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国的冬季气温
我国的冬季气温
1月是冬季环流最盛时期,全国各地气温降至最低。故1月气温可作为冬季温度的代表。从1月等温线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东部气温随着纬度的升高而迅速降低,等温线分布甚密,且与纬线大致平行。但我国西部地区,虽然大部分为高压所笼罩,高原和山地也因海拔高,气温普遍较低,而等温线分布却比较稀疏,明显地反映出地形变化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凡有山岭屏障的盆地,多成为冬季相对温暖的中心,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反之,凡有利于寒潮侵袭的地区,往往寒冷特甚,如东北北部、内蒙古、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此外,云南高原冬季单纯在西南暖流影响之下,等温线向北弯曲,为又一温暖中心;台湾海峡虽系低纬度海洋,由于寒冷东北风通过海峡以及受沿岸海流影响,温度却较低,等温线表现为向南弯曲。1月平均0?等温线大致东起淮河下游,经秦岭沿四川盆地西缘向南至北纬27?左右,折向西藏东南角。此线以北基本上都在0?以下,东北区大都在-10?以下,大兴安岭北部低于-30?,是全国最寒冷的地方;内蒙古、宁夏北部、甘肃北部以及新疆境内,一般都在-10——-22?间;青藏高原除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横断山脉地区外,大部分在-10——-20?间;)华北区为-2——-10?。0?等温线以南,长江流域都在0—8?间;南岭以南、台湾、云南南部大都在12—20?间;台湾省南部和海南岛南部,已超过20?。由于我国冬季在蒙古高压控制下,寒潮侵袭频繁猛烈,在强大寒潮猛袭时,各地均可出现低温或极端低温。新疆阿尔泰山南坡的富蕴,在1960年1月21日的一次寒潮中,气温曾降至-51.5?;黑龙江省呼玛县漠河镇, 1969年2月13日曾出现-52.3?,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资料中最低的纪录。长江流域以南历年最低温度也都可达0?以下(表4),甚至海南岛
表4 我国各地最热、最冷月平均温度和绝对最高、
绝对最低温度(1951—1970年)
北部个别年份也可出现负温。全国出现低温的特点是:(1)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区低温期长,极值大。如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和新疆北部,从9月上、中旬开始至次年5月上、中旬,最低温度都在0?以下,其中在-5?以下的时期长达七个月(10—4月)且大部分地区的绝对最低气温在-30oC以下;(2)青藏高原海拔3,000-4,000米以上的地区,全年各月都可出现0?以下的低温,但其绝对最低温度一般都在-30?以上;(3)四川盆地冬季温度较高,1月平均最低温度在0-5?间,盆地内部绝对最低温度一般在-5?以上,高于盆地周围地区;(4)长江与南岭之间地区,0?以下最低温度可能出现的时期大致为11月中、下旬至次年3月上、中旬,其间负温出现的实际天数并不多,只是寒潮出现时间迟早的变异较大,拖延的时间也较长。绝对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10?,沿海地区较高;(5)南岭山地以南,除个别年份出现强寒潮外,全年最低温度都在0?以上。在强冷空气入侵后引起平流降温时,加上夜间晴空辐射降温,可使海南岛北部一些地区降至0?附近,甚至静水中也发生短时间的结冰。
范文二:我国气温的特点 --地理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我将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六个环节来进行。如能得到各位专家、前辈的指点,不胜感激~
一、教材解读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阅读材料(探讨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教材对于能力的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近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人的活动。既要考虑到地理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讲究教学的科学性,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出发;在这里我就学生现状作一些分析:
二、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具备了解气候相应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的重构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由于学生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的不足,我将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基于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及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了解气温对于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
地图信息的能力。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读图比较法,集体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教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则采取合作学习法和总结反思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采用情景导入法。
寒假了,许多同学打算利用假期的时间到全国各地游览一番,领略一下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的同学想到有这北极村之称的漠河镇去。有的同学想想着飞到天涯海角海南省,感受一下三亚的碧海蓝天,沙滩椰林还有五指山区的黎村苗寨民族风情
听说漠河和海南的气温和孝感都不一样,有的同学说冬季的时候漠河比孝感要冷的多,而海南比孝感要温暖。同学们在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呢,
学生在此会和创设的情景产生共鸣:那里的气温究竟和孝感有哪些区别呢,又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
设计思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出旅游时该如何选择衣物”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营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为后面的教学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来探讨、分析我国的气温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是基于新课程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的课程理念。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气温图的投影,并且投影出标出漠河和海口的位置,配上两地在一月份的自然景观图片,指导学生读一月份平均气温图,
? 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0摄氏度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
? 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 一月份,我国海南海口市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 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出“一月份我国0?C等温线和秦岭——淮河一线重合,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气温在0摄氏度一下。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漠河镇的气温在零下三十二摄氏度一下,而海口市的气温在十六摄氏度以上。计算出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四十多摄氏度,逐步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通过对7月份平均气温图的判读分析概括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并且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
设计思路:
通过多媒体展示,加强学生对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比较分析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通过问题驱动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时,突出学生递进式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读图探究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冬夏两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学生在探究规律的同时也解释了前面设置的悬念,还能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为什么冬季南北差异气温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呢,老师在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
(三)、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探讨,每一位小组指定一位学生简述讨论结果,在讨论的之前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 “?冬至日太阳光照图,?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课本辅助阅读材料”,学生合作探究时,老师通过问题的形式正确地引导讨论方向,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地提出“?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对于我国气温有何影响,三个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列出一个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白昼时长数据表格,概括出纬度位置是如何影响我国冬季气温的。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夏季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的原因。
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的主动合作式学习,分析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规律,让学生对于我国的气温分布规律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体验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于在探讨原因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太阳高度、昼长和热量吸收的关系这种现实经历出发,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板书设计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适时板书,本课板书设计(展示大屏幕)
这种板书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能及时
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结束语: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
规律,面向全体学生,采用直观
教学、情景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
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
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构建和
探究中来,力求使学生在积极、
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
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
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阅读全文(1025) | 回复(1) | 引用通告(0) | 鲜花() | 编辑
范文三: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与成因 教学设计
《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与成因》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根据我国一月等温线分布图能够说出0?均温等值线的走向、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地理意义至少达到90%。
2、学生根据对等值线分布特点的判读能够归纳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出成因。
3、根据一月等温线图上教师提供的特殊区域,学生能够独立的进行等温线相关内容的分析判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学生获得等温线判读的方法。 2、通过对气温分布特点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气温的学习,增强地理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天气预报的气温形势图,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以致用的学习观。
四、教学重点:
1、我国一月均温等值线特点的描述和分析。
2、我国一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和成因。
五、教学难点:
1、我国一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利用等温线图和相关资料,得出我国气温、降水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学案导学法、引导启发法、案例探究法
七、教学媒体:
黑板、多媒体课件、学案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教师活动(教学内容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程
PPT:展示1月份海南和漠河的风景图片。
解说:有句话说的好:北有神州北极,南有天
涯海角。这两幅图片就为我们展示了漠河和海新
课 南的1月份的景观。他们一北一南,一个白雪
导 皑皑,寒冷无比;一个椰林葱葱,温暖似夏。 图片形象直图片入 观,激发学习设问:为什么同样是冬季(一月份)两地的景观会 导入 兴趣 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与气候又有哪些联系,2
分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开启探索之旅——中国冬
钟 季的气温分布。
PPT:中国冬季的气温分布
板书:中国冬季的气温分布
新(5分钟)
承转: 课
刚刚我们说到一北一南的漠河与海南冬季一个 讲
寒冷,一个温暖。那么对于这两个地方而言,影响 授
他们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通过导入
引导:一南一北,这是什么差异,(纬度) 的引导延伸,
又是冬季,这又是什么, (季节)如学生可以获得
果是夏季的话,两个地方就没有这么大的差别,同本节课中影响
样都是十分炎热。这个我们在下节课会具体的讲气温的主要因
到。 素,同时使其 温故 板书:主要因素 纬度 季节 认识到,影响 学生回答 好,大家思考一下。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除气温的因素有 了以上的这两个,还有那些, 很多,要具体
(地形、地势) 问题具体分
补充板书 主要因素 析。
地形、地势、
当然除了这些主要因素以外,还有其他的影响
因素,比如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就
是人为因素。洋流对气温的影响是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具体到某一问题上面我们要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才能够准确的把握其成因。
一、1月均温等值线的判读
PPT:1月均温等值线图
承转:影响气温的因素如此之多,而且在不同因素
主导下,气温的分布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
纬度因素占主导,那么等温线的分布就会呈现典型
的纬向分布,东西延伸,南北变化。如果是地形因
素占主导,那么等温线会发生弯曲、甚至闭合等。
下面我们按图索骥,探究一月均温等值线的分
学生回答:自 布特点及成因。
北向南逐渐降
低 大家先看1月等温线图中气温变化的趋势如何,
温度自南向北,
新 好,我们来看,等温线的分布,自南向北依次
课 是16、8、0、-8、-16...,逐渐变小的。1月均温
讲 0?等温线比较特殊,以北地区温度<>
学生看图思考 帮助学生养成授 温度>0。
读图的习惯 承转:既然它比较特殊,我们就先来判读这条
等温线,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在1月等温线图中找出
1月均温0?等值线,并思考以下问题: 知新 该等温线的走向如何描述,有什么地理意义,
讲解: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这条等温线的走
学生基础较 向:东部大致沿,基本上与纬线平行,西部沿青藏
弱,通过地图 高原东缘折向西南。(注意手势)归纳一下就是:
上讲解,学生 一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东
便于接受。 至秦岭——淮河一线。
承转:那它的地理意义呢,我们之前提到1月均
温0?等温线比较特殊,以北地区温度<>
区温度>0。
我们知道当温度在0?以下的时候水就会结冰。
这样一来,以北地区的河流在冬季的时候就结冰,
有封冻期,以南的河流,由于气温高于0度,没有
封冻期。所以,淮河就成了冬季我国最北的不结冰
的大河。
其次,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中,通常是以最冷
月均温来定带,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的是温
带气候,0?~15?之间的是亚热带气候。
学生思考 所以这条线也大概划分了我国的温带和亚热
由特点引出原 带。
因的探究,使
承转:通过刚才对走向的观察可以看出,东部和西 学生获得科学
部等温线走向明显不同,东部较为平直,基本上与 的思维方式和
纬线平行,而西部弯曲。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方法。
这就要从它所经过的主要地形区说起。
学生对照地图
理解,书写记
录。
通过对地形区
的描述,学生 讲解:我们来看这条等温线经过的主要地形区:自
可以充分理解 东向西依次是:秦岭——淮河,四川盆地、横断 等温线发生弯
山区、青藏高原。所以在同一纬度上,由于青藏 曲的原因,也新
为后面的学习课高原地势的抬升,温度降低,等温线便向南弯曲了。
提供了能力支讲而东部地地区,由于经过的地形区为平原,地势较 持。 授
低,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较小,气温分布主要
是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所以就比较平直,没有
发生大的弯曲。
生:答(等温 承转:既然说到弯曲,在这条等温线上有几个特殊线向北弯曲) 通过对等温线 的地方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一下。我们先来看G点。 弯曲的地方进 生:答。 行详讲,学生 讲解:该处等温线弯曲状况如何呢,可以描述为: 可以获得分析 等温线曲折,呈锯齿状分布(有的地方向南弯曲, 的一般思路, 有的地方向北弯曲),说明气温波动大。 从而自己迁移 运用。 承转:那原因是什么呢,注意联系影响气温的因学生看图,寻 素哦~ 找向南弯曲的 问:大家找一下这里经过我国的什么地形区啊, 等温线,并做 讲解:此处正好经过我国的横断山区。山河相间、标记。 纵列分布,山谷等温线向北凸,山岭等温线向南凸。学生思考,答: 画图讲解。 比两侧气温通过画示意图 8 A 低。 重点讲解弯曲 0 等温线温度的 -8 B 判读,学生获 得方法 等温线向气温高的地方凸,画一条直线,我们观察 到同一直线上A点气温0,B点-8?。可见弯曲处 气温比两侧低。 学生看图思考 提问:我们再来看H点,该点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如
何呢,请xxx来说一下吧。
追问:那你能不能进一步分析一下H点的气温状况 以及它的影响因素呢, 点拨:等温线向北凸,向气温低的方向凸。说明该 点气温比两侧温度高,原因是该地处于金沙江河谷 地带,地势较低,温度较高。 引导学生进行
思考
承转:等温线除了向北凸,还会出现向南弯曲的情
况,大家在图上找一下,哪里有明显的向南弯曲, 引导:我们一起来看,-16?等温线在D点处明显 向南弯曲,即向温度高的地方弯曲,所以说明这里 气温比两侧温度怎么样,比两侧气温低。那是什么 因素造成的呢,这里有一个山脉,大兴安岭。所以 在地形的影响下,等温线向南凸出。 学生思考
承转:好,我们继续来看0度均温等直线,在青藏 高原的南部,雅鲁藏布江谷地,等温线的分布有规
律的向西凸出,而且大家注意观察在这个地方温度 的递变规律是自东向西逐渐降低(0? -8?),东 侧气温高于西侧。说明什么呢,说明东侧地势比西 侧地势低。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雅鲁藏布江, 它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西南,自西向东流出我
国。水往低处流,所以我们刚才的判断是正确的。 新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通过等温线温度课
的变化趋势可以间接地判断出地形地势,由于海拔讲 每升高100米,气温就降低0.6?,所以气温低的 授
地方海拔高,气温低的地方海拔较低。
承转:到此,我们算是把一月均温0度等温线的特 学生根据导学征和原因分析完了。 案的提示,自小结:大家总结一下1月均温等值线的走向、地理
主得出:E点等意义、穿过的地形区。自己在下面说一遍。 迁移运用,同
时反馈检验之 温线向北弯Ppt提示:等温线向()方向弯曲,即向气温()前的教学内容 曲,说明此处的地方凸。说明(),原因是()。 气温比两侧要 自主学习: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上提供的地高,原因是该 图分析E点处等温线的特点及成因。三分钟时间, 地位于黄河谷之后我会请同学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 地,地势低平,
气温较高
特殊等值线的
2、特殊点 判读,特别是
闭合曲线的判
读是难点,采 承转:除了一月0?等温线很有个性以外,还有几
用讲解的方 条等温线也颇具特点。我们来看,A、B、C处的等 式,便于学生
温线,这三个地方等温线都呈现不同程度的闭合。 理解和接受。
同时,总结八 那么在描述他们特征的时候又该注意什么呢?我们
字步骤,便于 以A点为例,共同来分析一下。 学生记忆。
讲解:该点等温线呈半闭合状态,判读的关键是根
据周围气温递变的规律,确定中心的温度范围。好,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确定两条等温线的温差(该图中是8?)
2看该点等温线由外到内数值的的地变规律,若
由外围到中心气温是越来越大,那么中心值更大。
新 越来越小,则中心值更小。(A点等温线由外向内 课 依次是-16?,-8?,是由大到小变化,所以中心 讲 值应该更小。) 授
3判断中心的数值,不会超过温差,否则会再有
一条等温线出现。(语言描述) 4用数学表达式写出该点的温度区间。注意不要 强化学生对气 写错了。( -8?<><0?)有的同学书写过程中会温与地形因素 把两端的数值写反。="" 之间关系的认="" 注意:数学表达式两端的数值="" 识,使其形成="" 联系的地理="" 学生分析得=""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该中心气温比两侧气温高,="" 观。="" 出:b="" 、c点,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大家看地图这里有一条河,伊犁河,此处恰正好="" 等值线是闭合="" 位于伊犁河谷地,地势低、温度高。也正是因为如="" 曲线,由外到="" 此,在西部农业生产便大多集中在河谷地地带,发="" 内温度递变是展一些灌溉农业。="" 学案练习,迁="" 0?,-8?,移巩固="" -16?,所以中="" 心温度更高。="" 该点学案练习:我们再来看b、c点,此处也是一个典="">0?)有的同学书写过程中会温与地形因素><><-16,说 分析一下该地的气温状况和成因。一分钟后找同学明中中心温度="" 起来分享一下他的成果。="">-16,说>
原因是什祁连
山,温度降低。 总结:分析完部分等温线的特点,我们来看一下我 国1月均温等值线的整体分布特点。总体上来说, 等温线的分布,东部比较,(平直),基本上沿纬 线分布。西部等温线比较弯曲,而且一些地方等温 线出现闭合。这也是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一个特学生思考 点。 引导:那原因呢,我国东部主要是以什么地形 为主啊,(平原、低山丘陵。自北向南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讲解:所以总体上东部地势较低,地表起伏 小,地形对气候影响小,纬度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新 所以等温线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而西部地势高, 课 地表起伏大,地形因素对气候影响作用大,成为主 讲 导因素,因此温度分布与等高线分布比较一致,所通过对比读授 图,学生增强 以等温线比较弯曲,甚致出现闭合(盆地或或山 读图能力,并 地)。 把握语言中的 两个城市温差二、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关键词。 可达50度。 承转: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特点我们没有发现呢, 学生在引导下 自主得出结 下面同学们看PPT,完成下面问题。 论,从而体验 PPT:展示一月和七月漠河与海口的温差图。 知识的获得过 学生:稠密 引导:这两个城市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地区, 程。 从对比中你能得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什 么特点, Ppt:1月和7月等温线对比。 引导:和7月相比,东部1月均温等值线的分布是 稀疏还是稠密, 点拨提醒:注意观察等温线图的温差。 学生思考,得 出:冬季,我 国东部地区南 小结:通过上述观察和分析,1月份东部地区南 北温差大。 北温差最大可达50?,而且等温线分布较
密,所以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第二个特点
是什么啊,:
冬季,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温差大,而且
越往南去温度越高,越往北去温度越低。
气温最低。 而0?均温等值线就如同是我国板图上的赤 道,把我国的分为了两个半球。难怪冬季北
通过在学案上 方的人们都喜欢到海南度假,享受如初夏般
呈现相关知 宜人的气候,而南方的朋友们也钟情于到北 识,帮助学生
方山地滑雪、看雪景、弥补没有见过雪的遗 巩固回忆已有
的知识,并帮 憾。
助其建立新旧 知识的联系。
三、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成因
承转:那么为什么冬半年我国北方冰天雪
地,南方却温暖如春呢,这主要有两个因
引起学生注意 素。
新
画图讲解,便课讲解:主要有三个因素,同学们联系影响气温的因
于学生理解 讲素,思考一下。 学生看学案, 授 首先,是纬度因素。东部地区以低山丘 获得对知识的
陵为主,地形平坦,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是 温习。
太阳辐射。而太阳辐射又与纬度因素、正午
太阳高度角、白昼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设问: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那么北半
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白昼时间如何呢,
讲解:画图,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 学生思考
各地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白昼越
短。以至于到了北极地区白昼短到没有,出
现极夜。 其次,是冬季风的影响,冬季我国的风是从哪里
吹过来的呢,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亚由于深居内
陆,气温低,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
高压,太平洋是低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
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受到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右
手定律),西北风。
所以直接影响我国的北方地区。
最后,是地形的影响。我国地形多山地,
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 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得南方受其影响 小,气温相对较高,使南北温差增大。
特别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
湾难以受冬季风影响。 学生记录笔记 (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冬季风无
力爬升,值得绕道而行,影响其他地区。
海南岛台湾岛位置靠南,冬季风到达不了。 说到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在台湾岛和海南 上的16?等温线,气候类型划分中将最冷
月均温大于15?划为热带气候区,所以我
们可以指导雷州半岛以南包括海南岛、台
湾岛南部就属于热带。)
(注意在讲解过程中在地图中画出来)
那么大家没有有想过南北温差大这一特点
有什么好处呢,
想一下,因为南北温差大,所以我们才能
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领略到不一样的风
景,这就丰富了我们的旅游资源。
承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到此结束,我们
来总结一下:
课堂小结:PPT展示
顺口溜式小课结合黑板上的中国地图及板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
结,朗朗上口,堂内容: 重难点突出,小1月0度等温线,秦岭淮河藏东南,
能力要求明结 一线隔出两重天,南北水文各不同。
确。 东部南北温差大,纬度地形是主因。
还有闭合等温线,温度递变先判断。
板书设计:
范文四: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的气候变暖特征
应 用 气 象 学 报 第 20 卷 4 期 Vol. 20 , No. 4
JOU RNAL OF A PPL IED M ETEOROLO GICAL SCIENCE August 2009 2009 年 8 月
3
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的气候变暖特征
1) 2) 2) 2) 2)陈少勇郭忠祥高 蓉韩 通 ) 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
2) () )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 兰州 730020白银市气象局 ,白银 730900
摘 要
利用我国东部季风区 375 个测站 1961 —2006 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 、EO F , REOF , Mann2 Kendall 、小波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季风区冬季气温异常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增温明显 , 近 46 年增温率为 0. 39 ?/ 10a ,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 ,黄河南部气温的稳定性高于北部 ,增温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 季风区的南部 ,川东和云南局部有显著的下降趋势 。根据 REOF 分析将该区冬季气温异常细分为南 、中 、北部区 3 个分区 ,各区气温异常变化存在准 5 年和 22 年周期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开始气温转为上升 ,普遍在 1986 — 1987 年发生了突变 ,在 21 世纪初气温开始回落 。异常偏暖年大部分出现在 1990 年以后 。
关键词 : 我国季风区 ; 冬季气温 ; 气候变暖
,发现赤道印度洋 、赤道东太 区冬季温度异常的关系
平洋 、黑潮区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的 引 言
关键海区 ,前期夏 、秋季赤道印度洋 、赤道东太平洋
海温异常与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有较好的相 随着全球变暖的日益显著 ,以气候变暖为代表的
关关系 。然而 ,已有的工作或仅限于其中的某省区 , 全球性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科学界 、社会公众和各 [ 1 ] 或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将东部季风区作为一个整体 国政府的关注。IPCC 第 4 次评估报告指出 ,近百
来分析其气温变化的研究比较少 。本文利用我国东 () 年1906 —2005 年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 74 ?,
部季风区近 46 年地面观测资料 ,进一步分析东部季 估计到 21 世纪末 ,全球地表平均增暖1. 1,6. 4 ?。
风区冬季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 我国近年来也出现了显著变暖 ,近 100 年我国年平
均地面气温明显增加 ,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 [ 224 ] 略高,近 50 年 ,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比全球 1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划分 [ 5 ] 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增温主要表 [ 6 ] 现在冬 、春季。许多关于冬季地面气温变化的研 人们对亚洲季风的研究表明 ,夏季亚洲地区存 [ 7214 ] 究揭示了气候变暖的事实 。有关我国东部季风 () 在着两支季风 ,南亚季风 即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 , [ 15 ] 区地面气温变化的研究也有一些 ,如周小珊等指 它们的源地和主要环流系统以及各自影响的地域都 [ 18 ] 出 ,近百年沈阳年平均温度升高约 1. 7 ?,但夏季低 不一样 。喻世华等提出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 [ 16 ] 温变化不大 。曾琮等根据 1954 —2002 年冬季地 分界线 ,以 100?E 为界较为适宜 ,以西主要反映印度
() 面气温资料 ,将广东省冬季气温分为全省性冷 暖季风特征 ,以东主要反映东亚季风特征 。我国东部
() () 型 、南冷 暖北暖 冷型等 4 种主要类型 ,其中全省 季风区气候主要受东亚季风影响 ,而位于印度季风 () 性冷 暖型占总年数的 90 %。广东省冬季气温有 影响区北部和我国东部季风影响区西部的区域主要 0. 25 ?/ 10a 的 增 暖 趋 势 , 稍 弱 于 全 国 。陈 佩 燕 为西风带气候影响区 ,这一区域在亚洲主要包括了 [ 17 ] 等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的时空特 中亚干旱区和我国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区 。为此 ,需 征和变化规律 ,探讨了全球海温异常与我国东部地 要确定一条分隔西风带气候区和东亚季风气候区的
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775057资助 。
2008212210 收到 ,2009205211 收到再改稿。
[ 19 ] 分界线 。本文引用汤绪等的研究成果 ,以描述夏 ,反之为上升转为下降的转型时间 ;用 Mann2的时间 [ 20 ] [ 22 ] 季风的标准化可降水量指数为理论基础 ,根据计 Kendall 方法和滑动 t2检验方法分析突变特征 ;
[ 23225 ] [ 26 ] 算出的指数值和规定的标准来定义亚洲夏季风北边 使用 M HA T 小波和谱分析监测周期变化 ; 缘位置 ,从而确定出东部季风区边缘位置大体呈西 为客观定量分析该区气温分布及变化特征 , 使用
[ 27228 ] 南 —东北向分布 ,自南向北为云南中部 —川东 —河 EO F ,REOF 方法对东部季风区标准化的冬季 套东部 —华北北部 —东北北部 。 气温资料进行了分区。
3 冬季气温及其变化特征 2 资料与方法
3 . 1 冬季气温空间分布 ( 选取我国东部季风区 20?, 49. 4?N , 99. 2?, () 冬季平均等温线基本呈纬向分布图 1a,略向北 ) 135?E , 不 含 台 湾 省 及 南 海 诸 岛375 个 气 象 站
( ) 凸 ,温度梯度自南指向北 ,冬季平均气温 y与纬度 1961 —2006 年逐年实测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 ,资料 ( ) x有密切线性关系 : y = - 1. 2468 x + 42. 64 ,相关系 取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数 r = 0. 9689 ,平均递减率 1. 25 ?/ 纬度 。南部最高 利用线性趋势分析计算了气温变化倾向率 ,并 冬季气温 17. 6 ?,北部最低冬季气温 - 22. 9 ?。岭 检验时间与气温之间的相关系数 r ;若 r 通过显著性 南的云南和两广地区冬季气温在 10 ?以上 ,川东 、贵 检验 ,则认为该趋势有统计意义 ,否则认为该趋势没 州和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区域为 5,10 ?,黄河 —长江 有统计意义 。其中 , r= 0. 2908 , r= 0. 3764 ,0. 05 0. 01 之间冬季气温 0,5 ?,黄河以北在 0 ?以下 。内蒙 r= 0 . 4700 .0. 001 古东部 —吉林 —黑龙江在 - 10 ?以下 。 [ 21 ] 利用三次多项式曲线拟合,定性分析气温变
化的转型特征 ,极小值对应要素值由下降转为上升
() ( ) ()图 1 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空间分布 a以及年际变化 b和 M2K 检验曲线图 c (α)c 中 A ,B 为显著水平= 0 . 05 的临界值
() ( ) 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 a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 band M2K examination curve () chart cof the winter mean air temperature of the east monsoon area in China
( )A ,B for marginal value in Fig. c
3. 2 冬季气温趋势 以 2 月增温率 0. 59 ?/ 10 a 为最高 ,其次是 1 月的
用 375 个站的空间平均 ,建立东部季风区冬季 0. 32 ?/ 10 a ,12 月为 0 . 26 ?/ 10 a 。三次多项式曲 () 气温序列 ,分析其年际变化特征 图 1b,从图中可 线拟合 , Cubic 函数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达到极小 见 ,46 年来 ,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线性趋势极 值 ,2000 年达到极大值 。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季风区 ( α) 显著 r = 0 . 5449 ,通过= 0. 001 显著性检验,增温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发生降温2升温转型 ,在 率 0. 39 ?/ 10 a , 高于年平均 0. 24 ?/ 10 a 的增温 21 世纪初气温有下降趋势 。气温的这种演变趋势速率 ,比其他季节增温速率明显偏高 。冬季各月中 , 在区 域分布上有一定差异 ,中 、北部区域对整个季
风区气
[ 29230 ] 温的变化贡献较大。 。果一致
() 计算季风区各站冬季气温长期变化的线性趋 从 M2K 曲线图 图 1c和滑动 t 检验结合图 1b
来看 ,季风区冬季气温表现出明显的增温趋势 , 从 势 ,利用回归系数与相关系数之间的关系 ,求得各站 1971 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 ,1984 年后开始气温呈 的相关系数 r ,分别绘制线性趋势和 r 的空间分布 明显增加趋势 ,1987 年有一次显著突变 ,其后气温 () 图 图 2。
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 ,这与其他人的研究结 我国东部季风区大多数区域气温变化有明显上
() ( ) 图 2 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长期变化线性趋势空间分布图 a增温率 , b增温显著性
Fig. 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inear t rend of long2term variation of the winter mean air temperature of () ( ) the east monsoon area in China athe incalescence rate , bremarkably incalescence areas 升趋势 ,整体上来看 ,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 。黄河以 加 、日照时数减少有关 。
北增温率一般在 0. 4,1. 0 ?/ 10 a ,长江以北的湖 3. 3 冬季气温的标准差和相对变率 北 、安徽 、江苏 、东南沿海的浙江 、福建 、广东以及云 季风区冬季气温的标准差平均为 1 ?,从南向 南部分地方增温率为 0. 3,0. 5 ?/ 10 a ,长江以南的 北增大 ,黄河以北在 1. 0,2. 0 ?之间 ,黄河以南 — 大多数区域和河南西部增温率为0. 1,0. 3 ?/ 10 a 。 长江流域在 0 . 6,1 . 0 ?之间 ,云贵高原 —南岭 —武 气温变化趋势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季风区的南部 ,从 夷山为 1. 0,1. 3 ?。陕南 —川东 —重庆一带方差
() 河南中西部穿过秦岭向南到川东 、重庆一带以及江南 最小 ,一般不到 0 . 8 ?图略。各月标准差以 2 月 大部分地方 ,包括云南东部 、贵州 、广西 、广东北部 、湖 的 1. 8 ?为最大 , 其次是 12 月的 1. 2 ?, 1 月的 南 、江西南部 ,这些地方的增温率一般在0. 1 ?/ 10 a 1. 1 ?。这是由于 2 月回暖快 、气温变化大所致 。 季以下 ,甚至川东的局部和云南局部冬季气温有显著 风区冬季气温的相对变率总体上偏小 ,一般 的下降趋势 。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变化与全 在 20 %以下 ,仅黄河流域在 50 %以上 ,这是由于黄
() 球变暖存在非同步性 河流域冬季气温接近 ,这与其他人的研究结果相吻 0 ?,因而变率较大 图略。 [ 29233 ] 合。
大气环流异常是影响气温异常的最直接因子 。 4 季风区冬季气温的 EO F 分析 从冬季欧亚西风环流指数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
对季风区气温场进行 EOF 分析 ,前 2 个特征向 征量来看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500 h Pa 中纬度
() 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占 79. 86 %表 1,即东部冬季 经向环流偏弱 ,纬向环流偏强 ,副热带高压同时进入 [ 34 ] 气温 EOF 的收敛速度较快 。根据 Nort h 等的经 持续偏强期 。使南下冷空气偏少 ,导致我国大部分
() 验判据 ,仅截取其前 2 个特征向量 LV1,L V2及 地区冬季气温偏高 。而西南地区的变冷是该地区复
( ) 其对应的时间系数分量 PC1, PC2就能较好地解 杂地形 、天气与大气物理条件导致局地太阳辐射减 [ 29 ] 释该区气温时空变化的主要特征 。 少造成的 ,马振锋等研究指出 ,西南地区的气温
下降与该区域降水增加 、相对湿度增加 、低云量增
表 1 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 EOF 及 REOF 分析各分量的方差贡献率( 单位 : %)
Table 1 The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io of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EOF and REOF
analysis on the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of the east monsoon area in China ( unit : %)
特征向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EOF 分解 65 . 87 13 . 99 5 . 33 3 . 55 2 . 35 1 . 59 0. 95 0. 65 0 . 58 0 . 52
PC 累积贡献率 65 . 87 79 . 86 85. 19 88. 73 91 . 08 92 . 67 93 . 62 94 . 27 94. 85 95. 37
REOF 分解 34 . 42 23 . 91 22. 14 5 . 15 4 . 68 1 . 44 1. 39 0. 90 0 . 70 0 . 64
RPC 累积贡献率 34 . 42 58 . 33 80. 47 85. 61 90 . 30 91 . 74 93 . 13 94 . 03 94. 73 95. 37
4. 1 气温异常的分布型 65. 87 % ,全区为一致的正值 ,有 98 %的站 差贡献率
在特征向量图上某点的特征值表明了该点气温 () 特征值在 0. 38,0. 97 之间 通过 0. 01 显著性检验, 与其对应的时间系数之间的相关程度 。该点特征值 全区为一致的正相关 。说明全区一致变热或变凉是 的绝对值愈大 ,则该点气温愈易明显偏暖或偏冷 ,变 东部季风区气温异常最常出现的情况。 化愈敏感 ;反之亦然 。图 3a 是第 1 特征向量 LV1 ,方 ( ) 第2特征向量LV 2 图3 b上 ,特征值0 线从
河
() () ()图 3 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 EOF 分析的前 2 个特征向量a,b及其对应的时间系数c,d和小波分析e,f
()a ,b 中阴影部分表示 LV 值大于 0. 6 的区域
() () Fig. 3 The first 2 characteristic vectors a —bof the EOF analysi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time coefficients c —d
() with MHAT wavelet analysis e —fof the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of the east monsoon area in China
( )shaded part means areas which the value of LV > 0. 6 in Fig. a and b
) 套向南 —重庆 —沿长江延伸到东 ,即区内北部的气温 RLV3分析 ,得出季风区冬季气温的 3 个主要空间异
() 距平与 PC2 序列呈较强的反相关关系 ,南部呈较弱 常区域图 4。
的正相关关系 。区内南 、北部气温距平变化相反 ,方 5. 1 气温异常的分区
差贡献率为 13. 99 % ,是季风区较常出现的气温异常 根据季风区域异常气温相关程度的高低 ,依图 分布型 ,可称为“准南北差异型”模态 。 4a,4c 前 3 个 RLV 的 0. 6 等值线的范围 ,将季风区
() 分为 3 个区图 4d,分别为季风南部区 、季风中部区 、 4. 2 气温异常分布型的时间变化
季风北部区。 LV1 全区皆为正特征值 ,对应的 PC1 时间序列
() () () (季风南部区图) 4aRLV1 以正值为主 ,占总方差 曲线上的峰谷值点是偏暖 偏冷年 图 3c。其中
的 34. 42 % ,大值区主要包括川东 、云贵粤桂闽浙赣 、 1999 ,2002 , 1979 ,2004 , 1987 , 1998 , 2003 , 2001 , 1991 ,
() 湘南 ,中心位于贵州兴义 25?26′N ,105?11′E, RLV 最1995 年依次是过去 46 年中全区性的前 10 个偏暖年 ,
大值为 0. 94 ,表明这些地方是季风区气温异常的最 敏80 %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 代以 后 ; 而 1968 , 1977 ,
感区。 1984 ,1967 ,1964 ,1972 ,1985 ,1974 ,1986 ,1983 年依次
() 季风中部区图 4bRLV2 以正值为主 ,占总方差 是过去 46 年中全区性的前 10 个偏冷年 。从 PC1 的
的 23. 91 %。主要包括陕南 、晋东 、冀南 、鲁西 、湘鄂豫 趋势看 ,全区的气温也在增暖 ,这与 3. 2 节的平均场
() 皖。RLV 绝对值以河南驻马店 33?00′N ,114?01′E分析结论完全一致 。在对应的 MHAT 小波分析图上
(为最大中心 , RLV 值为 - 0. 90 。这些地方是季风区 ) 图 3e,结合功率谱分析 ,准 5 年 、22 年的周期明显。
从 10 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来看 ,有 5 个气温位相偏 气温异常的次敏感区。
低期 : 1967 —1971 , 1975 —1977 , 1982 —1986 , 1994 — () 4cRLV3 以负值为主 ,占总方差 季风北部区图
2006 年 ,有 4 个气温位相偏高期 :1961 — 的 22. 14 %。主要包括内蒙东部 、东北三省和冀东北 1997 ,2004 —
() 1966 , 1972 —1974 , 1978 —1981 , 1987 —1993 , 1998 — 部 。以吉林的乾安 45?00′N ,124?01′E为最大中心 , 2003 年 ,目前正处在偏低期。 RLV 值为 - 0. 95 。
在 LV2 模态中 ,季风区北部为负特征值 ,这样对 5. 2 各区气温异常的时间变化 应的 PC2 曲线上的峰值点 2001 , 1969 , 1966 , 1987 , 根据分区结果 ,南部区有 161 站 ,中部区有 120 1981 年为北部气温偏冷年 ,谷值点 1989 ,1996 ,1983 , 站 ,北部区有 94 站 ,分别绘制 3 个区域平均气温标准
() () 1992 ,1995 年为北部气温偏暖年 图 3d;而对季风区 化曲线图 5a,5c,分析各区气温异常的时间变化。 南部情况正好相反。PC2 具有显著的 3 年变化周期 () 偏暖凉年份特征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对气候异 常() 图 3f。 的判断标准 ,即距平大于或等于 2 倍标准差者作为
气候异常 ,介于标准差的 1. 5,1. 9 倍作为接近气候
异常 。从各代表站气温曲线上选取标准差的 1. 5 倍 5 季风区冬季气温的 REOF 分析
() (以上得到各分区气温明显偏暖凉的代表性年份 表
) 2。如季风南部区偏暖年最明显的前 4 年依次为 REOF 能方便地分析不同区域之间要素异常的
相互关系和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 。为进一步分析我 1999 ,1987 ,1979 ,2001 年 ,偏冷年最明显的前 3 年依 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异常分区细节 ,为该区的气候 次为 1968 ,1984 ,1977 年 。其他区的代表年份详见表 分区提供客观依据 ,在 EOF 分析的基础上 ,对其前 10 2 ,不再一一列举 。从统计事实看 ,大多数偏暖年出现
( ) 在 1990 年以后 , 大多数偏冷年出现在 1960 —1980 个 LV 分量进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 REOF。因 RE2
OF 分 析 的 前 3 个 分 量 的 累 计 方 差 贡 献 率 已 达 年。
( () 80. 47 %表 1,取前 3 个旋转特征向量场 RLV1,
() ()图 4 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 REOF 分析的前 3 个特征向量a,c及气候分区d
()阴影部分表示 RLV 值大于 0. 6 的区域
() () Fig. 4 The first 3 characteristic vectors a —cand the three climatic sub2areas d
of the REOF analysis of the winter mean air temperature of the east monsoon in China
( )shaded part means areas with value of RLV > 0. 6
表 2 我国季风区各分区气温明显异常的年份 ;同理季风北部区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转为上 趋势
升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有回落趋势 。从各区近 Table 2 Years which winter mean air temperature
10 年来的演变来看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 are obviously abnormal in each sub2areas of the
中 、北部较南部明显 。中 、南部和北部分别在 1999 年 east monsoon area in China
分区 和 2002 年达到近 46 年的最高值 ,其后高值点逐步下 异常形式 代表年份 [ 35 ] 偏暖 1999 ,1987 ,1979 ,2001 降 ,期间出现了 2 年的负距平 。王永光等认为 SOI 季风南部区 偏冷 1968 ,1984 ,1977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达最盛后 ,未来将向正指数转 偏暖 1999 ,2002 ,2004 季风中部区 变 ,即太平洋海温将由 El Ni?no 型向 La Ni?na 型过渡 , 偏冷 1968 ,1972 ,1964 ,1967 这将有利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减少 ,暖冬程度降低 , 偏暖 2002 ,1989 ,1999 ,1998 ,2004 季风北部区 偏冷 1977 ,1968 ,2001 暖夏几率增加 。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现在还无法
据此判断今后冬季将进入一个偏冷期 ,但气温的这种
转型特征 :从 Cubic 曲线分析各区气温变化的转 回落增大了冬季冷暖的不稳定性 ,是今后气候预测工
() 折性图略。季风南部区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达 作值得关注的问题。
到极小值 ,之后开始转为上升期 ;季风中部区的 Cubic ( 突变特征 : 利用 M2K 检验和滑动 t 检验 图 曲线在 21 世纪 70 年代初期达到极小值 ,20 世纪 90 ) 略,结合图 5 的曲线变化 ,季风区冬季气温一致在 年代末期达到极大值 ,因此认为冬季气温从 20 世纪 1986 —1987 年发生了突变 。
70 年代初期开始由下降转为上升 ,21 世纪初有回落
() 与环境研究 ,2005 ,10 4:7912798 . 秦大河 ,陈振林 ,罗勇 ,等.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 气候变 [ 4 ] 6 小 结 () 化研究进展 ,2007 ,3 2:63273. 任国玉 ,徐铭志 ,初子莹 ,等. 近 54 年我国地面气温变化. 气 [ 5 ] ) 1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自南向北平均经 () 候与环境研究 ,2005 ,63 6:9422956.
[ 6 ] 孙林海 ,赵振国. 我国暖冬气候及其成因分析. 气象 ,2004 ,30 向递 减 率 约 1. 25 ?/ 纬 度。近 46 年 增 温 率 为
() 12:57260 . 0. 39 ?/ 10 a , 其中 2 月增温最大 。从 1971 年开始
[ 7 ] 屠其璞 ,邓自旺 ,周晓兰. 我国气温异常的区域特征研究. 气象 气温呈增加趋势 ,1987 年有 1 次显著突变增暖 ,在 () 学报 ,2000 ,58 3:2882296. 21 世纪初气温略有回落 。冬季气温的稳定性 ,以黄 [ 8 ] 宋连春. 近 40 年我国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应用气象学报 , 河为界 ,南部的稳定性高于北部。 () 1999 ,5 1:1192124. ) 2季风区大多数区域冬季气温变化有明显上 [ 9 ] 江志红 ,丁裕国. 近百年上海气候变暖过程的再认识 ———平均温 升趋势 ,整体上来看 ,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 。气温变 () 度与最低、最高温度的对比. 应用气象学报 ,1999 ,10 2:1512159.
[ 10 ] 马柱国 ,符淙斌 ,任小波 ,等. 我国北方年极端温度的变化趋势 化趋势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季风区南部 ,川东局部 () 与区域增暖的联系. 地理学报 ,2003 ,58 增刊:11220. 和云南局部冬季气温有显著下降趋势。 [ 11 ] 钱维宏 , 张玮玮. 我国近 46 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 ) 3根据 EO F 分析 ,该区冬季气温异常可分为 () 暖. 大气科学 ,2007 ,23 2:2382244 . 全区一致型 、准南北差异型 2 种常见分布模态 。根 [ 12 ] 黄嘉佑 ,胡永云. 我国冬季气温变化的趋向性研究. 气象学 () 报 ,2006 ,64 5:6142621 . 据 REO F 分析能突出局域特点的性能 ,又进一步将 [ 13 ] 周晓霞 ,王盘兴 ,段明铿 ,等. 我国季平均气温和降水局地同 该区冬季气温异常细分为季风南部区 、季风中部区 、 () 时相关的时空特征. 应用气象学报 ,2007 ,10 2:6012609 . 季风北部区 3 个分区 。 [ 14 ] 于淑秋. 近 50 年我国日平均气温的气候变化. 应用气象学 ) 4全区性的前 10 个偏暖年 ,80 %出现在 20 世 () 报 ,2005 ,16 6:7872793 .
纪 90 年代以后 ,各分区的异常偏暖年 ,大部分也出 [ 15 ] 周小珊 ,陈力强 ,李辑 ,等. 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沈阳若干气候
() 特征的变化. 高原气象 ,2005 ,24 5:8232828 . 现在 1990 年以后 。气温异常变化存在准 5 年和 22
[ 16 ] 曾琮 ,陈创买 ,李晓娟. 广东冬季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气象 , 年的周期 。季风区冬季气温的转折从 20 世纪 70 年 () 2005 ,31 3:56260 . 代初期开始转为上升 ,在 21 世纪初气温开始回落 ; [ 17 ] 陈佩燕 ,倪允琪 ,殷永红. 近 50 年来全球海温异常对我国东部 各区气温普遍在 1986 —1987 年发生了突变。 地区冬季温度异常影响的诊断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17
() 4:3712380 . 参 考 文 献 [ 18 ] 喻世华 ,颜景容. 1979 年东亚夏季风环流建立过程的分析. [ 1 ]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t he Synt hesis Report of () 热带气象学报 ,1986 ,2 1:55261 . t he IPCC Fourt h Assessment Report . Cambridge : Cambridge [ 19 ] 汤绪 ,孙国武 ,钱维宏. 亚洲夏季风北边缘研究. 北京 :气象出 University Press , 2007 . 版社 ,2007 . ( ) [ 2 ] 丁一汇 ,任国玉 ,石广玉.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我国气候 [ 20 ] Zeng X , Lu R. Globally unified monsoon onset and retreat inde2 xes. ) (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3 增刊:125. J Clim , 2004 , 17 : 224122248. [ 3 ] 唐国利 ,任国玉. 近百年来我国地表气温变化的再分析. 气候 [ 21 ] 王绍武. 气候系统引论.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4.
() [ 22 ] 符淙斌 , 王强.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 大气科学 , 高原气象 ,2006 ,25 4:6332642.
[ 30 ] 林学椿 ,于淑秋 , 唐国利. 我国近百年温度序列. 大气科学 , () 1992 , 16 4:4822493.
() 1995 ,19 5:5252534. [ 23 ] 林振山 ,邓自旺. 小波气候诊断技术的研究. 北京 : 气象出版
社 , 1999 :21226. [ 31 ] Chen Shaoyong , Shi Yuanyuan , Wang Liping. Impact s of cli2
[ 24 ] Stephane Mallat ,Wen Liang Hwang. Singularity detection and pro2 mate variation on fog in China. J 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2
() cessing with wavelets. I EEE Transactions on Inf ormation Theory , ences , 2006 , 16 4:4302438.
() 1992 ,38 2,6302637. [ 32 ] 施能. 我国近 100 年来 4 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 气象学
() 报 ,1995 ,53 4:4312439 . [ 25 ] 陈少勇 ,孙秉强. 白银市霜冻的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 [ 33 ] 陈隆勋. 我国近 45 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 气象学报 ,1998 ,56 () 响. 甘肃科学学报 ,2006 ,18 4:46249.
[ 26 ] 黄嘉佑. 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0 . () 3:2572271 .
[ 27 ] 李栋梁 ,谢金南 ,王文. 我国西北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异常研 [ 34 ] Nort h G R , Thomas L B , Cahalan R F. Sampling errors in () 究. 大气科学 ,1997 ,21 3:3312340 . t he estimation of empirical ort hogonal functions. Mon Wea
[ 28 ] 陈少勇 ,董安祥. 祁连山区低云量的气候变化与异常研究. Rev , 1982 ,110 :6992706 . () 高原气象 ,2006 ,25 3:5452548 . [ 35 ] 王永光 ,龚振淞 ,许力 ,等. 我国温度 、降水的长期气候趋势及 [ 29 ] 马振锋 ,彭骏 ,高文良 ,等. 近 40 年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 ) (其影响因子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 增刊:85291 .
The Cl imatic Variety and Anomaly of the Winter Mean
Air Temperature of the East Monsoon Area in China
1) 2) 2) 2) 2)Chen ShaoyongGuo ZhongxiangGao RongHan Tong ) 1( I nstitute of A ri d Meteorology , Key laboratory of A ri d Climatic Changing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Gansu , Key laboratory of A ri d Climatic Changing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CMA , L anz hou 730020
2) ( )Meteorological B ureau of B ai yin , B ai y in 730900
Abstract
Spatial anomaly features and time evolution rule of t he winter mean air temperat ure in China’s east
monsoon area are analyzed using data f rom 375 stations over t he years of 1961 —2006 , adopting t he meth2
ods of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 multinomial fitting , EO F , REOF , Mann2Kendall , Glide t2examinatio n ,
Wavelet analysis and power spectrum analysis etc.
The incalescence rate is 0. 39 ?/ 10 a in t he recent 46 years , and t he annual maxim incalescence occurs in February. The air temperat ure has taken on an increment t rend since 1971. There is a remarkable muta2
tion in 1987 and f rom t hen t he air temperat ure reached to a more remarkable warmer period ,t hen t he tem2
perat ure slightly dropped at t he beginning of t his cent ury. The stability of winter temperature to t he nort h
of yellow river is higher t han t he sout h. The change of air temperat ure in most of t he regions takes on an obvious uptrend. The incalescence rate increased f rom south to north. The areas where t he getting2warmer
t rend is inconspicuous are mainly to t he sout h of monsoon area. U sing t he EOF met hod analysis , t he ab2
normity of winter mean air temperature in monsoon area of east of China is divided into two common dis2
t ributive modes : The all area unanimous model and t he quasi north and sout h difference model. U sing t he REO F met hod analysis , t he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3 sub2areas : The sout h , t he middle and t he nort h monsoon areas. Temperat ure of t he monsoon area is mainly of t he all area unanimous model. In t he whole areas , 80 % of t he top2ten warmer years are later t han 1990. The exceptional change of air temperat ure is periodical wit h a cycle of about 5 years and a cycle of 22 years. Air temperat ure has t urned in to rise in t he early years of 1970 s in each area , and t here is a generally remarkable mutation during 1986 —1987.
Key words : monsoon area in China ; winter mean air temperat ure ; climatic warming
范文五:我国1月和7月气温的分布特点
1、我国1月和7月气温的分布特点:1月等温线密,说明南北气温差别大;7月等温线稀,说明南北温差小。
2、1月南北气温温差大的主要原因:冬季风的影响;纬度位置的影响。
3、0℃等温线(经秦岭——淮河),此线南北河流冬季有何差别?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我国的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此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此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4、秦岭——淮河也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5、我国7月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平均气温为330℃,人称“火洲”;1月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认识我国的三大火炉(重庆、南京、武汉),重庆、南京、武汉号称我国“三大火炉”,7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8.6℃、29.0℃、28.2℃.
6、认识我国的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带、青藏高原)
7、我国的降水量: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就越严重。
8、认识800mm、400mm等降水量经过的地区及其重要性:800毫米年降水量线经过的省区主要有:山东、河南、陕西四川西藏等。400毫米年降水量线经过的省区主要有: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甘肃、青海、西藏等。200毫米年降水量线经过的省区主要有: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西藏等。由此可总结出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降水最多(火烧寮)和最少(托克逊)的两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