲谢子长一样 , 先天下 之忧而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 但 愿苍生俱饱 暖 , 不辞辛 苦 出山 林。 ” 本该 享清福 的老人谢 绍明仍 然时
倒人民公敌** 。 ” **总司令题词 :
“ 子长同志 , 陕北人民领袖 , 前仆后继 。 ” 陕甘 宁边 区政府 主席林 伯渠在 陕甘 宁
边 区 的 地 图 上边 题 词 : “ 谢 子 长 和 刘 志
的全国捐衣服帮助 贫困地区过冬活动 ,
并 最终使这项活动遍及全 国, 他 牢记毛
刻关注整个国家的发展 , 关注百姓 的衣 食住 行 , “ 现在我 们一定要 紧紧地 团结
在 ** 同志为首的党 中央周围 , 把我 们这个 国家建 设得更好 , 使 老百姓过 上
丹等 同志创造 了这块 福地 。 ”中共 中央 和 中央 军委领导 问志 ** 、 周思 来 、
主席的教诲 , 要为人民做一些事 隋。
谢绍明 1 3 入党时 , 陕北很穷 , 整 天
** 、 ** 、 彭德 怀、 刘伯承 、 贺龙等
作 了 题 词 。i 舅 j 绍 明在 这 些 伟 人 的 题 词 中
吃小米 粥 , 那时候他根本就没想到能 过 上现在这种 日子。日子好 了 , 但谢绍 明
却没有忘 了父亲的精神和 自己的使命 。 在国家科委任职的后期 , 他
跑遍了很多
更幸福 的好 日子 。 ”谢绍 明最后语重 心
长地说 。 趔
( 注 : 谢 绍 明讲 述 眼 中的 毛泽 东
看到了父亲短暂却光辉 的一生。 1 9 8 1 年1 0 月3日, 子长县党政军 民 各界举行了 谢子长烈士立碑仪式 。 谢绍
已制作成 纪录 片《 岁月》 在 线播 出, 在
社会 产生极大反响 欢迎登 陆 “ 祖 国网
根据地 , 跑遍 了很 多山区 , 看 到老百姓 都过着非常贫困的 日子。 于是谢绍明在 国家科 委组织 的科技 扶贫 中充分发 挥
明应邀从北京赶去参加了仪式。当他看 到新立 的**题词和碑文 , 看到会场
w w w. z g z z s . c o m. c n ” 点播 收看 , 并提 出您 的 宝贵 意 见 )
3 6 相国
2 0 1 4 4 r 1
范文三:谢子长的“中国梦”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也许他们大部分如同一闪而过的流星,陨落在我们的记忆中。但这些人却以其灿烂的燃烧方式,照亮了一方百姓。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个强悍的人,那就是谢绍明的父亲谢子长。谢子长曾经和**、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共同创建了陕北红色革命根据地。 “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这是谢子长的临终遗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的这句诗用在彼时的谢将军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今年已经89岁高龄的谢绍明谈及父亲,依然是满脸的骄傲和激动。耄耋之年的谢绍明,身板强健坚实,眉宇间闪烁着一股子青年人投身大事业时才有的刚毅和热情,这极易让人联想到谢子长的风采。 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 “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为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实现共产主义,人民将前赴后继,英勇战斗。”谢绍明听到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年纪还小,但他却清晰地记得父亲眼中的坚定。 1933年夏,谢子长被派往张家口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部第十八师工作,协助师长许权中指挥作战。抗日同盟军失败后,1933年冬,谢子长被派回陕北,任西北军事特派员。谢绍明记得他经常鼓励大家:“胜败是兵家常事,关键要吸取教训,继续坚持再干起来!” 白天,谢子长和游击队员钻山沟,住土窑,进行整训,晚上回到村子继续发动群众。只有这时,他们才能吃上一顿热饭。黎明前夕,提上一壶水,带上炒的豆子和糠炒面,他们又上山隐蔽了。谢绍明心疼地看到父亲的脚手冻烂了,手指头又红又肿,耳朵也淌着黄水。那时的生活十分艰苦,但谢子长却总是勉励大家:“咱们熬过严冬,就是春天,天气暖和了,就好了。”谢子长还自己动手写讲稿,专门给大家讲形势,讲军事。他语重心长地说:“打狗还要一条棍,我们下枪解散,手中没了武器,见了敌人干瞪眼,没办法。这些沉痛教训要永远记取。” 谢绍明还记得1934年初夏的一天,父亲坐在马圈坪村土窑洞的炕上,和家里人闲谈。继母说:“你哥被白军抓去害死在监狱里,你侄儿福成和绍斌被关在监牢里。正月初,游击队的强世清队长兄弟俩和白德胜、任志贞夫妇也被白军抓去枪打了。这样下去,你们怎能把革命闹成?”父亲却说:“共产党人就像毛脑柳树一样,割了这茬,那一茬还会长出来。二哥和同志们虽然有的被杀害了,有的被关进监牢,我还活着。咱们家,整个陕北还有这么多共产党员。共产党是杀不绝的,红军会更强大。” 在党和红军的教育下,在父亲的带领下,谢绍明一家从1924年至1937年先后有11人投身革命,9人参加了共产党。从1933年至1936年,全家在战场上、刑场上和敌人的屠刀下牺牲了9人,留下老少寡妇6人。 **落脚陕北识“青天”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此时,这支由**所领导的红军队伍,正在向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着。 1935年9月,刚刚在四川懋功会师3个月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所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产生重大分裂,张国焘公然违抗中央指示,顽固坚持南下,终于发生了“九九密电”事件。鉴于张国焘有分裂党和危害中央的企图,**与张闻天、**、博古、王稼祥等于当日深夜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紧急会议,决定立即率领原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次日,在发布的《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中,中共中央指出的战略方针是:“迅速北上,创造川陕甘新苏区去!”然而,就在十多天后的9月22日,历史的机遇却让中央红军选择了陕北。 **决定把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他亲自领导了创建陕北大本营工作,主要在组织上纠正了“肃反”错误,在军事上进行直罗镇、东征和西征战役,在政治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北大本营的建立,保障了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并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 1934年到1936年,是西安学生运动的高潮时期,学生中流传着陕北有了“三红”,即红军、红党、红色政权的传闻,而当时“三红”的创建者刘志丹、谢子长、**等人按井冈山路线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也日益强大,获得了全国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称道,也成为中央红军落脚点和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地。而谢绍明的父亲谢子长作为“三红”创建者之一的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不仅自己献身于革命,还教育和带动全家投身革命,谢家先后有17人参加革命。**落脚陕北后,听说陕北过去是在谢子长、刘志丹等一批共产党员领导下创建了根据地,**就特别关心这个地方,也了解了被陕甘边区广大农民称为“谢青天”的谢子长。 **到陕北后落脚的第一个地方就在子长县,对此,谢绍明很骄傲,他说:“**在陕北住了十三年,第一个地方就是我们子长县,后来才搬到了宝安,再以后再搬到延安,所以**对陕北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谢绍明听说**那时候就向老百姓打听陕北是怎么回事,后来**就知道了陕北还有个谢青天。谢绍明感受得到**的关心,因为**给当时陕北的领导讲,“你们要很好地关心关心谢子长这个家庭,他们是一个红色的家庭,他们家里边死了很多人。” 那时候谢绍明已经是一个小红军了,1936年底,**刚来的时候,谢绍明才11岁。1936年底1937年,12岁的谢绍明就被正式编入到红军队伍里边,成为“红小鬼”。1929年到1935年,谢绍明家就有17个人参加革命参加红军,死了九个,留下了七个寡妇。所以**才对谢绍明家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 **三次为谢子长墓题词 1933年秋,谢子长参加华北抗日反帝同盟军作战失败后,被党组织任命为西北军事特派员,负责领导西北的武装斗争。在一次反“围剿”战役中,谢子长在前线指挥作战,不幸胸部被敌弹击中,身负重伤。 1934年10月,谢子长因伤势严重,离开部队转移到安定、安塞边界一带养伤。当时谢绍明正好跟在父亲身边,照料他养伤。 谢子长受伤后,敌人图谋杀害他,时刻侦探他们的行踪。为了避开敌人的骚扰,谢绍明一家不得不经常转移。 谢绍明记得1934年1月,父亲谢子长从北平回到家乡,当时他穿得像个叫花子,家里人看了都很难过。可他却很乐观地说:“现在吃点苦,是为了将来所有的穷人都过好日子。”在他伤势严重的日日夜夜里,一些乡亲冒着生命危险,带着挂面、蛋、肉、水果等礼物来探望,谢绍明经常听到父亲痛苦地说:“我怎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再说穷人的东西来之不易,咱不能要啊!” 1935年2月初,是谢绍明最难过的一段日子,谢子长的伤势急剧恶化。得知“老谢”病危的不幸消息,当地各方面的代表、亲友和熟悉他的乡亲们,跋山涉水、冒着危险,从早到晚纷纷来到灯盏湾村。他们挤在父亲住的院落,渴望见他一面,有的默默地流着泪,有的捶胸顿足、放声痛哭…… 2月21日,谢子长与世长辞了。谢绍明忍着内心的悲痛,咽下眼泪,一一执行了党的指示,对父亲进行了秘密安葬。 当**领导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谢子长已经牺牲。虽然**没有见过谢子长, 但谢绍明却从**三次为谢子长墓题词这件事中,感受到了**等中央领导人对谢子长有着极高的评价,“**对一个人那么多的题词,这个是没有过的,只有对我父亲有三次题词一次碑文。我听说**一共写过两个碑文,我父亲是其中一个。” 1939年春,**主席在延安接见了谢绍明三哥谢绍彦和表哥白卓武,**给予谢子长很高的评价,对烈士的家属进行了亲切的问候,勉励他们继承父亲的事业。同年,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将谢子长遗体移葬于他的家乡枣树坪。**亲笔题词:“谢子长同志,民族英雄”“谢子长同志,虽死犹生。”并书写了碑文。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又为谢子长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陵。**再次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总司令题词:“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仆后继。”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的地图上边题词:“谢子长和刘志丹等同志创造了这块福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等作了题词。谢绍明在这些伟人的题词中看到了父亲短暂却光辉的一生。 1981年10月3日,子长县党政军民各界举行了谢子长烈士立碑仪式。谢绍明应邀从北京赶去参加了仪式。当他看到新立的**题词和碑文,看到会场上重新出现了1946年中共西北局送给子长陵的挽联原文:“一心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谢绍明深深意识到,包括父亲在内的无数革命先烈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76年党龄的老党员 谢绍明,这位从13岁就入党的老党员,最后从中纪委驻国家科委纪检组组长退休后,他又踏上新的征程,参与到科技扶贫当中。为了使得我国老、少、边地区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贫困,解决温饱问题。他发起了从科技扶贫衍生出来的全国捐衣服帮助贫困地区过冬活动,并最终使这项活动遍及全国,他牢记**的教诲,要为人民做一些事情。 谢绍明13入党时,陕北很穷,整天吃小米粥,那时候他根本就没想到能过上现在这种日子。日子好了,但谢绍明却没有忘了父亲的精神和自己的使命。在国家科委任职的后期,他跑遍了很多根据地,跑遍了很多山区,看到老百姓都过着非常贫困的日子。于是谢绍明在国家科委组织的科技扶贫中充分发挥作用,依靠科学技术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吃饭问题基本解决后,谢绍明又关注到更多问题,比如老百姓没有钱,小孩上学困难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民的责任心。“一个人活在社会上,要做一些事情,为人民做一些事情,所以说人民是第一,永远不能忘掉人民,特别是不能忘掉我们贫困的老百姓。要干什么事首先都要想到人民,然后再想你自己,不要把自己摆在前边。”谢绍明同父亲谢子长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本该享清福的老人谢绍明仍然时刻关注整个国家的发展,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现在我们一定要紧紧地团结在**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把我们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使老百姓过上更幸福的好日子。” 谢绍明最后语重心长地说。 (注:谢绍明讲述眼中的**已制作成纪录片《岁月》在线播出,在社会产生极大反响。欢迎登陆“祖国网www.zgzzs.com.cn”点播收看,并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范文四:谢子长的“中国梦”
1946年中共西北局送给子长陵的挽联原文写道:“一心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也许他们大部分如同一闪而过的流星,陨落在我们的记忆中。但这些人却以其灿烂的燃烧方式,照亮了一方百姓。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个强悍的人,那就是谢绍明的父亲谢子长。谢子长曾经和**、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共同创建了陕北红色革命根据地。
“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这是谢子长的临终遗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的这句诗用在彼时的谢将军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今年已经89岁高龄的谢绍明谈及父亲,依然是满脸的骄傲和激动。耄耋之年的谢绍明,身板强健坚实,眉宇间闪烁着一股子青年人投身大事业时才有的刚毅和热情,这极易让人联想到谢子长的风采。
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
“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为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实现共产主义,人民将前赴后继,英勇战斗。”谢绍明听到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年纪还小,但他却清晰地记得父亲眼中的坚定。
1933年夏,谢子长被派往张家口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部第十八师工作,协助师长许权中指挥作战。抗日同盟军失败后,1933年冬,谢子长被派回陕北,任西北军事特派员。谢绍明记得他经常鼓励大家:“胜败是兵家常事,关键要吸取教训,继续坚持再干起来!”
白天,谢子长和游击队员钻山沟,住土窑,进行整训,晚上回到村子继续发动群众。只有这时,他们才能吃上一顿热饭。黎明前夕,提上一壶水,带上炒的豆子和糠炒面,他们又上山隐蔽了。谢绍明心疼地看到父亲的脚手冻烂了,手指头又红又肿,耳朵也淌着黄水。那时的生活十分艰苦,但谢子长却总是勉励大家:“咱们熬过严冬,就是春天,天气暖和了,就好了。”谢子长还自己动手写讲稿,专门给大家讲形势,讲军事。他语重心长地说:“打狗还要一条棍,我们下枪解散,手中没了武器,见了敌人干瞪眼,没办法。这些沉痛教训要永远记取。”
谢绍明还记得1934年初夏的一天,父亲坐在马圈坪村土窑洞的炕上,和家里人闲谈。继母说:“你哥被白军抓去害死在监狱里,你侄儿福成和绍斌被关在监牢里。正月初,游击队的强世清队长兄弟俩和白德胜、任志贞夫妇也被白军抓去枪打了。这样下去,你们怎能把革命闹成?”父亲却说:“共产党人就像毛脑柳树一样,割了这茬,那一茬还会长出来。二哥和同志们虽然有的被杀害了,有的被关进监牢,我还活着。咱们家,整个陕北还有这么多共产党员。共产党是杀不绝的,红军会更强大。”
在党和红军的教育下,在父亲的带领下,谢绍明一家从1924年至1937年先后有11人投身革命,9人参加了共产党。从1933年至1936年,全家在战场上、刑场上和敌人的屠刀下牺牲了9人,留下老少寡妇6人。
**落脚陕北识“青天”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此时,这支由**所领导的红军队伍,正在向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着。
1935年9月,刚刚在四川懋功会师3个月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所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产生重大分裂,张国焘公然违抗中央指示,顽固坚持南下,终于发生了“九九密电”事件。鉴于张国焘有分裂党和危害中央的企图,**与张闻天、**、博古、王稼祥等于当日深夜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紧急会议,决定立即率领原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次日,在发布的《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中,中共中央指出的战略方针是:“迅速北上,创造川陕甘新苏区去!”然而,就在十多天后的9月22日,历史的机遇却让中央红军选择了陕北。
**决定把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他亲自领导了创建陕北大本营工作,主要在组织上纠正了“肃反”错误,在军事上进行直罗镇、东征和西征战役,在政治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北大本营的建立,保障了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并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
1934年到1936年,是西安学生运动的高潮时期,学生中流传着陕北有了“三红”,即红军、红党、红色政权的传闻,而当时“三红”的创建者刘志丹、谢子长、**等人按井冈山路线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也日益强大,获得了全国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称道,也成为中央红军落脚点和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地。而谢绍明的父亲谢子长作为“三红”创建者之一的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不仅自己献身于革命,还教育和带动全家投身革命,谢家先后有17人参加革命。**落脚陕北后,听说陕北过去是在谢子长、刘志丹等一批共产党员领导下创建了根据地,**就特别关心这个地方,也了解了被陕甘边区广大农民称为“谢青天”的谢子长。
**到陕北后落脚的第一个地方就在子长县,对此,谢绍明很骄傲,他说:“**在陕北住了十三年,第一个地方就是我们子长县,后来才搬到了宝安,再以后再搬到延安,所以**对陕北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谢绍明听说**那时候就向老百姓打听陕北是怎么回事,后来**就知道了陕北还有个谢青天。谢绍明感受得到**的关心,因为**给当时陕北的领导讲,“你们要很好地关心关心谢子长这个家庭,他们是一个红色的家庭,他们家里边死了很多人。”
那时候谢绍明已经是一个小红军了,1936年底,**刚来的时候,谢绍明才11岁。1936年底1937年,12岁的谢绍明就被正式编入到红军队伍里边,成为“红小鬼”。1929年到1935年,谢绍明家就有17个人参加革命参加红军,死了九个,留下了七个寡妇。所以**才对谢绍明家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
**三次为谢子长墓题词
1933年秋,谢子长参加华北抗日反帝同盟军作战失败后,被党组织任命为西北军事特派员,负责领导西北的武装斗争。在一次反“围剿”战役中,谢子长在前线指挥作战,不幸胸部被敌弹击中,身负重伤。 1934年10月,谢子长因伤势严重,离开部队转移到安定、安塞边界一带养伤。当时谢绍明正好跟在父亲身边,照料他养伤。
谢子长受伤后,敌人图谋杀害他,时刻侦探他们的行踪。为了避开敌人的骚扰,谢绍明一家不得不经常转移。
谢绍明记得1934年1月,父亲谢子长从北平回到家乡,当时他穿得像个叫花子,家里人看了都很难过。可他却很乐观地说:“现在吃点苦,是为了将来所有的穷人都过好日子。”在他伤势严重的日日夜夜里,一些乡亲冒着生命危险,带着挂面、蛋、肉、水果等礼物来探望,谢绍明经常听到父亲痛苦地说:“我怎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再说穷人的东西来之不易,咱不能要啊!”
1935年2月初,是谢绍明最难过的一段日子,谢子长的伤势急剧恶化。得知“老谢”病危的不幸消息,当地各方面的代表、亲友和熟悉他的乡亲们,跋山涉水、冒着危险,从早到晚纷纷来到灯盏湾村。他们挤在父亲住的院落,渴望见他一面,有的默默地流着泪,有的捶胸顿足、放声痛哭……
2月21日,谢子长与世长辞了。谢绍明忍着内心的悲痛,咽下眼泪,一一执行了党的指示,对父亲进行了秘密安葬。
当**领导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谢子长已经牺牲。虽然**没有见过谢子长, 但谢绍明却从**三次为谢子长墓题词这件事中,感受到了**等中央领导人对谢子长有着极高的评价,“**对一个人那么多的题词,这个是没有过的,只有对我父亲有三次题词一次碑文。我听说**一共写过两个碑文,我父亲是其中一个。”
1939年春,**主席在延安接见了谢绍明三哥谢绍彦和表哥白卓武,**给予谢子长很高的评价,对烈士的家属进行了亲切的问候,勉励他们继承父亲的事业。同年,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将谢子长遗体移葬于他的家乡枣树坪。**亲笔题词:“谢子长同志,民族英雄”“谢子长同志,虽死犹生。”并书写了碑文。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又为谢子长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陵。**再次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总司令题词:“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仆后继。”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的地图上边题词:“谢子长和刘志丹等同志创造了这块福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等作了题词。谢绍明在这些伟人的题词中看到了父亲短暂却光辉的一生。
1981年10月3日,子长县党政军民各界举行了谢子长烈士立碑仪式。谢绍明应邀从北京赶去参加了仪式。当他看到新立的**题词和碑文,看到会场上重新出现了1946年中共西北局送给子长陵的挽联原文:“一心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谢绍明深深意识到,包括父亲在内的无数革命先烈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76年党龄的老党员
谢绍明,这位从13岁就入党的老党员,最后从中纪委驻国家科委纪检组组长退休后,他又踏上新的征程,参与到科技扶贫当中。为了使得我国老、少、边地区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贫困,解决温饱问题。他发起了从科技扶贫衍生出来的全国捐衣服帮助贫困地区过冬活动,并最终使这项活动遍及全国,他牢记**的教诲,要为人民做一些事情。
谢绍明13入党时,陕北很穷,整天吃小米粥,那时候他根本就没想到能过上现在这种日子。日子好了,但谢绍明却没有忘了父亲的精神和自己的使命。在国家科委任职的后期,他跑遍了很多根据地,跑遍了很多山区,看到老百姓都过着非常贫困的日子。于是谢绍明在国家科委组织的科技扶贫中充分发挥作用,依靠科学技术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吃饭问题基本解决后,谢绍明又关注到更多问题,比如老百姓没有钱,小孩上学困难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民的责任心。“一个人活在社会上,要做一些事情,为人民做一些事情,所以说人民是第一,永远不能忘掉人民,特别是不能忘掉我们贫困的老百姓。要干什么事首先都要想到人民,然后再想你自己,不要把自己摆在前边。”谢绍明同父亲谢子长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本该享清福的老人谢绍明仍然时刻关注整个国家的发展,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现在我们一定要紧紧地团结在**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把我们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使老百姓过上更幸福的好日子。” 谢绍明最后语重心长地说。
(注:谢绍明讲述眼中的**已制作成纪录片《岁月》在线播出,在社会产生极大反响。欢迎登陆“祖国网www.zgzzs.com.cn”点播收看,并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范文五:李志恒与谢子长的革命友谊
李志恒与谢子长的革命友谊
1926年 11月,冯玉祥所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十师三十六旅,在绥远五原 誓师后进军陕甘,遂占领盐池、定边。该部当时有很多人就是中国共产党员,其 政治部就设在县城聂家大院,王恩培主任、罗成进、王自成等人都是共产党员, 他们平易近人, 没有官架子, 喜欢和李志恒这些当地的年轻人接近, 闲暇时经常 找李志恒聊天并且学习绘画, 一起拉家常。 他们也经常在一起开会学习, 李志恒 喜欢听王恩培讲话:“??共产主义是我们党最终实现的目标,中国革命的首要 任务就是打倒列强, 消灭剥削制度, 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 这些话对他启发 教育很大。以前李志恒在蒙地干活,跟共产党接触过,他们都穿着很简朴,对人 客气, 对穷人像亲人一样, 可是党的组织很快被工头老板告密, 遭到了反动政府 的破坏。 1926年他来到了盐池县城,没想到在这儿又碰上了共产党。李志恒感 到王恩培、 罗进成、 王自成等这些共产党员都是他遇到的最好的人, 他们和蒙地 干活见到的共产党员一模一样, 为人和气, 没有霸气, 共产党这个组织一定是个 好组织。自达他听了王恩培的讲话后,李志恒总是喜欢找王主任谈话。并且,他 闲暇时, 还试着给王恩培画像片。 他开始问王恩培:“ 共产党是一个怎样的组织?”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具有革命性的群众组织??”
李志恒听着, 虽然还有些不太能听懂, 但他的眼前好像已经展现出一幅未来 社会的美好图画, 觉得一定要参加这样的组织。 为什么不找他们介绍加入党组织 干革命呢 ? 过了一天, 李志恒便找政治主任王恩培和罗成进同志要求入党干革命。 “王主任,共产党是个很伟大的组织,那么,一般人能够加入吗?”李志恒 认真地问。
“ 只要愿意参加革命, 并为此努力奋斗的社会各界先进人士, 都可以要求加
入。我党采取苏维埃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 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 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 政策;坚决同一切反动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断绝一 切联系。 ”
李志恒听着听着, 情不自禁的问王恩培:“王主任, 我也想加入你们的组织, 可以吗?”
王主任说:“凡接受我党的纲领和政策,愿意忠于党,不分 性别、国籍,经 过一名党员介绍,均可成为我们的同志 ;但在加入我党之前,必须断绝同反对 我党纲领的任何 党派的关系。 ”
王恩培关切地问他:“你愿意吗?”
“愿意! ”李志恒毫不犹豫地说。
“那我就当你的入党介绍人, 在公开时机未成熟前, 你要保守党的主张以至 党员身分 。 ”王恩培很高兴。
1926年 12月 20经党委研究,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盐池支部并吸收李志 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即为正式党员。王自成任支部书记、李志恒任组织委员、
郭秉义任宣传委员。
1927年 4月 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 60余 人被捕, 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八月的一天,当李志恒从乡下回到城内,听说 国民革命军全旅准备急行军连夜开赴兰州和西安去了。 先前, 党组织决定让王自 成留到盐池工作,现在他们都要走了。李志恒一下感到有了负担。因为,以前他 做啥都有王主任他们领导,他的心里总是很踏实,今后,不管干啥,都要他一个 人认真细致的考虑好, 一旦出了差错, 就会给革命带来损失, 他心情沉重地来到 郭秉义的皮货部, 好几天都在思考着怎样开展党的工作。 宁夏国民党**清党活 动自 1927年 8月开始后,宁夏的党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革命活动遭受严重挫 折。 国民联军离开宁夏, 部队中的共产党员随军出发, 盐池县党支部书记就由李 志恒担任。
1927年冬,活跃于陕甘、陕北一带的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的游击队打富 济贫、解放穷人的消息不断传入盐池县,使盐池人民看到了光明,受到了鼓舞。 陕北党组织也不断派人潜入盐池, 做发动群众的工作。 第二年冬天, 谢子长化名
谢浩如,带领工作人员刘世庵,以做生意为名到盐池县城住了 20多天,开展党 的秘密工作,宣传共产党的主张。经过十分曲折的途径,终于打听到了李志恒,
两个人一见面就好像很熟悉。
1929年 11月,宁夏马福祥反动回军驻进盐池县。跟着,反动的国民党盐池 县党部相继进入盐池,一时白色恐怖笼罩着盐池县。李志恒就出城住在沟沿村。 留,还是走 ? 李志恒十分犹豫,最后和刘孝喜、聂三太子商量,他也觉得自己既 没有工作经验, 又没斗争的经验, 国民党已经开始搜捕清查户口了, 李志恒就安 排其他同志离开县城躲避。 看到敌人报纸登载着共产党领导的陕西渭南华县暴动 的消息,李志恒便下定决心去找谢子长和陕西党的组织。
在定边党组织和谢子长、刘志丹的同学丁子齐、龙意民、李临民的介绍下, 李志恒不但找到了谢子长,也认识和了解了陕北有名的革命领袖刘志丹。之后,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李志恒和谢子长之间不但产生了伟大的革命理想, 也产生 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他们之间既有无私的支援,又有充分的信任。
1934年 8月 26日,谢子长在清涧河口镇战役中胸部中弹负伤。 8月 28日, 他带伤出席了中共陕北特委寺焉里会议,并决定建立陕北红军独立师。 9月 1日 到 15日,先后两次带伤指挥部队在安定县董家寺击溃敌军一个营并攻克安定县 城, 击毙民团团总李丕成, 粉碎了国民党陕北当局对陕北苏区的第一次 “围剿” 。 9月 18日,红军陕北游击队一支队在安定崖窑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一 团,谢子长主持红一团的改编仪式。由于连续奔袭作战,谢子长伤势愈加严重, 不得不离开部队养伤。
10月,李志恒和龙 意民、李临民找到刘志丹,他们三人一起到达安定县水 晶沟看望了正在养伤的谢子长。 此后一段时间, 谢子长为躲避敌人搜捕, 曾辗转 多处养伤, 李志恒也随之多次探望。 在此后一段短暂革命生涯中, 特别是面对生 死离别的考验下, 李志恒不顾个人安危,冲破各种困难,翻山越岭,长途跋涉, 带着自己做皮活、画画、做油漆活挣下的工钱去看谢子长,让他看病,养伤,在 生命的最后时刻,谢子长还在关心着盐池县党的活动,他说:“志恒啊,盐池是
陕北通向宁夏的要道, 那里也有党的组织, 下一步, 你也要想办法和那里的党组 织联系, 在宁夏党组织的领导下, 开展盐池的工作可能要有力一些。 陕北的党组 织你一下找不到,许多工作你一个人不好干啊。 ”
1935年初,得知谢子长伤势恶化、病情危急的消息,李志恒立即再次前往。 1月 20日,天刚蒙蒙亮,李志恒就来到安定县灯盏湾。 一进谢子长住的窑洞, 就拉着子长的双手,哽咽着说:“老谢,你成这个样子了,为甚不早给我说??” 谢子长看到李志恒, 心情很是激动, 一时说不出话来, 吃力地捉住李志恒的臂膀, 半天才说:“志恒,我早盼着你来哩,我约莫你也快来了! ”李志恒见谢子长病成 这个样了, 埋怨说:“你咋不早点给我来信呢?” 谢子长说:“已派人去给你送信, 可至今还没有回来。 ”过了一会,谢子长又一字一板的说:“志恒啊,你来了,我 就很高兴了!你和宁夏的党组织联系,盐池那里有盐,不管老百姓还是部队,都 需要食盐,做好那里的工作,对革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啊!看样子我是不行了, 那里的工作的重担就要全落在你肩上了,你是那里的人,你会画画、做批货,好 掩护,在盐池有利于开展工作,也只有你了! ”听到这里,李志恒又难受又激动 地说:“老谢,不要这么说,你要活着,你的伤能好,一定能好! ” 。李志恒恳切 地说:“你是老大哥,我听你的,等你养好了伤,我们一起开辟宁夏工作” 。两位 革命者感人肺腑的话,使在场的人深受感动。
1935年 2月 21日晚,谢子长在灯盏湾逝世,终年 38岁。谢子长逝世后, 李志恒万分悲愤。一天,他把定边的几个党员叫来说:“你们也知道,对老谢的 逝世绝对要保密, 到了哪里都要打出老谢的旗号, 大张旗鼓地说是谢子长的队伍。 这样,就能给群众壮胆,使群众受到鼓舞,同时,反动派一听老谢还活着,必然 闻风丧胆。这么干对革命有利。 ” 1936年 4月 14日,时任红 28军军长的刘志 丹在红军东征中牺牲,终年 33岁。陕北高原为之震动,西北革命根据地再度陷 入无限的悲伤之中??李志恒万分悲痛。 他们是好战友, 好伙伴, 面对两位战友
的相继逝世,李志恒感到天地崩塌般的损失。
他们之间这一段雄浑悲壮的伟大革命情谊, 是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 它跨越 时间的长河, 永远为后世所传诵所敬仰, 并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记忆中, 党和人 民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历史功绩。**为刘志丹题词 “群众领袖,民族英 雄” ,**为刘志丹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 丹。 ”**两次为谢子长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 “谢子长同志千古,前 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 ,并亲笔为谢子长墓撰写了碑文。为了纪念他俩,党和 政府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
(盐池县党史办张玉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