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作文:青春的心墙
青春,是一道华丽的沟壑,在这道沟壑上,有成熟情怀稚嫩之间的一堵心墙。它划开了自己与父母、同学之间的界线。
对于父母,我们的心墙上了锁。与他们永远无法真正的沟通,我们尽量保持沉默,不愿倾吐。这道墙断开了他们通往我们心房的那条开满鲜花的小路,心中的事,不可望,更不可及。他们永远看不到我们的烦恼甚至连快乐也无法知晓。我甩给他们的只有包袱和无限的伤痕。我们之间有了年龄的界线。时光带走了我们太多的纯真、永远打开的心门,甚至还有对父母的大部分关心。父母心中则少了这道墙,对于我们,他们能给的,都给了。而我们甩给他们的一堆毫无价值的东西却令父母难过、伤心。我们能十分清楚地看到:一大片的忧伤,在他们心中,不停地蔓延着,蔓延着。似乎也有筑成一堵墙的决心。当然,他们不肯……我们也知道,少了一种心连心的感受,就多了一份空虚。但这是青春的安排,一切都是它的“杰作”。
而对于同学,我们则没有那么保守。我们有太多共同的话题。那座心墙,也就自然地消失了,但有一个房间,永远紧闭,那儿有我们真正的秘密,而那把钥匙,谁也不会拥有。到了要解锁时,就变成了:我们的小世界,不妥协。
青春,是美丽的,是忧伤的,是迷茫的,是快乐的。那座高墙,似乎也想自己瞬间瓦解,但又不甘心自己高大的身躯就此消散。
青春的旋律是悠扬的,但又太过急促;是充满激情的,但又略带彷徨。而一切都源自于那一堵心墙。它阻隔了太多,拴住了太多,带走了太多,又给予了太多。顺其自然,任那道墙筑起,倒塌。任那道沟干涸,充盈。因为,那是青春成长的必经之路。
生命就像一场烟花,需要努力点燃,盛开,直至化为飞烟。其中的酸、甜、苦、辣,你永远无法知道。惟有经过,你才明白。每一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可以为自己的快乐负责。就像那堵墙,也许真的让我们推动了一些快乐,但我们可以制造快乐。让生活更加美好!
请记住,那座心墙,保护的是你心中的小世界,我们无法让自己不经历,但可以让自己使记忆变得美好。
请珍惜它,它也会成为你心中的一部分,唯有经过,你才能够明白……
范文二:拆除组织的心墙
拆除组织的心墙
组织的学习与人相似,第一步也要从“放下业障”开始。唯有懂得“放下”,方能创 造能真正吸引人才、机会与资源的能量场,也才有可能从集权化步入分权化,最终在 生态系统化中持续提升生命力。
滋生出种种防御行为,最典型的是口 组织如何更有效率地运
是心非和拉帮结派。麻木则不仁,尽 行相比,人的问题往往 管这种麻木是人和正式组织相互作用 并不受管理者重视。尽 的结果。正式组织的权力产生并存在 与 于组织的中心,根据权力围绕人、流 管“以人为本”谈了很
多年,但更多的是在讨论如何善待下 程还是技能来设计,明茨伯格将此类
属,而人与组织的关系却很少有人问 组织分为三种 :简单结构、机械型组
织和专业性组织。这也是我们所司空 津。管理大师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惯见的组织形式。
组织僵化,人麻木 ;人麻木,组 Argyris)于 1957年 在《管理科学季刊》 织更僵化。这似乎类似鸡与蛋的关系。 上发表《个性与组织》一文,颇有点 要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从理解和激 石破天惊的意味。阿吉里斯在文中令 活人本身入手。所以,在此之后阿吉 人意外地提出,正式组织是人性的牢 里斯、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 笼,与人性的健康发展背道而驰。这 等人会强调组织需要学习。这种学习 也是后来风靡全球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不是教育,是通过实践自我完善觉悟, 的滥觞。 《U 型理论》 进而提升组织的生命力。 . 在阿吉里斯看来,正式组织的专 奥托 夏莫(C. OttoScharmer )著 问题是不但正式组织会使人精神 邱昭良,王庆娟 译 业化原则带来了人的工具化倾向,层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6 月第1失落,社会也在教育人逃避现实。阿 级制结构形成了“命令—服从”关系, 集版 吉里斯发现,人们自小从社会化教育 中统一领导使得员工的个性由“自 治”中习得了某种生存技巧——防卫性推 变为“他治”;组织的控制幅度越 小,部理,在面对威胁性和障碍性的工作或 门越多,工作越割裂,员工的 无力感
越强。这些问题产生的挫败感, 使员工
变得依赖、顺从和麻木,于是
21cbr.com
汪洋
人际问题时,人们往往会隐藏真实的 150多位高知人士 ,写出了《U 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而在历史上则 访谈了
想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将错 型理论》(Theory U)。U 型理论阐述 曾经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他们都拒 误归因于别人或环境。阿吉里斯提出 的是人如何改变对事情、对系统和对 绝面向未来的思考,呈现出选择性失 的“习惯性防御”对后来将“组织学 习”播未来的态度,学会聆听,学会对“判 断明的状态,他们膜拜全能的上帝、全 扬为显学的彼得?圣吉影响颇 深,圣的声音”保持洞察力,这些判断的 声音能的代理(如国家政权)、全能的机制, 吉提出的组织学习智障中的“归 罪于外来自人们根深蒂固的成见。用心 去感他们都对外界普遍缺乏同理心,要么 部”与之非常相似。习惯性防 御是一种知我们所观察的事物、我们所处 的系残害异教徒,要么迫害持不同政见者, 自利的短视,原因是看不到 其身所处统和系统中其他人的真实想法。 之后要么设计政策让穷人成为牺牲品。 的整个系统,不相信“报应”, 所以系统性我们与被观察者的边界一旦倒塌, 内心对于人、组织和社会来说,“基要 主的灾难会一再发生。 与有生命力的系统就会产生连接。 按照义”不能带来社会的良性互动,更 不懂
夏莫的说法,我们的愿景和意图 会变得面对未来。“看看我们身边,很 多系统加上动态复杂 性(因果链不 清, 得清晰,意图的力量创造了能够 吸引和机构被深深地困在下载模式 中。”夏且存在时空上距离或延迟 )、社会复 所需人才、机会和资源的能量场, 人们莫认为,谈话行动,是社会互 动的重杂性(利益相关者众多,利益和世界 要起点。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人与能从涌现的未来展望新事物。这
人,人与由人组成的组织、系统 产生观越来越多元化)、涌现复杂性(来自 互动,聆听和谈话是达成理解的 第一未来的破坏性变革)与以前相比大大 步,也是破除我们习惯性防御, 面向增加,我们生活在一个存在大量体制 未来的第一步。然而谈话更多的 时候
是无效的,有七种行为足以使谈 话失性失败(institutional failure)的时 效,使社会系统循环出轨到病态 之代。20 世纪最杰出的社会学家之一库 中 :重 演过去的模式、封杀其他观 . 习惯性防御是一种自利 尔特 卢因(Kurt Lewin)的场理论 点、责怪他人、无视系统和狂妄自大、
阴谋和假情报毒化谈话和思考的基础、 是社会心理学和行动研究方面的重要 的短视,原因是看不到 侵扰和威吓、集体瓦解破坏关系结构。 突破。在他的理论中,场被定义为“共 存无论是 D E C 还是安然公司这样的 所处的整个系统,不相 事件的总和,而这些事实又是相互 依巨无霸企业多多少少都犯过上面的错
误,一个被并购,另一个破产了。安 存的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T 小 信“报应 ,所以系”统 性然的会计制度曾经被一项“激进会计 制组 ,20 世纪末涌现的对话、组织学习、 度”所扭曲,该制度今天已被视为骗 局。的灾难会一再发生。 系统思考方法和相关运动都与卢因的 身处局中的安然高层当时并不这么 认
为,更不相信风暴就要来临。以企业 来理论一脉相承。人们不得不面对所处 举例说明这一点也是一种看似温和 的的复杂系统(场)、面对未来,由于人 与曾子在《大学》里所说的“知止而 习惯性防御。人们往往容易成为某种 意后有 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 安, 与系统、与未来的互动关系,所以从 识形态的奴隶,无视理想与现实之间 逐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颇有会心 之渐拉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学习的第 一改造人性入 手,“种善 因,得善果 ”, 相处。 步是要学会去障,懂得“放下”,如 果组对来说比较可行。 在夏莫眼里的反例是“下载”—— 重织也因此懂得“放下,”变得聪明, 就可能. 复过去的模式,按个人的习惯思维 方所以彼得 圣吉近年来会热衷传 从集权化步入分权化,再到网络 化,最式看待世界。这就是习惯性防御。 这终实现生态系统化。 播灵修,并开班教领导者如何修身。 种会导致系统性罪恶和灾难的“习 惯性. 他与奥拓 夏莫(Otto Scharmer)等 防御”,一方面来自人的自私,一 方面
. 是无知,即缺乏应对系统复杂性 的能人合著的《第五项修炼 心灵篇》弥
力。典型的便是“基要主义”的 反应模漫着王阳明理念的味道。圣吉经常会 式。宗教中的基要主义也被称 作原教通过画出一个大大的“U”字来阐述他 的观旨主义,在政治上,体现为大 国沙文
点,这个与“U”有关的理论,来 自于他主义,在经济上则是殖民主义。 在当今
世界,这三者皆未绝迹,普遍 . . 的合作者奥拓 夏莫博士。奥 拓 夏
莫通过长达 10 年的创新研究,
2011年9月号 21世纪商业评127 论
范文三:被拆除的心墙
平生第一次被人冤枉是小学五年级。那时是数学课代表,所以经常帮老师批改试卷。有一次体育课我留在教室里批改试卷,有一个同学(自然记得她的名字,可是还是不要再叫了罢)提前从操场回到教室,她找到了自己的试卷,然后问我可不可以先拿去改错,我没多想,点了头……
后来下课铃响起,她突然一副委屈的模样问我:“你为什么给我扣了分啊?明明就是对的!”我茫然地看着她,刚才明明就是她自己改的啊!恰好同学们都陆续进了教室,而她质问我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我说你刚才自己改的好不好?她露出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说,那你是说我冤枉你了?同学们纷纷跑过来围观,但她们更多的是过来安慰她,白眼我。
那时我因为受老师喜欢,所以经常不被同学待见。面对这么多朝我身上扎的目光,我只想一逃了之。自然没逃得了,因为很快老师进来解决了这件事。其实并未解决,只是让同学们更加讨厌我。我并不在乎不被别人喜欢,我只是受不了被人冤枉,况且我没想到那个年纪就会有这些钩心斗角,我不忍这样去看待他们。
那天放学后没有直接回家,去了离家不远的废弃停车场,这是我的秘密基地,我喜欢这里的一面墙。上面写满了我不敢说的话,有第一次写下的“班主任明天一定要生病啊”,有触目惊心的“同桌去死吧”,还有“隔壁班的那个人今天也在看我”……那时心虚,所有的字都用左手写的,但是每个都写得很用力,好似这样心里的阴暗面和胆小的那面就会和这些字一样随着时光渐渐淡下去。
后来搬了家,离秘密基地很远了,我就没再去过,所有的小心思都写在了带锁的日记本上,而我也很快地小学毕业了。
初中的时候看了一部电影《蓝色大门》,桂纶镁饰演的孟克柔总是在一面墙上不停地写“我是女生,我喜欢男生”,这是她的秘密。后来陈柏霖饰演的张士豪发现了这面墙,但是他并没有揭穿孟克柔,而是为她守护住了青春里的秘密。而我的那些秘密后来也被人发现了。
那天,我接到她的电话,是有些吃惊的。她说:“小学同学会,你要不要来?”我一边摇头一边坚决地说:“不了!”我是害怕不是怀恨在心。她沉默了片刻,说:“那不勉强了,”顿了顿,又加了句:“那面墙过几天要拆了,你去看看吧。”她挂了电话,我知道她一定看到了那些话,也看到了因为她而写的那句“我永远不会原谅你们!”后面跟的有她的名字。
自然去了我的基地,虽然它已经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秘密了。抚摸那些不再清晰的字,就像是触摸我身上的伤疤一样。忽然,我看到一行不属于我的陌生字体——“对不起”,后面还跟了一句话,只是又被重重地划掉了,令人无法辨析究竟写了什么。或许这并不重要了,因为我已经知道,那些日子里内心受煎熬的不只我一个人。
没错,给我打电话的那个人就是当初冤枉我的女生,写下这三个字的也是她——她留下了她名字的缩写,或许她要比我勇敢些。
回到了家,过了几天听说那面墙已经被拆除了,很快新的超市会在上面建起。我躺在床上,感觉心里的墙也坍塌了,只留下眼睛里因为那些扬起的尘埃而落的几滴泪。
只几滴,也就干了。
编辑/梁宇清
范文四:你的心墙有多厚?
本期主播 | 雪冬
更多音频可在喜马拉雅搜索:张德芬空间
记得早年陈佩斯和朱时茂1990年曾经演过一个小品:《主角与配角》。
陈佩斯不满:为什么我总是演龌龊的汉奸配角,来突出你这个正义凛然的主角?朱时茂说,即便是让你演主角也是汉奸味。果然如朱时茂所言,被扶正的陈佩斯演着演着就又变成了奸角,而朱时茂怎么演都是一团正气。
这个小品告诉我们一件事:人生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但真正决定一个人的,还是我们内在的认同。
在《懂得爱》这本书中,将“角色”这个词和“心墙”这两个词联系起来,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着许多种角色:
成熟稳定的丈夫;温柔贤惠的妻子;听话懂事的孩子;乖巧聪明的学生;?精明能干的员工。
现在,你扮演的人生角色是哪一个?
你的人生角色是哪一种?
你正扮演着什么角色?
一个男人,他事业有成,有了婚姻,有了孩子,从外在角色上,你可以认为他是一个男人。
而在家庭中,他却要和自己的孩子争宠,觉得孩子夺走了妻子的爱,根本不想承担任何父亲的责任,当然,丈夫的责任是什么,他也根本没有兴趣知道。那么他的内在的角色其实就是一个孩子。
孩子有孩子的好处,比如他可以在某个领域有很多创造性,比如艺术家、广告创意这样需要打破常规的想象力方面,他可以很擅长,但如果是需要成人对规则的认同方面、意志力和生活的目的方面,他可能就会傻眼了。
甚至,可能他可能会发展出一套人格面具,在所有人面前都非常有社会的适应性,但其实在内在,他却是一个孤独的小孩。
有很多来访者在我的咨询室哭泣后却要跟我说对不起。
我很好奇为什么哭是需要道歉的?
因为我失态了。
可是什么态是不“失”的?
如果你失态了,你会担心什么?
从小到大,我都要被教导:你要端庄、稳重、完美无缺,你必须在所有人面前呈现出自己的优秀,而哭,则是意味着你软弱、你脆弱了。
那又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会被父母嫌弃,会被父母抛弃,会被父母指责和伤害。
只有扮演着那个角色,你才会感到安全
有人告诉我,她妈妈是个老师,会不动声色地说邻居家的孩子成绩如何优秀,说她的学生前程如何远大,然后撇了她的成绩单一眼,嘴角微微的一撇。
就是这个动作,就会让她一直铭记了十多年。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们都一直都热衷于某种角色的原因吧!
因为只有乖乖地扮演某个角色,我们才能逃避伤害,我们才能感觉到基本的安全,否则,我们的世界就将永无宁日,也会无可救药。
那个为哭泣而心怀内疚的人,在过去的人生中,被剥夺了哭泣的时空,她被迫扮演了一个永远没有泪腺的瓷娃娃,永远都要做一个可爱的,傻萌的“静香”一样的人物。
就像是细胞一定要有细胞膜一样,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防御体系,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是没有防御体系的,因为那时我们没有进入社会,从幼儿园开始,甚至更早期从我们知道父母这个词开始,我们就要有自己的“细胞壁”了。
这个细胞壁负责我们和外界的接触——我们如何与外界进行能量的交换。而这种交换的形式,就在后期变成了我们的角色。
心墙,
保护了自我,也会失去了自我
我们的角色从何而来?
两个小孩打架了,父母的态度就决定了孩子的角色,有的父母会非常严厉地揍孩子一顿,让孩子记住永远都不要和外面的孩子打架,孩子的角色就是“窝里横”他明白了:在家里,你可以为所欲为,但在外面你要温良恭俭让。
有的父母会痛哭流涕,让孩子非常内疚,她会从此下决心,要永远做一个乖孩子,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样就可以拥有一个正常的妈妈。她的角色就变成了“永远都没有攻击性”的面人儿。
有的父母也会揍孩子一顿,是因为这孩子4岁,居然没打过3岁的小女孩,真是太没出息了。这孩子的角色就立志要做《机器猫》里的“胖虎”。
我说的都是非常简化版的角色养成。
孩子当然不会因为一顿打,就奠定了一生的角色,他是要在和父母以及周边的社会环境反复较量以后,才会形成一种角色定位,才会有了心墙。
用“心墙”,他们可以保护真实的自我,保护原初的自我。
当外界环境太恶劣,我们的心墙就会不断加厚,不断耗费我们的内在的能量,以此防御有可能的入侵。
“孔融让梨”就是典型的“心墙”现象,所有孩子见到梨,第一个欲念都是想要吃最大的,但孔融做到了把最大的让给其他孩子。他是怎么做到如此脱离了“低级趣味”的?
是靠“心墙”,“心墙”告诉他,如果你吃了最大的梨,家长可能不会高兴,那么你必须扮演一个“好孩子”的角色,这样你虽然失去了最大的梨,但却可以赢得家长的欢心,说不定还要奖励你一个梨吃呢。
于是孔融就会欣然扮演这个懂事孩子的角色,时间久了,他可能都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欲念,他以为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人。
我们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某些禁忌。
有些家庭严禁欢笑,有些家庭严禁眼泪,有些家庭严禁冲突,有些家庭严禁娱乐,有些家庭严禁高雅,有些家庭严禁低俗。
一旦我们触犯了这些雷区,就会遭父母的“训斥”,于是那些真实的自我,就会躲进心墙里面,不敢出来,不得不扮演一些角色,来勉强活下去。
越是偏执和分裂的家庭,我们的心墙越厚,我们的角色就扮演得越发纯熟,导致最后我们就会入戏太深。
最近白银市出了一个潜伏了14年的强奸变态连环杀手,他杀了11名女性,他最大的特征就是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
他的心墙已经厚到了足以压垮自己的所有人格基础的程度,当我们的心墙厚到一定程度,它就失去了出入的功能,变成一个闭合的环路,与世隔绝,失去了和外界的交换,我们的内心就像是不断发酵的死水,最后臭不可闻。
但是哪里有压抑,哪里就会有反抗。
我们一生中还有第二次机会去寻求突破。因为我们内在总有一种冲突,想要去自由地选择,我可以扮演的角色。于是工作和情感,就成为我们的突破口。
你扮演的角色,
也是你可以突破的心墙
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两种动力的源泉
就像是《哈利波特》系列里的伏地魔,他用攻击和自卑唤起自己的力量。而哈利波特是用自信和连接唤起自己的力量。
就像是你去学习,你可以因为恐惧成为自己的loser父亲翻版而去学习,也可以因为你就是喜欢数学,或者喜欢做科学家而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是因为欢乐还是因为痛苦,这决定了你的人生段位是在生活还是在生存的基础上。但很多人都在从生转为生活的路上,遭遇了挫折。
我们的婚姻、我们的事业,也都妄图从“缺哪儿补哪儿”的视角来解决问题,这必然是隔靴搔痒。
一个完美主义者找到我,告诉我,她老公出轨,虽然回归,但她的道德洁癖很难容忍这个男人碰触她的身体。
她问我,怎么才能清除掉这个污痕?
我说:没法清除。我能送给你一把“锤子”。
她说:要锤子干嘛用?
我说:敲碎你伪装的外壳。
她说:那不是“自我伤害”吗?
我说:但是如果不这样,你真实的自我就不会出来。你是个连哭泣都不允许发生的人,你是个连痛苦的时候,都不忘记把纸巾叠得整整齐齐的人,你的世界如此控制,才会出现各种失控,我没有办法帮你更加控制,我只能帮你更加失控,而这才是你真正到我这里的原因。
她说:不,失控太可怕了。我不要失控,我不要哭泣,我不要所有不美好的东西。
我说:谁告诉你不美好的东西不美好的?谁告诉你失控就是很可怕的?
她说:过去的经历,过去的痛苦告诉我,不要跨越那个禁区,否则你必死无疑。
我给她讲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叫做“视崖测试”:一般来说2到3个月的孩子,就有了深度视觉。当婴儿在一个玻璃桌上爬的时候,当他爬到透明玻璃的地方时候,就会停下来,因为透明的玻璃下面露出了地面,这就会让很多婴儿会认为再往前走就会掉下去。
很多孩子都止步不前了。
但有些婴儿犹豫了一下,还是爬了过去。
这两类孩子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就在于在桌子另一端的妈妈有没有带着微笑鼓励他(她)前行,当妈妈微笑着鼓励孩子的时候,大部分的孩子都愿意挑战和尝试,反之则会一直停留在禁区之外,不敢冒险。
这说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禁区,那个禁区是我们父母的微笑和闪亮的凝视没有照亮的地方,一旦当我们拥有了这样的目光和微笑,我们就可以跨越这样的禁区。
我们就可以尝试着自主的扮演生命中未曾扮演的角色。
你可以不必活成一个垃圾桶,到处寻找别人浓痰,以此来保持和父母的连接;
你可以不必活成一个花瓶,到处寻找别人的点赞,以此来压抑内心对失去父母的恐惧。
你可以不必活成异常悲剧,总是扮演哭泣的女主角,用一个生命的葬礼接着一个生命的葬礼来告诉父母,我很忠于你。
你可以不必活得那么肤浅,总是像动物一样逃避着责任,成为一个被所有人鄙夷的人,以此来成为父母的黑暗面。
羁绊就是一种负面的爱
我们之所以会不断扮演僵化的角色,无法自主的选择,是因为“羁绊”这两个字。
人的伟大就在于,当我们无法通过正面的方式去爱彼此的时候,我们就会启动“羁绊”,用铁丝把我们之间的肉连起来,因为我们都害怕好好活着,我们都害怕自由的活着,我们都害怕独立地活着。
只要这些黑暗的角落没有被照亮,只要这些过去的痛苦没有被理解,只要这些曾经的冒险没有完成,我们就不得不成为“心墙”的囚徒,不得不被“角色”所定义。
所以,我们需要感谢所有的绝望。
因为,不到最后的绝望,乃至颓废,我们就无法从心墙里越狱,我们也无法敢于打碎面具,放弃内定的角色,真正开始自己的舞蹈和台词以及人生的新戏剧。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入戏太深。
所以心理咨询不会拯救你,只会解放你。
你以为失去了很珍贵的东西,但这些珍贵只是意味着过去式,也许今天的失去,反而意味着你的解放,你终于可以扮演你自己了。
你终于可以开始自己的人生了。
你终于不用扮演,不用伪装,而且发现,视崖之后,还有那么多伟大和美丽等着你。
···
范文五:拆除冷漠的心墙
一位建筑大师阅历丰富,一生杰作无数,但他自感最大的遗憾就是把城市空间分割的支离破碎,而楼房之间绝对独立加速了都市人情的冷漠。大师准备过完65岁寿辰就封笔,而在封笔之作中,他想打破传统的设计理念,设计一条让住户交流的通道,使人们不在隔离,而充满大家庭般得快乐和温馨。
一位颇有胆识和超前意识的房地产商很赞同他的观点,出巨资请他设计。图纸出来后,果然受到业界,媒体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然而,等大师的杰作变为现实后,市场反应却非常的冷漠,乃至创出了楼市的新低。房地产商急了,急忙进行市场调研,调研结果出来后,让人大跌眼界,人们不肯掏钱买房子的原因既然是嫌这样的设计使邻里之间交往多了,不利于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里活动空间大,孩子们却不好看管,还有,空间一大,人员复杂,对防道之类人人担心的十分不利。。。。
大师没想到自己的封笔之作会落的如此下场,心中哀痛万分,他决定从此隐居乡下,再也不出山,临行前,他感慨地说“我只认识图纸不认识人,是我一生的败笔。”其实,我们可以拆除隔断空间的砖墙,但谁能拆除人与人之间的厚厚的心墙吗?
心墙不除,人心就会因为缺少氧气而枯萎,人就会变得忧郁,孤寂。爱是医治心灵创伤的我良药,爱是心灵得以健康成长的沃土。爱,以和谐以轴心,照射出温馨,甜美和幸福,爱把宽容,温暖和幸福带给了亲人,朋友,家庭和社会。无爱的社会太冰冷,无爱的荒原太寂寞, 尘封已久的心重新温暖起来。
在于人交往时,将你的心窗打开,不要吝啬心中的爱,因为只有爱人者才会被爱。当你陷入困境时,你会得到许多充满爱心的关怀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