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十九世纪英国美术
19世纪英国美术
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8世与罗马教皇决裂,建立了英国教会,标志着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开始,但也导致了新教徒捣毁宗教形象的运动。这场运动终止了英国灿烂的中世纪文化,世俗肖像取代了传统的宗教雕刻、祭坛画和手抄本装帧。直到18世纪上半叶才产生了具有英国独特风格、反映英国现实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的画家。其中第一个最有影响的是威廉.荷加斯(1679——1764)。1720年荷加斯作为一个铜板画家独立工作,1726年进入画家松希尔的画室学习油画技法。荷加斯的作品主要是铜板和油画风俗组画及肖像画,著名的有《妓女生涯》、《浪子生涯》、《文明婚礼》等等。他把这些作品称为“社会道德题材”,对当时社会不公正的现象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辛辣的讽刺,荷加斯的肖像画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理想化肖像,他善于突出人物的个性和社会特征,作于50年代后期的《卖虾女》最有代表性。
乔舒亚.雷诺兹(1723——1792)18岁到伦敦学画,后出访意大利,深受古典主义影响。1752年他回到英国后即成为英国最负盛名的肖像画家,他的作品具有巴洛克的气质,形象真实生动,富贵堂皇,注重心理刻画,他的追随者甚多,形成18世纪后期英国的一代画风,他的肖像作品成为当时肖像创作的典范。当时还有著名的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1727——1788),比雷诺兹、庚斯博罗晚的英国著名肖像画家有雷伯恩(1756——1823)、罗姆尼(1734——1802)、劳伦斯(1769——1830)等。其中劳伦斯的肖像画技法在英国有很大声誉,同时他被看作是英国肖像画的最后一位有才能的画家。
英国浪漫主义绘画在英国美术史中属于历史画范畴,主要指以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和文学作品为题材的大型情节性绘画,在英国,文学艺术上浪漫主义思潮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画家有亨利.弗赛利(1741——1825)、威廉.布莱克(1757——1827)、帕尔默(1805——1881)和波宁顿(1801——1828)。
英国风景画——风景画的发展是英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他对整个西方美术进程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著名的画家有理查德.威尔逊(1713——1782)
他将古典主义传统与英国本地的风光有机的结合。托马斯.戈尔(1775——1802)在英国水彩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有著名画家透纳(1775——1851)和约翰.康斯太勃尔(1776——1837)。
在布莱克之后,英国历史画陷入低潮。到1840年,皇家美术学院的一批青年学生要求复兴英国历史画传统,以拉斐尔以前的早期文艺复兴为榜样,真实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观念,为此他们组织了拉斐尔前派兄弟会。作为一种艺术思潮,拉斐尔前派在欧洲美术史上最先反映出现代工业文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困惑,他所包含的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内涵对欧洲19世纪末期象征主义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拉斐尔前派的代表画家有福特.马道克斯.布朗(1821——1893)、威廉.霍尔曼.亨特(1827——1910)、约翰.埃弗雷特.米莱斯(1829——1896)、罗塞蒂(1828——1882)、莫里斯(1834——1896)、伯恩—琼斯(1833——189
8)。
印象派一词在英国的概念不是指某种技法或某个流派,而是指任何与批评家的传统观念和观众的传统欣赏习惯相悖的方法和风格,伦敦印象派标志着英国现代艺术的开端,而其中真正接受法国印象派手法的只有斯蒂尔(1860——1942),体现英国现代艺术精神的是西克特(1860——1942)。
范文二:十九世纪中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相关问题。
(一) 、 “ 中期 ” 的时限:约 1830— 1870年
(二) 、 “ 现实主义 ” 概念的两个含义:作为创作方法和作为文学运动 — 思潮
(三) 、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
(四) 、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背景
1. 社会历史条件(“理性王国”幻影的消逝,金钱成为人们相互关系的基本纽带,冷静务实的心理) ;
2. 理论条件(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3. 文学自身的条件(以往的文学传统; 18世纪英国小说、法国启蒙文学、俄国讽刺文学;浪漫主义的历史小说等)
(五)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艺术描写的客观性;
2. 典型性:从人物和环境的联系中塑造典型性格;
3. 批判性和暴露性;
4. 主要体裁样式:长篇小说(社会小说)
5. 艺术手法上的两大特点: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讽刺手法的运用。
二、法国文学
现实主义是主要潮流,同时存在上一时期文学的余波,下一时期文学的萌芽(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自然主义)
1. 浪漫主义文学的继续发展
(1)雨果的晚期创作(延续到 19世纪 80年代)
(2)大仲马(1803-1870) :以丰富的形象编织离奇曲折、趣味盎然的故事来吸引读者,但也反映了某些历史事实,对社会黑暗也有所 揭露,如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 (1844)和《基督山伯爵》 (1844) 。
(3)小仲马(1824-1895) :小说《茶花女》 (1848)刻画了一个力图主宰自己的命运、不甘堕落的女子玛格丽特的形象;作品主要从 男主人公阿尔芒的角度来写玛格丽特,最后以其日记说明真相,叙述方法有其独到之处。剧本《私生子》 (1858)具有自传性。 (4) 乔治 ·桑 (1804-1876) :早期小说 《安蒂亚娜》 (1832) 写女主人公追求真正的爱情, 提出女性解放问题。 小说 《木工小史》 (1840) 和《安吉堡的磨工》 (1845)谴责社会压迫,颂扬社会平等与正义,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热情。田园小说《魔沼》 (1846) 、 《小法岱 特》 (1849)以抒情笔调描绘大自然的绮丽风光,传达出乡村的静谧气氛。她的作品具有细腻的抒情风格和浓郁的诗意。
2. 现实主义文学
(1)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福楼拜的创作
(2)梅里美(1803-1870) :
早年写有历史剧 《雅克团》 (1828) 和 《查理九世时代轶事》 (1829) , 从中可见莎士比亚和司各特的影响。 中短篇小说 《高龙巴》 (1840) 、 《嘉尔曼》 (1845)等,刻画出强悍而非凡的人物性格,讲述震撼人心的事件,充满异域情调和传奇色彩,显示出浪漫主义的影响。 3. 象征主义的发端
波德莱尔(1821-1867) :上承浪漫主义余绪,下开象征主义先河,其影响遍及西方现代诗歌中的各个流派。
十四行诗《应和》 (1857) ,形象地说明了象征主义的基本理论:“通感论” 。
诗集《恶之花》 (1857)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象征主义的开山作。诗集分为 6个部分:《忧郁和理想》 、 《巴黎风貌》 、 《酒》 、 《恶 之花》 、 《反抗》和《死亡》 , 共 126首诗。这是一个孤独、忧郁、贫困、病态的诗人追求光明、幸福和理想的失败的记录,是他对现实 的观感和内心的写照。 “恶”之为“花” ,就是将“丑”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在艺术上加以表现,从中引出某种道德教训。诗中的暗示、 象征等艺术手法和深远的寓意,后来成为象征派诗歌的特征。
19世纪中期法国文学思潮、流派结构图
大仲马、小仲马、乔治 ·桑 ▲ 雨果、梅里美 ▲ 斯丹达尔、巴尔扎克
浪漫主义 → → → → → → → 现实主义
↙ ↘ ↙ ↘
↙ ↘ ↙ 福楼拜 ↘
↙ ↘ ↙ ↘
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自然主义
波德莱尔戈蒂耶左拉等
福楼拜(1821-1880)
(一)生平与主要创作
2. 主要作品:
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包法利夫人》 (1856) 、 《情感教育》 (1869) 、 《三故事 ·一颗简单的心》 (1877) ;
以古代历史事件和宗教传说为题材的作品:《萨朗波》 (1862) 、 《圣安东的诱惑》 ((1874) 、 《布瓦尔与佩居榭》 (1881)等。
《情感教育》的副标题是“一个青年的故事” ,刻画了莫罗这个在七月王朝时期长大的中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广泛描写了 19世纪 40-60年代的法国社会现实。主人公耽
于幻想、意志薄弱、庸碌无为的性格,带着受过那个时代的 “ 情感教育 ” 的鲜明烙印。
《一颗简单的心》是福楼拜短篇小说中的杰作,描写女仆全福平凡而感人的一生。这个短篇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技巧,有时只是轻 描淡写的一笔,就构成整整一幅风俗画。
历史小说《萨朗波》以公元前 3世纪迦太基的雇佣军哗变的事件为基本情节,通过一个爱情悲剧,揭示了民众与统治者之间的尖锐矛 盾。作品中的冲突紧张激烈,场面描写扣
人心弦。
(二) 《包法利夫人 —— 外省风俗》 (1856)
1. 情节梗概
爱玛(包法利夫人)←高利贷者
↙↓↘
包法利医生;地主罗道耳弗;见习生赖昂
(道特镇-→永镇-→卢昂城)
2. 爱玛的形象 : 性格、命运与意义
“ 浪漫性情 ” ;修道院生活和浪漫主义作品的影响;单调沉闷的环境,丈夫的平庸,精神上的空虚,腐朽堕落的社会风气, “始乱终 弃”者的德行等;她的命运的悲剧性:“ 浪漫性情 ” 和充满罪恶、冷酷、伪善的社会环境的牺牲品。
(三)福楼拜的创作主张、特色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提倡“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态度,主张“纯客观性” ;
2. 主张“小说应当科学化” ,讲求写作的精确性;
3. 强调语言的准确和优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声调节奏等) 。
● 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开启 19世纪后期的自然主义、唯美主义。
三、英国文学
(一) 、宪章派诗歌
19世纪 30— 40年代英国工人掀起的宪章运动;宪章派诗歌的出现;代表作品有琼斯(1819-1869)的《未来之歌》 (1852) 、梅 西(1828— 1907)的《红色共和党人抒情诗》 (1850)等;代表诗人还有威廉·林顿(1812— 1897)等。
(二) 、 “一批出色的小说家”
这一时期,英国出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繁荣景象。当时的英国文坛活跃着“一批出色的小说家” (马克思语) ,狄更斯是其中最有成就的 作家。除他之外,这批作家还包括:
1. 萨克雷(1811-1863) :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名利场》 (A Novel Without a Hero) (1848) ,描写了女主人公蓓基·夏泼的投机 和冒险生活,突出地表现了她的极端自私而又冷酷的性格,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冒险家的典型形象。作品从人物私生活的角 度绘制了一幅 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讽刺画。
小说名称来源于 17世纪班扬的《天路历程》 。作家着重剖析了主要人物的阴暗心理,善于运用冷嘲热讽的笔调,在故事进行中不时插 入种种感慨或讽刺性反语,可见 18世纪菲
尔丁的影响。
2. 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 :
长篇小说《玛丽·巴顿》 (1848)以宪章运动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失业工人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自发斗争,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一部 较早地描写劳资矛盾的作品。
3. 乔治 ·艾略特(1819-1880) :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房》 (1860)塑造了一个天真善良、代表“仁爱”的女主人公麦琪的形象, 描写了 19世纪初期的英国农村生活,通
过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命运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米德尔马契》 (1872)围绕两个想为社会造福的青年在婚姻、事业上的失败,勾画出英国地方生活的画面。作品运用对比、对称、 平行、重复等手法,突出了“社会挫败人”
的主题。
4.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 :
她一共写有 4部小说,代表作是《简·爱》 (1847) 。
简·爱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新型女主人公。她是一个平民出身的家庭女教师;其性格特点是感情细腻、真挚、炽烈,有敏感的自 尊心,追求人格尊严和独立性,具有反抗
精神。作者在这一形象身上凝练了自己的辛酸,把它升华为对英国资产阶级的伪善、冷酷和势利观念的有力控诉。
作为叛逆的贵族形象的罗彻斯特、 “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的形象,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作品表现了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发出了女性的呼声,这在英国文学史上是第一次;作品人物和情节都和作者的经历息息相 关,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抒情风格。
5.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
《呼啸山庄》 (1847)
(呼啸山庄)恩萧
↙ ↓ ↘
辛德雷凯瑟琳 → 希斯克利夫
↓ ↓ ↓
↓ (画眉山庄)林顿 ↓
↓↓↙ ↓ ↓
↓ 埃德加伊莎贝拉
↓↓ ↓
哈里顿 → 小凯瑟琳 → 小林顿
小说着力渲染了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在恋爱问题上的绝望心情,展现了他不择手段地向两家地主复仇的过程,揭示了等级观念和冷 酷的金钱关系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曲折
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给英国偏僻地区所带来的深刻变动。
作品以浪漫主义笔触描写自然环境,再现了一个狂暴、混乱而又具有十足热情的世界,使人联想到《李尔王》中暴风雨的场面;在结 构上采用一个自始至终目击呼啸山庄变化的老家人对陌生人讲故事的倒叙手法,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狂暴的气氛。
四、德国文学
(1)这一时期德国文学的特殊性 :没有出现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
(2)毕希纳尔(1813-1837)的剧本《丹东之死》 (1835) ,通过描写法国大革命中罗伯斯庇尔和丹东两派之间的冲突,表达了作者的 民主主义观点。
(3)维尔特(1822-1856)的诗篇《兰卡郡酒店的老板》 (1845)反映工人的生活和斗争;讽刺小说《著名骑士施纳普汉斯基的生平事 迹》 (1849)抨击普鲁士容克地主,均显示出鲜明的政治倾向。作者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
(4)海涅(1797-1856) :
《诗歌集》 (1827) :德国抒情诗中的珍品;
《哈尔茨山游记》 (1826)等 4部游记:对德国和欧洲现实的描写与批判;
《论浪漫派》 (1833) :海涅文学观点的集中表现;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1844) :声援工人起义的诗篇;
抒情诗集《罗曼采罗》 (1851)和通讯集《卢台齐亚》法文版序言(1855) :表现了对革命和共产主义的矛盾。
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3) :海涅创作的高峰。 “冬天”象征死气沉沉的德国;封建统治者妄想用来复活古代日耳曼精 神的中世纪的幽灵“红胡子大帝” ,只是注定要破灭的童话中的梦幻——这就是长诗题目的寓意所在。
象征:长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普鲁士国徽上的鹰——封建统治的象征;
科隆大教堂——教会的象征, “精神的巴士底狱” ;
汉堡守护女神汉莫尼亚——资产阶级平庸、怯懦、妥协的象征;
黑衣乔装的伴侣——象征着“思想的行动实体” 。
另外, 诗人广泛采用民间传说、 童话、 圣经故事中的形象, 赋予其新的色彩和意义; 艺术表现手法变化多端, 不拘一格, 场景、 意境、 情调、色彩,都在变幻闪烁之中。
五、东欧北欧文学
(1)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1788-1855) :诗剧《先人祭》第三部(1832)立志写出“祖国遭受迫害和磨难的全部历史” , 主人公康拉
叙事诗《塔杜施先生》 (1834)通过两个有世仇的大家族的年轻一代 —— 塔杜施和佐霞的恋爱故事,反映出波兰贵族阶级的没落和旧的 历史时代的终结,预言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即将诞生。
密茨凯维奇不仅奠定了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而且为波兰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匈牙利诗人裴多菲(1823-1849) :长篇叙事诗《使徒》 (1848)塑造了为人民的自由解放而献身的英雄锡尔维斯特的形象;抒情 诗《自由与爱情》 (1847)由中国现代作家白莽(殷夫)翻译为汉语,在我国广为传颂。
(3)丹麦童话家安徒生 (1805-1875) :《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1835)等童话作品集,含《卖火柴的小女孩》 、 《皇帝的新装》 、 《丑小 鸭》等名篇,故事新颖,语言优美,富于幻想和抒情色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安徒生是第一个赢得了世界声誉的北欧作家。
? 六、美国文学
(一) 、美国文学的诞生及一般特色
●历史背景:1775-81年的北美独立战争; 1783年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1861-65年的南北战争。独立战争以后,特别是进入 19世纪 之后,独立的美国文学开始诞生。
●美国文学的一般特色:
1. 早期人少地多,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因此美国文学富于民主自由精神,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观念较 为强烈;
2. 这是一个由各国移民组成的国家,所以文学的内容、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都呈现出多样性、庞杂性;
3. 许多作家直接来自社会下层,使得文学的生活气息浓郁,平民色彩鲜明,具有开朗、豪放的特点;
4. 由于美国作家的敏感、好奇,使得美国文学浪潮迭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二) 、早期浪漫主义文学(30年代以前)
●民族文学的诞生以浪漫主义运动为开端,代表作家有欧文和库珀等。他们以美国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为题材,用浪漫 主义笔法,描画出“童年”美国的形象,写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第一次打破了对英国文学的依附 , 可以说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先 驱 .
1. 华盛顿 ·欧文(1783-1859) —— “ 美国文学之父” ;他的《见闻札记》 (1820 ) ,开创了美国短篇小说的传统; 《瑞普 ·凡 ·温克 尔》 、 《睡谷的传说》是其中的名篇。
2. 库珀(1789-1851)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三种不同类型的小说:《间谍》 (1821) ——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开拓者》 (1823) —— 边疆题材(冒险)小说;
《水手》 (1824) —— 海上题材(冒险)小说。
●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和它激起的反应满怀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反映了当时日益上升的民族意识,又隐含着对于资本主义现实 的批判。反应热烈。因为它既满足了国内读者对民族题材的渴求,又向国外读者展现了美国这个新型国家的面貌。
(三) 、后期浪漫主义文学(30年代以后)
● 3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意识的变化 :民主空气增长;超验主义团体出现;作家们的种种疑虑的产生。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调由乐观 转向怀疑;内容上集中于宣扬人的本性、智
慧和创造力,强调个人意志和绝对自由。超验主义是一场思想运动,也是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其代表人物是爱默生。 1. 爱默生(1803-1882) :《论自然》 (1836) 、 《神学院献辞》 (1838)等散文著作,集中表现了他的超验主义思想。他同时也是美国 后期浪漫主义文学在理论和创作上的最早代表。
2. 霍桑(1804-1864) :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长篇小说《红字》 (1850) 。
海丝特·白兰、齐灵沃斯、牧师丁梅斯代尔的形象;
作品以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生活为背景, 通过上述人物形象及其命运, 暴露了当时政教合一体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深入探究了罪恶、 人性、爱情、道德、宗教等问题。
挂在海丝特胸前的红色 A 字,本是作为惩罚的耻辱标记(Adultery:通奸) ,后来则由于她的含辛茹苦、助人为乐等种种美德,而变成 Advance (前进) 、 Admirable (值得尊敬)甚至 Angel (天使)的标志。
艺术特色:想象丰富,浪漫气息浓郁,擅长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作家称自己的小说是“心理罗曼史” 。
3. 梅尔维尔(1819-1891)的小说《白鲸》 (1851) 、朗费罗(1807-1882)的诗作《海华沙之歌》 (1855)等,也是后期浪漫主义 的重要作品。
《白鲸》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考察善与恶的问题,带有神秘色彩,深得当今“生态文学批评”学者们的关注; 《海华沙之歌》取材于 民间文学,歌颂印第安传说中“西风之子”海华沙的业绩,显示出诗人的人道主义同情心和完美的诗歌技巧。
(四) 、废奴文学
的残暴,发表后反响强烈。因小说对美国南北战争的推动作用,作家被林肯总统称为“发动了一场战争的小妇人” 。
2. 希尔德烈斯(1807-1865)的长篇小说《白奴》 (1836) ,在题材和主题上都与上述作品相近。
废奴文学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声。
(五 ) 、爱伦 ·坡(1809-1849)
1. 理论著述:《创作哲学》 (1846) 、 《诗歌原理》 (1850) 。 认为诗应以 “美” 为目标, 严格遵守格律; 文学既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也不是作家内心感受的抒发,而是一种“纯艺术” ,为了创造某种“预定的气氛”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2. 短篇小说集《述异集》 (1840) :其中的《厄舍古屋的倒塌》一篇,反映了他小说的特点:描写可怕的、不寻常的事件,人的痛 苦感受和精神折磨;背景多为密室、城堡或倒塌的寺院,衬以朦胧、凄惨的气氛;人物往往博学多才,但在劫难逃。
3. 长诗《乌鸦》 (1845) :诗人悲叹去世的爱人,流露出一种绝望的心理。他的诗作中大都出现一些古怪、奇特、病态的形象,表 现忧郁的情绪;常用象征、暗示的手法,且富有音乐性。
●爱伦·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浪漫主义作家;被法国象征主义诗人视为精神领袖;其作品的恐怖、怪诞、神秘的特色,使他既成为 18世纪“哥特式小说”风格的继承者,又
被认为是西方侦探小说的鼻祖。
(六 ) 、惠特曼(1819-1892) :《草叶集》
《草叶集》 (1855— 1892)的版本:1855年初版收 12首诗;以后每次再版,都增加一些诗作; 1892年第 9版(临终版)收 383首诗。 诗集名称的寓意:诗人在《自己之歌》中说明了“草叶”的寓意:平凡、普通的人和事物;富于生命力,象征着不断发展前进的美国 和人类;它是诗人“意向的旗帜” ,它的绿色代表着诗人关于民主自由的希望和理想。
诗集的主题:通过一个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去表现他的国家和他的时代的一般人民。
1. 《草叶集》中写于南北战争前的诗作(1850-1860)
《我歌唱带电的肉体》 、 《自己之歌》 、 《欢乐之歌》 、 《大路之歌》 、 《欧罗巴》等,主要内容是赞美人,歌颂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歌唱 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不断更
新;呼吁人们去争取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2. 写于南北战争期间的诗作(1861-1865)
《桴鼓集·父亲,赶快从田地里上来》等诗 , 大力宣传反对蓄奴制的思想 , 表达了广大人民和废奴主义者的心声。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 、 《当紫丁香最近在庭院中开放的时候》两首诗,悼念与歌颂在战争结束时被杀害的林肯总统。
3. 写于南北战争后的诗作(1865年以后)
《思想》 、 《致政府》 ; 《啊,法兰西的星》等,主要表现了民主政治的主题和世界大同的理想,强调人民当家作主,希望全世界人民团 结友爱,和睦相处。
《草叶集》的思想特征:
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民主理想、乐观主义,对生活的敏感与热爱。
《草叶集》的艺术风格:
惠特曼的个人爱好和他诗歌音韵的主要来源:
(1)意大利歌剧:诗歌结构往往模拟意大利歌剧的形式;
(2)演讲术:大量运用平行句、重叠句和夸张的语言,形成一种雄辩的风格;
(3)大海的涛涛浪声:诗行比较接近口语和散文诗的节奏,每行字数不定,不押韵,也无很有规律的重音,但仍然有节奏,有如海 浪的节奏,朗诵的节奏。
●“现代美国诗歌之父” ,开一代新诗风的大诗人。
? 七、俄国文学
(一) 、概述
1. 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等作家都起步于浪漫主义,后来都转向现实主义;
莱蒙托夫(1814-1841)以《诗人之死》 (1837)一诗步入文学之林。 该诗对普希金因决斗而死的事件作出反应, 称沙皇及其宠臣为“扼 杀自由、天才和光荣的刽子手” ,震动了当时的俄国文坛。
小说《当代英雄》 (1840)塑造了俄国文学中又一个 “ 多余的人 ” 毕巧林的形象。作品奇特的结构和叙事方式,深入细致的心理分析,诗 意的语言,使其成为俄国文学中最早的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2. “自然派”
40年代,果戈理等人因发表讽刺、暴露性作品被反动文人轻蔑地称为“自然派” 。批评家别林斯基接过这一称呼,连续发表一系列 论文,肯定“自然派”正是当时俄国所需要的文学,论述了它的形成过程及特点:(1)忠实地描写现实,揭露社会的阴暗面; (2)以 下层人民为主人公,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3)以散文为主要体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和环境的典型性。此后, “自然派”便成
“自然派”的主要作家有果戈理、赫尔岑、屠格涅夫、冈察洛夫、亚·奥斯特罗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3. 别林斯基(1811-1848)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奠基人。主要论文有《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说》 (1835) 《乞乞科夫的游历或死 魂灵》 (1842) 、 《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 (1943-1846) ;文学年度评论《 1846年俄国文学一暼》 (1847) 、 《 1847年俄国文学一暼》 (1848)等。
4. 赫尔岑(1812-1870)的小说《谁之罪?》 (1847)中的别尔托夫,也是一个“多余的人”形象。作品通过他和另外两个正直、聪 明、善良的青年都陷于“灾祸和不幸”的命运,指出封建农奴制是扼杀青年的罪魁祸首。
他的长篇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是一部把表达个人感受与反映从 19世纪初到 60年代俄国和欧洲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的内容丰富的作 品。
5. 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 (1859)
奥勃洛摩夫是俄国文学中最后一个“多余的人”形象。这个形象标志着俄国贵族知识分子先进性的终结。
6. 从“多余的人”到“新人”形象的转变:
“多余的人” :奥涅金 → 毕巧林 → 别尔托夫 → 罗亭、拉夫列茨基→奥勃洛摩夫
在《贵族之家》中塑造了拉夫列茨基这一“多余的人”形象之后,屠格涅夫又在《前夜》中第一次描写了“新人”英沙罗夫的形象, 率先反映了俄国现实主义作品中“多余的人”已为“新人”所取代。这一变化是俄国现实“暗示”给作家的。 “新人”即平民知识分 子。
“ 多余人 ” 总结
俄国 19世纪文学中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 “多余人”概念出自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 。其共同特点是:不满贵族社会的 生活但又不能同它彻底决裂; 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但却只会高谈阔论而无切实的行动; 渴望寻找新的生活道路但又远离民众, 我行我素;在理想幻灭过程中表现出苦闷、彷徨、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思想情绪;因社会的黑暗和个人方面的种种弱点无 法实现理想和抱负 , , 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 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奥涅金,主要的多 余人形象有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 中的毕巧林、 屠格涅夫 《罗亭》 中的罗亭, 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冈察洛夫 《奥勃洛摩夫》 中的奥勃洛摩夫。
7.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 :
美学论著《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 (1855) ,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观点,强调美的客观性。
长篇小说《怎么办?(新人的故事) 》 (1863) :作品中的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薇拉等“新人”形象,具有理想化的“新人”品格; 拉赫美托夫是一个职业革命家的形象, 对革命事业怀抱着清教徒式的献身精神。 作品通过描写这些形象, 试图回答反对农奴制应当 “怎 么办”的问题。
8. 涅克拉索夫(1821-1878) :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 (1863-1876) ,反映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民的现实处境与精神觉 醒,堪称大转折时代的一部史诗,俄国农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9. 亚·奥斯特罗夫斯基(1823-1886) :悲剧《大雷雨》 (1860)中的卡杰琳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而被残酷的环境所毁灭的女性 形象。她最后的投水自杀,是对“黑暗王国”的反抗。这一形象的出现,成为“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
10. 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 :
《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 (1859)——评《奥勃洛摩夫》 ;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1860)——评《大雷雨》 ; 《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 (1860)——评《前夜》 。
屠格涅夫(1818-1883)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别林斯基和歌唱家波丽娜 ·维亚尔多对他的不同影响。
1. 成名作《猎人笔记》 (1847-1852) :反农奴制的基本主题——“一部点燃火种的书” ; “用诗写成的对农奴制的控诉书” (赫尔岑 语) ;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和浓郁的抒情风格。
2 . 中短篇小说:《木木》 (1852)中的女地主形象,是以作家本人的母亲为原型的;从主题上看,它是《猎人笔记》的续篇。 《阿 霞》 (1858) 、 《初恋》 (1860)和《春潮》 (1871)等,都是紧扣作家个人经历和体验、充满诗意的悲剧性爱情作品。
3. 六部长篇小说 :
《罗亭》 (1856) :罗亭是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 , 在与娜达丽亚的关系中,他暴露出自己的重要特点:“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 《贵族之家》 (1859) :拉夫列茨基也是一个“多余的人” ,是贵族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但是他对自己与丽莎关系的处理,他在“个 人幸福与道德、义务”面前的矛盾,却同样表明贵族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消亡。作家对主人公的命运怀抱无限同情,以诗意盎然的笔 触为贵族阶级黄金时代的消逝吟唱了一曲深情的挽歌。
森涅夫——学者;英沙罗夫——保加利亚爱国志士) ,暗示当时俄国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
作家把英沙罗夫作为“自觉的英雄性格” 、 “新生活的先驱”来塑造,但又赋予他外族人的身份,以说明俄罗斯本国还没有出现这样的 “新人” 。
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发表《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 (1860)一文,对《前夜》作出自己的阐释,受到作家的反对。这一现象说明作 家的主观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意义之间往往存在矛盾。但作家后来在《关于〈父与子〉 》 (1869)和《六部长篇小说总序》 (1879)中, 却两次承认杜勃罗留波夫的这篇文章写得最好。
《父与子》 (1862)
《烟》 (1867) :主人公李特维诺夫是个贵族自由主义者,作家的理想人物。事业上、爱情上的失败(与伊琳娜的关系) ,使他感到浮 生若梦,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这是作家
思想低潮时期的作品。
《处女地》 (1877) :反映了 19世纪 70年代俄国民粹派“到民间去”的活动。作者赋予民粹派青年涅日达诺夫以哈姆雷特的特点,在 改良主义者沙罗明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渐进主义理想——似乎只有像他那样才能开垦俄罗斯这块“处女地” 。玛利安娜的爱恋对象的变 化,同样具有象征意义。
4. 《散文诗》 (1878-1882) :诗化了作家晚年的思考和
心境。
(二 ) 《父与子》 (1862)
1. 情节梗概:
子辈:医科大学生巴扎罗夫,他的同学阿尔卡狄;
父辈:贵族尼古拉(阿尔卡狄的父亲) 、巴维尔兄弟;
贵族遗孀奥金佐娃等。
巴扎罗夫和巴维尔的争论 → 巴扎罗夫向奥金佐娃求爱遭拒 → 阿尔卡狄倒向父辈 → 巴维尔挑起和巴扎罗夫的决斗,前者受轻伤 → 巴扎罗 夫在解剖尸体时受感染而死。
2.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冲突所显示的意义
巴扎罗夫:体现了“新人”特点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信奉唯物主义,重视实践,推崇实用科学;反对农奴制,否定贵族阶级的生活 原则,批判贵族自由主义;性格坚毅,有埋头工作的习惯。但作家又赋予他虚无主义的特点:怀疑并否定一切,否定艺术,夸大自然 科学的作用,单纯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看待人。
巴维尔:保守贵族的代表;尼古拉:贵族自由主义的代表。
作家的安排所显示的矛盾态度:巴扎罗夫在争论和决斗中的胜利;他向奥金佐娃求爱的情节和他早逝的结局。
主导倾向:显示了“民主主义对贵族阶级的胜利” ,反映了时代的本质。
(三 ) 屠格涅夫小说的艺术成就与特色
1. 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准确而有力地表现真实” ,使其 6部长篇小说构成 19世纪 40— 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艺术编年史;
2. 体现于作品情节结构、环境描写、性格塑造(不写心灵运动的过程,只写其结果)和语言运用上的共同特点:简洁与朴素;
3. 擅长塑造少女形象,且有其独特的意蕴 , 往往通过她们来检视男主人公的意志力和作用;
4. 出色的风景描写:“世界文学中的风景画大师” ;
5. 浓郁的抒情风格,怅惘、柔弱的情调, “淡淡的哀愁” 。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一 ) 生平与创作道路
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毕业生;以翻译《欧也妮·葛朗台》进入文坛(1844) , 成为“自然派”作家之一。
1. 40年代的创作:
成名作《穷人》 (1846) :继承描写“小人物” (杰符什金)的传统,着力表现“小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人格尊严感和朦胧的反抗 情绪,成为“自然派”代表作品之一。小说具有悲剧性抒情风格和令人窒息的阴郁情调。
《双重人格》 (1846) 、 《女房东》 (1847)和《白夜》 (1848)等作品,显示出作家善于对人物的内在本性和精神矛盾进行精雕细刻的 特色; 但有时对人物病态心理的刻画过细, 对悲观绝望情绪的渲染过重。 只有 《白夜》 是一个例外, 它具有动人的诗意和明朗的风格。
2. 50年代:1849年的精神折磨; 1850-1859年间的流放生活; “ 土壤派 ” (根基派)理论的形成。
3. 60年代重返文坛后的创作: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1861) :“小人物” (涅莉和娜塔莎等) 主题的延续; 暴露了 “恶” 的制造者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的种种丑恶行径, 同时宣扬“在苦难中体验幸福” 、 “以苦难来净化一切”的基督教思想。
《死屋手记》 (1862) 、 《地下室手记》 (1864) :
被称为“存在主义的先驱” 。
《白痴》 (1868)
贵族托茨基
叶潘钦将军
女主人公娜斯泰西娅将军的秘书笳纳
商人罗果静
梅思金公爵(“白痴” ) 。
小说通过娜斯泰西娅的命运和悲剧性结局,向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发出了强有力的控诉;梅思金公爵的种种努力的失败,说明试图以 信仰和爱来拯救世界的幻想的破灭。作品对人物双重性格的塑造,对下意识行为和近乎迷狂的精神状态的表现以及作品的象征色彩, 已接近现代主义风格。
《群魔》 (1872) 、 《少年》 (1875)对 19世纪 70年代俄国心理现实和思想现象的反映: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流行;金钱万能、发财欲对 青年一代的腐蚀。
总结性的作品《卡拉玛佐夫兄弟》 (1880) :
老卡拉玛佐夫;长子德米特里,次子伊凡,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三子阿辽沙:梅思金公爵式的人物。
“卡拉玛佐夫性格” :这个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地主之家的共同精神气质,即卑鄙无耻,自私自利,野蛮残暴,放肆淫逸,腐化堕 落。这一“偶然组合的家庭”内部因金钱和情欲而引起冲突 , 酿成仇杀、分崩离析的历史,成为那个时代俄国社会的悲剧性缩影。 作品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人性内涵的挖掘,远胜于对社会现象和生活真实的描写,可以说是一部社会哲理小说。
(二 ) 《罪与罚》 (1866)
1. 情节梗概 : 法科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的遭遇;小官员马尔美拉陀夫、其女索尼亚的形象;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2. 作品的名称与结构布局 :
第 1部写“罪” ,第 2至 6部写“罚” :略写肉体上的“罚” ,详写精神上、良心上的“罚” 。强调经受精神惩罚的重要性。
3.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形象与作品的意义 :
(1)杀富济贫的心理动机和犯罪的社会根源揭示;
(2) “以暴力对抗不平等的现实”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和作家的主观态度;
(3) “超人”理论的有害性和“强有力的个性”说的反道德本质。
经由索尼亚的形象,作者宣扬了只有经受精神苦难、归
依宗教,才可能摆脱悲剧、走向新生的宗教救世思想。
(三 )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艺术风格
1. “描绘人的灵魂的全部深度” , 运用“精神苦刑法”来刻画人物心理;
2. 擅长运用内心独白的手法,注重写梦境、幻觉,写病态心理、精神错乱、下意识活动;
3. 作品情节往往曲折、离奇、紧张、扣人心弦,故事进展跌宕起伏,常常出人意料之外
4. 典型的“复调小说” (巴赫金的理论) :作家、人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思想”成了描写对象;共时性特色,等等。 第二节斯丹达尔
斯丹达尔(1783-1842)
原名亨利 ·贝尔,生于格朗诺布城一个律师家庭, 7岁丧母,父亲续娶了他的姨妈,贝尔与两人的关系很糟糕。贝尔的外祖父 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学毕业之后,司汤达因为数学非常好,父亲不得不同意他去巴黎深造,但是当他在巴黎生 活一段时间之后,却拒绝参加升学考试。他的表兄皮埃尔 ·达律使他当了一名少尉。因此他在 18岁时,随法国军队一起进入 了意大利。但是他很快就厌倦了军旅生涯。从 1802年至 1806年,他生活在巴黎的一间阁楼里,又追随一个青年女演员到了 马赛。 他想 “ 像莫里哀一样写喜剧, 同一个女演员一起生活 ” ,醉心于观念学派德杜特 ·德 ·特拉西和卡巴尼斯的作品。 1806年他 重新入伍, 跟随拿破仑南征北战, 直到帝国崩溃才离开军队。 波旁王朝复辟以后, 他领半薪定居在精心选择的第二故乡米兰。 七月革命 (1830)使贝尔获得了一个领事的职位。他在赴任前发表了《红与黑》 (1831)。他于 1842年中风而死,留下一部未完 成的小说《拉米埃尔》 。
创作
1. 意大利时期(1814-1821)的创作:《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斯泰斯的生平》 (1814) 、 《意大利绘画史》 (1817)等。
2. 20年代的创作:《论爱情》 (1822) ; 《拉辛与莎士比亚》 (1825) :(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篇美学宣言,强调关注当代生活, “表 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现实状况” 。
第一部小说 《阿尔芒斯》 (1827) , 提供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贵族阶级残余势力的生活、 精神和心理的讽刺性写照, 可以说是 《红与黑》
3. 30年代以后的创作:
除了《红与黑》之外,还创作了长篇小说《红与白》 (1834-1835) ,反映了七月革命后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了七月王朝的实质,显示 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另一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 (1839)描写了拿破仑时代到复辟时代这一历史转折期政治风云的变幻、社会思潮 的起伏及其在家庭关系上的反映,作品中的巴马小朝廷成为君主政体的一个缩影。 《意大利遗事》 (1839)收入作家 10年内陆续发表 的一些中短篇小说, 《法尼娜 ·法尼尼》 (1829)是其中的名篇。作品在革命与爱情的尖锐矛盾中歌颂了意大利烧碳党人为民族解放而献 身的精神,心理分析细致深入,紧张的戏剧性冲突贯穿始终,是作家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 《红与黑》 (1830)
1. 题解
关于 “ 红 ” 与 “ 黑 ” 象征意义的三种解释:分别从时代氛围、具有象征性的服装颜色、和于连与德 ·瑞那市长夫人、玛特儿小姐相关的两个 预言性的场面着眼;作品的副标题:“1830年纪事”的含义。
2. 情节梗概
主线:于连的经历
维立叶尔小城:老索黑尔;德 ·瑞那市长,市长夫人
贝尚松神学院:彼拉神父
巴黎木尔侯爵府:木尔侯爵,玛特儿小姐
3. 于连形象分析
性格特征:对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平等权利的向往;对卢梭和拿破仑的崇拜;对封建等级制的反感;压抑感和悲观情绪;出人头地 的愿望和实现这种愿望的方式:因不择手段而导致虚伪和两面性。
于连的性格、追求、命运和结局,对于复辟时代的小资产阶级青年而言,都具有必然性和典型性。通过这一形象的生活道路和悲剧命 运,作品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平民阶层和贵族阶级的严重对立与矛盾,控诉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对青年人的摧残,也说明了以 个人奋斗的方式反抗不合理的现实是行不通的。
这一形象也具有某种超时代的意义。
4. 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维立叶尔小城,贝尚松神学院,巴黎木尔侯爵府;德 ·瑞那市长,木尔侯爵,彼拉神父,老索黑 尔,于连等) ;
(2)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的运用;
(3)结构严谨而完整,故事情节紧凑而合乎逻辑;
(4)善于运用戏剧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5)叙述风格:简洁、明晰、朴素,逻辑分明,语言精确而富有表现力。
《红与黑》因此而成为 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司汤达的历史地位:司汤达是一个超越了他自己的时代的作家,他自己对于这一点也非常自信,所以他断言自己的作品是为一百年之 后的读者而写的。他开创了小说中细致的心理描写的先河,自称是 “ 人类心灵的观察者 ” 。他对时代的超越或者所谓的 “ 现代性 ” ,主要 在于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尼采曾经很兴奋地阅读司汤达的作品,并且在《瞧,这个人》中谈起他说:“ 司汤达是我一生中 最幸福的奇遇之一, …… 他那先知的哲学家的眼光确实很可贵;他对事物的理解力,使人们想到了最伟大的大师。 ” (猎人的靴子和蚂 蚁窝)高尔基认为司汤达的作品可以被称为 “ 写给未来的书简 ” 。
第三节巴尔扎克
(一)生平 (1799-1850)
巴尔扎克出生于图尔一个外省小资产阶级家庭。 曾经在旺多姆中学 (1807— 1813) 度过艰苦的 6年, 后来到巴黎攻读法律, 他的父母当时 刚刚定居在那里。他先后当过两年的诉讼代理人和公证人的见习生,然后离开司法生涯,转向文学,写作传奇作品,完成了一部悲剧 《克伦威尔》 。 1820,用各种笔名发表历史的、怪诞的或喜剧性的小说。 1822年,他结识了比他年龄大两倍的女人贝尔尼,她成为他 的生活的启蒙者:由于她的支持, 1826年他盘下一个小印刷厂,但是两年后因经营不善,不得不出让。此后,他一生中还曾多次进行 商业投资,均失败。
1829年,他用真名发表了《舒昂党人》和《婚姻生理学》 , 一举成名。此后,巴尔扎克成为专业作家,陆续发表了《驴皮记》 (1831) 、 《欧也妮 ·葛朗台》 (1833)和《高老头》 (Le Pere Goriot,1835) 。在《高老头》中,第一次有了重复出现的人物,这是因为,从 1834年起, 巴尔扎克考虑把他所有的作品汇聚成一个 “ 完整的世界 ” 。 1841年,他确定了《人间喜剧》这个标题。
巴尔扎克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一辈子为金钱而拼命地写,但从没有发财过,因为他的商业投资屡次失败,写剧本的尝试也屡次 失败, 对几次情感生活均感到失望。 当他终于娶上他梦想的波兰贵族韩斯卡夫人时, 他只有几个月生命了。 他描写过许多奇妙的爱情, 但自己短暂的婚姻却非常不幸。
十年创作准备(1819-1829) ;走向现实主义的第一步:《舒昂党人》 (1829)的发表;进入《人间喜剧》时期。
(二) 《人间喜剧》 (1829-1848)
1. 《人间喜剧》的总体构思
名称的演变和确定:《社会研究》 → 《 19世纪风俗研究》 →受到但丁 《神曲》 (《神的喜剧》 ) 的启示而确定为 《人间喜剧》 的题名 (1841) 。
1842年的《人间喜剧》的“前言” :立志当法国社会的“书记” ,写出一部“风俗史” ,揭示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运动的理由” 。
2. 《人间喜剧》的基本构成:
1845年的《人间喜剧》 “总目” :
“ 风俗研究 ” :包括私人生活场景, 外省生活场景, 巴黎生活场景, 政治生活场景, 军旅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这一部分作品是《人 间喜剧》的主干。
“ 哲学研究 ” :探讨产生各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
“ 分析研究 ” :从人类的自然法则出发,分析社会的不合理状态。
“ 总目 ” 共列出 137部作品,但到作家逝世时,只完成 91
部,其中的最后 6部事前并未列入“总目” 。
3. 《人间喜剧》的丰富内容
(1)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古物陈列室》 、 《被遗弃的女人》等;
(2)资产阶级的发家史:《高利贷者》 、 《欧也妮 ·葛朗台》 、 《纽沁根银行》等;这些作品中的高布赛克、葛朗台、纽沁根,是本质相同 而时代特征各异的资产者形象;
(3)描写了一幕幕围绕金钱和财产而展开的家庭内部的争夺:《夏倍上校》 、 《邦斯舅舅》等;
(4)揭示了普遍的道德堕落和精神领域的普遍丑恶:《幻灭》 、 《驴皮记》等;
(5)关于共和党人和劳动者形象的描写:《农民》等。
(三 ) 《高老头》 (1834)
1. 作品的情节结构与主要人物形象的意义
(1)外省破落贵族子弟拉斯蒂涅:他被资产阶级暴发户腐化的过程及他的心理变化,表明金钱对人的灵魂的巨大腐蚀作用,也反映 了贵族子弟被资产阶级同化的历史真实;
(2)巴黎的鲍赛昂夫人:她的情场失意,显示出贵族阶级逐渐被资产阶级所取代的必然趋势和历史过程;
(3)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通过他的悲剧性命运,揭露了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
(4)苦役逃犯伏脱冷:经由这一形象,多方面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累累罪恶,揭示了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
作品以拉斯蒂涅的故事为主线,联结其他三条线索。这些情节之所以能彼此结合,是由于它们具有同一社会动因。
2. 作品所显示的巴尔扎克小说的艺术特色
(1)叙述风格:行文如长河滔滔,一泻千里,跌宕起伏;夹叙夹议,议论时不中断情节的进展,且与人物形象塑造相结合。
(2)详细、逼真而典型的环境描写:伏盖公寓,鲍赛昂夫人的客厅,纽沁根夫人的寓所,等等;
(3)人物性格的典型化:高老头的父爱,伏脱冷的嚣张气质和恶魔式的语言行为,拉斯蒂涅良心和野心之间的矛盾,等等;
(4)结构严谨而富有戏剧性:四条线索,主次分明,互相牵制,彼此作用,共同把情节推向高潮;
(5)运用“人物再现法”的第一部作品:同一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如拉斯蒂涅、纽沁根等。
“人物再现法”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 中专心探求各部小说之间的内在连贯性,创造了同一人物在不同作品中穿插出现的方法, 即“人物再现法” 。 运用这一方法,不仅使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史能够得到完整的展示,从而形成《人间喜剧》的经向脉络,而且还以人物在不同阶段的 相互关系,像织网一般把众多的作品组合成一个相互关联的艺术整体。
如拉斯蒂涅:《高老头》→《纽沁根银行》→《不自知的喜剧演员》等。
伏脱冷、纽沁根、鲍赛昂夫人等,都在多部作品中出现。
第四节狄更斯(1812-1870)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不幸的童年;律师事务所誊写员和采访记者的经历。
第一阶段的创作(19世纪 30-40年代初) :
《匹克威克外传》 (1837) :以匹克威克及其“匹派”
朋友的游历为主线, 描绘了 “古老、 美好的英格兰” 理想化的田园生活, 和主要集中在城市的黑暗现实作对照。 作品没有连贯的情节, 结构有些松散,但它把平民作为主人公却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作家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成果。
《奥利佛 ·推斯特》 (1838) ,即《雾都孤儿》 :谴责济贫院虐待儿童的罪恶,抨击所谓“新济贫法” ,展示了底层人们哀苦无告的生活画
《尼古拉斯 ·尼古贝》 (1839) :批判了当时英国的教育制度,揭露私立学校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黑暗现象,并涉及小生产者日益走向破 产的现实。
另一小说《老古玩店》 (1841)同样反映了中小资产者在残酷竞争中必然失败的悲惨命运。
《巴纳比 ·拉奇》 (1841)是狄更斯创作的两部历史小说之一,以 1780年清教徒领导的“伦敦暴动”为背景,表现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 想。
狄更斯早期创作的特点:(1)乐观主义基调; (2)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 (3)擅长用夸张、重复和双关语等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第二阶段的创作(19世纪 40年代)
《马丁 ·朱什尔维特》 (1844) :写的是安东尼和鸠纳斯 ·朱什尔维特父子之间为了财产而勾心斗角的故事,揭露了资产者的贪婪、伪善 和“一切为了金元”的原则;还通过小马丁的投资经历,对美国社会的假民主以及新闻界、舆论界的黑暗进行了暴露性勾画。
《董贝父子》 (1848)中的董贝是当时经营海外贸易的英国资产者形象,他信奉利润高于一切的原则。小说最后以他丧失财产、为女 儿的温情所感化、重新获得幸福结束,反映了作家的良好愿望。
《圣诞故事集》 (1843-1848)包括《圣诞之歌》 (1843)等篇,规劝有产者归依“圣诞精神” ,体现了作家劝人为善、普天同庆的动机 和愿望。
狄更斯这一时期创作的特点:(1) 不再具有以往的乐观主义情绪, 但仍认为通过感情教育、 道德感化可以改造资产者, 改造社会; (2) 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基本上被抛弃,常常是集中描写一个或几个矛盾的发展,布局严整,层次分明; (3)讽刺仍是他常用的手法, 但比前期更为辛辣,语言风格更为深沉。
第三阶段的创作(19世纪 50-60年代) :高峰期
除了历史小说《双城记》之外,还写有自传体作品《大卫 ·科波菲尔》 (1850) 。小说通过一个孤儿的经历,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 的社会画面,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表达了作家的善恶观和对于弱小者的同情;作家还试图通过主人公最后的成功鼓舞人们对 于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感情。
这一时期的小说《荒凉山庄》 (1853) 、 《小杜丽》 (1857) 、 《我们共同的朋友》 (1865) ,是狄更斯创作中批判性最强的作品。其中, 《荒 凉山庄》抨击了英国的司法制度和议会政治。作品中的最高法院成了整个英国社会的缩影; 《小杜丽》的同名主人公是一个保持着纯 洁、崇高心灵的女性,一个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
《艰难时世》 (1854)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一部较早描写劳资矛盾的作品。
小说描写了庞德贝和葛雷梗这两个资产者的形象,批判了 19世纪盛行的功利主义哲学和曼彻斯特政治经济学;与其相对照,作品还 塑造了工人斯蒂芬、马戏团演员西丝的形象,将其作为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者。
《远大前程》 ((1861)写一个青年因金钱而变成势利者,因贫困而恢复纯朴天性,表现了作家对金钱腐蚀作用的愤慨和揭露。
《我们共同的朋友》 (1865)是狄更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中的“垃圾山”这一意象,象征着英国社会就像一座肮脏龌龊、藏 污纳垢的大垃圾山。
狄更斯最后一个时期创作的特点是:
作品中幽默与讽刺的成分显著减少,感伤、压抑的情绪和紧张的戏剧性情节占了上风。
(二) 《双城记》 (1859)
1. 人物设置和情节结构 :
梅尼特医生及其女路茜的遭遇;
贵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的罪行及其后代代尔那的命运;
梅尼特医生的管家得伐石的妻子(得伐石太太)的遭遇;
英国律师卡尔登的命运;
三重密探巴塞德(所罗门)
普若斯小姐
2. 思想价值: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1)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合理性:贵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的罪行;得伐石太太、被轧死的农家孩子等人的家庭的悲 惨遭遇;
(2)谴责革命过程中的暴力行为:得伐石太太被刻画成“复仇女神”的形象;表现了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
(3) 提倡宽恕和仁爱, 认为 “爱比恨更有力” :梅尼特医生对于代尔那的宽容; 卡尔登最后代替代尔那上了断头台, 具体地显示出 “爱 比恨更有力” 。
3. 艺术成就
(1)简洁、匀称、协调的结构:场景多样化,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时空跨度大,篇幅却不是很大;深受流浪汉小说的影响,而又 有积极创新;运用伏笔,设置悬念,情节引人入胜;
(2)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浪漫色彩;对“巧合”和“偶然性”的运用;象征手法;心理描写手法的灵活多样;
(3)杰出的讽刺手法:时而诙谐幽默,时而尖锐辛辣,时而冷嘲热讽,时而不动声色,均取得了出色的效果;
(4)成熟洗练的语言:遣词造句考究、典雅,大量引经据典,沉稳的风格中透出许多感慨和激情。
果戈理(1809-1852)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1. 成名作《狄康卡近乡夜话》 (1831-1832)包括 8个短篇故事,以养蜂人给乡亲们讲故事的形式联缀各篇,将乌克兰民间故事、童 话、歌谣中的情节和现实生活的描写交织在
一起,展现了富有诗意的民族历史、社会生活和风尚习俗,笔调幽默,具有浪漫主义倾向。
2. 中篇小说集《密尔格拉得》 (1835)包括 4篇作品:
《旧式地主》 、 《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 、 《塔拉斯 ·布尔巴》 和 《维》 。 其中前两篇作品以幽默的笔调讽刺庄园地主的庸俗、 空虚和腐朽, 嘲笑之中又流露出同情。这种风格被别林斯基称为 “ 含泪的笑 ” 。 《塔拉斯 ·布尔巴》歌颂哥萨克人的爱国精神,具有史诗般的风格。 3. 短篇小说集《彼得堡故事集》 (1835-1842)包括《涅瓦大街》 、 《肖像》 、 《鼻子》 、 《狂人日记》 、 《外套》 5篇作品。其中, 《狂 人日记》 写小官员波普里希钦被官僚等级制度迫害、 导致精神失常的故事, 直接影响了鲁迅的同名小说。 《外套》 通过小官员阿卡基 ·巴 什马奇金贫困屈辱的一生和悲惨的结局,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小人物”的普遍命运。
维林 → 巴什马奇金 →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中的杰
符什金→契诃夫笔下的众多 “ 小人物 ” 形象,是一脉相承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们全都来自《外套》 。 ”
4. 喜剧《钦差大臣》 (1836)
市长安东及其手下的大小官员:俄国官僚社会的缩影;
被错当成 “ 钦差大臣 ” 的花花公子式的人物赫列斯达可夫集轻浮浅薄、吹嘘撒谎、寻欢作乐、向往特权等特点于一身。这一形象获得了 超越特定时代和国度的高度典型概括意义。
喜剧以 “ 哑场 ” 结束。剧中人台词:“你们笑什么?你们在笑你们自己! ”直接点名了喜剧的意义。这部喜剧的正面人物就是“笑” 。 《钦差大臣》是果戈理戏剧方面的代表作,它使果戈理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之一。
5. 果戈理晚年的思想矛盾
《死魂灵》 (第一部, 1842)所引起的轰动与果戈理的思想变化;
《死魂灵》第二部的创作(1843-45)和 1845年的第一次焚稿;
《与友人书简选》 (1847)的发表;
别林斯基《给果戈理的信》 (1847, 1855) ;
《死魂灵》第二部的改写和作家临终前的第二次焚稿。
(二 ) 《死魂灵》 (第一部, 1842)
1. 情节与结构:
“ 乞乞科夫的游历 ” (副标题) :购买死农奴 —— 死“魂灵” (души)的过程,是作品的基本情节。
乞乞科夫为什么要、为什么可以购买死农奴?
全书共 11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 1章:乞乞科夫的出场和某市官僚社会;
第 2-6章:乞乞科夫先后到五个地主家购买死农奴;
第 7-10章:乞乞科夫回城办手续;再写官僚社会;
第 11章:补叙乞乞科夫的生活史,揭示其内心世界。
2. 人物形象
小说最突出的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五个地主形象:
玛尼罗夫:披着高雅绅士外衣的寄生虫;
科罗博奇卡:愚昧守旧、贪财多疑的小地主;
罗士特莱夫:充满兽性本能的流氓恶棍式的地主;
梭巴开维奇:既粗鲁又狡猾的、贪婪顽固的地主;
泼溜希金:贪得无厌、吝啬到近乎病态的守财奴。
—— 俄国地主阶级成了真正的“死魂灵” 。
乞乞科夫: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从贵族地主向新型资产者过渡的形象,也即俄国早期的资产者形象。
3. 作品的艺术特色 :
(1)讽刺特色:抓住讽刺对象的卑劣本质和社会地位、体面的外表和空虚的灵魂之间的矛盾,形成鲜明对照, 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2)典型化手法:运用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来完成典型形象的塑造;
(3)抒情插笔:主要出现于描写到人物处于大自然环境的时候,作家发出种种感慨,由此深化作品的主题;
(4)语言幽默生动,富有鲜明的比喻。
(三 ) 果戈理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 “ 自然派”的领袖;
2.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3. 俄国散文之父。
范文三:十九世纪美术史
十九世纪法国美术
18世纪下半叶法国大革命席卷欧洲以来,世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革命打碎了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和对权威的迷信,使思想获得解放,个性得到尊重,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拓、创新和实验的新时代来临了!这个新的时代里,艺术观念得以更新改变,人们开始关注过去很少谈论的风格问题,并有意识地去追求不同的风格样式,形成流派纷呈的艺术新局面。过去艺术描绘的内容题材局限于宗教故事、古代神话,或是风俗、肖像之类。新时代艺术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无拘无束,开始把任何能够激发想象或引起兴趣的事情作为描绘对象,美术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大大拓展了。艺术家的地位在新时代也发生了改变。过去的艺术家总是受命于教会或宫廷,从未摆脱过工匠的地位。新时代的艺术家却被视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天才! 他们的情感和气质非同一股。美术学院和官方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展览会展出艺术家的创作,通过展览让美术作品引起社会的注意,寻找购买主顾,使艺术作品走向市场。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光和色彩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国、日本等东方艺术的引入,新的视觉语言和艺术审美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等各种艺术运动和思潮相继产生,将欧洲艺术发展推向高潮。如果站在模仿写实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发展的话,古希腊可视为第一个高潮,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第二个高潮,19世纪以法因为中心的艺术运动就可以称作欧洲艺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在这个艺术高潮中,各种艺术流派或思潮虽有自己的主要特点,我们用各种主义加以区别。但它们有时又相互交织,带上一些新时代的共同特点,表现出不同于往昔的新倾向。只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学习时就不必太拘泥于这些主义和派别的划分。例如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它们有时并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界限,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以法国的大卫和安格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这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兴盛于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新古典主义一方面强调要求复兴古代趣味特别是古希腊罗马时代那种庄严、肃穆、优美和典雅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极力反对贵族社会倡导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又不同于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它排挤了抽象的、脱离现实的绝对美的概念和贫乏的、缺乏血肉的艺术形象。它以古代美为典范,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它尊重自然追求真实,以及对古代景物的偏爱,表现出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怀旧感。
新古典主义不仅表现在美术中,也表现在文学和音乐中,它在法国兴起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18世纪下半期是法国封建君主制日趋腐败堕落和资产阶级逐渐强大的时期,是两个阶级面临决战的变革时代。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为取得革命的胜利,在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反封建反宗教神权、争取人类理想胜利的旗帜,号召和组织人民大众起来为资产阶级革命而献身。为取得这一革命斗争的彻底胜利,首先要在人们的心理上注入为革命献身的美德和勇气,那就是为共和国而战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成了资产阶级所推崇的偶像,资产阶级革命家利用这些古代英雄,号召人民大众为真理而献身。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了借用古代艺术形式和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大造资产阶级革命舆论的新古典主义。
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它的杰出代表是大卫。
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3是新古典主义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位继承者,19世纪上半叶法国画坛的保守派领袖,第一流的学院派画家。正如他的老师大卫一样,安格尔也十分敬慕庄重典雅的古典艺术,在教授学生时,安格尔强调一丝不苟的写实功夫的训练,贬斥那些草率和放纵的画风。他对革命并无什么兴趣,是一位看重艺术形式,倾向于唯美主义的古典艺术家.由于时代潮流的影响,他的艺术还带有一些夸张的浪漫情调。
浪漫主义艺术
19世纪上半叶,法国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确立,人权思想深入人心。尊重个性、强调自我、注重个人情感成为新的时代风尚。这时尽管新古典主义在艺术界仍占有优势,但它所崇尚的那种不变的美的模式和对客观对象的执著研究,同时代精神格格不入,成为束缚艺术发展的陈腐教条。代之而起的是强调主观情感、追求个性表现的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不仅在法国出现,它也风行整个欧洲。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同新古典主义一起并行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文艺思潮,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在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各个文化领域均有所表现。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来源于中世纪的传奇(The romance)一词。最早使用是在18世纪的晚期,当时人们对古代的冒险离奇故事发生普通的兴趣,这些小说几乎都用罗曼语(Romance)写成。以后人们就把那些同传奇故事、离奇遭遇、想象色彩相联系的事统统称为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通常包含着两个涵义:一个涵义指一种创作方法,它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存,即按照生活应该有的理想化的样子去描绘生活;另一个涵义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的文学艺术思潮。这儿的浪漫主义主要是指第二个涵义。
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古典主义艺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创造出一整套方法和规范,这些规范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模仿,对共性的赞赏和颂扬。与古典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艺术,则从表现客观对象转向了表现人的主观世界,它全力去揭示人的心灵和独特的自我,放弃了古典主义那种普遍而绝对的共同美,去追寻每个人自己内心的理想美。浪漫主义不再把自然作为原型,而是把它作为“假托”,以富于诗意的想象和热情,通过自然形象寄予个人的情感,艺术成为了以个人感情为基础的创造。这种强调主观感情,努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是浪漫主义的第一个特征。
浪漫主义并不是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它不像古典主义那样有固定的传统模式,而主要表现为一种思想上的态度和倾向,一些艺术家对官方的正统艺术或公认的传统产生怀疑,认为这些艺术有太多的虚的和假象,带有太多的人工痕迹。他们竭力追求那种自然的、野性的和多姿多彩的境界,总是试图去表现那些不熟悉的、陌生的和新奇的世界,表现异国情调和模糊的幻想,艺术家们从中世纪的传奇故事,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醉心于色彩和富于动感的构图。总之,一切能够激发艺术家热情和想象的事物都成为他们创作的对象。这种迫求新奇的思想态度是浪漫主义的第二特征。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带有浪漫主义思想倾向的艺术家颇多,如英国的布来克、康斯太勃尔、透纳、弗塞里、西班牙的戈雅、德国的弗里德里希以及法国的席里柯和德拉克洛瓦等。
历来法国画坛就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以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包括17世纪的普桑,19世纪的大卫、安格尔笔下的理性典雅的艺术;另一种倾向则是崇尚鲁本斯的激情和注重视觉快感的艺术。包括18世纪的华多、布歇、弗拉戈纳尔和19世纪的席里柯、德拉克洛瓦等人的艺术。第二种传统倾向再加上19世纪新的时代风尚,便造成了席里柯和德拉克洛瓦。
现实主义
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在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兴盛的同时,又出现了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文艺运动。
从40年代到70年代,是现实主义艺术大放光彩的时代。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出现,自然科学也获得了重大发展。人们开始以冷静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冷静务实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时新古典主义、学院源仍沉浸在对古代英雄的歌颂和对高贵典雅的追求中,浪漫主义则沉溺于中世纪传奇、异国情调和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这一切都远远脱离时代,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
从19世纪40年代起,艺术中以描绘现实生活为最高原则的现实主义运动出现了,现实主义艺术家嘲笑古典主义的装腔作势,浪漫主义的无病呻吟,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现实世界的真正代言人,他们在传统绘画题材方面进行了一番革命,当时学院派流行一种观点,认为高雅的艺术应表现高雅的人物。现实主义艺术家则将美术题材扩展到对当代生活的评价,对普通人(包括工人、农民) 生活的关切,对大自然的亲切描绘等方面。这种新的时代精神,成为19世纪中叶的一个普通的文学艺术思潮。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始于19世纪30—40年代的巴比松画派,得名于19世纪50年代的库尔贝画展,它在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均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Realism)也可译成“写实主义”,通常它包含两个涵义,第一个涵义是指文学艺术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即按照本来的样子去描写和反映生活;第二个涵义是指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一个文学艺术思潮。这里主要是指第二个涵义。 客观性是现实主义艺术的一大特征。现实主义艺术家倡导客观、冷静和真实地去观察和描绘生活.既不像古典主义那样按照美的模式去描绘、加工生活,也不像浪慢主义那样按照主观意愿将生活理想化,而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真实反映生活,描绘亲切、自然、纯朴的现实。因此现实主义美术主要以当代普通人的生活为主要题材,将普通平凡的题材提高到同历史和宗教题材同等的地位。
现实主义艺术的第二个待征是它的典型性。现实主义艺术不去按照美的模式复制对象,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概括和提炼,把许多典型的事件和品格集中起来,造成典型化的形象,使之更集中、更感人,具有艺术的真实感。并对现实中的丑恶加以无情的揭露和抨击。
范文四:十九世纪的英国
十九世纪的英国处于维多利亚时期,也称为维多利亚文学时代。 由于工业上的全盛,以及英国国力增强,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
这一时期文学主流是小说,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也是整个欧洲现实主义的繁荣时期。
代表作家有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托马斯哈代,萧伯纳等。 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狄更斯 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ens),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中共创作了十余部长篇小说,其中《老古玩店》、《董贝父子》、《艰难时世》、《双城记》等为我国读者所熟知。广泛描写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雾都孤儿》、《艰难时世》、《双城记》和《远大前程》《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
◆《远大前程》(1861 )是狄更斯在艺术上很受称道的一部小说,充分表现出人物心理矛盾发展过程,结构严谨。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圣女贞德》(Saint Joan)
19世纪末以“病态”为美,女人喜欢晕倒,以表现自己的多愁善感。一位Lady走在路上,看到什么美丽的风景,或者什么帅哥,很容易就会尖叫“O , my god! I will faint~”,然后就佯装晕倒。后来影响到了中国,所以中国人也以林黛玉的病态美为美。
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最著名的作品是《名利场》与狄更斯齐名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小说家。此外还有《班迪尼斯》等等
故事主角是一个机灵乖巧的漂亮姑娘。她尝过贫穷的滋味,一心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困境。她不择手段,凭谄媚奉承、走小道儿钻后门,飞上高枝。作为陪衬的人物是她同窗女友、一个富商的女儿。她懦弱温柔,驯顺地随命运播弄。从贫贱进入富裕的道路很不平稳!富家女的运途亦多坎坷,两人此起彼落的遭遇,构成一个引人关怀又动人情感的故事。穿插的人物形形色色,都神情毕肖。“如果我有5000英磅,我也会是一个好女人。”《名利场》里的贝姬·夏普如是说。
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安徒生的童话风靡世界。代表作《海的女儿》,为了获得人类的爱情,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情操;
《皇帝的新装》幽默而辛辣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虚荣、愚蠢和自欺欺人、献媚取宠;
《卖火柴的女孩》细腻动人地描写了一个穷孩子的悲惨遭遇,对贫富悬殊的不合理制度作了血泪的控诉。
法国
巴尔扎克,代表作是《人间喜剧》。
雨果,代表作是《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左拉,法国作家,自然主义创始人,,代表作是《小酒店》、《萌芽》。
大仲马,代表作《基督山伯爵》。 小仲马,代表作《茶花女》。
美国
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他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尖锐地揭露了美国民主与自由掩盖下的虚伪,批判了美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社会弊端,诸如种族歧视、拜金主义、封建专制制度、教会的伪善、扩张侵略等,表现了对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自由生活的向往 早期创作(1865-1870)
马克·吐温的早期创作主要以讽刺手法批判宗教教育的危害;揭露世俗社会的人们为了个人利益彼此欺诈、勾心斗角的社会风气;暴露民主、自由掩盖下的美国社会真相,批判种族歧视和伪民主的社会现实。
重要作品:《傻子出国记》、《竞选州长》和《哥尔斯密的朋
友再度出洋》等。
中期创作(1871-1895)
这一时期马克·吐温对美国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进行全面思考,以辛辣的讽刺批判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道德沦丧。这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黄金阶段,发表了一系列优秀小说。
重要的作品有:《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傻瓜威尔逊》和《百万英镑》等。
后期创作(1896-1910)
这一时期马克·吐温在创作中主要批判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以及进一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和普遍人性。创作形式增加了游记、杂文和政论方面。
重要作品有:《赤道环游记》、《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给坐在黑暗中的人》、《战争祈祷》、《神秘的陌生人》等。
范文五:十九世纪中期文学
十九世纪中期文学
一.概况
1.欧洲政治局势发生变化
德国,意大利统一
法国,英国资本主义稳步上升 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俄国完成了废除农奴制度
东欧很多国家完成了民族解放
2.新的文学派别文学主义产生
人文主义:
巴洛克: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
十八世界:启蒙主义(狂飙突进 新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英小说:笛福,菲尔丁,斯威 夫特)
十九世纪初期:现实主义(简·奥斯汀) 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中期:浪漫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无产阶级文学萌芽
批判现实主义:介于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小资产阶级者, 有来自上面的压力, 也有 对于工人运动的恐慌。目的:改良社会的弊端,达到中校资产阶级发展,无产阶级不反抗的 的“理想社会” 。
突出特点:1 广阔真实的再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对现实社会的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 据统计, 巴尔扎克, 狄更斯等人用到的历史材料比同时期的历史学家统计学家等等都要丰富。 2 愤世嫉俗,但是不支持革命, 自己找不到路,所以悲观色彩比较中, 尤其是到了他们的晚 年。 3 除细节的真实外, 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 长篇小说达到空前的艺 术高度。
二.各国情况
1.法国
浪漫主义:乔治·桑 1840’
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1844) 《基督山伯爵》 (1844) 《马戈王后》
批判现实主义:司汤达《红与黑》 (1831) 《巴马修道院》 (1839)
梅里美《卡门》 (1829) 《高巴龙》 (1840)中短篇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1834-1860)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1856)
象征主义:珀特莱尔《恶之花》
2.英国
批判现实主义:萨克雷《名利场》 (1848)
夏洛特·勃朗特《简·爱》 (1847 )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1847)
狄更斯《雾都孤儿》 (1838) 《双城记》 (1859) 《艰难时世》 (1854) 《远大前 程》 《大卫科波菲尔》中篇《圣诞欢歌》
3.东欧北欧
匈牙利 裴多菲
丹麦 安徒生
4.俄国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1840)多余人
果戈理《钦差大臣》 (1836) 《死魂灵》 (1842)讽刺
屠格涅夫《罗亭》 (1856) 《贵族之家》 (1859) 《前夜》 (1860) 《父与子》 (1862) 陀思妥耶夫斯基
5.美国
华盛顿·欧文 〈沉睡谷〉美国文学的鼻祖
纳撒尼尔·霍桑短篇惊悚,长篇〈红字〉清教徒
爱伦·珀 象征主义〈黑猫〉 〈厄舍古屋的倒塌〉象征主义的鼻祖
惠特曼诗人
三.具体作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