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 第一单元第一课《俄国向何处去 》导学案
2011-10-12 18:20:30| 分类: |举报|字号 订阅
年级:九年级 课题 1、俄国向何处去 主备人 葛 敏
课时: 1 时间 2010、11
【学习目标】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胜利及其重大意义,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
2、学习重点: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
3、学习难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二月革命”回答下列问题:
二月革命的背景: , 推翻了 ,结束了 王朝三百多年的统治。出现了 、 并存的局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阿芙乐尔号”的炮声”回答下列问题:
A 、十月革命推翻了 ,成立了苏维埃政权
—— ,世界上第一个 国家诞生。
B 、 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 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退一步,进两步”回答下列问题:
A 、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措施是: 、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C 、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 、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2、圣彼得堡(彼得格勒)有“革命的城市”,因为它是:( )
A 、十月革命的发生地 B、俄罗斯的政治中心
B 、C 、俄罗斯的经济中心 D 、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3、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评价,错误的是( )
A 、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
C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基础 D 、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列宁《四月提纲》
材料二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请回答:
(1)、列宁所指的第一阶段的革命是什么革命?第二阶段的革命则是后来的什么革命?
(2)、落到“资产阶级手中”的“政权”是什么政权?“第二阶段”的目标实现了吗?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分析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5、如你生活在1917——1922年的俄国会经历哪些大事?这段时间你的生活状况会有什么变化?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动荡与变革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讨论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客观地评价斯大林。
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学习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以及在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学习难点: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学习过程:
一、预习指导
(一)理想与成就
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分析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二)斯大林模式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在这种模式下,苏联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
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请大家阅读教材,看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怎样理解斯大林模式的?
(3)怎样看待斯大林这个人物的?
(4)(探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二、教师答疑
三、巩固练习
1、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 ( )
A 、1924年 B 、1926年 C 、1928年 D 、1937年
2、下列事件与列宁无关的是( )
A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 D .苏联的建立
3、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 )
A 、十月革命的胜利 B 、苏联成立 C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 、1936年宪法的制定
4、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中国确立的标志分别是
①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④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A 、①③ B 、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1926年,苏联决定优先发展
A 、农业 B 、重工业 C 、轻工业 D 、信息业
6、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不包括哪一项 ( )
A 、党政不分B 、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C 、民主与法制匮乏 D 、教育事业停滞不前
7、1936年,假如你踏上苏联的国土,你能看到的是
①农民在集体农庄的田间用餐②农民在市场里自由贸易
③书店里有新出版发行的新宪法④苏联军民开始抗击德国法西斯 (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四、能力拓展
**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是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列宁搞新经济政策是在什么时候?
(2)“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实质是什么?
(3)如何全面评价这一时期的苏联建设模式?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精彩舞台,体验学习的快乐。学生通过辩论、讨论等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理性思维能力。
范文二:九年级下册历史提纲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 1课 俄国向何处去
一、十月革命
1、 背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列宁发表 《四 月提纲》及时为俄国革命指明方向
2、结果:1917年 11月 7日在列宁领导下,彼得格勒 武装起义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 政府——人民委员会。
3、 意义:它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 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 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 了榜样,对 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列宁在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1背景: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 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2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新的特点) ,大力发 展商品经济。
3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把社会主义同 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是列 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 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促进国民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 )
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同时又要不断改革创新。
第 2课 苏联(1922年底成立)的崛起
1、重大成就:
在 斯大林 领导下, 到 1937年, 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 欧洲第一位,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 的颁布
(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 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
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评价:在当时条件下起过积极作用,但也具有严重的 弊端,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第 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1、召开时间:1919年 1月 — 6月
2、召开目的:瓜分世界
3、 《凡尔赛和约》 (对德和约)内容:
(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 国;莱茵河东岸 50千米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
(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 “ ” 。
(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
(3)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4)德国支付大量战 争赔款。
(5)中国问题: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 承。——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1、召开目的:协调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美、日 矛盾激化)
2、召开时间:1921— 1922年 操纵国:美国
3、 《九国公约》的内容: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 土完整, 但同时保证各国在华 “机会均等” 、 对外 “门 户开放” , 其影响是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 为列 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对两次会议的评 价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 盛顿体系” , 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
但不能
(其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第 4课 “大危机”与“新政”
一、 “美国的悲剧” :1925年美国作家德莱塞出版了批 判现实主义杰作 《美国的悲剧》 , 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
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二、 1929— 1933年经济危机
1、 1929年首先在 国爆发,很快席卷整个资本 主义世界。
2、 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美国 “罗斯福新 政” ;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三、罗斯福新政
1、 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宣布“新政”
2、主要内容:《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 础
3、 特点 (手段)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新” 的地方 )
4、 作用: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是美国资本主义的 一次 ,开创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
的先河, 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 主义的垄断程度, 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5、 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6、 罗斯福的贡献:实行新政, 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第 6课 邪恶的轴心
1、 1933年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 形成。
2、德国的暴行: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 ,打击德
国共产党;疯狂迫害犹太人。
4、意大利法西斯上台: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 1935年入侵“非洲之角” 埃塞俄比亚。
5、 1937年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控诉 法西斯在西班牙的暴行。
6、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制造南京大屠杀, 731部队进 行细菌战、化学战。
7、 1937年 11月,柏林——罗马——东京法西斯轴心 形成
第 7课 疯狂的战车
一、慕尼黑阴谋 1938年 9月,英、法、德、意四国 在慕尼黑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
内容: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出席的情况下,把苏 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影响:《慕尼黑协定》 标志着英法等国实行的绥靖政策 达到了顶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二战大事记
1、 1939年,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白色方 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 1941年 6月 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巴 巴罗萨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其中的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德军遭
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
3、 1941年 12月 7日凌晨, 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第 8课 正义的胜利
二战大事记(续)
4、 1942年 1月,美中苏英等 26国发表《联合国家宣 言》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1) 、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2) 、 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 互相合作, 彻底打败德、 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 和。
3) 、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壮 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5、 1942年 7月-1943年 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成为苏 德战场和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6、 1944年 6月 6日 美英联军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 第二战场,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7、 1945年 2月,苏、美、英召开雅尔塔会议。
8、 1945年 5月 8日 德国签署无投降书,欧洲战事 结束。
9、 1945年 9月 2日 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
束。
二战补充知识点
1、雅尔塔会议
①内容: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 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 对日作战等。
②影响: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 立联合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二战性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3、启示:①;②;③
4、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5重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有何现实意义?
铭记历史教训,加强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 第 10课 “冷战”与“热战”
一、 “冷战”与“热战” :
1、原因:美苏苏两国经济 , 军事实力膨胀 , 成为世界两 强 ,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日益加深 .
2、冷战:1)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 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
2)冷战政策的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 政
3)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冷战政策的表现:①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3、北大西洋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建立,标志着资本主 义阵营的成立
2)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 营的成立
3)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 成立
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20世纪 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 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的崩溃, 出现 “一超多强” (一 个超级大国——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俄 罗斯)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范文三: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刘 军(副教授)
(一)贯彻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
2.遵循义务教育基本原则。
3.体现历史课程性。
4.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5.改进教学方法。
6.健全评价机制。
(二)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
1.课程性质。
2.基本理念。
3.设计思路。
4.课程目标。
5.内容标准。
6.实施建议。
(三)进一步整合教科书体系
1.单元结构简要扼要,力求突出学习主题。
单元标题以“动荡与变革”“全球战火再起”“‘冷战’与竞争”和“和平
与发展”,为题,切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反映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单
元的历史特征。
2.内容整合依据课程标准,但不拘泥于课程标准。
教科书单元内容完全依据课程标准,但具体设计与安排上把八大主题的内容
进行重新的整合,例如:第5课“追忆列宁——学习与探究之一”既是“内容标
准”的内容,又是“教学活动建议”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
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如:第6课“邪恶的
轴心”是学习主题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中的内容,为了更好
形成历史线索,将其放入主题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去讲。像这样的例子很多,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3.文化与政治经济有机结合,完整反映历史全貌。
这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以前教材均将文化史单列,与政治经济文化分离
开来,使得学生不能够了解历史全貌。本册教材将文化史内容有机地穿插到课
文中。例如:将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安排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内容
一起讲,能更好体现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客观反映,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来
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含义。将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放在二战背
景中来讲,又将爵士乐、好莱坞等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内容放在“梦幻超
级大国”中来讲。这样有利于反映历史全貌,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
(四)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
1
1.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2.改进教师教学方式。
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4.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教学,注重探究式学习
方式。
5.改进教师教学方式。
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完善
教学评价机制。
6.改进评价功能。
教学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
1.内容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
重弊端。
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 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2.课文内容
第l课 俄国向何处去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第3课 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第4课 “大萧条”与“新政”
第5课 追忆列宁——学习与探究之一
3.单元分析
(1)线索:
本单元的起止时间是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二战前的历史。主要内容有:
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
次世界大战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
(2)重点:
苏联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验和
教训;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等。
(3)难点:
?如何理解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和教训?
打江山不容易,守江山更难;社会主义道路也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模式;
2
改革应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改革应把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
为前提;变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何不能维持世界长久和平?
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大国强权政治不能维护
世界和平。
?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有哪些?
资本主义还有着一定的生命力,资本主义有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的功能;资
本主义政府功能的重认识。
1.内容标准
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
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
作用。
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
用。
2.课文内容
第6课 邪恶的轴心
第7课 疯狂的战车
第8课 正义的胜利
第9课 小小军事指挥官——模拟二战经典战例——学习与探究之二
3.单元分析
(1)线索:
通过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对外扩张及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等重大历史
事件,勾画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酝酿、全面爆发,到逐步扩大和结束的基本进程。
(2)重点:
揭露法西斯的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与教训。
(3)难点:
?如何看待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的危害:在国内完全抛弃民主,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战
争,无意义地耗费本国通过现代化所取得的物质财富;肆意践踏各国的主权和国
际关系民主化原则,打断了被侵略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人的生命被肆意践踏。在
思想文化方面,法西斯企图消灭人类精神文明的一切成果,使人们的思想倒退到
愚昧、盲从的中世纪,人的价值遭到蔑视,人的权利被彻底取消,人性被泯灭。
法西斯是破坏人类文明的罪魁祸首,也使本民族堕入毁灭的边缘。法西斯主义分
子,如:希特勒。这个法西斯狂人,到现在还有人佩服、新法西斯主义出现,还
有日本官员参拜靖国神社等,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所以,我们要正确分
析历史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希特勒之所以有很大的煽动性,是因为当时的德
国人对现实存在不满,他用“种族优劣”“民族社会主义”等观点满足德国人民
的心理。当然,希特勒个人演讲能力、组织能力都很好。这说明一个人能力大,
3
但没有人性,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历史上证明法西斯是破坏人类文明的罪魁祸首,
是使本民族堕入毁灭的边缘杀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示与影响。
启示一:战争能不能避免?启示二:正义最终必胜邪恶;启示三:世界大战
的再次爆发提醒我们时刻都要有忧患意识,对战争始终保持应有的警惕,促进世
界的真正和平,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树立崇高的国际意识。
对二战的影响,应考虑其本身最直接的影响,那就是,它给人类带来灾难,
引起人类对战争的思索和对和平的渴望。给学生一些实例,他们是可以进行总结
的。
二战影响: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规模空前的人类浩劫。
从物质损失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有61个国家参战,共17亿人(占当时世界总人口数的80?)卷入,战火遍及44个国家的2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整个世界已是满目疮痍:华沙、基辅、斯大林格勒、
柏林等许多世界著名城市几夷为平地;伦敦、列宁格勒、罗马、东京等大城市也
已面目全非;欧亚两洲的许多地方已是一片废墟,大片田野荒芜,千百万人流离
失所??
遭受侵略的国家损失很大:
苏联的损失最为惨重,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遭破坏,3.2万个工业企业被毁,9.8万个集体农庄遭洗劫,6.5万公里的铁路无法运行??二战使苏
联经济倒退了10年。波兰、英国、法国、中国等国家也遭受到重大损失。
发动侵略的国家损失也不小:
德国的许多城市在战争结束时变为一片瓦砾堆,1/2的德国工业生产能力被战火所毁,国民生产总值倒退到了1938年的40?左右;日本损失了1/4的国民财富??
20世纪上半叶,地球上发生的战争共耗去约4.7万亿美元,而其中有4亿美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消耗掉的。
从人员伤亡来看:
二战期间,成千上万的人,或死于沙场,或死于轰炸,或惨遭屠杀,或死于
疾病和饥饿,其数量之大和惨烈之程度均属空前。苏联在四年多的战争期间共死
亡2700万人,中国在八年抗战中死伤约3500万人,波兰死亡人数600余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22???发动侵略的轴心国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德国死亡650万人,日本有250万人在战争中丧生??
千百万人,特别是千百万青壮年的死亡给人类社会打死来的打击无从估量。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精神深处的创伤。
人类在战争中所经受的不仅有物质的匮乏、死亡的恐怖,更有在规模空前的
浩劫中痛苦地思考着的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不能友好相处,为什么要相互残
杀?
世界文坛巨人、奥地利杰出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二战期间流亡在遥远的巴
西,难以忍受思乡之情和承受战争带来的精神上的折磨,于1942年2月的一个夜晚,与妻子双双自杀,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封撼人心弦的信件:
自从操我自己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伦,而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
我毁灭之后……我的力量却经过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
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耗。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
4
乐,个人自由则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但愿他们
经过这慢慢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却先他们而去了!
这是发自人类心底的痛苦呼唤,也是对侵略战争的控诉。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成为许多艺术家的创作题材。
人类对战争的恐惧和痛恨往往是通过艺术家的画笔来表现的。法国女作家达
西尔娃在1942年所作的《灾难》,显示了战争导致世界文明的终结。德国超现实
主义画家恩斯特笔下的《欧洲的解体》,用梦幻中的恐怖死亡、不成形体的骷髅
和怪异的人体来表现战争的灾难。
战争夺去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人们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渴望生命、渴望光
明。法国诗人德斯诺斯在集中营里低吟:
在深沉的黑夜,我们仍然是
灿烂的白昼和它一切恩赐的见证人。
假如我们没有入睡,那是为了等候晨曦,
它能够最终证明我们仍在人间。
然而,德斯诺斯没有能够活下去,永远长眠在了沉沉的黑夜里??
浩劫后的各国音乐家,纷纷通过自己的作品哀悼战争的死难者。意大利作曲
家马利皮埃罗在1946年创作的《第四交响曲》(又名《纪念》),抒发了对死难者
的深沉哀悼。作曲家曾就此写道:“这部交响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一
曲真正的哀歌,多少人在真正年代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
悲痛??”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在1962年完成的《安魂曲》,奏响了安抚死者灵魂
的哀歌。在乐谱卷首有如下的题词:“我的诗题是战争,以及对战争的怜悯。这
是怜悯的悲叹,以唤起世人之戒心。”
在银幕上,《雁南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最后一班地铁》《二十四只眼
睛》《辛德勒德名单》等史诗般的电影都再现了令人难忘的战争年代,反映了人
们对战争的反思。
也正由于人类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
理,没有再发生全球性的战争。
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给各国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使他们觉醒,鼓
舞他们走上斗争的道路,使他们认识到不仅应该战争法西斯,而且还应该肩负起
改造战后世界的责任。
1.内容标准
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
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以印度等国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
简述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所进行的斗争。
2.课文内容
第10课 “冷战”与“热战”
5
第11课 梦幻超级大国
第12课 探索与困惑
第13课 殖民废墟上的重建
第14课 “漫画”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三 3.单元分析
(1)线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科技革命推动下,美国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社会
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最终全面崩溃。独立后的亚非拉民族国家在振兴民族经
济、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进行了
不懈的努力。二次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而人类文化空前繁荣,世
界性、民族性与多样性交相辉映。
(2)重点:
“冷战”及其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的经验与教训;
(3)难点:
?冷战与热战的关系:
局部战争(热战)实际就是冷战格局的缩影,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
集中体现,地区间的矛盾被冷战双方所利用,从而为实现自己的利益隐于局部战
争后的争夺。
?亚非拉国家独立与民族振兴的关系:
独立是振兴前提,也是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内容标准
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知道欧洲联盟。
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
复杂性。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2.课文内容
第15课 日本与西欧的崛起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
第17课 干戈不息
第18课 梦想成真的年代
第19课 机遇与挑战
第20课 举办“时事溯源”专栏——学习与探究之四
3.单元分析
(1)线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科技革命推动下,
日本、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
新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巨
6
变,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揭开了知识经济时
代的帷幕。
(2)重点:
西欧、日本经济发展;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等等。
(3)难点:
?西欧、日本经济腾飞的共同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战后美国的援助;经济政策的调整,重视教育及科
学技术。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正确认识: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必须结合国情,生产关系调整一定适应生
产力的发展,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辨证关系 :
和平与发展是一种辨证的关系,只有和平了才能取得发展,也只有共同的发
展才能制约战争,实现全球范围的和平。美苏冷战的结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常年的军事争夺使双方都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于是不得不趋向于缓和,开始
寻找双方的对话与和平。世界上虽然局部战争不断,然而和平的力量还是占了主
导,因为人们都认识到了和平的重要性。而只有获得了发展才能维护和平,落后
必然挨打,因此,每个国家都在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便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国
际地位也日益增高,从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不论如何,和平与发展
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各国间的合作领域不断增大,和平的力量大大多于战
争力量,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我们每个人都应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
的努力!
?如何正确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格局是在多极化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
主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不断涌现,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消
费品的质量,而且使消费品种类大大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日益多样化,生活质
量也在不断提高。丰富而有益健康的食物,各式各样的服装,应有尽有的生活用
品、便当的交通、电气化与信息化的住宅设备,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现代人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处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包围之中。
在物质生活用品日益丰富的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还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
绚丽多彩。各种新型的文化娱乐工具进入寻常百姓家。二战后,由于电子技术、
超短波和微波技术、雷达技术的发展,电视的研制取得重大突破,真正进入了大
规模普及应用阶段。当电视机成为日常家庭的基本消费品时,录像机也开始进入
千家万户。90年代,视屏光盘机(VCD)这一高新技术产品又取代了录像机成为人们家庭休闲的宠儿,而更先进的数字式视屏光盘机(DVD)也已进入市场,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些音像设备的发展,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电子
技术、卫星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娱乐活动和文化活动超越了国界的限制,日趋
7
国际化。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崭新的通讯方式——电子邮件(E-mail),使人们的交往和交流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现代生
物技术的发展,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变化。如基因工程方面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
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细胞工程中,克隆技术的出现,引起人们对其利弊的深切关
注。
而且,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给体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量的科技成
果被应用到体育运动中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无线电遥控技术等。
人们可以用电脑来制订训练计划,根据运动员的各种数据预测其可能达到的成
绩。空间技术不仅使亿万观众能够在远隔千山万水之地观看卫星传送的体育比赛
的电视转播,甚至也被用来传递“圣火”,如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时,人们利用人造卫星、电脉冲、激光束等技术,仅用半秒钟时间,就把在希腊奥林匹亚点
燃的奥运“圣火”送到了万里之外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一些游泳运动员穿上了新式的游泳衣,这种用高科技生产出来的特殊材料
制成的游泳衣能最大限度减少身体在水中的阻力,从而提高选手们的成绩。在医
学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违禁药和兴奋剂,有的人希望借此提高运动成绩,
但是,要想逃过先进的检测手段,同样也是难上加难。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的加拿大选手约翰逊即为一例。
1.加强世界现代史教学份量。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世界现代史的内容更全面,教材有20课内容,比以往教科书多4~5课。这样符合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的精神。如:旧教材将“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课,而我们将其分为两课:
分别为“俄国向何处去”和“苏联的崛起”。
2.突出世界现代史“现代化”这一主线。
现代化在全球范围的展开,如:亚非拉国家独立与民族振兴;多种现代化
模式的诞生,如: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发展中国家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
式和发展中国家模式本身也不是单一的,内部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多种现代化
模式的诞生反映出历史发展既是统一的,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同时又是又是多
样的,各民族有必要,也有权利选择符合本民族特点的发展道路;现代化进入
新的高级阶段,如:二战后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等;现代化
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如,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 还有一些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矛盾与冲突,如:法西斯主义、战争、环境问题等。
3.突出了文学艺术的历史地位。
教材中将文学艺术有机地穿插在相应的课中。如:将“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安排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内容一起讲,又如:毕加索代表作《格尔尼卡》
壁画放在二战背景中来讲;再如,将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
的发展的内容放在“梦幻超级大国”来讲。这样就能反映历史全貌。使学生能够
以历史的角度来更好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含义,更好体现文学艺术是政治经济的
客观反映。
4.加强了学习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
8
“全球战火再起”“‘冷战’与竞争”“和平与发展”这四单元标题将课程标
准八大主题“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
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科学技术和文化”的
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将文学艺术内容穿插其中。八大学习主题的内容按照
历史的发展线索科学地分布于四大单元,单元不是严格与主题标准相对应,如,
第二单元“全球战火再起”中的第六课“邪恶的轴心”,其内容是依据“通过国
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来编写的,而这一内容
是学习主题二的内容标准。
5.加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材将其安排在课文中间,不像以前教材的安排在
课文的后边,与经济政治史脱离。我们将“梦想成真的时代”放在“机遇与挑战”
之前,这样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得体现出科学技术对社
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教学目标的锁定
(1)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教学目标要具有全面性,教学目标要体现统一,
要求与因材施教的结合,教学目标难度要适中,教学目标要便于检测。
(2)教学目标的分解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目标的陈述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评估的,
必要时,可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可达
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
2.重点难点的把握
教学重点“新概念”。过去一直将“知识与能力”作为教学重点,现在“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作为教学目标。所以,“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可以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一般可分为五种
类型。第一种是非一堂课所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第二种是初三学生所难于理解的
课文内容;第三种是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范畴的专业知识;第四种是指超越
现阶段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第五种是指为了阐明重点而必须增补的历史知识。
突破教学难点,其方法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为复杂为简单,或变生
疏为熟悉等,其目的就是化难为易。例如,运用多媒体辅助法,架桥铺路法,补
充材料,化解难点法等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牢牢把握教学的关键点。教学的关键点是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结合点。
有些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这样的关键点,
以点带面,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与其
面面俱到,不如攻其一点。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单元时间内将所有的
教学目标“毕基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
际中灵活掌握,有时突出知识,有时突出能力,有时突出方法,有时突出情感。
9
当然,这并不是要降低教学目标要求,而是要将目标分段完成,各个击破。 3.评价的把握
评价的功能,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法。
4.教科书内容的取舍与补充
取舍:教学目标的取舍;教学重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取舍;教学手段的取
舍。
补充:恰当运用地方史料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史学研究新成果;补
充能能引起兴趣的材料;加深印象的材料;便于教学的材料;能扩大知识而后材
料。
附: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朱汉国 王斯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世界史纲》,马世力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顾》,金重远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世界通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新课程教学设计——历史》,王文丰著,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历史教学课例分析》,石嫱、齐渝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历史教学新视野》,刘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新世纪课程网 www.xsj21.com
人教网历史天地 www.pep.com.cn/lishi
中国历史 www.china10k.com
中国历史教与学 fshistory.myrice.com
1.牢牢锁定教学目标。
2.科学分析教学内容。
3.精心打造教学过程。
4.及时实施教学评价。
1
(1)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2)教学目标的分解。
(3)教学目标的陈述。
《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
课程标准: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
索。
教学目标的分解:
知识与能力。
10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要求:
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要具有全面性。
教学目标要体现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结合。
教学目标难度要适中。
教学目标要便于检测。
教学目标的陈述: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评估的。 必要时,可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
2
《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 》
“二月革命”
“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退一步,进两步”
教学内容的重组:
一次创造——研读课程标准。 二次创造——用好教科书。
三次创造——运用于教学过程。 3
(1)如何导入新课?
(2)优化组合教学方法。
(3)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 (4)优化设计教学过程。
4.
(1)课堂教学评价。
(2)单元教学评价。
(3)学期教学评价。
(1)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目标。
评价方法。
评价过程。
评价总结。
评价目标:了解学生分析和利用调查材料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评价方法:观察法。
评价过程:设计观察表格来记录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作法、参与热情等方
面的变化,观察的项目可以预先设计在表格里,也可以随时择取。表格可以与学
生档案放在一起,也可以挂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
对学生在了解列宁的方面各种表现,如探究问题、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参
11
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方式方法等,进行观察,及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记入表格,作
为整体评价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依据。
如条件许可,老师可运用录音机、录像机、摄像机等现代化教育设备进行观
察,提高观察法的信度。
评价总结:
评价的方法有多种,此处只采用了观察法一种方法,来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方
面的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老师可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2)单元教学评价
内容标准:?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
的探索。?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
的严重弊端。?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
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自我测评
(一)测一测
A卷
1.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是指:(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巴黎革命
B卷
(二)评一评
本单元涉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探索的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
俄国的“二月革命”?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苏联颁布新宪法?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九国公约》?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富兰克林?罗斯福? 其它?;我通过以下途径加深了解:课堂?、网络?、电影?、电视?、
报刊?、图书馆?、其它?。感兴趣的原因是:
。 (三)同伴互评
A.当讨论到罗斯福新政时的表现积极。
B.在本单元的“活动”中,能积极承担学习任务。
C.能在课堂上发现并提出问题。
(四)家长评价
您的孩子是否跟您谈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A.经常? B.偶尔? C.从未?)。
如选择前两项,请写出谈论的有关内容: 。 (五)教师评价
学生学习精神状态。
学生对“内容标准掌握情况”。
学生与人合作情况。
学生与家长交流情况。
其它。
12
对该同学写一段寄语,表达您对他的祝愿和期望。
13
范文四: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归纳
九年级历史知识归纳
一战将俄国推向崩溃的缘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年, 由理论变为了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年,列宁领导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
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大创新。
时间:开始实施。 1937年,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1935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年 , 操纵国:英法美 , 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内容:① ② ③ ④ ⑤?? 时间:1921—1922,操纵国:美英日 内容: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 ② ③
主要条约: 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评价: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
提供了条件。
年,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建立)
— 年,首先在 爆发。 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引发了各国的政治危机,时间:1933年, 核心:调整工业,颁布《》, 特点: , 根本目的: 了生产力的恢复,是美国度过了危机。
年上台,制造了“ 屠杀犹太人,转移德国人民对龙断资产阶级的痛恨
部队做活人细菌试验。
第二单元:全球战火再起
年,德意对西班牙的格尔尼卡进行地毯式的轰炸。 ,辅以工业改革。 。
内容:经济上“加速发展战略”
政治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 ②曙光:1993年,在华盛顿签署巴勒斯坦地区部分地区实现自治宣言原因:南斯拉夫解体后,科索沃地区民族矛盾激化 表现: 年北约以 旗号对南联盟进行了78天的空袭 影响:未经安理会授权,表现美国的霸权主义,使多级化受阻 俄罗斯、中国的积极作用,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主要的作战方式: 空袭,俗称“非接触性战争”
年)、伊拉克战争(2003年)
结果 :经济每况愈下;政治上思想混乱,政局失控。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旧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年,《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解体加剧 事件,挽救苏联,社会主义失败 《 》签订,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影响;雅尔塔体系结束(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社会主义运动遇挫。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从苏联解体中汲取那些经验教训:
动荡原因:核心是 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大国干预使问题复杂化。 表现:1948—1982年 次中东战争 和平进程:①出现:1991年,以“土地换和平”的中东和平会议
范文五:九年级历史上、下册教案北师大版
(此文档为 word 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北师大版初中七年上、下册 上册
第 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文化的变革的社会发展的作用 .
教学教法
通过体会课文在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 , 了解《神曲》 的基本内容及历史 作用 . 通过查阅有关达?芬奇的主要生平 , 历史活动 , 历史影响等资料 , 了解他 的主要成就 .
重点难点
从对但丁的《神曲》 , 达?芬奇的艺术成就和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的了 解来体会文艺复兴的实质 , 这是本课的难点。重点是 :在学生初步认识文艺 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 , 进一步了解文化的 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过程 :
1、导入新课
14世纪 , 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一股资产阶级新潮流在意大 利兴起 . 这种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 .
2、讲授新课
一、文艺复兴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 , 提问 :文艺复兴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谁能 讲述一下它的内容 , 实质及其影响 学生回答后 , 教师总结 :
文艺复兴的背景 :(1)罗马教皇和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封建统治 , 禁锢了人们 的思想 , 扼杀了人性 ,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 因此许多追求思想解 放和个人精神的自由的人 , 向人性的扼杀者宣战 .(2)14世纪起 , 欧洲生产关 系的进一步变革以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奠定了坚实 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3)许多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着迷的文人学士的努力 , 使 多数古希腊罗马经典著作的文化光辉重新为人们理解和认识 , 极大地推动 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4)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还与欧洲科学的发展和地 理大发现息息相关 .(5)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传播和蓬勃发展与印刷术的 推广和书籍的普及相关 .
文艺复兴的实质 :是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
文艺复兴的内容 :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以人为中心 , 反对教会以神为中心 , 提 倡发扬人的个性 , 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 这种思潮被称为人文主义 . 人 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
文艺复兴的作用 :文艺复兴作为欧洲文明史上政治 , 经济 , 自然科学 , 思想领 域 , 文学艺术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引起变革的运动 , 其影响是巨大的 , 它是人们 主体意识觉醒和高扬的时代 , 是人性从中世纪神学摧残下复苏和回归的新 时代 .
二、 《神曲》中的人性
向学生介绍被恩格斯称为
《神曲》 是但丁的代表作 , 他对人性的种种类型和表现做了生动而深刻的描 写 , 因此 , 它成为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 也被认为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 的标志 .
三、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本目主要介绍了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达?芬奇及其代表作《最后 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对人和人性的研究和 理解得到最充分体现的一幅绘画代表作品 . 《蒙娜丽莎》在达?芬奇绘画作 品中最为人所称道 , 它充分的表达了达?芬奇的高尚人格和人文主义思想 . 四、文学巨匠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剧作为众多的观众和读者喜爱 , 在许多国家上演 , 作品被译 为多种文字 . 他的戏剧取材于各国的历史传说和文字资料 , 很多故事并不发 生在英国 , 但实际上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 , 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广阔社 会生活 , 表达了人文主义者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 . 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极高 , 被认为是古往今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
课堂小结:
文艺复兴不是古典文化的恢复 , 而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 它是 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条件下发生的 , 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武器反对封建统
治 .
【作业布置】
文艺复兴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谁能讲述一下它的内容 , 实质及其影响 板书设计:
第 2课 探险者的梦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归纳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及前提条件 . 了解哥伦布的远航探险经 过及其发现 , 迪亚士 , 达伽马的航行以及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的探险的经历, 归纳并阐明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 , 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 分 析开辟新航路的成果 , 后果 , 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 了解哥伦布的探险经过 , 针对哥伦布 探险的动机 , 西行思想基础及其探险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 分析 . 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探险家的远航 , 分析二者的异同 .
教学重点
新航路的开辟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内容
本课介绍了世界近代史上的地理大发现——开辟新航路的情况 .
一、欧洲以外的诱惑
让学生阅读课文 , 然后教师提供资料 ,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 :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 说明 新航路开辟的动机、 条件以及时间 . 二、哥伦布的发现
提问 :
三、首次环球航行
首先设问 :
补充介绍原因 ,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西班牙、葡萄牙 )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 帮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意 义 , 即积极影响和消极后果 . 积极影响 :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 , 勇于拼搏的 精神 , 开阔了眼界 ,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扩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和范围 (联 系原产美洲的玉米传入中国的历史 ). 消极后果 :带来殖民掠夺 , 扩张 , 侵略 (联 系葡萄牙对我国澳门的侵略 ).
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忆中国郑和下西洋的内容 , 讨论中西方航行探险的区别 , 区别 主要在于历史背景不同 , 国情不同和动机不同 .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宣扬国 威和去西洋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感:
第 3课 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了解 , 培养学习利用史实得出历史结论的 能力 . 通过组织学生比较《大宪章》和《权利法案》两个重要文件以及君主 专制和君主立宪制两种政治制度 ,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 通过阅读 《权利 法案》的基本条款 , 培养阅读历史资料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
2、过程与方法
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 提高学习兴趣 , 指导学生探究式学 习 . 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充分享受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 同时养成独立思 考 , 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 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讨论 , 可以提高与他人合作并 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权利法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内容
一、把国王送上断头台
围绕课文的导言 , 介绍《大宪章》 , 导入新课 .
围绕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权利之争 , 提供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 景知识 , 并提出
提出问题 :
三、限制王权的法案
课堂小结
提示学生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去认识 , 归纳及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影响 . 明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为 1640—— 1688年 , 强调 1649年 1月查 理一世被处死 , 和 1688年的
第 4课 为民族独立而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事件,能说出《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 . 初步 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评价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编写有关独立战争过程的提纲 , 逐步加强阅读能力和书 面表达能力 . 通过讨论
教学重点
《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来克星顿的枪声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 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 然后提问 :
回答后教师补充完整 . 再提问 :
二 、 《独立宣言》
向学生介绍《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 , 以及它的重大意义 . 可以提问 :
三、
根据提供的历史图画进行提问 :
课堂小结
总结美国战争中的重大事件 , 重复一下《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和美国 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感:
第 5课 为争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 知道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 , 了解它的发 展进程和历史影响 .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分解和课堂讨论的形式 , 理解并叙述 《人权宣言》 的基本内容 . 教学重难点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爆发的标志及它的发展进程和历史影响、 《人 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 让学生根据课本 , 列表归纳法国大革命爆发的 原因 . 然后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 完整表格的制作并加以讲解 . 最后提问
法国的国庆日 .
二、 《人权宣言》的理想
教师介绍法国革命爆发后的法国政治状况 , 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中关 于《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 分析和讨论《人权宣言》是不是认为人们生来 就是平等的 在革命前的法国 , 人们是不是生来就是平等的 任何政治结合 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人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保障人的基本权利的手段和途径 是什么
三、
讲述 :从革命的发展进程 :1789年 7月 14日 , 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 君 主立宪派斐扬派 执政并颁布了《人权宣言》 . 到 1793年 5月底 6月初 , 代表 小资产阶级利益的 雅各宾派 上台执政 . 到 1794年 7月 27日发动了
课堂小结
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 , 最彻底的革命 , 它不仅摧毁了法 国的封建制度 , 而且动摇了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 . 革命中颁发的纲领性文件 《人权宣言》吹响了
教后感:
第 6课 拿破伦的文韬武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 评价《拿破仑法典》 , 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 2、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拿破仑的资料 , 撰写评价拿破仑的小论文 . 讲述拿破仑的故事 , 讨论如何评价拿破仑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拿破伦一生经历认识到 :勤奋 , 自信 , 勇敢 , 忍耐使拿破仑走向了成功 , 骄傲自满 , 狂妄自大 , 迷信武力 , 树敌太多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
教学重难点
评价《拿破仑法典》 , 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炮兵上尉的惊人之举
教师用幻灯投影拿破仑像 , 讲述拿破仑的相貌及故事 , 而重要的是在 1799年 11大月 9日 (即共和历雾月 18日 ) 在资产阶级政客和一些军官的支 持下 , 拿破仑发动政变 , 夺取了法国政权 , 史称
二、 《拿破仑发典》
拿破仑掌握政权和加强中央集权 , 巩固统治 . 重要内容就是建立了一套 法国近代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 它确立了民事权利平等 , 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 契约自由的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 , 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 打击了封 建势力 , 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然后引导学生对这部法典加以评价 . 营 造自由讨论的课堂气氛 , 鼓励学生开放性的结论 .
三、滑铁卢的惨败
提问 :
课堂小结
总结拿破仑法典 , 拿破仑失败的原因 , 评价 《拿破仑法典》 和拿破仑对外 战争 .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感:
第 8课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 瓦特改进蒸汽机 , 史帝芬孙发明火车的基 本史实 ; 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 响 ; 理解工业革命的后果 , 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 展开讨论 , 合作学习 , 多层面 , 多角度的去探究 问题 ,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 课后参观附近的工厂 , 加深对工业革命历史作用 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 , 懂得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 培养刻苦学习 , 热爱科学的精神和 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 瓦特改进蒸汽机 , 史帝芬孙发明火车的基
本史实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教师指出 :在科技和经济发展史上 ,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 命是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 然后提问 :
一、
人类服装的变化过程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 从服装的成衣工序导 入纺织业 , 比较古今纺织业的区别 , 导入珍妮手摇纺纱机 .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 材内容 , 了解有关珍妮手摇纺纱机的基本史实 . 提问 :思考 18世纪的中国状 况 , 为什么没有出现新的推动生产力大发展的生产工具的大变革 指导学生 对比 18世纪的中英不同社会状况 , 得出结论 , 并对学生答案简单点评 , 最后点 明珍妮机出现于英国的必然性 .
机器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起点 , 而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应用 , 把人类直接参 加劳动的
二、蒸汽的推动力
出示瓦特与改良蒸汽机的图片 , 请学生讲述瓦特与改良蒸汽机的故事 , 并运用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解释蒸汽机工作原理 , 通过这些活动 , 培养学生的 主动学习精神和增加学科间知识渗透的能力 .
提问 :如果你生活在 18世纪的英国 , 你能成为瓦特那样的发明家吗 学 生通过回答问题 , 自觉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
设置悬念 , 引导学生探知的欲望 . 提问 :改良蒸汽机使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 , 大批产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 新的问题产生 , 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 :交通运输问题 .
三、呼啸而来的火车时代
提问 :同学们 , 你们坐过火车吗 , 谁能形容一下火车 你们知道世界上第 一列火车是怎样的吗 学生回答问题 , 引发探知兴趣 . 请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 谈火车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
四、出乎人们预料的后果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 并产生了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 业无产阶级两个主要对立的阶级 ; 现代大工厂制度也建立起来 , 人类迅速地 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大工厂时代的过渡 .
课堂小结
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 开始 , 进行和后果进行总结 , 并说明它推 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生 .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感:
第 9课 古老印度的抗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给英国和印度带来的影响 , 认识殖民扩张 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知道 1857—— 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 , 概述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 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
查找有关资料 , 包括回忆以前的有关知识 , 了解印度古老文明的历史从 而知道古代印度为什么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
阅读课文 , 了解 17—— 18世纪英国是怎样对待印度殖民扩张的 , 认识英国的殖民扩张给印度和英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教学重难点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给英国和印度带来的影响 , 认识殖民扩张和掠 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知道 1857—— 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内容
一、传统社会的变迁
引导学生回忆历史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 古代印度曾经创造了辉 煌的成就 , 古代印度在政治上实行种姓制度 , 在经济上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 但是 , 从 10世纪以来 , 外来势力对印度的侵略和攻击 , 使古老的传统社会不断 发生变迁 , 这些入侵和攻击 , 导致印度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影响着印度的发展 , 造成了印度的落后 .
二、贪婪的殖民者
英国以 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为据点 , 以克莱武为代表 , 对印度进行 了野蛮的掠夺 , 英国对印度的疯狂掠夺和剥削 , 给英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 生产原料 . 这些财富迅速的转化为生产资本 , 大大地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 . 英国的殖民掠夺却给印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 使印度论为英国的原料 产地和销售市场 , 冲击了印度传统的社会经济 , 对印社会产生了毁灭性的打 击 .
三、顽强而悲壮的反抗
首先教师请学生讲一些有关起义的英雄故事 , 如介绍拉克希米?巴依 , 起 义的中心章西等 , 并简单描述起义过程 .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 提问 :
复述英国对印度进行侵略扩张的史实 , 概述章西女王的英勇事迹 , 从而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历史正义感和热爱和平观念 .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感:
第 10课 “ 解放者 ” 的风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罪恶的
教学重难点
三角贸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内容
一、罪恶的
讲述由于西班牙 , 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 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或劳 累致死 , 因此需要补充增加拉美殖民地的劳动力 . 这就是
图 . 最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
二、
教师引导学生从国内政治 , 经济 , 思想 , 国际环境等方面思考拉美独立战 争的爆发原因 , 然后教师结合有关资料及课文中的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式 图》 , 具体生动地讲述
三、独立的潮流
拉美其他地区的独立运动 , 相续爆发 , 除古巴外 , 全部结束 .
课堂小结
再一次复习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内容 , 以加强记忆, 请 同学们讨论 :同是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 为什么拉丁美洲取得 了胜利 , 而印度民族大起义却失败了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走上了独立富强发 展的道路了吗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感:
第 11课 开辟新时代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英国宪章运动基本概况 , 明白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暴露了 越来越多的社会弊端 , 学会分析资本主义社会 , 明白马克思主义诞生是时代 的产物 .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明白《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 会主义的诞生 , 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
2、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关于 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概况的史料 , 进 行分析和归纳 , 对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生活进行比较 , 培养全面客观的看 待问题 , 理解历史事件的必然性 .
教学重难点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明白《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 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 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欧洲工人的觉醒
通过出示有关工业革命过程中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资料 , 让学生阅读 , 思考 , 回答 :英国工人阶级为什么要进行斗争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工业 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进步 , 促使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 形成 , 但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肮脏和丑恶 .
学生阅读课文 , 思考 :英国工人阶级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斗争 帮助 学生分析宪章运动采取的斗争方式及宪章运动的性质 .
二、 时代风云的两颗巨星
让学生上讲台讲述关于马克思 , 恩格斯两人的简历 , 使学生体会到马克 思 , 恩格斯勤奋好学 , 从小就立志为人类谋幸福的伟大抱负以及他们投身革 命实践的精神 , 受到革命的理想教育 , 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概 括能力以及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敢于展现自己才能的能力 .
三、 《共产党宣言》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和标志是什么
讲述 《共产党宣言》 的主要内容 , 强调 《共产党宣言》 诞生的伟大意义 :是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 , 标志着马 克思主义的诞生 , 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
课堂小结
组织一次题为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感:
12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巴黎公社的建立过程 , 了解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有关史实 , 在上课时根据内 容需要 , 让学生讲述 . 在岁巴黎公社实施的措施进行讨论时 , 教师注意点拨引 导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正确认识 , 都给予鼓励 .
指导学生朗读 《国际歌》 原词 , 语调要激昂雄壮 , 以加深学生对无产阶级斗争 精神的理解 .
教学重难点
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夺取权力的尝试
请学生讲述有关普法战争的内容 , 了解巴黎公社爆发的历史背景 . 结合
二、血染巴黎
三、响切时间的歌声
简述《国际歌》的词作者欧仁?鲍狄埃和曲作者狄盖特的生平事迹 . 教 师结合
通过讨论 , 使学生体会《国际歌》为什么是一首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 . 进而通过《国际歌》的歌词和曲调让学生感受其雄壮的旋律和巴黎公社战 士坚贞不屈 , 不畏牺牲的精神 .
课堂小结
了解
第 13课 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
活动目标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 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推 动作用,学习查找历史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 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 并以适当形式再现历史情境 , 从而体会在工业革命影响下没 , 人民的生活方 式 , 行为习惯 , 思想观念等发生的深刻变化 .
通过将工业革命的影响与现实社会比较 , 学习从历史角度了解过去 , 认
识今天 , 认识社会 , 探索未来, 通过个人特长的发挥和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协作 , 体验个人价值实现才愉悦 , 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 .
活动准备
查阅工业革命前后有关人类在交通 , 饮食 , 服饰 , 家庭 , 体验方面的革新资 料 , 进行加工处理 , 编排课堂剧
活动过程
让学生表演课堂剧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 , 让学生体会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 认识 科技进步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道理 .
第 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 了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认识农奴制 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 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
2、过程与方法
读 , 讲 , 议结合 ,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 , 提高阅读 , 分析 , 比较的能力 . 通过对农 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与局限性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全面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俄国 1861年改革是沙皇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 它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这次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但 它也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顺应历史潮流 , 适时做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 要 , 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 , 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式下 , 改革 开放是各个富强的必由之路 .
教学重难点
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 了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认识农奴制改革 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帆船与汽船的较量 ]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 :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 , 俄国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
渐增多 . 但是 , 到 19世纪中期 , 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依然缓慢 , 远远落后 于英 , 法等资本主义国家 .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 , 教师总结 :在 17— 18世 纪 , 正当西欧国家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 , 俄国仍然固守封建的农奴 制度 . 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 引 起了国内资产阶级的不满 . 农奴主对农奴的残酷剥削 , 掠夺也引起了农奴的 反抗 . 俄国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的 矛盾 . 而导致克里木战争失败的根源则是因为农奴制的存在 . 正是农奴制的 存在 , 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 影响了沙俄的对外扩张 , 并造成严重的政治危 机 . 因此废除农奴制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主要呼声 . 那俄国统治者如何来应 对这场农奴制危机呢
二、 [自上而下的解放农奴 ]
提出问题 :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呢 1861年改革有 什么局限性 改革的实施者是谁 请学生朗读课本上改革的主要内容 , 然后 进行讨论 . 教师总结 :1861年改革使俄国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
引导学生对比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与英法有什么不同 . 思考如何评价 俄国 1861年改革
三、 [近代化的沉重步伐 ]
提问 :
课堂小结
教师概括本课内容 :由于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 , 也影响了俄国的对外扩张 , 使俄国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 为了巩固自己 的统治 , 缓和国内的矛盾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改革 , 废除了农奴 制 , 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 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但是它浓厚的封建残余也影响了俄国的发展速度 .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感:
第 15课 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知识目标】
本课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有 :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 , 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对南北战争的评价和战争中颁布的主要文件
【能力目标】
通过南北战争起因的的学习加深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理解
通过对林肯这个历史人物的学习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 , 使学生认识到违反历史发展潮流的势力 , 是不可能长久的 . 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对林肯的评价
难点 :南北战争的的起因和性质
【教学与学法】
教法 :导学 探究
学法 :阅读 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影视资料 , 回答 :1.反映了美国历史上什么时期的 社会情况 2. 美国政府对这种情况如何解决 待学生回答后 , 教师总结 :美国 社会的这两种经济制度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矛盾无法调和 , 最后南北双方 只能兵戎相见 , 由此到入新课 . 板书课题 .
教学设计 :
※学习内容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共同之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遇到了障碍 .
※学习内容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南北战争的性质 找出交战双方战争的目的 让学生认识为战争定性的依据 , 依据的制定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时代的潮流 .
战争的结局 分析导致战争胜负的原因 帮助学生得出战争的胜负与战争的 正义 , 非正义的关系 , 但主要的的双方力量的的对比 .
【作业布置】
自制一个表格 , 分类列出美国内战中北方取得胜利的的原因 .
【板书设计】
南北战争的起因
南北经济制度不可调和的冲突与矛盾
历史上的林肯
战争的过程及结果
1. 战争的的爆发 1861
2. 《宅地法》 ,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3. 战争的影响 :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学反思】
第 16课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知识目标】
幕府统治的危机 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 培养学生运用历 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
【情感与价值观】
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 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所起 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及改革的局限性
【教学与学法】
主体参与——体验教学 , 创设情境——感受教学
分组学习——探究教学
【板书设计】
第 16课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幕府统治的危机
幕府的来历
德川幕府对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
19世纪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
内忧 : 资产阶级的兴起
封建专制阻碍经济的发展
外患 : 外来列强的入侵
倒幕运动
改革派的出现
迁都东京
明治维新
目的 :
措施 :1.政治上 :废藩置县
2. 经济上 :学习西方 ,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 军事上 :
4. 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 :
历史意义 :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出示图片 :《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 , 地图 《明治维新前的 日本》 . 请学生思考日本面临什么样的危机 , 以及对日本产生的严重影响 . 随 着国内矛盾的激化 , 武士开始分化 , 一部分武士开始有了革命的要求 , 为什么 他们会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呢 革命会不会成功呢 请大家阅读本课 .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的武士阶层 .(图示日本武士 ) 日本有着严格 的等级制度 . 出示《日本封建等级示意图》 由学生讲解个基层的组成情况及 社会地位 . 思考问题 :农工商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 为什么他们后来成为 革命的主要力量
日本当时是内忧外患 , 出示图片 《佩里率舰队抵达日本》 , 学生阅读并观察图 片 , 回答 :日本面临什么样的危机呢 这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 随着国内外矛盾的激化 , 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分化 , 一部分中下级武士开始接 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 , 那么他们会不会取得成功呢 中下级武士顺应了 历史发展的潮流 , 得到了从天皇到社会底层的农工商的广泛支持 , 倒幕运动 取得成功 .
关于明治维新 , 由学生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 . 出示幻灯片 , 讨论下列问 题 :
改革从哪些方面着手
改革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改革使日本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请大家动手设计明治维新内容的结构 , 如表格 , 图示 , 文字链条等 . 讨论日本改 革产生的变化 . 接下来展示学生的表格和结构图并做评价 .
启发学生思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强大之路 , 在中国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 但 却以失败告终 . 为什么 我们来中外两场改革做一个比较 , 看看成败的原 因 .(学生回答 , 从历史背景 , 领导者 , 参加者 , 改革的内容 , 历史作用等几个方面 来比较异同 .)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 第 17课 电气时代的来临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方面:(1)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 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
主义过渡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教学,使学生 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 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 科学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认识到,在生产力飞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 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这是因为经济技术发展较晚的国家,可以直 接采用新技术,因而发展速度较快,可以赶上首先发达起来的国家。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难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 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因此,这部分内容应 作为教学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一、人类对“电”的认识
1. 人类认识电的过程:摩擦生电—雷电—电磁感应 ----电池的发明。 师: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故事,联系现实(杨立伟的事迹)进 行情感教育。
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制成了实用的发电机、 电动机, 建立起巨大的发电站, 极大地改变了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各方面的面貌。
2. (学生概述)在电能利用上,先后出现了手摇发电机、实用发电机、自 激式发电机,发电量逐渐增加。电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 用。
3.随着远距离传送电的问题解决,电气化时代向人类走来。
二、能源领域的巨变
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学家的潜心研究。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科学性。 19世纪是自然科学取得重大 突破性成果的高潮期。这些成果为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这就为新的科 技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去,从而引发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师:19世纪,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