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求浙江初中科学和数学教材目录表
注:内容较多,建议复制到word查看。
浙教版初中科学总目录
第1章 科学入门
第1节 科学在我们身边
第2节 实验和观察
第3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4节 温度的测量
第5节 质量的测量
第6节 时间的测量
第7节 科学探究
第2章 观察生物
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 常见的动物
第3节 常见的植物
第4节 细胞
第5节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第6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7节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第3章 地球与宇宙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 太阳和月球
第4节 观测太空
第5节 月相
第6节 日食和月食
第7节 探索宇宙
第4章 物质的构成和特性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第2节 熔化与凝固
第3节 汽化与液化
第4节 升华与凝华
第5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6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实验与制作
第1章 科学入门
实验一 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实验二 温度计的使用
实验三 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第2章 观察生物
实验一 观察蚯蚓
实验二 认识显微镜结构 练习使用显微镜
实验三 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实验四 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
第3章 地球与宇宙
制作一 制作小型地球仪
制作二 活动星图的制作
第4章 物质的构成和特性
实 验 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科学第二册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1节 感觉世界
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第3节 耳和听觉
第4节 光和颜色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6节 眼和视觉
第7节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第二章 运动和力
第1节 运动和能的形式
第2节 机械运动
第3节 力的存在
第4节 力的图示
第5节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第6节 磨擦的利和弊
第7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8节 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3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1节 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2节 新生命的诞生
第3节 走向成熟
第4节 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第5节 植物一生
第6节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第4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1节 地球的自转
第2节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
第4节 日历上的科学
第5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第6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一板块
第7节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实验与制作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实 验 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2章 运动和力
制 作 制作水火箭
实 验 测量平均速度
第3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实 验 嫁接
第4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实 验 观察当阳光照射下物影长度变化
制 作 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科学第三册
第1章 生活中的水
第1节 水在哪里
第2节 水的组成
第3节 水的密度
第4节 水的压强
第5节 水的浮力
第6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7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8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第9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第1节 大气层
第2节 天气和气温
第3节 大气的压强
第4节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第5节 风
第6节 为什么会降水
第7节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第8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9节 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息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第2节 神奇的激素
第3节 神经调节
第4节 运动的行为
第5节 体温的控制
第4章 电路探秘
实验一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实验二 硫酸铜晶体的生长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制 作 制作飞机机翼模型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实 验 植物的向性
第4章 电路探秘
实验一 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二 用龟压表测电压
实验三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
科学第四册
第1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第1节 模型与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第2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4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
第5节 表示元素的符号
第6节 表示物质的符号
第2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
第2节 氧化
第3节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第4节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第5节 光合作用
第6节 自然界的氧和碳的循环
第7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
第3章 植物土壤
第1节 土壤中有什么
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
第3节 无机盐和水分的吸收
第4节 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
第5节 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
第6节 保护土壤
第4章 电和磁
第1节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
第2节 电生磁
第3节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第4节 电动机
第5节 磁生电
第6节 家庭用电
第7节 电的安全使用
实验与制作
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②氧气的制取和氧气性质研究
③验证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
④观察木质茎的结构
⑤装备直流电动机模型
⑤安装和研究楼梯灯线路
科学第五册
第1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第2节 探索酸的本质
第3节 探索碱的本质
第4节 几种重要的盐
第5节 金属的性能
第6节 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第2节 物质转化的规律
第3节 常见的材料
第4节 材料的发展
第3章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第1节 能量的相互转化
第2节 能量转化的量变
第3节 认识简单机械
第4节 动能和势能
第5节 内能和热量
第6节 电能的利用
第7节 电热器
第8节 核能的利用
第9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第1节 食物与摄食
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4节 能量的获得
第5节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第6节 代谢的多样性
实验与制作
土壤酸碱性测定
碱和盐的性质
杠杆的工作原理
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解剖猪的心脏
科学第六册
第1章 演化的自然
第1节 地球的诞生
第2节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第3节 生物的进化
第4节 进化与遗传
第5节 恒星的一生
第6节 宇宙的起源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第1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
第2节 生态系统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3章 人的健康与环境
第1节 健康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
第5节 照顾好你的身体
第4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1节 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
第2节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3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验与制作
①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②观察酵母种群
③制作血管栓塞模型
④制作生态球
⑤设计制作有关利用能源的模型与方案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1.1从自然数到分数
1.2有理数
●阅读材料 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
1.3数轴
1.4绝对值
1.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二章 有理数的运算
2.1有理数的加法
2.2有理数的减法
2.3有理数的乘法
2.4有理数的除法
2.5有理数的乘方
2.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7准确数和近似数
2.8计算器的使用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三章 实数
3.1平方根
3.2实数
●阅读材料 神奇的π
3.3立方根
3.4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开方
3.5实数的运算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四章 代数式
4.1用字母表示数
4.2代数式
4.3代数式的值
●阅读材料 数学中的符号
4.4整式
4.5合并同类项
4.6整式的加减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5.1一元——次方程
5.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阅读材料 丢番图
5.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5.4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六章 数据与图表
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6.2统计表
6.3条形统计图和统计图
6.4扇形统计图
●课题学习 关于“初中生最爱看的电视节目”的调查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七章 图形的初步知识
7.1几何图形
7.2线段、射线和直线
7.3线段的长短比较
7.4角与角的度量
7.5角的大小比较
7.6余角和补角
7.7相交线
7.8平行线
●阅读材料 初识《几何画板》
●小结
●目标与评定
【七年级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1认识三角形.
1.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
1.3三角形的高
1.4全等三角形
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阅读材料 拼图游戏
1.6作三角形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二章 图形和变换
2.1轴对称图形
2.2轴对称变换
●阅读材料 现实中的轴对称现象
2.3平移变换
2.4旋转变换
2.5相似变换
2.6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
●课题学习 美妙的镶嵌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三章 事件的可能性
3.1认识事件的可能性
3.2可能性的大小
●阅读材料 机会均等
3.3可能性和概率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四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4.1二元一次方程
4.2二元一次方程组
4.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阅读材料 《九章算术》中的“方程”
4.4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五章 整式的乘除
5.1同底数幂的乘法
5.2单项式的乘法
5.3多项式的乘法
5.4乘法公式
5.5整式的化简
5.6同底数幂的除法
5.7整式的除法
阅读材料 杨辉与三角两数和的乘方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六章 因式分解
6.1因式分解
6.2提取公因式法
6.3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
6.4因式分解的简单应用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七章 分式
7.1分式
7.2分式的乘除
7.3分式的加减
7.4分式方程
●阅读材料 王冠疑案与浮力定律
●小结
●目标与评定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平行线
1.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2平行线的判定
1.3平行线的性质
1.4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二章 特殊三角形
2.1等腰三角形
2.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4等边三角形
2.5直角三角形
2.6探索勾股定理
●阅读材料 从勾股定理到图形面积关系的拓展
2.7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三章 直棱柱
3.1认识直棱柱
●阅读材料 立体图的一种画法
3.2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
3.3三视图
3.4由三视图描述几何体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四章 样本与数据分析初步
4.1抽样
4.2平均数
4.3中位数和众数
●阅读材料 利用计算机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4.4方差和标准差
4.5统计量的选择与应用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五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5.1认识不等式
5.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5.3一元一次不等式
5.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六章 图形与坐标
6.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6.2平面直角坐标系
●阅读材料 笛卡尔
6.3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七章 一次函数
7.1常量与变量
7.2认识函数
7.3一次函数
7.4一次函数的图象
7.5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课题学习 怎样选择较优方案
●小结
●目标与评定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二次根式
1.1二次根式
1.2二次根式的性质
1.3节二次根式的运算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一元二次方程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阅读材料 一元二次方程的发展小记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三章 频数分布及其图形
3.1频数和频率
3.2频数分布
3.3频数的应用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四章 图形与证明
4.1定义与命题
4.2证明
●阅读材料 费马和他的猜想
4.3反例与证明
4.4反证法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五章 平行四边形
5.1多边形
5.2平行四边形
5.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5.4中心对称
5.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5.6三角形的中位线
5.7逆命题与逆定理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六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6.1矩形
6.2菱形
6.3正方形
6.4梯形
●课题学习 简单平面图形的重心
●小结
●目标与评定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反比例函数
1.1 反比例函数
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二章 二次函数
2.1节 二次函数
2.2节 二次函数的图象
●阅读材料 用计算机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2.3节 二次函数的性质
2.4节 二次函数的应用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三章 圆的基本性质
3.1 圆
3.2 圆的轴对称性
3.3 圆心角
3.4 圆周角
●阅读材料 生活离不开圆
3.5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3.6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四章 相似三角形
4.1 比例线段
4.2 相似三角形
4.3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4.4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4.5 相似多边形
4.6 图形的位似
●课题学习 精彩的分形
●小结
●目标与评定
【九年级下册】
第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
1.1 锐角三角函数
1.2 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
1.3 解直角三角形
●课题学习 会徽中的数学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二章 简单事件的概率
2.1 简单事件的概率
2.2 估计概率
2.3 概率的简单应用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三章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1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3.2 三角形的内切圆
3.3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第四章 投影与三视图
4.1 视图与盲区
4.2 投影
4.3 简单的物体的三视图
●小结
●目标与评定
相关内容相关搜索 -->浙江省初中科学教材初中语文教材目录初中数学教材目录初中音乐教材目录初中物理教材目录初中教材目录浙江省初中科学竞赛浙江省初中英语教材
我要评论浏览全部评论>>
范文二:深圳科学复习用书考纲(深圳浙江等地使用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
2007年科学复习用书 一、考试要点
二、精析 物理部分
知识梳理
第一册第一章 1、质量与密度
公式:
单位:1克 /厘米 3 = 103千克 /米 3 应用:求质量、体积及密度(物质鉴别)
注意: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
2、密度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第二册第一章 声波
电磁波
光波
波的作用:传播信息
特点:(1)光的传播不需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在真空中也
(
2) 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在两种不同物质界
在传播过程中光的路线是可逆的。
速度: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在真空中光速最大,数值为 3×108米 /秒。
漫反射
凸透镜 凹透镜
5
第二册第二章
1、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时,我们就说这 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参 照物可任意选择,所选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地面或地面 上的建筑物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a )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b ) 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改变,若不变则静止;若变则运 动。
(4)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
通过的路程相等。
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的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2、速度与平均速度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v = s / t
单位:米 /秒(主单位) ,千米 /小时(常用单位)
(2)平均速度: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物体通过的距离与通过这段距离所 经历的时间之比。
3、力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1)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必须同时存在。
(2
单位:牛顿(N ) 。
使物体发生形变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4、力的测量、力的图示
(1)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常用测力计是弹簧秤。
弹簧秤使用时应注意:(1)零点的确定。 (2)量程的选择。 (3)最小刻度 值的判断。
(4)让弹簧自由伸缩。 (5)视线与刻度相垂直。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注意:(1)明确受力物体。 (2)选择合适标度。 (3)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力只画一个作用点,只确定一个标度。
5、常见的力
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作用点:重心。外形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
(1)重力 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G = mg, g = 9.8牛 /千克。
表示质量是 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9.8牛。
注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 当它们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
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
动摩擦力
(1)改变物体间的压力。
(2)改变物体表面粗糙程度。 (3)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相互转变。
注意:(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可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
6、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指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a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b )大小相等; (c ) 方向相反; (d )同一直线。 (或者说合力为零)
(3)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运动速度大小
运动方向
注意:只要有一个方向改变,运动状态就发生改变。 7、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地,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即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 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物体总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惯性,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大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 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第三册第一章
1、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意义: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公式:p = F / S
单位:1牛 /米 2 = 1帕斯卡(简称帕)
2、液体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压 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液体的 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浮力
F 浮 = G空 -G 液 ——称量法
(G
空
、 G
液
分别为物体用弹簧秤称得空中和液体中的力) F 浮 = F上 -F 下 ——压力差法
(F
上
、 F
下
为液体中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 F 浮 =ρ液 ·g ·V 排 ——阿基米德定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 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
的液体的重力
物体全部浸没——悬浮 V 物 = V排 物体部分浸没——漂浮 V 物 >V 排
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气体或(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第五册第三章第1-5节
1、简单机械
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动力 F 1:使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L 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支点:固定不动的点
阻力 F 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臂 L 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平衡条件:F 1·L 1 = F2·L 2 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转动
省力杠杆 L 1>L2
等臂杠杆 L 1=L 2
费用杠杆 L 1
注意:动力臂、阻力臂的画法:定支点,作二线(画出力的作用线)画力 臂。
注意:滑轮组绕线法则:奇动偶定(与动滑轮相连后的绳子条数 n 为奇数
时, 绳子起点在定滑轮上, n 为偶时起点在动滑轮上) , 先内后外 (从 里面的小滑轮逐步向外绕线,不得重复与交叉) 。
2、功和功率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F
·S 应具备同时性的同体性 单位:1牛顿·米 = 1 焦耳
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意义:描述物体做功快慢
= F·V ) 单位:1焦耳 /秒 = 1 瓦 1千瓦 = 1000瓦 (1马力 =
735瓦)
3注:①外力撤消后,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第三册第四章
1、电路
电源——提供电能 用电器——消耗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 导线——输送电能 通路
开路
电路图
实物图 串联 并联
2
3、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接线连接:上下各一,下柱连入 阻值判断:向移减少,离移增大
4、电学规律
(1)电荷间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磁极间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欧姆定律:
第五册第三章第6-8节
1、电功、电功率
(3) 焦耳定律:Q = I2·R ·t
第四册第四章
1、磁现象主要概念
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磁场、磁感线、地磁场 2、磁场概念
条形磁铁 蹄形磁铁 地磁场
3、直流电动机和交流发电机
说明: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
电流方向,使线圈继续转动。
火线:与地面之间电压为 220V
零线:与地面之间电压为 0V 作用:接通和切断电源 安装:静触头在上,不可倒装 作用: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源
保险丝选择方法: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
电路中的最大正常工作
插座 灯泡
36V
人体直接或间接与火线接触
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电弧触电
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第一册第四章第1-3节、第五册第三章第9节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
化学能:能够通过化学变化而释放的能
重核裂变(链式反应) 轻核聚变(热核反应)
光能 电能 内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外内做功——内能增加
发生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定义: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单位:焦 /5、物态变化
(1)物质的状态及转化
化学部分
知 识 疏 理
第三册第一章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及其特征
(1)联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2)区别: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体中形成均一、稳 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过后会分层, 不均一,不 稳定。
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会分层,不稳定,不均一。 2、溶液的电离
电离:物质涉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溶液的电离 书写 电荷守恒 3、溶解度
(1)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用溶解度来量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 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 . 完整理解此概念要抓住四要素: ①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 因为温度不同 , 溶解度大小不同 .
② 标准——“在 100克溶剂里 (一般指水 ) ” . 因为一定温度下 , 物质溶解的 多少与溶剂的量成正比 .
③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 指溶质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
④ 单位——“溶解的质量 (克 ) ” . 溶解度的单位是克 , 不是度 (°) 或千克 等 .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 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 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 KNO 3; 有些物质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如 NaCL ;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减小,如熟石灰。
(4)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S 表示溶解 度)分成四个等级。
溶解度曲线代表的意义 :
曲线上的点 :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 ①点 两曲线的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
②线 :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着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 况 .
曲线上面 :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 .
③ 面
曲线下面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
4、溶质的质量分数 (1)基本公式 (a )溶质的质量分数 m m m m m =
=
+溶 质 溶 质 溶 液
溶 质 溶 剂
(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溶 解 度 溶 解 度
(2)常见计算类型
(a0溶液的稀释和浓缩
%() %
m A m m A ?=+?浓 浓 浓 水 稀 m 浓 ——浓溶液质量
m 稀 ——稀溶液质量 %A 浓 ——浓溶液质量分数 %A 稀 ——稀溶液 质量分数
(b)相同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 %
m A m A m m A ?+?=+?混 浓 浓 稀 稀 浓 稀
(c)溶液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溶液质量 =溶液体积×溶液密 度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a)实验仪器:天平、玻璃棒、量筒、药匙、烧杯(胶头滴管) (b)实验步骤:①计算 ②称重 ③溶解
第四册第一章
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2、物质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2)在原子中有如下关系: ①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②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③ 元素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目决定 ④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⑤ 元素的化合价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第四册第二章
1、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夸克
2、 氢气、一氧化碳和碳
表示某一种元素
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分子式的意义
(a )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c)表示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
(d)表示每个分子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
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3) 化学式的书写 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判定化合价
(4) 质量守恒定律
(a ) 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
(b )微观解释: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5)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第五册第一章
1、物质分类
5、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 各物质间相互反应图
(1)此关系可归纳为“两纵两边四横线,两组相交对角线,纵向物质可 转化, 横向作用可成盐。 ” 四条横线和两组交叉线及两条边线表示了十大成盐关 系。其中两条边线的成盐是置换反应,四条横线恰好是矛盾的双方,交叉成的 反应是酸、碱、盐及氧化物的性质。
(2)各类物质关系图的应用
(a ) 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相互转变关系,此类关系即图中的“两边关系” 。 (b )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图中的反应就是从“八圈”出来 的箭头。如碱这个圈中有三个指出 .. 来的箭头,就说明碱的主要化学性质有 三条。
(c )可以推导出制取某物质的可能途径。即“八圈”和“七方”的箭头指 入部分。具体可看出碱有两种制法,酸有三种制法,盐有十种制法。 应该注意的是以上三个方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如金属氧化物 →碱,表示金属氧化物可以转变成碱 (可溶性碱) ; 也可以看成是金属氧化物的 一种化学性质,而对应于碱来说,则是碱的一种制取途径。另外,各类物质的
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一般规律,切不可生搬硬套,具体应用时要引起注 意。
第五册第二章
1、常见的材料和材料的发展
生物部分
知识梳理
第一册第二章
1.显微镜
(1)结构
(2)使用
取放:左手托,右手握;置于体前略偏左。
对光:①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②调节反光镜直至出现明亮圆形视野。
观察:①玻片放在载物台上,压片夹固定。
②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玻片。
③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规律:①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体积越大、个数越少。
②物像呈倒像。
③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2. 细胞的结构
4.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存在的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也就保护了人类自身。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 的自然环境,国家设立了自然保护区。
果实
3.克隆技术
克隆是指由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得到具有完全相同遗传物质的后代的过 程,绵羊多莉即是用克隆技术培育而成。克隆技术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存在 包括涉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人体能通过反馈的方式调控血糖的含量。
3.神经调节
大脑: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 枢
小脑:负责动作的协调性
脑干: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脊髓:具有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 植物性神经
脊神经
反射
4.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四册第二章
1
.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2.生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产热 散热 神经系统等调节
骨骼肌 直接散热 蒸发散热
第四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
1.植物吸水原理
2.植物蒸腾作用
3.植物对水、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散失:约 99%用于蒸腾作用 利用:约 1%用于光合作用等 运输:导管
条件:细胞液浓度 >环境(土壤) 溶液浓度
部位:根——根毛区——根毛细胞 (主要器官) (主要区域) (主要细胞)
第五册第四章
1.动物的食物和摄食
2.酶
4.尿的生成和排出
泌尿系统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途径,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它的基 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重吸收 过滤
原尿
尿
重吸收
相通的两部分, 左右两部分又被 房室瓣分别分隔成上下两个腔。
含废物较少 含废物较多 尿
尿的生成:血浆
尿液
尿的排出:肾小管→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5.新陈代谢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新陈代谢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在新陈代谢过程 中生物体通过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6.实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小现象
第六册第一章
1.生物进化
①列举生物进化现象
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鸟类
哺乳类
苔藓
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②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生物进化的最有力证据是动植物化石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生物进化的基础是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
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物与自然环境及其他生物个体之间的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现代 生物(适应环境)
2.进化和遗传
DNA 结构 : 沃森、克里克提出双螺旋结构模型
繁殖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适 者 生 不适者淘汰
遗传积累 合成
分解
贮存
释放
异养:动物、真菌等生物通过摄取现成食物来获得营养,
又可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类型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又称为发酵。
DNA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
成
基因是 DNA 分子上包含着遗传信息的一些片段,基因决定生物体 的性状特征
蛋白质
遗传病是由于人体内 DNA 、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先天愚型、 白化病、先天性聋哑都是常见的遗传病。近亲结婚夫妇所生的孩子就可能从父 母那里继承相同的致病基因,这使后代患病机会大大增加。
基因工程是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基因工程可以生产人类需 要的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等。我们吃的某些食品如番茄、大豆等也可以是 基因工程产品。农业生产中的抗虫棉、抗病毒烟草、抗除草剂大豆等都已进入 商品化生产,上述产品有些是常规方法难以生产的或者生产成本过高。
第六册第二章
1.生物的结构层次
保护色
自然选择 警戒色
拟 态
3.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太阳能、热量、水、空气、
矿物质等。
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 染
色
体
化为有机物, 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起来,
成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来源,是生态系统
的主要成分。 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绿色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进行生活,草食动物被称为
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动物被称为次 级消费者。 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某些原生动物及 腐食性动物。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尸体、排泄物 和残落物分解成较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 用。它们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有重要的意义。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
物网进行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碳循环
第六册第三章
1.健康的含义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关系健康
2.传染病
生 态 系 统
的 结 构
生态平衡 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 传 病原体
细菌: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用抗生素治疗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 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特 点 流行性 ①光合作用 ②、③呼吸作用 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人体免疫功能
4.非传染性疾病
5.照顾好你的身体
8.血型和输血
免疫性 三个环节 及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B 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T 淋巴细胞) 皮肤屏障作用
体液的杀菌作用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非 传 染 性 疾 病 肿瘤 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 糖尿病:胰岛素缺乏→血糖浓度升高→肾脏不完全重吸收→糖尿 特点:细胞不间断分裂 分类 良性肿瘤 :局限于原发部位 恶性肿瘤:由上皮细胞形成的恶性肿瘤又称为癌 吸毒 中毒:由环境毒物引起
吸烟 : 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损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 有害成分:烟碱、焦油和尼古丁
危害:诱发癌症、冠心病等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第四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
1.植物与土壤②说出植物缺失 铁 等矿物质元素对生长的影响
水 +
有机物(淀粉) +氧气
有机物 + 二氧化碳 +水
作为植物,水分对于任何植物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农业生产上,我们 应,以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合理灌溉。另一方面, 。
植物生长除了需要水分,还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 的作用。在施肥过程中,由于无机盐的含量会影响土壤溶液浓度,因此过多施 肥反而会使作物出现萎蔫现象。
人体每天需要摄取一定量的食物,食物能向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原 料。膳食中要求食物种类齐全、数量适当、营养物质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且与 身体消耗的营养物质保持相对平衡。
⑤说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 DNA 序列,并确定各 种基因的功能等,从而获得人类全面认识自我的生物学信息,为科学地了解人 类自身及遗传变异的本质,为人类进化、民族起源、疑难病的防治提供生物化 学依据。
地理部分
知识疏理
第一册第三章
1.地球形状和大小
①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不同的观点。
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 总是先看到桅杆, 再看到船身, 说明海面是曲面; 站得高看得远, 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月食是地球的 影子遮挡了月亮, 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光 叶绿体 酶
③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 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 6357千 米相比,只长了 21千米, 仅差 0. 33%, 地球看起来很圆。 赤道周长约 4万千米。 2.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①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 ②运用经纬网的定位方法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
3.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
①地图的“语言”: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②方向:经纬网定向法、 指向标定向法、 一般定向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 4.太阳和月球
①太阳自己能发光发热, 它的半径是地球的 109倍, 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 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②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它的半径是地球的 1/4。 月球表面有环形山,没有大气 和水。
5.观测太空
①为了便于认识恒星, 把星空分成很多个星座。 著名星座有大熊座、 小熊座、 天鹰座、 天琴座、 天鹅座、仙后座和猎户座等。
②认识著名恒星:北极星、 牛郎星、 织女星、 天狼星。
③学会使用星图,了解当地的四季星空。
6.月相
①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②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 太阳、 地球、 月球三者的 位置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③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月相从初一的新月到初七、 初八的上弦月; 十五、 十六的 满月; 二十二、 二十三的下弦月;再到初一的新月。
④农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得出的历法。月相变化的周期是 29. 53天,接近于 农历的 1个月。
7.日食和月食
①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 了日食现象。日食类型有全日食、日偏食、日环食。日食发生在新月。
②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月面变暗现象叫月食。月食发生在满月。
8.探索宇宙
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行星及其卫星、 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天体按 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而构成太阳系。日地平均距离约 1. 5亿千米。 ②与太阳由近及远九大行星依次:水星 金星地 球 火 星 木 星 土 星 天 王 星 海 王 星 冥 王 星 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木星和土星它们的显著特征:都有美丽的光环。
③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在银河系 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 2000多亿颗。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第二册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1.地球的自转
(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地球载着我们不停自西向东旋转的缘故,我们把地 球绕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①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②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 (24小时 ) 。
(4)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 ,
①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在同一时间, 太阳光只能照亮地 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 (白昼 ) ,背着太阳的一半 (黑夜 ) 。
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交替。
2.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划分
(1)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国际上的分区计时制度是把全球划分为 24个 150经度的时区叫时区。每个时区中间的经线叫中央经线。
(2)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称为 区时, 也叫标准时。 区时换算时, 要先算时区差,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 正好相差 l 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时区的区 时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所以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即求东边的要加上时区差, 西边的要减去时区差。
(3)国际上规定,把 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它是地球上新 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4)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 但日期相差一天, 从西十二区超过日界线,进入东十 二区时,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日期要减少一天。如:东十二区是 l0 月 1日 8时 , 西 十 二 区 是 9月 30日 8时 。
3.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及其意义和五带的划分
(1)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的方向始终不变,朝向北极星附近,地球每公转 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 365又 1/4天的时间。
(2)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一天中,旗杆的影子长度最短的 时间是太阳在最高的位置 (正午时候 ) ,而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最大,称为正 午太阳高度。
(3)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 冬 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制分日至秋分日直射赤道,在一天里,正午太阳高度角 的 分 布 规 律 是 从 直 射 点 向 两 侧 递 减 。
(4)地球上各地的昼夜长短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对于北半球来讲, 一 年中自昼最长的是夏至日,白昼最短的出现在冬至日,南半球各地刚好相反, 而赤道上全年白昼和黑夜都是相等的。
(5)在春分日至秋分日的夏半年中, 北半球由于受直射, 白昼总是长于黑夜, 在秋分日至次年的春分日的冬半年中,南半球由于受直射,北半球白
昼总是短于黑夜。
(6)根据地球上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两个因素的变化, 可以将地 球划分为五带:热带、 南温带、 北温带、 南寒带、 北寒带, 其分界线分别是蒯 c 纬 23. 50和 南 北 纬 66. 50。
4.日历的划分及其依据和二十四节气
(1)中国的日历可以划分为公历和农历。公历是阳历的一种,我国的农历 是阴历的一种。
(2)历法主要有三种: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阴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 期为依据的阳历; 结合阴阳历的特点的阴阳历。 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历法是 阳历。
(3)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将四季更替的周期分为二十四段。每段 为一个节气。节气往往与一个地方的气候和生物活动有很大的关联。二十 四节气虽然与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却属于阳历的范畴。
5.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里可分为:地壳、 地幔、地核三部分。岩石圈包括在 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地壳变动表现为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在实际生活 中留有许多地壳变动遗留下来的证据。
6. 火山的组成和结构。 软流层是火山岩浆的来源。 世界上火山的类型及分布区, 以及火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火山和地震是人类目前尚不能消除的地质灾 害,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寻找预防和减轻这些灾害的方法。
7. 地震是由于地壳里岩石在内力作用下, 发生断裂或者错位的震动现象。地震 的结构中包括:震源、 震中和震中距, 描述地震的因素有震级和烈度。
8.世界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山一带。
(1)喜玛拉雅山处在两大板块相撞之处, 由于板块的碰撞挤压, 导致这里的地壳 强烈上升,它是在抬升出地表之后才形成的。另外海底上地壳抬升是相对的, 但喜玛拉雅山能够从海底升到如今的高度,主要的原因是地壳的抬升,而非地 球上海水
的减少。
(2)关于火山的形成, 公认的说法是:在地表以下 200千米的温度大约 15000C ,这 里的岩浆处于高温状态, 密度较小, 所以它会向上地表涌, 而且在浮升过程中再 熔化掉一些岩石, 喷出地表, 形成熔岩。 总的来说以下两点:(一 ) 火山源地在高 温的软流层; (二 ) 喷出地表火山往往遇到的是较薄的地层,或过去是一个火山 通道。
(3)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 与地中海——喜玛拉雅山地震带之间, 受太平洋 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地震十分频繁。
9. 板块构造学说创立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球物 理学家魏格纳创立的。
(1)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是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 移的证据。
(2) 地球上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组成的, 海沟、 海岭、 一些巨大的山脉是板块 间的分界线, 这些地方都是地壳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
(3)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形成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因为环太平洋地区恰好 在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这 些板块之间发生碰撞、 张裂, 使环太平洋地区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0. 地球的陆地表面主要由山地、 高原、 盆地、 丘陵和平原等不同地形共同构成。 各种地形类型各有特点。 山地海拔高, 相对高度也大;高原海拔高相对高度小; 平原的海拔相对高度较小; 丘陵海拔有高有低, 相对高度小;盆地是四周高,中 间低。
11. 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反映出地形的特点, 如:等高线呈封闭状态, 由外向内, 海拔增高处为山顶;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海拔低处凸出的 地方为山脊;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为鞍部; 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 较疏处 为缓坡, 重叠处峭壁 (陡崖 ) 。
12.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形成高山、高原、低洼,使 地表面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 填平深谷, 使地表趋于平坦。 内
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表现为地壳运动、 火山、 地震等, 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的 外部, 如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第三册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1、 地球上的水的组成及分布:
(1) 水包括海洋水 96. 53%,陆地淡水 2. 53%,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0. 94%。 其中陆地淡水分为冰川冰 68. 69%,其他水体 1.26%,地下淡水 30. 06%
(2)多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 水有三态,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2、水的循环 —— 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
(1)水循环的过程特点:
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
(2)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 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 3)水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的内循环:陆地一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一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一陆地一大气
3、水资源的分布
(1) 时空分布不均衡。 赤道附过, 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 而热带沙漠地 区、 中纬内陆地区的水资源比较贫乏。全球 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水资源最丰 富的是南美的巴西, 其次是俄罗斯、 加拿大、 美国、印尼和中国。
(2)人均拥有量差异大。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水平的 l /4。是世界的缺 水国家之一。
4、我国的水资源
夏秋季丰富, 冬春季短缺, 且降水年际变化很大。东南部多,西北部少。
第 三 册 第 二 章 地 球 的 外 衣 — — 大 气
1、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 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 (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 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 , 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 即对流层 (0一 17千米 ) 平流层 (17— 50千米 ) 中间层 (50— 80千米 ) 暖层 (80— 500千米 ) 外层 (500千 米以
上 ) 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2、对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 8千米, 在赤道增大到 17— 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天气是什么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 湿度、 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天气是 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4、风
(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的。
(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
5、空气的湿度
(1)对空气湿度的认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 nb 气中都含有水汽。
(2)湿度的含义: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3)湿度的表示方法: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寸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 富程度, 常用百分比示。
(4)空气的相对湿度与气温的关系:温度越高,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 6、降水
(1)水汽凝结的条件:
(a)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
(b)相对湿度达到 100%
(c)空气中微小的尘粒
(2)降水的形成: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水滴增大、降水形成— _凝结 的水珠和冰晶随蛊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后形成雨雪、或冰雹降 落到地表,形成降水。
降水的形成条件:空气的上升运动 (冷却降温 ) ——必要条件 , 充足的水汽 (形 成雨滴等 ) ——基本条件
7、怎样看天气预报
了解天气预报用语的含意
(1)“ 阴” 指天空的总云量在 8/10以上, “多云” 指天空总云量在 5/10到 7/10, 5 /10到 3/10为少云, 3/10以下为晴。
(2)12小时内降水小于 5毫米为小雨, 5— 15毫米为中雨,大于 15毫米为大雨。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
(3)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表示方法。
(4)空气质量指数。
8、 天气图:用来表示天气形势, 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1)等压线: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 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分析出常见 的天气系统,如高压、冷锋等
(2)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暖空气的交界叫锋面;向暖空气一侧移动 的锋叫冷锋,常带来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常 带来降雨天气,气温升高。
(3)高压、 低压、 台风等。 还要明白锋面系统的移动机理, 高气压和低气压系统的 移动机理等。
(4)观测天气图上的图例, 如暖锋、 冷锋, 还有天气图上的日期等。明确冷锋、暖 锋系统及锋面, 同时关注等压线上的数字来得知高压区和低压区。 然后根据锋 面系统的移动方向来判断该锋面系统对该地区产生的影响,判断该地的天气趋 势。
9、气候
(1)气候的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 和极端状况。
(2)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 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
10、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对气候的影响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在地球 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
范文三:科学中考复习用书(深圳浙江等地使用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
第一册第一章1、质量与密度
公式:ρ→
单位:1克/厘米3 = 103千克/米3 应用:求质量、体积及密度(物质鉴别)
注意: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
2、密度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声波
波的存在 电磁波
光波
波的作用:传播信息
特点:(1)光的传播不需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2)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两种不同物质界面上会发生
在传播过程中光的路线是可逆的。
速度: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在真空中光速最大,数值为3×108米/秒。
漫反射
5凸透镜 凹透镜
第二册第二章1、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所选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地面或地面上的建筑物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a )选择合适的参照物。(b )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改变,若不变则静止;若变则运动。
(4)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相等的时间内
直线运动
通过的路程相等。
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2、速度与平均速度
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v = s / t
单位:米/秒(主单位),千米/小时(常用单位)
(2)平均速度: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物体通过的距离与通过这段距离所经历的时间之比。
)。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4、力的测量、力的图示
(1)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常用测力计是弹簧秤。
弹簧秤使用时应注意:(1)零点的确定。(2)量程的选择。(3)最小刻度值的判断。
(4)让弹簧自由伸缩。(5)视线与刻度相垂直。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注意:(1)明确受力物体。(2)选择合适标度。(3)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力只画一个
作用点,只确定一个标度。
5、常见的力
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作用点:重心。外形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1)重力
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 = mg,g = 9.8牛/千克。
表示质量是1
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注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静摩擦力
动摩擦力
(1)改变物体间的压力。
(2)改变物体表面粗糙程度。 (3)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相互转变。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可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
6、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指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a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b )大小相等;(c )方向相反;(d )同一直线。(或者说合力为零)
(3)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运动速度大小
运动方向
注意:只要有一个方向改变,运动状态就发生改变。 7、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地,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即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物体总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大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第三册第一章
1、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意义: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公式:p = F / S
单位:1牛/米2 = 1帕斯卡(简称帕)
2、液体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浮力
液——称量法
下——压力差法
V 排——阿基米德定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
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
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气体或(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物体全部浸没——悬浮 V 物 = V排 物体部分浸没——漂浮 V 物>V 排
第五册第三章第1-5节1、简单机械
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动力F 1:使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 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五要素 支点:固定不动的点
阻力F 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臂L 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平衡条件:F 1·L 1 = F2·L 2 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转动
省力杠杆 L 1>L2
种类 等臂杠杆 L 1=L 2
费用杠杆 L 1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13、某工地用电动起重机吊起重物,重物的质量m=400kg,电源提供的电压U=220V,不计一切摩擦。当电动起重机以v=0.lm/s的恒定速度向上提升重物时,电路中的电流I=2A。 (g取l0N/kg) (1)电动机线圈的电阻R是多少?
(2)电动机匀速提升质量m= 200kg的重物,电动机的输人功率不变,提升速度是多少?
14、如图装置为某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时发明的可以直接测量液
体密度的“密度天平”.其制作过程和原理如下:选择一根长l 米的杠杆,调节两边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左侧离中点10 厘米的A 位置用细线固定一个质量为150克、容积为80毫升的容器。右侧用细线悬挂一质量为50 克的钩码(细线的质量忽略不计)。测量时往容器中加满待测液体,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钩码悬挂位置直接读出液体的密度。
(l)该“密度天平”的“零刻度”应标在右端离支点O_________厘米处. (2)该“密度天平”的量程为多大?
(3)若将钩码的质量适当增大,该“密度天平”的量程将___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答案: DCADD 6、
7、种群 氨基酸
8、 (1)器官 生长素 (2)白天光合作用时间长,有机物合成多,晚上呼吸作用相对弱,有机物消耗少 (3)基因 变异 环境条件 9、
10、
11、 (1)滑动变阻器没有处于阻值最大处,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2)答案见图,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3)0.5 2.2 1.1
12、B
13、(1)P电=UI=220V×2A=440W
P机械=Fv=400kg×10N/kg×0.1m/s=400W
因为P电=P机械+P热 故有P热=P电-P机械=440W-400W=40W
222
又因为P热=IR 故有R=P热/I=40W/(2A)=10Ω (2)因为输入功率不变,所以P机械=P’机械=F’v’ F’=G’=m’g=200kg×10N/kg=2000N 故有v’=P机械/F’=400W/2000N=0.2m/s
14、略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求浙江初中科学和数学教材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