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
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
(一)概况
我国海洋鱼类近2000种,其中300多种是重要经济鱼类.60—70种是最为常见而产量又较高的主要经济鱼类。
就海区而论,以南海的鱼种最多,有100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有100—200种。东海鱼类有700多种,但产量却比南海高,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黄海、渤海两个海区的鱼类共有25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约40种。
我国海洋鱼类具有下列特点:
(1)鱼的种类多。中国海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近40个纬度。生活在中国海的鱼类既有暖水性的,也有暖温水性和温水性的,黄海北部有冷水性鱼类。南海的许多鱼类则与印度洋鱼类相似,因此,我国海洋鱼类的种类位居世界前列。
(2)高产鱼种类少。中国海水文气象要素的差异大,季节变化亦大,因而适应多种鱼类生活,但也因此不能出现巨大的单一鱼类群体。除少数鱼种年产量在30万吨以上外,大多数鱼种的年产量约在5万吨以内。
(3)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由于我国近海饵料丰富而广泛,因而缓和了鱼类之间的食饵竞争,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饵料基础的丰富也使鱼类的食性比食性单纯的高纬地区鱼类复杂得多。有的鱼既食浮游生物,也食底栖生物。鱼种间关系复杂。
(4)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7月产卵。产卵场则广泛分布于江河入海口,近岸浅滩处及离岸较远处等内外水域。
(5)分布比较集中。中国海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鱼种,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局限,水平洄游范围较小。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小黄鱼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见。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则生活一些暖水性的鱼类。各种鱼类多麋集在大陆架浅海水域,渔产分布比较集中。
(二)主要经济渔类资源
(1)底层经济鱼类资源:底层鱼类是生活在海底和海底附近水层中的鱼类。我国近海底层经济鱼类主要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马面鲀、海鲶、真鲷、鳕鱼、鲈鱼、蛇鲻、银鲳、大眼鲷、红鳍笛鲷、二长棘鲷、金线鱼、鲱鲤、海鳗等。
带鱼、大黄鱼、真鲷、马面鲀、银鲳属暖温性洄游鱼类,常生活于几个海区中;小黄鱼属温
水性洄游鱼类;鳕鱼是典型的冷水性底层鱼类,主要产于黄海北部和中部;海鲶、大眼鲷、红鳍笛鲷、二长棘鲷、鲱鲤均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没有明显的长距离洄游习性,主要生活在南海;鲈鱼是主要生活在渤、黄海近岸,不进行长距离洄游的鱼类;蛇鲻分布于东海、南海,以南海产量为高;金线鱼则属深水低温高盐鱼类、生活于南海。
(2)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鱼类是生活在海洋中层和中层以上的鱼类。我国近海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主要有马鲛鱼、鲐鱼、鲱鱼、蓝圆鲹、沙丁鱼、乌鲳、黄鳍金枪鱼、副金枪鱼等。
马鲛鱼、蓝圆鲹、沙丁鱼、鲐鱼、乌鲳均为洄游性中上层鱼类,活动范围广;鲱鱼是我国典型冷水性鱼类,俗称青鱼,仅分布于北纬35°以北的黄海海域;副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都属大洋性洄游鱼类,主要分布在南海和东海。
(3)虾蟹资源:我国近海的虾蟹资源,产量最多的是对虾、毛虾、鹰爪虾、白虾、褐虾、龙虾及三疣梭子蟹和青蟹等。
对虾是我国近海的特产,体大,约长13—24厘米。每年冬季在黄海南部越冬,初春成群向北作生殖洄游。渤海是捕捞对虾的主要渔场,秋汛为主要渔期。鹰爪虾小于对虾,约长6—10厘米,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以黄海北部产量最大。白虾体长约5—9厘米,沿海均有分布,以渤海和黄海较多。褐虾主要生活在黄海,体长小于白虾,约3.5—5.5厘米,数量很多,为重要的捕捞对象。龙虾是经济虾类中个体最大者,体长30厘米以上,最重可达5千克。只产于南海和东海。广东、福建一带出产的一种中国龙虾产量最大。三疣梭子蟹又名枪蟹,是我国产量最大的食用蟹,沿海均有分布,但以渤、黄、东海较多。青蟹是沿海质量最好的食用蟹,营养丰富,亦能入药,盛产于浙、闽、台、粤等省。
二、我国的渔场
海洋中凡是初级生产力高的水域,大都是鱼类繁殖生息的良好场所。营养盐类的多寡是决定水域初级生产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近海大陆架(含岛架)的面积达41.4亿亩。近海海流系统复杂,岛礁广布,局部还有涌升流等现象,故水产资源潜力很大。仅大陆架渔场面积就有150万平方千米,约合22亿亩,为世界浅海渔场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据估测,我国近海鱼类生产力约为年产1,500万吨。
我国沿海的主要渔场大致有如下10个。
(1)石岛渔场:位于山东石岛东南的黄海中部海域。该渔场地处黄海南北要冲,是多种经济鱼虾类洄游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黄海对虾、小黄鱼越冬场之一和鳕鱼的唯一产卵场,渔业资源丰富,为我国北方海区的主要渔场之一。渔场常年可以作业,主要渔期自10月至次年6月。
主要捕捞对象:黄海鲱鱼(青鱼)、对虾、枪乌贼、鲜鲽、鲐鱼、马鲛鱼、鳓鱼、小黄鱼、黄姑鱼、鳕鱼和带鱼等。
(2)大沙渔场:位于黄海南部,大致在北纬32°—34°,东经122°30′—125°范围内。地处黄海暖流、苏北沿岸流,长江冲淡水交汇的海域,浮游生物繁茂,是多种经济鱼虾类的越冬和索饵场所,为黄海的优良渔场之一。每年春季(5月份),马鲛鱼、鳓鱼、鲐鱼等中上层鱼类,由南而北作产卵洄游途中经过该海域,形成大沙渔场的春汛。夏、秋季(7—10月),索饵带鱼在渔场中分布广、密度大、停留时间长;其它经济鱼类如黄姑鱼、大小黄鱼、鲳鱼、鳓鱼、鳗鱼等亦在此索饵形成又一个渔汛。冬季,小黄鱼与其它一些经济鱼类仍在此越冬。
(3)吕四渔场:位于黄海西南部,东连大沙渔场,西邻苏北沿岸。由于紧靠大陆,大、小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丰富;同时又处于沿岸低盐水系和外海高盐水系的混合区,加以渔场水浅、地形复杂,因而为大、小黄鱼产卵和幼鱼索饵、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成为黄海、东海最大的大、小黄鱼产卵场。
吕四渔场地处废黄河口,泥沙运动频繁,渔场内的沙滩位置与形态常常变化,是我国著名的沙洲渔场。
(4)舟山渔场:位于舟山群岛东部,大致在北纬28°—31°,东经125°以西的范围,地近长江、钱塘江的出海口。冷、暖、咸、淡不同水系在此汇合,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鱼群十分密集,为我国近海最大的渔场,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大的渔场之一。
舟山渔场鱼种丰富,有带鱼、鲐鱼、鲹鱼、小黄鱼、大黄鱼、鲷、海蟹、海蜇、鲨鱼、海鳗等。渔场一年四季均可捕捞,夏秋季有鲐、鲹鱼汛,冬季则形成近海最大的带鱼冬汛。
(5)闽东渔场:位于北纬25°—27°10′,东经125°以西的东海南部海区。闽东渔场有金钗溪、七都溪、赤岸溪、怀溪、白马河、霍童溪、北溪、鳌江和闽江诸多溪河注入,又有低温低盐的浙闽沿岸水与高温高盐的台湾暖流分支汇合,营养盐丰富,饵料生物繁生,成为多种经济鱼虾产卵、索饵和越冬的良好场所。这里四季均有渔汛,渔业产量占福建省海洋渔业总产量的大部分。
春汛主要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马鲛鱼、乌贼、银鲳、姥鲨、鳗鱼、鲐鱼、蓝圆鲹、小公鱼、毛虾、梭子蟹等。夏汛主要有鳀鳁鱼,鳓鱼、银鲳、青鳞鱼、小公鱼、对虾、海蜇等。秋汛主要捕捞大黄鱼、鲍鱼、鳓鱼、海蜇、梭子蟹、对虾等。冬汛主要捕捞带鱼、大黄鱼、乌贼、蓝圆鲹、鲐鱼、鲨鱼、毛虾、棱子蟹和舵鲣等。
(6)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位于台湾海峡南部,北起北槟岛附近,南至台湾浅滩以南,自然条件复杂,受高温高盐的黑潮分支和南海水,以及低温低盐的浙闽沿岸水和高温低盐的粤东沿岸水四个水系的混合影响,加之台湾的江河注入和台湾浅滩南部的涌升流,构成了渔场高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渔业资源丰富,鱼种繁多,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中上层鱼类渔场。中上层鱼类的金枪鱼、青干金枪鱼、舵鲣、蓝圆鲹、沙丁鱼、脂眼鲱、乌鲳和绒纹单刺鲀等,以及底层鱼类的鲷类,蛇鲻、带鱼、乔氏台雅鱼等都很丰富。渔场综合产量高,全年均可作业。
(7)珠江口渔场:位于北纬21°08′—22°00′,东经112°50′—114°20′,为南海的重要渔场之一。渔场内岛屿众多,渔场地处外海水和珠江冲淡水的交汇区,带来大量的营养
物质,使众多浮游生物繁殖生长,成为生物活动的密集中心,构成优越的渔场环境。围网渔汛主要在12月—次年4月,2—3月为旺汛。盛产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鲐鱼、圆腹鲱等。
(8)北部湾北部渔场:位北纬20°20′—21°30′,东经106°30′—109°50′,北濒广西沿岸,东临雷州半岛,西邻越南,南接北部湾中南部海域。渔场内岛屿较多。来自大陆的九州江、南流江、钦江、北仑河和红河等江河流入北部湾,繁殖生长了大量的浮游生物,形成了许多经济鱼类的良好栖息场所。浅海围网作业渔期自11月—次年5月,1—2月为旺汛,主要渔获物有青鳞鱼、蓝圆鲹和沙丁鱼等。拖网作业渔期自9月—翌年5月,主要渔获物有长鳍银鲈、蛇鲻、红鳍笛鲷、断斑石鲈、鲹鱼和海鳗等,此外,每年4—6月为鲨鱼的钓业渔期。
(9)西沙群岛渔场:西沙海域气候炎热,终年水温很高,为珊瑚的大量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珊瑚的丛生又为鱼类生长、繁殖带来了丰富的饵料基础和优越的栖息条件。西沙群岛周围大多有巨大的礁盘,水浅而清,有着浅水礁盘性鱼类生长的环境;而礁盘外侧深度骤然增加,属于深水性环境,适于大洋性鱼类生活。因此,这里鱼的种类众多,属于礁盘鱼类区系的有海鳝科、笛鲷科、金眼鲷科和鳍科等;属于大洋性鱼类区系的有鲭科、旗鱼科、飞鱼科等。其中产量较高的有刺鲅、鲔鱼、金枪鱼等十几种。
西沙群岛渔场为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鱼类终年生长、繁殖。生长快、个体大是西沙群岛渔场经济鱼类的一个显著特点。此外,凶猛性鱼类数量较多,肉食性的鱼类约占40—50%,如鲨鱼,几乎分布于整个水域。西沙群岛渔场因海底崎岖不平,礁石丛生,不宜拖网作业,但却适合各种钓具、挂网、敷网作业。由于这里鱼类资源雄厚,故各种鱼类的上钓率特别高,在我国沿海首屈一指。
(10)南沙群岛渔场:南沙群岛是由200多个岛礁、沙洲、暗沙、暗滩等组成的群岛,周围有许多沉没的海底山和珊瑚礁。受这种地形影响,常能形成局部的涌升流,把底层丰富的营养成分带到表层。同时,众多的珊瑚礁环境又为鱼类提供了饵料充足、适宜栖息和易躲避敌害的场所。南沙群岛渔场水产资源丰富,鱼类有褐梅鲷(石青鱼)、真鲹(吉尾鱼)、斑条魣(吹鱼)及金枪鱼类等;贝类有乌蹄螺、砗磲;爬行动物有海龟、玳瑁;棘皮动物中有梅花参(菠萝参)、二斑参(白尼参)、黑尼参(乌圆参)、蛇月参(赤瓜参)、黑狗参(黑参)等。
范文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
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
(一)概况
我国海洋鱼类近2000种,其中300多种是重要经济鱼类.60—70种是最为常见而产量又较高的主要经济鱼类。
就海区而论,以南海的鱼种最多,有100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有100—200种。东海鱼类有700多种,但产量却比南海高,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黄海、渤海两个海区的鱼类共有25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约40种。
我国海洋鱼类具有下列特点:
(1)鱼的种类多。中国海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近40个纬度。生活在中国海的鱼类既有暖水性的,也有暖温水性和温水性的,黄海北部有冷水性鱼类。南海的许多鱼类则与印度洋鱼类相似,因此,我国海洋鱼类的种类位居世界前列。
(2)高产鱼种类少。中国海水文气象要素的差异大,季节变化亦大,因而适应多种鱼类生活,但也因此不能出现巨大的单一鱼类群体。除少数鱼种年产量在30万吨以上外,大多数鱼种的年产量约在5万吨以内。
(3)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由于我国近海饵料丰富而广泛,因而缓和了鱼类之间的食饵竞争,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饵料基础的丰富也使鱼类的食性比食性单纯的高纬地区鱼类复杂得多。有的鱼既食浮游生物,也食底栖生物。鱼种间关系复杂。
(4)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7月产卵。产卵场则广泛分布于江河入海口,近岸浅滩处及离岸较远处等内外水域。
(5)分布比较集中。中国海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鱼种,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局限,水平洄游范围较小。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小黄鱼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见。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则生活一些暖水性的鱼类。各种鱼类多麋集在大陆架浅海水域,渔产分布比较集中。
(二)主要经济渔类资源
(1)底层经济鱼类资源:底层鱼类是生活在海底和海底附近水层中的鱼类。我国近海底层经济鱼类主要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马面鲀、海鲶、真鲷、鳕鱼、鲈鱼、蛇鲻、银鲳、大眼鲷、红鳍笛鲷、二长棘鲷、金线鱼、鲱鲤、海鳗等。
带鱼、大黄鱼、真鲷、马面鲀、银鲳属暖温性洄游鱼类,常生活于几个海区中;小黄鱼属温水性洄游鱼类;鳕鱼是典型的冷水性底层鱼类,主要产于黄海北部和中部;海鲶、大眼鲷、红鳍笛鲷、二长棘鲷、鲱鲤均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没有明显的长距离洄游习性,主要生活在南海;鲈鱼是主要生活在渤、黄海近岸,不进行长距离洄游的鱼类;蛇鲻分布于东海、南海,以南海产量为高;金线鱼则属深水低温高盐鱼类、生活于南海。
(2)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鱼类是生活在海洋中层和中层以上的鱼类。我国近海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主要有马鲛鱼、鲐鱼、鲱鱼、蓝圆鲹、沙丁鱼、乌鲳、黄鳍金枪鱼、副金枪鱼等。
马鲛鱼、蓝圆鲹、沙丁鱼、鲐鱼、乌鲳均为洄游性中上层鱼类,活动范围广;鲱鱼是我国典型冷水性鱼类,俗称青鱼,仅分布于北纬35°以北的黄海海域;副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都属大洋性洄游鱼类,主要分布在南海和东海。
(3)虾蟹资源:我国近海的虾蟹资源,产量最多的是对虾、毛虾、鹰爪虾、白虾、褐虾、龙虾及三疣梭子蟹和青蟹等。
对虾是我国近海的特产,体大,约长13—24厘米。每年冬季在黄海南部越冬,初春成群向北作生殖洄游。渤海是捕捞对虾的主要渔场,秋汛为主要渔期。鹰爪虾小于对虾,约长6—10厘米,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以黄海北部产量最大。白虾体长约5—9厘米,沿海均有分布,以渤海和黄海较多。褐虾主要生活在黄海,体长小于白虾,约3.5—5.5厘米,数量很多,为重要的捕捞对象。龙虾是经济虾类中个体最大者,体长30厘米以上,最重可达5千克。只产于南海和东海。广东、福建一带出产的一种中国龙虾产量最大。三疣梭子蟹又名枪蟹,是我国产量最大的食用蟹,沿海均有分布,但以渤、黄、东海较多。青蟹是沿海质量最好的食用蟹,营养丰富,亦能入药,盛产于浙、闽、台、粤等省。
二、我国的渔场
海洋中凡是初级生产力高的水域,大都是鱼类繁殖生息的良好场所。营养盐类的多寡是决定水域初级生产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近海大陆架(含岛架)的面积达41.4亿亩。近海海流系统复杂,岛礁广布,局部还有涌升流等现象,故水产资源潜力很大。仅大陆架渔场面积就有150万平方千米,约合22亿亩,为世界浅海渔场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据估测,我国近海鱼类生产力约为年产1,500万吨。
我国沿海的主要渔场大致有如下10个。
(1)石岛渔场:位于山东石岛东南的黄海中部海域。该渔场地处黄海南北要冲,是多种经济鱼虾类洄游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黄海对虾、小黄鱼越冬场之一和鳕鱼的唯一产卵场,渔业资源丰富,为我国北方海区的主要渔场之一。渔场常年可以作业,主要渔期自10月至次年6月。
主要捕捞对象:黄海鲱鱼(青鱼)、对虾、枪乌贼、鲜鲽、鲐鱼、马鲛鱼、鳓鱼、小黄鱼、黄姑鱼、鳕鱼和带鱼等。
(2)大沙渔场:位于黄海南部,大致在北纬32°—34°,东经122°30′—125°范围内。地处黄海暖流、苏北沿岸流,长江冲淡水交汇的海域,浮游生物繁茂,是多种经济鱼虾类的越冬和索饵场所,为黄海的优良渔场之一。每年春季(5月份),马鲛鱼、鳓鱼、鲐鱼等中上层鱼类,由南而北作产卵洄游途中经过该海域,形成大沙渔场的春汛。夏、秋季(7—10月),索饵带鱼在渔场中分布广、密度大、停留时间长;其它经济鱼类如黄姑鱼、大小黄鱼、鲳鱼、鳓鱼、鳗鱼等亦在此索饵形成又一个渔汛。冬季,小黄鱼与其它一些经济鱼类仍在此越冬。
(3)吕四渔场:位于黄海西南部,东连大沙渔场,西邻苏北沿岸。由于紧靠大陆,大、小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丰富;同时又处于沿岸低盐水系和外海高盐水系的混合区,加以渔场水浅、地形复杂,因而为大、小黄鱼产卵和幼鱼索饵、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成为黄海、东海最大的大、小黄鱼产卵场。
吕四渔场地处废黄河口,泥沙运动频繁,渔场内的沙滩位置与形态常常变化,是我国著名的沙洲渔场。
(4)舟山渔场:位于舟山群岛东部,大致在北纬28°—31°,东经125°以西的范围,地近长江、钱塘江的出海口。冷、暖、咸、淡不同水系在此汇合,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鱼群十分密集,为我国近海最大的渔场,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大的渔场之一。
舟山渔场鱼种丰富,有带鱼、鲐鱼、鲹鱼、小黄鱼、大黄鱼、鲷、海蟹、海蜇、鲨鱼、海鳗等。渔场一年四季均可捕捞,夏秋季有鲐、鲹鱼汛,冬季则形成近海最大的带鱼冬汛。
(5)闽东渔场:位于北纬25°—27°10′,东经125°以西的东海南部海区。闽东渔场有金钗溪、七都溪、赤岸溪、怀溪、白马河、霍童溪、北溪、鳌江和闽江诸多溪河注入,又有低温低盐的浙闽沿岸水与高温高盐的台湾暖流分支汇合,营养盐丰富,饵料生物繁生,成为多种经济鱼虾产卵、索饵和越冬的良好场所。这里四季均有渔汛,渔业产量占福建省海洋渔业总产量的大部分。
春汛主要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马鲛鱼、乌贼、银鲳、姥鲨、鳗鱼、鲐鱼、蓝圆鲹、小公鱼、毛虾、梭子蟹等。夏汛主要有鳀鳁鱼,鳓鱼、银鲳、青鳞鱼、小公鱼、对虾、海蜇等。秋汛主要捕捞大黄鱼、鲍鱼、鳓鱼、海蜇、梭子蟹、对虾等。冬汛主要捕捞带鱼、大黄鱼、乌贼、蓝圆鲹、鲐鱼、鲨鱼、毛虾、棱子蟹和舵鲣等。
(6)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位于台湾海峡南部,北起北槟岛附近,南至台湾浅滩以南,自然条件复杂,受高温高盐的黑潮分支和南海水,以及低温低盐的浙闽沿岸水和高温低盐的粤东沿岸水四个水系的混合影响,加之台湾的江河注入和台湾浅滩南部的涌升流,构成了渔场高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渔业资源丰富,鱼种繁多,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中上层鱼类渔场。中上层鱼类的金枪鱼、青干金枪鱼、舵鲣、蓝圆鲹、沙丁鱼、脂眼鲱、乌鲳和绒纹单刺鲀等,以及底层鱼类的鲷类,蛇鲻、带鱼、乔氏台雅鱼等都很丰富。渔场综合产量高,全年均可作业。
(7)珠江口渔场:位于北纬21°08′—22°00′,东经112°50′—114°20′,为南海的重要渔场之一。渔场内岛屿众多,渔场地处外海水和珠江冲淡水的交汇区,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使众多浮游生物繁殖生长,成为生物活动的密集中心,构成优越的渔场环境。围网渔汛主要在12月—次年4月,2—3月为旺汛。盛产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鲐鱼、圆腹鲱等。
(8)北部湾北部渔场:位北纬20°20′—21°30′,东经106°30′—109°50′,北濒广西沿岸,东临雷州半岛,西邻越南,南接北部湾中南部海域。渔场内岛屿较多。来自大陆的九州江、南流江、钦江、北仑河和红河等江河流入北部湾,繁殖生长了大量的浮游生物,形成了许多经济鱼类的良好栖息场所。浅海围网作业渔期自11月—次年5月,1—2月为旺汛,主要渔获物有青鳞鱼、蓝圆鲹和沙丁鱼等。拖网作业渔期自9月—翌年5月,主要渔获物有长鳍银鲈、蛇鲻、红鳍笛鲷、断斑石鲈、鲹鱼和海鳗等,此外,每年4—6月为鲨鱼的钓业渔期。
(9)西沙群岛渔场:西沙海域气候炎热,终年水温很高,为珊瑚的大量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珊瑚的丛生又为鱼类生长、繁殖带来了丰富的饵料基础和优越的栖息条件。西沙群岛周围大多有巨大的礁盘,水浅而清,有着浅水礁盘性鱼类生长的环境;而礁盘外侧深度骤然增加,属于深水性环境,适于大洋性鱼类生活。因此,这里鱼的种类众多,属于礁盘鱼类区系的有海鳝科、笛鲷科、金眼鲷科和鳍科等;属于大洋性鱼类区系的有鲭科、旗鱼科、飞鱼科等。其中产量较高的有刺鲅、鲔鱼、金枪鱼等十几种。
西沙群岛渔场为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鱼类终年生长、繁殖。生长快、个体大是西沙群岛渔场经济鱼类的一个显著特点。此外,凶猛性鱼类数量较多,肉食性的鱼类约占40—50%,如鲨鱼,几乎分布于整个水域。西沙群岛渔场因海底崎岖不平,礁石丛生,不宜拖网作业,但却适合各种钓具、挂网、敷网作业。由于这里鱼类资源雄厚,故各种鱼类的上钓率特别高,在我国沿海首屈一指。
(10)南沙群岛渔场:南沙群岛是由200多个岛礁、沙洲、暗沙、暗滩等组成的群岛,周围有许多沉没的海底山和珊瑚礁。受这种地形影响,常能形成局部的涌升流,把底层丰富的营养成分带到表层。同时,众多的珊瑚礁环境又为鱼类提供了饵料充足、适宜栖息和易躲避敌害的场所。南沙群岛渔场水产资源丰富,鱼类有褐梅鲷(石青鱼)、真鲹(吉尾鱼)、斑条魣(吹鱼)及金枪鱼类等;贝类有乌蹄螺、砗磲;爬行动物有海龟、玳瑁;棘皮动物中有梅花参(菠萝参)、二斑参(白尼参)、黑尼参(乌圆参)、蛇月参(赤瓜参)、黑狗参(黑参)等。
范文三: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_上_
? 任新君
青岛 266071)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 栖息于岩礁区,主要采用钓捕,如石斑鱼;(3) 分,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 沿岸中上层种类,在大陆架海区栖息于中上
、鯷 层的种类都属于这一类型,主要为鲱科来,由于陆地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
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发海洋的深度和广 科、鯵科和鲭科鱼类;(4)大洋性中上层鱼类, 度不断拓展,使得海洋资源和环境也受到了 主要栖息于大陆斜坡和洋区透光层的表层,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阐述海洋渔业资源的 如金枪鱼类等。特性,分析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现状及 二、渔业资源的特性 渔业资源是自然资问题,最后给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些 源的一种,但它既不 建议,力图实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
良性循环 。 同于如潮汐能风能等不可耗竭的自然资源,、一、渔业资源的涵义及分类 又不同于如矿物等能耗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渔业资源是指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鱼、 资源,它是一种可更新(或再生)的生物资源, 虾、蟹、贝、藻和海兽类等经济动植物的总体。 并且大部分种类具有跨区域和大范围的流动 渔业资源是发展水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人 性,因此渔业资源具有其所特有的属性和变 类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按水域分内陆水域 。化规律。深刻分析和研究渔业资源的特性,包 渔业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两大类。海洋渔业 括自然、生物和经济等方面,对渔业资源的持 资源是目前人类利用最重要的渔业资源,90 年代 续利用及科学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渔 。海洋鱼类产量约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80 %以 业资源除了自然资源所具有的有限和稀缺性 上,其中海洋捕捞产量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 70% 这一共性外,还具有以下特性: 以上,占海洋鱼类产量的 90%以上。 1、再生性。渔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 渔业资源种类繁多,按类别不同,可分为 源,具有自行繁殖的能力。通过种群的繁殖、 鱼类甲壳类软体类藻类和哺乳类等,且各 、、、发育和生长,资源得到不断更新,种群数量 类群的数量相差很大其中,鱼类是渔业资源 。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使种群的数量在一定点上达到平衡如果有 。中数量最大的类群,全世界有 20000 多种,中 适宜的环境条件,且人类开发利用合理,则 国有记录的约 2800余种 ,但主要的捕捞鱼类 渔业资源可世代繁衍,持续为人类提供高质 全世界仅 100 多种甲壳类主要指虾类和蟹。量的蛋白质。但如果生长的环境条件遭到自 类软体动物主要包括贝类和头足类,头足类 。然或人为的破坏,或者遭到人类的酷渔滥 包括柔鱼类、枪乌贼类、墨鱼类和章鱼类。藻 捕,渔业资源自我更新能力则降低,生态平 类包括海带紫菜等 、。衡遭到破坏,将会导致渔业资源的衰退甚至
按所在水层的不同,渔业资源可分为(1) 枯竭。
2、洄游性。渔业资源中除少数固着性水 底层种类,主要栖息于底层,通常用拖网捕 生生物外,绝大多数渔业资源都有在水中洄 捞,产量约占全球海洋渔业产量的40 %以上,游移动的习性,这是渔业资源与其它可再生 主要是鳕科和无须鳕科鱼类;(2) 岩礁种类,
渔业资源,甚至是同一种群,常常是几个国类按黄海、东海和南海依次递增。以海洋鱼类家或地区共同开发利用的对象。人们难以将 为例,我国海洋鱼类近2000 种,其中重要经 其局限在某一海区进行管理,同样某一渔民 济鱼类 300 多种。就海区而言,以南海的鱼种 也无法阻止别人前来捕鱼,即具有利用或消 最多,有 1000多种 ,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有 费无排它性的特征这是一种典型的共享性 。100,200 种。东海鱼类有 700 多种,但产量 资源。共享性资源具有非专有性,低效率性 却比南海高,主要经济鱼类有 100 多种。黄 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既不能在使用 海、渤海两个海区的鱼类共有 250 多种,主要者之间对分配和利用资源起协调作用,也不
能为生产或保护资源以及提高收入提供刺 经济鱼类约 40 种。激作用其配置结果是资源开发过度,以及 。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主要特征如下:在资源管理、保护和提高资源生产能力等方 (1)鱼的种类多。中国海从热带、亚热带 面投资不足 。到温带,跨越近40 个纬度。生活在中国海的
4、渔获物的易腐性。如果渔获物腐败变 鱼类既有暖水性的,也有暖温水性和温水性 质,就会完全失去财富的效用和使用价值,即 的,黄海北部有冷水性鱼类南海的许多鱼类 。
则与印度洋鱼类相似,因此,我国海洋鱼类的 使没有腐败变质,若鲜度下降,水产品利用效
种类位居世界前列。 果也会降低。因此,在无保鲜措施的时代,渔
场利用和流通的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渔 (2)高产鱼种类少。中国海水文气象要素
的差异大,季节变化亦大,因而适应多种鱼类 业生产只能局限在沿岸海域,水产品的消费
生活,但也因此不能出现巨大的单一鱼类群 也局限在沿海地区冷冻技术的发展,促进了 。
体。除少数鱼种年产量在 30 万吨以上外,大 渔场的远洋化流通的广域化以及加工原料 、多数鱼种的年产量约在 5 万吨以内 。的大量贮藏,为渔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
了渔业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3)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由于我国 、、。5、波动性。渔业资源除了受到人为捕捞 近海饵料丰富而广泛,因而缓和了鱼类之间 因素的作用下,还极易受到气象水文环境 、 的食饵竞争,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鱼类初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 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 2,3 龄,繁殖力比较
高。饵料基础的丰富也使鱼类的食性比食性
- -13 ,::,,—
复杂。可以说,从上世纪60 年代起开始的长达
(4)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不同的鱼 。二十余年的强度开发,使我国近海渔业资源
种产卵的时间不一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不堪重负,以1999 年我国实施渔业生产零 “如东海的小黄鱼在 3,4 月产卵,大黄鱼在 增长之基数的 1998 年为据,渔业资源捕捞 ” 4,6 月产卵,带鱼在5 ,7 月产卵产卵场则 。量达 1496.68万吨 ,与科学测算的我国渔场 广泛分布于江河入海口,近岸浅滩处及离岸 生产力 1500 万吨进行比照,很明显,我国海 较远处等内外水域。 洋渔业资源已呈极度开发状态。 (5)分布比较集中。中国海的中下层鱼类 而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方面,海水增殖的快速发展,对于缓减渔业资源枯竭压力具有 多为浅海性鱼种,大多栖息在 100 米等深线 一定的作用70 年代以后,我国相关部门已 。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局限,水平洄游范围较 经意识到渔业资源衰退的严重性,因此加强 小。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 60 米,小 海水增殖的发展l979 年我国开始在沿海 8 。黄鱼在深于 100 米的海域不多见。在 100, 省建立了 24 个人工鱼礁点,共投放人工鱼礁 200 米深的海域则生活一些暖水性的鱼类。2 万多个,达 12 万立方米,投石 9.9 万立方 各种鱼类多麋集在大陆架浅海水域,渔产分 米,显示了良好的集鱼增殖效益。80 年代后, 布比较集中。 我国海水增殖业迅速发展。l984—1986 年,山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东省水产局在山东南部沿海进行了为期 3 年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主要依靠渔 民的开发性对虾增殖技术试验,共安排 1.8 万 资本,存在一哄而上,强度开发,开发一 “” 条船从事回捕生产,从而减轻了渤海秋汛对 种,歼灭一种的现象上个世纪 60 年代前后,。虾渔场的压力。增殖虾产值 1.1 亿元,为 3 年 我国海洋渔业捕捞总量在 200 万吨左右,捕 增殖投资额的 8.9 倍鉴于山东省 1984年对 。
虾增殖效果显著,农业部在青岛市召开了全 捞对象集中在底层和近底层大烈经济种类的 国对虾增殖经验交流会,向全国推广了山东 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鲆鲽鱼和鳕鱼。 的增殖开发技术和渔政管理经验随后,辽宁 。到了 70 年代,捕捞量增加到300 万吨 ,但在 等省到山东考察了增殖管理和放流技术。农 渔获物结构中,底层、近底层大型经济鱼类除业部黄渤海区渔政局也在渤海开展了大面积 带鱼勉强占有一席之地外,其余的几近绝迹, 对虾增殖至此,全国自北到南 8 个省市开展 。代之而起的是如蓝圆鲹鲳等小型中上层鱼 、对虾增殖,使近海增殖业成为发展我国海洋 类至 80 年代中期,渔产量仍以年均20 %的 。渔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了明显的 速度递增,但渔获物的 60%以上是小型中上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 1984年 层鱼类。渔业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渔获 我国增殖业起步,到l 990 年,全国近海增殖 物品质朝低劣化发展。根据学者的调查研究, 放流品种达 20 多个,其中放流对虾苗210 多 如果以渔获物总体为 10,则渔获物结构的优 亿尾,回捕对虾4 万余吨,产值达10 多亿元, 劣比变化显示为:上世纪 50 年代 8?2,60 年 出口对虾 2 万吨,创汇达 2 亿多美元。有效的 代 6?4,70 年代 4?6,80 年代为 50 年代的倒挂 减缓了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压力,促进了海 2?8在渔业资源逐年减少的同时,我国海洋。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未完待续) 捕捞动力渔船逐年增加。1951 年只有 230
艘,总计功率 20694.66千瓦 ,至 1998年 ,动
力 渔 船 总 数 已 达 283200 艘 , 总 功 率
范文四: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发布时间:2011-11-2 信息来源:华夏经纬网
中国海域从南到北,共跨越37个纬度,呈现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不同的环境差异,鱼类种数的分布有南多北少的趋势。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
(一)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渔业资源
在我国已经记录有鱼类1694种,近海的虾蟹类600多种,沿海分布有常见藻类200多种。经济价值较大鱼类有150多种,重要的捕捞对象有带鱼、鲐、鰺、鲱、鲅、鳓、鲮、大黄鱼、小黄鱼、鲆、鲽、鲳、鲷、笛鲷、金线鱼、鳕、马面飩、沙丁鱼、飩、鲨鱼、鳗鱼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有乌贼、柔鱼、章鱼、鲍鱼、扇贝等;节肢动物有对虾、毛虾、鹰爪虾、青虾、龙虾、梭子蟹、锯缘青蟹等;还有各种藻类。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种鱼类的分布情况,根据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我国渔业资源可分为:底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虾蟹经济类资源和经济藻类资源等。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
1.鱼的种类多
中国海域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37个纬度。生物种类组成复杂,有冷温、暖温、暖水性种类,暖水性种类约占总数的2/3。世界有2万多种,我国有近2000种。
2.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
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水冬季对流强烈,常带来营养物质,初级生产力越大,食物越丰富,为鱼类提供食物越丰富,鱼类生长、成熟就越快。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3.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 7月产卵。
4.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海域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种类,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限
制,水平洄游范围较小。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小黄鱼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见。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则生活着一些暧水性的鱼类。
(三)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区的主要渔场
我国渤海、黄海、东海的主要渔场大致有:(1)石岛渔场,位于山东石岛东南的黄海中部海域。(2)大沙渔场,位于黄海南部。(3)吕泗渔场,位于黄海西南部,东连大沙渔场,西邻苏北沿岸。(4)舟山渔场,位于舟山群岛东部,地近长江、钱塘江的出海口。冷、暖、咸、淡不同水系在此汇合,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鱼群十分密集,为我国近海最大的渔场,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大的渔场之一。(5)闽东渔场,位于东海南部海区。(6)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位于台湾海峡南部,北起北槟岛附近,南至台湾浅滩以南。
(摘自《海洋开发与管理读本》)
范文五:我国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主要有
我国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主要有
海洋资源指的是与海水水体及海底、海面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分类之一。指形成和存在于海水或海洋中的有关资源。包括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水波浪、潮汐及海流所产生的能量、贮存的热量,滨海、大陆架及深海海底所蕴藏的矿产资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压力差、浓度差等。广义的还包括海洋提供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空间和设施。
按资源性质或功能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和水域资源。世界水产品中的85%左右产于海洋。以鱼类为主体,占世界海洋水产品总量的80%以上,还有丰富的藻类资源。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已发现的海水化学物质有80多种。其中,11种元素(氯、钠、镁、钾、硫、钙、溴、碳、锶、硼和氟)占海水中溶解物质总量99.8%以上,可提取的化学物质达50多种。由于海水运动产生海洋动力资源,主要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及海水因温差和盐差而引起的温差能与盐差能等。估计全球海水温差能的可利用功率达100×10^8千瓦,潮汐能、波浪能、河流能及海水盐差能等可再生功率在10×10^8千瓦左右。[1]
[编辑本段]水资源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水不仅是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加强对海水(包括苦咸水,下同)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沿海和西部苦咸水地区淡水危机和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海水淡化,是开发新水源、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海水淡化,是指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技术和过程。海水淡化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采用多效蒸发法;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多级闪蒸法(MSF),至今利用该方法淡化水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电渗析法(ED)、20世纪70年代的反渗透法(RO)和低温多效蒸发法(LT-
MED)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反渗透法(RO)海水淡化已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
据国际脱盐协会统计,截至到2001年底,全世界海水淡化水日产量已达3250万立方米,解决了1亿多人口的供水问题。这些海水淡化水还可用作优质锅炉补水或优质生产工艺用水,可为沿海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淡水。国际海水淡化的售水价格已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2美元以上降到目前不足0.7美元的水平,接近或低于国际上一些城市的自来水价格。随着技术进步导致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的经济合理性将更加明显,并作为可持续开发淡水资源的手段将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历经七五八五九五攻关,在海水淡化与反渗透膜研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已建成反渗透海水淡化项目13个,总产水能力日产近1万立方米。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万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海水膜组器产业化项目。
蒸馏法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天津大港电厂引进两台3000立方米/日多级闪蒸海水淡化装置,于1990年运转至今,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经过九五科技攻关,作为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正在青岛建立3000吨/日的示范工程。
海水直接利用,是直接替代淡水、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措施
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是以海水直接代替淡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相关技术的总称。包括海水冷却、海水脱硫、海水回注采油、海水冲厕和海水冲灰、洗涤、消防、制冰、印染等。
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有关防腐和防海洋生物附着技术已基本成熟。目前我国海水冷却水用量每年不超过141亿立方米,而日本每年约为3000亿立方米,美国每年约为1000亿立方米,差距很大。
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等国家已大规模应用,是海水冷却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我国经过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完成了百吨级工业化试验,在海水缓蚀剂、阻垢分散剂、菌藻杀生剂和海水冷却塔等关键
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期间,通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正在建立千吨级和万吨级海水循环冷却示范工程。
海水脱硫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是利用天然海水脱除烟气中SO2的一种湿式烟气脱硫方法。具有投资少、脱硫效率高、利用率高、运行费用低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沿海电力、化工、重工等企业,环境和经济效益显著。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脱硫产业化技术亟待开发。
海水冲厕技术20世纪50年代末期始于我国香港地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海水冲厕)的后处理技处理系统和管理体系。九五期间,我国对大生活用海水(
术进行了研究,有关示范工程已经列入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技术,正在青岛组织实施。
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是形成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是从海水中提取各种化学元素(化学品)及其深加工技术。主要包括海水制盐、苦卤化工,提取钾、镁、溴、硝、锂、铀及其深加工等,现在已逐步向海洋精细化工方向发展。
我国经过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在天然沸石法海水和卤水直接提取钾盐、制盐卤水提取系列镁肥、高效低毒农药二溴磷研制、含溴精细化工产品及无机功能材料硼酸镁晶须研制等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期间正在开展海水直接提取钾盐产业化技术、气态膜法海水卤水提取溴素及有关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冷却排放的浓缩海水,开展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形成海水淡化、海水冷却和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体现。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实现沿海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方向。
[编辑本段]矿产资源
展望未来,增强海水是宝贵资源的意识,制定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建设国家级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海水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研发和生产基础,培育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和产品体系,是推动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朝阳产业形成、发展、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第二水源、并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海洋资源: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蕴藏着80多种化学元素。有人计算过,如果将1立方千米海水中溶解的物质全部提取出来,除了9.94亿吨淡水以外,可生产食盐3052万吨、镁236.9万吨、石膏244.2万吨、钾82.5万吨、溴6.7万吨,以及碘、铀、金、银等等,由此可见海洋资源的价值。
[编辑本段]食物资源
仅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年产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年产小麦总量的15倍以上,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海洋中还有众多的鱼虾,真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编辑本段]海水能源
海水不但可以通过其热能和机械能等给我们电能,从海水中还可提取出像汽油、柴油那样的燃料--铀和重水。铀在海水中的储量十分可观,达45亿吨左右,相当于陆地总贮量的4500倍,按燃烧发生的热量计算,至少可供全世界使用1万年。
[编辑本段]海洋药物
鲍可平血压,治头晕目花症;海蜇可治妇人劳损、积血带下、小儿风疾丹毒;海马和海龙补肾壮阳、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用龟血和龟油治哮喘、气管炎;用海藻治疗喉咙疼痛等;海螵蛸是乌贼的内壳,可治疗胃病、消化不良、面部神经疼痛等症;珍珠粉可止血、消炎、解毒、生肌等,人们常用它滋阴养颜;用鳕鱼肝制成的鱼肝油,可治疗维生素A、D缺乏症;海蛇毒汁可治疗半身不遂及坐骨
神经痛等。另外人们还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出了一些治疗白血病、高血压、迅速愈合骨折、天花、肠道溃疡和某些癌症的有效药物。海滨砂矿:从矿带分布的特征上可以看出,金和锡石等比重大的矿物的分布,离海岸较近,锆石、独居石、钛铁矿、磷钇矿、金红石等比重较小,沉积的地点较远,而耐磨性很强却又较
据科学勘察轻的金刚石被搬运到几百公里远的地方,然后沉积成矿。海底石油:和推算,海底石油约有1350吨,占世界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5%。目前,世界上公认,举世闻名的波斯湾,是世界上海底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我国的南海、东海、南黄海和渤海湾,都先后发现了油田。海底有大量的金属结核矿,其中锰2000亿吨,镍164亿吨,铜88亿吨,钴58亿吨,相当于陆地上储量的40~1000倍。
提醒
如果不注意适量开采,资源将利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