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新医改 参考文献
《瞭望》文章:新医改 瞄向世界性难题
http://news.QQ.com 2009年03月17日09:10 新华网
“今年与未来一年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性的、方向性的时间历程。因为我们要实行‘医改’,要推动“医改”重点工作的落实。”
月16日下午,**总理结束调研后准备乘火车返回北京,在天津火车站遇到来自河北张家口两周岁的白血病患儿李瑞。
当温总理得知李瑞看不起病,母亲准备带他回老家时,当即嘱托工作人员安排孩子到北京治病。当日下午,李瑞入住北京儿童医院。
12天之后,**总理来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海内外网民在线交流。一位来自湖北的网友对总理说:“感动于您救助白血病患儿,这样的孩子很多,总理。仅凭您一己之力救不过来。我6岁的孩子患有原发性免疫缺陷,家里经济负担沉重,恳请总理考虑能否将特殊病患儿纳入医保统筹范围。”
**回答:“我十分关心你的孩子,你的问题是发自肺腑的,其实就是在那次天津遇到白血病儿童,我和我的同事们,伸出救援之手,但是这件事情也引起网友不同的议论,有的网友十分尖锐地提出来,说到遇到一个好总理不如遇到一个好医生。”
“这件事情我懂得,因为就是在几年前,北京儿童医院的胡亚美女士告诉我,中国的白血病的儿童要超过400万,她希望在儿童医院建立一个白血病中心。国务院批准了这个项目,将要斥资8.8亿来建设这个中心,但是光有医院不行,孩子还得有钱看得起病,我也懂得,一个白血病的儿童,治疗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而我们现在所有的医疗保险制度都不允许这么大额的报销。”
**说:“大家请注意,那天在火车站,我并没有把这个孩子的事情交给地方政府去办,而我出于一个普通人的同情心,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凑些钱来给他治病。但是,我毕竟是
一个总理。因此,我要想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如何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如何建立儿童重大疾病的救助制度。这些事情我们都在做着,但是我们的力度还不够。” 新医改方案将对**的这番话作出回应。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别3月7日召开的联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说,新医改方案两会后将马上公布,请大家以日计算。
公立医院如何改革
新医改在今春两会上引发政协委员们的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表演艺术家陈道明说:“改革三十年,我们把一些好的东西也改了。这应该反思。过去是公费医疗,无论怎样,看病是有保障的,现在从感觉上讲,完全商品化了。” 他认为:“医改是必要的,老百姓不堪重负。”
陈竺说,人民群众对就医的感受,很大程度来自于得大病、重病后去公立大医院的感受。公立医院改革,首先要取消以药补医机制,体现公益性,满足群众医疗保障需求。
“公立医院的改革要通过试点”,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唯独公立医院改革需要试点,这是因为公立医院改革难度大。”
王国强说,过去,公立医院因为政府投入少,只占经费的10%,其他90%,都要靠医院自己取得。由于医疗服务收费偏低,最终医院走上了“以药养医”的道路。有的医院,药品的收入占50%,在这种情况下,要降低药品的价格,怎样建立补偿机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陈竺表示,今年公立医院改革将首先在东、中、西部各选一批医院进行试点。切断“以药养医”后,一方面对试点医院失去药费加成后资金缺口进行测算,通过公共财政给予补贴投入;而在分配方面,将采取优劳优得、按劳付酬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同时结合科研教学和风险岗位作为分配的参考,适当增加医生的诊断费用。
王国强说,试点还没有开始。不是选医院,而是要选一个地区,比如一个省会城市或是一个市域范围内,由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包括县医院,一个多层次的医院体系进行试点,而不是只改一个医院。从全国来讲,使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成功,中部、东部、西部,城市和乡村,都要进行试点并取得经验,这是因为它们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都有不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现在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太大,解放军总医院一天的门诊量是1万,2008年的门诊总量达到了400万。老百姓信任解放军总医院的医疗水平,来看的疾病有很多是疑难杂症。但她本人精力有限,只能进行普通门诊的工作。
王国强说,取消药品加成,只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部分,公立医院运行体制、管理机制、监管机制都面临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真正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同时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把这两者协调好,最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月28日,**在与网友交流时说,“我以为最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公立医院的改革。因为这项改革涉及城乡很多医院,我们没有经验,需要试点,但是所有改革,我们所要坚持的方向,就是公共医疗卫生,必须坚持公益性质。”
三年内参保率提至90%以上
有关部门在“医改”调研中发现,80%到大医院看病的病人,在基层医院就可以治疗相应疾病。但在基层医院缺乏足够的医疗人才和技术设备的情况下,人们自然涌向大医院。 “‘医改’很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这样一个事实。”王国强说,“为什么城市的大医院感到人满为患,而乡镇基层医院人却很少?这是因为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居民有疑难疾病就要到城市中的大医院来看。这次‘医改’要加强基层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更根本的是要建立基层医务人员素质提高的机制。”
新医改的一个重点是“医疗人才建设”,“医疗人才建设”将通过试点推广“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让乡村医生、基层医生进入大医院接受培训,然后走出医院下到基层,成为老百姓能够放心的“健康守门人”。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巡视员赵芝明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江苏已把切实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写入准备实施的“社会保障健全工程”中。在农村实现“小病不出村镇”,在城市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改善城乡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条件,到2010年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和村卫生室设备配备任务,90%以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建设标准。
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国城乡居民分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三年内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
2007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励阳告诉本刊记者,到2008年底,江苏省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到1233.3万人,参保率达到90%以上,参保城镇居民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50%,有效减轻了参保居民的医疗费用特别是大病费用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孙南雄提出,应先制定公民基本医疗保障法以保障新医改方案顺利实施。这个公民基本医疗保障法应规定各级政府、用人单位以及个人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公民基本医疗保障经费的分担比例可为:国家承担60%、用人单位承担30%、个人承担10%。
陈竺说,新医改强调了基本医疗保障的“广覆盖”。人民群众能够接受医疗卫生服务,各级财政的直接投入是一个主要来源,但更重要的来源是制度保障。新医保的思路是确定用一个社会共济的保障制度,让国民有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因此基本医疗保障最主要的来源是社会。
医疗资源的多与少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医疗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从全局来看,医疗资源是已满足了需求,还是远远不够?
3月11日,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别小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提出这个问题,他说,“现在全国600多万医务人员中只有医生200余万,这与13亿人口的总需求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医疗资源是远远不足的。所以,还是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吴明江说,国际统计标准中关于“医生”的概念,是大学毕业后经正规培训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而中国医生当中大学本科毕业的大概只占40%。在这一背景下,虽然千人口的医生数与国际上相比比较接近,但内涵有重大差异。看病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受过系统培训的医生远远不够,护士更不够。这个问题是否为公众所知?医科的毕业生也存在分不出去的现象,这不是供给过剩问题,而是政策导向问题。这样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明天可能又会缺医少药。
他说,中国的临床医生究竟如何培养,也要加以认真研究。医学研究生毕业后的操作能力有限,即使是一个外科博士毕业生,其独立管理病房的能力仍然让人担忧。中国的全科、专科与社区医生究竟如何培养,如何保持一个高素质的临床医生队伍?这都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池慧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医改”是很复杂的,并不是某一个单项因素能决定它的成功与否,毕竟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人口庞大,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承担能力有限,机制体制建设也存在不足。“医改”,是一个行进中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解决。
王国强说,“今年与未来一年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性的、方向性的时间历程。因为我们要实行‘医改’,要推动“医改”重点工作的落实。”
**说,“‘医改’是世界性的难题,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医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决心推动‘医改’就表明政府把老百姓的健康放在心里。”(《瞭望》新闻周刊 刘巍)
《瞭望》文章:“新医改”的历史使命
http://news.QQ.com 2009年03月17日09:06 新华网
自从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报告称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之后,新一轮医改怎么改,始终牵动着国人之心。
这些年来,关于新医改的讨论、谋划和组织,已是中国社会的一大景观。
关系公民生老病死的医疗事业,将秉持何种价值理念,操以何种技术手段,获得多少资金支持,无时不掀动着社会舆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血液病专家陈竺2007年出任卫生部部长之后,即倾力于新医改方案的拟定。他那眉头紧锁的形象,频繁出现于报端。
“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一个科学家到政治家的转变。”这是刚刚卸任卫生部党组书记的高强对陈竺的评价。
新医改之难,难在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所针对的“不成功”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总体上”的“不成功”。
新医改关系重大利益的调整,它能否成功运作,需要政治家的智慧。
但是,它更需要社会良心的引领。因为,与生命尊严高度关联的这项改革,最能显示一国文明的生存状态。
新医改将给弱者带去多少生命之爱?在方案即将公布之时,我们仍要作这样的追问。因为我们相信,一种文明的素质,最为真实地体现在对待弱者的态度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新医改的历史使命,关乎社会价值的充实与构建。这,正是新医改值得万众瞩目、一盼再盼的理由。(文/王军)
(《瞭望》新闻周刊)
《21世纪经济报道》系列文章:新医改辩论
2008年10月27日 09:03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者按
10月14日,新医改方案开始征求意见。经过两年多的讨论,方案以“捏合”方式出笼。其改革步伐清晰可闻,但妥协和争论也隐匿其间,所谓的“保守派”和“市场派”的利益杂处。如何在各个利益主体之上,求得最大公约数,还公众最大福利,是医改决策者之艺术;但各方利益清晰表达并博弈共进,更是此中之要义。
在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期间,政经版将以系列报道形式,将新医改之辩论引向深入,最大限度发现新医改之精义,去粗取精。
第一辩放在新医改的基本药物制度上。政策制定者想通过提供给公众“基本药物”来达到缓解药费上涨,督促医生合理用药的政策目的,为此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基本药物供应体系。这不仅遭遇到信奉“市场原则”专家的质疑,同时,在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即公立医院改革不到位的前提下,基本药物制度在操作和目标实现上,面临着挑战。
来自定价部门的有关官员坦言,如何确定企业成本利润,企业的真实成本在哪里?包括定价是遵循市场最低价原则?还是分产品质量分级别定价?都是定价难题。
10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正式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医改方案”)全文。其中,“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为药品供应体系的主要政策“落点”。
对如何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医改方案中勾勒基本的方向———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按照一定原则,确定出我国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
为了保证“基本药物”能够生产和使用,方案里展示了与之相应的生产体系。即基本药物制定统一价格,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并采取“强制”措施规定各级医院使用。
基本药物真的缺乏?哪些药属于“基本药物”?政府能定出基本药物的价格?为什么要定点,如何去定点?在公立医院改革框架未定、补偿机制未明晰前,“强制”规定医院使用基本药物,能否抑制医院变相补偿?公众有了“基本药物”,能否满足了医疗服务要求?
10月11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拜耳医药和卡内基基金会主办的“基本药物制度的战略选择”的研讨会上,上述问题引来了医改学者、国务院政策研究部门和相关部委政策制定者们、行业协会代表等的激烈讨论。由于研讨会属于小范围讨论,不同意见得到了充分的“碰撞”。
回归“统购统销”?
基本药物制度是否回归计划经济?讨论会上,各方给出了各自观点。
“如果按目前方案,将使我国30年来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改革,全面倒退回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朱恒鹏对“基本药物供应体系”,即政府组织的“定点生产、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制度,归结为“药物统购统销”模式。
他分析,如果用“统购统销”模式可能会导致很多体制弊病。
如行政部门掌握了确定定点生产和配送企业的权力、确定配送价格和配送费用的权力等等,无疑为其增加了大量的寻租和腐败空间,这可能导致更多的商业贿赂和行政寻租。
其次,“统购统销”的做法必然会导致药品生产和配送的行政垄断局面。
“在拥有行政垄断地位的情况下,指望定点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提高药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服务水平,降低流通费用,提高配送效率,不啻为水中捞月。”朱称。
更重要的是,朱恒鹏担心这种模式可能导致“全方位垄断”的局面。
“这意味着行政部门将垄断全国基本药物,而这部分药物可能占全部药品消费的70%以上。”朱分析,如果说在现行制度下公立医院垄断了大部分药品的零售,还仅仅是下游的垄断,那么实行基本药物的统购统销之后,那么就构成了上游、中游和下游全方位的垄断。
对此,政策部门有关人士表达了不同看法。
“基本药物本质是关于药物的分配政策。”讨论会上,来自医改政策制定部门的有关人士称,基本药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应该保证,不管是什么身份,都能获得。
对于“定点生产”,该人士并不同意朱恒鹏的判断,他称基本药物供应体系思路“相当于资格预审制度”,即现在有4600多家药厂,良莠不齐,这种预审相对于给了一个资格门槛。
同时该人士强调,资格预审过程中有竞争,一两年后还会重新审查,也不是终身制的。“当然审查标准要合理,过程要公开、公平、公正。”
“定点生产也有利于监管。”该人士称,政府集中力量监管几十家药企,从监管方面也易于操作。
对于专家们呼吁的市场竞争机制,如招标采购不应由政府直接举办,而应该委托第三方中介组织,上述政策制定部门人士辩解称:“直接采购还是委托中介采购?取决于能力和效率,委托中介并不具有必然的合理性。”
操作问题
除去理论之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操作上面临着诸多难题。
一些价格合理、治病必需的药品逐渐消失在医生开给患者的药方中,通俗而言是“买不到廉价药”。这种现象用卫生经济学家的学术总结是“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较低”。为了解决这一局面,医改方案的思路是,构建基本药物整体的生产供应体系,包括生产、采购、配送、定价和使用。
在当日讨论会上,一位来自医改相关部门的官员表示:“尽管现在方案有了基本思路,但具体如何操作还不清晰。”
首先,哪些是基本药物?如何遴选基本药物?就是难题之一。
“什么叫临床必需,怎样确定?”讨论会上,一位来自医保部门的有关人士对“如何操作这个遴选原则”提出了疑问,如高血压药,不同人群可能适用不同的的药品,到底哪种药品可以进入“基本药物”行列?
其次,是怎样定点?如何定价?
为了保障基本药物“可获得性”,新医改方案给出了解决路径,即国家基本药物制定统一价格,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
“怎样选择定点生产企业?是全国统一定点,还是各省市自己选择定点?”朱恒鹏分析,中国地域范围这么大,肯定很难全国统一定点,但如果是各省自己选定点生产企业,不可避免的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即都选自己当地药品生产企业,何谈竞争?
相比选择定点生产企业,如何定出“基本药物”的价格,显得对定价部门而言是更大挑战。
“药物经济学评价在我国发展不成熟,真正核算企业成本,给药品一个合理定价,还比较难。”会上,来自定价部门的有关官员坦言,如何确定企业成本利润,企业的真实成本在哪里?包括定价是遵循市场最低价原则?还是分产品质量分级别定价?都是定价难题。
更关键的是“如果药物没有临床的使用,或者没有预先约定的数量,实际上是很难形成一个合理的价格,也很难使这样一项制度推进下去,而且有可能增加企业的成本。”上述定价部门官员表示。
怎样保证医院使用基本药物?
无论基本药物采取何种生产供应体系,如果医院不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所有的政策目标如控制药费,促进合理用药的意图都会落空。因此,如何保证医院使用基本药物成为其关键环节。
这个重要性已经被政策制定者们关注到。在新医改方案中,对保证医院使用,给出了明确的解决办法———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并确定使用比例。
“这一比例大致想法是不少于40%。”一位参与医改政策制定的有关专家向记者透露,非社区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的思路是,强制规定其按一定比例使用,即该医院每年药物
使用量中基本药物不得少于一定比例。
“在公立医院改革思路、运行机制改革不明晰的前提下,尤其是补偿机制不明确的前提下,强制让医院使用基本药物的效果不好判断。”讨论会间隙,上述医保系统人士向记者分析,“以药养医”模式未改变之前,医院仍要靠药品收入来平衡成本,增加本机构待遇。从买基本药物那亏的部分,还会从其他地方变相赚回来。
书名:中国新医改:理念和政策
王虎峰 著
ISBN:9787509517598
出版时间:2009-9-1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市场价:¥
第一篇 新医改方案解读 第二章 中国网访谈——新医改方案的划时代意义 第二节 新医改方案——目标新、框架体系新、政府定位新、组织方式新 主持人:您开篇的… 《中国新医改:理念和政策》更多介绍
《中国新医改:理念和政策》相关书籍:
解读中国医改
作者: 王虎峰
ISBN
:9787504568090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 版次:2008年
市场价格:24.00
价格对比&购买
范文二:正文和参考文献-新
第一章 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1 内部控制发生了变化
在手工操作下, 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的岗位分工和各种内部牵 制制度,以及账、证、表的定期核对,来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实行电算化以 后, 虽然会计内部控制的原则仍然适用, 但却使大部分传统的控制方法和措施失 去了作用,增加了新的控制内容, 提供了新的控制手段和技术, 改变了会计内部 控制制度的重点、方法和措施。
1.1.1 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
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高速、 稳定的特点, 有很强的逻辑判断能力和逻辑分析 能力,使内部控制形式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
(1)原手工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由于 全部会计核算工作由计算机集中完成, 凭证数据一次录入后即在会计软件的控制 下迅速、多次、毫无差错地分别记入各种账薄,并据以编制 报表 ,只要凭证和会 计软件正确, 其输出的会计信息也必然是正确的, 这就使账簿之间的核对没有必 要了。此外,编制科目汇总等试算平衡的检查也成为多余。
(2)原手工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转移到计算机内了,如凭 证的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发生额的平衡检查;各核算与系统之间的数据核对; 报表数据的勾稽关系检查等。
1.1.2 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变化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 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 同时也增加了内部控 制的新内容。
(1)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部门内部单纯的会计核算岗位被撤销,增加了 计算机操作、数据录入、凭证复核、会计软件维护、硬件维护、系统管理、系统 分析、系统设计、 程序编制和调试等新的工作岗位, 财务管理 岗位比手工条件下 划分的更细、投入的人员更多、 管理的更加深入。 为此在电算化下必须针对新的 组织机构和岗位分工重建其内部控制制度。
(2) 会计电算化数据的主要储存形式转变为机内文件, 这使得计算机机内文 件的安全保护、 备份和恢复、 禁止非法操作等成为会计内部控制的又一项重要内 容。
(3) 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使防止计算机舞弊和计算机病毒破坏,成为会计内 部控制一个新的、至关重要的事。
1
1.1.3 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将放在原始数据输入、会计信息的输出控 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控制几个方面。
1.1.4 内部控制的手段和技术发生了变化
计算机的应用给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控制手段和技术, 使会计内部控制的许多 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可以编制计算机程序进行严格的、一丝不苟的控制, 如数据 正确性校验,口令及操作权限控制、操作过程自动记录等。其原则是,凡是能采 用计算机控制的就一定编制成计算机控制程序, 因为计算机控制比人工控制更严 格、更可靠,应尽量减少人工的控制量。
1.2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现存问题
1.2.1 “一身多职,越俎代包”现象严重,安全意识淡漠
传统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不相容职能分离及相应职责分 工的基础上。采用电算化后,由于功能和知识度集中,导致职责的集中,原手工 操作下不宜合并的岗位,采用电算化后可以合并,会计人员大大减少, 致使这些 原则的重要程度下降。 再加上安全意识淡漠, 对实行电算化后新的组织机构和岗 位之间的相互制约、 相互监督和相互控制机制不够重视, “一身多职, 越俎代包” 现象严重,这使得计算机舞弊现象时有发生。
1.2.2 原始凭证数字化,易于伪造
计算机的存储方式是将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上,因此极 易被篡改甚至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 篡改输入是目前最简单的也是最常用的计算 机舞弊手法, 该方法通过在经济数据录入前或录入期间对数据做手脚来达到个人 目的,其主要手段有:虚构业务数据、修改业务数据、删除业务数据。
1.2.3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有一定的缺陷
电算化系统中内部控制具有人工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 电算化系统 许多应用程序中包含了内部控制功能, 这些程序化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 用程序,如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由于人们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 使得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发生, 使用权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 能性较大”。
1.2.4 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差
很多时候, 武警企事业单位财务上的数据是保密的, 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 事业单位生存与发展, 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
2
度大伤脑筋,却没有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所谓加密, 也无非是对软件本 身的加密,防止盗版。 另外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 声音监测手段和 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 不能真正起到数据保密的作用。 只要稍具备一些数据 库知识的人完全可以绕开会计软件的各种措施, 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 直接读写 这些数据库文件, 甚至对文件中的数据直接进行增删修改等操作, 这样会计数据 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就无法得到保证。此外,由于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很强,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对会计数据的安全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系统一旦瘫痪, 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极易造成数据丢失。
第二章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电算化的实行为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使 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在新的环境下显得落后于形势了, 这是电算化会计系统 的特殊性, 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 针对电算化内部控制的现存问题,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发表几点建议: 2.1 制度控制
制度控制一般是以管理制度的形式实行的, 即由主管部门制订一系列规章制 度强制或监督会计部门执行, 从而保证会计核算软件正常和安全运行, 免遭外界 干扰、破坏,向企事业单位提供准确无误的会计信息,制度控制包括以点: 2.1.1 组织控制
如前所述,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组织及岗位分工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特点是将会计信息处理功能都集中在计算机操作使用部门, 这样就削弱了原手 工核算时详细划分不相容职责的组织控制措施的作用。 补救不相容职责集中化的 主要控制措施就是:要重新设计会计系统各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的内 部牵制制度。
2.1.2 系统操作环境管理和控制
系统操作环境包括系统操作过程以及系统的维护, 操作规程过程控制主要是 通过建立一整套完整而严密的操作规程来明确操作方法和操作规程次序, 防止重 复、遗漏和误操作。系统维护包括对硬件、软件和数据的维护。对硬件的维护制 度包括:设备的使用、检查和维护,规定机房的温度、电压等环境条件,以及规 定防火、防盗等措施,为以防止万一,关键性的硬件设备可采用双系统备份,此 外,机房内用于动力、照明的供电线路应与计算机系统的供电线路分开,配置 UPS (不间断电源)、防辐射和防电磁波干部设备,系统维护必须经过严格的审
3
批手续, 采取各种措施, 防止程序文件被非法修改。 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必须经 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 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 个性的 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 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 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者应该打印后存档。 2.1.3 操作控制
系统操作控制主要表现为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个方面。
(1)操作权限控制是指每个岗位的人员能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 业,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 系统应制定适当的权限标准体系, 使系统不被越权 操作,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操作权限控制常采用设置口令来实行。
(2)规程控制是指系统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标准操作 规程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用机时间记录规程等。
2.1.4 档案资料的管理与控制
可通过以下三方面加以控制。
(1)接触控制,即把对数据存储介质的接触限制于有关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 档案资料应专人保管,并指定借阅、归档制度。
(2)环境控制,即采取适当的防磁、防火、防潮、防尘等措施。
(3)后备控制,将数据文件的进行定期备份,对于重要文件可以“祖—父—子” 的形式保存。
2.1.5 病毒的防范与控制
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安全教育,健全并严格执行防范病毒管理制度,具体包 括:软件、软盘及计算机系统的采购和更新要通过病毒检测后才能使用; 专机专 用,绝对禁止在工作机上玩游戏,建立软盘管理制度,同时防止乱拷贝软盘;安 装防毒卡和反病毒软件,定期检测并清除计算机病毒。
2.2 程序控制
程序控制是指靠计算机程序对会计核算进行内部控制,以实现系统的自我 保护,这种自我保护的内部控制往往比通过各种管理制度实现的控制更为有效。 2.2.1 会计数据的输入控制
电算化会计系统输出质量,主要决定于输入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程序,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在输入控制中应坚持以计算机程序控制为 主,原则上尽量用计算机程序控制。
(1)应保证作为输入依据的原始资料的真实、完整,并且在计算机处理之前 必须经过适当的授权和审批。
4
(2)应对数据输入人员加以控制,应配备专人负责数据的录入工作,同时可 采用运行口令加以控制。
(3)进行数据有效性检验,包括建立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以防止会计 科目输错;设立科目代码检验, 以保证会计科目代码输入的正确性; 设置对应关 系参照文件,用来判对应账户是否发生错误; 试算平衡控制, 对每笔分录和借贷 方进行平衡校验,防止输入金额出错; 顺序检查法, 由系统自动核对两次输入的 结果, 并对不一致的记录标记, 核对完毕后由输入员对所标记的错误的记录进行 修改。
此外,随着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会计数据输入技术也不应墨守 成规, 对于确实有用的应该大胆的引入, 目前, 计算机输入方式除了传统的键盘、 鼠标输入外,还有语音、电子表、扫描仪、光电阅读等多种注入方式。像 IBM 公 司的中文语音识别技术和国内某些公司的笔式输入技术都已较为成熟, 会计软件 可以尝试采用这些技术来丰富会计数据的输入方法,供不同好的用户选择使用, 高工作效率还可以灵活运用多媒技术, 比如当用户输入会计科目和金额时, 计算 机随即用标准读出相应的汉字和数字, 供用户判断输入是否正确, 同样可以减少 出错率,提高效率。
2.2.2 数据处理过程的控制
是指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的内部数据处理活动 (数据验证、 计算、 比较、 合并、 排序、文件更新和维护、访问、纠错等等)进行控制。处理控制是通过计算机程 序自动进行的。 主要有处理的流程控制、数据修改控制、数据有效性检验和程序 化处理有效性检验。
(1)处理的流程控制。会计业务处理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如凭证在审核之 前不能做登账处理, 结账后才可以出报表等, 处理过程必须严格遵照其业务流程 进行。
(2)数据修改控制。如在处理结束前发现的错误,可将其先写入待处理文 件,更正后与同批或其他批次业务数据一起再输入、处理; 对于处理结束后发现 的错误, 必须体现“有痕迹修改的原则”,即对已入账的凭证, 系统只能提供留 有痕迹的更改功能,对已结账的凭证与账簿以及计算机内账簿生成的报表数据, 系统不提供更改功能等。
2.2.3 数据输出控制
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 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输出方式主要有三种:屏幕显示输出、 打印输出和存入磁性 介质。
2.2.4 软件的安全保密措施
5
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各处理应层层设防, 严加防范, 既要防止操作规程失误造 成的数据破坏,也要防止有意的数据破坏,进入系统时要设置一个基本的口令, 防止无关人员的非法进入;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个模块也要设置相应的口令, 防止无权人员的非法操作; 在系统中建立“操作日志”, 记录所有人员对系统的 所有操作,包括操作时间、操作方式、查询和修改数据等,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可 据此找相关人员进行检查。所有的软件文档资料、数据结构形式、 程程序说明书 和源程序清单均应按机密文件管理。
2.2.5 数据文件的安全控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软件通常是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基础经过二次开发完成 的, 一些重要的会计数据及资料均以数据库文件的形式存放, 所以在加强软件安 全保密控制的同时, 应进一步加强对数据文件的安全控制。 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 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就数据的保密 方法,除前面提到的,存取数据时,要设置口令、密码、验明用户身份;修改、 删除数据时,随时留存操作日志, 留下操作的痕迹以便日后检查; 每次操作完成 退出系统时,进行数据备份等方法以外, 为防止非法篡改, 一些重要的数据库文 件, 可以定义为专用文件, 采用专门技术定义为隐形文件, 未经授权, 难以动用; 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 软件狗或把系统作在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 门的管理制度,如专机专用,专室专用等到措施,以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
6
参考文献
[1] 黄红星 , 刘玉香 . 浅议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J]财经界 (学术版 ), 2009,(12) .
[2] 常士剑 . 会计电算化应用〔 M 〕 .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3] 嵆俊康 . 会计电算化〔 M 〕 .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
[4] 刘金文 .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 M 〕 .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7
范文三: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新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最新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学术论文一定要著录参考文献,而且,不能只在文章结尾处著录,必须在正文中相应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采用右上角标的形式与文末所列出的参考文献序
列号一一对应(例如,□□□□□□□□莫拉德对稳定区的节理格式的研究[3-5])。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应按照国家标准GB/T 7714-2005。著录格式举例如下:
1) 普通图书
[序号]主要责任者. 书名[M].其他责任者. 版本(第一版不必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也可不著录).
注意事项:作者在3个以下时必须全部列出。有3个以上的作者时可以只列出前3个,然后加“,等”(见下面的例2)。图书的版本第1版不必标注,第2版、第3版需标注(著录格式见下面的例1)。翻译的图书翻译人员的姓名著录在[M]后面(见下面的例3)。著录参考文献时,在将各项目著录全面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标点符号不能缺少,尤其是逗号“,”和实心句点“.”不要用错。
例:[1] 李四,张三,赵杰. 机械原理[M]. 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8-38.
例:[2] 蒋有绪,郭泉水,马娟,等. 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例:[3]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 胡泳,范海燕,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2) 专著中析出的文献(专著包括普通图书、技术报告、会议论文集、汇编、丛书等)
[序号]作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版本(第一版不必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 注意事项:这类文献的著录是大家出错最多的,主要错误就是缺项,缺的最多的就是出版地(出版者所在地的城市名称)、出版者,很多人都没有著录这些信息,只著录了作者名字、文章标题及书名,还有就是经常将标点符号搞错。从图书中析出的文献的著录格式见下面例1。汇编中析出的文献著录格式见下面例3。会议论文集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见下面例4、例5。如果论文作者实在无法找全这些项目,建议作者不要引用该文献,如果引用该文献,必须按照国家标准要求
对各项目著录完全。
例:[1] 程根伟. 1998年长江洪水的成因与减灾对策[M]//许厚泽,赵其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科技对策.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2-36.
例:[2] 马克思.关于《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札记[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05.
例:[3] 韩吉人. 论职工教育的特点[G]//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 职工教育研究论文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90-99.
例:[4] FOURNEY M E.Advances in holographic photoelasticity[C]//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Applied Mechanics Division.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s of Holography in Mechanics,August 23-25,1971.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 California.New York:ASME,1971:17-18.
例:[5]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C]//赵伟.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5届大学论文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3) 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作者(不论中外人名,一律姓前名后, 3位以下必须全部著录,超过3位时可只列出前3名,后加“,等”,多个作者间以“,”相隔).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注意事项:期刊的著录中存在最多的问题是将年、卷、期写错。有的期刊有“卷”(Vol),有的则只有“期”,没有“卷”。而“期”与期刊出版的月份是两个概念。如果是月刊,期与出版的月份可能相同,如果是双月刊或季刊,期与出版的月份就完全不同。有的作者把8月出版的杂志的期著录为第8期,而实际上该杂志是双月刊,8月出版的是第4期。有“卷”的期刊中析出文献著录格式见下面例1、例2。只有“期”而没有卷的期刊中析出文献著录格式见下面例3。
例:[1] 张三,郑良,刘文.数字水印算法[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3
(1):15-17.
例:[2] HEWITT J A. Technical services in 1983[J]. Library Resource Services. 1984,28(3):205-218.
例:[3] 李力.理想的信息专家的素质与形象[J] .图书情报工作,2000(2):5-8.
4)论文集
注意事项:存在最多的问题是缺出版者和出版地。如果实在无法找到相关信息,应著录“出版地不详”或“出版者不详”(见下面例1)。
例:[1] 中国力学学会. 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
[出版者不详] .1990.
例:[2] ROSENTHALL E M.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Canadian Mathematical Congress,University of Montreal,1961[C].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3.
5)科技报告
例:[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 Geneva:WHO,1940.
6) 报纸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注意事项:报纸中析出的文献必须详细著录出版日期,日期的著录形式为YYYY-MM-DD,如1998-06-08。因此,“2006-4-6”这样的著录方法是错误的,应改为:“2006-04-06”。另外,注意实心句点不要漏掉。括号内必须注名引用的该文章位于该期报纸的第几版,如下面的例1表明该文章位于2000年4月12日出版的《北京青年报》的第1版。
例:[1] 傅刚,李佳路.大风沙过后的思考[N].北京青年报,2000-04-12(1). 例:[2]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7) 学位论文
注意事项:学位论文的著录格式同专著的著录格式,必须标明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许多作者在这方面经常出错,著录极不规范。
例:[1] 张志祥.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应用[D] .北京:北京大学数学学院,1998.
8) 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注意事项:引用专利文献时有很多作者的著录格式都出现错误,主要是只著
录了专利名称,而漏标专利号、专利的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等。如果是在网上联机检索到的电子文献的专利,则文献类型应标为[P/OL],而且必须标注引用日期以及获取和访问路径(见例2、例3)。
例:[1] 刘加林.多功能一次性压舌板:中国,92214985.2[P].1993-04-14. 例:[2] KOSEKI A,MOMOSE H,KAWAHI M,et al. Compiler:US,828402[P/OL].2002-05-25[2002-05-28].http://FF&p=1&u=netahtml/PTO/search-bool.html&r=5&f=G&1=50&col=AND&d=PG01&sl=IBM. AS. &0S
=AN/IBM&RS=AN/IBM.
例:[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方法:中国,
01128777.2[P/OL].2002-03-06[2002-05-28].http://211.152.9.47/sipoasp/zljs/hyjs-yx-new.asp?recid=01128777.2&leixin=0.
9)电子文献(包括专著或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注意事项:目前,越来越多的作者在网络上联机检索参考文献,因此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日益增多。但这类文献的著录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漏标更新日期、引用日期,文献类型标志和文献载体标志错误,实心小句点漏标等。当联机检索一般电子公告时,类型标志为[EB/OL](见下面例1);当联机检索的是期刊类文献时,类型标志为[J/OL](见下面例2);当联机检索的是报纸文献时,类型标志为[N/OL];当联机检索的是图书类文献时,类型标志为[M/OL](见下面例4)。特别应注意引用日期的著录格式是:YYYY-MM-DD,即“2005-2-8”的著录方式是错误的,正确的方式是:2005-02-08。
例:[1] 张红.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29)[2006-09-19].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29/200112290029.html.
例:[2] 江向东.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管理解决方案[J/OL].情报学报,1999,18(2):4[2000-01-18] .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l/qbxb/qbxb99/ qbxb990203.
例:[3]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 History of OCLC[EB/OL].
[2000-01-08].http://www.oclc.org/about/history/default.htm.
例:[4] turcotte d l. Fractals and chaos in geology and geophysics[M/OL]. New 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2[1998-09-23].http:www.seg.org/reviews/mccor
m30.html.
10) 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
若同一个参考文献在一篇论文中被引用多次,只编一个序号,并在正文中相应的引用处的右上角标序号的“[ ]”外标出引用的页码。
如:下面的例子表示参考文献[4]被这篇论文引用了三次,第一处引用为该文献的第15页,第二处引用为第57页, 第三处引用为第100页。
例:□□□□□□□□□□□□□□[4]15??□□□□□□□□□□□□□□□□□□□□□□[4]57??□□□□□□□□□□□□□[4]100??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为连续的序号,中间用“-”。例如:
莫拉德对稳定区的节理格式的研究[3-5]
□□□□□□□□□□□□□[4,8,12]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编辑部
2007年12月
范文四:参考文献类型(国标新)
文献类型:专著 [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的路径。
[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PIGGOT T M.The cataloguer’s way through AACR2:from document receipt to document retrieval[M].London:The Library Association,1990:135-145.
[3]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0.
[4]中国力学学会. 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 天津:南开大学,1990.
[5]昂温 P S.外国出版国史[M].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15-18.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李晓东,张庆红,叶瑾琳. 气候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1):101-106.
[2]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4(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Eng,1997,38(3):358-361.
C: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
[1]陈晋镳,张惠民,朱士兴,等.蓟县震旦亚界研究[M]//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震旦亚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56-114.
[2]马克思.关于《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札记[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05.
[3]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C]//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4]WEINSTEIN L,SWERTZ M N.Pathogenic properties of invading
microorganism[M]//SODEMAN W A,Jr.,SODEMAN W A.pathologic physiology:mechanisms of diseas.Philadelplila:Saunders,1974:745-772.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电子文献:[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 :[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更新或修改日期) [引用日期].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5-12-23)
[1998-10-01].http://www.cajcd.edu.cn/pub/wml.html.
范文五:新媒体传播论文参考文献一
[1]邵蕾.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变迁[J].当代青年研究.2012(05)
[2]冯晶.健康信息选择的自我呈现[D].兰州大学2012
[3]林莉.微博客的拟剧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李宝敏,李佳.儿童网络交往的类型特征与意义阐释[J].全球教育展望.2012(01)
[5]周嘉琳.社交网站用户自我呈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1
[6]周敏,杨富春.新媒介环境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J].新
闻爱好者.2011(19)
[7]JuliaDavies.Display,IdentityandtheEveryday:Self-presentationthroughonlineimagesharing[J].Discourse:StudiesintheCulturalPoliticsofEducation.2007(4)
[8]NicoleEllison,RebeccaHeino,JenniferGibbs.ManagingImpressionsOnline:Self‐
PresentationProcessesintheOnlineDatingEnvironment[J].Journal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2006(2)
[9]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文艺研究.2010(12)
[10]谢榕.网络空间自我呈现过程中的工具利用--以QQ空
间为例[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2
[11]肖尧中.网络游戏的传播学审思[J].天府新论.2009(06)
[12]浦颖娟,孙艳,征鹏.大学生与网络青年亚文化关系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04)
[13]邬心云.日志式个人博客的自我呈现心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4]黄少华.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15]杨聪.浅析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5)
[16]黄东平.政治效能、自我呈现和网络公民参与行为[D].复旦大学2012
3
[17]曾庆香,张楠,王肖邦.网络符号:视觉时代的交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18]李芳.经由网络自我呈现建立的纯粹关系与自我认同[D].华中科技大学2008
[19]陈燕慧.微博用户的自我呈现和影响力分析[D].暨南大学2012
[20]李娟.职业记者在微博使用中的自我呈现[D].西北大学2012
[21]汪漩.女性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D].辽宁大学2010
[22]王笑天.大学生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使用强度的相关研
4
究[D].广州大学201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