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计划和市场是
1、经济政策的类型:(1)计划的或是通过行政命令手段的政策;(2)市场调控政策。
2、政府的经济政策包括在长期内和短期内发挥作用的政策,长期内的政策目标是经济增长,相应的政策措施是增长政策;短期的目标是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相应的政策措施是稳定政策。
3、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政策。
4、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构成。
5、政府支出: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由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等支出项目构成。
6、政府购买: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7、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它不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
8、政府收入:指政府依靠国家强制力取得的收入及依靠国家信用取得的收入的总和。包括税收和公债。
9、税收的分类:(1)财产税;(2)所得税;(3)流转税。
10、中央政府的债务称为国债。政府公债的发行,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作用。
11、财政政策工具: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付、税收、公债。
12、调整支出和收入的财政政策工具是如何影响国民收入变动的?
(1)政府购买支出:在总支出不足、经济衰退时,政府可提高支出水平,以增加社会整体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水平;当总支出过高、引起通货膨胀时,政府可减少购买支出,降低社会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
(2)政府转移支付:当总支出不足时,失业会增加,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提供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可支付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增加;在总支出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总需求。
(3)税收: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引起社会总需求增加和国民产出的增长。在需求不足时可减税来抑制经济衰退,在需求过旺时可增税来抑制通货膨胀。
(4)公债:可筹集财政资金、弥补财政赤字,也可同发行公债及流通来影响货币供求,从而调节总需求,对经济产生扩张或抑制作用。
13、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机制: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一种自动减少各种干扰冲击的机制,能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不需政府采取行动。
14、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通过三项制度发挥:
①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②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15、补偿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交替使用)
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消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消减开支来抑制总需求。
16、财政政策斟酌使用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17、如何安排年度预算:根据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来安排年度预算。当通货紧缩时,政府应扩张财政政策,在财政预算中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反之,有意安排财政盈余,以消除通货膨胀。这是对原有的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称为功能性财政,它主张预算目标不应是追求收支平衡,而应是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18、功能性财政:通过预算赤字刺激总需求扩张和预算盈余控制通货膨胀。
19、运用财政政策的效果:
正面:在经济萧条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可刺激消费,扩大社会总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政府还可用给予私人企业投资以补贴的措施,直接刺激私人投资。
负面:在经济萧条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对货币的需求,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受到影响,削弱总需求。(挤出效应)
20、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
①挤出效应;②时滞;③不确定性;④执行决策部门及其变机;⑤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
21、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对私人支出和净出口的影响。
22、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各种财政政策工具的影响:
政策种类 对利率的影响 对消费的影响 对投资的影响 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减税(扩张性财政政策) 上升 增加 减少/增加 增加
增加政府支出(扩张性财政政策) 上升 增加 减少 增加
投资补贴 上升 增加 增加 增加
23、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挤入私人支出,即产生计入效应;若政府增加税收或消减政府购买,减少了可贷资金的需求,利率将下降,有利于私人投资和消费的增加。
24、政府面临的两方面不确定性:
(1)乘数大小难以准确确定;
(2)政策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
25、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26、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的几个阶段:
(1)货币量的变动对利率的影响。(利率下降)
(2)利率的下降降低了投资的成本,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上升)
(3)投资水平的上升促使整个意愿的总支出增加。(总需求上升)
(4)总支出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上升)
27、货币供给变化直接影响总需求。货币的扩张和收缩在短期内能对实际国民收入造成影响,单在长期只会使价格水平变动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理论上,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公平的经济、产权明晰的文明经济,但是在理论上这一切是通过市场交换规则根据市场需求状态作出强制性调整的经济形态,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陷非常大。 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市场完全自由的国家存在。不过,这一词并非经常用于如此绝对的形容上,比如很少人会支持一个生物武器能够自由交易的“自由市场”。更确切地说,自由市场是一个政府干预仅限于保护财产权利及和平环境的体制,好让市场机制能顺利运行(又称为自由放任)。
许多被称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并不一定会符合自由市场的层次,即使是最能代表资本主义的美国,也对市场施加一定的限制。依据经济自由度指数,世界上也有一些比美国市场管制更少的国家,例如香港。完全的自由市场也与无政府状态结合,因为一些人认为自由市场便意味着政府的不存在。只有少数自由市场的学者会支持废除政府,亚当?斯密和米尔顿?佛利民都认为政府应该扮演一定的角色—不过必须限制其权力。即使是无政府资本主义者也相信法治(无论是自然的或透过契约的)应该由自愿组成的私营机构所维护。大多数自由市场学者认为自由应该尽可能的被限制:运作一个司法体制以解决争议、维持货币的稳定(对抗通货膨胀)、保护市场竞争和消费、并维持一支常备军以保护国家。一些学者认为政府支持的道路、学校、邮局、图书馆、警察局、和消防局是必要的机构。
一个经济体制若要被定义为真正的自由市场,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特色,例如劳工、产品、服务、和资本都必须免于政府施加的限制和贸易壁垒,以使它们能够自由的进出国界。
范文二: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标题】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作者】 :**
【来源】 :《**文选》第三卷
【日期】 :1987.2.6
【内容】 :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一九八七年二月六日)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 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 嘛,美国也有计划嘛。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 要再讲这个了。
前一段出了点差错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值得那么大惊小怪。不要怕,一怕就不能搞改革 了。我倒觉得,我们是否搞得过稳了。当然在目前情况下,学生闹事不久,稳一点好,但从 长远来说,改革的步伐不能太慢。
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要申 明四个坚持的必要,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必要, 改革开放的必要, 在理论上讲得更加明白。 十三大报告应该是一篇好的著作。
范文三:计划和市场
市场和国家的宏观调控
----- 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
一、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起基础性作用,一只看不见的手
1、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
实质: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2、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 不是万能的
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2) 市场调节存在弊端
A、 自发性:违法违规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B、 盲目性:追求经济利益一哄而上或是一哄而退
市场决策的盲目性
C、 滞后性:市场价格信号、信息传递的时间差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一只有形的手,弥补市场的不足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含义: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
作用的经济
基本特征:
(3) 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4) 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5) 内在要求——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 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第一、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本身有局限性,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公有制和共同富裕决定
(2)手段:
A、 经济手段:
主要有①财政政策(税收、国债、财政支出等)
货币政策(银行的利率、汇率、信贷等)
②经济计划、规划
B、法律手段——制定法律,并且使用法律如司法打击
C、行政手段——由行政机构如公安局发出指示、命令、规定,具有强制性特
征
注意: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手段
(3)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两只手双管齐下,市场经济才能协调发展,资源才能得到合理
配置
(4)目标: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促增稳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总体小康-----二十世纪末已经实现
1、 表现:
①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②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2、 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二、全面小康----本世纪头二十年即2020年
1、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即:六个“更加”
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特点:是一种不平衡、长期性的发展过程。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一、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①发展——第一要义
(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②以人为本——本质和核心
(必须把人们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
全面: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要全面
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要协调
可持续: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④统筹兼顾——根本方法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②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
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如开发西部,重建东北工业基地)
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如何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的增长:
(1)由原来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 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2)由原来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转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3)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粗放型) 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
管理创新(集约型)
经济全球化
——生产力发展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
相互联系的趋势。
2、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3、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4、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
(1)含义: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2)目的: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
(3)作用: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
工水平的提高
5、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1)有利影响:推动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
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②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风险全球化,威胁发展中国家的
安全
6、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注意:回避经济全球化是错误的 (2)不利影响:①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拉大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一、 加入WTO:
1、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WTO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
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3、基本原则:①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体现在反倾销行为和绿色壁垒
这些国家保护主义行为
②市场准入原则、③互惠原则、④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
⑤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4、我国加入WTO(2001.12.11)的利敝:
①利: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敝: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二、 提高开放型水平
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2、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措施: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我国的基本战略
3、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的根本基点。
范文四:什么是市场和市场营销
什么是市场和市场营销?需要、欲望和需求有什么区别?你如何理解市场营销的核心是交换?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Marketing )又称为市场学、市场行销或行销学。简称“营销”,台湾常称作“行销”;是指个人或集体通过交易其创造的产品或价值,以获得所需之物,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过程。它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动词理解,指企业的具体活动或行为,这时称之为市场营销或市场经营;另一种是名词理解,指研究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或行为的学科,称之为市场营销学、营销学或市场学等。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创造并同他人或组织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
市场: 市场指的是具有特定的需求或欲望,而且愿意并能够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要和欲望的全部现实的潜在顾客构成的。
1需要
需要是人们感觉某些基本满足被剥夺的状态。人们为了生存需要食物、衣服、房屋、安全感、尊重和一些其他的东西,这些需要存在于人本身的生理需要和自身状态之中,绝不是市场营销所能凭空创造的。
2.欲望
欲望是指人们希望更深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例如人们穿衣服不仅仅是遮体御寒的需要,还为了使自己更加漂亮,这就是欲望。虽然人们的需要很少,但是欲望却很多。人类欲望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力量和诸如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和朋友的影响。
3. 需求
需求是针对特定产品的欲望。这种欲望必须有两个条件:有支付能力并且愿意购买。也就是说,当有购买力支持的时候,欲望就变成了需求。因此,在营销过程中,不仅要预测有多
少人喜欢自己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有多少人愿意并且能够购买。
市场营销人员不需要创造需要,需要先于市场营销人员而存在。市场营销人员和其他的社会上的影响者一样,只是影响消费者的欲望。市场营销人员应该做的工作是:使产品对目标顾客来讲显得更加合适、富有吸引力,价格合适并且可以获得。
交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联结生产及由生产决定的分配和消费的桥梁。
交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当人们决定以交换方式来满足需要或欲望时,就存在市场营销了。人们通过自给自足或自我生产方式,或通过偷抢方式,或通过乞求方式获得产品都不是市场营销,只有通过等价交换,买卖双方彼此获得所需的产品,才产生市场营销。可见,交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
交换是指通过提供某种东西作为回报,从别人那里取得所需物的行为。交换的发生,必须具备五个条件:(1)至少有两方;(2)每一方都有被对方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3)双方能够沟通信息和传送物品;(4)交换是自愿的;(5)每一方都认为与另一方进行交换是适当的或称心如意的;其中第五条是最重要的。具备了上述条件,就有可能发生交换行为。但交换能否真正发生,取决于双方能否找到交换条件,即交换以后双方都比交换以前好(至少不比以前差) 。
范文五:陈宗胜:所有制与计划和市场一样也不过是资源配置的手段
作者:
经济研究资料 2001年01期
近几年学术界和实际部门在所有制改革方面的探索有了较大的理论突破,推动了又一次思想解放。这些突破都是理论观念和意识形态上禁锢的解除,是对我国及世界其他有关国家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然而,在理论界和实际部门中,许多人仍然把所有制看作决定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这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性的“所有制拜物教”。要使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必须打破这种“拜物教”,还所有制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真实作用和地位。
如果按照传统理解,所有制性质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那么以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国家所有制为例,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有国家公有制,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也有国家公有制,而在人类历史上东西方的原始、奴隶、封建社会都有过不同类型的国有制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不能一提起国有制就将其视为社会主义呢?为什么要在国有制前加上表示社会制度性质的修饰词呢?比如称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等等。从逻辑上很好回答,即不是国家公有制的性质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而可能是相反,即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了国有制的性质。就是说,所有制性质不是决定了而是决定于国家制度的性质。其实国有制只是所有制的一种,其社会属性当然要由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而不可能是一种逆向决定关系。比如,如果极而言之全部社会财产均由国家公有,但该国家政权不是由共产党掌握而是由地主阶级执政,它就只能是封建主义社会。
说所有制不是决定社会制度的关键因素,并不是说它的地位无足轻重,相反它是调节公平与效率、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或工具。换言之,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论是公有或私有,不过是财产的组织形式或资源的配置方式。如果不考虑国有、集体、个体经济在历史上是如何产生的,只分析在今天的现实中它们是如何延续的,那么所有制就是由谁来组织和支配一定量的财产或资源,是资源的一种组织形式而已。当然它对效率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采用什么所有制形式取决于部门、行业、产品的性质。如果属于公共部门和公共产品,就应由公有经济来提供;如果属于竞争性的部门和产品,则应由非公有经济来提供;当然总有一些产业和产品是处在“中间地带”,其由公有还是私有经济提供取决于当时当地许多具体条件。当政策取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时,可让非公有经济多经营“中间地带”;而当政策取向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时,则应让公有经济多经营“中间地带”。这个道理也可以反过来说,即公有经济的功能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而非公有经济的功能就是提供竞争性产品的。如果让公有经济去生产竞争性产品,则势必效率不高,这正是我国体制的根深蒂固的毛病。
把所有制作为财产组织方式或资源的配置手段,而不是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的基础,为我们根据发展水平、部门性质等选择所有制形式,从而有效地配置资源,提供了极大的选择余地和空间。我们完全可以依照**同志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论述来讨论国有经济的作用和地位:国有经济或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都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资本主义也有国有经济或其他公有经济形式。比如公众所有的公有制的另一种形式。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里公有制甚至占到绝对优势地位,比如英国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1987年的股票总额中有77%是由公共机构、公益部门及慈善机构占有的。
另一方面也可以说,私有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私有经济,也有非公有经济,或者再扩大点范围说,有大量非国有经济存在,甚至可以占到相对主体的地位。比如越南等国及我国的海南省、浙江省的私有经济加上其现有其他的非公有经济就已经占到了至少是相对的优势地位。也就是说单纯的所有制关系同调节关系一样,都不构成判断一个经济社会的性质的标准,而必须同时考虑一个国家的政权的性质和统治这个国家的政党的性质,而且事实证明后两者更为重要。
(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