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独坐敬亭山
1、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独坐敬亭山 》抒发了李白孤独失落的感情。 《望洞庭 》赞美了月夜洞庭的无限风光 《 忆江南》表达了白居易热爱江 南、怀念江南的感情,课外我还知道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5句 2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乡村四月》表现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 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四时田园杂兴》展现了农家夏 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渔歌子》 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课外我还知道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名句:6句
3《桂林山水》总起句( )总结句( )。写了漓江的( )和桂林的( ),特点分别是( )( )。修辞手法:(排比 )和 ( 比喻 )
4《记金华的双龙洞》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內洞:昏暗,比外洞大 有双龙和石钟乳
按(游览的先后 )顺序,作者( 叶圣陶 )
默写一路迎着溪流??
5《中彩那天》父亲面临的一个道德难题是( 该不该把汽车还给库伯 )。一个人只要活的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含义: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
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含义:领走的是中奖的车子,但得到的是人情和道义,是更多真心的朋友 ,是心灵的宁静和欢乐,这同样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是金钱所买不来的。 7《尊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
有尊严。含义:富翁:拥有尊贵的人格 虽然这个年轻人目前是个一无所有的穷人,但他是一个懂得尊严的人,相信凭他的骨气和毅力,一定能创造出财富。
9《自然之道》——自然的规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11《蝙蝠和雷达》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巴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耳朵 )
仿生学: 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13 《夜莺的歌声》 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家园。含义:饱含着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孩子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心声。
17《触摸春天》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 灵性抓住了。悄然:没有声音 竟然:出乎意料 神奇:非常奇妙 灵性:智慧、聪明,才智 ,来自于小女孩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含义:与其说是蝴蝶被盲女孩拢住,不如说是生命的美好被盲女孩的灵性所摄取、所捕捉。
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含义:安静的眼睛虽然
失明,但她的心灵的窗户并没有关闭,她是在用她的全部身心来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同样是一片明媚动人的景色。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含义:每一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全的体魄,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19《生命 生命》三个小标题:飞蛾求生 砖缝中长出的瓜苗 倾听心跳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含义: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使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20《乡下人家》拟人句 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中心句,总结全文,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
2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人们改变了观念,我也受到了启示: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2《鱼游到了纸上》“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
他好像和金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表达了青年人忘我的状态。除了因为他是个聋哑人,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画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都是鱼,好像和金鱼融合在了一起,才把鱼画活了。
鱼游到了纸上。文中出现3次,赞其画技高超,画的鱼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正是他专注认真,坚持不懈的结果。 鹏程万里——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 23《纪昌学射》: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 ),二是( ),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她(开弓射箭 )。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 ),操作电脑,就要( ),要想掌握游泳本领,就要( )。 《扁鹊治病》: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好学的纪昌 堪称名师的飞卫 医术高超的扁鹊 固执己见的蔡桓公 24《普罗米修斯》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地面上没有火,人们( )。
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 )。 大力神: 火神: 众神的领袖: 天神: 25《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又叫《天方夜谭》,还有《三个苹果的古诗》、《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三个苹果的故事》《阿拉
丁和神灯的故事》
日积月累: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
名句+说“信”
农业谚语
战争有关的成语
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田园乡村的诗句
形容人精神意志的成语
歇后语
含有典故的歇后语: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突如其来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霸王请客——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白骨精给唐僧送饭——假心假意 八仙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渡) 黛玉焚稿——忍痛割爱
(追求真理)的伽利略 (不迷信权威)的伽利略
(对艺术执着追求 )的罗丹 (对工作全神贯注)的罗丹
(画技高超)的残疾人 (勤奋专注)的残疾人
(勤劳)的父亲
资料袋:P44 P80 P104 P126 P151 P157
范文二:必背古诗:独坐敬亭山
(点击上方的五个按键,经典解读)
必背古诗:独坐敬亭山
李 白
zhòng niǎo gāo fēi jìn
众 鸟 高 飞 尽 ,
gū yún dù qù xián
孤 云 独 去 闲 。
xiāng kàn liǎng bù yàn
相 看 两 不 厌 ,
zhǐ yǒu jìng tíng shān
只 有 敬 亭 山 。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山上旧有敬亭。
闲:悠闲。
两不厌:诗人把山拟人化了,觉得自己与敬亭山互相看不够。厌,满足,厌倦。
古诗今译
成群的鸟儿高飞无踪影,一片云儿独自飘去悠然。和我终日相对却看不够的,只有闲静的朋友敬亭山。
名句赏析
首小诗是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前两句写眼前景,借“高飞”的“众鸟”和“独去”的“孤云”,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平静的愿望。后两句将山人格化,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世态炎凉的厌恶之情,在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里得到了含蓄的表达。
点击这里→诗歌曲谱
范文三:独坐敬亭山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独坐敬亭山古诗。山有万松亭、虎窥泉。”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独坐敬亭山古诗。”
5、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6、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分页: 1 2 3
范文四:古诗独坐敬亭山教案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一:《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庆丰农场教师万俐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观画面,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回忆学法独立学文
(1)出示小黑板,师范读引领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五步法)
解诗题,知作者
初步读,读流畅
抓字眼,明诗意
入境读,悟诗情
多诵读,悟意境
三、依法自学,鼓励质疑
重点点拨:
第一步:解诗题,知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步:
(1)指名读诗句共同正音
(2)开火车读诗句读正确读流畅
第三步:重点词的提示,理解诗意。
(1)同桌合作学习古诗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同学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发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借助挂图感受李白很孤单、孤独)
背景点拨感悟: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第四步:入境读读,悟诗情
?自己带着感情读
?想象读:假设自己此时就是诗人,表达出此时作者的孤独的心情
?指名展示读,共同评价。
第五步:再读诗句,体会意境,背诵古诗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1、开火车背诵古诗,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的意境。
2、默写古诗。
五、作业
搜集李白的其他诗句阅读积累
篇二: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教案
一、课前谈话:
,:你认识我么,(,回答略)
,: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李太白)
,: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
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思念家乡。
,: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望庐山瀑布。(紧张),齐背。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潇洒的李白。
,:很爱游玩。
,: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读题。解题。
(,),: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再读题。
,: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读(读得很慢)
,: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读诗歌。
(,)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学生比较紧张)
S,:他读得孤独一些
S,: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齐读。
(,)质疑:
,: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只有径庭
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请同学们读课题。(,读)
(,)独:说词语。
,: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再读题。
三、细读。
,、找
,: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找
,、交流:
,: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这句话写了什么,
,(回答略)
,: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死气沉沉
,:清闲
,、指读。齐读。
,: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再读。
,:“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
,:还有么,
,:“只有径庭山。”
,: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没有~
,:有鸟么,
,:没有~
,:还有么,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
,: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回答(略)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谁来读。
,读
,: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再读。
四、研读。
,、体会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
,: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读。
,: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再读。
过渡:
,: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略)
,、介绍背景
,: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句。
,、读。
,读。个人读,齐读。
,、配乐,范读。
,: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齐读
,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练习:
(,)、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写,,巡视。
(,)、交流。
,: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五、拓展。
补充。《秋蒲歌》出示。
,、自由读,感受李白。
,: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读。齐读,指名读。
,、读。(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读。
,、交流。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发愁的李白。
,:孤独,哀愁。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你要开朗些??
,: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哪些人会想着他,
,: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还记得《静夜思》么,(,背)
,:还记得《赠汪伦》吗,(,背)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背) ,: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篇三:《独坐敬亭山》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案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
师:知道李白吗,(生答“知道”)那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板书:李白——李太白,李青莲】 师:学过一些李白的诗句吧,谁来背一背,(一生背《静夜思》)
师:明月是永恒的,面对一轮明月,李白的心头刹那间涌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永恒和刹那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老师想问问你,你在背《静夜思》时,感受到那是个怎样的李白, (那是个思念家乡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
师:大家还想到了李白的哪一首诗呀,(生背《望庐山瀑布》)读《望庐山瀑布》,我们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这是一个潇洒的李白。他有官不做,游遍群山大川。)【板书:寄情山水】 师:还能背吗,(生背《赠汪伦》)你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板书:有情有义】
同学们,从刚才的三首古诗中,我们感受了一个非常丰富、非常丰满的李白。咱们今天这堂课再来学一首李白的诗。
二、朗读切入,感受孤独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的题目呢,(生读)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在安徽省宣州市郊。)
师:咱们知道“注解”上就这么说的,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
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呀,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呀,(因为李白很寂寞,很孤独。) 师:说得多好呀~他已经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诗歌带给他的那份寂寞的感觉。谁还想和他一样再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感觉一下。(生读)
师:多好啊~“敬亭山”三个字的音一拉长,咱们的眼前仿佛慢慢浮现出一座敬亭山,一起读题。(生齐读)读好了题,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自个儿先按自己的节奏在下面读两遍。(生自由读) 师:谁想读,(一生读)读得多好呀~字正腔圆。还有谁读,同学们可要听仔细了,他们两个人谁读得最好,
生:她把声音拉得有点长,仿佛李白一个人坐在那里,看着敬亭山很久很久。
师:她读得情意绵长,是吗,声音要降下来一点。一起读。(生读)
三、深入研究,理解孤独
师:读了好几遍了,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呀,
生:为什么“相看两不厌”,看了两遍都不厌,
师: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古人说,读书要会提问,越会提问说明你越会读书,有问题大胆地问。生提问??
师:其实你们提的问题可以归结成一个问题,那就是,李白他
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由这个“独”字,能够很自然地想到哪些“独”的词语,(孤独。独自。单独??)
师:孤独、单独、独自??这所有的“独”分明都在讲一个意思,那就是只有一个人。这四句诗里边,哪几个词语也在分明告诉我们李白只有一个人,拿起笔,认真地一句一句地去读,画下来。(生读,并勾画)
生:“众鸟高飞尽”中的”飞尽”告诉我们李白孤独一人。
师:你师怎么理解这一句的,
生:就是鸟一只都没留下,全都飞走了。【板书:飞尽】
生:我感觉“孤云独去闲”里面的“独去”也告诉我们李白孤独一人。
师:“孤云”是什么意思,(生答“一朵云”)
师:那么就是一朵云也飘走了,也不见了。正如这位男同学所说的,“独去”。【板书:独去】 师: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声鸟鸣,辽阔的长空一片云彩都没有,那该是一座怎样的山呀,(生答“死气沉沉”)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沉寂的感觉读前两句。(生读)多么沉寂呀~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接着看下面两句,还能从哪里感觉到李白是独自一个人,生:第四句中的“只有”。【板:只有】 师:诗句意思是什么,(“只有敬亭山”的意思就是说只有李白一个人在看敬亭山了。)
师:诗中说只有谁啦,(“敬亭山”)师:李白的眼里还有鸟吗,
(“没有”)师:还有云吗,(“没有”) 师:我的眼里只有你,你的眼里只有我。李白的眼里,只有——(齐)敬亭山。
师:多好呀~他从第四句中找到“只有”,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从“相看两不厌”里面的“相看”,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
师:请你也说一说第三句师怎么理解的。(“相看”就是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两个人看来看去,看也看不厌。【板书:相看】
师:你理解得多好啊~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
师:就像此时,我看着你,你也看着我,看来看去也——(看不厌。)
师:“厌”什么意思,生:满足。
师:李白在敬亭山上静静地坐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谁来读三四句,(生读)
师: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人山相望,人山融合在一起。来,再读。(生读) 师: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呀李白,你一生游历了那么多名山大川,一座小小的敬亭山你也多次地去过,为什么现在要久久地坐着,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 生:因为他多次登临敬亭山,他把敬亭山当作自己的朋友。
师:他是把敬亭山当作自己的朋友,向它来倾诉自己心中的??(孤独。)
师:说得好。你又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呢,【板书:孤独】
生: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感受到的。
师:对啊~诗句前两句就是这么说的。同学们一起读前两句。(生读)
师:在李白的眼里,那只无情的鸟儿飞了,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些高傲的白云?? 生:越飘越远,弃他而去。
师:多么孤独的李白呀~来,再读前两句。(生读)
师:鸟儿飞了,云儿去了,只有敬亭山。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课件】《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在公元753年,那时距李白被罢官逐出京城长安已经整整10年的时间了,这10年期间,李白一直过着流离失所、颠簸不定的生活。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于是,某一天当他独自一人登上敬亭山时,心中就涌上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谁再来读读前两句,(生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读写结合,体验孤独
师: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他是不是想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呀,敬亭山呀敬亭山,你这样久久地、静静地陪伴李白,是不是有些话想对李白说呢,拿出你的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写下来。
【出示:】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生写感受,师巡视)
师:咱们一起听听这两位同学是怎么写的。
师:当鸟儿都飞走了,一朵白云也飘走了,只有李白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
生:敬亭山啊,你知道我有多孤独吗,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不愿意与我在一起了。
师: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生: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是不会遗弃你的~
师:多么会安慰人的敬亭山啊~李白呀李白,连鸟儿都飞走了,你怎么还不走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师生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当天空中最后一朵云也悠闲地离去,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生: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师多么的孤独啊~
师: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生:李白,我真是为你感到孤独。现在你只有我一个朋友,你的孤独是不是有点减轻了,我会永远陪着你~
师:敬亭山呀敬亭山,连云儿都飘走了,你怎么还在这儿陪着
李白呀,不用问,不用说,一切都在——(师生齐诵)“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五、纵向拓展,深化理解
师:同样在公元753年,李白到了安徽贵池县境内的秋浦河边,他以秋浦歌为名,总共写了17首诗,今天,在大屏幕上出现的这首《秋浦歌》又带给大家是个怎样的李白呢,谁能来读一读, 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师:边读边想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生读)(那是个正在发愁的李白。)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从“缘愁似个长”看出来的。)
师:是啊~我的白发有多长,(“三千丈”)
师:原来我的愁也有——( “三千丈啊”)
师:《独坐敬亭山》使我们感受到一个孤独的李白,《秋浦歌》中也能感受到他的??(孤独、哀愁。)【板书:孤独、哀愁】
师:孤独、哀愁的李白,同学们你想安慰他吗,你想怎样安慰他呀,(你应该乐观一些,李白。) 师:别总是那么孤单,是吗,这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安慰他呀,(你要变得坚强起来,会有好朋友的。 师:还有他的那些亲戚朋友会想着他的,说得多好。同学们,还记得《静夜思》吗,(播放音乐,师生同诵“床前明月光??”)
师:李白呀,你时刻想着亲人,亲人此时也在想着你呀,你不孤独~还记得《赠汪伦》吗,(生背) 师:李白呀你不孤独,你想着故人,故人此时也在想着你呀~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生背) 师:李白你不孤独呀~你寄情山水,如果大瀑布有灵的话,此时它也在深情地看着你呀~李白呀李白,你不孤独,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大声地诵读,我们仍然在传诵你那不朽的诗篇,孩子们全体起立。独坐敬亭山——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范文五:独坐敬亭山古诗
篇一:独坐敬亭山古诗
《独坐敬亭山》古诗词赏析_作者:李白
《独坐敬亭山》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词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鉴赏】
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如果这首诗写于753年,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诗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
1
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经常与诗朋文友“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他用如花妙笔将宣城描绘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但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冲动,他沉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有诗
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众鸟高飞尽”的伤感呢?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对敬亭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应是看了多次,而不会是初次相看,所谓“不厌其烦”、“好书不厌百回看”便是这个道理.由此推测,李白这首诗不太可能是753年初次来宣城时所作,而应是在多次登临敬亭山后所发出的感慨.篇二:独坐敬亭山古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注释
2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
3
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4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5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cSpeNgBo.COm 蓬勃 范文 网:独坐敬亭山古诗)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
6
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篇三:独坐敬亭山古诗
1 古 诗 三 首 独 坐 敬 亭 山
洞庭 敬亭山潭面 青螺
7
8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1、读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
意 3、多诵读、悟诗情
9
1、读诗题、知作者(701—762年),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
被 称为“诗仙”,与杜甫并 称“李杜”。
10
李白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他写 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 权贵的诗歌。他的诗 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11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 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 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 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心中 充满了孤独寂寞的情感。
12
?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又名 查山。在安徽 省宣州市,山高
286米。
13
? 独:独自一人。
? 敬亭山:山名。在今 安徽省宣州市郊外。
14
单独一人坐 着(欣赏)独坐敬亭山所有的鸟。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形容云彩 飘来飘去 悠闲自在 的样子
15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 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 四周一片寂静。
16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1、哪些词体会到诗人的孤独, 独 孤 2、这首诗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从天上到地下的写作顺序
17
面对着鸟飞尽,孤云去的寂寞,让诗人感到欣慰的是什么,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面对着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在诗人心中,此时的敬亭山就像诗人的什么人,它会对李 白说些什么呢,移情训练,说一说
18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和敬亭山互相对视而不感到厌倦,此时我忘记了其他的一切, 心中只有那孤独秀丽的敬亭山。【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 十二载(753)秋 游宣州时,距他被 迫离开长安已有整 整十年时间了。长 期飘泊生活,使李 白饱尝了人间辛酸 滋味,看透了世态 炎凉,从而加深了 对现实的不满,增 添了孤寂之感。此 诗写独坐敬亭山时 的情趣,正是诗人 带着怀才不遇而产 生的孤独与寂寞的 感情,到大自然怀 抱中寻求安慰的生 活写照。
19
面对着鸟飞尽,孤云去的寂寞,让诗人感到欣慰的是什么,? 面对着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在诗人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心中,此时的敬亭山就像诗人的什么 人,它会对李白说些什么呢,移情训练,说一说像诗人的母亲,会对他说:“ 孩子,别灰心,拿出生活 的勇气 ”。
像诗人的朋友,会对他说:“ 朋友,别泄气,有我和你 一起同行”。
20
21
这首诗是李白 离开长安后,经过 了长达十年的飘泊 生活,来到宣城时 所写。在长期的飘 泊生活中,他饱尝 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看画面说诗意 心中充满了孤独寂 寞的情感。
22
古诗大意天上的几只鸟儿高飞远去, 寂寥的长空有一片云,也慢 慢越飘越远。我静静凝视着 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彼 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 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 山了。
23
诗中的写法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 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 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寞的长空上还有一片 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 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 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 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 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 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 “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 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 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 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4
诗中的写法2?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 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 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 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 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 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 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 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 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 喜爱。
25
3.多诵读、悟诗情这首诗是围绕着“静”的特 点来写,想想我们在朗读的 时候应该怎样来读,才能表 达作者如找到知己似的那种 轻松感。
26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 居易称作“诗豪”。他的 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 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 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27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国 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跨湘鄂两省, 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 “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 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 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 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塔、...面积约 3900平方公里,(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28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 体。潭面:指湖面。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颔联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颈联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尾联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轻轻的田螺
29
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 首联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 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 颔联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 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 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颈联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尾联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轻轻的田螺
30
31
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你能找到吗?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的
湖面像 镜子 .潭面 君山 青螺. 像白色银盘. 像湖中的一颗
32
33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4
谙:熟悉。
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 青蓝色料。
35
古诗大意江南是多么美好啊,那 往日的风景是多么熟悉。每 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遍地开 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 碧,碧波粼粼。怎能叫人不 回忆江南,
36
忆江南 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 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
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忆江南 三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 酒一杯
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 蓉。早晚复相逢。
今日推荐50份文档
67份文档
1028988份文档
篇四:独坐敬亭山古诗
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言绝句
【内容】: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五删;可”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
通押。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37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元和郡县志》云:”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孤云独无依”。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释义】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背景】: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
38
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赏析】: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
39
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40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独坐敬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